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9 01:51:24
导语:在小学二年级奥数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奥数的学习要在数学基础知识之上进行,换言之就是奥数是要在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再进一步学习的知识。但是现实中,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在没有分析自己家孩子学习的具体情况下就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去学习奥数知识,这样不但不会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而且会物极必反。学生在过大的压力下学习会逐渐丧失对数学的兴趣,这样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会使学生厌恶数学,讨厌学习数学,对孩子以后的数学学习产生消极地影响。
奥数学习是一把双刃剑,选择对了就会使学生拥有灵活的数学思维方式和超强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错了,会对数学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我们想要让奥数知识更好地为学生们的学习服务,就需要我们家长和教师正确地看待奥数。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看法,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讨。
一、不要把是否学习奥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
当很多家长和教师听到某家的孩子在学习奥数时就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并且不论实际情况如何就夸奖这个孩子学习好。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家长、教师以及孩子在脑海里形成错误的观点——只要是学习奥数的学生都是学习特别好的孩子。在这样错误的观点下,学生及家长就很容易盲目地选择学习奥数。而很多孩子也就因此扭曲了学习奥数的实际目的,用奥数学习这件事来显示自己的优异。
在我的学生中就有诸多这样的孩子,当我课下和他们交谈时,不难发现他们会用自己的奥数学习达到了哪个级别来显示自己学习的优异程度,而不去用平时考试成绩和表现来衡量自己的学习程度。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分不清楚学习的主次程度。在颠倒了主次之后,导致学生出现了很多基础性的错误。例如:在很多试题中,很多学习奥数的孩子确实能列出解答的式子,但是却因为基础知识没有掌握牢固,缺乏计算能力而计算不出结果。
鉴于如此的情况,我们在教学中一定不要把奥数学习作为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标准,一定要让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深入掌握基础知识情况下再进行更深层次的奥数学习。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培养,使非奥数学习也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和敏捷
奥数学习无非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后数学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那么,我们教师在课堂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到了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使数学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学生学完大数的除法和简便运算律之后,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练习让学生达到熟练计算的程度,然后给学生出示一些能够简算,但是又不能只是简单地通过运算律就能达到简算目的的习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习题的规律或是教师给出解题实例,经过思考和对比得出习题的答案。例如,在学完“被除数和除数都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条性质之后,让学生观察这个算式:600÷25=(600×4)÷(25×4)=2400÷100=24,并找出相应的规律,然后让学生阐述自己得到的规律,最后教师学生共同总结其规律:利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4,目的是将除数变成100,这样再除就很简单了。然后教师给出相应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理解这种方法。这样就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奥数中数学的发散性思维。
三、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度,摆正对奥数的态度
近几年,很多考试都是100+10分制,在100分的基础知识测试后会有10分的奥数培优题。它的出现也使很多孩子和家长对奥数学习更加重视。当然,对于那些基础知识相当好的同学来说,学习奥数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不要让学生因在乎那附加的10分去盲目地学习奥数。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叮嘱和教导学生,100+10分重头在前边基础知识的100分上,而奥数部分只是附加的10分,两者比起来还是基础知识比较重要。基础知识和奥数培优好比一棵大树,基础知识是树根,奥数培优题好比是繁枝茂叶,如果大树的根须不旺盛牢固,枝叶再怎么旺盛微风轻轻一吹也会被吹掉。只有我们有了坚固牢靠的根须,才能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能长出更加茂密的枝叶。
例如,四年级学生用尝试法解决奥数培优题:三个连续自然数的积是120,求出这三个数?解答过程:第一步:假设这三个数是2、3、4,则2×3×4=24,24
四、巧用数学广角,渗透奥数思想
在《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人教版》中新增了“数学广角”版块。本人认为这个板块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广角中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奥数培优思想的传授,使学生在普通课堂教学中就能感受到奥数的解题思维。
例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广角“排列组合问题”,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对于这样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可以设计成握手的游戏,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出3个人握手的次数2+1=3次;4个人握手的次数3+2+1=6次;5个人握手的次数4+3+2+1=10次,6个人握手的次数……以此类推,得出多个人握手次数的计算规律。通过这个握手游戏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奥数培优中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感受到奥数培优与课本内容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网络生活方式;休闲生活方式;多元化
一、引言
互联网使用的多样性与传播的碎片化特征,已大幅度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青少年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使用网络更加深入、接触内容更加丰富、使用过程更加自主,在他们的休闲方式、娱乐方式与交际方式等发生明显变化的同时,网络的普及也给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家校沟通方面等带来影响。
近年来,我们意识到,仅仅关注网络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还远远不够,应该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北京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并在对其现状进行定向追踪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北京市青少年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总体状况,掌握其内在规律,帮助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全面了解学生,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及有效的引导。这项研究不仅对于促进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将对北京市乃至全国出台相关教育政策、带动全国信息化和推动整体教育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基本框架
本研究将网络生活方式定义为网民在使用多种多样的网络应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与其物质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1]网络生活方式包括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技能、学生使用网络的频度以及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两种不同的场合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三个维度,从这三个维度可以看出,网络生方式的组成要素包括网络素养、学习方式的养成和转变、网络闲暇、用网状态和家校联系等四个方面。[2]
网络素养主要指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认知能力、解读能力、获取能力、使用能力与思辨能力,即在当今时代中小学生不仅要有获取、使用与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有批判辩证及建设性地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网络素养的内涵包括对网络使用行为与方式上、对网络信息价值与意义的思辨能力、正确传播与制作网络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及利用网络提升自我能力四个维度。
学习方式即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养成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个层面。
网络闲暇可以从时间属性、活动属性、自有属性定义,调查内容包括:第一,学生网络闲暇生活的社会性、计划性;第二,闲暇生活的内容品质、内容分布;第三,学生的网络交易生活、网络游戏生活和网络社区生活等。
中小学生用网状态包括正常用网、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三个层面。“过度用网”是指平均每日用网的时间过长,同时出现严重的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问题,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受到明显的影响。“趋于过度用网”是指平均每日用网时间过长,在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方面开始出现问题,但还没有严重地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状况。“正常用网”则是指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言,网络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家校联系部分指在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自我感觉到的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情况,以及它能否促进中小学生个人的发展等。具体问题包括家校联系的方式、内容、效果;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以家庭作业为例);由家庭资助参与课外补习的情况三个层面。
三、调查工具和过程
2012年调查从2011年1月开始,2012年9月结束,历时近两年。调查的抽样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29115份,回收有效问卷28610份,回收率为98.3%。抽样范围为北京市8个区县的118所中小学。问卷全部上机汇总和统计,数据分析工具是SPSS18.0。调查问卷由5个部分组成,共包含92道题目。
2013年调查工作从2013年1月开始,至2013年12月结束。调查对象来自北京市80多所中小学校,年级包括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范围包含朝阳区、大兴区、房山区、丰台区、顺义区、西城区和延庆区等7个区县。调查内容共包括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网络素养、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家校联系(含课外补习情况)和休闲生活等5个部分。本次调查在考察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CLoS2012调查问卷进行修订,形成《北京市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问卷》(涵盖学习方式、网络素养、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和家校联系四部分)和《北京市学生休闲生活调查问卷》(主要是休闲生活部分)两个调查问卷。
《北京市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在6个区县(以上除西城区外)的4个年级发放,共发放问卷1.7万份,回收有效问卷13311份,有效回收率78.3%。《北京市学生休闲生活调查问卷》在西城区、丰台区和顺义区3个区县未接受前项调查的学生中进行抽样发放,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问卷2684份,从中抽取1231份进行分析。问卷全部上机汇总,数据分析工具是PASW(即SPSS20.0)。
四、主要调查结论
1.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养成的现状
本部分主要从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对使用技术促进学习的认识,以及学生的作业和预习情况等方面来调查学生网络时代的学习特征。通过调查发现,北京市中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差异较大;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在使用互联网方面仍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不够理想。
第一,CLoS2012与CLoS2013都显示,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有较大差异。小学低段学生更喜欢听讲;小学高段和初中学生更偏好小组讨论;高中生喜欢教室听讲和小组讨论的比例相当,表现出多元化特征。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年龄的关系,会选择课堂听讲为最好的学习方式;初中阶段由于知识储备和学生年龄的增加,此时比较适合开展合作讨论型学习活动;按道理高中阶段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更应该是合作讨论式,然而喜欢合作讨论的比例有所下降,反而喜欢课堂听讲的比例有所上升,这可能是因为学生面临高考压力而做出的选择。
第二,目前多数课堂仍以讲授型为主,学生课堂自学和参与讨论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CLoS 2013中,56.4%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少于10分钟(CLoS2012年的数据是47.2%),而有12.3%的学生表示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超过20分钟(CLoS2012年的数据是11.6%);从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表示课堂上自学和讨论时间超过20分钟的比例逐渐下降。这表明虽然课堂教学的形式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但讲授型仍占主导地位,但不同区域之间的课堂学习方式的差异并不明显。
第三,随着年级升高,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学生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仍需加强对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引导和帮助,CLoS2013的结果表明,网络对学生学习产生两大不利影响――“视力下降”和“注意力分散”。CLoS2012调查网络对于学生学习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分散学习注意力”和“减少睡眠”两方面。网络对学生的学习主要提供了两方面的帮助,其一是获取学习资源,其二是扩大知识面,与2012年结果相同。学生运用网络学习遇到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相关学习资源呆板无趣和自我约束力不强,而且伴随年级升高自身约束力不强带来的影响逐渐增强。
第四,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不够理想,应引起关注。CLoS 2013中,“总是预习”新课的学生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小学三年级最高,也仅有21.6%的学生总是预习,而高中二年级总是预习的学生仅占1.7%,这一结果比CLoS2012的调查结果(小学二年级46.8%,高中二年级9%)更严重。预习和作业是学生自我监控的重要表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品质,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大部分学生都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但不同年级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预习习惯。随着年级的增长经常预习的学生比例逐渐降低,从不预习的学生比例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直线上升。[3]
2.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
本部分主要调查受访学生的网络接触与使用行为,这是学生网络素养的基础,是其网络素养形成的前提。CLoS2012调查主要从学生的网络接触行为与方式(包括是否接触、接触时间、接触地点、接触方式4个维度)、网络接触心理与偏好(包括网络接触动机、网络接触偏好2个维度)、网络使用水平的自我评价等三大维度,共计7个小维度展开调查。CLoS2013主要从网络接触与使用能力、思辨性理解能力、网络内容的创造与传播能力,以及利用网络提升自我的能力等四大方面展开调查。
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中小学生普遍拥有较长的网络接触时间、较频繁的网络使用,在网络使用上体现出自主化与多元化的倾向,在信息处理上体现出敏感的防备意识,在网络参与上体现出好奇心较强等特征。但与此同时,中小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利用网络自我表达、利用网络改变他人想法,以及进行网络行为反思和网络形象维护等方面,均需进一步加强;学生们还要注意对网络不良行为和欺骗行为的辨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第一,学生的起始触网年龄(中值)依次为6岁(小学三年级)、7岁(小学五年级)、9岁(初中二年级)和11岁(高中二年级),整体呈现出向低龄化发展的特点。学生平均每天累计上网时间高于CLoS2012。
第二,与CLoS2012相比,学生上网场所更加体现出多元化和自主性的特点,移动上网逐渐成为发展新趋势,且高年级学生选择移动上网的比例更高。随着学校上网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学生选择在学校上网的比例由去年的4.5%增加到今年的18.4%。家中自己的房间仍是上网的主要地点。
第三,CLoS2013认为自己上网水平较高的学生比例为42.4%,明显高于CLoS2012的23.5%。男生认同自己上网水平较高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1/3学生认为用网络解决生活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会更有效。
第四,CLoS2013显示,学生对网络信息具有较强的防备意识与质疑能力,且较CLoS2012有所提高。学生能对网络信息进行质疑和分析;能注意自我保护,不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信息;不随意转发推送信息;对信任机构的真实性更为重视,愿意向特定人群分享和传播信息。其中,约一半学生能对网络信息的正误进行质疑和分析;68.2%的学生在网上交流时从不跟陌生人说实话;76.8%的学生认为,他们不会转发带有“不转发就会遭厄运”等类似信息;85.6%的学生在各种社交网络中所设置的观看权限只有一种类型,且其中46%的人选择了让朋友看到自己的信息。
第五,CLoS2013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网络自我表达、网络行为反思和网络形象维护等较CLoS2012有所改善。其中,33.8%的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帖子能做到有贴必转,明显高于CLoS2012的9.5%,学生网络参与度提升明显。
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素养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普及的网络使用与相对缺乏的网络素养、较为充分的硬件保障与相对欠缺的网络使用引导,特别是利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要提升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不仅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路径对学生家长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更需要通过学校教育路径直接开设网络素养课程。
3.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本部分从被调查者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等方面进行检测,采用“正常使用”、“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的概念来区分他们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还围绕学习方式和网络素养分析三类人群的特征。总体来看,处于“过度用网”状态的学生比例不高,网络使用状况总体形势较好;但处于“过度用网”状态学生的媒介素养明显低于“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更低于“正常使用网络”的学生。
第一,CLoS2012的结果显示,88%的学生能够适度上网,1.4%的学生过度使用网络,10.6%的学生趋于过度用网。CLoS2013的结果显示,91.4%的学生处于能够“正常使用网络”状态,6.7%的学生处于“趋于过度用网”状态,1.8%的学生处于“过度用网”状态,总体形势较好。CLoS2013的数据与CLoS2012的数据对比分析表明,总体形势变好,但是过度用网的比例在上升。帮助过度用网学生的任务依然艰巨。
第二,CLoS2012显示,过度用网学生的年级分布情况随着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到初二的时候达到最高点。趋于过度使用网络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CLoS2013的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处于“过度用网”和“趋于过度用网”状态学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且初中和高中阶段两类学生的增长速度很快。需要在小学高年级加强教育,预防初高中迅速增加的趋势出现。今年高中学生的过度用网与趋于过度用网的比例增长趋势变化明显,这样的增加速度应该引起重视。
第三,CLoS2012过度用网学生的网龄长,平均每天用网时间长。在家上网的比例低,去网吧、在自己房间上网和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比例较高。玩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的比例高。CLoS2013表明,过度用网学生的最长上网时间过长,对他们的身体会带来很严重的影响。他们中间依然有10%的人去网吧上网,在自己房间上网和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比例较高。这些都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要从关注孩子上网的地点入手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
第四,CLoS2013与CLoS2012一样,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中,女生所占的百分比高于过度用网的百分比。因此,要关注女生的变化趋势,避免因为对男生过度用网及趋于过度用网的问题严重的刻板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
过度用网的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质疑意识和能力较差,缺乏对网络信息的思辨意识和能力,对网络中不良行为的认识不足,网络安全意识欠缺,在上网过程中面临着比正常使用网络的学生更大的风险。过度用网的学生对新的网络游戏及软件很感兴趣,比较热衷于分享与转发信息,相对喜欢参与对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讨论,主动在网络中表达自己,比较看重自己在网络中的形象,更趋向于利用网络解决各种问题,习惯于网络中的思维方式。在对他们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时要首先肯定他们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从观念和认识上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
4.学生课外补习状况
本部分主要对家校联系和学生课外补习情况进行调查。总体上看,小学生对课外补习的参与情况呈多样化喜好,总体偏向不喜欢。尽管总体参加各类补习班的学生比例有所下降,但与学校课程相关的补习比例却增加了。超过一半的学生每天需要完成很多家庭作业,男生比例高于女生,高年级学生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学校利用网络促进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效果有待提高,模式还需提炼。
CLoS2012显示,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较高,课外补习在提高他们学习成绩、促进其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了较大压力。CLoS2013表明,学生对课外补习班的喜好呈现多样化,但总体倾向于不喜欢,特别是有31.1%的学生表示“非常不喜欢”。尽管如此,“学科补习类”的课外补习比例仍由2012年的75.2%增加到了78.9%,呈增加趋势;但各类课外补习的总体比例(63.9%)低于2012年(70.9%)。这说明补充学校教育的“影子教育”现象仍广泛存在。
CLoS2012调查显示,家校联系内容以“学生的各种学习问题”为主,而对“身心健康问题”关注较少;家校联系方式多样,电话与网络已发挥广泛的作用;43.3%的学生表示知道有家长委员会,但其组织方式较为松散,也较少参与学校事务。CLoS2013调查显示,70.9%的男生和67.7%的女生反映每天需要完成很多家庭作业,课业负担量大;高年级学生反映家庭作业量负担重的比例要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外语”、“数学”和“语文”在“学科补习类”科目中占据前三位(比例依次为33.5%、21.1%和10.4%);“奥数”在“竞赛补习类”科目中名列第一(2.6%)。其中,44.2%的男生和44.1%的女生,对网络促进家校联系的效果不太满意;当前家校联系仍以学校引导家长参与为主,总体上,男生认为家长更多参与教育的比例大于女生;高年级学生认为家长更多参与教育的比例大于低年级学生;学生对在家接受网络补习的热情并不高,总体上,他们能接受的网络补习时间在2小时之内。相对于女生,男生更不愿意接受网络补习。
5.学生休闲生活的调查分析
CLoS2012的调查与CLoSS2013的调查相比,在原先8道题的基础上扩展为82道,将原先较为笼统的休闲活动划分为上学日和休息日、网络和非网络的休闲活动,并从休闲情况、休闲满意度、学习情况、时间分配等方面进行更深入更详细的调查。
CLoS2012活动频率排序是:看电视、与朋友玩、去博物馆艺术馆、旅游;CLoS2013的频率排序则变化为:与朋友玩、看电视、旅游、去博物馆艺术馆;与CLoS2012相比,CLoS2013被调查学生与朋友玩的频率明显增加,其他三项的活动频率分别下降了。
CLoS2013参与调查学生对休闲活动“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是87.3%,2012年的比例是81.1%。
综合来看,学生的休闲时间大约有4成(上学日37%和休息日43%)是基于互联网的。
五、总结
总的来说,学生上网地点越来越多元化,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在学校上网的时间明显增加。部分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偏低,课前预习习惯成恶化趋势,家庭作业普遍偏多,课堂教学与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之间的鸿沟成扩大趋势。对课外补习班的喜欢程度有所降低,更多集中在学科成绩提升的补习上。学生网络素养相对去年有所好转,过度使用网络的比例与去年基本持平。[4]
参考文献
[1]周颖,黄荣怀.国内外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和对策研究述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3):20-23.
[2]黄荣怀,王晓晨,周颖,董艳.数字一代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33-37.
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就是拿同一个标准去评价所有的孩子,不管男孩还是女孩。男孩和女孩不同,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却常常漠视男孩和女孩的差异。
我们认为:现行的教育制度对于男孩危机负有第一责任。
现代学校教育,对男孩发展更不利
男孩和女孩不一样,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却常常漠视男孩和女孩的差异,对于体内有高出女孩15倍之多的素的男孩,却要求他保持与女孩一样的规矩,不要打打闹闹。
学校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核心目标
现代教育制度,是一种工业化教育制度,工业化时代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决定了现代的学校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故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对此感叹:“跟蒸包子一样一屉一屉的,出来一个模样”。
现代学校被深深地烙上了工业化的印记。学校是工厂,教室是流水线,学生则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流水线上的产品没有生命,不需要个性,只要具备特定功能,能够满足预期需要即可,同样的生产线生产出同样型号、具备同样的功能的产品。学校教育用这种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大规模、大批量地生产制造完全相同的产品 学生,不管他们的天性如何,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孩子们被相同的教育模式规范教育成同一类型的人。
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下,教育就是书本学习,几乎否定了孩子们获取知识的其他途径,如动手实践。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下,教育就是接受学校教育,否定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对孩子来说,越来越成为一种被强迫从事的艰苦劳动,而不是充满乐趣的身体和心智成长过程。可以说,现代学校教育已经偏离了它的核心目标。因此,男孩危机不仅仅是男孩教育的危机,而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危机。
学校教育,漠视性别差异
男孩与女孩在许多方面存在性别差异,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忽视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及其影响。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上学开始的那一天起,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就比女孩晚两年。然而人们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时间内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知识。男孩甚至连手指神经都比女孩发育得晚,因此让男孩握住铅笔并写出横平竖直的汉字更加困难。这些发育上的差异往往使男孩被视作笨或迟钝,这使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讨厌学校。
麦吉尼斯博士甚至还指出:教育简直就是专门与男生的天资和倾向作对的阴谋诡计。
工业化的思维方式导致现行学校教育漠视、忽视或者无视性别差异的存在,从而危害到男孩的学业以及其它方面。在现在的学校,学习常常是一种模式化的智力活动,活泼好动的男孩身体被固定在座位上,天马行空的精神世界更无处张扬;不管男孩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速度与女孩有多大的不同,他们的优势智能又表现在多么不同的方面,他们只能与女孩在同样的年龄以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
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华认为,男孩教育和女孩教育首先是两种有差异的儿童文化。“既然有差异,我们就不能简单以女孩为标准来衡量男孩,或者反过来以男孩为标准来衡量女孩。”
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男孩危机雪上加霜
应试教育对男孩和女孩都不利,但与女孩相比,应试教育对男孩更加不利。
教育“新四化”,男孩深受其害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以说是最能蛊惑人心的教育宣传,它让无数父母深感焦虑。这一观念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升学压力下移,学校教育被人为提前,具体表现为“教育新四化”: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大学化,大学教育幼儿化。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对男孩更具杀伤力,让许多男孩过早在学业上掉队,最终丧失了在学业上追平女孩的机会。
幼儿教育小学化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游戏少了,作业多了,考试更频繁了,升学压力层层传递到幼儿身上。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征兆在孩子入园时已经显现。为了筛选优质生源,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许多幼儿园不断提高入园门槛,两三岁的孩子就开始学习数数、背诗、写字、记单词。
进入幼儿园后,小学化倾向更是明显。据报道,天津河西区一所幼儿园已开始应父母要求教孩子用竖式算3位数的加减法,而这是小学二年级的课程。“橘、凳、酱、藕、墨”这些原在小学三年级才会学到的字,也出现在《学前500字》之中。哈尔滨某幼儿园的一块小黑板上,写着幼儿们周末应完成的作业:抄写古诗《静夜思》三遍并背诵、默写汉语拼音字母、父母出20道退位减法题。
这样的幼儿教育的恶果之一就是让男孩从一开始就畏惧学校、讨厌学习。在他们应该游戏、唱歌、跳舞、绘画、到处跑、到处玩、胡思乱想的年龄,孩子们不得不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学习、读书、写字。这会让他们认为,学习是枯燥的,甚至是一种惩罚,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对学校心生厌倦。
小学教育中学化
在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相对规范了很多,课堂上超纲“抢跑”现象还不算太突出。但到了课外,各种五花八门的补习班给孩子们上紧了发条,早就叫停的奥数班遍地开花,英语培训和各种考级随处可见。
小学奥数培训,甚至已经把初中,甚至高中才可能学到的内容提前灌输到了男孩脑袋里。我(孙云晓)曾说,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学习奥数的过程就是反复证明自己是个傻瓜的过程。奥数在中国的泛滥,绝不意味着科学的振兴,而是文明的堕落。
前几年,为成人设置的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小学生竟然成了主力军,2007年北京超过一半以上的考生是“娃娃考生”。
虽然这种做法对所有男孩、女孩都造成了伤害,但女孩适应起来似乎要容易一些。这是因为女孩的大脑和身体发育得要比男孩更早、更快。研究表明,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只能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
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男孩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总体落后于女孩。但是,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认识到男孩发展落后于女孩的事实,以同样难度的教学内容要求所有男孩和女孩,以同样的评价标准评价所有男孩和女孩,因此,许多男孩自然会表现得落后于女孩。
实践体验不足,男孩优势遭到忽视、敌视
很多父母早就注意到,男孩子似乎天生就有充沛的精力,他们很难安安静静地坐上一会,即使在读书的时候,他们也会摆弄着小东西,或者眼睛不时地瞟来瞟去,或者随意站起来走动。千万不要把这看作是男孩的缺点,这就是男孩的正常表现。男孩需要大量身体的活动,需要刺激与冒险,才能将精力释放出来、展现出来。
因噎废食,体验成为纸上谈兵
如今,孩子们越来越远离自然,他们很少有机会到野外游玩。全国许多学校已经停止了包括春游、夏令营和秋游等野外活动,因为众多教育部门把别出事、集中时间精力抓学习看作头等大事。2004年国家统计局、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查”显示,对夏令营、冬令营等未成年人喜爱的体验活动,城市中参加3次以上者为15.7%,农村仅为5.2%;参加一两次的,城市为40.5%,农村为28.2%;没有参加过的,农村比城市则要高出22.8个百分点。
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就连学校的体育课都只能选择一些绝对安全的项目,很少开展跳高、跳远、跳山羊、单杠、双杠这样的体育项目。而且,体育课的时间在很多学校也难以保证。
这份白皮书出自搜狐教育。其调查对象为该网2015年教育领域的用户和消费者,整个调查历时3个多月,共收集有效样本逾20万份,覆盖了课外辅导、在线教育等6个领域。
通过对课外辅导班类型的调查,白皮书显示,有39.07%的受调查者选择书法、绘画、舞蹈、声乐等特长学习,36.32%的人选择主科学习。相应地,前几年大热的奥数班,却在2015年的调查中占有极少比例,仅有9.64%的人选择参加奥数和写作等科目的学习。
调查分析,这与教育部禁止升学考试与奥数挂钩有关,直接导致奥数班遇冷。此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高考考试中涉及的综合类学科,所参加的人数比例也并不多,只占5.68%。
对于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的目的性,51.42%的受调查者表示出于兴趣培养;24.41%的人表示为提高基础水平;10.9%的人表示家有“牛孩儿”,为尖子培优而选择辅导班。另有一些人目的性较明确,分别有10.19%、1.9%、1.18%的人为冲刺备考、模拟考试以及竞赛做准备。
至于为孩子选择课外辅导班时重点考虑哪些因素,白皮书调查发现,有35.95%的受调查者优先考虑教师经验;17.27%的人会优先考虑学习氛围;16.24%的人会选择交通便利的课外辅导机构;接下来考虑的因素依次为品牌知名度、服务价格、教材优势、网上口碑以及是否有折扣促销。
2015年为教育改革进入攻坚之年,国家正在制定“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方案,未来,中高考将面临变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新的中、高考改革会对课外辅导有何影响?调查显示,32.70%的受调查者表示会有一定影响,同时还有18.01%的人认为会有很大影响。也有26.78%的人认为根本不会受到影响。另有22.51%的人表示现在不好说,而呈观望状态。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些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减轻的同时,不少家长在课外为孩子报了兴趣班。对一些孩子来说,课外兴趣班甚至成了“主战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益派咨询对1316人进行的调查显示,37.9%的受访者坦言身边中小学生上课外兴趣班的非常多,46.0%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多,13.6%的受访者认为一般,回答比较少、非常少的受访者分别仅占1.6%和0.9%。
62.3%受访者认为送孩子上课外兴趣班是为培养其多方面兴趣和才能
北京市海淀区九一小学四年级学生小刘的爸爸刘建宁表示,孩子一入小学,家里就给她报了各类兴趣班,绘画班、羽毛球班、歌唱班都一直在上。“最近又报了国学课,课上老师会以历史故事为载体,讲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这对孩子的涵养和素质的提升都有帮助。”
谈到“校内减负”政策,刘建宁表示,虽然一直在强调减负,但好学校的数量就那么多,想上好学校依然压力很大,学校减负了,孩子们只能到各类兴趣班、补习班去。“各优质学校的招生标准居高不下,那么学校减负的最终结果,就是把教育的负担推向了社会。”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西南大学评估组对我国2010~2014年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评估。在全国选取有代表性的14个省份的500多所学校的10万余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近5年来,小学生课业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2014年,每周课时数超过30节的小学比例由39.14%下降到26.82%,每学期统一考试次数超过1次的小学比例由55.62%下降到34.21%,每天在校时间超过6小时的小学比例由54.53%下降到43.91%,每天家庭作业时间超过1小时的学生比例由48.70%下降到37.41%,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超过1小时的学生比例由58.32%上升到72.13%。
由此可见,校内“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初见成效。但如今孩子们在更长的校外课余时间里,并没有“闲着”。王史建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家长,他给孩子报了尤克里里(一种四弦夏威夷的拨弦乐器)、乒乓球、能动英语屋俱乐部三个课外兴趣班。“家长也是没办法,现在‘流行’上兴趣班,身边的孩子几乎都上,就给孩子报了。”王史建说。
本次调查显示,家长送孩子上课外兴趣班的最普遍原因是培养孩子多方面兴趣和才能(62.3%),其次是增强其升学竞争力(45.7%)。其他原因还包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34.3%)、兴趣班是潮流,大家都上(34.3%)、与其闲着上网打游戏不如学点东西(25.5%)、平时没时间带孩子(15.8%)、孩子喜欢(14.8%),其他(1.8%)。
63.1%受访者表示会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课外兴趣班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关于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中提到,小学生家长要督促孩子坚持体育锻炼,中学生家长需与学校配合减轻孩子过重学业负担,指导孩子学会自主选择。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
那么,家长们在为孩子们选择课外兴趣班时是如何决断的呢?
调查显示,63.1%的受访者表示会根据孩子的兴趣来报班,58.4%的受访者表示家长权衡利弊替孩子作决定;30.6%的受访者会参考老师的意见建议;11.9%的受访者会参考其他家长建议。
中关村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小李的姥姥刘月芹表示,孩子幼儿园时她父母就开始让她学习跳舞、弹钢琴了,“主要是担心孩子会长太胖,跳舞和弹钢琴都能培养孩子的气质,也锻炼了身体”。说到课外兴趣班的效果,姥姥非常欣慰,“孩子舞蹈已经过四级了,钢琴也有成效,她每天都在动手练习,这能锻炼大脑”。
在送孩子上课外兴趣班这件事上,29.3%的受访者表示赞成,认为可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和动手能力;28.6%的受访者不赞成,认为课余时间应留给孩子自己玩耍;42.2%的受访者认为要看孩子的具体情况作决定。
一位姓刘的妈妈的孩子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上二年级,给孩子报了一个英语补习班,“虽然他对英语兴趣很高,但是感觉效果并不是很好,收费也不低。现在学校也开了足球兴趣班,不过小孩儿比较内向,大班上课,老师不会特意关注,效果也一般”。
王史建表示,通过体育竞技类课程的练习,孩子身体得到了锻炼,现在孩子很少感冒,体质得到了提升。“并且通过课程学习他能更深入地了解乒乓球这项运动以及相关知识,我觉得非常不错。”
63.3%受访者感觉兴趣班收费过高
王史建表示,在兴趣班课程时间的选择上,他都尽量选在周末,“克服自身休息需要,让孩子有间歇休息。不过孩子现在对尤克里里的兴趣逐渐降低,练习的时间和次数都在减少。不过既然当时他自己同意的,我们会尽量让他坚持下来,不能半途而废”。
那么,送孩子上课外兴趣班都遇到了哪些问题?调查显示,63.3%的受访者认为兴趣班收费过高,57.4%的受访者坦言孩子休息时间不够,56.5%的受访者表示兴趣班质量参差不齐,其他依次为:孩子压力大消化不了(40.7%),孩子兴趣逐渐降低(25.6%),其他问题(3.0%),表示没有问题的仅有1.7%。
王史建坦言,为孩子报兴趣班的费用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我家小孩三个兴趣班每年的开销至少在3万元。小孩报班上课的教育支出比较大,这应是不少家庭面临的问题,这也会影响家庭其他方面的生活质量。”
刘妈妈表示,她们一家来北京3年多了,夫妻两人每月工资拿到手的不到1万元。房租近5000元,剩下的除了生活还要给孩子报补习班(1年1.6万元),“真的是捉襟见肘,只能在能力范围内尽量让他上一些课,我们家庭负担太大,真希望学校能开办一些小兴趣班。”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有孩子的占67.7%,即将有孩子的占13.2%,还没有孩子的占19.1%;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受访者占35.3%,二线城市的受访者占36.1%,24.9%的受访者来自三四线城市,3.7%为其他。
(来源《中国青年报》)
教育部规定,严禁中小学校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严禁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有偿补课。如陕西省教育厅公布:对在课堂上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课上不讲课后讲并收取补课费的教师重点查办;对查实有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课行为的学校,要追究学校主要领导责任,一律停职检查,情节严重者,调离校长岗位。有偿补课由来已久、饱受诟病,那么教师到底能不能有偿补课呢?
任课教师不能参与有偿补课,这应该是一个常识。首先,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职责,他们本应该在课堂上履行、完成相应的责任。即便学生群体存在差异,即便教育强调因材施教,教师也不该通过收费的方式,课后补课;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课前的用心备课,课上的精心讲授,课后的专门辅导,做到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是他们需要完成的义务,也是他们需要具备的教学能力。一个称职的教师,不会把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当成课后补课的理由,更不会以此作为牟利的捷径――当教师做出如此判断时,家长们通常会惊慌失措,顺从地接受课后补课的建议。这是一种误导和诱导。
其次,有偿补课会导致教师权力的滥用,这种权力来自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对比。教师似乎没有什么权力,但是在家长和学生眼中,教师的话却可能“一言九鼎”。所以,就会出现:一些家长出于对教师的敬畏,或者对教师的迎合,把参加教师的补课当成拉近关系的一种方式,还有一些家长已经把参加任课教师的补课,当成一种变相的送礼。这种变味的补课,既庸俗化了师生关系,也让学生陷入被动的补课压力之中。甚至,一些教师为了体现补课的效果,通过泄题的方式,快速提升学生成绩。这种麻醉学生和家长的行为,最终破坏了规则,损害了学生权益――当他们参加统考时,就现出原形。
可为何任课教师参与有偿补课屡禁不止,且容易获得同情呢?一个理由是,存在市场需求。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家长愿意为孩子补课:差的学生,家长希望通过补课为其补齐短板;好的学生,家长希望通过补课让其更加优秀。结果,几乎所有学生都要补课,如果不补课,就会心里没底,感觉输在了起跑线上。另一个理由是,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好。任课教师因为在岗,所以更加了解应试的需要,也更加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由任课教师补课再好不过。
这两个理由看似充分,但其实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谁说补课非要由任课教师完成?补课需求完全可以由培训市场来完成。就像考研辅导一样,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教育部门不允许招考学校举办辅导班,结果考研辅导还不是一样成为市场的热点,成为培训机构争抢的“肥肉”?而培训机构的师资可以由退休教师来担任,或者吸纳那些愿意舍弃教职投身培训事业的教师加入,这些人未必会比任课教师能力差,而且也可以避免任课教师补课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因为身份模糊和错乱带来的尴尬。说实话,对于任课教师来说,他们的精力毕竟有限,要想一边在课堂教好课,一边在课后补好课,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很多时候,他们只能敷衍一边,而且多数情况下,被敷衍的是课堂。
以校长连坐的方式治理任课教师有偿补课,算是一剂猛药。不如此,任课教师有偿补课的乱象就可能屡禁不止;不如此,任课教师不得有偿补课的常识就无法成为共识。诚然,有偿补课背后还隐藏着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教师待遇、教师编制的问题,这些问题让人觉得教师补课有其苦衷;但即便如此,师德的边界也不能模糊,有偿补课的界限也不能突破,否则有偿补课衍生出来的问题将更加严重、普遍。从这个角度看,陕西省教育厅的痛下狠招,也算是一种当头棒喝――在职教师不能有偿补课,其实是个常识。
(来源《北京青年报》 )
据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将在职教师是否组织或参与有偿补课,作为年度考核、职务评审、岗位聘用、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并接受社会监督。然而,在升学率仍是学校命脉、分数仍是升学的硬杠杆下,家长的需求、校方的默许都使得有偿补课难以根除。
一些家长希望,学校能出台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让其专心于学校教学。同时,也希望能打破长期以来“唯分数”的考试选拔标准,不要过于看重分数,让学校、老师、家长和孩子都“不需那么累”。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有偿补课难禁的原因一是参与教师众多,导致“法不责众”;二是教师收入不高,学生补课需求旺盛,彼此合拍,学校又不愿为难自己的教职工。
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遵民分析,现在考试越来越难,不靠校外补课,学生难以在考试中脱颖而出,而没有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后;另一方面也跟部分地区教师待遇低有关。
“现在的公立学校,一个班最少也有五六十个学生,老师辛辛苦苦干一个月也就几千块钱的工资,我们需要这些额外补贴。”一位西部省份的老师坦言。
吴遵民认为,一味地禁和堵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有偿补课的根源在于考试选拔制度。“我们要考虑如何全面考查学生素质,这样学生就不会为了一张考卷而拼,补课就会降温;如果老师待遇提高了,课堂上就会全心全意教学生,学生也就不会去校外补课了――这些问题不解决,禁和堵的收效甚微。”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认为,应尝试建立有效的协同监管机制,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家长、教育培训机构等利益相关者都纳入对有偿补课的监督管理辐射范围内。“这不仅需要持续治理的力度,更需要治理机制和模式的契合度,否则达不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来源新华网)
上课外补习班几乎成了中国孩子的普遍选择。实际上,不少国家的孩子也上课外补习班。为了考上好大学,也为了和越来越多的亚洲尖子生竞争,美国的中学生纷纷掀起了补习热潮,他们最热衷补习的是语言类学科和数学。
加拿大:快乐教育基础不牢
在加拿大,大多数中小学生所上的公立学校是一种解决“有或无”的普及教育,正课负担在10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一)以下都较轻,副课则更缺乏专业性,如音乐课、体育课,一般只是简单地唱唱歌、打打球、跑跑步,稍微深一点的东西,比如详细的五线谱乐理、复杂的篮球、棒球规则,公校一般都不太讲,或者只讲一点儿,孩子们如果想多学,就只能去课后班学了。
类似国内的纯学习类补习班,在加拿大也有。其实加拿大中小学不光只有“快乐教育”,学生过了10年级之后课业会骤然加重,而且加拿大不是“一考定终身”,能不能升学、能不能进名牌大学,要看最后两个学年、共6个学期的综合成绩,任何一次考试考得差些,就很可能入读名校无望。有些学生很难适应这种骤然间从轻松快乐到严肃紧张的学风转变,学习很容易跟不上。
不仅如此,不论公校、私校,到了10年级以上,一些文化课的难度是相当大的,比如英文的阅读、应用文写作、文法理解以及数学等,本地孩子(尤其公校生)因为此前一直“快乐教育”而底子不牢,学起来很吃力,来自东亚等地的移民孩子在数学等科目上倒是游刃有余,但语言方面又会拖后腿,因此各种针对高中科目的补习班也就应运而生。总的来说,华裔移民对这类补习班更青睐,但各族裔上补习班的都有。
英国:课堂教学效果下降
英国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情况也在逐渐增加。有经验的私教老师爱德华兹说,他所接触的学生,一般选择一对一的补习方式,因为这种补习比在课堂上更专注,学习成绩提高也快。之所以出现补习需求越来越多的现象,他认为,是因为英国学校里的教学效果下降,而为了顾全人数较多班级里的平均水平和教师的就业压力,课堂上死气沉沉,老师没有勇气和动力发挥个人特点,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不得不求助于校外的补习班。
来自牛津的琼斯老师说:“10年前,接受补习的学生每周只上2小时课。现在,我的学生虽然都只有8到10岁,可是我要给每人上6小时补习课,经常是周一到周六共4小时,周日要上2小时,到了考试前,辅导还要增加。这都是学生和家长主动要求的,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上好学校。几十年前,有能力接受这样密集教育的只有尖子生,可是现在,每个孩子都被推到了他们的极限。如果不如此,他们就没有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前行的能力。”
美国:数理化是补习重点
在美国,到了高中,由于课程变难和升学压力等,学生自己上补习课的想法就越来越强烈。这样的补习以自愿为主,老师和特别辅导员也会单独提出建议。比如某个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瓶颈”时,学校就会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建议学生上补习课程。
美国学生学习英语(课程)以外的外语(课程),主要有两种学习目的。一个是学习自己祖先的母语,这种学习更得到学生父母的支持,因为在这个移民国家里,绝大多数人还是心存寻根情结,各自鼓励后代学习原住国家的语言。
我对孩子总是“气急败坏”
(“独一代”妈妈:李虹,26岁,医生)
前一天,我和幼儿园老师交流后,我得知女儿动手、自理能力不如其他小朋友,是个十足的“慢性子”。这让一向争强好胜的我心急了。第二天早上,我有意识地在女儿旁边嚷嚷着“快点快点,要迟到了”时,她根本不当一回事儿,慢慢腾腾。我十分生气,对着她大吼起来,还顺手打了两下屁股。
按理,4岁的她完全可以穿衣吃饭,可是以前因为要送她上幼儿园,总不能把她一个人扔在家里吧?于是,往往是急得不行的我不得不帮她穿;吃饭时,我总是先给她添好饭,可我们吃完了准备收拾碗筷时,她才刚吃几口饭,怕她吃不饱饿着,怕吃凉饭不利于消化,我又不得不一口一口地喂她吃……
虽说有我这个“救火队员”和丈夫这个“替补”的,每天早晨最终还是一家三口能按时出门,但孩子这样磨蹭下去也不是办法呀。一想到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我这当妈的就心急,于是“河东狮吼”渐成了家常便饭。
专家支招:因为自身成长环境的优越,不少“独一代”妈妈总处在风调雨顺之中,从而滋生出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输与别人的极端心态。“河东狮吼”就是妈妈们急于求成的表现,尽管知道孩子就是孩子,他有他的成长规律,但还是心急火燎中要用这种拔苗助长的错误做法。
于是,当孩子还没做完一份作业的时候,家长已经帮他准备好了另一份。孩子心想:反正没有时间玩了,索性就拖吧。这时,家长就该让孩子知道时间都是孩子的,完成适量的学习后就能出去玩。最后形成“他急你不急”的良性循环,而不是“你急他不急”的恶性循环。
其实,教育孩子不是“吼孩子”,而应该是教会孩子方法,然后训练他,渐渐地他就会养成习惯。例如,教孩子穿袜子,你告诉他正确的穿法和要领,然后和他一起穿,或是和他比赛,这样孩子的速度也上来了,自然也学会了穿袜子。另外,当自己气急败坏的时候,切忌不要教育孩子。因为生气的时候说出来的话都是刺耳的,对孩子稚嫩的心灵肯定会造成伤害,所以请家长冷静下来后再教育孩子。
亲子情越拧越消淡
(“独一代”妈妈:徐晓维,25岁,教师)
我儿子现在上小学二年级,最近一段时间他老是与我对着干。
比如前天吧,让他放学后早点做作业,他不听,跑到附近的娱乐场所,玩够了才回来做。写1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大概有10回,一会儿打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会儿打开电视,看看动画片开始没有;一会儿站在窗前,看看谁在外面玩,磨磨蹭蹭直到晚餐前才草草完成作业。让他好好坐着吃饭,他非要站着看电视。我一说人家的孩子如何听话如何乖,天天跟着妈妈上补习班,很快进入全班前五名了,他就一副小斗牛士般倔强。
联想起平时,让他往东他偏往西,我真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怒。因这种事,我们母子关系越来越显得淡漠,无论我好说歹说,他都一概不理,事事都和我们对着干,让他做什么,他偏不做,真是个十足的“反叛者”。可他小时候很听话的,不知道现在为什么会变得这样叛逆?
专家点评:家长往往是孩子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与孩子的接触是全方位、零距离的,容易琐碎,容易出现非理,这就势必造成亲子关系间的冲突。
而作为“独一代”妈妈,母子之间的冲突会更加明显。由于目前社会对孩子成才的标准较为单一,成才之路竞争激烈,很多“独一代”妈妈不善于引导孩子,更是激化了这种竞争,引起孩子的强烈不满。
很多时候孩子对着干,都是亲子间沟通效果差的表现。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在家长那里:有的“独一代”妈妈在孩子达不到要求时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有的则因为自己从小得到的关注少,转移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有了一种被冷落的感觉,孩子会通过对着干、闯祸等行为来吸引大人对自己的注意,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叛逆的性格……
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要一肩扛,“独一代”妈妈应与丈夫一起过问“大政”和细节。在外受了委屈,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出气筒”,要多进行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跟他交流。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多发掘孩子的优点,多赞美孩子。
谁想当孩子心中的“母夜叉”?
(“独一代”妈妈:刘霞,28岁,公司经理)
作为公司掌管业务的经理,我的工作本来就够忙的。可就是回到家里,我也不能休息片刻――要照顾嘉嘉的起居饮食,要督促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
由于生嘉嘉时难产,担心那可能对孩子智力有些影响,因此对嘉嘉的学习培养一直就是家庭生活的重中之重。上午我要送嘉嘉去奥数班学习,下午要陪她练钢琴。尽管嘉嘉一直很努力,但还是免不了时常受到我的斥责。有时我心情不好,工作压力大得受不住的时候,我总是控制不住就会把气发泄在孩子身上。
最近嘉嘉睡觉有些不太安宁,有一天早上起床时她眼泪汪汪地问我:“妈妈,我不听话,你会把我关在屋子里么?”因为嘉嘉有天晚上不睡觉,我曾吓唬她不听话睡觉,我就把她关在家里。可怜的嘉嘉信以为真吓得做噩梦,而且还偷偷地对她奶奶说:“我是妈妈亲生的么?她为什么老对我那么凶巴巴的?”这话传到自己耳里,把我吓了一大跳:自己在孩子心目中怎么就是个“母夜叉”了?
专家点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可以理解。相对于以前有多个孩子的妈妈来说,只有一个孩子的“独一代”妈妈对孩子的愿望远远多于有多个孩子的妈妈,因为她们只能在一个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所有的愿望。有多个孩子的妈妈则不同,她们可以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现另一个孩子没有的优点。尽管过多的期望是出于母爱的心态,但无疑只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独一代”妈妈平时要承担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压力、工作压力等等。这些重要的背景因素产生高压,当这些压力没有及时释放,正好孩子的“不乖”引燃了生气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