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3 19:28:46
导语:在汉语语法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国学语文;汉字;使用手法
[中图分类号]H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6-0088-02
纵观大学国学语文课本,进行实际分析比较就不难看出,大学国学语文课本重复少、跨度大、进度快。仅仅通过国学语言课本充分适应大学国学语文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根据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帮助其完成国学语文的过渡,完成国学语文的历史经典文章衔接。把深奥的生字、新词、文意浅显化,把抽象的语法修辞具体化、形象化,把丰富的教学内容生动化、艺术化,使大学生接受更快、印象更深。健康、准确地使用祖国语言,为
在大学撰写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认识汉字的特征,提高使用汉字的能力
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文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集实用性、科学性于一体,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在为世界、为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汉字是现行人类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也是现今人类使用的最先进的文字之一,在现阶段和今后很长的时期内,汉字仍然是我国记录汉语、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工具。这一结论已在20世纪得到我国文字专家、世界文化史学家、计算机专家的肯定和证实。
(一)汉字具有实用性
汉字简洁、醒目、灵活、稳定,便于识读。我国文字专家经研究认为:在世界各种文字中,汉字最简洁。据有关专家核实,在联合国使用的同一文件的各种文本,中文本最薄,使用汉字少,简洁、经济。同一份内容的中文版、英文版报纸的篇幅之比是1∶1.8。对于熟悉中文和英文的人来说,读中文比英文要快得多。汉字醒目,汉字是方块字,有立体感,远看清晰,一目了然;汉字灵活,书写方式自由,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汉字稳定,汉字从2000年前的东汉许慎编纂的中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至今,可以说汉字基本稳定不变。受过汉语教育的人,可以毫不费力地直接阅读中国古代书籍。
(二)汉字具有科学性
汉字是复脑文字,它不同于使用拼音文字的外文,拼音文字是单脑文字,是靠大脑的左脑记认字音和字义,而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综合利用大脑,左脑记认字音、字义,右脑记认字形,左右脑均衡协调合作,开发人的大脑,调动左右大脑一同记忆,这对增强智力有独特的功效,有助于智商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汉字更适用于电脑打字,汉字打字速度数倍快于外文,外文打字每分钟约200字母,汉字可以每分钟打200个汉字。
二、加强国学语文字词的识读,扩大大学生词汇积累
识字、写字,辨词、组词,是学习国学语文重要组成部分,“文字和词汇是阅读、写作的重要基础”。字词训练,在大学应当继续受到重视。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规定:学生要掌握汉字3500字左右,主要依据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常用字表》、《通用字表》。大学生在此基础上到底应该掌握多少常用词呢?据专家统计,大学生应掌握常用词3万左右。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汉字是书面语言的基础,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有人把二者形象地比喻成水泥砖石与高楼大厦。如果大学生认识字、词达不到一定的量,词汇不丰富,就不能建起语言的高楼大厦,就很难提高语文水平。因此,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和词汇,扩大词汇量,才能提高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初学阶段,学生识字任务较重,字词教学理应先行一步。识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文字工具,才能攻克识字难关,这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客观规律。从我国历史来看,古人就认为学习汉语以认识汉字为先,认识汉字就是在学习汉语。所以,古代使用的教科书如《史籀篇》、《仓颉篇》、《急就篇》以及《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沿用千年之久的教材和古书教法,无一不是采用“识字、读书”、“读书、识字”的汉语教学方法,这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吸收和思考。当今社会,如何解决大学语文字词教学这个重要问题,还是应当先从识字读书入手,抓住认识汉字这一关键环节,并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例如,电脑、录像机、录音机、幻灯片等,调动一切手段来学习语文,这样才会少走弯路。
三、国学语文字词注释的学习和运用
字、词注释是学习国学语文的组成部分。字、词注释是学习字词、掌握字词基本概念的重要环节,重视和学习字词注释,让其充分发挥作用,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也是扩大、丰富学生词汇量的学习途径。字词注释告诉学生,凡注释、注音的字和词都是新字生词,这是学习识字的目标,是认识字词的关键。因此,学生一方面要加强识读,不断巩固,另一方面,要认真领悟,辩析字词的形、音、义,通过多读、多写、多练,并从课文词句中加以领悟,方能达到解释、书写字词的能力,也才能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提高。对于语文课中的新字、生词,教师要全盘考虑。首先,应根据字词使用的频率进行区分。汉语字词使用可划分为使用频率高的常用字词、使用频率较高的较常用字词、使用少的非常用字词及生僻字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常用字词、较常用字词为主,非常用字词为辅,要能达到读字、词能知形、义,写字词能知义、音,达到字、词的听、说、读、写,并能熟练、正确地运用字词。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字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字词释义的体例。字词语义可分为单义和多义,也可分为同义、近义、反义。语文课本中的字词注释与字典、词典中的释义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先学会语文课本中的字词注释方法,然后学字典、词典释义的方法。汉字可分为单义字和多义字,在单字条目里,一般都是根据字形部分所立的本字,注释字的本义,由源及流,到转义、引申义、比喻义、通假义等,按照史序,结合音序,绎述字义的演变和发展。汉语的词也可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单义词,学了课本词语的注释,就可以掌握词语的意思,但学到多义词,学生要掌握多义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才算是掌握了这个词。
四、字词书写规范和要求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规范性,如行为规范、道德规范等,语言文字也是如此。大学语文学习的对象是学生,首先应该考虑使用的语言文字要规范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在大学语文课中无论是大作文,还是一般应用文的写作等,都应该用字规范,必须严格正字,书写正确、清楚、整洁,使汉字形体标准、规范。杜绝错字、别字、怪字、造字,使用汉字要符合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汉字使用标准。郭沫若先生曾为《人民教育》杂志题写过这样一段有关使用汉字的话:“培养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家,总要把字都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但要成为书家,那是另有一套专门的练习步骤的,不必作为对于学生的普遍要求。”汉字是记写汉语的符号,它必须要随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需要而发展。因而,所使用的汉字一定要规范、准确、健康,符合今天的语言习惯,这有利于学生对汉字、汉语的学习和使用,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认识。
在国学语文字词教学中,要抓汉字“六书”中的音、形、义,其中字形教学就是教学生写字和练字,这是语文字词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让学生练习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要求书写准确、工整、美观。古人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总结了一整套书写程序规则,即执笔、笔画、笔顺、间架、结构、行距、章法,需要我们学习发扬和吸收。书写汉字,准确是目的,规范是基础,临摹是手段。首先要学习写字的基本知识,掌握执笔方法、笔划规则和笔顺,通过描红、摹帖、临帖、读帖,循序渐进,刻苦实践,达到一定的书写汉字的能力。大学生学习书法、练字,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写字的技巧、得到美的享受、加深对所书写的语文字词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书法艺术的兴趣,陶冶性情,提高修养,锻练意志,坚定毅力。在提高使用汉字交流的效率和准确性的同时,书法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汉字的形体美、方块位置美、整体象形美,加之抽象的线条组合美、简练的线条造型美,可以表达复杂的思想情趣,从而成为我国独有的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是智慧的中华民族爱美、向上的民族精神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好的书法作品,能使人联想、感知到汉字的结构美、点画美、章法美,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汉字是我国独有的艺术瑰宝,独具艺术魅力,给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增添了奇光异彩。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左民安.细说汉字部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3]左民安. 汉字例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关键词:汉字;书法;传统文化;艺术创新
一、从书法的内涵看,书法艺术是汉语言文化的应有之义
世界上所有开化的民族都有他们自创的文字,或参照其他民族文字创造的文字,有文字的书写,只是他们的书写都未能成为艺术形式(如拉丁文字、阿拉伯文字等)。此外,现今的汉语拼音字母,是借拉丁文字母创造的,以拉丁文书写方式拼写,人们也不能以书法的素养书写它以取得类似汉字书法的审美效果。这表明:只有汉字才是书法艺术形象创造的基础,书法艺术是汉语言文化的应有之义。
(一)书法的定义,就是特指汉字的书写。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关于书法的定义(内涵),至今有多种提法,尚未定论,但每种提法却与汉语言文化息息相关。在此,略举几例加以说明:
其一,书法,顾名思义,就是书写汉字的方法。
其二,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研究的一门学问。
其三,书法,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文房四宝”为工具,通过书写汉字来抒情达意的一门艺术。它主要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内容。
上述三种提法均表明: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汉语言文化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
(二)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
汉字能成为艺术,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汉字有一个为别的文字不具有的特点。汉字既不是模拟自然的图画,也不是任何人随心所欲的抽象符号,它是“本乎天地之心,得乎自然之理”,而以象形、会意诸法创作的造型,是根据汉语的单音单词构成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意义的形体。
2、汉字的形体构成充分体现了人们感悟自然万物形体构成之理。人们在自然千姿百态痕迹的启发下,创造了象形文字。有了象形文字作基础,再造其他的字就有了参照,因此,以会意、形声等造出的字就随语言的实际发展起来。这样,据单音语言创造的具有形体整体性的文字,为以书法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形象准备了很好的基础。
3、能使汉字成为艺术的关键是书写。随着实际需要的发展,书写工具的改进,书写技术方法的总结,汉字发展形成了如大小篆、古今隶、章今草乃至楷书、行书体。体势变了,笔画变了,写法变了,但充分运用书段,借汉字的基本结构,创造出具有生动的抽象形式,具备力的运动节律,具有生命机体意味的笔画,营构有生命的形象,这些始终保持着,而且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强烈。
二、从书法结构因素看,书法是汉字艺术特质的表现
汉字书写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除了书写者自身艺术创造力之外,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汉字先天便具有艺术的特质。书法是汉字艺术特质的表现。
(一)书法的艺术语言是汉字的笔画线条。
书法的艺术语言是汉字的笔画线条,是有着一定的限制和高质量要求的线条,即是书家用手直接写出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线条。因为汉字的笔画本身具有艺术素质,有着丰富的表现力,不仅是书法者必须依循的,而且是书法者乐于借助的。
1、汉字笔画具有丰富性。丰富的笔画才能构成丰富的形体,蕴涵丰富的内容。汉字有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等诸多字体,其笔画也由简到繁,不断丰富。如以法度最为完备的楷书为例,其基本笔画就有点、横、竖、撇、捺、挑、钩、折。而且,每种笔画又有多种形态。
2、汉字笔画具有意象性。汉字笔画线条,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外形的一种抽象、概括和描述,同时又是人的创造,带有某种意象性。历代每一书法的笔画中都熔铸有书家的意象。
3、汉字笔画具有表情性。汉字丰富多样的笔画,与生俱来便带有丰富微妙的情感。不同笔画的线条,给人以不同的情感感受。一般来说,横线使人感到广阔、宁静;竖线使人感到上腾、挺拔;斜线使人感到危急、惊险;曲线使人感到流动、变化、柔和、轻巧、优美等。
(二)书法的艺术形体结构是通过汉字线条塑造出来的。
书法是造型艺术。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示真实。书法艺术的形象是通过汉字线条塑造出一个个奇妙的结构形体。
1、汉字形体的象形性影响和促进了书法的形象塑造。中国汉字是象形的,有象形的基础,就有艺术性。汉字始终沿着表意走,符号中仍有形象,“象”的范围也更广了,称之为“象物、象事、象意、象声”。这“四象”属于象形精神,是汉字艺术性的集中体现。
2、汉字形体的多样性影响和促进了书法的形象塑造。汉字丰富的笔画和复杂的结构形体,源于自然和表意的特点。书家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审美追求去创造书法的艺术形象,但无论如何,汉字形体的固有特点是不能忽视的。
三、从发展书法艺术看,必须坚持书写汉字的传统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历代书法的创变规律,都源于特定历史时期对艺术审美的与时俱进,也由于汉字的象形结构渊源,使其中艺术创作有了极大的可塑性和创造性。
(一)书写汉字是书法自身的规定性。
书法汉字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是书写性,即书法是书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也不是制作出来的,其创作过程是书写的过程。二是书写的对象是汉字而不是其他东西。两个方面是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书法艺术是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
书写汉字不仅仅是书法自身的规定性问题,还涉及这门艺术的文化特色问题。书法是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把它和其他艺术放在一起,它的中国文化身份最直接,特色最强烈、最鲜明。如果在西方看到一幅书法,哪怕是“唐人街”一块招牌,马上就会想到中国。
【关键词】表证恶寒发热恶寒
“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主外感表证”,这已为历代中医学家所共识。全国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中说,表证是指六、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人体的初期阶段,正气抗邪于肤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1]。可见表证与恶寒发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恶寒发热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然而恶寒发热是不是表证的必有症状,表证患者中恶寒发热出现的几率有多大,恶寒发热对于表证的诊断到底有多大意义,这些问题尚未见到报道,因此我们对此进行了临床观察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观察对象123例,均为2006-10~2007-02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表证患者及广西中医学院的本专科学生、教职工、教职工家属中未去医院就诊但确诊为表证的患者,其中男66例,女57例。由于表证病情轻浅,相当一部分症状较轻的患者不会去医院就诊,因此为了更全面地收集临床资料,以准确观察表证与恶寒发热的关系,我们从未在医院就诊的人中收集了一部分病例。
1.2方法
1.2.1诊断标准依据全国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所列的表证诊断标准[1]。
1.2.2观察方法用中医四诊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辨证,对确诊为表证的患者观察各种寒热症状在表证中出现的情况。
2结果
在123例表证患者中,出现恶寒发热并见的有49例,占患者总数的39.84%;只出现恶寒的有42例,占患者总数的34.15%;只出现发热的有17例,占患者总数的13.82%;无明显恶寒、发热表现的15例,占患者总数的12.20%。
3讨论
表证是八纲基本证候之一,在《内经》的有关论述中已经寓有表证的涵义,但并没有具体提出这个名词。首先提出“表证”这一名词者是张仲景,《伤寒论》中有:“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的论述。到了明代,经过张景岳的整理和阐述,完善了表证的概念,使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候。恶寒发热是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多见于外感表证。其机理是外邪侵袭肌表,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卫气宣发失常所致。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腠失煦则恶寒;邪气外束,正邪交争,卫阳失于宣发则郁而发热。外感病初期的表证阶段,有的患者虽然最初只有恶寒的感觉,并不觉得发热,但实际体温多有升高,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很快就会出现同时发热的感觉。因此,恶寒发热并见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甚至被认为是表证的特征性症状[1]。但从本研究的结果看,表证患者中仅有39.84%的人会出现恶寒发热并见的表现。这说明恶寒发热并见尽管对表证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但不是表证的必有症状,相当大一部分表证的患者不会出现恶寒发热并见的表现。因此,不能过分夸大恶寒发热对表证的诊断意义,不能认为没有恶寒发热并见的表现就不能诊断为表证,《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表证是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念论述似乎值得商榷。另外,恶寒发热并不是仅见于表证,“恶寒发热是表证的特征性症状”[1]的说法也欠严谨。病邪入里,正气奋起抗邪,正邪剧烈交争,亦可出现恶寒发热,而且往往出现高热寒战,恶寒愈甚,发热愈高。如肠痈、疮疡、瘟疫及邪毒内陷等,常表现为自觉恶寒严重甚则寒战,而又有高热。这属于里证,是正气与邪气剧烈斗争的反映,绝不能用解表法治疗。薛立斋曾在《外科正宗》中明确指出:“疮疡初期发热恶寒是外感风热或火毒内发,中期发热恶寒是疮疡将要作脓”。这说明古人对恶寒发热并非仅见于表证也是早有认识。
恶寒与发热这两个症状中,一般认为恶寒对于表证的诊断更为重要,如《伤寒论》第3条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本研究中,除了39.84%的人会出现恶寒发热并见的表现外,还有34.15%的人出现恶寒,这说明恶寒确实对表证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一般情况下,表证多有恶寒,古人“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说法确实很有道理。但表证亦有无恶寒可辨者,《伤寒论》中即有:“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的论述。从本研究的结果看,有26.02%的患者未出现恶寒发热并见或恶寒,这提示对“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这句话的理解不能绝对化、公式化,那种认为恶寒为表证必有之症[2]的说法也是欠妥的。本研究中,有12.20%的表证患者无明显恶寒、发热表现,这主要见于病情特别轻的表证患者。这虽然与相关文献的记载不相符合,但临床上确实存在这种情况,对此我们需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不能因为文献上没有记载就轻易加以否定。
从本研究的结果看,即使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病情轻浅的表证,其寒热的证候表现亦是复杂多样,并非尽为典型易辨者,由此提示医生临证时不可拘泥于书本,要注意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注意个体差异,四诊合参,全面诊察,才能准确辨证。
【参考文献】
(一)蒙汉双语远程平台上的案例教学
实践现状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网络性、虚拟性特点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借助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作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责任教师,尝试着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展开蒙汉双语案例教学。2012年,内蒙古电大文法学院开始着手构建蒙汉双语网络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并开通了网络学习平台。自蒙汉双语网络教学平台开通以来,《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的负责人根据该课程的专业特点并按照现有网络学习支持服务平台进行了一些探索。首先,为学生提供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的教学资源,如考核说明、教学大纲、教学辅导、期末练兵、案例分析等。在考核说明中通过不同的节点明确了相关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案例。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需求,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进而掌握案例中的知识点及考核点。其次,利用蒙汉双语教学平台上的蒙语讨论区,与学生们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案例分析、讨论、点评、回复等。并按照网上教学的设计和安排,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实时或非实时地进行课程学习。将一些翻译成蒙语的案例传到平台上,要求学生进入讨论区,参加案例讨论。通过点评、回复功能参与和指导学生的案例讨论。远程教学平台记录了每个学生在网上的学习行为。
(二)网络平台上的蒙汉双语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案例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应当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现实性,而且要与课本内容相吻合。在进行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时,各种类型案例的难易程度要循序渐进。案例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在实践教学中,蒙汉双语法律专业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网上案例教学虽然已经启动,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1.蒙古语案例资料来源匮乏,缺少蒙语案例汇编
是蒙古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蒙古语也得到了普遍适用,但在法学领域中蒙古语的运用仍然很薄弱。随着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虽然蒙古语的媒体及远程平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媒体有法律方面的专题节目,由蒙古族法学专家们对法律现象进行分析解答。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案例少之又少。《行政诉讼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少数民族地区可以使用少数民族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的权利;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法律文书;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所以,在内蒙古地区尤其蒙古族聚居的各个盟市的公检法机构都有蒙古族工作人员,且实践中也都能够运用蒙古语。如最典型的就是锡林郭勒盟各旗县的法院在审判全过程基本用蒙古语进行。虽然,审判实践中有很多运用蒙古语审判的案件,但这些案件没有能够汇编成典型案例集运用到教学实践上。这是蒙汉双语法律专业面临的很大的一个挑战。案例教学最主要是要有案情。案情可以由教师编写,也可用法院审判的实例案情。毕竟教师的实践是有限的,法院的审判实践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案例教学中采用法院的审判实践对法理知识的教学会更有效。
2.学生对蒙语法律术语的掌握不规范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业及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主教材为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皮纯协教授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程》。教材全面、系统阐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它是本课程的基本教学依据,也是复习、考试的基本依据。也是蒙汉双语法律专业的学生必须使用的教材。因此,在蒙语平台上进行蒙语案例教学时需要进行大量的翻译。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法律术语的表述不一,按照个人的意思随便翻译。虽然在讨论的过程中态度都很积极,但对传上去的案例理解不透彻,进而给分析、探讨和寻找答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蒙语学习评价平台不完善
内蒙古电大远程平台虽然创建了蒙语平台,但由于多种因素仍处于初建阶段,不够完善。目前该平台设立了最基础的一些栏目,如课程大纲、课程考核、讨论区等。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当设立学习评价栏目。
4.学生的参与趋于零散
蒙汉双语的学生来源大多是各旗县的在职或非在职人员,且基础不一,大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大多数参与答疑的学生都是切身涉及到的法律问题。有的是不会使用蒙语输入法,无法在线与老师进行交流,只能是通过电话解决问题。
二、在远程网络平台开展蒙汉双语案例教学的可能路进
(一)搜集大量典型案例进行译编
首先,案例教学不可缺少案例事实材料。为了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搜集有关行政法方面的案例事实材料,将这些案例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分出各章节相关案例,最后汇编成案例集。在上传案例时,除了案例事实材料、思考讨论的问题之外,还为学生提供案例涉及的背景资料以及难点提示等。当然也可将一些具有影响的未翻译的经典案例的超链接发给学生供其参考,以获得大量的与案例内容相关的其他信息。
(二)规范《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出现的法律术语
为了提高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分析案例的能力,我要求学生首先对本课程的法律术语进行熟悉。在熟悉术语之后,根据教师在课程主页中提供的相关参考资料深入思考,独立分析案例,得出结论,最后利用网络平台的讨论区,直接向教师传送自己的结论,如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提出疑问。
(三)完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在网络平台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除了评价学生分析案例的逻辑性、完整性之外,还要将学生在网上参与讨论的情况纳入评价范畴来考虑平时成绩,如学生参与讨论的次数、与其他同学网上协作讨论的情况、与教师互动的状况等。通过远程教学平台对案例教学的全程实现自动记录和监控,为网上案例教学评价提供了评价的客观依据。所以,蒙汉双语远程平台需要完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四)设立激励机制促进小组讨论
关键词:文献研究法;对外汉语;教材研究;运用
一、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材与教师、学习者这两大因素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教材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资源和工具,本身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元素。对外汉语教材的质量和适用性会对汉语的“教”与“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判断教材的优劣,选择适合教学对象的教材就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在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中,文献研究法也一直是学者们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对外汉语教材进行研究,方便我们把握对外汉语教材的“来龙去脉”,即有助于了解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我们进行汉语教材的横向、纵向对比研究做铺垫。
二、文献研究法概述
(一)文献研究法简介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因为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又归类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的价值在于:一是通过研究文献,从文献资料中获得新论据,找到新视角,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认识。二是在整个课题研究中是作为辅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文献,可以从前人的研究中获得某种启示,少走弯路,减少盲目性;可以利用前人的权威观点为自己佐证,使自己的研究增强说服力。
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综述。
(二)文献研究法与对外汉语教材研究
而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对一本教材的研究我们应该对这种研究方法加以变通。首先,应该要明确我们需要对教材的哪一个点进行研究;其次,应该是去搜集和整理有关教材里这一个点的文献和学术观点;最后,应该是根据已整理的文献综述,得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
(三)文献研究法的优缺点概述
任何研究方法都有缺憾,文献研究法也不例外。文献研究法的第一个缺点就在于许多文献的价值难以判断,质量难以把握。无论是报纸上的各种报道,还是官方的统计资料,都常常会隐含个人的偏见、作者的主观意图,从而造成各种偏误,影响 文献资料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其次,有些文献资料很难获得,而且往往是越有价值的文献越难搜集。如一些文献不对外公开,所以对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研究来说,往往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料;最后,对于一项专门的调查研究来说,已有的文献往往不够系统、全面、无法自圆其说地说明问题,特别是一些历史性文献。
1.文献法超越了时间、空间限制,通过对古今中外文献进行调查可以研究极其广泛的社会情况。这一优点是其他调查方法不可能具有的。缺点:这种方法虽超越时空限制,但它本身是缺乏实践性的,因为我们无法知晓所搜集的文献是否已得到了实践的检验。
2.文献法主要是书面调查,如果搜集的文献是真实的,那么它就能够获得比口头调查更准确、更可靠的信息。避免了口头调查可能出现的种种记录误差。缺点:我们不能保证所搜集的文献是否真实,所以也就无法获得比口头调查更准确、更可靠的信息。
3.文献法是一种间接的、非介入性调查,避免了直接调查中经常发生的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互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种种反应性误差。缺点:既然是间接性调查且没有介入被调查者的反应,那这样的调查就一定会存在误差。因为搜集和整理文献时,我们都会加上自己的文献一些理解和思考,我们不敢确定自己在理解和思考时完全地客观和公正。
4.文献法是一种非常方便、自由、安全的调查方法,其安全系数较高。缺点:文献研究法虽受外界制约少,但因文献具有历时性,所以我们无法保证所得出的观点具有适用性。
5.文献法省时、省钱、效率高,是一种高效率的调查方法。缺点:这种研究方法虽能比其他调查方法获得更多信息,但这样的信息缺乏实践性,并具有前人一定的主^性。
三、文献研究法在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中的运用
目前,泰国的汉语教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的需要。泰国教育部虽已意识到教材问题的重要性,但由于前期基础性研究不足和相关理论研究的匮乏,使得有关教材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难以落实于细节,无法发挥其效力。
在现如今的对外汉语教学中,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日益密切,汉语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那对外汉语教材的国别化研究将直接促进汉语的国际推广,而在对外汉语教材国别化研究的过程中,文献研究法将是一个省时、高效、快捷的研究方法,利于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和学者快速把握前人研究成果及历程,给他们提供理论指导。
四、文献研究法在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对外汉语教材对本土语言文化的依赖性强,所以在运用文献研究法研究对外汉语教材时,教材的编写需要立足“汉语”而重视本土视角,并通过结合交叉印证、与访谈法综合运用等手段,避免主观臆断和盲目下结论。
(一)尽可能搜集原始文献。在研究对外汉语教材时,可以借鉴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但更重要的是直接搜集到原始文本,考察其产生背景、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进而研究其中体现的对外汉语教材特点及编写原则。
(二)与其他文献综合运用。在研究对外汉语教材时,要注意全面搜集相关文献,通过文献间的互证、用真品语料来验证文字性文献等方式,确定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内容的真实性。尤其对近代以来的对外汉语教材,更要通过权威的相关资料和实际教学经验来考察其中的内容。
(三)与访谈法相结合。在研究对外汉语教材时,文献研究或访谈法任何一种方法单独运用,在研究对外汉语教材的真实性时都难免存在一定的不周全,需要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印证。
五、小结
在对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中,我们不管运用何种方法进行研究,都要多层次地来分析它的利弊,多角度运用其它研究方法加以辅助,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1]杜晓利.富有生命力的文献研究法[J].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10月.
摘要: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含义与范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从对电子商务概念的新认知切入,到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支撑:诚信、安全、创新和相关行业等方面进行阐述,从而对电子商务作一个全新的解读。
关键词:电子商务诚信物流
伴随着网络的兴起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随之兴起而得到发展。什么是电子商务呢?国际商会关于电子商务最权威的概念阐述: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是指实现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从涵盖范围方面可以定义为: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从技术方面可以定义为:电子商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包括交换数据(如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获得数据(共享数据库、电子公告牌)以及自动捕获数据(条形码)等。
电子商务从狭义的角度讲,是以互联网为主题,以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为支撑的先进的商务模式;广义的角度讲是基于电子信息网络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新的社会经济活动。电子商务的涵盖范围在不断扩展,电子信息网络不仅仅是互联网,还包括电信网、电视网和其他的电子信息网络,这个网络是广泛的。
国家现在强调重视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目的就是将交易电子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获得更大的利益。要达到电子商务的这样一个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诚信是基石
2009年2月23日《电脑报》头版写到:“‘淘宝此前假货超过70%,现在也还有30%。’当当网CEO李国庆炮轰淘宝是中国最大的假货交易平台。按照这种说法,淘宝2008年999.6亿人民币的规模,其假货价值超过300亿人民币,这已经超过一个小国的GDP。”这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电子商务诚信问题现在已经处在了风口浪尖。
诚信,从电子商务登陆中国以来,一直都是电子商务在中国快速发展的瓶颈。由于消费者同电子商务企业通过网页交流,双方很难有面对面直接沟通的机会,彼此的信任是通过感受和体验等比较初级的手段来建立的,并没有成熟的体制或者适合的载体来支持开放性的真实信息的传递。消费者无法准确地知道经营者的信用状况,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判断进行消费;经营者无法完全地了解消费者的真实程度,只能遵循着对方的需要和要求实现销售。双方在交易中的诚信度的衡量,没有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控制体系,这使中国的电子商务难免有许多尴尬和无奈,极低的交易成功率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要建立完善的诚信体制有以下三点:(1)完善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包括国家关于信用方面的立法、执法;政府对诚信行业的监督管理;行业自律等。(2)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体制。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与监管机构;进一步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建立信用奖惩机制等,由此逐步建立一个实实在在的诚信社会。(3)培养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诚信消费习惯。
二、安全是保障
众多的调查发现,另一个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是安全问题。美国密执安大学一个调查机构通过对23000名互联网用户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人由于担心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而不愿进行网上购物。由于互联网的全球性、开放性、无缝连通性、共享性、动态性发展,使得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接入互联网,特别是“黑客”们可能会采用各种攻击手段进行破坏等犯罪活动。此外“黑客”的犯罪行为大都具有瞬时性、广域性、专业性、时空分离性等特点,通常“黑客”很难留下犯罪证据。可见,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安全问题远比传统商务的安全问题复杂得多。因此,建立完善的安全体制和安全技术的提高是电子商务顺利发展的保障。
提高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在技术层面上通过网络安全技术提高电子商务系统的自身安全能力;2.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保障电子商务的安全;3.通过各种形式的以第三方交易平台与认证平台等机构为电子商务安全提供保障。加强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方面的工作,切实提高电子商务安全。
三、交易模式的创新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源动力
中国电子商务大多数处于电子信息的层次,没有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创新的交易模式。大多数电子商务网站基本上都是货架式的交易模式,网站将产品信息陈列于网页之上,这些交易模式的共同特征就是交易形式的电子化,没有什么创新。在现有的交易的模式下,可以考虑发展下面两种模式:
(一)发展拍卖型的交易模式。通过控制合理竞价,提高交易效率,减少效益双方的风险。这种模式在如今的电子商务交易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个模式的要点是控制合理竞价。
(二)易货交易模式,就是以定量货物作为交易媒介(充当一般等价物),交易各方均由交易中心(独立第三方机构)接管。这种易货交易应该说是最原始的一种交易,在原始的时代只能做到一对一,如今有网络的支持,可以多方参与易货。多方易货的魅力就是依托网络的空间,为了交易的实现可以有第三方、第四方等多方的参与,加速货物的流转。同时这种交易模式可以产生一种新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定量货物,就是一种虚拟的货币。
四、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相关行业的强力支撑
电子商务是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相互制约与协调来完成交易的。
(一)信息流是电子商务交易前提,包括数据采集、归纳、分析、处理等等,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将这一部分进行业务外包,由其相关行业(如:专业网络公司和软件公司)来完成,这样会更专业、更高效。
(二)资金流是电子商务交易顺利完成的保障,而资金流的安全需要第三方支持,如:网上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
(三)物流是电子商务交易由虚拟转换到现实,将货物送达买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达到高效率和高利益而产生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形式,使物流独立于交易双方,促进了物流与相关行业的发展。
相关行业的支撑使得电子商务顺利、合理发展;同时电子商务也促进的相关行业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五、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地扩展,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也会不断的深入,这样能够更好的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摘 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状况,以综述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期在回顾整理自己此方面的阅读的同时,能够对此有更系统的理解。本文包括两部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概况,狭隘视野内对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不足的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习得
本文讨论的“小范围”是指所参考的文献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核心刊物的论文,主要参考了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习、语言研究等刊物的论文,其他的著作及学报、学刊上的文章,本文未作讨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概况
以下简要说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大致状况,包括六个方面,大致从横向角度,依据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对象进行分类。
(一)对外汉语教学本身
1.学科定位
对汉语教学的研究,首先是从本身开始,或者说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发展,也要从其学科定位开始。刘《也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及其科学定位》认为所有模式都认为本学科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正是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标志之一;所有模式都强调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对外汉语教学应定位于语言教育学科。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从学科体系的角度,指出对“对外汉语教学”一语正确的切分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进而论证“对外汉语”名称的合理性和本体性,解释了造成“对外汉语教学”至今没能发展为一门学术意义上的学科的原因。
2.学科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关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论文也发展开来。程棠《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说略》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是中国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科建设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创建阶段和发展阶段。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在回顾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展望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前景。另外,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论文还有很多,这也预示了这门学科的蓬勃发展的态势将不可阻挡。
(二)语言各要素教学
1.语音教学
王温佳《也谈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讨论了外国人学习汉语声调的问题,四声中除阴平外,其余三声均有调型和调域错误,在调型错误中,阳平主要是被读为调值与半上声相同的低平调。程棠《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持语音学习是外语学习的基础,语音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的关于汉语语音教学的论文诸如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等,不再赘述。
2.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语言学界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原则、方法,已经做过不少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无疑是我们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肖贤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几个问题》分析了“语素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优势和困难,并对将来编写贯彻“语素法”理念的教材提出了几点设想。词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的整体水平,但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尚未建构起一个理想的词汇教学体系和途径。
3.汉字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我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关于汉字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也是不甘示弱,厚积薄发。刘社会《谈谈汉字教学的问题》认为汉字教学最基本的经验为:语文步并进、用字素分析来进行汉字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汉字教学原则,提倡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有机的组成部分。万业馨《文字学视野中的部件教学》从文字学的角度对汉字部件教学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
4.语法教学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不仅是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这方面的论文可谓卷帙浩繁,数不胜数,其下位可分为句式、句法、句型、虚词等,限于篇幅,只列举一二,以点带面。
周小兵《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考察了有代表性的语法大纲,参照中国人语料和留学生作文中比较句的使用频率和偏误,测量语法项目的常用度和难易度,用多种练习方式。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论述与说明了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其中的语法教学应着重教什么、其中的语法教学该怎么教等问题。赵金铭《汉语句法结构与对外汉语教学》文章展现了句法结构在汉语社会生活和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并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提出运用汉语词组进行初级汉语教学的构想与思路。
5.语义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面向教学的语义研究似乎没有语法那么繁荣,但也不乏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以此为出发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研究。吴春仙《“反而”句的语义逻辑分析》旨在研究反而句成立的条件,通过对“反而”句出现的语境的分析,得出反而句一般出现在一个包括前段预期和后段结果的逻辑场内。其他又如许德楠《几种特殊的词义转移现象》。
(三)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教学研究可从教师、教材、习得(或称教与学)研究三方面。
1.对外汉语教师
针对外国人教学的教师研究,涉及到教师教学语言规范、素质、技能、应有意识等多方面,随之对应的研究也就纷至沓来。吕必松《关于对外汉语教师业务素质的几个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归根到底是由教师的业务水平所决定的,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王添淼《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通过实地观察、教学录像和师生访谈等方法,认为教师体态语的有效运用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具有辅助、替代、暗示、反馈和模仿作用。
2.对外汉语教材
杨寄洲《编写初级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以语法结构为纲,重视语义分析,这是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材编写要遵循的重要规则。李泉《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重点讨论了教材针对性的缘由和理据,最后指出针对性与教材编写的其他原则的关系问题。杨石泉《教材语料的选择》提出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应坚持科学性、实践性、针对性等原则。
3.汉语教学习得研究
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涉及到汉语习得,偏误分析,教学顺序研究等。魏红《汉语常用动词带宾语的习得研究》提出影响留学生汉语动宾结构习得的因素主要有普遍因素和类型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针对汉语动词带宾语的特点和规律来开展教学。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就是发现外语学习者发生偏误的规律的过程,偏误分析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外语教学更为有效、更为有针对性。
(四)文化因素教学
文化因素是语言和语言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和讨论,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内,文化因素在不断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其论文状况也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李枫《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处理的阶段性划分》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处理问题,阐述了对文化因素进行阶段性划分的依据、必要性及其相应的分类原则、划分办法。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注人文化因素还应该注意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讲成文化课。
(五)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相结合
近年来,将某种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法相结合的研究也成为一种趋势,虽难于行走但不乏新作,二者结合将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在教学意识上提供一些启发。方艳《语境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澄清不同语言学平面上的语境概念,揭示语境的本质属性,提出语境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如何参与交际以及在交际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指导。其他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相结合的理论有如,配价理论、字本位理论、模糊理论、非语言交际理论、含意理论等。
(六)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不断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工作也一直在不断进步,学者们也就研究的状况进行了一些梳理和总结。论文如:
崔永华《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热点回顾》简要回顾了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研究的八个热点问题:构建学科理论框架,国外语言教学流派介绍,文化与文化教学研究等。孙德金《五十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纵览》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著索引》的编辑工作,概要描述了50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基本面貌。
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不足
在以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小范围内的简单而拙劣的总结基础上,笔者很是牵强的提出少许自认为有缺憾的地方。
1.硕士论文中体现的研究问题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这方面的硕士论文也相继越来越多,我们似乎被其对外汉语教学的论文的巨大的数量所迷惑,事实上,其中不乏一些张冠李戴之作。他们或者将此教学法用于彼教学中,或者将此国别的汉语习得调查用于彼国别的偏误分析中。
2.教与学的失衡
以往的研究都过多从对外汉语教师如何教的角度考虑,而关注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果的研究却是一块很安静的领地,如从学生角度研究如何避免习得偏误和母语负迁移,如何有效利用教学对象中年的特点优势等等。
3.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偏窄
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特别是从综合领域里,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极需加强。另外,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外几乎一无人问津。
在总结与发现中,我们将不断前进。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逐步发展,可以说,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确立了学科地位。我们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家底,它融入了学者们多年的心血和智慧。开路先贤,功不可没,承先启后,是学科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 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崔永华.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热点回顾[J].语言文字应用.2005(1).
关键词:形合,意合,翻译策略
“就英语与汉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形合与意合的差异。论文大全,翻译策略。”(Eugene. A. Nida 1982: 16) “就句子的结构而言,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王力,1954)“法治”和“人治”的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区别。(申小龙,1996)
一、国内外对形合意合的研究
早在1936 年王力发表的《中国文法学初探》就谈到了英汉的形合和意合的现象,这是形合、意合首次的提出;随后他又解释了形合、意合,比如:“你死了,我做和尚。”(《红楼梦》)“在西洋语里是一种变态,在中国语里却是一种常态。咱们不能说‘你死了’是‘如果你死了’的省略,因为在平常的语言里不用连词的时候比用连词的时候更多。”但是在书中王力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定式,他只是指出形合和意合复杂的句子之间的条文语义关系的翻译途径。
19 世纪做出卓越贡献的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宏包特,对汉语有过深入的研究。他没有用意合这个词语,但他研究指出:“任何语言的语法,总是一部分是明示的,借助于标记和语法规则显示出来的,另一部分是隐藏着的,是假定不借助标记和语法规则可以设想的”,而“在汉语里,跟隐藏的语法相比,明示的语法所占的比例是极小的”。
二、形合意合的哲学文化差异
英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气候相对恶劣的海洋环境中,这使得英美民族有很强的战胜欲和征服欲。因此,他们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对立的。论文大全,翻译策略。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传统哲学,主张把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本质与现象对立起来。16世纪理性主义在欧洲盛行,它强调科学的实验,注重形式论证,同时主张客体分明,因此西方民族在思维形式上具有重个体、重理性、重分析、重形式的鲜明特征。英美民族思维模式的特点表现在语言上,就是重形合、讲形式、求结构上的严谨。一般认为,西方的哲学思维总体而言是分析性的,他们习惯于把考察的对象从其所在系统中分离出来,实质原因在于西方哲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系统论传统,它着力探究的是名与实、形式与物质之间形而上的区别,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类概念之间形式逻辑的推理。逻辑范畴观使语句中各成分依约定形态按逻辑等级各处其所,进而要求每一成分自身须具有显著外在特征以昭示它与其他成分的位次关系,从而使英语等西方语言呈现出形合的外在特征。
中国地处较为封闭的大陆型自然地理环境,较少受到来自外部大自然的压力,因此人们习惯于把世界看成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这就促成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汉民族的哲学思维总体而言是综合的,它与中国古典哲学上的“天上、物我皆可合而为一”的整体观相伴而生。中国哲学注重整体观,体现的实质在于对事物进行系统评价和综合把握,使汉民族在思维运用上呈现长于整合、善于提纲挈领的综合性特征。论文大全,翻译策略。整体思维有整合作用,使我们轻于对句子成分的细微分析,重于对语句的融会贯通,凭着经验和上下文语境去意会和补充语句的整体内容。因此,中国人重视不同事物间的联系,注重整体,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们现代所说的“宏观调控”、“顾全大局”、“构建和谐社会”也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及文化的长期影响下,汉民族从总体而言表现出一种重整体、重主体意识的思维模式,体现在词和句法上就是文、质合一,言、象合一,象、意合一,体、用合一。这一思维模式,反映在汉语这门语言中,就表现在汉语在造句、谋篇上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的语言结构特点。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英语形态突出外显,思维通过形态变化等程式整合才投射为言语形式,过程一般比较复杂,而汉语则在几千年的重意、重神的哲学和美学传统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模糊关系的语言结构素质,采取词语直接对接的组合方式体现为言语形式,直接实现思定于言的特点,意念少受形式的匡驭,呈现出意念主轴的简约性和便捷性。对于这一点,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评论道: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古典汉语具有一种惊人的高雅之美,它抛弃了一切无用的语法关系,只凭语言本身而不必凭借语法形式来充分表达纯粹的思想。他认为汉语的独特长处在于它比任何其他语言都更突出思想内容,将词与词的联系几乎完全建立在思想的序列和概念的相互关系之上。
三、形合意合的美学文化差异
《红楼梦》中对诸多人物体貌、秉性进行描述的语言特征均体现了美学认知层面的问题。
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迎春、探春:第一个肌肤微丰,和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这些语符组合中所蕴涵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的美学因子,本身就蕴涵着“可意会,难言传”的人文诗性意趣。这些朦胧模糊的诗性意趣必然要求译者在解码和重构的过程中对个性加以张扬,从而让译者潜意识地体现自身的审美倾向,发挥个人的才情秉赋和语言表现力。然而,基于科学纯理性主义的西方美学恐难以胜任此体认和品鉴的功能和作用。论文大全,翻译策略。
四、翻译策略
汉语中的大量句式都是多个小句并列组合, 很少或者没有相应的连接词来表明小句之间的时间逻辑关系, 汉语中的这种现象就叫“意合”;而英语中,小句之间的连接词是不可或缺的,这种现象就叫“形合”。针对这种翻译难题,大量使用的翻译技巧是:增译和减译。论文大全,翻译策略。
(1)从形合语到意合语 (增译)
①为了语法上的需要
an elephant 一头大象a pen 一支钢笔
②为了意义上的需要
Long-stemmed models ankled through thelobby.
身材修长的模特袅袅婷婷地从厅中走过。论文大全,翻译策略。 (增补副词)
③为了修辞上的需要
The sky is clear blue nowthe sun has flung diamonds down on the meadows and banks and woods.
此时已是万里蓝天,太阳把颗颗光彩夺目的钻石洒向草原,洒向河岸,洒向树林。(增补形容词和重复动词)
(2) 从意合语到形合语 (减译)
① 从语法角度进行减省
As it is late, let us go tobed! 不早啦,睡吧! (省略连词as和祈使结构let us)
② 从修饰角度进行减省
有些词语在英语里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汉语中却并非如此,翻译时如保留下来往往使译文显得累赘啰嗦。要使译文表达简洁通畅,有些词语必须省去或精简。例如:
To learn is not easymatter and to apply what one has learned iseven harder.学习不容易,应用更不容易。
五、结论
英汉互译时,无论从综合型的形合语向分析形的意合语转换,还是从分析形的意合语向综合型的形合语转换,根据需要,译文有时可以同时以形合和意合的语言来进行处理:
If you don’t let me go, I’ll miss the train.
你不让我走,我会误了火车。(意合)
如果你不让我走,我就会误火车的。(形合)
参考文献:
[1]Nida, E.A. Translating Meaning[M]. San Dimas,
Californi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1982.
关键词:离合词 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 教学建议
一、引言
离合词的概念是1957年由陆志韦提出的,他认为“合起来是一个词,在同形式的结构里两段分开了就是两个词。”关于离合词的定性问题,以往学者们有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离合词是词,有学者认为离合词是短语或词组,有学者认为离合词处于中间状态。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较早提出离合词问题的是李清华(1983),她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离合词,认为该类语法单位具有动词基本特征。在目前较为常见的对外汉语教材中,部分将离合词一类标记为“V”动词,如《发展汉语》,也就是认为离合词是属于词。部分教材对离合词的词性并未进行标注,如《汉语教程》。虽然对外汉语教材将离合词标记为动词,如“跳舞”“见面”“游泳”“唱歌”,但离合词本身的语法特点及结构方式又有别与一般的汉语动词,因此给留学生的离合词习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如汉语动词后直接出现动量词“一下”,如“思考一下”,而离合词在与动量词等语法结构结合时表现出了离析性,如“跳一下舞”“见过一次面”“唱着歌”等。这些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离合词的难点之一。
二、对外汉语考试大纲及教材中的离合词
留学生《汉语水平HSK考试大纲》(含《汉语水平等级与语法大纲》)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离合词以动宾式为例,据刘兰杰(2011)统计共有235个,其中HSK甲级词汇,例如“散步、发烧、照相、留念”等共19个,乙级词汇,例如“鼓掌、道歉、结婚、干杯、打针”等共40个,丙级词汇,例如“打架、加油、摄影、拐弯”等共43个,丁级词汇,例如“化妆、签字、吹牛、旷课”等共133个。《汉语国际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2010年版)中所收录的离合词为482个,据赵翊华(2015)统计其中初级一级词汇如“招手、照相、考试、跳舞、洗澡、下课”等共73个,中级二级词汇如“打折、点名、倒车、拍照、跑步、做客”等共121个,高级三级词汇如“曝光、登陆、倒霉、结果、着火、眨眼”等共207个,附录高级词汇如“熬夜、避暑、摔跤、求婚、打盹儿”等共81个,分别占各级所收录词汇总量的3.25%、3.77%、4.96%、5.63%。教材方面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汉语教程》一、二、三册教材为例,据林丹丹(2008)统计教材中出现的动宾式离合词共158例,其中甲级22个、乙级27个、丙级20个、丁级20个、其它69个,联合式离合词共9例,其中甲级7个、其它1个,动补式离合词共1例为丙级,连动式离合词共2例,其中甲级1个丙级1个,其它类共5例,其中甲级1个、乙级2个、其它5个,教材中对离合词的词性并未进行注明。
三、留学生离合词的习得情况
留学生在习得汉语离合词时常会出现偏误,对于偏误的类型魏淑梅(2007)将之归纳为“1.成分插入(如动态助词、补语等)时产生的偏误,2.离合词重叠时产生的偏误,3.离合词带宾语时产生的偏误”。周荔(2009)将之归纳为“1.宾语错位,2.定语错位,3.状语错位,4.补语错位,5.词性错位”。高思欣(2002)将之归纳为“1.插入的偏误,2.重叠的偏误,3.倒装的偏误,4.脱落的偏误,5.词性偏误”。孟亚利(2009)将之归纳为“1.插入定语的偏误,2.插入补语的偏误,3.插入动态助词产生的偏误,4.离合词带宾语时产生的偏误,5.离合词重叠时产生的偏误,6.离合词中间插入‘的’时产生的偏误”。王瑞敏(2005)将之归纳为“1.应该‘离’而没有‘离’,2.‘离’了,但插入成分处理不完善,3.其他形式的偏误(即重叠与倒装形式)”。萧频、李慧(2006)针对印度尼西亚学生习得汉语离合词的偏误情况将偏误类型归纳为“误把离合词用为不能分用的复合词与误把不能分用的复合词用为离合词”两类,且前者比例远高出后者。我们认为留学生尤其是初级阶段留学生习得汉语离合词时较易于出现的偏误类型为“插入偏误”“重叠偏误”以及“带宾偏误”。例如:
(1)*我们见面过。(我们见过面。)
(2)*我们一起来照相照相。(我们一起来照照相。)
(3)*我已经道歉她了。(我已经跟她道歉了。)
致使留学生习得汉语离合词产生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魏淑梅(2007)认为是“母语的负迁移影响,目的语语法规则的过渡泛化,教材因素”。高思欣(2002)认为是“语际干扰,语内干扰,文化干扰,学习策略干扰,讲解不足”。王瑞敏(2005)认为是“离合词本体研究不够充分,教材对离合词的处理较为模糊,离合词的教学安排上存在难度,留学生使用离合词过度泛化”。我们认为造成留学生习得离合词产生偏误的原因可以从离合词的本体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教材处理、留学生主体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离合词的本体研究上一些问题还尚存争议,这势必会给离合词在教学方面的标准确立带来一定的阻碍;其次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对离合词的讲解不够系统化也是致使偏误产生的一个原因;再次对外汉语教材中对离合词这类词语的标注较为模糊,有的不标,有的标记为动词,对留学生的习得会产生一定的干扰;最后留学生在习得过程中极易受母语干扰产生负迁移。
四、留学生汉语离合词教学建议
林丹丹(2008)曾指出对外汉语离合词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缺乏针对性强的理论指导,2.对离合词重视不够、教学安排不完善,3.对离合词关涉的语法点认识不到位,4.对离合词的语用功能强调不够,5.学习者母语对离合词学习的负迁移作用。”因此对留学生的汉语离合词教学来讲,首先应该加强本体理论知识的指导,而这种理论指导应该是简化但又行之有效的,真正符合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的留学生制定较为完整系统化的教学安排,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对教学对象的国别化、汉语水平进行评估并筛选确定。除此以外,在教材编写方面能够对离合词给予较为详细的词性标注以及用法示例,让学生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汉语离合词在用法上的特点及与其它词类在用法上的不同。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QJY13516013]。)
⒖嘉南祝
[1]李清华.谈离合词的特点和用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3).
[2]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3]林丹丹.离合词的特点和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刘兰杰.HSK《大纲》里的离合词[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高思欣.留学生汉语动宾式离合词偏误分析[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6]孟亚利.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离合词偏误分析[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王瑞敏.留学生汉语离合词使用偏误的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5,(9).
[8]魏淑梅.汉语动宾式离合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萧频,李慧.印尼学生汉语离合词使用偏误及原因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3).
[10]赵翊华.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离合词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