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综合素质总结

时间:2023-02-09 06:10:04

导语: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综合素质总结

第1篇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就业形势的越来越严峻,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客观评价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本文对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从而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今,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经验丰富型、外向型、创新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而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进取心、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学生要从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必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的综合素质测评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佼佼者。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有利于其改进和发展。因此,测评工作结束后,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洪盛志,郭聪,黄爱国,孙明福,范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143):129-130.

[3]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4]郭欣.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1-123.

[5]李兵宽,李国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J].实证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05,(4):47-49.

[6]范纯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75-78.

[7]唐莉,唐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J].教育与管理,2008:23-24.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问题;对策

Undergraduates'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of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Li Ya-zhou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Anhui Bengbu 233000 )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and the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our society, the employer and social standards of talent have been re-position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As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importance of objective evaluation methods,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to help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help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to help the employers favor the selection of personnel, but the key is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In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of students how to play the positive role of evaluation were discussed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Problem; Countermeasure

随着二十一世纪人才、科技竞争的加剧,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迫使现在的高等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深入研究人才培养、大学生素质开发与提高的内在规律,高度重视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工作的理论研讨与实践探索,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形成适应现代教育的评价体系,顺利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任务[1]。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都走入一种“学生排斥、老师头疼、社会怀疑”的尴尬境地[2]。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思想的更新,许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在某些方面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与不足[3],导致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积极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下面就我校的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简单的讨论。

一、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存在的问题[4]

1.量化考核内容不全面。由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某些要素很难量化,如对学生的政治表现和审美观念的考核就不能简单地用分数去评价,所以大学生综合测评数据所覆盖的范围一直不是很全面,考核内容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全面性。例如,学生干部平时的具体工作难以量化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难以用具体的数据来评价等。这就导致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最终结果相对不够准确。

2.量化考核设计有缺陷。大学生综合测评的结果是以各个分项得分加权后得到的总分数来体现的。于是,有些学生采取投机取巧的方法,通过盲目地追求个别高分项达到提高自己的总体评分的目的。量化考核设计的缺陷导致的这种现象,将不利于大学生的整体提高和自我发展。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势必会误导学生,使大学生的成长背离了综合测评的根本目的。

3.综合测评的发展滞后。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综合测评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大学生量身定制;还应该建立在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为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现实是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一旦确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本是固定不变的,考核评判模式的僵化严重滞后了大学生综合测评的发展。

4.综合测评的操作不透明。对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最后得分,许多学生并不完全清楚“加分”“减分”到底来自何处。综合测评操作的不透明以及各项得分的不明确性,导致许多学生会想尽一切办法寻求加分的“来由”,从而引发了许多“关系分”“人情分”。这从根本上扭曲了大学生综合测评的真正意义。

二、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应遵循的原则[1]

1.导向性原则。综合测评是素质教育评价的重要指导思想,它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品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导向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一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及规格,引导大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和达到的合格标准;二是各级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上。

2.全面性原则。综合测评指标内容的设计必须能够客观、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完整反映学生素质的全貌,既体现德、智、体素质,又体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性并不是把所有影响素质养成的因素全部包括,而是对评价体系所涉及的内容进行科学筛选,突出影响和反映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测评结果,既是对学生素质的评价,又是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反映。

3.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测评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要加以量化,便于考核评定,各项指标不是并列的,它们对测评分数影响也不尽相同。为了不使测评失真,应根据各项指标在测评中的地位和作用,应用数理统计原理,合理确定量标与权值。评价体系的设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这就要求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标准之间的要有比较,而且评价体系力求简化,对评价信息的统计方法要简易,便于操作。

三、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指标的内容 [5]

1.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最根本的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的学习情况、思想道德的基本表现、责任感、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各种奖惩情况等等。

2.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评价学生专业素质,要注意以下两个转变:一是由单一专业知识教育向相邻、相关和文理交叉知识的转变;二是要注意学生由掌握知识水平向能力水平的转变。评价内容主义包括:学习能力、专业课和选修课成绩、专业技能、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等。

3.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的重要素质。要了解学生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科技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思想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接受科技培训、参加科研、科技竞赛、发表科技论文情况,以及获得科技类获奖证书状况等。

4.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的必要素质。是指学生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具备必要的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必要的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

5.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大学生的重要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身体健康状况、体育达标状况,课外体育活动状况、参加院系运动会、体育类社团、体育类竞赛情况,心理适应能力、耐挫能力、协调能力等。

6.其他素质。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能力类竞赛、勤工助学、志愿者活动情况、参加社会工作等。并且根据本学校的特点,分专业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偏向文科类的专业,学习成绩占的比例相对要少一些,参加社会实践、集体活动、文体比赛、担任班级干部的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要多一些;偏向理工科的专业,学习成绩比例提高,德育和文体方面要以钻研精神、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为主。其次,评价体系可以根据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标准。例如大一学生的评价内容要以适应大学生活、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为引导方向,大二、大三要以学习专业课、培养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为引导方向,大四要以社会实践、职业目标确立为引导方向。不同年级的评价内容不同,才能使综合测评的成绩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另外,针对特殊的专业要设置个性化的评价体系,例如文艺类的专业、体育类的专业、外语类等专业,各有其专业学习的特殊性,要根据其学习特点和未来的就业需求,设置不同于大众专业的特殊评价体系。

四、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操作原则[6]

综合测评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它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基本评价,所以广大学生非常重视。这就要求综合测评的操作必须严肃认真,客观公正。为此,在测评操作过程中要着重抓住“透”“准”两字,严格程序,严格审查。

1.“透”即透明度。一是测评办法公平,测评文件人手一册,测评标准和要求人人掌握;二是各项考核材料公开,人人皆知;三是班级学生全部参加,既是测评者又是被测评者;四是负责统计的班级测评小组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五是测评结果公开,各院系在审核后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生测评后的总积分为序,张榜公布,接受监督。

2.“准”即准确度。各院系、班级以及学生处、团委和学生会都要将平时的活动情况、检查情况、考勤情况准确记录在册,作为测评和审核的依据。各班级的测评过程必须接受监督,测评结果要层层审核,以保证综合测评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7]。

【参考文献】

[1]张琼.试述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79-83.

[2]吴俊清.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许二平,姬旺华.对高校现行的大学生综合测评制度的调查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1):67-69.

[4]陈健.浅议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J].中国林业教育,2011(4):43-45.

[5]韦丹宁,姜珊珊,宫龙江,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理论观察,2013(8):129-130.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问题;思考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存在意义

1、有利于高校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任何一所高校,都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对于人才的培养,包含“输入”和“输出”两个重要的途径。教师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以及对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影响,视为“输入”,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核心。“输出”,即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估,是对人才培养的输入结果的有效检测。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和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加大,高校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水平、能力素养、身心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核,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力求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具备专业知识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品性端正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不断完善提供十分有效的理论依据,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给予了积极引导方向。

2、为学生的自我衡量提供较客观的依据。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评估结果不仅可以衡量高校自身对人才培养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自我衡量提供较为客观的改良依据。高素质人才的形成需要高校不遗余力的培养与引导,同时也需要学生不断的自我完善与努力,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促成人才的素质培养。而综合素质考核体系,能够让大学生更好的把握自身特点、明确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前进方向,避免学生由于对自身情况认识不足而导致的盲目自满或盲目自卑。以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形势为影响因素的考核体系,在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时提供有效的评判依据,也对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明确就业方向、选择岗位和提高自身必备的工作素质有客观的指导意义。

3、是对学生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体系。学生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已有的规章制度和教学课程,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评估结果,给予了相关学生管理部门对大学生的因势利导和因材施教。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规范能力,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更加需要规范化和高效化。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形成,正是对已有管理制度的加强过程、规范过程和高效化过程。学校的管理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成果,都可以在素质考核的结果中有所体现。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构建模式

1、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传统评估模式。在现今各高校普遍使用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主要是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学分化”后进行加权计算,最终得到综合素质的量化结果。围绕着传统的“德、智、体、美、劳”这五大因素,“智”,即学习成绩仍旧是各高校考核及评价的核心,其余的四大因素,包括德育评价、能力评价、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考核因素也分别占有少量比重,并和考试成绩的学分一同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估依据。

2、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学术评估模式。通过总结学术界对综合素质评价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大学生实际特点,近期有学者指出了一套学术性与科学性更强的考核体系。即,将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的影响因素归为一级要素和二级要素。一级要素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创新实践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5大方面,再以此为依据列举出详细的、操作性强的二级要素,并最终利用贝叶斯网络进行加权评估计算。

三、大学生综合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量化评估的片面性。传统模式和学术模式的共性问题在于,不论是哪种考核体系,都不可避免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或多或少的量化,旨在利用更加科学合理的计算公式,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但对能力进行量化本身就有不可规避的片面性,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内在素质,不是一个数字就能精准衡量的。在对综合素质考核的学术评估模式中,贝叶斯网络评价结果是概率向量形式的描述,利用模糊语言和规则的形式引入专家经验,基于概率向量给出单值来评估结果。模糊语言的特性更加适应学生状态的动态变化,比传统考核体系中的的标准量化模式具有更强的合理性,最大化的降低了对学生素质进行量化时隐含的片面性与机械性。但正是因为模糊化语言,最终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家经验和引导的倾向性。对社会需求形势的判断以及专家本身引导的倾向,都需要最大化的准确才能保证最终结果的合理性。更加灵活的量化评估是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完善性进步,但还需要更多的对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探索及社会形势的分析。

2、厚此薄彼的倾向性。目前多数高校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均为传统评估模式,虽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也涵盖了“德”“智”“体”“美”等多方面考核因素,但在各因素考核比重中,过分倾向于学生成绩,忽视对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的考察。学生的创造力、道德品质、实践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心理健康、领导能力等诸多内在修养品质并未受到相应比重的重视。而实际上,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估标准,恰恰倾向于我们的考核体系不太重视的学生的内在潜质。例如联想集团选拔人才的标准就是为人正直、胸怀大志、善于学习。而高校现行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提供给用人单位的只有成绩单、奖状、证书等,并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学习成绩而忽视内在素质评价的厚此薄彼倾向,不仅不利于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反而起到一定的误导性,导致有些学生片面追求高分成绩、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操作机制的不科学性。在多数高校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主要将考核因素分为学习成绩和个人素质两大方面。个人素质,又包括学生参加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学生工作、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等。个人素质的评分多是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共同评议得出。高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都以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为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总是避免不了一些问题。如果说学习成绩是硬指标无弹性可言,那个人素质方面则具有很大的弹性,主要体现在:

(1)学生在参加活动前优先考虑的因素是该活动是否有学分可加,以功利的心态“提高”个人素质,并未真正达到考核本身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2)有些企图投机取巧的学生,会刻意与辅导员班主任等搞好关系,力图为老师留下良好印象,方便在个人素质评价时拿到高分。而教师本身或多或少在对学生进行评估时都会带有主观感彩,这就加大了个人素质评估过程中的弹性空间,易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3)为了在个人素质评价时得到更多的认可,学生拉帮结派的现象也不同程度的凸现。不科学的操作机制,不仅没有充分起到原本的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反而使学生的心态愈加功利。

四、对深入考核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思考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质量;元评估;回归分析;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29-04

0 引言

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质量水平的批判较多,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常常会听到用人单位批评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水平,认为这些毕业生没有足够的社会意识,不能理解现实世界;没有做好参加工作的心理准备,缺乏应变的能力等等。究其原因,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高校和学生更注重专业素养的培养和学习,忽视了社会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培养,毕业生在踏入工作岗位时只能表现出“有限的就业能力”。而正是由于他们就业能力的有限,往往不能将自己在学校中所获得的优秀成绩转化为一种能与用人单位产生共鸣的语言,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使得他们那些智力的、社会的及文化的资本都不能得到社会很好的认可,因而,也不容易被用人单位所接纳。高校评估大学生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每学期开展的综合素质测评,这个测评结果是评定各种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学生等的重要依据,因此学生多是围绕着综合素质测评指标来计划大学里应该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应该锻炼的实践技能。目前,各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都大同小异,基本是本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纲,再具体划分二级评价指标,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各种指标的权重以及一级指标下涵盖的内容。有很多学者对大学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些评价体系究竟是否符合实际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呢?这方面的定量研究较少。本论文从元评价理论出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元评价,然后反过来审视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为高校制定适宜的评价体系提供元评估方法。

1 问题的提出

元评估理论起源于美国。美国学者库克和克鲁德认为:如果任何一个评估结论都经得起推敲,就必须经过元评估。所谓元评估(Meta-evaluation),指按照一定的评估理论和价值标准对教育评估的质量及结论进行评估与研究,元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检验评估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运用统计和其他的方法来估计产生的偏差对评估结论的影响。元评估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正确有效地引导评估,二是明确指出评估的优劣所在。

美国的教育评估活动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我国的教育评估活动比美国晚了50多年。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化,各界对大学生质量的关注空前强烈,对提升高校大学生质量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因此,有部分学者研究了大学生质量评价问题,如文献提出用外部用人主体在人才遴选和使用过程中的认可程度来评估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设计了从国际认可、区域认可和用人机构认可三个层面出发的评估模型,得出以下结论: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高等教育体系中已处于相对领先位置,受到了国内优势区域和用人机构的认可,但在国际层面上认可程度尚有待提高。文献[6]认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应采用不同的质量评估指标,将我国高校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和实用型三类,分析了这三种类型高校的主要特性并根据每类高校的特点对教育部印发的《评估方案》做相应的修改,如教学型高校沿用原来的《评估方案》,研究型高校注重教学硬件及软件配备,实用型高校则强调就业率等。文献[7]提出从创新型教师、创新型学生和创新型考试制度三方面出发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其中,创新型教师评价应避免过分强调科研,而应将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学,创造性思维;创新型学生的评价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创新型考试制度评价注重考试方式的创新并从考试中获得反馈信息。总之,现有的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有适应性评价体系、发展性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但是各种评价体系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验证,元评估实践是对评价体系进行评价的重要方法。本文在面向教育科学问题的基础上,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定性调查和定量分析工具与模型,为高校教育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方便、实用的元评估方法。

2 元评估方案设计

我国高校教育存在明显的分层结构,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不同。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例,其输出的人才主要是服务于各种企事业单位,因此,大学生就业情况应该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

本文的分析思路是首先调查高校现有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总结评价模型;然后通过抽样调查,获知综合素质测评的原始数据,为元评估模型准备数据;建立元评估模型,将高校大学生的各种素质作为自变量,将其就业情况作为因变量,通过统计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最主要的个人能力和素质;最后,对比元评估模型的结果与原始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发现原始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2.1 原始综合素质考评办法

某地方高校本着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考评结果是评定各类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社会活动积极分子、优秀毕业生等)、推荐免试研究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等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综合素质测评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了对大学生质量判断的正确性。综合素质考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实践创新素质、身体心理素质4个方面。考评总分的计算方法如下。

考评总分=思想道德素质评分×20%+专业文化素质评分×55%+实践创新素质评分×15%+身心素质评分×10%

其中,专业文化素质分等于平均学分成绩,即课程百分制成绩乘以学分系数;其余三项素质分均由基本分和加减分两部分组成,基本分是指学生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加减分是指由于表现突出或太差而相应地在基本分的基础上加减一定的分值。

2.2 元评估方法

从上文可知,综合素质测评得分高的学生代表其质量比较高,这是原始评估模型的理想结果。为评估原始评估模型的有效性,结合大学教育的目的以及地方高校的实情,面向大学生就业市场,以好的就业情况作为大学毕业生质量高的现实反映,那么综合素质测评得分与就业情况之间应该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在元评估过程中建立就业情况的回归模型,具体评估步骤如下。

1)获取原始的大学生质量评估模型,这里指的是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评模型;

2)抽样调查,确定样本并获得原始数据,这里主要指各调查对象的综合素质测评的各项指标得分以及就业情况。

3)利用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因变量是就业情况,而自变量是指各综合素质测评指标。

4)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检验原始综合素质测评模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如符合,则元评估通过;若不符合,则元评估不通过。

3 案例分析

论文选取某地方高校某专业的大四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就业情况作为案例研究。

3.1 获取原始综合素质测评模型

该校的综合素质测评模型已在2.1节给出。

3.2 获取样本信息

随机抽取71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单项指标的平均值,并请企业相关经验人士根据毕业生签约单位、拟聘岗位和薪酬待遇等信息为71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打分,以此作为元评估的数据基础。

3.3 回归分析

本案例的回归分析属于多重线性回归,首先需要检验因变量的总体在自变量各水平上呈正态分布。通过SPSS制作直方图验证了因变量的总体基本上呈正态分布,满足假设。然后根据第二步中获取的样本信息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自变量是身体心理素质、实践创新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因变量是就业情况。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所述。

1)对回归模型的描述。表1给出了回归模型的描述表。总体来说,回归模型对大学生质量的预测效果比较好。多重相关系数R=0.641,多重测定系数R2=0.411,表明约有41.1%的就业情况变化可以用模型解释。

校正后的测定系数R2adj=0.375,与R2接近。R2受自变量的数目与样本量之比的影响,当比值小于1:5时,R2倾向于高估拟合度,这在一般情况下推荐使用校正后的测定系数,因此本案例表明约有37.5%的就业情况变化可以用模型解释。

2)对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表2给出了对回归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方差分析表明回归方程显著,F(4,71)=11.496,p=0.00

3)偏回归分析及检验结果。可以用表3中的容忍度指标来诊断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容忍度(Tolerance)是指该变量不能被其他变量解释的变异百分比。因此,容忍度越小的变量被其他变量解释的变异百分比越大,共线性问题就越严重。从表3中可以看出,所有变量的容忍度均大于0.3,因此多重共线性问题不显著。

在检验显著的预测变量中,判断相对重要性的标准是标准化偏回归系数Beta,绝对值越大表示对模型的贡献越大,对预测指标越重要。从表3中可以看出,检验显著从高到低依次是“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

3.4 检验原始评估模型的有效性

从第三步的回归分析得出,原始评估模型的四个评价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就业情况的变化,但是每个指标的显著性与实际情况不太符。在原始模型中,显著性从高到低依次是“专业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回归分析的检验显著从高到低依次是“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不显著。

3.5 元评估结果分析

综上可知,该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得出的大学生质量测评结果与用人机构对大学生质量的实际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原因如下。

1)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以及权重设置与时代脱节。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较明显地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观,比较常见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为德、智、体、美等几大方面。具体每项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或三级指标表达含糊,较难定量化;并且,每个高校在具体操作中对每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这个权重的分配有一定的局限性。基本上智育成绩占最大比重,而智育成绩则由专业文化课程学绩分表示。造成这一现象有主观原因也要客观原因:主观上,学校、家庭和社会长期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在校表现的绝对指标,因此到了大学这种主观思想仍占上风;客观上,专业文化课程成绩是最方便收集也相对公平的考核数据,因此高校在考虑评价体系的可执行性后会倾向于以专业文化课程成绩代表智育水平。但是,社会对大学生质量的要求在变化,传统的高分学生不再是用人机构的最佳人选,现代社会强调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所以强调文化课程成绩的评价指标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需求。

2)高校的大学生质量跟踪体系不健全。综合素质测评中除了专业文化素质评价指标,还有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评价指标。后面这些指标的信息获取在实践中有一定难度,原因在于高校没有完善的大学生质量跟踪评价体系。大学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较松散,学生的自由时间较多,学校很难掌握大学生综合知识质量、业余知识拓展、科研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各方面的信息,缺乏对学生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质量评价。

3)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体单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以学生自评为主,辅导员监督为辅,而评价体系的设计以高校的教务处为主,所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真正评价主体是高校教务处。从高校的作用来看,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力,那么理想上高校毕业生质量的高与低应该由用人单位和社会来做出评价。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缺乏。

4)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的元评估不普遍。美国的教育评估实践活动经过学业测验、课程与教材评估、学校效能评估、专业化评估等多个阶段,从小到大,从具体到一般,从个别到整体,反映评估活动的动态性与实践性。我国恢复高考至今三十多年,期间又经历了大学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换,时间短、变化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更谈不上对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元评估,因此各种类型的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很难得到保证。

4 结束语

通过实证研究元评估某高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发现高校的质量评估体系与现实就业市场期望之间存在差异性;总结出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设置与时代脱节、大学生质量跟踪体系不健全、大学生质量评价主体单一以及对大学生质量评估体系的元评估不普遍等;并提出以下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建议。

1)加强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的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如果评价指标体系空洞、可执行性差,那么评价体系也发挥不了作用。建议从实际情况出发,调查市场需求特征,细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做到与时俱进。

2)建立大学生质量档案,完善质量跟踪体系。发挥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作用,从不同评价主体出发,在大学每个时间段记录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实践和自我创新经历,作为学生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并在学生毕业后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做好雇主回访工作,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

3)建立定量的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元评估方法。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如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应用心理学等)广泛应用到教育科学中,为大学生质量评价提供定量的方法,并为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胡高,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理性评价与认识[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6(4):39-43.

[2]张宝歌.高等学校学生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69-71.

[3]范纯琍.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构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5):8-24.

[4]李少华,李汉邦.美国教育评估的元评估发展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54-57.

[5]郑中华,王战军,翟亚军.外部认可视角下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63-68.

[6]曾沽,彭安臣.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多样化[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22(1):32-35.

第5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知识内容更新的越来越快,这些外在变化对培养人才的高校来说,面临着更高的挑战,需要根据产业技术的要求整合各学科、各专业知识,使大学生既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以期培养出具有多方面能力、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优秀人才。

近年来,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从经济发展现状出发,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观点,把自己的办学方向着眼于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根据高等教育的形势变化,紧跟社会步伐,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的、有特色的素质教育,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适应职场新形势的应用型人才。

1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素组成

1.1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是走向这一行业的基础,基础知识不单单是指对某一领域知识的了解,而是与其他相关知识体系互相联系,组成一个多维的知识体系。

1.2社会实践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堂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运用到真正的实践中去,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实践能力是对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值是大学生的抗压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检验。

1.3社交能力

所谓社交能力,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与其他人沟通的能力。良好的社交能力,有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也为今后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4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是指人们在某一个特定的团队中,发挥团队精神,共同努力,相互支持以达到该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随着现代劳动分工的逐渐细化,团队合作在企业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一件商品从生产到销售,凝结着众多人的汗水,所以,大学生想要在社会工作中获得认可,就必须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

2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策略

2.1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与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为人民服务、为社会造福。

2.2紧跟时代步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在发展,对高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在保持原有的办学特点的基础上,面向实际应用,突出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了解目标市场需求,做好人才定位,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层次分解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在课程的设置上,应更加注重知识的延展性,把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提高知识的转化能力

首先,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素质。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高端教师的任职数量仍有待补充,学校一方面可以根据专业需求聘请一些任职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辅导年轻教师,或者通过培训、职业资格的考试来提升年轻教师的知识及经验积累;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适当引进企业中一线的工作人员或者管理人员,把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使教学手段更多样,教学效果更理想。

其次,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综合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教学特点的校内实践场所,使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的基础。(2)兴办校外培训基地。根据学校设立的专业特点和社会服务网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场所,实现产学研一体化。(3)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由企业提供基金和项目,学校提供研究人员进行开发研究,这样,学生便可以获得企业实习的机会,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还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开放式教学,是指学生要有一个相对开放的时间、空间,自主选择相关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发扬“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式实验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独立拟定实验方案,学生之间自由组合,每个小组选举出一位负责人,共同设计实验流程,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发表任何评价,只有在学生提出请求时,给予一定的启发与引导,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中的问题。

2.4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课堂学习之余,教师应该多组织学习进行课外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积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在课外活动中,可以设定一些比赛,增强学生的团队归属感。

总之,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始终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根本任务,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使我们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同时,也为各行各业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生态学 综合素质 教学改革 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70-02

1 引言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综合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等,且这几个方面的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几句口号或几个报告所能完成的,而应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每一学科中,通过教学改革,潜移默化地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随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全球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使得生态学成为解决当前世界各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有力武器,也使生态学日益成为指导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学科[1]。该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实用性,不仅涉及自然科学,还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等内容,是沟通科学与社会的桥梁,是生物类专业、环境类专业和资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2]。因此,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但是,传统的大学生态学课程教学往往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以理论教学为主而轻实验教学、重知识传授而轻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重传统基础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将前沿和热点问题融入课题、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等,这就可能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与专业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时的能力与社会期望有一定的距离,远未达到使学生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因此,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目标的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观察、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2 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2.1理顺知识层次结构和优化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生态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但是,传统的生态学内容广泛、知识分布相对较为零散,使学生不易抓住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顺知识层次结构。尽管目前多数生态学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是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的顺序,但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程及学习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能理解和看透这种层次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开始及讲到每个层次结构时,要反复强调教学内容上的这种脉络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其次,在理顺知识层次结构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层次结构上,紧扣知识点,形成问题链,精讲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以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牢固掌握。

2.2 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新的形势下,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主要就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3]。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呢?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相结合来完成教学任务。

(1)现场教学法:现场教学是将课堂搬到生产现场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在实际的生产现场实施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4]。如在讲个体生态学的部分章节时,当讲授光因子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及植物的适应时,可以带学生到校园内观察生长在植物不同部位的叶片接受光线的差异及他们各自的形态特征,然后让学生课后根据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归类分析,每位同学都积极地进行总结,大家相互补充,最后较为全面地得出了阳生植物、阴生植物、耐阴植物的适应特征。

(2)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等的优势很快就进人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同样,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图文并茂的展示生态学本身所富有的优美境界及生态学所特有的实用性等,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表现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这对于拓宽生态学教学视野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十分有效的。此外,由于目前信息技术的发达,使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生态相关网站、设立公共邮箱或QQ群等平台,进行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如,共享辅导资料、组织讨论、答疑等,这可以突破时间,空间以及人为因素的制约,有效地解决了生态学越来越庞大的知识体系和有限的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加强实验和实习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TOPCARES-CDIO教学理念;综合素质;就业能力

1、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在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中,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必然会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1]。如今,大学毕业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毕业就意味着面临失业。用人单位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来胜任工作,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3]。

根据企业给学院培养人才方面的反馈意见,大致总结以下几点不足之处:(1)希望学校在育人方面多下功夫,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很多企业用人、选人的首选条件,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2)希望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地给自己定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3)希望学生具有独立健康的人格,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长远的发展观念,了解舍与得,付出与收获;(4)希望提高毕业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培养乐观向上的品质和积极的心态;(5)希望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面对这种形势,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改变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综合素质能力结构,以增加学生择业时的筹码。

2、CDIO理念的继承和发展——TOPC-

ARES-CDIO

研究和借鉴国际高校经典的学生培养模式,能够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国内外高校在学生工作事务管理理念上存在着不尽相同之处,这也就引起了对于学生工作的方向、方式、侧重点、目标等问题上的差异。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中国的教育问题,需要我们结合中国高校的实际情认真思考,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出适合本土高校学生发展的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核心的的人才培养思路和方法。

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摩斯工业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共同创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继承并发展了欧美地区20 多年的工程教育理念,也代表着国际工程教育的最终发展方向,它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四个单词首字母的组合[4]。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继承的基础上对CDIO理念中国化,调整并增加了部分能力指标,构建了具有东软特色的TOPCARES-CDIO能力指标体系,提出了TOPCARES-CDIO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全院范围内实施了教育教学改革。学院所提出的 TOPCARES-CDIO 能力指标体系包含8 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和110 个三级指标。除了专业能力培养外,还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与创新,强调对学生态度与习惯、创新能力、价值观以及个人职业能力、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感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驾驭社会实践的能力[5]。

于是,TOPCARES-CDIO教育教学改革应运而生,它是以构想、设计、实施、操作为循环的一体化教学理念,是要用全新的理念来改变教育模式,实现从“以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和技术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转变。因此,要以TOPCARES-CDIO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不但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3、TOPCARES-CDIO综合素质培养目标

欧洲教育学专家齐克林和雷赛尔曾指出,环境因素在完成发展目标与否方面起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影响大学生发展的大学环境因素有七个:学校目标、学校规模、师生互动、教学大纲、教学方式、学生团体及学生事务规划与服务。齐克林的理论认为规划好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对帮助学生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正确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院结合TOPCARES-CDIO的改革理念,制定了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素质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嵌入式系在通过对企业的走访和调查后,在学院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能力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删减,选择了适合我系学生发展的若干指标形成了特有的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能力体系。其中包括7个一级能力指标(T、O、P、C、A、R、E),25个二级能力指标,66个三级能力指标,并根据每一个三级能力指标确定了具体的培养能力指标。各级能力指标之间按照逻辑包含顺序和重要度加以组织。一名学生如果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就必须学习专业技术、社会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立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之外,还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如SOVO(大学生创业中心)、CO-OP(企业与大学合作项目)教育计划、专业社团、学习小组、竞赛活动等,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嵌入式系统工程系在确定素质教育培养方案时,采用了“黑箱法”。将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作为输入,在黑箱中进行相应的操作,完成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最终输出符合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标准的、企业和社会认可的优秀毕业生。同时,将学生现阶段已具有的知识和能力作为输入,经过黑箱的处理后,输出后续的学习应具有的知识和能力,以保证阶段性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嵌入式系借鉴了CDIO的课程设置,详细分析了学生每一学期的学时安排,计算出每一学期绝大多数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学时总数,并以此为指导确定各个学期的素质教育活动总学时安排,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可以参与到活动中,同时也考虑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保障学生可以参与到其他能力的拓展训练中。嵌入式系统工程系在设定各个学期的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时,本着“随年级的增高,素质教育活动逐渐减少、专业教育活动逐渐增多”的原则,结合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的学时分布与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能力与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大一到大三各个学期的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例如:大一年级第一学期重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文明修身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优良学风养成、职业生涯规划这五项核心教育内容,并在每一项核心教育内容里开展相应的素质教育活动。因为学生接触的专业知识较少,所以组织的活动主要以素质教育活动为主。随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升到一定的层次,大一学年第二学期我们就计划组织开展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INTEL趣味机械设计大赛、“金烙铁”焊接大赛等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活动。在大二年级,我们计划开展如挑战杯、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ITAT全国编程大赛和INTEL趣味机械设计大赛等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活动,素质教育活动较大一学年减少很多,约占活动总学时的1/3。大三年级时,重点开展CO-OP教育计划、SOVO、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INTEL趣味机械设计大赛以及专业社团等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只占活动总学时的1/4。大四年级主要开展CO-OP教育计划、挑战杯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只有以法制教育为主的几项,活动学时很少。详细的素质教育内容实施时间见图1:

4、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体化课程计划是CDIO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6]。“一体化课程计划形成了一个总体效果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教育系统。这个教育系统由明确而相互支持的各种元素的协调构造而成,每一元素都有各自明确的功能,所有的元素共同作用以确保学生达到专业所设定的预期学习效果”。素质教育亦是如此,只有将素质教育所涉及的各个组织、个体融合为一体,形成一套完善的组织机构,才能在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基本作用的同时,达到“1+1>2”的目的。

(1)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特点,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学制安排上,学院在每学年两个理论教学学期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个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学期,使学生将每学年的重点知识贯穿起来,完成一个实际工程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与学的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做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课程内容和实践项目的设计上注重应用性,体现“做中学”的实践性教学特点。让学生在模拟的实践环境中进行综合性的技术训练,在参与生产实践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步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3)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一体化。传统的工科学生培养是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忽视对学生社会属性的认知和培养。TOPCARES-CDIO目标体系除了强调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之外,更强调沟通表达、态度与习惯、责任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置、组织实施方式和管理体制上要综合考虑,对专业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一体化的设计。将专业培养目标映射到学生课外的各项素质教育活动中,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4)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一体化。采用学习小组、兴趣小组、专业社团、SOVO(虚拟公司)等组织形式,将学生以团队的方式组织起来,学院在实践场所、评价体系和实践指(下转第152页)(上接第149页)导上资金、给予一定的支持,使得学生在这种课内课外一体化研究、实践的氛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新性,通过做中学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各级组织之间的关系见图2。

(5)校企合作与职业能力一体化。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设计工程实践场所,而职业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在实际的企业环境中得到锻炼和培养。自2006以来开始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全面实施在国外大学备受欢迎的CO-OP(Cooperative Education)教育计划,每年选拔优秀学生利用暑期和实践学期(为期三个月)到企业顶岗实习或到企业做毕业设计(为期10个月),它使优秀学生在大学期间就有机会获得9~16个月的真正工作经历,学生不仅能在企业实习和运用所学知识,还能了解企业的运作,获得职业训练,学会承担责任、沟通协作,全面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为毕业后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做好准备。

5、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为例,在实行TOPCARES-CDIO教育教学改革2年后,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部关于以下两方面就能行了实地调查:(1)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整体质量的满意度;(2)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其中,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整体质量评价与前三次结果相比,选择“很满意”比例有所升高,且均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

如图3,从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知识和技能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有87%的用人单位认为学院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水平与其他院校毕业生或有经验的员工相比,具有很大优势。这与前三次问卷调查结果相比,有较大的提高。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基于TOPCARES-CDIO理念的就业能力提升策略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和必要性。该策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TOPCARES-CDIO理念运用于就业能力提升方面,为TOPCARES-CDIO教育教学改革下的就业问题开辟出新方向。

6、结语

基于TOPCARES-CDIO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转变了人才培养机制,又强化了实践育人意识,在开发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提升其就业能力,进而提高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虽然我们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调整与优化,只有不断的思索、实施、纠正、改善才能真正形成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素质教育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更多、更高质量的优秀毕业生,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王荆.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程度比较与借鉴[J].中国成人教育, 2007(12):41-42.

[2]柯羽.非专业素质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10(7):98-100.

[3]张慧,王宇红.国内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内容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6):136-138.

[4]Edward F.Crawley, Johan Malmqvist, Soren Ostlund, et al.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 CDIO 培养模式与方法[M]. 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温涛.基于TOPCARES-CDIO 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1):23-29.

第8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素质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单一地强调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质,更加重视人才在创新、应变等方面的能力。在大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深化第一课堂,还要加强对学生第二课堂,例如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艺活动等的培养,让学生既能学到一些书本外的知识,又可以丰富业余生活,提高文化素质,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一、校园文化活动的涵义

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首先应该先从文化说起,校园文化是指存在大学校园中,由各大学校园主体(含教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者、服务者)创造和实践的、在一定时期内发展和演变中形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学术研讨活动、文艺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等的总称,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校园文化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载体,也是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提高大学文化品味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素质

从目前社会上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来看,21世纪的大学生的应具备的素质有: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等几个方面。校园文化活动除了能够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掘自身的潜能,还能不断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等。校园文化活动既深化了素质教育,又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三、校园文化活动在提升大学生素质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样,都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素质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氛围,大学生们综合素质也能体现学校优秀的校园文化,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方向性和首要性的作用。大学生们在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情不自禁地就会受其熏陶、影响和激励,也会通过参与活动、体验活动、总结活动,逐渐提高和完善自己,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也是高校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目前,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方法和路径有很多,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就是事半功倍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的实现上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效果提升上,校园文化活动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一,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增强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吸收和理解,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影响下能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感受,并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从而达到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作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更明确的认知,对大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也使大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得到强化,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还能够激发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自觉性,逐渐形成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开拓创新的习惯,进而全面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是要学会独立适应社会,取得社会适应能力的学习。我们最终的教育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因此不能够忽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在培养大学生除了在专业能力素质的基础上,还要有不断适应社会的能力素质,把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学会各种社会规范、技能和生活方式,使自身素质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并与社会外部环境的要求达成一种平衡与协调。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注重于锻炼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同时也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延伸了大学生的社会活动层面,全面提高了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为将来尽快的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第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身心素质。因为校园文化活动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帮助大学生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和积极的心理状态。作为当前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充满了好奇、好动、参与活动意识强,文化需求广,表现出对不同层次文化的追求和喜好。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以其特有的参与性和娱乐性,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能够使其在学习之外,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了表现欲,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一种良好精神需求,从根本上消除了大学生心理和情绪上可能会出现的自扰和相互摩擦,也协调了同学之间人际关系。在课余,大学生们通过参与自己喜欢的校园文化活动,就能够劳逸结合,从而有效地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大学生还会通过组织、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学会制定计划,做好总结,注意协调各种关系,其心理素质也会得到不断提高。在与其余学生的交往中,学会了如何进行人际交往,提高了个人心理状态的积极因素。

第四,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良好的审美观是大学生素质的一个方面,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优美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熏陶和感染大学生的艺术和审美观。在校园中,高质量的、高品位、高素质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给大学生带来艺术的美感,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同时,高尚的审美情操带来的愉悦感能够使大学生感到心情舒畅,身体协调,也能够有效的消除各种有害健康因素的干扰,从而增强体质和体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总而言之,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通过大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得以体现的。只有当他们确实感到通过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之后,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积极投身到校园文化活动的氛围之中。最后,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把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大学生才能从校园文化活动得到锻炼,充实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未来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 考 文 献

[1].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人民网·教育动态.2005(1)

[2]张景俊 王鑫.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11)

[3]张书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及其对策[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4]王曼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教育工作[J].企业导报.2009(6):172

第9篇

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运用体验式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和高职教育理论,整个课程采用“教育+训练”的方式,通过交叉使用融入课程、独立课程、借助活动、项目运作四条路径进行,四条路径并不局限于某个模块,以提高训练实效为目的。首先是融入课程,实现教育加体验的结合。第一,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将人文、两课和体育教学与素质训练进行结合,实现知识掌握与素质训练并进。如在体育课中融入户外拓展项目进行团队精神训练等;在语文课中开展传统诗词与美文朗诵、普通话大赛或专题讲座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政教学中,结合授课内容安排感知常州、我的中国梦、感恩父母等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责任意识训练等。第二,基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将学生的兴趣小组、技能竞赛、课程秀等三个不同层次的活动进行贯穿联结,建立课内与课外相容互长的平台,使课内外的教育活动相互融合、支持促进,以点带面、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是设立素质训练课程,锤炼全面发展素质。设立礼仪与团队训练、心理训练、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等课程,基本流程包含理论导入、主题任务、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学以致用五个环节。再次是借助各种项目活动,进行实践训练。运用心理工作坊训练心理素质;以系列讲座、主题征文等方式培养历史与哲学修养;通过微电影展播、网络公开课、青春剧社巡演等方法培养文学与艺术修养;参与创业实践项目,在教师指导下,践行项目申报立项、运作、项目推广及结项等过程。学生完成一门课程,不再是一位教师而是多位教师的分项指导,同一课程内容也不仅包括课程与实践,还包括文体活动、拓展训练、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以及技能大赛、大学生项目孵化和创新创业项目等。综合素质训练课程虽然体现个性化选择、多元实践的特点,但学生的选择必须体现职场素质、人文素质、创新创业素质三个方面,否则无法获得相应素质训练学分。

二、高职院校素质训练内容包括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

高职院校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应是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结合,体现职业性、社会性、发展性的需要。一是人文素质训练。主要分为文学修养、艺术修养、历史与哲学修养、演讲与口才四项内容,具体包括语文、普通话、思想品德等在内的人文科学知识内容。二是职业素质训练。包括职业核心能力、学业与职业生涯发展、就业指导等,以及礼仪团队训练、心理拓展等。三是创新意识训练。采用大学生科技研究项目研究、特长生工作室、科技竞赛及创新论坛等方式进行训练。四是创业训练。包括制订创业计划、选择创业项目、尝试与体验创业活动、实际运作创业项目等内容。以上四块内容整体框架结构相对稳定,但具体内容呈动态变化,各模块之间内容既独立成块也交互联系,充分体现多元化设置与个性化选择的思想。

三、高职院校素质训练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建立教师和学生、主观与客观、个人与团体的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机制。本课程考核重点在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考核观察点为参与情况、活动过程记录与结果、活动感悟、参与大赛的获奖情况、创业项目的注册证书等。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的方式,以过程性考核为重点。过程考核设置主观与客观、团体与个人两个维度。团体包括班级、项目团队的整体素质提升情况,个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个体的评价;主观指对学生素质的主观感受,客观是指学生获得的可以衡量其能力的具体证明,如获奖证书、创新成果、成长感悟等。

四、高职院校素质训练学分由教学学分和素质训练分构成

参与素质训练的学生,需要获得素质训练分和素质训练教学学分两类分数。素质训练分是考核学生在素质训练中的表现,教学学分是审核学生完成素质训练的必要条件,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总学分中。教学学分的分配可以是人文素质修炼、团队训练、礼仪训练、心理训练、创新与创业各1学分。其中团队训练和礼仪训练以及心理训练的学分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完成课堂所教授的课程并合格便可以获得2学分。而人文素质修炼1学分和创新与创业1学分由学生参与相关模块活动获得。10个素质训练分别折合1学分构成。凡参与素质训练活动均可以获得素质训练分,按项目规定及一定比例来交换获得教学学分。在这个过程中,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会获得不同项目的素质训练分,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选择和灵活的学分获取。

五、高职院校构建体验式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影响及效用

首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化建设提供借鉴。素质教育的课程化建设一直是困扰教育者的问题,目前我国的课程化多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为主。学生各类社会活动以及专业技能活动、社会实践只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活动,在记录这些素质教育活动的效果、鼓励学生参与、科学教学管理方面依然是一个问题,这使得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多为边缘性活动或短期行为。构建大学生素质训练课程体系,是对素质教育的课程化、专业化、规范化进行的有益尝试。其次,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模式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借鉴。体验式的素质教育模式的开放式体系、体验式训练、互动式教学、情境式活动,为德育提供方法和模式借鉴。促进德育由主要的说教模式逐步向活动和体验模式转变,改善德育的实效性。再次,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的教育方式促进了学生管理模式的变化。训练方法可以运用于班级、公寓、以及大学生科研、创业等项目管理。如许多老师或学生干部常常采用团队以及心理训练的方法召开主题班会、处理人际冲突、解决班级问题,使班级更具凝聚力。

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