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综合素质测评总结

时间:2023-02-08 12:21:28

导语:在大学综合素质测评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综合素质测评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对其行为的塑造和自身素质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强调,应“完善综合素质评价”。[1]为引导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对学生素质测评比较重视,探索出一些较有操作性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也有待改进。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分析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在学生质量评价方面,采用的是一种动态性、综合性评价,评价的形成和总结得到有机的统一;评价活动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其最终目标是促使职业院校培养富有职业能力的劳动者、问题解决者和终生学习者。国内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颁发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后,各职业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都非常重视,很多学校也在探索高职学生素质的评价体系、建立教育评价的新机制等问题。从综合素质测评的方式看,国内高等院校大体可分为综合素质量化和认证两大类。

1.综合素质量化。通过笔者调查和网络搜索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的综合素质测评,基本是把学生的各项素质进行量化。如:《XX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中规定,“品德测评满分100分,权重0.15;学业测评满分100分,权重0.65”。其中“无偿献血者每次加6分”,“凡考试作弊者,每次扣10分;每旷课1节扣1分”,“班委、团支委、科代表、舍长加6分”。《XX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2007年修订稿)》规定,“德育素质测评满分为100分”,其中“政治思想20分”、“道德素质40分”。组织管理能力20分中,“院学生会主席20分”,“院部长13分;院副部长11分”,“院干事8分;各系学生会对应院学生分数低一个等级;班干部对应系学生会低一个等级,2分一个差距”。《XX财经职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试行)》中“能够参加实践活动,表现一般,得5分;无故不参加实践活动者一次减5分”。《XX外国语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中“第八条品德行为表现的基本分为70分”,“文明宿舍成员每人每次加4分,免检宿舍成员每人每次加6分”。

2.综合素质认证。素质认证主要表现为采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来记录学生的素质拓展情况,其代表形式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如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建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评价体系的重要依托。它实行三级认证,即学校、院(系)和团支部三级,分别建立认证机构。认证的内容共分六个栏目: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科技学术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它。其中“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栏主要记载学生参加党、团组织的主要活动及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表现;“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栏主要记载学生组织或参加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等等。《证书》记载大学生在校期间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产生积极影响作用的重要经历及取得的主要成就,一般不作主观评价。

《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载体,在毕业时颁发。该证书基本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素质拓展情况的记实,学生毕业时,该证书由学校统一打印,加盖学校素质拓展中心的公章后,连同毕业证一并发给学生。

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在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具体操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有的甚至无法再继续下去。在总结现时高职院校采用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即评价目的欠明确、评价内容欠全面、评价方法欠科学、评价结果欠理想。[2]

1.评价目的欠明确。综合素质测评的主要目的应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不断拓展综合素质,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很多高职院校主要还是运用“德、智、体”为模块,这种模块一方面难以体现职业院校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在实践中也容易使三块互相独立,不能全面评价学生。最能体现高职学生学习水平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整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只占很小的比重,导向性不明确,以学业分数为核心,以本专业课知识为主要内容,注重评价本专业教学计划内学业完成情况,忽视了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重视看得见的智力因素,忽视情感意志、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非智力因素。[3]从而导致评价学生的侧重与学校培养人才目标不相符,测评指标的正面导向性不够,学生的认可性与接受性不高,起不到科学与准确评价学生的目的。具体操作中测评不够民主,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等等,违背了测评的公平性和公开性,不能充分发挥综合测评的导向性作用。

2.评价内容欠全面。许多高职院校将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归纳为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模块,并且在这个基本内容上建立了详细的二级指标,但是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对各个模块的内涵、分值所占的比例描述、分配不尽科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较笼统,从而导致各校综合素质测评内容表述不尽相同。如对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方面的测评,有的是品德测评,有的是德育素质测评,有的是品德行为表现测评,其实这些看似相近的项目的内涵是不一致的,造成评价内容的不完善。测评内容的项目数不一,有的院校素质测评的内容包含的项目多,有的院校素质测评的内容包含的项目较少,素质涉及面欠全面,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再者,测评的内容中,强调学习成绩,职业技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评价方法欠科学。一方面,以量化的方式进行素质测评,测评项目赋分值的多少人为性较大,主观性太强,形成量化学生的素质缺乏科学性。如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到底应占多大的赋分值,身心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实践及创新等方面的赋分值又应该是多少,目前还没科学的研究结论,各校的赋分值不尽相同,这就造成赋分值的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从前述院校的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看,各个院校的素质测评项目不一致,赋分值不统一。完全“实录”的方式起不到清楚明了地表明学生素质优、良、中、差的作用,认证证书事实上成了“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道德、实践、学术、活动、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另一方面,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由校方有关部门制定,评价主体是老师,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等级判断,学生的各种特长在评价机制中较难以得到认定,激励作用不强,不能较好地显现学生在各个层面的素质发展状况和个性的“闪光点”,容易挫伤学生发展个性优势的积极性。[4]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学生个性的差异,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是多层面、多角度。加之,社会评价并没有被作为整个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评价体系不完整。

4.评价结果欠理想。评价结果没有成为调节和引导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风向标,成了为测评而测评,使测评流于形式。如上面的完全“实录”的记载方式,学生在毕业时每人一个证书,这就不能简单明了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差异。作为反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证书《素质拓展证书》,也存在需要改进之处。《解放日报》就曾刊文说,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成了“鸡肋”,学生方面难以突出个人特点,市场方面尚未获得广泛认可。[5]另外,较多的高校测评在过程中也感到工作量很大,无论是每年对学生的素质进行量化测评,还是对学生素质拓展情况的填写、申报、审核与确认,师生都感到工作量相当繁重。

三、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改进策略

1.注重正面导向性的测评目的。综合素质测评作为高校对学生的一种评价制度,其目的就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引导学生进行素质拓展,提升综合素质。[6]由于综合测评中的每一个项目都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有关,这就要求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表述要具有正面性,对学生的行为起到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作用,对学生有吸引力,能对绝大多数学生产生正面影响,使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产生航标灯式的作用。要让许多学生能够自觉地对照测评中的指标体系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激励自己进取,从而实现素质教育既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平衡和谐地发展,又要求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现特长以及个性的目的。另外,参与组织实施综合素质测评的人员,也要注意对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及其指标作正面宣传和解释。

2.构建全面和谐的测评内容体系。测评内容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学生的发展是综合的,对学生的测评也应是综合的、细化的,测评内容应该与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要关注学生的课程成绩,又要关注具体实践能力的水平;既要注重学生共性品质的表现,又要鼓励学生健全和完善个性品质,力争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测评内容体系的全面和谐并不意味着各个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测评效能,否则,繁多的测评让学生应接不暇,不能集中发展自己的优势。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规定,高职院校学生测评应该侧重对学生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测评,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时效性,既要体现教育机构对学生知识素质培养的目标,又要体现企业或市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要求,指标确定后,由学院教务处、学生处、用人单位和学生代表采用层次分析法共同确定各个测评条目的权重。

3.尝试测评方法的科学多样化。各种类型的评价应具有不同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周期,应遵循适时、适量、适度的基本原则,注重评价过程。技能性评价应该适当缩短评价周期,根据教学计划和授课情况进行,考核方式可以是开卷也可以是闭卷,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动手操作。职业道德方面的评价相对周期要较长,原则上每学期进行一次或两次。为了操作方便,可以编辑《学生素质综合手册》,为学生自评、互评、用人单位评价和班主任(辅导员)评价提供指导。具体操作过程中,班主任(辅导员)评价可以是书面反馈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座谈交流完成,一般为开放性问题,不计算量化成绩,目的是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其不断完善;自评和互评可以使用同一种评价表格,表格的设计要做到目标明确、细目清晰、操作性强,重点考查学生思想修养以及一日生活规范化情况。所有评价材料和结果应该收录到个人的评价档案袋中,阶段性评价后应组织专门学生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分析,撰写分析报告和反馈意见,反馈意见内容要人性化,并且第一时间交给被评学生,建立反馈受理机制,为学生存在的困惑和质疑提供咨询和解释。

4.营造校企合作、齐抓共管的测评氛围。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企业最了解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素质需求。从这一认识出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可以营造一种校企合作、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不仅可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成熟的应用技术和前沿技术,而且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发展综合素质,缩小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学校可以直接从企业得到人才素质要求信息,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加快人才培养与企业接轨的步伐。企业在合作中,则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种联合,可形成强强联手、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局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在与企业共建的学生综合测评基地中,通过科技开发、产品研制和工程项目的参与,检测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以及掌握专业技能情况;通过群体协作完成训练项目,检测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沟通技巧、组织管理才干;通过实践过程,检测学生爱岗敬业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遵纪守法的思想。在综合测评中,将社会需求、单位评价、老师要求、学生表现及自我评价有机地结合,通过数据收集、科学测评,及时发现其优点与不足,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扶正补弱,综合提高。

5.健全测评后的反馈支持服务机制。在学生评价结束后,有两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是正确合理地评价反馈意见,另一方面是为学生发展提供支持的咨询服务。在书面反馈评语中应包括对学生各项评价的成绩及对成绩的分析说明,提出学生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人性化指导意见。完善的咨询服务体系承担着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处理学生评价中不公平现象,解释学生评价指标和标准,为学生发展创造支持环境等功能。健全的支持服务机制可以保证对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理念、原则、指标、程序等的设计和把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运用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同时保证学生“双证书”获得的比率。

综上所述,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结合实际,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促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引导学生成为祖国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门户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

[2] 鲁亚平,李建,刘继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问题及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1):64-65.

[3] 武正林,朱建国,张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9):10-12.

[4] 李国桢.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6):50-52.

第2篇

关键词:综合测评;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33-0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是高校对学生德、智、体等的全面评价,广泛存在于各高校中。作为涉及面广、影响重大的一套综合性评价体系,它关系着学生在奖学金评比、评优评先中的表现,因而每年都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在高职院校开展综合测评,将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完成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高职院校综合测评的突出问题

在过去的实践中,综合素质测评成为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手段,促使学生增强德育修养,加强自我学习能力,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提高综合素质。但是其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值得我们重视。

1.综合测评的意义认识模糊

每年的综合测评结果直接影响着奖学金的评比,造成部分学生对综合测评的意义认识出现偏差。他们认为,综合测评的结果就是评奖学金,除学习成绩之外,其中加分项目的多寡会直接影响评比结果。因此,有的同学会根据综合测评的加分项目来参与活动,在一些可加分的项目或加分较多的项目上表现较为积极,而对于一些义务性的活动则消极对待。这部分同学不能把综合测评作为对自己过去一年的一个综合评价,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加以改进,片面追求参加活动达到加分的目的,难以通过测评对自身的能力加以反思,忽视了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使得综合测评工作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2.综合测评的作用有限

对于综合测评的态度,学生中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情绪:一种是极其紧张、分分必争;而另一种则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于第一种学生,综合测评的结果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够获得奖学金、获得荣誉,他们会十分关注综合测评的过程并积极参与其中,对于综合测评结果较为重视,在平时也会以综合测评的规定来要求自己,这部分同学,综合测评的监督及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是毕竟这部分学生还在少数;另一部分同学对于奖学金及各种奖项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做综合测评时应付了事,对于测评结果也漠不关心,更不会说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综合测评考核标准来督促自己,综合测评对这部分同学的意义微乎其微。

3.测评标准难以落实

综合测评的标准往往由校一级进行制定,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在高职院校中,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在参加活动、获奖项目、学习成绩、个人能力等各方面的特性差距较为明显,凭借统一的标准难以形成符合实际的适合学生的个人评价体系。因此,不少院系会根据自身实际对标准进行细化。由院系一级制定的细则出来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争议,特别是在一些涉及加分的项目上更加突出。对于班级较多的年级,虽然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是在具体加分项目上,测评人员的理解与定义却难以做到绝对的统一。目前,我们的综合测评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对于定性与定量标准的区分仍然有模糊,导致在一些需要进行定性的评价上存在着人情分、关系分。

4.综合测评容易陷入单打独斗的局面

综合测评是对学生在校综合表现的一种评价,它需要学院多个部门互相合作。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种误区,就是对于学生的评价是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事,即由学生处牵头,辅导员具体负责在各个班级开展,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导致在进行学生评价时容易造成信息的失衡,也难以做到公正公平。对于各班来说,虽然班主任作为综合测评小组组长,但大学中的班主任对班级事务的管理参与较少,对学生的理解也不够深入,综合测评的具体操作多由班干组成的测评小组完成,其中不免出现一些不客观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日常表现,大部分时间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应该由任课教师来完成,但是任课教师却几乎不参与学生的综合测评,使得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出现空白,只能通过学习成绩来反映学生在学业方面的表现。

二、高职院校综合测评的特殊性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综合测评,主要围绕学生的德育表现、学业成绩、文体素质和能力表现展开,但在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仅要立足于学生基础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符合当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要求的能够迅速适应并投入工作岗位的人才。在设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高职院校都会根据不同的专业特性,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除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及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加注重学生对于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基本训练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就业时进入到生产第一线,就能够用最短的时间适应新工作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能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达到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

因此,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需要结合学校的发展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体现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德育情况、学业成绩、文体素质,也应该要将学生的实训表现、技能操作的能力、是否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等作为考虑的因素,引导学生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做好高职院校综合测评的几点建议

综合素质测评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是目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手段。做好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不仅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维护学生的利益,确保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展开,同时将有助于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改善。

1.高综合测评工作的思想认识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让学生认识综合测评的意义。综合测评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一种全面的评价和反映,是考查学生德育状态、学习能力、文体活动能力及技能掌握情况的体系。它是对学生的一种约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希望学生通过这个评价体系,每一年能够对自己做一个总结回顾,通过与别人和与自己过去一年的比较,取长补短、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顺利进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平时要加强综合测评的宣传,通过组织学生学习综合测评的意义和考核标准,让学生认识到,综合测评的评价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从而主动参与综合测评,并通过测评结果反思自身的行为,争取更大的提升。

2.完善测评标准

测评指标的设置和分值要合情合理,既要考虑到全面性,又要体现重点引导性;既要有现实针对性,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又要兼顾平衡性[1]。在设置测评标准时,注重突出学生个性特长,既不盲目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也不让学生过分偏科,应该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更轻松的环境中最大程度展现其特长。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学业成绩的比例,增加学生技能素质的分值,围绕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支持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等。也可根据专业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

另外,根据综合素质测评完善评优评先奖项的设置。在奖项的设置上,不简单以最后的综合测评排名作为评比的唯一标准,而是在总成绩的排名基础上,对各部分成绩突出的同学设立单项奖。将单项奖与综合奖相结合,既奖励单项表现突出的学生,也鼓励学生在单项奖基础上争取获得综合奖项,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3.合测评要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综合测评是一个大量信息处理的过程,特别是一些学生比较多的院系。如果可以将这些信息处理过程落实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则将会为测评过程减少压力,也可以减少由于经过时间较长而造成的信息模糊而出现的争议。建立综合测评信息管理系统,将学生的日常表现由各部门在系统中及时体现出来,最终进行评比时可以直接从系统中导出,这样的结果更为全面、真实。另一方面,通过与日常管理相结合,把测评指标分解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督促学生以测评标准进行自我管理,为期末综合测评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更好地发挥综合测评的激励和监督作用。

4.合测评与就业衔接

把综合测评与学生推荐就业衔接起来。综合测评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的反映。用人单位可以透过综合测评考查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并作为是否招聘的参考依据。企业在对学生进行选择时,如果学习成绩、德育表现差不多,更偏向于更具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将综合测评与就业能力衔接起来,在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制定综合测评标准时,可以把反映学生职业能力,特别是一些职业核心能力内容如职业沟通、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表现融入到评比细则中,更好地为学生的就业服务。

5.注重综合测评的反馈功能

综合测评的反馈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用于学生。素质教育新形势要求下大学生测评的功能应更加全面,大学生测评还应有反馈功能和预测功能,应更多地在咨询、决策参考和调节控制力上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2]。学生通过综合测评反思自己过去一年的表现,认清楚与他人的差距,查漏补缺。另一方面,综合测评对于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也具有反作用。通过综合测评,我们可以对学生的表现有综合的参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扬长避短,发挥学生的特长,对于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调节和引导综合测评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业及参与活动的情况,既可以增强教师上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可以反映部门在组织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收效,指导各部门在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总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应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促进学生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个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课程;测评机制

全力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业已成为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实现自身办学水平提升的需要。现阶段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完成了建设布局成形、招生规模扩大、校园环境美化等基础工作,规模建设后前期遗留的问题开始凸显,发展进入瓶颈。其中比较受到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教学中过于强调专业学习、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的熏陶养成,缺少意志、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使得综合素质成为高职毕业生的短板,缺乏职业迁徙能力和适应力。为寻找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一些高职院校开始把发展目标转向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内涵上来。希冀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的调整完善来获得职业院校新一轮的发展。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正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为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了机遇。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测评机制的原则

培养目标决定教育教学模式,测评机制也理应以此为前提进行构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既要充分反映技术教育的内涵,体现时展的要求;也要考虑到大学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还要充分考虑到技术应用型人才适应第一线工作的要求。也就是说知识性和实践性必须兼顾,能力和素质应该并举。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课程设置不能仅仅定位于传授某种专门的知识,而是在于启智,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面对多变的挑战和机遇时,能够批判性地思维,创造性地工作,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以此为前提,综合素质课程应该按以下原则进行设置:有利于学生了解不同学科基本的知识和思维模式,拓宽眼界和思维;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增强专业素养和兴趣;有利于学生技能的训练和开发,提高综合能力。

二、综合素质测评的原则和理念

目前各高职院校均开展了不同模式的综合素质课程,评价体系也各有千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效果和预期相差甚远。在现实中综合素质课程被边缘化、学校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专职教师处境艰难、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

建构主义的核心理论认为知识、技能不是被动积累的,是个体积极组织和实践的结果。认知是一个适应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而我们强调高职院校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综合素质课程也需以此为原则进行探索,由目标教育转向过程教育,通过构建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认为理想的评价体系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评价体系的激励、反馈和引导功能,强调主体的个性化和特长,使评价多元化。

1.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测评机制建立的前提

高职院校以职业能力要求作为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强调知识、技能、态度的有机结合,教学中心转向学生,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化发展。立足于课程,建立价值导向的评价机制,多种渠道配合,致力于培养有正确价值取向、积极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在测评机制方面应该以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掌握为基础,个人能力的提高、价值观的成熟为指引。在课程设置的不同模块学习中提炼出核心价值,区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督促学生按照自身具体情况和职业规划来选课及获得评价。

除了课堂教学外,技能赛事、网络课程、办公技能、创新大赛、人文讲座等形式都可以成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力求全面展示学生不同的特点和能力,分数不再是唯一标准。

2.测评原则应贯穿教学全过程

传统评价方式以考察为主要形式,分数是唯一标准;加之综合素质课程大多无重修、补考等相关制度,往往导致学生漫不经心,上课缺旷司空见惯,考试随便拼凑论文了事。这样的态度已蔚然成风。改革测评机制首先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内容安排和组织,使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环节当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课程结束时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均计入最后评价。对于综合素质课程也应该有重修制度,除了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外,也能够加强学生提高对于此类课程的重视程度。

高职院校任何课程的教学方法都必须着眼于内在素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而不是漫无目的强行灌输。基于此,传统教学方法不顾及教育对象的特点,不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满堂硬塞知识的模式必须改变,课堂学习时间和内容有限,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整理、课余小组互助、多种方式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对于这样得到的知识,学生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更容易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因此在综合素质课程中,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教师尝试安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在知识掌握的前提下,提出能力和态度的针对性要求。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后学会运用和转化。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活跃课程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对于成绩的评定也采用了实践成绩、口试等多种形式的评定方式,考勤、实践课时、课堂表现成为决定学分的主要环节。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教师对于实践课程的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普遍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教学相长的有益过程。教学过程中能较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同学们也对素质课程改革进行了肯定。认为课堂上有了同学的位置,不再敷衍学习。课堂气氛活泼,同学们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3.发展性的评价观是我们的核心理念

综合素质教育致力于创造出适合学生、适应社会的教育模式,如果过于重视分数和结果,忽视学生感受将与其初衷背道而驰。以评价来促进素质教育工作是我们教研科研的推动力。因此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能力提高的理念必须贯穿于整个测评机制的始终。

在教学环节中,应该考虑不同学生的情况和需求来选择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比如说高职院校一般有专科、中专、五年制大专,招生模式也分统招、自主招生、补录等情况,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和积累不一而论,实在无法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考评方法,在课程开发和设计时就合理安排,尽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我们提出的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应该建立在必修和选修的选课体制上,根据学生知识的侧重点、掌握程度和职业规划,在选择了核心的必修课程后,围绕核心选择相关素质课程,在最后完成了规定的学分后,得到关于该同学在该领域的一个全面评价。比如说建议文科的同学选修自然科学的课程,达到了相应的水平后,除了分数,还可以有描述性评价,对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和特长进行总结,或者是证书类评价。这样对于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会有指导作用,也可供用人单位参考和选择。

综上所述,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重要性不言而喻,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部门多,管理工作难度极大,切实推进工作必须由学校层面进行发起和统筹,各个部门全力支持方能取得实效。

在测评机制中,比较难以突破的是测评的定性与定量的问题。传统计分模式重在结果,学生往往平时敷衍,考试东拼西凑,效果极差。我们试图在这个环节进行小范围的尝试。容易定量的因素有:课程成绩、奖惩情况、相关证书等;不易定量归于定性的因素有:责任心、团队意识、信息收集、表达、创新、诚信等。

从机制来看,学生处、团委、各学院、职业技能处、教务处等部门均有职权和责任,通过考试、评优、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行为来参与。从实施来看,课程的设置和教师能力培养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总而言之,我们既需要可比较的定量指标来对综合素质的实施进行反馈,也应该对学生提出反映学生特长、核心能力的定性评语。既要重视知识的掌握积累、能力的提高。又要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发展。

综合素质教育任重道远,需要学校、社会、个体多方面提高认识,建立制度,共同关注。测评机制的构建是其中重要环节,我们力求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化发展,从专项能力培养开始,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结束。强调知识、技能、态度的有机结合,立足于课程,重视测评的过程和结果,致力于培养有正确价值取向、积极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宏武:《主动参与教学模式》.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尹景玉,齐福荣.《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载《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11期.

[3]潘钥舟.《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与应用》,载《天津职业技术院校联合学报》,2006年11期.

[4]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7期.

[5]陈向明.《参与式教学与教师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4篇

【关键词】激励理论;独立学院;教育管理

一、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和总结。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治理效应,做出最大的成绩。现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较具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主要观点梳理如下:

1.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类,并认为个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产生高层次的需要,随着需要的逐层满足而达到需要层次的顶峰,即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个体完全实现自己的潜能。

2.自卑补偿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由于身体缺陷或者其他原因而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他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也有可能是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体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个正常发展过程。

3.成就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要激励人的积极动机,就要满足人的高层次成就需要。并且这种成功会作为一种强化刺激,进一步激励其行为。成就动机高的人表现出乐于接受挑战,敢于承担责任,毅力较强,且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努力而非任务难或运气差等。

4.期望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发力量是调动一个人积极性和激发人的内在潜能的强度,效价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指根据一个人的经验,判断一定的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和满足需要的概率,而他们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激发力量=效价×期望。

5.自我效能感论:该理论将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该任务的知觉称为自我效能感。它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断,而非客观实际,却直接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坚持、遇到困难的态度,以及个体活动时的情绪和对活动中新行为的习得。

6.目标导向论:该理论认为,当人们时时把自己的行动与达到的目标要求相对照,不断明确自己前进的速度和逐渐缩小达到目标的距离时,动机能不断得到维持和加强。

7.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并将其与他人进行比较,如果他认为是公平的,就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反之如果产生不公平感则会产生不同的集中行为方式来自我安慰或改变现状,甚至放弃努力。

8.激发论:该理论认为,需要的产生于发展有赖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它明确肯定了人的需要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受客观环境制约的,客观环境作为一种激励因素,将需要激发出来。

二、激励理论在独立学院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在激励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生源、思想、心理、行为和个性特点,我们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激励措施进行了以下探索:

1.满足需要激励法――提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平台

独立学院要尽最大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满足其生存的基本需要;要培养一支懂教育、会教育、擅长教育的教师队伍,在日常管理与教育中渗透正面教育力量,满足学生的安全归属需要;要重视对第二课堂的管理,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发展兴趣、展现特长的平台,不断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这样做的好处是,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原始动力,形成成长成才的持久动力。

2.自主管理激励法――建立大学生自我管理服务机制

独立学院要有意识的让广大学生参与到自我管理与服务工作中,摸索一套大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机制。在班级中,除了加强班级两委会的建设以外,适当选拔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以“导生”或者“助理班主任”的角色参与班级日常管理,还可以在班级内部实行“值日班长制”,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够自觉的维护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加强班级凝聚力;在学生组织中,在组织建设、活动管理和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民主自由,并适当提供学生干部晋升和奖励的机会。这样做的好处有五: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增强责任心;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意识;帮助部分学生拜托恶习,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满足学生的赏识需要,在自主管理中不断激发自我发展的动力。

3.目标定位激励法――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独立学院要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从新生入学开始就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条件的话,要建立一支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队伍,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系统指导,帮助他们及时准确的进行职业定位,指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这样做的好处有四:提高独立学院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增强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提高自信心;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能科学的付诸实践,激发学习动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积累成功体验,持续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4.科学评价激励法――优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独立学院要重视素质测评系统的评价、预测、反馈和导向功能,建立以基本素质、课程学习和创新能力为内容的,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和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的个性化的测评体系,不断完善测评办法,优化测评制度,让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成为每一位要求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成长指南和成功宝典。这样做的好处是:明确独立学院的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尊重个性,承认优势,形成学生自我完善的内部动力;奖惩鲜明,形成学生摒弃恶习,追求卓越的外部动力;公平竞争,树立先进,创设和谐有益的良性竞争环境。

5.朋辈先锋激励法――创设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独立学院需要改进传统榜样教育自上而下的宣传灌输法,而是利用大学生对于自身群体的强烈认同感,在大学生群体中挑选具有鲜明的典型作用,较好强烈的榜样认同感和群众基础的学生,将其榜样精神融入大学生群体文化中,组织广大学生开展学习,从而在学生中创设积极和谐的文化氛围。这样做的好处是: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成功期待水平,激发学生强烈的成才热情;引导学生正视自卑心理,获得追求进步与卓越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

[1]李传银主编.普通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

[2]多俊岗主编.基础心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3.

[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曹晚红等译.自卑与超越[M].广州:沙头大学出版社,2009,1.

[4]李越等主编.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

[5]郭亨杰主编.心理学学习与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

第5篇

关键词: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实践教学;三段一体化;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武辉芳(1980-),女,河南西平人,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讲师。(河南 开封 475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大学第十二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创新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65-02

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重要的特殊的经济资源,其重要性已经凸显。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的获取与利用越来越追求高效性和匹配性。人员测评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必不可少而又十分重要的一项活动。我国大致有200所院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多数院校把“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作为一门为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核心必修课程。

实践育人,是将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主要形式,是将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联系起来的着力点。然而,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目前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实践教学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一种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深化。[1]如何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授课教师应该重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通过实践教学创新,构建基于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课程的内容及特点

1.课程内容

从课程内容分析,该课程涵盖“测什么”、“如何测”以及“对测评结果的分析”三大块。“测什么”解决的是测评的对象问题,即测评人的素质,建构人员测评标准体系;“如何测”解决的是测评的方法问题,心理测试、面试和评价中心是现代人员测评的三种主要方法;“对测评的结果进行分析”是指对测得的数据建立常模,并进行测评质量的检测,主要是从测评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和测评项目的适合度、区分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如何测”,这三部分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

2.课程特点

从“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课程特点分析,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实践性强主要体现在人员测评的核心就是测评方法的设计与运用,心理测验、面试和评价中心都体现了实践性强的特点;技术性强主要体现在测评者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测评的信度、效度、适合度、区别度等;实用性强主要体现在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知识社会,如何准确快捷地甄选优秀人才成为企业管理的重心,人员测评因为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备受肯定。

二、“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课程实践教学创新的意义

教学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的探索与创新对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高教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师灌输式”课堂讲授虽然能够让学生获得人员测评基本概念、原理等陈述性知识,实验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人员测评流程、主要方法等程序性知识。但教师只注重理论方面的灌输,习惯用既定的现成的文化知识充斥学生的大脑,很少考虑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课程实践教学创新的意义就在于建立一种基于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力培养导向下的实践教学模式,必须以各种具体的、可操作的、具有实践特征的教学方法为实施手段,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掌握知识、技能和能力。

三、基于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实施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建构基于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三段一体化”的分级实践教学模式,如表1所示。“三段一体化”分级实践教学模式的结构由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组成,每个能力层次下分若干个实践项目。其特点是以实践能力训练为主线,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靠近培养目标的实践环节体系。[2]授课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阶段的能力差异,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地安排课程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3]

1.基础能力层次

基础能力层次,实践教学内容采用上机实验形式,旨在保证所有学生能顺利完成课程所规定的所有上机实验教学环节,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并培养他们的专业实践技能,激发其创新潜力。在基础能力培养层次,学院购买了适用的人员测评软件,结合课程理论,在实验室调用实践中需要的经典的测评工具,让学生多接触、分析和理解测验的设计、构成和数据分析全部过程,明白各问卷所测项目内容、掌握其操作流程及计分,并对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相关记录、分析和总结。

授课教师根据人员测评课程的内容来设计该模块的内容,包括人员测评系统操作演练、16PF人格测验、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MMPI、人员心理健康测验、情商测验等实验内容,选取一些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的量表进行上机测验,以帮助学生识别和操作这些量表。[4]通过实验教学把一些信度和效度比较高的代表性量表带到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操作,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熟悉人员测评软件及其应用,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解读测评量表,撰写实验报告书,一方面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实验教学,学生逐步实现解读和模仿经典测验,进而自行设计小测验工具,为更好地胜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综合能力层次

综合能力层次,以学生参与竞赛、案例讨论、情境模拟为主要手段,变被动创新为主动创新,对学生进行更深入地培养和训练。在综合能力培养层次上,可以通过采取竞赛和情境模拟两个模块,让学生亲身完成整个测评活动,包括设计测评方案、组织实施测评活动、完成测评报告、总结测评结果,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竞赛就是利用人人都有展示自我的心理,构建一种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竞赛机制。通过开展竞赛,使学生在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中参与课堂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5]开展竞赛的流程主要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升华阶段。准备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发动思想、学生分组、制定竞赛规则以及确定竞赛题目;实施阶段的任务主要是组织具体的竞赛活动;升华阶段的任务是检验和反馈。以模拟面试为例,准备阶段由教师提前告知学生目的及要求,然后分组,根据班级实际人数,以40人为例,可以分为5个小组,小组成员自行安排角色,原则上被试不少于4人,主试不少于3人,小组自行设计面试程序、面试题目、面试评价表;实施阶段由抽签产生小组次序,评委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及测评专家担任,评委不少于5人,采用提前设计好的评价表给各小组进行评分,最后把5个小组的成绩进行汇总,求其平均分,产生小组名次;升华阶段由评委教师对评分过程进行介绍,各小组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成就感,发现学习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

情景模拟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类似于特定场景的情景,学生扮演某种角色,亲身体验如何使用人员测评理论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将形成的外部学习诱因转化为激励进取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相关测评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以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情景模拟为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分组、主试设计测评标准体系和题目;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主试组织和实施无领导小组讨论、被试参与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师对无领导小组的情景模拟实施的观察等;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各小组结合操作体验,就测评标准体系和测评题目的设计、测评分数的统计解释、测评流程的标准化程度等方面做总结性发言。

3.应用能力层次

应用能力层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自主设立研究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在应用能力培养层次上,可以通过实施项目的形式在高校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承担的科研课题,让大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全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中运用和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目前我国部分大学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在加强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6]可以学习和借鉴这些大学已经取得的经验,鼓励具有较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与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指导经验的教师按一定比例联合申报人员测评相关科研项目,共同参与到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科研活动中,让学生在科研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相关人员测评理论知识,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例如,教师申请了校内基金项目“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选拔具有较强理论基础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项目研究中,利用所学到的人员测评理论知识共同研究和完成,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结语

实施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构建“三段一体化”分级实践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师的关注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过程转移到以学生为主导的能力构建过程,这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是也要认识到,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教师应该不断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以此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田耘.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探索与实践,2011,(6):73-76.

[2]张欢欢,等.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文献综述[J].文教资料,2013,

(1):114.

[3]施菊华.构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443.

[4]曾捷英.《人员素质测评》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与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1,(6):74.

第6篇

规范管理是管理科学的名词,指在生产活动中,用相对系统、科学、稳定的方式进行管理,最终实现预期目的的管理过程。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由政治辅导员来承担,它的规范管理是指政治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树立民主法制观念,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公开、公正、科学的原则下,按照程序实施有序管理,最终实现科学育人的目的。

在高校中规范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消除管理中的漏洞,不仅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办学水平、满足高层次人才成长要求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建设高度民主的法制社会是我们国家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要靠全社会成员的努力,而大学生今天是社会的一分子,将成为社会建设的核心。他们今天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和培养的习惯对今后为人处事的方式及未来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在大学教育里讲授现代的文明和历史,传授现代的理论和观念,对他们的行为却实施落后的管理,不顾他们的感受和思想,就无法实现师生深层次的交流沟通,不利于培养他们正确坚定的政治信念,更高的教育目标就不能实现。另一方面,社会进步带来学生的思想的变化,学生维权意识增加,高校也是社会的一角,评奖评优、出国、入党等敏感问题学生高度关注,随意性强、落后、不规范的管理将刺激歪风邪气的产生,带来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容易引起学校的不稳定,发展下去会影响学校正常的秩序。因此,高等学校的稳定、发展离不开辅导员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和谐管理。加强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是实现高校和谐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大学里管理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是政治辅导员,辅导员是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因此辅导员工作应规范化,是实现大学生日常生活规范管理的中心内容。辅导员要做到规范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法制和育人为本的观念

高校的学生管理具有两重性,既是对学生进行相对的约束和限制,提出一定的要求,通过适当的管理维持特定的秩序;也要通过管理,培养学生的某些良好习惯,树立一定的法制、道德、纪律观念,进而最终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规范管理的目的更在于后者。现在我们国家都在倡导依法行政,对学生的管理活动更应该在法制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大学生首先是国家公民,《宪法》、《民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都应该得到保障。高校的辅导员也是大学教师的一部分,担负着传承先进文化、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辅导员要首先具备法制观念,带头遵法守法,在进行管理的同时体现出法律的精神,在工作过程中依法行使工作职权不感情用事,,做出超出法定权限甚至违法的行为,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依照程序实施管理

规范管理的主旨是依法依规管理,杜绝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就是辅导员管理的规矩,有这个规矩才能有良好环境的方圆。现行的《高校大学生行为准则》、《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等管理文件有很多过时的内容,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又日新月异,学生的思想千变万化,及时的修改、更新管理规范的内容,使之符合时展的精神,符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是高校规范管理的关键。学生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不仅要符合国家法律的精神,遵循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而且要充分征求听取被管理者的意见,在实现科学有序管理的同时,使大学生在被管理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参与到管理活动之中。当然,规章制度的制定还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公平公正的规章制度可以保证学生竞争的平等,保证管理过程的良性发展。失去了公平公正,就是保护投机取巧,保护不正当竞争,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竞争的积极性而维护少数人利益的做法,是对规范管理和科学管理的致命损害。此外,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把日常琐碎工作系统化归类,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提炼提升,作为规章制度之外适当的补充加入到学生管理之中,贴近学生生活,工作针对性更强,管理效果更加突出。

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依照程序进行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管理上的违规行为,学生因为利益争端产生的矛盾,都是没有按照程序管理的结果。规范管理要求管理过程中的每个基本环节都有章可循,尽可能少的掺入人为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大学生的奖学金评定,都是按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排名来确定的。而综合素质测评里对成绩、思想政治表现、活动情况的所占比例有严格的规定,每项活动的分数累计也清楚划分,每个学生的加分情况都要在班级公示。在评奖过程中如果不按程序进行,随意加分,或者私自提高分值,都要引起学生的不满,带来管理上的极大混乱,起不到奖学金的奖优示范作用。可见,认真按照管理程序组织实施是大学校园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的保障。

(三)提高个人修养、丰富工作经验

高校学生规范管理的最终实施者是辅导员,他的素质、修养、工作经验决定其工作水平,工作效果。大学生是非常活跃的群体,由于特殊的年龄和相对简单的人生阅历,他们的思想、情绪非常不稳定,经常做出一些意外的行动,给规范管理带来困难。大学生的出格行为有时并非出于本意,情绪冲动、侥幸心理、追赶时髦等都有可能使他们违反纪律,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如果不仔细分析、区别对待,管理虽然能够实现,但真正育人的目的却不能达到。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个人修养,培养广博的胸怀,注意虚心学结工作经验,能够正确对待学生所犯错误,并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引导,这些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监考过程中,有同学想作弊,如果辅导员听之任之,同学实施作弊过程,最后就面临留校察看的严厉处罚,性质恶劣的还要勒令退学。虽然处理了这个同学对其他同学起到警示作用,也严肃了纪律,规范了管理,但犯错误的同学再要挽回就非常困难,他也失去了人生进步的好多机会。而一个有经验的辅导员则会在他作弊的初期就采取果断的措施,对他实施警告、监督,事后再对他的行为进行严厉批评,使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后果,从而起到治病救人的目的。管理的过程似乎相同,但结果却完全不一样,可见工作经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执行管理活动的是人,是人就有犯错误的可能。因此建立系统有效的监督机制,对规范管理的实施者和管理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适时的监督检查,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就能保证管理活动的规范性、合理性,实现管理育人的效果。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既要明确管理规范化的指导思想,积极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公平有序又要在管理工作中崇尚人文精神,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被尊重、被关爱,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情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实现规范管理功效的高度释放。因此,必须在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这一核心理念应放在规范化管理的首位。

第7篇

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搞好工作计划,是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那么大三辅导员工作计划该怎样写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大三辅导员工作计划2020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三辅导员工作计划2020范文(一)

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以学促管,全面推进三风建设,狠抓四率,努力提升生物工程系学生工作水平。具体大学辅导员工作计划如下:

一、团组织、班干部队伍建设

1、做好08级新生的班委会选拔工作。

2、坚持每周的班级例会制度。

3、实施班干部学期考核制,希望以此提高同学们工作的热情与责任心。

二、常规工作

1、主题活动

(1)思想政治工作计划教育

1)对于学生群体,我们不能开展同一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我把学生分类,在进行统一的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有重点的、分层次的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对学生们的不断观察,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状况,一旦发现学生有思想波动就及时找他们谈话,尽早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

2)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水平。通过政教课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培育、集体荣誉感等相关活动的开展,以及学院的三风建设工程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一系列教育影片、讲座,加强学生的自我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水平。

(2)新生军训工作和评优表彰

配合学院的新生军训工作的同时完成以下任务:

1)迅速了解班级,了解寝室的情况,遇到问题做到及时、迅速解决。

2)观察班级的班风形成,及早改正陋习,加强班级荣誉感。

3)督促《学生手册》的学习,要求人人过关。

4)帮助进行新生职业规划,制定3年的学习计划,尽早适应大学生活新环境。

5)配合学院组织的各项工作。

以学生评优表彰的契机,树立典型、激励榜样,真正营造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2、学风建设

宽松和谐的环境能使学生心情舒畅,良好的班风能促使学生互帮互学,优良的学风能推动学生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具体工作如下:

(1)完成各班班级口号、班歌的征集。

(2)组织同学们校纪校规学习,加强班级的学习风气。

(3)同学们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与各班导师反映。

三、重点工作

1、迎新工作。

2、班干部选举工作。

3、学生的入学安全教育稳定问题。

4、学生的文明礼仪问题。

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里,有些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是面对不断变化的现实环境,随时发生的突发状况,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做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与时具进,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及时解决突发问题,与学生多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在实质上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和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使学生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大三辅导员工作计划2020范文(二)

一、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不断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工作原则,一切活动的开展都把同学们的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使同学们在思想上永不松懈,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做好内向学生的思想跟踪服务、了解有情绪波动学生的思想动向,做到超前防范,信息畅通,坚决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在辅导员常规工作中,坚持每周至少要找2~3名学生个别谈心,有计划、有目的地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意见要求。每两周参加一次学生不同类型的班会、晚自习等活动,贴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得到学生的肯定。

四、经常与课任教师联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思想及学习情况,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安排好学生课内外学习生活和作息时间,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各类实践活动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五、开好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一种常用且有效果的方法,也是实现班级建设目标,不断强化奋斗目标的常用工具之一,通过精心组织主题班会,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生动活泼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成长等方便的教育,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学生干部的管理与指导工作,通过每周召开一次学生干部例会,总结上周工作,布置下周任务,加强了的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引导他们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发挥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对学生干部进行周月考评,对他们日常学生会工作的工作态度,完成反馈情况,出勤情况等进行打分,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纠正。

七、勤工俭学,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提高生活水平,培养综合技能,学校提倡和支持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健康有益的勤工助学活动。校外勤工俭学做兼职是校内勤工俭学岗位的一个延伸。同时关注贫困生的学习与生活。贫困生是我们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我所带的班中,有不同程度的贫困生,所以关注贫困生也是辅导员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八、继续全面、正确地了解学生,认真做好学生评优、推优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活动月以及河北省挑战杯等竞赛和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督促同学们积极学习英语,争取早日通过四六级考试。同时给同学们更好的建议,让考研的学生抓紧一切时间,每个同学都要有自己的打算,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

九、继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辅导员,才能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用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学识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理念,最终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大三辅导员工作计划2020范文(三)

亦师亦友将是我作为辅导员的工作宗旨。作为老师,我有职责成为学生在思想上、学业上的引领者,以一种用心的方式来督促他们;作为朋友,我也有义务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的陪伴者,以一种平和的姿态与他们相处。作为大学辅导员,首先就应履行好管理和服务两个基本职能,主要有以下几项计划:

一、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综合素质

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只有具备了良好综合素质的辅导员,才能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用自己优良的思想、品行、学识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熟悉本职工作、通晓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学生稳定

坚持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的工作原则。在平时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使他们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

1、落实每月班会制,做到经常查寝制。贴近学生的生活状况,加深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对宿舍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2、提前做好节假日班级学生的离校、留校状况统计。在节假日结束前,及时了解返校状况。

三、加强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认真落实学院有关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示,努力做好班级每位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纪意识和规范意识。

2、坚持每周至少要找5-6名学生个别谈心,有计划、有目的地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忙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3、定期组织各班举行心理班会、心理话剧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预防心理疾病。

四、加强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严格按照学生手册上的有关条列,进一步细化学生工作的日常管理,使学生工作的日常管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1、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班内少数同学平时对自己放松要求,导致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针对上学期末的考试成绩,要求落后的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力争本学期消灭不及格现象。

2、建立健全通报机制,利用每月班会,及时通报学生到课率、就寝、内务等状况。

3、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双管齐下地管理好学生,并做好相关记录。

4、鼓励学生多参加学院和系组织的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五、加强班干部的建设、管理工作

好的学生干部能够带出一个好的班群众,班级干部是学生工作中的骨干和基石,也是辅导员与普通同学的桥梁和纽带。

1、在本学期初期,对原有的班委进行微调,优化组织结构。

2、加强班级学生干部的队伍建设,每月定期召开例会,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性和主动性,锻炼他们的组织潜力和管理潜力。

3、严格要求学生干部,对班干部的违纪现象的查处务必更加严格,发现一齐,处罚一齐,力求打造一支学习优秀、作风过硬的班干部,凸显他们在学生工作中的强大作用。

六、关注弱势群体、建立特殊学生档案

关注贫困生也是辅导员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贫困生是我们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我带了3个班,共107人,其中有近32名不同程度的贫困生。

1、配合学院的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工作的实施,统计各班级贫困生名单,建立贫困生档案,用心为学生争取贫困生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岗位。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认真做好贫困补助、助学金评定等工作;帮忙他们树立自信自强的生活态度。

2、做好思想内向、不善与人沟通这类学生的思想跟踪教育和服务工作。

3、重视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在这方面我打算经常与其家长进行反馈、沟通,双方共同来督促其认真学习,顺利完成学业。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时刻提醒自己为人师表,多向有经验的老辅导员学习请教,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力争在新学期取得新的成绩。

大三辅导员工作计划2020范文(四)

我很荣幸能够成为某某职业学院的一名辅导员,加入到这个充满朝气和温暖的大家庭。作为一名新入职的辅导员,我深感自己肩上所担负的重任,因此我会竭尽所能,加紧调整工作状态,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和熟悉辅导员的各项工作,争取给学院领导和学生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指导思想

英国思想家培根认为,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只有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为自己的行动指明方向。因此,指导思想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下一学期的工作当中,我会进一步学习《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及2006年教高16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学工处的各项任务和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日常管理

结合所带学生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加强学生的自律精神。

1、宿舍管理。大三学生即将踏入社会进行实习,为了督促学生的宿舍自律意识,我会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一方面,通过班会做好宿舍管理宣传工作,特别是宿舍安全问题和良好的生活作息的重要性,强调最后一年不能放任自流;另一方面,经常深入学生宿舍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宿舍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妥当的解决。

2、安全管理。学生的安全教育作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常抓不懈。首先,加强交通安全教育。进入大三,绝大部分同学都将进入社会实习,必须强调学生的交通安全,注意乘车、道路行走安全。其次,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消防知识,教育学生宿舍安全用电,禁止使用各种高瓦电器和宿舍抽烟、点燃明火等危险行为,同时教育学生关于火灾自救与逃生的方法。

3、其他管理。切实做好学生报到注册、考勤以及催缴遗留欠费等有关工作,使学生能够安心学习生活。

三、学风建设

良好的学风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提高学生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落实严格的考勤制度。全面做好查课和落实考勤工作,督促和教育学生认真上好课,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针对个别缺勤的同学,及时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做好跟踪交流工作,使其尽快改正。

2、做好外出实习学生管理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与学生保持紧密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实习的情况,对于学生反映的需求及和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3、加强素质测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学院相关规定落实素质测评的各项细则,进一步熟悉、吃透开展素质测评的重要意义及工作方法,通过素质测评掌握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使学生对其表现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以先进典型为榜样,注意发挥榜样的力量,促进学风建设。

四、班级建设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每一个成员的努力与支持。树立统一的班级奋斗目标,并以此为导向,汇集每一个成员的聪明才智,通过互相帮助,遵守学院规章制度,积极维护班集体的荣誉。

1、班级纪律建设。无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学生强调班级纪律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开学初通过周班会和主题班会向学生重新进行纪律教育,强调遵守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相关纪律的意识,努力做一个文明的新时代大学生。

2、班风建设。虽然大三大部分学生都将进行社会实习,留在学校上课的时间逐渐减少,但是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的班级体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能体现出来。因此,对于选择“2+0.5”的学生,继续做好上课考勤管理工作,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学到有用的知识。对于选择“2+1”的学生,要求其在社会实习要牢记学校和老师们的嘱托,遵守法律法规,在实习岗位上踏踏实实工作,学习工作技巧,锻炼工作技能,发扬勤学、爱学的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

3、思想建设。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因此,在下一个学期我会坚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特别是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做一个文明守法的公民。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新学年,我将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辅导员工作当中。当然,作为一名新人,对于很多业务还有不熟悉的地方,我会积极地向领导和同事请教,同时继续加强辅导员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理想已经起航,就必须加倍努力,将青春的汗水化作船桨,伴我前进。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测评;WebService;;SQLServer2005;B/S

引言

该系统解决了信息传递不便捷等问题,实现学生管理网络化,方便教师、学生等在网上快速查询学生个人各种信息。使用该系统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无纸化”,改变学生素质管理的落后现状,实现评价现代化。

通过分析测评结果,可以总结教学、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作为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的参考和依据。此外,综合测评结果可以使每个大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实践中扬长避短,更好地实现自我设计和自我发展,为大学生潜在素质的开发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一、应用技术介绍

1.1WebService技术简介WebService指的是一种基于Web的分布式技术,可以接收从Internet或其它系统中传递过来的请求;是一种新的Web应用程序分支,是自包含、自描述、模块化的应用,可以、定位、进行Web调用、执行从简单的请求到复杂商务处理的任何功能;是一种无需购买并部署的组件,它被一次部署到Internet中,其它WebService应用程序可以发现并调用它部署的服务。

技术概述.NET是通过中间语言(IntermediateLanguage,IL)和通用语言运行环境(CommonLanguageRuntime,CLR)方式解决跨语言类库、跨硬件操作系统运行、变量边界检查、资源自动回收问题的软件开发、运行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更容易地建立网络应用程序、网络服务、窗口应用程序以及主控制台应用程序。

技术介绍是一个已编译的、基于.NET的环境,可以用任何与.NET兼容的语言(包括、C#和等)创作应用程序,可以无缝地与WYSIWYGHTML编辑器和其他编程工具(包括)一起工作。这不仅使得Web开发更加方便,而且还能提供这些工具的所有优点,包括开发人员可以用来将服务器控件拖放到Web页的GUI和完全集成的调试支持。另外,任何应用程序都可以使用整个.NETFramework,开发人员可以方便地获得这些技术的优点,其中包括托管的公共语言运行库环境、类型安全、继承等。

与WebService的结合由主程序负责内部商务逻辑的运算以及数据源的维护,而由Web窗体页和XMLWebServices分别公布系统的对外接口,Web窗体页负责向用户呈现系统数据,而XMLWebServices则负责呈现系统的对外接口以便于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以及以后开发客户端的需要,构成一个Web应用的完整的对外数据交换体系。

1.5B/S模式基于Web的B/S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客户机/服务器方式,只不过它的客户端是浏览器。B/S结构是对C/S结构的一种改进。在这种结构下,软件应用的业务逻辑完全在应用服务器端实现,用户表现完全在Web服务器实现,客户端只需要浏览器即可进行业务处理,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成为当今应用软件的首选体系结构。在系统的性能方面,B/S占有优势的是其灵活性,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系统,只要可以使用浏览器上网,就可以使用B/S系统的终端。

二、大学生综合测评系统的功能设计

2.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大学生综合测评系统需要完成主要功能模块有:

2.1.1系统维护管理模块(包括①代码管理;②用户管理;③系统维护)。

2.1.2数据输入模块数据输入模块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思想道德成绩信息、学习成绩信息、拓展素质信息的录入、修改等。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学号、姓名、班级、性别、出生日期等;思想道德信息包括各项指标的成绩;学习成绩信息包括必修课、选修课的成绩及课程所占学分,包括补考学生的补考成绩;拓展素质信息包括图展素质指标各项成绩。

2.1.3数据计算模块按照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计算各表内的及各表之间的数据,并按要求将数据输入指定表。依据学生的各项信息,计算学生的思想道德分数、学习成绩、拓展素质分数和综合测评成绩。各项测评的结果作为学生在校的综合排名和各方面素质排名,作为各种奖学金评定发放的依据。

2.1.4数据查询和打印输出模块数据查询和打印输出模块提供数据的查询和打印输出,学生管理人员通过对学生信息检索达到查询学生信息的目的。

2.2系统数据库设计数据库主要是依据系统需求分析阶段建立的数据模型,通过进行数据内部以及外在关系的分析,从而有效地建立整个系统的数据结构(在关系数据库中通常称为表结构),在此基础上对数据库的数据量、数据流量、及响应速度的估算分析。

2.2.1数据库完整性设计(1)数据库完整性规划:①实体完整性。②参照完整性。③用户自定义完整性。(2)造成数据不完整的原因分析:①网络或设备故障造成。②应用程序设计不完善造成。③多个事物并发执行造成。④人为因素。

2.2.2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设计系统数据库架构如下:①学生基本信息表,存储学生基本信息;②学生学习成绩表,存储学生学习成绩信息;③学生德育成绩表,存储学生德育成绩信息;④学生拓展成绩表,存储学生拓展成绩信息;⑤学生综合测评成绩表,存储学生综合测评成绩;⑥学生、用人单位反馈信息表,存储反馈信息;⑦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指标权重表;⑧学生课程表;⑨用户登陆信息表。

2.3系统权重体系设计在指标体系中,根据每项指标所包含的不同内容,分配不同的权重;根据每项指标考核时的分值、方法及具体情况确定每个指标的分值范围;根据每项指标的复杂程度,确定指标的级数,每项指标具体所占的权重。学生综合测评总成绩=思想道德成绩×20%+学习成绩÷(∑必修课学分+0.8∑选修课学分)×60%+拓展素质成绩

三、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3.1系统维护模块系统维护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山东经济学院综合测评系统的修改和维护工作,该功能模块主要由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基础信息管理、日志管理四大模块组成。

3.1.1用户管理模块的实现用户管理模块包括用户增加、查询编辑功能。用户使用管理员分配的用户名密码进行登陆。

3.1.2权限管理模块的实现(1)角色增加。角色增加模块让管理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为系统增加新的角色权限,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2)角色查询编辑。角色查询编辑模块是针对角色信息的修改,维护角色名称、角色描述以及修改角色权限。

3.1.3基础信息维护(1)班级信息增加模块的代码实现。班级增加功能包括:班级名称、年级、人数、班级代码、学院、专业等。(2)班级信息编辑模块的代码实现。班级信息编辑模块的功能包括查询指定班级、返回符合查询的班级列表、显示班级的基本信息。

3.2学生信息模块本模块是为了方便用户查找学生的基本信息而提供的,在这里用户可以方便的得到学生的联系方式,班级等内容,方便学生的管理。:

3.3数据计算模块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数据的核算以及计算系数的设定,分为两个子模块综合测评信息查询和权重系数设定模块。权重系数设定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设定测评成绩的计算系数,使系统能够适用各种学校的不同情况,以及不同时间的特殊要求。

3.4数据录入数据录入模块是为用户提供各种信息录入的功能,其中包括四个主模块,每个主模块各包含信息录入和查询编辑两个子模块。学生成绩的查询编辑模块与上面的成绩录入模块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与对数据库的操作由新增改成了更新。

四、总结

该系统的应用不仅可以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信息的共享、公开,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改革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依据。①基于B/S模式开发的Web服务,节省大量的信息资源,提高了应用程序的可复用性;②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用性;③系统易于管理维护;④使用方便,易学易用;⑤良好的性能价格比;⑥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外部接口清晰而标准。本系统今后主要还要考虑通用性问题、跨操作系统平台所可能面临的一些数据共享问题、并发性问题,多采纳组件技术,在开放性方面考虑跨平台后可能面临的并发性问题,同时对安全性能方面考虑采纳一些结合硬件加密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郑小平核心WebService服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51-54.

[2]李晖,李正刚.浅析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重构及实施保障机制的建立.经济师,2006,(7):11-12.

[3]王黎.微软公司战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4-26.

[4]面向对象编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2-25.

[5]微软公司.标准教材.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6]李安渝.WebServices技术与实现.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40-42.

[7]盖江南,王勇.Java,XML,Web服务宝典.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26-27.

[8]张文斌.基于WebService的电子商务环境构建技术.北京:电于工业出版社,2002:22-24.

第9篇

落实社会和高校的合力工程在落实社会和高校的合力工程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1)参考《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由高校教育管理机构对不同类型的毕业生制定针对性的指标体系,设定相应的专业特质标准,合理地把握各项评估指标的比重;

(2)通过公开新时代人才评判标准的方式,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营造良好的风气,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质;

(3)社会企业会根据一定的标准,定期对企业内部的高校毕业生进行评估,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合理地进行组织和安排,有条不紊地进行落实。首先明确评估目标,选定参评对象,制定评分制度和评分方式,再交由下级进行填报,最后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数据库,统一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和整理,便于后期分析;

(4)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将各大高校评估排名信息进行反馈,让高校进行反省和研究,采取措施弥补其中的不足,不断完善和整改教育管理工作,推动高校的发展。社会和高校的合力工程的实施较为复杂,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制定最优化的方案,并选取相应的示范学校,在落实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大范围的推行。在落实这项长久而艰巨的工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制度规范,持之以恒的执行和遵守,逐步提高高校的社会声誉,发挥社会和高校的合力对高校素质教育提高的动力作用。

2高校内部教育合力

2.1加强内涵建设,优化教育资源

当前,面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环境以及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理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承受着严峻的考验,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但同时这也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此必须要把素质教育观充分的融入到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中,对教学课程结构进行整合,改革传统的课程模式。在加强教育管理工作,培养高校学生这些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构建完善的素质教育工作体制的重要性边不言而喻。各大高校在制定学生教育规划时,应以素质教育观为基础,结合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站在整体角度,健全教育机制,避免学生教育管理和素质教育相脱轨,全面有序、完整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增强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学生全面素质和人格的养成。与此同时,各个高校要在教育管理中要培养一批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领导的教学管理团队,在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资质深厚的教师协助下,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对素质教育体系的教师、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教师进行合理的分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提供坚实师资力量保障。

2.2转变理念,整合优势

综合素质人才是目前社会中最稀缺的人才,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各大高校来说,在注重学生身体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和自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社会和科学实践、基础文明行为规范等多项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基础上,将课堂教育和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有效的整合,共同服务于高校学生的整体发展,丰富教学内容,使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可操作性、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对传统的教育观进行转变,形成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的教育管理理念,构建一套系统化的制度,划分教师的工作内容和范围,共同服务于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

2.3强化管理,促进自律

2.3.1加强精细化管理,激发自律意识

在大学生的各个班集体中落实基于素质教育观的教育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规定筛选合格的学生辅导员,并制定相应的辅导员管理规章制度,通过晋职、奖励及绩效考核等多种措施来约束和管理辅导员的教育工作,强化班级管理。宿舍是学生教育的第三课堂,在这个自由的场所中也会影响学生的素质教育质量,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提高对学生宿舍建设的重视度。从平时生活入手,关心每位学生的状况,及时了解和处理学生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案。学生干部的培养也是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保证学生骨干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的公信度,能够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

2.3.2加强引导,促进内化

要想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让学生形成自主意识,正确地认识自己,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和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弘扬校园文化、扩大社团或学生会多种组织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力等方法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2.3.3互律监督,整合提升

学生综合测评的关键途径就是互测,采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学生社会评估制度的方式来将素质教育内化为自导自控行为,除了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外,要加大日常素质评估的比重,关注学生人格和思想道德的形成。以互相监督、加强自律的形式,加强素质教育,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使学生走上健康成才之路。

3结语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