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5 11:25:21
导语: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安全意识淡薄。发展是目标,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安全稳定是高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而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实现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其作用不可谓不重要。但在现实中,一些高校安全意识淡薄,重管理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大学生安全教育只由某一职能部门承担,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在问题发生后才被动应对,事后又缺乏经验总结,致使在校大学生缺乏基本安全知识和技能,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不足。
2.安全教育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国内高校很少配备专门的安全教育教师,大多是由保卫处、学工处工作人员和辅导员兼任,偶尔会聘请社会上相关专业人士来校开设讲座。由于这些部门人员编制有限,而且要承担大量繁杂的日常工作,常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无暇顾及如何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性。
3.大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合理。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安全教育缺乏常规化的组织安排;安全教育内容不够系统化;忽视安全技能的培养等方面。首先,很多高校对安全教育缺乏常规化的组织安排,没有统一设置安全教育课和其他的安全教育活动,最常见的安全教育方式就是辅导员在班会上强调注意防火防盗,外出注意交通安全等。其次,很多高校的安全教育的内容不够系统化,安全教育内容比较零散。在社会形势变化多端的今天,安全问题及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日益增多,而安全教育的内容还停留在传统的法律法规、消防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体现不出时代性,像国家安全、社交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安全、心理安全等相关内容尚未被纳入安全教育的视野。再次,很多高校比较注重安全基础知识的教育,期望通过安全知识的灌输,提高学生的自身防御能力。而这种教育方法恰恰缺少了实践环节的讲授与演练,导致在突发安全事故时,学生很难跟据实际情况而采取正确方式应急逃生。大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处理安全事故的技能、方法,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二、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水平的几点思考
1.强化责任意识,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机制。高校应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的观念,明确安全是高校稳定发展的基础,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确保高校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是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责任制,即从学校到各院系,各院系到各班级逐级签订安全教育“目标责任状”,层层落实安全教育责任,制定详细明确的安全教育考核指标,定期检查考核,从而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落实。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管理机构,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指导、协调和监督,设计规划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并监督落实到位,增加投入使安全教育软硬件的需求得到满足。从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规划、教学管理、效果考核、信息反馈等方面建章立制,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改善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逐步健全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确保大学生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常态化,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2.配备合理的专兼职结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学校应根据在校生的人数规模,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师,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首先,充分依靠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保卫干部、心理学教师、国防教育教师、学校医务人员、专兼职辅导员队伍等参与安全教育活动。其次,可以聘请校外公安民警、消防官兵、指战员以及其他与安全教育有关专业人士共同参与教育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选拔、培训、考核标准,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组建一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3.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方法,拓展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要不断丰富和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方式和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可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交流、社会调查、实操训练、疏散逃生演练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增强安全教育效果。同时,可以把安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中去,引导学生开展以校园安全为主题的各类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画展、主题征文、安全知识竞赛、组建大学生安全保卫志愿者等,让大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让大学生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鼓励同学之间相互教育和提醒,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充分利用报纸、网络、校内广播、电视、宣传栏等载体,丰富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效果,以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
1、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被称之为“天之骄子”,他们热情奔放,性格率真,但处事没有经验,没有防范意识、没有安全知识,更不具备自救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保障学生在校正常学习、生活,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更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促进其成长成才。
2、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学校与社会接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相应地校内外流动人口也在不断增多,高校向着更为开放的大学生迈进,这样给高校本身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如在校发生盗窃、网络诈骗、人身伤害等,给学生带来财产以及人身伤害。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防微杜渐,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有效手段。
3、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在法治社会下高校治理的需要
根据以往高校发生的安全事件分析,大学生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和法律知识,在伤害案件中有的成为受害者,有的确是伤害案件的实施者。因此,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施中,既要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重视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增强法制意识的培养,帮助其树立安全责任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由于自己一时的错误,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带来伤害。
二、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安全教育机制不够健全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学生安全事故的报道比比皆是,“安全无小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校党政领导和学校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大学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并从管理手段如人防、物防、技防等方面投入了人力物力,然而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还没有重视起来,大部分高校只是停留在偶尔搞点消防演练,开开安全讲座上,学生真正了解的安全知识并不是很多。在笔者所在高校进行的一次校园安全文化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在了解校园安全知识方面,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回答“否”。因此,各高校应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大纲,开设安全教育系类课程,包括生活安全教育、专业安全教育等知识,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一些高校的安全教育都是由学校的保卫老师和辅导员负责,保卫部门人员构成复杂,大部分为退伍军人,辅导员的工作量非常大,每天处于“救火”状态。加之这些人员都不是专业人员,不具备安全教育的专业技能,工作起来非常吃力,而且达不到预期效果。
3、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容易因生活、感情、学习、人际关系等,发生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的事件。加之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但涉世不深,生活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差,容易轻信他人而上当受骗。
4、大学生缺少相关安全知识,自我保护能力欠缺
各高校安全教育偏重于学生遵纪守法和自我约束方面的教育,在大学生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技能方面有所欠缺。从以往高校发生安全事件来看,一方面大学生可能是安全事件中的施害者,如打架斗殴、酗酒赌博等,对这类问题依遵纪守法教育是可以的;但另一方面,学生有时又是安全事件中的受害者,如被盗、被骗、被抢、被侵害等,对这类问题仅靠法制纪律教育是不够的,应教授他们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
5、网络安全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冲击
网络作为快捷的信息传媒给同学们带来了学习、生活、娱乐、交往上的极大的便利。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也体现了种种弊端,如大学生网络成瘾,不良信息的传播,网络诈骗等,对大学生的安全造成了伤害。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1、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作为家长应从小教育孩子树立安全意识,教给孩子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应对方法,使孩子从小就养成安全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作为学校要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从各方面完善管理制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教育学生,同时要建立与家长的沟通的制度,将学生在校的种种情况及时反馈家长,做到防患于未然。作为社会要为积极为创造大学生的良好环境提供有利因素,除利用法律手段惩治违法犯罪行为,更要利用公共信息资源和新媒体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积极宣传各种安全知识和实际案例,为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形成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
2、多途径开展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各高校要结合本学校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从师资、教材、课时等方面给予保证。内容要涉及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心理健康、网络安全、交通安全、生命安全、自我防范意识等多方面的知识,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学。其次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以营造学习氛围。在学生中通过举办主题班会、实操演练、安全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以及利用广播、橱窗、条幅、新媒体等向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及教育。
3、加强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与探索
我国现在大学生人数增长十分迅速,给高等院校带来教育契机的同时,安全管理也面临很大的挑战。现在大学生在学校中受到安全方面的教育内容极少,大多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教育。随着人们对安全意识的提高,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已经引起高等院校的重视,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做好学校管理工作,为学校提供安全、健康的教学环境。
一、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安全教育是通过教师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观念教育,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增强心理素质,并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与安全防范措施。
首先,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是依法治国的需要。现在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安全问题,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保证学生的安全,是各个高等院校的法定义务教育活动,促进学校保卫部门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
其次,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能够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成型的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容易被社会中的不良因素影响,缺乏自我道德规范,甚至一些学生缺乏知法、守法意识而走上犯罪道路,开展安全教育可以有效的改善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最后,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为社会治安提供基础保障。现在的信息传递十分方便、迅速,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沉迷于网络,缺乏进取精神。开展安全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清醒认识到社会治安的形势,提高安全意识,掌握防范技能,避免各种不良行为对大学生的侵害。
二、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安全教育重视不足
现在各高等院校已经广泛开展了法制教育,并且加入了高等院校的日常教学课程之中,但针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却没有实质性的教学内容,比如预防火灾、盗窃等事件都没有具体的指导与教学,如何提高警觉意识,避免受到人身伤害,这些都没有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安全教育与法制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内容,法律教育是知识教育,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了解具体的法律规范,而安全教育是技能教育,可以教会学生面临灾害事故时如何逃生,面对危险时如何应对,是实用性较强的安全防范知识。现在一些高等院校很重视安全工作,安全措施比较全面,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消除安全隐患,但在安全教育方面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常流于表面形式,虽然设立了安全教育课程,但没有给予合理的课程安排与监督,安全教育工作没有落实到位[2]。
2.安全教育理论性不强
我国现在还没有出行正式的安全教育教材,缺乏系统理论知识,大多高等院校在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时,安全教育理论性不强,学校的保卫部门只是针对一些案例与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教育,采用这种教育方法对学校的治安与学生的管理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与辅导作用,但学生对于安全教育的具体概念没有较深的认识,缺乏实践性,同时也没有相应的案例作为学习参考。而学校的保障人员缺乏专业素质,缺乏理论依据。对于安全事件的处理办法通常是事后总结与处理,不具备预警能力与应急措施,缺乏安全教育经验。
3.安全教育内容存在误区
在高等院校的安全教育中,由于对安全教育缺乏研究,使安全教育不能得到彻底的落实,在教育内容上只是针对法律常识与遵纪守法方面的宣传教育,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却没有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与预防措施。学生身边如果发生被盗、被抢或者人身受到侵害时,不能仅限于律己教育,知法守法是教育基础,还要教会学生怎样进行自我保护与防卫,如何帮助别人,通常学生在面临各种危险事件时,都不知如何处理,不具备冷静的头脑,不会采取对策,失去了救援机会。另外,在安全教育内容中缺乏实践性。学校中的安全教育通常是讲解与宣传,而学生也缺乏安全意识,认为不会有危险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学习态度也不认真、不积极。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思考,会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大学生开民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高重视规范安全管理保障机制
高等院校要重视安全教育工作,加强安全教育管理,规范学校安全管理保障机制,发挥安全教育的重要作用。学校要落实安全措施,维护学生安全,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并且落实到个人,把学生安全放到第一位,定期进行安全考核,使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能够彻底落实。同时,学校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能力,构建完善的学生安全管理体系,把各项规章制度与规范落实到学校的各个班级,用法律与制度对大学生进行规范,实现安全管理,预防和避免大学生发生违法行为或者安全事故。另外,学校还要建立预警机制。通过日常的小事进行宣传教育,现在的新闻媒体比较发达,传播途径也比较广泛,可以利用这一点向学生积极宣传常发或者新出的案件,为学生敲响警钟,避免发生类似事件。学校还要建立意外事故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处理应急事故能力,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2.加强安全教育理论研究
现在高等院校安全教育工作比较迟滞是由于缺乏安全教育方面的研究。对于大学生来说,安全教育的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只要加强对理论方面的研究,才能使安全教育工作更具有实践性与针对性。加强安全教育理论研究,首先要符合时代需求,对社会当前的具体形势进行预测,展开预见性研究,结合现代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把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避免教育工作形式化,开展主动式安全教育工作;其次,要从发展的眼光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在思路上不断拓宽,根据目前的安全形势,加强研究安全教育的具体工作内容与方法,使安全教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第三,结合现在的社会发展趋势,掌握大学生安全问题的重点,尤其是信息安全与学生心理安全方面的研究。针对现在一些大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比如:预防网络失德、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等方面的信息安全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信息、引导如何安全使用,保证大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3]。
3.安全教育内容系统化、规范化
高等院校要把安全教育放到学校教学日程上,制定适用性较强的教学大纲,规范教材内容,实现安全教育内容系统化、规范化,整体提高安全教育效果。加强安全知识传授、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安全防范技能。在教学内容上要开展针对性教育,比如:人身伤害、财物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并且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紧密相结合,具有较高的实用性。面对现在大学生出现的新问题,要加强人身伤害、网络成瘾、心理危机等预防教育,让大学生提高自我安全意识,具有自我人身保护的技能,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结语
安全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需要重视的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与素质,防范安全事故是教学的关键,积极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为学校提供良好的治安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春梅,刘晓杰,石绍成.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中的自身安全与社会安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 问题及措施
8月9日,20岁的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搭错车"不幸遇害;8月21日,22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4天,并惨遭殴打、;8月28日凌晨,江苏吴江19岁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半个月后确认遭抢劫被杀害;8月29日上午,21岁的浙江女大学生王金芳从家中出门办事,随后失联,当晚,被发现陈尸井里。这都是今年黑色八月发生的惨剧,受害者均是女大学生。为何女大学生如此容易被害?甚至有媒体做了一个实验:开豪车搭讪女大学生,结果5名学生中有4人上了陌生人的豪车。报道一出,引起了哗然,又引起了新一轮的关于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教育问题的探讨。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需要,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
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要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国,必须从大学生安全教育入手。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离不开校园主体,校园主体会对平安校园的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生是高校主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强弱、逃生自救技能的高低以及安全责任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校园治安秩序的好坏,关系着校园和谐稳定与否。
(二) 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增强学生适应能力的需要
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高峰期、关键期,也是提高安全教育水平的最佳时期。多数大学生是从中学校门直接迈进大学校门,初次独自面对社会,生活经验比较欠缺,人生阅历尚浅,思想相对单纯,对安全认识不足,对社会复杂程度缺乏了解。同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和后勤社会化的深入,在校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校园社会化现象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员进校服务,校内及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大量事实说明,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今后毕业走向社会要遇到的问题。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十分必要,是大学生在校正常生活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自身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
(三)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如今校园安全事件频发的大环境,缺乏安全责任,缺少安全知识,无安全防范意识,不具备逃生自救技能,已不符合"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大学生安全教育强调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其实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致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教育体制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安全观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管理、轻教育,高等学校对于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在有许多高校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工作重心放在了对大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力度不够,许多学校都只是辅导员在开学入学大会、节假日前的班会、年级大会上面宣讲一下,没有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也没有规范的安全教育课程,学生不了解安全的重要性,缺乏相关的安全知识。
(二)安全教育中存在实用主义倾向,形式大于内容。
这种实用主义倾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上级安排了,就组织抓一抓,上级不强调,就搁置一边;二是上级进行检查时,就集中力量应付,检查过后就万事大吉;三是发生重大案件和灾害事故时就急于抓,事情过后就放松不管。这些做法最终致使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往往等到发生了事故才来总结、反思,使大学生安全教育成为一阵风。
(三)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性不强,实效性不高,与实际相脱节,形式化严重。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育内容不系统、效果不佳、不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形式化较严重。在安全教育中,安全教育内容不系统,一般只注重某些安全教育的内容,像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财产安全等方面,其他方面的内容被忽视;并且教育的形式是通过几个讲座、图片展览、报告会或者消防演习的形式来开展,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能力和技能的提高,使得教育没有实效性,没有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得教育停留在理论和形式上,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不佳。
(四)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时有大学生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一些人身安全等重大问题,比如当年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案件",因此心理健康问题也应该是高校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进一步加强。
三、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措施
针对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要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进行教学改革。从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
(一)改革高校管理制度,构建安全教育网络
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大学的"育人"功能是大学存在的最重要的方面。学校各部门之间应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以确保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高校在制定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其可行性,以及学生和教师的反应,避免在实施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对立状态,学生工作难以顺利进行;最后,教师要解放思想,改传统狭隘的管理观念为开放多元的管理理念,努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差距,以便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与背景,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和"教书育人"。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任何一个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安全设施存在隐患,二是大学生自身在安全意识、自救能力、安全防范技能、安全知识等方面欠缺,再加上其他方面的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一方面使大学生掌握安全知识,了解安全法规、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防范的技能和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大力加强安全管理工作,落实领导负责制,签订安全防范责任状,完善安全实施,定期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定期召开学习安全会议,使广大师生注意安全教育问题,尽量把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高校的安全工作做到了这两个方面,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高校的安全和稳定。
(三)安全教育讲全讲细,做到真正的落到实处。
事故频发倒逼高校重视安全教育
近年来,社会上公共安全事故频发,与高校相关的民事案件、刑事案件、事故等也出现了增加的趋势,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为了应对安全新形势,2004年4月,教育部下发通知,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基于当前形势的需要与国家相关部门的号召,部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也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当年,北京林业大学在全国首开先河,把安全逃生课列为必修课并纳入学分制。2006年,北京市教委召开“北京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2008年,上海市颁布了全国首个《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然而,对于全国大多数高校而言,大学生安全教育依然仅仅处于宣传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
大学生安全教育概念
安全,通常是指平安、稳定,与危险相对,是不受威胁、不出事故、没有危险的一种状态。安全教育,是针对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安全教育最初主要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尤其是高危行业。随着校园不安全因素的激增,教育领域也开始重视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等教育部门以国家法律、法规策等为依据,以促进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教育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课程教育等为教育途径,使大学生全面掌握安全知识与技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实施依法治校依法治国的需要 从以往高校发生各类安全事件来看,大学生一方面容易成为伤害案件中的被侵主体――受害者,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伤害案件中的施害主体――施害者。在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同时,更需要培养大学生安全责任观,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会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要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国,必须从大学生安全教育入手。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 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离不开校园主体,校园主体会对平安校园的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生是高校主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强弱、逃生自救技能的高低以及安全责任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校园治安秩序的好坏,关系着校园和谐稳定与否。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开放办学模式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办学理念的不断转变,大学校园从封闭式逐步转化为开放式,校园与社会融合进一步得到加深。尤其是后勤服务社会化使得高校中人员结构变的更为复杂,潜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被盗、被伤害等案件有随时发生的可能,给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就必须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如今校园安全事件频发的大环境,缺乏安全责任,缺少安全知识,无安全防范意识,不具备逃生自救技能,已不符合“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大学生安全教育强调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其实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致的。而且,当前大学生从小受到家庭的宠爱,普遍形成了较强的唯我独尊意识与较弱的社会协调能力,较强的参与意识与较弱的承受挫折能力,较强的自我意识与较弱的自我保护能力的反差。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适应环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安全教育的盲区
在当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许多盲区。
重管理,轻教育 随着校园安全事故的频发,“安全重于泰山”管理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校党政领导和学校有关部门,认识到大学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制定了安全工作制度,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在管理上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地加强人防、物防、技防方面的投入,使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然而,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往往被人们忽视。目前在高校中并没有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也没有规范的安全教育课程,学生不了解安全的重要性,缺乏相关的安全知识。
重形式,轻内容 当前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必须引起重视并得到强化,然而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仍旧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有研究表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上级安排了,就组织抓一抓,上级不强调,就搁置一边;二是上级进行检查时,就集中力量应付,检查过后,就万事大吉;三是发生重大案件和灾害事故时就急抓,事情过后就放松不管。这现象在很多校园普遍存在,使得大学生安全教育留驻于表面、留驻于形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 安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27-02
近年来,通过对大学校园内发生的火灾、盗窃、伤害、诈骗等案件进行总结分析,不难发现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独立学院因学生本身的特点和素质,在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多。
一 独立学院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法律意识不强
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个性要强,一直在家庭的保护下,对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对法律中罪与非罪的界限不明确。在实际生活中,一旦遇到各种违法犯罪行为,首先想到的是找父母、找老师,而不能自觉、独立地用法律保护自己,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2.安全防范意识淡薄
现在的大学生自尊心较重,具有较强的自立意识,做事只图方便,不顾后果,并且没有真正接触社会,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大学新生,思想麻痹、疏于防范,大学报到阶段被骗的不在少数。大学期间,各种诈骗、偷盗、抢劫、侵害人身、拐卖等事故也时有发生。况且大学生对于社会规范及防范措施知之甚少,缺乏基本的辨识危险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缺乏安全观念和安全责任,甚至部分学生被人蒙蔽后去欺骗同学。
3.大学生群体本身引发的安全隐患
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特点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在:心理发育滞后、心理冲突明显;个性突出、自我意识较强、社会协调能力较弱,矛盾一触即发;阅历尚浅、社会经验不足、承受能力较弱等等,决定了大学生必然面临很多安全问题的困扰。比
如寝室矛盾是大学生较为常见的但又不能不重视的安全问题,轻则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重则导致引发恶性安全事件。
4.心理问题日渐突出
根据独立学院每学年对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测试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高中升入大学,周围的人和事都在变化,离开家人,来到陌生的环境,稍有不慎,学生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引发原因较为复杂,比如社会就业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社会环境引发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引发的;还有就是学习压力、经济压力较大等引发的攀比心理;甚至恋爱关系破裂等等。例如,部分独立学院学生是因为高考失利才来到的三本院校,学生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容易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等问题;部分贫困大学生因独立学院较贵的学费产生自卑心理,从而感到无所适从等。大学生的心理正在发育之中,尚未成熟,个别学生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和偏激的行为特征。
二 大学生安全教育措施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安全的一项基础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人才保障的根本教育,应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要把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教育力度,实现全员、全面、全程的安全教育。
1.加强舆论宣传,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法律法规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通过知法守法、懂法用法,进而达到扭转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环境的社会性效益。目前,各高校都制定了一些涉及大学生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如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防火安全管理规定等。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通过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的学习,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对大学生在学校的安全成长乃至走向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高校应加强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把各种安全知识、规章制度转化为大学生头脑中的安全观念。这些观念是增强大学生自觉安全意识的前提,以及遇到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散发宣传册、设立咨询台、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宣传板报等方式,运用大量典型的事例来强化大学生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2.思想政治工作中渗透安全教育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以教育为先导,不断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政治觉悟、法制观念和组织纪律性,使依法治校、依法办校有良好的政治基础。把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思想政治辅导员要对安全教育常抓不懈,积极关注、了解安全常识和事件,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方法进行安全教育。其次,要求思想政治辅导员真正融入学生中间,进行换位思考,了解学生担心什么、需要什么,对安全教育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做到有的放矢。再次,了解学生对学校的诉求,为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建议架设无障碍通道,使信息在学校、学生之间畅通无阻。在安全检查、监督、教育上做到多样化,辅导员要以教育引导为主,批评惩罚为辅,避免激化矛盾,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安全教育中来。
3.在学习生活中强化安全教育
根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要将安全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如在校园内张贴标语和告示,使学生提高防范意识;在查寝室或卫生检查时要关注寝室安全隐患,帮助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周末集中时分析事故案例,告诫学生引以为戒等。同时,在第二课堂中进行安全教育,举行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演讲、辩论赛、报告会、知识抢答赛、开展主题班会等学生喜欢、灵活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4.加强心理干预
随着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逐年增多,学校对心理健康也越来越重视。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和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增强他们心理保健意识,端正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同时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心理月活动,通过讲座、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等形式,对大学生的独立生活及大学环境的适应、学生干部工作与学习关系的处理、人际交往的适应、恋爱问题的处理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与帮助。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避免对心理问题的偏见,进而在有困惑的时候,能主动寻求帮助,缓解负面的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的心理危机发生。
5.实践教育法
实践出真知,因此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必不可少的。学校应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教育,让大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安全教育管理中,发挥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动性,从而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比如在学校安全保卫工作中,挑选学生干部参与,使其了解保卫工作的性质,进而对学校宣传安全防范方面的知识就能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或者在学校日常门卫和巡逻管理中,积极运用学生会干部,使他们通过治安管理实践,加强安全防范和减少矛盾冲突。通过学生干部的实践参与和宣传,使得大学生懂得怎样与违法犯罪做斗争,也让学生明白,治安管理,安全防范人人参与,事事关心,保护自己不受侵害,从而提高大学生自防自卫的能力。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是保护国家人才资源的有力措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满足大学生自身安全需要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宣传,注意方式方法,实现自我教育和实践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红光.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9(3)
[2]于海达.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构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3]张峰.大学生安全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探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12)
1、大学生失联事件频频发生
2014年全国多地发生多起女大学生失联、囚禁、遇害事件。江苏吴江19岁女大学生高秋曦在失联半个月后被确认遭抢劫并杀害、20岁的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搭错车”不幸遇害、22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四天,并惨遭殴打、。这一例例的侵害事件不仅令人对受害者感到怜悯,对犯罪嫌疑人的恶劣行径感到愤慨,更在社会及高校引发了一场对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的大讨论,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担忧。
2、大学生对公共危机缺乏警觉与防范
公共危机的祸因主要有六种,分别是自然灾害(包括火灾、风暴、地震、洪水)、公共安全突发事故、恶性刑事案件、恐怖事件、疾病传播(即公共卫生问题)、自然环境恶化等。公共性危机的实质是危及公共安全,破坏社会秩序和生存空间,侵犯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无法根除这六种祸因,难免就会遭遇公共性危机。当前大学生对公共性危机缺乏警觉与防范意识,缺乏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力,掌握的应急知识与求生技能较为薄弱。通过相关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根本不懂得我国公共危机发生的情况,对身边潜藏的危机普遍缺乏警惕。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参加过类似危机事件的应急办法培训,具备基本的应急常识和处理技能。危机来临时,不能保证学生顺利脱离危险。
3、大学生对各种诈骗行为的甄别能力差
诈骗是危害公民财产安全的一种违法犯罪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变化发展,诈骗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升级。诈骗的技术含量也在日益增强。除了传统的面对面行骗之外,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等新形式不断涌现。同时,花样繁多的骗人行为也已走进了大学校园。针对学生特点的校园诈骗案件频频被曝光。如:每年秋季奖助学金评比期间常见的电话诈骗,学生从事兼职活动受骗,学生参加各类培训受骗等等。诈骗的形式手段无论怎么变化,目的都是一样,为了掘取钱财,但大学生对此类骗术缺乏必要的甄别能力,常常因为贪图骗子承诺的利益而收到更大的经济损失。
二、大学生危机应对意识缺乏的原因
1、思想过于单纯
大学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代,大学生活的无忧无虑、丰富多彩,与社会实践的脱离使得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过于单纯。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他们很少有人主动思考隐藏的危机,对发生的事情也缺乏必要的思索,思想的单纯导致了面对危机事件时表现出的茫然不知所措、无以应对;对于骗局很难甄别,容易走进圈套。
2、教育体制的缺陷
我国教育体制重基础理论培养这一模式已经存在数年,随着社会发展变化,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以求适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但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教育轻人格情商教育的缺陷一直未曾有着彻底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大学生面对危机时缺乏应有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使得大学生在各种危机、骗局面前显得无所适从。
3、安全问题认识与防范意识不足
目前,存在于大学生中间的安全隐患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寝室的安全管理、休闲娱乐等方面。从学生管理的角度看,学生选择的休闲娱乐方式是影响其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倘若大多学生选择通宵上网、暴力游戏、赌博等消极的娱乐方式,那在学生中间出现打架斗殴、对网络交友的疏于防范等等则在所难免。寝室内私拉电线、随处吸烟、违规使用大功率用电器等已经成为火灾等人为公共危机的直接源头。学生对于安全隐患的认识不足普遍存在于各个高校,更谈不上防范与技术性的处理。
4、缺乏适当的教育机制
安全教育应当作为一项基础教育长期开展,当前我国教育的现状是安全教育还处在宣传阶段,还未形成具有全局规划的、目标发展的层次,有的学校认为安全教育应当作为学生工作的常态化来抓,还有的学校认为安全教育可做可不做。虽然近年来,结合国家文件要求,各高校也相应出来了一些具体的政策要求,如: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校园治安管理制度等等,但在开展效果上并不明显。在根本上并未解决当前大学生危机应对意识缺乏、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的现状。究其原因,在于当前的教育体制缺乏适当的安全教育策略与实施办法。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应对策略
1、充分利用移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移动新媒体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已经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可,其对教学效果的积极效用非常明显。目前,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采取的主要方式方法还是集中在主题班会、各种管理规定的解读、实践活动等等。但是取得的效果略见一斑。归其原因,由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层次不齐,自觉意识存在差异,价值观念不同等等,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被动之处。为此,我们想要更好的在学生中间进行安全教育,就必须寻找适合学生自身需要,能够对其产生心理满足的方式途径。移动新媒体就应对被视为一个重要手段。将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公共危机发生与处理办法、宿舍安全隐患、人际交往陷阱、网络电信诈骗等系列知识作为专题通过网络平台、手机通讯平台予以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宣传的范围与幅度。其次,结合传统教育方式,将典型案列产生的后果利用新媒体给学生做生动、深刻的展示,使其在心理上真正承认并乐于接受这项教育。
2、加强学生危机应对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针对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的危机应对技能缺乏问题,学校可以根据个案形式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拟定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的模式,设计制定标准作业程序,安排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摸仿情境,加以演练。后通过突发事件处理小组的总结让老师、学生都能亲身参与,进而强化自身的危机感。在实际操作中也能检验出学生对危机事件的综合处理能力。
3、强化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关键词:教育安全;辅导员;大学生
一、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认知能力提高
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依据,本着以提高大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为原则,以对安全知识、对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为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日常生活作用和课上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们自身对安全意识的认知。使其全面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能更好的适应当今形式下的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的社会。
随着大学校园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教育也达到普及化,但是校园内组织的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校园社会化也越来越明显,很好的为大学与社会接轨做出重要的铺垫。但是校园附近与校园内的治安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各种大学校园的治安和刑事案件也随之增多,为校园内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势必会给这样的大学生带来危险。因此,增强培养大学生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已经引起了社会和学校管理群的共识,学校有必要针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制定和实施具体的方案。
二、制定并实施安全教育的重点和内容
(一)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技能,平时加强对大学生门的安全法律意识的普及和教育。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可以通过平时与学生们的接触制定一些以安全意识为重点的主题班会,对学生开展防火、防电、防盗、等以人身安全为第一位的思想展开教育,增加对人身安全、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等的全面安全教育。另外学校相关部门还应该配合辅导员们,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应对技能为基础,对学生开展求生训练、安全演习等训连。此外,辅导员也要注意特殊时期的安全问题,比如对新生入学、节假日休息、外出学习或者实习、毕业后离校等都要做好稳定的安全性教育,建议辅导员可以根据学什们的共同兴趣特点来开展多样、有趣的安全教育工作。
(二)为学生建立档案,来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准备。辅导员可以从各种方面了解学生,比如自我介绍、入学资料、入学体检、老师和同学的介绍、宿舍等表现来对学生所了解的情况做归档处理。此外,作为管理员对学生们应该密切关注,还要通过学生们的身体情况、家庭成员情况以及家庭是否贫困并注意观察是否有违纪、收到处分过和成绩上下波动比较大等方面来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和问题。并且对于有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心理咨询或者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来引导、帮助学生们走出心理阴影。
(三)对大学生们建立并完善安全稳定的应对策略,使其能正确的处理突发事件。辅导员工作能力以及安全教育工作做的好不好的几个重要方面主要体现在:(1)将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位,(2)建立完善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3)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辅导员要保证通信方式24小时畅通,争取在第一时间了解事情发生情况,事情发生的原因,解决事情的有效措施,将事态发展严重性降到最低。如果事态严重时,辅导员应及时上报学校领导以及有关部门,经过学校管理层联系学生家长,做好事情的善后,但些时候更要处理好此次发生的事情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及相关的负面影响。
(四)辅导员们要全面提高自身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知识,增加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于此同时,辅导员更应该具备自身的专业素养,熟悉运用一定的思想教育方法,辅导员在平时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增强其安全知识、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等水平。另外,还要强化训练自身的观察力、判断能力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真正强大自己的内心,做到遇危险事物临危不乱,可以做出准确的处理方式。
三、辅导员对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考与认知
负责和值得信任是学生们感到安全的首要因素,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辅导员都应该提高热情和极强的负责任心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要传递正能量,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学生们。不要以死板的指导员来教育学生们,可以适当变换角色,作为学生们的姐姐或者哥哥来与他们(她们)沟通来了解他们,进而得到他们的信任。这样可以深入学生们的心理更了解学生,对于学生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出现问题时能及时给他们带来处理解决的方法,做到发现问题是能及时批评教育、不偏不向、刚正不阿。奖罚分明,要让学生们懂得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自身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热爱大学生活,并维护好校园的健康环境。
另外,学校的安全教育也有期待加强,帮助大学生们提高自身学识的修养,并且提高学生们在问题处理时的应变能力。学校还要对学生们开展全面性的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的教育等问题做出培训,可以降低学生们在校期间的安全隐患,还可以通过学生们学到法律法规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提高自身应对突发事件或者危机事件的处理解决方式。保证了学生们在今后遇到各种突发事件时候,可以保持镇定的心理,并且可以果断的处理该事件。
四、 总结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安全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总要保证,但是现在许多高校的处理问题时太大众化、比较死板。所以提倡高校的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多元化,开展并提高学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尤其是在高校中的辅导老师起着贯穿的作用,故希望通过我们我们辅导员
的努力,用真诚和热情,将辅导员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更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钟晓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学论文,2013(18).
[2]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工作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大学生安全知识读本.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一)网络行为的概述
网络行为是指在电子网络空间里发生的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活动,这类行为活动虽然所依托的“场域”和“平台”不同,但是正好与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活动对应起来。又称为电子行为、虚拟行为、上网行为。
大学生网络行为主要有:其一,利用网络交流沟通的社交行为,主要表现在用QQ、微信、陌陌等聊天、微博、人人、facebook等主页、贴吧等论坛。其二,信息查找行为,主页表现在:网络搜索查找与阅读浏览自己有兴趣的资料,获取消息和知识。其三,休闲娱乐行为,主要表现利用网络相关软件娱乐如听音乐、看电影、玩网络游戏。其四,学习行为,凭借网络平台海量信息知识学习,主要表现在网络课堂、网上图书馆、网络学习软件等,其五,消费行为,利用网络平台购买物品如网络购物、竞拍等。其六,网络行为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网络诈骗、黑客入侵、病毒传播、侵犯人格权、肆意践踏知识产权等行为。
(二)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概述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指网络失范行为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自身在网络应用的过程中为达到某种目的或者谋求自身利益侵犯他人,表现出来的所有违背道德和违法犯罪的法律行为,从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上从网络违背道德到网络违法直至到网络犯罪行为。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利用电脑病毒入侵、破坏网络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传播网络信息垃圾;恶意诽谤,传播谣言,不健康言论;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诈骗;侵犯他人网络隐私;浏览、下载、肆意传播不良信息,窃取他人商业秘密、人肉搜索,沉迷网络游戏或公开兜售文章、侵犯知识产权等。目前阶段这些行为在大学生网民中不算少数。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意识、学习网络法律知识问题
法文化和“法秩序” 在网络环境下还没有培养起来,网络违法犯罪惩罚力度不大,还没有建立起来信誉体系和追责体系,法律惩慑和预防效果甚微;有些大学生总以为网络是虚拟空间,所以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地发帖、转帖,为了博点击率,罔顾公序良俗,目前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法律意识还比较淡漠,对其个人网络行为法律性质认识比较模糊,个别大学生存在道德约束自控能力不足,违规的行为相对多,“任何形式的法律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法律意识为引导的自觉活动,人们法律意识的性质、程度、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志”。[1]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意识是高校学生内在认同网络法律规范的价值基础之上,能够理性地行使权利,积极主动地服从规则。“法制”意识现今并没渗透到每个人的意识行为中,作为虚拟性、隐蔽性并存的网络,脱离了现实社会的约束,网络活动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力更弱,一些大学生往往难以自我遵从法律。在大学生内部甚至存在着对网络法律规范普遍性漠视,出现的是“学但不用”、“知却不信”、“明知故犯”的不接纳、不认同态度,造成了网络法律规范作用效果甚微。
网络法律知识是指人们对网络法律的性质、目的和作用的认识和了解,对网络法律内容的把握以及对网络法律的良好运用”。[2]而“在不了解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网络行为主体遵从规范的可能性就必定要大打折扣了”。[3]
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了大学生网络法律知识的匮乏:其一,主观方面,大学生根据实用主义,对网络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缺乏主动性,他们倾向于学习民商法、刑法、诉讼法等实用性较强的法律知识,喜欢听案例分析和怎样打官司的知识,对网络法律法规缺少关注度;其二, 客观方面,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加之我国网络立法的时间还不太长,不少大学生对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十分了解。目前,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很少能找到调整网络安全行为方面专业领域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目前高校大学生教学所通用的《法律基础》教材中关于网络法律法规的内容很少,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网络法律安全基础知识的缺失,使得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意识淡薄。结果现今大学生虽热衷于上网,但对于网络法律法规却知之甚少,对网络行为的善恶还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好多人并不清楚哪些网络行为违法,哪些网络行为构成犯罪,极易做出错误的法律判断意识,客观形成淡薄的法制观念。
(二)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适用、网络违法违规问题
法律规范引导、保障大学生网络行为活动合法性、合规性。而大学生网络行为活动的依法展开,对网络社会具有指引和保障作用。大学生对网络法律规范的适用主要由网络法律实践活动来体现,即大学生按照网络法律法规规范进行网络行为,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合法的网络权利,积极使用网络法律法规来解决出现在网络世界中的各类麻烦、纠纷。在网络活动中大学生不会主动依法约束自己违法失范的行为,在遇到纠纷时不借助法律反而消极应对,这是致使高等院校网络法制教育困难重重,收效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一是与网络的特殊性相关,因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快速性等特性,造成了司法实践中“侦破案件难、诉讼审判困难、影响消除艰难”等复杂困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适用网络法律的信心。其二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网络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性不健全,个别处存在不一致;高位阶法律侧重比例小;低位阶规范侧重太多,对不良信息行为的执法解释不明确,公众理解不一,导致部分网络行为无法可依。部分高校大学生在传统性网络活动中的守法、用法及承担责任等方面都表现得比较规范,但还有一些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随意性太强,缺失规范性,出现网络行为问题时候,倾向于自认倒霉等非法律手段解决。
三、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与安全教育关系
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和安全教育联系密切。一方面,加强和改进安全教育,说到底就是要让大学生及安全教育工作者适应时展、变化后的育人环境。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大环境下,网络作为安全教育的新环境,已给安全教育活动带来了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我们必须要借助网络长处,降低、消灭网络违法失范行为,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网络平台教育将会成为安全教育的新手段和新途径。新型的网络平台教育方式与传统安全教育大不相同,对网络行为进行法律安全教育是传统安全教育在工作领域、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单向灌输为主的传统安全教育变得双向互动,借助网络平台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从而做到了安全教育内容的内化成为现实。最后,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和安全教育对策研究中运用了大量法学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而网络行为安全教育的目标也是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教育的目标。所以,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研究本身就具有安全教育的功能。将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与安全教育结合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安全教育创新的重要契机。
四、大学生网络行为安全教育对策
(一)确立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目标,优化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人人玩转网络,虽然他们的网络使用能力很强,但对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却很少涉猎,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比较淡漠。现今,高校校园网络受外来非法侵入现象加重,要想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合理规划大学生涯,必须从学生内因上进行思想突破,让大学生自觉树立主人翁意识,确定网络安全教育目标。
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基本是由大学生指导教师承担。但由于指导教师除了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外,还需要处理琐碎日常管理事务性工作,导致安全教育工作出现不少漏洞。因此,高校要加强安全教育教师的建设,每所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师不仅要熟悉高校安全教育规律和掌握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同时需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高校应结合本校特点,立足实际,有专职、兼职、外聘多样化的方式,组建具有全面系统安全教育背景的专职教师为主力,外聘常年从事心理健康、司法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安全教师为辅助力量,构筑起一个高质、高效、全面的的安全教育师资力量。
(二)优化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内容
要做好大学生网络安全法律教育,就一定要在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讲授内容进行科学布置,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按图索骥的阶段,要“守法”意识深入人心。把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如:班会、研讨会、专题讲座等方式,并在每一次探讨中总结、归纳。激发起高校大学生们对学习网络法律知识的兴趣,这样就能更好增强他们网络行为法律意识和培养起法律观念。把网络安全法律教育引入到课堂教学,开设网络安全法规选修课。选修课可以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网络有关的安全法律法规,通过教学灌输网络安全意识,让每一个走出校园的大学生都具备掌握网络安全知识,了解国家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从根源上有效防范或控制网络安全风险,促使大学生形成自律的规范。完善相关的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考核评价,促使安全教育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并将这种评价纳入学生年度考核中,提高安全教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