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2 07:40:53
导语:在自主学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Independent Inquiry and Autonomic Learning
TANG Xiaoting
(Shaxi No.1 Middle School, Taicang, Jiangsu 215421)
AbstractAdvocated "independent inquiry" in modern physics teaching, and asked for students to learn to "autonomous lear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through independent inquiry in Physics teaching to let students learn "autonomic learning", those are create situation and guide students autonomic study.
Key wordsindependent inquiry; autonomic learning; connection
在现代教学中所谓“自主学习”,是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之不仅会学习,而且爱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使学习的科学素质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而在物理教学中倡导“自主探究”, “探究”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是科学家常用的一种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自主探究是指在物理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观察现象,掌握物理规律,获取知识,应用相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可以看出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都是物理教学的中心和重点所在。“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探究”在物理教学中处处存在,那么我们如何通过物理教学中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当前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从两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1 在“自主探究”教学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物理“自主探究”教学的第一步是“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这一步需要创设情景,根据情景提出相关的物理问题。真实的情景其实就是学生的生活体验,最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源动力。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物理情景,学生在进入物理探究学习之前,对这些情景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为物理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在“自主探究”情景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把握这个有利条件,巧妙的利用生活经验有意识地设计情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物理现象中发现从未思考过的物理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更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帮助学生创造条件自主地学,自觉地学,让学生潜能和创造精神在物理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例如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情景:走在清澈的小溪边,可以看到各色的小石子在溪底,当伸手去拿时,却发现拿到的小石子并不是想拿的那一块;渔民在叉鱼的时候也会出现此类的问题。原因何在?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经常发生,学生也有此类的经验,却可能没有考虑过其中的原因。教师的情景使学生产生了一个“为什么”的好奇心,触发了他试图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对物理探究有了兴趣,“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引导了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简单直观,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设计一些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地进行探究,最终能够独立的应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物理问题。
试验结果:学生对于“抓溪底的石子”、“ 渔民叉鱼”没有一点生活经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看到是学生“呆呆”的目光,学生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没有达到我所设想的目的,也就没能通过“自主探究”教学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改进措施:“创设情景”的想法是对的,就是学生对“语言情景”没有“生活经验”的支撑,改进措施非常简单,把“语言情景”变为“实际情景”。准备一个大的玻璃鱼缸、石子、能悬浮在水中的玩具小鱼和钢针,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抓溪底的石子”和“ 渔民叉鱼”,有利体验也就对创设的情景明白了。
改进效果:2010年1月笔者上了一堂市级公开课,用改进后的“创设情景”引入“光的折射规律探究”一课,在学生体验生活情景时非常成功,当学生伸手去抓水中的石子时,却发现抓到的小石子并不是想抓的那一块;用钢针叉水中的小鱼时,发现瞄准了却怎么也叉不到鱼,并且有学生不服气连试几次。这样的“创设情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探究欲”,而且通过“自主探究”中的“创设情景”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后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2 在“自主探究”教学中及时指导和引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在物理教学中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并不是完全由学生盲目的观察现象、思考、讨论、交流。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教师的科学指导和引导下,才能通过创造性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能实现自主能力发展,才更有意义、更有实效。教师的科学指导和引导是自主探究前提条件和主导。
在物理教学中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和发展能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获得正确的结论,必须在自主探究活动过程中着力指导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时的注意点、方法和技能。
例如,有的“自主探究”中呈现问题情境后,可以不要求学生马上提出问题,而是先引导(简化难度或指导学生看懂情景中的现象),然后根据现象能提出什么有价值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有什么猜想,并指导学生提出为什么你有这个猜想。
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进行猜想时,如果教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不仅猜想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速度大小有关,可能与摩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还猜想到了可能与质量大小有关,可能与材料有关,可能与密度有关,可能与形状有关等等……这样学生的猜想放得太开,不容易猜到关键的点子上,如果所有的猜想都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做到,这时可以借助于简单的演示实验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体验一下推重一些的箱子和轻一些的箱子,或者让学生体验怎样抓牢泥鳅,然后进行猜想,学生的猜想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自主探究”的顺利完成。
例如,有的“自主探究”过程中,要求教师对某些基本仪器的使用进行指导,每种仪器都是“自主探究”的工具。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仪器说明书同时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可以顺利进行“自主探究”同时又能使学生顺利的“自主学习”,也就学会了“自主学习”。
如何让“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相辅相成,如何让他们为现代教学服务,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研究,需要发挥我们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让一切教学建立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使他们快乐学习,体验成功,以凸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然生成高品质的学习效果和素养内涵。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选择能在以下方面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一、选择培养兴趣
人本主义代表罗杰斯认为,对学习者感兴趣和自认为重要的内容能唤起学习者自我主动地学习;当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或看出它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学习的时间可以缩短三分之二到五分之四。在选择性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依据目标,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方法、练习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享受着学习带来的乐趣。如教学十以内的加减法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进行计算,有的学生摆小棒,数手指,口算、拿圆片等方法,让他们自由发挥,自主学习。孩子们在这样有选择的学习中学到知识,领悟方法,找到学习乐趣。他们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学习的主动性也就大大增强了。
二、选择激发灵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这种愿望在儿童身上表现得尤为强烈。为了满足学生这种探索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创设一些层次不同、阶梯性开放题,尽量不要求、束缚学生的解题方法,不去干扰学生的思维。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确定学习目标,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学习。教学实践表明:合适的教学情境、融洽的情感氛围、宽松的学习环境,有目的地选择,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而活跃的状态,神经活动的兴奋性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想象更加丰富,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责任感和愉悦感,激活思维灵感,开发智力潜能。
三、选择形成个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体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和独立的思维方式,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的智力差异,让每个学生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这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不受约束地尽情释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扬自己所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鲜明的个性得以张扬和旺盛的生命力充分地显示。长期的有效选择学习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特个性、完善魅力人格。
四、选择促使交往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交流,意味着参与合作,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选择性的增加,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学过程社会观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活动系统,还是一个社会活动系统。在这个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构,存在着一定的人际关系的网络……它们作为教学过程社会情景,给学生以各种影响。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最愿意交流的伙伴进行合作学习。这样,学生之间的心理场更融合,氛围更和谐,交流更顺畅,学到的知识更稳固。
五、选择促进发展
选择是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的催化剂和必要途径,它能让学生产生认同感和向往感,树立信心,提高兴趣,从而更投入地参与到学习中。但是,“授之以渔”是为人师者的重任,教学中注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特长的基础上,授之以渔,则事半功倍。选择,一方面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他们学习求知欲和探索欲,使学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选择适应和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从而真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概括和决断的能力等),得到充分地训练和发展,它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习训练的多元化和综合化,是学习高效益的体现。能有效地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与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知识,使之不断地为知识的同化和吸收创造条件,这对促进有效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总而言之,选择学习是学生主体意识、行为、能力的体现,是学生通过选择体会到学习是自己兴趣、有能力、有目标的自我行为。它犹如一道学生喜爱的自助餐,在新课程背景下正以其新颖独特的方式给耗费的教学带来了营养,带来了经济和实惠。
一、正确认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关键
英语是一门语言科目,在日常生活主要是起着交流的作用,特别是世界逐渐一体化的今天,英语这门学科的作用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如果仅是从考试的角度去督促学生认真地学习英语,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要让学生明确学好英语对他们的将来发展有非同寻常的帮助,俗话说:“只会说家乡话,难以走出家门!只会说中国话,无法面对世界!”可见英语在使用方面的重要。随着中国逐渐走进国际,使用英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在日常的生活中许多地方都用得到英语。当你碰到一老外问路时,一句简单的英语也不会说,你面部的表情又该如何呢?当你在大商场买回一大堆有英语说明书的电器时,你又该如何呢?英语的使用范围如此广泛,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信息近 80% 是由英语承载,许多技术性和科学性文献资料都是采用英文书写,所以,只有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了学英语的重要性,明白英语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在学习英语的过程才能自主地学习英语。
二、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
在我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师与生是不可能平等的,有的只有上与下、高与低、教与学的关系。“能给孩子好心、不给孩子好脸”的教育方式,已不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了。现在的学生不是以前“循规蹈矩”式的学生,他们深受信息化的影响,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非常强,但辨别正确与否的能力又不具备,好的、坏的一股脑儿全收进大脑里,所以造成有些叛逆的性格特征。这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作为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跟着形势的发展而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和学生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能再把自己当作课堂上的“老大”,而应该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和学生交朋友。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要从 “教”改为“导”,学生的“学”才是课堂上的主题,所以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学”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不应过多地去干预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而只能正确地起着“引导”的作用、“解惑”的作用,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观念的转变。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自发的、自然的、民主的、互动的,教师如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学习过程的乐趣,那么,学生则对教师的尊重、信任自然而然会显露出来,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学生们才会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师生关系才会融洽。所以说,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是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基础,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保障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更不是“昙花一现”的瞬间过程,如果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其结果应该不会很理想。多数学生在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时,往往责怪自己不够聪明。在当班主任的过程中接触到很多学生,叫他们读书是一百个不愿意,可是叫他们学其它的东西或参加其他的活动时,其学习接纳新事物的速度让你刮目相看。所以说,只有不学习的孩子,没有笨的孩子;只有不会学习的孩子,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某个时间段的学习成绩,而是能否学会如何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授课之前应尽可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或简单的预习提纲、鼓励学生从书中或网络上寻找更多相关的学习资源,让他们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这样就能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怎样做.并且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完成预习任务。成功预习以后,学生在课堂上学起来才会轻松、自信、积极主动。有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才能切实保障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组际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途径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学会“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具备“国际合作精神”的品格。加强组际的交流活动,有利于实现这一目的。小组间交流、协商和合作都是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在学习时,学生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们是处在一个大集体中的,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充分发挥这个大集体的作用,把这个大集体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初中学生和英语学科的特点,我校每班学生有五、六十人组成,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是“四四四”小组合作方式。第一个“四”指的是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班,有四个小班长进行全面管理;第二个“四” 指的是每个小班由四个小组组成;而第三个“四”指的是每个小组由四个成员组成,其中成绩优异者一名,成绩中等者两名,成绩暂时不理想的同学一名。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班主任老师借鉴分层教学的理论,把班级中的学生分为A、B、C、 D四个层次,再考虑到座次、性格相容性、组织能力等因素把全班分成15-16个小组。小组的组成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兼顾到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考虑到英语、数学学科的特点,在分组时有意识侧重这两科之间的平衡,力求组与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小组成员每学期根据情况调整一至两次,还推选了一名小组长,来具体组织和实施小组学习,并以此来形成“四四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这样,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略版或截面,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这种势均力敌、棋逢对手的程度也最能发掘出人的潜能。
当然,提倡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的淡化,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尽量交给学生的同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发言,并观察各小组的表现,在他们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指导。通过实践发现组际合作有以下几个优点:给了学生们自主发挥的空间,从而使他们在学习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团结互助的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更能从自己的认知水平出发,在讨论、倾听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及需努力的方向。在提高个人的能力的同时,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所以充分利用好组际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有效途径,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熟悉掌握运用英语的一些基本技能,为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自主学习 内因 外因
【Abstract】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history of learning autonomy. It analyses the elements influencing learning autonomy and points out the requirements when directing students’ autonomy Learning.
【Key words】learning autonomy internal elements external elements
一、引言
现代社会作为信息化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信息更新的周期频率加快,这一切使人们意识到终生教育的须求,同时也要求培养自身可以独立于教师和课堂的自主学习能力。国外的自主学习思想可追溯到17世纪,从捷克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夸美纽斯(Comenius)开始,许多理论家都提到自主学习这一概念。到了20世纪90 年代,世界各国高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增加,学生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各有差异,教师也很难通过与学生有限的接触时间对这些多样性做出反应,这给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多采取大班授课,学生众多,层次参差不齐,英语教学众口难调。随着“以人为本”和“终生教育”理论的兴起,“学习者自主性”(learner autonomy)这一概念成为近年来外语研究的热点。我国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如何培养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我国当前外语教学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追溯自主学习理论历史渊源及影响因素着手,探讨在外语教学中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为外语教师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理论依据。
二、溯源
自主学习理论源于西方文化,体现西方文化价值观念,是当代教育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三大理论流派的结晶。自主学习的第一个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强调,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其中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 Ausubel的意义学习理论以及Gardner等人的信息加工理论是主要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认知心理学的讨论也牵涉元认知,元认知是学习者对自己认知活动的理解,是学习者评估自己知识及他人如何理解自己信息的能力。认知心理学研究对自主学习的发展贡献很大,其很多理论已被直接应用于课堂实践。自主学习的第二个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需要、情感和意愿。强调学习者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并且把个人思想、意愿与情感放在发展的中心地位(Williams &Burden,1997:30),它的代表人物是Maslow和Rogers等。Maslow的需求等级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对全球教育理论有很大影响,对于教师如何在课堂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其自我实现观对外语教学影响很大。因为该理论强调个人发展愿望的重要性,而这种自我实现的愿望会让学习者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Rogers是第一个开始研究课堂学习的学者。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这与当前人们的“终生学习”理念不谋而合。人本主义理论为后期自主学习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自主学习理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它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和注重互动学习,同时也重视教师、环境、任务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个性学习、合作学习及学习者自主是建构主义的重要原则。
自主学习理论同时还吸取了社会语言学的“语言是交流工具、语言运用、合作学习”等思想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自主学习既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学习活动,又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之所以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与其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分不开的。
三、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
1.内在因素
(1)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Brandura(1977)最早提出的。Brandura认为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导作用。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自我效能感通过以下方式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第一,影响学生对学习任务的选择。第二,影响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设定。第三,影响学生为某项学习任务所付出的努力,遇到问题能够坚持的时间和面临复杂情景时的适应能力。自我效能感越强,学生的学习越努力,坚持时间越长。第四,影响学生从事某项学习任务时所体验到的紧张和焦虑。第五,影响学生对自主学习策略的运用。
(2)归因
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成功或失败所作出的因果解释。心理学理论认为,归因是指人们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或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理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
(3)学习动机
动机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和外语学习速度和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学者普遍接受的是Gardner和Lambert(1972)的动机分类。他们倾向于把动机划分为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融合型动机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有所了解或有特殊的兴趣,希望与之交流或亲近,最终成为其中一员。工具型动机指学习者的目的在于获得经济实惠或其他好处,他们视外语为找到一个好工作或追求一个有利可图的生活方式。
(4)学习态度
自主学习还可以被称做自我定向学习,即学习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态度是指 学习者对自己在学习中应承担责任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
(5)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由美国学者Herbert Thelen首先提出的。从认知方面,学习风格可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赖型。场独立型的学习者擅长于具有逻辑推理特点的语言活动,他们愿意采取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学习策略,比较自主。场依赖型的学习者倾向于以外部环境作为信息加工依据,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从感知方面,学习风格可以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和触觉型。研究表明,不同的学习者,其学习风格也不同。教师应学会宽容各种学习风格,而不应有所偏好。
(6)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定义为“学习者用来获得知识的具体技巧和手段”和“用于指导更具体的技巧选择的更高层次的方法。”O’Malley和Chamot将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三大类。元认知策略高于其他两类策略。
学习策略的有效运用有助于学习者增强学习责任感,提高学习自主能力、独立能力和自我指导能力,也有益于终生学习。深入了解学习策略,加强课堂教学中学习策略培训,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7)学习者自尊
自尊是学习者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它以学习者与所处环境积极有效的相互作用为基础。自尊对认知和情感活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认知活动在自尊受到尊重和鼓励的情况下效果最好。成功体验能增强学生的自尊,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习,而不断的失败会挫败学习者自尊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外在因素
1.教师
教师是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重要外在因素。教师的教学态度和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所使用的教材会不同程度的促进或制约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
2.教育技术
自主学习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种教学结构注重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材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其他途径比如网络也能获取大量语言学习材料。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自主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同辈群体
自主学习不但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自主学习并非是完全独立的学习。同伴在以下三方面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1)同辈群体的自主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2)同辈群体的自主学习行为产生榜样示范作用。(3)同辈群体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业求助。
4.学习环境
学习者自主还会受学习环境的制约。在社会环境中,可供模仿的榜样以及同伴、教师、家庭成员的影响和帮助对自主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在物质环境中,信息资源以及学习场所对自主学习也有重要影响。
5.社会文化
许多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概念源于西方文化,它赋有西方文化价值观。西方学习者果断、独立、自信,喜欢采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是“积极主动性”;而东方学习者更多依赖学习,表现出更多被动、顺从,更倾向于沿着已设定的方向和目标调整规划自己的学习方法与进程,是“反映性自主性”。
综观我国现状,加入WTO 后,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对大学毕业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有了更高要求。而综观我国外语教育现状,对外语教学投入的人力物力是其他国家不能比拟的,但收效总不尽如人意。大班教学、课时减少等加剧了这一现象。针对这一现状,教育部进行了大学英语改革,改革举措之一就是将现在的教师主讲、学生主听被动模式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为主的个性化和主动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培训,使他们具有管理自己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能力,将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模式相结合,使英语教学更有效,也使当代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Allwright, D.Autonomy is language pedagogy. CIRCLE Working paper 6.Center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Lancaster: University of Lancaster, 212-226.
[2]Anderson, L.W.1987.The decline of teacher autonomy: tears or chee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3]Aston, G.1993. The Learner's contribution to the self-access center. ELT Journal 47(3),219-227.
[4]Barnett, L.&Jordan,G.1991.Self-access facilities: what are they for? ELT Journal 45(4),305-312.
[5]Wenden,A.l.1998.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s Autonomy.London: Prentice Hall.
[6]郝钦海.影响学习者自主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其启示.外语界,2005(6).
[7]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8]华维芬.学习者自主探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9]江晓红.成就动机和归因对英语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10]李红.学习自主性与中国英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0).
[11]戴曼纯.情感因素及其鉴定.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6).
[12]肖飞.学习自主性及如何培养学习自主性.外语界,2002(6).
[13]郭瑞卿,温耀峰.外语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国高教研究,1995(7).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单自主探究自主合作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应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能主动、创新、快乐地学习。
我们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积极探索“块状”结构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自主学习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有意义建构。我们在“精心设计、巧妙运用”上做文章,并在应用“自主学习单”的时机与效果上达成了一些共识。
一、 “自主学习单”引领学生动手操作
新课标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基本活动经验,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自主学习单”,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有“单”可依,有目的地动动手、动动嘴、动动脑,学会自主学习。
如一位老师教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一课中,在“初步认识角”环节时呈现自主学习单,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物的面上抽象出角的过程,初步感知角的特征,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片断如下:
(1) 师:角的知识可丰富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张学习单,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2) 研究角的组成,出示自主学习单。
自主学习单:
描一描:拿出水笔在作业纸上分别描出钟面上、材料袋、三角尺中的一个角。
摸一摸:找出三角尺中任意一角,摸一摸。
议一议:通过刚才的描一描、摸一摸,你对角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在自主学习单的引领下,自主地经历“描一描”“摸一摸”“议一议”三个环节,从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出发,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步形成角的清晰表象,初步获得角的概念,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自主学习单”引领学生小组学习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个性、特长、学习能力等因素,结合教学内容,找准教学时机呈现“自主学习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认识正比例的量》一课时,老师就结合生活中的典型实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单”的引领下小组合作探索、相互交流,体会到正比例研究的是两个相关联的变量间的关系,从而准确把握正比例概念的本质。教学片断如下:
1. 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
例1: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123456……路程/千米80160240320400480……2. 谈话:请仔细观察表格后,然后完成以下几个问题,出示自主学习单。
自主学习单:
(1) 表中出现了哪两种量?
(2) 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3) 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4) 比值“80”表示什么?这种量有没有变化?
(5) 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在“自主学习单”的引领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通过学生间的自主合作交流,促进知识技能、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 “自主学习单”促进学生发展思维
数学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而思维是从活动中开始的,将活动和思维联系,思维就能得到无限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可用“自主学习单”引领学生开展各种数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老师设计“自主学习单”引领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形状的经验,从而能确认或辨认由5个或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不同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体会物体与它相应的平面视图的转换与联系,从而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教学片断如下:
课件呈现例题后,并出示学习单。
自主学习单:添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从正面看形状不变。
1. 摆一摆: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应摆在哪里?
2. 想一想:有不同的摆法吗?(同桌交流)
3. 议一议:只要怎样摆,正面看到的形状就不变?
老师先让学生明确这个物体从正面看的平面视图,然后再给学生比较开放的“自主学习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学生经历自主观察、操作活动过程,学会几何体与平面视图之间的转换;再通过展示、交流不同的摆法。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空间与图形”的体验,又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四、“自主学习单”促进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可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新技术下的个性化学习,就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新的数学学习方式。
如:在e环境下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时,在“探究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的情况的教学片断如下:
师提问:如果多边形内都有2枚钉子,多边形面积与它边上的钉子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请大家也像刚才老师那样先围一些图形内只有2枚钉子的多边形,数一数,算一算,找一找规律。
自主学习单:
1. 小组长合理安排每位组员围什么样的图形。
2. 数出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算出它的面积,并将数据汇报给组长,由组长统一填入电脑的表格中。(可先填写在纸上,然后再填入电脑的表格中)
3. 观察表中的数据,小组讨论:如果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多边形的面积与它边上的钉子数有什么关系?
指出:当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等于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2+1。(板书: S= n÷2+1)
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建立,信息社会的到来,推动着我国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要转变;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3]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师生经验的时候,教师角色基本职责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第四章第三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谈到:“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4]这话,是对的;不过,可以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角色的,远不仅仅是教师。至少,有文化的家长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没有文化的家长照样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我们并不认同“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5]的说法。教师应该是受过教育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与有文化的或没文化的家长,应该是大不一样的。作为学校教育的专业人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很专业的促进者,并且在促进、推动、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更多的履行其专业的职责,执行其专业的任务,施展其专业的特长,发挥其专业的作用。而具有这种职责、任务、特长、作用的角色,与家长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是有质的区别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个大概念的外延包括教师、家长和别的角色如校外辅导员等,但教师和家长与校外辅导员却是不同质的概念。把包括家长与校外辅导员等在内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成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这就难免要犯“动物是蛇”那样的逻辑错误。
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学生的基本职责和任务都是学习。课程改革突出的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由被动学习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新课程中,其基本职责和任务不再是过去的学习,更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既是新课程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和任务,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对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相对于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任务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也应该随学生的转而转,其基本职责和服务方式也应该依学生的变而变。相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
二传统教学角色基本职责的历史演变和历史局限
千百年来,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被尊奉为教师角色与基本职责的经典解读,根深缔固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和教师行为。这种解读,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也有其时代的历史局限。上世纪末,依据填补历史空白的首部《教师法》,虽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1]的新说法,但教师行为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2]的确立和贯彻,对于教学角色及其职责、行为、作用的讨论空前广泛,空前深入。人们从国家、学校,组织、管理,科研、创新,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等不同的角度,赋予中小学教师种种职责;从各自不同的需要,期盼中小学教师承担种种角色。从传统的春蚕、蜡烛、园丁、人梯、助产士、人类灵魂工程师……到现在的向导、参谋、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参与者、促进者、激励者、对话者、合作者、咨询员、催化剂,等等——这些探讨和演绎,对于全面了解和全面发挥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全面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角色是社会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角色体现着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和基本职责。从小农经济时代到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教学,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许慎《说文解字》);师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传统的教师在扮演着先行者、有道者的角色。在欠发达的社会,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有道的偶像和道德的说教者,是有学问的尊者和活的教科书。教师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没有教师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天地君亲师的威严和霸道,传统的学生角色只能是驯服的羊羔。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描绘;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乏味读书生活的回忆;查魏巍《我的老师》全文对三位老师的不同介绍;听郁秀《花季·雨季》中“又搞突然袭击”和同学背地里喊老师“陈老太”、“老古董”叙述;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传统教学,师生关系,其历史的演变和局限,或许可由此而见一斑。这些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
在目前中小学传统教学中,学习(读书),或者更确切说——接受学习(被动读书),作为传统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应该说也是很明确的,甚至是唯一的;与之相应的,这时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最传统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教书——按书教学生读书(按课本给学生讲课)。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是统一内容和标准、材和教参、统一考试和检查。人民教师一切行动听指挥,已无昔日塾师那样的“课堂主宰者”的风光和自由。无奈的教师只能被动地且必须严格地执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计划,忠实地做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考试内容的教书匠。无奈的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书本知识、考试内容,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应试机械人。教学双方同在无奈地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被动地履行着无奈的职责。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讲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传道授业解惑”与“教书育人”只剩“传道”与“教书”,教师只能仅仅是作为书本知识传授者在苦苦支撑着自己的角色。
三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明显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申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为前提的。教师应该依据改革的目标和服务对象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改变自己的服务方式。学生,是教师主要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为“自主学习”的学生服务,教师应该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服务?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教学角色的发展变化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学习”,更专业更本质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作为学习主体,学生更多的应该是自主学习。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职责、作用的淡化乃至取消。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教师并不一定比学生高明”。[6]这种见解很明显是由课堂主宰走向了另一极端。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作用其实是很重要的,其职责也是很必要的。“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既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又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基本方式行为方式;既充分肯定教师的专长和作用在于“诱导”,又明确突出“诱导”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说“诱导”而不说“促进”,前文已作过探讨,“促进”是应该的,但这一概念太宽泛且诱导即为着促进。说“诱导”而不说“指导”“引导”等,则后者之意已蕴含在前者之中。“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千百万中小学教师可以接受、领会和操作的。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意味着教师要具备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和能耐。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诱导”学生热爱学习的志趣,“诱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做学习的主人,自信自觉自修自省,有主意有主见地主动学习“自己的课程”[7]。在这里,“导”应该是一种启迪,一种引领,因势而导。“诱”可以是诱发、劝诱,循循善诱;也可以是诱掖、引诱,诱其深入……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和手段——无论白猫黑猫,只要是有利于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尽可取之用之,服务于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学习一同成长。魏书生的成功,正在于他就是这样一位“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手。[8]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正在艰难地推进,教师职责的明确与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实际问题。身为普通教师,和千千万万的中小学普通教师一样,期盼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能为教师减负,明确和简化自身的职责,和学生一起解放一同发展。“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9]是故愿作引玉之石,求教方家。
[参考文献]
[1]《教育实习指导》编写组,教育实习指导[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
[2][3][4][5][7]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0,125,114。。
[6]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J],中学语文教学,2004(2)-8。
[8]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9]魏书生,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199-268。
[摘要]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宗旨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贯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基本职责就是自主学习。相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就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角色基本职责
学生还缺乏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的方法:有的学生不愿意独立思考探究,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在学习中提不出问题,经常处于无问题状态,只有被动地接受;有的学生不会选择学习目标和方法,或者简单仿照同学的做法,或者必须在教师家长的监督下才能完成;有的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时,没有主见,人云亦云,或者对发言不感兴趣,在研究问题时,不知道究竟要研究什么,如何下手。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即就是要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各项具体活动中能发挥主动性,自觉地乐于、勇于、勤于去进行各项教学实践,自觉、主动地去学。这就是我理解的自主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第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从课堂教学过程抓起,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感情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这种状态学习效率最高,最易产生灵感,见解也最易独到。
2)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现。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大脑中"听教师讲、被动学"的思维习惯还根深蒂固。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指向性地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心理始终处于消极的等待中。也就是教师没有提问时等待教师提问,回答了提问还要等待教师鉴别回答正确与否,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去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复制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充分相信学生,把时间空间给学生,让其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都有好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写错了或说错了,也不要大惊小怪,而应师生共同来分析为什么错了,原因在哪里。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其继续努力。这是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轨道的极好途径。
3)承认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第二、 抓住教材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上的作用
教材中,设置了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栏目和内容,如“创设情境”或“问题提出”、“探究活动”或“实例分析”、“抽象概括”、“思考交流”与“练习”等等,从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主要作用如下:
1)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从学生熟悉的事实出发,让学生自觉地走进自主学习的境界。
3) 从设计学生活动出发,让学生在经历活动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
4) 从设计实验探究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兴趣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利用教科书中引入了许多中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以趣味吸引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
第三、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
科学探究既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又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像科学工作者那样作研究,在此过程中,主动地学习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的轨道中来,在开展探究性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如下工作:
1)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学习数学概念和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对于学生所提出的意义不大的问题或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不要简单的否定,应该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指出其中正确合理的成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和主动性。
2)选择合适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从新《课程标准》中选择,同时,也应该结合本地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设计一些探究活动。探究的课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以及对数学科学的探究兴趣的目的。另外,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在学习认为较抽象的数学知识阶段,应选取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必要时,在容易出现困难的地方给予提示,使学生保持不断探究的信心。
例如,我利用学案讲《植树问题》。
学案里我设计了两道题:
1.如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会出现几个间隔和几个点?
2.在一条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你认为一共可以植几棵树?(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可以写一写,画一画)你认为会出现几种情况?能把你设想的情况画下来吗?
交流第一题后,一个问题呈现在了全班同学面前,“在100米的一条小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树,一共要种多少棵?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画图。”有人说。
“怎么画?”
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最先演示的是小琪。可是,他竟用1厘米代表5米,看那样子,准备画20厘米,估计要从白板这头画到那头了。看到这“架势”,下边的同学“抗议”了:“太慢了,能不能快点呀!我来画吧!”“什么时候画完呀?”
我心里也有点“冒火”:这么画,得什么时候画完呀。眼看着一节课只剩二十分钟了。后边还有第二个问题要处理,还有拔高题呢,还要讨论、总结……不行,我还是讲吧!
于是,我向他身边走去。可是,一阵阵自告奋勇的声音又使我的脚步慢了下来。“老师我有办法。”“老师,让我来吧!”“看我的――”……一声高过了一声,学生的眼神里全都是渴望与智慧的光芒,大部分同学都已处于半站半坐的姿势。看那样子,我要是还想讲题,估计一张口,他们的思路就会随着我一起喷涌。那么,如果学生们自己能够弄明白,我又何必越俎代庖呢?何况,学校目前正在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此时,不正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绝佳机会吗?
于是,我停下了脚步,先示意小琪停下来。
“用1厘米代表5米,20厘米就可以代替100米。如果是1千米,1万米,甚至更长呢?这样画就有些慢了,能不能快速简单地解决这个问题?”我抛出了问题。
“把图画的简单些,不用1厘米代表5米,长点短点都行,看明白间隔和棵树的关系就行。”“植树棵树和间隔一样,有一个间隔就植一棵树,求出间隔就行。”“不对,开始得种一棵树,不种你知道从哪开始吗?”……
看着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我知道,他们明白了。接下来该对植树问题进行分类了,按照常理,这该是我总结的时候了。可是,有了刚才的尝试,我依然想把这个问题交由学生自主完成:“现在知道怎样画图了吗?植树问题会出现几种情况?”
于是,又是学生们自己画图说明3种植树方法。
可我发现有的学生一脸茫然――没听明白。我问:“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为什么有时一端不种有时两端不种?”“这个问题提得好,为什么呀?谁能说明?”
学生们的说明方式多种多样,最有趣的一个孩子,在教室里选了4块方砖,第四块的后面是墙。他说:“每隔一块砖站一个人,可以站几人?快来试试。”第一个孩子一站,第二个孩子再一站,刚才一脸茫然的孩子恍然大悟:“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回顾本节课,我的收获不小:学生借助我的设计能进行简单的自学,对学习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也有不明白的地方,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了热烈的争论,这样,很多内容不需要老师讲,学生自己在讲解、争论中就明白了。
一、凸显学生主体作用,注重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
初中数学改革纲要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应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但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却将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进行着“单一性、单向性”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虽然学习效能得到提升,但主体特性、学习潜能没有得到激发,导致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升,致使教与学不能共同发展、共同提升。因此,教师要始终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在新课准备中主动分析研究教材,善于联系教材特点,能够做到“一切围绕学生转”,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有效融合,设计出生活性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自觉开展学习活动。
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我设置了生活化的情境:“从前有一个人拿着竹竿进屋,横拿竖拿都进不去,已知横着比门框宽4尺,竖着比门框高2尺,另一个人教他沿着门的两个对角斜着拿竿,这个人一试,不多不少刚好进去了。你知道竹竿有多长吗?请根据这一问题列出方程。”将现实生活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进行了充分的融合,这样就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生活性问题解答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情感,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得到了充分激发,自觉主动地融入到了问题探究中,有效提升了教学效能。
二、凸显教师主导作用,善于创新教学内容,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实践证明,初中学生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方法,但抵御不良社会影响的“免疫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不能具有持久性和经常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扮演好“引导员”和“指导员”的角色,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思维方法、能力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分层教学和合作探究教学方法,使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能够得到有效增强。如在“三角形面积”知识教学中,我一改开门见山、直接灌输的传统方法,采用逐层引导、步步推进的方法,先向学生出示以下问题:“有一正三角形,边长为6,在一边作垂线,求垂线的长度。”让学生进行思考解答,让学生初步感知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如果现在不是正三角形,而是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又应该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呢?”最后出示问题:“有一任意三角形,已知边长分别为6、5、9,求这一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思考。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学生较容易地得出了问题的解答方法,实现了新知的有效掌握和探究知识能力的提高。
三、凸显课堂纽带作用,重视课堂内外教学衔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很多教师片面地将教学分割为“课内”与“课外”两部分,只重视“内”,花费精力,而忽视“外”,放手任之,从而出现“课内+课外=0”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将课堂与课外同等看待,一视同仁,将课外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在课外设置探究能力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增强探究能动性,实现探究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如在二次函数教学后,我根据学生学习实情,提出了如下课后探究问题:“有一座抛物线型拱桥,桥下面在正常水位AB时宽20m,水位上升3m,就达到警戒线CD,这时,水面宽度为10m,(1)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求抛物线的表达式;(2)若洪水到来时,水位以每小时0.2m的速度上升,从警戒线开始,再持续多少小时才能到拱桥顶?”让学生成立多个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活动,从而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衔接,充分提升了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