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 15:37:39
导语:在电力实习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实现技术;用电需求量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6-020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6.101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强,工业生产用电量以及农业生产用电量急剧增加,此外,对于居民生活用电需求量也逐渐增加,这些现象表明,现代社会对于电能的需求量远胜于从前。用电需求量的增加致使电力系统配电任务加大,同时也给相关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自动化控制下的电力系统电网具有较高安全性和可靠性且经济效益好,所以电力系统相关研究人员应加强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不断进行改善与创新,为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优良的条件。
1 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现状
近年来,我国对电力行业方面的发展极为重视,不但投入资金大,且管理力度严格。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电网自动化技术有效提升,多数地区调配系统已实现自动化控制功能,且部分地区更出现了无人值守变电站,为社会增加了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电网自动化功能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1 实时监控
实时监控系统是针对电网中存在的各个线路的运行情况、负荷情况及不安全因素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测,以便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此外,监控系统还可以通过监控电表,监控用户用电量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用户不规范用电的行为,减少电能的损耗。
1.2 控制量与功率
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可以自动控制电量和配送功率。
1.3 故障处理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可以自动检测配电线路的故障,并把出现的故障及时上报。同时,故障控制器还具有自动修复故障的功能,即使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故障的修复工作。
1.4 监测电能损失功能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可以自动优化线路运行模式,并对线路上的电能进行自动监测与计算,以达到损耗电能最小的目标,提高经济效益。
1.5 具备扩展功能
配电网自动化可以实现结点的逐步拓展功能。在电网扩展工作中,要具备以下两点要求:首先要增加硬件设备,达到扩展设备的要求;其次是通过软件操作,在原有网络中增加新的节点。
2 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实现技术
2.1 节点全网漫游技术
一般情况下,全网中的任何节点都存在与其他节点通信的可能性。在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中,各个节点都与所在馈线中的一个管理节点相对应,并进行通信工作。在通信过程中,会出现节点丢失的情况,这个时候节点和相应的管理节点之间的通信是不能正常进行的,这时网络会对节点进行自动检索。相应的,该节点的搜索该由管理节点来执行,系统变为中继。但是,如若改为中继后管理节点仍无法检测到这个节点,那么系统会进行漫游申请,将情况汇报并反映给馈线子网,由其联络节点来执行。通信管理节点(侧变电站的)收到系统的漫游申请后,重新注册漫游的新节点。最后,相关变电站接收配调中心发送的注册信息,实现节点的全网漫游。
2.2 自动设置中继技术
在设计软件时,除了能实现一般结点的功能之外,为了实现网络中节点间信息的有效接收和转发功能,还要在NDLC中继节点设置相应的功能模块。设计中,为了使网络中的信号传输过程存在真实性,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信息的传输频率,还可以使信息变小,从而大大降低通信网络上的压力。自动设置中继技术的使用,可实现整个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从而解决通信距离问题。其需要满足的基础条件必须是网络中的相邻节点可以通信,这里的相邻节点指的是任意两个相邻网络节点。
2.3 面向对象的设计
在配电网中,馈线、负荷、开关、变电站及变压器都是按照分层进行一定排布的。单个区域是由包含多个节点的若干个馈线子网(变电站)组成。一般情况下,馈线子网之间的节点是没有互相通信的功能,但是由节点形成的网络节点是可以相互联络的,这是因为每个节点都可以作为一个管理点,而且只有相同馈线子网中的节点才可以相互通信,形成网络管理节点。不过如果是在网络重构这种特殊情况下,节点是可以实现与其他馈线子网节点的联通。此时需先通知节点,经过允许后方可进行通信,从而实现不同变电站之间的通信。在面向对向的设计技术中,往往在馈线子网的第一个子站中设置网络管理节点,用于实现子节点上信息的记录,这样的设计对于馈线网络的扩展是十分有利的。
3 未来技术发展
为了加强电力系统的供电能力和供电稳定性,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还需要继续发展。具体发展方式包括三个方面:
3.1 提高电能的质量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大型电子设备增多,致使对电能需求量增加,从而对电能的质量也有了较高要求。“DSP”通过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可以增加系统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有效地提高了电能的质量,同时改善算法也可以提高电能的质量。
3.2 实施配电网系统保护
配电网系统馈线自动化以通信为根基,对配电网系统的整体数据进行收集和控制,从而实现配电SCADA与配电高级应用――PAS;依靠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实现对配电网的设备管理;配电网自动化在PAS、SCADA与GIS的一体化的推动下,已然实现了配电网管理、监控、保护等各方位的自动化运行管理,目前,该方案已作为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的主要实施方案。
3.3 分布式小电流接地保护方案
完全分布的FTU准确度较高、承载量较大,且可以完全掌握配电网整个电流负序分量分布状况,负序电流的突变量与小波分析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识别的可靠性及灵活性。这种配电自动化的小电流接地保护方案性能良好,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4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配电网各功能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前提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程度,其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配电网全功能自动化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对配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及效率性。所以电力系统相关研究人员要加强对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重视,做好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为保证电力系统智能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完善电力事业。
参考文献
[1] 苏海勇,孙凯,孙奉杰.浅析县城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模式方案[J].神州,2012,(7).
[2] 白茂楠.论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的应用优先出版[J].电子制作,2014,(3).
[3] 张鲲.对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发展与实现技术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1,(11).
关键词: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稽查;精细化管理
近几年,随着县级供电企业在营销软硬件设施方面投入资金的不断增加,各县级供电企业营销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相继投运了营销业务应用、用电信息采集等多个营销自动化系统,在系统实际应用中,规范了营销业务流程和人员工作行为,但也暴露出了营销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县级供电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亟待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进行规范。
1 电力营销稽查在供电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电力营销工作是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与经营命脉,承担着保障公司经营成果、展示公司良好形象的重大责任,是体现供电企业价值的最终业务环节。而营销稽查工作是近年来供电企业新开展起来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证电力营销工作有序、优质、高效开展的重要保证。营销稽查是供电企业为了堵塞管理漏洞防止经营流失,健全和完善自我约束机制促进营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确保营销系统正常运作而对电力销售环节、经营管理工作实施的监督、检查行为。营销稽查对本企业电力营销工作全过程进行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核查、管理和监督。有效地开展营销稽查,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提升营销管理工作质量以及服务水平。
加强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可以减少电力企业营业差错,快速高效的解决客户投诉,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是提升电力企业形象,促进企业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无论是从维护企业形象,增加企业效益,维护客户权益,从而赢得更多用户的信任,使得企业获得更大发展的积极进取方向去考虑;还是从防漏补缺,纠错归正,甚至保护职工,防止犯罪的消极防范方向去考虑,营销稽查对整个电力营销事业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2 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常见问题分析
由于受传统电力营销运营管理理念制约,当前县级供电企业在电力营销稽查工作方面没有形成营销稽查管理常态工作机制,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机构和制度,稽查人员大多综合技能素质水平不高等问题,常常导致营销稽查工作不能高效的展开。
2.1稽查线索不清晰
为了保证营销稽查的综合力度,营销稽查工作需要以稽查线索为切入点。县级供电企业目前大多采用手工复查工作,不仅需要稽查人员花较多的时间,且较大的受到稽查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技能等影响,同时整个稽查工作延续时间较长,在实时性、可靠性等众多方面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智能营销发展的需求。
2.2没有高效的稽查手段
由于没有完善的稽查制度和技术手段,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存在走形式的现象,严重影响供电企业的企业形象。目前很多县级供电企业的营销稽查工作通常采取抽查或彻查相结合的方式,面对报表、台账、业务详单时,往往凭借稽查人员的个人经验进行判断,不仅实时性较差,而且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全面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效率一般较低,误差也较大。
2.3营销稽查工作闭环管理水平不高
一是对某个单位的稽查结束后,未对存在的问题限定整改期限、跟踪复查;二是对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未能举一反三,要求其他单位进行专项稽查,并对各单位稽查、整改情况进行跟踪;三是未制定操作性强的营销工作质量考核制度,既不奖优、也不罚劣,无法对在营销工作中出现差错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起不到惩戒作用,造成同样的差错重复出现。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必须对营销稽查工作实施精细化管理。
3 构建精细化电力营销稽查管理系统
县级供电企业传统的电力营销稽查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诸多不足,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电力管理系统的需求。因此,应用先进的电力稽查技术,完善电力营销稽查的精细化管理系统已逐步成为供电可靠性与高效性的保障基础。
3.1实时在线稽查
实时在线稽查功能主要包括电能营业业务受理、电费电价数据核查、用电分析量等综合服务、统计分析模块。
(1)业务受理稽查
为保障整个营销信息的准确可靠性,可通过计算机对营销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自动分析比对,及时找出存在错误的数据和信息。在业务办理过程中,计算机通过相应的程序自动校核电能用户所填写的基本资料是否齐全,并通过内部数据库自动分析客户所报容量和电压等级与输电线路分支点是否匹配
(2)实时电费电价信息稽查
在精细化电力营销稽查管理系统中设置了实时电费电价信息稽查模块,首先通过历史数据库与当月的用电数据进行比较,实时分析用户用电是否正常:同时在电费计算过程中,自动与历史数据库进行比较,核查是否有突增、突减现象,并实时通知营销稽查人员相应的异常数据,防止由于系统错误造成错收客户电费总量,减少企业营销风险。
(3)用电检查稽查
检查违约用电、窃电处理的电子传票内容是否正确,处理程序及处理结果是否符合规定;检查下厂检查超周期情况;检查是否及时录入当天下厂检查情况;检查高配客户电工档案是否真实等。
(4)线损稽查实时监测
供电系统的线损率是供电企业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检查录入的固定损耗是否符合要求、可变损耗是否满足历史运行规律,对有明显波动的月计量电能数据、配电设备参数进行实时分析,并及时通知营销稽查人员进行相关点检查,减少配电系统的线损量,杜绝配电事故的发生,降低企业单位电能的综合运营成本。
3.2用电控制管理稽查
用电自动控制是供电企业人性化服务的重要保障措施,通过系统自动监测用户的用电信息,实时显示用电量和预存电费信息,对于快要欠费的用户系统会自动发出相应的报警信号,提示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缴费时间。当用电欠费时,系统会通过远程抄表系统自动控制用户入户开关,减少供电企业的供电损失。对于需要进行改造或扩装的用户,系统会自动调出用户的用电信息便于营销人员进行相应数据更新,对于实际供电信息与用户所填报的信息(如:电压等级、用电负荷容量、功率因素)等不匹配时,系统会自动提示营销稽查人员进行相关点检查,加大用电控制管理力度,减少或杜绝偷电、漏电等非正常用电行为的发生。
3.3供电服务质量水平稽查
精细化电力营销稽查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客户反馈的实时业务服务水平进行,并自动生成相应的数据表格,对业务人员的综合服务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当业务人员所受到的投诉信息较多时,就会自动提醒营销稽查人员进行相关人员审核。系统还配备业务处理水平和综合供电维护水平统计分析模块,实时监控业务办理员工的业务办理效率和质量、运行管理人员的到岗情况、电力抢修人员的工作效率等数据,为供电企业考核员工的综合工作质量提供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
4 结论
构建精细化电力营销稽查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提高稽查人员的综合工作效率,同时可以对整个营销流程数据信息进行在线监测分析,通过对业务人员的综合服务质量、线损稽查、供用电自动分析控制等功能,有效杜绝营销错误的发生,提高供电企业的综合服务质量水平和供电可靠性,减少营销风险,保障供电企业高效稳定的运行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化策略
1 前言
近几年,电力系统自动化已经成为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这就需要相关电力企业必须重视对电力系统控制模式的变革,深入探讨继电保护自动化发展模式,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服务水平,不断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促进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是我国电力系统运作模式不断发展与完善,才能真正的提高我国电网的安全、经济、高效、可持续的运行能力。
2 继电保护管理中的主要现状问题
纵观现阶段电力系统各发、供电单位的继电保护管理情况,会发现各单位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运行继电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形式多样、记录内容不尽相同、记录格式各异、填写也很不规范;另一方面,几乎所有单位对管理漏洞的发现和处理往往只是做记录,存在的故障消除后也没有再进行更深层次分析和研究。更严重的是个别单位甚至对故障不做任何记录,出现管理上的不足后往往只是安排人员解决后就算完事。由于各单位对管理程度不同程度的重视,最终造成运行维护效果也很不相同: 有的单位出现故障,可能一次就根除,设备及电网安全基础牢固; 而有的单位出现同样的故障,可能多次处理还不能完全消除,费时费力又耗材,而且严重影响设备及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甚至有些故障出现时,因为专业班组人员紧张,不能立即消除,再加上对故障又不做相应记录,从而导致小故障因搁浅而变成大损失。针对此种现象,为了减少重复消缺工作,不断增强继电保护人员处理故障的能力和积累经验,提高继电保护动作指标,确保电力设备健康运行以及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切实将故障排除管理工作做好,并通过科学管理来指导安全运行维护工作。必须对故障及漏洞要实行微机化管理,借助微机强大的功能,对出现的故障存贮统计、汇总、分类,并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寻找设备运行规律,更好地让故障管理应用、服务于运行维护与安全生产。
3 继电保护故障的处理措施
(1)按独立的装置类型对继电保护故障进行统计。对当前系统自动化运行的各种线路保护装置、电抗器保护装置、电容器保护装置、变压器保护装置、母差保护装置、继电器或重合闸装置、开关操作箱、备用电源自投切装置、电压切换箱,以及其他保护或安全自动装置等,将其故障按照装置类型在微机中进行统计,而不采用罗列记录或按站统计等方式。
(2)对继电保护故障进行分类。对故障这样统计后,一方面可以根据故障危害程度,分轻重缓急安排消缺;另一方面,便于对故障进行责任归类及针对性整改,从根本上解决故障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也确保了排除故障处理的效果。 除了按故障对设备或电网运行的影响程度分为一般、严重、危急三类外,还可按照故障产生的直接原因,将故障分为设计不合理( 包括二次回路与装置原理) 、反措未执行、元器件质量不良( 包括产品本身质量就差与产品运行久后老化) 、工作人员失误( 包括错误接线、设置错误或调试不当、标识错误、验收不到位) 等几方面。
(3)明确继电保护缺陷登录的渠道或制度。为了逐步掌握设备运行规律,并不断提高继电保护人员的运行维护水平,就必须对继电保护设备出现的各种故障进行及时、全面的统计,除了继电保护人员自己发现的故障应及时统计外,还必须及时统计变电站运行值班人员发现的故障,而要做到后者,往往较困难。为此,必须对运行部门(人员) 明确继电保护故障上报渠道、制度,通过制度的规定,明确故障汇报渠道、故障处理的分界、延误故障处理造成后果的责任归属等,确保做到每一次故障都能及时统计,为通过缺陷管理寻找设备运行规律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电力系统自动化继电保护管理的主要措施
(1)跟踪继电保护设备运行情况,及时、合理安排消缺。通过故障管理,可以随时掌握设备运行情况,做到以下方面: 哪些设备无故障,可以让人放心,哪些设备还存在故障,故障是否影响设备安全运行,并对存在故障的设备,按照故障性质,分轻重缓急,立刻安排解决或逐步纳入月度生产检修计划进行设备消缺或结合继电保护定期检验、交接性校验、状态检修进行设备消缺,以确保设备尽可能地健康稳定运行。
(2)推进三个一体化,即控制、保护、数据通信和测量一体化。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电力系统的整个保护装置其实就像一台多功能、复杂的科研计算机,并可以看成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因此,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不但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各种停息和数据,还可以将它所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数据以及信息传送给网络控制终端,所以,将控制、保护、数据通信、测量集中于一体,使得每个微机保护装置既能够完成继电保护功能,还能够在无故障正常运行情况下完成控制、测量、数据通信功能,随着高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完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化的电力系统初步建立,进而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效率,并将是电力企业继电保护的发展方向。
(3)超前预防,安全生产。通过故障管理,对掌握的故障数据,在其未酿成事故之前,就要及时分析,制定对策。对能立刻消除的故障,立刻组织安排人员消缺; 对不能立刻消除的故障,进行再次分析,制定补救措施,并认真做好事故预想。
(4)及时、准确地对继电保护设备进行定级统计。要真正做到把每台继电保护设备定级到位,就必须做到时刻全面地掌握每台继电保护设备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合理化管理,进而对设备定级实现动态的科学化管理。
(5)充分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自从计算机问世以来,很快就在各行各业得到有效的应用,并促进了行业的变革与发展。因此,在实际生产中,继电保护装置要实现智能化,必须重视对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断引进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不仅要实现电路的基本保护功能,还应该有智能化,提高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水平。由此可见,这就要求系统必须要有各种运行状态的参考信息,以便于控制系统进行准确的判断此外,由于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成熟,并且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已实现运行高速化、储存海量化以及机体小型化的发展模式,因此,批量生产用于工业用的专业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继电保护,时机已经非常成熟。
(6)加快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网络化模式建设。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各行各业的不断渗透,使得其俨然成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柱,使得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并深刻地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的发展与变革,同时,也能够各个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对于单个继电保护装置而言,难以有效地控制整个电力供电系统,不能适应电网大规模发展需要,已经成为时代的淘汰产品,这就要求相关电力企业必须加快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网络化模式建设,使继电保护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以便于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平稳地运作,充分利用宝贵的网络资源来实现现代继电保护工作。
【关键词】电力系统;集中式电话录音系统;研究;应用
1.前言
目前分散布置于各个220kV变电站、集控中心、维操站的调度电话录音系统,由于管理维护不到位,普遍存在录音系统感染病毒、运行不稳定、录音文件缺失,无法满足事故分析的要求以及操作人员的使用需求。
建设集中式调度电话录音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电话录音系统管理维护的问题,保证电话录音系统的稳定可靠,为现场操作人员提供便捷的录音查询、回放功能,为事故分析提高准确可信的电话录音。同时,可大大降低通信检修班组的运行维护工作量、差旅费用等。
2.集中式调度录音系统构成
如附图1所示,本系统安装在主站通信机房内,通过并联录音的方式在调度交换机电话输出端口处完成各个变电站、集控中心的调度电话录音。
本系统可在工控机(研祥IPC-810)的基础上配置录音卡(用于电话录音)、语音卡(用于录音查询)等硬件,并安装相应的录音、查询软件形成的,经济实惠。
录音卡输入端通过40对线并联在调度交换机的40个变电站电话输出端口处,可实现40个变电站调度电话的同时录音。
语音卡输入端口通过8对线连接至调度交换机8个查询热线输出端口处,可同时为8个变电站提供录音查询服务。
录音文件存储器通过工控总线分别与录音卡、语音卡相连接,可存放35000小时通话录音文件。
3.集中录音
电力调度台接在调度交换机输入端口处,各个变电站电话联接至调度交换机的变电站电话输出端口处。
录音卡的输入端通过并联的方式,接在调度交换机的变电站电话输出端口上,当变电站电话电进行通话时,录音卡启动录音程序进行录音;当通话结束时,录音程序将录音结果形成音频文件,按要求命名后存放在录音文件存储器的指定位置,其中录音文件存储器可以时专用服务器也可采由工控机硬盘充当。
4.录音查询
各个变电站、集控中心值班运行人员通过拨打录音查询热线号码,进行本机电话录音查询。
具体操作:
具体操作过程:
(1)当值班运行人员拨通录音查询热线号码时,语音卡收集来访号码信息并判断该来访号码是否有权限查询电话录音、该来访号码可以查询那些电话录音。若该来访号码具备查询权限,则为该号码分配查询通道,同时启动查询服务程序并送出查询提示音。
(2)值班运行人员听到如下的查询提示音:
“查询第一条录音请拨1,查询第二条录音请拨2,查询第三条录音请拨3,高级查询请拨9”;
值班运行人员根据需要拨相应的号码,控制录音查询程序完成录音查询;
当查询到所需的录音文件后,语音卡启动录音播放程序,在录音查询通道上为值班运行人员播放录音。
(3)当运行值班人员听完录音挂机后,语音卡关闭录音播放程序并释放所占用的查询通道、系统资源。
5.集中式调度录音系统的优点
(1)集中式电话录音以1套录音系统取代分散的19套录音系统,提高了系统的利用率,降低了资本投资;
(2)集中式电话录音系统可减少了现场屏柜占用和现场不间断电源的使用量,到达了节能环保的目的;
(3)集中式电话录音系统,可大大降低通信检修班组的运行维护工作量、差旅费用等;
【关键词】电力;配网自动化;科技
1 我国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的发展轨迹
配网自动化是电力系统较为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纵观它在国内的发展轨迹,笔者认为,它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配网自动化的发展起步于自动化。这个工作原理是将不同的自动化开关实现同步协调和相互支持;其次,随着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它步入了电脑计算机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将自动化水平进行了质的提高,云计算的处理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自动化配网的速度;再次,经历了高速的云计算发展以后,配网技术进入理论控制阶段,即将现代化的控制理论运用到自动化中,实现理论支持控制阶段。
在自动配网的发展初期,工作思路是为了确保系统能够在某些部分发生故障时,有新的部分随时跟上,快速排出故障,确保设备不停止工作。因此,该阶段的配网技术主要是基于物理机制,自动化水平较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云计算的普遍应用,自动配网技术进入了计算机发展阶段,它极大地提高了该技术的自动化水平,通过对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集约化使用,实现了遥感、遥控的功能。当自动配网发展到第三阶段,则意味着真正的现代配电自动化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的综合运用,真正实现了配网自动调控功能,极大地少了配网故障和问题。
2 目前我国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主要存在的问题
2.1 国内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功能较为单一
如何将供电的效率提高,是供电自动配网设计的原始初衷。随着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实用,虽然极大地提高了配网的效率,但是根据电力系统的工作报表显示,在例行配电网络检查是,配电网停电则影响了供电可靠性,因为该时段的停电时间比配电故障停电的时间要多好几倍,严重影响了配电、供电的效率。也就是说,国内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的水平不高,功能较为单一,配电效率亟待提升。
2.2 资源整合难度大
当前,国内供电系统配电自动化还存在着资源整合效率地下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很多电力企业都各自为政,虽然每个电力企业都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但是这些优秀资源很难得以有效整合。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个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信息共享意识不够,各企业各部门的信息沟通不畅,以至于电网配电系统出现紊乱现象,很多内部分析数据繁荣,难以高效配置电网。
2.3 新设备不稳定现象时常出现
在很多供电企业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们都非常热衷于使用新设备。但是新设备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验证,经常会出现不稳定现象,造成整个配电系统不稳定,难以和原有设备相匹配,最终不仅影响了供电效率,客观上还浪费了固定资产的投资,造成巨大的经济浪费。
2.4 缺乏系统的设计
很多供电企业都没有对供电自动化配置网络有一个清晰、长远的发展思路。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主控方与受控方出现不吻合现象,信息的不对称,设计规划不合理等现象造成了新老设备不匹配的现象。尤其在出现新设备与老旧设备衔接上,很难实现无缝对接,进而造成系统运行不畅,影响了配电网络的自动化管理工作。
2.5 管理体制弊端较多
配电自动化技术主要覆盖生产、营销两大专业,传统管理方式单纯强调垂直专业管理,而没有条块结合分工协作的保证措施。同时,在功能设计过程中,还存在重系统、轻客户管理,重形式轻实效的思维定式,导致技术缺失和管理漏洞,使得配电自动化技术无法满足现代电力系统的要求。
2.6 持续发展的问题
配电自动化技术涉及面广,投资额大,既要考虑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又要着眼于现有系统的充分利用,因此,电力企业应从技术,管理上采取措施,为配电自动化系统扩容及其功能完善做好准备。
3 当前国内供电企业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配网自动化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配电网自动化展现出配电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和互动化的新特征。配电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3.1 配网自动化的综合型受控端
新型综合受控端基于高速SCADA系统,可以实现电网信息的快速采集和信号的综合处理,并且大大减少了受控端的数量,从而使系统的规模得到简化。这种受控端不仅具有以往终端所具有的功能,另外还具有监测电压稳定情况、电力的运行情况以及电机交换频率的工作状态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整合与管理,可以有效将它们传给主控方,为主控方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当然,通过这一平台,受控方之间也可以自由畅通信息资源,进而提高电力信息和电力数据的高效传递。
3.2 载波通信技术和IP通信技术的运用
如何将通信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一直是电网自动需要攻克的难题。通常来说,在小于10千伏的供电系统中,纷繁复杂的端口和受控方,造成了庞大的通信工作量。从这个方面来看,必须做好系统监控、频率监控等。因此,超大负荷的高速载波通信技术是未来电力企业电网配置的重要科技手段。该手段不仅满足了实时监控手段,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同时,光纤通信由于其具有传输数据快、稳定性强、容量大等特点,已经成为通信的首选。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它已经成为配电系统的主流通信手段。
3.3 定制电网配置手段
定制电网配置技术是未来电力配网自动的另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它在柔性配电中使用较为广泛,是将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综合优化的一项重要自动配电技术。该技术可以运用到中低压配电网络、去除谐波、防止电压突变等项目中,主要由稳压器、补偿器、频率监测器等多种设备构成。一旦供电系统出现电压突然变化时,定制电网技术可以瞬间稳定电压,优化组件工作效率,提高用户高层次的服务需求。
3.4 创新FA系统
在未来自动化配电系统中,一定不会缺乏不断创新的FA系统。该系统是根据分散的电源情况的实际负荷,进行自动化的电力配置,通过优化配置可以减少电力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极大地提高电力的使用效率。
依照我国电力发展十年规划,未来电力的输送将实现系统优化分离,将电网的信息在用户端,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用电情况,自主选择所需的电网。当然,该系统也还存在着诸多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例如:电源的分布比较分散,不确定加强,配电电网的实际运用方式多样,因此就造成了二次设备难以统一入网,增加了入网的难度。
参考文献:
[1]李煜.供电自动化研究____基于县级供电公司的研究[J].电力企业,2012(17).
Abstract: Power electronics technology uses power electronic devices to control and transform the power. To th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make students familiar with th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electronic devices from the view of application, allowing them make the corresponding analysis for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ing technology. Teaching of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can make students learning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also understand and reasonable lap for equipment using the devices in training room, so as to better grasp the course.
关键词: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理实一体化
Key word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ing techniqu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278-01
0引言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对于高职类院校来说,我们培养的是实用型的技术型人才,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纯粹的去学习艰深的理论知识,而是为了将理论知识和就业需要的实际能力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过去我们教学的时候,过多的强调了理论的重要应,结果学生学完之后,几乎没有多大用处。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去抓住这门课程的本质。
1电力电子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的过程
1.1 教学目标的确立电力电子技术是采用电力电子器件对电能进行控制和变换的科学,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从应用角度熟悉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特性,从而能够对电力电子的核心内容变流技术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了解电力电子技术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因此,我们把教学分为这样的几大模块。
器件的特性认识模块:对晶闸管SCR、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电力晶体管GTR、电力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的工作原理,主要参数选择,电压电流工作特性,应用场合,使用方法等进行分析研究。变流应用模块:变流技术主要为交直流之间的变换,交流变直流(A-D)主要分析单相三相的整流过程。直流变交流(D-A)主要分析有源逆变和无缘逆变过程。直流变直流(D-D)主要分析降压式和升压式斩波电路。交流变交流(A-A)主要分析它交流调压过程。开关电源模块:了解开关电源的过压过流保护电路,软开关技术;掌握开关状态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能够对开关电源的典型故障进行分析并检修。
1.2 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的实施过程器件的特性认识模块实施过程中,我们先采用多媒体快速的对该器件的工作原理和参数分析等进行讲解,讲完之后,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搭接实际电路,对器件的特性进行认识。在此过程中,示波器能够清晰地反映器件接入前后电力电子器件的波形,同时能够对器件的电压、电流,半控性、全控性进行了解和掌握。
变流应用模块实施过程中,整流过程(A-D)不局限于对数字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要用电力电子器件以一定的方式搭接能够对电源的性质进行改变,同时要掌握控制角的不同,输出大小的不同。逆变(D-A)主要以单相和三相逆变电路对逆变条件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斩波(D-D)主要分析一些实际的升压式、降压式斩波电路。整个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一定立马就得出结果,可能要对电路的各个部分进行调试,才可能最终得到相应结果,和预期的结果不太一样的地方也要重新进行分析研究。
开关电源模块实施过程中,对单相交流调压和三相交流调压过程进行分析,同时对光电耦合开关进行分析。学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对器件的开关特性掌握。
1.3 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课时的问题:原有的教学时间为每节课为2课时,这样在讲完理论知识之后,学生很少有时间对刚讲过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更没有办法去对其进行实践,而且到第二次上课时,前面讲过的理论也忘得差不多了。我们把所有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改为4课时,这样,,当学生听完理论知识后,有更多的时间去利用实训环节去对该理论知识进行实践验证。从而更好的掌握这门课。场地的问题:原来学生上课的地方多为教室,而在教室上课是脱离不了书本,难免会照本宣科,现在我们把上课的地方改为实训室,实训室中不但有多媒体设备,同时所有的实训设备就在眼前,可以一边讲,一边练,更可以从网上了解最新的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老师、学生角色变换的问题:原来上课时,多为老师作为主体,学生认真听讲就可以了,但现在,老师在上课时主要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可以相互进步。
2理实一体化教学优于传统教学的地方
学生更易于理解:在电力电子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去对一个新元件,新知识进行想象,这些元件本身就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东西,在对这些元件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更是可以拿实际器件对照理论进行验证,对这些元件的作用和他的整流逆变等效果进行验证,从而能够对比较枯燥的原件和艰涩的理论知识更好的进行理解。
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不是被动的去记忆,去模仿,而是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利用实训室的设备对这些器件进行了解和合理的搭接,从而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不但逐步消除了对电的恐惧感,更是逐步加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提高:在整个理实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从来都不是被动的去学习,而是一直不停地了解新知识,然后再动手来验证这些新知识,当看到一个新的理论能被他亲手做出来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空前的激发出来。他不但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的时候会激发其创造性和更强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3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后学生能力的反映
电力电子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后,我们对一个42人的班级进行测评。有97.6%学生已经掌握了几乎所有的电力电子器件,有 100%学生已经学会搭接单相半波、桥式电路,有95%学生已经学会搭接三相半波桥式电路,有92.8%的学生已经了解升压式、降压式斩波电路,更有90.5%的学生对触发电路掌握比较深刻。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比往年在教室上课掌握了更多的电力电子知识。
参考文献:
[1]王兆安,黄俊编.电力电子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张立编.现代电力电子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 电力系统;发展历程;自动化;发展趋势;配电网;变电站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1-0040-02
1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概念和组成
电力系统是变压器、分配、各种用电设备、生产、消费电能的发电机、输送和电力线路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电力系统自动化是指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经济,可靠和安全的运行,并且向电力用户提供合格的电源,从而使用各种具有控制功能,决策和自动检测装置的系统,通过数据传输系统与信号系统就地或远方的控制、调节并自动监视电力系统的全系统,局部系统或各个元件。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和运行的可靠性和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电力系统各环节的调度自动化与自动化水平的高低和现代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密切相关。
电力系统自动化根据电能的分配与生产过程主要包括电力工业管理系统的自动化,火力发电厂自动化,水力发电站综合自动化,电网调度自动化,供电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信息自动传输系统和电力系统反事故自动装置等七个方面的内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管理效能与经济效益,保障系统安全运行,保证供电的电压和频率满足要求。
2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2.1自动调节的单项自动装置
20世纪上半期,单机容量不足10万kW,电力系统的容量在500万kW左右。那时的电力系统自动化主要是过程自动调节与安全保护的单项自动装置。当时以汽轮机的危急保安器,电网调度自动调节,发电机电压的自动调节,发电机的各种继电保护,并网的自动同期装置,汽轮机转速和锅炉的安全阀等装置为主。
2.2运用远动通信技术的新型自动装置
50年代到60年代,电力系统的规模由几百万千瓦上升到上千万千瓦,单机容量由不足10万kW涨到了20多万kW,并且以区域联网的形式在经济调度,综合自动化和系统稳定等方面有了新的规定。厂内自动化方面开始采用炉,电和机单元式集中控制。以离线计算为基础的经济功率分配装置与模拟式调频装置开始在系统中装设,远动通信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气液压式调速器,可控硅励磁调节器和晶体管保护装置等各种新型自动装置得到广泛运用。
2.3电网实时监控系统
70年代到80年代,整套软硬件功能齐全的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电网实时监控系统开始出现。采用闭环自动起停全过程控制和实时安全监控的20万kW以上的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开始出现。大坝监测、水力发电站的水库调度以及电厂综合自动化的计算机监控等监控系统开始应用。微型计算机广泛应用与各种继电保护装置和自动调节装置当中。
2.4自动化电力系统的全面化
随着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力系统已成为一个通信、电力电子、控制、电力装备和计算机的统一体(CCCP)。主要表现在配电网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和电网自动化3个方面。
科技的迅猛发展推动配电网自动化的进步,配电网的网格化程度随着电网建设的发展越来越高。在我国,光纤通信作为主干网的通信方式得到共识,由馈线终端,子站和配电主站构成的三层结构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在光纤通信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实现馈线自动化,标志着智能配电系统的出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利用多种先进的技术对变电站二次设备进行优化重组,它可以收集比较齐全的数据信息,并且做出相关的分析判断。
现代电网自动化调度系统的核心是计算机。首先,它可以在判断失误或是处理不当的情况下进行自动检测和调度,有效的避免了国民经济损失,同时也对人身安全与设备安全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其次,通过调度自动化的手段实现电网的经济调度,具有发电多,节省能源,供电多和损耗少的优点。最后,可以实现监控电网的运行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从而满足用户计划用电要求,保证电能质量。
3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3.1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并用的SCADA
变电站自动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监控集成与保护系统的发展,实现数据共享。而实现数据共享的主要手段就是SCADA,它把监控与保护功能整合在同一个装置中,把分布式的变电站SCADA 集成到微机保护中,使继电保护所处理的数据与其它一些数据一样,使监控与保护共用一个硬件平台,从而获得明显的经济性。
3.2数字化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各种类型的新型互感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欢迎。根据调查发现,这种受欢迎的新型互感器就是包括二次变换器的一个或多个电流或电压传感器与基本的连接传输系统的电子式互感器。简称为EVT的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与简称为ECT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相互组合就构成了一个电子式互感器装置。它的功能主要包括不断完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和提高技术性能,从而全面促进数字化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实现
3.3 DMS-全面建立配电管理系统
全面建立配电管理系统不仅是适应现代电力系统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且对提高电气综合管理水平也有一定的帮助;通过全面建立配电管理系统,管理人员能够清楚的掌握电量,功率,电压和电流等不同的运行参数,随时监控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这样不仅大大减少了用电量,而且有利于电力平衡负荷监控的精确计量。
再者,DMS系统通过改变现行的变电值班和运行操作模式,真正实现了无人值守变电站的管理方式,从而大大的减少了人员的占用。大大优化了电气设备保护控制,大大减少了大面积停电故障的发生,同时也有利于供电系统可靠性的提高。
最后,通过DMS系统,可以建立快速电气事故处理机制,使故障停电的时间大大减小,从而减少了对生产装置的影响。
4结论
虽然人工智能,通信和计算机等领域的新思想与新技术为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对电能供应的安全,优质,经济和可靠等多个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还有电力系统向自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不断地由向高端和整体的方向发展。区域化、适应化、智能化、最优化和协调化是当今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未来的电力系统自动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霄,李大伟.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职业技术,2008(7).
[2]侯晓音.地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计[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
[3]张柏雄.浅谈电力自动化系统模式与智能保护测控设备功能分析[J].装备制造,2009(11).
[4]屈志鹏,李矿.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现状和发展趋势理性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4).
[5]郑晶晶,刘峻,杨勇,何世恩.甘肃电网无功优化的现状分析和治理意见[A].第八届全国电技术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
关键词:电力系统 自动化技术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9-0202-01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准确的判断电力故障,还能够对负荷、线损、电能质量的好坏进行有效的分析,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电气新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从而促进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
1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概况
首先从概念、组成要素和智能技术三个方面进行说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重要作用。
1.1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概念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是指使用各种具有自动检测功能和决策控制功能的装置,通过数据传输系统和信号系统将电力系统的各个元件、局部系统或者是全系统进行自动监控、协调控制的技术,确保电力系统能够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
1.2 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组成要素
电力系统自动化系统中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1)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变电站是把一些设备组装起来,用以切断或接通、改变或者调整电压,在电力系统中,变电站是输电和配电的集结点。因此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尤为重要。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2)配电网自动化技术;配电网主要是是由架空线路、电缆、杆塔、配电变压器、隔离开关、无功补偿电容以及一些附属设施等组成的,在电网中起到分配电能的作用。长期以来,配电网只采取手工操作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能够运用自动化技术,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对于电能的分配和监控十分重要。(3)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是是当前电力系统中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之一,主要功能构成有:电力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电力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以及数据通信技术是实现调度自动化的基础和前提;电力系统经济运行与调度、电力市场化运营与可靠行、发电厂运营决策支持等;其功能的强大性能够确保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1.3 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技术
随着电力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一些先进的技术也在不断地应用于实际中。
(1)神经网络控制技术;神经网络控制技术为解决复杂的非线性、不确定、不确知系统的控制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同时具有并行处理能力和自学能力,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2)专家系统控制技术;这一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被广泛的应用,它能够实现对于电力系统警告或紧急状态的辨认,提供紧急处理方法,同时还能够实现对故障处的隔离,实现配电系统自动化运行,但是其难以模仿专家的思维的缺点使其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弊端。(3)线性最优控制技术;该技术是将线性最优理论应用于实际情况的表现,通过该技术,降低了远距离电力运输的损耗,实现了电力的高效利用。
2 电力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总体趋势
(1)由开环监测为主转移到闭环控制为主。(2)由技术功能单一向多功能全方位的方向发展,例如变电站自动化、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3)由单个元件发展向全系统方向发展,例如检测控制与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4)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等级发展,如从能量管理系统向配电管理系统方向发展。(5)装置的性能向灵活性、技术性、创新性和数字化方向转变,确保供电系统的高效性、智能型和经济性,例如继电保护技术的创新。(6)将电力系统的高效、经济、安全运行和管理的自动化和效率化结合,实现电力运输过程的顺畅,如管理信息系统在整个过程中的应用。
2.2 自动化技术环节的发展趋势
(1)新技术的应用应该实现适应性、协调性、创新性和最优性的完美配合。(2)在技术设计上尽量符合多机系统,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3)在监控环节尽量提高技术含量,实现实时监控、分段监控与重点监控相结合的监控模式。(4)培养技术人员的技术含量和技术素养,实现多种技术人才联合作业,在技术理论上实行现论,技术手段上实现自动化控制,将电子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中。
3 新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中的应用
3.1 dfacts技术和facts技术的应用
(1)facts技术;在电力系统发展过程中,facts技术即柔流输电系统在不断的发展,该技术就是在输电系统的关键部位运用具有单独或综合功能的电子装置,对电压、电抗等输电参数进行控制,确保输电的可靠性和高效性,该技术将微机处理技术、电子技术等高科技应用于输电过程,确保了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同时能够实现节电的环保效果。(2)dfacts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用户对于供电质量、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技术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dfacts技术即配电系统中的灵活交流技术,其应用对于供电的质量和稳定性都有保证。该技术能够对供电过程中的各种质量问题采取相应的和及时的解决办法,在配电网和大量的电力用户的供电端使用新型的电子监控设备,实现对质量问题的全过程监控,保证用户用电的质量。
3.2 高效动态监测系统
监控系统中一种是侧重于监控电磁暂态过程的故障录波仪,它的记录数据较为繁杂,记录的时间也较为短暂,记录仪之间也缺乏通信,忽略了对系统的整体动态分析;一种为侧重于系统稳态运行状况的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的数据刷新时间较长,只能对系统的稳态特征进行分析。这两种系统的局限性促使了新型动态监测系统的产生。这种新技术则为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它是由同步定时系统、中央信号处理系统、通信系统以及动态相量测量系统构成,运用gps实现同步相量测量技术以及光纤通信技术,为相量控制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
4 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电力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也成为必然,本文提出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和其发展趋势以及其新技术的应用,能够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电能质量、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性。
参考文献
[1]杨芳.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价值工程,2012年10期.
本文首先对助理会计师及助理会计职业能力课程的分类进行了相关阐述,并在其背景下从各方面对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结构进行分析,以便于更好的在高校中开展高职会计课程,为社会培养出所需人才。
关键词:
助理会计师;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结构
在众多的高校当中都有设置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在课程的学习方面也通常是将其分为两类来进行不同的教学,一种是重视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另一种则是非专业课程,也可以称之为通识课程。此篇文章主要就是对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划分,总的来说,所谓的课程结构指的就是学校中此专业学科在教学中所涉及的课程内容的分布、组合及分配的形式。本文就从课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强化对其课程结构的了解和认知,以便于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此项专业,更好的对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方面的人才进行培养。
一、助理会计师及其职业能力课程的分类
1.按照职业的性质划分
助理会计师职业能力的课程按照其性质主要包括有:和职业中心内容及技能相关课程、与会计职业相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课程、与助理会计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关的课程等。各个课程都是依照国家的要求来设定的,每个课程都必须要最少设置两门相关课程,且各个课程中的要求虽然都所不同,但其目标却是相一致的,都是为了提升助理会计师和相关会计职业的能力。
2.按照职业的功能划分
所谓的职业功能指的就是与职业相关的活动或是需要实现的目标。由于各个职业特点和性质大不相同,所以在课程的划分方面也可按照不同的依据来进行,依照会计的职业功能进行划分可分为会计核算与审核、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会计制度以及纳税申报等相关课程。
二、以助理会计职业能力为基础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结构的探析
1.宏观角度的课程结构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结构在宏观方面来说,通常都是将学生的教育方向以及所取得的相关职业资格为主要目标,将锻炼和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职业能力作为基础,通过利用分流式或递进式的方式来对其课程结构进行规划。总的来说,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主要涵盖三种形式,它们分别是横向结构、纵向结构以及纵横相合结构。(1)纵横板块的课程结构:此课程结构主要是由会计通用知识技能、职业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助理会计师专业技能等课程构成的。其中,在中高职教育的体系中不包含会计通用相关课程,最核心的课程还是要以助理会计师相关课程和资格职称为主。此项板块结构的优点在于可以与会计资格证考试课程相一致,两者可以更好的衔接,以帮助学生可按学习的先后顺序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当然也有其存在的缺点,就是此方面考试内容大多存在重复,且理论知识过于重要,不能很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进行培养。(2)纵向板块的课程结构:纵向板块的课程结构主要是由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与审核、纳税申报以及会计制度等课程构成。在整个课程的组合当中,初级会计实务、电算化和基础可以整合为会计核算与稽核课程,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可以整合成会计制度课程,而经济法和税法等为纳税申报课程提供了详细的理论基础。此结构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好的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但在职业资格考试方面却存在缺陷,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各个学科之间的衔接。现阶段,有关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相关职业资格都只是对其自身的职业技能及道德方面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而忽视了学生适应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培养。所以就需要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列入到会计职业的考核体系当中,将其贯穿于整个会计职业,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强化,将浅层知识的理解渗入到深层知识当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从多方面促进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相关职称,而是为了推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不但要将其培养成会计师,还要从学习中领悟会计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和条件,做好会计师。
2.微观角度的课程结构
在职业教育的授课过程中,常常是以实验作为课程的引导,让学习者亲身参与到实践中去,将实践所得到的智慧进行吸收和转换,然后再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使用。知识只是一种理论或者定义,只有当我们进行实践以后,才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记忆程度,通过运用将知识进行拓展和升华,加以理解和吸收,转化为我们自己所有。当我们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能够充分的对知识进行利用,从而快速的解决问题,化解困难。所以我们就需要合理的对课程进行安排,从微观的角度出发进行课程结果的设置,我们可以将任何一个任务都看作是整个工作的一个分点,但是每一个任务又必须要自己成为独立的一个部分,所以课程的内置还是需要按照工作过程去决定。这样的方式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另外,因为微观角度的课程结构是宏观课程结构的延伸,所以如果是按照宏观角度的课程结构中的纵向结构的话,那么微观角度的课程结构就可以选择职业资格考试课程;相同如果为横向结构的话,就需要选择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课程的结构载体确立十分重要,如当进行会计制度、财务报表、财务管理这些课程的时候就需要选择案例作为课程的载体;当进行核算、稽核以及税务申报的时候就需要选择账簿、资料等作为课程的载体;我们可以将职业微观角度的的核心课程进行分类,包含语言、计算、创新、提高等八个方面。其中信息处理、外语运用这两个方面比较特殊,大多会选择通识课程设置,而且还需要设立专职的考试制度。剩下的六个方面都可以按照如下的方式进行:(1)直接选用国家编制的职业核心方面书籍,设立学生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通过整体的授课提升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也可以将其设置为学生的素质拓展内容进行学习和实践。(2)将职业手册与功能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取手册中的重要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要充分的考虑将来的职业发展以及行业发展。另外在核心技能的渗透过程中一定要有针对性,如探究、概括和优化学习的技巧;培养数字的感官意识以及专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锻炼创新意识,在遵守法律以及行业规范的前提下,利用方式的创新以及优化快速的推进单位或者企业的发展;练习沟通能力,在进行对外协调(如一行对账、借款、纳税)工作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在助理会计师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对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结构进行设计和优化,不但可以确保相关资格等级与所学内容要求相符合,还可以保证工作内容与工作目标相一致。因为此项课程结构拥有广泛性、普遍性的特点,所以更需强化对本专业课程结构的认知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会计职业的认知,还有助于学生自身职业技能和适应能力的提升。在课程结构当中,载体有重要作用,它关乎到整个课程结构的设计与分布,所以要引起对载体的重视,以便于更好的开展工作,实现预期目标。
作者:钟洪燕 单位: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