时间:2022-11-20 02:47:52
导语:在小学语文教材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解读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教育使学生感受和领悟到生命的有限、唯一和不可逆转,思考生命价值的存在意义,在人生中体现其生命价值。具体来说,对于学生的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生命珍贵的教育。生命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是短暂的,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生命又是脆弱的,鲜活的生命有可能顷刻间就划上句号。现实中,人总会碰到各种磨难、痛苦、失意和挫折,或是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的压力。这时,如果能够正确对待,把种种压力看作生命必须经历的,那么,消极的因素也许能转变成积极的东西;但许多学生缺少耐挫力,所以,当他们抱怨“累”“无聊”时,其实就存在消极、懈怠心理。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能找到无数的生存理由,而把非理性选择的念头一个个打消,要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生命的珍贵,教育他们要怀有自爱之心,要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
(二)生命价值的教育。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前途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期许,面对与自己一样优秀甚至更出色的同学,他们很可能只是普通一员,这种普通一般的状态会使他们不禁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另外,受错误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有的学生把生命的价值视为赚大钱,住大别墅,做大官等。这是把生命的意义视为物欲、权欲的满足和虚荣的表现。生命教育就是要矫正这些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上学不只是为进入社会之前的人生准备,还要怀抱远大理想,也要脚踏实地,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三)生命安全的教育。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生命的价值先是基于生命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才能完善和提升生命的价值。教育领域中,学校要关心学生知识的获得、精神的成长,还要防止可能伤害生命的行为发生和出现,教会学生保护好自己的生命。事实上,大中小学生伤害生命和生命被伤害的事件经常有发生。因此,培养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使他们有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教育他们保护自己的生命不等于自私,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
二、汉语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因素
无论是小学汉语教材还是中学汉语教材,都有关于生命教育题材的语言材料。我们对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材(双语班使用)做了较为细致的统计,如表1展示的内容,系小学教材中生命教育篇目,教师在确定情感与态度目标时就可以结合生命教育去完成。汉语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这些承载着人类生命智慧的语言材料融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中,进而转化为其精神世界的—部分,达到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材料时去体验生命内容,感悟生命的珍贵、生命的价值、安全的重要,帮助学生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三、建议将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到汉语教学中
目前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德育课程的任务,也是我们各学科教师的任务之一,汉语教材中拥有大量的生命教育因素,因此,汉语教师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这个问题上责任重大。然而,提高汉语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指导教育能力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汉语教师要有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相应的理论素养,要在每位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进行生命教育,发挥模范作用,还要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但一定要注意避免直接说教,要以情动人、以境育人、以榜样服人。“生命教育”追求的教学境界是:“以知识的传授为载体,赋予每一项教学活动以意义,实现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一)关注生命教育理念,将汉语教学的教育目标与学生情感与态度的目标和谐统一起来。中小学汉语新课程目标中将情感与态度作为教育的主题之一,就意味着教师在汉语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增强汉语学科知识中情感态度等相关内容的教育意识。中小学汉语新课程标准是基于汉语课程目标的教学,即先制定汉语教学目标,一切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都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设定。而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则是基于过程的目标,即通过对汉语课程教学内容、学生背景情况的分析,在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与情感目标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是将教学目标类别化、层次化、具体化的过程。在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师可以通过感知、感悟、感想、感受(简称“四感”)等方式,让少数民族学生对生命教育中的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存教育、关爱生命教育、保护环境教育等有深入的了解,通过“四感”的制定和实施,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训练汉语技能的同时,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做到汉语学习目标与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和谐统一。
摘 要: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的话题从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真情实感、发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四个方面谈了粗浅认识和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
现行小学语文新教材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诸多特c。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在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时,应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
语文学科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长期以来,我们注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忽视对语文学科人文内涵的挖掘。
那么,如何挖掘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呢?我以一年级的拼音教学为例: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拼音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给学生要团结友爱。在学ǖ与j、q、x拼读规则时,我启发学生怎么才能记住,一个男孩回答:“j、q、x小淘气,见到ǖ眼就挖去。”“挖掉ǖ(鱼)眼”太残忍了!从孩子嘴中说出让人心灵震撼。还没等我做评价,就有小朋友说:“小鱼那么可爱,挖掉眼睛会死掉的。”男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顺势说:“小ǖ有礼貌,见到j、q、x摘小帽。老师相信大家都非常喜爱小鱼,都愿意和小动物交朋友。”
二、合理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中小学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的有利改革。人的学习活动有三种主要形式:体验、发现和接受。这三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只是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所占的比重不同。比如:小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通过感悟语言所描绘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进入课文情境,这一过程就需要体验或发现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时,也需要学生更多地经历、体验和发现。但是我们知道:小学生知识少、阅历浅,需要教师讲解的情况也很多,这时就需要适当灌输,提供背景知识、讲解言语规律。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合理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一方面努力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另一方面对接受学习也不要完全摒弃。
接下来,我着重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敢想、敢说,通过质疑和发现解决疑问。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要大加赞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2.尽量运用讨论、探究的方式解决疑难。我们要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论。正所谓“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3.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激活,就会逐渐成为学习的发现者和研究者。
三、在阅读中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尽情释放生命活力。这是阅读教学强调“情感体验”的价值所在。
李吉林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情境教育的创始人。她把课真正上成了美的教育,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在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她是这么组织的:
在学生初步诵读之后,引导学生诗意作画,问学生该画些什么?1生答:要画篱笆。师追问:篱笆要画成什么样的,密还是稀?生答:要稀一点。因为“篱落疏疏”。2生答:还要画小路。师追问:怎样的小路?3生:狭长的小路,因为是“一径深”。4生:还要画树,树上只画些小叶,树下要有落花,因为是“枝头花落未成阴”。5生:还要画蝴蝶,因为“儿童急走追黄蝶”。6生说:“不能要蝴蝶,蝴蝶已经“飞入菜花无处寻”了。李老师提示一句:“是‘追黄蝶’,而不是‘追蝴蝶’。”7生得到启发,说:“菜花是黄的,黄蝶也是黄的,所以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了,但还是要画黄蝶的,要画在花丛中。”8生补充:“最好是被菜花遮住,只露一点翅膀,这样才能把‘飞入菜花’的‘入’表现出来。”……在引导学生诗意作画的过程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体验了诗情画意的美好意境,让生命的活力得到了尽情释放,这是灵魂的自由舒展,因而也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课是发展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此并不够重视。我个人认为,要提高语文教师对这一课程的认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内容丰富,综合了社区服务、信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等,这样的课程就是要促进学生在构建知识、塑造心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很强,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考察、动手做的形式学习知识、提升能力。
3.综合实践活动课无论在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还是学习方式上都是开放的,课堂上、校园中、学校外都可进行。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
4.综合实践活动课虽然有周密的教学计划,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能随时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如能抓住现场生成的良好契机,灵活调整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对学生来说就是最有价值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很多,每位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深钻细研、积极践行新课改的诸多理念,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尽到教师最大的职责。
关键词:语文教材;性别差异;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材作为最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整个知识系统展现的成功与否都与老师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会因为课文在性别描写上的差异产生错误的引导,但这都是不影响教材大体的导向作用的,因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才是最重要的内容。在语文教材的使用上,性别的差异使学生在生活上的认知有着很大的差异,进而会出现一些问题,而防止这些问题的产生就要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正确看待。目前,教材的使用存在的问题都表现在学生的错误认识上,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在于老师用什么办法去改变学生的态度。
一、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
1.与现实生活差距比较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教材使用率低下的问题,尤其在性别差异突出的课文上。在辽宁省某小学中,产生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辽宁省地处东北,生活环境淳朴,教材在专业水平与内容上都是比较保守的,且在生活适用性的研究上还是缺少深度认识。另外,由于当前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当前儿童教育脱节,教育与实际衔接不上,这也是一个普遍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存在性别差异的情况下要想办法改变编制机制与方式,以便于减轻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差异,能够产生更多的共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并让其能够思考生活问题。
2.老师的讲解方式被限制
作为小学最重要的一科,语文成绩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成绩的好坏往往与老师的讲授方式有关,如果教材在性别的描写上有很大的差异就会造成老师讲授时的不便,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反过来说,如果辽宁省的小学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课方法或许学生的成绩就会有质的提升,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从根本上了解语言的乐趣,进而有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对生活更加积极。此外,有学者表示语言的学习能够让人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因为语文的课文都是来自生活的,因此,只要老师能够研究教材的特点改变讲课的方式,就可以让教学过程变得有意义。此外,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才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工作做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每一件事情发生的意义与价值,进而实现语言在运用层面的作用,而语言的学习是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一个主要方式,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会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二、语文教材性别差异的改善方式
1.要编写与生活更贴近的课文
教育的出现就是因为要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但是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升级,人类在物质条件逐渐富足的同时还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这种方式的转变也改变了学校的教育方式,进而出现了专业学校的形式,随之而来的就是教育对生活方式的转变,产生的后果就是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脱离。在此需要提及的问题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改变是随着社会形式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的,因此,教材与生活实际贴近是非常必要的,至少可以让孩子更深刻地认识生活的乐趣,为未来的完美生活打好基础,达到教育与生活共同发展的目的,形成成熟合理的生活观念。
2.教材编写要以学生的爱好为出发点
因为语文教材是教育形式的一种体现,在微观上的表现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入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生活的特征。由于教学是一种需要技巧的工作,所以无论是教材的编写上还是教师的讲授方式上都要结合具体的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学生更快接受教材所要传递的理念,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是体现教材作用的根本方面,在过程中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动态,有利于老师对教材的编写提出宝贵的意见。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教材的性别差异,就要通过改变课本的内容去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防止学生对性别差异过多的注意,同时,对于教学任务的实现也是非常有作用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材的性别差异问题上,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因为对性别的区别在一定程度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性别意识,对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此外,通过对辽宁省小学教材的研究可以发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让教材中的性别差异发挥不同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让学生处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中,只有这样才可以发挥教材的真正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超级秘书网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是一门文德并举的课程。教材中的内容均是世界中外优秀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不仅包括了丰富的语文知识,也体现了人类追求梦想、崇尚科学的自由与希望。在小学语文中,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均得到辐射,知识性、形象性得到高度统一。语文教师要在语文知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各类文学载体,文学形象,将优秀的思想道德、人生哲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被文学作品的形象所感染,能够被其中所蕴含的德育教育所打动,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激发对真、善、美的追求。
小学语文中的文章体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文言文等。文章题材的不同导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一般而言,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具有代表性,大都文质兼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领略到古今中外优秀的历史文化、淳朴的人文风情、壮丽的祖国山河,从而激发起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热情。比如,在文言文中,各类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富有哲理,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探寻优秀的历史文化,能增强学生对古代知识的了解;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各类风土人情,能够增长阅历,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学生通过学习,增强了自身的文化素养。此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名言警句,比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轻于鸿毛,重于泰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名言警句的教育,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名言警句中的内涵,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名言警句当作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座右铭,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品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基本上以文学作品为主,其中包含了散文、诗歌等,在该类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价值。从内容的角度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赞美祖国山河的文章,有弘扬民族精神的文章,有歌颂英雄人物的文章。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进行淡化,强调其人文理念,加强引导对学生对美的欣赏,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潜移默化接受美育,形成感受美、创造美、理解美的语文能力。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把握文章中的文学形象,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比如在学习《白杨》一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制作相应的课件,配上白杨树的照片,让学生能够对白杨树有所认识,然后对文章进行分析与解读。文章中,爸爸对女儿与儿子说:“白杨树从来就那么直,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里很快地生根发芽。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不动摇。”在该句话中,爸爸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并赞扬了白杨树的坚强。这不仅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人生信仰,一种人格力量,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语文教师通过对文章进行讲解,可以将美德教育融入其中,对学生是一种精神的支撑与激励,能够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现如今,在社会的进步中,创新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成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取到基本的语文知识,并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整体性而言,在语文教学中,形象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离不开形象思维。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语文教师需遵循这一原则,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进行联系,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找到语文知识。比如在《回声》一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回声的乐趣,并使其与教材内容进行结合,加深学生印象。
想象也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想象。比如学习《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采莲的情景,想象成片的莲花争相盛开,鱼在莲叶间嬉戏打闹,一会在东边,一会在南边,一会在西边,一会在北边。通过想象,加深学生对该首古诗的印象,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还要设置巧妙的疑问,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比如,朱自清的《春》,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是文章的重点。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造句,将自己观察到的春风、春雨拟人化、比喻化,并在同学之间讨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思考。
总之,创新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是小学语文中的教育重点。语文教师只有将创新元素融入语文知识之中,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能促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形成良好的求知欲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3-0229-01
摘要:说话是人类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一项基本功,更是人们交流沟通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是发展孩子口语表能能力的最佳时期,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即简要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说话;乐说
说话是人类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人与人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而小学阶段又是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我是利用课内外训练相结合来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激发说话欲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1.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课文是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也是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主要依托,因此大量的说话训练可结合阅读教学进行。阅读教学中的说话训练,主要是通过问答、朗读、背诵、续编故事、复述等形式进行。如:针对教材中仅限对事物的一个侧面描写时,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描写这个事物;也可以边讲读课文边练习说话,用说话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培养说话能力。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然后练习复述课文,学生说得有声有色。最后我又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过了不久,乌鸦又叼着一块肉碰见了狐狸,乌鸦这回会怎么样呢?学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有的同学改编为:“狐狸在树下说了许多好听的话,又说了好多骂人的话,但乌鸦理也不理,美滋滋地吃完肉回‘家’休息了。”……这样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使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借助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生动有趣的插图,是课文内容的再现,也是语言训练的凭借,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说话。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描述出画面内容,然后结合插图读课文,与自己叙述的内容作对比找出不足,从而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比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插图直观易懂,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问:“老山羊把白菜送给小白兔和小灰兔时,他们各自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兴趣盎然,争相描绘。我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后面的图:“小白兔到底要菜籽干什么呢?小灰兔把白菜拉回家后又会怎么做呢?”有的学生回答说:“小白兔把菜籽种到地里,整天忙着给菜浇水、施肥、除草。而小灰兔却在家吃老山羊给他的白菜。”有的说:“小白兔把菜籽种到地里,累得满头大汗;小灰兔躺在床上吃白菜,真是高兴啊!”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小白兔真能干!当小白兔辛勤劳动时,小灰兔却呆在家里吃白菜,当他们在老山羊家再次相遇时,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学生这时情绪高涨,有的说:“小白兔种到地里的菜籽长出了许多白菜,小灰兔馋得直流口水,很想要几棵,但又不好意思。”有的说:“小白兔把自己种的白菜送给老山羊一担,小灰兔觉得很奇怪,他想:小白兔的菜是从哪儿来的呢?”还有的说:“老山羊看到小白兔送来的菜很高兴,表扬小白兔是个聪明能干的好孩子,并让小灰兔向小白兔学习。”……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叙述,不但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
3.利用“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可以根据说话内容课前布置学生做准备,这样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少讲,把机会留给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说。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学会与人进行口语交际。
如青岛版第一册语文园地三中的“口语交际”――《我们身边的垃圾》,首先让学生留心观察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跟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然后引导学生说出面对生活中的垃圾应怎么处理,谈谈自己的想法,同时比一比谁的想法最棒。这样,学生在互动中进行说话,使我真正看到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环保意识的提高。
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素材,拓展说话语境
鲁迅淡出折射出教育的进步
文/宣华华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材内容也在逐步调整。一个明显趋势就是,鲁迅的作品在逐渐淡出教材,也成了语文教材改革之争的一大热点。但在我看来,无论从过去那个年代走来的人们有多么喜爱鲁迅先生,其作品淡出教材依然是折射出教育的进步。
应该看到,中国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传世经典作品可谓“汗牛充栋”,鲁迅先生的作品也仅是沧海一粟。客观上,早先中小学语文教材过多收录鲁迅作品,远远超出了鲁迅所应享受的“待遇”。论文学性,《诗经》《楚辞》两大文学源头,加起来只不过寥寥数篇;《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加起来亦不过寥寥数篇。论思想性,把诸子百家入选的文章全部汇总起来,恐怕篇数和字数也没有鲁迅作品多。
不必讳言,过去中小学语文教材过分“优待”鲁迅,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密不可分。现在,新教材逐步删减鲁迅作品,更多的是在对早先过于偏颇的做法进行矫正。而且,这绝非冒犯鲁迅先生,也绝不意味着鲁迅已经过时。相反,鲁迅是中国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文学家,百年后谈论中国文学史仍然难以绕过。只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变迁,鲁迅的重要性经历着必然的相对下降――与此相对照的是,一些现代作家近年来重新崛起,一批当代作家也取得丰硕成果。
事实上,鲁迅淡出语文教材,更多地是顺应了教育的科学规律,尊重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让语文教育重新回归本来面貌,减少各种不当的“人工添加剂”,真正激发学生对母语和对文学的热爱,从而使语文教育回到正确轨道。很显然,这不仅是语文教育的进步,更是整个教育事业的进步,说明我们有了更开放、更科学、更理性的教育环境。
当然,对于那些喜爱鲁迅的人们来说,也要认识到鲁迅的价值不会随着淡出教材而湮没,他所揭示的“阿Q精神”以及所投出的“匕首”,在当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都并不失深刻性,仍将成为我们观照人性和社会的一面镜子。
(原载2013年9月5日《现代金报》)
【点到为止】
看问题,最忌视角单一,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变换几个角度看问题才能更全面、更立体地看清事物的真实面目,透视问题的本质。就像近年来鲁迅作品淡出中学教材这一问题,舆论界多批评教育界的媚俗和软骨,而很少看到半个多世纪以来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一家独大”的局面――而这,一定程度上还是源于“”期间我们对于鲁迅的过度解读甚至神化。宣华华的《鲁迅淡出折射出教育的进步》一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分析了鲁迅部分作品被调整出中学教材的合理性,指出能够让越来越多的名家名作在中小学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正是教育进步的表现。这篇文章没有剑拔弩张的攻讦,没有绵里藏针的讥诮,多的是心平气和的分析,真正做到以理服人,而且让读者心悦诚服。其实,即便是世界上最富于营养、最美味的食品,也不能让人天天尝,顿顿吃,否则只能使人腻味。文学作品也是一样,世界文学的百花园里,奇花异卉绚烂无比,只盯着“三两枝”,迟早会带来审美疲劳的――不管精神还是物质食粮,杂食,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件益处颇多的事。
一、营造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
冰心老人在很多年前就说过:“孩子应该像野花一样自然而然地生长。”这句话让我们叫好,是的,野花只有在野地里才能蓬勃成长,才能茁壮成长,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野地”是自由发展的空间,是信任的空间,是愉悦的空间,是允许撒野调皮的空间。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空间里,才能独立自主,才能自由快乐,才能得到健康发展。著名学者雅各得钦说:“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觉得没有思想负担,能够无拘无束地、大胆地讨论问题,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享受到课堂学习的快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彻底摒弃“师道尊严”的旧思想,让自己成为孩子们中的一员,与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积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努力由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不再大讲特讲,而是与学生平等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虚心听取学生意见,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这样,学生就会无拘无束地质疑、提问,就会与老师展开争论,就会体验到课堂教学的乐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处在活跃状态,处在积极状态。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课堂形式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学生主动学习了,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得不到自由发展,他们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何来的快乐,何来的愉悦呢?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陈旧教学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灵活运用新颖教学方法,把说话权让给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把黑板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讲课。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积极性也高涨了。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让学生表演“举行大典”一幕,于是,我把课堂变成了舞台,让学生用桌椅、课本做道具,推选有表演才能的学生做演员,学生边读边演示,将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他们的积极性很高,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了课堂活动。在这节课上,学生不再是观众,不再是看客,他们成了课堂的真正主角,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整堂课充满了魅力,充满了光彩,学生乐在其中,投入其中。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教是最高教学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有了我们老师“乐教”,学生才会“乐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让语文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乐园。我相信,在我们教师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定会充满快乐,定会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1]宦小丹.乐趣无穷的课堂: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1).
我们区语文名师工作室(本名:刘友开工作室)由镇江市润州区教育局组建,2011年1月26日发文公布,工作室主研的课题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研究》。
本课题为总课题包涵18个子课题,课题组是一个大的研究团队,本人是这一总课题团队的领衔主研者;各个子课题组都是一个小的研究团队,有成员5―8人,也有一个领衔的组长负责。总课题的研究团队开始有108人,后来又有所增加,大都是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也有部分成员是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的培养对象。他们都工作在区内各学校的教学第一线,我们的研究活动也覆盖到了全区的每一所学校。
本课题历经3年的研究于2014年5月19日比预期提前了半年顺利结题,取得的丰硕成果先后于2014年5月17―19日在“全国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与语文和数学名师示范教学观摩暨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研究》成果论证展评会”和2015年1月8―9日在“江苏省教学研究(第九期)课题(镇江地区)成果推广应用研讨会暨江苏省教研课题管理工作会议”上向江苏全省以及全国多省、市进行推广应用,均受到高度评价。
二、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团队教师的专业成长
1. 构建了小学语文教材中18种不同类型课文的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研发了近百篇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的精品课例。
我们构建的18种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己覆盖到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1―6年级课文的各种类型。每种类型不是停留在散文、小说、诗歌、应用文等传统文体分类的宏观层面上的“基本式”构建与应用,而是深入到语文教材中各种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的具体教学研究中,进行模式构建和课例研发。
如,诗歌类课文具体到古诗、新诗、“文包诗” 、儿童诗等不同类型的课文;散文类课文具体到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议论说理、科普小品等不同类型的课文;故事类课具体到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等不同类型的课文;说写类课文具体到口语交际、习作练笔、课外阅读活动指导等不同类型的课文;应用文类课文具体到读书笔记类、书信类、日记类、留言条类、新闻报道类、简单的研究报告类等不同类型的课文,进行有效教学的模式构建。
这些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结构模式的构建都不是在书斋里冥思苦想而来的,而是在课堂教学现场构建并通过反复践行和不断完善研发出来的。其中,研发出的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的精品课例己达近百篇。这样深入课文、深入课堂的微观领域中“基本式”的构建与应用,对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课文的有效教学起到了很好地指导作用。
2. 发表了数十篇课题研究的优秀论文和精品课例,出版了58万字的课题研究成果专著。
三年来,我们工作室研究团队的成员老师仅在省级及全国性刊物上就发表了数十篇课题研究的优秀论文和精品课例,出版了58万字的研究成果专著――《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关于不同类型课文的教法研究》。
专著中的18个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的构建与应用,除了以“模式构建”、“活动侧记”、“课例呈现”、“研讨纪实”、“思考探索”等栏目作全方位地展示其研究的丰硕成果外,每一个子课题还有“同行点评”和“专家论证”等栏目,选录了如崔峦、朱家珑、袁浩、于永正、高林生等全国著名教学专家、特级教师的论证和上海、广东、山东、江苏等省、市、区、校教研人员的点评。
全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和专著的出版作了高度评价。他在“序言”中指出:这样在教学现场践行的研究是一种真正的课题研究,“仅就这本著作本身而言,它就像一本活着的教育学,也像一本生长着的教学论,还像一本发展着的教学法。因此,可以说,它是实践着的教育学,教育的实践学;是实践的教学论,教学的实践论;是实践的教学法,教学的实践法。”
3. 培育了积极向上的教科研训团队的学术精神和培养了一大批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教研水平得到提高的优秀语文教师。
成尚荣先生在“序言”中称之为“体现了一种研究的方向,培育了一种研究的品质和精神,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语文教师”的“比著作本身的意义更大、也更重要”。
三、 课题研究引领团队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深刻反思
1. 创新教研活动形式,主研引领注重实效。
一是分解课题,明确分工。我们将总课题分解成如上所述的18个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的子课题,由每个子课题的研究团队各自认领其中的一个,按总课题的研究方案落实每个子课题的研究目标、时序、措施、办法等,先由小的团队各自组织自研,再组织大的团队合力攻关。
二是分步实施,各个击破。总课题研究团队根据各子课题组自研的进展情况,对初具雏型的不同类型课文基本结构模式分期分批地研讨,并在研究课的试教中力求体现。待修改完善后再组织工作室全体成员参加的专题研讨会,上课评课,评改模式。
三是总结提升,向外辐射。会后再总结提升,待基本成熟就及时向外辐射。除在每期《润州教育》的“刘友开工作室”专栏中发表外,还通过“润州教育”门户网站和个人网站、博客等网络途径向外辐射,并择优推荐到省或国家级教育期刊上发表。
如,在研究的启动阶段,我们先以“古诗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构建与应用”为例,先由总课题主持人刘友开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到所在点上的学校去上调研课,对学生读诗写诗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调研,然后和所在学校的子课题组老师共同研讨古诗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构建与应用,发挥集体的智慧来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待比较成熟时再举办由各子课题组成员老师和所在学校语文教研组全体老师参加的观摩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先上课听课,再由子课题主研教师介绍对此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构建的设想,然后是集体研讨,每一位课题组成员老师都要对此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构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出评议,指出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最后由本课题总主持人对本次活动作出总结,提出改进意见,为进一步不断完善的滚动研究作出指导。这就为其他各子课题组研究活动的开展开了个好头,放出了好样子。会后,各子课题组再结合本组子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开展各自的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构建与应用的再完善、再创新的研究活动。
对这样扎实的教研活动形式,成尚荣先生称之为“在教学现场建构,在教学现场践行”的、“培育了一种研究的品质和精神”、“完善了一种研究的路径”的基本结构模式。
2. 响鼓须得重槌敲,众人拾柴火焰高。
课题研究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和指导。对每个子课题的系列研究成果,我们都分别诚请一位如成尚荣、崔峦、朱家珑等全国著名的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如袁浩、高林生、卢松森、杨献荣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以及如朱纷、黄树生、赵志祥、陈建先等省、市级教科研专家以及像孔凡成、马建强等高校的教授学者或是撰写“专家论证”,或是请他们亲临研讨现场进行批评指正。
譬如,崔峦先生对古诗类课文有效教学课例与古诗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评论中指出:这是“小学古诗教学的可贵探索”,“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刘友开老师带领的语文名师工作窒团队总结研发的古诗教学基本式,是一种活着的生长着的古诗教学的范式,也是一种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的生长着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孩子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学写‘新古诗’是有可能的,其能力也是可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的。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悠久的优良的诗教传统,也才能在新时期新课改的母语教学中‘走下神坛’、走向学生、走进课堂,并得以‘薪火相传’和大力弘扬及不断创新”。
课题研究也离不开外地同行老师们的参与研讨。对每一个子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我们还约请市内外的教研人员和学校的教科研骨干老师进行“同行点评”,征求他们对有关“基本式”的构建及课例应用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批评指正的意见,然后进行改进完善。
3. 好花还要绿叶扶,他山之石可攻玉。
我们善意请教和征求意见正合课题研究和学术行为的本意。他们如此的倾情厚爱和“文人相亲” 则是对我和我们团队研究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的研究工作灌注了鼓励和鞭策的正能量。我想,这不仅仅是我和我们团队需要感谢的,而且更是大兴协作攻关的良好教研之风气所要倡导的。
专家、同行们在审读和写作评论文稿的过程中也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和团队建设工作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批评意见和改进建议。不论是赞扬还是批评,我们都正确对待。尤其是赞扬之声越多,我们越会更加保持清醒和自省的头脑。
4.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香满园。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和我们团队所构建的这些不同类型课文的基本结构模式都是基本的、初步的、原创的。但却都是可以变化的、发展的、活用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结合具体课文的特点和随老师的教情与学生的学情的变化需要进行适当改变、不断改造、继续创新的。
我们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团队建设工作也是在摸索中进行的。我们竭诚地期望能有更多的专家和同行为我们的团队建设和课题研究来指点迷津、点石成金。
5. 山重水复开新路,百尺竿头更进步。
学无止境,名师团队建设和课题研究更是没有止境。
今后,我们将立足自主研发、多种途径积思广益地继续进行深入广泛地滚动式再反思、再研究、再完善、再创新,百尺竿头更进步地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在理论论证和课堂实践与推广应用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力求使之更科学、更有效、更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