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0 12:57:13
导语:在小学科学教学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工作计划要达成的目标部分,关键是要清晰的定义目标,表现形式就是清楚的定义目标对应的指标,并设置量化的指标目标值。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大家借鉴!
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实验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实验室材料实现科学化、分类、分档、档案管理,加强实验水平和实验效果,更好,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发展。
二、主要任务、目标:
按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开齐开足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引导学生基本能亲手完成各个实验,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
三、具体工作措施:
1、实验室工作由教务处直接管理,实验室设专门管理员,即实验员,具体管理实验室工作。
2、实验室管理员任务,目标;
1)实验员必须拟定自然教学计划,各年级自然教学工作须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需填写演示实验计划、分组实验计划、演示实验单、分组实验单等表格。
2)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必须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材料,教师对每组实验有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方法,写出相应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及效果。
3)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应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材料,以确保学生在实验中有物可做,并指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完成实验教学;
4)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后,应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试验记录),并认真审阅,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养成科学的自然观和相应的实验能力;
3、材料归档
1)每学期(学年)按时将各类材料分类装订后归档,并按时填写相应试验开出数、开出率,完成实验室材料的归档管理,做到科学、规范,便于查阅;
2)在材料归档的过程中注意材料的质量与数量应答相应要求;
4、实验室器材管理
实验室管理人员除应管理好材料收发、入档工作外,还应管理好实验室的器材及日常工作。
1)材料(实验器材)的每日发放和收回工作,并作好相应发放,收回记录及损坏,修理等相应记录;
2)作好相关实验器材的申报,采购,申购等工作;
3)每周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并处理好实验室,保管室的用电,设备,器具的保管、管理、安全工作,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实验目的: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素养为宗旨,以实践为核心,努力摆脱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旧模式,让学生在自然实践操作中得到真知、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始终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创新精神,使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为将来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学实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实验的机会和有效科学实验的指导。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科学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教材分析:
教材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注重加强学科联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城乡教育差别。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把三到六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目标分别确定为“感知科学”、“走进科学”、“探索科学”。
教材将探究过程能力分为“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
科学课让学生在“做中学”活动中面对自然和科学现象,通过动手动脑学习基础的科学知识,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生的分析:
三年级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观察,该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年,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四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在实验活动中合作意识已经形成,纪律明显优于三年级。对科学的热情度极高,热爱科学,热爱自然。
五年级的学生的特点知识丰富,很喜欢发明创造,本学年准备在实验上加大难度,锻炼他们自己动手创造的能力。
六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因此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四、具体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做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五、具体教学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
为了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工作,使我校的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更好地促进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和实验操作能力,总结近年来的经验得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特拟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抓实常规工作和教研工作,积极探索正确、严谨的实验教学方法,并通过开展多层次的新课程理论学习,适时地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积极开展以“问题—设计—行动—反思”为基本过程的实验教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专业的素养和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积极促进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并争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组织领导:
组长:xx副组长:xx组员:科学任课教师
三、工作措施:
1、加大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科学教育是小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学好小学科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往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形成了以单一文化课为主的形势,而科学的课程不为教师和学生重视。学校把新课改工作摆到学校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趁此契机,成立科学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加大实验经费的投入,以此促进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同时加大在学生中的宣传,在学生中形成正确的实验意识——实验是要求我们得出正确结论的同时,追求正确的实验过程。
2、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学校组织教师集体进行实验教学的备课,同时组织外出参加科学教学培训,并及时传达培训精神。学习课程标准,使全体教师更系统地领悟新课改的内涵,更全面地把握住新课改的精神,更好地投入到日常教学中去。同时根据我校实际,科学老师是兼职的这一情况,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开展好实验操作技能培训,提高教师自身实验素养。通过教师实验操作规范示范和教师实验教学比武,强化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严谨性。
3、做好实验室资料建设工作,完善实验室资料建设。完善实验室资料建设,使实验器材的去向和流动有凭可依,有据可寻。并且在此基础上,教师能根据平时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验器材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此做好记录。
4、认真落实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学生上科学课的兴趣的关键所在,对于教材中规定的'实验教学要开足,开好。认真对待学生的实验,规范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验操作。对于个别实验,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开展,或者由于实验时间过长,无法在课堂上正常完成的实验,能够利用课外、课余时间完成。监督学生完成教学中需要长期坚持的实验。
5、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定时开展教研组活动。在本学年的教学工作工作中,教研组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开展。
(1)平时教学工作是否能够正常开展,如何调整实验教学工作;
(2)平时实验教学时,学生的哪些实验会出现和设计比较大的偏差的,自己课堂上是如何纠正,以及今后如何改进实验设计;
(3)学生对实验操作中主要存在的误区,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小学教育专业;优化设置;协同创新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培养工作,为湖南省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定向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1]。这是对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对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小学教师、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师范生培养模式是国内首创,由于其生源特点,现有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不能较好地适用于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而我省原有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信息技术与教育理论、学科课程的整合不够,缺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不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多学科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2]。现有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与协同创新能力。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业务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在新一轮互联网发展热潮推动下,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范围、方式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我国信息化发展路径将向网络化、集成化、共享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实现战略性转移,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将进入一个协同创新的新时代[3]。为此,应以协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结合六年制师范生源特点,探讨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开展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师范院校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
课程优化设置的意义小学教育专业是在培养小学教师五十多年的经验基础上,于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新增设本科专业。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也成为我院一个富有特色的专业,此培养工作2010年已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这是对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对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小学教师、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简介培养目标:为县以下农村小学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本科层次小学教师。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技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新时代的基本要求。人们的信息素质急需提高。为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首先必须加强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因此,探讨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开展以协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课程协同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
《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完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实施组织和保障体系。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应“加强师范院校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等专业建设,培养、培训适应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同时指出应普及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公共课。
1.2国家卓越教师培养与教育信息化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的要求。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充分发挥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反思研究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主席在2015年5月22日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更是指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4]。
1.3信息时代对人类的客观要求
教育要对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到来做出反应,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现在,信息素养被认为是一种现代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征和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而存在。而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这个目标不单是个人的能力要求,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随着信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的提高,提高国民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也愈来愈迫切,而且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不仅是现代社会对未来教育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优化设置原则
针对初中起点六年制师范生的特点和未来的就业岗位,以培养协同创新能力为目标,将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有机地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基层顶岗实习融合,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地安排教育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两方面的课程。着重在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重新组合与优化。以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全省小学师资队伍整体水平。(1)根据我省小学教师发展规划需要和“为农村小学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优秀骨干教师”的六年制师范生总体教育目标,结合信息时代对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确定校内外协同创新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目标。(2)根据初中起点六年制师范生的年龄特点,确定培养学生知识、情感、技能协同创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形成少而精、新而实、博而通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3)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全面提高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与协同创新能力,确定终身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教学科研型的师范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
3信息技术课程优化设置内涵
以协同创新培养总体目标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就业和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信息技术能力的具体内涵以及掌握相应能力所必需的知识点要求和知识结构体系;进而形成新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然后在新的课程体系条件下,各核心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根据各自的特点,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下,进行以协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并进行实践。如果检验结果发现教学效果欠佳,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若为课程体系设置问题,则需要考虑重组课程体系,若为教学方法问题,则考虑进一步协同各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如果检验结果发现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存在缺陷,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重新调研并再次进行能力内涵分析、知识点分析和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体系的协同改革。最后全面分析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各核心课程的改革实践效果,进一步协同修正和完善各课程的改革措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体系教学新方案,为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能力和一定协同创新能力的小学教师服务。在指导思想上,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吸取总结各师范院校的成功经验,结合生源和学生就业的特点,以信息时代卓越教师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方式的研究,注重新计算模式下信息技术与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与协同,探索适应信息时展需求的,多学科协同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深化改革,吸取传统教学方式优点,引入多学科协同教学方式,以启发式、讨论式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独立思考和解决多学科应用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不仅要采用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互协同进行理论教学,而且要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的需要,到教学实践单位进行讲解,实现校内外协同创新教学,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诠释与把握。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信息时代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根本要求和教师教育一体化要求,进一步拓宽和整合信息技术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一套适合六年制师范生特点及需求的,职前职后协同一体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4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1)进行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知识关节点”分析。综合分析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之间的联系,研究各课程的理论教学“知识点”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实践动手能力的关系,找出理论与信息技术工程应用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系统组织好教学实习单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管理实践。(2)协同创新视阈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建设。根据“以小学教师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参照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提出跨学科协作的,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协同创新能力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大纲”。(3)跨媒体协同视角下课件的建设与管理分析,实现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协同共享。全面分析整理现有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完善各信息类课程的教学条件和相关资料,加强多媒体、网络课件和其他辅助教学工具的制作与调试,实现跨媒体可移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共享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4)校内外多方协同创新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与完善校内信息技术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根据信息技术应用实践的需要,开辟更加有利于培养信息技术工程实践能力的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学生、教学实习单位和学校多方协同创新的信息技术教学实习模式。(5)协同创新与教育一体视域下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材建设。分析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特点,根据教育部卓越教师与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教育一体化要求,编写有利于培养协同创新人才的补充教材或讲义。根据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编写出具有多学科协同创新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指导教材。(6)协同创新视角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信息时代新计算模式发展需求,多学科、多途径协作健全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教学与科研创新相协作,创新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杨恒伏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茂平,刘志敏.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特色[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2(1):29-32.
[2]顾富民.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12):71-74.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幼儿园三年的学习和家长平时的指导,总的来说,已经具有的一定的科学常识,虽然这些科学常识非常少,而且是理论上的,但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毕竟学生们的头脑中不是一片空白。并且,一年级的学生初入小学课堂,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这对于学习一门新课程是有所帮助的。但是,一年级的学生们刚刚进入一年级,还没有褪去幼儿园的一些特性,如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兴趣不能持久,自我约束力不强,对科学这门课程的认识不足等等,这些都会成为上好科学课的不利因素,进因而会影响整个科学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作为一名小学一年级的科学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一年级新生的这一特点,多动脑,多引导,多激励,抓住学生的兴趣,从直接丰富的感官入手,让学生感到科学课的乐趣,从而爱上科学这门课程。
二、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三、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由“走进科学”,“用感官观察”,“用大脑思考”,“用双手创造”四个单元和一个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五部分组成。“走进科学”单元,将引领学生认识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科学,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观察科学。“用感官观察”,“用大脑思考”,“用双手创造”会告诉你做科学的奥秘,知道科学的发展,带来生活的改变;懂得用双手创造,乐于创新,造福世界。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会让你有机会做一辆气球动力小车,过一把DIY的瘾。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以下几个理念:1、以学生的发展为教材编写的宗旨。2、以科学的世界观作为整册教材的组织线索。3、强化对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的指导。4、强调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和学习资源的全配套。5、重视科学史的学习。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领学生认识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科学,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观察科学,学生在亲身观察和动手测量中,感知物体有大小及形状的不同。认识一些测量工具,体验不同工具的测量方法以及准确性,让学生学会运用感官获取事实证据,区分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了解人造物。
五、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3、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4、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5、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6、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七、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知道身边常见科学实物,了解它们的简单分类以及用途。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科学的力量。
2、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生活中常用的尺子、体温计、温度计、卷尺、卡尺等不同的测量工具,初步了解它们的测量方法。
八、教学难点:
1、学习制作测量纸袋,学习用测量纸带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以及画图。
2、培养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以及和同学合作交流的习惯。
九、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化教学;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关键,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成为每个一线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深入钻研教材,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优化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见解,在互相尊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使学生独特的创见和敏捷的思路与教师的智慧汇于一处,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创新的亮点,使课堂教学更为充实而鲜活。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学生的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数学课堂上,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舞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内容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因为思维成熟度的原因或者对问题情境的陌生使一些探究活动停滞下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及时通过活动设计将较为抽象的思维材料转化为具体操作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触摸数学,参与数学再创造活动。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而是给他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马上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负责租房子,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有的学生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时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出示了三个形状各异的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问学生:“同学们,老师说这些三角形的面积都是相等的,你们同意吗?”学生有的说:“不同意。”有的说:“同意。”我又问:“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阐明理由,有一个学生说:“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一,面积肯定不相等。”又有一个学生说:“我用数格子的方法数了数,面积是相等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接着我又问:“那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面积与它们各自的底和高到底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去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几人一组互相讨论,然后,用你们自己的办法去证明。”学生互相讨论动手操作,通过剪、拼、量等方法,各自有了结论,交流汇报,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这种学习氛围中,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要求。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优化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只有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才能引导学生在拟人化的世界或者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知识、实践操作,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教师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猜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它?可以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也可利用你手中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教师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提问,给学生提出了思考探索的方向,使课堂教学更加顺利,更有效。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教师应当降低思维的难度。即铺设阶梯,逐步深入,围绕某“总问题”设计一些“子问题”铺垫。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有层次,有节奏,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认识结构的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例如,教学六年级“数的整除”的复习课“在2、4、5、8、12中,你认为哪个数与众不同”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动脑思考问题,检索已有知识,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实现“再创造”做好了充分准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调动起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活起来了,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需求设计教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期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应该最有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验。作为理科学科,教师习惯分析归纳,注重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但也往往忽略人的内在需求的重要性。如何把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学习的意识激发出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展示问题或者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参与猜想,把已学的知识都调动起来,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索活动,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以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构建知识猜想的理论体系,形成一次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因此,我在《根据原电池原理设计原电池》一课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尝试,大胆改革书本中的实验方式,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增加趣味性实验,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由原理到设计,逆向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完成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认识。应用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原理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我们不仅能判断电极产物、电子转移、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还能设计原电池,甚至今后还能发明性能优越的新型原电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全程积极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
高三学生已通过新课掌握了原电池的初步知识,但缺乏深度和系统的理解,对电池的实际应用及前景了解不够。为突破这一难点,对常规教学进行拓展、延伸和补充,给学生的能力发展、个好留下空间,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课前与原电池相关的小课题,鼓励学生网上查资料。设计原电池这一环节,在学生已经具备物理电学、化学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应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整体上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原理并不太困难,但要把氧化还原反应整体拆开,分别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方面去理解电极反应,进而设计原电池,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其主要原因,一是在学生在思维方法上要变形转换,灵活应用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来思考合理选用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电极反应,合理的原电池设计:二是再把氧化还原反应拆分为电极反应用于设计原电池颇有难度。所以,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和原电池的设计都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同化和顺应原理,既要注意原有的氧化还原知识理解和转化为电极反应(氧化一还原),又要改变和完善原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结构。通过拆分理解,加强电极反应知识的灵活应用,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更深刻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是设计原电池的依据。设计原电池,体验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统一是一个整体,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巩固和提高电极判断与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充分发挥实验的感性支持功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用事实说话。
3.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
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与实际联系紧密,是知识与能力、科学与人文的极佳结合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知识特点进行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实验探究,注重其内在实质,从原理上理解,又要注重实际应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恰当使用多媒体。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应用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原理设计原电池。本节课教学内容通过以下四个环节展开。一是重温原电池原理;二是应用原电池原理设计原电池;三是原电池与STSE;四是原电池设计实践活动。问题激疑一实验探究一分析归纳是课堂教学的主线。通过课堂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思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思维的能力。利用实验设置疑团,提出问题,把实验展开、深化,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分析思考。动口讨论,归纳总结出概念和规律。使实验变得富有探索性和启发性。师生之间围绕设计原电池这一重点开展的实验探究,对学生一时不易或不能理解的问题以及需要深化的概念。教师要讲并且要讲透,每一个关键性问题都要总结和落实。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从提出问题一直到解决问题为止,学生应始终处于思考、探索的学习情境中,要确保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
4.教学过程流程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以实验教学为主的特点,本课选取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灵活地应用原电池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设计出原电池,提炼并设计出原电池的规律和方法。以下为问题解决模式的基本流程和本课教学流程。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教学话语 特点 类型
教学话语是教学活动的媒介,有效的教学话语必然促成有效的学习。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很多,但大多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科学探究环节、探究材料等视角进行探讨,较少从科学课教学话语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至于口语化、随意化及无意义的话语充斥课堂,从而影响到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话语的特点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着重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话语的特点及运用进行了探索,认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话语具有以下特点。
1.驱动性。一个会引导的教师,能利用他的教学话语让学生主动地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追寻。所以,教学话语要具有驱动性,让学生产生到科学的世界里探究科学本质的欲望。
2.科学性。科学课堂上传授的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在本质上具有科学性,这就要求科学教师的教学话语要具有科学性,体现科学本质,要准确、有逻辑、系统和简约。
3.结构性。科学课的内容本身具有严谨的结构,科学探究也是一个有结构的探究,在课堂上,教学话语特别是教师语言应具有结构性的特点,形成有结构的问题链,驱动学生的思想与思维向深度发展,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
4.人文性。具有人文性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话语表现为生动形象,亲切感人,实现对学生进行真的教育的同时又对他们进行善与美的教育。
5.交往性。教学本身就是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活动,缺少其中一方,教学必然无法进行,所以教师的话语要具有交往性,学生的话语是教师话语的出发点,教师的话语应能发现与触动学生的思维,并促使学生的思维朝科学概念思维的方向发展。
6.背景性。背景化的教学话语是将学习活动置于一种学生可以理解的语境中,从而达到良好的科学学习效果。
二、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话语的类型
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话语,使它在科学课中发挥最佳作用呢?这就要求科学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判断,采用恰当的教学话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以背景化的教学话语创设教学情境。教师用背景化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课题,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科学探讨中,比起教师用别的方法引入效果好得多,又显得简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许多时候,科学课需要以背景化的教学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探究的兴趣。例如演示:一轮红日从东方慢慢升起,从西边落下,配上音乐:“东方红,太阳升……”(多媒体演示)
师:我们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好像太阳在绕地球旋转,对吗?
生:不对。
师: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生: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转的呢?让我们共同探讨《地球的自转》。[1]
2.以交往性的教学话语组织讨论质疑。在科学课堂中教师要以交往性的教学话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质疑,要引导学生讨论质疑,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交往性的话语要求教师的话语起到引导的作用,因为让学生自己发现的科学知识不但会让他们记得更牢,而且会让他们产生进一步研究、探讨的兴趣。例如:
师:(出示水槽和烧杯)这儿有一个水槽,里面装着冷水,还有一个烧杯,里面装着热水。如果把热水倒进冷水中会怎样?你们是怎样想的?预测一下。
生:冷水的温度会升高。
生:冷水会变成温水。
生:水会起泡泡。
生:热水会浮在上面。[2]
3.以结构性的教学话语驱动科学探究。科学课堂中有结构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具有引导功能、能体现探究的层次性和科学性、能明确指向教学目标的语言,较好地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典型行为和典型思维过程。有结构的语言的核心是语言有明确的指向性,有层次性。这就要求提出问题时不能太笼统,例如: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水。如果让你研究水的话,你都准备研究什么问题呢?
生:我想研究水是怎么产生的,哪些动物是不喝水的。(涉及地球的起源、生态学中动物与水的关系)
生:我想研究水会不会给我们带来坏处。(涉及水的性质的利用、技术问题)
生:以前我们上过水,有些同学说水是透明的,但是教师说透明不一定是水,我想研究水到底是不是透明的。(涉及水的性质、物理学问题)
生:我想知道什么动物怕水?(生态学问题)
生:我想知道水能为人们做些什么?(技术问题)
生:很多成语都用到水,还有说到知识,就把知识说成知识的海洋。我想研究为什么要用水来形容。(涉及成语的形成、语言学问题)
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教师的提问是无效的、笼统的,学生的研究没有方向性,甚至是非科学的。
4.有结构的语言要体现出科学探究的过程,以问题链的形式驱动学生真正地投入探究。例如“你们猜这(里面)是什么”;“你怎么知道是这样”;“你为什么这么想”;“谁还有什么别的发现吗”这样的一串提问其实就是科学探究“猜想、方法、证据、解释与质疑”的话语表现形式。以简约性的教学话语实现科学表达,科学的表达形式是追求简约的。对教师而言,少而精的话语多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就多了。对学生而言,我们要培养学生科学表达的简约性。小学生的科学知识还不够丰富,他们经常用复杂的语言表达他的观察所得,这时教师就要引导他们简约地表达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或所得出科学知识。
5.以科学性的教学话语体现科学本质。科学性的教学话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词客观,如果获得的数据不充分而又要总结或归纳时,必须用“也许”、“也能”这样的词,但如果是肯定的结论,则不要模棱两可。如果是一个学生的发现,其他人不能认同或还需要重复验证,教师就应从实际出发,有时间、地点、实验者的限定,如:“根据某同学的研究……”“从这儿的观察来看……”教师还应该使用专业术语,而不应该使用日常用语。如不要把昆虫的“口器”叫“嘴”,不要把“蟋蟀”的触角叫“须”;植物不应叫“花”或“树”;鲸是哺乳动物,不要叫“鲸鱼”;不要把小生命都叫“虫”。“教师在课堂上还在注意区分以下词义:物体与物质、结果与结论、实验与试验、发现与发明、证明与说明、综合与归纳与概括”。同时,如果学生使用“蜗牛喜欢吃白菜”、“小猫很调皮”等拟人化的语言,教师应该加以纠正。
总之,进一步提炼和优化科学课有效教学的话语,对于提高科学课施教的有效性,增强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延续性有很重要的作用,关于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话语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一、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1、良好的师德形象,协调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古语道:“亲其师而信其道。”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化学知识,还要有高超的驾驭情感的能力。因此,教师只有为人师表,对全体学生的一视同仁,热情耐心,才能赢得学生的亲近和感情上的融洽,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学生不仅亲近喜爱这位老师,而且独钟这位老师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把学生引入奥秘神奇、变化无穷的化学王国,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精心设计教案、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开端。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趣味性强的优势,以奇趣的导语,引人入胜;以事例故事,引起疑问;以变换的实验,引人好奇;以多变的提问,引发思考。将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引导到预定的轨道上,启迪思维,探求知识,增强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自觉性。例如,讲授《物质的量》一节时,由于是学生刚接触的内容,感觉有些抽象和不易理解,教师可以先提出这样的问题:“1双代表的是几个个体? 1打又代表的是几个个体?”等等,由此引起学生对“1摩尔”物质的量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产生兴趣,经过形象地对比讲解,逐渐引出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是表示物质所含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的物理量,并结合课后思考题练习,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在教学时,教师要利用学校现有的仪器和自制的教具,做好第一个演示实验,并创造条件,加强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能力,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教师先给学生做了几个关于颜色变化的“小魔术”,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接着介绍了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两种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并让学生分组亲自动手操作,仔细观察现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抓好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本身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教师。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是知识的供给者,更应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开拓者,教师要能为学生提供创新学习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应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1、课堂教学中发扬民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是学校而不是教校,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的主体。”这一目标反映在教学中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教育思想,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达到“教”与“学”的整合。如:可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等,这些过程都必须是由学生去自主完成的,在这一进程中,学生会将教师的讲课内容反复研究、消化并运用在自己的研究课题中。这就是“教”与“学”的整合。没有教而学无从谈起,没有学又去教谁呢?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了任何一方,都将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忌讳。课堂教学中一定注意教与学的密切联系,注意时时处处把有利于学生主体潜能的作用发挥出来,鼓励他们既要动脑、更要动手,实践才能出真知、实践才能有创造的学习进取精神。
2、在复习课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中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是分散讲授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留下知识掌握的缺陷。那就要求教师能在复习课中引导学生将各章节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这种由知识分散到知识整合的过程应是学生群体去主动完成的。而要想实现这个过程就必须注意复习课中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只有学生自己总结出不同,才能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引起注意,继而让学生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物质的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习时应尽量寻找和遵循一定的规律。这样的复习内容可找出许多,我们可在复习课中大胆采用学生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分类、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性结论,并适当地配合练习题。这样就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克服复习课中机械、单调的重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学习上的最大潜能。
3、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往往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新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三、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启迪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改革、方法;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202-01
随着整个教学领域的深入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对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完善与改造,使我国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掌握好的、适合的、有效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更快的、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1.摒弃传统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1.1 挖掘素材,调动学生积极性。新教材是个资源富,教师要挖掘要善用身边的资源,加以拓展整合,使教学内容丰富起来。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由学生实际巧妙地提出问题,有效地把学生领到问题的情境中,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是独特的,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也即应当允许学生在方法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我们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学生提出各种方法后,作为教师,应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或层面不断对各种相关的方法作出比较,不能以一个学生或一批学生的思维为基准来规定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所谓的最优解法。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自己的方法作出积极反思与必要改进,并在方法论上达到更大的自觉性和先进性,掌握知识。
1.2 引入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马卡连柯说过:"把游戏引入课堂,以给学生一个强刺激,进而把他们愉快的情绪组织起来,推动起来,使它发扬。"如在学习《元、角、分》一课内容时,组织他们开展"苗苗商店"游戏活动,让学生们"钱来货往",排着队到模拟商店去购物。因为学生亲身参与了,学习中不但觉得新奇好玩,而且学得有趣认真。可见,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游戏活动教学是从哲学的、人的生存方式的角度研究教学的一种视角。小学教学改革的使命之一,就是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游戏活动教学体现了这一改革趋势,它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完善和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施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遵循教学原则,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要遵循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体现数学的特征和内涵实质,把学生自主学习贯彻始终的为原则。围绕"自学、思考、交流、评价、更正"及"点拨、归纳"组织教学,努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索,应用数学、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探究的精神。把单向传授转化成学生回顾、思考、创新的探究活动。
2.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小林和小英,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1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小林和小英,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2.2 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再次,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
3.结合学生实际,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3.1 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3.2 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事实证明,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 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
1 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探究情
境,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的优化组合,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
如统计中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例1:小华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利用电脑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动画显示出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收集数据。这样就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乐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2 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
能力
在当今的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电教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向学生展开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圆的特征,教师先提问:“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见到的各种各样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在学生回答后,运用电教媒体显示自行车、摩托车的模型,然后再问:“如果将圆形的车轮换成椭圆形的,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随着多媒体的演示,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椭圆形的车轮在行使过程中无法保持稳定。接着再运用多媒体将车轮依次换成长方形、正方形,进一步验证上面的结论。这样借助多媒体不断的变换,把它们与圆形进行鲜明、生动的比较,在对比的情境中,学生对圆的特征有了深刻的表象认识。
3 应用信息技术展现生活中无法办到的事,延伸数
学的思维,物化推理过程
数学学习过程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简单的事例将知识进行转化,从而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实际操作中,会因客观原因而无法操作,通过多媒体就可以实现转化,延伸思维。
如探讨学习“圆的面积”中圆面积的公式推导,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只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他们才会有深刻的印象;经历数学的过程,才会理解公式的内涵,而不是死记公式。学生动手将圆四等分拼合后,再八等分拼合得到的图形只是一个近似长方形,学生思维上始终认为拼出的图形的边为弧形,所以得到的长方形的长是个近似数。这关键在于剪拼份数过少,但份数分多了,操作起来难度又相当之大,而且相当费时。这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在计算机上将圆分别进行32等分、64等分后拼合,学生看到图形更接近长方形,以此延伸得出细分到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
多媒体在这里给学生思维上建立了一个良好的补充,延伸了他们的思维,实现了知识的转化,真正发挥了作用,展现出辅助教学的特点。它不是取代学生的思维,而是将一些现实的例子具体化,协助学生的思维。
4 应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分化难点,促进学生知识
内化
小学生遇到知识重难点往往不容易解决。这时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学生感知的过程,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知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
例如,相遇问题应用题的重难点是正确理解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分析解题思路。在教学中先设置这样一道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步,创设动态情境,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用屏幕显示:张华、李诚两家用太阳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第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华、李诚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有几个人在运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两地、同时、相遇等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形象深刻地提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使学生准确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清除障碍。
第二步,观察、质疑,得出结论。利用电教媒体逐步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的变化情况,并质疑:1)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2)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
这样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适时启发、点拨,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从而为后面的例题提供丰富的信息与表象。
5 应用信息技术使练习形式多样化,让知识有效及
时地反馈矫正
电教媒体的交互性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反馈信息,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灵活运用知识,课堂练习是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最好方式。小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在巩固环节上思想最容易溜号,只有不断地改变练习形式,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多媒体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
6 应用信息技术体验数学美感,
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有情感的交流。现代信息技术的采用,可以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向平等、和谐的关系转变,使师生的交往加深。可以实现一位教师与多位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实现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进行个别辅导。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跨越时空而进行交流与合作。其次,电教媒体比较完善地实现了数与形的有机结合,使原本不可捉摸的神秘公式也变得那么通俗亲切,用生动有趣的形式表现数学,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数与形的调和,体验到数学的美和数学学习的愉悦性。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愉快、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自信心,使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进而形成能与教师互动的开放心理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尤其练习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网络的交互功能,让学生进入个性化学习状态。不论何种程度的学生,只要练习过了关,就会给予“好极了”“你真棒”“请多努力”“别灰心,再来一次”等鼓励性配音评价,并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图画形式,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