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

时间:2022-02-11 11:39:50

导语:在高效课堂学习材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

第1篇

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材料的选择“为丰富而丰富”。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花哨和热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给学生准备许多学习材料,而缺乏思考这些材料和所教学的内容之间的联系,缺乏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认识。(2)材料的使用过于“简单化”。很多教师煞费苦心地准备了学习材料,但对材料的使用却不能深层次地挖掘,这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选择数学素材?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数学素材选择的策略。

一、材料的选择要适量,彰显数学本质

我们知道,选择好的数学材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因此,在倡导新课标的今天,许多教师都非常重视数学材料的选择,但数学教学到底需要怎样的数学材料呢?广大教师都没有明确的认识,使得许多教师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经历去准备许多的学习材料,学生往往被一些花哨的、大量的学习材料吸引,却难以发现真正的数学本质。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三年级的“轴对称图形”课,上课伊始,教师就让学生欣赏了许多漂亮的对称的图片,大约有十几幅图片,学生被精美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不时发出阵阵感叹声。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小朋友们,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观察后,争先恐后地发言:生1:我发现这里面有的是建筑,有的是动物。生2:这些建筑有些是中式的,有些是西式的。生3:这些动物都很可爱。

……

几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于是学生竭尽所能发现新的内容。教师在此浪费了许多的时间。笔者不禁要问:“是不是学习材料越多越好呢?”上课的气氛虽然热烈,但因为学习材料过多,学生无法找到所有材料的共同本质,所以数学的本质似乎被改变了。

其实,在材料的选择上,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所选择的材料要具有典型性,突出数学的元素,直奔主题。要避免过多的学习材料,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材料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就是学生自身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解读。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针对新的知识,巧妙地寻找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结合点,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曾设计过这样一堂课《认识面积》,如何让学生认识面积。首先教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手掌图形,猜一猜,哪个是老师的手掌,哪个是小朋友的。通过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接着教师出示各种物体的面,如树叶的面、盒子的面、桌子的面等,让学生摸一摸指一指这些物体的面,说一说这些物体面的大小。学生通过摸和说物体的面,使学生获得了初步的物体面积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教师选择的素材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

学生自身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这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教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够主动架构起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桥梁,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材料的选择蕴涵德育功能,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要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必须激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在选择数学素材中,除了育才的智育功能外,还要蕴含德育功能,如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等等。这些都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第2篇

(一)提高老师授课的效率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教授语文课程的时候,所做的往往是死板的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整个教学课堂完全是老师一个人在讲话,老师占有完全的主动。一节课下来,老师非常的劳累,可是教学效果依然不理想。面对这样的学习状况,老师不得不思考自身教学手段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同时也为了减轻老师授课的负担,我们需要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例如:借助情境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利用游戏娱乐课堂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学习的效果等等,只有这样才会减轻老师的授课负担,提高老师授课的效率。

(二)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我们知道,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占有主动权,老师只是引路人的角色。可是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直扮演着被动者的角色,依靠死记硬背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负担非常的大。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为学生减负。为了减负,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寻求新的教学手段,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三)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学习的目标是为了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可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们的天性,与教学目标南辕北辙,为了扭转局面我们需要寻求新的授课方式,只有这样才会回到语文学习的目标上来,真正的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们的情商。

二、初中语文构建有效教学的方式和举措

为了扭转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尴尬局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寻求构建有效教学课堂的新手段、新方法。

(一)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从始至终,语文教学的目标一直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情操,可是因为时代背景的原因,教学手段与我们的目标要求出现了偏差。为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首先该做的便是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只有这样才会更加明确地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

(二)因材施教,提高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因此要想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就要顺应学生们的天性,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对于学习材料的选择首先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语文学习材料难度过大会扼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难度过小又不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因此,对于学习材料的选择要慎重。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只有因材施教,才不会打消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借助多种手段丰富课堂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例如设置情境、利用多媒体、创造小游戏、组织小活动等等,来进一步丰富学生们的学习课堂,在相对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会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并且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会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们的情操,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课堂的手段有很多,需要老师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只有这样才会提升学生们的素养,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结语

第3篇

---谈高效课堂有感理论学习体会

天天谈高效课堂,什么不是高效?怎样才能高效才是我们要明白的问题。高效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与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全面互动的过程,是从高效教学出发而落脚于学生学习的高效率。在新课程条件下,高效课堂就是在每一节课中,学生在愉悦的心理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下,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优化方法,提高能力,高效学习的境界。这样的课堂中,学者乐于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教者乐于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讲。因此,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它针对的主体是学生群体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一节课,使每个学生个体都有所发展,这样的课堂才能是高效的。

首先精心设计教案,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使学生乐于学,这就要求自己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尽最大努力使每个学生不再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积极的互动。

其次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课堂调控,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这个理念,来源于上个世纪西方国家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尤其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心理学影响之下,这一说法频繁地在各类教育文献(特别是英语)中出现。事实上,教学的有效性自始至终一直伴随着教学的整个过程,工业革命后的社会价值观普遍强调“效率”,教学活动也更加重视教学的“效益”,尤其从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起,“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得到迅猛发展,可以说,现代教学论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到目前为止,有效性必然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与追求。

然而,我们回头来看,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却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分歧:一是过多侧重于宏观的理论表述,难以转化为教学实践;另一个是偏重于微观的具体操作,难以形成系统认知。对于在课堂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更需要介乎这二者之间的平衡体系,不仅要求能迅速地吸收有效教学的理念,而且又要求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索。

一、有效的目标

所谓“有效”,也就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一段时间的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进步或发展。在这点上,爱因斯坦认为,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把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人生最高目的”的能够“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而怀特海也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在于传授知识,而是在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这是一个比传授知识更伟大、而且更具重要意义的目的。

由此可见,课堂承载的不仅仅是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更重要的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包括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乃至整个生命在内的全人的发展,它不是一个僵化的、固化的标准,而是一个因人而异、分层次的要求,它的最终目标是要使每一个个体在原有基础(知识、情感、意志、个性、行为等)之上都得到充分的、尽可能的全方位发展。这是教育的理想,也是我们每个教育者一切行动的根本理念。举例说明:

(一)目标错位

案例1:圆的轴对称性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

(2)掌握两个定理:学会用垂径定理的逆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在上述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教学主体不明确,主体意识缺乏。“使学生……”,“培养……”,在此陈述中,教师是使能者,学生是效应者。但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才是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应是学生最终学习成果,即通过教学过程,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陈述教师的所作所为。

(二)目标缺位

案例2:“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目标

(1)理解二院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两个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分析:目标的设计明显缺位,只有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没有过程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是过多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

二、有效的环境

(一)宽松的心理氛围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只有在安全得以保障的情况下,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同样,在课堂学习中,当学生的心理感觉足够安全与放松的时候,才能与老师、同学和谐相处、专注地投入讨论,才能没有顾虑或顾虑较少地自由发表见解、提出问题,才能真正打开思想的闸门,积极主动地实现认识或促成情感深处的碰撞与融合。宽松的氛围并不拘于形式,也不排斥课堂的纪律与秩序,关键在于心灵的感触与沟通、重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思想可以自由地驰骋,使课堂成为学习者的乐园。

(二)适切的学习材料

适切的学习材料是指,教师所组织的学习内容,应该适应学习者身心发展与时代的特点,切合大多数学习者的实际需要。一方面,它应该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学习者长远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也是进一步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另一方面,学习材料应该处于绝大部分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内,即学习材料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准备之上,又对学生的智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是能够引起他们直接需要与强烈兴趣的内容。学习材料的适切性,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基础,它需要教师能够深入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掌握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情意发展需求,创设出恰当、真实、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的学习情境,并能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地调整教学材料。

例如,在《等比数列求和》第一课时,可引用《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说法,引出课题;在《数学归纳法》中,可通过演示多米诺骨牌,让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定义与实质;在立体几何第一节,给出问题:利用六根小木棒摆四个三角形,以此引出空间。

(三)其他环境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生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课堂上教师准确、简练的语言和清晰的指令,教师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策略、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等等都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范本,教师的这些个人特质为学生创立了一个无形的学习空间,也构成了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具有不同的个人偏好,若在教学时能采用视听结合多渠道的信息传输形式,无疑将能够提升学习的效果。此外,学习的场所、教室的布置及恰当的背景音乐等都是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环境因素是个广博的范畴,是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价值空间。

三、有效的学习

(一)学习的方式

建构主义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不同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活、文化背景等皆各不相同,个性独特,故而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独立且独特的。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尽量适合学生学习的多样性,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有可能利用到各种学习方式,能够调动多种感知途径,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促成学生真实的学习,一种研究性的、深度的学习状态。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也应该具有效益意识,单纯的“讲—听”学习方式已被实践证实具有诸多的弊端,但全都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并不太切合实际。

学生的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一点,首先,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要认可学生的想法,不要过早做出定论,尤其是遇到个别同学的“笨”方法,由于该方法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所以印象深刻,对这个学生来说,是十分有效的。比如,有这样一个题目:已知等差数列{an}中,a3=5,a8=20,求a20。

法一:d=■=3,所以,a20=a8+(20-8)d=56。这种方法,对于等差数列的概念理解较好,运算力强的学生来说,小菜一碟。

法二:依题意列方程组:a1+2d=5a1+7d=20,解得:a1=-1,d=3,故a20=a1+19d=-1+19×3=56.这种解法虽然繁琐,但是是一种通法。

有学生采用法三:设an=pn+r,依题意有3p+r=58p+r=20,得:p=3,r=-4,an=3n-4,故a20=3×20-4=56.这种解法虽然看起来仅仅是字母的变化,但体现了创新。

(二)学习的真实度

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强的内隐性。同样地坐在教室里,面对着相同的学习材料,由同一个老师组织教学,甚至他们都在做着相同的笔记,但学习的效果却有着极大的差别。归根结底,其中的一部分学生进行的是真实的学习,而另一部分则进行的虚假的学习,所以,生命化教育倡导教学要让学生的“生命在场”,要杜绝那种“身在曹营心在汉”学习状态。因而,学生学习的真实度就成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核心问题。

学习的真实度可以从学习的参与广度、学习的深度与个体的投入程度等角度进行分析。较高的参与广度表现为,绝大部分学生面露专注神情,积极参与师生、生生互动,思维与教师保持同步、甚至略有超前,能够即时提出自己的困惑,并能够围绕问题在小组内进行真实的讨论,共同分析与探究,几乎没有人被置于学习的边缘,整个空气中都流淌着浓浓的学习情意。深度的学习,突出体现在思维的质量上,表现为思考的自主性与自觉性,能够在识记、理解、应用的水平之上展开更高层次的分析、综合与评价等思维活动。思维的高层次并不意味着思维的高难度,只要相对主体原有基础是深刻的、具有批判性、创新性和价值的,都可以成为对学生高层次思维训练的材料。个体的投入程度表现为由兴趣直接驱动的自觉,或者是由意志品质与责任心所生成的期望,能够不因外界的干扰而三心二意,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研究的内容。只有真实的学习,才能触摸到学习的真谛,才能获得高效的学习成果。

(三)学习的效度

既然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充分承担起学生发展的职责,学习的效度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所不可回避的和重点问题。学习的效度主要看教学的投入与产出之比,我们不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去解决很小的问题,也不可为了追求大容量高效益而忽视学生的感受;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更要关心学生整个生命的成长。所以,我们应该潜心研究学生,做出更为精致的教学预设,同时又要关注、促成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生成。比如,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可以采用分层要求、差异教学的方法,让学得快的学生去帮助学习比较缓慢的同学,使学得快的学生有更多的挖掘创造性的机会,培养出更强的自信心与表达能力,形成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能使学得较慢的学生迅速达标。讲效度,就应该从学生发展的需要、从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讲效果,从辩证的角度讲效果。

四、有效的内容

新课程目标中,规定了三大课程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追求的是全人的发展。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发展的内含体现在“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所以,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也应重新认识,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的获得不能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爱因斯坦也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如火炬传递般的知识传递,而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及蕴含于这个过程中的“人”的发展。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知识只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吸收与存储、转换与应用等过程的反复观察与操作、体验与感悟,逐步累积并形成主体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提升个体的思维品质,形成态度并培养情感,最终转知成智。这一动态的内部活动过程才是我们所要切实经历的,才是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有效的学习内容,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寻的教学目标。

教与学,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无数环节与细节,每一个环节、细节都可有高效、低效或无效之分,所以,与其说有效教学是一个策略,不如将其作为教学理念,我们应将其视为漫漫求索之道上的崇高信仰。

[参 考 文 献]

[1]武永明,卫灿金.爱因斯坦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今意义[J].上海教育科研,2005(10).

[2]吴佑华.转变课堂学习行为 践行新课程理念[J].中学数学研究,2007(6).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叶澜.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J].基础教育,2004(7).

第5篇

高中数学作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不仅与高考的成败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打破以往被动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获得良好地发展。因此,我们要有效地将自主学习模式应用到数学课堂活动当中,以确保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一、为什么要开展自主学习模式

所谓“自主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探索、实践来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形式。该模式打破了传统“接受式”教学模式,也是对以往“满堂灌”“一言堂”模式的直接冲击。而且,该模式的应用符合课改的基本理念,同时,也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是一致的。再加上,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学生全面地发展。可见,自主学习模式的开展不仅有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而且,对数学价值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材,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模式,为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如何高效应用自主学习模式

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才愿意自主去学习、去探索,所以,教师要想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模式,第一步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走进数学课堂中,进而为学生全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九方格”,让学生思考如果第一格中放一粒子小麦,第二个格子放入2粒,第三个格子放入22粒,第四个格子放入23粒,依次下去,按这样的顺序九方格中总共有多少麦粒。接着让学生计算1+22+23+…之后,再向学生讲述“棋盘与麦粒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思考:1+2+22+23+24+…+262+263=?随后,再引导学生思考:1+2+22+23+24+…+2n-1+2n=?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整个过程学生一直处于自主思考的状态,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其次,借助多样化的形式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长久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采取的都是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一直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也不利于数学教材价值的实现。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一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1.组织自主认知

组织自主认知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平台上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进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因此,我认为我们可以借助“先学后教”模式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认知,而且,该模式的最大亮点就是使学生自主学习,它改变了以往“先教后学”的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先学后教模式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中的应用为例进行简单概述。

先学: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进行自主学习。即,能够自主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掌握并能熟练地进行应用、了解倒叙相加法的原理等等。

后教: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比如,具体数字与字母之间不能有效转化,大部分学生仿高斯的第一项与最后一项相加,想不到用倒叙相加法进行解决问题等。我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点拨,并继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大概经过三次这样的先学与后教之后,我再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确保该模式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最后,我还设计了当堂练环节,引导学生解决了下面几个问题:

(1)设Sn是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若a6=S3=12,求{an}的通项。

(2)在等差数列{an}中,a1=-4,a8=-18,求公差d及前n项和Sn。

(3)已知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正数,且a3·a7=-12,a4+a6=-4,求S20。

……

通过这样的先学后教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开展自主探究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新的解答方法的过程中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求函数f(x)=x+■/x(x>0)的值域。

解法一:判别法

设y=x+■/x,则x2-yx+11=0,由Δ=y2-4≥0■y≥2

当x=2时,x2-2x+1=0■x=1,因此,当x=1时,f(x)=x+■/x(x>0)有最小值2。即值域为[2,+∞)

解法二:单调性法

任取0

当0f(x2),则f(x)在(0,1]上是减函数。

当2

当x=1时,f(x)有最小值2,即值域为[2,+∞)。

……

除上述之外,我们还可以用配方法和不等式法,总之,在相关数学试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而且,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作为影响高效课堂顺 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但也是一直被教师们所忽略的因素。但是,由于数学本身留给人的印象是枯燥、抽象的,导致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这样是严重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而且,教育心理学家也说过,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走进数学活动当中,才能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地学习。

综上所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以大幅度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第6篇

关键词:物理课,高效课堂,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15-01

一、科学探究式教学

高效课堂是把课改的三维目标加以实化的,即实现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智慧的飞跃。物理作为最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探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探究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与科研工作者搞科研时相似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培养探究能力、体验探索乐趣,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精神,形成互助合作的意识。

1、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科学探究式教学不同于以往的满堂灌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知道,探究的过程既是求知的过程,又是创新和实践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够针对物理现象提出科学问题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关键一步,这一步走不好,后续的教学就会变成生拉硬拽。

2、以分组实验、合作学习加强探究

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每个小组承担不同的实验探究任务,从综合能力最强的小组长到基础最薄弱的组员,每人都有明确的分工。最后各小组展示他们的探究结果,由教师进行评价,评出优胜小组和创意小组。这种形式下,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兴趣都有很大的提高。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分组的最大优势在于每个小组的学生,不论知识基础的好与差,他们已经是利益相关的一个整体了,因此基础差的学生必然会急切地向好的学生靠拢,而基础好的学生俨然就是一位 “小老师”了,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受体,也是知识的载体。这也正符合高效课堂的特征:学生主动、有兴趣、有目的、有方法、有收获,各有所得,各有所长。

二、学案辅助教学

在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学案辅助教学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一条捷径。一方面,高效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课堂参与度,学案恰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学生的学习理念;另一方面我们所使用的课改版教材过于强调发现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学习,缺少可读性,在这种情况下,学案作为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不足。出于这两点考虑,我们物理组在初二年级开始探索用学案辅助教学的教学模式。

1、主体实施思想

通过调研我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初二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我们论证了学案辅助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确立了“每课一学案”的主体实施思想。

2、学案的设计

在这种模式下,学案的科学性和使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学案的设计和编制是工作的重头戏。我们采用集体备课,分工合作的形式制作学案,在制作过程中,组内教师认真研读教材、考纲、相关中考题以及练习题,并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相关资料,每一份学案都由一名教师主要负责制作,其他教师提供学习材料和建议,最后共同审议通过。这样,每名教师都是参与者,既保证了学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而且各抒己见的审议过程也是教学思路和教学经验的积累过程,对教师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水平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3、学案的使用过程

学案的使用情况从根本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的学案使用贯穿于整个课堂,目的在于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课堂活动。首先,在知识回顾环节,学生要独立完成学案上的几个小问题,教师检测评价。接下来进入新课的学习环节,学生要阅读学习目的模块,对本节课即将学习的知识有整体的把握。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知识点反映在学案上都是思考或是填空的形式,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并且在学生动手写的过程中,教师会做个别指导。对于一些较简单的知识点,根据学案上的提示,可以让学生自己讲出来,达到“生教生”的效果。最后的课堂反馈练习也是学生需要当堂完成的内容。这样,在整个课堂中,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按照学案提供的思路,紧跟教师的步伐,动脑想问题,动笔记知识,课堂 45 分钟不再纯粹是教师的说教,而是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活动。

4、学案辅助教学的实施效果

首先,学案辅助教学的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团结合作能力。其次,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更好的梳理知识结构体系,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考意识和创新意识。再次,学案辅助教学能充分体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检测与反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5、学案辅助教学的思考

(1)是不是只用学案?当然不是。高效课堂是开放与展示的课堂,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它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当堂巩固,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第7篇

关键词:知识内化;大学英语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讨论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孰轻孰重的问题,多数学者认为发展能力重要,但知识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上的基础性作用谁也无法否认。英语教育也担负着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任务。素质教育并不排斥知识传授。探讨如何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素质的途径,可以避免“轻知识重素质”或“重知识轻素质”的教学倾向。

一、知识内化与素质教育理论述评

法国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最早提出内化这个问题,其含义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亦即社会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植于个体意识之内。法国著名心理学家让内也对内化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接收成人强加于他们的各种社会行为而加以内化。前苏联维烈鲁学派,如维果斯基就赋予内化概念新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高级心理机能最初都是作为外部的人际交往形式表现出来的,后来由于内化的结果而转化为个体的心理过程,即内化为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的本源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也不是从主体发生的,而是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知识的发生过程是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不断建构的过程。其实,内化不仅仅有知识的内化,凡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主体的东西,就叫内化。也就是说,从内化的内容看,还包括道德内化、知识内化、智力内化等。知识内化成学生素质是内化的完整过程。知识内化就是把教材中的外部知识经过学生的认知活动重新组合转变成其内部的知识,也就是使教材新知识与学生主体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建立内在联系,形成其新的认知结构,即实现知识结构向认识结构的转化。

知识的内化需要主体自身的主动参与,要求主体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主动学以致用,从而将死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活的素质。正好像是人饿了,就会去主动找食物,这样吃起来很香,也容易消化和吸收;如果不饿或者不是特别饿,就不会主动地去找寻食物,即使吃东西,也不会吃得很香。学习动机是知识内化的关键。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序,又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序,运用知识内化的机制指导学生在获得新知识时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整合,促进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的有效转化,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学生知识内化的条件

学生知识内化是一个积极的主体性活动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一定活动把当前教材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和规律尽量同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内在联系,改造旧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在这活动中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学习材料必须有逻辑意义

知识内化是学生建立内在联系的过程。新知识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满足建立内在联系的标准,即学习材料要有逻辑意义。所谓逻辑意义,是指学习材料本身与学生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可以被理解。逻辑意义并不是哲学上的含义,并不是说具有逻辑意义的材料必须是真理;错误的东西如“地球是平的”也可以被人们理解,也具有逻辑意义;但是,无意义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字表之类的材料同任何人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都不能建立内在的联系,因而这类材料缺乏逻辑意义。学生学习的教材知识,是人类知识世界的概括,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晶,因此,一般来说都具有逻辑意义。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是学生知识内化的客观条件。

(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具有适当的基础结构

有逻辑意义的材料不一定人人都能理解而内化为自己头脑里的智慧,同一个材料有的人理解内化,有的人不能理解内化。要能实现内化,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这是知识内化的内部条件。关于原有知识在新知识的学习或知识内化中的作用,我国古代有“以其所之,喻其不之,使其知之”的说法。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根据统觉论,认为新知识必须融汇于原有统觉团内,新知识才能学得而内化。这些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把学生原有知识在新知识的学习和内化中的作用强调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说“假如让我们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日:影响学习惟一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由此可见,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内化知识的关键,也就是起固定作用。它要与新知识之间发生各种关系,如类属关系,总括关系,组合关系或兼而有之,这时有逻辑意义的新知识对学生来说就有了潜在意义。同时学生认知结构内部也不断经历综合贯通,系统化,从而完善自身的过程。

(三)学生必须有主动加工活动

有了适当的外部条件和原有知识基础,如果缺乏学生的主动加工活动,就只能依靠强记硬背,知识内化也不可能发生。主动加工活动是指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内在联系,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被掌握获得实际意义。主动加工是知识内化的决定性条件。学生的主动加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学习动机,有了学习动机,学生会更加努力和集中注意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二是指加工信息的策略。这两者相辅相成,学习的强烈动机有助于学生选择高效的加工策略,反之,高效加工策略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内在联系,学生可增强自信心,继续努力学习。

三、英语知识内化为学生素质的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理念,还课堂与学生

实施素质教育要从转变观念抓起,要实现由片面追求高分或英语四、六级过级率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其根本在于彻底转变观念。作为英语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理念。当前学校和社会视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为宝。英语教师应明白教育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面向全体学生、淡化选拔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少讲一些,让学生多说一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学生才是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角,学会学习比掌握知识重要。

(二)优化课堂结构,为学生参与课堂提供时间与空间

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为“会学”。 教师在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活动。让学生预习在先,课堂展示在后,最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预习―展示―反馈这三个环节,就成为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课堂教学的模式。这样的课堂教学体现出了学生的参与,预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主角。展示环节更是学生展现自己所学、所思、所惑的空间,反馈环节也突出体现了学生所学的情况。这样的课堂结构有了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基础,有了参与课堂的机会,有了参与课堂的动力,课堂结构的改变为学生成为主角的课堂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与传统课堂相比,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方式能将教与学紧密结合。这种学习方式让教学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一是小组内成员之间的独立学习、交流与讨论,二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三是教师与小组及全体师生之间的关系。以这样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主参与学习和交流讨论,这样的方式更利于学生参与,从而形成任务引领型课堂,改变那种学生参与不够、要靠纪律整顿的现状。小组合作学习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学习,相互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教师而言,小组合作还使教师从教变为导成为可能。

(四) 向学生提供有序化、整合化的教材内容

学生能否有效的实现知识内化,首先取决于以何种方式和顺序呈示教材的知识结构。只有最适宜的有意义的教材知识结构,才更有助于学生知识内化。因此,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组织最佳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设计最佳的知识呈示序列就成为教学的一项首要任务。第一、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既是新知识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固着点和依托,也是教师设计最佳知识结构序列的依据。因此,教师在向学生呈现何种知识结构之前,应该先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比如,在备课中要花大量的时间反复琢磨学生:琢磨学生各种可能的心理反映,可能的做法,可能的困难问题,可能的错误;琢磨哪些问题适应反映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有序化、整合化的知识结构。第二、改造教材内容,促进内化产生。为了促使学生知识内化,教材中必须有那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可以产生新知识,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及运用。第三、有序地呈示教材知识结构。适时引导学生把具有内在联系的分散的知识统摄起来,形成整合化的知识结构。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教学。既要遵循渐进化原则,根据知识的上下位关系,建立包摄性由大到小排列的层次化知识结构,又要遵循综合贯通原则,抓住并列和相关知识的横向联系,建立整体知识结构。

(五)积极拓展课外活动,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参与各种英语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课外活动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各种适合于学生语言水平和身心特点的课外活动,可促使学生主动、健康、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因此,开展有益的英语课外活动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英语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诗歌、散文朗诵,英文歌曲演唱,鼓励学生去英语角等。教师要加强对课外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做到有计划性,并不断进行总结调整,切实注意有效性。但同时绝不能把课外活动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继续来加重学生的负担,要切实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所进展。

(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知识内化的本质在于“人类自我的重塑和对自然力的再创造”。知识从自然和社会走进人的思维,又从思维走进个体的传承和内化,这是自然化和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媒介作用是特别重要的。俗话说: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而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学生获取知识手段的不断丰富,教师的“含水量”要更加丰富。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对知识进行不断地内化积累,提高教师自身的内化涵养。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更应该不断填充知识能量,丰富知识结构,更要时刻关注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方向和语言的发展动态,在动态的发展变化中使知识能触类旁通,让语言与时代相结合,通过语言发展规律的探寻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通过知识内化的社会化过程,提升教师自己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自身的知识内化来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化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作斌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2]郭占基, 张世富 心理学教学参考资料选辑[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3]李建华, 陈晚云 意义性学习: 人文知识内化的主体性动因[J] 现代大学教育, 2003(3)

第8篇

一、构建基于“教学案”的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的基本方针

经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对实践的总结,我们提出了构建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的十六字方针,具体如下:

1.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学内容、方法、进程和教学案的具体设计。“学”是学情,一是指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层次和对教学内容的预习状况;二是指学龄的基本特征和课标对学龄段的基本学习要求;三是指教学内容;四是指学习方式;五是指班级的整体氛围及相关的教学环境;六是指教师自己的学习领悟。一切从学情实际出发,决定教学行为。

2.多学少教。“多学”是指材料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疑问让学生辨,规律让学生寻,方法让学生找,知识体系让学生建。“少教”不是不教,更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评判者、激励者。教的过程要变“教”为“导”,以“导”来引领学生的学。

3.学教互动。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案互动生成,形成真知。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一个互动式的平等和谐、学教相长的整体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点拨、激励中放飞思维,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深入材料,进行个性化发现的旅程。

4.精练精讲。精练,要舍得给学生时间去自主阅读、思考、演练、讨论、争辩、梳理、归纳、修正,让学生倾听、比较、整理、笔记;精讲,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在巡查、审视、倾听、筛选,根据全班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难点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主讲,必要之处讲解。

二、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

1.目标准。目标适切学情要求,教学各环节目的性明确。教学目标要转化为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来达成教学目标。

2.环节简。教学过程环节简单,层次分明。把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成几个相互联系、循序渐进又十分精要的板块,把有限的课堂时间分成几段,与教学板块对应,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时间学,才能学得深入,学得有效。

3.方式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选择最佳的学和教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活动实。师生教学活动要有必要、有价值,活动形式恰当,时间充分,不为活动而活动。

5.反馈勤。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学生愿意及时反映自己的学习心得疑难,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任务完成状况,且及时将教师的关注或点拨传达给学生,教与学的互动不随意,针对性强,注重效果。

三、基于“教学案”的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1.教学目标。教学线索是否清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否渗透,学习目标表述是否符合学生主体发展本位等。

2.教学内容。目标意识是高效课堂的前提,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是高效的基础,没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就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学活动。过程与环节的设计、内容与题材的选择都要有目标依据。

3.教学方法与策略。情境设计是否生动,是否创设了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的学习氛围;能否以一定的方式、时间、空间引导学生自学、思考、交流;能否渗透思想、方法、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指导,是否注意提炼思维途径,举一反三;是否注重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学生参与时,情感是否积极,是否深入思考,参与的过程中是否采用一定的学法。教学机智是指教师能否根据动态生成的情况机智调整,灵活处理,能否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学习材料和教学媒体。教师的指导、点拨、补充、总结的行为是否合理适时。

4.教师素养。学科专业知识的功底是否扎实,分析是否深刻、清晰,问题设计是否科学,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渗透新课程理念,是否强调生活实践、自主探究和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是否有教师鲜明的个性和创意。能否根据教学情况合理使用一定的教学辅助手段来提高学习效果。教学语言是否准确、简明,有否有感染力,是否有个人的语言风格。板书是否清晰、合理。

5.教学效果。教学目标能否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中得到较好的体现,三维目标能否得到相应的发展。问题情境是否有效,师生之间是否有心理呼应。

第9篇

在数学学习中因为学习个体差异和认知风格的不同,容易造成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的失败感,而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则会改善这种局面,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提高了每个学生的成就感,为数学学习者营造了高度互动和交际的学习氛围,创造了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但是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可以发现不少教师所组织的合作学习存在误区,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在课堂教学上,很多教师片面追求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教学目的、教学时机及教学过程缺少认真的设计。通常教师提出问题,安排全班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时,教师或在教室内巡视,或插上一两句话,意在督促学生积极参与)。然后,各组由一位同学作小组结论发言,最后教师进行课堂评价和总结。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效果看,多数问题的讨论如蜻蜓点水,无关痛痒。

有的教师上课伊始便出示几个讨论题作为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就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或像蝴蝶般地穿梭在各学习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很关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至于合作过程中如何开展合作,如何组织学生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要求有哪些等问题,教师则不太关注。

更有甚者,有的课堂弄得乱哄哄的,像个“自由市场”,小组合作处于一种缺乏监控与指导的自由放任的状态,合作学习成了粉饰的包装。这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做法无疑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在提高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对策上面,我认为首先要合理分组,明确组员责任和目标。合作学习小组构建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纵观国内外对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多数倾向于“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年龄、性别、数学知识水平等不同特质进行划分,尽量使每个小组都有水平不等的学生,以达到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个体均有学习收获。笔者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除遵循以上原则外,还设立了中心发言人,而且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平等参与意识。

其次要课堂创设话题的有效设计,有关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评价观点相一致时,他们掌握学习材料最快。因此,在创设讨论话题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一个真实的、源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讨论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