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数学核心素养论文

时间:2022-03-10 02:58:01

导语:在数学核心素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学核心素养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习素养;关系素养;综合与实践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课题名称:《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的研究》;课题编号:JCJYB150411011.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随着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的出炉,中国众多的教育专家、学者聚焦“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中国教育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了“核心素养时代”.[1]

2015年9月,我们申报的小学数学课题《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的研究》,被列为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015年度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为JCJYB150411011).一年多来,课题组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以此为抓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小学生数学素质的提升.从基础教育的特质出发,小学生最核心的两大素养就是学习素养和关系素养.[2]学生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如何呈现实践结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这一过程的实施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学生成长的基石――学习素养

笔者认为,学习素养包括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陈省身先生能提出“数学好玩”的观点,源于他对数学有一种浓厚的兴趣.现实是并非每个人对数学有浓厚兴趣,有的人甚至觉得数学是无趣的,我们不需要把每一名学生培养成槭学大师,但数学素养作为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它的作用不言而喻.

数学“综合与实践”尤为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比如,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安排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引导学生对营养午餐中的热量与脂肪两样指标有正确的认识,形成一定的合理搭配营养午餐的生活技能.为了吃得营养又健康,要对营养午餐的基本指标有所了解,要用数据说话,需要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数学相关知识.在了解营养成分和10岁左右儿童获取营养物质的指标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解决搭配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这一开放问题,学生要自己判断每一份套餐营养是否均衡,怎样搭配符合营养标准,统计全班同学喜爱的6种搭配方案等活动.活动内容紧密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需求并从中感受吃饭中的学问,并且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方法并从中体会探索的乐趣.

二、社会人立足之本――关系素养

关系素养主要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以及品质与品德两大方面.[2]21世纪尤其关注关系素养的高低,它对人才的要求除具有渊博的学识之外还需具有多样化的能力,如自我调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等等.小学教育是“根的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努力为学生将来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奠定坚实基础.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关系素养的培养.“综合与实践”活动的问题性、实践性及综合性决定了对它的实施评价不仅在于活动的成果,还在于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况的认定.学生生活的世界由自我、他人、社会、自然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形成网络,学生在活动中需要处理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他人共同工作的能力,学会交往、学会合作,认识自我以及与他人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教育价值.

在“综合与实践”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经历“确定研究主题―制订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交流研究成果”这一过程,这些实质上为小学生“做数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合作学习是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开展的主要方式,问题的探究需要学生们协作完成.要达成活动的目标,首先,做好人员的分工.依据团队成员的特点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让每一成员在活动中为共同目标的达成而努力.在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其次,加强自我反思.活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即便制订了较为完善的计划,但在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未知的变数,这就需要在活动前、活动中以及活动后及时进行反思,及早调整,使后续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反思实质上也是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的过程.最后,提供交流平台.人际关系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学会沟通和交流.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缺少不了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切磋,这一过程也就培养了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与习惯.活动后的总结交流是对活动的反馈,目的是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共同学习、成果共享提供平台.交流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调查报告、数学小论文、数学小日记、心得体会、制作的作品等等.在交流中拓宽思路,欣赏别人,展示自我.作为数学学科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在交流中还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思考.由此可见,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价值不仅在于学习素养的提升,还在于其关系素养得以培养,其根本价值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伴随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可借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平台得以培养.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是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也就能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第2篇

1 要理解教材的知识序列结构

如果按照恩格斯对于数学的定义,可以把数学看成是有“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两条主轴构成的一个平面.其中交织着几条主线:比如函数、解析法、运算、空间观念、随机思想、对应思想等.每条线上知识的先后顺序体现出时代的发展和数学教育观念的变化.比如必修2立体几何部分把“空间几何体”放在“位置关系的判断与证明”的前面,这定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整体把握图形能力、空间想象与几何直觉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展开几何内容,突出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等探索研究几何的过程[1].作为教师要明确中学数学中的几条主线,每一条线都有哪些内容,前后的关系?以函数为例,函数是数学的基本研究对象,贯穿于数学的方方面面,是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模型,是一种重要的思想.从以下表格可以看到函数概念在中学数学的序列结构.

明确函数的序列结构,在学习“函数”序列的子目录时你就明确教学的着力点在哪,同时找到各部分间的生成关系.比如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到高中必修1为什么还要学习这个内容?初高中研究函数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①以这两个基本函数模型来系统研究函数;②研究方法从初中的“直观观察”到高中的“严格推证”(比如求二次函数的值域,对称性的证明);③体会函数性质可以由观察图形得到,也可以分析解析式特点得到.即从“形 性质”上升到从“数性质”.这就明确了教材编写的目的.

2 理解好教材的“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一种教师希望学生记忆、理解并能在忘记其非本质信息或周边信息之后,仍能应用的陈述性知识.核心概念的特征:它是某个知识领域的中心,是不同知识间的“联结点”;其中的思想方法一般能够迁移,有广泛的应用,能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检验.比如函数、向量、单调性、解析法等.

2.1 怎样找核心概念?

举例说明:统计这个内容在初中和高中必修3都学.学习这部分内容你要思索: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什么?首先是会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所得数据资料,再往上一点是,学会用数据说话,再高一点:在今后生活、工作中学会尊重事实,科学决策.因此我确定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科学决策.并在这一单元的每一节课里都渗透这个核心,用它指导每一节课的学习.可用下图体现这个过程.

2.2 落实核心概念的途径

落实核心概念的途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从“从内到外”,即先揭示“核心概念”,再让学生一步步学习支撑核心概念的材料,比如对于“空间几何体”的学习,先给出空间几何体的整体结构,然后学习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另一种是“从外到内”,即现从边缘知识学起,逐步渗入到核心概念,比如对于“曲线与方程”这个核心概念的学习.先由直线方程、圆的方程到椭圆、双曲线、抛物线,逐步让学生体会“方程与曲线的对应关系”.有时两种方式会交叉应用.具体到课时设计,可以通过“生成性话题”或“基本问题”来实现.比如在讲授《统计》一章时,第一节课可设计这样一个生成性话题:“毒奶事件”给很多无辜的人带来灾难,也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形象.奶产品的质量关系千家万户,假若现在你是某市质监局专门负责奶产品质量检测的公务员,你会做哪些工作?以下是师生对话简录:(S代表学生,T代表老师)

S:(学生根据初中所学的统计初步就会想到)我先抽样调查,再对数据分析,再做出判断?

T: 怎样抽样调查?从那里抽样?

S:从商店,从工厂,从城里,从乡村……,

(同学们会想出很多抽样的方法,基本把随机抽样的几种方法说出来,同时逐步认识到如何抽样更合理.)

T: 那分析什么数据?

S: 奶的重量,奶的细菌含量,钙的含量…(学生比较集中在奶的质量,含三聚氢胺的含量,但不知道检查是要检查很多指标,)

T: 怎样分析数据?

S: 科学分析.(具体怎样算是科学,不清楚.)

T: 怎样算是科学?得出结论后怎么办?

(――要对社会公布信息,要帮助企业、国家做出科学决策.)

这一个生成话题和教师的追问促使学生一步步思考,一方面认识了统计的过程、方法,更体会到学好统计内容能够形成科学决策,事关自己的生活、人民的利益. 这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知识的欲望.在朴素的讨论中统计的步骤、思想会在他的脑子里留下很深的印象,并指导他在今后学习具体的知识, 而不是仅仅是面对枯燥的数字和抽象的符号.

3 理解好教材育人价值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做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而一个人的数学素养是从学习具体的数学知识,训练具体的技能开始,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能力、发展意识、进一步发展为个人的思想、精神、观念.这就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体现.因此我们教授每一部分知识,都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的一次积淀.忽视这一点就是“只教书不育人”.数学的育人价值是十分丰富的,集中体现以下三点:改变一个人看世界的观念;提高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滋养一个人的文化.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在《数学的使命》一文里曾强烈呼吁:人们如果不求真,就没办法立德;不求美,就没办法做到温柔敦厚.数学能够讲真和美,我觉得数学是中华民族需要的基本科学[3].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92.

[2] 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高等数学(第五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3] 叶宝生主编,科学之美[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303.

作者简介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能力 培养途径及困惑

一、我们的思考

知识是载体而不是核心,数学的终极目标是去掉了知识还剩什么? 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回答,能力。在新课标中第一次提出:在数学课程中,以“四基”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十个核心数学能力: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在以前的旧课标中没有这样的要求,现在新课标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学生的能力直接影响他学习数学的效果及学习能力。

同时,学校在今年提出了在九年一贯制下,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引领小学生学习什么样的数学呢?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又该怎样来确立和开展我们的课题和教学活动?

二、我们的研究目标

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我们的课题围绕着什么来生成,来展开?以什么能力来确立学生的数学核心能力,学什么最重要?学习思考,还是学习做事情?老师应样引领学生学习什么样的数学?经过教研组成员的多次讨论研究,开展了为期两周的课题开题大讨论,大家围绕着这些问题,针对本学年的课程目标 讨论,学习,总结。提练出各不同阶段应培养的教学目标。一、二年级组:以运算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运算的能力。三、四年级组:以培养构建以学生空间观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五、六年级组:以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为核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措施与策略。以运算能力为核心的一、二年级可以每天以不同的形式随时让孩子们感知数的运算无处不在。课前可以以有奖竞答的方式计算几道简单的口算;课中可以放手大胆让孩子们根据一题改编其他类似题型;课下可以让孩子在家扮演小老师,考考父母生活中遇到的运算。三、四年级多让孩子自己去感知、观察,空间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是先通过手亲自触摸的过程就会更立体的感觉到。从而从具体到抽象。当然这不仅仅要在课堂培养引导,课下更应多观察、发现、感知、触摸。而五、六年级则应要求孩子们多去体会生活中存在的数学。能够自己举出相应实例哪个知识点被应用到了哪个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并能根据实例改编一道有关的应用题。学生只有亲自体验的过程才会学习知识不觉得乏味。也会轻松掌握。

三、我们的阶段成果

1.备课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每阶段的分步目标,落实到位。根据本年级的研究中心,制定研究课的计划,落实到课堂上。组织教师适时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掌握良好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能力方法指导的本质特征。每个年级组均制定自己的子课题计划。

各个年级针对自己学生的情况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现状调查。制定问卷调查表,与学生、教师、家庭和社区紧密配合,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调查环境,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度与可信度、客观性与真实性。

2.“开展了以能力为核心的课堂”赛课比赛。教师以课堂为载体,以能力为核心,将前期学习的成果运用在课堂上,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走入数学世界,走进数学空间。综合这几节课有如下的特点:(1)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从注重单一的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能力转变;(2)教学目标的转变:从注重知识技能目标,向既体现知识技能目标,又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的目标转变;(3)教学策略的转变:教学策略丰富,有讲授,有设问,有操作、有讨论等等。通过这些策略,帮助学生运用数学且帮助思考,学习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学习运用数学进行交流,让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数学能力;(4)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前期的研究和实践,感到学生在提问,探究,动手,合作,反思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3.教师及时反思回顾,认真总结在课题研究中的经验、教训,以案例、教育叙事、论文的形式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全体数学组的每一位老师及时、妥善地收集整理好各种资料,全面总结研究并形成阶段性的成果。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学生在中学阶段了解、掌握更多方面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逐步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掌握和处理信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创新,因此发展知识经济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人才。随着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强调将多媒体主动地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使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下面,我就谈一谈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意义。

一、多媒体教学响应改革潮流发展

对于新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完全沿用旧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是难以胜任的,中学教学需要新技术的参与和支持。因此计算机、手持图形计算器、多媒体展示手段及专用的外接设备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中学教学,尤其是数学等理科课程的教学。传统教学中主要是靠教师讲解分析数学知识,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数学,但是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如何还得看个人的潜质和能力。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不断改变其中的变量,观察结果中的变与不变,从而抓住数学问题本质。这样从直观表象到深入理解,从特殊具体到一般抽象,从归纳猜想到推理证明,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更加注重知识产生过程的实验与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改进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显然多媒体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是很有必要的。高中数学很大的特点是有很强的抽象性、严密性、系统性,内容多、难度大,如新课标中直观立体几何内容很多,可是只有18课时,只有利用多媒体来呈现简单的、程序性的、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将精力集中在新知识的探究发现学习上,提高课堂的容量和效率,才能完成教学的任务。

二、多媒体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利用多媒体教学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又能增加课堂的容量。教师在传统的备课中需要查阅大量相关的文字资料,要一本一本的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网络中寻找,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大大节省了教师找资料的时间。而且随着网络的发展,所有教师又可以共享教学资源,不断的创新资源将别人教学的精华和自身的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演示文稿在呈现文字和描绘图形上快捷又准确,能为教师节省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难点解读和学法指导上。借助演示文稿还可以进行数学知识优化处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提供示范。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对一些难点问题,可以把画面“定格”在某一位置,进行分析归纳,既省时又省力。比如,高三数学总复习时,教师能快速的利用演示文稿来展示知识要点、例题、解题思路等内容,为高效课堂增加足够多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更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如何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使其与学科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多媒体教学的关键在高中数学多媒体教学模式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2)选择适于数学多媒体的教学内容科学周密地设计课件;(3)在数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要与教学紧密配合制作多种类型多种功能的智能型教学课件。

四、数学教学离不开多媒体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思辨学科,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数学思维。数学具有鲜明的特点,数学概念高度抽象、数学语言科学简洁、数学逻辑体系严谨、数学思想方法深刻。当我们在抽象思维遇到障碍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展示数学对象,而且还可以展示数学对象的构造与变换过程,反映出数学本质、展示出数学思维。同时在探索未知时,可以通过参数赋值等方法来构造数学对象的特例,然后连续变化参数来变换数学对象,经过观察、思考、尝试、猜想等具有创造性的数学思维活动,来寻找数学规律,并且试着求证发现的结论。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可以作为方便的教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情景,也可以使用现成的课件、积件、资源库,综合利用各种资源,选择能够揭示所需问题的数学本质的资源组织教学,形象直观地演示数学对象,动态地展现数学关系,揭示数学本质,表达数学思维,创设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数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进入学习情境去感知、理解、建构数学的意义,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改进教学方式。

总之,多媒体对高中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媒体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也是必然,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学习和掌握多媒体,并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多媒体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教学,通过呈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开展数学实验、创设合作与探究学习情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去体验、感受、建构知识,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并且能够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学位论文.《数学课堂微型探究教学的设计与实践》.2007.

[2]期刊论文.《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中的应用》.中国信息技术教.2010,(12).

[3]期刊论文.《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4).

第5篇

关键词:数学文化;课程体系;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21-02

一、《数学文化》课程溯源

在国内高校数学文化是当前数学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数学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下半叶,其背景是“文化”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文化研究热。目前,数学文化作为现代数学教育研究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数学教育者的重视。

进入新世纪以来,数学文化类课程在我国高校的兴起和迅速发展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产物,它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也顺应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教育部领导及以杨叔子院士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倡议在高校特别是理工科大学中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我国高校开设“数学文化”课,最早是1999年左右黄力民老师在湘潭工学院开设的,但不久因为黄老师的工作调动而终止了。之后是2001年2月南开大学开设了“数学文化”课,其它院校也陆续有类似的课程开设。这些课程内容新颖,富有启发性,形式生动活泼,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很受学生的欢迎。正因为如此,数学文化类课程在许多高校迅速发展起来。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关注数学文化的传播,数学文化刊物出现了。这些均为数学文化课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时间的进行,《数学文化》课程在大学教学体系中必将越来越重要。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数学文化课程无论在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尚无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所以我们提出《数学文化课程的体系的构建》目的是力图规范数学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和教学方法。这样既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又让学生学会了“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既培养创新意识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最终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数学文化》课程体系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由于《数学文化》课程无论在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尚无统一标准。因此目标定位于系统地构建比较完善的《数学文化》课程体系,为以后的数学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提供良好的指导和服务。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大纲的确立,教学课件的制作,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教学资料库。建立完善丰富的教学模式和考评模式。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三个,一是如何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如何让学生学会“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二是在《数学文化》课程体系实践过程中会面对不同层次的文理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程体系中应如何体现差别。特别是高校实施的大学数学分层教学使得这种矛盾益发突出,所以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要求课程体系具有适用面宽的特点,要求课堂教学内容必须通俗易懂。三是要求授课教师对数学文化的内涵与作用要真正理解把握,并逐步建立起对核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动力定型。而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这需要授课教师的长期努力。

为更好的把握好研究方向,教师应该及时的书写详细的研究报告,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多做教学反馈。尽快准备好详尽的教学材料,教学材料包括课件、大纲,教学资料库等。授课教师要在广泛调研、多方面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效果上能以较为浅显的数学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并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让大多数学生真正掌握课程中讲授的数学思想的精髓。使学生能真正提高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使其终身受益。

三、构建《数学文化》课程体系的具体操作方案

事实上,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数学文化》课程无论在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尚无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国内的数学文化教学大多采用讲座的方式,授课教师只讲自己擅长的部分内容,授课体系缺乏连续性,缺乏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系统介绍。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研究方法上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突出系统性。理论上采用以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为主线来系统的构建《数学文化》课程教学体系,并通过以下途径丰富理论水平: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调研国内外同行的教学实践。在广泛学习和比较的基础上书写详细的研究报告,精心编写教学大纲,授课教师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并撰写和发表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

教师在实践上要注意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来完善课程体系。如在教学中强调采取多种教学模式,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的方法。授课中注意以数学思想和方法为主线,从五个方面丰富数学文化课的内容,包括数学问题、数学典故、数学方法、数学观点、数学思想等。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上台演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查阅材料、组织材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与板书教学、教具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的配合,争取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程同时进行读书报告和半开卷期末考试两种考核,充分发挥考评的区分功能和激励功能。这样通过理论和实践相互动态促进,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技能,最终达到健全教学体系的目的。

四、结论

鉴于国内的《数学文化》教学大多采用讲座式,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缺乏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系统介绍。因此,《数学文化》课程教学的目标要定位于系统地构建比较完善的《数学文化》课程教学体系,为今后的数学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提供良好的指导和服务,所以教学特色着眼于系统性、连续性。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教学实践和构建课程体系的主线。授课教师在授课内容上需以数学的思想、精神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文化素养、思想素养为为宗旨。在授课实践时注意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同时恰当地灌输人文精神,就一定可以构建起适合每个授课教师的教学体系。完善的《数学文化》课程体系的建立既规范和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又让学生学会了“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既培养创新意识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可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王庚.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数学文化报告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12.

\[2\]张顺燕.数学的美与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楚廷.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

\[4\]陈文胜.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教学\[M\].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3):36.

\[5\]实施研究型教学,推进创新性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3,(6).

\[6\]郑毓信,王宪昌,蔡仲.数学文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7\]丁石孙,张福贵.数学与教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8\]\[美\]G·波利亚.怎样解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9\]\[美\]G·波利亚.数学与猜想(第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10\]朱成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导论\[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

\[11\]张维忠.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第6篇

本人2001年参加工作,2008年调入育才,一直担任班主任至2014年,期间送过三届毕业班。2013年起担任行政工作至今,期间送过三届毕业班。

我2009年评为一级教师,至今已满10年,2014年被评为第8批南通市骨干教师,2019年被评为第9批南通市骨干教师。2015年参加江苏省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获二等奖。2018年被评为南通市优秀德育工作者。

本年度,我一直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勤奋踏实,追求上进,努力钻研,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没有轰轰烈烈的豪言壮语,始终恪守“纳百川、容学问,立德行、善人品”的信念,努力践行自己的人生格言。

一、加强政治学习,努力提高师德修养

作为一名有十八年党龄的党员,我在思想上做到严格要求自己,深刻体会“工匠精神”的时代责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学校总支委委员的身份更让自己深感责任在肩,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增强了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总支布置的党内工作,不折不扣,坚决完成。我素来能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政教主任工作纷繁复杂,但我仍然勤恳负责,抢挑重担,不计报酬,得到领导及同事的充分认可及良好口碑。

二、积极刻苦钻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直以来,对学校安排的重担,我无条件服从,连续担任初三毕业班教学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我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与交流学习活动,用心领悟新课改要求,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以新思路、新方法来指导自己工作的同时,认真备课、扎实的上好每一节常规课。切实贯彻课改中学习合作小组活动的开展,在为武汉、山西、延安等骨干教师跟岗学习中开设展示课,获学员老师一至好评。参加省五四杯微课制作获二等奖。在做好教学业务工作的同时,在德育工作方面也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甘于奉献、精于钻研。参加南通市德育论文评并获奖,同时在市基教科组织的家庭教育培训活动中做主题发言,获好评。我始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新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才,教育的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是教育创新的根本保证,教师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职业,而是具有较高专业化要求的事业追求者。提高教师素质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心,教师专业发展是这个重心中的核心问题。数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教育具有更强的学科特点与专业性,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新课程理念对数学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以及如何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两方面谈几点认识。

一、新课程理念对数学教师的专业要求

(一)数学素养

扎实的数学学科知识,是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必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高屋建瓴地审视所教教材,科学地开发教材,把教材用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要对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科学梳理,努力完成中小学数学知识与大学数学相关内容的“对接”。

对数学教育的理解,是数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教学成了解题的教学,忽视了数学的文化本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吸收到人类优秀的思维方法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归纳、分析等一系列活动,亲身经历了数学原理、结论形成的过程,深切感受到数学严密而巧妙的思维、简约而准确的表达等数学魅力。

树立数学的意识,是数学教师准确把握新课标教材的前提。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理念指导下,数学课程强调“数学生活化”,把数学作为改造世界的一种强有力的应用性工具,教材总的体系是“创设情境——合作探索——建立模型——归纳反思——拓展应用”,整个教学活动,需要引导学生在现实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分析、归纳建立数学模型,找出规律,再用得到的数学原理去解决现实问题。数学美学观,是数学教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助推器。数学教师首先要具有理解与欣赏数学美的素养,进而才能指导学生,在数学教育中引导学生理解与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美学的培养有利于认识数学的科学意义、文化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品味,进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二)数学教育理论

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素养,数学教师只有扎实的数学学科知识与良好的数学素养还不够,还必须具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数学教学理论知识,研究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掌握构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数学能力的技巧。例如,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要接触函数的内容,小学数学也涉及到了一些函数的思想,初中已明确提出了函数以及几种简单的函数,对于函数的涵义还将在高中阶段用“集合”的观点给予重新描述,在不同学段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既科学又易于学生感受函数的思想或理解函数的基本涵义,这就需要数学教师既有扎实的数学基本功,要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现状做深入研究与把握。

(三)数学教育艺术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数学教育艺术是指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数学特有的数学美学价值,以创造性的手段组织教学,使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协调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激情,积极高效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美。

语言艺术,是数学教学中最富感染力的艺术。数学语言丰富而独特,包含了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语言准确地反映了数学的涵义,有些不同涵义的数学描述往往只是一字之差,抓住这些关键的特征非常重要,同时,往往那些准确的描述有着很强的学术性,不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教师必须在保证科学准确的基础上,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既具有准确性又具有简约性,教师要注意把握数学语言美,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语言的魅力,以增强教学中语言的感染力。当然,数学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一样,同样需要语言的生动风趣,具有感染力。

深入浅出的艺术,是数学教学艺术的灵魂。教师的作用是将学术的数学,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教育数学,进而构建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深入浅出,就是把一些抽象的不易于学生接受的数学知识,用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与已有知识、经验加以描述和解释,使其现实化,为学生登上更高的数学知识层面,搭建阶梯。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它的知识点确实有抽象与难懂的一面。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作科学而通俗的描述,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掌握知识。例如,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已经涉及到了反证法的思想方法,虽然不作掌握的要求,但要让学生体验这种思想方法的重要性,不必讲什么是反证法,怎样用反证法,需要列举现实生中的一些实例,使学生理解反证法的涵义。

二、如何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岗位研修

“岗位成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教学方法,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及教学法,不断反思总结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基本方法。

研习文献资料。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要挤出时间,专心阅读现代教育新理念著作,深入思考,以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把教育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信息时代,资讯发达,各种文献资料丰富,要在众多的资料中吸取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钻研教材。数学教师钻研教材,并不是学习教材中所涉数学知识内容,而是要深入理解教材所涉数学知识点的高观点背景与创造性开发教材,它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在教学工作中,数学教师要将数学专业知识,根据教学的需要不断梳理,让自己的数学知识科学有序地存放在自己的头脑中,在教学中能信手拈来。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理解教材体系与编排意图,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创设的情境更适合学生实际。

学习同行。数学教师向同行学习的精髓是理解同行教育手段与技巧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或者以同行的教学手段为镜,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不是去模仿你认为的专家或有经验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模仿不来的,即使是名家的经典手段,也未必能适合自己的教学课堂。在与同行的交流、合作等活动中,争做有心人,开阔自己的眼界,不懈追求与探索,以创新的意识,探索自己的有效教学之路。

研究自己。数学教师研究自己,就是要让自己成为实践反思型与研究型教师。一是要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探索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二是要有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特别是在新课改的今天,数学教学要求创造性使用教材,课堂是在精心预设下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后,做好教学后记,总结经验教训,更为重要。

(二)机构培训

教师进修学校等师培机构的培训,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专业引领作用。

机构培训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引导与服务。教师长期在教育教学一线岗位工作,需要一个冷静反思的机会,而且现代教育理论著作繁多,要在众多的论著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著作进行研修,必然花费大量的精力。因此,教师培训机构应该开办一些研修班,结合教育理论的解读与辅导,多让一线教师相互切磋研讨。师培机构还要注意教育教学科研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深入教师教学活动中,充分了解一线教师情况,针对性地推荐教育理论文献,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帮助。

作为专业的师培机构,比一线教师更有精力收集信息与整理信息,在机构培训中向参培教师传递新信息与新观点,让教师尽快接受新理念。

第8篇

关键词 芬兰;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数学课程;职业模块;校本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33.6(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4-0026-05

一、芬兰职业教育的经验

芬兰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综合性大学有20所,高职学院却有34所(芬兰称专业学院)。近些年,芬兰围绕职业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其职业教育质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经验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重视学生基本素质培养

芬兰于1990年提出国家创新体系,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专业学院成为区域经济技术研发的中心,成为芬兰创新体系的环节之一,扮演着知识创新者的角色[1]。

为保证创新,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芬兰的高职院校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和变化作出调整,还特别明确了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如人文与教育,强调以职业为导向,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其中,数学等基础课程在芬兰的职业教育和创新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

(二)加强职业教育质量管理

芬兰对职业教育质量的管理分国家和职业教育提供者(VET providers)两个层面,分别提供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政府更重视职业教育提供者对教育质量管理的自,进行自我评价,要求职业教育提供者有相对应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时自评和同行互评。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评价机制固定下来,自1998年颁布《职业教育法》至2012年初,芬兰教育文化部颁布的《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11-2016.A Develop- ment Plan》,14年共颁布了11部法律或规定,反映了芬兰对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视和常抓不懈,以及根据发展与变化进行变革的态度。特别是《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11-2016. A Development Plan》首次把“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单列一节,指出将“继续采取多样化、具有广泛基础的行动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要求“到2015年,所有职业教育提供者必须拥有一套运行良好的质量保障体系,以便为职业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支持”[2]。

(三)注重国家核心课程改革

芬兰的职业教育课程分为国家核心课程和VET提供者自主设立的课程,国家核心课程确立了VET提供者办学标准和国家教育目标(职业能力、学会学习能力和公民能力)。芬兰国家核心课程由国家教育委员会与学校、企业、行业、学生会等机构根据职业领域所应具有的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多元文化背景、经济全球化等背景合作确定,关注迁移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普适性。地方课程内容在国家核心课程中给予规定,同时,国家核心课程要定期修订。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核心课程出现了模块化、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的趋势,1999年引入“实践教育”,2006年技能展示系统被引入所有职业学习模块。Finnish Educational Evalu- ation Council于2010年3月公布了技能展示系统的评估结果:“技能展示系统使学生评估工作更趋一致,同时加强了与工作领域的联系,提升了芬兰职业教育质量。”[3]

二、高职数学课程职业模块校本开发的要义

芬兰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要开发适宜的数学课程职业模块(以下简称职业模块),应对现有的数学课程作必要的补充和某些方面的强化,真正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数学课程职业模块的开发要遵循以下三个要义。

(一)文化要义

职业模块的开发、建设与后续发展需要恰当的课程文化引导。职业模块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教师固有观念和文化的制约与影响,教师固有文化对模块开发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概括而言,职业模块开发中的文化要义包括三个方面。

1.职业模块开发中关于人的文化

首先,课程与学生成长的文化,这是模块开发的根本文化。以学生为中心建设职业模块是一种应然,要考虑整体模块以及分模块要分别达到哪些目标,呈现什么样的材料以及提供何种教育经验才能实现目标,材料如何架构,如何判断目标实现等。这些都对教师固有的课程建设文化提出挑战。

其次,教师专业实践的发展,这是模块开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文化。模块开发需要教师,教师也需要在模块开发中积累经验,得以成长,模块开发就成为教师在课程建设方面专业实践发展的平台。教师个人专业成长需要三种力量的推动,第一种是外部力量,国家对教师的规范与要求;第二种是内在力量,即教师的反省意识;第三种是实践的力量。仅有前两种力量的推动是不够的,而且教师对国家规范的理解、对自己行动的反省都要有实践作为基础。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应该是基于认知情境理论的实践发展,即“实践智慧”和“实践知识”[4]。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内隐知识”,是无意识地起作用的“默会知识”,是一种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行为理论”[5]。“实践性知识”对模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模块开发是创造性的活动,因此职业模块开发的成功与否主要由教师关于课程建设的实践性知识决定。

2.模块开发中数学及数学教育的文化

这是模块开发的属性文化。数学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基本活动之一,更多是赋予人类文化思维的内核,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等非自然领域越来越体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和不可替代性,沟通文理、兼容并蓄,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沟通的纽带。数学文化研究旨在从宏观角度探讨自身作为人类整体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进而考察数学与其他文化的相互关系的作用形式。”[6]

职业模块开发要超越数学课程单纯的科学知识与理论体系的属性,从更广泛的视角展现数学的文化含义与社会意义,以及人类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职业模块成为对国家数学课程的有益补充。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及数学教育就应该确立数学文化的主导地位,不能把数学仅仅视为敲门砖和单纯的知识应用与能力培养。模块建设要创造一个学生与数学文化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慢慢欣赏数学知识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数学的社会与文化价值、数学的实践特征、数学的模式与方法观、数学实践中人的能动性、数学辩证而深刻的思想、数学思维的品质、数学美的原理。

(二)创新要义

创新是课程的生命力,是教育者的责任,也是社会对数学课程提出的期盼。

第一,模块开发的去逻辑化、一元化,走向专题化与多元化。数学的严谨性、确定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建设的规律仍是逻辑性。但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模块作为对国家数学课程的补充,可以打破常规,根据专业需求,按照专题形式开发职业模块,加强针对性。

第二,模块设计要走出数学课程封闭的自我系统。运用数学中的逆向思维,思考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与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从出口往回找”[7],以职业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创新和丰富课程内容,开发素养模块,提升学生人文及科学的基本素养;开发数学思维方法训练模块,训练学生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的品质;开发数学实践课模块,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第三,加强对现有数学课程的改造。一是根据技能人才的要求,对现有数学课程模块的有些内容进行改造,打破原有章节模块,以某种基本技能、能力的训练为主题,进行数学课程内容的重新组合。二是补充数学文化内容,与学生共同分析现实社会一些现象背后存在的数学元素,实现文理渗透融合,完成数学课程从单一的科学定位向包含数学文化在内的多维目标定位的转变。三是对课程中的说教与强迫性知识的改造。改造不增加数学课程的难度,而主要是淡化数学课程中知识内容的纯粹的逻辑化、形式化与系统化,突出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改造可以通过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回到数学概念认知的原点,纯粹的逻辑化、形式化数学教学难题就会得到解决。

(三)系统要义

1.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表现在职业模块开发实践中,就是要有普遍联系的视野。职业模块开发的实践,既要综合分析数学课程在职业教育课程系统中的位置,又要分析数学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数学课程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更要关注数学课程自身的构成系统。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当前最需要关注的是与数学课程相关联的社会因素,即要考察模块开发的校外因素,如传统文化影响、技术因素制约、企业生产流程规范、和谐社会对公民基本素养的内涵界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要求等;也要考察数学课程的教学安排、数学教师与学生等人员情况、职业模块开发所需的资源等校内因素。

2.系统方法

一是把握整体的方法观,在模块建设过程中始终与培养目标保持一致,挑选具有内在价值或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资源,最大程度地反映职业模块的意义。二是“庖丁解牛”法,即职业模块的内容与结构的动态的系统分析。模块的结构应是动态的,便于安排与教学。模块的内容应该展现三方面知识:常识性知识、理性知识与实践知识。数学的理性知识代表着科学精神和辩证思维,理性有助于学生分析事物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实践知识体现职业模块的实用性;常识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常识性知识对文化的传承、历史的认知等都是必须的,常识性知识可以丰富人的经验,且逐渐成为人的知识结构中必需的普通知识。三是模块开发“透视”法,即模块开发的怀疑方法。怀疑代表着质疑精神,对于已有的或将要开发的职业模块都要拷问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开发出来的模块要有实在的功用。

3.系统价值

价值追求是任何实践的唯一诉求,而且是对由单一的价值组成系统价值的追求。首先,认识价值,让课程职业模块成为生成新知识、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引领学生步入智慧殿堂的认识工具。其次,伦理价值,伦理是人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动准则,伦理意味着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提出教育乃“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以人类也。”[8] 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NCMT)在其《学校数学课程和评估的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的四个“社会目标”中就含有西方的伦理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劳动者;终身学习的能力;平等的教育;明智的选民。高技能人才首先应该是合格的社会公民,这是伦理价值的所在。最后,美学价值。美学的价值包括潜移默化的认识作用和强有力的感染作用,这种作用是科学意识无法代替的。因此,数学美被视为向导,成为人们积极实践的推动力。

三、高职数学职业模块校本开发的实践

(一)职业模块构成与解析

职业模块由数学素养模块、数学思维方法模块、数学实践模块构成。如表1所示,数学素养模块展现的是数学的社会与文化属性,包括常识知识模块、人文素养模块、科学素养模块、数学美模块,其综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常识性知识,培育学生社会公民意识与素养。数学思维方法模块包括数学游戏模块、数学思维模块和数学方法模块,其主要任务是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方法意识与能力素养。数学实践模块体现数学的实践性教学,包括数学活动模块和数学建模模块,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其中,数学建模模块侧重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模块建构的能力,数学活动模块则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侧重点,探究能力培养是职业院校数学课程的薄弱环节之一。

职业模块是对现有数学课程的补充与改造,模块超越单纯的数学知识、理论体系,把数学课程的文化、能力、实践三个维度整合到一起。从只重视工具性知识转向数学全面素养的培养。

(二)模块的实施评价

职业模块对应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种校本发展性课程。在职业模块实施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选修课、讲座或把一些内容如数学素养模块以读本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或把一些模块融入平时的课堂教学。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很多,但大都属于外在的技术性手段,是针对课程学习告一段落或结束后的行为,存在滞后性。有效的评价应该基于课程的学习过程,并成为学生的自我需求。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成效为本”,“成效为本”是1994年澳大利亚国家课程文件中首先提及的,代表了教育质量保证的一种新范式,“成效为本”是对“内容为本”的根本变革,两者的比较见表2[9]。

“成效为本”可以弥补现有课程评价的不足。首先,“成效为本”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直接的反映就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能够得到确认。其次,课程评价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实践和教师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中,评价是在学生和教师组成的动态的学习体中进行,即评价具有内在性,相对于外在的评价,更强调评价过程的主体获得。最后,赋予学生评价权,让学生有更强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自评。在实践中,对于数学素养模块,可利用效果学习自我对照表的形式,让学生先自评和互相评价,教师再随机检查,并且根据情况让学生写小论文。对于数学思维方法模块主要通过解题的形式进行测评。对于数学实践模块,主要是让学生单独或合作探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构思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进行测评。虽然“成效为本”存有“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缺乏信度与效度”、“过分关注结果”等问题[10],但“成效为本”仍值得高职院校课程评价(包括数学课程)借鉴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檀慧玲.高等教育在芬兰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较色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0(5):77-80.

[2]刘其晴,周谊.芬兰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制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3(3):26-35.

[3]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A Bridge to the Future:European Policy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02-2010.National Policy Report of Finland [R].Helsinki: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2010:52-53.

[4]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J].教育发展研究,2003(Z1):119-123.

[5]钟启泉.从SECI理论看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8(2):7-13.

[6]黄秦安,曹一鸣.数学教育原理——哲学、文化与社会的视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8.187.201.

[7]徐同文.大学课程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34.

[8]杨承运.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J].江苏高教,2005(1):123-126.

[15]沈耀峰,齐芳.丘成桐:享受数学之美[N].光明日报,2005-11-15(2).

[9][10]李子建,黄显涵,钟秉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趋势——香港的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0(1):7-12.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Mathematical Occupation Modules Based on Experie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Finland

CHENG De-sheng, PAN Feng

(Sub-branch of Nanjing, Jiangsu United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0019, China)

第9篇

1.1人文素养

“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人文素养是相对于科学素养而言,它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①人文知识、方法层面,即对各种人文科学所创造的精神价值的认知与运用水平;②人文精神层面,对常见文化现象所蕴含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特征的把持程度,如气质、人格等。

1.2医学人文素养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ria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是科学与人文的有机体,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医学人文素养,是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医务人员的内在品质和人文情怀的综合表现,主要体现在:对患者生命的尊重、对患者尊严的维护以及对患者生存价值的关怀;它是医务人员非技术因素如仁爱之心、社会道德、责任情感等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长期修炼和内化的结果,均关联着患者的健康与安危。医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类服务,若忽视人的社会性质,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就会出现见物不见人的现象。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理念,医学的使命就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的关爱和尊重。

1.3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辩证关系

医学包括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为条件、互为基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如同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共同演绎着医学事业的发展与医学人才的进步。任何割裂二者的行为,或只重视其一,不重视其二,顾此失彼,均会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不论是医学教育、医学人才培养,还是医疗实践、医患关系处理,都要遵循这规律。

1.4临床研究生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1)人文知识:熟悉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心理学、伦理学、哲学、法律、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2)人文思想:能将学习的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3)人文方法:能运用人文基本方法去分析、提出和解决医学及其相关问题;(4)人文精神:在医疗实践活动中能自觉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精神,注重对患者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人文关怀,这是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核心和灵魂。

2临床研究生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2.1人文课程的局限性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以课程讲授为主要模式。然而,研究生3年学习期间、只有半年时间在校本部集中授课,而且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种类十分有限,一般只有大学英语、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等几门课。这种“短时间、少课程”的人文教育模式,往往教学效果不理想,已无法满足临床研究生所需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要求,亦不适应临床研究生教育特点。

2.2人文教育内容缺乏实践针对性

不少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知识还是本科阶段的陈旧知识,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他们需要更新、更高的人文素养能力以帮助解决临床实践、社会活动和思想情感中所面临的价值理念、人际沟通、人文关怀以及职业发展等问题。多数调查研究表明,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很有必要,但对研究生成长的帮助呈下降趋势。这不是说人文课程对临床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没有意义,而是现阶段的课程设计不适应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笔者认为,一方面,人文课程没有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即在医院尚未建立人文教育基地;另一方面,人文教育没有贯穿临床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这既是一个教育方法问题,更是一个认识问题。

2.3人文教育忽视了临床研究生多样性背景

临床研究生的来源参差不齐,有的从本科直接考研的,有的在医院上班后读研的。来源不同和背景不同的研究生对学医的首要目的、个人利益、医患纠纷等问题的处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他们的人文素养教育也必须注意个体差异。现在部分院校的集体授课、无差别指导等形式不能适应研究生个性化的特点,影响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

2.4导师忽略对研究生的人文教育

多数学校对研究生导师考核只注重科研成果,有关导师职责中没有硬性规定导师对研究生人文素养负责;因此,不少导师往往忽略了这个方面教育。由于科研成果是评价教学和科研产出的最直接标准,研究生往往成为导师实验或者项目的主力军,造成多数研究生认为与导师的关系是“老板雇员型”,如同学之间交流时,把自己的导师通常称为“我的老板”。最终导致研究生长期在实验室埋头做实验,几年的研究生学习结束后,一些基本的人文精神缺失、人文关怀能力低下。

3医学人文教育是培养“合格医生”的必然要求

3.1Engel医学模式与人文素养

美国纽约州Rochester大学精神病学 和内科学教授Engel于1977年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又称Engel模式。这种模式是从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思考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医学观和方法论。该模式认为人患病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还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把患者当作具有生物、心理、社会属性的有机整体。因此,医生不仅应该了解健康与疾病问题,还必须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互相作用。Engel模式以“人与健康”为中心,关注人的价值和需求,强调人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要求临床医生必须高度重视患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并要真正尊重、理解关爱患者,加强医患感情沟通,建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这就要求,临床研究生要想成为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应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

3.2“共同参与型”医患关系与人文素养

现代医患关系已由“主动-被动型”转变成了“共同参与型”,患者主动参与医生的诊疗活动。古代西方医学之父Hippcrates曾经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这句话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尊重、理解、关爱和抚慰患者,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博大的仁爱之心。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培育和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然而,当前医疗市场渐趋于市场化,医患关系呈现“物化、经济化和利益化”倾向。患方辱骂、殴打、敲诈医生,围攻医院,更有甚者将医务人员致残、致死……一幕幕暴力事件在各地频频“上演”,引起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当然构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很多,有患方认知差距,也有社会因素等,然而在医疗过程中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也是构成医患互信缺失的重要原因。有统计表明: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导致的纠纷约占2/3。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具备爱心、责任心,为患者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用良好的人文修养和适当的人性关怀及时化解医患矛盾。

3.3创新能力是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共同表达

目前我国临床研究生教育“重专业、轻人文且二者分离”。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在医院各临床科室轮转实习,主要学习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没有系统地将人文知识和医疗实践整合,最终导致研究生实习质量与临床效率低下、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工作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是其良好人文素养的体现,没有人文动力,就没有工作上的尽心与科研上的创新。研究生皆有创新潜能,但其创新欲望的激发、创新意识的唤醒、创新潜能的开发同时需要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共同支撑。“创新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不存在脱离知识的创新能力,创新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对现有知识的重新组合和突破现有思维的转换。”人文教育缺失可能会使研究生因知识结构的单一而无法顺利进行创新性科研活动。这也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尴尬,如少数“知名学者”时常出现学术腐败问题等。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使用科研成果的多少作为衡量研究生合格与否的依据。对人文教育不重视,只会抹杀研究生的韧性和个性,使之无法拥有持续的热情、稳定的情绪、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融会贯通的能力,成为“缺乏批判思维与独立创造能力、丧失精神追求”的单向度人(One-DimensionalMan),从而导致研究生在以后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创新动力不足。

4临床研究生导师人文教育新机制的创建与探索

4.1确定导师为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孙鹏等和宫福清等研究建议,医药院校要建立“一贯式、内省化、全维度、双螺旋”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一贯式”是指人文教育持续整个研究生教育期间,并延伸至医学生涯;“内省化”是指将显性教育成果如知识、能力与隐性教育成份如感悟、体验、激励,通过心灵感知和情感震撼,内化为研究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全维度”,是指从研究生培养的方方面面分别构建子体系,形教育的支撑体系“;双螺旋”是指生命健康的维护既需要研究生高超的专业知识技能,更需要充分的人文关怀精神,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融合,共同提升研究生“救死扶伤”的综合素养能力。基于上述人文教育体系,加上导师的地位与作用,即导师制为研究生与导师深度交流提供了有效平台,研究生在与导师的密切接触中,能充分感知导师的言传身教,导师的一言一行、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均深刻地影响着研究生。这样,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过程中可以最有效地把人文精神渗透、融合进去,成为研究生人文教育的主力军和第一责任人。

4.2完善导师遴选和评价制度

正因为导师是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学高为师,身正是范”,要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导师自身必须有过硬的人文素养。在导师的选拔过程中,不仅要对导师的学术修养和业务水平进行考察,同时也要对导师的职业道德、思想品德、人格品行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判定。作为一名导师不仅应该崇尚学术,追求真理,更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知行合一,为人师表。对于不负责任和学术不端的导师,应立即停止其导师资格。青年导师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已高达近50%。青年导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支最有活力的力量,他们自身精力充沛,学历层次高,创新意识强,对工作充满激情,对学生饱含爱心,对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青年导师在育人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素养不够过硬,育人意识不强,育人方法不得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青年导师的教育与管理,对于将临床研究生培养为“合格医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4.3利用导师与研究生交流平台,开展研究生人文教育

根据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在每学期开学初有计划、针对性地提出6~7项医学人文讨论主题或基于背景的讨论专题,研究生在适当的时间就他们感兴趣的、与临床实习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人文主题与导师进行深度探讨,以摆脱目前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研究生反感的说教式空洞理论以及教师讲授、研究生被动听讲的课堂授课模式。期末每位研究生要提交一份医学人文讨论报告或论文,其中优秀的鼓励发表或参加学术会议交流。从2011年2月开始至今,在我校2010级、2011级和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中实施了该项“平台人文交流”教育,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对20多项主题的相关医学人文问题在实践背景下面对面地进行了系统、深度探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4导师在指导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中融合人文教育

临床实践是研究生直接、大量接触患者的时期,有助于帮助他们通过感性认知,深化理性认识,是人文教育效果最明显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点要与其临床工作的特点和内容紧密结合。①培养研究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医患沟通技巧。语言表达的优劣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变化,准确、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助于加强医患沟通、增强医患互信、减少医患纠纷。②要使研究生认识到医疗文书的重要性,养成规范应用语言文字、规范书写医疗文书的习惯,同时,在临床实践教学中还要融入法律知识,既维护患者权力又保护自身利益。③培养研究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全心全意去救死扶伤,用和蔼、微笑去温暖患者,用关爱、自信让患者及家属产生信任;廉洁行医,不以医谋私。④培养研究生人文关怀意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情感,保护患者的隐私,为患者选择经济、适当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手段。⑤要在查房、手术、抢救等医疗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这些素养往往是通过课堂的说教无法完成的。

4.5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中渗透人文教育

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新生力量。真实、准确的科研态度既是科学研究的根本需求,也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但是,近年来研究生中屡屡发生的科学道德失范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担忧,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声誉。挪用或剽窃他人成果、编造或篡改实验数据、一稿多投等等,这些在以前甚少听闻的科学道德失范行为如今已司空见惯。作为导师,要在研究生“科学选题、科研实施以及科研总结”全过程中对其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指导研究生科研选题时遵循“需要性、可行性、合理性和创新性”原则,从战略上选择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研究生要认真书写科研开题报告,并严格履行开题程序,导师及其专家组要审核和批准其开题报告,这样既让研究生明确自己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与进度,又有利于导师的监督和管理,从源头上避免重复研究与学术腐败。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导师要跟踪研究生实验实施过程,检查其科研实验记录,是否“真实、准确”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在实验过程中杜绝“数据造假”。对研究生论文,导师必须严格审查、修改后方能发表和提交。只要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过程真正负起了责任,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将会得到有效遏制,与此同时,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团结协作精神、科研水平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4.6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文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