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工业设计毕业总结

时间:2023-01-22 16:34:11

导语:在工业设计毕业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工业设计毕业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引言: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外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 20世纪初,欧美各国先后建立了工业设计教育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1919年成立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全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指导委员会正式在京成立,这是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尽管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设计教育规模,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设计教育的水平和设计师的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特别是企业对创新设计人才需求的增长,工业设计专业将更强调可持续发展,更具国际性、交叉性、创新性和前沿性。

工业设计专业已经有了六批毕业生,下面本人根据对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一次更为详细的总结,并对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学生管理、就业等方面提出一点建议,以供参考。

1.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的开设和教学重点,与学生的就业也有着必然的联系。目前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机械工程师。

学生的就业目前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企业或工厂管理人员、产品技术人员、室内或平面设计师、营销人员。

从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企业逐渐对工业设计专业开始关注和接受,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会增大。而对于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将不仅仅是懂得一点艺术和机械方面的知识就足够,我们不能在市场已经成熟了之后再改革我们的教学,而是要领先一步占领先机。

工业设计是一个范围很广的设计类型,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工业设计涉及的行业有:产品造型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产品广告设计、环境设计、展示设计、传播设计等等;狭义的工业设计单指产品造型设计,但是产品设计涉及的方面还是很广,可以说小到一颗图钉大到航天飞机都在其范围内,因此在就业方面来说还可以细分:家具设计、家电设计、汽车设计、玩具设计、灯具设计等等。

作为一个合格的工业设计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创新思维,还要具备相关的机械制造、模具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建议修改和提高专业培养目标为:具有较高机械制造和模具设计能力的工业产品设计师。就业方向确定为:产品造型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包括环境和展示)、产品技术人员、企业或工厂管理人员、产品销售人员等。(本观点仅供参考)

2.教学与课程

由于工业设计专业就业范围非常广泛,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方面较为繁杂,这也是学生提出意见最多的一个方面。但是就行业所需知识来说,我们的课程还远远不够。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一直困扰着我。自从做了一年2006工业设计的班主任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其实不是我们的课程安排得太多太杂而学得不精,而是我们没有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就业的需要有所侧重地、有所选择地进行学习。

诚然,在课程的安排上也的确有不太合理的方面。这种不合理性,体现在前两届毕业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上。从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里,我们发现有如下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在产品设计方面很少用ug,而是用pro/e。

(2)学生对产品的内部构造原理理解得不够。

(3)设计类的学生电脑操作不够熟练。

(4)需要加强手绘表达能力。

(5)学生设计思维能力不够。

(6)没有实践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本人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大一第一个学期没有专业课。

(2)一些基础课如设计素描、构成、效果图技法等,学生不重视认为是没有用的,而真正工作的时候才发现欠缺。

(3)计算机课课时还是不够,学生只能每个软件都是初步入门,不能精通。

(4)一些课程有重复内容,可以合并。如包装设计、cis、广告设计均可合并为平面设计课。但是有些课程应该分开上,比如平面设计不等同于photoshop和coreldraw。

(5)有些必须的课程竟然没有开设,如一年级应开设设计概论,让学生了解设计发展史和设计究竟是什么;又如应开设产品设计课,并分为两个学期,分别讲授不同类型产品的设计。

(6)一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开设,另外选修课不要限制专业和学期,如每学年的上学期均开设coreldraw选修课,学生可以在大一上学期选择,也可在大二或大三上学期选择。

(7)需要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把每门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整理明确,防止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重复或疏漏的现象。

(8)增加一些模具方面的课程,建议根据专业特点把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制造基础进行整理,如有可能合并或有所侧重(仅供参考)。如条件允许建议取消开设数学课。

3. 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的作用是比较重要的,但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和权限目前没有明确,有很多和辅导员重复的职责。在我看来,班主任的首要职责是指导学生的学习规划,解决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困扰,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密切配合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是有益的。

现就我一年来班主任的经验作一个小的总结。

首先是入学教育方面,新生刚步入大学校园,对学习和生活都是陌生的,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目前社会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学生感到很迷茫。班主任应该在入学教学期间向学生详细介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情况等,并为学生制定好一套基本的学习计划(如大一上学期应该通过英语b级),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不会产生迷茫。另外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个班级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其次在平时多注意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困难,及时解决。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定位,并根据职业需求指导学生学习各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还要向学生推荐该职业的其他知识进行自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议设立专业设计室,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设计活动,由学生自己管理,可进行模拟或真实的设计任务,各设计小组竞标。还可以作为部分没有找到实习单位的毕业班学生实习场所。更希望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

4. 其他相关专业的拓展

由于工业设计涉及范围广泛,也可考虑增设如广告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的专业,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工业设计是门综合的、交叉的学科,因此工业设计教育的特点应该是多元化及交叉性的,多学科整合发展的出现将成为现代设计教育新的培育方式。

结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最终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一个良好的课程体系应当是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完善、均衡、协调的系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必须进行改革,这一点已成为广大职教工作者的共识。而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个新生事物,既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供参考,又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效仿,只能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深入探索、锐意创新、大胆实践,构建出一个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本文仅以工业设计专业改革为例进行探讨,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方面和同行商榷征得专家的批评指正,另一方面希望广大职教工作者就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广西水电学院.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大纲.

[2]潘鲁生. 设计艺术美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9).

第2篇

近年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和需求,高校逐渐增加对工业设计人才的招收,在这种形式下,就需要更大的校园面积与教学设施,但是政府的资金投入却并没有满足其需求。采用扩招的招生方式,也使高校造成了入学学生素质不全面,大部分理科生造型能力、色彩分析能力、美学修养不高,不具备设计教育前的一些基本素质要求。大部分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文化素质低,尤其是外语、数理知识面窄,综合能力不够,过分注重“画功”而忽视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素质与工业设计专业所必备的技能素质相差甚远。与此同时,扩招也导致每年从高校毕业的工业设计专业数量大增,为了更好的安排这些毕业生,就需要更多的有自主设计研发需求的制造企业,但是实际上我国内却缺乏这样的企业[2]。

2工业设计人才具体培养策略分析

2.1构建校企联合的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训练

工业设计是一项需要从业者熟练掌握设计技能、有实操能力的职业,对实践教学有更高的要求,目前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对产品的制造工艺和技术等方面的了解较少,且不成体系,因此高校应加强教学与企业的联系,增强实践训练。工业设计实践平台以“校企联合共建”的模式进行建设,主体部分包括:一是,场地形式:以学校为教学基地,以企业为实训基地;二是,师资配备: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引进一线行业专家;三是,管理模式:以学校教师为主导,联合企业共同管理[3]。

2.2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促进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实践教学的引导者、构建者和实施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设计也从传统模式发展到现代模式,工业设计专业的市场需求不断变化,那么当然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工业设计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学生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鉴于此,高校要对这种形势有清晰的认识,并及时转变人才培养策略,教师也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增加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从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4]。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定期去工业设计公司进行培训学习,鼓励老师利用带生产实习的机会多与企业接触,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增长教育实践经验[5]。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建立一支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队伍,以补充和完善教师队伍,更好的改善师资结构。

3总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设计竞赛;创新能力

0前言

当今,我国工业设计教育体系逐渐趋于完善,设计竞赛越来越受到设计教育界的重视。每年举办的国际性工业设计竞赛有10余项,如德国红点奖、IF奖、台湾光宝、国内的红星奖、红棉奖等,另外由政府、企业主办的小范围的专题设计竞赛更是不计其数。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借助工业设计学科竞赛,探索出有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是当前设计教育领域面临的新课题。作为一种新生的市场产物,设计竞赛传达了市场与企业的呼声,为工业设计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教学手段。目前在国内一些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已经开始将设计竞赛应用在教学环节中,但必须看到竞赛所注重的与设计教育所教授的领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很多学校为了追求高获奖率,在教学过程中以竞赛作为主要设计课程内容,不分主次地参加设计竞赛。虽然它既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亦可为学生提供毕业后的就业资本,但从设计教育的整体过程来看,它并不能完全取代设计教育教学内容更。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设计竞赛其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还不是十分系统,至今还未形成有效利用设计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模式与方法。因此,本文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工业设计学科竞赛的研究与分析,充分认识设计竞赛与设计教学的关系,总结出将设计竞赛应用于设计实践环节及专业课程中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1理顺设计竞赛与设计教育之间的关系,调整相应教学内容与方法

从全局的角度来讲,设计教学与设计竞赛的目的是一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工业设计教育提倡的是对工业设计整体的认识和系统学习,而设计竞赛只是针对某类产品或某个主题的设计结果与表现。只为盲目获取奖项,仅仅突出设计竞赛所需要的内容展开教学,偏废设计基础能力的培养,势必将影响工业设计教育体系的完整性。设计竞赛与设计教学存在着很多共性的,不论设计教育还是设计竞赛它们最终的设计指向都是社会需求的考验。设计竞赛就像是设计需求的一个风向标。如果教师能够分析设计竞赛中一些隐含的市场信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设立专项的研究课题,就会使设计竞赛对工业设计教育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因而,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协调处理,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是十分重要的。

2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心态合理安排设计竞赛时间

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参与合适的竞赛是一个关键性问题。通常来讲,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就进入了产品设计阶段,但这个阶段的学生并不适合参与工业设计竞赛,大学二年级上半学期正是完成对工业设计程序初步认识和基本设计思维形成的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还不能够以工业设计语言来表述设计的想法,他们的技术基础知识和表现能力还很不完备,盲目参加竞赛会打乱设计学习的正常进程。同时低年级学生对获奖与否也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心态,一个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很可能会让他们产生盲目的自信和不必要的自卑,以上的各种心理表现都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完成全部的设计教育。因而设计竞赛可以从二年级下半学期或三年级开始,这时学生已经了解了较为完整的设计程序并且具备了表达设计思想的表现能力,正处在设计的深化与扩展阶段。参加设计竞赛不但可以让他们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尽快了解市场和设计领域主导潮流,而且也便于他们了解全国范围内同场竞技的设计对手,提高创新能力力。

3有区别地选择设计竞赛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设计过程

工业设计竞赛总体上可分为概念类型、主题类型及实践类型三种类型。在将设计竞赛导入教学中,要对设计竞赛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筛选工作,做到“有区别地选择设计竞赛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设计过程”。在校学生适度参加设计竞赛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但如果参与次数过多,竞赛类别及内容不加以选择,不但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而且学生也容易受到设计竞赛的局限,造成实际的设计内容与设计竞赛等同的假象。因而,教师需要协助学生选择参加设计竞赛,这一点尤为重要。这要求任课教师不但要熟悉各种设计竞赛形式,而且要能把握设计教学与设计实践的平衡点,合理而充分的利用设计竞赛。

4设计竞赛在我校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及成果

我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师首先对不同类型的竞赛进行综合选择,每个年级、不同的时间段,参加竞赛各有侧重。对于大二、大三年级上半学期阶段的学生,侧重参加概念及主题类型的设计竞赛,对于大三下班半学期及大四学生,则侧重参加实践类型的设计竞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每年准备参加的工业设计竞赛按照举行时间顺序进行排序,最终确定当年需参加的竞赛。随后将所选设计竞赛与教学环节相对接,在课程时间、课程内容方面进行融合。对于与课程内容结合有一定距离的设计竞赛,果断进行调整。在竞赛导入到进行到一定阶段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参赛作品及获奖作品进行汇总总结,建立工业设计竞赛资料库。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设计竞赛及竞赛获奖作品,总结相关经验及获奖规律,为学生日后参加相关竞赛提供可以借鉴的资料。自从将工业设计竞赛导入到在日常教学中,我校成绩斐然。到2015年截至,已经连续5年获得德国红点工业设计竞赛大奖,被红点机构评为亚太十佳大学之一,在“镇海杯”、“和丰奖”以及国内多项竞赛中我校学生也多次折桂。学生通过参与国际竞赛不仅取得了国际的认可,也大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参与国际大赛的经历让学生的设计经验与创新能力得到本质的提高,用竞赛的“知识面”辅助课堂的“知识点”,促进了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顺利进行。目前,我校已将设计竞赛引入到其他设计学科中,以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曾曦,宋奕勤.工业设计专业竞赛辅助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新思路—以武汉工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为例[J].吉林教育,2015,10:13.

[2]苏旭.基于工业设计竞赛和交叉学科性质的设计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07:136.

第4篇

关键词 工业设计 创新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现状

二十世纪中页,由于外销出口贸易所需的产业升级,大学重新开始招生,政府开始意识到工业设计技术对国内产业提升的多重因素,工业设计专业逐步得到各高校的重视和发展,但是同西方相比仍然很落后。目前国内只有个别院校的设计专业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大多数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水平依旧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准上。

1.1 教学模式混论

高校中,早期设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校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等十几所院校。如今,国内已有400余所大学开设工业设计专业。有些学校将工业设计专业设置在艺术院系,有些设置在机械院系下,还有些设置在自动化、材料、计算机及人文院系下,也有个别高校成立设计学院,毕业学生获工学或文学学士学位。

1.2 专业不受重视

大部分高校对工业设计专业重视程度不够、硬件投入少、教师水准低、观念陈旧、管理教条成为制约设计教育发展的瓶颈。工业设计专业对硬件的要求没有那么苛刻,只要有几间专业绘图教室,再配上一个计算机教室和一个模型加工车间就可以达到基本的教学需求,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增设一个专业图书阅览室。工业设计的教育重点是在“软件建设”上,学生做实验、搞研究并不主张用精密的快速成型设备,而是需要在半自动化甚至手工式的加工作坊中去进行手工操作,通过“揣摩形态、感受真实、反复试验”来训练学生良好的设计感觉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教育与产业脱钩

设计与制造业的不对接,造成高校中设计教育脱离实践、纸上谈兵。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设计经验,也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因此无法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反馈给学生,教学枯燥乏味。由于缺乏实践的支撑和引导,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成为教学重点,造成学生自我封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人因意识、工程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动脑与动手能力极差,培养出的学生不具备实际的设计能力。

2 国外工业设计专业先进教学经验分析

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育有不同策略,其中教育体系扮演重要的角色,有些政府除强化现有教育品质外,也会根据现有的需求,设立专业、规模较小的学校(比如韩国的产业振兴院,法国的各种文化专业学校),直接回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担负起教学与研究的功能。

欧盟在其艺术教育与人才培训的相关计划中指出,重点不在创造一种共同的教育体系,也不拘泥於传统上学生到学校这个场域获取知识的模式:(1)透过一种非制度性的终身学习体系,达到“知识欧洲”的理想,以回应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挑战;(2)配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拟订“大学校院艺术与设计系所人才培育计画”,针对“传统艺术创新”、“音像数码设计”、及“生活流行用品设计”,成立五个教学资源中心;(3)以学校现有资源基础,整备大学校院艺术及设计相关系所人才养成环境,加强与产业及国际间之合作与互动机制,延揽国际级师资与人才整合校际教学资源,统筹产学合作教学之交流管道,发展、整合及推广产学合作教学资源,加强跨领域人才培育;(4)开设艺术与设计相关科系毕业生“职前训练课程”,并结合经济部、新闻局、文化部等相关实务课程,建设完成文化创意产业“学校培训机制”。

3 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下转第37页)(上接第9页)

对比国外的工业设计教学,结合我国工业设计教育世纪情况,我们需要整合人才培训资源、建立人才培训产学研资讯平台和引进国际师资等方式来改善我国的教育模式,总结为以下五点:

(1)艺术与设计人才养成教育。针对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等相关领域,组成国际咨询顾问小组,评估我国艺术与设计教育制度,提出改善计划,研究落实策略。针对传统艺术和工艺创新、数字媒体设计、生活流行用品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经营与行销等领域,成立工业设计信息整理与传播相关机构,各高校加强沟通。

(2)引进国际专业人才担任师资培训与指导工作。针对音乐、戏剧、舞蹈、电影、建筑、视觉设计、服装设计与环境设计等各项专业领域,引进国外工业设计教师或从业人员和高校合作举行训练营与讲座,培训高阶文化创意产业策划与设计人才,协助高校建立合作与交流互动平台。

(3)国际师资进驻大学授课。鉴于国内艺术与设计教学与科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需要加强艺术与设计领域国外师资的引进,协助和指导设有文化艺术产业与设计的高校,从事工业设计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传播最新的知识和理念。

(4)艺术设计人才国际进修。针对创意家具、纺织与时尚、数位艺术、创意生活、传统工艺与商业等六类重点创意设计产业领域,甄选国内优秀高校教师,派遣到设计先进国家,与当地设计专业单位人员进行交叉学研、实地参与工作,吸收国外产品开发成功经验,体验将文化特色融入设计手法,提升国内设计水准。

(5)推动艺术与设计产业人才互换制度:推动重点发展文化艺术与设计产业与国际知名艺术与设计产业进行人才互换、研究生交换等工作。

综上所述,高校在条件受限的状况下,更应该针对自身特色配合可发展的其他资源,结合学科优势,加速提升设计、教学能量的蓄积与发挥,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曲学利,王文艳,许华红.国内外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4).

[2] 张磊,窦金花.国内目前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艾姆思杰工业设计,2011.9.

第5篇

 引言

设计管理是通过组织运作的计划过程。它是在战略的高度上,对设计过程的各项活动贯注相应的设计理念,并进行相应的规划与指导。

而作为本科教育最后一个阶段的毕业设计是一次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的实践性、综合性的教学环节,尤其对于工业设计专业来说,不但是对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总结与巩固,更应该是一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实现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的一个重要过程。若要使这样的过程合理而顺利的发生,设计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1 设计管理与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

“设计管理”即界定设计问题与目标,寻找合适的设计师,整合、协调或沟通设计所需的资源,运用计划、组织、监督及控制等管理手段,寻求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并通过设计战略、策略与设计活动的管理,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预定目的。其实,我们可以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工业设计专业中设计管理的定义:设计借鉴和利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科学技术以及艺术手段去管理一群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善用合适的人、事、时、地、物等要素,以一定的资源发挥最高的设计能力,完成教师或企业交付的任务。

2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许多工业设计专业老师都感到所带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出现了整体下滑的迹象。从其参与者和完成过程来分析不难发现,虽然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主要被三个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学生、指导教师以及学院方面。

2.1 学生方面

部分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不仅设计实践能力较差,作品不规范,考虑不全面,而且论文写作能力也完全跟不上,论文行文不流畅;少部分学生是对毕业设计认识不足,觉得只是大学期间最后一门课程,60分过关,因此设计过程缺乏主动性;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设计时间不能保证,毕业设计时间正好和考研和求职的时间相冲突,导致学生投入精力不足。

2.2 教师方面

随着近些年的设计专本文由收集整理业扩招,设计学科的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是年轻的新教师,许多都是大学一毕业就直接进入讲堂。虽然随着时间的日积月累大多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缺少在一线企业的工作经验,特别是缺少工程实践能力,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也由于高校扩张的影响,有些老师指导学生过多,虽然很认真负责,但由于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对每个学生投入的指导还是略显不足。另外还有些老师缺乏责任心,平时投入指导的时间精力较少,从学生选题到毕业答辩,只见学生几次,指导毕业设计成了走过场。

2.3 学院方面

虽然近些年一些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毕业设计经费的投入,但仍然难以满足扩招形势下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实习经费不足、无实习基地、实验设备简陋、设计资料缺乏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毕业设计最终的效果与质量。

3 设计管理对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的影响

设计管理的日常活动通常是围绕以下四项基本任务来展开的: 设计计划、设计组织、设计监督、设计控制。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时间跨度长、程序复杂,每一个过程环节都会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最终结果,因此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对确保毕业设计质量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3.1 设计管理的设计计划对毕业设计过程的影响

设计管理过程中的设计计划就是为整个设计课题确定最终目标,拟定详细的设计策略,选择最为合适的设计过程,从而制定计划安排,并预先在此领域内确定未来行动的主要任务。其实这个过程在毕业设计前期的任务书与开题报告中就已体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学院是毕业设计整体计划的安排制定者;而教师则需要在学院安排的大框架下,根据自己和所指导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制定出详细的毕业设计指导计划与目标,并应该结合学院的要求拟定具体的设计项目的规范。学生看似是这些计划的执行者,但是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地分配好各阶段的时间,必要时做灵活调整。如果没有合理的设计计划,有可能会出现决策有失误、安排有冲突等情况,更有可能会出现到期未完成的情况。

3.2 设计管理的设计组织对毕业设计过程的影响

设计管理过程中的设计组织贯穿于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是根据已定计划,为设计发展组织性的结构,为项目确定行为主体并为设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设计组织对于设计课题管理者而言, 设计过程其实也就是组织过程。合理的设计组织能充分调动各种专业、各个部门的人,使其明确自身任务与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协调起来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院不仅要在人力——教师的师资配备上进行合理的搭配,还应该调动社会资源,利用产学研结合的便利条件,让学生可以在各个设计阶段、各个设计环节和各个设计领域的各个设计问题上都能得到专业化的到位指导。并且学院还应该在物力上根据有限的设备实验室空间、经费和其它辅助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从而提升工作的效率。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选题的不同情况:竞赛题目、教师命题的产学研结合类的实际项目、实习单位的工作内容相结合的题目等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小组成员可以跨专业进行组合。由于课题选择的是否恰当会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的成败,题目过大,时间有限,学生难以完成;题目过小,做出的设计平淡且没有深度,还会使学生对设计失去兴趣,难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选题时教师应该确保题目的科学合理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确保学生科学选题:(1)严格执行开题答辩制度,严把选题和开题环节。杜绝重复选题或者后来更改选题的情况发生;(2)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该注重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3)学生在确定题目之前,指导教师应要求其做好充分选题调研,发掘消费者潜在需求,了解科学技术前沿,保证题目新颖并具有现实意义。

大团队中学生是被组织的对象,小组中,学生即可以成为组织者。只有在小组中积极地充分发挥组织作用,才能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锻炼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工作后及早进入工作角色。

3.3 设计管理的设计监督对毕业设计过程的影响

设计管理过程中的设计监督包含评价和督促两个方面,包括界定、分析设计问题,评估设计资讯及评价研究方法。

这个过程中,不管是学院安排还是系部安排的专家检查组都应该相互配合,各负其责对毕业设计进行高质量的监督与检查,不光是督查毕业设计的进度,更要监督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跟进,学生的工作情况,而不是简单走走形式,最好在检查后及时形成报告进行总结与评估,对教师与学生建立激励机制。这样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教师责任心不强或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而出现在各个环节的“赶进度”的现象。

学生则可以在小组中相互监督,形成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良好气氛。

3.4 设计管理的设计控制对毕业设计过程的影响

设计管理过程中的设计控制是以保证设计的结果符合人类社会的需要为目的,对设计的整个运作过程进行分析、处理、判断、决策、修正的管理行为。

由于学院制定的政策和计划并不能照顾到各个专业的特殊性,所以有可能在一些管理上会只停留在口号与文件上,这时系部应该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并作及时的汇报。

从学生的选题到设计过程中的设计质量、设计成本、设计进度的控制,教师和学生一起起到了绝对的控制作用, 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科学的选题,创新思维,从而杜绝了抄袭与模仿的现象发生,带领学生一起本着“效益原则”、“合法原则”、“需求原则”设计出满足现代消费者需求的好的产品。

当然在毕业设计的整个实践过程中,这四个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四个部分,它们是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设计计划最早被提出,但它的作用始终贯穿项目始终,并有可能随课题进展的实际情况而作调整修改。设计组织为保证课题的一致性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设计监督和设计控制从开题就应该开始同步,以保证不偏离既定的目标。

第6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 艺术与科学 设计风格

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当中。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工业设计定义是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 C S I D)在1980年的巴黎年会上为工业设计下的修正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工业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交叉融汇的科学,涉足了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犹如工业社会的粘合剂,使原本孤立的学科诸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市场学、美学、人体工程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彼此联系、相互交融,结成有机的统一体,实现了客观地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与主观、能动地进行创造活动的艺术的再度联手。

一、工业设计的发展

工业设计真正为人们所认识和发挥作用是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后,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当时大量工业产品粗制滥造,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设计作为改变当时状况的必然手段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传统的工业设计是指对以工业手段生产的产品所进行的规划与设计,使之与使用的人之间取得最佳匹配的创造性活动。

工业设计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二战后,为了追寻包豪斯早期的理想主义、德国建立了乌尔姆设计学院(Hochschule Gestaltungat Ulm),重申“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主张。这所学院最大的贡献是系统设计和设计院校同企业挂钩。 lwkoo.cn 毕业论文

可以说,从德国开始现代设计以来.第一次有可能把理想的功能主义完令在工业生产上体现出来。美国的设计体系与欧洲设计体系是泾渭分明的。欧洲的设计先由理念切入,然后有明确的设计目标。美国则是做完设计之后才加以总结,与欧洲弥漫着社会民主气息的设计完全不同。美国的设计起源于商业,加之没有社会意识形态为依据,曾经一度跟着市场走。美国虽然缺乏社会思辨,却是非常注重实用并且十分强大的经济动物,它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兼收并蓄、容纳各种积极因素,令自己的设计很快就取得了领先的地位。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日本的设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能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会贯通,最终成为己用。同时,日本民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空间狭小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是日本的设计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转贴于 二、现代工业设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各行业之间的界限产生模糊。这个现象所受到的最大刺激是设计师遇到问题不能按照产品的类别进行硬性分割。在设计时,他们必须注意设计对象与其它产品之间的关系,必须跨出设计对象的设计范围来考虑问题。如设计杯子,不是单纯地以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或以优美的造型为标准,而要考虑它在什么场合使用,要让杯子能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随着设计师考虑的设计范围日趋增大,出现了以品种分类的边缘的模糊化问题,各类学科也有了互相兼容的现象,即学科的交叉化。这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趋势。

学科交叉化和电脑的冲击对当今的设计是积极因素,它们将促进设计在新的时代面前更快地向好的一面发展。当然,现代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国际主义风格的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并且价格低廉,适合广大民众的需求。但它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个性,一心追求共性。现在是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一个过渡阶段,从长远利益来看,产品必须有个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情绪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向。后现代主义由建筑设计产生,对严肃的现代设计的负面冲击却是难以估量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极少主义(Minimalism)从近乎混沌的众多流派中脱颖而出,它较之现代主义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感性精神追求,它不仅是一种设计风格,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物质享受为中心的价值观被抛弃了,物欲被淡化了。极少主义追求清心寡欲以换取精神上的高雅与富足。这种思想与靠消费支撑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是格格不入的。极少主义以极少的直线语言来表现丰富的空间形式。它与“兼收并蓄”的后现代主义仍是水火不相容。工业设计产生以来不变的话题“简洁美”又有了一个新的诠释。

三、中国的工业设计

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已具有一定规模。设计人员从业者年龄结构呈年轻化,设计机构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设计对象也比较广泛如政府机构、信息产业、家具制造业、家电业、医疗业、交通工具等。中国的企业家也认识到,工业设计既不是设计师满足自己表现欲望的东西,更不是简单的设计包装,而是能够提升品牌,促进销售,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在设计潮流和设计风格上,中国的工业设计也逐渐与世界接轨,以人为本的设计,绿色设计已经逐渐提上日程。此外结合中国地域特色及民族传统元素的本土化设计也逐步开展起来。但是中国的工业设计发展起步较晚,在新的形势下工业设计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力发展设计教育,推动设计产业化,重视工业设计指导下的技术与管理的重构,才能增强中国工业设计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设计形式,设计风格上,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没有哪一种流派能够一统天下,也没有什么权威去剥夺某些流派存在的权力。理性与感性是天平的两端,它们谁也不能压倒谁而趋向于某种平衡。最近出现在汽车设计上的“新锋锐”风格就将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流线型与刚挺有力度的“硬线条”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感性认识、理性推理的协调,成为造型设计形式的新引导趋势。总之,当今时代多元化的形式之间只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高科技”转化为“高情感”,“改造自然”转变为“适应自然”才是未来设计的主题。工业设计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作用也是越来越重要,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需要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亮之.世界工业设计史潮.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业设计;实践教学;问题;模式

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而高等教育事业更是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尤其是高职院校。与其他的高校不同,高职院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系别,工业设计专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工业设计能力是产品设计的基础,只有具有较高的工业设计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产品设计工作。就高职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是必要的组成部分,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关键步骤。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中心,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性思维能力。下面,笔者将对工学结合下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相关的研究与探讨。

一、工学结合下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我国的高职教学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我们必须得承认当前高职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下面,笔者将对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一,没有深入认识“工学结合”的含义。这是限制当前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而忽视了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同时,他们认为“工学结合”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在特定时间到企业进行相关的实习活动,并没有重视校企合作的过程及意义等。同时,企业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对人才的培养工作并不关心。因此,大部分学校的“工学结合”模式教学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

第二,实践资源相对缺乏,实践过程也过于简单化。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仍然处于初期阶段,还没有充分发挥其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同时,校企合作模式过于简单,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并没有进行良性且紧密的互动,因此实践过程过于简单化。同时,在实践资源方面,企业大搞形式化工作,企业并没有为实习生建立实习基地,高职院校学生仍然只是进行校内实习工作,实践资源过于单一。

总之,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成效,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

二、优化工学结合下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策略

充分认识“工学结合”的涵义是提高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成效的必要前提,是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南针”。优化工学结合下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能力,完善专业教师的培养机制。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将会对实践教学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成效,就必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联系。学校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让教师深入企业,提高其实践能力。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聘请某些企业的技工型人才担任学习的实践教师,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各种工业设计的竞赛过程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总之,高职院校必须要以实践能力为标准,努力构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较高的理论知识,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指导。

其次,要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升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行,要严格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在维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做好教学评价工作,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对于那些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大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加强教育及指导,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以积极认真的姿态投入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再次,要密切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与企业实际高度契合的校内实践基地,从而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实训环境。例如,实训基地的生产设备等要与企业的工作环境一致,同时要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来进行日常管理工作等。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及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三、总结

工学结合下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与我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高度一致。各个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工学结合”的真正含义,密切与企业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同时,高校要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的模式,通过各种有效方式,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推进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蓉,王慧.“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

第8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概念与分类

0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逐渐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设计已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对设计的投入“,工业设计”的概念也逐渐深入中国社会。从1984年我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至今,据教育部统计设置工业设计本科专业的院校突破了300所,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势头迅猛,推动了“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的进程。工业设计专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盲目性,高校培养的工业设计人才与市场企业需求不符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工业设计人才,适合产学研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学能力的强弱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果,并最终影响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性强,产学研一体化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能够使学生将校内工业设计理论与企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多数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建立产学研实训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面临一场新的革命,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正在面临挑战,教师教学能力正处于解构和重构的转折点。工业设计专业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学能力之外,还要具备适应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特殊教学能力。因此,在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建构适应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改革发展需求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校企合作中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1.1校企合作中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划分的依据

关于教学能力的概念和分类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本研究在汲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校企合作和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认为校企合作教学能力是指工业设计教师在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以完成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教授学生工业设计知识技能、指导学生设计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W.M.Molenaar等(2009年)提出了教学能力的三维结构:教学领域维度、组织级别、能力构成。教学领域维度中将教学能力分成六个领域:开发领域、组织领域、实施领域、指导领域、评价领域和评估领域。开发领域主要包括全新开发和适应现有的教学单元或项目;组织领域包括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组织管理;实施领域是与真实的教学相联系,包括开发的实施、评估与评价的实施等;指导领域包括微观层面的对学生学习过程(认知、元认知和情感)的指导,中观和宏观层面包括对整个教育活动的指导;评价领域包括采用各种方法,如书面的、口头的、观察的、报告的、档案袋等的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评估领域是关注教育领域所有方面,纵向上是对子域探究的内容按照教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开发、实施、反思和讨论包括质量保证。各领域又包含子域。[1]本研究基于W.M.Molenaar等(2009年)对教学能力的结构研究,根据校企合作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了划分:

1.2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构成

(1)宏观层面。1)学生专业发展的设计能力,主要是根据产学研任务、学生知识水平进行的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整体规划设计。如包括:通过产学研教学达到何种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专业能力、产学研课程内容的编制与教学序列的安排、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有效性的评估等。2)校企合作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校企合作使教学组织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对教师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妥善处理教学内容与完成企业任务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学生专业能力发展与企业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学生、教师、企业人员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通过科学的教学组织管理,提高教学的质量。3)校企合作教学反思评价能力:主要是对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及时发现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将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生,并根据评价的结果,完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2)中观维度的要素。课程设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间环节,教师教学能力中观维度主要是从课程层面进行。1)校企合作课程设计能力,主要是根据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校企合作的特点设置相关课程,主要包括:校企合作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所需资源的设计、课程开设的形式与方法、课程的时间规划、课程的评价与评估方式的设计。2)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能力,主要是根据校企合作进行课程设计,形成课程培养方案的过程,重点在课程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设计。3)校企合作课程应用与评价能力,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课程方案的实施过程和课程方案评价的实施过程,包括对校企合作课程设计、课程开发结果的评价,对课程方案实施过程的评价及评价结果的反馈、研究与报告。4)校企合作课程管理能力,主要是为实现校企合作课程目标、协调各课程要素之间关系的能力。(3)微观维度的要素。1)校企合作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是根据校企合作课程内容,对校企合作的具体教学实施进行安排的能力。主要包括:校企合作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所需资源的设计、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的时间规划、教学的评价与评估方式的设计。2)校企合作教学开发能力,主要是根据教学设计,对校企合作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工业设计项目的拓展等。3)校企合作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指为实现校企合作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与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合作性的设计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实践主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分组实施的技能等。4)校企合作学习指导能力:是指根据校企合作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有计划有步骤有技巧的讲解、提问、启发演示等指导学生设计实践的能力。主要包括:讲解技能、问题导入技能、提示技能、演示技能、效果评价技能等。

2校企合作中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工业设计专业是一个专业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要关注专业前沿动态,将研究成果适时引入教学,完成教学成果与工业设计产业对接,推进工业设计教育的社会化进程。经过调研,工业设计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以下问题:

2.1专业知识丰富,教学理论薄弱

教师的知识结构源于其所受的教育,追根溯源,在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只有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才会开设教学理论、教学策略与方法等相关的课程,其他专业基本不涉及此类课程。很多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都属于非师范类院校,学生在校以学习工业设计专业课为主,虽然毕业后在上岗之前进行了岗前培训并考取教师资格证,但岗前培训大多只注重理论教育,内容枯燥,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指导甚少,培训效果差强人意。多数学校的培训都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式的学习并不能让年轻老师对教学方法和策略有深刻的领会,对他们教学能力的提高帮助甚微。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年轻教师就会缺乏策略和方法,只知陈述所讲的内容,忽略学生的反映,教学效果不理想。

2.2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专业理论的学习

工业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无论是手绘能力还是软件的学习使用,都要经过刻苦的学习和训练,学生时代总会为赶作业经历若干不眠之夜,受教育的经历使工业设计教师对技能有深入骨髓的重视。随着角色的转变,由学生成为教师,由学习者转变为教授者,知识结构应更加完善,任何一种知识最终都要归纳总结为理论。部分教师不能迅速地转换角色,还是只关注专业技能的训练,疏于专业理论的学习,无法适应学校要求的科研工作,对本专业前沿科研成果的学习滞后,造成自我专业领域视野的局限性,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2.3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解,轻视教学方法的运用

根据调研,工业设计教师都比较注重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学内容通过课件的讲解传授给学生,对于课件的使用在高校已不再是新鲜事,但使用的结果是教师对课件的过度依赖,导致教学方法趋向单一。教学课件有它积极的一面如使用方便,信息量大,直观生动等,它的负面影响是基本上扼杀了其他教学方法运用的可能性,学生在海量的幻灯片中因审美疲劳而昏昏欲睡,教师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被弱化。

2.4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价值导向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存在诸多弊端,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工业设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不断加剧。目前我国各高校在争取发展空间和争夺资源的角逐中,总会以科研成果作为重要的评估指标,而高校教师在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的竞争中,同样以科研为重,这一政策的导向,使大部分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教学的热情。因为,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必定会缩减科研的时间和产出量,从而影响教师个人的利益,这也是教师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根本所在。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的时间量的缩减,势必影响教师对教学研究精力的投入,最终也会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2.5师生比例失衡,缺乏交流

目前高校师生比例失衡,高校扩招的结果使教师课堂教学的负担加重,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内与课外交流,对学生的期望和诉求了解很少,因材施教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基本没有了执行力。教师对于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时对学生的感受考虑不够,也是教师自评高于学生评价的一个原因。与学生交流的能力,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一环,通过交流,教师可掌握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情况,发现教学环节中的问题,全面客观地评估教学效果等。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信息反馈,不能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势必会影响工业设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2.6教师社会活动参与有限,对专业领域前沿成果的学习和应用于教学的时间滞后

由于专业特色其知识更新迅速,要求教师在承担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了解本专业的前沿成果。这不仅是教师个人的问题,更需要学校发挥“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机制的优势,为学校教师搭建优质的交流平台,使工业设计教育参与到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格局中,实现设计专业教育与工业设计产业的对接,完成教育服务于工业设计产业的功能。教师可利用平台资源将教学、科研等办学要素和功能优化整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促进学校的办学水平,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服务工业设计产业的能力。

2.7教师梯队的构成,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

工业设计专业在各个高校开设的时间有一定的差别,早期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由于办学时间长,教师队伍老中青梯队层次分明,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和相对成熟的教学系统中,能够快速的适应角色,并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积累个人经验。另外一部分高校在高考扩招的背景下,成立院系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由于办学时间短,专业的规划,教学体系的建构,师资的引进与培养都不成熟,教师队伍年轻化,虽然有工作的热情但缺乏老教师的引导,很多事情需要自己总结经验,存在着不必要的时间、精力与资源的浪费,也增添了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针对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高校管理者可有的放矢的消解负面的因素,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工业设计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W.M.Molenaar,A.Zanting,P.VanBeukelen,W.DeGrave,J.A.Baane,J.A.Ustraan,R.Engbers,Th.E.Fick,J.C.G.Jacobs&J.M.Vervoorn.frameworkofteachingcompetenciesacrossthemedicaleducationcontinuum[J].medicalteacher,2009.

[2]PhilipA.Streifer.TheValidationofBeginningTeacherCompetenciesinConnecticut[J].JournalofPersonnelEvaluationinEducation1,1987:33-55.

[3]RonaldD.Simpson,KathleenS.Smith.ValidatingTeachingCompetenciesforGraduateTeachingAssistants:ANationalStudyUsingtheDelphiMethod[J].InnovativeHigherEducation,1993,18(2).

[4]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吕纪增,张予英.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3).

[6]腾祥东.论高校教师新的核心能力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6(21):59-60.

第9篇

对于工业设计专业来说,《设计管理》这门课程,通常开设于工业设计专业大三或大四学年,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毕业之前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设计管理》担负着引导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进入工业设计公司或企业设计部工作,并在工业设计领域快速适应设计管理工作(无论作为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通过课程教学优化创新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实现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对接,是摆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设计管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分析、研究、归纳与总结,结合企业式设计项目模拟课题的概念,探索出一种切实可行的、适合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通过参与模拟设计课题,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体会并理解真实设计工作中设计管理的重要作用,加快从学生到设计师的角色转变,为将来快速融入设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设计管理;工业设计;教学创新;企业模拟

一、设计管理的课程背景

1、设计管理的基本定义和发展

设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而言,历史并不算很长,但是作为一项具体工作来说可谓是历史悠久——从人类开始造物活动以来,设计行为就诞生了,例如人类原始社会时期的陶器,斧器等工具的产生,就是设计行为诞生的标志。而为了让设计工作更加高效,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一些简单的管理行为,比如制作陶器、斧器等生活产品时的任务分工、制作时间的界定、产品质量的优化等等,都体现了一些简单的管理行为。这个将管理行为融入设计工作的过程,就孕育着设计管理这个学科的诞生。而设计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登上历史舞台,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设计师米歇尔•法尔从设计的角度,将设计管理定义为——“设计管理”即是界定设计问题,在设计过程中,寻找合适的设计人员,并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这其中从设计人力资源,设计预算和设计时间三个方面定义了设计管理,成为设计管理的经典定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行业的进步,以及设计产业的复杂化和多元化,越来越多的设计从业人员开始对设计管理这一学科进行研究,并从各自的角度阐述着对设计管理学科的不同理解。比如在日本设计界,对设计管理的定义则为——设计管理是为提升设计部门的活动效率而将设计部门的业务进行体系化、组织化、制度化等方面的管理。无论是站在设计师,还是企业家的角度去看设计管理,其主要目的都是研究如何运用科学管理的知识与方法管理设计项目,以提升设计的工作效率,从而达到设计的发展,同时谋求更大的设计利益。可见,设计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理论与实践互相验证,互相磨合的产物。特别是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设计部门及设计顾问公司将设计管理的理念引入到企业设计工作中去,力图有效地组织各种设计资源,获得清晰的设计程序及卓越的设计成果,以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并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竞争力。

2、设计管理的学科特点

随着设计管理学科被设计行业所重视,国外教育研究学者开始将其引入到管理专业和设计专业的课程中来。力图在大学阶段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的设计管理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行业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国内的有识之士在意识到国内现有设计教育内容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设计行业需求后,也在2000年起开始逐步引入国外设计管理课程,并普遍设置于设计专业大三、大四学年,甚至研究生阶段。一是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设计专业技能学习已基本完成,设计能力较为全面,同时对设计专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方便设计管理课程的理论深入;二是在这一阶段,学生往往面临就业,他们渴望参与设计实践,为将来从事设计工作做好准备。因此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设计管理可谓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它引导着学生完成从学习到就业的心理与设计能力的转变。通常来说,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前几年多为设计技能的学习,虽然在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一定的锻炼与提升,但基本仍处于概念设计的阶段,并未尝试站在企业设计的角度去了解设计项目的具体工作流程,空有天马行空的设计创意,却常忽视市场可行性评估与工程可行性评估,难以做到设计务实。往往在就业后发现需要重新适应企业的设计工作。而设计管理这门课程,除了需要了解设计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外,设计实践必不可少,在某种程度上说,重要性甚至超过理论学习,因为设计活动发展迅速,设计管理的理论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一成不变的理论难以应对所有问题,因此,在课程中多讲设计案例,从案例体现理论,同时引入企业式的设计程序模拟实验进行教学,或许能够成为提升设计管理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二、设计管理教学现状反思

在国内高校设计管理课程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设计管理学由于是管理学和设计学的交叉学科,其中融入了很多管理学的知识和方法,知识点涵盖面广,理论相对繁冗复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几乎为纯理论的讲解,有些老师甚至仅仅是照本宣科,把教材和参考书里的知识强塞给学生,这对于以实践为主的设计专业学生来说既枯燥又生涩,即是努力记住部分理论,也不知道该如何应用于设计中去,教学效率极低。同时,国内设计管理的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大多数教材停留在翻译国外早期相关著作上,而与此同时,设计管理的理论随着时代和设计产品的快速发展也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这就使得陈旧的理论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管理教学的变革,迫在眉睫。针对这样的境况,我们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重新审视设计管理这门课程,并进行研究与改革。随着普通高校的连年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快节奏的设计行业中,竞争尤为激烈。毕业后快速融入设计企业必将成为工业设计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改善设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将会对学生快速适应设计工作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为真正实现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对接铺平道路。

三、设计管理教学优化的新思路

1、针对专业特点,精简理论知识,增加案例分析

对于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来说,设计管理中的部分知识点可以针对专业特点进行一定的整合与简化,比如精简管理学相关知识,强化设计实践相关方法,从而可以在减轻学生理论学习压力的同时增加实践学习的投入精力。同时在教学中引入大量设计案例,用讲故事的方法评说经典案例,并从中引出相关的设计管理理论知识点,比如从可口可乐的设计案例引出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对品牌传播的影响力;从宜家家居引出平板包装方式对产品设计的影响力,从上海表的设计引出老品牌复兴设计等等。

2、模拟企业设计流程,完成设计课题高年级学生

由于就业在即,对企业式设计项目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可尝试引入企业式设计项目的模拟教学,例如提出相应的设计命题,引导学生进行企业式模拟设计训练,并完成设计,在参与的过程中穿插讲解设计管理的原理与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加深学生对设计管理知识的理解。英国著名工业设计公司C4D曾在2011年来到我国开展工业设计workshop课程,在这期间,他们运用了一种类似角色扮演的模拟课题设计,即老师扮演客户,学生扮演设计师进行设计课题的模拟训练,令学生了解真实的设计流程,学生受益匪浅。受到启发,笔者在近两年的设计管理教学工作中,也尝试过小规模的模拟课题训练,反映良好,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其中一些已经就业的学生也发回反馈表示对模拟课程的肯定。相信在设计管理教学的进一步研究中,能够找到一套适合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相对完备与成熟的设计管理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简化理论知识点,并引入模拟设计课题的教学环节,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将设计实践引入到课堂中去,及时有效地得到学生信息反馈,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同时加深学生对设计管理原理及方法的理解,令学生能够站在管理者的角度重新审视工业设计,对将来能够快速融入企业设计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也为其他相关专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邓连成.论设计管理[J].工业设计,1997(1):6-11.

[2]杨先艺.设计管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3][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M].中信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