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历史大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3-01-09 23:57:49

导语:在历史大学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历史大学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大学毕业论文;现状研究;问题;对策

一、引言

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关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如,论文的选题、摘要的写作与翻译,关键词的提炼,论证的过程、语言表述等等)已受到很多学者和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因此,本文无需重复讨论此类的问题。在连续几次毕业答辩中,笔者发现商务英语大学论文关于现状研究存在几个严重的问题,很有必要在此提出并加以讨论,以引起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注意,避免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犯同类错误。

二、商务英语大学毕业论文关于现状研究的几个常见问题

(一)对“现状”这一概念的模糊和错误认识

首先,什么是现状研究?所谓现状研究,就是对当前的某一现象状况分门别类,离析出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可见,现状研究的时间段应当是“当前”。然而,怎么理解“当前”这一概念呢?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当前”,是指“近期的时间概念,视野范围内的时空阶段。可见,现状研究,应当把时间段放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具体地讲,就是近一年内。然而,有些学生将现状研究的时段放在了十几年前,甚至三十年前,恰恰缺少近一年(即,2016年)的数据。例如,有一学生以“珠三角外贸企业的现状研究”为题,然而,该生追溯了珠三角企业自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至21世纪初的大约三十年的外贸发展状况,恰恰缺少近一年的数据和事实。显然,这不是现状研究,而是历史研究。又如,有一学生以“中国电子商务存在的新问题及对策”为题,其实,这也属于现状研究。然而,该论文所选择的时间段却是中国电子商务从开始至2012年前后这段时间,而最重要的近一年(即2016年)的数据却被完全排除在外。当然,还有学生将现状研究的时间段放在“历史”和“现在”两个阶段。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之所以犯这种致命的错误,是因为学生对“现状”这一概念存在模糊的、甚至错误的认识。但也有学生是因为一时无法收索到近一年内的相关数据和事实,就只好用历史数据来充当近期数据了。但无论怎样,我们都不能混淆“现状”和“历史”这两个概念,不能用“历史数据”来代替“现状”

(二)对“特点”、“优点”、“缺点”、“存在问题”这四个概念的混淆

在现状研究中,我们常常是通过对某一事物近期数据和事实的分析,得出该事物现在所具有的特点、优点、缺点,或存在的问题。然而,很多学生分不清“特点”、“优点”、“缺点”、“存在问题”这四个概念。所谓“特点”,是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特别或特殊之处。”特点就是与众不同。任何物质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也有同其它物质所持有的共性。比如同样是人,有的语速快,有的语速慢,有的个性张扬,有的个性谦和,比较之下,都是一个人的与众不同,在某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与众不同,就是特点。[3]所谓“优点”,是指人的长处、好的地方,其与缺点相对。优点是与同类事物作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重点在于更优秀、更好。[4]所谓“缺点”,是指人或事物的短处,欠缺之处,其与优点相对。缺点是与同类事物作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重点在于认清自身不足而尽量改之。

所谓“存在的问题”,在这里主要是指“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麻烦”通过对这四个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特点不一定是优点或缺点。特点是不同于其他事物之处。但是,有些学生,在分析现状时,却习惯于将事物的某个特点归于优点或缺点。例如,上文提到的“珠三角外贸企业的现状研究”一文,该生将“珠三角企业GDP增长速度减缓”这一特点归入到“缺点”这个范畴。显然,这是不对的。珠三角企业GDP增长速度减缓,只是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的,或相对于以前而言的,只是它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或必然结果,既不是优点,也不是缺点。从某种角度来讲,这可能还是优点,因为,这符合“软着陆”的原则。但是,该生却盲目将这个特点归入“缺点”这个范畴,显然,她混淆了“特点”与“优点”、“缺点”之间的区别。同理,“缺点”不能等同于“存在的问题”。前文已经指出,所谓“存在的问题”,在这里主要是指“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麻烦”。事实上,“缺点”是导致“存在问题”的部分原因,除了“缺点”,外部环境的恶化也可能导致企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不能简单地将“缺点”归入到“问题”这个范畴,而应当分析,这些缺点是如何导致问题的。但是,仍然有学生,误以为,缺点就是问题。例如,企业技术不够先进,这是一个缺点,但是,这个缺点并不必然导致问题。因为,这样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技术不够先进的劣势,生产一些低端产品,来满足低端市场的要求。

(三)“外贸企业”与“企业外贸”——专业知识或概念的混淆

仍以“珠三角外贸企业的现状研究”一文为例。按照该论题,论文应当论述分析珠三角地区专门从事外贸的企业的现状。然而,该生在文中阐述的却是珠三角地区各行各业的从事生产的企业在外贸活动方面的情况。显然,“外贸企业”与“企业外贸”两个概念被混淆了。“外贸企业”是指“专门从事外贸活动的公司”,这些公司一般不从事生产活动,他们的业务是组织货物(或服务、技术等)的进出口,通过差价从中谋取利润。而“企业外贸”是指各行各业从事生产的企业对外进行贸易的情况。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2001年加入WTO体系以来,珠三角地区及中国其他地区专门从事外贸的企业或公司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小,特别是随着中国跨境电商的兴起和发展,这类外贸企业已大大地猥琐,相反,企业的外贸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对策

(一)加强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

本文所谈及的三大问题,其中前两个都属于基本概念的问题,属于普遍性问题。这类问题不仅存在于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中,同时也存在于其他专业的论文中。学生对于这些基本概念(如,“现状”、“特点”、“优点”、“缺点”、“问题”等),往往自以为是理解的、清楚的,而实际上却是模糊的,或是想当然的。我们往往因为对自己太熟知的东西(或概念)缺少思考,而造成对它们的错误的认知。因此,我们应当在商务英语专业中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加强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并将此类涉及基本概念的共通问题纳入教学中,以避免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屡犯此类错误。

(二)加强专业课程的教学

本文所谈的第三个问题,是属于商务英语领域里的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外贸企业”与“企业外贸”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应当在相关的专业课(如,外贸实务、电子商务等)的教学中呈现出来。同理,其他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如,“电子商务”与“移动商务”、“互联网”与“物联网”等概念的差别,都应当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得到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少走弯路,事半功倍,以避免学生在论文基本完成时,甚至在毕业论文答辩时,才发现此类错误。这类错误,往往不属于局部错误,修改的难度很大,是论文的硬伤。

(三)加强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毕业论文的指导,是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加强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才能避免学生犯基本概念的错误,以及其他涉及论文全局的错误。教师应当对学生论文写作的全过程进行指导,从选题、开题报告、初稿、中稿到定稿,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教师不要过多地检查论文中语言表达的错误,因为此类错误容易修改,它并不影响论文的全局,即使放在论文写作的后期修改,都不影响论文的进程。教师应当重点检查论文是否存在上文所谈及的基本概念上的严重错误及专业知识或专业概念的错误,尽可能杜绝论文出现难以修改的硬伤。

结语

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岗位,职业竞争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对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毕业设计作为园林技术专业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就针对传统的论文撰写与答辩环节而言,形式还较为单一,且与就业岗位出现严重的脱节,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就应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做好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确保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竞争优势。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的是向社会输送更多创新性、技术型以及应用型人才。而毕业设计指导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因此,为了实现对学生毕业设计的高效化指导,高职院校就应做好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确保了解当前园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此才能保障设计指导工作的展开能够更具针对性和方向性,确保促进学生良好就业。本文就针对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与过程监控模式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1毕业设计指导构建模式研究

前期准备。论文题目的确定给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了方向。而为了确保毕业论文题目的设置能够更好地符合当前企业单位的发展现状,高职院校就应深入企业展开调研,并建立相应的毕业设计题库,确保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高职院校还应做好与企业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及时的征求企业和行业的意见,确保毕业选题的合理性。此外,对于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应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结合岗位需求,来培养更多园林技术方面的全面型人才。例如,可供学生选择项题目的题库主要有:(1)园林规划设计方面。(2)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方面。(3)园林工程施工方面[1]。制定编写毕业设计相关文档。毕业设计文档的编写,可给毕业设计工作的展开提供理论性指导和技术性支持。因此,指导教师、系部领导以及行业专家就应根据当前园林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编写学生实践手册,确保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指导教师则应将格式要求、评价标准以及实践报告范文等编制成文档,确保毕业学生毕业设计能够更具规范性和合理性。制定学生毕业设计的实施方案。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往往较为盲目,且抓不住设计的核心。而为了给学生毕业设计的展开提供更专业化的指导,就应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实施方案,确保将工作落实到每个细节处。此外,还应规定学生在每一阶段和时间内必须完成的项目内容,促进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建立指导老师全程负责制。为了确保园林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更好地贴合岗位的发展需求,在第三学期开始,就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规划,制定指导老师全程负责制。其中,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一个小组的毕业题目相似,而每位指导老师一般需指导3~5个小组。在指导的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监督,以此就能保障毕业设计工作开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2]。

2毕业设计过程监控模式

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毕业设计往往依托实际的研究课题,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就应要求学生应严格按照相关工作流程展开,确保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选题。在毕业设计进行选题时,老师应指导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发展进行选题,确保毕业设计教学的展开,能够有效地符合未来的就业形势。此外,对于选题的时间不应过久,否则就会影响后续毕业设计环节的进行。资料收集。当选题完成以后,就应开展资料的收集工作。而对于资料的收集,学生可利用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完成对毕业设计的初步构思。此外,为了保证资料搜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老师还应引导学生深入现场展开对资料的调查,并对毕业设计所涉及城市的人文风貌、历史文化进行了解,以此才能给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更多理论性依据。详细设计。在进行具体的毕业设计时,就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必要时小组之间还应加强合作,以此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成果汇报。当学生完成一小节或者完成整个毕业设计后,需要向老师进行汇报。而指导老师就应针对毕业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予以专业化指导,确保给予学生更专业化的意见,帮助学生顺利毕业和就业[3-14]。

3结语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不断地做好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与过程监控工作,对于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首先认识与了解毕业设计指导构建模式,进而做好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监督,保障毕业设计工作开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此就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园林行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安琦.关于构建“校企联动”学生毕业设计创新指导模式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12):58-59.

[2]权国政,艾百胜,周杰,温彤,何乃军.构建交叉学科毕业设计新型指导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135.

[3]王湘平,王学斌.论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5):227-228.

[4]李乾军.关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几点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03):154-155.

[5]胡松梅,龚泽修,禹华芳.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与过程监控模式研究[J].现代园艺,2018(07):150-151.

[6]温庆杰,东兆星,柳志军.多专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模式构建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18,36(06):110-113.

[7]廖志凌,刘贤兴,杨泽斌,孙宇新.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01):110-113.

[8]吴益锋,张淑敏,田夏.上海交通大学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07):193-195+205.

[9]呼汉卫,刘正远,张茂仁,陈阿梅.保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394-396.

[10]汪灵,林金辉,龙剑平.理工科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指导法研究与实践[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6(04):88-91+114.

[11]李俊龙,胡锋,吉东风,李海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08):41-42.

[12]毛小庆,韩力.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133-136.

[13]李立新,田广增.“开放式”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06):54-55.

第3篇

关键词 新闻教育 改革 现实选择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国内关于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讨论,其实质是在探寻新闻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符合媒体和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这一新闻教育的本质问题。目前,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确很多,既有宏观层面的体制性问题、学科内在矛盾问题、教育学术化导向问题,也有微观层面的课程体系问题、师资队伍问题、实践教学问题,教学方法问题等。当前的讨论围绕宏观层面问题的居多,如招生规模、办学体制、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等,而对微观层面问题关注的较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基本明确了,但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小方向依然不清,改革路线不具备现实性,改革内容不具有操作性,改革没有近期目标。教育改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探析我国新闻学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革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毕业论文(设计)提出基本构想和改革方法。

一、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灵魂的迷失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审视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看到我国新闻教育的迷失和困境。

1 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认识模糊。

国内高校对新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模糊由来已久。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掣肘新闻教育改革的关键。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一个简洁明了的答案是: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可是翻开国内高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很少有高校能够明确提出是为新闻媒体培养一线的记者、编辑的。新闻工作者这一称谓往往被“新闻从业人员”、“新闻传播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取代。这里反映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概念变换,而是新闻学教育自身定位的基本问题。

现代新闻学教育自诞生以来,一直把培养职业记者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不同时期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记者,如何使学校培养出来的记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包括在当今美国对新闻学教育的争论,依然是围绕培养“专家型记者”还是培养“融合型记者”展开。无论怎样改革,培养职业记者的目标没有改变。反观国内,新闻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语焉不详、笼统模糊,方向迷失。这与没有认清新闻学教育和传播学教育的联系有关。恰恰由于这种对新闻学教育_和传播学教育相勾连的认识误区,导致新闻学教育发展中出现了“培养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被培养非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和传播学取代”的局面。在当下学界对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界限差异都没有理出头绪的前提下,盲目用传播取代新闻是弊大于利的,用笼统的传播人才完全代替新闻人才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社会、业界和学生都怨声裁道。

2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有着较大的差距

如果就本科层次的新闻学教育而言,不管是研究性大学的新闻院系,还是教学型大学的新闻院系,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合格的抑或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其差别可以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区别等。依托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必然是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的。在代表美国最高水平的新闻院系里,密苏里新闻学院本科教育中“只有25%的课程是新闻、专业课程,75%是其他课程,包括历史、政治学、科学等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新闻专业的128个学分中,新闻学课程最多只占44个学分,剩余的80多个学分中,65个学分必须修完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艺术课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教育的特点是“课程设置完全以新闻业务为核心,正如他们自己宣称的不讲理论,只讲实践。”

反观国内高校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一个在新闻言新闻的、相对自我封闭、自我运作的课程构架”,即使像人大、复旦这样一流的新闻学院里,依然是过度强化新闻类课程,新闻类课程占60%左右。通识教育中除掉政治类的两课、外语、体育、计算机外,真正属于文、史、哲、艺术类的课程凤毛麟角。新闻类课程中又以理论讲授为主,最优秀的教师不是讲授实务型课程的,而是讲授理论的。课程设计多年一贯制,没有课程更新,课程建设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新课程中讲授概论的多,讲授实务的少。所以,媒体人士反映“很多新闻学院设置了各种课程,但这些课程培养的人90%不实用”。课程体系的种种缺陷不足以支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要对现有的的课程体系进行伤筋动骨的梳理和调整,恐怕又会遇到许多现实的阻碍,比如一些地方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中,不分学科、专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建立全校所有专业的大一统的通识教育课程,各个专业很难依据专业特点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再如新闻学专业教师自身对新闻类课程难以割舍,既不愿面对无课可带的局面,也不愿让把自家“山头”拱手相让他人等。这些都导致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多停留在研讨阶段,付诸实施者少之又少。

3 实践教学脱离实践,人才培养纸上谈兵

“中国新闻教育重视实践却脱离实践”,“是学界和业界比较公认的新闻教育的核心问题。”一方面,高校新闻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系统、严密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可谓不重视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在执行过程中却走了样,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比如一些高校实施的小实习(学年实习)、大实习(毕业实习)方案,尽管在教学时间上保证了学生要有足够多的时间到媒体实习。但是这些实习的质量究竟如何?是否能够达到实习的目标和任务?恐怕新闻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心里都没底。这是因为在现阶段,媒体在市场化、企业化过程中,不愿承担高校学生的实习任务,多数高校实施的,各种实习都是依靠教师私人关系联系的,难以从制度上确保实习的规范化;媒体的指导教师也不愿承担指导实习生的义务和责任,如有的实习生在媒体实习过程中发生了人生意外事故,或采写稿件出了问题,而给媒体和记者本人带来了麻烦。更主要的是高校在这些实习过程中,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忙于科研,不屑于指导学生实习,这些实习的任务往往由年轻教师或辅导员担当,实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再如,高校新闻专业的实验室教学、业务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满足于课内教学任务的完成,疏于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开放、第二课堂中的实践。这和美国新闻院校“希望教师能够非常努力的工作,花很多时间同学生见面交流,阅读而且一行一行地修改他们的作品。教师是否会专心投入到每个学生身上,这才是最重要的”,“新闻学院对教师的要求也很特别,教师每周都要给学生改很多作业,改作业花的时间往往是上课时问的若干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此外,我国新闻教育的一些好的传统也被丢弃,如教师

高校和新闻媒体之间的有序流动等等。导致实践教学的边缘化和非中心化的原因很多,既有体制的客观原因,也要人事人力的主观原因。究其根本原因,这与目前国内普遍流行的以学科建设和科研导向的人事评价制度有直接的关系,教师普遍埋头于科研学术工作,缺乏教学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一所以,无论从何方面看,只要高校现行的唯科研学术是瞻的体制不变革,重视实践教学就永远是侈谈,搭建校园一体化新闻实践平台也只具有形式的意义。

4 学术型的师资队伍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急功近利的目标驱动下,各个高校人事选拔制度的门槛普遍提高,非博士者无法进入高校的师资队列中。俨然,高等教育打造的是一支学术型的师资队伍。针对这种现象,新闻教育界早有有识之士对此提出批评:“在我国很多高校中流行的招聘教师必须要有博士学位的‘一刀切’的选拔标准和只以纯学术成果评价教师水平的管理思路,其实并不利于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改革。”。这是因为:学术型教师的辛要精力在“学术文章”上,不愿在教学上面花费时间精力,不愿把很多时间花在一字一句批改学生写作的报道文章上,也不愿把大量时间花在对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指导上;学术型教师没有媒体实践经验,就像没有上过战场的军事教官在指导学员如何打仗一样,这样如何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新闻工作者,从国际新闻学教育发展趋势看,建立一支由“实务型教师”和“学术型教师”组成的融合编队是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的。这种既有学术高度又有专业高度的师资队伍,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对“学”和“术”等各类知识的需要,能够担当起培养富有深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富于崇高职业理想、掌握各种媒体技术能力的新闻工作者的重任。

但是,限于国内高校不具有办学自、院系没有人事权、从媒体到高校的人事流动渠道不畅等各种因素,充实部分优秀的“实务型”媒体人士到高校的师资队伍中来还只能是一种设想。即使这些“实务型教师”被聘请进来,如果相关的教师评价机制不发生改变,这些“实务型教师”也会无法立足、会被早早淘汰出局。

总之,只要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体制性因素不发生根本的变革,新闻教育要想在微观层面上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变革,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是不切实际的理想和空谈。当然,这些问题在不远的将来或许会有所改变,但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革。

二、现实选择:以改革毕业论文(设计)为突破口

通过以上对新闻学教育微观层面问题的盘点。我们看到新闻学基本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难以克服的因素,似乎新闻学教育改革进入了死胡同。其实不尽然。从表面上看,新闻学教育的改革遇到的宏观和微观上的种种问题,矛盾处处存在,改革的掣肘和障碍重重。但是,新闻教育改革的现实性选择完全掌握在新闻院校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手里。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现实,承认不足,积极创新,完全可以做新闻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从局部的微观层面改变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硬伤和漏洞。新闻教育改革有不少现实的路径(如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最先改革的应当是作为高校教学实践重要一环的毕业论文(设计)。

1 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长期以来都被视为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新闻学等同于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的背景下,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却要以写学术论文的这种方式来结束其职业训练,似乎有些滑稽。毕业论文美其名曰是考察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检验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效。但是这种考察的方式却背离了新闻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新闻学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管是应用型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他们都是新闻工作者。当然,如果一些大学认为其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术型人才则另当别论。我们衡量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标准是什么?显然不会是新闻工作者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而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既然如此,新闻学教育为什么会把毕业论文作为考察学生学习成效的最后一道关口呢?这个悖论却长期存在于新闻教育之中。恐怕这笔账就不能赖在教育体制上面了。我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新闻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出了问题。

用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在国际上已经成为新闻教育界常规的做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新闻学院课程模板》中就要求新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可以用新闻作品替代毕业论文。新闻学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学术论文符合专业发展的基本逻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媒体,就应该能够胜任媒体的实际工作需要,是一个标准的记者编辑。媒体检验其是否合格,主要看其是否能够担当起各种新闻采写任务,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闻报道的技术手段完成新闻作品。表面上看,这是对学生是否掌握新闻工作所需要的“术”的检验,实质也包括了对学生是否有“学”的检验。一个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包含了“学”和“术”两个方面的水准。因此,是否能够采写出合格乃至优秀的新闻作品自然应该成为新闻学专业检验学生的标准尺度。

以往的毕业论文只是考察了学生是否有“学”,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学”的水平和素养,不应该通过学术论文得以表现和张扬,而应该通过他所创造的新闻作品来实现和反映。因为新闻记者的终身职责就是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大学毕业时的新闻作品就是其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起点。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往往是“学”和“术”的集合体,它渗透了记者的人生智慧、社会敏感、学养学识。“术”依托“学”而存在,“学”凭借“术”而表现。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毕业论文考察不了学生“学”和“术”结合的水平,只能看到学生掌握的“学”,看不到学生掌握的“术”。更何况,此“学”非彼“学”。学术论文考察的是学术之学,新闻作品考察的是智慧之学、人生之学。就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看,其拥有智慧之学、人生之学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其拥有的学术之学。

2 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体系

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必然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把握好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评审的客观性、公正性。

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评价体系的核心应该是媒体的而非学院的。也就是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指导教师和评审委员会在考察学生的毕业设计(新间作品)时的标准应该是媒体的标准,而不能是学院的标准。一言以蔽之,就是看被评审的新闻作品是否达到了媒体刊播的标准和要求。这项评价原则不能说太高,也没有超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本科学生的能力‘要求。对于新闻学专业来说,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和社会需要、媒体需要实现“零距离”对接,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内是准记者,走出校门就是记者。无论从哪一方面

来看,即将从高校毕业的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的能力和学识都应该也必须达到媒体的要求,即使不是对优秀记者的要求,起码也是对合格记者的要求。因此,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原则不仅包括各种新闻要素,还应当包括政治要素、受众要素、市场要素等。

对新闻作品的评价难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新闻实践中对同一个新闻作品见仁见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不同于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既要从新闻作品的基本规范着手,比如新闻真实性、新闻趣味性、新闻五要素、写作技巧、内容完整等;还要把选题意义、内容深度、新鲜新颖、新闻时效、标题引人瞩目、细节丰富、采访过程等因素作为评价指标。

新闻因媒体的差异分为报纸新闻、电视新闻、广播新闻。对这三种形态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要分别建立各自不同的评价体系。既要考虑不同形态,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在内容、形式、表达等方面的共同之处,还要考虑它们各自的差别。如电视新闻还要把拍摄技巧、画面质量、编辑技巧等作为评价指标。

3 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制作过程中的作用

可以预见的是,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工作量和责任心要远远大于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量和责任心。比如,指导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论文选题要比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设计(新闻作品)选题容易的多。一般指导教师在阅读一遍学生写的论文后,很快就能发现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而一般指导教师要反复观看、反复阅读后,才能发现作品的各种细节的失误和表达缺陷。因此,不要简单的认为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要比指导毕业论文简单容易。指导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过程中,要注意抓好以下几个问题:(1)帮助学生选好报道题材,提炼新闻主题。新闻报道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报道内容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学生完全是在象牙塔里完成大学学业的。尽管经历的各种校内外实习和媒体实习,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认识,积累了一定的新闻工作经验,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观察社会的角度还是不够成熟。再加上学生本身的工作学习尚未完全融入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总是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从社会生活中独立的找到好故事?

第4篇

关键词:任选课;科研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259-02

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任选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专业任选课的教学质量,同时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切实的收获,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大学本科教学中对于学生科研意识培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选题和论文写作方法训练等培养目的,本文尝试在外交学专业任选课的教学过程中探索贯穿科研意识培养的各种途径,以期建立一种能提高学生科研意识的切实可行的专业任选课教学模式和培养策略。

一、培养科研意识的必要性分析

在外交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任选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专业任选课?专业任选课程是根据学分制培养目标要求,为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课程中的选择性,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学生的智能结构。专业任选课一般是在本科二年级及以上年级开设,区别于公共课和必修课。以笔者所在的专业为例,目前外交学专业本科生所学课程类别包括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四个方面。其中,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个部分。

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高等教育的课程类型。按照目前通行的分类,大概包括以下八种:Survey course,service course,introductory course,capstone course,general educational course,principles course,majors & non-majors course,seminar course。结合笔者所在的外交学专业具体情况,笔者认为专业任选课程一定程度上兼具探索型课程(Survey course)和研讨型课程(seminar course)的性质。

那么,在任选课中贯穿科研意识的培养有什么样的益处呢?是不是所有的专业任选课都适合进行科研意识培养的训练?这样的意识培养的训练能否让学生得到真正的进步,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众多专业选修课中,既有一定实践性,又有一定理论性的那部分课程,是比较适合对学生进行科研意识培养的,因为纯学术训练,是研究生阶段的主要培养任务,在本科阶段比较难操作。正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课程,学生才有一定兴趣去涉入。在实践部分的带动下,开始进入理论研究的领域,让学生既不会太感枯燥,同时也能开始得到学术能力的训练。所以,在整个课程总量中并不占多数的专业任选课就可以进行这方面的有计划的训练和尝试。

以本专业正在讲授的《媒体与国际关系》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一门典型的跨学科课程,同时涉及新闻学和政治学的部分领域。该课程主要讲授西方媒体和国际关系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相互间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对西方媒体的运作状况有所了解。同时,对于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媒体相关控制和有效利用,也要把握相关规律性的知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媒体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的政治功能,了解影响媒体政治报道包括国际新闻报道的诸因素,了解政府和媒体的关系,了解国际新闻报道和流动的现状,深入讨论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传播等问题。

二、教师应积极主动,大胆革新

任课教师应树立培养科学研究精神的教学理念,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注重介绍本学科发展历史、灵活选择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等课堂教学改革,使专业任选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平台。

在相关任选课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分析和评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方法论的普遍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将探索过程本身的特性应用到其他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担负更积极的作用,向学生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去帮助学生提炼他们在探索、研究过程中的观点和方法,使他们不自觉地将探索行为升华为探索问题的经验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探索能力。

这里涉及到对于课堂教学怎么认识的问题。在本科二年级及以上年级的层次,教学不能简单停留在灌输知识的阶段,同时,专业任选课也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课,更应该视具体课程的特点展开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总的目标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形成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同时,能让学生的研究潜质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如果在这个阶段错过了研究潜质的发掘,就要等到研究生阶段再进行。对于并不准备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这种意识的缺乏不吝是一种损失。因为,研究意识的培养,研究潜质的开发,对于毕业之后一生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

任课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在课堂上领悟到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多参加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种学术性和公益性的活动。同时,能对学生在毕业阶段撰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提供一些理论和方法的积累和促进。现如今经常听到本科生的论文指导教师对于学生论文质量的抱怨,追溯原因,不外是态度不端正,专业基础不扎实,研究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如果能够在撰写毕业论文前的几个学期做一些关于科研意识培养的工作,相信毕业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整体上一定会大有提升。

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接纳新观念,大胆革新,以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从教学中发现可研究性的课题,是提高教学绩效、培养学生研究意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如何发现,这需要师生双方的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具有研讨性质的专业任选课中,除了课堂上正常的就教学内容的交流外,建议任课教师留出十分钟左右的问答时间,这是能够让师生双方都能有所进一步交流并相互促进的重要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和中学教育阶段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比较大的区别。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而更多地以指导者、协调者的身份出现(程红玉,2006)。师生间应该确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平等与合作的新型师生观。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革新教学方法。

经过一个学期的系统而渐进的研究训练,让学生养成平等、诚实的态度,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以及相应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习惯。这些特点,都是需要普通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养成并具备的。

三、师生应转变观念,科学认识研究性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个性解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和中立点(张典兵,2011)。在专业任选课中探寻科研意识培养策略也是基于这样的初衷。

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类型,属于探究型课程,就是前文中提到的survey course。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有效地把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结合进去。这一点的有效进行,对研究学生的研究意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同时,也可以在学生中采取自愿的方式,成立研究小组。研究小组的运作不能流于形式,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开展研究工作,包括通过脑力激荡互相商讨、选题的分析、论文写作进展的交流等等工作。除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我们还应强调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是建立在共同研究兴趣的基础之上,适当的探讨和相互激励更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样,以本专业正在讲授的《媒体与国际关系》课程为例,在一学期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坚持让学生在相对集中的资料收集和选题探讨中最终形成选题,学生之间就具体研究兴趣也自觉形成具体选题的研究小组,在一个学期中有序并高效地完成了全部工作,到期末课程结束时,各研究小组的论文也已基本完成,少数小组的论文甚至达到了公开发表的水平。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张建伟、陈琦,1996)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都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参与到小型的团队协作中,这样也能让学生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到团队协作的精髓,同时,对参加工作后的协作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奠基。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等综合分析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和探索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应学会发现问题和学会研究方法是相对比较重要的部分。研究性学习,既要在不断的阅读和讨论中领会研究方法,同时,也要学会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本身也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合格的科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

最后,对于专业任选课中对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从学校的角度,还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首先,在硬件建设方面,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在资金方面的倾斜投入力度,具体表现在帮助学生学习和利用网络资源的网络平台建设、数据库引进与建设、各种网络资源的整合等。其次,对于像拥有含有外交学专业一类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业的高校,应多举办一些大型研讨会、定期邀请著名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在师生间举行一些科研竞赛等活动,以在整个校园内营造学术研究的氛围。最后,就是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这项工作的完成肯定不是一日之功,需要结合整体教育目标和各校实际,具体而务实地开展。包括如何看待师生科研之风,如何看待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如何考量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的工作中的付出等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程红玉.后现代课程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泰山学院学报,2006,(3).

第5篇

师姐说必须考研

陆希的本科是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专业。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当时她很是满意。理由有二:其一,学校人际关系简单,有交集的人群基本上就是学生、老师和家长这三类。其二,作为老师,除了教学任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引导,看到顽劣的学生在自己的教导之下顺利完成功课是一件很值得欣慰、有成就感的事儿。基于以上两大理由,陆希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因为想当老师,从大二开始,陆希就参与了不少跟教学相关的实践。她参加了学校很有名气的“未来教师”协会,协会的同学基本都是师范生,大家经常组织师范技能大赛,其中的“爱心家教月”的活动让陆希印象深刻。协会在学校附近的小区摆摊设点,有需要的家长可以过来登记,协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一对一的家教老师,陆希当时领到的任务是给一名小学四年级的男生讲课,每周日全天给他辅导作业。至今,她还记得当时给小男孩上英语写作课,帮助他解读文言文的情景,虽然这件事过去好几年了,但直到今天,每逢节假日,陆希还能收到小男生发来的祝福信息。

除了给小学生当家教,陆希还给一位准备参加高考的艺术生讲过课,那个艺术生的文化课基础很差,历史课基本是零基础。当时已经是3月份了,留给陆希的时间只有不到四个月,因为没有基础且时间紧迫,陆希不可能按时间线来讲课,她为学生制定的方案是把厚书读薄,按版块从历史事件的范畴把重点一一梳理出来,帮助学生提炼好,让学生按照她所整理出来的资料记忆。在陆希的帮助之下,这名艺术生最终顺利考上了重庆市的一所不错的二本院校。

就在陆希踌躇满志准备找工作时,大三下学期的一次毕业学长分享会改变了她的想法。那次分享会上,一位大四正在找工作的学姐跟他们交流了自己找工作的心得体会,学姐在会上极为恳切地告诉她们就业形势严峻,比如如果想留在重庆市区的中小学,就只有考研这一条路,别无他法,因为他们那一届只有两名最出色的同学留在了市区,其他同学都去了区县和其他的地市。没想到本科就业形势如此严峻,陆希刚刚燃起的信心一下被浇灭了,看来得读个研,才能给自己的求职加码。大三暑假过后,陆希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放弃毕业实习,全力以赴备战研究生考试。

为教师初心实习满满

一转眼,陆希在西南大学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再次面临找工作,虽然读的还是历史专业,但学的已经不是师范专业了,可她当老师的初心却从未改变。本科阶段因为准备考研,陆希没有在学校实习过,这次的实习她希望能去一所中学。

读研期间,陆希注意到每年的第二学期,学院都有老师组织本科生去重庆一中实习,上个学期,她早早跟学院分管学科的老师报了名申请和本科生一同去一中实习。2016年9月,陆希如愿以偿,获得了难得的实习的机会。陆希的实习内容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作为授课教师,她担任初一某班的历史老师,有指导老师从旁帮助修改教案以及听课提意见;第二块是担任高二某班实习班主任,从旁学习班主任如何管理、教育学生,此外一些班级小事,也需要她协助班主任完成。

两部分的实习生活,陆希都有很大的收获。在讲课方面,带她的老师来重庆

回顾自己的求职之路,她由衷地感叹,“找工作是件大事,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计划,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不要被他人左右。”

一中刚三年,本身就是一位年轻教师,因此,他不会告诉陆希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而是更在意教学的内容。有一次陆希试讲近代生活变迁,当时是以展厅的形式,从衣食住行几部分讲,陆希还精心设计了表格让学生填写。这位指导老师听完她的课之后,马上指出如果只是通过表格来让学生填写文字是不够的,比较单一,参与感不强。应该让学生展示图片和他们自己搜集的资料,这个表格不应该由陆希设计,而应该让学生充当主角,自己设计。

还有次上课时,班上有个男生不认真听课,陆希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结果男生马上就说自己不知道,陆希试着启发他,让他好好回忆一下之前的课程,谁知这男生毫不领情,一脸木然地答道,“我就是不想说”,陆希一下子懵了,脸瞬间就红了,一时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只得让学生坐下。下课后,指导老师告诉她,遇到这种情况不能戛然而止,应该继续鼓励学生慢慢回忆,引导他去思考,否则这个学生这一整节课都会陷在这种抵触情绪当中。

担任实习班主任时,陆希管理的是个文科班,全班60多名同学中有20多个艺术生,比较自由散漫,不过大多思想简单。这帮小孩常常因为一些“出格”的小事,引得其他老师不满。每当这时,只要学生的举动不是那么过分,班主任便不太会出面强加管理。陆希问原因,班主任告诉她,不要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和学生之间变成猫和老鼠的关系。起初,陆希对这句话还不太理解,直到后来各班都在准备运动会时,陆希看到不少班级的班主任从头到尾亲力亲为,弄得疲惫不堪,而自己班上,班主任几乎全程都没有参与,从组队形到组织各种运动竞赛,班主任全程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做,甚至买衣服、道具,学生们都是自己筹备,班主任只在最后把关时看了一下,给了一点小意见。那次的运动会,陆希所在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三个月的实习转瞬即逝,以前在课本上学到的都是理论知识,而教学需要有很多临场反应,这次实习让陆希收获满满。揣着教师证和研究生学生证,拿着一叠厚厚的实习经历,带着满满的自信,陆希投入到找工作大军中。

绕了大圈,很尴尬

一到人才市场,陆希发现就业情况发生了变化,让她始料未及。今年重庆市区的中小学招历史老师的学校不多,好不容易去面试了两所学校,从笔试到面试到试讲她都一一过关,结果却败在了最后的选择上,学校不是倾向于男生,就是更青睐免费师范生。

绕了一个大圈,没想到不但没有变简单,反而越来越难,弄得自己很是尴尬。

第6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发展转型;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多,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预计将达到770万人以上,比2015年再增加21万人,将创下历史新高。然而社会人才需求现状是:高校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但许多企业却找不到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面对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这一重大问题,地方高校学者应对高校未来的转型发展进行深思和研究,为如何摆脱办学困境,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如何特色办学寻找出路。

1地方高校发展存在问题剖析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地方财政供养为主,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院校。目前,我国有1055所非“211”地方本科院校。资料显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特别是1999年以来新设的本科院校,招生规模大,毕业生数量多,是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力,目前陷入发展困境。

1.1定位模糊,普遍存在追求“高大上”的冲动

追求“高大上”的冲动普遍存在。专科升本科、学院更名大学,过多的在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这些名词上做文章,把自己定位于教学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甚至于研究型大学,发展错位,忽视自己脚下的沃土,迷失办学方向。

1.2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行业结构匹配度不高,脱离区域发展,无办学特色

在设置专业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与本区域所在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脱节,一味追求所谓热门专业,专业设置趋同性过高,没有体现出不同类型教育应有的特色。

1.3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重学历、轻实践,教师绝大多数缺乏实践经验

地方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重学历、看出身、轻实践”的现象。大部分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都是以高学历作为招聘标准,招聘门槛直接定位于博士及以上学历且出身名校【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相当一部分没有从业经历,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实践经验,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技术技能人才进入学校又受到制度的制约,现有的招聘制度将具有行业、企业及具有丰富工作经验背景的人才拒之门外。

1.4科研方面偏重学术前沿的理论研究,轻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科学研究

长期以来多数高校形成了“重科学轻技术”的学术文化观念。科研论文SCI数量巨大,但与被引用次数不相匹配,论文的原创性比例少。在高校科研项目中纵向课题比重大,与企事业合作、开展产品研发或技术更新的横向课题比重极小,这说明科研方面偏重于学术前沿的理论研究,轻视真正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应用性研究。

2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对策研究

2.1明确办学定位,加强优势学科和特色办学

中国正在经历着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减少,技术密集型产业日益增加,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改变了社会职业岗位,同时加大了对技术应用、开发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应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明确办学定位,坚定办学理念,有选择性地重点建设应用性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逐渐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2.2采用多元化转型路径,立足服务地方经济

各个院校转型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具体困难不尽相同,转型发展方式不能一刀切,可以根据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多元化转型路径。地方高校应该立足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根据各自不同的地理位置、区域产业化布局、学科与专业的发展方向等,制定战略改革方案。

2.3改革学校管理体制,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管理应寻求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的思路来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建立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方面应加强应用型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积极推进案例式教学、项目化教学,课堂教学内容注重传授专业最新发展前沿知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毕业论文应逐步实现由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向应用性研究为主转变。

2.4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实践教学的硬环境建设及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从制度层面有效引导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建立吸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技术技能人才进入学校进行兼职授课的机制;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强大的硬件支撑,加大学校教学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与企业和单位共建实训基地,发展与相关企业、行业的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2.5重视与企业合作、坚持应用性科研导向、鼓励应用性科学研究

地方高校应逐步实现从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向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的科研转型。加大应用性科研投入,改革科研绩效评价机制,建立以应用性科研和教学成果为导向的职称评审制度,重视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更新,鼓励师生下基层、下企业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奠定科研基础【2】。

3结语

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现象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科学技术等外部关系的失调问题,这一失调问题将直接波及并作用于高等教育的内部。因此地方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及科研模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必须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合理定位,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B规模,赢得并拓展学校自身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地方高校获得特色发展的条件和机遇所在。

参考文献:

第7篇

而立之年,周汝昌先生即以《红楼梦新证》一著名满天下,其后六十年来,周先生“为芹辛苦”,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真正研究明白了《红楼梦》中人的心情与故事,以及周围牵扯的各个环节,他为中国的“红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学问,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有幸与周老结识多年,他是我最尊敬的大学者之一。我尊崇他的才学,他过目不忘,博学强记,提笔成文,捉笔写诗。我的《崔自默篆刻集》,即由周先生作序,里面除了褒奖之词,还有很多真知灼见,我理解,那无非是对我的启发与鼓励。早年,周先生在燕京大学读的是英文专业,大学毕业论文是英文翻译的陆机《文赋》,如果不是对中西两方面文化都透彻了解,肯定难以下手。周先生很谦虚,也有谦虚的资格,在谈到前辈大师的学养时,他说自己的水平只能算是尾巴了。谦虚,是心态平稳的基础;心态平稳,是健康的源泉。

一次,我与月照禅师同往拜访周汝昌先生。周先生翻阅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新出版的《月照和尚写经集》,对内文的书法和前面的白描插页大加赞赏。周老是书法的行家,曾经出版过关于书法学问的很多专著和论文,他的书法也是独具风骨,提按自如,沉着痛快。周先生注重线条的质量,他指着月照禅师画的白描,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说是足以“比类前修,开宗立派”。讲到中国书画线条的力度,周先生滔滔不绝,阐释里面的深层次的审美欣赏问题,他说这种造型艺术的方法,很高明,不是一般外行能摸门的。

笔墨可以养生,可以寄托情怀。周老写字,是业余时间从事的,而且,多是写自己的诗词。他兴趣一来,曾经一鼓作气写了一百多首关于《红楼梦》中人物的诗,后来出版成册,成为大家研究和欣赏的重要参考书。才气大,他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但只能一一拿来,坦然处之。书法,周先生只能偶尔为之,但却可以借机转移视线,颐养性灵,化为一个获取健康的契机。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说:“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王昱在《东庄论画》也说:“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燥心,迎静气。昔人谓山水家多寿,盖烟云供养,眼前无非生机。古来大家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很多从事书法的,只是爱好,当然也可以,但不懂得其中的道理,总是遗憾,同时,因为不懂,就兴趣不能持续下去,不能获得深层次的。对于从事艺术的,越是内行,兴趣就越大,创造力被激发,气象被蒙养,走向良性循环的大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乐此才能不疲。不疲,更多的意义还不在于身体上,而在于精神上;精神不疲惫,再反过来作用于身体,使之不疲惫、不衰老,就是健康。健康,是身心的合一,其中精神的因素占大部分。艺术行为,表现为精神的运动与创作,所以能陶情、养生,非为无由。

月照禅师精通禅学,所画白描释道人物是正宗的禅画一路,对于这一点,周汝昌先生给以充分肯定。谈到禅,周老别具慧心,并有自己的独到心得。静坐,是参禅;写字,也是参禅;而神思与作文,更是参禅。在自己的床上,周先生摆满了各种佛像、玉石小摆件,他侧身养神,毫无挂碍,一派自在。慎独,息心,静坐,默想,卧游,周先生可以与古今贤达对话,开始精神的逍遥之游;此时,精神与物质冥合在一起,在瞬间,实现永恒。

寄托,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寄托,需要一个寄托物,即渠道。寄托在有生命力的东西上,就容易永恒、健康、快乐,寄托在小物上、琐碎的生活细节上、不快乐的枝节上,就容易生烦恼,就难以获取活力。傲岸泉石,咀嚼文意,周老的文心,寄托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之中,他把自己的兴趣与精力,融汇到了滔滔不绝的文化脉统之中,所以可以不断焕发激情,永葆青春。

第8篇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经济学专业 实践教学管理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在地方原有专科学校合并整合的基础上成立的教学型、地方性本科院校。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市场需求,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为“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性”,且逐渐认识到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区别于研究型人才的重要特征,也是其重要优势所在,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较短,与全国性重点院校相比,在教学资源、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生源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经济学专业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新专业,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还缺乏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目前尚处在探索摸索的过程中。本文就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问题作探讨。

一、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多样化的实践教学逐步开展起来。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逐渐清晰,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得到校、院领导及任课教师的普遍重视,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从课堂到课外逐步开展起来。陇东学院经济学专业除了加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毕业实习工作之外,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实施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同时开设了电算会计、会计手工模拟、ERP沙盘模拟等实验实训课程。在课外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挑战杯”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经济学专业知识竞赛、顶岗实习等活动,引导学生参加会计、银行及证券等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

2.硬件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逐步建起了经济学专业实验室。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在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硬件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了经济学专业实验室、ERP模拟实验室及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等,使实践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初步满足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需要,使得电算会计、会计手工模拟、ERP模拟实验等课程有条件开设。通过实验及模拟实践教学使学生体验、验证、模拟经济学理论或在仿真的环境中进行专业实训或生产经营决策。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不断尝试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多途径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比如地处陕甘宁革命老区的新建本科院校陇东学院的经济学专业已与海通证券和华龙证券公司营业部、建设银行庆阳分行、农产品有限公司、街道办事处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初步搭建了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并聘请证券公司证券分析师、商业银行高级经济师为学生举办有关专题讲座,增进学生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实践教学基地为经济学专业学生开展相关课程见习、社会实践及毕业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4.实践教学管理逐步加强,制度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逐步开展,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及学院两级均意识到了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性,针对一些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如《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指导与答辩工作提出了具体、规范的要求。制定了经济学专业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等,保障了相关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

二、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仍然处于零散的、片断的状态,实践教学内容不成体系。

尽管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已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逐步开展起来,但无论是实践教学课程、实践项目设置还是实践内容、实践环节都缺乏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统筹规划和宏观设计,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利于提升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实践教学资源短缺,经费投入不足。

新建本科院校成立时间较短,本身经费紧缺,加之经济学专业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新专业,实验实践教学设施全部需要新建。随着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经费来源单一,相对于急剧扩大的实验实践教学软硬件需求,学校经费投入一时满足不了需要,影响了一些课程的模拟实验及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3.实践教学考核、监控管理制度不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

随着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力度的不断加大,建立了相关的实践教学制度,但实践教学的考核和质量监控制度还很不完善,学校制定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理工科和师范类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而对于属于文科性质的经济学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缺乏操作性。经济学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无法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公正而又科学的评价,挫伤了教师钻研、设计和指导实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尤其对于一些综合性强、难度较大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实验实践教学项目,缺乏教师激励机制,打消了教师参与研发的积极性。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没有找到校企合作的利益共盈点。

尽管通过多方协商,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初步建立了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实践教学基地仅限于本地,由于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企业自身规模较小,技术管理水平不高,容纳量有限,目前只限于接纳学生毕业实习,更高层次的合作受到极大限制。而其他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及相关的事业单位出于对实习学生的安全考虑及怕麻烦、担心泄露财务、商业信息等思想的影响,对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还没有找到与企业合作的利益共赢点。

5.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双师型”教师紧缺。

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普遍没有专职的实验教师,任课教师大多缺少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专业理论功底较扎实,但自身实践经验不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搞好实验、实践教学的良好愿望,但缺乏实践教学能力和经验。由于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也是近年的事情,所以,教师普遍没有掌握经济学实验的技能和方法,教师虽有强烈的学习、培训的愿望,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机会,影响了对经济学课程实验的设计和指导及相关课程的开设。另外,由于缺乏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具体操作流程,课堂教学也讲解不透。

三、改进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思路和建议

1.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新建本科院校在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除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之外,还必须认识到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在实践领域的继续,承担着加深学生对理论的消化、理解,实现从理性的抽象向理性的具体转化和知识意义建构的任务。实验实践教学,既是传授知识和开发锻炼学生能力的过程,又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中坚持知识、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必须适应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零散、片断的实践教学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和设计,从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按照知识、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包括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模拟实验、仿真实训、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在内的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及实验实践教学项目从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分层次进行全方位的宏观设计,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的大学四年教育之中,贯穿于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贯穿于校内实验、仿真实训和校外实习实践的各个环节,并将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统筹安排和规范管理,使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全方位地体现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加大实践教学软硬件投入,精打细算提高利用效率。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新建本科院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教学资源紧缺,而有限的资金使得学校的经费使用捉襟见肘。尽管实践教学的投入连年增长,但还是满足不了需求,学校要站在增强人才竞争优势的高度认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实验实践教学投入力度。要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实践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可采用租用教学软硬件、优化校内实验实践教学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与企业或政府部门共建实验室、或与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展资源共享等多途径解决实验实践教学短缺问题,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良好的教学平台。

4.切实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在强化实践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保障经济学专业各项实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多措并举建设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一是加大经济学专业实验教师的引进力度,充实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保证各类实验课程的开设。二是对现有教师进行实验实践教学方法培训,请一流大学有丰富实验实践教学经验的专家来校专门就实验实践教学方法做专题报告、进行技术培训,并利用购置新软件的契机对教师开展软件应用培训。同时,派出专业任课教师参加实践教学研讨会或到其他院校进修学习。三是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丰富实践工作经验,激励教师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课题研究,通过实践交流,提高教师自身实践素质。四是聘请经济管理部门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的高职称、高学历专业人员担任校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并与相关专业任课教师结成对子对学生进行指导,由校外专业人员一对一地对专业任课教师进行传帮带,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5.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新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

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必须坚持互惠互利、双向共赢的原则,学校除了安排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之外,要加强与企业全方位的合作交流。一是聘请企业高级业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长期兼任校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创业就业项目规划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实践前沿。二是加强信息交流,及时掌握企业和市场对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使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项目等方面能适应市场需求,增强所培养人才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三是学校利用自身的师资、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员工培训、市场分析与预测、产品和服务营销方案设计等,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益。四是开展课题合作研究,对于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经营和技术难题,校企可开展合作研究,发挥各自优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为教师课堂教学积累生动案例。五是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实验教学设施开展课题研究和员工培训,学校也可利用企业的科研平台、员工培训资源等为教师提供科研便利,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

6.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为了切实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管理机制应与理论教学管理机制一样,包括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考核激励等机制,对于实验实践教学的运行情况、运行质量、运行效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对实验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相关教学人员的职责做出明确规定,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实践教学业绩纳入教师职称晋升、绩效考评体系,激励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积极研发综合性、创新性、符合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实践教学项目,将实验实践教学推向更高水平,提高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曾小彬.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1-3.

第9篇

(1)专业能力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专业能力主要指工商管理类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等。专业知识是学生主要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及理论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学习,将外在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包括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这是学生个体成功的完成各项工作(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完善和思维习惯的优劣,而其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又基本决定了他的就业方向,因而在专业教育中,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这种完善的知识结构要有利于学生能够通过原有知识来融化新知识,进而产生新思想,逐步达到智慧的境界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进一步增强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做好铺垫。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从历史、现实学习知识,不断深化和完善对现实的认识,掌握驾驭新知识,具有不断创新知识的动力源,从而形成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的能力。从狭义上讲,主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辨析及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结构、兴趣特长及需求出发,广泛地汲取新知识,不断填补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实、完善和发展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完全能够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学习活动,不断努力实现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以形成科学的批评性思维方式,追求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成果。专业技术能力是指总体反映学生在特定职业岗位上具有的专业应用能力,旨在强调应用性和针对性,这主要依赖于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2)通用能力是提升学生适应能力的关键。这种能力是指那些与某种具体的工作没有必然关联性的通用性能力,即适用于不同的工作场景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得以圆满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最基本的部分,也是近年来用人单位一直最看重的部分,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能力。其能力是随个人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而言,通用能力主要包括健康的心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脚踏实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是要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而获得,也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参与实践、归纳总结、观察学习、模仿体会、专业训练、实习培训、业余爱好、娱乐休闲、社团活动等。这些能力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步入职场中最宝贵的财富。

(3)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提升学生应变能力的核心。这种能力主要是反映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容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它强调迁移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学生进入职场后是否能成为职业精英、实现持续就业的决定因素。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而言,创新精神、团队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则是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这些能力只有在学生步入社会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近年来许多企业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在签约前来单位实习或试用,其目的就在于考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质。通过我校多年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这些能力是可以通过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调查、企业兼职等活动得以提升的。同时,从已毕业的历届毕业生我们也能发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到学生能否实现持续就业的愿望,也关系到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态势是否兴旺。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

据教育部资料显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属于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究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毕业生适应能力不强、所学知识达不到工作要求、就业竞争力不具优势等问题。为此,兰州交通大学近年来,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重任,以加强“三项能力”培养为主导,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强固基础以优质教学资源大力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一是夯实基础、注重实践、突出应用,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主要是强化英语、数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坚持四年教学不断线。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开设质量的基础上,开设一定学分的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为学生拓展专业基础做好铺垫,强化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的质量。注重实践,以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为主导,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4以上。将企业经济活动、经济运行状况通过ERP实验、会计仿真模拟、证券投资即时模拟等实验再现真实情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突出应用,以职业规划、特色培养为目标,以专业选修课为平台,进行专业人才的纵向深化培养。强化了专业技能训练,为工业、铁路运输、流通、银行等企业进行特色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学科竞赛、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各类科研训练的支持平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努力提升学生服务、奉献社会的能力与水平。二是抓好专业核心课程与及教学团队建设,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专业学习支撑。多年来,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在已有的工商管理类专业9门核心课程中,已建成“财务管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3门省级精品课,5门校级网络课程。核心课程的高标准建设为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继而通过核心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有力地推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先后建成了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课件库等,开通了网络课堂和网上答疑系统,以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极大的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贯穿于大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为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管理与工科知识的融合,形成了由“基础操作性实验、综合应用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和多个模块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图1)。该实验体系,其内容涉及24门课、193个实验项目,所占比重分别为50%、40%、10%。为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每年都要对实验项目做出更新,及时补充、完善各专业系列实验指导书;其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综合性、融通性、实战性、开放性;实现了实验教学内容、技术平台、实验教学团队的一体化整合;体现了实验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和学习组织形式的有效对接与融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仿真软件的学习与训练,达到目前国内用户群最多的用友ERP管理软件、市场营销模拟软件等的熟练运用,真实了解企业运营情况,体验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另外,通过一系列的模拟与实训,使学生体验了从实验项目课程内实验独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小型科研课题研究参加校、省及全国各种竞赛的创新教育的全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经调查,学生对专业实验教学总体评价满意,认为对他们的知识运用、团队协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很大。四是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作用,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我校省级经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管理类基础模拟”、“市场营销模拟”、“经济法案例模拟”、“会计实训仿真”、“会计手工模拟”、“电子商务”、“情景模拟”、“经济模拟”8个专业实验室,有ERP-U8管理软件、福斯特等公司的应用软件28套。该中心已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服务平台、创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孵化器,中心已开设24门实验课,193个实验项目,面向全校8个本科专业和3个硕士点开放,每学年约有1800余名学生在该中心完成各类实验教学任务。另外,还通过跨专业实验、选修课实验、各种模拟大赛等创新实验课的开设,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心的作用;通过校企共建3S平台,合作教学、交流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和示范效应。目前,该中心已成为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摇篮,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基地。学生在该中心完成的多项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获得好评。

(2)构建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工商管理类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

通用能力不仅是大学生不断增强学习能力的基础,而且是在大学毕业生当面临就业、晋升、转岗等多样性选择中增强竞争力。这就需要高校人才培养中,努力构建多维度的组织、管理及服务体系,这对工商管理类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一是强化相关的基础知识,为提升学生通识能力奠定基础。首先,将数学作为培养学生运算推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从事经济研究必不可或缺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予以高度重视。我校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经济数学、线性代数、概率数理统计三类必修课,数学建模等多门选修课。其次,拓展英语教学。在开设大学英语、英语口语、商务(或财经)英语、经典外文文献选读等课程的基础上,还长期开展双语教学,现已形成以14名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双语”教学团队;“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在内的双语教学课程群。通过双语教学的实践,使学生熟悉了国际商务运作模式,为学生进入外资企业或从事涉外业务奠定了基础。双语教学使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历届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在80%左右,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第三,注重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强化。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无论是做出怎样的宏观决策或微观管理,都需建立必要的应用模型,这一过程都与计算机紧密相关。为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计算机基础、VB程序设计、数据库、办公自动化四门必修课,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等多门选修课,专业实验课多数也是借助计算机模拟来实现。二是多措并举,为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创造条件。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促使学生清楚自己的社会使命。从情感教育、养成教育、自信教育、主题教育,探索体验教育、“自媒体”教育等6个方面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学校各级管理层面有效的联动机制,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本科生导师责任制,实现对大学生的全方位的精心指导。导师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学生选课、学习方法、专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都要精心指导,将其具体任务分解细化至每学期。举办各类论坛、讲座,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度。举办“创业创富论坛”,邀请北京中铁二十二局、甘肃武威市交通局、甘肃祁连山股份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甘青藏公司等企业的高管为学生讲授企业管理经验;邀请我校已毕业的MBA学员每年5月、10月两次进(本科)课堂,帮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事业成功经验分享,并开展企业发展、社会需求、能力养成等方面的讲座与交流;邀请实习企业指导教师担任学生的职业生涯导师,与学生交流沟通如何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采用多种方式,搭建就业能力提升平台。挑选在就业、考研、公务员、选调生、资格证书、银行系统等考试与选拔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以深入学生班级的形式进行经验交流活动;举办企业模拟招聘大赛,邀请相关企业人力资源部、高校招生就业处领导等作评委,通过制作简历、岗位竞聘演讲、专家点评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以毕业实习带动就业,与广东智通人才、宁波人才中心、东莞人力资源局、德邦物流、红豆集团等形成了合作关系,建立就业实习基地。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邀请中储物流公司、西部中大建设集团、链家地产、光大银行、甘肃银行、TCL乐华多媒体事业部、兰州商业会计学校等单位来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

(3)适切的教学方法与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提升学生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以典型“案例教学”为导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赴企业实地调研形成的典型案例,丰富了教学内容,已有2篇案例入选“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精选选国内外经典案例,开启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强化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更易于掌握管理学、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等课程中的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灵活应用。以“情景教学”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主要通过教学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管理理念、学习管理知识。通过体验式教学,如营销学中的营销体验,会计基础实训中会计人员工作角色体验,模拟法庭、商务谈判、企业经营模拟中各种管理角色的体验等,使学生受到有益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锻炼。以“实验仿真”为依托,提高学生科学决策能力。如在筹资、投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学生借助网络数据库资源获取相关资料,运用实验教学软件进行模拟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方法。总之,近几年,我校在通过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为学生科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二是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搭建差异化的实习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发展能力。依托学校在铁路行业的优势,注重铁路系统内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学校在工科领域的专业优势,与兰州电机厂、兰州机床厂等多家传统制造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依靠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地方知名企业共建校政企联合实习实践教学基地。采用集中、分散与轮转相结合的实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各企事业单位不同岗位的实习实践体验机会。通过专人负责、科学考核、校内外双导师联合指导等措施保障,增强了实习的实效性。强化毕业论文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指导教师严把论文选题关,本科生导师为各专业进行“文献查阅方法与技巧”、“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如何做好毕业论文”等讲座,以及论文审阅、论文中期检查、、公开答辩等,进行全过程管理,提高论文指导与写作质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组织企业经营模拟对抗赛、股票交易模拟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重要赛事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培养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潜能,提升了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我校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11项国家社科和自然基金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20多项横向项目等,这些科研项目,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训练创造了条件。在近几年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有80%左右的选题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主持的“甘肃省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研究”等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其选题均来自于教师的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另外,学校成立了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与创业中心,专门负责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实施菜单式培育,为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