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0 03:35:14
导语:在中国梦诗歌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我的中国梦一:幼儿园不能小学化
我在幼儿园工作了一年,孩子们从中班起就开始识字、认字、写字、背书、计算。课堂上不是背课文,就是做计算。给孩子留的作业,幼儿园做不完,回家还要做。如果写不好,家长、老师就呵斥、责骂,孩子们自然认为学习是很痛苦的一件事。这样,孩子还未上学,就已恐惧了,厌学了,孩子们失去了快乐和幸福感。
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为了孩子多写几个字,多做几个算式题,把仙女和王子统统赶出孩子童年的生活,一门心思让他们像小学生一样学拼音,写作业,背课文,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以便小学能一路领先。实践证明,孩子们的成长没有速成班可言,每一项能力的发展都需要一步一步地完成。孩子就是孩子,儿童就得像儿童,如果幼儿园的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会造成果实的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甚至很快就要腐烂。提前学习只能使孩子一时领先,让孩子在学习上体会到的是一种由高峰渐渐滑向低谷的感觉,会挫伤孩子们的自尊心。提前学习,让孩子上课时失去了新鲜感,老师最难教的是上课时缺乏学习兴趣的孩子。因此,遵循教育规律,才算是成功的教育,是不是输在起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赢在终点。
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会扼杀孩子们的天真个性。幼儿园应该是孩子们的乐园,还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天真活泼给孩子们吧!
我的中国梦二:小学生没有书包了
有朝一日,一个个小学生,一天到晚都是欢天喜地的,跳跳蹦蹦的。他们再也不用背着沉甸甸的书包上学放学了,因为老师发的那点课本和作业本,完全可以放在教室里的课桌内,作业很少很少,就是有点作业也是课堂上完成。考试,一个学期到期末才考一次,不是百分制,而是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等级制。没有百分制,也就完全不可能排什么名次了。一个个小学生,全都无忧无虑的,一天到晚除了上课就是玩,尽兴的玩。当然,学校里也有各种各样兴趣小组,你爱参加哪个就参加哪个,完全自由。学校里的活动也很多,如参观啊,游戏啊,唱歌跳舞啊,小型的文体表演、比赛啊,一些公益活动、义务劳动啊……回到家里,学习做点家务事,晚上,可以看一会儿电视或玩一会儿电脑,也可以看点其他儿童书籍……早早上床睡觉,早上也不必天蒙蒙亮就起床急匆匆地赶往学校。这样,近视眼少了,小胖墩少了,我们的小学生个个精精神神的、快快乐乐的、健健康康的……
我的中国梦三:中学生不排名次了
考考考――学校的法宝。周考、段考、月考、期中、期末,每次考完班级排名,学生排名理所当然。中学的排名次风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首先是检查评比之后,高考中考之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给学校排;于学校而言,每次考试,必排名次,不只班级排,还在全年级排,如果县市统考,那就县市排。排名之后,一是张榜公布,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一目了然;二是立即告知家长。今天,分数、名次,已是套在广大中学生脖子上的一副沉重的枷锁,任你是学习成绩一般般的,还是优秀或很优秀的,更甭说是差生了,无一可以例外。沉重的枷锁,使每个中学生的心理、心灵都受到莫大的创伤。绝大多数同学都承受了下来,但心理上隐形的潜在的负面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而这种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又必然会对学生日后一生的思想、工作、生活产生影响……呜呼!影响复影响,这种影响谁能估量?
排名妨碍了孩子的想象力。一个整日枯坐在教室里,为了分数为了名次,不停地做各种练习册和试题的孩子,还剩下多少可怜的想象力?如果把做各种练习册和试题的时间用在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好书上,孩子们会汲取多少智慧和能量啊。不做题怎能有好名次呢?老师无奈,学生无语。排名淹没了孩子们的青春,排名淹没了他们的兴趣,排名淹没了他们最美好的年华。他们在学习上的名次上去了,他们的想象力下来了,甚至枯萎了。当老师的不应该反思吗?
我的中国梦四:教师不加班补课了
我的朋友多数是教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表示也不情愿补课,但学校逼迫他们补课。学校为何又要坚持补课呢?他们说的理由比较含糊,但也比较无奈,说别的学校都在补课,他们学校不补课就会落后,落后了就得受上级批评。他们中很多人说的一句话是“要不补都不补,这样就好了”。也有的教师认同校长们的看法,认为别人补课而自己不补课,教学质量就会落后。还有些教师说,补课也是万不得已,现在高考、中考前都得有时间组织复习,要留出复习时间就得赶教学进度,不补课实在不行。
大多数的学校都在加班加点补课,教师从早忙到晚,根本没时间去好好思考、研究教学。不看新闻,没有时间充电,所以上课枯燥无味,学生不愿听,不愿学,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早7点之前就到校,夜晚9点才离校。吃饭的时间很紧张,晚餐时间只有45分钟,然后又是上课。如此下去,教师都不堪重负,何况学生,难怪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了。
2012年7月,告别刚做完手术不久的母亲,告别至今仍不知我在新疆支教实情的89岁高龄的爷爷,我怀揣着单纯而美丽的梦想,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准备到远离故乡3000公里外的地方,第一次感到无措和对前途迷茫的恐慌……踏上赴疆列车的那一刻,我回头向家的方向望去,一遍遍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既然选择了就永不后悔。能成为全国815名研究生支教团中的一员,我力求自己能够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耕耘,在西部支教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为飞扬的青春增添些壮丽。
初到新疆,我克服了水土不服、皮肤反复过敏、疱疹等疾病的折磨和困扰,以期尽早进入角色。长途跋涉和培训过后,我被分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红星高中。近一年来,我努力地证明着自己,初为人师的紧张、激动、欣喜等复杂的心情交织着。最怕讲课时孩子们用求知若渴的眼神目不转睛地望着我,眼神碰撞的一刹那,也激励着我要更加努力下功夫精心准备每一节课。由于很多时候都是临时代课,这就要求我以最短的时间尽快熟悉不同年级的课本和不同程度的学生,虽然无形中增加了教学难度,不到一个学期我就要熟悉4本不同的教材,但这也鞭策着我勤奋钻研、不断探索。
在授课过程中,被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深深触动的我设置了“与你分享美”课前精彩五分钟活动。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我为这些从未走出疆内的孩子们讲述外面的精彩世界,为他们分享优美语段、名言警句等等,看着孩子们特别喜爱这个活动,我也乐在心里。课下了解到班上一些团场孩子的家庭状况后,我不禁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忧心起来,我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利用“一对一”座谈、温馨便条、书信等方式和他们沟通交流,又先后从自己的生活补贴中拿出1000余元购买作业本、笔,用来奖励或资助班上的学生。我时常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他们,困难只是暂时的,一定要学会坚强,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梦想,敢于追梦。
报告强调,为实现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使美国25~34岁人口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世界第一,即达到60%的目标,社区学院发展还面临很多挑战。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社区学院正变得日益分化、在高等教育中处于一种不公平的位置,这主要是由于要求其用最少的成本满足教育需求最迫切人口的定位引起的,表现在社区学院越来越注重满足来自低收入或少数民族家庭学生的需求。这一方面导致了社区学院在高等教育体系内的分野和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因此,需要对社区学院进行根本改革和创新,对其发展进行重新设计和定位,以防止社区学院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分化和不平等发展。基于此,报告提出两方面改革建议:
首先,为使拨款更加公平,为社区学院提供其需要的资源,创立新的结果本位的高等教育拨款模式,为教育绩效较高的社区学院提供更多的拨款,根据社区学院弱势群体学生的数量给予社区学院额外的资助。具体措施包括:一是采取与中小学教育中类似的、充足本位(Adequacy-based)与结果考虑相结合的拨款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为那些在学生就业安置、学生毕业率以及向四年制高校转学方面成就好、为更多不利学生群体服务但经费较紧张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更多拨款。二是禁止在拨款过程中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不公平的分类,增强高等教育公共经费补助的透明度。
其次,创新管理,缩小高等教育内的种族和经济分化,加强两年制和四年制社区学院间的联系。这一建议主要针对白种人学生普遍追求四年制高等教育,而工薪阶层和少数民族学生普遍进入社区学院的趋向。具体改革措施是:一是加强社区学院和四年制高等教育间的衔接,促进两者衔接课程或混合教育机构的发展,使社区学院具有某些领域的本科学位授予权,在缩小学生的经济和种族分化的基础上,缩小教育机构间的分化。二是采取具体措施,加强社区学院的转学教育,促进学生从两年制学院向四年制大学流动。三是为四年制大学提供相关激励机制,促进其招收所有种族的低收入群体的学生,以增加低收入群体学生进入四年制大学学习的机会,缩小学生的分化。四是为经济和种族分化的社区学院提供更多拨款,即为那些中等阶层学生较少、收入较少、发展较为薄弱的社区学院提供更多拨款,以解决社区学院体系内部发展分化的问题。五是促进初级学院学习项目的创新,实现社区学院的多样化发展,如积极在社区学院发展初级学院项目,初级学院是针对高中生开展的一项预备教育,目的在于吸引成绩较好的中等阶层学生进入社区学院学习。
一、欧盟立法中的效率抗辩的相关规定
《欧盟条约》第81条(3)下的效率抗辩。条约第81条(3)授权欧盟委员会对下列协议进行豁免。被豁免的协议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产品生产和分销、促进经济、技术进步同时又允许消费者对所产生的效率有一个合理分享的协议,这些协议又不得(a)在当事方之间附加那些与实现上述目标无关的限制条件;(b)使这些当事方能够在相关产品市场的很大一部分消除竞争。”第81条(3)中提到的标准可以看作是效率,再考虑到当事方承担举证责任,所以用“抗辩”一词是比较适合的。欧盟委员会在其的《关于适用条约第81(3)于纵向协议和协同行为的条例》中对第81条(3)中的效率抗辩有了明确的说法。条例规定“这类效率增强效果大于任何纵向协议中的反竞争的效果的可能性取决于当事方主体市场实力的情况。”在当事方主体的市场份额不超过30%,一般认为买家的市场份额就成了确定纵向协议对市场竞争总体效果的决定性指标。一旦当事人的市场份额超过40%-50%,委员会认为构成市场支配地位的可能性就很大,该协议第81(3)获得豁免的可能性就很小。
1989年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合并控制条例,该条例于1990年9月实施。在其草稿中曾有过授权欧盟委员会批准哪些对经济、技术进步有显著贡献并有利于消费者的合并。尽管申报的合并将导致创设或强化当事方的市场支配地位,如果源自技术和经济方面的优势大于其对竞争所造成的负面效应,欧盟委员会就可以将免于否决。许多成员国反对将这样的规定写入《合并条例》,因为他们担心这样的豁免规定被用来支持“欧盟冠军队”政策,而使得竞争政策成为了产业政策附庸。各方争论的最后结果是竞争政策必须与产业政策相分离,《合并条例》最后文本中删去,其情形正如Leon Brittan爵士所言“条例第2(1)的文字没给产业政策留下一点可钻的空子。”
随后,欧盟在2004年通过的新的合并控制条例一《关于控制企业之间集中的第139/2004号条例》(以下均称为新《合并条例》),除了在序言中承认评估考虑效率之外,并没有就如何评估效率做出规定。这一任务是由合并评估准则完成的。在评估准则中,如同买方力量、进入可能性发挥的作用的一样,效率被定性为竞争损害效果抵消性的因素。
同年,欧盟委员会也通过了与之配套的合并评估准则。其中第七部分,共13款,详细规定了合并评估中效率处理的问题。评估准则一方面认可合并所产生的效率抵消竞争损害效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认可合并必须具备的条件、效率的证明责任,以及效率与竞争损害效果的权衡。根据该准则,合并评估中认可的效率,必须是“对消费者有利的、合并所特有的、能够证实的。”这三项条件缺一不可。消费者必须从合并所实现的效率中获益,反映了合并控制法乃至整个竞争法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目标。消费者利益是通过低物价、高质量、多选择体现的,这三项正是竞争法所追求的。因而,如果合并带来了这些利益,则认为对消费者带来了利益。另一方面,企业合并是企业或生产商之间的交易,企业利益首当其冲,因而,在消费者利益和生产商利益之间,存在一个取舍平衡的问题。欧盟合并评估准则对“有利于消费者”的标准是“消费者不因为合并而变差。”这实际上是帕累托标准。在对消费者利益的考虑上,不要求合并完全为了消费者利益,但至少不应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如果相关企业在合并评估中提出效率,可以通过对竞争限制性小的合并以外的其他方法获得,例如,可以通过企业的内部扩张获得,则这一效率不是合并所特有的,不予接受。效率必须是合并的直接结果;只有在欧盟委员会看来,合并方主张的效率有可能实现,且幅度足以抵消合并所带来的竞争损害时,委员会才可以接受这样的效率主张。效率诉求越具体、越具有说服力,委员会就越能更好地评估效率诉求。
欧盟合并控制制度中纳入效率因素,是竞争法(包括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逐步纳入经济学分析方法和理论的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从合并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看,其政策离政治或其他社会目标的距离越来越远,离经济目标越来越近。效率则是最明显的风向标。1956年的欧洲共同体条约仅仅规定了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或协议以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1989年合并控制条例建立了欧洲合并控制制度,它已经比欧共体反托拉斯制度晚了30多年。而在合并控制条例建立之初,关注的主要是市场集中度,较少地或根本没有关注合并所产生的效率问题。随着全球性合并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增加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而提高和促进效率就成为非常自然的事情。这必然导致在合并效果的评估中,友善的对待效率,在效率可以抵消竞争损害效果时,允许产生损害效果的合并。
二、欧盟反垄断实践中效率抗辩的演进
(一)MSG/Media Service GmbH(1994)
在这起合并案中,当事方主张MSG的服务将极大地促进数字化电视的快速发展。欧盟委员会承认一套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和MSG的商业目的将对技术和经济进步有重要的意义,但委员会指出谈到技术和经济进步得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对竞争没有妨碍。委员会认为:“引用《合并条例》第2(1)条[促进技术与经济进步]里的标准得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对竞争没有妨碍。前文的分析表明,申报的合并的预期效果是合并将导致技术和管理服务市场的封锁和市场支配地位的创设,这势必将对未来有限电视市场的有效竞争构成显著的障碍。”
欧盟委员会还引述被调查企业的意见,进一步对MSG能否真正对技术和经济进步有所贡献提出了怀疑。在本案中,合并可能导致市场的封锁和创设新的支配地位,而且还将对未来的有线电视市场上的竞争构成妨碍。所以欧盟委员会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MSG为有线电视建立的基础设施系统是否将以积极的方式促进技术和经济进步?我们对此是极为怀疑的。依据上文分析的合并的效果,有线电视的潜在市场进入者是否会像一个具有严格中性股东结构的服务商那样进入数字有线电视市场
是令人怀疑的。”
(二)Aerospatiale-Alenia/de Hav-illand(1992)
这个案例的特殊性在于欧盟委员会在竞争分析中应用了动态分析的办法,而且因涉及的产品是支线飞机;另一个特殊性在于Peter D.Camesasca应用了一个更为经济学分析的方法探讨能为欧盟的《合并条例》所允许的效率。
欧盟委员会将支线飞机按照座位数量划分成三个市场,这三个市场分别是20―39座、40―59座和60座以上的市场。“欧盟委员会采用的是能给当事人以最高市场份额的市场界定方法。”欧盟委员会采用的市场划分方法是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顾客和竞争者的主流意见之上的。”这种方法忽视了支线飞机功能上的互换性,缺乏对供给方面替代性的考虑,而且引用竞争者的观点作为评判标准。这种最狭义的市场界定必然导致超乎异常高的市场份额和构成市场垄断的结论。针对当事方提出的成本节约问题,欧盟委员会评论道:“当事方提到收购de Hav-illand的一个目的是降低成本,合并后的成本节约只有每年500万欧元左右。依照当事人经济顾问的估计,合并后的成本节约主要来自于零部件采购、营销和产品支持方面的业务整合。即便不考虑这些成本估算应不应纳入《合并条例》第2条的衡量范围,就这些成本节约的比例来说,只占到ATR/de Havilland总营业额的0.5%。”
欧盟委员会引用竞争者的观点指出由于效率上的提高,合并当事方可以降低产品价格以排挤竞争者,从而最终确认市场垄断地位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合并所导致的支配地位慢慢会演变成垄断地位,从对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一角度来说,合并将变得更为糟糕。鉴于合并后可能具有提高市场份额(76%)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成本节约,欧盟委员会并不认为“拟议中的合并能促进《合并条例》第2条(1)下的经济和技术进步,即便合并有这方面的作用,它也不是和消费者的利益相一致的。”
以上提到的两个案例中,合并方当事方所主张的效率不被看做是抵消因子而是被视为效率冒犯,并激起欧盟委员会的不满。欧盟委员会认为,更多的技术和经济优势将使得合并方比他们的对手强出很多,这不利于竞争;消费者也没有机会分享所谓的技术和经济进行带来的好处,他们也就不得不支付了一个更高的垄断价格。这样实际的结果是当事方的效率主张反而削弱了他们的地位。“在现阶段,欧盟不仅没有把效率当成一项抗辩,反而将其视为市场支配地位的一项证据。”可以看出,此时的《合并条例》(1989年)在效率抗辩问题上还是要求过于严格。
关键词:“中国梦”;人民银行西北地区各分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127-02
党的“十”以来,“中国梦”的构想,像春风沐浴着人行西北地区各分行,在行员中引起强烈共鸣,它以清新的理念和引人入胜的风格开启了人民银行行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梦想。
一、“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的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根本保障是加强作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贯以“中国梦”的意义,人行西北地区各分行在于教育引导广大行员正确处理“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用唯物主义思想造就行业范围内积极向上的合力,使每个行员都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我们把“个人梦”与“中国梦”关系融入世界政治、经济激烈竞争环境下,进行科学分析,增强内部整合力,汇聚成复兴之路就会更快一些、坎坷就会少一些,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色彩、梦想成真。
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有过美好的梦想,也许现在也还怀揣着梦想残留的碎片。那些破碎的、飞走的、爆破的梦,集成于现实,变成了一个全新的蓬勃宏大的“中国梦”。交织在中国这个飞速运转的巨大时空里。在地球这个庞大的星球中,人类如同尘埃一样是微小的存在者,不用论及梦想这虚无缥缈无法用语言文字或是手势助语来表达的无实物体。但这简单的两个字却可以迸发出强大的照耀整个世界的光芒。人行西北地区各分行的发展在推动金融领域业各重点领域坚持国家行业标准,为有效促进地区产业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西北地区各分行业务的发展离不开所有行员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所付出、拼搏时留下的痕迹。这就是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金融业发展和改革与加强人行内涵建设融入实现“中国梦”发展轨道的真实涵义。
二、“实现金融梦、助推西部梦、共筑中国梦”的构想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要“实现“金融梦、助推西部梦、共筑中国梦”,需要行员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为这个目标,我们能做些什么?在中国这个博大精深的古国中,在历史的推进中我们有吸收有变化,只有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黑暗丑陋的人性阴暗面才能摊在日光下,严惩在背后舆论中,中国金融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第一构想,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行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演进和积累,已形成一条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文化长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立说,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今天,我们沐浴着中华文化积淀,追求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或是传承,或是壮大其丰富滋养,使其生生不息、蓬勃发展。构建金融文化氛围,引导行员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是完成金融工作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第二构想,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追逐人生灿烂轨迹。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让世人瞩目。最让人我们骄傲的是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机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再添新绩。我们拥有“感动中国人物”的最优秀代表,有保卫国家和人民财产而牺牲生命的金融卫士,他们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他们愿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胸怀,这些事迹就如同漫天繁星般紧密地洒满这温馨的中国大图上,我们以他们为骄傲。我们当行员的,虽不能如他们般轰轰烈烈人尽皆知人人歌颂,但是我们可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西北地区这片热土上辛勤工作,因为我们怀抱着伟大的中国梦。
第三构想,注重行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要注重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股票融资等岗位人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要求他们在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单纯内部自我循环中深化金融风险管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创新精神,提高金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三、追梦与圆梦,提高行员在岗履职能力
当年,可以用笔指点江山,可以用笔决定国家兴衰的神奇,现如今,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已经成为现实。中国金融业在支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和未来金融业改革创新中,金融业既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又要在经济虚拟化程度赶超发达国家水平的进程中发挥作用,完成这样的艰巨任务,对提高金融业行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行员在各自岗位上恪守职业规范,诚实守信,敬廉崇洁,出色完成本职工作。
1.严格执行中国的信贷政策。中国信贷政策与货币信贷总量扩张有关,政策措施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流动性。配合国家产业政策,通过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向国家政策需要鼓励和扶持的地区及行业流动,以扶持这些地区和行业的经济发展。通过“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通过调整授信额度、调整信贷风险评级和风险溢价等方式,限制信贷资金向某些产业、行业及地区过度投放,体现扶优限劣原则。制定信贷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和促进金融创新,防范信贷风险。
2.做好征信知识普及工作。从历史的维度而言,中国传统的信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自给自足的以身份为基础的熟人社会的私人信用,一部分为相互依赖的契约社会的商业信用。中国经贸领域的信用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信贷政策具体到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大,进一步放宽融资渠道,并使企业贷款资金成本变低,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目前,银行融资不贵,问题是企业背负的费用太高。如果放贷,银监会一定要中小企业提供财务报表,这就给企业带来审计费用,抵押评估也要费用。所以,在大众中普及征信知识,有利于提高大众的信用意识和守法观念,防范企业逃债、废债的可能性。
3.建立风险预警平台,帮助商业银行抵御风险。风险预警是指运用多种信息渠道和分析方法,对授信客户的预警信号进行识别,分析、衡量其风险状况,并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以化解风险的主动性、动态管理过程。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有助于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信贷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提高信贷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
4.加强金融监管,构筑有效管理体系。在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流动性等指数实施监管,利用电子监控平台制作各贷款企业和个人资金流动状况图和风险性指数表,根据指数的变动,制定监管对策,有效提高全面监管体系和管理职能。
5.现代化支付系统(Advanced Payment System)岗位人员要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细致缜密地处理各种支付业务、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等工作。此公共支付清算平台是人民银行的重要核心支持系统,每个行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金融服务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水平。
6.支付管理信息系统(PMIS)岗位人员肩负着支付业务统计分析和监控系统的重要职能,岗位工作者具体负责基础数据管理、行名行号管理、运行控制、计费管理,以及支付业务统计分析监控等业务,操作过程的正误,关系到人民银行对各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准确性,一并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
7.从事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岗位人员在办理资金汇划和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结算服务工作中要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把各项金融产品和制度设计也融入其中,在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和结售汇方面支持实体经济,强化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更加全面反映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情况。
关键词:好了歌翻译, 诗歌三级接受理论, 归化, 异化
Introduction
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中,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可说是登峰造极之作。小说的主题明确,寓意深刻,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史上占居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有一席之地,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常穿插运用诗、词、曲、赋等语言艺术手法进行点题、总结、刻画人物性格或评论人物事件。这一艺术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点缀其间的一百余首诗词不仅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生活遭遇和结局,而且成功地丰富和渲染了作品的主题。随着国内翻译研究的发展,对《红楼梦》翻译的研究也如火如荼。诗歌翻译一直是《红楼梦》翻译研究的热点。好了歌是《红楼梦》中经典诗词之一,在小说中为跛足道人所做,表现了作者现实主义思想和宗教思想。文中还有与之相和的《好了歌注》,承接并引申了《好了歌》的思想。诗歌内容隐射小说情节,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愤懑和失望。好了歌中以道教的超然态度对中国儒家传统的功名利禄和伦理问题作了价值上的根本否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娆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文学作品的接受历史。娆斯在《走向接受美学》一书中提到了诗歌接受的三个阅读阶段:审美性阅读、阐释性阅读、以及历史性阅读。笔者在此把这三个阅读阶段运用到翻译中,并把翻译的过程看成是两个连续的接受过程,即译者作为读者对源文本的接受过程与目标语读者对译本的接受过程。在每一个过程中都存在这三个阅读接受阶段,并重点探讨了目标语读者对译本的接受度与翻译策略选择的关系。本文从《红楼梦》两个全译本诗歌翻译的对比研究出发,论述了两译本目标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
以下是诗歌《好了歌》的中文原文及杨宪益与霍克斯的英文译本:
Source text/ST: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Yang’s Translation TT1: All Good Things Must End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Yet to riches and rank each aspires;
The great ones of old, where are they now?
Their graves are a mass of briars.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Yet silver and gold they prize
And grub for money all their lives,
Till death seals up their eyes.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Yet dote on the wives they’ve wed,
Who swear to their husband evermore
But remarry as soon as he’s dead.
All men longto be immortals,
Yet with getting sons won’t have done,
Although fond parents are legion,
Who ever saw a really filial son?(Yang, 2003: 29)
Hawkes’ Translation TT2: Won-Done Song
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But with ambition won’t have done, have done.
Where are the famous ones of days gone by?
In grassy graves they lie now,every one.
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But with their riches won’t have done, have done.
Each day they grumble they’ve not made enough.
When they’ve enough, it’s goodnight every one!
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But with their loving wives won’t have done.
The dalings every day protest their love:
But once you’re dead, they’re off with another one.
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But with their children won’t have done, have done.
Yet though of parents fond there is no lack.
Of grateful children saw I ne’er a one. (Hawkes, Volume 1, 1973: 63)
一. 接受美学――诗歌三级接受论概述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兴起了一种新颖的美学思潮并迅速传播开来。以娆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学派认为美学研究应把注意力转向读者,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 反应、 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 娆斯把诗歌文本接受看作是一个瞬间连续的三级阅读过程: 初级审美感觉阅读、 二级反思性阐释阅读、 以及三级历史阅读。初级审美性接受方面主要对两个译本的音、形进行对比,中级反思性接受从意象、意境的传递上对两个译本进行了对比,高级历史文化性接受对比分析了两个译本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方面的接受度。本文试图借用娆斯诗歌三级接受阅读实验分析, 从异质的审美立场和文化语境中,选取杨宪益英译 《红楼梦》 中的 “好了歌” 进行阐释, 寻着 “他者” 的声音, 用不同的视角对自己文化和学术研究进行反思, 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好了歌”作为中国古典抒情诗歌,已有久远的接受历史, 在 “红学” 中也有很高的诗学研究价值; 用三级接受论分析其在异质文化中的接受与变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 初级审美性接受方面――对两个译本的音、形进行对比
译者从诗歌微观表象上把握审美感觉,从词汇、 音韵等细节在形式上阐释诗歌,感受诗歌的美感, 填补诗歌文本空白, 同时按照自己的理解在译文中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让译文读者积极参与译文的审美活动。原诗文共四段,每段第一、二行都是“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X X忘不了。”霍克斯将《好了歌》分成了四段,每段四句。整个四段保持了诗歌优美的韵律与节奏,体现了aaba这样的诗歌体结构,即每一段的第一二句和第四句押了相同的韵。四段诗歌的句式排列相同,第一句读来,满嘴就是诗歌特有的韵味,尽管与原著相比,霍的《好了歌》并不是字字、句句都原汁原味,但他采用的这种“归化”手法,成功地将《好了歌》要表达的精髓传达给了读者。霍克斯将第一段译为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But with won’t have done,have done.译诗的音韵如原诗一样整饬和谐,节奏明快,用词也同样浅显晓畅。从形式上看,每行诗基本上有十个音节,分四个音步,采用抑扬格。押韵比较自然,又比较严格,每小节的一、二、四行押韵,韵尾采用的形式是:aaba,aaca,aada,aaea。读起来比较流畅,富有节奏感。尾韵“won,done,one当然,霍译为了押韵倒装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句子的流畅。但Each day they grumble they’ve not made enough./When they’ve enugh,it’s good night everyone!(每天抱怨钱不够,够时就要拜拜了),也不乏幽默。”,基本符合原作“好、了、了”的韵脚和意义。杨宪益仍然是将他的“异化”策略继续进行到底,对照原著,虽然杨的译文几乎就是个《好了歌》的直译加意译版,他的《好了歌》也是成功的,他也将《好了歌》分成了四段,每段也是四句,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虽少了些文学性,但多了“儿歌”的韵味。
三、 中高级反思性和历史文化性接受――意象、意境和思维方式的对比分析
反思性阐释阶段是在初级的审美活动之上的二级阅读阶段,读者通过重新阅读,从完成的形式的角度, 由终及始, 由整体及个别回过头来建立仍未完成的意义,人们可以期望从意义的未定不同方面通过阐释工作建立起意义层次上完成的整体。在这首诗中,“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惟)有――忘不了”这样一个句式重复出现了四次,译者在翻译时,为了保持形式上与原文的一致性。这两句的句式在下文中都是相同的,只是第二句中含有不同的名词:“功名”,“金银”,“姣妻”,“儿孙”。第一句的翻译在同一译文中始终是相同的。因此,此处将分析这句,后文不再详细分析。在这首诗中,首句“世人都晓神仙好”,此句中充满佛道的出世思想,尤其是道家道教的出世思想,体现的意思是人人都想成为神仙,拥有神仙般的逍遥自在的生活。在杨译中,现翻译为是immortals,这更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在中国文化中,“神仙”是道教的核心思想和根本追求。霍译为salvation他从西方文化出发,把“神仙好”译为“salvation should be done”,更符合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从西方读者的角度来讲,杨译为“异化”,而霍译为“归化”。杨译考虑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功名即功绩和名位,并且也常有“功名利禄”之说,霍译则理解为个人抱负ambition。“荒冢一堆草没了。”指坟墓被荒草所淹没,借指古昔将相早已不为人所知。两种译文采用了不同的翻译词汇,相比之下,霍译更为形象,对比更为鲜明。
结论
霍克斯的译本更能满足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能受到更多目标语读者的接受与喜爱。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现象可以归根于霍克斯在译本中主要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但是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传递源文本的文化价值观,而案例中的一味的“归化”存在着源文本价值观变形的问题,相比之下,杨宪益译本所采用的“异化”在此方面更胜一筹。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过程中,应以“归化”翻译策略为主,而涉及到源文本的隐含文化价值观时,应适当的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以最终达到目标语读者期待视野与译本视域的融合,以及达到最大范围的读者接受度。(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Baker, M.1998.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eledge.
[2]Bassnett,Susan.(2004).Translation Studies.(3rd 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Hawkes,David,Minford,John.1973-1986. The Story of the Stone (VolumeI-V).England:Penguin Books Ltd.
[4]Yang,HsienYi.Yang,Gladys.2003.A Dream of Red Mansion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5]曹雪芹,高鄂(2002),《红楼梦》,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6]娆斯,汉斯・罗伯特(1997),《审美经验和文学解释学》,顾建光,顾靖字、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色
[7]娆斯,汉斯・罗伯特,R・C霍拉勃(1987),《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8]毛贵荣(2005),《翻译美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关键词:中职技校;中国诗文;湖光山色;赏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8-0052-01
从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中不难看出,我国诗歌的起源中已经存在很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作品。古往今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诗歌的形态也在不断变革。从旧体诗到新体诗,诗人写景亦即写情,情景交融,不但赞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且平添了人文之美。
一、意象――中国诗文感性知性的综合
意境是中国诗人从古至今都在追寻的主题,无数伟大的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将情绪糅合在其中,将虚实真假填充其里,故而意境带来的美感往往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韵味,感受到诗意。它能够使人从感性的角度领会到其中的无穷意味,但却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意蕴和境界,即所谓的“心领神会”,它统一了形神情理、协调了虚实有无,生于意外,而蕴于象内。意境来源于意象,意象即是在诗文中用于寄托情感的事物。庞德在《诗刊》中提出,意象即“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集合体”,虽然平实简洁,却能在其中融入无穷的情感,让人读来不觉平淡,反而有种朴素而深沉之感。我国的诗文之中让人能够捕捉到意境的有很多。例如,晁补之的《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浆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这首诗句句不写情,却句句充满了情,首句将清晨起航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纷飞的深秋景色描绘得生动清晰,语言质朴却让人感受到作者当下的哀愁,营造了凄冷、伤感的氛围,读来不禁语中有苦涩之感。而现代诗中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诗短小质朴但却意蕴深刻,让人忍不住细细品读以感受其中的韵味。
二、跳跃――中国诗文时空转换的变化
诗词相较于散文和小说的一个较大区别,在于其具有很大的跳跃性。诗人的思维是自由的、广阔的,诗人思维的跳跃带来了诗歌内容、诗歌时空的转换,这就为诗歌的美感提供了很大程度的增色。在跳跃的过程中,诗人将冗长松散、平淡而迟缓的叙述打散于跳跃之中,让诗歌的内容变得更为精炼而深邃。跳跃为诗文带来的新的蓬勃和活力,让诗为人们展开的画卷更为丰富而生动。思维逻辑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对事物的描写只是为了将充沛的感情从几个简单的音节里迸发出来,获得生命力,@得让人感知的能力,在时空转换的帮助下,读者和诗人通过情感紧紧结合,诗歌的情感在读者的心中获得升华。如苏轼的《永遇乐》: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词的开头写景并没有融入很多的感彩,似乎平淡无奇,但下一句则突然转入深夜“无人见”的神秘之中,自然的景物让读者不难感受到诗人深夜无眠,听“滴露”,见“曲港”之中“跳鱼”,而诗文后续的发展则跳入诗人迷离的梦境之中,叶落叫醒诗人黯然的梦魂,而后进入对爱情无常对生命短暂的思考,最后跳跃于时间之中,感慨人类的渺小与宇宙的无穷。这首诗短短几句却让人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感受到苏轼突破狭小天地的智慧和充满血肉的真情,读来让人感触无穷。
三、心境――中国诗文深化情感的艺术
与上一段中所提到的时空跳跃有些相似,我国诗人在心境上的飞跃,落于纸上往往也令人想要好好品读。但与上一段不同的是,这种心境上的飞跃,虽然同样表现于景物之中,但更加侧重于心理状态的变化。在古典诗词描述到关于怀古、思国、思乡等情感之时,我们常常能够明确地感受到来自诗人感情的变换,并从中获得更为深刻的体验。例如,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写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首诗中的时空变换以及作者心境的飞跃让读者感受深刻。放眼现实,诗人虽感前路艰难崎岖,但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终于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生命的最强音。
四、结束语
今人写诗虽与古人有很大的不同,但往往在很多方面仍有共通之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之中,不同时代的诗人心灵相互契合,情感不断升华,一代代优秀的诗人将千百年来的文化与感动融合于诗文的湖光山色之中,得以成就当下我国诗歌领域的美好成果。在传统的传承之下,我国的诗文虽然在不断的革新和发展之中,却仍继承了先人灵魂中存在的独特情思,这样的情感将如同基因一样,代代传承,永不消逝。
参考文献:
[1]鲁渊.略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J].嘉应大学学报,2002(02).
关键词: 艾略特 《灰色星期三》 “更高的梦”
一、引言
《灰色星期三》发表于艾略特皈依英国国教之后,在艾略特整个诗歌创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跟他早期的诗歌《荒原》相比,这首诗歌的格调和风格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正如张剑所言:“这首诗歌在艾略特的整个诗歌创作历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艾略特后期诗歌的开始,以一种新的声音和风格为艾略特后期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基础,为《四个四重奏》埋下伏笔。”[1]82但是,除了张剑教授对这首诗歌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探讨外①,国内学者很少关注这首诗歌。本文将通过对《灰色星期三》进行细读,结合艾略特对但丁的相关研究,对诗歌中“更高的梦”这个意象进行解读,探讨诗人在这首诗歌中采用的创作技巧。本文认为,在《灰色星期三》中,艾略特借用了但丁在表达朝圣之旅过程时所采用的意象类比修辞手段,表达诗歌中“我”在追寻上帝的圣恩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困苦,将但丁的经历融入“我”的感受中,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内容和表达方式。
二、但丁对艾略特的影响
但丁是意大利最杰出的诗人,他创作的《神曲》三部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他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对欧洲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阅读艾略特的文学批评著作和研究他的相关资料,读者可以发现艾略特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技巧都深受但丁的影响。根据阿克罗伊德所撰写的《艾略特传》,艾略特在哈佛上学期间便开始阅读但丁的《神曲》,艾略特当时对但丁的作品非常喜欢,经常朗诵但丁的诗句[2]20-21。艾略特的所有诗歌作品中几乎都能找到但丁的影响②。艾略特的文学批评也深受但丁的影响,他先后发表了三篇关于但丁的重要论文:《但丁》(1919)、《但丁》(1929)、《漫谈但丁》(1950)③。这些论文代表了艾略特对但丁诗歌的理解和批评态度,在文中他经常以但丁为参照对其他诗人进行评价。他认为在但丁诗歌中所体现出的一切都可以为所有欧洲人提供范式,铭刻在他们的心中,融于他们的母语中[3]135。授予艾略特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辞》这样评价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在他环境的某种情况中,他可以合情合理地被看做但丁最年轻的继承人之一,这为他增添了荣誉。”[4]283在所有影响艾略特的作家中,也许没有人能像但丁那样在诗歌和精神上给予他如此大的影响。国内专门进行但丁与艾略特的关系研究的学者认为,但丁对艾略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诗歌语言、诗学理论、追求信仰和文化批评四个方面[5]12-13。艾略特曾承认自己从但丁那里借鉴了一些诗句,试图激起读者对但丁式场景的记忆,以建立中世纪的地狱与当代生活的联系。一些批评家鉴于艾略特的诗歌和但丁的《神曲》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将艾略特的几首主要诗作冠以“《神曲》三部曲”的名称[5]54④。其中《灰色星期三》被诸多学者称为艾略特的《炼狱篇》,阅读诗歌后读者会发现,诗歌中存在两条相互关联的线索:宗教线索和文学线索。一方面,诗歌中的“我”关注他的灵魂状态,通过洗罪得到精神上的振作,另一方面,诗歌中的“我”沉浸在但丁的诗歌,希望“用一种新的诗句使那古老的节奏复苏”[4]138。其中艾略特将他“更高的梦”与但丁《神曲・炼狱篇》中的尘世天堂进行类比,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验和表达方式。
三、尘世天堂与“更高的梦”
在《灰色星期三》第四部分中,第二节与第一节第一句诗形成呼应:“我”呼吁“沉默女士”“留神/想起”(Sovegna vos)[4]131,开始构建与《神曲・炼狱》洗罪中朝圣的基本类比。这句普罗旺斯语引自《神曲・炼狱》第二十六章最后诗句,当但丁询问阿诺特・丹尼尔的姓名时,他回答道:“我是阿诺特,我哭,我边走边歌唱;我懊悔地看到过去的荒唐,欣喜地看到我所盼望的欢乐在前面。”[6]535⑤阿诺特站住天堂的边缘第七级阶梯上,洗净自己的欲望,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过去,但是还没有获得所盼望的未来,因此在紧张和苦恼之中,他寻求但丁作为圣恩的居间人:“现在我恳求您,看在那引导您到阶梯顶端的力量面上,在适当的时候想起我的痛苦吧!”[6]353
对于但丁,这个时刻特别复杂。为了阿诺特,也是为了自己,他接受了居中调停的任务,因为他也充满了欲望。这时他便称为阿诺特认识上帝的镜子。就像比阿特丽斯一样,他也成为阿诺特寻求圣恩的媒介为其居间调解。最后,阿诺特被称呼为“更好的技艺大师”,这里将阿诺特象征性地影响救赎和升华。正如维吉尔笔下的罗马,但丁在天堂看到比阿特丽斯的幻象拯救阿诺特的普罗旺斯。吟游诗人阿诺特的诗歌女神被融入到比阿特丽斯这个形象中。在这种的相遇中,正如阿诺特处在痛苦与欢快的情绪纠结之中,但丁既是罪人又是阿诺特的求情人,他在寻求自我救赎的同时,通过将过去的诗歌转换成现在的版本对古老的诗歌进行救赎。
《灰色星期三》第四部分描绘的场景和情节与《神曲・炼狱》中的复杂时刻形成类比。正如《神曲・炼狱》中描绘的天堂所揭示的场景,前者第四部分同样呈现了救赎的意象。救赎便随着出现女士的意象开始:“新的岁月漫步,用一片灿烂的/云彩似的泪水使岁月复苏/用一种新的诗句使那古老的节奏复苏,拯救/时间,拯救/更高的梦里曾读到的景象”[4]131-5。这种感意象的关键在于过去时间与现在时间之间的差别。在过去时间里,那位女士“谁在紫罗兰和紫罗兰丛中漫步……那么谁使泉水奔放,使春天清新”[4]115,122。显然诗歌中的“我”将这位女士与《神曲・炼狱》第二十八章但丁所遇见的淑女进行类比⑥。正如他在前一诗章中梦到利亚在原野中采花一样,《灰色星期三》中的“我”正是通过对现在时间的再次行动恢复但丁炼狱的梦及但丁的诗歌:“用一种新的诗句使那古老的节奏复苏。”[4]133但丁在救赎自己的同时也“拯救”了维吉尔阿诺特,而“我”在承受炼狱痛苦的同时也“赎回”但丁,“我”因此完成对炼狱中的但丁的类比。
这个类比集中承载了过去的很多事件。例如,但丁对那位女士的呼唤实现了古老的梦想,天堂则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灰色星期三》中“我”的呼唤回应了诗歌第二部分“白骨”的歌唱,而第四部分带有白光的皱褶的“沉默修女”完成了第二部分身穿白色礼服的“沉默女士”的梦想。当但丁的耽于声色转变成爱慕之情时,《灰色星期三》中的“我”看见“神的长笛喘着气”[4]139,而充满欲望的“长笛和提琴”被“沉默的修女”带走[4]127,137。再也没有纯粹的梦和纯粹的现实,被现实化的梦在“睡着和醒着的时间里走动”[4]128。因此,“我”的“更高的梦”便是通过类比但丁的炼狱旅程,回归天堂;通过圣恩的媒介,回到上帝的身边。
但是,这个意象在即将实现的时候消失了,因为“戴着珠宝的独角兽在镀金的尸车旁行走”[4]136。这个神秘的意象是对《炼狱》第三十二章摧毁教堂场景的类比。在这一章中,比阿特丽斯向但丁展示基督教的悲惨历史。象征基督的狮身鹰首兽拉的华丽而璀璨的象征教堂的马车到达天堂后,马车遭到了象征罗马帝国的鹰的攻击,这时教堂变成了奇怪的怪兽:四个头,三个是牛头,一个是独角兽的头。马不再象征传扬基督教的教堂,而是、兽行和屠杀的地方,象征邪恶的恶魔[6]444-446。在《灰色星期三》中的意象中,教堂变成了“戴着珠宝的独角兽”和“镀金的尸车”的混合体,因为教堂不再是古老真理的纪念碑,而是巨大的精致陵墓。显然,诗人没有获得自己希望得到的“真正的意象”,“更高的梦”被完全地失去和遗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种意象的消失跟那位女士“垂下头叹气,但一言不发”[4]139有关。这个意象成为她充当神恩媒介的类比表达,其所具有的形象性和神圣性使得“这个道的标志听不到,说不出”[4]143。有学者指出,上帝不能直接说出这个道,而只能通过上帝的意象间接地表达出来[7]448。因为意象本身就是道的媒介或“镜子”,道与意象之间便构成类比的关系。但是,正如镜子永远不能成为其所反映的对象,类比关系永远不能变成统一关系。同样,由于意象本身不真实,因此意象所代表的道是“说不出,听不到的”[4]143。即使无声的梦赎回了道,这个梦也只是那个道的一个标志。这个梦越成功,这个意象就更加显示出他的局限性。为了炼狱的目的,真正的意象必须重新获得,即使如此,它本身只是真理的暂代标志。
这种悖论同时也反映了诗歌自身的矛盾。道与意象之间的联系与梦境与意象之间的联系形成类比关系。正如圣恩的意象无声地象征了不可言说的道,诗歌的类比手段只是暗示而非直接陈述真理;正如意象是上帝的道的梦境,类比便是诗歌语言的理想,因为表达圣恩的意象与文学类比都在试图表达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意义。一方面为了表达真实的道,另一方面则为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梦境寻找合适的诗歌语言。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采用的表达方式是没有办法进行逻辑分析,但是,这些表达方式最后希望获得的效果却是救赎和指导。但是,由于两者都是采用类比的方式,而非直接手段,最后的结果被认为是失败的。诗歌没有办法获得真正救赎正与人类自身的经历有关:从天堂堕落转身离开上帝。
最后,无法获得这种意象的原因还包括有限的时间和地点。像但丁一样,《灰色星期三》中的“我”也无法逃脱时间的限制。正如但丁最后意识到他还得回到地球,“我”也知道时间不可能停下来,无法永恒地保持天堂的意象。因此,对时间的救赎不是回到过去;因为尽管现在能够赎回过去的梦境,但无法重构过去的圣恩。诗歌救赎不是对过去时间的重建,而是构建理解现在时间的方式。在圣托马斯看来,“无知的状况……是获得神圣的光的关键条件”[7]448。同时,地点也是这种意象无法获得的原因之一。尽管通过类比的方法恢复了古老的视觉意象,但是“什么是真实的只真实于一次时间/只真实于某一个地点”[4]19-20。因此,地点就像时间一样无法被重构,只是理解过去的一个方式。时间和地点一起限定了视觉事件的性质及其真实的程度。因为时间和地点都不能为“我”提供可以触摸的物质外形,只有通过失去才能获得这个视觉意象。诗歌最后第一部分第一节句首的“因为”换成“虽然”,以开始的方式结束,因为“祝福的果实”的意象消失了,“我们的流放”[4]149再次痛苦地开始。
四、结语
艾略特通过《灰色星期三》中“更高的梦”的意象,一方面展示了他在追求信仰中所皈依的基督教传统,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但丁所代表古典文学传统的尊重,正如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所指出的,诗人只有将自己放到传统中才能创造出具有价值的文学作品。艾略特通过“更高的梦”的意象,将诗人的个人宗教体验和诗歌体验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追求精神升华过程中所经历的折磨和煎熬和对诗歌创作的思考。
注释:
①参见《艾略特与英国浪漫主义传统》的第六章《〈圣灰星期三〉:“古老的激情”》和《艾略特与英国浪漫主义传统》第六部分:From Dejection to Revival.
②参见邓艳艳.从批评到诗歌――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
③但丁.(1919)收录在他发表的第一部文学批评论著《圣林》中;《但丁》(1929)收录在T.S.Eliot’s Selected Essays.London:Faber and Faber,1932;《漫谈但丁》收录在To Criticize the Critic,London:Faber & Faber,1978,12-129.
④参见邓艳艳.《从批评到诗歌--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第54页:比如道格拉斯・布什便认为《荒原》是艾略特的《地狱篇》,《灰星期三》是《炼狱篇》,《天堂篇》是《四个四重奏》。而爱莉莎・斯通・德尔则将《普鲁弗洛克情歌》、《荒原》划为《地狱篇》系列,《空心人》和《灰星期三》属于《炼狱篇》系列,《天堂篇》也认为是《四个四重奏》.
⑤丹尼尔・阿尔诺,12世纪奥克西坦吟唱诗人,在《神曲・炼狱》中,但丁将其塑造成忏悔自我欲望的代表人物.
⑥她的名字是玛苔尔达,她的职务是把灵魂浸入勒特河水中,然后带他们去喝欧埃河的水,以完成他们净嘴的过程.参见《神曲・炼狱》第385页.
参考文献:
[1]张剑.T.S.艾略特:诗歌和戏剧的解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阿克罗伊德.刘长樱,译.艾略特传[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3]Eliot,T.S..To Criticize the Critic,London:Faber & Faber,1978.
[4]艾略特.裘小龙,译.四个四重奏[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5.
[5]邓艳艳.从批评到诗歌――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刘坤想都想不到,自己的第一本处女诗集在贵州威宁师范学校竟被抢购一空。买书的有同学,有老师,连学校的许多领导也纷纷挤进了买书的人群中。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刚刚从乌蒙山崛起,但他已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刘坤为什么能赢得如此之多的读者呢?原因有二:首先,刘坤是乌蒙人,是贵州威宁师范学校开出的一朵奇葩,作为老乡、校友,谁不乐意买他的书?第二,是他的诗让读者产生共鸣,得到了人们心灵的认可。记得我读他的诗时,被他诗中的那种潺潺的流水意识感动,为他那回归大自然本真的心灵告白而兴奋。
别林斯基说:“任何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把幸福和痛苦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无论原因之一还是原因之二,作者在初版时就能拥有众多的读者,关键是他有正直的人格和直插读者心灵的文笔。
14岁因家贫祸及辍学,而“到矿山去给人做小工”,转而直到师范毕业,“闲散的时光”,他没有放弃感情纵横的笔,从而在短暂的五六年时间里,写出了“一行行文字”,作品散见四十多家报刊和多种辞书集子。
作为中国乡土诗人协会的会员,刘坤的许多作品都是乡村的、诚实的,比如《藤》《站在秋天的田野上》《井》《栖身乡村》《苦荞》《深深深山里》等都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人品和诗品。在《耕耘黄土》一诗中,作者这样写道:“农忙季节/扛着锄头/面对洋芋和包谷/我保持太阳的热情/继续耕耘黄土/即使不能成为风景/也同样具有高度。”
这里不谈他在各级报纸杂志发表作品的佳话,仅针对他在99届全国“春笋杯”诗歌散文大赛中获奖的作品《昙花》,试谈笔者的看法。“远比十六岁的欢乐急仲/远比十七岁的行程迅速/远比多梦的岁月猝然/你开了/你谢去/恰似雪冻伤后的大地/恰似睡眠消逝后的黑府/恰似被欢快遗弃后的心灵”这是作者的亲身体会啊,这是作者灵魂和诗魂结合的见证。面对“欢乐”与“冻伤”、“行程”与“消逝”、“岁月”与“遗弃”,作者淡然直对,“你开了,你谢去”,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在作者回归大自然本真的心中,只有提一支感情纵横的剑笔,“走出玫瑰,走向世纪的呐喊”(笔者诗句)。时光转瞬即逝,美丽的是生命,这是作者通过真实的品位深情的解悟生活之后才得出的结论。因为这样,作者正直的人格和艺术的手笔才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