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创新教学论文

时间:2023-01-16 16:56:34

导语:在创新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创新教学论文

第1篇

心理学告诉我们,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是刺激物的新颖性。如果多次重复原有的刺激,则会引起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而失去反应。某些物理实验过于单调平庸,甚至教师还未做完实验学生早已猜出结果。例如讲物体的稳度与重心位置的关系时,教师只是拿一块木板演示躺着放比立着放更稳,则给学生的信息量未免太少。不如做一个,“和尚挑水踩钢丝”的教具,用铁皮和铁丝焊成一个整体、两桶内装入铁块,使整体重心低于脚底,让‘和尚’踩到钢丝上,任它摇晃绝不会掉下来,从而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使他们一辈子难以忘怀。在讲到日光灯原理构造时,可以模拟‘千人震’的物理学史实验,把日光灯启动器的氖泡击破,把双金属片、镇流器、1.5V电池串联,再让一个小组的学生手拉手组成回路,当另一名学生以火柴烧一下金属片时,感生电动势就会使人为之一震。这时讲解启动作用,自感现象就特别亲切动人,如果再讲述十八世纪中叶,诺来特在巴黎表演莱顿瓶电击七百余名修道士的故事。就很容易使课堂气氛推向。能使现象新奇的实验是很多的,我们只要细心思考,精心设计就能使我们的教学更上一层楼,从而得以创新。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过程分解法

对于物理现象比较复杂的实验,可以人为控制其条件让它的现象一个一个地表露出来。或者虽不能分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观察。对于一闪即逝的物理现象可用闪光照片进行时间放大,用投影仪进行空间放大,以便深入观察和分析。在做完各种运动实验之后。及时地让学生观看对应的闪光照片、能使学生明白变化的细节。比如,演示阿基米德定律实验时,新教师往往把物体排开的水一次倒入阿基米德小桶内,但是这种过程不够明显。如果采用先倒入一半水,然后停下来让学生观察弹簧指针指在何处,为什么未指到原处。分析清楚后,再倒入一些水。但还留下一点水未倒出,让学生观察指针还差一点未指到原来的位置,强调水还未倒完呢。第三次才倒完排开的水。这就使实验突出了重点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感到教学的新奇。从而改进了教学方法。当然还有很多实验可以采用此法进行创新演示讲解。如电磁感应实验,楞次定律实验等,而且教学效果很好。

三、自身体验法

演示实验优于学生实验之处主要在教师的示范与启发引导方面,但从学生吸收的感性材料看,从实验技能及创造能力培养看,均以学生实验为优。从长远来看,学生实验比重将提高。而演示实验比重将下降。从心理学来看,学生对演示实验是以视觉、听觉、触觉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进行综合感知的,因而对学生的锻炼更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放到视官跟前,一切听得见东西都应该放到听官跟前”这番话对物理实验教学是很有启发的。自身体验可以有‘学生实验’,‘课堂即席实验’及‘课外小实验’等形式,这里只对第二种叙述如下。‘课堂即席实验’,不做过多的课前准备,例如讲振动图线时,先不做沙摆实验,每个课桌两名学生为一组,一个人手持铅笔在桌面一张纸上,模拟简谐振动,另一人匀速地沿着振动方向拉白纸以模拟时间,可绘出等幅振动,阻尼振动图线。当用此法也可以模拟打点计时器做运动学实验。讲惯性时,让学生把用墨水瓶压着的纸条迅速拉出。再慢慢拉出,比较两者的不同。讲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时,用两块相同的橡皮相互挤压,观察形变情况。讲压强时以铅笔两端分别刺激手掌,体验压力效果的不同。讲声波振动时,让学生触摸自己的嗓子体会声带的振动,讲热和功时以两手摩擦体验热与功的关系;讲静电学时以钢笔塑料管与头发摩擦起电,如此等等,只要教师认真摸索,可以让学生用身边的条件观察一些现象,能收到演示实验所达不到的效果。

四、结语

第2篇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物理课堂教学如何实现高效,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初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只是零碎的、感性的,还不具备综合认识能力,在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新的物理知识点时,教师要考虑该学科的认知规律是从生活中的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再应用于社会中去的过程,达到让学生认识、熟悉到掌握物理知识点为目的,因此,在教学理念方面要有创新.例如,在讲“平面镜成像”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平面镜成像规律,首先根据学生对平面镜中像的初步了解,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让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过程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可能有错误的认识.如,有的学生认为,物离镜子越远像就越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教师可以利用小组探究实验,并且在实验器材上进行一些改进,循序渐进地完成知识点的教学.至于学习之后的效果,通过练习反馈发现,该知识点学生掌握得很好.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有的教师采用一个精彩的小魔术开场,有的教师则用一段动画视频开始,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到了一个个吸引眼球的开端.好的开始往往可以成为好的结果的关键,利用人的好奇的本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吸引眼球,目的都是为了下一步更好地教学,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对新知识的渴望,从一开始就被带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气氛中,而在后续的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进入一个个精彩的小实验中,从实验中总结物理规律,再利用物理规律去解决一个个问题.有的教师采用小组为单位的实验方式,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既体会到了团体的力量,又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有的教师让个别学生演示一些实验,这样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提出个人想法,提高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师生不断互动的课堂上,师生间的情感不断增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将多媒体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教学内容具备一定的独特性和新颖度,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新奇,有想学的欲望,将学习过程由被动转向主动.多媒体技术较好地结合了物理的学科性质和课程特点,能不受时空限制地展示实验背景和实验成果,将生活中与物理规律相联系的大量现象展示出来,给予学生丰富具体的感官享受,促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300年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实景重现显然不现实,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展示出来,将300年前的实验重新再现于学生面前,以多媒体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音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学中实验器材的创新

第3篇

一份来自我国某地重点中学的问卷调查材料显示,有69.6%的学生反映,他们上历史课“习惯于照抄老师板书的内容”,而不是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有71.4%的学生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另有许多学生则坦率地承认,“上历史课不是做其他的作业就是打瞌睡”等等。这里所折射出来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不少教师们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上课照本宣科,课堂缺乏思辩与创新;死记硬背成了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对历史学习犹如“复印机”,除了重复前人的结论之外,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历史学习与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先生也指出:“单做事实的传凿、记忆、叙述,决不是历史教学。……对我们至为重要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精神,是社会的意志的冲动,是时代精神,更不能单纯将历史看成死了的形骸,而应看成活着的文化,看作人的活动,生命的跃动。”如果说历史是有生命的,那么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学自然也应当同样具有毋庸争辩的生命性。体现在历史课堂里,就是我们的历史教学应当使人能够从中充分感受到强劲跃动的生命脉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肩负着独特而重要的使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前中学历史教育的现状不仅使历史教学德育功能因方法陈旧而显得苍白无力,而且也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历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二、“引导—探究—创新”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前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教育改革要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现在的社会,知识更新以原子裂变的速度呈现,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如同五彩斑斓的万花筒,让学生将来能够坦然地面对、从容地处理;必须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的青少年时期发展多元智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勇气。所以课堂教学中就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让学生去展示自己、表现自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师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仍视自己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学生的多元智能得不到挖掘,束缚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倡导“培养人文素质”、“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等内容,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它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使得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所以开放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自主形成并内化了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适应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提高历史教学措施

(一)、引导教学

1、课前引导

课前主要引导学生去预习新课,搜集、阅读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制作相关物件,也可依据教材内容编制课本剧等,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八年级历史(上册)“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应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向老人或在其他书籍上收集一些日本侵华罪行的资料,有可能的可让学生参观“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样在收集、调查、参观一系列“做”和“看”的活动中,进行思考,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议中学”打下基础。

2、课中引导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的那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按照这个样子发展,它就不是真正民主的教育。”④实现这一转换,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2.1、设置生活情境,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一课后安排“鸦片的严重危害和青少年对应持的态度”的讨论,让学生结合历史教训,联系现实生活,懂得珍惜生命,远离的重要。又如在《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一课后,安排了“古今考试制度比较”的讨论,并在比较的基础上由学生对我国当今的考试制度改革提出建议等等。这些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

2.2、让学生先自学,让学生发现并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教师对各组提出的疑难问题,不是急于作答,而是还给学生,让其他小组予以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才予以点拨。这样才能体现让学生在“看中学”、“议中学”。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教师不讲,经过讨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也不讲。教师只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共性的问题进行精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从而体现传统教学,让学生在“听中学”。

2.3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对一些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及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进行精讲后,必须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讨论、争论、辩论。历史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一课后,让学生评价秦始皇的功过,石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学生自然会去思考、讨论、争论。

2.4制作或准备相关教具

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前制作一些与课内教学有关的教具、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器物,让其在课堂上展示;尽可能地实施“角色扮演”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将一些抽象的知识、深奥的道理以具体的形象深入浅出地作出说明。在学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棵时,我让学生自己出示课前准备的能反映经济的全球化的实物素材,同学们各显神通,拿出了诺基亚手机、海尔DVD的遥控器等。有位同学则当堂脱下了运动鞋,原来是阿迪达斯牌的,同学们哈哈大笑,我借题发挥,给学生介绍了像海尔这样的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马上又接着介绍了几个外资企业各我国带来严重污染的案例,学生经过思考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化就在身边,我们要顺应这个潮流,也要尽力规避它的不利影响,我们青少年要发奋图强,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富强做出贡献。可见,“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既让学生有收获成就,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历史教师需要从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让看似枯燥的历史因为有了生活的气息而鲜活起来。

2.5协和氛围

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倡导学生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发表意见,张扬个性,发展思维,体验成功。当然,教师的点拨要及时,引导要得法,切实实现“交流——互动”。

(二)、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揭示探究历史知识问的联系,梳理知识结构,多样化展示自学成果;方式是学生以自主阅读学习为主;教师作必要的指导,而作为引导自学的提纲或提示,开始最好以试题的形式推出,抓手是能够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问题链,呈现方式是板书、发放印制好的自学提纲或多媒体屏幕显示等。

1、探究的方法

主要针对某一历史要素进行提问,如“《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人物要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间?”(时间要素)这类提问属于低层次的识记性提问,作为鼓励提问的积极性初始阶段可适当采用,随着学生质疑能力的不断训练和培养,此类提问的数量也会逐渐减少。逆向提问法。即逆着知识发生过程进行提问。如对历史事件的评价结论(性质、意义、影响等)问“为什么是这样的”,“结论是怎样得来的?”例如,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学生对一战的性质提问:“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讲,都是非正义?”标题质疑提问法。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标题中“站”的含义是什么?

2、探究的原则

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初始阶段,除了及时恰当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外,还需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好能体现本课教学目标的核心问题,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点,在教会学生质疑能力的初始步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课的探究学习是否能顺利展开、富有成效,关键之一就在探究的核心问题确定得是否得当。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或游离了本课教学目标之外,探究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为此,特提出以下原则:

①探究问题要有兴趣。

即确定的探究问题要能充分调动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探究问题(或活动)的设计内容和形式。

②探究问题要有“空间”。

即所提问题教科书上最好没有现成答案。如果有现成答案,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限制和束缚,导致形式上的探究。退一步说,即或有现成答案,也应引导学生将教科书看法仅仅作为一家之言,启发学生得出其他可能性的答案。再者还可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不给定观点和看法,由学生自己判断,做出回答。当然,这需要教师必须具有开放的心态,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素养。

③探究问题要有意义。

即所提问题要体现课标对本节课三维目标的规定,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④探究问题要有能力。

即所提问题难易要适中,适合学生探究,学生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可能探究出相应的结果。有研究表明,所提问题有50%的学生能回答上来,比较适宜。

(三)、教学中的创新

1、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自主的视野

实施“自主创新教学策略”首先应从改进教学内容着手。按惯例,课堂教学的内容,须遵循课程标准,以及教材所规定,由教师拟定教案,然后组织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内容也该与时俱进,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规定,应有所突破,略作调整或充实。恰当、适量地引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新信息、新材料,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提出新问题,活跃其创新思维。没有一定量的材料,只是教科书上一点点历史信息,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学生提出新问题的几率是非常小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可以结合社会新闻的某些热点话题的内容;可以涉及新考古发现的内容;有史学领域重大的、新的探讨的内容;与对外往来、文化交流相关的内容等。对这类内容,如果学校和学生家庭有条件自己查找,可以把方向指给他们,但是,目前具备这样条件的学校和学生家庭毕竟还不是很多。如果学校和学生家庭没有条件自己查找,教师就要及时而有选择的把这类内容引进到课堂,提供给学生。这样,达到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才有可能。在学习埃及史时,学生对胡夫大金字塔这一“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很感兴趣,很希望进一步了解,渴望知道相关的考古学方面的新发现,对此,我就把相关的考古学方面新发现的视听材料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学生特别感兴趣。他们知道的相关知识多起来了,提出的疑问也同时多起来了。问“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到底奇在那里?修建困难怎么解决的呀?大约5000年前的古埃及人是怎样使用简陋的生产工具,修建成高大、雄伟的胡夫大金字塔的?巨石是如何采凿的、巨石是如何搬运的、巨石是如何堆积的?我都没想到学生会提出那么多疑问,这让我感到十分高兴,因为我已经感觉到我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达到了。

2、运用新的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历史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媒体查找所需资料,在课堂教学时,将各种信息,借助电脑、网络、电视机、大屏幕等,新教学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运用新教学技术的优势,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多元化,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不同渠道,获得自己所感兴趣的、与自己正在学习的历史知识有关信息和材料。可以让历史教学的效果多层次。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全方位、多视角刺激学生的感官,为学生创新提供条件。

3、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创新

我们构建了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创新模式,打破了过去以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模式,进行了多元化指标体系的探索。它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原则下、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选择开放性的考试内容,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开放式考试在某些问题上不强调评价标准的一致性。鼓励提出独特、新颖的观点。具体形式是:①写历史小论文,②制作历史小报③制作历史小画报④历史小制作等。每学期初,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一种考试形式,学生在制作开放式考试作品中,融入了他们的智慧和创新,例如制作历史小报时,就必须通过翻阅本学期的教材,概括出小报的主题,再进行文字组织和版面设计,可以是手工制作也可以用电脑制作。凡此种种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颖的,都是创新。

第4篇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断训练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应把成人眼中观察到的世界强加在学生身上,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事物,不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掌握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在教学中,笔者常会强调让学生注意观察物体的真实形态,注意它们的立体关系,学会分析立体与平面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观察、认知和分析不同的美术作品,讨论对作品的理解,这样学生常常会听到各不相同、意想不到的答案。笔者再通过掌握学生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加以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拓宽学生的眼界,着重介绍一些近现代雕塑发展史中的经典表现方法和创作思路,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实践,让学生在对事物造型的感受中升华情感,并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尝试多种技法,触发创作灵感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要想创作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想象力是关键。在想象的基础上辅以创造力,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作品就会应运而生。纵观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无不体现了人类的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如汉代的《说唱俑》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眉开眼笑、手舞足蹈的民间说唱艺人的形象,造型生动,动作夸张,神态惟妙惟肖。同样是汉代的《铜奔马》却更注重传神,骏马体态矫健,正撒开四蹄飞奔,它三足腾空,而右后足却踏在一只疾飞的燕子背上。作者以无比高超的技法,把奔马与飞燕在这惊心动魄一刹那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表现手法有所不同,学生只有多欣赏这些优秀的雕塑作品,才能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出创造精神。在教学中,笔者常常会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入手,再结合一些小故事、优美的音乐等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营造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从而产生创作的灵感和热情,这样他们的作品才会有灵气。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需要起到引导、点拨、肯定的作用,不能用自己个人的观点影响学生的作品。教师可以教授一些常规的制作技法,如手捏、刀刻、粘贴等,这些也是雕塑艺术特有的语言形式。让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这样,优秀的作品自然而然会诞生。如,有位学生在制作企鹅时,她捏了一只企鹅,就觉得完成了,于是笔者提醒她是不是可以做一组企鹅;于是她又捏了一只企鹅,笔者又提醒她能不能让它们再温馨一点,于是她想了想又捏了个小企鹅并把它们命名为“企鹅家族”。这件作品就由原来的单一的动物造型变成了一件有寓意的、生动的组合雕塑作品。作品有了寓意,才会有鲜活的生命。笔者还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最好能把自己的审美感受也融入泥塑作品,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主动创作的欲望,并通过这一手段为学生之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三、学会借势造型,妙用想象空间

泥塑的立体造型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并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在绘画创作中需要的一种重要能力——造型能力。就像数学教学中的立体几何模型,数学教师利用几何模型讲授几何问题,学生观察立体模型,展开想象,提高空间思维能力,从而较容易掌握空间立体概念。通过泥塑教学活动,学生对立体空间造型会有直接的认识,更容易掌握几何知识。许多学生创作初期对于凭空想象的事物往往感到一筹莫展,他们不能将一堆泥塑造成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于是常常失去了创作热情。针对这一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为学生构想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或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让学生在一种可见的或是熟悉的形态中自觉地“随形”“随地”“随势”地展开联想,获得创作灵感,笔者把这种创作的方式称作“借势造型”。如,提出一个故事的情节,或是准备一两件现成的作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添加。

第5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教学 教学方法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必定成为人类的最重要的活动。教育作为知识传播、创新和运用的载体,将发挥巨大作用。中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创新能力的学科,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有着深广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同未来。中学语文创新教学的上述特征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创造出充满探索气氛的语文学习环境,要学生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语文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能增进学生对某个语文知识的发现。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独到的发现和超乎寻常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探究未知领域;要积极带领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并给他们提供施展语文才华的舞台,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师应当理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破传统,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在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手段,拓宽语文教学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才能使语文教学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最终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与发展,使中学语文教学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都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后来多了一块小黑板、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就索然无味。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和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方法

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习惯性地配合与适应教师的教学工作,从而在被动学习中逐渐丧失了主动性,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阻力。素质教育下,中学语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转变观念,创新方法,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一个完整、独立的发展个体,他们在兴趣、爱好、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语文教师不但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且要培养具有个性的人,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进一步发展。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应该使语文教学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把教学过程建成师生来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使教学成为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使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体,使课堂成为普生交流合作、注重获取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地方,使语文教学重点是关注人而不是关注学科本身。

三、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传统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尽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着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这样的教育何谈创新呢?应转变观念,树立“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现,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语文教师在作文创新教学中,首先在内容上大胆突破,提倡“扬个性、抒心灵”。中学生处于思想最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语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思想不正确可以纠正,认识模糊可以澄清,没有思想的文章等于废纸一张。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和留心,多阅读和积累,多交流和分析。

第6篇

在小学科学创新教育中,教学媒体的选用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目的。如在科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件简单电器的使用原理和了解一件简单电器的构成与组装是具有差异的教学目的,前者可以使用投影与板书来完成教学,而后者则需要使用到这件简单的电器;二是教学内容。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并且小学科学创新教育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具有紧密关系,所以小学科学创新教育应当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应当尽量选择能够呈现直观形象的媒介来开展教学活动;三是教学对象。年龄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教学媒体的选用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差异。年纪较低的学生并不具备较强的抽象和概括能力,所以适合选用录像以及幻灯片等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具有生动形象特点的媒体,而高年级的学生在媒体选择方位方面则会宽泛很多,这主要是由高年级学生抽象与概括能力的提升所决定的。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在小学科学创新教育中被广泛运用,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中教师需要做到进行的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及突出教学的重点等问题,避免过度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而影响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的提高,同时避免在小学科学创新教育课堂中加入过多内容而影响学生的有效接受。

(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对教学过程做出调控。要实现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高,首先教师应当重视提问过程中的引导,即在新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与新的教学内容相关的旧知识点作为问题来提问,让学生通过回忆旧的知识并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引申来发现问题答案;其次教师所提问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这种针对性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针对性,避免提问内容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此,教师需要以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位依据来选择问题,同时要围绕提出的问题做到精心组织措辞、合理选择表达方式,同时要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出考虑,确保提问的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三)提高课堂管理有效性

第7篇

一、然而这种跟风式的教育改革,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我认为主要问题出在企业文化课程基本建设上,现就目前企业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几点不足之处:

1.企业文化授课内容空泛,学生理解有限在目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有机会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因此,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可供高校采用的企业文化课本有限,授课内容基本上是对企业文化表象的解读,没有紧贴企业及学生实际进行因材施教,实际应用的内容较少,且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感。其目标仅仅是告诉学生什么叫企业文化,而没有教学生企业文化对企业、对自身的发展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及影响,更没有告诉学生怎样才能适应企业文化谋求个人的社会生存及发展职业生涯,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企业文化存在片面理解,缺乏理论联系实践,无法做到融会贯通。

2.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严重脱节毕业生要走进企业,开始工作,首先面对的就是“校园文化”向“企业文化”的转变。然而学生长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企业文化只是作为一种书本文化,学生不能通过校园文化感受到企业文化,使其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变成全新的概念,形同虚设。但是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这种认识上的强烈反差自然会对高校毕业生和企业带来许多难以调节的矛盾。现实表明,这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严重脱节,制约着企业和人才的发展。

3.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但目前校企合作仍处于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阶段,运行机制还存在诸多缺陷,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学计划严谨与企业的市场动态性,使企业需求与高校教学安排不同步,高校不能及时服务于企业;校企合作受益最大的是高校,学生技能与经验不足促使企业受益周期过长,而使校企双方的资源付出不对等;政府指导力度不够没有给予合作企业政策优惠或经济补贴;国家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和法律法规用于监督、考核和推行,即校企合作没有法制保障,这几个方面致使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合作层次浅且难以持久。

4.课堂内容枯燥,单项式教学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企业文化作为实践性和社会性极强的学科,对师资队伍建设也有一定的要求,教师丰富的实践知识是不可或缺的,但大部分高校的老师,都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平时可利用的企业资源也很少,只能实现从书本到书本的往复,理论与实践脱节。致使目前学生在学习企业文化课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理论概念抽象、理论与实践割裂、学习内容枯燥难以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究其原因,教学方法还是采用传统单项式灌输教学,教学改革力度不够,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其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

5.案例库不够,内容不够深刻案例教学法对于企业文化课程而言是行之有效的,感受鲜活且精彩的企业文化案例,更增加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健全,一些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也同样不够成熟,今天还是企业明星,明天可能就陨落昙花一现,这给企业文化教学经常带来尴尬和无奈,因此现阶段可供教学选择的国内外优秀的企业文化案例较少。

二、案例库不够多,授课内容也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不够深刻,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缺乏有效性。针对以上几点不足之处,我认为企业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以下的创新:

1.进行教学大纲调整,强化实践教学内容高校要想有效地实施企业文化教育,就要从企业文化课程开始着手。时刻关注企业文化领域的实践和动态,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让课本内容紧跟时展步伐。根据各高校自身特点予以借鉴其企业文化课程教学经验,结合企业需求对企业文化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梳理,制定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的定位分析,进行基础知识模块、学习能力培养模块、创新能力培养模块、专业技能培养模块和实战模拟模块的系统划分,使内容变得更加紧凑。再根据学生各专业特点制定不同学科职业素养训练,这样即能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培养了专业素质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清楚意识到企业文化对择业起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只有了解并认同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地将个人发展融入企业的发展之中。

2.构建企业化的特色校园文化一直以来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然而,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有成效的文化对接并不那么容易。我认为,高校应注重宣传和吸纳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在校园里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努力构建企业化的特色校园文化,为实现毕业时“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如在开设企业文化课的基础上,在校园树立相关职业的名言展板和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邀请杰出的企业领导者或企业精英来校举办讲座;校企双方共建实验室、培训基地、组织实训实习;开展策划具有职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学习并吸纳企业的管理方式,如在学习或生活纪律方面严格管理培养学生守时、守纪的习惯等几种方式来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这些都是树立大学生企业文化观的重要途径。

3.协调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目前,校企合作仍处于教育部门倡导,高校自发的状态,政府对高校合作企业没有给予政策优惠,企业主管部门也尚未形成成熟的合作意识,对校企合作持有消极观望的态度。种种不利因素都需要高校自己消化,这就需要高校协调企业完善合作运行机制。首先高校需从市场角度出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帮助学生完成校园文化到企业文化的过渡;其次有目标有定向的选择合作企业,从而保证合作质量;再次校企双方成立相应的校企合作小组用于开展合作项目的实施、管理、协调和监督;最后努力争取上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如减免税收用于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并完善相关立法工作让校企合作有法可依,从而开拓校企合作的新局面。当然校企合作的成功更需要双方的交流与互信,这样才可以使校企合作长远发展下去,实现双赢的目的。

4.改进教学方法,灵活教学企业文化课是一门全新的,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根据企业文化的特点,在教师自身能力素质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可以运用以下五种教学方法:第一,创设企业环境,开展模拟实践。利用现有案例,老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互动,模拟创建企业环境,并自行提炼企业文化,不断总结,让学生在理解中记忆和运用;第二,学生还可以模拟授课、课堂讨论、辩论等,老师再对学生的所谈所讲进行分析总结,这种探究式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加深对内容的理解;第三,请进优秀企管人员,宣讲企业文化。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让学生感受企业家的成功之道和精神魅力,并认识企业文化对自身发展的影响;第四,开展策划有针对性的企业文化相关活动,如:展览企业文化展板、企业宣讲、企业名人访谈、参加校园招聘会、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等,以此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及优秀企业的文化;第五,通过短期见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及参观等方式将学生送进企业让其零距离的直观感受企业文化氛围。

5.开拓创新企业文化案例利用案例库,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企业文化现象与实践的认识。虽然现阶段各高校已经形成自己的案例库,但不得不承认企业文化案例少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因此,在我们多角度利用现有国内外教学案例的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平台的优势,播放一些描写优秀企业发展史的影片,能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的影视剧或不错的求职节目,借此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提倡教师极力推荐一些关于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方面的杂志或书籍供学生阅读;学生还可以利用现有案例,搜集处理资料,发散思维创造新的案例,这样既丰富更新了案例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总结

第8篇

1.抓好教学过程的改革创新教师打破过去“死记硬背”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构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新式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要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收器”,而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老师正确辅导下自己默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问题;通读整篇课文,感知文本的完整意义;经过思考,自己提炼主题和富有特色的句子、句群及段落。这样一来,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备好课,课前、课中、课后的辅导和服务要跟上去,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教练员。这一教学模式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自由。学生更爱动脑筋了、更善于展示自己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而且课堂教学也焕发出新的活力,呈现出了新气象。“总之,自主互动,展示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出台,对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2.抓好语文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语文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为达到此目的:首先,教师要做好教材改革,增加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内容,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设置“读、听、说、写”实训知识小结版块。其次,教师要做好讲授有关训练项目的教案,以实例为主,理论为辅,增加个案分析、模拟操作的分量。再次,教师可在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进行诗文朗诵、新闻采访、节目主持、旅游解说等专项训练,使学生获得第一手体验,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又锻炼和磨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后,教师要做好经验交流和活动总结,由学生自己动手撰写活动总结材料、经验交流文章,办好“班报”和“校报”。教师要围绕实训中遇到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做好解疑释惑、推广经验、教训警示和收尾总结等工作。

3.构建地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是以表扬为主、以批评为辅,并注重个别指导,严禁对学生施以“训斥”“辱骂”和“打压”,这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还会给学生造成心理重创。“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二、以考核方式的创新带动他们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

1.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具体做法是,教师可以设计学生人手一份的《语文课学期发展记录表》,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多角度收集他们的个人行为表现作为自我评价的量化依据,并吸收同学、家长的评价意见,实施自我评价记录。

2.加大综合能力考核力度遵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入手,选材的视野要开阔,角度要新颖,突出语文的实践性、时代性、综合性和人文性,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重点考查学生运用语言工具完成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任务的能力。

第9篇

从教育和心理学来看,“生命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创造活动”。[1]历史都是过去的,而现实和未来都会成为历史。历史学习之所以要创新,就在于我们要面对现实和未来。因此,教师要“建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主体意识,成为创造型的教师,时时对自身的素质保持提升和完善的趋势。”要“眼界开阔,对人类与自然、历史与未来洞悉。”[2]我们正处在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经济时代,其核心是创新,我们学习历史就要培养自己的创新理念。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疑问,传统的教学习惯于让学生记忆真理般的历史内容,无暇顾及“问”和“疑”,历史对人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就被简化为考试和空洞的政治道德说教了。这样的历史教学怎么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每一时代的人类在反思自己往昔经历的过程中,对历史之本质和意义的一种理性追问和情感体验”?怎么可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活水源头”?怎么可能让学生“通过这个浓缩着以往时代丰富智慧与思想的巨大宝藏,去认识去感受去体验遥远时代遥远地域里人类历史的无限恒久性与丰富性”?……其结果只会使人“沦为一个心灵飘泊的精神放逐者,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不可能使学生“得以同过去以往时代、同所有地域的人进行交流对话,汲取全人类的智慧与经验,把自己短暂局促的个体生命溶入到世界历史的无限进程中去,获得对自我的超越和升华。”[3]这样历史的魅力荡然无存,人的个性被压抑,潜能得不到开发,没有任何创新,历史教学就成了枯燥无用之学了。

另外,我们惯于用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科技成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本不错,但却有不足,这容易使学生陶醉其中,形成妄自尊大的狭隘心理;我们还常把落后归结为近代西方的入侵,封建专制的腐朽,这容易使学生陷入简单的政治经济决定论,而忽视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意识、思维等方面的缺陷。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代科技曾取得多方面的高度成就,也曾出现过重视科学技术的党派,但这些多是中国文化主流之外的产物。……墨学的中绝,以及沈括、李时珍、宋应星等科学著作的被忽视,都是中国‘重正务、轻自然、斥技艺’的文化传统造成的后果,这实际上已隐藏着中国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的命运。”[4]教学时,一方面要了解古代的辉煌,又要找出自己的不足,对后者的探讨会使我们更清醒。

2教学模式要创新

新课改强调教育教学要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要求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

首先,为学生构建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充分施展灵性的空间,培养创新精神。通过质疑、探究、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同时,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注意观察、倾听并参与交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在其中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并发展元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肯定其勇于探索的精神,欣赏其独到见解,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为此,在教学中,大胆使用历史假设。战国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是李冰在治水过程中一项伟大的创新实践。为让学生体验都江堰修建的艰难,感受李冰为首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我设计了这一问题:假如你是李冰,在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材料、设施的条件下,如何在汹涌澎湃的岷江中流作堰?你的设计与李冰有何不同?分组讨论后讲出你的设想。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大胆设想……这样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学习过程的发现、探究、等元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同时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次,放飞思维与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放飞想象,创造独特、新颖的形象。问题是放飞想象的钥匙,通过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要素,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如,观察《北京人生活图》、《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图》,我设计这一问题:请你穿越时空,回到遥远的原始社会,成为北京人的一员,讲讲在当时极其险恶的自然条件下,你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通过想象,不仅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个性得到张扬,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这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我们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求新思维能力,才能在教改的潮头立于不败之地,造就创造性人才。参考文献

[1]摘自郭思乐.《正确认识学生,深化教育改革》.《教育研究》,2000年第8期

[2]摘自钟志贤.《理论参照:今天怎样当教师》.《教师博览》,2000年第7期

[3]摘自刘鸿武.《历史学——对人之本质的理性反思与精神体验》.《光明日报》,2000年5月12日

[4]摘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特征》.《中国近代文化问题》.中华书局198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