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2 11:16:36
导语:在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根据《宜春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和宜阳新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工作要求,本调研组就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开展调研。通过征集市大数据局、市工信局、宜阳新区招商局、经济发展局等市直和新区相关部门,以及园区企业关于发展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并组织调研组座谈会讨论和研究解决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探索不够、效果不明显的相关问题。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智慧经济产业发展背景及现状
2017年8月,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把宜春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全国知名’大数据产业强市”,并将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管理和运营的重任交给宜阳新区。此外,宜阳新区中心城市建设职能基本完成,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发展智慧经济产业是推进全区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最优路径。为此,新区管委会举全区之力完善基础、配套政策、加速推进。两年来,新区高规格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高起点、高要求、高质量推进招商引资,强素质、塑形象、优环境提升化企业服务,多措并举稳步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在全区上下的艰苦奋斗和努力拼搏下取得了喜人成绩。
(一)突出产业规划围绕“省内领先、全国知名”发展目标,邀请中国信通院的专家团队高层次、高起点规划编制了《宜春市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产业发展规划》,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科院人工智能首席教授张文生、中科院季统凯博士等10余名专家担任智慧小镇发展顾问,为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制定了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了2020年底,计划年引进培育30-50家大数据企业,带动就业超过5000人,年营业收入突破60亿元。到2025年底,大数据企业累计100-200家,引进培育2家以上十亿骨干企业,带动就业超过2万人,年营业收入突破300 亿元。到2030年底,引进培育2家以上百亿骨干企业,带动就业超过5万人,年营业收入突破800 亿元。
(二)突出平台建设1、产业承载平台
以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为核心承载平台,大力推进“两中心两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规划用地2万余亩,分三期实施:第一期1350亩,聚焦智慧城市和产业转型,重点建设“两中心、两基地”即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孵化基地、双创基地。其中赣西云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12.7亿元,占地面积约74亩,建筑面积4.82万平方米,按照国际最权威机房认证体系T3等级,将安装4000个8千瓦的高密度机柜,特点是密度最高、等级最高、颜值最高,是华东区域最大的云数据中心,一期1000个机柜将于10月底投入使用。呼叫中心、孵化基地、双创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4.36亿元,占地面积约280亩,建筑面积44.6万平方米,今年10月底可投入使用14万平方米。第二期5360亩,位于高铁站西南侧,聚焦产业创新,将重点建设产业创新基地、产业实训基地、知识产权中心及落地智能制造基地,目前土地已完成征迁工作。第三期1.6万余亩,位于一期东侧,聚焦应用研发,将重点建设应用研发基地和检测认证中心,落地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行业。
2、产业运营平台
为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和建设、管理、运营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成立了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建设指挥部和领导小组,设立了大数据运营公司负责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管理、运营和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目前,大数据运营公司拥有员工30多人、5个职能部门,承担起了大数据产业园区的项目建设、后勤保障、企业服务、招商引资、资本运作、资源整合等重任,完成了大数据产业园临时办公区、云数据中心、“一中心两基地”、大塘变电站、智慧党建中心、呼叫中心示范基地、蓝海彤翔渲染云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为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突出产业配套1、产业政策配套
为推动产业发展,宜春市出台了《宜春市关于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宜春市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高层人才“双百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市大数据管理局出台了《宜春市 “企业上云”云资源服务奖补实施办法(试行)》。在此基础上,宜阳新区细化出台了《宜春市宜阳新区关于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从数据产业、数娱产业、总部经济、外包服务、企业培育等11个板块为企业提供落地扶持,入驻企业可享受税收奖励、生产设备购置补助、企业上市奖励、总部经济开办奖励、著作权奖励、营收上台阶奖励、高管个税减免等多维度的政策支持。
2、产业服务配套
根据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特点,在配套服务方面,采取“4+2”的配套体系,即4个平台、2个中心。
四个平台:一是创新平台,大数据产业园获得了省级、市级众创空间授牌,目前申请的“江西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与产业融合创新)”正在审批中,同时与网易合作建立了联合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孵化基地;二是金融平台,设立了30亿元的大数据发展基金,将建设10万平方米的金融中心,用于落地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行业,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三是人才平台,大数据产业园和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入园企业提供人才保障;四是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了专门的服务团队,并建立了网上企业服务超市,可以为入驻企业提供从工商注册、纳税申报、记账、法务咨询等一条龙、一站式服务。
两个中心:一是居住中心,已配有390套人才公寓,并将在小镇一期再建人才公寓,为企业人才提供生活保障;二是商业中心,在园区内将建星级餐饮、休闲广场、绿地、电影院、健身房、咖啡厅、酒吧、24小时便利店等生活、休闲、娱乐设施,搭建“产、学、活、乐”全生态,满足企业人才高品质生活需求。
(四)突出产业招商
围绕能够品牌效益的智慧经济、能够带来海量数据的数据经济、能够带来经济总量的环保经济、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总部经济四个方面开展招商引资,以数字娱乐、人工智能、VR/AR产业为发力点,逐步导入智慧城市、产业融合、呼叫服务、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大数据关联产业。用一年多的时间,签约各类项目95个,48家企业注册运营。
今年上半年,抢抓“招大引强‘百日千亿’攻坚战”的契机,先后外出招商23次,对接项目76个,签约项目41个,亿元以上项目4个,其中亿一集团儿童动漫城项目投资金额40亿元,今年4月已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5月正式投产运营。截至目前,2019年新签约孵化项目35个,注册率达75%。并且,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借11月份开园契机,将集中包装和签约近200个线上线下企业,全面激活产业园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优势。
(五)突出产业融合
以大数据应用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为引擎,紧抓公共服务数字化、本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这三条主线,宜阳新区加强与宜春市其他各县市区的联动,实行1+N产业空间布局和“131”工程。以公共服务数字化为突破点,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政务大数据、民生服务大数据与城市治理大数据应用。将公共服务数字化工作作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由政府牵头引导,加强县市区联动,提升宜春各县市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水平,汇聚公共服务领域数据资源,开展公共服务领域创新应用。以本地产业数字化为需求侧切入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大数据应用两线齐进。从产业发展需求侧切入,切实推进锂电新能源、中医药、传统制造业、绿色农业、文化旅游业等本地支柱产业大数据应用,推进无车承运物流、安全生产服务等本地特色产业大数据应用,以产业数字化示范应用项目提升本地企业创新能力,并吸引大数据企业汇聚宜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宜春实体经济的融合。
二、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为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跨越发展,宜阳新区全力建设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突出智慧经济产业发展顶层设计,高效推进智慧经济产业招商引资及产业培育,虽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但是目前智慧经济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十分凸出。
(一)智慧经济产业发展探索不够
宜阳新区围绕智慧城市、游戏娱乐、产业融合、呼叫服务、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大数据关联产业大力开展招商推介工作,建设了“两中心两基地”等一批大数据基础性设施项目,引进了华为、网易必创、蓝海彤翔、华洋、灵猫有数、康灿科技、太城、影呼、中华网库等一批大数据企业,有序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但是,目前智慧经济产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生态发展不平衡,产业领域发展探索不够充分。尤其表现在产业招商仅限于大数据的存储、应用等领域,大数据的挖掘、分析、交易等领域缺失;产业培育重点关注大数据关联产业的企业引进,有潜力、有需求的本地大数据产业孵化滞后;产业发展专注解决智慧城市、智慧应用等问题,忽视了未来消费级大数据产业规划和建设。(二)智慧经济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
智慧经济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实体经济融合效果不明显。智慧经济产业要纵深发展,需要与全市县域实体经济深度结合,需要各县市区及工业园区的深度参与。当前,宜阳新区全力打造智慧经济产业发展,但与各县市区联动不强,县市区政府、工业园区重视不够、参与较少,未能有效推进大数据平台打造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二是智慧经济产业品牌影响力不明显。当前,全国各地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百花齐放,省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宜阳新区发展智慧经济产业起步晚、基础差,目前尚未成功打造省内外知名的产业品牌。三是智慧经济产业经济效益不明显。截止目前,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没有一家营业额过亿或纳税超千万的大型企业,大数据产业园区所有入驻企业2018年纳税总额不超百万,经济效益回报速度较慢。
(三)智慧经济产业专业人才短缺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要素。宜阳新区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奖补政策,但是由于地缘、薪资、政策配套等因素,外部高端人才引进缺乏足够吸引力。目前,大数据公司及园区其他企业现有的人员皆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尤其是技术类人员缺口较大,有相关企业因专业人才招聘不到位而难以开展业务。若无长期人才培养和输出机制,大数据产业园将长期面临人才短缺问题,严重制约智慧经济产业发展。
(四)智慧经济产业平台承载能力差
当前,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正处于投资建设期,云数据中心、双创基地、孵化基地、呼叫中心、金融中心等产业承载平台尚未投入使用,发展资金投入较少、政策力度小、融资能力弱,且大数据产业园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智慧经济产业平台承载能力差、市场核心竞争力较弱。
三、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针对宜阳新区和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今后宜阳新区应重点抓好以下关键措施的落实。
(一)围绕“产业发展”,打造多元化产业链
发展智慧经济产业,需充分挖掘市场需求,完善智慧经济产业链,应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数据为王”战略。利用云数据中心、“一中心两基地”资源优势,围绕数据存储、智慧应用等关联产业板块,开拓企业“两化”、企业上云、智慧应用运维等业务,打造好政务服务、民生服务、城市管理大数据中心和呼叫中心,快速汇聚海量数据。二是坚持做好“数据加工厂”,做好数据的挖掘、分析,形成旅游服务、电商服务、数字文娱等消费级的大数据,抢占有效数据交易市场。三是坚持做好数据应用,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做好软件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产业。四是坚持发展重点智慧产业,围绕游戏动漫、影视娱乐等关联业务板块,大力推进云渲染、游戏开发、游戏运行、电竞赛事等产业发展。
(二)围绕“产业融合”,打造统一平台
发挥市场作用,政府与企业、各县市区联动,全市一盘棋打造统一大数据平台,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大数据资源,推动大数据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大数据与本地优势资源融合发展。建议围绕宜春锂电、医药、旅游、文化等优势资源,宜阳新应区大力推进“大数据+N”的的发展战略,打造锂电新能源、中医药健康、新旅游等大数据平台,促进智慧经济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二是大数据与各县市区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建议围绕宜春锂电、中医药、烟花爆竹、运输、陶瓷、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全面进行数字化、信息化改造,同时入驻宜阳新区智慧小镇“双创基地”办公,宜阳新区负责提供云服务、大数据研发技术支持等,加强县市联动,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发展态势。
三是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应用融合发展。建议由宜阳新区率先启动城管、供水、供电、交通等智慧城市应用的“两化改造”,为智慧城市应用服务企业提供软件项目研发、技术支持,同时集中展示、集中推广智慧应用,全面提升中心城区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影响力,培育全市智慧城市应用的良好生态和发展基础。
(三)围绕“产业品牌”,打造区域特色
宜阳新区应结合本土实际和特点,走差异化发展路径,着力打造具有宜春特色的智慧经济产业品牌。
一是大力创建新品牌。建议:做实、做强已有的“江西省锂电大数据中心平台”“中国VR电竞产业共建基地”“江西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与产业融合创新)”,打造成行业标杆和示范;围绕VR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大健康、人才培养等方面先试行,争创“江西省VR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江西省传统产业数字化创新示范区”、“江西大健康大数据应用创新示范区”、 “全省大数据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特色品牌名片。
二是重点打造数娱产业品牌。建议:在机构、资金、产业孵化等方面完善配套,比如:成立数娱产业发展办公室,财政设立数娱产业专项扶持资金,联合市级1+5平台公司成立数娱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整合资金优质吸引优质数娱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数娱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促进数娱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将数娱产业打造成为宜春大数据产业的品牌。
三是着力创建宜春特色产业品牌。建议:整合锂电、中医药等优势资源,搭建大数据发展平台,加强产业数据分析、统计、应用,以大数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打造宜春特色的智慧产业品牌。
四是打造大数据行业品牌。建议:一方面争取省、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支持,建议发起成立全国性的数娱产业、锂电大数据产业、中医药大数据产业、农业区块链应用产业联盟、数娱产业协会等,实现行业内信息共享、资源互推、互惠互利,在大数据产业行业内形成品牌影响力。一方面定期举办大数据产业高峰论坛,把高峰论坛打造成像月亮文化旅游节一样的宜春特色品牌,使之成为市民的节日、企业的盛会、招商的平台,提升宜春大数据产业的知名度、品牌度、美誉度。
五是打造大数据产业标准。围绕锂电、中医药等优势资源,引进锂电、中医药、大健康等科研机构、检测中心、认证中心,汇聚同类大型大数据企业,打造全国认可的锂电、中医药、大健康康养大数据统一标准。
(四)围绕“产业效益”,打造龙头企业
一是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目前,大数据产业园区入驻企业多为分公司、合资子公司等,独自研发、独自生产、独自经营的总部公司较少。建议宜阳新区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建设,加大总部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力度,打造一批纳税千万以上的规模性大数据关联企业,形成大数据产业虹吸效益,吸引产业链内的企业快速汇聚,提升大数据产业园的创收能力,带动智慧经济产业全面快速发展。
二是优化招商选资。目前大数据产业入驻企业普遍营业额不搞、纳税较少,不能平衡产业的运营成本,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建议招商引资模式应向招商选资模式转变,做好入驻企业的前期尽调和市场反馈情况摸底工作,加强科学研判和决策,选择品牌知名度高、市场效益好的优质企业入驻园区,做大做强园区的营收和税收能力。
(五)围绕“人才培养”,打造政策洼地
大数据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要素。针对大数据产业园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建议:
一是有针对性的引进高端人才。针对数娱产业、锂电大数据、中医药大数据等细分行业领域,出台专门的人才引进政策。在引进高端人才、产业研究院、标准实验室等方面给予最优最具吸引力的专项政策。
二是重点培养本土人才。以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为重点,各县市(区)中职院校为基础,提供特色的教育扶持政策,用三五年时间重点培养一批大数据相关专业人才。
三是加快培训实操人才。发挥好宜阳新区周末学院、大数据沙龙平台,加强一般干部的强化学习;组织新区领导干部及园区企业高管,到华为大学、西湖大学等学校进行系统培训,强化管理和运营。以园区企业为依托,建设大数据实训示范基地,加快培育可实用的专业人才。
(六)围绕“产品平台”,打造发展平台
据了解,在综合试验区的建设中,京津冀三地将各有侧重。其中北京侧重于大数据创新,河北侧重于大数据存储,而天津侧重于设备制造与集成。随着试验区获得批复,启动建设工作,三地在旅游、医疗健康、交通、环保等各个领域的数据将逐渐实现统筹应用,推出一系列创新应用,例如远程诊疗等诸多方面。
大数据:支持你没商量
面对大数据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无论从政策角度还是机制方面,以京津冀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对大数据均表现高度重视。
从产业联盟角度出发,各个省市非常重视相关产业联盟的数据发展形势,其中一些联盟对于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5・18经贸洽谈会”上,《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得知,会上成立的京津冀大数据联盟为三地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前景。另外提及大数据交易,以北京和贵州为实验范本,大数据交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席卷全国。通过这些交易平台的设想,使得数据资源供需双方能够在相关法律的约束下,进行附加经济利益的数据交易,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形式。
从地域角度分析,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都是国家信息产业比较聚集发展的地区,大数据与IT产业相关性比较强,因此逐渐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自身发展的欲望比较强烈,其中京津冀产业链条相对比较健全。如今已经有很多地方出台了大数据规划、指导意见,为了把相关资源聚合起来,有的省市单位甚至成立大数据管理局,其中一些已经运作起来,对于推动大数据发展,特别是推动各个政府部门之间资源整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有幸聆听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所长安晖对于区域大数据发展的精彩见解,他分享了我国区域大数据发展情况与重点方向,建议在传统产业改造的四个方向运用大数据:第一响应用户的需求提升研发水平;第二实现用户产品交互,推动智能化生成;第三对企业遍布全球的企业,通过大数据辅助企业决策;第四和制造业服务化结合起来,用大数据支撑生产服务的发展,加快制造业服务环境。
众所周知,国家发展达到中等收入阶段,必然会伴随经济增速换挡期,如今我国面临经济新常态。大数据技术和产业的兴起,为“互联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以及无限的可能性。
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挖掘大数据应用是区域创新创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佳路径。相比之下,长三角地区侧重智慧城市、电子商务以及云计算;珠三角则是软硬结合,产品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的有机结合,终其目标都是产业生态链的塑造。
区域协同
或许可以用大数据说话
在京津冀大数据发展的过程中,经常被提及的是产业协同。以前提及“产业协同”更多的是一种案例说明,一种定性说法,但大数据的诞生给予我们一个可以定量的方法去评估达成协同的多方因素以及条件。不但可以更好地在发展过程中有效利用协同战略所带来的政策支持,同时也给大数据发展一个新的突破口。
龙信数据研究中心主任王成刚表示,用大数据的方式分析行业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三地产业结构存在巨大差异。首先,在北京大多数企业涉及科学技术研究方向,投资相对较多的是装备制造业,天津则是金融业,而河北是制造业;如果将京津冀城市进行综合衡量寻找匹配度的话,通过数据计算可以得出,朝阳和秦皇岛市的产业配合度最高;西城与廊坊的配对也是非常好的。这就需要对京津冀产业协同进行持续跟踪研究,来持续地测度协同进展情况如何。为此,龙信数据推出《企业投资报告》,反映区域产业结构,掌握本区域招商引资的特点,将来更会考虑如何用大数据来支撑京津冀规划、招商及政策的评估。
其次,对于企业发展走向以及行业的倾向的问题,初步分析得出,如果是北京针对河北的投资,比较倾向于制造环节;而北京对于天津的投资,倾向研发销售以及资本运营环节。例如,在研发环节中天津所占比重直逼整体的3/4,在资本运作环节以及制造环节只占了60%,所以用市场的脚来投票确实有一定的倾向性。
从2010年到2015年,京津冀共同申请专利的情况也可以用大数据的方式加以展现和分析,可以等同为三地协同创新的情况指标之一。“十二五”期间至今,三地企业联合申请专利数量达到1.2万件,得到授权的有8千件。三地企业联合获得申请和专利授权数量中,其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相对较高,已经超过河北和天津单独的比例,接近了北京。
这一系列数字表明,三地联合创新的质量相对较好,也验证了协同合作确实可以带来更大程度的进步。三地之中支撑力、创新力、凝聚力和辐射力均是北京处于领先地位;如果将京津主要的地市进行排序,也是石家庄、保定、邯郸等五个省市的发展程度较高,这与京津冀三轴四区这样的定位一致。对于企业发展指数,主要通过设定企业实力、企业活力、企业创新力的考量角度,对44个区县企业活力全部做了测度,排在前两位是海淀、朝阳,第三是西城,第四是天津滨海,第五是东城,前十位中仍以北京居多。
“数”聚坝上
张北“涨声一片”
2016年6月,阿里・数据港张北数据中心项目在张北县小二台镇开工建设。该数据中心将百分百采用绿色能源运转,建筑外表覆盖太阳能电板,同时采用自然风冷和自然水冷系统,绿色能源可就地转化成计算资源供全球使用。
据阿里巴巴技术保障事业部总经理周明介绍,阿里・数据港张北数据中心项目是其在张北部署大规模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基础设施的重要基地之一,建设布局采用“一点三中心”,即一个阿里示范展示点,张北云联数据中心、数据港张北数据中心、中都草原数据中心这三个相互备份的数据中心。对此,张北县委书记郝富国表示,和阿里巴巴联手建设的云计算基地,将为绿色能源的利用探索出新的思路,提高产业链效率。
如此看来,在京津冀大数据发展的蓝图上,张北一直居于不可忽视的地位。之所以被人熟知,除了以草原为特色的大旅游综合格局外,更重要的是领先的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理念与举措。
张北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产业首先得益于得天独厚的优势区位与条件。地处云计算发展的“黄金纬度”地区,是距离北京最近的适宜大规模建设云计算产业的区域之一;气候适宜,拥有丰厚的自然资源,能源充足等都可以为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发展提供充足、可靠、持续、稳定的主客观优势;目前张北贯通了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三大骨干网络,这些网络的完善,将最大限度保障大数据传输的需要,提供了十分可靠的“宽带堡垒”。众所周知,投资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关键在于后期的运营成本,核心是电价。“对于张北来说,张北首先是天然散热厂,可以节省65%的成本,0.42元的电价远远低于大工业的电价。”张北云计算办公室副主任张雅楠解释道。
火热的背后,是整个行业的全面喷发。
2014年1月8日,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2013年中国互联产业发展综述》,指出中国大数据应用市场正在持续发酵。
在国家层面,政府已意识到大数据作为战略资产的价值和重要性;在行业层面,各企业也逐步意识到大数据的业务价值和商业价值。
“特别是电商、金融、快消等行业,对大数据处理和商业分析的需求日益旺盛。”该报告指出,大数据已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各行各业,甚至中小企业也已开始进行大数据的计划和部署。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开始瞄准大数据产业发力,各种类型的产业基地和委员会不断成立。
比如,在北京的高科技集中地——中关村,一个正在筹备成立的开源与大数据专委会机构,其成员中就囊括了中国大多数的互联网巨头企业和主要行业组织。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数据热”的背后,产业落地和商业化仍然后劲不足。
大数据说起来很简单,其实是一个完整产业体系的综合体,不仅包括原来的企业财务数据、数据库和数据中心等资源,还包括了数据流及导入、数据架构与存储传输、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数据研判和趋势把握等技术工具,尤其是大数据的应用和分析与决策价值。
而在这一方面,国内技术和人才的储备还远远不够,无法形成有效的支持和落地实施。据了解,一些大企业还没有更好地理解大数据及其如何构建,认为给钱就可以做,但事实上,要做好大数据,更需要的是思维和理念的转变,以及企业内外多方面的人员配合。
与国外很多具备先进技术和理念的企业相比,国内企业普遍还需要一个人才培养、企业培训和思维转变支持的过程。国家的支持和引导,也需要深入调研,并与市场决定性的推动作用相结合,发挥人的创造性作用,真正推动中国创新人才和新科技产业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大数据”的布局也同样关系产业乃至国家安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日益透明化,大量的数据内容将会对外公开和存留。
而未来,国家和企业的决策,将会更加依赖精准的数据分析和判断。如果在科技领域落后一小步,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领域落后一大步,甚至失去整个市场。
未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等产业的发展,数据将会迎来新的量级的爆发,比如金融数据、基因健康数据、气象环境数据、江河水流数据以及机器设备数据、地理数据,等等。
谁掌握更庞大的数据,以及更强有力决策和分析参考能力,谁就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筹码,这将成为未来新的国家与企业竞争格局。
这方面,很多国际巨头如IBM、GE等早已在全球展开布局,国内产业界还需要进一步突破并竞争合作,尽快赶上。
一、政府要主动开放组织数据。建议国家制定政府组织数据开放的标准和范围,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把云计算中心纳入“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重要内容。“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包括传统的物流,还应通过建设云计算中心,进一步打通数据流、信息流,紧密连接我国经济政治体系。
“一带一路”与云计算
“一带一路”依旧是在今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无论是“东出海”还是“西挺进”,都将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提供难得机遇。在浪潮与俄罗斯签订云计算战略框架后,如何使国产云计算设备继续在“一带一路”中发挥作用又成为孙丕恕深入思考的方向。
目前,浪潮已经开始从销售布局、生产布局、研局三大层面进行全球布局的探索。针对“一带一路”孙丕恕继续建言,要在“一带一路”上建云计算中心。他认为,云计算中心已经和水、电、气、路一样同属于基础设施范畴,因此不仅要修路、通电,还要建好云计算中心,让相关国家“不仅知道中国的电信运营商,还要了解中国的云计算中心”。
这又可细分为两大方向:第一,建设云计算中心,中国的建设模式同样可以推广到国际;第二,支持中国企业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云计算中心建设、运营。在孙丕恕心中,“一带一路”与云计算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不仅可以销售中国的优秀产品,还能够输出中国的创新商业模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政府数据开放
在今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热点,而政府开放组织数据将成为推动大数据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助推器。 浪潮把大数据分为组织数据和互联网数据。政府组织数据是含金量最高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政府数据的整合和开放是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关键。据统计,数据资源增值性应用每年可为美国的医疗服务业节省3000亿美元,为制造业在产品开发、组装等环节节省50%的成本,可为欧洲的公共部门管理节省2500亿欧元,为全球个人位置数据服务提供商贡献1000亿美元,这足以为创新的主体――企业创造环境,形成新格局。
孙丕恕表示:“我还提出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工作的建议。我国必须加快政府开放数据的步伐,要统筹规划,出台指导意见和行动规划,大力推动政府开放数据标准的制定工作,并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政府数据开放。”据悉,广州市政府已经购买了浪潮的数据开放咨询服务,成为全国第一个购买数据开放咨询服务的城市,而浪潮期望将这些服务框架逐渐固化成相关标准全面推广。
针对互联网数据,浪潮采集整理了类、20PB大数据。例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与浪潮合作,利用大数据建设社会征信系统。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和浪潮合作,向全省小微企业定向推送包括原材料价格、生产工具、市场重点信息等的经营情报;通过采集分析企业的经营数据、信用状况、行业地位等,形成企业诚信指数报告,由政府主管部门向银行择优推荐,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服务。可见,这样将组织数据与互联网数据开放打通,可以使众多小微企业享有更充分的“获得感”。
“互联网+"与“融化”传统产业
在今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成为又一热点。孙丕恕对此的理解是,“互联网+”就是互联网“融化”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改善中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
在他看来,互联网“融化”传统产业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是产业互联网将逐渐兴起,意味着各行业如制造、医疗、农业、交通、运输、教育的互联网化。互联网将渗透到传统产业生产制造、销售物流、产品研发各个环节,发展成为无处不在的商业体系,并将主导后台的生产。
二是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和互联网公司的传统产业化将同时进行。一方面,传统产业要生存必须以互联网思维来改变过去的模式;另一方面,控制了商业模式的互联网企业将凭借自身的主导优势尽可能地覆盖产业链上更多的环节。双向的互联网化最终将完成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尽管大数据的概念并非近期才出现,但其以一种革命风暴的姿态闯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并不断升温,只是近两年的事情。时至今日,大数据已经撼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商业科技到政府、经济、教育、人文,几乎没有一个领域可以不被触及。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引发了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使人类社会逐渐走向数据经济时代。据统计,全球所掌握的稻荩每两年就会翻倍,到2020年,全球的数据量将达到40ZB。这些天量的数据正成为巨大的经济资产,而大数据的广泛深入应用,也使得数据资源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核心创新要素。因此,从出现伊始,大数据就受到各方的热切关注。有关发达国家相继制定出台大数据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文件。我国也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庞大的人群和应用市场,复杂性高、充满变化,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复杂的大数据国家,通过大数据这种创新方式和创建新的产业群,则可能成为解决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重要手段。而大数据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人才瓶颈,作为为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主体的职业教育,则必须在规模和质量要求方面给予回应,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着手加快大数据人才培养。
与此同时,除了自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外,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大数据正在转变为一种自然观、社会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它正在改变我们的思维观念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2013)。历史的发展脉络证明,一切问题解决往往都是以思想和观念的变革为前提的,而思想和观念的变革则往往由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方法手段引起。当前,就职业教育领域而言,尽管我们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大而不强,仍面临诸如管理体制机制尚待完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教育教学质量亟待提升等问题。瞄准2030,《中国职业教育2030研究报告》提出:通过提高治理能力,实现体系的高效运行;通过提高基础能力,夯牢持续发展根基;通过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激发活力;通过提高服务能力,增强社会价值;通过提高竞争能力,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无论是解决上述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还是实现2030发展任务,都有可能通过大数据这样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方法手段来获得突破。
就世界范围内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大数据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主要有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两个方向,其帮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视角判断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展示那些过去不可能观察到的教学层面,并使个性化的教育成为可能。这也必将驱动职业教育领域在教学、学习、评价、管理和科研等方面发生巨大变革,而这种变革正在显现。职业教育领域应未雨绸缪,早做布局,积极应对大数据带来的挑战。为此,职业教育决策者、管理者以及教师首先应该以自觉的态度接纳并主动融入大数据时代;其次,提升掌握数据应用的能力,使决策者、管理者和教师成为“数据使用者”;第三,职业院校在教学与管理等方面,应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各类职业教育大数据资源的功能开发,并推动数据的公开与分享。
关键词:唐山市;会展产业;大数据;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102-2
引言
唐山市成功申办“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标志着该市会展产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地处京津冀核心地带,受益于京津冀一体化政策,唐山市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受制于重工业发展的环境污染问题,唐山市正面临着经济转型的严峻挑战。会展产业近年来在我国的兴起与快速发展受到广泛的关注,这给唐山市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契机,然而在把握发展机会的同时更要明晰该地区会展产业现有的优略势和要面临的种种挑战,对大数据的梳理以及SWOT分析可以直观的理清唐山市会展产业现有的特点,并可以针对其特点提出可行性的策略,以期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1 大数据背景下唐山市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2015年中国会展业发展报告》得到的2014年全国城市会展业发展状况的统计分析,京津冀地区的会展业发展呈现出极度失衡的态势,这方面远未达到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要求与目标,唐山市会展业的发展水平虽然不如北京天津,但是统计数据表明其发展前景良好。
1.1 唐山市会展业发展综合指数良好
根据城市年度展览数量、城市年度展览面积、城市年度专业场馆数量、城市年度专业展馆可提供室内面积、城市年度展览管理机构、城市年度UFI会员单位以及城市年度UFI认证项目数量等多项指标综合评估得到的城市年度展览业发展指数(见表1)可以直观的看出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的会展业发展水平。
在统计到的全国140的城市中,京津冀地区的北京、天津、廊坊、石家庄、唐山位于前列,其余城市均位于中流层次甚至发展滞后层次。究其五个发展良好城市的原因,北京拥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天津作为直辖市是北方经济重镇并拥有滨海新区和天津港,廊坊是京津经济走廊,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省会拥有河北省全省的经济支持,唐山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经济基础。在与京津冀其他城市会展业发展水平对比中发现,唐山市不但拥有两座专业场馆同时还具有一个UFI认证单位和一个UFI认证项目,年度办展数量和展览面积也名列前茅,由此可见唐山市会展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与乐观的发展潜力。
1.2 会展市场活跃,唐山会展业企业逐年增加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会展市场逐渐活跃升温,唐山市会展业也走在大潮流之中。自1999年唐山市第一家会展企业成立,截止到2015年底,共有会展企业37家,在这37家企业中,注册资本在0-50万(包含50万)以内的共有18家,注册资本在50万-800万之间的有8家,注册资本在1000万(包括1000万)的有三家,其中有8家企业未公示注册资本信息。在1999-2015年之间共有17家企业在成立后又先后被吊销或者注销营业资格,在这17家企业中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内(包含50万)的占14家。
通过对唐山市会展企业的变化统计可以看出其会展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企业变化总规律契合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目前阶段正是发展初期阶段向快速发展时期的过渡。通过逐年增加的企业量以及办展量,可以直观的体现出唐山市会展业市场健康活跃。
2 在大数据背景下对唐山市会展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根据上文大数据情况并结合唐山市的实际情况,对唐山市会展业发展做出科学的SWOT分析可以为接下来的策略研究提供足够的依据和参考。
从现有数据观察可以发现,目前唐山市会展业发展具备地理区位、社会经济、产业基础等优势,同时需要弥补品牌展会和高素质专业人才不足的劣势;唐山市受益于国内会展业快速发展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实施的机会,同时也要面临国际经济形势低迷以及地区间激烈竞争的挑战。
对唐山市会展业的优略势分析
优势1:唐山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唐山市紧邻北京市和天津市,三座城市形成渤海湾北部地区的经济金三角,受到北京、天津的经济发展影响,唐山市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河北省乃至全国地级市前列。良好的铁路、公路、航空以及海运交通为唐山市会展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唐山还拥有黄埔、上海、深圳、宁波以及韩国、日本、希腊、俄罗斯等60多个国内外口岸。以唐山为中心的京、津、秦实现一小时通勤圈更是为往来唐山的商旅人士提供了便利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为唐山市会展业的发展吸纳广泛的物流、人流、商流。
优势2:唐山市拥有良好的会展产业基础。目前唐山市建有专业场馆2座,可提供室内展览面积2.35万平方米,已成立两个展览管理机构,拥有一个UFI会员单位和一个UFI认证项目。[]在此基础上,唐山“中陶瓷博览会”已成功举办18届,参展商、参会人数以及交易额逐年增加,陶博会已经成为唐山市会展业的名片享誉海内外。
劣势1:唐山市专业场馆单体面积较小,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会展业的需求。唐山市虽然已经建有两座会展专业场馆,而且在河北省内已经处于优势地位,但是和京津两地相比还差距巨大。从唐山市展览业独特的发展优势来看,从长远发展来看,现有的两座场馆可以提供的2.35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已经难以满足该市的办展需求,导致大型展会难以入住,致使本市的会展业发展陷入了量大而不精的发展瓶颈。
劣势2:唐山市品牌展会数量稀少,会展业发展的知名度不高。目前唐山市的办展数量虽然逐年稳定增加,并且一直处于河北省内领先地位,但是与相邻的京津两地相比仍然处于不同量级之上。对于创办知名展会而言更是劣势明显,目前唐山市能够被外界所熟知的大型展会只有中国陶瓷博览会一项,这些原因直接导致唐山市会展业发展的知名度难以提高,也限制了该市会展业的发展速度。
3 唐山市会展业发展的策略
通过对京津冀地区整体以及唐山市个体近几年会展业大数据整理统计,对唐山市会展业发展做了有针对性的SWOT分析。针对大数据统计情况以及SWOT分析结果给唐山市会展业发展提出以下策略。
3.1 充分发挥内部优势,大力推进会展业发展
唐山市应该利用自身目前拥有的场馆优势和便利的交通优势,加大招商引Y力量。深刻挖掘“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这一成功案例的经验,依托唐山市煤炭、钢铁等产业优势,开发新的具有影响力的名牌会展项目,品牌化建设是唐山市会展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力宣传唐山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将会展和旅游紧密结合,实现会展经济的最大化发展。
3.2 积极扩建专业化场馆,开展大型的示范型会展活动
针对现有专业会展场馆单体面积较小的劣势,唐山市应在现有基础上对现有场馆进行合理扩建,为特大型展会活动的召开做好充分准备,而且要在现有展会的基础上开创具有本地产业特点的大型示范型展会项目,并逐渐确立龙头项目,逐步推进中小型项目的演进与发展。
3.3 实施高素质会展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
为加快唐山市会展业的现代化发展,面对会展人才稀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唐山市应联合辖区内高校开创会展类专业的高等教育项目,为唐山市会展业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并建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平台,真正实现会展学科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联合辖区内大型企业做好会展专业高素质人才引进工作,并联合唐山市现有的会展业管理监督机构完善会展从业人员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3.4 与区域内城市形成会展业的联动发展
抓住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机遇,大力联系北京天津两大中心城市的会展项目,把握住两地会展项目繁多的特点,适时引入部分项目,不仅能够为北京天津分担展会档期压力以及交通餐饮等压力,还能最大化的促使京津唐三地的会展业形成一个动态的互动式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012年中国会展业发展报告[R]. http:///.
[2]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013年中国会展业发展报告[R]. http:///.
[3]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014年中国会展业发展报告[R]. http:///.
[4]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015年中国会展业发展报告[R]. http:///.
《中国动漫指数报告》
9月29日,2014年爱奇艺动漫嘉年华暨爱奇艺“金花瓣”原创动漫作品展映颁奖典礼在福建福州盛大开幕。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高政,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院院长黄心渊,爱奇艺副总裁耿晓华等亲临会场,共同签约并备受动漫行业瞩目的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动漫指数报告》。
在最新的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动漫指数”中,《熊出没》、《铠甲勇士》、《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电影)、《新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喜羊羊与灰太狼》、《巴啦啦小魔仙》、《尸兄》、《赛尔号》、《熊出没之过年》(电影)、《侠岚》等十部优秀作品登顶“中国动漫指数榜”TOP10。此外,《超神学院》与《快乐酷宝》两部新媒体动漫晋级为本季进步最快作品,跃升“中国动漫指数”排行榜排名前二十位,其中《超神学院》创造了排名上升30位的好成绩。
大数据折射市场变化,报告显示,7-13岁儿童仍然是中国动漫的主流观众,占比达到46%,其次为14-17岁青少年群体,“值得注意的是本季18岁以上用户占比上升为16%,与第一季度3.7%占比相比增速明显,成人观看动漫趋势增强,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内容覆盖上更加丰富。”爱奇艺副总裁耿晓华强调。
“这个数据能客观地反映我国动漫产业的现实状况,指数产生以后能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对企业来讲能清楚地了解到行业的发展趋势,对制作者来说,能清楚地了解到动画产业投资的价值所在,对政府来说,如何对动漫产业在政策上进行针对性的扶持也有据可循,”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高政表示。
爱奇艺助推中国原创动漫新方向
新媒体冲击,动画市场繁荣,互联网时代下的大数据思维开启了动漫电影全新的制作运营模式。“大数据纵观动漫市场,寻找动漫行业新契机”、“从票房看市场认知度,把脉国产动画电影”两场高峰论坛,十位业内专家,共议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闷头搞创作的人打开了新思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都不够准确,应该说这是一个用户为王的时代,”上海河马动画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文艳认为,而利用互联网创造动漫市场增量,打造优质内容,形成跨媒体发展的IP,从线上的数字转化为线下的用户消费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模式。
2012年3月29日,美国奥巴马政府推出“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提出“通过收集、处理庞大而复杂的数据信息,从中获得知识和洞见,提升能力,加快科学、工程领域的创新步伐,强化美国国土安全,转变教育和学习模式”。在随后的一年中,美国在多个方面均推出了一系列后续措施。
在科研方面,2013年2月6日,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内的10家国际研究基金会宣布启动第3轮“数据挖掘挑战”计划,以激励社会及人文科学中的计算密集型研究的发展。该挑战的目标是通过认识大数据对于社会及人文科学研究人员的意义,说明大数据是如何改变这些学科领域的研究状态。3月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公布了其拟重点支持的项目和计划。主要包括:促进能支持大数据及数据分析的技术研发;培养并扩充大数据领域的人才力量;开发大数据应用,并进行演示和评估,以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就业、教育、医疗、能源,以及可持续性、公共安全、先进制造、科学工程与全球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工作;通过开展挑战赛并提供奖励来促进基于大数据的新发现,并促进地区创新。
在产业方面,美国各大公司加快了大数据方面的布局和投资。根据IDC于2013年1月的《2012-2016年全球大数据技术与服务预测》报告,全球大数据技术与服务市场的增长速度大约是整体信息通信技术市场增速的7倍,到2016年有望达到238亿美元。因此各IT巨头纷纷加大了对大数据的投资,通过兼并、新设立研发机构等举措在大数据市场抢占先机。如:2013年2月1日,IBM宣布在2015年前拟支出145亿美元进行收购的计划,通过收购成熟公司来完成对大数据产业链的控制,完成向大数据业务转型;2013年4月10日,英特尔正式了其专为大数据存储、管理、处理和查询等应用而开发和优化的Apache Hadoop发行版软件的最新版本,推动大数据应用落地。
在国防方面,目前美国国防部正资助开展与网络安全相关的若干大数据项目。其中一个项目“针对性网络攻击分析器(CAT)”项目,通过自动关联网络中的所有不同数据源,理解随着网络的发展、变化,信息如何进行连接,从而帮助网络防御者更轻松地识别电脑异常情况,降低网络部门人员的工作量,解决人手短缺的问题。
美国大数据战略特点分析
从美国“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和后续情况来看,美国实际上已经确立了基于大数据的战略,其特点如下。
第一,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美国已经从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大数据并开始行动,其长远目的在于突破大数据处理领域的核心技术,加快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创新,加强美国在信息化时代的国家竞争力。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认为,“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堪比曾引发了全球信息网络革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该计划的确立了大数据技术从商业行为上升为国家科技战略的分水岭,这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在国家安全战略层面,大数据问题已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了战略和战术双方面的重大挑战。美国与国防有关的重要机构对大数据投入巨资,其目的是解决军事和国家安全中的大数据挑战,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信息网络安全的能力。
第三,在国家ICT产业(信息通讯产业)层面,目前美国ICT企业是大数据发展的主力军,美国正在进一步强化其领先地位。EMC、IBM、微软、Oracle、SAP等传统IT巨头2012年度对大数据的投资达到4万亿美元。美国已经敏锐地认识到,当前美国企业已经在大数据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为了全面强化ICT产业在未来的竞争力,美国已经将大数据当作强化ICT产业在全球产业链垄断地位的重要契机。
可见,大数据已经成为美国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安全战略、国家ICT产业发展战略的交叉点。可以说,美国已经确立并实施了大数据战略。美国大数据战略的主要意图是希望突破大数据的核心技术,通过在军事、科研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带动规模化的商用市场,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并获得军事能力、市场优势等多重优势,巩固并强化美国在信息时代的全面战略优势。
中美两国大数据措施对比
第一,美国持续强化国家战略顶层设计。重点关注创新能力、军事能力、产业能力、信息能力等方面的竞争力,持续推出国家战略计划,各部门的协调动作也比较快。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2012年12月,广东省明确提出大数据战略。2013年2月1日,科技部公布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4年度重要支持方向,其中,信息科学领域的重要支持方向之一即为大数据计算的基础研究。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明确大数据战略的地区和部门还是太少,更多是学术界、产业界的研讨和呼吁,国家层面大数据战略则尚未进入议事日程。
第二,美国力图加速以大数据为主要驱动力的技术变革,其做法是关注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从数据的产生、传输、存储、处理(包括分发)、应用等生命周期循环,重点关注自己相对薄弱的搜索能力、分享能力、深度分析复杂数据的能力,力图在上述方面突破大数据的核心技术。可以预言的是,如果美国的战略意图得以全面实现,则信息时代的技术升级和变革将为期不远。我国在数据领域的生产、传输、处理、应用等各个环节,技术能力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在此方面,我国应避免出现能力“代差”的局面。
第三,美国联邦政府带头推动并实践数据公开,对深化数据应用,发挥数据效益,起到了很大作用。美国认为,政府机构是重要的大数据的生产者、所有者,很多联邦部门纷纷在政府数据门户网站(data.gov)上公开数据,引领了世界范围的政府数据公开。在我国,数据共享和公开方面,由于理念、政策、机制等方面的限制,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面向社会公开的数据比较少,目前主要还在关注信息公开阶段。这方面,我国还有很多基础性工作需要做。
第四,美国政府重视发挥产业界作用,力图扩大巩固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领先及垄断地位。当前大数据应用领域处于领先的是Amazon、Google、Facebook等美国新兴网络企业。他们已经开始通过基于云计算的平台,汇集来自互联网、无线标签、全球定位系统(GPS)、智能手机等采集的大量数据,经过分析后用于客户信息管理或者市场营销活动。中国应明确大数据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当然内容之一,予以大力发展。我国于2012年7月9日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基础产业、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是“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内容。应该说大数据产业也包含在内。我国当前在大数据等方面有一批有一定优势的企业,如电信企业、商业银行、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我们需要加快发展我国的大数据产业,以做大、做强我国的大数据产业和大数据核心企业。
大数据虽然表面上是个技术术语,但实际上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经济运行、国防军事、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提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大数据战略和发展路径,形成良好的大数据发展环境至关重要。相信随着我国的有效应对,我国的大数据也将迎来大的发展机遇。
一个人的基因编码“数据库”不仅是遗传密码,而且是未来的金矿。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越来越完善,所花费的成本将会越来越低。今后,患者以及普通人都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DNA基因全测序,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预测“生命的未来”。
在技术的变革下,未来医学是看“基因”下药。
不过,我们也看到基因大数据带来的问题不容乐观,业界对伦理、监管的边界不明晰而感到担忧。对企业而言,当前要想从基因大数据中掘金,耗资巨大,且盈利尚需时日。
那么,我们将如何看待当前热潮下的基因大数据,以及技术变革带来的产业变革?本期《支点》杂志专访基因大数据领域相关企业界代表,听听他们对基因产业发展的声音。
基因诊断存在局限性
《支点》:生物科技、基因测序,作为新型的产业受到了国家的鼓励支持。如何看待这一产业的发展态势?
许鹏:从上世纪50年现DNA以来,基因检测一直是医学界的热点。最近几年,基因检测已得到广泛应用,比如目前比较成熟的产前筛查,以及还在探索阶段的个性化肿瘤治疗等。
科学研究者发现,很多疾病都与基因有关,随着基于基因诊断的数据越来越庞大,基因诊疗的准确度也开始提升。过去我们要想对人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费用高昂,动辄上百万美元。而现在我们只需花上千元,就可以做简单的基因检测。
可以说,基因技术的发展,对医疗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张增金: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日益深入,我们迎来了生物大数据时代,动辄就是数百GB的测序数据,还有庞大的生物序列数据,以及复杂的蛋白质结构数据等等。
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和数据库,配以精悍的服务器硬件,只要你手上有自己的基因数据,我们就能提供专业的数据分析服务。
《支点》: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医疗领域相关公司加入到大数据的掘金中来。如何看待大数据对医疗产业带来的变革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许鹏:基因检测和大数据的结合,给生命科学带来不少变革,如对海量基因数据的分析,或许能找出疾病基因的规律。同时,数据就是金钱,目前不少公司收集数据,并从中不断尝试,提炼出有价值的数据。
不过,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我认为基因指导诊断目前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现在对基因大数据的运用,很多还停留在炒作概念的阶段。比如,有的机构声称,通过采集DNA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就可以确定孩子的天赋特长和未来的发展。甚至,有的公司宣称利用基因测序,能够确定人的性格。这无疑是种误导。
张增金:当前,我们看到基因大数据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数据种类繁多,比较分散;缺乏存放标准、难以共享;数据分析缺乏有效工具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逐步去解决。
目前,基因大数据的挖掘才刚刚开始,可挖掘的价值较多,需要参与者去开发更好用的工具,更好地去组织数据,从根本上去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
我们离真正理解基因科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类当前对基因组的理解尚不到3%。这个领域才刚刚开始,要发掘的内容是很多的,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董鸣雁:基因大数据受到各路资本的青睐,是未来医疗产业发展的方向。
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对基因大数据的采集、分析需要花费大量的研究成本,何时收回成本短期没有时间表。同时,在实际生活中,让市场能够为基因大数据买单,我觉得尚需时日。
打通数据“孤岛”
《支点》:由于医疗机构之间的壁垒、检测标准、试剂选取等原因,数据口径和相关指标无法直接使用的情况依旧存在。我们又将如何打通这些数据“孤岛”呢?
张增金:一是可以对存储和管理的基因大数据进行整合,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合规性;二是可以用方便快捷,且经济的方式去分析基因组大数据,生成可靠易读的科研报告和可视化的图表;三是与业界同行进行安全、无缝对接,实现科研合作。
目前,有上百家科研院校在我们的云平台上进行基因大数据的挖掘。
董鸣雁:在医疗运用领域,大数据与医疗行业两者间的业务结合还不够紧密。最近三年以来,不少大型医院、医疗机构对系统做了大量改造。我们看到,在数据医疗领域,有的医疗机构已展开与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学习。
目前,这种交流是点对点的展开。如何将各个数据“孤岛”整合起来,我认为还需要国家建立区域卫生平台,让区域卫生数据在一个平台上通联起来,形成汇聚点。
《支点》:我们看到医疗大数据的市场容量呈爆发式增长,基因大数据的扩展价值主要在哪些领域?
张增金:基因大数据+精准医疗,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精准医疗离不开基因大数据的分析,目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是单基因遗传病,复杂疾病以及肿瘤。我们目前布局精准医疗领域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成立了百迈客医学检验所,为实验和数据做储备;二是利用百迈客云的平台来进行数据分析。
在精准医疗领域,基因大数据将摒弃过去的“经验”诊断,实现更加精准的诊断;在大众健康领域,基因大数据将实现由预防到治疗的转变。同时,利用基因大数据,我们可以在农作物育种领域大有作为。
如果算上大健康领域、农业育种、工业微生物领域的基因大数据,其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元。若单就基因检测领域来看,国内基因大数据规模将超过千亿元,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许鹏:当前,国内医疗大数据市场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商业模式尚未成熟。国内医疗大数据企业的盈利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数据收入、搭建系统收入、软件收入、提供服务的收入、免费提供服务换取流量之后靠流量变现。
虽然行业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商业模式,但健康医疗大数据市场未来的发展仍然值得期待。
医疗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是精准医疗攻克其主要技术难题的关键环节,是其成功路上的重要“螺丝钉”。
隐私边界不明
《支点》:我们在基因数据化的同时如何保证基因数据的安全性?
董鸣雁:大数据医疗行业的安全性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技术上的安全性,二是观念上的安全性。在技术安全性领域,目前技术对数据的保存本身并不太难,且有一定社会认可度。但是在观念上,我们对医疗大数据的隐私保护等,还存在一定的安全忧虑。
我们要让医疗大数据走出“院墙”,让患者没有顾虑地去医院看病,放心填写个人的病历、病情、亲友电话,以及家族是否有遗传病例史等,医院要做到妥善保存。这些数据,除去个人的敏感信息外,病情、病理、病历等这些信息大量汇聚以后,才可能进行数据提炼、分析或抽取,并提供给医疗机构。
我们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如专业的医疗云等,让其提供数据医疗的整理、分析等报告。同时,作为数据收集的点来说,医疗云为大数据做出基础、物理准备,是大数据医疗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