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5 02:43:36
导语:在学生读书活动总结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生管理工作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将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融入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中,是文章的核心理念。在“TTCR”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以课堂教学为根本,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运动项目俱乐部课余训练为基础,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以系列体育竞赛为抓手,全面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提升科研素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TTCR;人才培养模式;体育专业;学生管理;创新
1问题的提出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则要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现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从人才的培养模式入手进行创新与实践,把单一的学生培养模式转向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一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课题。“TTCR”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是基于当前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生实际,在学生管理层面上,将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融入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中。在此模式下,以课堂教学为根本,以运动项目俱乐部课余训练为基础,以系列体育竞赛为抓手,以培养科研能力为重点,旨在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体育专门人才。本研究对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具体价值体现于以下五个方面:其一,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的要求,着力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发展;其二,增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覆盖面,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其三,可以有效地弥补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独立思考意识以及主动性的缺乏,从而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师生思想共鸣的效果;其四,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收获满足和愉悦;其五,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引向“终身运动”的道路上,提高其学教结合能力,从而使更多的人参与运动,进而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向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
2学生管理工作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契合
学生管理工作要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将学生思想工作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体育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反之,如果学生管理工作脱离了人才培养实际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最重视的是知识、技能和技巧,如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空洞的“灌输”和“说教”之中,思想教育工作势必脱离学生实际,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能紧紧围绕各项中心工作,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结合本专业学生特点,将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融入到“TTCR”人才培养模式之中,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使学生在该模式的平台上充实自我、历炼自我、提升自我,以达到自我实现。
3“TTCR”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3.1以课堂教学为根本,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一贯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在教学经验上注重“给”而轻“悟”;甚至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生如何“创新”。这些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均是通过高考入校的学生,其文化课基础相对于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较好,他们有较为远大的理想,对大学生活有较高的期望值。进入大学后,他们就不断思考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以及通过自身四年的努力是否能在未来的职场上有立足之地,以此来改变自身以及改变家庭。但这类学生大多“半路出家”,专业技术技能薄弱。针对这一特点,学生工作者可借助于各项目课余训练队(俱乐部)为平台,“以学生为中心”,组建学习小组,加强和各专业专项的教师沟通交流,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谈心,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和各训练队(俱乐部)负责人交流,使专业学习渗透在平时,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体育专业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相互补差,互相督促,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使学生变“厌学、苦学、怯学”为“乐学、会学、敢学”,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和挑战,乐于参与和提高,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强。专业技术技能和成就感的提高,不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而且在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上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3.2以运动项目俱乐部课余训练为基础,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常规的课程学习之外,学生有许多课余时间,为使学生将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将课堂所学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与升华,学生工作者应按照“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组建各运动项目的课余训练队(俱乐部),坚持长期训练,通过课余训练,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组织能力、训练能力、教学能力、裁判能力等,在此基础上,积极组队参加各类赛事。
3.2.1通过课余训练提高学生的专项技术
通常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一般专项学习在第五学期开始修专项,第七或第八学期教育实习、写论文、找工作,所以专项学习时间太短,导致专项学科不专。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有两种,即教育见习(听课)和教育实习(实习)。但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时间短,达不到其应有的效果。不仅在时间上有差距,而且在组织与形式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如在美国教育见习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贯穿于二、三学年,其教育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在日本,定向培养的体育师资则整个学习期间都开展教育实践;而在我国教育见习仅在实习前一段时间,通常为几个学时,而实多在第七学期进行,致使学生教育教学能力难以养成。因此,课余训练队的组建,可以使学生边学边用。既锻炼了他们的组织能力,比如:如何带队训练,如何制作训练计划,如何有具体实施,如何进行工作总结以及整改措施等;同时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术和技能。
3.2.2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教练能力
当前,不少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学科知识单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差。有些学生毕业后专业不专,知识面过窄,教学训练能力差,不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有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保健学、健康教育、运动营养学等等。在学生担任教练带队训练过程中,需要了解最基本的人体构造、人体反应原理制定训练计划;要根据运动营养学知识为学员制定饮食计划和营养搭配等;要有在训练中预防伤病的医学知识,这就需要合理利用所学的运动人体科学的相关知识,使实际训练更加技术化、科学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练能力也很重要,其中渗透着运动训练学、体育管理学、学校体育学、运动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有力指导,如果学生仅纸上谈兵,理论掌握的多扎实,分数考得再高,但在实践教学中面对许多问题时束手无策,面对学校或专业训练队训练时也无从下手,无计可施。因此,应加强并引导学生能在平时积极主动地将课堂中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教练能力,使其适应社会的需求。
3.2.3科研与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课余训练队为平台的基础上,对参与训练的学生实施监控很重要,作为教练员、队长和教师均需要有这种意识。为此,应建立一些开放、综合、连锁的实验室及柔性的实验平台并对学生开放。阶段性训练结束以后,以优秀学生为代表的教练或队长可以有效地组织训练人员进行各项体质指标监测,检验训练效果,训练人员的技能水平是否有所提高等。在各类试验实施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体育教育人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工作者在积极动员组织培养参加课余训练队(俱乐部)的优秀学生担任教练。这些项目教练应在专项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制定相关训练计划,并进行科学训练。
3.3以系列体育竞赛为抓手,全面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倡导以训练为基础,以竞赛为窗口,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扩大本专业的影响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为此,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工作者在每学期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协调并组织安排系列教学比赛,形成人人有项目、项目有队伍、月月有比赛,季季有活动,以此来检验和促进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竞赛是教学、训练成果的全面检验。通过组织竞赛,进一步检验学生的竞赛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裁判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基于此,学生工作者会积极动员组队、训练、参赛,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4以提升科研素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4.1实施“导师制”,培养科研能力
为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帮助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大学期间有计划地在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不断地提升和完善,应深入推行“本科导师制”,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引导。对指导的专题内容、导师资格及聘任、导师的职责、工作要求、导师的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导师制”的实施,促使学生顺利实现由高中生向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过渡,树立明确的专业学习目标,制定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4.2举办系列科研讲座,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利用学院的资源请专业教授给学生做专题讲座,请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举办科研讲座,为本专业学生的成长提供一种契机。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努力营造执著、宽松的学习氛围和思想活跃、勇于创新、大胆设想、积极探讨与实践的科研环境,培养学生对体育专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朝着科研的方向发展。
3.4.3开展学生讲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专家学者的引导下,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办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讲坛。请学生中的积极分子查阅资料,准备课件,利用读书会与同学们交流沟通一些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话题等,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学习目的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等,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增强适应能力,全面发展自己,同时鼓励学生进自习室、图书馆,教给他们学会查阅资料,学会看书,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
3.4.4积极深入实践调研,鼓励学生申报科研课题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工作者组织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走出学院,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布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调研,让其利用假期的时间做社会调研,深入实践,了解体育发展现状,撰写调研报告;通过学期学年总结与计划,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教育。学生工作者应积极协调课余训练队(俱乐部)的组织者、对体育科学研究有兴趣的学生与专项教师、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师之间的关系,利用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课题为平台,组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实践中育人,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完成了从学习型大学生向科研型大学生迈进。
3.4.5博客、微信———思想文化阵地
重教育,善交流,学知识,授技能,在交流中成长和提高,是建立公共平台的最初目的。在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信息在瞬间就能传遍世界,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所在,建立体育教育专业微信平台、年级博客、QQ群等,在公共平台上有关信息,主要包括:域外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信息、体育新闻;我国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学校和学院的政策通知;学校和学院举办的相关活动通知;课余训练队(俱乐部)的组建、机构设置、运行机制以及相关的训练、竞赛的通知、开展情况及活动总结;各班内部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活动总结;建立相册,上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各项活动照片,制作成影集等,不仅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而且为传达信息、开展各项活动等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4结语
基于“TTCR”人才培养模式,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工作者应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力求达到“开拓创新,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分步实施,高起点要求,高水平建设,高层次突破”的发展特色“;重改革,重创新,重实践,重素质”“、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勇创新”“,为学为人统一”的教学、育人特色;教学科研相互支撑特色;社会服务特色。最终,形成“教学管理体系更加完备、训练竞赛实力更加雄厚、科研支撑教学能力更为突出”的专业教学平台建设特色,以实现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的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
作者:吕旭涛 单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孟红.地方综合性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6):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