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30 22:01:33
导语:在乌鸦喝水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可、石”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喜欢这只遇到困难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乌鸦。
教学重难点:理解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课前准备:实验用的器具、玩具“乌鸦”或图片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
1.(出示玩具“乌鸦”)看,谁认识这只鸟?
(出示生词“乌鸦”)谁认识这个词?
教学“乌鸦”
2.谁能很有礼貌地跟乌鸦朋友打声招呼?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乌鸦吗?
二、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想办法解决;
读通句子,感觉不连贯的地方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同桌互读,互相取长补短。
3.指明逐节朗读。
师:你想对朗读的同学提一点什么建议?
师:朗读的同学,你们能接受他们的建议吗?
师: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他们朗读的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你能超过他们?
4.随机指导读准“着”、“喝”、“渴”、“渐”的字音。
5.选用自己拿手的方式再读课文,结合插图,想想刚才同学们向乌鸦提的问题,你哪些已经读懂了?或标出还不能读懂的地方。
三、解疑、识字、读文、感悟
1.继续质疑。
指名说说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想请教大家吗?
2.解疑。
你已经读懂了哪些问题?是从课文的哪一处领悟到的?
快帮乌鸦来告诉大家。
3.随机解决重要的知识点。
(1)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乌鸦特别想喝水?
理解“到处”------表演、体会(会怎么想、怎么说)------指导朗读第一句。
教学“渴”
(2)联系上下文,理解“喝不到水”的原因。
指导朗读“怎么办”。
(3)实验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同时理解词语“渐渐”。
指导完成读读说说。
指导朗读,特别是“一个一个”、“渐渐”及喝到水时的心情。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也可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
2.总结全文,谁能用三句话讲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两句话呢?一句话呢?
3.你喜欢这只乌鸦吗?用一句话夸夸它。
五、指导背诵。
六、课本剧表演。
七、巩固生字、词。
1.认读生字卡片。(形式要多样,要生动活泼,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选卡片填空。
八、指导书写。
九、扩展活动
1.除了小石子,还能用什么也能使瓶子里的水升高?回家试一试,验证一下。
2.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19、乌鸦喝水
水不多口又小 ---------- 喝不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疑”;探究性学习
一、背景
结合小学语文课标以及教学大纲指导,强调教师应注重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进行教学设“疑”,设“疑”应具备生活化、趣味化以及情景化等特征,进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激发其语文语言以及文学的求知欲、思维创新能力、理解力以及图文想象力等语文综合素养,从而推进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其教学目标构建在小学生识字、规范书写、阅读能力以及语文表述能力等知识与应用层面,一般情况下,以教师设“疑”为主导,以学生解“疑”为过程,让小学生进行自主化以及探究性的合作学习,使其教学层面多层次,不仅仅只停留于单纯的教学文本,意在构建一种多延伸化的小学语文知识结构。笔者以《乌鸦喝水》进行设“疑”教学为例,简略分析。
1.情境设“疑”,明确教学目标
过程:在进行《乌鸦喝水》一课中,笔者利用教学前夕的教学备案,设计了一套系统化的情境导入,以图片、动画、配音等多媒体信息组织学生进行观赏,并设“疑”:请问同学们,如果你是那只乌鸦,你会用什么方式喝到水?
设“疑”完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性质的探究性讨论,从而进入解“疑”阶段,从实践教学表明,大部分的小学生会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并踊跃发言。
结果:以情境的导入,并成功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表现力,不仅教师可穿插其教学文本内容以及理解内容,更能让学生进入生活化的情境思考与讨论之中,不经意间,让学生进入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过程,也提升了教学效率。根据实践表明,如此设“疑”可以让学生巩固旧识与提升新知,训练其语文的语言表述能力以及理解力,从而提升小学生语文个人素养。
2.解“疑”重实践
笔者认为,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并不是为了应试化教育而存在的教学过程,而是为了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笔者在设计教学以及规范课堂的前提下,进行了解“疑”重实践的教学活动,即让学生亲身实验之前对于疑的回答,并与《乌鸦喝水》的方式做对较。
教师事先准备若干吸管、瓶子(有少量水),让学生进行三组解“疑”,第一组:利用吸管喝水;第二组:把瓶子倒过来喝水;第三组:用力挤压瓶子。经小组实验所知以及教师的从中指导与解释,进行如下归纳:第一组效果好(喝水多);第二组效果不佳(喝水少);第三组无效果(无水喝)。
参考文献:
[1]严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D].浙江师范大学,2010(5).
[2]张莉.小学语文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1(11).
一、激趣求“新”——营造和谐氛围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新颖、生动的情境,以引发学生内心的好奇和新鲜感,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在不断获得新知的同时,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如《草原的早晨》新课导人时,我播放一段太阳升起、大地万象更新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并谈话:“每天,我们迎着朝阳去上学,你能感受到早晨有什么特别的吗?”学生纷纷发言,如“早晨的空气特别清新!”“早晨我们上学,大人们也开始上班了,真是一个忙碌的早晨。”“早晨我看到路边的小草花儿都特别有精神,真美!”……学生畅谈对早晨的印象,在和谐的氛围中,我再导入新课内容:“是呀,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发现了早晨如此特别,如此美丽,《草原的早晨》又给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入,在自然和谐的谈话活动中,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争辩求“异”——激发探究欲望
学语文离不开生活。学生对文本中语言的理解、表达技巧、内在情感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自身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学语文,紧扣文本的关键处大胆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引领学生在互相的讨论争辩中,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彰显自己的个人魅力。如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围绕乌鸦喝水的瓶子“做文章”,首先展示给学生三个不同的瓶子,分别是:装半瓶水,瓶口小;装满水,瓶口小;装半瓶水,但瓶口大。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说说乌鸦能不能喝着水,为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各抒己见,产生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接着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找找哪个瓶子跟乌鸦找的一样。并请几名学生到前面来做实验。如此设计,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了,为学生质疑表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更令学生兴趣盎然的是,对有不同意见的问题进行辩论,继而再通过实验证明,让学生在争辩中体验到自我的价值,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表象,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品评求“活”——诱导独特感悟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题材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气息,文化内涵丰富,语言应用精妙,思想表达深刻,是引领学生品评感悟的重要载体。教学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于文本的精彩独到之处无法一一品读感悟,因此,需要老师在解读文本时抓住重点,引领学生对“文眼”、“点睛”之处进行反复诵读品味,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其丰富的内涵。同时,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对文本进行品评,在评中深化哩解,提升认识。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出示“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大家读一读,看能读出什么呢。听学生读后,似乎没有能感觉到乌鸦到处、急切找水喝的感觉,于是我说:“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乌鸦到处找水喝,如果我们用望远镜瞧一瞧,你会看到什么呢?”学生议论纷纷:“乌鸦飞得满头大汗,着急地找水喝!”“我看见了乌鸦飞到田野,飞到树林,飞到山上,可就是找不着水。”甚至还有学生模仿可怜的乌鸦,有气无力地说:“真是渴死我了,哪儿有水呢?”一句话、一个情境,就能够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领学生进人广阔的情景当中,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学生由“局外人”变为“局内人”,在生动的语言描述中,学生的品评感受、独特感悟得到立体凸现。
四、拓展求“广”——提升综合素养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教学中应注重以语文课堂为核心,向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等领域延伸拓展,将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进行有序有效地整合,实现语文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1、注重拓展延伸。如学习了《奶奶的白发》后,我布置以“我学会了做家务”为主题的家庭实践活动,在课堂上通过采访的形式,让学生介绍自己所学会做的事情。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在多样化的语言实践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2、注重回归生活。如学习了《这儿真好》、《世界多美》后,可以带领学生踏青,让学生到郊外农村走一走,感受一下我们奇妙而美丽的大自然。只有这样为语文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真正使我们的语文教材变得开放活泼,体现生活语文的特色;
记得在上《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我在创设情境,拓展思维,激发兴趣,巧设问题上下工夫,结果,孩子们的表现令我折服。如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充分拓展阅读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让学生思考比放小石子更好的办法。以下是师生、生生互动流程的精彩片段:
师:乌鸦很聪明,会利用瓶子旁边的小石子喝到瓶子里的水。可是,如果瓶子的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
学生自思自议。
生1:乌鸦可以去找一根吸管,放进瓶子里,不就喝着水了吗?
师:你这只乌鸦可就省力多了。
生2:乌鸦如果把瓶子推倒了,就可以喝着水了。
其余学生急不可待地要反驳。
生3:你这个办法不行。你把瓶子推倒了,水都流到地上了,被地板吸干了,岂不是前功尽弃?
师:是啊!要考虑到这一点。
生4:我就把瓶子斜一点点,不全放到地上。
生5:乌鸦又没有手,怎么能扶得那么好呢?要是它一不小心,扶不住,瓶子就会摔倒地上打烂了。
师:大家考虑得很周到,能不能把这个办法改进一下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6:我有办法。乌鸦可以先用爪子把地上的沙子挖起来,堆得像小山那样。再把瓶子靠在上面,不就可以喝到水了吗?
教师连忙根据生6的描述画了一幅简笔画在黑板上。
师:现在这样行吗?
学生齐鼓掌。
师:通过大家齐心合力地思考,我们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
学生对于同学提出的办法,纷纷提出改进意见。这样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在新的情境中思考新的应对办法,对别人的办法提出意见和建议,对自己的办法进行不断修正,在表述过程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教师的适时评价,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见解是有意义的,从而更进一步激起学生对思考的兴趣。
在学生充分进行拓展思维训练后,我还将这些创新思维的成果抓住,让学生将想说的话定下来。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乌鸦听了可高兴了,它说下回再遇到这种情况就难不倒它了。你能猜猜,乌鸦会怎么做吗?我们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吧。
以下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成果记录:
生1: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看到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乌鸦的嘴巴太大了,伸不进去,喝不着水。它就开始想办法。想啊想啊,想出来三个办法:(1)我可以用吸管喝水。(2)我把麦秆放进瓶子里,麦秆是空心的,我就可以喝到水了。(3)我把瓶子小心地、慢慢地倾斜,这样就可以喝到水了。
生2: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忽然发现路边的一块石头旁有一个瓶子,乌鸦高兴极了,于是它把嘴巴伸进去,可是瓶子的口太小,它的嘴巴根本就伸不进去呀,怎么办呢?乌鸦看见旁边有一根吸管,就把吸管放进瓶子里,乌鸦痛痛快快地喝着了水,口不渴了。
生3:有一天,乌鸦在山上玩。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一边飞一边找,终于找到一瓶水。但是瓶子里的水少了,乌鸦喝不到,怎么办呢?乌鸦想出了一个办法,乌鸦用力把瓶子推倒,水一滴一滴地流出来,乌鸦终于喝到水了。
生4: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沙子,乌鸦就用翅膀和爪子把沙子堆成一座小山,乌鸦把有水的瓶子斜靠着小山,乌鸦就喝着水了。
上完课后,我感慨万分,我们不能低估孩子,只要引导得法,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远远超过我们的预设。语文教学也许就是这样,当你不再刻意给自己框一个架子时,你才会更接近真实的语文本质,你才会发现自己原来也可以轻松自如地潇洒应对,而结果往往也让自己有更多的惊喜。
一、诱发错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霸占课堂,讲得太多,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解决问题就会浅尝辄止,更谈不上创新.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人为地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犯错”,让学生认认真真地错一回,再引导学生从错误中走出来,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会对数学问题作深入的思考.
教完平方根这节内容后,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的平方根是____,___的平方根是±3. 学生很快得出■的平方根是±4,极个别同学写出4,两派立刻争论起来,只有数学课代表将手一直举着,我知道这个孩子是真正理解了本题,因此我在黑板上写下此题,孩子上来后,直接在■上画个圈,写上4,说:“ ■是它的表象,4才是它的本质,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句话说完,教室里鸦雀无声,大部分同学进入思考状态,继而明白,紧跟鼓掌.
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未发一言,让学生去争论,去思考. 因为这个知识点是教学的难点,直接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印象不深刻,部分学生有可能根本就不听,但是通过错误——争论——纠错,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明白为何出错,才能使学生避免重蹈覆辙. 这样,他们的选择、辨析、批判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分析错误,寻找教学的切入点
教授分式方程时,如何告诉学生增根的概念和产生增根的原因,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通过类比发现新课内容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相似,去分母就是要找准最简公分母. 学生跃跃欲试,我“适时”抛出一题(产生增根),要求解出方程的根并写出验证所求的值是否为方程的根的过程,学生爽快地答应. 两分钟后,有同学停笔表示写好,有同学皱眉托腮后重新计算,而后一脸茫然. 通过巡视,我收了三名同学的作业(两位验证过程中有“左边 = 2 ÷ 0 = 0”,一位未能解完整),放在展示台. 要求全体同学共同分析,判断对错以及产生错误的原因. 解题不完整的同学立刻指出那两人的问题及自己的困惑:0不能作分母,所以检验过程的书写是错误的,但自己不知道怎么写. 那么明明解出了方程的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大增. 这时我要求学生将求出的解倒过来一步一步进行验证,学生惊奇地发现,所求解是所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不能代入原方程,问题就在“去分母”这一步,此时增根产生的原因与概念水到渠成.
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上学生的错误,通过师生讨论分析,追本求源,巧妙地回到教学起点,把抽象的概念与错误结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正确表象,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自我否定”,学生的错误就迎刃而解了.
三、比较错误,发现教学的拓展点
在教授函数及其图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题:
同学们一定知道乌鸦喝水:紧口瓶中盛有一些水,乌鸦想喝,但嘴够不着瓶中的水,乌鸦衔来一些小石子放入瓶中,瓶中水面的高度随石子的增多而上升,乌鸦终于喝到水啦,喝足了水,乌鸦便地飞走了.如果设从乌鸦看到瓶的那刻起向后的时间为x,瓶中水位的高度为y. 则大致表示上面故事情节的图像是( ).
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得到的答案是B,原因是他们抓住了几个关键词:看到水未喝(水位保持不变)——放石子(水位上升)——喝水(水位下降)——喝不到(水位不变). 教学时由于未出现我预期的结果(选出B,D两种),但我又不想给学生一点启示,气氛突然僵住. 学生看我没反应,立刻又回头看题,一分钟后,学生作出选择D,询问选择的理由,学生的原因是通过对比:乌鸦喝过水后的水位一定要比原先的水位要高. 顺着学生的思维,我将问题进一步拓展:
若乌鸦在石子放入瓶后喝到了水,但是还没解渴,瓶中水面就下降到乌鸦够不着的高度,乌鸦只好再去衔些石子放入瓶中,水面又上升,乌鸦才喝足了水飞走了.如果设衔入瓶中石子的体积为x,瓶中水面的高度为y,要求学生根据上面情境画出函数图像.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多而没有中心
提问并不是随意而为之,而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进行,有的教师整个课堂上都在提问,问题多如牛毛,而学生实际回答的不过那么一两个,很多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好无用武之地”。可能有的教师错误地将新课标的理解为满堂灌向满堂问转变了。其实,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如何才能精?就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简提问数量,直入重点。
如在《乌鸦喝水》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到乌鸦的聪明能干,并从中受到启发。为此,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乌鸦找到水了吗?乌鸦喝水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乌鸦怎么想到办法的?乌鸦想到了什么办法?”接着在对课文进行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来进行实验验证乌鸦能不能喝到水,再以问题“从这件事中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给你什么启示”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整个课堂中问题不多,但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很快就掌握了重点,达到了预期学习目标。
(二)问题空泛而无层次
在语文课堂中最常见的一大问题是教师的提问不会因为学生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基本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提问,一个问题提出后要求全班学生进行回答。于是,会的学生不愿意再探究,而不会的学生则不知该从何说起,问题提出后很容易陷入有问无答的僵局中。同时还会出现提问过易或过难的现象。提问过易,学生不需要经过思考便能对答如流。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毫无意义,说白了就是浪费时间;提问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思维水平,造成了学生对问题的畏难情绪,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提问要做到难易适度。
二.提高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一)转换角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喜欢将学生当做学生看,而没有意识让学生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成为文本的主人公。如果学生能真正融入到文本中,成为文本的主人公,那么,他们所面对的的问题就不仅仅为了学习知识而去解决这个问题,而是以设身处地的意识来解决问题。因此,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角色转化。如在《狼和小羊》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狼的本质,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阅读,阅读中教师再辅以问题引导,感受会更加深刻。
(二)示弱提问
如果让学生给老师帮点忙,拿个什么东西,学生都很愿意。把这种“帮助”引进课堂效果也特别好。“老师有个不懂的地方……”“老师还有个问题不明白……”“老师又有不明白的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认真研读文本。
(三)点睛设问
根据文中的中心句设置问题。中心句就是文中的总括,是文章中心的揭示,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因此根据中心句设问,不至于离题太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有这几个问题而逐步引导阅读,探究,整个文章的脉络就变得清晰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把握住重点。再如《哪吒闹海》的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是“1.哪吒为什么‘闹海’?2. 哪吒怎么‘闹海’?3.‘闹’海结果怎样?”三个问题将整篇文章连成一个整体,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解决了文章的层次问题,很好地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小学语文影像资料新课程当下,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树立了全新的教学观,他们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已经完全改变了。而其中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影像资料作为课程资源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之上。由于影像资料的引入,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更加得丰富多彩,有效激发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一、影像资料在小学语文课堂应用的理论依据
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应用影像资料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影像资料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其理论依据主要如下: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不仅仅是依靠教师的口头传授获得,更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自主感悟。简单来说,建构主义理论更加强调知识获取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非常推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影像资料,事实上就是为我们的学生营造了一定的教学情境。而那些生动的影像资料,更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对相关问题的探究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单纯讲授所远远不能达到的效果。
2.迁移理论
何谓迁移理论呢?所谓的迁移理论简单的说就是将原本已经学到的经验变化性地运用于新的情境当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往往可能会被学生运用于另外的学习当中,或者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查阅近几年的很多小学语文试卷,我们不难发现试题中有很多通过图片、表格作为题目考查考生的语文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所以,不管是从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提高还是从他们以后长远的工作和生活而言,我们都应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运用影像资料营造情境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提高和培养小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二、影像资料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影像资料的策略有很多,下面我总结其中的几点论述如下:
1.巧妙使用影像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情感震撼
对于小学生来说,结合影像资料进行课堂教学是他们很难抗拒的。在丰富多彩的影像资料当中,以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情感震撼。因此,结合影像资料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的时候,课文中对于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但是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思量再三,考虑到这可能是因为课文中的文字描写过于简单,没有直观的画面,他们很难感受到草船借箭的真实场景,也无法感受到当时场景的情感震撼。基于此种情况,我下课之后,专门截取了电影《赤壁》中关于草船借箭的影像资料。当这段影像资料在教室中被播放的时候,同学们立刻被那宏大的场面所吸引住了,对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的这一举措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看完视频之后,我让同学们对比课文描写再一次观看视频,同学们的积极性丝毫未减。结合这段影像资料的观看,同学们对课文加深了理解,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明显激发出来。
2.适时插入合适的影像资料化抽象为具体
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有很多知识是非常抽象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对其进行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影像资料就可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了――化抽象为具体。
例如,在讲授《乌鸦喝水》一课的时候,课文中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乌鸦喝水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没有看到具体的过程是很难理解课文的。此时为了化抽象为具体,我播放了一个关于乌鸦喝水的动画: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遇到一只瓶子,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乌鸦看到旁边有小石子,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看到课文中的文字在动画中被具体的表现出来,同学们很快理解了课文中的内容。再进行教学的时候,这个教学难点就被迎刃而解了。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通过《乌鸦喝水》这一动画的展示,化抽象为具体,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乌鸦喝水的整个过程,更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两得。再如,在执教《称象》一课的时候,对于课文中称象的描写虽然很细致,但是具体如何称象还是有很多同学弄不清楚。为了化抽象为具体,我同样采取了动画演示的办法,让同学们认真地观看了称象的整个过程。通过这样的影像资料演示,可以把学生抽象的思维化为具象,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非常有帮助的。
3.综合运用影像资料培养学生探索研究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对学生一味地灌输相关的语文知识,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说书人每次在说书的时候都会给听众设置很多悬念,而这些悬念的设置正是吸引听众继续听下去的主要原因。要想有效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可以学习说书人的这种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影像资料的时候需要不断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最终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时候,我截取了电影《》的相关片段,并在同学们观看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圆明园是我国的皇家园林,为什么会遭到八国联军的毁灭呢?”这个问题抛出之后,同学们似乎非常茫然。看到此种情况,我把同学们分为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同学们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人人踊跃发言,再加上我在一旁的有效引导。大家终于明白了圆明园毁灭的真实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闭关锁国,造成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八国联军趁机对我国进行侵略和掠夺,这才有了的一幕。
三、结语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应用影像资料绝不是仅仅是依靠多媒体播放图片或者是视频那样简单。究竟如何具体、科学的运用才是问题的本质。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影像资料的时候必须要充分地结合教学目标来完成,不能盲目为之。盲目为之的话不仅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春海.适当引入影视作品加强优质课堂建设――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影视资源的作用\[J\].吉林教育,2010,(34).
\[2\]朱爱东.整合影视资源优化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1,(25).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情境教学法逐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本文在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基础上,对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简单的评价,希望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支持。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创设应用 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师也积极探索了一系列教学方法,希望能够转变教学现状,为学生提供更为科学的教育指导,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境创设教学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被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辅助开展教学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本文就对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l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1借助情境创设导入教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设置的教学内容要想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就应该保证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相契合,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基于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导人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能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初步认识,为学生课堂学习奠定基础。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选择使用故事情境导入、游戏情境导入和音乐情境导入等多种方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情境导入教学效果。
例如在对课文《大自然的启示》一课进行讲解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大自然鸟语花香的场景,并播放一些自然界的声音,如流水声、鸟叫声和风雨声等,让学生置身于自然情境中,产生学习自然相关知识的兴趣。同时为了为学生课堂学习作准备,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一定的引导性问题,如让学生分析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并在学生的回答中将学生的讨论方向引向大自然的启示,为课堂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课堂导入环节的作用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也能够获得良好的培养。
1.2在课堂教学环节开展情境分析活动
情境分析是情境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并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情境进行分析,能够充分发挥出情境教学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特定教学情境的辅助下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合理应用情境解析方式,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对《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然科学教学情境,首先为学生展示课外多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然后针对课内几种植物,在进行讲解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及生活经验猜想这几种植物种子传播方式。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能够得到充分调动,并且联系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将课外植物种子传播与课内几种植物种子传播进行对比分析,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深入研究兴趣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在完成本节课学习的基础上也能够促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以及学生全面发展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1.3在教学实践中促进情境转化
情境创设教学法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情境转化,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参与情境活动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同时,针对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适当的完成对情境的转化,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在完成《乌鸦喝水》一课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实验教学情境,为学生准备水杯、砂石等材料,让学生模仿乌鸦的做法,进而对乌鸦喝水的过程形成直观的认识。在完成情境模拟教学后,教师适当的对此教学情境加以转化,如”爸爸的乒乓球掉进一个小洞中,但是爸爸只有一点水,不足以将其浮起来,爸爸怎样将其拿出来呢?”此时学生基于对乌鸦喝水知识的学习,就会提出将水倒入小洞中,然后利用乌鸦喝水的方式将其浮上来…。这样,学生不仅完成了对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形成固化思维,(fanwen.chazidian.com)还应该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如继续找水,使用一头带有粘性的小棍子将乒乓球粘上来等等,切实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以培养。
2 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应用效果评价
情境创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其能够借助情境创设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得到充分调动,对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通过借助对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合理应用,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且借助情境背景,学生也能够学习更为丰富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学生全面发展。新时期,基于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应用,部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值得对情境创设教学法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应用情境创设教学法能够促使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应用措施,发挥情境创设教学法的优势,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辅助。
【
关键词:语文;追求;活力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51-01
一、在表演中尽兴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各个方面的储备都不够,认知水平不高,往往难以进入“教学情境”。作为低年级的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再现课文的场景,将之淋漓尽致表现出来,这时,就可以采用以演助读的方法。
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三个小伙伴》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抓住三个小动物的特点,更深刻地体会到在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大家都要密切精心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光凭读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制作好三个小动物的头饰让学生不加修饰地去演三个小动物是如何种树的。并引导他们表演,想象着小野猪硬硬的嘴巴,就撅起自己的嘴巴做拱树坑状;想象着小象长长的鼻子,就伸出长长的手臂当作“小象的鼻子”笨重地跑到小河边吸足了水去浇小树苗;想象着袋鼠的口袋,就挺起小肚皮,用手撑起衣服蹦蹦跳跳的去运肥料……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表演,再现了课文场景,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深刻体会到了课文含义,也增添了读书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在画画中畅游
常见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厌其烦地讲,学生是左耳进、右耳出,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不应以烦琐的分析、机械的讲解去干扰学生的求知欲望。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就可以让学生画画,画的过程既是思考的过程,又是对文本再创造的过程。如在教学《小池塘》这一课时,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小池塘的美丽呢?我首先配乐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头脑中画画,画自己心中的小池塘。然后再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画笔画一画小池塘,去形象地表现小池塘的美。不一会儿,学生就把水的清澈,水波的闪耀,白云的可爱,太阳的鲜红,月牙的宁静,星星的闪亮等画出来了,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面。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手中的笔,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再现课文内容,不仅强化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而且避免了烦琐的分析,还能弥补低年级学生词不达意的缺陷。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同时,也使蕴藏在文字中的意境之美跃然于纸上,达到了“以画代讲,尽在不言中”的效果。
三、在想象中驰骋
想像力是读书的重要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任何创造。通过想象,可以拓展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节发展或老师提示的开头,引导他们发挥合理的想象,让他们个个驰骋在想象的天地里,人人驰骋在想象的沃土上。
在教学《乌鸦喝水》第一小节时,我让小朋友想象一下乌鸦“到处找水喝”,它会到哪儿喝水呢?
生1:乌鸦找了很多的地方。
生2:乌鸦一会到这儿找找没有水喝,一会到那儿找找,还是没有水喝,累得筋疲力尽。
生3:乌鸦一会儿到田野里找,一会儿又飞到森林里找,后来又飞到山上去找,都没有找到水,很失望。
生4:乌鸦又飞到一条小河边,可是河里一滴水也没有,心里非常着急。
……
师:小朋友再想一想,乌鸦在找水喝的时候还会说些什么呢?
生1:渴死我了,哪儿有水呢?
生2:水怎么这样难找呢?
生3:再找不到水喝,我就会渴死了。
生4:如果找到水,我一定喝个痛快,水到底在哪儿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