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1 02:29:46
导语:在名师工作室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63-03
一、组建过程
名师工作室是区域内同学科(或关联学科)教师基于共同的发展目标,在具有丰富经验的名师引领下,通过交流、合作、分享活动等来促进教师共同发展的共同体。为促进工作室健康成长,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昆山第一中专”)2010年出台了《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确定了名师工作室的性质和定位,明确了名师工作室的设立条件和主要任务,为教师工作室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1.工作室的定位――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发展的引擎和辐射的中心。
2.工作室的目标任务――培养一批名师,带出一支团队,产生一批成果,形成一张网络。
3.工作室组建和成员选拔。确定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选拔条件:一要热爱教育事业,专业思想稳固,专业功底扎实,善于钻研业务,有吃苦耐劳精神。二要有良好的理论水平、较突出的教育教学业绩、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较好的发展潜质。三要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能承担相应的职责,完成工作室的各项任务。四要是昆山市级以上学科学术带头人、教学能手、优秀“双师型”教师,苏州市级以上技能大赛(信息化、创新等)一等奖(或省级二等奖)获奖者,省中心组成员、省级教学名师或省级领军人物等。
4.工作室组建程序。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数量不限,成熟一个,申报一个,审批建设一个。一是工作室申报。个人对照条件,自主申报(或学校考核推荐)。二是确定主持人。名师工作室建设领导小组结合工作室申报情况遴选、确定各工作室主持人。三是组建工作室。工作室主持人确定后,根据专业特色或研究方向自主命名,确定工作室成员,报名师工作室建设领导小组审批后,开展相关活动。工作室成员一般在6人左右。
学校根据教师的技能水平、创新能力、产品研发和教科研成绩等情况,最终决定第一批成立“心之旅名师工作室”、“精勤烹饪工作室”、“火烧云多媒体工作室”等9个校级工作室。这9个工作室学有专攻、各具特色,每个工作室成员7人左右,成员之间团结协作,产生了很好的“头羊效应”。
二、管理过程
为了加强名师工作室的管理,有序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学校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工作室的协调、组织和管理工作。
1.保障有力。一是领导重视。学校工作室建设组织机构健全。2012年10月,昆山市教育局将职校名师工作室建设现场推进会放在昆山第一中专举行,有力促进了工作室建设。苏州市教育局高国华副局长专程到校对工作室建设进行现场指导。二是专家引领。为规范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准确把握工作室建设的目标方向,学校邀请了教育部职教研究所邓泽民教授和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马成荣所长等知名专家到校作专题讲座,实地指导学校工作室建设,同时还聘请知名学者或行业大师作为工作室的导师,引领工作室建设。三是硬件支持。学校精心挑选实习实训等场所为9个工作室提供活动地点,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备,购置了用于研发的设施设备,依托实训基地、青苹果之家等现有资源进行建设,为工作室成员开展交流研讨、技能训练、产品研发提供了硬件支持。四是经费保障。每个工作室每年至少投入1万元设立专项研究经费,专款专用。
2.考核到位。学校制定了名师工作室建设考核方案,出台了考核细则,从基本建设、团队合作、示范引领和产教研成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年度考核,每三年进行一次终结性考核。以工作室为单位,每学年按考核得分享受相应比例专项考核奖励。工作室主持人可按工作室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考核奖励,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工作室成员劝其退出,同时按程序补充新成员。
三、主要成果
经过多年积淀和精心建设,昆山第一中专名师工作室在课题研究、技能大赛、产品研发、创新创业和专业建设等方面成果日益显现。昆山市教育局2012年在我校召开名师工作室现场会,肯定了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对昆山职教的推进作用,同时评定弘云名师工作室、精勤烹饪工作室和心之旅名师工作室为昆山市级名师工作室,并给予每个工作室每年3万元的研发经费。
弘云名师工作室在课题研究和“国规”教材编写上成绩卓著。该工作室聘请马成荣所长为导师,主要从事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法的研究。主持人岳煜群老师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她曾以优良的课题考评成绩完成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青年课题“计算机专业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江苏教育出版社,马成荣主编)的第四领域作者。该教材是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批通过的唯一一部地方教材,现已全国发行。工作室自成立以来,还积极开展各类教科研活动,创办学生燎原社团,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已完成第一期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工作室青年教师在省、市“两课”评比中成绩突出。
心之旅名师工作室在推动德育课程改革和服务社会方面彰显了特色。该工作室聘请江苏理工学院副院长、博士后崔景贵教授为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研究和咨询工作。工作室成员多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志愿工作经验丰富,先后接受了各类校内外心理咨询100多例,在省内作心理教育讲座100余场次,受众达10000多人次。工作室成员多年积累的论文、案例、个案以及心育活动方案已汇编成《心灵绿洲》,并作为特色校本教材。工作室全体成员参加了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研究”课题研究,进一步引领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学校咨询室荣获2011―2012年度市级心理咨询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王文老师连续多年被评为昆山市心理咨询优秀志愿者,是苏州市名师、省心理健康中心组成员。工作室先后承办了省心理学会发展与教育心理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多个重大专题会议,在省内业界影响较大,学校也因此成为省级心理学研究基地。
精勤烹饪工作室在传承非物质文化和技能大赛上成绩显著。该工作室聘请中国烹饪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奥灶面传承人――刘锡安大师为导师,继承研发昆山传统宴席“万三宴”和其他昆山传统菜品,传承了昆山非物质文化并为行业企业咨询、培训提供技术服务。工作室成员多次在国家、省、市的各类烹饪大赛中获金奖,所带学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该工作室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出“每周食经”实训模式,深受师生喜爱,教育教学效果明显。2012年,《中式烹调技艺》成功创建成苏州市级精品课程。工作室负责人郎军老师获得中国烹饪大师、苏州十佳优秀“双师型”教师等荣誉称号,2013年被评为国家级餐饮业评委、国家技能竞赛裁判员;刘勇老师获江苏省餐饮业领军人物;杜官朗老师2013年参加省烹饪项目技能大赛荣获教师组一等奖,获江苏省烹饪名师、团省委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火烧云多媒体工作室依托“21C创业集团”,在图文设计、广告制作等方面已走上了“产学研一体”道路。该工作室利用自身掌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优势,注重教师创新思维及教学技能与企业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由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入手,逐渐扩大到计算机艺术设计的各领域。工作室成员的成功转型、勇于探索和开拓未知领域的创新精神,激发了学校一大批青年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涌现出许多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优秀青年教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为昆山市水利局、教育局、昆山高铁南站、龙灯药业等数十家企事业单位设计制作了电视广告、多媒体光盘、景观雕塑、宣传手册、平面广告、包装标志等作品。很多作品还被推广到浙江、湖北、内蒙等近十个省份。工作室的设计作品获得了各界的一致好评,先后被昆山电视台、苏州日报(城市商报)社、江苏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工作室还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学生创业活动,在计算机艺术设计方面已走上“产学研一体”道路,在扶持学生创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睿云机器人工作室、阿里云电子发烧友工作室、锐风数控技术工作室、和信财会工作室、寒风(查维康)机电工作室也都分别在创新大赛、校企合作、产品研发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丰厚的成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四、展望
名师工作室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项前沿性工作,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学校9个名师工作室仍需加强实践探索:一是起步虽早起点仍需进一步提高,按照真正意义上名师工作室的组建要求,部分领衔人和成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名师的指导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经费投入仍然不足,虽然学校为工作室成员在报刊订阅、设备适时添置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与工作室工作开展、导师配备、研发需求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作室的发展。要更加注重名师工作室的内涵建设,紧紧围绕团队特色进行打造,挖掘名师内涵进行培育,重视发挥区域功能,引领、促进学校优质师资队伍的快速成长并呈良好态势。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Studios: A Case Study
HUANG Lei
(Jiangsu Kunshan No.1 Specialized Secondary School, Kunshan 215300, Jiangsu Province)
XX年是xx工作室进入第三个年头,也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如果说前两年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本学期就已经有制度可循,有章法可依据。XX年,要按照工作室三年规划,完成剩下的任务。时间紧迫,责任重大,希望所有工作室成员一起努力,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勤劳动,开创【xx工作室】新局面,如果本学期工作室能够完成既定目标,必将为十三五的开局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实现小体工作室职能,把体育教学工作带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xx工作室已经成为xx区小学体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并正在走向核心地位,它联系着三分之一的体育教师的血脉,为xx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所以必须全力以赴做好。
1、聘请指导专家进行业务提升,准备聘请哈师大体育科学院副院长和哈尔滨教研院体育教研员作为【xx工作室】的指导专家,对小体教研和培训工作进行专业的高端引领和带动。
2、结成友好工作室,开展一次全国性研讨,广开思路,计划和南方开展体育教研成熟的体育团队,结成友好工作室,并围绕《中国学校体育》草根论坛联合开展一次专题研讨。计划把此次研讨作为一次网上培训活动进行。
4、课题牵动。十三五即将开启,围绕校园足球活动和低年级体育教学教法两大主题,拟定课题主题,以工作室成员为主要力量,进行前期资料检索,查阅,制定研究方案和实验学校。
5、发表文章。结合《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校园足球》的征稿范围,积极投稿,锻炼提升反思总结能力。
我们工作室的15位老师均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尽管面临的教学环境与教学问题都不相同,但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全体学员们态度端正,积极参与工作室开展的活动,互相学习与借鉴,交流与讨论在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与教学体验。经过两年的学习,**老师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令我感动,也促使我在课堂教学方面、专业理论学习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和提高。现将两年来名师工作室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学习的收获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素养
在明确工作室工作任务与努力方向、根据**老师制定的工作室发展规划和设立了工作室工作目标后,我们作了个人基本情况的简介,**老师同我们拟订适合自己的个人计划和主攻方向,也为我们选择了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与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书籍,让我们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同时,我也能够强迫着自己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广泛的读书和学习,阅读更多的专业教学报刊杂志,从中获取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最前沿的信息。通过多次的理论学习,我明白了以科研促教研的重要性,更新了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学素养,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2、以课例为载体,开展教研,增加了交流与学习的机会
除了定时的理论学习外,在每周三下午的工作室学习时间,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听工作室各位老师的研究课,尝试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探索。在每次听课后,先由执教者说教学设计和反思,其余的组员根据不同的教学实践交流各自的教学体验及认识,并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探讨,一次次的交流、一次次集体火花的碰撞,大家一致认为教学上要坚持“求真务实、反思进取”的教学态度,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追求,形成“真实、独特、创新”的教学风格。在一系列丰富的工作室实践活动和**老师专业、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工作室已逐步形成了团结、进取、和谐的学习氛围。
名师工作室的开展,为我们学员与导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学员与导师间的互动和学员彼此的听课、研讨和交流,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沟通,通过这种沟通,大家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3、学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充实自己、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要求教师不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具备很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专业知识只是关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专业能力是教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能力,这种能力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更依赖于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专业品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表现为教师对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基本态度。在教师的众多专业品质中,最重要的是勤于实践和反思的品质。因此“理论—实践—反思”是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的必要手段,我将更积极投入教育理论学习,大胆地在教育中进行实践,勤于反思与总结。
4、学到要时刻提醒自己一切的教育活动都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仅有责任心、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寻找多种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去赢得学生的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这就需要教师要用情感去教育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只要换一种心境、换一个角度,蹲下身子看一看、换个角度想一想、搭个台子试一试,我们就可以快乐地工作、快乐地思考、快乐地去研究。
二、参加的活动
这两年里,我积极参加了名师工作室的所有活动。首先,我参加了赵敏老师、赵海平老师、张国喜老师、段祖军老师、侯开亮老师、张颖老师、洪涛老师、颜阳老师、唐志刚老师等多位老师所上研究课的听课、说课、评课的全过程,每一次听课、说课、评课对我都非常有启发,不断找出差距,使自己进一步提高。其次,我上了题为《卤族元素》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探究课,各位老师听完后给我提出了很多中肯和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得我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学任务完成得更好,让我得到很大的提高。此外,2010年3月我还与名师工作室的导师和学友们一起到郑州市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实验区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成果交流会”。短短几天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作为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新课程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教师和学生都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我们也将在新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中,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三、取得的成绩
1.教学方面
所教2010届文科班会考合格率为100%,两个理科班的成绩则一直位于年级第一名和第二名:
2010年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2010年参加昆明市高三复习课说课大赛,荣获昆明市一等奖;
2010年受昆明市教科院邀请,参加了到寻甸民族中学的“送课下乡”活动,受到师生的好评;
2010年被评为官渡区“优秀教师”。
2.教研方面
积极参与名师工作室的各项课题研究;
撰写论文《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的学生兴趣》、《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为学生营建自主学习的空间——新课程下的高一化学教学》;
有关高考试题分析的文章:《赏析一道有机框图推断题》、《一道无机框图推断题的解题策略》、《基础与信息的有机整合》先后在《学生新报》上发表。
**年至2010年三次参与云南专版《名师金典》高考第一轮总复习的编写工作;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2-0031-03
一、工作室成立的作用和意义
名师工作室是以职业教育教学名师牵头,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名师自我提升提供平台,同时也为区域内同专业教师提供交流的机会,打造区域内高层次的教师团队。名师工作室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室,是加强教学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实践基地,是整合教育教学优质资源的中心,是开展社会咨询和服务的窗口,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高地,是教师成长的沃土。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探索科学高效的优秀人才成长机制,形成以名教师为核心的高层次骨干教师团队和专家型教师研究群体,带动学校专业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工作室的主要功能定位及目标
工作室的功能定位要清楚和明晰。结合工作室的工作要求和主持人的特长,工作重点要突出。崔立平英语教学名师工作室主要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二是学生技能大赛训练与指导研究。三是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经过三年的建设使工作室成为团队成员专业成长和培养优秀学生的基地,学生技能大赛训练与指导的工作间、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室。
三、名师工作室建设的主要做法与措施
(一)人才培养
1.引外联,学习中找不足
名师工作室建设,始终围绕学校重点工作开展,为学生就业服务。作为中职第一批唯一一个基础学科名师工作室,怎样结合职业教育特点,为学生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做好积淀呢?我们认为:一是向专家和同行学习。工作室至少每年为学员组织一次大型专业学习,我们与长春新东方英语语培训学校合作成立教师“倍学口语”班,旨在提高英语教师的口语实际应用能力。组织教师们参加外研社和北外联合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组织的英语骨干教师研修班”,亲身聆听专家报告和各校经验,与高职院校的教师共同学习、交流和展示,开拓了视野,在职教理念,教学理论和方法设计方面都有很大收获。二是向企业学习。通过“引企入校”,邀请外语培训学校的英语培训专家和英语外教进入课堂听课,给予教相应的专业指导,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规范教学用语,帮助教师成长进步。三是自主学习。实施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升工程”,让教师自我规划发展愿景、自我确定项目任务、自我交流反思,提高名师工作室教育教学能力。
具体措施:
(1)建立名师成长档案。名师成长档案全面记录成员及学员的学习和培养过程,内容随时更新。我结合记录对名师工作室成员的教学、学习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每一位成员成长过程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进行疏导和帮助。
(2)实施青蓝工程。以老带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设计了“青蓝工程”日志,这是新老教师交流的桥梁,也是互相促进的媒介。
(3)开展信息化培训。一方面,利用工作室成员自身的专业特长,开展校内培训;另一方面派老师去同济、东北师大等国内知名学府参加信息化相关培训。
(4)开展教学比赛,以赛促教。学校会在不同阶段,开展“优质课”、“一师一优课”“信息化大赛”等活动,工作室会邀请省、市英语教研员和英儒外语培训学校的英语培训专家担任评委。
2.科研引领,确定项目深研究
带领主持人团队系统学习职教理论知识,如姜大源教授的《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于志晶教授负责的《职业技术教育》、Marianne celce-Murcia主编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等。扎实开展基于“中职生英语学习兴趣及口语能力提升”的系列研究,如微课程开发、教学成果的申报、“四优能动”教学模式改革等项目,有效推进了成员和学员的教科研能力提升。
3.活动育人,搭建平台多展示
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的现实状况是: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英语学习缺少热情和主动性,听不懂也表达不出来,听说能力很差,无法适应就业的标准和要求。为了促进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提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通过实践,我们认为“活动育人”是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展示和锻炼,教师在活动中也提高了指导和组织能力。
工作室成立英文报社,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编辑和策划,主要以锻炼学生的采编能力。
与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合作举办学生英语角。开展了学生英文歌大赛和英语演讲比赛。每一个活动我们都能带动一部分孩子的参与,吸引更多目光的追随,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形成了一种规模,一种趋势,一种常态。事实证明,通过每一次的活动,会有更多的新生面孔脱颖而出,成为一种促进英语学习的新力量。
(二)学生大赛
技能大赛的主要工作重点是进行大赛训练材料的修改和增删。在发动校内全体英语教师参与编写训练材料的基础上,我们聘请外籍教师对文字进行修改和润色,保证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并对大赛指导流程进行了总结。即:成立大赛指导小组制定选拔、培训计划确立指导教师名单分解工作任务(根据比赛项目内容进行分解)进行课程安排开展一阶段验收聘请专家进行阶段指导(外教)针对出现问题制定调整方案培训进行时开展二阶段验收进行自信心训练(巡班演讲)专家指导制定参赛方案(根据学生训练后水平量体裁衣)进行分项目模块训练。
训练方法主要以克服学生怯场心理为主要突破点,建立学生自信。利用早自习时间让大赛选手到陌生的班级去演讲;课间到人最多的楼门口去大声演讲;间操之后,让学生站在领操台上面对空旷的操场大声朗读;利用学校的小剧场,让学生在镁光灯下展示风采。这些方法能帮助学生克服对人、对场地、对灯光的紧张,最终提高心理素质。
(三)教学改革
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我们做了以下探索。
(1)成立“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班,并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任务单导学、21天英语表达习惯养成训练等教学方法的尝试。名师工作室的成员要在自己的任课班级选出一个学习氛围差,学生相对难教的班作为实验班。工作室成员整体进入实验班的教学研究,共同开展教学研讨,针对实验班的实际情况商定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开展“四优能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以一学期为时间基点,比对实验效果,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2)改革评价模式,加大口语考试分数比例,开展等级评价。并对达到A等的同学颁发证书和免考的奖励。
(3)建立教师教案档案,教案档案包括教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录像和教学反思,同时开展同课异构,完善“四优能动课堂教学模式”。
(4)建立网络交流和互动平台。建立工作动态、资源生成整合和成果辐射推广等方面的L馔站,网页定期更换内容,工作室成员要每两周上传一次上课视频、一个教学案例,推广实验成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四)健全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
长春市教育局负责统筹管理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运行。学校成立名师工作室的领导机构,由校长任组长,各部门相关成员为组员,对工作室工作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督导。学校发文命名名师工作室并制订标牌,在工作室成立大会上授牌,名师工作室依据建设方案开始全面运作。
2.条件保障
学校对工作室给予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方面的支持。为名师工作室提供独立的工作场所,能够同时容纳5.6人同时办公,并配备打印机、录像机、微机等相应的设施设备。
3.人员保障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与每个成员签订《名师工作室成员互相合作、共同提高协议书》,在完成工作室研究项目和个人专业化成长方面制订周期发展目标,规定双方职责、权利及评估办法。名师工作室成员要提交规划书,上交名师个人工作规划,提供参与工作室所有工作的保证。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承诺乐于承担工作室的各项活动,并且提供适当的人员支持。
4.资金保障
长春市教育局为每个名师工作室拨款20万元,立项评审后一次性拨付挂牌院校。
5.制度保障
建立《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健全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工作制度、考核和奖励制度,规范工作室工作流程,完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让制度发挥激励和指引发展的作用。为保证工作室工作的顺畅进行,固定召开几个会议。学期初召开工作布置会,制定工作室学期工作计划,确定工作室成员的阶段工作目标和分工。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总结上个月工作,布置下个月安排,督促检查各项工作的实施情况,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期末召开一次总结会,安排本学期需要展示的成果内容和形式,分享成功的经验,探讨存在的问题。
四、成果和展望
第二条名师工作室的申报条件
1.具有符合以下条件的名师。
“名师”应是教书育人的模范、教学和科研的能手,具有较强的专业引领、培训指导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获得特级教师称号的中小学教师。
(2)获得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称号的中小学教师。
(3)在所任教的学科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当地是被公认的学科带头人,有较丰富的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经历和经验的优秀中小学教师。
2.具有履行名师工作室主要职责的必要条件。
第三条名师工作室的分布、申报和审批程序
1.名师工作室在全省范围内评选,参照各地教育发展和名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以学段、学科统筹安排申报名额。
2.申报和审批的程序:由具备条件的学校组织教师自愿申报,并按要求填写相关材料,经所在学校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由地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初评;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各市推荐的名师及名师工作室进行复评,最后确定名师工作室并授予证书和牌匾。
第四条名师工作室的人员组成
名师工作室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挂牌名师,主持工作室的全面工作,是工作室的责任人;二是工作室成员,由任教科目相同的骨干教师组成,成员不少于5人(其中1人应来自名师任职学校,兼任名师助理),协助名师开展工作;三是学员,进行教育实习和接受培训的各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和青年教师,每期2-10人。
第五条名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责
1.加强师德建设。挂牌名师要在师德方面率先垂范,通过言传身教帮助成员提升学识水平和师德修养,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2.承担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并按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参与本地区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工作,成为骨干教师成长的摇篮。
3.负责指导学员制订专业发展计划,通过集体备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案例分析、课例开发、课题研究和巡回讲座等形式,引导学员专业提升。
4.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在本周期内,完成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委托课题研究,并完成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专业论文或专业著作。同时根据当地教育教学情况开展课题研究,为当地教学改革提供科研服务。
5.发挥名师教学示范和辐射作用。通过组织学员上示范课、专题讲座、教学研讨等形式,促进当地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
6.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为学校和本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献言献策。
第六条名师工作室的指导与管理
1.名师工作室由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业务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所辖教师培训机构负责培训业务的过程管理。
2.名师工作室所在学校协助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工作室进行日常管理,学校应指派一名副校长专门分管名师工作室。
3.省教育厅定期组织挂牌名师进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挂牌名师的专业水平,组织专家为名师工作室提供业务指导并进行业务检查、评估。
第七条名师工作室的保障措施
1.工作条件保障。名师工作室要有独立的办公室,并具备基本的办公条件,配置一定数量的专业书籍资料。有条件的要配备信息化设备和系统。
2.制度保障。名师工作室的岗位职责纳入教学工作管理,为保证挂牌名师及其助理履行职责,应适当减少挂牌名师的日常教学和其他一般性工作。
3.经费保障。名师工作室由省、市、县三级共建共享,省教育厅按照每个名师工作室每年不低于2万元的标准提供经费资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原则上按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资金提供资助。经费主要用于名师工作室的图书资料购置、办公设备购置、网站建设和外出指导及参观考察的开支。
第八条名师工作室的考核与评价
1.考核形式。每期省级培训结束后工作室进行一次总结,周期结束后对名师工作室进行考评。考核的方式主要有:一是查看原始材料;二是听取工作室的汇报;三是听取学校的评价;四是深入课堂听课和参与教研活动进行现场观摩。
2.考核内容。一是名师工作室的自身建设,二是名师工作室在培训和指导教师方面的主要业绩,三是在教学科研中所发挥的作用。
我们必须思考,名师工作室需要“+”点什么?
一、“+”点用户思维:以成员为中心
互联网思维,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是指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工作室必须建立起“以成员为中心”的工作室文化。没有成员的认同,单向的传授是不完美的。
工作室自2011年成立以来,共有35位成员,他们分别来自广东省各地级市,这么多人,来自不同的地方,又有差异,怎样把他们凝聚在一起呢?
1.我的工作室,不,是你的工作室
2012年我的第一批工作室成员进入了工作室,他们在工作室要跟岗21天,每天等着我安排,在这21天里我无时无刻不陪伴着他们,用尽了“洪荒之力”,勉强应付了学校和工作室的各项工作。学员们感慨留言时说,感谢朱老师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平台和交流机会。这句话触动了我:“这个工作室难道不是大家的工作室吗?这个平台不是大家共享的平台吗?”
工作室通过构建工作室文化凝聚成员,秉着让每位教师施展才华的活动理念,坚持自我展示、助人自助、成长成名、相约幸福的活动宗旨,构成了“追梦”的学习型团队。每一个成员都是这个学习型团队的主人,在这里共生、共建、共成长,见证共同进步――工作室属于你、我、他。
2.越参与,越快乐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工作室构建“区域联盟”三个研究团队:以导师专家为中心的培训团队,以骨干为领头的指导团队,以新秀为主体的实践团队,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到工作室的工作当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工作室的发展奉献力量,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江义中学吕倩玲老师说:“这几年,谢谢工作室为我量身定制的培训项目,我在工作室的教研引领下,深入研究了‘活动式导学课堂’、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翻转课堂、微课制作,并把成果以论文、课例等形式呈现出来,让我获誉无数。”
广东省东莞市可园中学余俊城老师在总结中说道:“之前,我们特别怕的就是,只有自己的路,而不知道别人的路,更不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快速发展的路。而名师,实际上就是告诉你,有哪些路你是没有必要再走的,有哪些地方你是可以进一步开拓创新的。”
二、“+”点平台思维:构建多方共赢生态圈
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平台化思维,更高级的目标是要构建一个多方共赢的生态圈,大家在这样的生态圈中相互增值,相互体验成功的快乐。平台化思维对于工作室发展的启示,就是要努力把工作室建成一个教师工作、学习交流、成长的平台。这个平台要有足够的黏着力,让教师感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这个平台,离不开这个团队或组织。
工作室初期开展教研活动、课题活动、读书活动、送教活动等。工作室成员由于工作关系和地域上的差异,经常有缺席的情况出现。有时候主持人上课都来不了。面对这个现实的问题,我们必须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道路。于是我们开设网络BBS、QQ、微信圈等平台进行网络评课交流、资源分享、主题研究等活动。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东涌中学冯子君老师说:“我们通过线上的方式,随时沟通、随时学习、随时分享。我在这上面学到了很多东西。”
当然工作室也开通了博客和网站,但发现博客和网站的内容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互联网+名师(+教师团队+学生)”的新思路,建立了道德与法治智慧教育网站,开设了微课程、学生天地、道德课堂、法律课堂、工作室风采等栏目。让学生和老师共同搭建这个平台,展示工作室研究成果,召集优秀资源,为教师、家长、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工作室的资源有了更多的受众。释放了团队成员、学员老师的创造力,大家在这样的生态圈中相互增值,相互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点跨界思维:视角延伸带来颠覆性创新
所谓跨界思维,就是以跨越自身学科、专业界限的知识及思维,多视角、多层面来审视问题、解决问题,用大视野、超视距的眼光提出事物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思考方式。要跨界,必须拆除思想的藩篱,打破行业界限,以跨行业、无边界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跨界,给无数高科技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及希望。同样,跨界思维也可以给教师发展带来启示。
今天的学生,是数字化时代里生活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接触和使用这些数字化产品,体验数字化环境带来的种种便利。正如《中国教育报》中《奔跑吧,智慧教育》所言,“95后”“00后”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更喜欢技术,更依赖网络,更习惯于碎片化的学习。那么,究竟应该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教学方式?5年后、10年后、20年后,教师将站在怎样一个课堂里?
名师工作室作为教育科研的先锋队,应该主动顺应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充分认识大数据、云计算和网络技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动向基于网络和数据的教学研究靠拢。
今天看一个教师的潜力,就看他(她)离互联网有多远,能够真正用互联网思维重构的教学,才可能真正赢得未来;今天看一堂好课,就看它离互联网有多远,能够真正用互联网思维重构的课堂,才可能真正赢得未来。
工作室在2011年开始进行智能数字课堂的研究,一路走来,苦尽甘来。2011年就致力构建一个智能管理、智能互动、智能诊断、智能评价的颠覆性的课堂互动平台,花了一年的时间开发出来的平台,不适合教师,也不适合学生,教师不愿意运用这套互动平台。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断外出学习寻找智能课堂开发和运用的平台,没有找到,但找到了思路和方法,与公司合作,走企业和学校(工作室)跨界合作的道路。2013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江义中学枣尚智慧教育互动平台成功运营。智能数字课堂主要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的盲目性(以学定标)、课堂反馈的时效性(当堂反馈)、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及时诊断)、学习方式的适合性(自主合作)、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因学而变)。只要有移动终端就可以安装互动平台,实现家长、学生、教师三端共存。
2014年工作室致力微课的开发与运用,实现课堂的翻转,工作室全体成员(电脑老师)参加,开发出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微课程,各自有自己的特色,能M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江义中学吴耀全老师说:“工作室组织的外出培训、校本课程、专家讲座,让我学习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包括信息化教育。智慧课堂、微课设计与制作、思维导图已经成了我的专业发展优势,同时,我也承担了许多重要活动:智慧课堂展示、顺德区勒流街道微课讲座、学校的校本课程――思维课堂。在这些活动中我不断成长,实现自我价值,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伴行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和深水突围,一种教师发展的组织形式与路径创新――名师工作室,悄然走上前沿,汇成一股刷新教师专业发展景象的新生力量。
正在经历阵痛的素质教育攻坚,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专业发展挑战。学历主义的、行政主宰的、校本研修的、民间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延伸,尚难有效适应多元化、高诉求的教师发展需求:或过分强调行政意志而忽略教师内需主导,或过分强调教师自主而缺乏制度规范与机制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在力量生成、路径开拓和空间拓展上,存在着阻遏前行的磕磕碰碰。
正是这样的背景呼唤,一定程度上克服前述短板,兼得诸家之长的名师工作室,刚起步就因多方呵护和内力涌动而大行其道。
顶层设计:开掘团队行走的精神引动力
基于自主发展的高度与质量诉求,基于语文教育真谛寻觅与课堂教学潜能唤醒,一群不甘寂寞的语文教育寻梦者,汇聚陈曦名师工作室,开始了自觉而力量激发聚生的嬗变之旅。
“许是倦了,许是累了,从教十一年,已经没有了刚上讲台的那份激情,想奋进却总是原地踏步,想超越却又停滞不前。当我听说有机会加入陈曦工作室,我激动万分。因为陈曦是我仰慕的一位名师,我渴望近距离地接触,聆听她的教诲,为自己的成长加油。”
“没想到大学刚毕业的我就如此幸运,因为一堂公开课受到陈曦校长垂爱,破格进入陈曦工作室,让我在迷茫中找到了前进方向。”
走人职业倦怠期的教师需要寻找新的动力源泉,刚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发展的方向引领,有理想追求的老师需要更好的发展平台,区域教育需要名优教师集群聚生的辐射效应,近年来成都市组建了一批以省市特级教师、市级名优教师命名的名师工作室。
走出一条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创新之路。“树立一位名师、带动一门学科、带出一个团队、产生一批成果,使名师工作室成为名副其实的骨干教师聚集地和名师名家孵化地,成为青年教师学习和成长的摇篮。”成都市教育局对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定位和价值诉求,既在导引工作室前行的方向,又着力点燃每个成员发展的内生动力。
名师工作室创新前行的根本动力,源自领衔人及其成员的理想情怀与愿景牵引。作为以名师学术与人格力量凝聚起来的非行政性组织,名师工作室本质上是一个以名师引领、学科研修为纽带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其魅力在于以先进的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团队发展软实力。
基于自我蜕变和团队共生的梦想集成,凝聚学习型教师团队。以“迷恋他人成长”的名师情怀,以“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领衔定位,引领团队成员快速成长。2012年,陈曦工作室一起步就找到了“神”的力量牵引。
作为拥有30多名成员、颇具规模的成都市首批名师工作室,陈曦工作室聚集了一批成都市青优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还有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和刚跨出校门的优大生。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区县和学校,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教育背景、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性,但都怀揣共同的教育梦想,汇聚到工作室这个异质创生的精神家园。
身兼省级特级教师、成都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校长多重身份的陈曦,坚持“系统设计”和“个性成长”的原则,抓住师德、专业、发展等教师成长的本质元素,一起步就引领工作室确立了“以师德铸魂,从经师走向仁师:善良之性、宽容之心、融和之行;以专业固本,从研修走向研究:终身学习力、教学实践力、学术研究力;以发展添翼,从共创走向共赢:互动、互补、互赢”的团队愿景,既凝练团队发展的方向,又着力唤起每个成员的成长觉醒。
工作室成立之初就以“三年发展规划”,确立了指导思想、价值诉求与目标定位,明确了成员职责、行为守则与考评要求。按照“打造优秀群体,产生名优效应”的价值定位,确立了“开展课题研究,适应自身发展”的课程定位、“整合实践活动,优化研训过程”的路径定位、“建立多元机制,体现人文关怀”的管理定位、“任务驱动和自觉发展”的职责定位,建立了协同管理、过程量化、考核评价、奖惩激励等多元机制,试图实现团队成员优势互补、经验分享、思想交锋、智慧启迪。
这样的价值定位、系统规划和机制建设,既为团队发展建构了愿景,更让每个成员认知认同愿景,并在可行性愿景和良性机制牵引下,一起心向那“梦里花开”的地方。
团队成员的心声或许就能说明这一点:
“有幸加入陈曦工作室是一种荣誉,又是一个机遇,既是对自我提升的挑战,还是一种鞭策,促使我们不断激发前进的动力。”
“陈曦不仅是我们灵魂的导师,她更像邻家亲切和蔼的大姐,是我们知心的朋友;她如水一样淡泊宁静、婉约纯净……我愿永远追随在她身边,走进她上善若水的诗意人生。”
路径寻求:激扬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创生力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在激扬奋进的探索中,陈曦工作室成员从富于挑战性的实践研究中寻找光亮、动力、点位,开展合作研修,在主题沙龙、课例研究、学习交流等平台上,创享教育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智慧与情感力量。
课题联动,引领课堂转型
陈曦工作室选择了一条攻坚克难的发展道路。在新课改背景下,每个语文教师都面临课堂教学转型和新型课堂建构的挑战。虽然课改已走过十几年,但目前能够呈现新课堂特质并让新课堂大行其道的教师还为数不多。
直面课改攻坚的核心任务,寻求课堂创新的本源。陈曦工作室以《小学语文“三主”创新性课堂的实践研究》为发展主题,立项为成都市名师专项课题。课题以“三主”创新课堂探索的目标引领,凸显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三好”天性,强化自学点、创生点、拓展点的“三点”表现,达成新疑问、新发现、新变化的“三新”效果,着力开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转型建构之路,聚力推升团队成员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主”课堂的探索旨在促进课堂转型、唤起课堂价值的人本回归:回归儿童、发现儿童、激发儿童、发展儿童,充分激发教与学的潜能与活力,打造课堂高效能。虽然工作室成员所处地域分散,但因研究主题的开放性、研究方式的灵活性、研究途径的多样性,研究课题有机联动起校、区、市三维统整的课堂创生力。
2012年11月,工作室成员齐聚成都高新区中和小学,首次课例研究便以探索“三主”创新性课堂为主题,展开同课异构。同年12月,全体成员参加“构建读写链策略研究”市级研讨活动,工作室成员陈娟、钟倩与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同台献课,展示“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的教学特色。
2013年春夏之交,工作室成员再聚西芯小学参加语文课例研修活动,学习养成悉心观察、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勤于反思等研究品性。6月4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和成都市的部分教育专家、成都部分学校代表汇聚陈曦工作室,展开“三主”创新型课堂课例研究,研讨会以创新性、高端性和独特的研究价值、学术引领、辐射作用,赢得同行关注。
2014年4月,陈曦工作室与成都市李建荣工作室、南充市高坪区工作室、都江堰市安龙学校,联合开展题为“专题统领、做学生学习的支持者”研讨活动。6月,以“课堂创新,团队质变”为主题的陈曦工作室阶段回眸暨“三主”创新型课堂研讨会,在西芯小学举行。来自成都市教科院及各区县名师工作室成员走进“三主”创新课堂,分享陈曦工作室团队质变的成长历程。与会专家、领导认定“三主”创新性课堂,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和学术引领作用。
资源统整,构筑智慧高地
“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借助专家指导,赢得智慧引领,名师工作室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陈曦工作室以自己的独特优势,汇聚了一批来自省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形成了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合力。
江苏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薛法根、北京小学吉春亚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四川师大教授张伟和余虹教授、江苏扬州市教科院陈萍、四川省教科所《教育科学论坛》副主编张泽科等先后成为工作室的指导专家。
多方力量介入,为工作室打开了国内前沿研究、专业发展的宽广视角,构筑了一个导引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智慧高地。专家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厚的理论素养,为工作室成员发展提供了近距离可触摸的方向指针和力量引擎。
思想集成,见证团队成长
“2013年暑假,听说工作室要集成老师们的成长足迹和研究成果,大家都难以置信。可冷静思考:我们为什么汇聚在一起,究竟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最终要到哪里去?回望来路,蓦然发现,我们有太多的感触须一吐为快!”
陈曦工作室决意以教师发展案例展开反思性研究,以“专著”形式从一般意义探视工作室发展的方向、内涵、动力和路径。
工作室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陈曦工作室专著《名师工作室思想集成与行为破题》给出的回答是:“追新之梦,团队汇聚的动力之源;求新之路,团队发展的必然路径;留新之痕,团队成长的坚实步履。”
工作室究竟开辟了怎样的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专著”如是梳理:“课例研究:提升教学核心能力”、“高端论坛:打造教学能力引擎”、“专家引领:唤醒教师成长觉醒”、“平台高度,筑起发展高度”、“教育‘沙龙’:聚生教育智慧”。
工作室究竟集成了哪些有价值的思想?“专著”如是总结:“案例一撇”集“三主”经典课例、“借我慧眼”集精彩点评、“众说新语”集创新观点的分享、“逐新之旅”集真实的成长感悟。
2014年3月,《名师工作室思想集成与行为破题》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本沾着泥土芬芳的教育专著,是迄今为止成都乃至四川第一本集中探索名师工作室发展思想、策略与行为技术的著作,既是团队激情实践、理性思考、提炼升华的集萃,更是团队教育生命成长的见证。
积淀、破冰、行走……一本书,一本朴素如莲的处女作,集成了团队成员本真纯粹的教学思想。一本书,一段静心沉淀的旅程,老师们用文字记录成长的点滴,用铅字见证团队的生长,镌刻着团队成长的脚印――行为破题,永远行走的姿态。
纵深挺进:放大教师团队的发展聚生力
基于名师自主领衔与组织助力,基于教师迫切发展的自主加盟与团队共攘,基于专家学者宝贵的智力支持,陈曦工作室唤起了团队自我觉醒与创新发展的力量。一批教师在这里经历了凤凰涅,实现了课堂教学改革力量、教学研究力量的快速优质成长。
两年铿锵行走,陈曦工作室在顶层设计、路径寻求、策略构建、实践行动和效益凸显方面,体现了对教育理想的追寻和专业精神的坚守,以及教育智慧的路径生成和先锋责任的自觉承担。
观察工作室的思想创新与运行轨迹,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组织,相较于传统的教研组、备课组等校本研修组织,更有其难能可贵的优势力量。
一是自觉自主的力量。名师工作室成员来自教师的自主申报,实行“双向选择”,不依靠行政的安排和考核考试的力量,老师们因专业发展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内需聚集起来,有一种自觉自主的力量在发挥作用。
二是异质聚生的力量。名师工作室拥有一个由再生性元素构成的优化结构,有专家型领衔人、市区学科带头人、充满活力的大学生。这样一个跨校跨区域的教师集群,老师们带着各自团队的文化特质和气息汇聚,更容易实现异质文化碰撞整合、融合聚生的教育教学创新突破。
三是人格影响的力量。无论领衔人还是团队佼佼者,都在这里探索创造,依靠人文情怀、人格力量等软力量发挥聚集效应,产生了协同创新的力量。
四是学术引领的力量。与校本教研团队比较,名师工作室在制度规范、考核激励等硬力量方面相对薄弱,其凝聚力、发展力、创造力决然离不开学术、专业的力量。工作室存在、壮大的根本力量,是工作室首席带领团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攻关,并基于名师魅力聚集优质专家资源、构筑智力高地、提升团队的发展高度。
五是精神感染的力量。名师工作室往往是一批具有教育本真追求和理想诉求的优质因子集合体,其深层次精神支撑力和聚合力则是团队成员的教育信仰,以及拥有信仰的教育之人的相互感染、共同提升的精神生命的追求与提质。
六是强劲的组织支持力量。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创新组织,名师工作室的组织支持力量应当是教育行政的热忱期待与倾情助力并存。
六种力量同时发酵,使名师工作室容易产生智力与精神的融合发酵效应,形成一股追寻教育真谛不可遏止的创新、辐射力量。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形式,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具有系统性、创生性和持续性。推进工作室纵深发展,还需进一步拓展眼界和行动地带。
着力学科文化建设。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引领、教学创新为纽带的教师发展共同体。研究视角不能停留于学科教学的表面,仅仅开展一些常规性的听课、评课等研讨活动,而应深入学科教学本质,从课堂现象延伸到学科文化建设,探索学科的本质属性和文化特质,既生成智慧又创生思想,既提升团队研究力,又拓展学科文化内涵。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在这一学期里,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在新的形势下,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转变思维方式,结合工作实际,与时俱进。我深深地感到自己的理论水平有限。因此,我认真地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国数学教育》、《数理化学习》等教育杂志或教育理论书籍。利用课余时间静下心来学理论知识,提高自己在数学教育领域的理论修养,以及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不断提高教科能力,突显特色教育
在名师工作室的带领下我们参与了《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艺术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各项教研活动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充分认识到自己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向45分钟要效益。
三、向工作室成员互学互促,进行教法切磋
我积极参加工作室的每次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我认真听课、议课,认真听取陈老师及工作室各位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将自己教学的困惑拿出来请教大家。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在书本中学、在工作中学、在实践中学,与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在日常教学工作我把自己在参与过程中的体会、感悟、思考、变化以实话实说的形式进行交流,在积极参加过程的同时,对教学有了新的顿悟,教学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我通过教学实践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参加与学校和教研组的各种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作用,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新课程的理念落到教学工作的实处。
四、对工作的反思
专业+名师工作室 顶岗实习 模式构建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根据这一精神,我校以省示范性特色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作为试点,创造性的提出了“专业+名师工作室”轮岗式顶岗实习模式。
一、基于“专业+名师工作室”顶岗实习模式的基本内涵
“专业+名师工作室”轮岗式顶岗实习模式,具体是指学校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骨干教师依托自己的技术和学校的支持,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办了与专业相对应的工作室,本专业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以徒弟的身份到这些老师的工作室进行“教、学、做、练”并完成轮岗式的顶岗实习。
二、基于“专业+名师工作室”顶岗实习模式的研究意义
1.探讨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途径与方法。通过轮岗式的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一些岗位,全面了解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工作项目,促进学生成长为复合型技能人才。
2.满足学生对就业岗位的多元化需求。通过轮岗式的顶岗实习,使学生根据个体差异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岗位,同时轮岗式顶岗实习,给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不同岗位的机会,激发其潜能和准确定位职业生涯。
3.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轮岗式的顶岗实习,增强学生与不同部门(工作室)、师傅(专业教师)以及客户的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学生多岗位的经历,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扩大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4.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轮岗式的顶岗实习,借鉴“名师工作室”的生产工作流程,分析各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对应岗位确定知识、技能和态度模块,并融入国家职业标准,建立电子电器维修专业基础实训、专业及综合实训、生产性实训三层次实践课程体系。
5.搭建“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平台。通过轮岗式的顶岗实习,建设一支符合“敬业爱生、理论扎实、技能精湛、熟悉市场、改革创新”要求的专业带头人队伍。
三、校企共建基于“专业+名师工作室”顶岗实习模式
我校专业骨干教师与三星集团、美的电器、春兰空调、电信公司等企业合作创办了系列电子电器行业的“名师工作室”,创造性地进行校企共建共享的基于“专业+名师工作室”轮岗式顶岗实习模式探索。
1.基于“专业+名师工作室”顶岗实习模式的创建
学校高度重视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校园临街的店面优先承包给校内的教师,依托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骨干教师创办了五个生产性“名师工作室”,即“美的星级服务工作室”“三星售后服务工作室”“春兰空调维修工作室”“湘乡电信公司通讯终端设备售后工作室”“银河电脑及数码产品维修工作室”。这些工作室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与企业合作对外承担生产性业务,对内则为学生提供了能进行轮岗式顶岗实习的基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个真实的企业环境,为学生跨出校门真正实现零试用期走向就业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基于“专业+名师工作室”实习模式的合作形式
(1)学校方面
学校提供“名师工作室”场地及办公设备、实习员工,承担全部的精装修费用,学校还协助进行师资培训及技术指导。为了便于精细管理,学校将采取承包责任制的形式,鼓励并指定性的承包给本校电子电器专业的骨干教师,承包者以法人形式与相关企业进行协商合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需无条件配合学校该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
(2)企业方面
企业方面提供品牌或市场、售后及维修业务、启动资金及技术支持等,在经营期间与承包人员一道承担人员工资、设备及工具维修费用、耗材等经营性相关开支,其生产性盈利或亏损与承包人员共同协议享受或承担。
3.基于“专业+名师工作室”实习模式的具体运作
“名师工作室”它采用企业运作模式,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与认知实习、顶岗实践相结合,实现了“实习”和“经营”两个基本目标,也就是将真实的维修售后服务管理观念引入学校,将企业运营环境浓缩并模拟进教学过程,实现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技能教育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1)构建“专业+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
“名师工作室”从社会上承接专业相关业务,学生在“名师工作室”中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完成顶岗实习,同时也完成了一项工作任务,使实训变成经营性的生产。
(2)制定实习方案,完善实习制度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就业需求,我校请企业、行业专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综合实训方案及校内全真顶岗实习制度,明确实习内容和方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
(3)面向专业学生,多方向提供实训机会
通过市场调研,确定所创办的名师工作室主要是针对“彩电维修”“制冷设备维修及安装”“电子通讯设备维修与安装”“网络及数码产品维修与安装”等专业细分方向的实习。主要满足高三毕业生的全真顶岗实习需求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实训和综合实习。实习效果不但体现了量,而且注重了质。
(4)面向专业教师,提升专业团队素质
“名师工作室”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现实有效的平台,为学校节约了经费,也为教师自我发展提供了空间,使我校涌现出了一批在湘潭乃至全省的“名师”,如钟小平老师,指导学生获技能竞赛省一等奖,代表省参加国赛;顾兴林老师参教师技能竞赛获省二等奖。
实践证明,基于“专业+名师工作室”轮岗式顶岗实习是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一种途径,这种生产性顶岗实习,是学生将来就业的重要基础,也是中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利润,可以真正实现校企生三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