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

时间:2022-03-10 01:50:17

导语:在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

第1篇

一、全面组织实施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

㈠严格按照省下发《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作配套实施办法》,认真组织实施好每个康复项目。

㈡指导和督促我市智力残疾儿童,聋儿康复定点机构,做好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工作。

㈢实行精细化管理。依托“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管理系统”这个软件,对“工程”实施实时、高效精细化、销账式管理。

㈣抓质量控制。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抢救性”,可抢救性的内在要求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残疾的可逆性,二是康复的最佳时期,三是康复效果好。这就要求在康复对象上,要选择低龄的,最具康复潜力的,家庭配合的;在医疗康复机构上要选择优质价廉的、积极高负责的;在康复质量上,康复有效率和家长满意率都要达到优良以上;在康复过程中,要定期组织康复效果评估;在康复完成后,要追踪问效、定期回访,真正把事办好,办成政府满意、社会满意,残疾人及亲友满意的“民心工程”。

二、加快残疾康复服务体系建设

㈠加强康复人才培养力度。结合我市实际,投入专项工作经费,加大康复人才培养力度。一是选拔基层有实际经验康复技术人员参加省级举办的各类专业知识培训班。二是积极组织举办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别的专业技术培训班,着重培养0—6岁实用性康复技术人才。三是各县(市)区要按照省残联下达的社区康复协调员培训任务,制定培训计划,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

㈡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的建设。对已被省残联确定的智力残疾儿童、聋儿康复机构,要在人才培养、康复设备、训练场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三、迎接全国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检查验收

2011年是创建国家社区示范区验收年,阳新县作为创建全国社区示范县,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验收标准,做好迎检工作。 四、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康复工作任务,

各县(市)区残联要加大工作力度,重点攻克任务完成有困难的康复项目,确保全面完成省和市级下达的各项康复工作任务。

㈠做好终期检查、自查工作。按照国家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和国家彩票公益金项目,对贫困精神病患者救助、聋人康复训练、残疾人辅助器具发放、假肢安装等项目的要求,完善受益对象的数据库和档案资料清理归档,在各地做好自查工作的基础上,由市康复办择期进行抽查。

㈡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实施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做好贫困白内障患者筛查工作。

㈢在各康复项目实施过程中,注意收集典型事迹和康复成果资料,为将要进行的“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表彰做准备。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 班主任 工作模式 职责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业人才”。经过多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目前高职招生比例已达到全国高校招生总数的47%,其中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更是形势喜人。

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首批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层次属于专科二段。针对这一情况,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贯彻产教结合,落实教学质量层层负责制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学院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业班主任、本班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教学管理机制。针对该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深入的探讨。

一、专业班主任产生的必然

在部分高等院校,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经开始实施了各种模式的专业班主任工作制度。如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制定了“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专业班主任制度”[2],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颁布了“航天学院班主任工作条例(试行)”[3],合肥工业大学下发了学生班主任、班导师工作实施办法[4],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也建立了相应的专业班主任制度。

为满足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工作的需要,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专业人才,根据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际情况,运用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是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由此提出了正大软件特色的专业班主任工作机制。

正大软件特色的专业班主任是指在青年骨干教师中选拔政治素质好、专业知识技能强、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身体健康的教师担任专业班主任,成立由专业班主任、本班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专业班主任工作小组(就像部队的战斗班),分阶段全面负责班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使绝大部分学生成为合格的高技能专业人才。专业班主任工作分为专业的教育教学和班主任的政治思想综合素质培养(其中政治思想综合素质培养主要由班级辅导员负责),整个工作由专业班主任全面负责,通过加强专业班主任工作小组成员的沟通协调,分工合作,团结一心,共同完成专业班主任工作目标。

二、专业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我国的部分高等院校,专业班主任的设置由来已久,并在继承发扬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正大软件特色的专业班主任是专业班级的施教者和各种教育力量的组织者,专业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自身素质是制约专业班级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5]我们所关注的是专业班主任的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管理能力与身体素质。

1、政治素质: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事业心强,具有奉献精神,治学严谨,为人师表

专业班主任工作是以完整的人(班级学生)作为工作对象,应当具有促进每一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知识和相应的教育技能,知识、能力和素质应当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专业班主任作为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其人格魅力、认知水平、科学与人文素养等方面都能在教育教学工作及班级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要培养自己高尚的气质和庄重的仪表,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谨治学,才能把先进的知识技能教给学生,才能用心与心去碰撞;教师“为人师表”需要具有较高的道德认识、道德能力、道德良心和奉献精神,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同时,必须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2、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沿动态,聘任前或聘任期内通过相应的专业知识理论考试合格

专业班主任作为专业班主任工作小组的领导者,必须全面掌握所任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体系、现状及动态,熟悉专业培养方案(最好是组织或参与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和修改),深刻领会专业培养目标、职业面向、人材培养规格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明确专业骨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辅助课程和素质培养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层次关系,把握每一门课程及知识技能点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意义,牢牢地把握专业课程知识技能的重点、难点及各课程的联结点,才能根据阶段培养目标制定出详细的工作计划。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各学科的知识技术都在不断丰富、发展与更新。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如果专业班主任不及时学习,吸收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充实更新专业的知识结构,就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和满足教育对象的要求。因此专业班主任只有努力钻研,不断进取,熟悉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最新成果,做到教学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为了保证专业班主任工作的实施和推进质量,防范风险和危机,必须对专业班主任开展聘任前或聘任期的专业知识理论考核,加强过程监管,细节决定成败。

3、专业能力与经验:有本专业一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有独立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在聘任前或聘任过程中通过专业能力的测试或考核

为进一步落实“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产教结合为手段,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针,学院制定的专业班主任工作制度宗旨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师高弟子强,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需要建设一支知识全面、技能精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师傅带徒弟”式的案例、项目训练学习,让学生由感性学习上升到理性学习,获得成就感;把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室的知识验证、技能训练掌握的紧密结合,通过知识验证与技能训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学习动力,让学生会自豪地说:“我会做了!”

4、管理能力:有团队精神,善于团结协作,善于沟通,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专业班主任作为专业班主任工作小组的领导者,必须引领和指导工作小组的专业任课教师和辅导员,通过加强沟通协调,分工合作,团结一心,共同完成专业班主任工作目标[6][7]。

因此,专业班主任除了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钻研和组织教材的能力、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等等),作为教学质量层层负责制的责任人,还必须具备胜任班主任工作需要的多方面的能力,如组织协调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能力、组织和管理班集体的能力、班级发展规划的能力、研究和指导个别学生的能力、组织开展多种活动的能力、班级管理的研究能力等。

加强专业班主任能力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发展的过程,需要专业班主任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磨练,在反思中培养。

5、身体素质:身体健康,能胜任正常的教学、管理工作

专业班主任工作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其工作的投入直接影响到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因此专业班主任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即使是年轻骨干教师在担任专业班主任工作后,也必须坚持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负责班级的各种文体活动,争强学生的认同度、接受度、喜爱度、信任度,进而爱屋及乌,由喜爱自己的教师到喜爱自己的专业),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专业班主任的工作模式与职责

班级是学院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传授教育的基本单位,专业班主任和辅导员则是班级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班级教育力量的组织者,是联系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专业班主任工作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必须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针对学生素质特点和个体差异,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措施,为学生学习创造多种可行的学习途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并引导学生专业技能向精深方向发展[8][9]。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要教育学生,就得先了解学生,知己知彼,因材施教,分成次培养。只有了解和熟悉了学生的情况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工作计划,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因此,全面了解学生是专业班主任正确组织本班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专业班主任必须对学生的性别、年龄、思想品德、学习基础、智力水平、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个人经历及家庭状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把学生按学习类型分为:内向型、外向型和混和型,制定出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各阶段教学计划。

2、选拔和培养班干部,成为专业班主任工作的“小助手”,促进班级建设

在班级建设中要紧紧抓住先进学生与后进学生这两头,同时促进和推动中间层学生的共同进步。在进行“先进”学生的表扬、激励和宣传时,要坚持标准、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班、团委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同学生们真实地感受到先进榜样、优秀典范就在自己身边,这种标兵典型的示范力量远远胜过教师单纯的说教;在帮助后进学生的学习转化时,要充分了解学生,通过宿舍走访、个别谈心等各种途径,掌握他们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沟通的方法和技巧,采用“个别教育和公开鼓励”相结合的方法,尽量挖掘他们的“进步点”、“闪光点”予以肯定和鼓励,唤起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荣誉感,树立奋进的勇气;促进和推动中间层学生的变化与突破时,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逐步积聚突破力量,相继实现突破目标。

3、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学习交流活动,促进班风学风建设

实施专业班主任的教学管理体制,是落实教学质量层层负责制的具体体现。专业班主任为了达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活动,让他们在交流过程中寻找差距,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磋商,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专业班主任还必须注重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专业背景、前景的介绍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

通过精心组织主题班会,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生动活泼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成才、成功等方面的教育,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这种形式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集体是在集体活动中培养起来的,集体主义精神也是在集体活动中得到充分培养和体现的。例如开展形式多种多样人文才艺竞赛、科技作品展示、小组技能对抗赛等,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促进班风学风建设。

4、根据阶段培养目标,制定出详细的月度、周工作计划,并分解到专业班主任工作小组的每一位成员

按照: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三段三化”人才培养流程,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目标一旦确定,缜密的计划安排是实现工作目标的重要条件,是专业班主任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志,加强工作的计划性也是提高专业班主任工作的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专业班主任工作成绩是工作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奋斗的结果。因此,专业班主任应结合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出详实工作计划,如学期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包括具体的课程单元教学实训内容、时间安排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做到简明扼要,具体明白,切实可行。

同时专业班主任要在平时不断积累材料,记载每次每项活动的情况和效果(即工作日志),并在此基础进行分析,探索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提高专业班主任工作水平。

5、加强阶段考核,改革课程单元考核评价方式,研究制定出详细的考核办法及标准

大力改革考试模式和评价标准,探索并制定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考核标准,例如教考分离、理论加项目制考核、过程单元考评、综合项目实训考核、顶岗实习考核等,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学促教、信息反馈、质量检测控制与鉴定功能;减少或取消理论考试形式,增加课程单元的项目制考核,按A、B、C、D等级制考核,确定周、月单元成绩,最后按众数计算出综合课程项目成绩。

6、加强阶段单元的工作总结

积极组织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好的方法、措施、手段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找到解决办法,改进、调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5年10月28日

2、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专业班主任制度.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2007年5月

3、航天学院班主任工作条例(试行).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2005年4月

4、合肥工业大学学生班主任、班导师工作实施办法.合肥工业大学

5、刘堤仿.班主任专业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杭州师范大学.班主任之友,2006年第3期

6、吴跃华.做好音乐专业系科班主任的工作体会——荣获江苏省先进班集体之感言.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2006年5月

7、黄正平.能力建设:班主任专业化的关键.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

8、石东云.对开放教育试点专业班主任工作的认识.天水电大

第3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NC technology talents,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NC personnel training of universit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a series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is put forward in the NC technology teaching approach, traini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of NC technology for employers.

关键词: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改革

Key words: NC technology;personnel training;reform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8-0225-02

0 引言

数控技术自二十世纪中叶出现以来,给机械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现在数控技术已成为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技术,现代的CAD/CAM、FMS和CIMS,敏捷制造和智能制造等,都是建立在数控技术之上。它不仅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手段,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理论知识扎实,实际经验丰富,知识面广,适合于担任数控技术开发的人才分外抢手。

1 数控人才的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现代加工业的迅猛发展,数控加工设备的应用日趋普及,数控机床技术人才的匮乏也日益凸显。目前行业内已经发出了人才短缺的警报,对数控技术的毕业生每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数控技术方向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因此,人才的培养成了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成为行业内关注的话题。

2 高校数控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的问题一直都存在,如果能借助这次数控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研究,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也许是件好事。因此,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的研究与探索势在必行,而且是越早越好,研究的越早,收到的成效就会越早,学生与学校才会越早受益。本文就是要在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进行研究,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

3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3.1 数控技术人才应具有的能力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

专业能力――具备从事数控行业所需的技能与其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

方法能力――具备从事数控行业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

社会能力――具备从事数控行业所需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等。

3.2 高校数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就业单位对数控技术的毕业生每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数控技术方向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在数控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专业师资数量不足;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实训设备条件数量严重不足且不配套;学生兴趣不浓等问题。

3.2.1 数控专业师资数量不足 数控技术近几年的广泛应用,引起了企业对于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造成院校中即具有相当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严重制约着现代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本专业相关方向的教师中选拔优秀的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践和见习;同时,也可直接在企业聘用数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并直接承担教学任务。

3.2.2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现有数控技术专业教材,形态单一,内容陈旧,实践性差。适合数控系统原理、数控机床机电控制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维修和数控人才实训等课程的教材非常有限,且与生产实际相脱离。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企业的要求尚存在差距。

制订适合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指导方案、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考核评估标准等指导性文件;开发实用型数控技术人才教育实践的教材,丰富教材形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增强教材先进性和适用性。

3.2.3 数控实训设备条件数量严重不足,且不配套 近年来,受数控人才需求增长的拉动,我院建立了数控机床实验室。由于数控设备非常昂贵,学校购置设备数量有限,每个学生的独立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很少,对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及加工操作就有很大的困难,数控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技术,没有通过实践体验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每一种专项能力的培养要求来设计教学模块。在教学模块中既有理论知识传授,也有技能训练。利用市面上已有的一些CAD/CAM实验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加工模拟,即节省时间,又节省加工材料,同时也能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器材,有限的时空间条件下学到先进的数控编程及加工技术。

3.2.4 学生兴趣不浓 由于实验器材有限,每个学生的独立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很少,影响了学生对数控机床的兴趣,没有兴趣自然就不会用心去学习,实训效果就不会好。数控大赛是促进培养拔尖人才的好途径。通过组织数控技能大赛培养和调动机制相关专业学生的积极性,给与他们荣誉与奖励,通过比赛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发现并为企业推荐优秀的数控人才。

4 结束语

任何一种教学改革和建设项目的引入,都必须在师资力量、实践设施、教学计划、教材、教具等诸方面做大量细致的工作,都必须要在整个教学系统中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规划、重点建设。在对数控技术的人才培养创新改革上,要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增加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增加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扩大视野,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定会在就业大军中获得企业的认可,扩展就业方向,对培养拔尖型数控技术人才的探索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我们要以《数控机床》课程为基础,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很小的投入下尽可能的解决存在的问题,增加课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加实践技能,提高本校学生的就业技能,为用人单位培养出拔尖创新型的数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任志伟.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教育教学研究,2012(01):181-183.

[2]都维刚,靳立红,杜林娟.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级数控人才的培养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1(32):235-237.

[3]李宏胜,陈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108-110.

第4篇

关键词: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近年来,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在: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并存,没有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第二课堂重视程度加强,但仍是发散的,没有与第一课堂有机地互动和渗透形成整体;课内、课外培养目标不一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不协调;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结合不够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淄博职业学院提出了创新设计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设想,重在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本文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从五个方面探索以“四个融为一体”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一、依据“四个融为一体”,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在对人才培养现状广泛调研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数控技术专业明确了以“四个融为一体”、畅通培养与就业渠道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融为一体、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课外与课内培养融为一体”,并以此重构了课程、师资、实训等支撑体系。

课外与课内培养融为一体,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活动按课程开发和设计的理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把新生入学教育、军训、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以课程开发设计的理念来建设;把车间、实训室、社会活动基地等场地当课堂来运用;把师傅、教练、组织者等当教师来管理。从目标、内容到评价都力求符合课程管理的要求,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将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融为一体,将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将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化、专业学习领域工作过程系统化,通过这“两化”打造学生就业竞争力;将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化、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前瞻化,通过此“两化”打造学生发展潜力。

二、广泛开展社会调研,明确专业的培养发展目标和规格

开展产业背景调研、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等多层次调研,确定了数控技术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数控机床安装调试与维修。确定了专业培养发展目标与规格(图1、表1)。

三、改革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数控技术专业人文素养课程教学在坚持服务专业以及专业群所对接的职业领域的前提下,大胆进行基础课程系统建设的改革尝试。以“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为核心,将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分为若干个指标,围绕培养目标借助“专业实践课和人文素养课两系统”的交互融通,将课内、外活动进行设计,从目标、内容到评价都力求符合课程管理的要求,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训练,实现目标指向(表2)。

按照自入校至就业的人才培养进程安排,对入学教育、人际沟通、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职业角色体验、潜能开发、社会实践等11门人文素养课程进行课题式管理和实践,同时在将具体素质和能力要求单独设置为课程的基础上,将相关内容融入课程的讲授和实训过程中,强化和规范职业素质的养成。

四、实施“五步推进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明确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和路径,数控技术专业根据“逆向分解、整合重构、正向实施、动态反馈、循环提升”的“五步推进法”,推进课程体系重构和改革,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校企共同对课程进行系统设计,构建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根据其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参照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形成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开发方案。不断增强课程设计和课程资源整合能力,着力解决了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重组和课程教学组织等三个关键问题,从课程建设理念提升、课程设计研讨、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等多方面、全方位提高教师的课程改革能力。

课程体系构建按照岗位跟踪、动态反馈、循环提升的原则,以职业能力与岗位(群)需求为导向,企业人员参与共同分析数控技术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按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归纳序化,以典型的加工零件为载体,选择由简单到复杂的零件加工任务(数控机床操作、产品零件造型、加工工艺编制与编程、质量检验、现场管理),承载数控机床操作、加工工艺与程序编制、检测、生产组织与管理等教学内容;融数控技术职业资格标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指向岗位(群)需求,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校企共同对课程进行系统设计,构建了“基于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图2)。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建设了《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数控机床零件加工》、《机械识图与制图》、《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机械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分析与应用》、《普通机床零件加工》8门优质课程,并以4门优质核心课程为基础,制定了本专业新课程体系下的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五、融入真实的企业环境,创新人才培养实施过程

1.实施“六步四阶段团队教学法”,提升课程实施效果

将国内外先进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应用到教育教学改革中,边实践边研究,集团队的力量总结提炼出了“六步四阶段团队教学法”,深受学生和企业界的欢迎与认可。六步指在学习工作每一个环节,按照“确定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质量控制、检测、评估反馈”的六步进行。四阶段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按照“师说生听、师做生看、生做师看、生做互评”四阶段进行。

2.“四真实”校内实训基地,柔性化教学管理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凸显真实工作情境、配置真实加工设备、加工真实产品,在真实的企业管理环境,完成工作任务。学生校内实训以企业的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学习过程,学生参与生产和管理:按“图纸分析工艺制订程序编制零件加工零件检验机床维护”顺序,培养适应岗位要求的工作方法、知识和能力。

课程实施采用的动态、可调整、可选择的柔性化教学管理,为“六步四阶段团队教学法”的课程实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是采用课程“接力棒式”连续几周串行的教学管理和实施模式;二是按任务单元采用半天、几天一门或多门课程并行的教学管理和实施模式,有效利用实训场地。

3.创新车间组织的学习工作模式

实训基地管理实行企业化管理,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车间组织自上而下依次为:生产实训部、车间、班次、工段、班组,各机构中分别设部长、主任、值班长、工段长、班组长进行管理。生产实训部的宗旨、使命由学院的社会职能决定,业务目标根据教学工作计划与生产任务计划综合考虑设定。业务计划由生产实训部的宗旨、使命、目标分解而来,并依据组织结构图层层分解,下一级依据上一级下达的目标与指标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法,达到目标一致。教师与员工角色结合,学生与员工角色结合,部分教师、企业人员到实训基地兼职生产、技术、管理任务,同时承担本岗位的教学任务。值班教师(值班长)负责生产组织、日常考勤、过程控制、反馈处理、方案评估、技术咨询、故障处理、技术反馈、质量控制、任务评定。

4.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创新

改革教学评价指标,由企业人员参与制定了《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对学生进行能力与素质的综合素质测评,落实“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立足专业,促进学生加强政治与身心道德修养,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强化职业习惯养成。具体做法如下:

对数控技术专业所有学生实行了一学期一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通过“基于生产性工作任务的六步四阶段团队教学法”,将学生的素质培养进课程,有效进行过程控制。通过编写《生产(实训)安全质量文化手册》和实行“学生自我管理、开放、角色体验式生产实训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了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

素质测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核:德育:技术:身心:创新=20%:60%:10%:10%。主要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团队精神、劳动态度、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践能力、身体、心理、职业、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等。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是只看学习成绩,还要考核其思想品德、行为规范;评价既有课内,也有课外。

六、创新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

1.“立足区域经济,培养职业人才”,学生就业率高

坚持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培养职业人才”的办学理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瞄准区域内中小型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培养“肯干活、好学习、能创新”的高素质高技能急需人才。在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最严重时期,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签约率仍达96%以上、就业率100%。

2.毕业生综合素质高

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两条主线融合进行培养。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融入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企业实践技术人员在指导实习中言传身教地培养;校内实训基地实行“5S”管理,按照职业人标准进行管理。课程考核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每学期对每位学生都要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95%以上。

3.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强

课程设置注重提高学生就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11门人文素质课,把人文素质培养作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职业(社会)核心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开设《机械技术基础》、《机械识图与制图》、《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普通机床零件加工》、《电工电子技术分析与应用》;开设专业拓展课程《企业管理》、《CAD/CAM软件应用技术》等课程,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专业发展潜力。毕业生工作一年后,60%以上从事数控机床的操作、工艺编程、设备维护维修一体化的工作。

4.专业建设取得较大的成绩

创新设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数控技术专业现为山东省示范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现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1项省级教学成果;2007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建设专业,2010年通过验收,评为“优秀”;数控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 张丽华.数控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4):112-114.

第5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前言:随着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各中等职业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都在积极进行学科建设,促进深化该专业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正确的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为指导思想,以实施质量工程为主题,牢固树立学生、教师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与改革,夯实工程基础,强化实践性教学,培养出为建设品牌特色专业服务。

1.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与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构建教育体系,确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首先,要把培养适应工程生产第一线的现实和发展需要的工程中等技能型应用人才作为服务面向定位。其次,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服务面向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工程教育为主线,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第三,强化工程教育,是工程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行“通识与专业并重的专业教育”教学模式,通识课平台与工程学科平台课为工程基础教育阶段,专业平台课为工程专业教学阶段。前者主要培养现代工程意识,夯实工程基础,掌握工程工具;后者加强工程的实践训练,培养工程的具体能力,重点是强化知识创新、设计创新、工程创新、工艺和技术创新。再就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主动追求、自我设计知识结构和专业方向的能力,通过逐步夸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开设跨系选修课和跨学科辅修专业、实行学分制、精简课内学时、设置课外学分等措施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2.夯实工程基础,强化实践性教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良好的工程意识,实践意识和质量意识,综合分析学科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处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因此要夯实工程基础,强化实践性教学。

一是硬件基础建设。要培养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有必备的硬件设施和条件,这是形成中等职业教育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同时完善专业实验室建设。

二是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强化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本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对现有的教师要增强实验动手能力的培训,每年派出教师到工厂调研、学习,了解新技术在工厂的应用,了解生产一线从事的工程设计、试验、制造和生产工艺与技术创新,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对引进的人才要特别注意考察其实践技能,目的是保证本专业相关的教师均能指导实践性教学。加强并引导学生的实习、见习、社会考察活动,注重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求实效。

三是软件建设。加强实验室管理,充实实验室的人员,建立和健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提高实验人员的实验管理水平。编写实验指导书、实践教学大纲,聘请专家参与实践教学,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要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完成实践性教学内容的重组和优化,实现每门专业实验课程都有60%以上的综合应用、创新性设计实验,切实保证提高学生的原创性、创新性研究和实践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切实培养学生对工业自动化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是建立考核评估机制。构建学生、教师双向信息反馈与评估,教学观摩与教学经验研讨,期中(末)教学检查为主要方式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实行课程负责制和主讲教师制度。实行教学示范课与观摩课制度,实行听课评课和教学研讨制度;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改革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继续实行学生奖励制度(包括考研、科技创新、英语、计算机过级和各类比赛等)。严格执行《教学工作管理条例》,将教师的教学纪律、教学效果和教研成果纳入教师年终考核。

第6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型 课程体系 软件技术课程设计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课程开发

赴德国考察学习,通过课程观摩、企业参观、职教人士访谈,对德国的职业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经过近2年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学习、思考与研究,本文试图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探讨我国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和课程开发的方法。

一、软件技术课程设计思路

德国没有软件技术专业,相关的专业有信息技术专业、电子信息专业以及通信专业等,但是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思想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是按工作过程的实际工作顺序组织教学,是教师主导与学生参与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根据学生将来面向的岗位群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学习的内容和应掌握的技能,在职业教育中这种课程教学方法比较贴近于实际,缩短了学校和企业在职业方面的距离;并且有企业参与的教学,在职业教育当中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专业劳动处于中心地位,教学内容指向于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宗旨是向学生传授工作过程知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工作过程知识涉及企业整个的工作过程,它不仅包含工作经验,而且也包括有关生产目的与生产进程方面的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起来的,不只是关于具体操作的知识,而且是有关不同的劳动怎样与企业整体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因此工作过程知识不是从学科知识中引导出来的第二手知识,它具有自己的品质,隐含在具体的实际职业工作中的。

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包括5个基本的环节:企业调研、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设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路也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论。

2.基于全程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型

根据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和对软件行业企业的调研,本文构造这样一个模型:基于全程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型。其基本思想是以系统化的工作过程为人才培养的主线,以实习实训为职业能力提升的主要手段,以知识理论教学为个性化能力提高的补充,建立现代化、职业化、模块化的支持平台,严格规范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管理,1见图1所示。

图1 全程职业化系统化培养模型

3.基于6步法的设计导向课程开发

德国职业教育倡导的行动导向是按照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实施“行动”教学,所谓完整的工作过程是指:经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6个步骤的过程。

行动导向的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中用行动过程、用实践的方法进行学习。设计导向则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应该学习自我设计,应该不断提高设计工作过程的能力。实际上,行动导向与设计导向的契合是我们的目标。行动导向的教学也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之中。行动导向的学习试图保持动脑和动手活动之间的平衡。行动导向的教学在理论上是从这样的假设出发的:动手和动脑活动之间不是以直线上升的形式发展,而是在两种成分之间动态的交互影响而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的。

行动导向教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技巧,而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是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教学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而更多地是作为理论知识和职业实践技能的咨询者和课堂教学的主持者。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教师“教”转向了学生“学”。

设计导向教学可以在行动导向教学的基础上加强目标引导,而方法选择和工作过程规划以及方案实施等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时,我们也应该考虑那部分有更高需求的学生。他们有潜力通过学习做到:根据目标要求,进行自我规划,完成方案设计,做出决策,进行实施,并进行自我检查、总结评估及改进工作。

二、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1.基于全程职业化培养模型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围绕核心课程设置的一整套课程。对于传统培养模式,其核心课程是专业理论课。而对于全程职业化系统化培养模型,核心课程设置则完全不同。如图2所示的软件技术课程体系。

图2 基于全程职业化培养模型的课程体系

2.课程说明

按照上述人才培养模型的基本思路,四个培养阶段以实习实训为职业能力提升的主要手段,那么每个阶段的核心课程设置要打破原有课程设置的思路,进行全程创新。下面针对软件技术专业,对各阶段核心课程(即学习领域)设置进行说明。

(1)第一阶段,职业初步认识阶段,核心课程有:感知企业氛围、职业素质与企业发展案例、软件行业现状调研、职业分类与职业特点4门。这4门课程是新设置课程。感知企业氛围课程通过非专业性企业实习进行教学,在职业导师的帮助下逐步认识软件技术相关职业和认识课程学习的必要性。职业素质与企业发展案例课程通过企业参观和软件企业创业史、发展史讲解,使学生对职业素质提高和企业发展的关系有个明确认识。软件行业现状调研课程通过网络搜索、图书资料查询、软件企业调查了解软件行业现状、学习掌握调研方法。职业分类与职业特点课程通过多媒体教室的现代化设备给学生介绍职业分类并展示职业特点,让学生对各种职业有个基本了解,以便对自己选择的软件技术职业有更清楚的认识。

(2)第二阶段,岗位能力提升阶段,核心课程有:软件编程项目实训、软件测试项目实训、系统部署与维护、软件文档管理实训。这些岗位专业技能实训课程通过专门技能实训室和职业技能项目教学与专业岗位实习来进行实施。其中软件文档管理实训、系统部署与维护实训是新设置课程,也是较难实施的课程。必须充分利用半日专业实习环境与知识模块库提供的辅助教学环境进行协调配合,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充分研究以便实现这一阶段的多项岗位技能提升的目标。

(3)第三阶段,综合职业能力提升阶段,核心课程有:软件外包项目实训、中小软件企业研发项目实训、大中型企业软件项目开发实训。这些生产型综合实训课程也是全新设置。这些课程是按照软件行业企业类型进行设置的,而不是按照传统的专业知识课程进行设置的。

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含于“知识模块库”中,根据实践课程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室讲授或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点播网络课件进行自学及远程教学。

学习领域相当于一门课程,但它与传统的一门课程不同,它不是学科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也不是工作过程的一个知识体系,它是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相近的完整的工作过程以实践技能培养为重点、以相关知识理论为补充的职业学习的一个完整内容。

三、软件技术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课程可以包含若干个学习情境,在新的教育模型中学习情境设计几乎等同于课程设计。基于上述模型的课程设计首先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设计原则

(1)以真实的软件项目实施教学或以真实的案例模拟真实项目的工作过程,采用真实的技术文档为教学参考素材。

(2)以软件行业当前流行的开发环境为主要教学工具。

(3)按照软件企业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课程设计。

(4)根据课程难度,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注意教学方案的可行性,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状况,设计可行的教学方案。

(6)按统一标准内容进行课程设计,要精选软件项目或案例,不能随意安排,要在一定时期内把教学内容标准化。

(7)按照6步法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在课程实施时,教学活动是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应按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实施的,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6个步骤。

2.课程设计的统一性与灵活性

课程设计需要统一标准,而统一标准不仅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包括教学文档格式方面。统一性与标准化是一种美,有利于课程的推广与发展;而多样性与灵活性是另一种美,是事物内在生命力的体现。多样性方面,主要体现在媒体、教学活动、方法等细节设计上。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要呈现多样性,如知识传授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等。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规范:①获取与工作任务有关的信息、明确任务要求;②制定工作计划、安排进度;③选择方案、做出决策;④工作任务实施、完成工作;⑤对照任务要求、检查调整工作;⑥总结评估、提出改进方案;设计6步活动相关的知识、能力、方法、工具及教学的评价标准。

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课程设计得到最佳效果。

3.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案

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案是需要在课前进行精心设计的,尤其是软件项目教学。除选择适当的软件项目外,如何向学生布置项目任务,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进入项目中的角色,如何解决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如何进行学生分组,如何使学生加强合作,如何让学生按照行动导向的6步法进行项目规划、实施等,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是教学组织方案应设计的内容。

课程教学应具有以下一些特征: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明显的行动成果;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组织教学的起始点,并且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新的题目和问题,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之中;试图保持动脑和动手活动之间的平衡。

4.考核方案的可行性

对学生进行教学考核的考核方案可以包括多种考核方法、考核形式、考核内容以及各项考核内容所占比例,考核内容可以包括课堂学习效果、考试卷、课业、报告、作品、项目文档等。设计一个考核方案首先要考虑其可行性,如果要在每次课堂都考核每个学生,采取与每一个学生进行个别沟通或逐个考核每一个学生的方法,恐怕时间方面就是不可行的。将学生分组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软件项目采用分组教学是实践证明了的非常恰当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小组的作用可以给教师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让小组组长记录组员情况,把考核标准制定好细则,让学生自评、互评变得可操作,教师进行小组整体考核和个别抽查。这样可以节省课堂考核时间,使考核方案可行性得到提高。

5.利用现有教学环境,逐步开发新的教育资源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育资源的差异性很大,但无论学校的教育资源是丰富,还是匮乏,利用现有教学环境,因地制宜,逐步开发新的教育资源都是非常重要的。

软件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开展了多年,已开发的内容包括:软件技术专业标准、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部分课程课件、部分网络教学软件、项目案例集、教材、项目任务书、实训指导书和教学方案。这与我们的目标比仍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能够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软件行业最适用的人才,根据市场调研和职业分析的结果及我们最后的目标定位――培养程序员、技术支持和软件管理人员,将建设一整套有效的、适用的、优质的软件技术课程教学文档和辅助资料。

教育资源丰富包括:有一批优秀教师,有丰富的教学资料,有多种教具、设备,还要有高效的教育管理团队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往往教育资源是不断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丰富与否是相对的。只有与时俱进,跟随时展,跟随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变动,不断开发新的教育资源,才能保持教育资源丰富的状态。其中,高效的教育管理团队与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关键。

四、结束语

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经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根据我国软件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创新,课程设计以行动导向、设计导向的理念为指引,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不断提高为己任。

紧密结合软件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改革创新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形成专业特色,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与IT公司深入合作,发展与更新课程体系,不断升级课程及教学规范,确保所培养的软件人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教学改革需要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课程设计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校企联合;需求导向;人才培养

当前,计算机专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市场,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已成为整个计算机教育界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经过认真的调研、分析、对比,提出了一个战略建议:分类培养,一个专业,三种类型,多个方向。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专业,分为科学型、工程型、应用型三种类型,包括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等多个方向。同时,也建立了一个基本理念:人才培养要面向就业市场。面向就业市场培养计算机人才,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计算机院系生存的需要。鼓励(要求)多数计算机专业加快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的步伐。结合教指委的改革意见,长江大学与北京侏罗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学校的行业特色和公司的行业优势,开办实验班,联合培养既具有计算机基本知识又具有石油专业知识的毕业生,满足公司需求和石油信息化建设需要,为计算机这样的通用性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拓宽渠道。

1 石油行业计算机人才需求

随着石油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勘探、开发、集输、加工等石油行业的各个环节。石油行业也经历着从简单的数字化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过程。大多数石油技术都是以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形式出现的。随着勘探开发的难度增大,除常规的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外,许多现代技术成果,如海量数据存储处理技术、高性能计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油田智能化管理技术、多元数据融合与数据挖掘技术、数字化油田技术等,也纷纷被应用到油田生产和管理当中,因此石油行业就需要更多有自主版权的硬件产品和软件系统,这就需要大量既懂计算机又具备石油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 用人市场对学生的能力需求

侏罗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石油行业为依托,以计算机软件开发及项目服务为核心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多年来,公司凭借完全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和强大的研发力量,专注于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高质量的专业软件与技术服务,日益成长为中国石油信息产业的积极推动者和国内石油软件行业的领军企业。作为全面了解国内石油企业IT状况的专业公司,凭借植根于中国石油行业多年的技术优势,侏罗纪公司已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等国内各大石油公司、全国30多家油田、多家石油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侏罗纪公司的产品覆盖了国内所有的石油单位,在油田领域影响深远。侏罗纪公司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基本上可以代表与其在同一领域中的众多公司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换言之,该公司的人才需求就是国内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专业软件提供商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一般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从企业角度讲,还需要员工必须具备以下几种基本能力:

1)具备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

2)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

3)掌握基本的工作方法和思路。

4)具备基本的工作技能。

具体到侏罗纪公司,还需要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石油勘探开发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从事石油软件的研发、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有些在学校有相应的课程或环节来实现,有些则需要企业配合来实现,有些还需要通过对学生有意识的训练来实现。

3 人才培养的实施措施和方法

3.1 明确培养目标

如果将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视为一种特殊的“产品”,这个“产品”必须按照企业和用人市场这个需求方的基本要求去考虑和设计。要达到培养规格要求,首先必须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要明确培养目标定位。通过对企业用人需求的分析,尤其是结合具体公司的需要,学校要做到为企业量体裁衣。我们把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专业(计算机、石油)基础知识扎实、综合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责任心和事业心强的复合型人才。

3.2 合理设置课程

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应该适合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普遍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随着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不断升高,以及学科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对有关的课程进行完善和改进。本次合作按照石油计算机复合人才以及用人单位基本素质要求的整体目标,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调整,并由学校和公司分别承担。课程设置内容如下。

1)专业知识课程。

从学校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体系中挑选与学生将来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和石油课程,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由学校负责实施。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和石油专业理论背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较好的理论基础。这些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主体。每个与实践有关的课程,都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职业理念与企业文化课程。

此部分课程委托公司开设。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理解程度、对企业的认知程度,缩短对公司的文化认同时间,有利于其在企业稳定、持续地成长。包括职业理念与企业文化、沟通与交流、公文写作(开发文档、项目汇报、工作计划与总结)、常用办公软件等课程。

3)公司特色课程。

这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公司实际工作开设,主要是一些石油信息服务方面的特色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将来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这部分课程采用课外讲座的方式,以定期和不定期形式开设,包括石油数据库管理技术、石油图形技术、石油知识管理技术等。

4)实践技能课程。

此课程分为模拟开发和实际开发两部分。由公司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实施方案,由学校和公司合作完成。在实践技能课程中,我们分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如数据库方向、软件开发方向、软件测试方向等。

第8篇

关键词:电力市场改革;工商管理;职业发展;电力特色;特色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46-02

一、引言

我国以1998年撤销电力工业部作为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序幕,开始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电力市场改革[1]。这样一个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的改革过程,对电力系统提出了许多的技术、经济、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同时对电力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更多要求。现阶段,我国电力工商管理教学普遍存在教育观念滞后于专业发展、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等不足[2]。为充分适应电力市场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电力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电力市场改革给电力工商管理专业带来的挑战

随着电力行业改革进程的推进,我国电力行业必将逐步放开发电厂、电网和配电企业之间的环节。在纵向上,电力行业将组成四大块:发电公司、输电企业、配电企业和电力零售商,充分实现电力市场各环节的自由竞争。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进,为电力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加强管理人才的专业创新能力。电力市场的变革将迫切要求电力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密切结合电力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形成鲜明的电力特色。同时在传统管理能力及技能的基础上,增强电力工商管理人才的理论创新及管理创新能力。

2.要提升管理人才的市场应变能力。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进,电力工商管理的背景将由计划体制转向市场驱动,将面临更多的未知事物。因此,电力市场改革对新时期的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新时期的管理人才要具备高水平的市场应变能力,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及时自我更新理论知识,实现对新型市场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新时期的管理人才要具备预知未来发展的动态思维能力,加强风险掌控能力的培养。

3.要注重管理人才的理论应用能力。电力市场改革的整体路径是确定的,但改革过程中可能呈现的具体问题是未知的,需要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理论应用能力,使其在具体问题面前,能够及时选取合适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解决,并视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创新,实现理论研究与实际情况的完美结合,减小改革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的影响。

三、电力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策略分析

为了与不断变化的电力市场环境保持步调一致,电力工商管理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建立面向电力市场的动态培养模式,形成以“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工作过程”为三重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一)以专业建设为导向夯实教学基础

新时期,为更好地实现电力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创新,首先要通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途径加强专业建设,彻底夯实教学基础。

①加强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的原则,明确专业定位,突出电力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②注重师资梯队的完备、师资学历层次的提高和职称结构的合理化;加大引进、培养的力度,尽快形成合理的师资梯队,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抓好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较高层次的专业进修。

③加强教学基本文件建设。根据电力市场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基本文件内容,及时修订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要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电力经济管理特色,将教学内容改革与市场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反映电力市场发展动态。

④加强实验室建设。围绕电力市场经济与管理的模拟建立电力市场交易与营销模拟实验室,重视先进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以强化教学软件体系的效用。

(二)以社会实践为导向实现教学创新

以社会实践为导向实现教学创新,主要体现为积极开展“行动导向”的社会实践环节,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提升自我。

①建立健全关于实践环节的规章制度,包括一整套量化的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可以从组织管理、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考核管理四方面来构建,并保证落到实处,从而避免校内及校外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对于校外的实践活动,增加电力企业共同考核部分,改变以往只要交一份实习报告就完成任务的弊端。

②与电力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将产学研相结合落到实处,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避免以往实习接触不到实习单位核心内容和程序,学不到有用知识的弊端,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电力工商管理专业相关课题与学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创业大赛、挑战杯赛等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素质拓展。

④开展电力市场项目学习、情景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积极拓宽实践渠道。其教学内容是从电力市场经济典型的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适合教学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在以上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要的行为者,学生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从信息的收集和工作计划的制定到工作任务的实施以及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可以使得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加接近企业的实际,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凸显职业教育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凸显职业教育,旨在避免传统工商管理教学与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主要内容如下:

①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育作为发展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负责的个性的前提条件,加强电力市场发展及改革进程背景下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使教学内容指向未来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

②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导向。新时期,在电力工商管理教学内容方面,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并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从专业理论知识向工作过程知识的转变。

四、结论

电力市场的改革与发展要求管理人才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因此,新时期电力工商管理教学工作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挖掘学生能力为目标,建立面向电力市场的动态培养机制,尽快形成以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韩如月,张利宏.“电力市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

[2]孙忠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2).

[3]杨彩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培育问题的探讨[J].北方经贸,2011,(11).

[4]楚金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新乡学院报,2009,(4).

第9篇

关键词:两化融合;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126-02

0 引言

现阶段必须要促进并解决前期融合的基础上已经体现出来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相互依存、补充、引导和渗透的问题。工业产品从设计、制造、集成到控制、管理、服务等环节的全面信息化,以及产品本身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作用,正是这些问题的突出体现。未来的发展趋势已经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完全融合,很难再区分出是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上体现还是工业产品体现信息技术。高校在两化融合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其专业领域覆盖了通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工科专业,数学、生物技术等理科专业,以及经济、管理、法律、传媒艺术、外语等文科专业。从目前高校的专业部署来看,其将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中的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养出适应“两化”深度融合阶段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既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又是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最重要体现。

1 两化融合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

在两化融合的背景下,企业和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的变化。新的要求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点:具体分为以下两点:

(1)两化融合需要创新型人才。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阶段,需要一大批符合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需要、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创新型人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创新型人才:①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强、具备专业工业生产的知识、既懂信息化又懂相关领域工业化的复合型人才;②以计算机科学、IT信息技术技术、软件等专业为代表的学术创新型人才;③以工程技术专家、工程师和技术开发人才为主要代表的工程技术型人才;④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相关领域的工业应用型人才;⑤具有组织协调、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能力和相关工科专业基础知识的管理型人才;⑥有国际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⑦具有操作虚拟经济和工业实体经济能力的技术管理类人才两化融合需要创新型人才。

(2)两化融合背景下的工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工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传统制造业的人才与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难以有效融合,正是影响两化融合成 效的关键因素,人才融合的落脚点又在人才培养上,因此,真正的实现两化融合必须从人才培养上抓起,培养管理人才不仅需要管理技能,而且需要有技术技能。现代工业实现了其追求其不断增长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是以牺牲一定的社会成本为代价的,实现工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相关问题的关键是科学合理的工业管理,而工科院校开办经济管理专业的目标正是培养具有工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2 各类大学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的模式

因为各个学校的定位、师资和所处的地方人才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各大学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是不同的,通过分析聚类,可以把我国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分以下四类:

(1)财经类高校的“专业核心型”培养模式。

财经类高校的“专业核心型”培养模式财经类院校在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中,往往比较强调传统的课堂教学及知识传授,在经管类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上有丰富的经验和优质的师资力量,理论研究能力比较强,但对企业经营运作以及管理决策方面缺乏足够的训练和实践。课程的安排上,一般都结合了所在学校其他财经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过多的安排了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较少。这就导致了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较为扎实,而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欠缺。

(2)综合型大学“宽口径、厚基础、重理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厚基础、宽口径、重理论、高素质”就是要求人才具有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宽阔的专业方向口径,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职业素质。综合型大学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中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使其具备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还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中的法律违法和监管的相关知识。在课程的安排上,综合型大学一般涉及的课程门类比较宽泛,课程的信息量大。

(3)理工类高校的“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理工类高校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都体现了学校专业背景,提倡传统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和理工基础类课程并举,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专业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工科基础知识。例如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的电信服务企业治理结构研究、通信运营管理和通信经济学等。这些高校尤其重视实践教学,学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大,引入了大量先进的经济管理模拟教学软件和实验室的虚拟现实技术,例如ERP沙盘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教学模拟系统软件等。

(4)高职高专类院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紧密合作为载体,根据企业对用人需求,开展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工作,从而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订单式”培养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形式。在“订单式”培养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健全校企合作体制,逐步形成了“双向选择、联合培养、灵活组班、课程嵌入、平行推进”的组织实施模式与运行机制,成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亮点和创新。

3 工科院校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模式改进建议

一般工科院校多采用第二种“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但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趋同化严重,工科院校应该选择符合自己实际又能突出本身优势和特色的模式。

(1)借鉴各类大学的培养模式,突出工科特色的培养模式。

工科院校应该吸收“实践技能型”和“专业核心型”的优点,采取以“宽口径、厚基础、重理论、高素质”为主的综合模式。这样,既可突出自己的特色,又可培养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采取综合兼容模式即以“宽口径、厚基础、重理论、高素质”为主导的模式,可以解决工科院校的文科力量相对较弱的问题。理工科大学作为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学科背景的条件下,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大学来说,又有自己自身的优势,即有一些较有特色的理工科课程,适合本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如数学、会计、通信技术、计算机等,学校应该制定鼓励措施,鼓励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同时,多选择一些理工科的课程,鼓励学生修双学位。

(2)深化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长期形成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三种类型的课程以及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这三种修课方式不会有多大变化,我们要鼓励工科院校多开设新的、反映学科发展方向的、更贴近实际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对不断变动的社会实践的学习要求。努力做到把理论学习作为主线,把实验室作为试验基地;同时进行相关实践教学,例如学校与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紧贴社会需求,增加社会亟需的知识,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在教学环节上,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地缩短毕业后的就业适应期。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在考虑文理知识兼容型,双专业交叉型、综合能力培养型模式的基础上,开设如科技概论、通信运营管理学、工业经济学、计算机编程等课程,并且把这些课程进行设计,在高校课程学分制度改革的前提下,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学分,既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又能体现经济管理专业的工科特色。

(3)实践教学体系特色化。

在专业课程实习中应该不同程度地安排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工具软件的教学,例如Excel、Mindmanager、SPSS等在管理中应用的内容,以及团队管理软件、工作计划安排软件等的使用,管理信息系统、ERP系统、项目管理软件应用等综合性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性课程。充分利用工科性院校的背景,借助诸如通信学院、计算机学院等专业的师资,开设技术普及性实践课程,如网页设计、数字处理、图像处理技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及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维护等。

开设以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销售模拟实训、证券炒作模拟实训等为主的专项训练,以工商企业管理实训模拟训练、ERP沙盘实战模拟训练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为主的综合训练,实现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的有机结合。

(4)实践教学模式多样化。

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行至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比如,一方面构建起由“教师、专家、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共享知识的学习平台,另一方面则是由“情境体验、沙盘演练、软件模拟、顶岗实习、案例分析、演讲辩论”等构建实践平台,从而使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现实与虚拟、理论与实践密切配合,相互融合,相互推进。

(5)实践教学内容职业化。

实践教学内容职业化,适当调整、完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得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资格证书”认定的要求对接。如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推出的“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对接的实验课主要有“管理学”、“管理技能开发训练”“会计学”、“审计学”、“经济法”等;与“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和“中国市场学会”推出的“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市场营销师”、“人力资源师”对接的实验课主要有“市场营销管理”和“销售实务”“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等课程;与信息产业部和用友软件联合颁发的“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对接的实验课主要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和“ERP系统应用实训”等课程。

(6)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化。

所谓“教学资源共享化”就是充分利用工管结合的优势,合理利用校内的现有资源,使不同的专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实现共赢。一方面,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工科专业各学院实验中心的师资和实验条件,来学习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以及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管理学院的教师和实验中心也可以为全校开设公共选修类实践性课程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如经济管理专业管理实训模拟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经济管理专业的“管理与技术”的特色得以较好地体现,也可以使工科学生了解基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能的训练,成为一个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芹,刘风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及其制度创新[J].科技与教育,2009,(2):94-100.

[2]喻靖文.高职经管类专业“订单式”“3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掌学报,2010,(12):20-21.

[3]曾小彬.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1-3.

[4]王柏玲.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素质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9,(1):51-54.

[5]张甲勇,徐国君.基于未来诉求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8,(5):98-100.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