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7 10:52:26
导语:在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为了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教育部决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各类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次创新,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针对不同的专业科目,深入研究其教学内容,创建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特色教学模式,对全面落实卓越计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课程特点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类专业学生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加工质量的分析、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制定和装配工艺过程设计等几部分。该课程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广,教学内容组织上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
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机械制造工艺学”对机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教学改革成败,对“卓越计划”试点工作有重要影响。
长期以来,大多数高等学校受到教学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以及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更新缓慢,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①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仍以单向灌输为主,问题讨论太少,导致创新思维培养滞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②评价体系将理论学习和考试成绩视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考试时以记忆性的问题和选择题代替了分析性问题;③缺乏实践环节,应用和实践能力的考核不足。
落后的教学体系和方式严重束缚了人才质量的提高,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才能满足实施“卓越计划”的需要。
2 改革措施
(1)改革课程教学内容,适应行业特色。目前“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材大概有50多种,但是内容基本相同,甚至连教材的实例都雷同,导致各高校所讲授的内容高度一致,致使培养的学生高度同质化。
不同的高等学校其毕业生就业领域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各高校不应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而应该根据毕业生就业单位产品的零件工艺特点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从而缓解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状况。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的造船大国,拥有众多的船舶企业,为使我国由造船大国跃升为造船强国,迫切需要大量具有扎实理论功底,掌握科技发展最新技术以及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而我校是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工科院校,多年来为各级船舶企业及科研院所输送了大批毕业生,为使我校毕业生熟悉船舶企业产品的工艺特点,缩小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情况之间的距离,我们针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在教学内容选取上突出了船舶特色。
船舶企业的产品很多,其中船舶辅机是涉及机械加工最多的产品。船舶辅机包括船用泵、空气压缩机、液压舵机、起货机、锚机、绞缆机、船舶制冷装置、空气调节装置、船舶锅炉和海水淡化装置等一些设备,为提炼这些设备的常用零件加工工艺,对这些设备进行分解,对这些零件进行分类,如轴类零件、盘类零件、箱体类零件、焊接件等。然后就每类零件,选择2-3个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将这些内容贯穿于教学中。这样一方面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船舶产品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又能使我校将来在船舶企业工作的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2)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跨越时空、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外延式”教学模式。实施“卓越计划”后,学生的实践教学学时将大幅度增加,这将导致课堂理论教学学时一定程度的减少。在实施“卓越计划”后,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学时也将由现在的32学时减少为24学时。这必然导致课堂上老师讲解的时间减少,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模拟仿真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基于校园网的资源平台、教学平台和管理平台,丰富网上教学资源,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
目前,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的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可以在有限授课时间内使所传授的内容更多。但其信息传递是单方向的,学生被动地接受,很难在课堂上全部消化吸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中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外借助于网络平台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使“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与学突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另外,网络教学交互性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给教学和学习带来了新鲜感和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3)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教学的新机制。CDIO工程教育理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创立,它倡导工程教育应当从科学向工程回归。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
,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它以专业理论为基础,关注实践,强调人才培养的核心信念:个人、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必须在真实的工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得。
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两者在人才培养理念上不谋而合,CDIO教育模式,对于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CDIO工程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运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实现了学生的“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构建了一个政府、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学生等多个模块共赢的一个良性合作机制。在“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过程中,借鉴CDIO工程教育成功的经验,运用校企联合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行业企业掌握本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前沿、人才需求情况,应该发挥他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指导作用。
行业企业拥有高校不具备的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真实的工程环境,以及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这些对工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将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和高校教师渊博的知识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应用于教学中,进行联合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脱节现象。
“卓越计划”的实施,为像“机械制造工艺学”这种实践性强的课程进行校企联合教学提高了难得的契机,强化了行业企业在“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中的作用。邀请企业工程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参与制定“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理论教学内容由高校教师负责承担,课程设计从企业选题,并由企业工程师负责提供指导或咨询。按照“术业专攻,双剑合并,分工协作,有机配合”的原则进行课程教学,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创建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教学的新机制,加强学生基于企业实际生产现场的实践环节,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脱节的现象。
(4)构建“机械制造工艺学”双语教学平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明确提出,“卓越计划”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参与高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考虑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大、层次和类型多的实际情况,组织大规模大学生进行国际交流和海外企业实习仍然存在很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双语教学平台,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采用双语教学对“卓越计划”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教材与教法是任何一门课程“双语教学”成功与否的三大决定因素。“机制造工艺学”的双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高校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必须坚持“请进来”和“送出去”两种策略并重。现在国家及地方每年都派遣一定数量的高校教师出国访问学习,其中大部分教师都是进行纯科学研究。其实,从国家卓越人才教育出发,外出学习人员可利用交流机会,选择一两门国外大学的相关专业课程教学进行观摩学习,从而提高自己采用外语进行教学的能力;另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每年在国外学有所成,回国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不断增加,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欢迎那些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的人员加入到学校教师队伍中来。
在中国高校中,目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广泛采用的课程体系是前苏联模式,大而全、多而细的知识结构形成了机械类课程的主要特色。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职业教育起步早并日趋完善,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层次性更加清晰。对于大学本科课程,重基础、重实践、重综合能力的特点比较突出。使用欧美原版《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材更加适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双语教学”可分成单语教学与混语教学两种方法。单语授课要求教师自始至终应用外语(目前主要是英语)授课,不掺入母语。混语授课指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可同时混用两种语言。混语教学法又可分成过渡式与渗透式。过渡式是指课堂师生交流主要使用英语,遇到学生“卡壳”(不理解),可用中文解释。渗透式是指课堂师生交流以母语为主,教学中逐渐渗入英语。究竟采用哪个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灵活变化,不应采用一成不变的模式。
(5)改变考核模式,强化实践模块,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式对待课程学习。考试成绩的高低直接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考试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恰当的考核方式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情况,都是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
为扭转这种局面,将过去的一次书面考试方式,变成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多元模块综合考核模式。学生的期末总评综合平时考核、实验考核、课程设计、期末考试四大模块,并且加大平时考核模块所占的比重。在讲解完每一章教学内容时,针对工厂实际课题,留给学生一次大作业,作为学生的平时考核。例如在讲解完“机械零件工艺规程制定”这一章时,我们给每个学生一个零件的图纸,然后让学生编制工艺过程,再根据工艺过程进行零件的加工,零件加工后分析零件的加工质量,找出问题所在,提出问题解决方案。通过在考核中增加实际部分的考核,使学生对实践操作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大大增强。
这种过程性评价有效地督促学生将功夫下在平时,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前松后紧”、“期末突击”的现象。
针对“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卓越计划”的契机,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最终目标,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文中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以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脱节的现象,为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福,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自然地理教学模式的构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4):136-139
[2]陈贤姜,锐周晨,改进《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4):88-89
[3]王维,朱瑛,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7 24(4):48-49
[4]彭易菲,CDIO教育理念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11(2):143-144
[5]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I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6]杨月全,李亚琴,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47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学 教学 自我效能感 社会支持感 自尊水平
机械制造工艺学作为职业技术院校机械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因其教学知识点的广容性和实践指导性,一直处于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位置,因此笔者结合多年专业课教学经验,设计了一些特定的教学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打破教材的授课进度,以渐进的收效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影响其面临压力情境时的认知、情感过程及采用的应对方式。一般认为,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在遇到困难或挑战时,常以退缩或逃避的消极应对方式被动地应对环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则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工艺尺寸链的建立和计算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难点之一,每年的教学班中总有学生“谈尺寸链色变”。原本理论基础差的学生会被艰难的计算流程吓倒,基础好点的学生又会被封闭环的查找和确定弄得焦头烂额,而作为重点和难点的这部分内容又是历年来机械专业考核和生产应用的重头戏。根据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情况,笔者尝试采用打破教材原有的设计进度及增加课时比重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材对工艺尺寸链的实例讲解选择了一个比较难的题型,而课后及习题册上的练习题都相对简单一点。我们在此段内容展开时,特意先选择了一个较简单的思考题来展开教学实例,而后再配合增加一些从其他教材上为学生精心挑选的小习题,讲练结合,从简到繁,从难到易。同时,我们增加教学课时,将较难的题型放到后期讲解和操练,使学生跳过了最开始的迷茫和无助感,在一步步走向难题的过程中不断收获攻关的喜悦,从而既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又将知识点顺利地传授给学生们。
二、以合作学习的模式改善课堂互动氛围,提升学生的社会支持感
似乎在每一个教学班中总有一类学生是让老师头疼的:他们不愿面对学习情境,不愿配合教师的教学进程,他们不学习还喜欢影响他人。其实这类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是与他们较低的社会支持体验相关联的。这部分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太好,因此感觉受到的教师关注较少,在同伴中的成就感也较低,因而产生较强烈的低社会支持感。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缺乏所导致的情绪体验是问题行为最为直观的原因。当学生的疏离体验难以得到改善,他们就更容易以问题行为的渠道爆发出来,以获得暂时的宣泄和替代。他们往往通过焦虑、抑郁等情绪症状来表达负性感受,通过品行问题、多动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减少不被关注的孤独体验,获得控制感。心理学家还得出结论,高社会支持带来的融合感会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因此,提升学生的社会支持感就可以间接地改善课堂教学的互动氛围。
三、以不同量别的作业减少学生的学业拖延行为,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
学业拖延是指学习者知道自己不应该拖延,却没有在预定的时期内完成学习任务;或学习者最终要完成,却不必要地推迟学习任务。研究发现,学习任务的重要性、吸引力、难度等都对学习拖延有直接影响。当学习任务过于复杂、工作量大、要求不明确时,会显著地增加任务难度体验,让学生感到自己难以完成,进而增加学习拖延的可能。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喜欢延迟或干脆逃避完成作业,究其原因往往是觉得任务很复杂、很难完成。另有研究发现,学业拖延还与低自尊相关,拖延可以为低自尊者提供借口,使他们能将自己较差的学业表现或消极结果归因为时间不够,而不是能力不足,从而保护了低自尊者脆弱的自尊。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学 ;多样性教学;小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手段;任务驱动法
马卡连柯曾说:“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因材施教,多种方法综合使用。笔者自任教以来,一直担任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工作,下面就自身经验谈一谈课堂上的多种教学方法运用。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及信息化教学手段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一门知识点繁杂的学科,涉及的加工方法众多,体系庞大但分布零散,特点可谓“宽而浅”。笔者对学生的总体要求是,掌握各类加工方法及工艺过程的框架与主体。对于细枝末节的局部,学生若有兴趣,可依据自身学习程度自由掌握,不做强制性的要求。旨在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以维护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尽量让课堂生动、活泼,氛围宽松。对于初学者而言,许多未曾见过的加工设备、刀具在学习中抽象而晦涩,因此在课堂上笔者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图片资源、视频资料等媒介,让学生不出教室,也能产生直接的观察与体验。例如在介绍砂型铸造时,笔者采用了“拨叉的砂型制作”教学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制作过程来了解整个砂型制造的流程。视频制作清晰而规范,学生像在铸造车间一样,加工过程一目了然。之后,笔者让学生自己总结工序步骤,大多数学生能够将各个工序正确地排列,最终将课本上的造型流程牢固地掌握。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体系中涉及车、铣、刨、磨等许多加工方法,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条件,给学生安排相应的实习观摩课当然最好不过。但对于多达十余种的加工设备,大多数学校都不能提供完备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除了去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资料直观体验之外,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有责任采用一定方法与手段,让学生参与进来,丰富教与学的过程。笔者在讲解切削运动与切削用量一节时,对于课本上表4-3中常见的几种切削加工方法的切削运动,并没有直接带学生读表格,而是先将加工过程中主运动和进给运动的典型特征给学生略作交代,之后将表格做成填空形式的PPT,让学生合起书本,对照PPT中的加工示意图自己找出每个加工过程中的主运动和进给运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当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在最后将普遍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事实证明,在例子中总结出的规律与特征,学生的记忆是很牢固的,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小组教学,让学生在竞争与激励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小组教学法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手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完成课堂上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部有协作,小组之间有竞争,这种激励机制有效地增强了学习效率与教学效果。笔者在课堂上,也充分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此例在工艺尺寸链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工艺尺寸链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中的一大难点,首先需要学生对工序简图进行分析,判断出增环、减环与封闭环,并画出尺寸链图,运用公式进行求解。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让学生说话、讨论,让教学氛围宽松而有序。学生感觉很新鲜,对学习的内容很是期待。之后设问,提出了该节课的任务,对学生们说:“这节课的内容就是一道题,会做了就完成任务了。”学生们清除了心理上的障碍,感觉放松了很多,开始接纳难点内容。笔者在讲解了例题之后,将题目稍作改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题目。学生之间有了讨论与切磋,接受新知识快的同学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后进生也可以通过向别人请教,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每位学生都有了新的收获,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小结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践性教学;情境式实验平台;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15-02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课程的实践性强,有许多内容如零件工艺性分析、工艺方案制订和机床夹具设计等,如果只依靠语言文字、静止实例及平面图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显得抽象,缺乏真实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难度不小[1]。利用生产实习和实验操作可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2],但由于企业实习时间有限,使得学生获取实践认知的机会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一种称之为互动情境式教学方法[3]能有利于使学生在交互环境中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实践性知识。这种教学平台提供了教和学互动式环境,不仅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工艺知识的实际运用。
一、互动情境式教学特点
目前《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课程中一些内容如各种工艺的加工特点与效果、机床夹具结构等难于通过课件形象化地表现出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4]。在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问题迫切需要解决:(1)理论课与实验课衔接不够紧密,内容上存在断层。(2)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与老师实时交互的机会有限,这些问题使得学生实验效率不高,影响做实验的兴趣和主动性。
互动情境式教学区别于以往教学方法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其基于互动的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对工艺加工知识和夹具设计知识进行主动学习,使学习知识的过程由被动接受的方式转变为主动探索的方式。
二、情境式实验教学平台
(一)教学平台子课程
该平台包括六个实践子课程,对应着《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六个关键知识点和难点。各实践子课程名称及其培养目标如下:
工件定位设计子课程,让学生掌握各种零件如盘状、轴类和箱体类零件自由度限制的分析方法。
零件结构工艺性设计,让学生掌握针对不同生产条件下,各种切削加工及装配的工艺合理性分析方法。
定位基准选择训练,让学生掌握选择粗基准、精基准的分析方法。
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设计,让学生掌握典型零件热处理、加工工艺过程和检验方法。
机器装配工艺过程设计,让学生掌握装配工艺规程制定的原则、内容和步骤。
典型机床夹具设计,让学生掌握夹具中定位元件及夹紧机构设计要点,不同机床夹具的设计特点。
教学平台的开始界面见图1。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单元,平台设置了宜人化的导航界面,能使学生快速熟悉环境,并方便与教学平台友好互动。
(二)教学平台模块
每一个实践课程包括开始模块、注释模块、实例模块、多媒体库、向导模块、评估模块和帮助模块等基本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独立的界面。这些模块包含的主要内容如下所述。(1)开始模块。详细说明该课程所涉范围,需要的机床设备、工装夹具和辅具等,清晰地阐述实践课程目标和相关资源。(2)注释模块。对完成实践课程所必须的一些相关概念和数学公式进行阐释和举例说明。(3)实例模块。提供多个典型实例的解决方案。这些实例通过动画展示,并伴有操作向导或各个实验步骤的提示。(4)多媒体库。录制的多媒体存储在专门设计的数据库中,用于实例模块。这些多媒体是真实的实验场景的再现。(5)向导模块。这是教学平台与学生的互动模块,通过动画和相关提示,学生分步骤地完成相关实验操作。(6)评估模块。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通过给出一些典型习题来测试实践课程中各关键要点是否已经被学生掌握。(7)帮助模块。类似于各种应用程序的帮助菜单,对平台的各种操作给出帮助。
三、教学效果
为评估互动情境式实验教学平台的效果,我们组织了三个班级的学生在该教学平台上展开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实验教学,每一个实践课程的学习先由老师简要介绍该课程的内容及相关重点。然后,学生上机进入互动教学平台。后面的考试结果显示,三个班级的平均成绩比上届各班级分别提高8分、6分和9分(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可见,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相比,互动情境式实验教学获得了更好的效果。
四、结论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包括加工工艺制订和工装夹具设计等内容,这些内容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互动情境式实验教学平台可以弥补以往实验教学的不足,不仅可以加深对该课程知识的理解,且能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新荣.高校工科专业《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88-89.
[2]齐继阳.“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2):42-44.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改革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机械制造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订技能和解决实际工艺问题的基本能力。
课程的重点是进一步深入的学习机械制造工艺理论,并紧密结合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最后结全生产中实际零件的制造进行工艺规程制订和关键工序的设计。
为了让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符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文章从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整合课程结构,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意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等措施,其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由于职业教育不断地的发展,学生人数逐渐增加, 对各职业院校来说是件好事,但学生素质在不断降低,导致就业形势严峻的严重后果。为了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打破原有教学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学生学好必要基础知识,大力改革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应该为专业课服务,最后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服务。机械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相关课程教师的严峻课题是如何改革与如何为专业课服务。
一、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知识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灵活的运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1、不断扩大的职业教育规模,但总体上学生的素质不断下降。有的学生不仅基础差,而且文化知识严重欠缺,自信心不强、自卑、对学习缺乏信心等严重现象在学生中时有发生。为了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方面,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讲授课程的相关知识时,应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例如,讲解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特点时,可以以汽车前窗的刮雨器、单元防盗门的启闭机构、公共汽车车门的启闭机构等学生熟悉的作为事例;讲述齿轮传动、链传动时,可以结合摩托车、自行车的变速装置等事例,讲解棘轮机构的概念时,可以将家用晾衣架以及自行车后轴的飞轮等日常事例作为事例。上面举得这些实例,都是学生平时见过的,但学生不清楚其中的运行原理,因此肯定会产生较大的兴趣,学生想学,又能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而且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调动。
2. 为了通过生动、直观的形式将枯燥的理论展现出来,教学过程中只有利用直观教具、模型等实物,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一种好奇心,学生才能有效掌握知识要点。例如说:证明曲柄存在的条件、极位夹角、急回特性、死点位置等问题时,尽管老师费尽口舌,学生也可能听不明白,但是现场演示曲柄摇杆机构两次共线的运动情况,学生会有直观的感受,最终达到的效果事半功倍。由此可见将教学工具充分利用的必要性。
3.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热情由于国内计算机的普及,幻灯、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媒体手段的多媒体教室的建立,各个学校的理论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教师把教学内容做成课件,通过投影仪将有些图表展示在大屏幕上,利用计算机向学生演示、讲解,也可以观看与教学有关的影像资料,如工作台的进给运动和刨床滑枕的主运动机构等,这样学生可以了解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性。因此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 可以根据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按实用的原则,以能力为中心,以应用为主体,在保证基础知识以及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了实行整体优化,应该重新组合书本知识。如为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教材中,对于繁琐计算和大量理论推导应该降低要求,对于滚动轴承代号、V带的型号等国家出现的新标准,内容必须及时补充。
2. 课堂教学是“教”或“学”的过程,更是一种全体参与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实质包括两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其次,师生交流、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种知识资源,老师出现在学生面前,老师不是教材的代言人,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
3.采用立体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立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立体化教学模式包括教学方法的立体化、教学手段的立体化、教学形式的立体化以及教学评价的立体化等等。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课堂教学呈现“立体”式格局,比如电脑多媒体可以呈现新知识;教具可以呈现机构工作的情景;投影仪、幻灯可以呈现图片;制作模型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结构更加充实完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求知的兴趣得到最大的激发。
三、改进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在开拓创新和技术革新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改革教学方法的前提,更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老师教给学生的只是学习方法,其余的只能靠学生自己学习。如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以及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学习。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学生必须更新现有的知识,如果学生不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最后就会被社会淘汰。
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内容抽象,涉及面广,因为有些学生缺少生产经验,所以对其来说比较困难,课程的难点内容和教学重点也是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化难为易,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如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第一步是对零件的结构特点和技术要求进行分析,找出零件是由哪些基本表面和特形表面组成。第二步是将盘式齿轮分解成外圆表面、内圆表面和渐开线齿形表面。在机械行业中,最常用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包括机械加工工序卡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编制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之前,应该启发学生思考,例如怎么拟定单一的外圆表面、内孔、和齿面的加工方案。虽然拟定加工方案不是很难,教师要做的是启发学生思考,怎样解决编制盘式齿轮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怎样才能将这些单一的表面的加工方案合理地融合在一起,最终达到形成盘式齿轮的加工路线的目的。编制机械加工工序时,最难教、最重要的内容是工艺尺寸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将工艺尺寸链部分内容分解成三部分:工艺尺寸的计算、判断各环性质、工艺尺寸链的建立。建立工艺尺寸链时,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将实际生产的零件作为教学例子,然后设疑零件的尺寸:加工该零件时,如何加工,定位基准选在哪里?以什么加工顺序进行?如何确定每一道工序的尺寸?这样逐步启发,慢慢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为了找到工序尺寸链的组成环,必须确定各工序尺寸,最后封闭环间接形成的尺寸也得到确定,最终把尺寸链的建立问题解决了。判断各环性质过程中,如果采用画图法,学生更容易掌握。
因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加,我国已是机器制造业的加工基地。职业教育的责任远大,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只有职业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将教育理念更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入社会以后,他们才能成为各个行业的支柱。
关键词:工艺规划与实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75-02
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工艺规划与实施》课程是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分别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开设,是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一、课程目标
课程实施内容应该体现“实用为先,够用为度”,在阐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前提下,强调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操作指导一体化,积极实践学做结合、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教学中应利用校内外实践条件,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使教学贴近生产实际,体现企业真实岗位要求,凸显高职课程特色。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机械制造领域专业技术素养,培养技术创新意识,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作好铺垫。课程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如下能力:
1.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与实施能力。能根据零件图纸分析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等要求,全面考虑产品批量、现场可利用的生产条件等因素,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生产实践经验,制订零件机械加工工艺文件,能熟练操作常用机床进行零件加工。
2.现场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独立开展与机械制造相关的生产和服务工作,熟悉生产实践中解决技术问题的原则、方法、步骤与技巧等,掌握相关设备的安装调试、工况监控、故障诊断与维护等,在对生产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后,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并组织实施。
3.技术资料检索与利用能力。能充分利用书籍、网络等途径,借助自身专业素养,适时追踪和把握机械制造领域最新发展,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了解行业技术发展前沿动态。
4.技术创新能力。能基于课程基本概念和理论,考虑生产实际条件和技术发展规划,敏锐捕捉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针对具体生产目标在改进加工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进行探索,能提出实用可行的创新或改进措施,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从课程内容选取、组织、实施到表现形式,都应该通过校企合作,在多方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座谈等基础上,通过对主要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任教师共同研究,按“简洁实用、够用,兼顾学生发展”的原则实现课程“综合化”架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机械制造工艺规划与实施》的课程教学项目。在笔者所在的学校,该课程以减速器加工工艺过程为典型案例,分五个项目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和训练。主要内容为机械加工工艺认知、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制订及加工、箱体加工工艺制订及加工、齿轮加工工艺制订及加工、减速器装配工艺制订及装配,着力培养学生运用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知识、机械制造工艺学一般性知识,进行常规零件的结构分析、工艺方案制订以及产品加工与装配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模式
我校《机械制造工艺规划与实施》课程组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能力本位,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将“教、学、做”有机结合,校企融通实现教学过程与岗位流程对接,学工交替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顺利转化,构建了实用有效的“三结合,双对接,一转化”教学模式。
1.教、学、做三结合。课程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建立了“教、学、做三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采用企业实际项目,还原企业工作场景,选取典型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在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校企合作,在一体化教学场所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了工艺基础知识认知、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实际生产能力强化,使学生的学习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无缝对接,保证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2.校企融通实现教学过程与岗位流程双向对接。校企合作,根据普通机械加工、设备使用与维护、工艺规划与实施等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共同开发课程,确定课程目标,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通;以行业企业中典型产品“减速器”为载体,以实际生产中真实工作任务“减速器加工工艺过程”为项目,融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按照工艺员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实行校企人员双向兼职制度,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实现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相融;强调在课程教学中,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减速器生产流程组织实施教学任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使教学过程与岗位流程对接。①选择典型产品载体。课程教学设计选择行业企业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的典型产品——减速器为载体,教学对象与企业生产保持一致,便于开展校企合作,学生学有所用,提高了就业能力。②突出真实工作任务。基于减速器加工工艺过程,提取真实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境,细化学习任务,确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相关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确保课程培养目标与岗位能力要求紧密衔接。③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企业人员参与开发课程,引入企业岗位标准进行技能训练。教学中,利用企业提供的真实生产任务,在校内外教学场所由现场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按真实工艺进行生产性“学做一体”教学,学生实现“真刀真枪”技能训练,完成学习和生产任务。④渗透专业技术知识。课程以减速器为载体,对减速器加工加工工艺过程进行系统化教学。学生通过学习训练,能够满足相应岗位职业要求,并迅速掌握工作所需的其他技能。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课程教学 教材改革 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工艺是各种机械的制造方法和过程的总称。《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研究机械零件加工方法和工艺以及产品装配工艺的课程,它内容丰富,知识点密集,有较强的理论性;它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和发展起来的,和生产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该课程既包括了热加工工艺,又包括了冷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知识面宽,因此有较强的综合性。而我校本课所面对的学生的特点:一是底“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较薄弱,少量的城区生源也以低分段为主。因此,从总体上看,学生入学基础差、底子薄。二是好“动”,多数学生好动、贪玩,但动手能力较强,适宜于做技能方面的工作。
因此,要上好这门专业基础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是专业老师必须解决的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改革课程教材内容
本课为专业基础课,现有的书本都是好几年才修订一次,内容完整系统但过于繁杂,有的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革。
1.1 删繁就简、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
本课教学内容过多而课时很少,内容广泛而重点不突出,易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因此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是首要的问题。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强调综合性和实用性。对所用教学内容可进行适当的删繁就简。例如我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理论教学只有80学时左右,为此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删除一些不重要的内容,从而制定教学计划。如对于机加工专业,车床加工的知识其他课程已讲得很多,就可一带而过,而应把重点放在其他通用切削加工方法上(如铣削、刨削等)。再如讲“现代加工技术”时, 可将与目前生产密切相关的电火花技术加工作为重点进行介绍,把激光加工技术等不常见的内容定为了解内容简单带过或作为自学内容。
1.2 教学内容精要、简炼
精要就是要明确重点、难点;简炼就是由多变少,将课程内容浓缩为若干要点开展教学,使教学层次分明。课堂讲授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要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抓住关键。以零件的加工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零件图作为重点,分析它的形状、尺寸和位置精度要求等各要素,由此确定选用的机床、刀具等,再由浅入深讲到切削用量的选用,确定工序尺寸和公差,从而使学生明白零件加工工艺路线制定的过程。
1.3 加强知识横向联系,拓展课外新知识
授课内容不能局限于本门课程的知识范畴,而应与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知识纵横交叉、紧密衔接。各种知识之间动态的、有机的联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内容也不能局限于现有教材的内容,而应尽可能地反映最新的机械制造工艺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介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使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丰富知识,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
2改革教学方法,形式灵活多样
教学有法而不定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一言堂,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专业特点,在动态中不断地调整、选择学生喜欢而易于掌握的教学方法。例如可采用传输式、启发式、直观式、提问式、归纳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讲授“基本概念”时用传输式,“分析问题”时用启发式,“解析案例”时用自学和讨论相结合,教师在讲课时要巧妙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地教育学生,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作用。
2.1 注重启发式教学,加强课堂互动
启发式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启发下发挥自身潜能,掌握所学的知识。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好方法,在教学中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启发,能促进学生思考、联想、分析、归纳,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例如:在《锻造》一章,将生产实践中常见的打铁和古代铸剑师铸宝剑的例子引入课堂,启发学生思考金属为什么要进行加热,经过锻打后会产生什么现象,金属组织和性能会发生哪些变化,逐步引导他们了解掌握锻造的有关知识。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欲。
2.2 重视教、学配合,自学、讨论相结合
一堂课如果都是传授、灌输,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有时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学和讨论法相结合,即教师课前给出思考题,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最后教师做分析讲解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自学、讨论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车削实例时,首先让学生自学15分钟,让他们运用学过的基本知识讨论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再拿出一个实物阶台轴共同讨论,最后教师再作总结、分析,得出零件最佳的加工方法。
2.3 采取模拟演示法,使课本内容生动形象
即借助一些实物、教具,模拟各种加工工艺过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解插齿时,用一对插齿齿轮副的模型来演示,一个是齿轮坯,另一个代表插齿刀且具有前后角,两者即做啮合运动,插齿刀同时做上下往复直线运动,这样学生对插齿的整个过程一目了然。
2.4 采用直观教学法,增加现场教学时间,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本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们面对的学生又都没有实践经验,对机床结构、机械设备缺乏认识,因此尽量创造条件,增加现场教学时间,让学生到生产车间实地观摩,增强感性认识,将抽象、枯燥的理论教学变成了浅显易懂的直观教学, 拉近了理论和实际的距离,学生易于接受。比如讲到车床结构和工艺时,学生在工厂实习车间现场,观察车床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看清车床的结构、传动路线、原理等等,然后再在黑板上讲解,学生就容易理解多了。许多复杂的知识,通过现场直观教学很容易就掌握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都有极大提高。
3改革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手段是使用教科书、实物、挂图、模型等在黑板上进行讲课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直观、逼真、形象等特点。它优化了教学过程,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特别是本课程,如果都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没有突出,学生也无法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目前只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它能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两者如果能够综合使用,灵活运用,会极大提高教学效果。
3.1 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既可制作Flas,又能制作各种图形,其图像逼真、直观,动画生动有趣,因而能化抽象为直观。在教师讲课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很多挂图实物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可清楚地在屏幕上体现出来,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接受,化难为易。如本课第四章金属切削加工部分,在讲授刀具角度时,尽管有实物、有挂图可参照,但学生往往感觉还是很抽象。因为它涉及到许多假想的辅助平面和线,但实际上又看不到、摸不着。现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屏幕一目了然,从而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接受。
3.2 使用投影仪及电化教学
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穿插图片和录像内容,再现生产过程、准确展示设备构造、动态演示工作原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第一章铸造时,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带学生到生产现场观摩,因此可以选择在电化教室播放录像,让学生从电视上看到砂型铸造的工艺流程,了解几种特种铸造的生产过程,将声、光、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复杂的装置及工艺流程在学生面前变得清晰明了、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之,教学有法而不定法,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必须面临的问题。科学选择课程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海魁.机械制造工艺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关键词】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改革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职业学校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学习这门课程,能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有关知识,为今后在生产实践中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技术问题奠定基础。本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分离现象,不能很好地解决该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如何解决好该课程教学任务重、课时紧等困难,是各职业学校课任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文章探讨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改革。
一、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陈旧。该课程的内容多且相互独立,学时少,同时有些内容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日显陈旧;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化与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保证在较少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缺乏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手段。
2.教学方式陈旧。在教学方法上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兴趣,获取的信息量较少。这种单一而陈旧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教学改革的举措
1.合理安排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对于一些内容较陈旧的或在其他课程里讲过的内容可进行删减。增加计算机辅助制造内容,使学生接触到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新方法、新问题,而成新思路。并且根据电脑在学生中普及率较高的特点,鼓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研究。
2.因材施教。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能力培养。课堂上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分析重点和难点。简单的让学生自学,使学生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在自己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后,学生会感觉到成就感,进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学习兴趣更浓、能力较强的学生,每个章节均应推荐学习参考书及相应的制造工艺手册。并介绍手册的使用方法,这对他们以后从事工程技术应用工作非常有益。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首先要重视“绪论”教学。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绪论课犹如优秀作者对戏剧的“序幕”和小说的“开头”。教师“亮相”的好,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先入为主的良好形象,对今后的教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给学生介绍课程体系,包括毛坯制造工艺、零件切削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等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和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及装配的基础知识,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性,为达到一专多能打好必要的理论基础。其次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如在学习有关锻压的内容后,给出一个工程应用中因某一质量不合格的锻件而造成故障的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引导学生从材料的选择、锻件的结构以及锻造工艺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分析,找出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这样,通过启发式教学,不仅可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专业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手段。培养既懂专业又会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这样的教师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得心应手的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基础知识部分包含的内容很多,有机床与工艺装备、毛坯选择与加工、热处理方法选择及工序安排、机械制造工艺常用数据的查阅、工艺参数的选择等等。这些内容比较松散,相互之间又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现场教学法,较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在讲授机床结构与刀具时,将学生带到机加工车间现场,在各类机床前分别介绍其结构和作用以及用不同刀具来加工零件的不同表面。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知识。在讲授毛坯选择与加工时,利用铸造车间、锻造车间的生产现场进行教学(没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播放录像方法解决)。在铸造现场,让学生观察哪些零件适合选择铸件毛坯。在锻造车间分别采用铸铁、低碳钢材料演示给学生观看。当锻造铸铁材料出现问题时,现场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说明铸铁材料不能采用锻造方法加工。
5.多媒体形象化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替代传统的粉笔、挂图、幻灯片和录像片等。形象生动、直观易懂、方便快捷。能够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也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
项目教学法主要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从而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实践教学,而是通过理论建设加上实践检验,让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工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日后的工作当中,能够表现出更加精湛的技艺。该文主要对《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项目教学,阐述一下个人教学体会。
1 在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教师讲课内容过于死板,与实际工作需要关联不多
在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先解释基本概念,采用举例的形式来讲解难点问题、综合性的内容,往往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过程被忽略。从主观的角度来说,目前的授课方式局限于传统形式,很多学生都对理论知识比较感兴趣,他们的知识体系、理论架构相当健全,但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时候,往往出现套路生硬、思维固定等问题。无论是加工制造、还是设计研究,都没有达到良好的成绩,在主观上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2)传统教学中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不熟练
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数是从高中过来的,他们本来就对机械加工等实践性的知识较为陌生,有的甚至是从未听说。此外,《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本身相较于其他课程来说难度较高,学生很难用灵活的思维来学习,一般情况是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学生不会主动学习。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没有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实践技能非常生硬,只会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应用和学习,对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
(3)学生对实际操作中产生的质量问题认识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中,安排有车削实习、钳工实习等机械加工实习,但是,由于教学中的实习多数内容单一,并且模仿老师进行加工操作是学生在实习中最常见表现,实习结束后也很少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检验,这就会导致学生在以后实际工作中的质量意识较差。缺乏质量意识是现阶段比较重要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正常教学,必须运用项目教学,将教学工作拉回到正常轨道。
2 《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项目教学体会
(1)课程内容本就枯燥生硬,教师应带动学生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很多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认为《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是一门非常枯燥的课程,而且面对冷硬的零件,他们并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但是,项目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载体,它能够让学生在实际学习当中,产生更多的热情,感觉到零件的功能和作用,并且在变化多样的机械制造工艺当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营造学习气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根据学习内容的重要程度来营造学习气氛,案例分析贴合实际。很多教师都在采用埃菲尔铁塔、澳门大三巴门、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等一些案例来营造气氛,但是这些耳熟能详的案例距离学生太远,达不到效果。第二,根据未来的项目发展来进行营造气氛。教师自身具备的教学经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出将来的项目发展,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和推测,来营造一些项目气氛,这才是《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最需要的学习气氛。
(2)在项目教学中应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特点优化教学方案
对于《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来说,即便是应用项目教学,依然要进行有效的设计,从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一般情况下,教师必须将学习任务、学习目标、传动轴工艺编制进行了解和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情况下,可以对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合理调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其次,教师要授予学生正确的传动轴加工工艺,同时将传统轴的有效检测方法进行讲授,让学生在应用实践技能的时候,既能够保证零件的产量,还可以保证质量。这是教学上的要求,也是未来工作的要求。
(3)通过项目教学教学应授予学生最正确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首先,教师必须明确项目教学目标。通常,学校会与企业相联系,定向培养,让学生在获得知识以后,直接投入到工作当中,既能够积累经验,又可以为自己增添“砝码”;其次,教师在应用项目教学的时候,要对每个项目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和计算,了解学生的实际诉求。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项目实践中,都要以最直接、最简便的方式来解答学生的问题;第三,每个项目都要有拓展练习,并且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单一的项目只能授予学生普通知识,拓展练习可以让学生的知识架构更加完善,实现一个全面的提升和进步。
(4)项目教学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实现理论和技能的双重提升
《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难度较高,通过项目教学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但是在日后的教学当中,必须提高项目的可靠性,同时,参与的项目要与学生的学习相符合才能得到较好的成果。教师让学生直接参与到零件的创造当中,切实的感受到零件创造的不易,在运用知识的时候,一定要相互配合、灵活运用,从而实现理论和技能的双重提升,这才是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