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冬日家访总结

时间:2022-06-16 02:41:05

导语:在冬日家访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冬日家访总结

第1篇

  寒假活动总结范文最新2022

  时光如梭,岁月荏苒,很快,我们的寒假生活结束了。为了给更多想展示自我的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现的平台,同时丰富同学们的假期生活,通过校领导的精心策划,我们的“缤纷的冬日”寒假主题活动圆满结束。

  在学校的大力宣传下,在家长的支持鼓励下,学生们热情高涨,都积极踊跃的参加。

  在本次寒假主题实践活动中,一些优秀的作品博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我们了解到有许多同学都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他们能展现自己的特长,结合自己的特点,令许多同学羡慕不已。活动结束后很多同学都说对这种主题实践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获奖的选手对自己更加坚定了信心!

  通过本次主题实践活动,展示了我校学生独特的风采。我们将进一步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为学校的科技文化建设再做新的贡献。通过此次活动我们的学生开阔了眼界,也得到了不少启发,也接触了新事物学到了新知识。

  寒假活动总结范文最新2022

  我校积极响应教育局、教办要求,严密组织,广大干部教师本着“为学生成长负责、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学生一生奠基”的宗旨,通过登门访问、优秀教师、学生、家长表彰工作,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为建立密切、融洽、信赖的家校关系和师生关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为切实巩固成果,把活动传承好,我校及时对这项活动进行了总结。现总结如下:

  一、精心安排

  1、高度重视。让每一位教师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是教师了解学生、联系家长、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和自觉行为。各班班主任、任课教师,对班级学生都作了具体分析,改变了以往只走有问题学生家里的做法,家访目的很明确,就是围绕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取得更好成绩为目的。

  2、以家访促家教,用耐心换诚心。家访时,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交流家教的方法、学生的特长、发展优势、教师的期望,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及打算。这样的家访没有了抵触与推诿,避免了以往家长、学生一听老师要来家访就认为是来“告状”的心态。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家访成了相互交流、互通信息的最好一种形式。教师们用自己的耐心、诚心,换来了家长对教师、学校的诚心。

  3、重点家访“学困生”和“家庭贫困生”。每个学期学校对各班的“两困生”都进行排队摸底,教师们放弃寒假的休息,冒着严寒,每到一家,老师们都详细地向家长询问了家庭经济收入、身体状况、了解困难的具体情况,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表示学校将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部分困难,使他们的子女顺利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二、家访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次访问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使家长了解了学校的教育政策、教育情况以及为提高质量所采取的措施。

  2、家校之间加强了沟通,形成了共识。

  3、学校和教师形象有了新的提升。所到之处学生家长热情接待,对教师牺牲休息时间家访表示感谢。

  通过本次家访扩大了我校在社会的影响,加强了家校联系,赢得了家长们的高度赞誉。面对家长的建设性意见,我们认真对待,及时研究、布

  置整改,并电话反馈,取得家长的理解,达成了家长的共识。本次家访主体上围绕着:对家长拜早年、听意见。对学生说亮点、指不足,多鼓励、勤家务。

  总的来说,此次家访在促进家校共建的同时,也有力地增进学生家长与学校的必要沟通。架起了一座以“促生成长”为基点的友谊桥梁。

  三、家访中发现的问题

  第一,现代家庭中父母外出打工,做生意的不乏少数,从而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力量。有些交由爷爷奶奶管教,他们却更加宠爱,使得学生的心理放纵,让学校教育工作难上加难。类似的情况很多。

  第二,正因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有求必应,以至于溺爱和放纵,养成了骄纵的心理,他们在言论、态度、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挑吃挑穿,爱耍脾气等不良行为,这给学校教育带来诸多的难处。家长望子成龙,只看重自己子女的学业成绩而忽视或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纪律教育,有些家长对素质教育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对素质教育提出质疑,与其背道而驰,这使得学校教育工作开展很不顺利。

  第三,家长误认为孩子很聪明,回家不学习也能取得好成绩。如果不能这样,会不会是老师的教学存在问题或着不够关心孩子。实际上家长最大的失误就是忽视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当我们在家访中交谈起这个问题时,家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下子又进入另一个误区:希望一下子能解决问题企图一劳永逸。

  第四,父母与祖父母教育观念和方法不一致,导致孩子有空子可钻,言行不一。

  四、工作反思:

  本次家访家长对于我校提出了以下问题,简要概括为:1、应进一步对后进生的补缺。2、望学校多培养孩子动手能力。3、要关注学生平时学习。

  4、个别教师作业量大,检查批阅不及时。

  5、希望学校多多在英语学科上想想办法,提高孩子们的英语水平。五、今后工作打算

  (一)开学后召开家长会,总结表彰优秀家长及家访优秀教师,指导家长克服家庭教育弊病。

  1、家长要严格要求和抚爱相结合。

  2、对子女的学习辅导和思想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并重,提供他们力所能及的劳动条件。

  3、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开导,使其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平常家长要多与班主任联系,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向,并对症下药。

  (三)、学校要通过家访、开家长会、书面联系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勾通,协调做好教育工作。

  家访在老师和家长,学校和社会之间架起了一道五彩缤纷的心灵彩虹。一家家真心实意的热情接待,一番番和风细雨的情感交流,一场场深入人心的亲密接触,拉近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增进了老师与家长、学生的感情,促进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开展好家访活动,用爱心播撒崇高师德,传递人间真情。

  寒假活动总结范文最新2022

  为使学生度过一个丰富多彩的寒假生活,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我校大队部设计了寒假生活记录表,安排了多姿多彩的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寒假期间的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1、全体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有跳高、打球、跳绳、跑步、溜冰等,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身体素质。

  2、为增强学的文学修养,拓展同学们的知识层面,学校建议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论语》等有益的书籍,我校不少学生在寒假期间不忘阅读课外书籍,做到了学有所获。像韩泽璇、秦丽娜、霍锦程、秦建鹏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五年级45名同学阅读课外书100本,写读书笔记90篇。此外,还有许多同学每天还坚持读英语半小时。通过广泛的阅读,同学们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

  3、为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意识,同时也是为了丰富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我校鼓励每一位同学在寒假期间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在寒假期间,有很多同学动手动脑,使自己的构想付诸实现

  4、储蓄“压岁钱”方面,我班大部分同学都做得非常好,同学们把压岁钱攒起来买学习用品。

  5、寒假期间,我班学生能积极参加社区活动,还有很多同学被评为活动积极分子,例如庄梦慧、梁淑莹、梁淑婷、杜海燕同学。还有很多同学体谅父母的辛劳,主动积极地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像刘雪琳、马艺文、秦文玉、刘超睿、宋格格、李腾、徐萌同学在家都能积极做家务,洗碗、扫地、擦桌子、整理房间等。其中秦志伟、孙文科小组成员帮助老人搬东西上楼,王倩雯、张丙秀、秦舒娴、孙文佳小组在社区捡垃圾、清理小广告,受到了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第2篇

徽州平民教育实验的关键词,是一个人和两所学校。这个人是陶行知先生的徽州后辈聂圣哲,他服膺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创办了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在21世纪的头十年,聂圣哲在休宁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实验。这两所学校是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在休宁先后创办的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和德胜平民学校。《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安徽日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多次报道这两所学校。英国广播公司(BBC)还专程来这两所学校拍摄纪录片《中国学校》,纪录片2008年在BBC向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众播放,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木工活是手艺中的“昆曲”

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创办于2003年,至今已十年光景。在这十年当中,这所学校以全新的育人模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普遍赞扬。

休宁乡贤、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象先生是著名的农村问题研究专家,他在初次访问休宁木工学校的时候就赞誉其是“陶行知式的学校”。2005年10月,笔者有幸与吴象先生就木工学校的办学模式共同执笔撰文《一石三鸟的伟大创举》:

我们不约而同地联想到徽州先贤、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和他先后创办的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及育才学校,认为这所木工学校也是值得重视的伟大创举。可以预见,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教学实践的深入,这所学校将蔚为风气,积极影响整个社会,造福子孙后代。所以称其为创举犹嫌不足,简直可以誉为一石三鸟的伟大创举。为什么呢?木工学校在经济、教育、文化三大方面,引起巨大的反响,为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贫困农民增收发挥积极的作用,开创了一条从实出发、因地制宜的新路……

简而言之,我们认为木工学校的创造性意义在于:

其一,在经济上,实现了宏观经济层面的县域经济和微观经济层面的劳动者群体之间的“双赢”。

在宏观经济层面,木工学校的创办,有利于休宁这样工业基础薄弱的山区小县发挥林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培育和发展有一定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林产品加工工业,在引入先进科技和管理的条件下,提升县域经济要素禀赋条件,突破以往单一以输出原料为主的低层次的林业经济,擢升经济品位。

在微观经济层面,此举是转变劳务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掘人力资本的积极尝试。诚如聂圣哲本人的感慨:“木工是所有工匠中最严谨、最富逻辑、技艺最高超的一群,如果把各类手艺都比作演戏,那木工活就是这些手艺中的‘昆曲’,有了木匠的手艺基础,再学习其他行当可谓轻而易举。”接受过系统训练的木工,具备了较高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质,大大提升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提升,使得他们即使将来不再从事木工职业,也能在其他的行业工种中秉承木工严谨求实、积极创新的工作作风,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其二,在教育上,对改革整个教育体系、改进职业教育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型和榜样,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的教学实践,乃是遵循先哲开出的职业教育的良方,在徽州土地上做出的一次社会实验。木工学校招收休宁农村里能吃苦耐劳的农民子弟,既开设文化知识课程,学习研读《细节决定成败》《致加西亚的信》等励志类书籍,又教授木工专业理论和手艺,更多的时间是实训。学员同时从锯、劈、刨、凿等基本技能学起,学习制作传统家具。39张八仙桌、78张雕花太师椅,是首届“匠士”毕业时献上的“毕业论文”。

进入木工学校的大门,便能醒目地看到学校的校训:“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这一点尤为可贵。木工学校不单单努力教授学员专业技能,努力提高劳动素养,还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向学员传播公民教育的理念,希望每个学员除了要做一个好的劳动者,更要做文明人,做好公民。学校把“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这四项朴实无华的标准作为对每个学员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颇具苦心,立意深远。

其三,在文化上,木工学校的理念和实践,是对徽州文化的一次突破和创新。

以儒家学说为根基的传统徽州文化,从某一方面而言是“官本位”的文化。在当地重道轻艺的文化背景中,古代的匠人是入不得士林的。在徽商衰败之后,徽州文化的这种弊端便愈加显现出来。

休宁木工学校的毕业典礼上隆重颁发了“匠士”学位,这在徽州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大学里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如今木匠也能评学位,真正迈入“士林”了。这项创新很不简单,人人皆可为尧舜,行行都能出状元。从这个意义上看,“匠士”学位的颁发,倒是对“官本位”重道轻艺、士农工商等级井然的传统徽州文化的一次不大不小的超越。

时至今日,重温八年前的旧作,回首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十年来的风雨兼程,我们之前从经济、教育、文化三个层面总结的“一石三鸟的伟大创举”之评价到今天也一点没有过时。别开生面的“匠士”毕业论文——八仙桌、太师椅,庄严肃穆的“匠士”学位授予仪式……这些动人的画面将会永远镌刻在徽州平民教育的史册。

学校的理念:“先育人,再教书”

2005年秋天,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按照平民教育的理念,在休宁郊外的兰渡又创办了一所小学——休宁德胜平民学校。那一年的暑假,木工学校的学生放弃休息,加班加点为平民学校的弟弟妹妹义务打制课桌椅。平民学校甫一诞生,就风华正茂,以其更为鲜明的“陶行知式学校”的特色,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尽管因为一些人为的因素,学校后来的发展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甚至流于停滞,但它短短五年的成长足以在徽州甚至中国的平民教育蓝天上画下一道美丽的彩虹。

聂圣哲先生对平民学校倾注了很多心血,在一开始就为这所学校做了精彩的“顶层设计”:平民学校的学生,全部来自休宁及附近偏僻山区最贫苦的家庭。学校向入学学生免费提供食宿、书本和服装。学校同时向家长提出三个附加条件:接受学校“先育人,再教书”的理念;孩子必须“读平民书,做平民事,过平民的生活”;校方不向家长保证孩子毕业后能够进入重点中学读书。

平民学校“六年寄宿读书、一切费用全免”的条件对皖南山区贫困家庭而言,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为了寻找、确定最值得救助的对象,平民学校校长张晓琳每年都带着一份从多个渠道收集到的需要救助的孩子的名单,到穷乡僻壤的山村逐个家访。家访的内容一是核实受助家庭的贫困程度,二是调查家庭是否勤劳淳朴,三是确认对方对平民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否认同,最后需要家长签署一份承诺书。

平民学校与此前的木工学校一样,都是秉承陶夫子平民教育思想创办的学校,都把“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作为学校的校训。但二者仍然有着不同的特色:木工学校是职业高中层面的学校,平民学校则是一所新型的小学;如果说职业高中的木工学校突出的是实用主义教育的色彩,平民学校则更加体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工学团”模式。很多到访过平民学校的人,都对它突出的劳动教育特色留下深刻的印象。

平民学校一天当中的劳动教育课是这样安排的:每天清晨6时,平民学校的孩子们起身洗漱,而后便是20分钟的劳动技能训练,有的清洗衣服,有的整理寝室,有的打扫厕所,有的到厨房帮厨……学校对孩子们劳动技能的训练要求严格,哪怕是一项最简单的劳动,在程序上都有细致的规定;每天下午,平民学校还雷打不动地安排了一节劳动课:一二年级的学生打扫卫生、整理校园;三年级的学生种菜、打猪草;四五年级的学生管理菜园、养猪、编竹、补鞋等等。平民学校这般重视劳动教育,乃是希望学生们在实践中培养动手的能力,通过实践去感受知识、学习知识。这种陶行知式的教育成效极其显著。新生入学不久,家长们很受到孩子身上显著的变化:生活规律,早睡早起,整洁卫生,彬彬有礼……

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到2010年,休宁德胜平民学校拥有七亩水田、七分菜园、四亩山场、一个猪圈、一个编竹室、一个缝补室、一个碾米厂、一个木工房、两个洗衣房,学校陆续开设了竹器编织组、养殖组、碾米组、种植组、木工修理组、缝补组等。平民学校师生劳动成果斐然:养了三头猪,其中两头猪重四百多斤;收获油菜籽1400多斤、稻谷7000多斤;编扎扫把200多把;收获的蔬菜丰盛,除了供应本校之外,还专门送到十几里外的木工学校。每年夏秋两季收割油菜和稻子的时节,是孩子们盛大的节日。这些10岁上下的孩子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光荣。而这些人生的体验,是很多同龄人很少或从未涉及的。

我曾在2009年一个冬日的午后,专程驱车到休宁德胜平民学校访问。那些暖意盎然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张晓琳校长亲切地帮小学生们晒被子,孩子们带我们去看他们喂养的小猪和培育的菜园。我在教室的课桌前沉坐良久,我为孩子们一张张充满自信、青春绽放的笑脸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所感动。这不正是陶行知先生畅想和实践的乡村工学团的蓝图吗?

1932年,陶行知先生在《乡村工学团试验初步计划说明书》中写道:

乡村工学团是一个小工场,一个小学校,一个小社会。这里面包含着生产的意义,长进的意义,平等互助、自卫卫人的意义。它是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产生了一个改造乡村的富有生活力的新细胞。

这是陶夫子的“中国梦”,它在七十多年后的徽州故土悄然实现了。

晓庄之后有育才

因为一些说不清也道不明的原因,2010年年底,休宁地方有关部门决定与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终止合作,对德胜木工学校和德胜平民学校进行改制。相对于木工学校尚能应对危局,平民学校则受到很大的冲击,平民教育体系基本上被。此情此景,对那些造访过平民学校、体验过陶行知先生“中国梦”的人而言,内心深处的酸楚是不言而喻的。

陶行知先生17岁时从万安古城岩下乘船赴杭,他二十多年后写诗回忆当时和父亲在水蓝桥头分别的场景:“我要问芳草上的露水,何处能寻得当年的泪珠?”我想,今晨芳草上的露水何尝不是当年的泪珠呢?

第3篇

关于《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优秀范文   假期里读了《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它是由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所著。这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李镇西校长在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能够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能够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能够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能够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日的自己和这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到达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每每读到此,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是呀,我们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有没有构成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有没有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呢?很多时候,是在和别人的攀比中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失去了做好自我的追求。结果是浑浑噩噩度日,丧失了做为一个人应有的情趣与活力,更谈不上去超越自我,并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到达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了。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这种爱源与他的心,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的辉煌。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需要艰辛的付出。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发现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坚韧、好学、勤奋……构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作为教师,我们都想过该怎样帮忙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但我们也许从未曾真正去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我震撼,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仅于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他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曾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一个真正的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从《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者要拥有一颗童心。

  李镇西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我要说的是,你如果真要想和学生相处,你就不要老师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帮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所以有人说,你要允许学生去犯错,犯了错允许他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有时,我们教育者就会犯这样的错误,绝对不允许学生犯错,上课迟到了,做错事情了,违犯纪律了,寝室扣分了等等。这样恰恰相反,学生会因为你要求太严而产生抵触情绪,就像学生抵触其父母一样,你不要说你是为他们好,其实有哪位家长不是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们的孩子还是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其实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个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当人看,是人都会犯错,你不能强迫他们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来做,有时甚至我们就应允许他犯错,因为犯错是为了下次不犯错。这也是他之后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并且能够在教育上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他说:“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有些在成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感情,在儿童看来却是十分自然的。而变‘不可理解’为‘十分自然’,正是不少优秀教师赢得学生心灵的可贵之处。”他说:“只要把握学生的情感

  ,并注意环境、场合,教师任何‘过分的孩子气’都不会是剩余的。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在以前,对于他说的这些话我可能会不理解,但是,在我亲身体会了之后,也明白了教师拥有一颗童心的重要性。很多老师认为,老师就就应与学生有必须的距离感,认为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是不可想象的,认为学生与老师随便开玩笑是不懂规矩的表现,但是李老师却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同行们,老师融入孩子们当中不但是能够的,而且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受到李老师的启发,尝试与学生打成一片,发现其中的魔力是巨大的。以前我总认为师生见面,就应由学生先打招呼,认为学生见到老师时对老师不闻不问是不礼貌的表现,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怀有这种心态时的我与学生相遇时,眼睛是不看学生的,因为我担心学生不向你问好。当然,很多学生看到老师摆架子,也就不向老师打招呼了,此刻想来,当学生见到老师对自己爱理不理时,内心就应是很失望的。也许是受李镇西老师的影响,我与学生见面时不再面无表情,不再脸朝他处,而是主动露出笑容,遇到不向你打招呼的同学,我就主动向他们打招呼。就这样,同学们感到了

  我的平易近人,感到了我的和蔼可亲,课后能大方地跟我玩,大方地跟我开玩笑了。这在很多老师看来也许是不可理解的,但我觉得这是多么自然。学生在课间能这么亲切地跟你玩,但在课堂里表现却很好,不会漫无纪律,而且很活跃,这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经常有学生跟我说:“老师,我最喜欢上你的课了。”或者有我所教的另外两个班的学生说:“老师,要是你当我们的班主任该多好啊!”每当听到这些话时,我感到很自豪,因为学生喜欢我的课,而我的课却活而不乱,有学生期望我做他们的班主任,而我所管理的班级却能在每月的礼貌班级评比中荣获“礼貌班级”的荣誉称号。写到那里,我想声明的是:老师不必高高在上,不必摆架子,以显示所谓的师道尊严,完全能够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就像李老师说的:“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二、对后进生的教育

  李老师对后进生的教育是很富启发性的,在对后进生的教育方面,李老师的观念及一个个成功的案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班主任们都明白,在班主任工作中,最令人头痛的莫过于对后进生的教育。在办公室时常听到老师们诉苦:“为什么我苦口婆心地、三番两次地教育他,他却不领情呢?”我也以前是这样的老师,为这些事情苦恼着,却不懂得去反思。但是,自从学习了《做最好的老师》之后,我明白了后进生犯错的频繁性,以及进步过程中的反复性的特点,懂得了对后进生教育长期性和艰难性,懂得了对他们的教育不能只用一种方法,而且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理解之心和宽容之心,需要有足够的智慧,而爱和尊重则是成功地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前提。

  “后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相反,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教育者期望透过一次谈心、家访、班会或听英模报告,便使“后进学生”从此成为一名优秀生,无疑是把教育想得太简单了。“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师因此斥责学生“屡教不改”、“光说不做”、“本性难移”等等,是极不公正的。教育者就应容忍“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又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我从来不对“后进学生”提“下不为例”之类他不可能做到的要求。

  如果仔细体会了这些话,我们教育后进生的时候就不会再意气用事,不会再因为学生“屡教不改”而对他失望或任意体罚。我们就会想方设法寻找规律和方法了。

  三、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很多老师由于出于盲目性,出于对教育理论的无知,经常不自觉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了学生的心灵。这所造成的后果是多么的严重啊。可悲的是很多教师在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后还不知其所以然。

  李老师从教育专家的高度论述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重要性。以下是李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方面的论述,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①教师想尽量直截了当地帮忙学生改正缺点,把他的缺点公之于众,以使其他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不犯类似的错误,这种方法是最不成功的,因为这无异于开“批判会”,把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自尊心、个人尊严、自豪感统统暴露于外,并使之受到伤害,这种教育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无法弥补的。

  ②不管我们平时对学生有如何深厚的感情储备,不管我们过去在学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们以前对学生进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们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也许是一记耳光,也许是一句辱骂,甚至也许只是一个鄙视的眼神--那么,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③教育成功的诀窍之一,就是永远不让学生对他自己感到绝望。但我也曾多次在激愤中说出一些让学生感到绝望的话:“我永远不会相信你了!”“看来你是教不好的了!”“这是最后一次原谅你了!下次再犯,你就别来上学了!”“我没有你这个学生!”……当学生本来是十分尊敬老师并认为老师是在真诚地帮忙他的时候,这些话无疑会击碎他内心深处“想做好学生”的完美愿望。一个学生真正的堕落,有时候恰恰是从我们教育者的“绝情”开始的。

  我们也会经常想到保护自尊心的问题,但是,由于我们的疏忽,却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着学生的自尊心,而学生自尊心的受伤害,可能就是他自暴自弃的开始,就是学生与老师相抵触的开始,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学生与老师的处处作对,这对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极为不利的。所以,一线的教师就应多读教育著作,多向名师学习,以尽量避免教育过程中的盲目性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四、青春期教育方面

  李老师在青春期教育方面做得很成功,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他对学生的青春期引导是很耐人寻味的。他能够连续几个晚上给学生做青春期方面的教育讲座,能够用书信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走出早恋的误区,能够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应对面推心置腹地与学生谈论这方面的事,却不会使学生感到尴尬,从中我们足能够李老师的智慧和水平。个性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师的书中有很多关于青春期教育的案例和书信都能够成为班主任们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引导的好素材。比如,我在这个学期对我班的一个学生的早恋引导就借用了李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的对万同的早恋引导以及《李镇西和他的学生们--四》中的一封青春期引导的书信,我把自己写给这个学生的信给了这个学生,并把这两本书借给他,让他看书中的两个案例,想不到的是,我对个学生的早恋引导是这么的顺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这两本书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五、以科研的眼光看待让人头疼的孩子

  李老师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身上有一种成为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以科研的眼光看待让人头疼的学生。他在书中这样说:“我换一种眼光去看这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我便不再头疼了。换一种什么眼光呢?那就是”科研“的眼光。我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班群众建设呀、”后进生“转化呀、早恋呀、作弊呀,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每一天都有新的发现,每一天都有新的领悟,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一天都有新的快乐。”这句话道出了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

  他说:“对于一线的老师来说,最好的课题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我们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就是最好的科研课题!”是的,“把难题当课题”,多年来我正是这样做的!而对于每一个老师来说,教育教学中最最头疼的莫过于“后进生”转化了,因此,研究并转化“后进生”便成了最有价

  值的教育科研。只要想想,关于后进生还有那么多的未知数等待我们去解开--“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学习心理及习惯、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转化后进生的种种对策……我们就会感到一种来自教育的诱惑,任何一个有事业心的教育者都难以抵挡这种诱惑!“

  以李老师这样的心态搞教育哪里还有不成功的道理呢?

  六、把教育失误变为教育财富

  李老师在本书的第二章”走出教育误区“中提到一个很值得老师们学习的理念--把教育失误变为教育财富。这一章当中的一些话道出了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的区别。他说:”真正的教育者,也不是没有失误,只是他总会从失误中汲取新的前进力量。几乎能够这么绝对地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那里所说的“如何对待”,不仅仅仅是指想方设法弥补错误所造成的损失,而主要是指对错误的反思--对成长中的年轻教师来说,这一点十分重要。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啊,谁没有失误呢?李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有失误,在《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中,他就列举了他在教育生涯中的许多失误,而他的不同于常人的做法是,善于总结反思,善于把教育失误变为教育财富。

  七、阅读、积累和写作

  李老师是个充满智慧的教师,从他与学生的谈心、对后进生的教育、对早恋学生的引导等事情中,无时无刻不透出李老师的智慧,他的智慧从何而来?我想,除了他的天赋以外,也离不开他的不断阅读、不断积累、不断写作和不断反思吧。

  李老师总是告诫同行们要不断阅读、不断写作,以提高自身素质。而李老师本人就是一个不停阅读、不停写作的人,他不但阅读教育教学类书籍,而且广泛阅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籍,阅读的同时伴随这思考,伴随这写作,他把自己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写下来。他以自身的行动向同行们展示了一代优秀教师成长的风雨历程,给一线教师们很多的启示。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我的性子急燥,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感,产生代沟。学生本身有一种压抑感,快乐不起来。老师的尊严也受到了挑战,怎样化解这一矛盾?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李镇西老师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职责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中真正的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下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同时,这种爱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资料,如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怀着一颗爱才之心;对淘气、不守纪律的学生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怀着一颗关怀之心……这些爱是成为最好老师的基础。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职责“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

  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

  总之,《做最好的老师》是李老师教育智慧的结晶,从这本书中,我们能够学到许多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技巧,增长教育智慧和教育才干。这是一本开启教育智慧的书,十分值得教师们学习和研究。

  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么多手记、札记,为进一步探索教育的规律积累那么多原始的宝贵的资料。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可能是他的这本手记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说法来贬低教师。其实,要做孩子们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

  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下,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这段朴实的话,蕴涵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师,就应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

  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职责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完美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职责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如班群众建设呀、”后进生“转化呀、早恋呀、作弊呀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当然,李老师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下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职责“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

  李镇西老师说,其实老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刚开始看时,不大明白是什么意思,看后明白了,其实有很多时候,我是犯过类似的毛病的,事实上,我也相信有很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容易犯这样的毛病。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与学生发生冲突或矛盾!比如说学生不交作业了,学生上课总是违犯课堂纪律了,在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学生不配合你的工作了,等等,反正是随处可见,有时,我们批评一下就算了,但是有时,可能会批评的严重一点,这个时候,老师的尊严显示出来了,其实这个时候,如果老师控制不好,会在学生面前把自己的尊严丧失掉。有时,学生犯错了,我会在班里打发脾气,狠狠的在班里批评,这个时候,气氛就应说很严肃的,很紧张的,但是等我骂完了,静下心来却发现,其实我的一顿乱发脾气却一点作用都没有,甚至有些学生告诉我,老师你在发脾气的时候,我们有的同学还在偷偷的乐呢!这不,老师在这种状况下还有什么尊严可讲,事实上,老师的尊严已经随着威严的丧失而丧失了。学生告诉我,老师,其实,我们自己也不想犯错啊,只是有时不留意出了错。就是因为我没有容许学生犯错,结果却失去了在学生心目中的信赖和威严,学生告诉我,老师,其实有时我们犯错了,心里觉得是对不住你的,但是你一

  批评我们,我们就有了反叛!换句话说,老师的尊严就在你的大发脾气中丧失了。

  有一句话说得好,选取一行,爱一行,我也是这样,我不明白选取教师这个职业对不对,但是当我应对那帮学生时,我觉得我就应做最好的老师,至少对得起这帮孩子!不明白我将来会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至少我此刻一向在努力,尽我心去做我做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一切义务和职责。

  做一名人民教师,就是要:

  多一些书生气;

  多一些书香气;

  多一些天之浩气;

  多一些地之灵气。

  读懂社会;

  读懂教育;

  读懂学生;

  读懂自己。

  离浮躁与平庸:

  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

  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教育的发展;

  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民族的崛起而读书。

  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理念《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是证明了这一点。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5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群众大熔炉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决心以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为榜样,以”爱“为己任,在今后的工作中,用心进取,顾大局,识大体,努力按照上级的要求,高标准要求自己,树立竞争意识,不但要自己思想过硬,品行端正,业务水平高,乐于敬业,端正态度,明确职责,勇创佳绩,还应想方设法投入到学校群众的建设中,增添自己的一分力量,为校增光、添彩。自觉维护学校利益,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

  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就应思考的问题。想想自己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明白。在持续不断的读书学习中,知识就像一面镜子,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出不足,提升自己。

  最后,借著名教育家镇西小语作为座右铭,”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鞭策自己,激励自己,这就是我--一位人民教师在学习中的心得。

  关于《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优秀范文

  本学期,我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受了作为一名教师从教30年的酸甜苦辣,既有初为人师的愧疚,也有与学生心灵相通的经验感受。

  作为教师,我们都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但我们也许从未曾真正去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我震撼,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李镇西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我要说的是,你如果真要想和学生相处,你就不要老是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帮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所以有人说,你要允许学生去犯错,犯了错允许他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他说:“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他说:“只要把握学生的情感,并注意环境、场合,教师任何‘过分的孩子气’都不会是多余的。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在以前,对于他说的这些话我可能会不理解,但是在我亲身体会了之后,也明白了教师拥有一颗童心的重要性。很多老师认为,老师就应该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感,认为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是不可想象的,认为学生与老师随便开玩笑是不懂规矩的表现,但是李老师却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同行们,老师融入孩子们当中不但是可以的,而且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受到李老师的启发,尝试与学生打成一片,发现其中的魔力是巨大的。学生在课间能这么亲切地跟你玩,但在课堂里表现却很好,不会漫无纪律,而且很活跃,这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但以我从教两三年的教学生活看来爱是教育的重要元素,但绝不是唯一的元素。在教育发展的现阶段,严格要求比尊重理解还要重要。爱和严格要求任何时候都要并行不悖。只有爱,我们必被欺负得体无完肤。

  最后摘录几句镇西小语,和大家一起共勉!“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教师”!

  关于《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优秀范文

  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为了谋生,对它并不喜欢,这项工作只能是你的职业。如果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给你带来利益,这项工作只能是你的事业。要做最好的老师,那不要把你从事的工作仅仅视为教书,仅仅当作职业,请把你的社会理想倾注在教育上,热爱教育事业,你才可能成为最好的老师。

  在金桥学校工作了几年时间,让我可以自信的说:"这点,我是可以做得到的"。我对教育事业热忱,让我有了成为好老师的基础。

  爱学生。我一直以为我很爱学生,从《做最好的老师》中,我开始思考,我是"爱学生"还是"喜欢学生"。我的性格里有着喜欢孩子的天性,我可以无愧地说,但是"喜欢学生"和"爱学生"是不一样的,"喜欢学生"更多的纯粹是一种天然感情倾向,和品德没有多大关系;而"爱学生"虽然也属于一种感情,但更蕴含有一种教育者的责任,与师德直接相关。

  而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那些自己认为"可爱"的孩子,而应该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和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包括"差生"。并且真正的教育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予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习惯和性格。这种带有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必然带有"强制性",离开了严格要求,但不是真正的爱。

  在金桥学校第一年当班主任的时候,我是很喜欢学生,但更多的只是"喜欢",我并不知道怎么样"爱学生",不知道怎么样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一生负责,我对于学生,更多的是感情,而没有"教育",直到暑假时候,突然明白了"教育"的意义,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现在我更明白,我要从"喜欢学生"向"爱学生"发展!我要为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

  老师也只是个普通人,也有自己普通的感情,多少人都会以个人的好恶喜欢某些自己认为"可爱"的孩子,要真正从"喜欢学生"转向"爱学生"就要学会去"喜欢"自已"本不会喜欢"的学生,能够把欣赏和期待投向这些学生,这才是"师爱",教师要怎样拥有"师爱"呢?李镇西老师用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童心是师爱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