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2 14:33:06
导语:在茶文化旅游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生态有机观光茶园建设
苗王城现有生态有机观光茶园面积达一万余亩,是贵州省重点高效原生态有机茶叶种植基地及保护基地,茶区内已建成茶海观景楼、茶馆茶楼、茶文化长廊等旅游功能性主体设施和水、电、路、通讯、餐饮、交通等旅游配套设施。
1.2茶叶品牌建设
目前,已建成的当地茶叶品牌有:“苗王城牌”苗王顶芽、苗王神茶、苗王雪茶、苗王油茶;“苗茶”系列苗王剑、苗乡春;“玉瀑牌”松桃翠芽、梵净山银针、梵净山碧螺春;“净山牌”净山翠芽、净山翠叶;“梵羽牌”梵净翠芽、梵净云雾等。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获“中茶杯”一等奖3个,“国饮杯”一等奖3个,“恒天杯”金、银奖各一个。
1.3茶文化的挖掘
在茶文化内涵建设上着重挖掘苗家茶道,成立了苗乡春苗家茶艺表演队、盛世茶艺表演队、梵净山茶艺表演队等,松桃苗茶文化的挖掘尚处于初始阶段,任重而道远。
2.苗王城茶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茶文化旅游业起步较晚
相对全国而言,苗王城茶文化旅游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虽有一定成效,但建设期尚短,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弱,缺乏特色旅游路线,本土名牌茶叶产品较少,与市场需求脱节。
2.2茶叶生产科技含量不高
目前茶区只建成茶叶初制加工厂,只能进行茶叶初加工,无法进行茶叶精深加工,茶叶附加值较低,精制茶及茶叶深加工产品研发较少,茶叶生产科技含量总体不高。茶区缺少茶叶交易市场,茶叶产品销路少,旅游消费带动力较低。
2.3品牌推介意识薄弱
苗王茶叶缺乏大市场、大品牌意识,缺少名牌产品,难以形成集团品牌效应,市场管理混乱,产品定价不一,茶叶企业品牌意识淡薄,茶文化旅游缺乏宣传、营销,旅游景点鲜为人知。
2.4景区交通发展滞后
苗王城距铜仁机场10公里,距铜仁火车站25公里,距凤凰古城39公里,距梵净山110公里,目前尚未开通高速,根本不能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城区经济较落后,与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较远,极大限度地制约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3.对策和建议
3.1加强苗王茶品牌塑造及宣传力度,提高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苗王城是中国西部苗王城影视拍摄基地,可通过拍摄影视广告、大型影视剧,利用媒体公共资源开展电视传媒宣传;搭建网络宣传平台,建立苗王城茶文化旅游门户网站;在景区、市区长期开展“一周一评一展”茶文化宣传活动,发动全民饮茶,宣传茶叶知识,展现苗王茶的独特品质及文化魅力,提高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2开展茶乡生态产品及茶文化旅游纪念品的研发
投资修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茶馆及茶道养生体验中心,研发当地的茶乡生态产品、茶叶土特产品、茶具和文化纪念品等,建立苗茶文化博物馆,集茶史、茶俗、茶事、展览、学术交流于一体,突出苗茶民俗茶礼文化与苗文化,吸引国内外游客。
3.3不断挖掘苗茶文化内涵,深入探析苗茶文化精髓
苗族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神秘,不断挖掘苗茶文化内涵,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技艺、茶道和茶具等,深入探析苗族传统的茶礼、茶歌、茶舞、茶情、茶俗、茶事等文化精髓,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艺表演人才,把苗茶文化和苗族民俗融入茶艺表演中,让游客更多地了解苗王茶叶。
3.4实行规模化管理,提高茶叶的产出率及科技含量
旅游活动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旅游翻译在旅游这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扮演着沟通和桥梁的作用。旅游翻译应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实践),属于专业翻译。我们有必要在旅游翻译中融入并强化跨文化意识,为国外游客提供旅游目的地的准确信息。
一、旅游资料的特点
旅游资料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旅游资料的翻译,首先是传达原文信息,但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它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旅游资料的翻译,目的是要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传递有关信息,让国外旅游者读懂、看懂、听懂,并且喜闻乐见,实现译文文本的这种交际功能,从而推动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旅游资料的特殊性决定了在翻译中,不能传递异域文化的译文往往不能满足读者对不同国家文化的了解。
二、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1.汉英旅游文体的语言特色和修辞差异。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缘故,汉、英语之间存在着各自本身的异质性差异,这种差异又自然而然地制约着不同语言使用者对各自旅游文体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和写作风格。一般而言,英本文由收集整理语旅游文体大多风格简约,行文用字简洁明了,表达直观通俗,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同样是景观介绍,汉语则音韵和美,文辞华丽,诗意盎然,抒情表意唯恐不周;用声律和铺叙的手法来传情达意,讲究诗情画意的审美效果,主观抒发往往多于客观描述。因此旅游翻译时在行文用字、篇章布局、文体修辞等方面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2.文化内容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英、汉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痕迹。不同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习俗都会使两种语言出现或多或少的不对应现象。它们之间没有语义共鸣,有时还会出现词义空白或词汇空缺现象。由于旅游翻译中蕴涵大量的文化因素,因此旅游翻译时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还要克服文化障碍。旅游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促进这种跨文化交流。
三、旅游翻译的策略
旅游资料的翻译应该有针对性和灵活性,要在不影响原文思想表达的前提下对原文作适当的调整,力图达到语言具体生动,表达简洁传神。
1、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景点名称是游客接触到的第一道风景,使他们对景观本身的第一印象,好的译名对吸引游客注意力,提高他们的游览兴趣至关重要。完全音译的方法适用于行政区划名称如北京(beijing)、八达岭(badaling)。音意双译一般应用于涉及到历史上和传说中的人物时,如矛盾故居(mao dun's former residence)。完全意译对保留原文形象及文化、历史内涵至关重要,如三潭印月(three pools mirroring the moon)、寒山寺(cold mountain temple)。
2、增添。增添理解原文内容所必须的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放生的年代,名人的身份及在历史上的贡献,名胜的具置等。旅游资源除了其本身的自然景观所具有的欣赏价值外,大多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了特殊的欣赏价值。不增添背景信息,一般外国游客则无法理解。例如:绍兴是越瓷的产地。shao xing is the home of yue porcelain. yue is a state name used to refer to the shaoxing region in ancient china.如果不增加说明,外国游客不知道这种瓷器为什么叫越瓷,亦不知绍兴和“越”有何关系。
3、删减。在旅游资料中,有些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产物,若逐字逐句翻译,对理解原文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外国游客根本看不懂,这时就应该适当的删改。如“这些山峰,连同山上绿竹翠柳,岸边的村民农舍,时而化入水中,时而化入天际,真是‘果然佳胜在兴坪’”。译文:“these hills and the green bamboo and willows and farm houses merge with their reflections in the river and,lead visitors to a dreamy world.”译文中删除了最后一句,但并不影响译文读者对原文其他部分的理解。
4、解释。解释是指增加的部分是对字词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释。前面提到的景点名称的音译加意译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这样一方面能让外国游人及读者建立起读音和意义的联系,了解汉语名称的字面意思,另一方面也使他们了解了这些名称的由来,增加了旅游的趣味性。例如:花港观鱼:hua gang guan yu(viewing fish at flower harbor),孤山:gushan(solitary hill)。
5、借用。借用手法指借典译典,借译语表达式和形象来翻译源语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表达式和形象,以求等效。在找不到文化对应词的时候,使用译语问换中同类典故、成语、委婉语等,把中文资料中有关内容转换成外国游客熟悉的同类内容,这样可以简洁而准确地介绍旅游景点,使译文读者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异国文化情调,加强文化的交流与理解。这样可以简洁而准确地介绍人物和景点,使译文读者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异国文化情调。如将济公比作罗宾汉,将西施比作埃及艳后,将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将苏州比作意大利的威尼斯等。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产业态势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复兴和旅游产业发展,以茶文化为主体的茶文化旅游得到了飞速发展。伴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在学术界,茶文化旅游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目前,在学术界的研究中,主要偏重于茶文化的产业发展,对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特别是有关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特征的研究少之又少。有鉴于此,有必要对茶文化旅游的相关概念、特征以及产业发展态势进行研究,以期达到丰富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内容的目的。
一、茶文化旅游的概念
(一)茶文化与文化旅游。研究茶文化旅游的概念,要首先界定茶文化与文化旅游的关系。茶文化的概念有其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最早提出文化旅游概念的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认为“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者从中学到他人的历史和遗产,以及他们的当代生活和思想”,这是从广义上定义文化旅游的概念。国内学者任冠文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茶文化和文化旅游都属于文化范畴,都具有文化的属性,并且都处于行为文化层面。而茶文化旅游不只是茶文化与旅游的简单相见,它既是茶文化内涵的延伸,又是文化旅游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
(二)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目前学术界不但没有统一的定义,而且有关茶文化旅游概念的论文也是少之又少。张琳洁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指茶业资源与旅游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毕剑、尹郑刚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及其衍生艺术形式为主要吸引物,以了解茶文化、认识茶文化、欣赏茶文化为主要目的,融观景、品尝、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文化主题旅游。以上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概念,作者都是从旅游产业化的角度进行界定,没有考虑到旅游者与茶文化旅游内涵之间的关系,没有突出旅游者的文化动机。笔者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文化旅游的定义:“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解、鉴赏和体验茶文化内涵,而对茶文化旅游区进行的旅行,从而使旅游者获得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
二、茶文化旅游的特征
(一)茶文化旅游的文化性。茶文化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表现出很强的文化性特征。文化性不但是当今旅游的整体属性,更是茶文化旅游的根本属性。如果在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没能表现出茶的文化性特征,不但没有吸引力,而且行之不远。茶文化旅游的文化性是有关茶叶的生产、加工以及饮用等方面而产生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在这些表现形式中,都是围绕茶的这个核心来表达,如让旅游者参加茶叶的采摘、炒制过程,使游客体验到茶叶的生产文化;通过茶艺表演,使旅游者体验中国茶的“廉、美、和、敬”的茶德文化;通过旅游者欣赏茶诗、茶画和茶歌等艺术,使游客体验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茶文化旅游的休闲娱乐性。作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在内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文化性,茶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在内涵上更多地体现出休闲娱乐性特征。旅游的属性不仅包括文化性,还包括休闲娱乐所带来的愉悦性;茶文化在表现形式中也更多的是使受众体验茶所带来的休闲娱乐享受。从以上两点来看,旅游和茶文化的休闲娱乐性特征是相一致的,这也是茶文化能适应当今旅游业的发展,迅速开发出茶文化旅游的前提。在茶文化旅游中,主要是通过有关茶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突出这一特征,特别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它在表演过程中,所展示出来茶的休闲、养生的文化都能使旅游者得到身心的愉悦。除了茶道之外,茶文化旅游的其他形式所追寻的目的也是使旅游者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得以休闲娱乐。
(三)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茶文化旅游作为当今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它的经济性特征表现的非常明显,这是由于茶文化旅游的市场化和企业化所决定的。茶文化旅游企业在开展旅游的过程中追求经济利益是首要的目标,也是无可非议的做法。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现今世界是市场经济世界,追寻经济性就能用经济手段更好地保护茶文化艺术,丰富茶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由于过度地追求经济性使有些茶文化旅游企业偏离茶文化的传统形式,甚至把一些糟粕带进茶文化旅游中去。因此,鉴于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特征,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不但要追寻经济利益,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茶文化旅游的产业态势
(一)国内茶文化旅游发展初露端倪。国内虽然茶文化旅游发展迅速,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旅游产品稀少。目前,我国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地区主要是较大的产茶区,这些茶叶产区虽然茶产业的规模较大,但是与茶相关旅游产业的规模却相对较小,没有形成专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大型旅游景区和旅游公司,这样就不能适应当今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速度。我国茶文化的知名度举世闻名,但是与此相关的茶文化旅游知名度却不高,如很多旅游者只知道杭州的西湖龙井很有名,却很少有人知道与龙井相关的旅游产品。纵观国内的茶文化旅游市场,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十分不足,产品不但稀少而且形式太单一,没有形成一条与茶有关的旅游产业链条。以上几点说明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十分不足,还处于水平较低的初级阶段,要想发展我国茶文化旅游,必须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大力开发适合我国茶文化旅游的产品。
(二)茶文化旅游重“茶”轻“旅”。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普遍存在重视茶产业发展轻视旅游产业发展的现象。由于我国茶文化旅游是在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又加之以茶为主的旅游收入没有茶产业收入高,导致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旅游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再者,我国的茶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都是政府导向性,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模式中,政府在开发的过程中只重视茶产业发展,轻视与茶有关的旅游发展,有的地方政府之所以发展茶文化旅游无非是为了丰富茶产业的内容,这种发展模式势必影响茶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节会旅游带动茶文化旅游发展。近年来,节会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一些茶叶产区开展的茶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加。鉴于此,这些地方政府改变了过去“茶叶搭台,经贸唱戏”的老传统,纷纷在茶文化节时把旅游要素也整合进去,这样达到了“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如,上海市把以前的茶文化节名称就改成了“茶文化旅游节”,旅游元素的加入丰富了茶文化节的内涵。但是,这些节会旅游还是以“茶”为主,以“旅”为辅,不能使二者有机地结合。
四、结语
茶文化旅游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行业发展态势上都处于起始阶段。要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就要加大对其的理论研究,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从理论高度上指导行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文化.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
我国饮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氏,茶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有“来客敬茶”的传统习惯,“茶”属于“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有“茶祖节”的习俗。茶文化正是中国树立文化产业特色,区别于其他各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然而,茶文化在中国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倒是邻国日本却将茶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免再次出现中华传统被别国剽窃的现象。
(一)培养茶文化人才是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专业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专著和论文少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资金保障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3.社会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二)内部保障机制
1.活跃茶文化的科学研究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2.创新课程体系农业院校可以在茶学专业加大对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将原有的选修课升格为必修课。也可以在全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茶的故乡在中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学习茶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茶不仅是一种人们喜爱的饮品,更是一种生活礼仪的媒介,是人们用来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饮茶过程中沏茶、品茶、赏茶等步骤,增进朋友之间的友谊,学习传统文化和礼仪,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品德。传统的茶文化景观都是采用仿古样式进行装修,配以梅兰竹菊等文人墨客喜爱的植物,建造成深宅大院的形式,体现茶文化的氛围。除了这种形式之外,鉴于很多山地城市滨水景观很有茶文化的意境,可以将茶文化嵌入到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中,形成山水茶舍的形式,既对茶文化的历史韵味进行了传承,也增加了实用性和观赏性,从而更能吸引游客,增加城市休闲功能。本文通过对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探讨,对茶文化的嵌入提供了一些设计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共享性;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山地滨江地区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气非常具有吸引力,山地滨水地段的景观设计须要开放以及多元化,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将滨江一带作为休闲、旅游、生活以及交通运输的地带。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相结合,可以相得益彰,为滨江景观设计带来新的生命力,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城市紧密结合,为热爱饮茶的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1基于共享性的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江景观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茶文化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自然风景优美,是人们舒缓压力,放松心情,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广阔的水域可以平复人们的心情,带给人们包容感和归属感,山地空间又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憩的场所。目前,很多山地城市滨水景观多设计为现代化的建筑,高楼林立,造成人们更多的压力,阻碍了水边开阔的实现,破坏了滨水区的共享性,所以这种情况亟需得到改变和创新。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必须保证共享性的原则,利用传统茶文化创造出更加有意境的山地滨水空间,让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得到持续良好的发展。山地城市滨水景观,不仅包含山地特征,也包含水域特征,还有水陆交接的湿地部分,容易构成优美的环境,符合中国人有山有水的环境审美,与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相符合。针对这一特点,将中国传统茶文化嵌入到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中是非常匹配的,既有水作为源泉,又有湿地和山地作为活动空间,打造成茶文化基地和景点别具风味。山地上可以进行茶叶的种植,形成茶园,人们可以进行观赏和采摘,而滨江地段则可以建设茶舍,可以凭窗观景饮茶,惬意舒适。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由自然、人文、人工三大要素组成,这种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将茶文化、水域、城市、山体融为一体,形成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和气息的生态界面,是城市人休闲、度假、娱乐的好去处。共享性设计指的是以共享性作为设计原则,注重协调人与环境的多重关系,将茶文化合理的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能够将其设计归纳到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共享性范围之内。共享性原则的确立有利于山地城市滨水景观与茶文化完美的融合,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共享性资源,让游客都能享受到景区的项目,让景区的功能性更大,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2基于共享性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案例
2.1设计概述
本文探讨的案例是滨水茶文化景观的设计,设计风格为中式传统风格,选取地段为重庆渝中区嘉陵江滨江路一带的狭长地段。这一地段除了一些破败的公园和景观之外,缺乏设计和利用,无法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周围的设施也不完善,影响整体景观效果。针对这一情况,将此地带进行共享性的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可以将破败的滨水空间重新利用起来,打造出具有山水特征的茶文化特色景观,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茶文化爱好者,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去处。
2.2空间共享性的设计
对于空间共享性的设计,首先可以打通滨江地区的交通,让周围的居民更加方便的进入景区内,将水陆和陆路相结合,创造更好的观赏路径,为景区汇聚更多的人气,保障茶文化山地城市滨江景区与周边地区的衔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可以对滨水空间周围的道路进行梳理和整合,消除障碍。在其周围建立起林荫道,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等,增加广场的数量,让近距离的人们通过步行就可以到达,更加安全和舒适。在对道路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传统茶文化的元素,让人们漫步其中就能体会到传统茶文化的韵味,进入到茶文化滨江景观的意境中。
2.3自然共享性的设计
对于自然共享性的设计,可以采用符合传统审美的植物和景观造型,打造传统茶文化的自然景观,让整个滨江景区富有生命力,对滨水的环境进行改善,让景区的环境和植被多样化。建立起具有茶文化特色的景观,同时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嘉滨路整个滨水地段的绿化分布很不均匀,缺乏一定的完整性,生物和植被较少,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多采用缓冲地带的设置,对环境有效的净化,形成具有茶文化特色的休憩和旅游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4景观共享性的设计
对于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的共享性设计,需要保证景观视野的多样性,利用传统的中式建筑打造出茶文化的风格,让观众移步换景,茶文化景观更加开阔和连续。建立起多视角的观景台,让游客通过不同的视角观看到不同的景观,为市民带来视觉上的茶文化感受,通过景观的打造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从而起到陶冶情操,放松心情的目的。在景观的搭建中可以选择与茶文化相匹配的亭台楼榭,石桥,长廊等,在植物的选择上可以选择竹子、兰花等,打造出茶文化传统韵味的环境。景观的设计是整个茶文化山地城市滨水景观氛围的烘托,也是景区的基础环境,所以必须采用茶文化元素相关的景观设计,与主题相结合,给游客带来传统茶文化的美感。
2.5主体建筑的设计
在主体建筑的设计中,可以采用中式茶楼的风格,滨水而建,利用飞檐出挑的设计,打造古色古香的感觉。在配色方面,采用红柱青瓦,原木色等颜色搭配,加上雕刻镂空的元素,给人简约古典高雅的情调,让人感觉置身茶香古韵的环境中。内部的空间设计可以划分为主室和包间,保留茶文化传统特色的同时,增加通透感和舒适性。内部的装修采用茶文化相关的元素,增加凭窗眺望的平台,让游客能够一边品茶一边欣赏风景。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主体建筑是景区的点睛之笔,是游客休闲娱乐的主要室内场所,也是与茶文化最为契合,切实的品茶和体验茶文化的地点,所以主题建筑必须精致地还原茶文化的底蕴,让游客能够品茶、观景、会友,在这一环境下修身养性,颐养性情,得到心灵的休憩。
2.6行为共享性的设计
在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的行为共享性设计中,需要让游客更多的参与到茶文化景观和活动中。利用开放的视野让游客能够更好的欣赏风景,配套的茶文化项目和设施的体验和参与,让游客更好的体验茶文化的内涵。可以在山地的部分进行茶叶的种植,为人们提供参观和采摘的空间,通过对茶叶种植、采摘及生产过程的了解,更好的了解茶文化。加入茶艺表演,采茶歌舞的演出等各种茶文化活动,丰富景区的游玩体验项目,让游客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其中。滨水地段可以设置丰富的垂钓,游船活动,让游客感受到茶文化生活的恣意,更好的放松心情,让滨水地区更加有活力,重新被利用起来。行为共享性的设计可以丰富景观的活动内容,延长游客停留的时间,让游客得到更多的体验和乐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山地城市滨水景观是非常难得的自然景观地带,很容易打造成风景秀美的景区。茶文化与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的融合,可以让滨水景区更加回归自然,为城市居民带来休闲方式的好去处,成为高楼林立中的世外桃源。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对滨水景观的创新,能够更好的反映了城市的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形态。在具体进行茶文化嵌入式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的打造时,要注重其共享性的原则,对其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将茶文化元素与其紧密结合,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打造出具有茶文化魅力和内涵的山地城市滨水景观。
作者:周涛 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梁远玲,朱捷.生态触媒效应下的山地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策略构建———以重庆茶园新区苦溪河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4(1):50-56.
[2]李畅,杜春兰.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弹性适灾策略———以重庆北滨路为例[J].中国科技论文,2014(5):529-533.
[3]辛雪,秦华.基于焦点物种保护的重庆山地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69-74.
[4]李敏稚.基于“空间关联”与“景观分层”的山地城市设计研究——以大理创意经济园区城市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5(2):103-108.
[5]闵颖,邢磊,王殊等.北方山区城市带状滨水开放空间的营造———以山西吕梁北部新城水系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北京园林,2013(4):12-18.
[6]曾旭东,张振华.基于区域生态优先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以重庆嘉陵江草街滨江景观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10(8):49-53.
[7]杜春兰,卢扬煦,李波等.山地城市滨水公园水敏性设计研究———以重庆市金海湾公园为例[J].包装世界,2016(1):96-99.
关键词:高职学生;茶艺;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98-02
一、引言
茶为国饮,自神农以来,滋养着世代炎黄子孙。在当今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条件下,她越来越受到中外茶人的青睐,可以之养身健体、敬客会友、寄托精神、创业营生。饮茶之热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职业——茶艺师。茶艺师既是饮茶热的产物,又是饮茶热的“加速器”。她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作为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为茶和顾客搭起了一座温馨而有品味的绿色之桥。
升温的市场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鲜血液,很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茶艺专业、茶艺课程和茶艺师的培训项目,如何培养茶艺人才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当前茶艺从业人员,在稳定性、整体素质、技能的全面性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
二、茶艺人才培养的目标
根据《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茶艺师职业定义为:在茶艺馆、茶室、宾馆等场所专职从事茶饮艺术服务的人员。分设五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茶艺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人际交往能力、形体知觉能力,有较敏锐嗅觉、色觉和味觉,有一定美学鉴赏能力的茶饮艺术服务人员。五个等级的茶艺师,在礼仪与接待、茶艺准备与演示、茶事服务与销售、茶艺馆布局与设计、茶会组织与管理、茶艺管理与培训等六项指标内容上有五个不同等级的要求。
三、茶艺行业人才的需求
1.茶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刺激茶艺人才需求量的上升。中华茶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茶文化对人们来说既是物质层面的给养,又是精神层面的享受。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对文化层面消费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茶饮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和功效,受到人们的青睐,茶文化休闲产业也在近几年热起来,茶叶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及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茶馆、茶楼、茶坊、茶会所等纷彩呈现,所有这些又刺激了茶艺人才市场,要求茶艺人才在质和量上都有稳定的保障。
20世纪90年代,高职院校一些新专业如茶艺专业、茶学专业应运而生,旅游专业和一些休闲类专业也开设了茶艺课程。教材和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
2.茶艺人才技能要求。对于茶艺人才,2002年6月国家制定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茶艺师的职业技能要求主要体现在:具有丰富的茶叶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知识,得体的接待礼仪,娴熟的茶叶冲泡操作技能,丰富的调配茶水饮料技能和经验,能揣摩顾客心理,适时推介茶叶和茶具,进行茶事服务。对于茶艺技师和高级技师,还要求能在以上茶饮服务能力基础上,对茶艺馆进行设计和布置,能进行茶艺的编创,对茶艺馆进行技术管理,并能开展对初、中、高级茶艺师的培训,能提升茶馆的社会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根据以上内容,高职院校对学生茶艺技能的培养应该包括:茶文化知识、茶叶相关知识、茶具相关知识、接待礼仪、茶艺冲泡技能、文化艺术等。丰富的茶叶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知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茶栽培、茶加工、茶贸易知识,还体现在茶采购、茶贮藏、茶艺沏泡技能、茶水饮料调配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茶艺文化艺术也是多方面的,如乐器表演艺术、插花艺术、装饰设计艺术、服饰艺术、茶饮调配艺术、语言艺术、管理艺术等。另外,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茶艺英语也成为茶艺重要技能之一。
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高职茶艺人才
2006年以来,教育部16号文件等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从理论和实践上为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扫清了道路,指明了方向。高职茶艺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茶艺服务人才,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培养的途径,为社会培养适应茶业经济的高级人才。
1.优化教学团队,提升教学水平。茶艺服务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教材和师资力量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还需要进行系统的、高质量、专业化的培训学习。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茶艺师国家标准和茶艺相关资料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教师可定期到专业培训机构集中培训学习,到各个茶艺馆、茶会所实践学习,多与茶艺一线服务人员交流沟通学习,不仅要学习茶叶、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和茶艺技能,还要增加人际交流、服务礼仪、茶楼经营管理等课程。还可以聘请茶馆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日常的教学。只有不断优化茶艺教学团队,提升教学水平,才能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
2.构建与职业资格相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至关重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茶艺师技术领域和岗位要求,参照茶艺师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尝试以茶艺馆工作的过程为主线,重组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培养高技能型学生和企业的要求,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3.改革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成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而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培养高技能茶艺服务人才,就必须强调校内学习与茶艺馆等工作场所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
另外,积极参与各级技能文化节和茶艺技能大赛,让学生通过舞台展现,现场表演,锻炼胆量,锻炼茶艺技能,增加茶艺表演的经验。
4.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茶艺服务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茶艺本身,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文体素质。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金都管理学院为例,开展了针对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的琴棋书画培养工程,既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强化了学生的琴艺、棋艺、书法、绘画技能。很多有这些才艺的同学,在2013年中华茶艺技能竞赛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茶艺的教学活动和组织竞赛,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茶席创新到茶品创新,从茶具创新到解说词的创新,创新可以无处不在。今年,本人带领学生参加浙江省茶艺技能竞赛,所编的创新茶艺“缘定今生”新娘茶,在传统茶俗的基础上进行茶艺表演,增加了一些创意元素,如茶席布置,以时尚暗纹提花的米色桌布为底布,桌布中间衬上一块42cm见方的传统婚礼用大红锦缎,色彩温馨、鲜亮、喜庆,又不失时尚感,桌角盛开的百合,既象征了新娘新郎纯洁的爱情,又暗示新婚夫妇百年好合,白头偕老。茶艺解说词也注入了同学们的努力和创新,如以“春秋天合,凤凰佳得”喻赏茶,以“冰清玉洁,凤凰戏水”喻洁具,以“凤穴求芽,水晶送祥”喻投龙井茶、置冰糖,象征新娘新郎的爱情冰清玉洁,甜蜜美好。
六、结语
身为一名茶艺教师,本人不断探索茶艺课课程的改革与创新,2013年完成校本课程《中华茶艺》,经常参与和企业如杭州紫萱度假村、青藤茶馆的合作,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文化节和茶艺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际上岗工作能力。本文的研究,再一次为课程改革与开发、提升教学水平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万绪.茶艺师职业技能标准的提出与茶艺人才的培养[J].茶叶,2001,(1).
[2]姜春红.项目教学法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
[3]付帅.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3).
[4]黎晓霞.高职、高专院校茶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2).
关键词:游客体验;文化主题公园;ASEB分析
本论文院级项目编号:WZYY201132;渭南市科技局项目编号:2011JH-23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8日
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体验经济逐渐蔓延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自从体验经济被引入旅游业,游客体验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研究中的重大课题,而有关文化主题公园游客体验研究更加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经笔者检索,中国(CNKI)学术文献总库中关于游客体验的文章有376条,关于主题公园游客体验的文章有3条,而关于文化主题公园游客体验的文章仅有1条,足见虽然游客体验在中国旅游业的研究中已形成一股热潮,但关于文化主题公园游客体验方面的研究依然寥寥无几。
一、研究方法
SWOT分析法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对企业的内外部要素(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研究过程未将消费者纳入研究体系。ASEB分析法是在分析过程中将传统的SWOT分析法与需求层次分析法中的不同要素一一对应起来,使得ASEB分析法形成一个矩阵(表1),矩阵的横轴为ASEB的四个层级,纵轴是AWOT的四个方面。在这个矩阵中,我们可以按顺序从SA(对活动的优势评估)到TB(对利益的威胁评估)队列交叉的16个单元逐次进行研究和分析。ASEB分析有利于在体验型产品开发中对消费者或市场为导向的产品进行开发与升级。
2011年“十一”长假期间,笔者多次深入大唐芙蓉园景区现场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分为深度访谈和调查问卷两部分进行,深度访谈以景区工作人员为主,主要了解景区的经营现状、门票收入、活动类型等,调查问卷主要针对景区旅游者进行,总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56份,其中有效问卷249份。
二、大唐芙蓉园基本情况介绍
大唐芙蓉园位于西安城南的曲江开发区,总投资13亿元人民币建成,于2005年4月11日(农历三月初三)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今天的大唐芙蓉园建于原唐代芙蓉园遗址上,以“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为背景,展示了大唐盛世的灿烂文明。全园景观分为十二个文化主题区域,从帝王、诗歌、民间、饮食、女性、茶文化、宗教、科技、外交、科举、歌舞、大门特色等方面全方位再现了大唐盛世的灿烂文明。
本文在分析基础上提出大唐芙蓉园在游客体验方面的不足,进而提出游客体验提升策略。
三、研究结论
本应该对十六个矩阵依次进行分析,但考虑到文章容量的限制,仅将研究结果列表如表2所示。(表2)
通过前面的分析,笔者发现大唐芙蓉园在游客体验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景区产品开发层次较低。随着游客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游客在景区产品设计方面强调亲身体验和游戏娱乐为主要内容。但大唐芙蓉园作为文化主题公园,景区产品在开发层次方面多停留在陈列式和表演式,如在歌舞文化区欣赏的《梦回大唐》歌舞表演,水秀表演区欣赏的水秀表演。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对大部分的景区表演型活动表现出积极性不高,参与性景区产品比较少,未能满足游客需求,形成游客对产品的重复性消费。
(二)景区解说系统不够完善。作为文化主题公园,文化内涵厚重,游客对景区文化内涵不易领会,良好的景区解说系统在此类景区中显得尤为重要。向导式解说和自导式解说服务的有机集合,对游客体验有积极推动作用。
大唐芙蓉园内虽配备有相应的解说系统,但以向导式解说为主,且不易为大多数游客所领会。由此导致部分游客参观完景区后表现出印象不深、“走马观花”的感觉,且景区很难在游客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
(三)与周边景区文化主题的冲突。大唐芙蓉园位于西安城南的曲江开发区,周边唐文化主题景区比较多,尤其是大雁塔在知名度方面明显高于大唐芙蓉园,因此在文化主题活动设计和开发方面有一定的难度。
大唐芙蓉园和大雁塔同为唐文化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促进,但主题过于相似,容易造成景区在游客体验活动设计、旅游纪念品开发、景区历史介绍等方面的难度。
四、游客体验缺陷分析
(一)游客体验理念淡薄。如今全国旅游主题公园80%已倒闭,给中国旅游业已造成3,000多亿元的损失。足以说明体验经济已经到来,但中国主题公园设计理念大多停留在传统陈列式、表演式阶段,未能与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要求相吻合。
景区活动设计未能体现游客体验理念。景区不仅在12个文化主题区域内设计有丰富多彩的景区活动,而且针对特殊节庆亦开展类型多样的主题活动,但活动本身层次比较低,以陈列式和表演式为主,虽个别项目设计注重游客参与,但活动与其他景区活动雷同性比较大,特别是饮食文化区域的民间小吃与回民街的大同小异,体验不出景区本身的特色,对旅游者未形成吸引力。
活动设计应以动态的参与性活动为主,内容可从帝王、女性、科举、大门等文化主题入手,通过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调动游客,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主动参与,加深游客对景区的印象。
(二)文化内涵发掘不够。文化主题公园内涵不易被旅游者接受,且参观本身比较枯燥,自然与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难以完美结合,导致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不高,内涵理解不够深刻。大唐芙蓉园以大唐文化作为景区主题,但文化内涵发掘不够,在旅游纪念品、景区硬件设施、服务人员方面主题色彩不够浓厚。
旅游纪念品雷同现象严重。在景区开发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忽略旅游纪念品的作用。个性化、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不仅可以提高景区的经济效益,而且对景区的宣传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更能加深游客对景区的体验,延长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
景区硬件设施、景区交通和服务人员着装未能与文化主题完全吻合。良好的唐文化主题氛围,要求在硬件设施的外观和标志方面,景区交通方式的选择,服务人员的着装均要对景区文化进行良好诠释。
游客体验类型包括娱乐体验、教育体验、超脱现实体验、审美体验和移情体验五种类型。在娱乐体验的基础上,文化性主题公园设计应以文化为主线,结合参观、娱乐、教育、审美、体验为一体的景区。
五、游客体验提升的思路研究
针对大唐芙蓉园游客体验的ASEB分析中得出的研究结论和缺陷分析,结合文化主题公园自身的特殊性,提出文化主题公园提升游客体验的三个观点。
(一)开发体验式旅游产品。鉴于文化主题公园旅游活动项目中形式单一、类型不够丰富,因此在旅游产品设计方面提倡参与性活动项目的设计,提升游客积极参与景区活动,更好地领略景区文化内涵。
体验式旅游产品设计要求旅游景区以历史文化为主导,以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地域性为特色设计体验旅游产品,将旅游者的被动参观变为主动参与。在这方面,香港迪斯尼主题公园提供很好的借鉴经验。
针对大唐芙蓉园本身,在文化主题区域中设计展示主题内涵的活动,茶文化主题区可以向游客展示唐代茶艺表演,教游客辨别茶叶类型,游客品茶、喝茶等活动;诗歌文化主题区提倡游客参与诗歌鉴赏比赛,书法爱好者可以进行书法比赛,鼓励儿童参加诗歌朗诵比赛;宗教文化主题区可以结合3D影视,向游客播放玄奘取经故事、玄奘说法、大唐宗教盛况,高科技的应用让游客仿佛回到大唐时代,能够和历史进行近距离接触。女性文化主题区在展示唐代女性生活场景的基础上,邀请游客参与仿唐女性化妆、发髻、服装、打马球表演场景。饮食文化主题区域改变景区内传统的民间小吃品尝,强调食品名称、外观、种类均能体现大唐帝王饮食特色。多类型的游客参与活动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游客体验,更能延长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
(二)完善景区解说系统。景区内解说是强化和加深游客在景区体验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景区解说系统包括自导式解说和向导式解说两类,对于文化内涵厚重的文化主题公园,应做好两种解说系统的有机结合。
在配备完善的自导式解说服务的基础上,即传统的介绍牌、警示牌、引导牌、公共信息等,仍配备服务专业、业务能力强、个人修养良好的景区讲解人员,对景区的建造背景、建筑、展品等进行详细讲解,满足游客对景区文化理解的需要,提高游客在景区的文化体验。
为满足景区文化内涵建设需要,自导式解说系统在外观设计和用语方面要求符合景区文化主题,而向导式解说要求景区配备专业的景区讲解人员,并对其进行专门训练,要求对景区十二个文化主题区域和相关展品能进行全面系统讲解,并能针对不同类型游客提供个性化讲解服务。
(三)重视旅游纪念品的宣传效益。中国目前景区旅游纪念品存在类型单一、购物“陷阱”多、缺乏特色等问题,旅游纪念品对景区而言是一种无声的广告,而富有个性化、独具景区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开发对游客体验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首先,营造诚信购物环境,让游客在景区内能够放心购物;其次,在旅游纪念品设计方面,要求纪念品符合大唐文化主题,并与回民街、大雁塔广场形成鲜明对比,独具特色,在景区内部设立纪念品加工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纪念品加工过程,还可以在加工作坊师傅指导下亲手制作纪念品;第三,每逢景区重大活动,参与景区活动的游客可以获得景区纪念品作为奖品,提高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和体验感。
(四)营造浓厚的大唐文化氛围。文化主题公园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全程凸显浓厚的文化色彩,从服务人员的着装、景区硬件设备、景区参观路线的设计等方面全面营造游客完整的唐文化体验旅程。
清明上河园在景区服务人员管理方面,服务人员的着装与景区主题相吻合。香格里拉内碧塔海景区道路和垃圾箱设计与周围环境的完美结合为大唐芙蓉园的硬件设备设计提供很好的参考经验。要求景区服务人员着唐装,景区硬件设备回归唐代风格,由于景区面积较大,对景区线路进行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要求景区内每条参观线路均有一定的主题,不仅可以缓解旅游旺季游客拥挤现象的发生,更能强化游客参观的体验感。
主要参考文献:
[1]周长春,苗学玲,戴光全.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Abstract: Taking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decision making and land selection which guides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ourism town as the research target, combined with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Huimin town, and taking township as the research scope,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its feasibility with empirical examples from the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tourism characteristics guiding and space optimization, so a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ourism town spati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decision making.
关键词: 旅游小城镇;总体规划;空间发展方向;土地适宜性评价
Key words: tourism town;overall planning;spatial development direction;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004-03
0 引言
近年来,城镇化加速、社会经济变革引发小城镇的人口集聚、用地扩张以及结构重组,对于旅游小城镇而言,随着旅游发展的大力推动,在为小城镇带来经济、人气和多样发展选择同时加剧了城镇空间的快速演变和发展,并交织着复杂的矛盾与冲突:生态破坏、工业污染、建设无序、利用低效、设施不足、千镇一面等[1]。而这些问题应该从总规层面就加以控制,在总体规划中,城镇发展方向的选择成为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用地布局的前提,而历来城镇发展方向的选择多是由不同身份参与规划工作的人员的主观共识形成,以定量分析的方法去探求城镇生长的方向极少被运用,缺乏强有力的数据依据,造成主观的规划结论受到不同参与者的质疑[2]。空间发展方向的决策直接影响城镇的建设用地选择和布局,说到底空间发展方向决策是引导用地合理选择、高效利用以及防止建设无序和生态破坏等矛盾与冲突产生的根本。如何做出科学的空间发展方向决策、引导旅游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是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空间发展方向的科学决策,有助于合理地确定城镇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其中用地适宜性评定是确定重大建设项目选址和空间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定综合考虑城乡发展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工程技术上的可能性与经济性,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工程,公共安全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微观上,可以为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提供依据,在宏观上,是确定城镇用地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3]。
目前总规对城镇空间发展方向的决策主要停留在土地的适宜性分析基础上,旅游小城镇也不例外。就总规编制科学性而言,总规重点是研究城镇建设发展的宏观战略问题,包括区域协调、城镇化、城镇性质与职能、城乡统筹等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城镇内部结构研究,及土地利用、公共设施建设、工程系统安排等城镇物质形态要素组织两大方面[1]。结合总规所研究内容的宏观性及目前对空间发展方向选择的局限性,本文从用地适宜性评价、旅游特色引导及空间优化三方面入手,以惠民镇总体规划(镇区旱谷坪)为例对旅游小城镇空间发展方向决策开展研究。
1 惠民基本情况
1.1 区域位置 惠民镇地处澜沧县东南部,距澜沧县城45公里,国道214线纵贯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东与发展河乡接壤,南与西双版纳勐海县勐满乡毗邻,西连糯福乡,北与酒井乡交界,素有澜沧“南大门”之称。惠民镇区旱谷坪位于惠民镇中部偏北,距离澜沧县城50公里,大部分村庄分布在镇区周围,镇区依托国道214线,交通便利。
1.2 用地范围 现状镇区范围为旱谷坪村委会所在地。镇区规划区范围包括旱谷坪村委会所在地,现状镇区建成区,及其周边北与芒青自然村接壤,南与景播毗邻,西与芒云村委会交界,东与付腊村委会衔接,规划范围面积为431.8公顷。
1.3 人口规模 现状(2011年末)人口4224人,含暂住人口249人。其中非农人口1600人,农业人口2375人。
1.4 用地条件 惠民镇镇区范围基本全部为山地,用地条件严峻,规划范围内最大高差达230米,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镇区最高点为柏联茶厂一队西侧山体,海拔1160米;最低点为柏联茶厂六队,镇区最东侧,海拔930米。镇区规划范围内适宜建设的坡度在25%以下的用地并不多,且大部分已经被现状建成区所占,其余部分全部为山地,且在现状建成区北侧有基本农田分布。现状缺乏公共绿地和开敞空间,绿化较差,但绿化景观环境较好,并且在镇区中心有一水塘。整个镇区周边山谷地带都有郁郁葱葱的自然山地,具有塑造良好山水田园风貌的自然基础。
1.5 土地利用现状 镇区规划范围内现状建设用地基本沿214国道两侧展开,其余用地为水域和农林用地。现状建设用地为42.06公顷,人均建设用地为99.57平方米,根据《镇规划标准》人均用地指标分为二级。
2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在城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城镇建成区外规划区内用地条件的论证,综合分析各项影响因素,建议城镇的发展趋势并为土地的最佳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遵循土地最佳配置原则,利用相关因素对比评价方法[2]。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的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人文等特征的综合评价来确定其对某种用途的适宜度[4],目前这一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包括农业土地、城镇用地、旅游用地、土地整理复垦以及其他用地等多方面的研究领域[5],这一方法的评价结果直接影响空间发展方向的选择,同时是保障城镇安全高效发展的重要依据。开展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定工作,确定适宜建设用地、可建设用地、不宜建设用地和不可建设用地,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城镇建设用地,有助于规避自然灾害和工程灾害,保障城镇人居环境的安全,所以土地适宜性评价是空间发展方向决策的最基础分析。
2.1 评价因子 对于土地的建设适宜性评价,通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多因子叠加分析和主成分综合分析两种方法。针对惠民的实际情况,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因素:高程、坡度、坡向、地基承载力、交通便利度、供水、风向、地震与断裂、地质灾害、矿产压覆、生态敏感性及相关政策、土地利用规划等(图1)。高程:惠民镇镇区范围基本全部为山地,用地条件严峻,规划范围内最大高差达230米,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镇区最高点为柏联茶厂一队西侧山体,海拔1160米;最低点为柏联茶厂六队,镇区最东侧,海拔930米。坡度、坡向:镇区规划范围内适宜建设的坡度在25%以下的用地并不多,且大部分已经被现状建成区所占,其余部分全部为山地,且在现状建成区北侧有基本农田分布。政策:依据城镇上山政策,惠民镇域内符合城镇上山用地8%-15%坡度范围内的用地较少。大部分用地为>25%的不可建设用地。土地利用:依据土地利用规划需要考虑与惠民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所确定的各类用地相协调,并以此确定空间管制规划。
2.2 空间管制规划 空间管制规划主要是基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其中空间管制规划主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建立禁止建设区、生态保育区和建设调整区三级空间分类管制机制,以此平衡村庄建设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关系。因此惠民空间管制规划通过综合高程、坡度、坡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城镇上山”等相关政策,分析研究惠民镇用地评价分区。即:现状已建成区;适宜建设用地(坡度
3 游特色引导及空间优化
发展旅游与发展小城镇相互结合,不仅可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增强不发达地区自我造血功能和资源环境保护能力。旅游小城镇的建设中应重视对旅游的关注,以旅游特色化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在空间发展方向的决策上应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旅游特色引导和空间优化,促进旅游业发展。
3.1 特色引导 惠民镇拥有独具特色、秀美壮观的千年万亩古茶园景观,古茶园占地约2.8万亩,被誉为“茶文化历史博物馆”。古茶园产的茶叶是云南茶叶的佼佼者,其种植早可追溯到公元160年,是世界少见的面积栽培古茶林,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镇内除了古茶园的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付腊温泉,而且孕育着灿烂的民间文化,优越的自然生态和古茶园内浓郁的傣族文化和布朗族民族文化,独特的哈尼族民居、傣族民居和布朗族民居,使山村更加的文雅秀丽。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是将是惠民镇今后发展的主题。自然风光之神奇,古老传说之悠远,镇风民俗之纯朴,特色产品之丰富,构成惠民永久之魅力。
镇区(旱谷坪)作为乡村旅游服务中心,旱谷坪特色景观规划着力于保护惠民及旱谷坪独有特色的“内生需求”,将当地特色材料、建造技术、建造逻辑等逐项落实到空间结构设计、空间布局、景观规划上,以促进生活方式、空间形态和建筑风格与环境的协调共生。因此:规划区内山体景观、水体景观、湿地景观三大主题景观及多个景观节点共同构成镇区优美的景观格局,周围的山体景观加以保护形成镇区良好的山地景观背景。营造独特的主题景观对用地的特殊要求,借助良好的现状资源,稍作整理便可形成优美的水体及湿地景观,这些为旅游特色而营造的景观都影响着用地的选择和空间发展方向的决策。
规划对现有的地形地貌进行较好的保护,确定镇区的发展方向为“东跨、南拓、西延、北圈”。东面跨过湿地公园以乡政府用地为核心增加部分建设用地;南面柏联厂区建设用地适当增长;西面延伸利用坡地新增建设用地;北面控制建设用地适当增长。形成核心商娱区、坡地住宅区、公共配套区、湿地公园区、精品商业酒店区、生态垂钓休闲区和发展新区六个功能分区(图3)。
3.2 核心区空间结构规划 为打造重要区域的特色,根据职能定位、经济产业规划、现状情况等,以现状214国道为发展中心、镇区环路为发展环线,功能上主要布局茶叶交易中心、休闲中心、文化中心和行政中心,辐射周边区域。根据地形特点,在空间上形成茶叶交易中心和休闲中心、文化中心和行政中心的南北向两个景观轴线,最终形成一线、一环、四心、两周的空间格局(图4)。
4 空间发展方向决策
根据惠民镇区的实际情况,本着保护耕地、建设用地向适建山地发展的原则,并经前期现场踏勘、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区域关系研究、旅游特色引导及空间形态优化等方面综合确定,镇区共有1个建设用地更新区域,3个建设用地发展方向。1个更新区域为镇区中部,原老政府所在区域。该区域现状以无任何建设,但其地势条件较好,且是镇区核心区的制高点,景观视线较好。经改造更新可形成镇区独具特色的重点区域。3个发展方向分别为现状镇政府东北部,现状镇中学西侧,现状旱谷坪一队北部的用地。现状镇政府东北部有较好的农林用地,属于一般耕地,结合现状地势易于形成优美的高品质区域。现状镇中学西侧用地有一定局限,坡度较大,但因其靠近现状居住区域,可利用其形成文体设施、娱乐设施用地。现状旱谷坪一队北部,符合城镇上山原则,现状为农林用地,属于一般耕地,有利于形成集中发展的居住片区,但需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图5、图6)。
5 结语
在城镇总体规划中,发展方向的选择成为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用地布局的前提,是解决一系列快速建设产生的矛盾与冲突的前提。旅游小城镇在进行空间发展方向决策时,应以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基础与旅游特色引导、空间优化等方面相结合。通过对惠民旅游小城镇的实证研究发现,从这三方面对小城镇空间发展方向决策,有助于合理地确定城镇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从源头上遏制矛盾与冲突的产生,开展独特的空间发展方向决策视角,为其他旅游小城镇的发展和规划提供有益的启发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汪坚强,于立.小城镇总规阶段城镇空间形态优化探
索――以安徽六安市诸佛庵镇为例[J].城市规划,2010(4):86-91.
[2]刘贵利,顾京涛.土地适宜性评价引导的城市发展方向选择――以汕头市为例.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C].
[3]叶斌,程茂吉,张媛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定探讨[J].城市规划,2011(4):41-48.
[4]史同广,郑国强,王智勇等.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2):105-106.
[5]李忠武,阳小聪,李裕元等.地貌在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分区中影响研究:以浏阳河流域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2008,35
(10):66-69.
[6]段进.城市形态研究与空间战略规划[J].城市规划,2005(2):45-48.
[7]张敏,伍敏.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三维空间观[J].城市发展研究,2008(5):57-61.
[8]陈爽,王进,詹志勇等.生态景观与城市形态整合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4(5):67-76.
[9]汪坚强,吴强,朱冀宇.总体城市设计中的城市特色塑造初探[J].城市规划,2004(5):92-96.
[10]汤铭潭,潘宜,单德启,王士兰.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丛书9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012.
关键词:本土资源 角色游戏 幼儿园
“利用本土资源开展角色游戏”自确立实验课题以来,我们得到了园领导的大力支持,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我们非常大的帮助。全体课题组成员团结合作,努力探索,认真实践,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现将实验工作简要小结如下: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要使利用本土资源开展角色游戏能够顺利地实施,首先要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使老师们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这是研究工作的基础与前提。为此,我组织课题组教师座谈,使实验教师认识到课题实验的深远意义,从内心接受课题研究。但由于我们大多数教师没有参加过课题研究,不知道怎样开展课题研究,认为这是高深的工作。我让老师们学习“怎样开展课题研究”(学校录像资料),我们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学习《武夷山市志》,学习本园的园本课题开发与实施的课题计划、结题论文,老师们提高了科研水平,为课题实验打深厚的知识、思想基础。
二、教师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选择适合幼儿活动的角色游戏内容
我们课题小组成员开展学习和调查,丰富对本土文化资源的认识。我们围绕当地环境和自然资源查阅地方志及有关家乡网站,并组织教师开展相互交流和合作。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对本已习以为常的东西有了新的认识,对武夷山的文化资源有了全方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选择具有本土文化代表性的、适合幼儿教育的、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进行再现和创造。我们将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分别创设出以“九曲风景”一条旅游线路(具有武夷山代表性的景点,如:大王峰、玉女峰、大红袍等)、仿古宋街(有工艺品超市、武夷特产超市等)、茶文化(茶楼、茶叶加工厂),武夷小吃一条街(武夷烧烤、风味小吃、农家宴等)。并以导游带团的形式贯穿与整个活动中。
三、利用本土资源,带幼儿走向社会,体验生活,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保证游戏顺利进行
实验班老师努力创造条件,让幼儿走向社会,亲临生活,多积累经验,同时还可以请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幼儿去游览家乡的旅游名胜、小食街、特产店等参观访问,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家乡的特产和风土人情,逐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同时,我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幼儿学习《孩子们心中的武夷山》中的内容(包括武夷儿歌、故事、传说、歌曲、当地民歌等)(注:这本书是由本园老师根据当地资源编写或改编的)。同时为了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幼儿、教师、家长共同配合,收集各种游戏材料、实物、照片、各种各样的图片、废旧材料等。还可通过电脑上网搜索资料等途径,为开展角色游戏做好了物质准备。
四、利用本土资源创设相应的游戏环境,并适时给予随机指导
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对幼儿进行随机指导,不但不会影响孩子游戏的开展,而且更能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而这时候都师就得进行适时的指导,“旅行社”的旅游线路应该怎样安排更合理些,即能让游客不拥挤,又不用等待?商讨之后师幼达成共识:可以将游客分成几个小队,每队由一个导游带领,这样节约了等候的时间,又能清楚地听到导游的介绍。再比如教师可以以角色的形式如:去新开张的“农家宴”当“经理”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就可指导幼儿游戏,丰富幼儿角色游戏的内容和情节。
五、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
大家都知道作为双世遗的武夷山,丰富的风景与文化的知识内容作为老师尚不知道全面,何况幼儿?于是,我们先开了一次家长会,由老师们向家长宣传这次课题研究的意义,取得家长的支持。我们形成了“武夷文化知多少”的幼儿调查问卷,许多家长表示早就应该让幼儿了解自己的家乡了,如果连自己的家乡都不认识,算什么武夷山人!并纷纷表示,幼儿园需要什么,家长一定配合,充分体现了家长参与热情,家长们对幼儿不认识的景点或不知道的武夷传说,表示要带他们去游玩或单独指导。
六、变社区人力资源为游戏主体
小区内蕴涵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小区附近菜场的清洁工、小区内的保安,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幼儿家长则成了我们开展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1.家长导师,利用人力资源增强活动的创造性。在人力资源方面,我们除了注重发挥幼儿家长资源的作用,还利用小区里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开展教育活动。五一节快到了,为了帮助幼儿了解身边的劳动者,尊重和体谅他们的辛苦,我们请来电视台的记者家长和家长志愿者,并将幼儿分成不同小组,以“小记者采访”形式,开展了“为我们服务的人”主题系列活动。大家分别对幼儿园、公园、邮局、居委会进行了采访与慰问。为了表示对劳动者的感激,我们又自发开展了“送上一支花”、“一份爱心班报”等慰问活动,街边、发廊都成了大家献爱心的场所。社区周边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具有学科优势的人员,也是教育中的重要力量,在教学中,我们努力发挥和利用他们的优势特长。
2.亲子DIY,利用人力资源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利用家长资源开展DIY活动,幼儿在“快乐的DIY”中其自主性、创造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更有利于孩子开动脑筋,发展个性,充分发挥其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孩子和父母一起体验DIY的快乐,既能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同时又能从小培养孩子利用身边资源创造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园在利用本土资源开展角色游戏取得一定的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脚踏实地,积极探索,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更新活动的内容和加强有效的指导,按课题计划去实施、推进,为圆满完成课题研究实验任务而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