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优秀博士论文

时间:2022-07-14 17:38:33

导语:在优秀博士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优秀博士论文

第1篇

中新网3月27日电 据香港中通社报道,为提升两岸机械制造技术水准,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育工作,台湾“机电股王”上银科技26日与北京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举行签约仪式,正式委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在北京举办“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

据台媒报道,这是台湾企业首次在大陆举办,也是全球仅见机械业学术研究的最高博士论文奖项。总奖金高达人民币335万元,金质奖(一等奖)每篇奖金人民币40万元。

据悉,这个“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征选的对象,涵盖台湾、香港、大陆两岸3地机械工程领域博士学位者的论文,参与竞赛的博士生必须获得该大学/学院/系所的推荐,推荐名额不得超过该机械工程学科毕业博士学位人数的10%,同一个大学包括机械工程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测试技术与仪器学科的总名额最多5名为限。

上银董事长卓永财指出,中国大陆2009年工具机总生产值达到150亿美元,正式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工具机生产国,而大陆有86所大学设有机械博士班(台湾约10所左右),大陆机械相关产业未来的发展与实力不容小觑。加上两岸签订经济合作架协议ECFA后,经贸交流将更趋紧密,台湾工具机的高附加价值优势,在大陆内需市场极具竞争力,上银希望藉由机械博士论文奖的举办,作为推动两岸机械业产学合作与交流平台的新开始。

此外,“上银机械博士论文奖”除了高额奖金之外,获奖师生还可获邀参观北京国际机床展览会,获金、银、铜质奖的学生与教授,上银将再邀请参观日本国际工具机械展(JIMTOF),费用由上银科技全额负担。

第2篇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1月,是以应用及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为主的综合性化学、化工研究开发机构。2001年按照中国科学院战略布局调整,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转制为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但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毕业派遣等均以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名义在科学院研究生院统一管理下进行。

本所拥有不对称合成和手性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催化与环境工程研究发展中心、高分子化学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皮革化工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分析测试中心5个研究开发机构。拥有手性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在不对称合成及手性技术、生物医学材料、皮革化工材料及环境友好材料等功能高分子材料、催化技术及新型催化剂、绿色化工、新型储能材料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本所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和省、部、委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与地方和企业的合作项目,取得了一大批国内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0多项,申请专利452 件(其中发明专利433件),获授权专利189件(其中发明专利171件)。

现有研究人员300余人,其中研究员44人,博士生导师21人,兼职博导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目前在读博士生90人,硕士生68人。

近年来,本所导师带领研究生相继在“PNAS”、“Angew. Chem.”、 “JACS”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了系列文章,其中的两篇论文荣获2007年度中国首届“汤姆森路透卓越研究奖”(该年度全国共7篇化学论文荣获该奖)。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年 5月出版的《2006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报道,在“SCI 2001—2005光盘版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在2006年被引用篇数研究机构前50名”表中,我所发表的论文被引用127篇,引用次数555次,位列全国研究机构第33名及我国西南地区研究机构中第二名。

中科院研究生院在我所研究生中设有“科学院院长奖”、 “朱李月华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迄今为止,我所研究生中先后有2名同学的论文分别在2008年、2010年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3名同学获中科院“50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18人获优秀奖,还有若干名同学获得“朱李月华奖学金”。2005年1名在读博士研究生应邀参加在德国举办的第55届诺贝尔获奖者大会。

博士生毕业后出国深造的约占30%,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约30%,就业率。

博士生招生专业:有机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第3篇

注重培养过程的支持与激励

在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培养单位应该起到引导、支持、辅助、考核和激励的作用。

1培养单位对医学博士研究生开展创新思维上的引导

我院连续6年组织新入科博士研究生参加入科前集中培训,从医德医风、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对其进行教育与培训,使博士研究生认识到这些方面的重要性。同时,我院多次组织博士研究生进行社会实践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获得了09年吉林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体的荣誉,这不仅提高了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医德医风和社会责任感,也能使其学以致用,激发新的想法。

2培养单位对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持和辅助

培养单位对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支持和辅助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硬件设施的投入,学科建设水平、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以及创新交流平台的设立等,这些都是培养单位应给予支持和辅助的方面以此促进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硬件设施的投入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其更注重临床上的实践,因此硬件设施上的支持和辅助对于医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尤为重要。只有提供一流的公共服务体系,才能辅助博士研究生更好的完成实验和科研,提高其科研和创新的能力。

2.2学科建设水平与良好的学术氛围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硬件上的辅助,更需要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和一个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在全国高校排名第十二,多年来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每年举办一次的博士研究生论坛不但给博士研究生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更给博士生带来了广阔的视野和前沿的医学课题。总结我院多年的发展,我们发现对博士研究生质量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术氛围和学科水平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高水平的学科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而在一个好的学术氛围下,才能激发博士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2.3课程设置与科研在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不应只强调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培养,也应注重与之交叉的学科的课程设置和学习,这样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新方向,培养医学博士研究生对交叉学科的敏感性和创新能力。另外,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博士研究生在完成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后就进入临床,随之进入科室实践后,其临床的医务也会越来越繁忙,这使得医学博士研究生无暇科研,也很少有时间参与一些创新和科研项目,久而久之,便阻碍了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单位应该适度减小博士研究生的临床医务工作,使其有时间潜心创新与研究。

2.4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负责制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一支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导师,不仅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能够站在学科前沿,把握学科未来发展放向,并且能时刻保持创新意识。这样的导师队伍才是高校进行“精英教育”所需要的队伍。因此,培养单位一定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首先提高医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条件,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针对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我院已连续二届举办“秉承传统追求卓越,努力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的导师论坛会,不断提高导师的培养水平和学术道德意识;第三,与国内外知名医学院校联合培养医学博士研究生,共享优秀的导师资源。

除了导师队伍素质需要提高外,还应改进导师的教学方式。把过去导师“单项传授”变成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另外,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使得大部分博士研究生导师更注重对学生临床实践上的指导,而忽视了科研能力的锻炼,导师应该把博士研究生推向研究工作的第一线,给他们压担子,安排其参加甚至负责国家水平的项目研究,培养他们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激发他们潜在的创新能力。

2.5创新能力支持平台

培养单位除了可以提供以上各方面的支持和辅助外,还可以为博士研究生搭建一些列创新平台。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院在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多搭建的一些创新平台。

第一,开展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论坛以创新为主题,组织专家讲座,或者以学科内某个前沿课题组织博士研究生进行研讨等,在时间和地点受限制时可以创建网络学术论坛,这样不仅能利用网络上的丰富资源还可以进行远程交流。

第二,成立研究生创新中心,设立一系列创新基金,若博士研究生达到了某项创新基金的各项指标,便可以申请得到资助,当然在整个资助的过程中培养单位要定期对博士研究生所承担的创新项目进行考核,一旦考核未通过则取消对其资助。

第三,建立“杰出人才和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对符合培育计划的博士研究生给予资助,以此鼓励和支持博士研究生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创新研究,加快提升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也可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

第四,举办学术创新大赛,邀请资深的教授组成评审组,给参赛人员宝贵的意见和改进方法等。第五,开展博士研究生公派出国学习项目,选拔优秀的博士生出国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思想和研究方法,了解国外学术界的最新动态。这样一些列的创新能力支持平台不仅可以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也激发了研究生参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单位对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与考核

高校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有必要的支持和辅助外,也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激励考核制度。这样才能提高博士研究生对培养创新能力的兴趣,加大博士研究生创新的动力。

3.1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激励考核制度博士学位论文是体现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对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研究生采取了奖励制度。大多数的做法是设置优秀博士论文培育或扶持基金。首先培养单位确定一批培优候选人,对确定的培优候选人按一定时间发放一定金额的培育津贴;其次,要对培优候选人实行去全过程的监督和考核。每隔一段时期就要组织专家小组对候选人的博士学文论文的撰写情况和研究进度进行考核,考核不通过则停止发放培育基金并且取消培优资格。最后,就是对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给予奖励。

3.2创新能力综合激励考核制度国内各高校现在对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考核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我院通过对博士创新能力培养的不断探索和改进,认为培养单位可以对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一个终期考核并设置一项创新能力奖学金。这项考核体系不与某一个创新项目直接挂钩,而是与一定时期内的总体表现相关。我们可以设定几项评定指标,例如:参加学术论坛情况、学位论文进展状况、学术篇数、所承担创新科研项目情况等,并把指标赋予不同权重,最后算出结果并给予单项奖学金。

做好总结并不断改进

我们上面已经提到对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套系统的工程,而这套工程的最后一步就是要求我们培养单位做好总结,汲取对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并继续不断探索以求有更大的进步,找到更好的方法来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求达到医学博士研究生的最终培养目标。

总结

第4篇

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该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生。直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先后有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四所高校和中国社科院拥有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共设置了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在这15年间,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稳步发展,培养了一批活跃在新闻传播学术界的出色人才,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新闻传播顶尖人才的培养经验。进入新世纪后,在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快速发展、且重点建设研究型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的要求在许多高校日益高涨的形势下,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的两次评审,又先后有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和政治学院等十所高校获得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新增设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应该说,经过这两次评审,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体规模的推进,打造了一个更宽广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平台,形成了竞争与合作的整体态势;对于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来说,这可谓是一次大的“跃进”。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带来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质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整体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更应该冷静地对其最高阶段博士生教育进行审慎规划、科学布局和系统建构,将其作为一个关系新闻传播学长远发展的大计,进行具有战略性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探讨。

一、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20来年历史与其他学科相比时间并不长,因此,一直是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加之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教育目标及体系的不断调整,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对博士生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规高校教育的最高层次。这一层次的教育是将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学科方法进行综合性地传授和深入地积淀,并培养学生站在学科前沿和尖端,通过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研究以产生具有学术性和实践性的成果的过程。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导原则,应用于不同学科,就需要针对本学科发展的要求和现状,对自身的目标定位作出准确而清晰的界定。众所周知,相对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学科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类对新闻传播业的需要和理解之中;它既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又与实践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也正因为这一“独特性”,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在开创时,还曾一度被认为没有必要,也被质疑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正说明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面临的定位问题。传统上认为,博士学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学位,是为从事学术工作或一些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做准备的。然而多年来,有为数不少的新闻传播学博士实际上主要从事一般的教学工作和新闻传播实务工作,而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众多业界人士纷纷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学位的传统目的(为研究进行训练)和实际用途日渐分离,已是不争的事实。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专业化究竟如何体现?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社会美誉度怎样?如何将博士生教育与新闻传播界的整体发展相联系?对这些问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理应作出系统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够清晰和稳定。与博士生培养目标定位的不确定相应的是,新闻传播学的博士生的培养模式还缺乏科学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闻传播院校的博士生培养方案基本上沿袭其他学科的模式,缺少对新闻传播学科特点,以及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及方法的全面探讨,因此难以制定出针对自己学科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学门槛应该如何设定,是重在考察其学识和科研能力,还是重在考察其一般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准?博士生学习期间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应该开设哪些必需的课程?博士生的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怎样衔接?博士生教育应该采取欧洲式的教授与学生一对一式的传授方式,还是采取像美国博士生培养中的集体培养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学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实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模式时,对这些问题必须作出科学的回应。但遗憾的是,由于经验的不足,认识上的错位,加之我国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随意性和不规范的现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养和潜质的考生,仅仅因为“英语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选人门外。再如,有的院校对博士生教育规定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课程如何设置、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都无“一定之规”,结果课程学习往往未能达到帮助学生获得从事研究工作、准备学位论文所必需的宽广深厚的学科知识基础的效果。还有,博士学位论文开题之前的资格考试或综合性考试应该如何“把好关”,有的院校也无明确的要求和规则,结果造成在培养过程中对博士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缺乏“刚性”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博士生只要进了“门”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学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风对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响。这一方面表现在近些年随着招生规模急剧扩张,师生比例失调,师少生多,导师投入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术互动和交流受到影响,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呈现出下滑之趋。另一方面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不是注重鼓励博士生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熟练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数量等硬指标为指针,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将凑足文章的发表数当作主要学习内容。再一方面还表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把关上不严,由于每年毕业生数量增加,在开题、答辩等环节,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学风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虚作假,剽窃等现象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也时有发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学术创新性和创造性。博士生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检验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标准,应该体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上。学位论文是博士生教育计划的核心要素,必须是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以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独特的贡献。然而,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有些高校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其具体表现是:一些博士论文的选题或过于陈旧,或过于空泛,或流于琐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当前学术前沿,参与学术对话;一些博士论文的前期资料积累不够扎实,因此不能针对最具价值的切入点进行广泛而深入地探讨,论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对所需了解的相关领域的知识涉猎不广,基础不牢,因此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常常捉襟见肘,理论和方法运用不能做到娴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训练不够,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对相关问题的挖掘和解决不力。这些都造成了一些论文成为资料的简单梳理,即使有的选题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无法创造出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有的是由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历史较短,对学科规律和博士生教育规律相结合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缺乏系统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设计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会和教育所面临的大环境的冲击所导致。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使得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续发展,为社会输送真正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新闻传播学教育自身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博士生教育的经验,针对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特点和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特殊规律,结合人才需求与社会实际,整合教育资源,走出一条真正合乎科学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学界定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内涵。大学的“教育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精神、性质、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认识,是对大学与外部世界诸元素之间关系的规定;它是大学内容管理及运转的理性认识基础”。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作为一项专业性的教育,理应如台湾著名新闻传播教育家郑贞铭所言,“在技术学习之外,更要探讨理论、从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严谨的理论体系,才能在高等学术殿堂中树立起应有的地位”。为此,对于新闻传播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对其学术视野宽广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既要使其具有较深厚的学养造诣,又要让其关注学科前沿和现实的新闻传播实践,注意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这种人才应是其他学科培养不出来的,在学术素养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目标与方向,理应琐定在培养这样的专业人才上,即着力为高校和科研机构造就优秀学者。

为了提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必须科学规划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并加强对其在阅读、读书笔记、专题讨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训练和提高。近些年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该院的博士生课程一般分为两类,即知识类课程与研究类课程。前者以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和融会贯通为目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并有相关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课上还提供详细的阅读书目,要求博士生写读书报告,培养其欣赏和批判专业学术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过边学边做(研究),以培养和训练博士生从事研究和写作的综合能力;在课上,博士生们围绕一个专题进行思考、讨论、做研究。这样,不仅训练、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现实的专业研究者的工作环境,教会博士生如何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学术规范,如何使用各种研究资源,如何设计研究题目,如何解读原始资料,如何回应他人的批评和建议。这种训练实际上是一个铸造学术文化或学术习性的过程。

此外,为了提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还应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对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综合考试内容和方式、论文开题时间和形式、博士论文的学术规范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自身特点的方案,并严格实施。

第二,控制规模,严进严出,打造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应。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平台随着多家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宽广了,这同时也意味着博士生的数量和规模必将比以前有较大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注重维护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共同为提高教育成效、培养顶尖人才而努力。针对目前社会上对新闻传播学博士生还缺乏广泛的认可和美誉,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整体效应发挥尚未达到理想的程度,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养、资格考核、学位论文答辩以及学位授予上,比较注意通过制度建设,严把质量关。一是控制招生规模。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5人,每年报考博士生人数达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数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导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选人门槛。这主要是借助资格考核(综合考试)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两个环节,实施筛选、淘汰,以保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进入到博士候选人行列。三是严格规范学位论文的答辩和学位授予。

这主要通过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校内外专家的集体评审以及学位公示等举措,保证每个博士学位获得者都是符合标准的优秀人才。近些年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占当年招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视博士生导师及指导团队的综合素质要求和能力考核,确保博士生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及其指导教育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博士生导师及其指导团队在招生、培养学生及博士论文答辩等方面较其他层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权限,因此要重视博士生导师人选的遴选,重视其“人格”塑造和“师德垂范”;同时要引导、促进博士生导师在博士生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论文把关等方面加大指导力度,鼓励导师与学生经常交流、沟通。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博士生导师所进行的遴选和考核,就包括着学术水平、道德素养、敬业态度、组织能力以及待人处事等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还十分注重将学生的成才与导师的责任感、信誉、综合素养联系起来,注重维护导师职责的神圣性和荣誉感。

第四,实行差异化竞争与合作,实现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备批判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整体素质要求下,各院校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应彰显自己的特色,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侧重培养博士生,使其成为该领域和方向的顶尖人才,从而促进人才与学科前沿接轨。这不仅要体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创新性上,而且应系统地体现在博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上。目前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相比,新闻传播学的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学养深厚的优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应成为促进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专业化人才辈出的舞台。

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酒店管理,市场导向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向前迈进,特别是酒店等服务性行业的发展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蓬勃之势。博士论文,高职教育。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提升,企业的提升同时促进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而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就是人,就是企业的员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以其特有的职业化人才培养特点,一直以来都是酒店的发展原动力,但是面对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近年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摘要。

一、高职酒店管理教学现状分析

市场发展瞬息万变,但是高职教育由于教学理念陈旧,师资力量不够和队伍建设不足等原因,逐渐显现出与市场脱节的问题,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陈旧

在教材的选择上面,许多高职院校由于经费或渠道的原因,长期沿用的是多年前的老教材,教材理论陈旧、案例陈旧的问题很严重。酒店管理属于服务行业,是以人为本的领域。行业的相关理念可以说每天都在变化着,如果学生只接受了书本上的陈旧观念而没有及时了解其他新思维,必然难以适应就业后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更谈不上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二)教师水平低下

高职教师队伍的水平较低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也是阻碍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问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是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都呈现出“偏科”现象。他们或者是理论较强的高校毕业生,或是拥有多年酒店从业经验的实际人才,虽然他们都具备了一方面的丰富知识,但是这样的老师很难让学生同时提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能力。

(三)实践环节缺乏实际意义

高职类的酒店管理一直沿用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从理论上来说,能够很好的培养出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实用型人才。但是要真正实施起来却绝非易事。许多高职院校由于经费不足问题,实训基地建设往往在校园内部,或几间教室,或一层楼,难以营造真实的工作氛围。博士论文,高职教育。还有由于实训教师实战经验和阅历不足等原因,训练内容基本还是以书本内容为基础,内容的编排方面过于理想化,没有加入必要的实际问题或突发事件的处理环节,学生在这样的训练环境中难以真正锻炼出实际的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也就造成了这些实训基地流于形式,流于表面,学生就算花再多时间在训练中,也难以得到切实的提高。

(四)学生个人素质教育欠缺

高职学生由于生源素质相对较低,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也处于较低层次。在进入高职学习之后,往往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面,学校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缺乏系统安排。酒店类企业是服务行业,随时都需要面对各式各样的人,而且服务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但是由于学生在高职学习期间学校没有注意对其个人素质的教育,造成了学生思想意识落后,人文素质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影响着学生正常就业,阻碍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建设的推进。

(五)学生就业心理与岗位适应的差距

随着经济发展,酒店业、旅游业的发展一日千里,学生对于就业的心理期望也相对较高,但是市场竞争是非常残酷的,许多企业为高职学生提供的岗位或许存在着与学生心理期望相差甚远的问题,面对学生的这种就业心理,许多高职院校没有进行即时疏导和教育,致使许多学生不能很好的正视这一问题,造成了工作情绪大,或者长期待业,无法找到合适岗位等问题。博士论文,高职教育。

二、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思

想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转变,就要一切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全面改革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的设置,提升教学与市场实际的契合度。

(一)专业课程设置紧跟市场需要

学校的课程设置要紧跟市场发展需要,针对许多高职院校一直沿用老教材的问题,应该加大新教材的开发力度,在课程安排方面,要加入现在市场上使用频率较高的如基本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操作、电子商务知识、在外语学习中不仅要加强交际外语的训练,更要加强相关领域的外语学习等内容,这样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就是要同时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重教学能力的教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想要让学生同时具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能力,就必须要有双师型的教师进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需要切实加强教师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面对这样的要求,学校需要根据市场发展及时为教师开展职业能力培训与新观念新方法的培训课程,并且根据校方的实际能力,为教师提供教学之余的岗位培训工作,如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每一学期都选派专业教师到五星级酒店挂职。让教师在服务一线锻炼,在思想和能力上都能紧跟时展。

(三)完善常态化实训基地建设

对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离不开对于学生的实训训练。学校为学生建立实训基地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切实了解未来的工作状况,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进行必要的技能锻炼,以便在就业时更快更好的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需要。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不能只是对书本知识的复制和搬移,更加需要切实营造工作氛围,要加强学生对于书本知识以外的面对突发事件的解决能力和运筹帷幄的能力。校内实训基地虽然碍于场地限制,难以建设大规模的基地,但是要力求在有限的空间之内,进一步的完善基地设施和配置,并且要根据未来就业的需要,设置多种实训环境,如前厅、客房、会议室、餐厅等等,并且应该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对实训内容进行有效编排,力求全方面的让学生能力得到锻炼。而且在有能力的条件下,校方应该加强与校外相关企业的联合与沟通,探索多种实训合作模式,如对学生进行企业订单班培训,让企业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实际工作岗位,真正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压力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自身的不足,也才能切身体会到服务行业的发展状况,从而找到自身不足,在学习中更加有目的的提升自身能力。博士论文,高职教育。

(四)加强学生个人素质教育

实用性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而且也要具备较高层次的个人素质。因为酒店类企业是属于服务行业,服务行业最主要的就是要服务广大顾客,顾客是形形的,思想层次和文化水平也各有不同,所以学校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的提升。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际就业的过程中,不会因为个人素质问题而让企业受到影响,因为企业的宗旨就是服务顾客,所谓没有不讲理的客户,只有不称职的员工,虽然有时候客户的要求会比较无理,但是如果员工具备更高的思想觉悟与素质,就能够为企业挽留更多的客户和潜在客户。能够信奉客户至上的员工,才是企业需要的,也才是市场所欢迎的。

(五)加强学生就业心理建设

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对于自身的就业期望往往是很高的,然而市场竞争又是非常残酷的。所以学生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往往会出现心理失衡的情况。这就需要学校在毕业生阶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指导与心理辅导。开设就业与择业的知识讲座,职场招聘技能培训,并且及时针对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辅导。博士论文,高职教育。要让学生不仅能够正视自身优缺点,还要充分了解市场人才需求状况,进而根据市场需求对自己的就业预期进行合理规划,调整心态,以便能够以稳健的心态,充分的准备面对市场竞争局势的考验。

结论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己任,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更是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人才,所以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为市场培养真正的优秀人才。博士论文,高职教育。虽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相信通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必然能够找到切实适应市场需求的教育方法,为市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华.对制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探索[J].当代教育,2009,(7):12-14.

[2]刘东华.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整合与教学改革尝试和探索[J].高职教育,2010,(2):44-46.

[3]王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2008,(4):36-37.

第6篇

勤于锻炼,增强体质

每天清晨天刚微亮,在清华大学南面的中老年网球场上,就有不少老同志开始打网球,如此的运动,他们风雨无阻地已经坚持了几十年。在这个健康、团结、快乐的集体中,有一位白发长者:他是这个老年团队中年龄最大(82岁)、球龄最短(10年)、球艺进步最快(这是球友们公认的)、坚持最好的(几乎不请假)的好队员。要问这位长者是谁?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黄克智先生。

黄克智院士今年82岁,他从40岁开始坚持每天清晨跑步,一跑就跑了26年,累计里程估计已绕地球好几圈了。当他66岁时,有人劝他老年人锻炼方式以太极拳最适宜,于是他66岁开始学习太极拳,并把杨氏、陈氏等各式太极拳都学了一遍,这样坚持了几年,他又发现太极拳对他来说运动量不够,虽然自己已到70高龄,但精力还是非常充沛,体力也比一般同龄人要好。于是黄克智又想给自己加码,换个运动量大些的锻炼方式――在古稀之年,他参加清华大学初级游泳班,和一批孙子辈的小学生们在同一个游泳池内接受从零开始的训练;游了2年,他又感到不满意,这次可不是锻炼的方式,而是时间不合适(因为清华游泳池只有中午对老年人开放),游泳一次几乎要花掉他3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这让他觉得时间上付出太多,必须另找出路。于是在72岁高龄时,黄克智又干了一件让人吃惊的事―学习打网球。从那时起,他每天坚持,至今已10年有余。按照黄克智自己的说法:“这是我最后一次选择,网球给了我极大的快乐,那就是健康与友谊。打网球,这也是我最满意的一次选择。”

自从坚持打网球以来,黄克智自己觉得受益匪浅。体重减轻了,大肚子消失了,原有的三高老年病(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都控制住了。虽已82高龄,但他精力充沛,目前仍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满负荷地工作。当黄克智尝到了坚持锻炼的甜头,他就觉得必须把这件事告诉年轻人,让他们认识到坚持锻炼,注重健康要从年轻时做起。于是他一方面教育自己在国外的两个儿子,要求他们每天锻炼。现在在美国当教授的儿子,也和他一样带着妻子每天坚持锻炼1小时;黄克智自己早晨和夫人(77岁)每天打网球1小时,他们真可称得上模范的锻炼之家了。另一方面,黄克智动员工作组里的年轻人参加锻炼。介绍他们参加网协,帮助他们联系球场;起步时,帮他们配置球拍、网球;亲自上场检查他们出席情况,有时他自己也会充当教练。

自从打网球以来,黄克智夫妇感到晚年生活十分充实。这是一个非常快乐、和谐的团队。真如他自己所说:“打球增强了我的体质,增加了快乐,增进了友谊,保证了我精力充沛的一天工作。”

健康是工作成就的保证

现在许多同志,人未老,心先老,只要一退休,就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快结束,手脚懒了,不愿动了,头脑懒了,不再考虑问题了,于是真的很快出现老态了,并且各种老年病也相继而来了。在黄克智身上永远看不到“老的心态”――他自己从不服老。黄克智的一生,是不停学习、不停研究新科学技术的一生。

他的生活十分规律:清晨4点半起床就开始工作1.0~1.5小时,然后迎着晨曦前往球场锻炼1小时。出一身大汗,回家洗澡,吃早点,然后休息半小时,上午9~12时开始工作。午睡1.0~1.5小时后,下午3~6时工作,傍晚6~7时散步。晚上除了特别任务,黄克智一般不工作,弹1小时钢琴,晚10点开始准备休息。目前他的生活非常单一,除了工作就是打球,对于社会上的花花绿绿新闻,从不关心。他常劝有些年轻人,要看准目标,努力地、安心地工作;要做到功到自然成,不要太刻意地去追求回报,否则自己活得很累,别人还不见得对你很认可。

由于黄克智一生不懈地努力,他的工作成绩显善培养了77位研究生(两位已当上中科院院士,两个学生获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过40余项国内外学术奖;出版过7部教材与专著,300多篇学术论文。他自己在学习上从不满足,永远要向新的学科领域进军。平均每10年他都要更换一个新的学科方向(而且在每一个学科方向都作出了出色的成果),紧紧跟上国际先进水平。在上世纪60年代,黄克智主要研究壳体理论;70年代研究压力容器;在改革开放后,他主要研究断裂力学、宏细观力学等新领域;80年代黄克智研究智能材料相变力学,成功地与他的学生根据热力学、细观力学和材料相变物理机制提出了一个新的相变本构模型,解释了屈服应力依赖于温度曲线在转变温度处的异常现象,并应用于陶瓷的相变增韧。70岁以后,他转向了微米力学和纳米尺度力学的研究,并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中,与合作者发现或创造了很多新的知识和理论。他在国际顶级力学杂志中发表的论文,多次在每年超过9000篇力学论文中被引用率位列前10名,获得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2004年唯一Melville大奖。80岁以后的他,又开始转向可伸展电子元件的力学,我们相信他在这方面也一定会取得好的成果!

由于在科研和教学过程中的突出表现,黄克智连续获得了多项奖励,包括清华大学2004―2005年度首届突出贡献奖,“首届孺子牛金球杰出奖”,“国家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三等奖(各两项)”等奖项。在80华诞之际,黄克智荣获“2007年中国十大教育英才”称号,2008年11月5日,黄克智又荣获第四届全国老教授协会“科教兴国贡献奖”。

以上提到的是他个人的一些成果,但正如黄克智自己说的:“我认为我最主要的成果是我以一生的努力,和其他老师一起,带出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高水平、团结向上的学术骨干队伍,在清华大学形成了一支实力比较雄厚的固体力学博士生指导力量。”

第7篇

潜移默化的学术训练

我是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1978届的本科生,1983届的古典文学与文献整理专业硕士生。当时我们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以汤炳正和屈守元领衔的6位教授都是国内名师,每届研究生毕业都请北京的王利器先生和南京大学的汴孝教授等著名学者主持答辩,还给我们作专题报告,这对开阔我们的视野和胸襟都很重要。

1986年,我考取了中国社本文由收集整理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首届明清小说专业的博士生,1989年底毕业并去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我觉得自己在法国能够继续怀有浓厚的兴趣在人文学科的诸多领域深入学习,与我先前在国内的读博与工作经历有着直接的关联,所以想先谈一下这段经历。

我在国内读博期间受到2个重要影响,一是来自我的导师陈毓罴教授,二是来自我的不同专业的博士生同学。

陈毓罴教授20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既后考取留苏研究生,在莫斯科大学学习4年,师从苏联著名文艺理论权威专家,毕业归国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工作,以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特别是《红楼梦》著称。陈教授在国内外所接受的学术训练使他在研究方面显示出与同行不一样的开阔视野,对我不乏潜移默化的影响。

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组建研究生院,刚开始只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开始招收博士生,专业覆盖文史哲、经济学、法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各个领域。记得我就读的1986届所接触的上下3届各学科各领域的博士生导师都是国内各学科的一流学者,可以举出一长串在社会学科领域为人熟知的名字。那时社科院研究生院学生不多,可以一同在食堂饭桌上吃饭,这也正是不同学科的同学交流的最好机会。这种交流使我的视野和关注已不局限于自己的古典小说专业,对社会学科领域的不同专业都有了一些了解和兴趣。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工作也是一段影响我日后在法国对艺术产生兴趣的重要经历。当时中国艺术研究院位于北京柳荫街恭王府内,是中国艺术门类的最高殿堂,在戏曲、美术、音乐、文艺理论、话剧、电影、曲艺等学科都汇集了各领域的的著名老学者与中青年佼佼者。我在那儿工作的时间虽仅4年(工作关系保留至1997年),但也颇有收获。在工作及与同事的交往中,我受到了艺术学科与文化的濡染和影响,其间,我曾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做访问学者。

负笈海外:

漫长而艰辛的求索之路

1994年初我接受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邀请去了巴黎,在东方研究小组参与完成1项包括中国古典小说在内的东方研究计划。从北京到巴黎,我经历了一个新的转折。

在巴黎工作期间,我与法国汉学家多有接触,法国丰富的文化艺术也吸引着我,因此工作结束之后我决定留在巴黎继续学点东西。我先是在巴黎第七大学东亚系读东亚文明研究博士生,到第三年时,我决定转而从头学一些中国需要的西方学科,将来归国才能发挥作用。那时正值我丈夫要去法国东部名城斯特拉斯堡工作,因此我也去了斯特拉斯堡继续修读。

斯特拉斯堡第二大学马克·布洛克大学(2008年与该市另2所大学合并为斯特拉斯堡大学)以人文学科驰名,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是法国历史学与社会学的重镇。进入该大学以后,我先是集中修读了艺术史、社会学、人类学等专业的硕士课程。学习中我的兴趣与目的都集中在对将来归国服务有用的领域,如在艺术史专业中我侧重博物馆学、考古学以及西方现代绘画流派;在社会学专业中,我注重都市社会学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问题,并撰写了学位论文《中国民本思想之根源及其在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用社会学理论和观点梳理中国从古到今的民本思想传统;人类学专业使我的目光投向了非洲大陆、中南美洲以及太平洋诸岛的原始民族,我注重了解原始艺术、原始宗教与原始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通过对这几门学科硕士课程的修读,我感觉自己一方面学到了西方现代人文学科领域的一些专业知识,同时也对西方社会与西方文化有了真正的接触和更深刻的了解。

进入21世纪,我在法国感觉到世界在飞跃发展,中国也在飞跃。我因此想更进一步从全球范围来探索人类历史以及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同时我也获悉国内一些大学正在开设或准备开设人类学专业,于是,我决定去巴黎第十大学的博士学院修读人类学博士学位。

巴黎第十大学博士学院集中了法国在考古学、民族学和人类学领域的诸多著名学者。我师从人类学教授b.贝桂菊(b.baptandier)夫人,她同时也是汉学家。选博士论文研究专题时,正值法国著名汉学家a.列维(andré lévi)翻译的《聊斋志异》法文版全集出版,《聊斋志异》是在西方国家广受欢迎的中国文言优秀传统小说。

20世纪90年代的法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兴起,一些古典名著被应用于人类学研究。因此我决定用人类学的视野和观点去尝试对中国文言小说的研究,以《聊斋志异》为突破口。但在论文资料的搜集与撰写中,我深感在专业素养的学术训练中,自已还需要了解更多的人类学理论和观点,因此博士第三年我转学到斯特拉斯堡马克·布洛克大学人类学系d.莫纳尔(d.monoris)教授门下继续做我的博士论文《聊斋志异人类学研究——中国17世纪》。

论文的撰写非常艰苦,d.莫纳尔教授从论点到资料的使用都给予我悉心指导。最后我的论文答辩获得博士论文优秀等级,并于2009年由法国博士文库出版。

感悟中西方人文学科的差异

既后,我又用半年时间在工作之余修读了宗教学课程,我感觉要了解西方文化,根源是西方宗教。

在上述专业的研读与论文写作中,我对中国人文学科和法国人文学科有一些个人感悟。法国的人文学科在欧洲国家具有代表性,法国在大革命前是贵族分封社会,与中国周朝的分封制度类似。但法国的传统社会是政教合一,它的传统文化就是宗教文化。法国在大革命后的200多年间,发展民主共和制度,同时也是科技发展与工业化、都市化时代,这个社会变革是巨大的,对人类生活与心灵的冲击也是巨大的。面对与宗教文化传统相背离的新制度、新时代所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西方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出现了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以及考古学等新型人文学科,每一门学科又有不同的学派,大家都在面对新时代新问题探索寻找解决的办法,所以不同的学科与学派才如此活跃。

要真正认识中国与西方社会的区别,需要抓住西方是宗教文化传统,中国是儒家世俗文化传统这个关键的分野。西方的现代人文学科都是从宗教文化传统面对现代社会发展,直至产生现代化生发出来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俗的儒家文化,以仁治与民本为核心价值,因此能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现代社会变革与现代科技并不产生于中国社会的内部,而是来自西方的影响,现代人文学科也是传自西方。我认为,一个有志于服务祖国的学习人文学科的海外留学生,既要学习如何运用西方现代人文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观照中国的现代社会,同时也要注意中国文化传统自身的特点。

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和都市社会,要真正了解西方国家,还应该了解地域文化与乡村社会。我曾经有2个假期在法国各地乡村漫游,这对于了解法国的区域社会与乡村经济大有好处。因为专业的原因,我在法国比较注意接触和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不同政党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利益及政党之间的博弈。我感觉不同派别除了所代表的利益阶层不同以外,总体上也都强调公民义务。民主社会除了个人自由、个人权力,公民随时都准备承担对国家的义务。深层的文化是建构民族精神的东西,在法国就是宗教与现代社会的民主制度。今天法国传统的宗教文化与民主并不互相排斥,它们在法国人的生活中相辅相成。

第8篇

──在清华大学2009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09年9月4日)

校长 顾秉林

同学们:

在国庆60周年前夕,2009级研究生新同学从四面八方走进清华园。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对各位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

作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我校每年招收研究生的规模已大大超过本科生。今年我校共录取各类研究生4700余人,包括硕士生近3400人、博士生1300余人,比上周入学的3300多名本科新生多出40%,覆盖了工学、理学、医学、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其中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人数达到500多名。这是我校向着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不断迈进的生动写照。

同学们开始研究生学习的时刻,正值我校发展的关键时期。再过两年,清华就将迎来百年华诞,力争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是全体清华人肩负的光荣使命。近年来,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奋发努力,学校各方面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整体水平排在全国第一的一级学科数、一级学科中全国重点学科数、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数、科研经费数、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数、被ei和istp收录的论文数、sci论文被引用篇数等,连年保持全国高校首位;众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艺术设计项目,也在国内外评比中获奖或取得显著的社会影响。在许多重要办学指标上,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逐步缩小,例如与美国研究型大学联合会(aau)所属高校相比,清华总体上已经明显好于其平均水平。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全校sci论文中,一半以上的第一作者为研究生;在11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我校累计获奖88篇,总数保持全国高校榜首。广大研究生为我校培养高质量人才、开展高水平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9篇

吴文虎,1936年12月6日出生于北京,原籍浙江镇海。1955年9月至1958年7月在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1958年9月至1961年7月在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学习。1961年9月至今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任教,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教学工作:曾多年主讲研究生学位课。从2001年开始主讲本科生主干课“程序设计基础”。该课于2004年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精品课。作为博士生导师指导多名博士生作博士论文,已有12人获博士学位。研究领域是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计算机应用。

主要成果:(1)科研成果多次获国家教委、电子部的科技进步二等奖,曾获“863”高科技成果精品展金奖;(2)主编、主审和撰写了几十本有关计算机的图书;(3)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多次获全国挑战杯一等奖,ACM世界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清华大学队已连续11年获得决赛权,成绩多次名列前茅;(4)指导和带领中国队参加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17年,累计获金牌42块,届届名列前茅。

个人获奖:1997年获清华大学教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998年获全国优秀教师一等奖(宝钢奖);1999年获“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