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学习计划书

时间:2022-02-01 14:07:46

导语:在初中学习计划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学习计划书

第1篇

                                                                2005年3月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特制订本计划,以便实施教学总复习有计划、有步骤。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教案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眩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我们在组织全组老师编写资料的时候,围绕着以下三点构想:

1.全面性 虽然我们不敢说“一册在手,别无所求”,但我们坚信对你是有多多少少帮助的。由于我们围绕着:①对考试的热点作认真分析;②对知识点做细致整理;③对2005中考的动态分析等编制理念,同时,我们在编制安排上本着:着眼于操作;立足于中考;服务于学生等想法,按照分课时将教案和学案在一本中设计的原则,使我们老师在使用的时候能有很全面的借鉴价值。

2.可操作性 我们在整个复习中,设置三个阶段①基础知识积累阶段:题目的难度大概是中考题目中的70%的基础题目;②专项知识整理阶段:题目的难度大概是中考题目中的20%---30%的应用题目;③实战演练阶段(借助一份中考试卷的解答指导试卷的解读技巧)

3.互动性  在编制这本复习书的时候,为了充分体现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开辟四个特色栏目:“自我诊断”“警钟长鸣”“师生对话”“机动园地”,以便我们老师在使用的时候能找到非智力因素等课程资源。

4.资料新  我们这本复习用书中的所有例习题,均来源于 ①从2004年各地中考题中采用优中选优的原则选择50% ,②从其他有关资料中精选20% ,③我们学校老师原创自编习题约占30% .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总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2月21号——3月27号),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配备的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系统整理,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3月27号——4月20号),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4)圆的性质;(5)直线与圆;(6)圆与圆;(7)角与圆;(8)三角形与圆;(9)四边形与圆;(10)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1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四、集中练习,争取提高应试速度

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4月20号——5月20号)。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对教师来说,这时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第二,习题要有启发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如,角平分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圆的证明题中圆周角、圆心角、弦心角、圆幂定理、射影定理等的应用都是综合性强且是重点应掌握的题目,都要抓住不放,抓出成效。

 五、查漏补缺,达到掌握最佳效果

     在进行三论复习后,我们将准备进行第四轮复习(5月21号——6月13号)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抓两件事情:1,知识的查漏补缺,“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拟在此阶段召开一次“初三师生面洽会”重点回答(中层以上)学生在解答数学题中遇到的困惑,我们初三数学老师现场解答。会后整理成资料,发给学生,以便更好地掌握数学解答的技巧。(这个环节也有可能提前到第二轮复习结束以后,也就是在四月初)2,心理调节。

      我们坚信,只要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那么收获的一定是丰收的喜悦。

第2篇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挑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在不断的应用过程中,看到了信息技术的好处。本文就根据化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

初中化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为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积极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众多的资源当中,我认为网络技术这一块是非常好的现代化资源,相较于以前的纸质资料,有相当大的优势,简洁便利,灵活多样,随时都可以用来教学。以前要查找资料,都是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去买资料书,去了还不一定有。即使买回来了也是一家之言,只能在实践中自己再摸索总结。所以,对有关问题的看法见解,必须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明白。现在有了网络,可以随时对各家之言进行对比分析,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实施合适的教学策略。我认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无法对大量的实验一一进行验证,现在有了网络,很多知识利用网络就轻而易举地实现了。现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给化学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可以说化学教学,眼前是光明一片。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模式,我就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一、信息技术在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应用

一次我看见有位教师在网上找了半天资料没找到,我说就在课本啊!他说书上的想制作成信息技术很麻烦,网上下载一个就行了。过后我想,有的知识没有必要刻意去“化妆”,就原始原味的非常好啊!比如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在这里,我向大家谈的就是要科学地利用网络制作课件,要适可而止,不要盲目地一哄而上。我们首先要正确地认识新生事物,让它在与教学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理智,清醒地看待,惟其如此方能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来。课本中的资源包括书中的插图、书后面附带的光盘、书中附带的网站。我在讲“燃料及其利用”时,就到书上附带的网站去打开相应的链接,把神舟飞船和常娥一号卫星的发射场景,直接打开让学生观看,学生既看到了我国航天航空技术的迅猛进步,又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了“燃料”的科学利用。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不是说你自己做个课件就是信息技术,两者是有区别的。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上好化学课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以前就是幻灯片,现在大家都在应用微课,这是一种更加短小精悍、能突出某一知识点的授课方式。以前的课件把图像、声音、动画、特效能集中到一起的软件不多,效果还不理想,所以,很少有教师使用。现在的信息技术克服了上述缺点,单就一课中的重难点,集中制作一个课件,展示给学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例如原子、分子、粒子是怎样构成我们眼中的宏观世界的,一般情况下是很难想象出来的,因为微观世界只能借助仪器才能看的到。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这一教学难点,可以形象感知构成微观世界的各种微粒,无需再通过其他途径去了解了。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初中化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有的学生对非常简单的化学方程式搞不清,究其原因还是没有记住,没有记住是印象不深刻,那么我们就要利用信息技术加深学生对方程式的印象,巩固记忆。如电解水:2H2O通电2H2+O2,然而好多学生依然写成了:H2O通电H2+O,诸如此类的错误原因,还是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没有彻底的理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有的教师说是学生没有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这个解释有点牵强附会,我认为还是教师上课时没有加强学生的印象,学生对教师讲的内容模模糊糊,一知半解。假如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形象生动的课件,把整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演示出来,而不是单从嘴里讲解出来,我想学生一定会记忆犹新、印象深刻的,故而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写错。

四、巧用信息技术解析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往往似是而非或者是一知半解,看起来非常容易记住的概念,结果有很多就是记不住或者是理解错误,给后面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利用信息技术,就能轻而易举地化解这个不是难点的难点,如“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对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因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因此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讲究方式方法,那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将定义溶解度的几句话剖析开来,其教学效果比直接分析好很多。用信息技术逐次展开对溶解度的理解:其一,“一定温度”是首要的条件;其二,“溶剂的量为100g”,不能是101g也不是102g或者是其他的量;其三,一定是“饱和状态”的溶液;其四,溶质所溶解的克数。如果少了其中哪一句都不能构成溶解度的“定义”。还如我在教学“电解质”(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时,就想到学生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混淆的状况,因而特意利用信息技术剖析“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此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导电的条件是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比如NaCl是电解质,Cu丝也能导电,但Cu是单质。

五、利于信息技术做好化学复习教学

在九年级最后的复习阶段,我在复习元素和原子、单质和化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等内容时,就把要复习的内容制作成课件来教学;还如教学中经常要对三种酸(Hcl、H2SO4、HNO3)、二种碱(NaOH、Ca(0H))等进行教学,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将很难集中简练地突出所要讲解的东西,以加深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各个知识点。

六、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极大地降低了教师备课的难度,提高了授课的效率,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地促进了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为信息化教学改革开辟出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冯燕瑛.培养学生化学自学能力的途径[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7(12).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化学;应用;兴趣;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257-01

对于传统的化学教学,学生越来越感受到教学模式的僵化及对原有知识的不满,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此时响应新课程改革,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力推进信息化校园,全面实施与深入地研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奠定强而有力的基础,并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新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这些新技术包含图、文、声、像、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中,能做到图文并茂,声像具佳,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教学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一、拾遗补缺,提高教学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学科,涉及大量关于反应机理、变化过程、分子空间结构等微观世界的抽象描述。历来是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瓶颈。所以,化学实验一直是化学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化学实验的传授和演示一直是化学教学中难以突破的关口,既要讲授又要操作,一般老师只在讲台上演示,由于学生都是分组进行实验,由于分组数量较多,教师不可能到每个学生座位上去做,这样只有讲台前面的学生才看得清楚实验现象,后面很多学生都看不清楚。特别是一些试管实验,由于试管相对较小,坐在台下的学生就会看太清楚,特别是后排的学生更是看不见,有时教师为了让大多数学生看到现象,只有拿起仪器走下讲台,走到讲台下面让学生观察,这样既耽搁时间,又容易引起课堂上一些调皮学生的燥动,甚至有时还会使得课堂秩序显得混乱;遇到难度大的演示实验一个人根本顶不了,叫人帮忙又是不现实的。通过新信息技术,模拟演示实验就可以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弥补这些演示实验的不足。如:在教“化学变化的现象”一节的演示实验全都是一些发光、放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的现象,我是在实验前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台,通过计算机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不同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现象的变化,从而加深记忆和理解,也容易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不同,然后再由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由此,不仅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能加深印象,强化记忆,从而获得省时、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

二、化无为有,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两基”验收的结束,学校都修改了单独的化学实验室,配备了基本的化学实验器材,能够进行化学教学中的实验,但是,初中化学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化学实验,无法在课堂上直接演示,学起来比较抽象,学生既要体会、理解课文中的文字说明,又要发挥想象力,对初中生来说难度很大,有时也不易弄清反应原理。但通过新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将这些抽象复杂不易弄清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在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在短时间内从多角度、多层面展示化学反应流程,把知识由抽象变成形象,使学生易懂易掌握。中学化学课本中有些实验,如一氧化碳(煤气)的毒性是无法让学生感知的,这时可借助计算机设计成教学课件,以三维动画的形式,让小昆虫、小青蛙中毒死亡的过程,展示中毒现象及原理。再如一些微观的现象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但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就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初中化学“水的组成”一节的教学中,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是历年考试的重点,课本上只给出一幅水分子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并从图上的信息进行总结,很多学生的回答都不完整。我首先通过计算机将水分子变成氧原子、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又结合成氧分子、氢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许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的幻灯片课件,播放投影在屏幕上,并进行定格分析,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化学变化的这一整个过程,然后师生一起归纳得出相关结论,再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知识解释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联系有关反应思考并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三、模拟情境,加强感官刺激

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能让我们平时看不到,或不经常看到的现象和制作过程用动态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从而避免了教师站在讲台上枯燥了讲授的尴尬情况。对于一些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在有的地方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而对煤、石油的炼制,钢铁的冶炼和化肥的合成等,学生也不可能都能到工厂去参观。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在教室里亲眼看到氨的合成,生铁冶炼的设备和过程;可以从画面上观看水污染的形成及污水处理厂……身临其境的情境,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加热爱自然,更多一些对自然进行探索的热情。通过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化学实验的缺陷和不足,能让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过程,明确观察对象产生变化的现象和条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理念的更新,新的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让教学的目标更明确,手段更多样,内容更切合实际,教师都得更容易,学生学得更轻松,教学效果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第4篇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令人始料未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领域。?多媒体通过计算机将文字、图表、录音、录像、动画、照片等功能集于一体,显示了它在教学过程中无与伦比的优势。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一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醒学生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兴趣的提高离不开生动形象的经验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把静态、枯燥、难于理解的材料融于图像画面中,产生极富动感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理解和获取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可优化化学试验

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挖掘出化学实验的本质、内涵,充分展现化学实验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强化实验的演示效果。高一演示金属钠和水的反应实验中,过去是钠与水在大烧杯中反应,只有做在讲桌附近部分同学能够清晰地看见实验现象,而现在利用投影仪,可改在方型投影试管中进行,向盛有滴加酚酞的水中,加入金属钠,全体学生可以在投影屏幕上清晰地观察到“浮、游、熔、响、红”等现象,实验效果明显提高。

2、模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减少污染。许多化学实验有毒,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而电教媒体进入课堂,这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实验室制氯气,由于氯气有毒,污染环境,老师可以采取多媒体视频教学,实验现象清楚明了,师生也不再受毒气之害。

3、模拟化工生产过程。对一些化工生产过程,如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等学生大多数未见过,缺乏感性认识。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形象、逼真地模拟出每一步生产过程,对于各个环节也可反复演示或局部放大,加强感知,强化记忆。

4、模拟化学反应过程。模拟无机或有机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看到化学键的断裂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例如高二“化学平衡”一节,采用三维动画模拟制作氮分子、氢分子、氨分子达平衡的动画过程,通过画面动静结合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分析了化学平衡的动、定、变三大特征,使较为抽象的概念容易让学生理解,便于记忆。

5、实验探究题以图像,大量的文字等信息呈现,老师通过课件展示,学生一目了然,讲解时更直观明了。

三、运用多媒体及时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运用多媒体,增大教学信息电教媒体的大信息、大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总结和巩固训练等活动,若将知识网络和设计的训练题适时投影,既省时、省力,有效地减轻师生负担,又加强了训练密度,提高效率。而且电化教学还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既便于为基础差的学生补课,又便于学得快的学生多学些东西;增加知识深度。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课堂信息量加大了,各章节的交互性变强了,抽象的概念容易理解了,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真正步入“教师善导,学生乐学”的良性循环。

化学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学科,但是中学化学是基础化学,理论知识,反应原理,微观结构较多,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认为化学就是枯燥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学科,有些学生学习热情会慢慢衰减,最后感到索然无味。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适量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真正的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5篇

关键词:数学; 实验教学;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54-001

数学实验教学是指通过创设实际情景或模拟现实条件,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思考与合作交流等过程,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一种教学活动。

一、数学实验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许多学生眼里,数学是一门抽象、枯燥乏味又深奥难学的学科,而数学实验教学是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它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立方体的展开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直接给出结果让学生死记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准备充足的墨水瓶盒,学生用剪刀沿着不同的路线剪开,亲自探究立方体的展开图,同学们热情高涨,并比赛看谁探究的种类多,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从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数学实验教学直观性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验教学是直观性强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掌握知识,探索知识奥妙的兴趣,使枯燥的数学学习变为生动活泼有趣的学习。

几何学起源于生活经验,几何图形的概念是抽象的,棱柱、棱锥的概念书上没有介绍,小学也没接触过,光靠看书上的平面图,学生无法获得清晰的感官认识,头脑里无法产生立体感。本人在苏科版七上《丰富的图形世界》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不同形状的酒盒、建筑工人用的线坠、易拉罐、地球仪、锉等实物模型:

(1)上课时首先让学生们触摸实物模型,感知平面与曲面。

(2)通过观察几何体的面的特征,给模型分类。(含曲面的:易拉罐——圆柱,线坠——圆锥,地球仪——球;不含曲面的,由平面围成。)

(3)观察由平面围成的几何体的形状特征,给这些模型分类,引出棱柱、棱锥的概念:(一种是由平面围成且上下粗细相同——棱柱,如酒盒;另一种是由平面围成且上下粗细不同,顶部细为一点——棱锥,如锉。)

数学实验教学实际上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具体的形象,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三、实验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新课标》中指出,“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解决“凤冠山的东西有多长?”(不能直接测量)这个问题时,学生一听是自己身边的事,顿时热情高涨,热烈地讨论着用哪些数学知识能解决这个问题,并告诉大家他的测量方案,让大家判断是否可行,十几分钟的时间大家竟然制订出七八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学生们真实地感受到数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习数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是不能仅凭教师的讲解来传授的,它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除此之外,通过实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中,需要细致敏锐的感知和观察力来获得一些重要信息,从而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设计一些测量方案,分析某些问题的结果等,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在探究、归纳、概括和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想象、假设能锻炼和发展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四、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新课标提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独立思考的个体学习方式,长此以往,这种理念下培养的学生独立意识较强,但缺乏一种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习惯。而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分工越来越细,很多活动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彼此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而数学中的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这种机会。它能给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的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同时,学生在相互合作与讨论中取长补短,都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还培养了合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第6篇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现阶段我国初中学校受到传统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只是死板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述,对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不够重视。不仅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长时间作用下还会削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当前教育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需求。信息技术教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述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经常会私自打开网页、玩游戏、网络聊天等。即使一些学生对教师讲述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也能认真听讲,但是因为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导致学生很难掌握教学内容。学生即使认真听取了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很多困扰,导致学生有挫败感,逐渐丧失对信息技术学习的信心。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成效的提升,教师需要积极找寻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心,保证信息技术教学成效可以满足当前教育的实际需求。

二、游戏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探究性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探究性游戏化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依据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能力,选择或者是进行游戏内容的设置。在学生游戏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游戏过后,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感想、看法,然后由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应用探究性游戏化教学模式,最为关键的是教师选择或者设计的游戏要满足教学任务的需求,这与信息技术教学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在讲述利用Word制作明信片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班级全体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小组人数需要控制在4~6人之间,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创意明信片的制作,还需要在Word上组织文字信息对小组的设计思想进行陈述。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教师需要走下讲台深入小组制作中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在班级内进行比拼,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教师还要让学生总结自己在明信片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阐述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进行总结,给予学生更多的激励。

(二)技能训练游戏化教学模式应用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 教学 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项改革工作在全世界的各个领域正愈来愈受到重视。军事、科技、卫生、航天、教育等正在加速现代化的进程。教育的现代化也在国家的教育改革纲要中被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而中小学的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领域要鼓励教师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初中化学是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的重要的基础自然学科。在过去教育改革中,初中化学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实验学生看实验,教师出试题学生答试卷,学生考高分教师得表扬。教师的知识来源于课本,来源于几本参考书,学生一切听教师的,学生的一切知识来源于教师,教师是权威学生是奴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和各种教学软件的出现,为我们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化学教学的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使我们的师生得以从繁重的学业中解放出来,师生的知识信息渠道由单一的通道转为多通道。为此结合四川省十一五电教科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理科学习方式的研究》我们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进行了反思。

二、反思内容

(一)信息技术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产生动机,引起注意,激起情感,促使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于是成绩就会逐步提高,兴趣越来越浓,对学习可以达到着迷的程度。新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化学标准中明确提出“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自信心。”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实践研究中应结合教材的特点把教师置于兴趣中,把学生融入兴趣中,让兴趣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主旋律。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和理解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讲到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的概念时,可以制作一个简单而又直观的电脑动画,使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的概念“一目了然”,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整个教学过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化学课件时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设置形式多样的板书,如设置多样的字体、字号,对重点语句进行字体变形、变色,配置背景音乐、设置文字出现形式等。可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节省单调乏味的老师板书、板画时间,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手段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就是:听、看、练、考,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空气污染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空气污染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互联网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论坛、邮箱、化学学习论坛、学校校园网站等等,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可以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与全班同学共享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造精神,实现了学习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友爱,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和知心的朋友。

(三)信息技术手段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

新课程改革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的启迪。

例如:在讲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时,用电脑动画把水分间隔发生变化的情况及水分子被破坏变成氢、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这样原本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启迪,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渠道是多层次、多方面、多类别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飞速发展,电化教学设施是学生收信处理信息的工具等。这样学生可以多方位、多层面的接触科学研究的前沿,从而破除对科研的神秘感,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更重要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信息技术手段能促进化学与其他学科融合

初中化学教材内容与其他各学科有着许多的联系,如分子、原子、物质的导电性、物质的一些单位等与物理知识有关;酸雨、光化学烟雾的形成等与地理知识有联系;光合作用、环境污染与生物知识有联系。

此外,现阶段对学生的评价测试,除了强调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还注重考查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①各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②理论和实际结合,学以致用;③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④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必然打破单一学科知识的结构,对学科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并且,现代信息技术提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汇聚,也为跨学科的渗透和综合学习提供了可能。如在初三化学专题复习中,可以将与其他学科联系较为紧密的专题内容设计成一个主题,在服务器上开设一个公共的讨论区,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并与教师交流见解,提出问题并获得解答。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大大地提高复习效率。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的研究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但其深度、广度还不够,有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例:硬件的配套问题,教学的时限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性问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操作熟练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问题。这些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化学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

[2]王云生. 新课程化学教与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化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8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几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54-01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是让教学对象学习到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从而学会运算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感。教学大纲表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而初中几何的教学目标是学会初中几何的基本理论以及运用这些技巧来解答关于几何运算与有关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养成与发展教学对象的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和进行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教学对象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想象力。如此看来,培养教学对象的一种思维在全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逻辑思维方式是学好数学必要条件,也是学习其他科目,处理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必备才能。而几何教学正好可以满足教学对象的这种能力的培养,仅有清楚并非常重视几何教学的这种独特地位,弄清教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联系,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几何知识的教学。再者,初中几何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很大比例,拥有重要地位。

一、激发学生的几何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对几何感兴趣,他们才愿意自己主动去思考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提升自己的几何学习水平。 在几何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精美的几何图形展现在课堂当中,让学生意识到通过学习几何图形,可以创造生活中精美的图片。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让学生感受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现实生活的设计中,使学生产生创作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不断创新,维持长久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扎实学生的几何学习基础

教师在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扎实学生的几何基本功,例如识图能力、画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识图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以后对几何知识的学习、观察几何图形、理解几何题意并进行分析解答等方面;画图能力也是一样,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标准地绘图,能否正确理解题意并作答。几何解题本身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就有较高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由易到难地进行识图训练,鼓励学生多绘图,多练习,并在平时答题过程中规范解题步骤,增强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学生几何基础的提高,来加强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三、勤于动笔,在画图中学习几何

初中几何定理有很多很多,光凭学生记忆是不行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画图来证明几何定理.比如,当学到定理“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直尺、铅笔,先让学生白纸上画上一个标准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再在斜边上画一条中线,最后再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中线是不是斜边的一半.比如,学到定理“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白纸上随便画一条直线,然后再画两条和它平行的直线,最后把那两条直线无限延长,看它们最后是否能够相交,如果不相交就说明定理是正确的.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画图来证明定理,学生这样做了之后才能牢牢记住这些定理。

四、引导学生掌握好几何语言

几何语言极为规范、严谨,按其叙述方法可分为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按用途可分为描述性语言,推理语言和作图语言。对于文字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生动、形象、准确,通过教者示范,使学生掌握“所有”“延长”“连接”“截取”“对应”“在……之上”等等述语的用法。符号语言是推理论证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重要概念公理、定理,推论符号化,通过范句、范例培养学生使用符号语言规范化,并进行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互释互译的练习,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学生才能掌握好几何语言,并不断地提高几何语言的表达水平。

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几何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讲解几何例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自己审题意,自己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法。通过这种学习方法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学习习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形成初步读题审题的习惯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的程度,在重难点处设置思考点,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相互启发,从而促使学生再次进行审题,弥补自己先前的审题漏洞,进一步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形成良性循环。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利用好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育领域。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数学中的几何教学。教师可以通过PPT课件的制作,将几何图形课前制作好,极大地节省了教师上课绘制图形的时间,从而能更好地讲解几何知识,关注学生的几何学习过程。另外,通过网络资源进行相关教学视频的下载,在课上让学生观看,可以吸引学生几何学习的注意力。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对于几何教学来说十分重要。多媒体中展现的几何图形更直观,绘制也更标准,这些都是传统的几何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将多媒体与几何教学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几何知识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应紧扣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最基本的内容入手,采取巧妙地引导、问题指导、巩固训练的方法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在概念、语言、图形、推理等的教学上下功夫,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几何教学的效果,为学生后续更深入地学习平面几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展现了它无可比拟的优势,它能使教学过程变得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在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活跃思维,有利于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最终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起到传统化学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为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给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素质化奠定了基础。

1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优越性

1.1信息技术促进了化学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化学是二十一世纪的核心科学,它是医药、材料、能源、环保等学科研究的基础,并越来越多地与人类的社会活动相联系。传统的化学课程资源是相对封闭、陈旧的, 缺少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产实际联系,缺少与化学发展史和现代高科技发展的联系,这与课程呈现方式的手段有密切关系。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等,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开放性的课程建设理念对化学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超文本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内容的化学学科逻辑结构;⑵网络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化学教学信息资源;⑶多媒体技术优化了化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信息资源提供”和“情境创设”正是需要这种开放的课程资源来支持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1.2信息技术促进了化学教学过程的根本性变革

信息技术全面引入化学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师生互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它将成为化学教学改革的“催化剂”。⑴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变为探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并可通过上网查询、模拟实验、交流研讨等手段解决某些化学问题。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和手段。⑵教师教学方式由讲授变为辅助,变成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协助者。⑶实现师生互动方式的多元化和个别化。信息技术使建构主义理想中的个别化学习、合作学习成为现实,使每个师生都能平等交流、和谐共处。

2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化学现象的显示效果

化学实验一般都是试管实验,尤其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可见度很小,很难使每位学生都能观察清楚,而且有些实验速度太快,学生远距离无法看清,利用信息技术能将实验的过程放大、重现、减慢实验的速度,让学生能观察清楚,有些耗时长、成功率低、污染严重,对师生健康产生危害的演示实验也能用多媒体来演示,如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的过程很容易造成空气的污染,甚至伤害学生的健康;还有些错误的实验操作,如点燃不纯的氢气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爆炸,加热装有液体的体积大于1/3的试管时,液体冲出试管,在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到浓硫酸稀释时,液滴飞溅等等,这些实验不可能在课堂演示,只能用多媒体演示,还有些工业化的生产过程、 溶洞的形成等学生不可能一一去亲自参观,这些我们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例如在讲了铁的冶炼的实验原理后,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参观宝山钢铁厂,把炼铁炼钢的生产过程以录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把课本的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

3设计和使用课件,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刚开始制作课件时,老师们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制作了精美背景的幻灯片、下载了动画模拟、配上悦耳的音乐、连解析过程都详细打上去了,整堂课“一鼠走天下”,不再用粉笔和黑板,自我感觉良好,课堂容量很大。课后的教学反馈,学生说看不清记不住,学得头昏脑胀,知识掌握得不牢。教后反思,教学变成了多媒体功能的展示,没有注意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如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规律,互相干扰的规律。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动画模拟和花俏的画面音乐上,而应掌握的知识、方法、能力倒被忽视了。一张张的片子放过来,看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有时看都没有看清就放过去了,由于前后干扰,结果整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学生一片茫然。在我听过的其他教师的一些化学课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些问题,其实质就是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没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设计和使用课件时,我们主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养成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如分析、推理过程、演算过程、方程式的配平,在黑板上板书比用多媒体演示效果好。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主干知识也要提纲式地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对整堂课的脉胳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还应关注学生感知、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变化,用口头提示,鼓励的眼神,体态语言与学生交流教学信息,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如当学生答错时,屏幕上出现的是满含期待的“请你再试一试”,充满人性化的设计。感情的交流也能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总之,信息技术与化学的整合,应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富含教师人格魅力,教学风格的教学经验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无缝结合,适合教学实际的产物。

4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整合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空气污染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空气污染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互联网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 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BBS论坛、e-mail 邮箱、班级校友录论坛等等,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可以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与全班同学共享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造精神,实现了学习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友爱,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和知心的朋友。

5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几种模式

5.1计算机模拟教学模式。CAI的模拟功能,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中较早开发和利用的一种功能。主要是指利用CAI的模拟功能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内容,或不易观察清楚、危险性较大、难于操作的实验内容,通过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短时间内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图像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CAI在化学教学中的模拟教学,主要适用于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内容:如原子核组成、电子云、核外电子运动、溶解和结晶、原电池、电解池等。另一方面适用于实验难以操作、危险性大而观察不明显的内容,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氨氧化、乙酸乙醋水解等。

5.2多媒体综合教学模式。我们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把微机与其它教学媒体相互连接,赋于其它媒体交互性,同时使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手段, 使多种媒体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二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即“利用计算机交互式地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使它们建立起逻辑连接,成为一个系统”,使之具有综合性,即一机多用,同时又可形成人机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学生认识的时空限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系统参与信息的收集过程,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更好地发挥学生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激发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5.3计算机个别辅导教学模式。我们目前采用的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很难在全班实现个别化教学,而实现个别化教学,又是化学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途径。由于CAI的课件,主要强调人机交互功能,因此实现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个别辅导模式,主要是用计算机部分地代替教师,按照程序教学的原则,设计不同的层次递进的教学途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不同的学习程序,提出需要学习的内容;计算机可向学生提问,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给出高质量的反馈,如遇困难,还可以适当降低学习坡度,使学生循序渐进,得到知识的巩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6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误区

6.1模拟实验来替代化学实验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可以把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过程以虚拟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中。通过这一方式,我们可以把一些难于观察的、抽象的、微观的、危险的化学 过程模拟出来,从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了许多烦琐的讲解过程。然而,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都无法取代实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6.2用屏幕来替代传统板书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把各种媒体信息加以整合,展现给学生形象、富于启发、促进思维的画面。但这决不意味着传统板书被淘汰的时代的到来,相反,传统板书的某些作用是屏幕无法替代的。

6.3用人机对话替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随着教学手段的网络化,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宽,交互型的网络教学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参与的机会。然而,人机交流仍然无法完成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过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新能力的发展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合理利用好这一教学手段,为提高我们的化学教学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施》――2003.6

[2]齐群《浅谈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误区》――《化学教学》2003.6

[3]李美强《用信息技术打造学生主体性课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