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2 12:58:49
导语:在机车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原来的课堂讲授,学生坐在椅子上,大部分学生能够听讲,也有一部分注意力不集中,根本听不进去。学习没有积极性,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在学习过程中,不运用大脑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更不能进行自由的想象。采用问题教学法,学生处于问题环境当中,激发了对问题的兴趣,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对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进行想象。同学之间,进行讨论,进行研究,选出正确的答案,或者课后利用网络资源和现有的实训资源进行学习、分析、对比、探讨,获得正确的结果。这种教学法,不仅使学生学习了知识,而且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想象,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培养了创造性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未来工作。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由此可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经济社会提供直接服务。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怎样把学生培养成高技能型人才,任重而道远。采用问题教学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对一线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够做出正确的处理。并且能够适应一线设备不断更新的变化,喜欢专业知识,喜欢自己从事的工作,逐渐的爱岗敬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能够胜任工作,还很有可能得到更大发展。
二、机车电机电器课程的特点适合运用问题教学法
内容多学时少。机车电器的内容有电器的理论和机车上各种电器设备。理论有电器的发热与电动力,电弧理论与灭弧方法,电接触与触头系统,电器的传动装置;电器设备有各种接触器、继电器、主型电器和其他电器。内容虽然很多,但是课时只有32学时。由此可知,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余的丰富时间学好这门专业基础课势在必行。机车电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电器设备都是专家和设计师在实践当中研究和发明的。例如,电弧产生的理论,是专家经过大量的实验和理论分析得到的;而怎样熄灭电弧,就是设计师仔细研究,设计了多断点灭弧装置、电动力灭弧装置、磁吹灭弧装置、灭弧罩、油冷灭弧装置、气吹灭弧装置等。把专家、设计师探索、设计的过程再现,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电器设备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的发展的。现在的机车,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应用,同样要求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也适应科技的发展。课堂所学知识,将来到工作岗位时,大部分已经过时。问题教学法培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这里得以发挥,能很快的熟悉新环境的各样工作。
三、问题教学法在机车电器教学中运用的实践
问题教学法,在机车电器课堂教学当中怎样运用呢?下面以电器的传动装置一节举例说明。问题情境的设计: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触头,触头是有触点电器的执行元件,电路的接通与分断主要依靠触头的闭合和断开。这时观看各种触头,进而提出问题:1.触头是怎样闭合的?怎样断开的?哪里来的动力?(经过分析讨论,之后,视频演示家庭中普通电灯开关触头的通断。)2.所有的触头都用手操作吗?机车上的电器触头直接手动可以吗?(经过讨论,指出机车电器的特点:大部分是电器触头工作时电压高、电流大,手动危险。)3.那有什么方法使触头闭合、断开呢?或者说怎样使动触头动作呢?(学生分小组讨论。有的同学说,用电动机带动,有的同学说,用气吹,有的同学说,磁铁有吸力,用磁铁吸引可不可以……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说,按照自己的想法,怎样设计自己的电器装置。学生讨论之后,感觉处理这一问题很难。这时教师用图片、视频演示电器装置结构、怎样动作的。(以电磁传动装置为例))4.看过之后,提出电磁铁的结构组成?电磁铁为什么使触头动作(电磁铁原理)?学生看图片、视频寻找答案。问题也可以先行布置,作为预习作业,通过实训室观察电器装置寻找答案,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搜索。然后再课堂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最后总结传动装置的知识。
四、应注意的问题问题的提出要有适当的情境
关键词:实践技能;铁道交通运营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4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由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更是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但是于此同时对高职院校也提出了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能将学生培养成符合企业要求,胜任企业工作岗位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我院作为众多高职院校的一员,也在大力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以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到各个铁路局、地方铁路、厂矿企业等,从事铁路客货运组织、行车组织工作等,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更趋向于操作层面的要求,需要我们的毕业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遇到各种故障的随机应变能力,而这些能力必须通过实践锻炼才能形成。
1 铁道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环节现状分析
近年来,本专业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模式下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做了很多工作,效果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总结如下。
1.1 教材更新与规章变化不能同步
铁路运输工作是由车、机、工、电、辆五大系统共同协调、配合来完成生产任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每个系统的每个部门、岗位都有自己的作业标准、工作规范,必须严格按章操作,才能确保铁路运输工作的顺利完成。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铁路运输企业也要根据市场需要来调整其工作内容及作业规范,所以其规章更新或变化较多,而且比较频繁。我们高职院校的教材恰恰是以现场工作的规章、作业标准等为范本来编制的,一本教材从编写到印刷到发行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所以我们教学所用的教材无法跟得上规章的变化,很难第一时间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
1.2 实训设备、资源不足,实训效果不显著
铁路运输系统是一个大的联动机,只有经验丰富、技术纯熟的人员才能胜任,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校必须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操作课程的训练才行。可现有的情况是简单的设备模型缺少动态过程,达不到实践的效果,仿真设备投资又较大,很难实现运输生产过程的全仿真,只能“以静代动,以点代面”,效果并不明显。
1.3 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实践教学能力欠缺
高职院校的教师以年轻教师居多,这些教师大都“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其次,由于实践教学存在工作环境差、时间长、强度大等因素,教师一般不愿意从事实践教学,致使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再次,由于种种原因,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并不能完全从事实践教学,而且和校内专任教师一样也从事理论教学工作,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用[1]。
1.4 实践技能考核方式过于形式化
近些年来,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多门专业课程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力度,但实作考核部分实际运作起来难度加大,一是因为实作考核的项目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施;二是进行实作考核要有详细的考核计划、实施方法及考核标准等的要求,必须要提起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三是考核的项目还不能难度太大或涉及设备过多,否则可能会造成学生考核不合格或无法实现等问题。所以教师为了照顾学生的成绩及操作层面的问题,选择的考核内容过于简单或形式化,达不到或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2 提高实践教学改革意识,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
基于上面提到的有碍实践技能提高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结合专业特点,在借鉴其他院校及国内外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以使实践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2.1 由校企合作编制校本教材
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规章更新变化较快,传统教材的内容无法适应教学的需要,学院可以和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学年开始前由专业部和企业共同确定教学目标和学生应该掌握的实践技能项目,根据企业提供的更新变化后的规章内容,由校企共同编制校本教材,并在每个学期开始前进行校本教材的更新,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2.2 进行实训资源整合,提高实训条件
以我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既涉及对机车、车辆设备的运用,又涉及对铁路线路、通信信号、站房等设备的运用,尽管在我院这些实训设施或多或少都有,但是数量有限,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甚至一些设备陈旧,不能跟上铁路现场上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致使实践教学效果不佳。但在当地的铁路局职工培训基地,那却有着先进的设备,仿真的实训环境和实训设备,我们可以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使用实训资源,既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又达到了为学生提供实训条件的目的。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2]。
2.3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技能
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升专任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关键,应建立专任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学院和铁路局或铁路车站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立教师轮训制度。
2.4 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
由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主要负责理论课程教学、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合作企业主要负责选派企业技术人员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组织实习实训。以我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学制三年,前2.5或前2年,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后0.5年或后1年被送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即便发现了自己的短板,想再回学校进行弥补已经来不及来,所以实习效果并不显著。我们可以把学生最后一年的生产实习时间进行拆分,分散到各个学期中去,使学生每个学期都有机会到企业去学习,带着理论学习中的疑问到企业去实习,带着实习中遇到的疑回到学校继续理论学习,这样学生学习就具有目的性,又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目的。
3 结论
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职业院校一直致力研究与探索的工作,但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的情况又有所差异,我们因该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改革操作,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法:高职教育;铁道车辆专业
笔者多年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问题上采取了互动式教学,在铁道车辆专业《车辆运用与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深受学生的欢迎。
互动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差异
互动式教学法是以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构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刺激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重视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视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的过程;忽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作为被动的认知体而存在,教师在课堂上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使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缺乏创造性和自信心。课堂教学中的这些问题与传统的教学以言传口授的教学方式直接相关,要改变学生作为被动的认知体的处境,需要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互动式教学就是对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中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积极的学习者。
互动式教学法在专业教学中的实施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技能。《车辆运用与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中,有关规章制度、安全生产与事故的调查处理等教学内容如果按照传统的言传口授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而互动式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变为交流式的谈话、探讨和总结。
以笔者讲授《车辆运用与管理》课程中关于车辆行车事故的调查与处理一节(教学时间为1课时,50分钟)的教学内容为例:
第一步简要介绍车辆行车事故的类型、调查处理的方式、调查内容及事故责任的判定(15分钟)。
第二步用幻灯片展示以下两个案例并提出思考问题(5分钟):(1)案例一:2005年4月7日,广铁集团广梅汕公司担当的T125次(东莞东—成都)旅客列车安康站开车30分钟后,机车后5位车二位轴热轴报警,乘务员盲目带车,到南充站轴温已达122℃,造成甩车事故。(2)案例二:2006年1月24日,太原车辆段担当的K217次(石家庄—乌海西)旅客列车发电车3号机组着火,造成发电车损坏,中断行车3小时33分。起火原因系高压油管接头泄漏,柴油喷到高温排气管上起火。针对以上案例,笔者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以上两起事故属于哪一级事故?作为一名随车列检员,遇到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置?如何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事故调查分清责任?从事故中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
第三步组织课堂讨论发言(20分钟)。通常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一般4~6人一组,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分组时应注意合理搭配,以便使学生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分组讨论时要求每个学生简要说明自己对案例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见解,供小组评论、切磋、反驳和补充。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适时点拨,结合相关的原理和理论进行指导,并且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展开生动而激烈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学生分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和结论。
第四步教师点评(5分钟)。教师点评应当是案例教学的阶段,是画龙点睛之笔。教师应对各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做出现场评价,指出优缺点,讲述案例中容易出错的难点并解答学生的疑问。点评时应注意不要把案例归结成一个结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五步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完成两例行车事故概况表(安监报—1)和行车事故处理报告(安监报—2)。
利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对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互动式教学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对教师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精心备课。教师不仅要清楚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而且要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体系。其次,教师要善于活跃课堂气氛。可以通过巧设疑问来调动学生主动思维,或者适时讲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轶事趣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驱散疲劳感。再次,教师应注重案例素材的积累。互动式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理论的同时还要走向社会,参与专业实践,在实践中充实自我,并通过实践使专业理论更加感性和具体,获得丰富的案例素材。这样,教师对于适合课堂教学的案例才能做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最后,要求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利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
对教学手段的要求互动式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口头交流,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还需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对于课程内容中结构复杂的工作原理图和操作流程图,仅靠教师在黑板上画,既费时,又不易画好,因此,有必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当教学中涉及这些内容时,就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投影仪进行教学。采用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再结合互动式教学,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对教材的要求铁道车辆专业是铁路的特有专业,专业课程教学与现场密切相连。随着铁路的5次大提速,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于铁道车辆的生产和检修。而教材出版周期长,教材内容陈旧,实践性教材的缺乏成为教材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互动式教学要求教材图文并茂,能够直接反映现场的生产实际,做到实践性教学中的实习、演练内容完整,标准统一,同时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有较强的针对性。
对实习、实训基地的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是实践性强,离开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要争取企业对教学工作的支持。近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铁道部专业教学委员会的专业教学评估和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两次机会,购买了大量的实验设备和教学模型,包括车辆柴油发电机组、客车空调机组、转8A型转向架、K2、K4转向架模型、地铁车辆模型的实验、实训设备等。这些设备与生产实际运用的设备外形结构、内部构件和工作原理几乎完全相同,结合这些设备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便于学生的理解。校外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铁道车辆的毕业生大都从事铁道车辆的生产、检修与运用管理工作,学校应充分利用与铁路单位的良好关系与车辆厂、车务段签订实习协议,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有利的条件。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聘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技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马上顶岗作业。
对考核评价体系的要求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传统的教育过于强调统一,常常以“标准化”的方式试图把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的制成品。在教学评价上,人们往往习惯于采用一种标准、一套答案来考核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扼杀。因此,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努力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发展和创造的考核评价机制。具体的做法是:变单一的知识性考试为综合能力评价,适当增加能够表现创见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变单一的笔试为笔试+口试+实践操作、开卷+闭卷的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庆丰.树立创新观念 构建互动式课堂教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
关键词:改革;铁道信号;职业教育;轨道交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135-03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与铁路信号技术装备的不断升级换代,对铁路信号岗位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目前,铁道信号专业发展迅速,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铁道信号专业,铁道信号专业建设如火如荼。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重在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取得极大成功,笔者曾到德国考察和深入学习德国轨道交通职业教育。2013年,山东职业学院和德国柏林职业教育集团签订了“中德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的初步合作意向。依托“中德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参考德国轨道交通职业教育,笔者作为山东职业学院铁道信号专业带头人,提出和初步实践了铁道信号专业建设方案。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专业的设置、学制、培养目标、教师资格、办学条件、教师进修、考试方法、制度管理等等,都有政府提出的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这些元素没有具体规定,由每个学校自己确定。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成功模式,探索高职院校铁道信号专业建设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践条件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铁道信号专业面向轨道交通行业企业,主动适应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培养铁路信号设备检修维护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柏林轨道交通公司培训中心隶属于柏林轨道交通公司,是德国的一所轨道交通技术人才专门培训学校。培训中心采用小班制教学,学生前2年不能进车间,只能在学校和培训基地学习。每3周为一个教学阶段,学校理论学习1周,培训基地学习2周,培训基地的学习也分为理论和实践,其理论和实践课时比例为3∶7。教师自由度高,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布置自己的教室和进行课题的讲授。职业学校和企业的职能分工明确。学校只是负责专业课程的
开发、教学的组织等任务,不负责学生的就业,校内的实训基地也是提供一些验证型、简单的试验、实训。学生第三年进车间实习。借鉴柏林轨道交通公司培训中心的教学模式,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采用“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增加教学组织灵活性,适应企业淡季、旺季生产特点和铁道信号施工、维护年度计划的特点,将每个学年分为多个学段。第一、二学年各分四个学段,三个学段校内教学,一个学段企业实习。实习学段根据合作企业生产情况与生产计划灵活安排。第三学年分为两个学段,一个学段校内教学,一个学段企业带薪顶岗实习。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主要采用双轨制对学员进行培训。山东职业学院铁道信号专业建设结合德国双轨制在职校主要理论培训和在企业实践训练的特点,广泛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加入企业元素,聘请企业职工作为兼职教师,学校主要进行理论教学和部分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主要实践教学项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采用“产学对接,真岗实练”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对接。围绕着铁路信号设备检修维护作业过程开展教学活动,以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为标准,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素质结构;依据铁路信号工岗位职业标准组织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解析信号工岗位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构建培养目标的能力结构。按照铁路信号工的真实环境和作业流程,布局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演练项目与企业生产班组对应。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担当技能考核考评员,按照铁路技术比武的规格标准组织技能大赛,专业技能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真岗实练。通过对企业岗位实际生产过程分析,明确能力构成,设计具体岗位的学习项目。在铁路局所属电务段(济南电务段、青岛电务段)、中铁建设总公司下属企业所属电务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局电务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四局电气化公司)等进行顶岗实习,并以学生实习所在的车间班组鉴定为主要依据,校企共同进行考核评价。
德国工商会每年对德国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学生组织理论课程的全国统考,所有专业同一天考,实践内容的考核由企业自行组织。山东职业学院所有专业的所有基础课程和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程采用学院统考的方式,专业课程参考全国轨道交通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考核标准,依据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考核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监督学习过程和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注重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职业能力考核,考核过程以学习过程的考核为主,围绕课程核心技术技能,实行分任务过程考核、综合评定的考核方案。考核时间的全过程化:各教学任务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环节,考核时间由始到终。考核地点的全过程化:实训室、一体化教师、演练场、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开放:采用任务、调研、操作、口述多种考核方式。考核人员开放式:采用自评、互评、任课教师多元化评价标准。实行学习过程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全程化、个性化的考核方案。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体现考核的公平、公正、客观、实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学习项目的每个工作任务为单位,项目导入、项目分析、项目实施、项目评价的学习过程的实现效果为考察依据,并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考核。每个工作任务结束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对每个工作任务进行总结。教师根据小组成员在工作中的表现,从工作态度、拓展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做出综合考评。考核重点在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工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在于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评价。
依托山东省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以高铁信号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对接企业生产岗位需求、高速铁路信号先进检修技术对接专业教学内容为纽带,以对口培养急需人才、降低新员工培训成本为结合点,与企业合作建立电务段检修实习实训基地。以电务段投入生产性实训条件、学院投入配套教学、培训软件等资源,合作建成集学生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职工培训与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厂中校”。根据《校企合作共建共管电务段检修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书》和《电务段检修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设立“厂中校”管理机构,由电务段劳人科科长和轨道交通系主任分别担任实训基地正、副主任,双方共同配备专业教师和工作人员。基地的日常管理主要由企业负责;学院设一名专职人员参与管理;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学生实习实训、职工培训及技能鉴定方案、毕业设计选题与指导方案,确定教学内容和技能要求,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教材与培训教材。在教学组织上,系统理论知识主要由学院教师讲授和考核,职业核心技能则由校企双方教师在企业进行授课和指导;顶岗实习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学生分组,每组4~5人轮岗轮班。通过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使学生边学习、边实践;通过岗位核心技能的反复训练,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获取职业经验,从而形成职业能力,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缩短工作适应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由校企双方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质进行考核评价。同时,教师在基地进行顶岗锻炼,及时掌握动车新技术,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基地可接受第三方委托培训,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和企业员工培训的平台。积极寻求校企双方更多的利益结合点,搭建起双向服务与交流的桥梁,促进校企合作良性运行,逐步构建校企深度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由政府部门组织行业企业专家组织开发,学校按照国家标准组织实施教学。我国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各个院校自行开发,参考德国课程体系建设特点,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课程建设专家一起深入企业,与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研讨所涉及的职业资格标准;提炼核心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与任务的知识、能力、素质;开发具体教学项目,以教学项目确定教学内容;按照专业建设标准(全国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制订)重构课程体系。构建“岗位课程动态化”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以铁路信号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选择主型铁路信号设备为载体,以相关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为指导,进行课程设计。
由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协同授课,采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的教学方法,实行学习过程考核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德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主要在企业完成,企业实践资源丰富,针对性强。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是学校制定方法来实现,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我们在专业建设的时候注重加强和企业联系,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按照铁路运营企业特点,根据铁路运营企业周期性特点,周期组织学生到铁路运营企业或中铁建电务工程公司进行实习实训,与企业共管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校内实训的生产性和校外实习实训的教学功能建设。
德国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主要在企业完成,校内实践设施投入相对较小,目前我国高职实践设备主要由学院投资建设,铁路信号设备价格不菲,要想按照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设备情况购置实验实训设备,学校承担不了这些费用。可以考虑其他方法来充实实践设备或充实学生训练内容。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有很多旧的替换下来的设备,各大院校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可以利用铁路或地铁运营企业的旧设备,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室,各铁路局或地方铁路公司每年都要置换很多线路上仍在使用的设备,学校可以到铁路企业折价购买旧设备或利用捐赠来进行实践条件建设,完成教学需要。山东职业学院铁道信号专业的车站信号联锁设备实训室、区间信号闭塞设备实训室、铁路信号基础测量实训室和铁路信号室外演练场80%的设备都是利用铁路现场电务段大修替换下来的旧设备来建成的,设备完全能够满足教学学院铁道机车车辆、铁道工程、城轨车辆等轨道交通专业实践条件建设也充分采用这种模式,为学院实践条件建设节约了大量设备资金。
德国职业教育一大部分内容在企业完成,学生在浓厚的企业文化、企业氛围里面学习,借鉴德国轨道交通企业文化和氛围,注重实习实训条件内涵发展。加强吸收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引企入校,吸收企业文化;植校入企,在企业建立教学点,将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等文字制作标牌上墙,并将企业安全注意事项、规章制度、生产管理规定、岗位职责、操作标准等引入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对接铁路企业文化。完善实习实训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实习实训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等规章制度。不断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培养,探索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技能训练体系化建设;在基地设立“教师工作站”,接纳教师进行顶岗锻炼,将“厂中校”打造成为学生锻炼实践能力、教师掌握新技术的平台。通过与培养单位、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签订《合作协议书》、《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书》,制订包含学生顶岗实习保险等内容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以及《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在铁路信号综合实训基地,营造真实职场环境和氛围。
四、师资队伍建设
德国轨道交通职业教育职业院校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程教学,专业内容实践教学主要在生产车间完成,有专业师傅具体指导。山东职业学院通过“内培外引、双兼互聘”等方式,培养骨干教师。加强和企业联系,建设兼职教师企业库,保证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用兼职教师部分代替德国职业教育的师傅帮带作用,制定兼职教师聘任、管理与考核办法,明确兼职教师的职责,并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对聘用的兼职教师实施弹性授课时间安排,并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进行帮带,使兼职教师尽快熟悉教学环节、掌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在现有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中,与企业深度合作,建设双师素质实践基地。定期送教师到企业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知识体系,保持教师一线技术的掌握。聘请经验丰富、长期从事铁路信号工作的教授、工程师担任指导老师,结对子,签订协议,指导教学,指导实践。提高老师的上课质量和动手能力。
五、小结
德国轨道交通职业教育有很多优点,取得了很大成功,我们可以借鉴其中一些成功的东西,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学院运作方式不同,不可能完全照搬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切方法,在借鉴的同时要有所区分并且改良成为我们自己能够消化吸收的内容。高职铁道信号专业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积极探索,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铁道信号专业建设的路。
参考文献:
[1]吕金城.浅谈高职院校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建设与改革[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5).
[2]翟红兵.铁道通信信号专业课程标准建设与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05).
[3]王燕梅.加强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建设,办出高职特色[J].教育学文摘,2011,(12).
[4]魏引辉.德国职业教育特色与教育模式[J].江西教育・管理版,2013,(2).
[5]冯旭芳,李海宗.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和培训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8,(18).
一、引人注目的高技能人才“航天现象”
世纪之交以来,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这就是在中华技能大奖评比表彰中,每届都不乏航空航天人的身影。航空航天部门在1998年以来四至九届中华技能大奖评比中,共有16人获奖,占全部获奖人数的18%。
航空航天工业属于高技术产业部门,也是我国的一个新兴工业部门。十几年来,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增加值仅占全国GDP比重1‰左右,占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例也仅为2‰左右(需要说明的是,这是笔者根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公开统计资料计算的结果。可能会由于统计口径方面的问题导致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占全国GDP的比重稍有偏低,但即使存在这一情况,也不影响本文的结论)。在经济规模仅为全国工业2‰左右的航空航天制造业,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比例却达到18%。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的现象。认真研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蕴含的规律,对于我们进一步提高对高技能人才开发问题的认识,更好地开展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四密”企业: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
所谓“四密”型企业,就是资本、技术、技能、劳动四项要素同时密集投入的企业。这类企业的一个突出特征,是高技术与复杂手工操作并存,从而决定了单位产品生产必须依靠要素投入的高强度和要素投入结构的相对均衡。在一定的资源投入水平下,这类企业能够同时容纳较大规模的资金、技术、技能和劳动。“四密”型企业虽然是本人提出的一个概念,但它在现实生活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并且在未来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如第一产业中的部分高科技生态农业企业,第二产业中的现代装备制造、航天航天器制造、高速机车制造、高端汽车制造、现代船舶制造等各类企业,第三产业中的保健康复、咨询服务和动漫游戏制作等企业,均具“四密”型企业的特征。笔者所调查的一些企业,如北车、南车、中国航天等,均属于典型的“四密”型企业。这类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一方面它们都属于高科技企业,其技术先进程度在行业内甚至在世界上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与这种领先的科技地位相适应的,是生产有机构成中资本比例较高;另一方面,这类企业的产品往往具有单件技术结构的高度复杂性和生产规模的小批量性,很多产品往往只生产数件或数十件,而每件产品在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过程中要聚集大量的人力,包括管理人员、科研技术人员、生产服务人员等,从而这些企业又都具有典型的劳动密集特征。而且,由于生产过程中大量依靠手工操作的方式而不是自动化流水线或劳动密集型流水线的方式来完成大量重要的工序任务,其中相当数量的手工操作有着很高的技能难度,需要操作者有高超的技能和创新能力,因而这类企业又具有典型的技能密集特征。
过去,人们往往把资本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相互对立起来,认为一个企业要么是劳动密集型的,要么是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不可能既是劳动密集又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实际上,要素投入的相对结构指标只是在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要素构成结构特征,不同企业的内部要素构成状况既体现在各类要素的相对比例上,也体现在不同要素的绝对规模或者说投入强度上。因此,单纯依据企业劳动、资金、技术、资源等主要生产要素投入的比例结构特征,把企业简单地区分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等各类形态,有时并不符合实际。企业作为项目的载体,应该也能够以特定项目所容纳的各类要素容量大小或者说各类重要要素投入强度来进行企业类型划分。在这种以项目为观察单位的企业类型划分范式下,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和技能密集是完全可以并存的和彼此相容的。
产业集聚区“四密”型企业为何能够高技能人才辈出,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这类企业新产品、新任务层出不穷,不少新产品属于研发与生产同步进行,一些关键的工艺技术问题只能在生产现场和生产过程中去发现和解决,因而技能人员承担着重要的研发协作和技术攻关任务,技术人员与技能人员的结合十分紧密。产、学、研相结合,是这些企业的一个共同特征。在航天部门,这种特征不仅体现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而且体现在企业的组织形态上。很多企业本身既是科研机构,又是生产机构,还是人才培养基地。这类企业的创新性比一般企业和传统企业要突出得多。我们注意到,很多传统的加工制造企业的生产特点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一贯制,往往一件产品要生产数以万计的数量,一个型号要生产数年时间,生产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往往是成熟和定型的,并且工人的任务往往是固定不变的,因而这类企业技能人才面临的创新压力要小得多,接受新挑战、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机会也小得多。而“四密”企业的技能操作者每天面临的是“变”、“新”、“高”的工作环境和生产任务,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进取才能完成这种生产新产品、攻克新工艺难题的任务。“四密”型企业技能操作人员从某种意义上本身就是产品的直接孕育者,他们的创造性劳动直接决定着生产产品的结构特征和技术性能,而且他们的工作和作用往往是不能为其他生产设施和手段所替代的。
二是这类企业生产的都是高附加值和高精尖产品,每一步关键的技能操作往往关系着整个产品的质量甚至生产的成败。北车和南车等企业生产的高速机车的最大时速达到380公里/小时,这么高的速度对产品的精度和性能要求极高,任何一个环节的瑕疵或失误,都可能导致产品报废甚至引起诸如安全问题等严重后果。因此,每个操作者都要掌握高超的技能,并保持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这种源于独特的岗位职责特征的态度要求,本身也是促进技能人才自身不断成长的重要条件。
三是这类企业多是高技术企业,科技人员密集,知识环境和学习氛围好。在这样的环境下,技能人员有着较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交流机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结合紧,彼此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技术人员与技能人员在生产和技术攻关中各自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技能人才聚集度高,便于技能人才互相切磋技艺,交流心得,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提高技能人才开发的规模经济效益。在这类企业里,无论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还是知识技能型人才还是复合技能型人才,都有着良好的成长土壤。
四是这类企业往往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竞争优势比较突出,因而具有较好的职业稳定性和人力资源开发条件。这些行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一般较高,人均占有资本数量较大,因而容易有较为宽松的收入分配条件和教育培训机会。
五是产业集聚区高技术产业链比较完善,企业之间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协作更多,知识更容易扩散,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触发灵感,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和新的商业模式,形成一种不断强化的正反馈机制,人的素质能够快速的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产业集聚区“四密”企业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最好摇篮,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好学校。产业集聚区“四密”企业的发展,将与高技能人才成长相伴相随。
当前,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信息化、自动化和数控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企业的组织形式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社会的职业活动方式、职业结构体系、职业素质要求等也都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相应地,高技能人才的本质和内涵正在发生嬗变。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在企业外部,不仅“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线逐步被打破,而且技能操作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的边界也逐步趋于模糊,技能人才知识化、技术化、复合化日益增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参与研发和技术攻关的能力日益成为高技能人才的突出素质特征。这类人才在国外被称为“工程技术师”(“Practical Engineer”)。在知识经济时代,“能文能武”(所谓能文,是指具备良好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体系和良好的思考能力;所谓能武,是指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参与技术攻关的能力)将成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特征。显然,新时代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将日益依靠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于一身、产品开发生产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四密”型企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四密”企业:新时期我国高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增长点
当前,我国“四密”型企业已广泛分布于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不同部门。“四密”型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是以现代化过程中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消费者极品意识和精品意识日益增强以及部分高精尖产品的小批量高价值和手工制作为主要特征(如迈巴赫汽车全年仅生产1000辆左右,其产值却超过100亿美元。由于基本上依靠手工制造,技能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属于典型的“四密”型企业),也与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不断改变生产组织形式,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有关。以高技术、高资本为依托的劳动和技能密集型产业,不仅不是传统和落后的代名词,而且是现代和未来社会的新“宠儿”。
在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新形势下,“四密”型企业将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际比较优势的重塑而不断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并带动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发展、新跨越。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发展“四密”型企业,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优势,包括制度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等。第一,我国拥有雄厚的资金积累,我国官方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居民储蓄率也居世界前列。第二,我国拥有相对完整的教育和科学技术体系,我国科技人员的数量已居世界前列,部分领域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第三,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特别是教育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好。第四,我国人工成本依然相对较低。第五,我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内需潜在的拓展空间巨大。第六,积极扶持和促进高技能密集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扩大和改善就业,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导向,因而能够得到我国政府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时期,“四密”型产业将成为我国最具成本比较优势和技术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
“四密”型企业本身属于典型的高技能密集企业,同时由于其未来增长潜力巨大,因而必将成为我国高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增长点。
四、实现人力开发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良性对接:把发展高技术产业集群与开发高技能人才有机结合起来
“四密”型产业的发展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四密”型企业的发展需要解决好高技能人才规模不足和层次偏低的矛盾。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总体上短缺接近1000万,其中以高层次技能人才短缺最为严重。因此,必须切实提高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高高技能人才建设效率,努力满足包括“四密”型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更加注意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要特别重视发挥“四密”型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要统筹制定高技能人才发展政策和相关产业政策,实现人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良性互动,实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国家产业体系建设的协调发展。
如何充分发挥“四密”型企业在扩大高技能人才需求和促进高技能人才开发方面的潜力,个人以为,当前最为重要的是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把产业集聚区,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四密”行业作为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选择有实力有特色的“四密”企业,设立高技能人才开发示范基地,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积极鼓励“四密”型企业创新高技能人才开发方式,积极推广“四密”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开发的经验。完善税收和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等相关方面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四密”企业在实训和实习方面的作用。
第三,在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上发挥“四密”行业的作用和积极性。
第四,加强“四密”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开发环境、机制、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第五,建立“四密”型企业与教育培训机构的人才培养合作和互动机制。
(广东省交通运输技师学院 广东 广州 528300)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培养规格基本明确,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但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较浅层面。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避免重复开费资源,加强专业建设上层统筹;避免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加强课程开发整体构思;避免偷工减料质量不高,加强课程开发过程专业性;避免课程实施效果不佳,加强教学条件和师资建设。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31-04
2012年9月5日,国家发改委密集了25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规划获批的公告,其中23个项目的总投资额高达8 326亿元,项目投资周期多在5年之内。这意味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即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技能人才需求。目前,广东省已有超过15家高职、中专和技工院校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规模达到1 500人/年。因此,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开发提供依据。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需求与培养规格基本明确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最大的投资和建设热潮已经形成,诸多二线城市也已步入地铁时代。在已经批复的28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2015年将建成线路93条,总里程2 700公里,远期规划则将超过1万公里。按照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基本数据,每公里线路需要技术和管理员工50~90人,其中,70%~80%为一线操作人员(技能型人才),包括从事设施设备检修和维修作业的维修工,以及从事客运服务的列车司机、站务员、值班员等。客运服务类岗位主要包括站务员(售票员、厅巡、站台岗)、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和值班站长等。这些一线操作人员一般需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而线路运营控制中心(OCC)的调度(行车调度员、环控调度员等)岗位工作人员则一般需要具备本科学历。针对以上一线操作(技能型)岗位,诸多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机车车辆等专业。高职教育和技师学院的高级工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应突出“高技能”,与中职教育相比较,则应突出“高素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应考虑到应用性(在掌握售票、行车技术设备操作等基本岗位技能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应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性(不能混同于铁路、公路、航空等其他旅客运输方式)、区域性(如广州地铁对粤语的要求)及延续性(职业发展路径,如站务员晋升至值班员、值班站长)等方面的要求。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 由于行业及其发展的特殊性,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很久以来没有统一归口管理,也没有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采用的建设方案不同,选用的车型、供电方式、信号系统、运营组织方式等也不尽相同,给规模化、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带来严重的阻碍。另外,诸多院校还较多地沿用以前铁路运输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在这种背景下,各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和区域内的高等院校相互寻求合作,结合地域特点,广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良好效果。譬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自1995年广州地铁一号线开始运营,便与广州地铁合作,进行地铁客车司机和车辆检修专门人才的“订单式”培训。目前,该校已与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和香港地铁等多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班”,总规模超过300人/年。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由企业依照协议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典型范例,可供参考。譬如,深圳地铁通过公开选拔“订单”学生、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全面参与教学管理、精心安排学生实习、考核验收等步骤实施“订单”培养,并通过设置论文制度、建立联系制度和企业文化渗透等措施加强“订单班”的过程管理,是比较成熟的“订单”培养方式。从发展趋势来看,上海地铁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成立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已经在立足本地生源的“订单式”培养方面步入前列,并有辐射全国的趋势。
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较浅层面 经过校企合作程度的不断深入,多数学校意识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不少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发方面考虑到了专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资格标准,充分重视依据职业能力需求重新构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个别学者推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介绍了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但并未付诸实践。目前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虽然意识到了课程改革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合作的程度仍然停留在举行企业专家参与的咨询会、合编教材、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或兼职授课、学生到企业参观等较浅层面,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尚未建立;二是理论上仍未突破学科体系的思维限制,课程体系改来改去,无论是增、删、合并课程,还是突出实践教学,仍然与职业能力的需求相差甚远,没有寻找到打通二者之间联系的技术路线;三是缺乏实践应用,虽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已经在机械、汽修、机电等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有部分经济、管理和服务类专业已在探索和尝试,但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领域尤其是在运营管理类专业中的应用还很少。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应用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用广泛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在国内的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推行,几乎应用到诸如机械、机电、电子、化工、计算机、汽车维修、物流、会计、酒店管理、秘书英语等所有常见专业领域,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也有所涉及,如航空、建筑、高分子材料、火电、船舶、高速动车、楼宇智能化、审计等。但尚未发现(2009~2011年)在技工教育应用实践方面的文献资料。表1所示为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专业及其所在学校;下页表2所示为主要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及其所属专业领域。
本土化实践和研究成果丰富 近年来,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通过项目合作、培训考察等形式被引进国内,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诸多学者就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学界已基本明确了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实施流程和关键步骤。另有学者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深入探讨了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理论要素、劳动组织、技术和职业教育三者的联系,并分析了职业能力内涵,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随着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的推广应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要素和实施过程的研究也日渐深入,在教学保障体系、教学管理、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开发、工作页编写、教学项目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设计、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师身份转变与适应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有的学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看法和建议,如傅新民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不适合一个专业以一种课程方案统一全国所有职业院校,但省级层面的统筹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陈贵方从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实际出发,认为我国与德国国情不同,国家层面的统筹力度不够,企业实践专家的热情不高,课程开发专家只能起到指导作用,课程开发的主体只能是职业教育的教师团队。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虽然已成为国内职业教育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总体而言,还存在缺乏上层统筹、重复开发、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偷工减料、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条件及师资跟不上等问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应避免重复开费资源,加强专业建设上层统筹 在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中,只有最后一个环节(课程方案的微观设计)即学习情境设计由职业学校的教师团队完成,之前的所有环节均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统筹完成。与德国不同,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全国所有的职业院校由一种课程方案统一并不可行。一方面,根据国家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人员的规模和组成方式,难以完成所有专业的课程开发。因此,国家层面所做的一般多是以举办学术讲座和培训班等形式给予学校原则性指导。而省级层面统筹职能的缺失,会导致同一地区多所学校各自开发同一专业的课程,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学校层面的课程开发往往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也会影响课程质量。因此,有必要成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学校联盟,从省级或区域层面进行专业建设统筹和指导。
应避免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加强课程开发整体构思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是一项由宏观到微观(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系统工程,必须在一个整体的构思指导下进行。由于缺乏上层统筹以及各自为政的局限性,再加上普通教师缺乏对专业进行课程架构的综合能力,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有限,使得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存在先天不足。表现在往往就一门已有课程进行所谓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并没有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也就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不少课程开发者对有关概念理解偏差,将“典型工作任务”理解成“主要工作环节”或“典型的工作环节”,甚至为设计学习情境而“寻找”典型工作任务,或者将实训课程中模拟性质的教学任务定义为“典型工作任务”,与概念本身的内涵相差甚远。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时,应整体构建、准确把握课程开发的技术方法。
应避免偷工减料质量不高,加强课程开发过程专业性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团队由于意识淡薄和能力限制,有些环节把关不严,加上缺乏整体构思,导致开发的课程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实践专家研讨会没有足够数量的真正的岗位技术能手实质性参与,或者会议流程没有严格按照指导手册进行;在调研环节,没有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或者问卷设计粗糙,数据分析流于形式;在课程设计环节,凭经验主观猜想的多,实际调研的少,甚至只是将原有课程中的名称改为学习领域课程的术语或凭教师有限的经验对当下的职业行动做出想当然的描述。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严格按照课程开发操作手册,加强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计等环节实施的专业性。
应避免课程实施效果不佳,加强教学条件和师资建设 根据周春红和王启龙对广州和北京7所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电梯安装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模具设计与制造、给水与排水等6个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实施的调查结果来看,学习领域课程的编排、结构和教师的工作态度等都得到各方的一致好评,课程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限制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一是教学团队能力不够,教师数量、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方法运用能力不足;二是校本教材的开发比例较高,但教师参与度不高;三是实践教学设备难以满足教学需要,课程教学资源缺乏;四是教学形式和教学管理手段传统,未能适应学习领域课程教学需要。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完善实训设备,开发校本教材,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能力,保障课程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公强.浅析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J].价值工程,2010(29):197-198.
[2]邓爱喜.订单班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地铁订单班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106-107.
[3]李瑞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35-136.
[4]余钢.城市轨道交通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7):17-19.
[5]徐虎.关于高职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1(10):287-288.
[6]申文缙,周志刚.从“行动领域”到“学习情境”——对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9(6):76-81.
[7]王建初,颜明忠.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的理论诠释[J].外国教育研究,2009(7):78-81.
[8]谢承力,罗斌.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高职学习领域职业能力内涵分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41-44.
[9]傅新民,袁秀娟.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核心内容及本土化改造[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1):123-124.
[10]陈贵方.学习领域课程本土化开发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135-137.
[11]高英敏,刘庆华,路建彩.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设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13-15.
[12]廖超平.《EDA技术》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探讨[J].科技资讯,2009(9):168-169.
[13]刘建潮,卞平,李顺军,等.“冲压模具设计”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89-90.
[14]徐丹琦.高职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成本核算与管理》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2(8):52-53.
[15]陈贵方.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瓶颈与对策[J].江苏教育,2011(36):37-39.
[16]周春红,巫兴宏.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调查分析——以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为例[J].交通职业教育,2010(4):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