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9 02:57:17
导语:在航天科技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商务拓展更加务实
在第64届国际宇航联大会期间,一场题为“如何与中国航天合作”的全球网络论坛吸引了“八方来客”,他们嗅到中国航天国际合作市场无限的商机,“未来的世界,不与中国做生意还真不行。”一位德国的参会代表打趣地说。
自1990年以来,中国已累计为国际用户提供了37次发射服务和8次搭载服务,发射了43颗卫星。中国航天也在本届大会上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在展会上,中国航天不仅展示了新一代运载火箭,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的东四增强型平台模型等展品参展,该平台将对我国通信卫星能力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受到参会各国人士的广泛关注。
“国际商业通信卫星前景非常广阔,未来五年内,国际成熟卫星运营商对产品的需求、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将更加苛刻。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更大的挑战。”谈及国际商业通信卫星的发展,新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的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部长周志成坦言。通信卫星事业部曾因总体设计水平、研制周期等因素丢失过一部分市场。在国际项目竞标中曾于亚太七号卫星等项目失之交臂的经历,这更加坚定了该部提升总体设计水平,赢得国际成熟运营商市场的决心。
通信卫星事业部副部长梁宗闯坦言,此次参加大会的感受便是“国外有些宇航公司的发展比我们预想的要更快、更扎实,我们距离他们还有一定的差距”。他认为,要大举进军国际市场,中国航天必须要转变观念,在战略导向、市场导向、产品导向下,提升自身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大会期间,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巴基斯坦共同签订了《巴基斯坦国家位置服务网一期工程协议》。该协议的签订将促进中巴两国在卫星导航领域的深入合作,加速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化进程。
在大会展览会上,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展区的圆形地球模型前,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在国内外成功建设的多颗陆地观测卫星及多个地面接收站,很多参观的专家学者表示出极大兴趣。这些展品都来自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2007年我国加入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CHARTER)组织,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自2007年起在机制内承担紧急事务官(ECO)国际值班以及空间资源机构等职责,六年来,我国正式执行30个时间段的ECO国际值班,响应与处理国际重大自然灾害请求28次,为世界范围重大自然灾害提供了援助。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自身的软肋,产品服务还略显单一。”某位专家说,“延长服务链是一条好路子。”近年来,中国航天正致力于提供天地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在提供发射服务和卫星在轨交付业务的同时,还向客户提供技术培训、地面设施建设等一条龙服务。
发出载人航天邀请函
本届大会伊始,中国航天高层就不断释放出“未来将更加开放,携手国际同行推动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积极信号,引起国际航天界关注和热议。
对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型号总师杨宏给出了这样的解读:“中国在圆满完成三次交会对接任务后,让世界刮目相看,也宣告中国在全球载人航天俱乐部中有了稳定的一席之地和更大的话语权。”
刚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的载人航天专家杨宏,大会一开幕,就和他的团队成员“兴奋”地参与到国际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广泛讨论中。他提交的论文《关于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载荷接口方案的研究》,在大会上被列为口头陈述“对象”,这也证明了中国已经在为未来中国空间站“张开臂膀”欢迎国际同行做着积极准备。
对此,国际同行的反应如何?“有一些国家立即就表示了浓厚兴趣,他们希望在我国空间站上应用一些技术,所以很关心我们空间站的技术指标、接口、飞行轨道等。”杨宏说,虽然合作还处在初步阶段,但这显现了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信心与实力。
大会上,中国航天人与国际同行“切磋”,让中国的声音传得“更远”的同时也扩展了眼界。以杨宏的团队为例,有不少年轻人参加了大会,同时也把“取到的经”带回五院,发起更深层次的交流研讨。
9月24日,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高若飞在全体会议上进行了详细解读,据他介绍,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等支持下,已设立中国载人航天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正积极推进载人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合作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开展平台技术合作,可以是单项设备与部组件研制的技术合作,也可以是分系统甚至舱段研制的合作;二是开展空间合作应用,可采用联合研究、搭载实验等方式,在空间科学与应用、航天医学等领域进行合作;三是开展航天员选拔训练合作,可与各国在航天员选拔训练技术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适当时机为他国选拔培训航天员,并与中国航天员进行联合飞行;四是开展技术成果推广,积极向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推广载人航天技术成果。
技术合作开辟新领域
虽然没有在大会上作报告发言,但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谢军的身影也出现在北斗亮点报告会上。他笑称自己“英语不过关”,但还是不想错过一个这么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中国航天人可以与国际同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学习了解国际航天的发展趋势、动态,以及在一些前沿领域发展的可能性。”据他介绍,北斗卫星全球组网任务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面对任务中大量中国人以前没有干过的技术,五院要第一个去‘趟水’。此外,卫星将采用的新平台也让人放心。”
除了在载人航天、卫星导航等领域,“中国航天在前沿探索领域也发出了越来越强的声音。”本届大会技术委员会主席、航天科技五院副院长李明在空间太阳能全体会议结束后如是说。
早在1992年就参与空间太阳能前沿探索的李明介绍,面对能源并不充裕的现实国情,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积极推进空间太阳能的相关研发工作:五院正在研究空间太阳能发电站的组装、姿态控制等;航天科技一院也在做相关的可重复发射系统的研究工作。
据悉,五院的相关研究项目已在去年正式得到国家国防科工局的经费支持,并在努力推动“发展空间太阳能”成为下一个国家重大专项。“三四年前,中国几乎没有人参加国际上的空间太阳能会议,而在这届大会上,唯一一个关于空间太阳能的主题报告就是五院的。”李明说。
记者:主席,非常感谢您在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期间接受我刊的独家专访。您在2004年出席北京召开的“国际空间法研讨会”时曾接受我的专访,我记得您当时说过一句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话:“亚洲已进入空间时代。”如今,在亚洲特别是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完美地诠释了您当初的预言。您对本届国际宇航大会有何评价?
汤加:感谢你和《太空探索》杂志长期以来对国际空间法学会及空间法学事业的关注。我认为在中国北京召开这次国际宇航大会绝对是一项正确的决策,无论从注册参会的人数和投递的论文数来说,都创了一个新高,名副其实的国际宇航盛会。特别是,中国航天的巨大进步和辉煌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我羡慕并且祝福中国航天人。
记者:一年一度的国际宇航大会都由国际宇航联、国际宇航科学院、国际空间法学会“三驾马车”联合主办。您能不能对三家主办方的合作关系做一个介绍?
汤加:国际空间法学会和国际宇航科学院均由国际宇航联1960年创建,国际空间法学会2007年从国际宇航联中正式独立出来(国际宇航科学院更早一些),目前,这两个组织分别有自己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系统,学术活动、行政管理和财务都是独立的,但三方的密切合作关系一直持续至今,主席均列席国际宇航联执行局会议,而且在国际宇航联的统一安排下,在每年的国际宇航大会期间联合或独立开展各自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
此外,国际空间法学会具有联合国外空委及其附属机构的正式观察员身份。国际空间法学会经常应邀向联合国外空委、外空厅提供决策建议并对空间法领域重大问题出具法律意见。比如近年来,国际空间法学会出具了关于空间碎片及规范亚轨道飞行活动的法律意见。此外,国际空间法学会对联合国“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等重要议题也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若干年前,鉴于国际社会在外层空间(特别是月球土地)私人所有权问题上出现争议,国际空间法学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声明,澄清了一些法律认识。我们相信,国际空间法学会作为一个中立和独立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将对空间法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记者:国际宇航大会被视为世界航天领域最大的学术交流活动,您如何看待国际空间法学会为国际宇航大会所创造的独特价值?
汤加:空间法与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的直接关联度可以说是与日俱增,我们乐见越来越多的同仁开始使用跨学科方法研究重大复杂问题。国际空间法学会的系列活动是国际宇航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空间法学会每年均在国际宇航大会期间举办学术年会,我们把空间法和其他空间社会科学(如空间政策)领域分为五个专题研讨会。
1992年以来,国际空间法学会还举办一年一度的曼弗雷德·拉克斯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模拟法庭竞赛活动不仅为国际宇航大会带来三名国际法院现任大法官,还吸引大批青年学子现场观摩,国际影响力在全球独一无二。
记者:您如何预见空间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汤加:我相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制定的外层空间法律制度将被进一步细化和补充,而且将以私法、区域协定、双边协定、国家空间立法等形式出现。随着空间活动民营化、商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我们更加需要对此类空间活动进行规制。
今后的国际空间立法可能不一定采取国际公约这种形式,因为各国似乎不太愿意为了遵守国际公约而放弃其权利。需要指出,近来出现的各类空间活动指南、最佳实践以及国家立法活动均有助于提供法律确定性。过去由于无知或偏见,法律经常被误认为会对某些活动的开展构成障碍,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一个明确的、可预见的法律制度体系是空间活动获得成功的可靠保障,因为它能够为管理者、投资者和开发者提供法律的确定性。如果您事先知道规则是什么,您的投资风险便会大为减少。此外,在知识产权和责任等问题上,明确的规则只会帮助那些想要保护自己发明专利的科研人员。在一个项目启动之初(而不是结束时)就重视这些问题,能够为空间项目顺利开展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保障。
记者:你如何评价目前中国空间立法现状?作为世界航天大国,中国还没有制定自己的航天法,您对此有何建议?
汤加:中国虽然没有国家航天法,但已经有相当实质性的航天政策;我深信中国最终会通过航天法。或许当民营活动变得更加广泛,立法需求就会自动呈现。在空间活动由国家进行主导的条件下,立法需求可能不是很急迫,但通过立法对不同部门的职能进行规制也十分必要。此外,中国在空间活动特定领域也需要立法,如空间物体造成损害的责任承担。中国在空间应用领域目前还没有法律规制,比如卫星导航,而这些领域对于广大民众而言的确是越来越重要。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将航天立法工作提上日程十分明智。
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国目前的空间法研究状况?对未来中国空间法的研究发展,您有何建议?
汤加:近年来,中国学者的空间法国际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但是与中国作为航天大国的地位还不太相称。中国的许多法学院过去似乎更倾向于纯学术研究。我很高兴地获知,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空间法学会通过竞争性招标方式组织和赞助了28个空间法研究项目,促进了空间法学研究工作,活跃了学术气氛。这是中国首次出现较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空间法研究活动,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中国空间法学会源于航天科技工业部门,可以发挥其同时服务政府、工业界和学术界的桥梁作用,促进空间法教育质量的提升和空间法能力建设的实践性和市场导向性。
如果我们从世界航天大国角度审视中国,我认为,建立国家级的空间法律政策研究机构,并且拥有一批专职研究人员十分有益。国家级研究机构的建立,对于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服务中国航天事业将发挥很好的基础作用。通过有组织的形式吸引和鼓励有才华的青年学者研究空间法律政策非常重要,而建立这样一个机构将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我们当年在荷兰莱顿大学起步,于1986年建立了国际航天航空法研究机构。这个项目可以说在世界上非常独特,现在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并且吸引了来自各国学者和学生的积极参与,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重镇。希望这个成功案例对中国决策者和同行能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记者:我们了解到,国际空间法学会一直高度重视通过每年的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来教育和激励青年学生。您如何看待大赛为空间法研究创造的独特价值?
汤加:模拟法庭竞赛让全世界数百计的青年学生接触到空间法;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十分宝贵的人生经历。许多辩手目前虽然已经身居高位,但仍然怀念他们的竞赛经历。参加竞赛不仅有利于青年学生学习表达和写作、展现团队精神,还可以结识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并成为终生好友。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把空间法和法律思维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宣传推广空间法、促进航天事业发展。
中国空间法学会近几年来组织了若干届国家级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给予中国学生以极大的帮助,竞赛成绩逐年提升。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把亚太赛区带到中国。这对中国青年学子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展示机会,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学生的空间法研究应用能力及中国高校的空间法教学研究工作。
记者:中国空间法学会是国际空间法学会的主要成员之一,多年来一直与国际空间法学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您如何预见这种关系的发展潜力?
汤加:今年的国际宇航大会获得巨大成功,全面加强了国际空间法学会和中国空间法学会的战略合作。我们十分珍视与中国空间法学会的伙伴关系,并且通过中国空间法学会,我们确实有机会更加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和中国航天领军人物。在这里,我想表达我们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宇航学会及中国空间法学会的衷心感谢,感谢他们在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期间对国际空间法学会各项活动的大力支持。我们期待中国空间法学会将继续与我们开展模拟法庭竞赛、学术年会及其他领域的合作,并且希望有更多的合作项目,包括对中国未来第一部航天法的立法研究。
记者:祝贺您再次当选国际空间法学会主席,我想问一个私密的问题。一方面您多年担任国际空间法学会主席职务,并且得到了全会的尊重和认可。另一方面,您在莱顿大学教授空间法同时做了大量工作,您是如何协调这两个角色并取得平衡的?
一、装备学院工程硕士培养情况介绍
(一)招生从2011年招生的情况看,考生主要来自全军作战部队、总部机关、科研试验部队、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领域,同时,也有少部分地方高校考生。
(二)教学经过近10年的探索,我们在课程教学上摸索并建立了自己的培养体系。在教学环节上,制定了各工程硕士领域培养方案、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等比较齐全的教学资料。在课程设置中,既设置了基础理论课程,也设置了工程应用课程,在体现研究生水平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特色、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课程建设上,根据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尽可能选用适合工程硕士研究生使用的教材,制作课件,并为工程硕士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在授课教师遴选上,尽量选用具有工程经验和部队任职经历的教师。其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70%以上。同时聘请试验部队、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开设课程。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上,严格按照工程硕士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工作,并进行严格的考试。在教学中,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室,针对工程硕士特点实行交互式教学,结合高水平的专题讲座,有效拓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工程素质。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为一个学期。在教学过程中,学院教学督导组进行课程教学检查,教学质量全部为优良。经过课程学习,学生提高了理论水平,具备开展学位论文研究的能力,部队反应良好。
(三)学位论文在学位论文工作方面,实行学校和部队双导师制,论文选题87%为部队工程项目或研究项目,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应用需求。总的来看,学位论文工作比较严格规范,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全军的在职干部,非常重视论文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开题报告认真,答辩程序规范,有部队专家参加,把关严格。从已毕业的学员论文情况看,内容多围绕实际工作展开,技术含量较高,多具有较好的军事应用价值。但在中期检查和预答辩方面,有时受部队试验任务的情况的影响,部分学生开展的不够充分。
(四)管理目前,装备学院实施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各级责任比较明确。规章制度比较健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同时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招生、教学、学位档案,并有专人进行管理。为规范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管理,制定了专门的《工程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同时,明确要求导师要在工程硕士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并界定了院内导师和院外导师职责分工。院内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参与招生录取,与院外导师联合制定培养方案,与院外导师、研究生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指导和检查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协助院外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撰写和答辩,参与研究生的考核考评。院外导师的主要职责是:与院内导师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并与院内导师、研究生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参与或承担研究生部分实践性课程教学活动,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撰写和答辩,参与研究生的考核考评。
(五)办学特色与效果装备学院根据任务确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面向试验部队,针对国防科研试验任务特征设定专业方向,培养从事国防科研试验任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办学特色比较鲜明。毕业生主要从事试验管理、规划、组织、试验技术等岗位,完成的工程项目用于国防试验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100多项已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涌现了一批以全国突出贡献工程硕士陆晋荣为代表的新型杰出人才,部队对装备学院工程硕士的培养给予了较高评价。
二、工程硕士培养的几点经验
(一)招生上突破传统的单凭考试成绩的模式,提高复试成绩的比重专业学位的教育不同于学术性学位教育,更着重于工程实践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装备学院在招生上改革了以往主要根据入学考试成绩为主的做法,加大复试成绩所占比重。在学生入学考试成绩达到国家基本分数线的情况下,重点考虑复试成绩,并组织专业知识能力水平的测试。专业知识能力水平测试重点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本领域专业知识的能力及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复试重点考查学生在从事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改进国防科研试验方法和手段、提高国防科研试验效率中的发展潜能。
(二)正规教学过程,合理设置课程计划和教学安排,科学设置专业方向根据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特点,装备学院认真制定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在课程设置上,既体现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又结合了各工程领域培养特点,在专业设置上更加突出特色。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试验部队实际工作的需要和学院的教学资源,装备学院与培养单位共同研究确定课程计划和教学安排,使课程的设置既能充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又能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使教学安排既能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又不至于影响到试验部队的正常试验任务,必要时学院派教员到部队进行授课。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院工程领域的学科特点和试验部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三)根据专业学位的培养规律,与科学学位区别对待,突出工程硕士特点参加专业学位学习的学生,与攻读科学学位学习的学生相比,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薄弱,但工程实践经验丰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很强,而且渴求知识欲望更强。因此,在工程硕士的培养等方面,无论从文献阅读、论文的选题还是学位论文的要求上,都有特别的要求。文献阅读总体上要求量相对少些,但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工程需要至少阅读10篇最新的专业性的中英文文献,并在论文开题前写出不少于三千字的文献阅读综述;论文的选题要求来源于工程实践任务,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并具有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行性,可以是工程策划、工程设计、技术改造或技术攻关等项目,有一定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在于充分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的形式要求也比较灵活,可以是工程设计、研究论文、专题报告等形式,表明作者具有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一定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在学生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加强过程管理,尤其提高学院导师与部队导师的沟通与联系,对学生阶段性成果进行评定和指导,确保论文质量。
(四)根据不同的组织形式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学院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共有两种组织形式。第一种形式是采取学员“进校不离岗”的方式,经考试被录取为我院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后,学生的各种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平时照常上班,第一年两个学期中,每个学期安排三到四个月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学院集中学习;第二种形式是采取学院与单位联合培养的形式,双方共同签订培养协议,学生经过考试被录取后,并不到学院上课,而是学院根据培养单位任务情况和学院教学安排,派教员到培养单位进行授课,一般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授课。第一种形式一般用于学生数量较少试验任务并不十分繁重的情况,学员进校后,按照学院内其他全日制研究生的管理要求,共同编班,集中管理。第二种形式一般用于学员数量较多,单位集中,并且试验任务相对较重的情况,这些学员的管理由双方成立联合管理小组来负责,联合管理小组共同管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论文研究、学位论文答辩等工作进程,并监督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协商解决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问题。实践证明,成立联合管理小组的做法在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加强工程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导师的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培养质量。在提高导师自身教学、科研和学术水平的基础上,装备学院注重加强导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不断优化导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建设一支水平较高、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导师群体。尤其重视选拔具有丰富工程、试验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充实到工程硕士导师队伍中。队伍中有国家863、973专家3名,获育才金奖6名,育才银奖36名,全军优秀教师11名。目前在学院已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又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学术队伍。在部队已有导师60余名,主要是试验部队的总师和高级工程师。另外,我们充分利用院内外各方面的优势,聘请有关院校、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全军武器试验研究论证部门、试验基地等单位的教授、专家讲课或举办高水平的专题技术讲座,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此项活动,得到学生的欢迎,使他们在了解学科前沿、开阔视野等方面受益匪浅。
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直接面向用人单位,培养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受到了部队的普遍欢迎。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学院的工程硕士培养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招生规模偏小由于目前部队对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推荐送学的比例还达不到要求,甚至有时出现小于培养计划的现象。学院的任务定位确定了在我军信息化装备建设、一体化军事训练中的战略地位,具备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扩大招生规模的客观条件,下一步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专门人员,深入部队,开展联合培养工作,积极开办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班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关键词】经典力学理论;二体问题;微分方程模型
1 问题提出
嫦娥三号携带中国第一艘月球车于2013年12月14日成功实现中国首次月球软着陆,要保证其准确在月球预订区域实现软着陆,其轨道与控制策略的设计为关键问题.现思考如何准确设计100 km×15 km的环月着陆准备轨道和从近月点到着陆点的着陆轨道,确定椭圆形着陆准备轨道的近月点与远月点的位置,并分别计算出嫦娥三号在近月点与远月点时的速度大小及其方向?
2 问题探讨
结合二体问题中的动量矩积分和轨道积分以及机械能守恒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理综合分析,确定嫦娥三号近月点与远月点的位置和计算出其对应的位置大小和方向.对多个因素进行分析,综合考虑了影响事物发展的多个因素,从而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3 问题分析与结果
通过问题研究探讨,本文以微分方程为基础,对嫦娥三号着陆轨道的近月点与远月点的位置做以下分析:
3.1 建立微分方程模型
3.1.1 模型的假设
基于嫦娥三号卫星符合“开普勒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由于其是做平面运动,可在平面内用平面极坐标(r,θ)来表示其运动方程.现以月心为极坐标的圆心,以近月点与远月点所在的直线为横坐标,建立平面极坐标系,如图3.1所示:
图3.1 平面极坐标系
根据图3.1的极坐标系的建立,假设A点就是嫦娥三号的远月点的位置,B点就是嫦娥三号的近月点的位置.
下面,我们建立微分方程模型对上述假设进行验证.
3.1.2 模型的引入
根据理论力学可知,若将月球看成一个密度均匀分布的正球,则它对卫星的吸引力可等效于一个质点,这样月球与卫星就构成一个二体系统.可在月心惯性坐标系考虑卫星相对月心的运动.卫星位置质量为r(x,y,z),卫星速度矢量为r・x・,y・,z・,卫星加速度矢量,万有引力常量为G,卫星的质量为m,月球的质量为M,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卫星受月球引力F为:
3.2 嫦娥三号近月点与远月点的速度求解
3.2.1 引入
嫦娥三号卫星发射18分钟后就已经离开地球,并进入预定的地月转移轨道.在经历了大约5天的地月转移轨道运行后,经过近月制动进入环月轨道;在100公里环月圆轨道运行约4天后择机变轨,来到远月点变轨进入100公里×15公里的椭圆形着陆准备轨道;再运行大约4天的时间,嫦娥三号到达着陆预定轨道的近日点进行月面的降落.最终于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18.695秒,嫦娥三号卫星成功实现软着陆.
3.2.2 万有引力定理与开普勒定律的应用
当嫦娥三号卫星到达远月点与近月点时,不受其他外力的作用,只有重力和系统内弹力做功.即太空这一个系统中,嫦娥三号卫星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即嫦娥三号卫星在远月点与近月点时,机械能守恒.
4 结 语
本文以微分方程为基础,将如何准确设计100 km×15 km的环月着陆准备轨道和从近月点到着陆点的着陆轨道,确定椭圆形着陆准备轨道的近月点与远月点的位置,并针对嫦娥三号在近月点与远月点时的速度大小及其方向的问题做了理性的分析并给出研究结果.通过本文的研究,可知微分方程在航空科技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一应用的肯定将对航天科技的发展作出更为显著地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济胜,秦鹏高等.航天器轨道确定[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年.
[2]王大轶.月球软着陆的制导与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44-64.
[3]刘林,王歆.月球探测器轨道力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4]王中鲜.MATLAB建模与仿真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周群益,侯兆阳,刘让苏.大学物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李茂登,月球软着陆自主导航、制导与控制问题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论文摘要:军工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板块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从整体上分析了国防费用增加、资产注入、民品业务需求旺盛、军工企业高科技转民用等因素对军工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影响,同时提出了投资军工上市公司的建议。
当前推动军工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上升的因素
(一)国防费用的增加
1998以后我国国防费的绝对额处于明显上升阶段,国防费占GDP的比重逐步上升。但和发达国家甚至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国防费用从绝对数、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等角度看在世界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2004年世界人均军费为162美元,我国居民人均军费仅为20美元;世界每平方公里陆地所占军费为6946美元,而我国为2747美元。从绝对指标来看。2005年,中国军费是302亿美元,美国是4017亿美元,英国是488亿美元,日本是453亿美元,法国是365亿美元;中国军费占GDP的比重是1.36%,而美国则是3.6%,英国是2.59%,法国是1.98%;中国军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是7.43%,美国是17.8%,法国是11.4%,德国是9.25%。
2006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面对目前国际复杂的局面,政府需要提高国家的国防实力。为了增强国防实力,我国国防费用逐步提高,国防工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我国国防支出的项目包括: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装备费。2006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逐年增加的国防支出中一个重要用途是“加大武器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就是装备费的增加。装备费的增加就意味着军工企业订单的增加。随着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军品生产任务纳入到上市公司的营业范围内。上市军工企业能够分享到国防支出增加带来的好处,为企业中长期业务和利润稳步增长带来了有力的保障。这将有利于提高企业投资价值。
(二)资本注入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军工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多种原因,军工行业整体改革步伐缓慢,多数企业产权结构单一、机制不活、效益不高等长期存在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国防科技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难以适应我国特色军革的需要。许多公司是出于上市融资、国企脱困的目的而打包上市,核心军工资产在上市部分之外,上市资产质量较差,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较低。
2007年6月国防科工委和国资委等部门下发了《关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指导意见》,加上前期下发的《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大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产业的指导意见》,这四大纲领性文件构成了“十一五”我国军工体制改革的基石。使上市公司的资本注入成为可能。
2007年以来,先后有多家军工上市公司了融资公告,或者用于收购公司大股东的资产,或者用于建设新的项目。融资次数和融资金额都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在资产注入的具体形式上,既有注入资产作为股改对价,如洪都航空、中国卫星,也有定向增发或自有资金收购大股东优质资产,如航天晨光、西飞国际、航天电器、力源液压等;此外,还有借壳上市。在注入资产类别上,既有优质民品资产注入,也有优质军品资产注入。在注入资产与产业链条的关系上,注入资产开始向总装、重要的分系统方面延伸。
资本注入给军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利于打破行业、军民及所有制界限,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科技和经济力量进行国防建设,提升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能力和水平,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新体制和竞争、评价、监督、激励机制的建立。二是有利于军工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军工企业内在活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三是有利于军工企业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军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民品业务需求的旺盛
2006年6月《国务院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提出了关于我国基础装备的发展方向:“选择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对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显著效果,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能够尽快扩大自主装备市场占有率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作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实现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国防工业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对象。
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扶植产业主要包括航空航天器制造、船舶制造、机床、电力设备、农业机械、纺织机械、重型机械、石油化工机械、重型卡车等。军工上市公司业务涵盖船舶、航空、航天、兵器、机械等行业,在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背景下,军工上市公司成为国家这一战略的最大受益者。国防工业与基础工业的互动机制将是我国未来几年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手段。
军工上市公司的民品业务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飞机计划的确定、国际转包业务的迅速发展、支线飞机需求旺盛等共同促进航空工业快速增长;船舶制造业持续景气,世界造船中心来到中国,我国造船业爆发式增长态势有望持续;国家大力发展核工业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核工业正在崛起;国家不断加大对航天工业的投入,推动航天事业发展。
军工上市公司的业务具有巨大的产业化空间。以卫星业务为例,2004年全球卫星工业总销售收入为972亿美元,其中:卫星制造业的收入为102亿美元(占卫星相关产业的10.5%),发射服务业的收入为28亿美元,卫星地面设备制造业的收入为233亿美元,卫星运营服务业的收入为609亿美元(占卫星相关产业的62.7%)。
(四)军工企业先进技术转民用
国防军工产品用途特殊,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极高,同时由于国家对军工投入的长期积累,军工类上市公司拥有大量先进技术,研发能力强。其研发能力和生产技术既可以用于军品,也可用于开发民品,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这些都是民用企业所不可比拟的。如果把军用的技术民用化,不仅可以提高相关企业的技术水平,还可以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军工集团将把加快发展民品作为重大发展战略,给予积极的扶持。这其中蕴涵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军工上市公司个股投资建议
虽然军工上市公司整体上有投资价值上升趋势,但个股投资中要注意风险。
第一要注意上市公司在集团公司中的位置。在国有大型企业整合的大背景下,围绕行业内的重点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是军工集团公司的基本思路。例如中航一集团围绕西飞国际进行民机资产的整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围绕中国船舶进行民用船舶资产的整合;航天科技集团以中国卫星为平台进行小卫星研发及卫星应用的资产整合等,这些处于重要地位的上市公司其投资价值是很明显的。
第二要注意企业所属行业的发展阶段和前景。就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各个行业发展的现状来说,集装箱、港口机械等领域发展已经相对成熟;造船、工程机械、重型卡车等行业发展处于加速阶段;卫星导航、载人航天、数控机床等行业国内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大型飞机等领域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第三要注意上市公司注入资产的品质。注入不良资产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起到负面效果;同时资产整合会增大各种费用开支,带有不确定性,整合不好的话,就会降低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
第四要注意非流通股减持。股权分置改革以后,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同股同权,在渡过了锁定期限后,非流通股东可以减持,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在二级市场上对股价造成较大的压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地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教学优势,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
一、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渲染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远程教育资源综合表现力极强,可以把图像、文字、音乐、朗读等多种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图文并茂,直观形象,丰富多彩,集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可以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得到充分利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思维活跃,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学习兴趣极其浓厚。例如教学《山市》这篇文言文时,学生很少看到海市蜃楼,难以想象,学生学起来就没有兴趣。教学时,在远程教育网上下载很多海市蜃楼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海市蜃楼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利用远程教育网中提供的与课文配套的动画,一边讲课文一边播放动画,直观而形象,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教学氛围中会感到兴趣盎然,自然就想进一步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
另外,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的内容距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学习和理解这样的课文受到一定的限制,没有学习的兴趣。虽然常规教学也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效果总不理想。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弥补学生的某些缺憾,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由于我校地处河北省河间市,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对济南不很了解,即便是了解也只是耳闻一些济南的地理知识。教学时,学生借助远程教育资源目睹济南冬天迷人的美景,再加上优美的音乐旋律,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于语文教学改变了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进行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打破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其鲜明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内容得以优化,使教学变得轻松自如,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时,由于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知之甚少。于是教学时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和视频短片。学生一边欣赏银幕上各式各样的拱桥画面,一边兴趣盎然地听着讲解,对中国石拱桥的形式、结构、装饰等了解得非常清晰。远程教育资源使用方便,可以产生类似于对实物的亲身感受,再加上配乐简介,比干巴巴地看几张挂图或是教材插图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很轻松地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从而轻松的掌握了课文内容。
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加大了课堂信息的容量,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板书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很难实现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提高语文成绩。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教学时,只需点一点鼠标即可,节省教学时间。利用省下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知识拓展、课堂讨论等,这样课堂的知识容量自然就加大了,减轻了学生课下作业的负担。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先播放安塞腰鼓的舞蹈表演:强烈的舞姿粗犷、豪放、震颤,火热壮观的舞蹈场面奇伟磅礴,隆隆隆隆的鼓声愈捶愈烈,激昂高亢……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指导学习课文,学生情绪高涨,激情真切。然后在远程教育网上下载激动人心的大场面,当堂进行仿写练习。如下载播放《千手观音》的舞蹈视频后,有的学生写道:“千手观音变化万千,忽而孔雀开屏,忽而亭亭玉立;忽而双眉绽放,忽而电闪雷鸣,忽而舞动肩臂,忽而顶天立地……令人赞不绝口!在聋哑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神奇的力量:不卑不亢,不向命运低头!”
四、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拓展课堂空间,建设开放的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把语文学习延伸到社会、网络,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真正实现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教学境界。例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课之后,针对学生对探索太空奥秘的浓厚兴趣,结合最近几年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让学生围绕“中国航天”“太空奥秘”的探究专题,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进行相关主题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写出有关航天科技专题内容的感想、设想和报告等,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既增加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活动、合作探究、交流表述等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航天事业,献身世界科学的志向。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
五、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建立研读网页,促进课外名著研读
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推荐了多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为使语文教学这一目标得以良好实现,我们将语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分不同年级指定不同的名著进行研读,如七年级研读《西游记》,八年级研读《水浒传》,九年级研读《三国演义》,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相关的研读网页。如《西游记》的研读网页涉及《西游记》全文,《西游记》电视剧本,以及专家研究《西游记》文学成就方面的论文,《西游记》连环画等,网上与《西游记》相关内容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师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等。按不同年级不同名著,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并做好指导工作。事实证明,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建立名著研读网页,探索了一条名著阅读的新途径,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阅读内容,促进了课外名著的研读,也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此外,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公平,缩短了城乡孩子们在教育起跑线上的差距。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水平,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全民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远程教育资源实现语文现代信息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经历命运的拐点
树下,一个少年踮着脚,伸着脖子,盯着前面不远处的教室出神。教室里正在进行一场紧张的考试――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好不容易从教室里走出来一个老师,少年赶忙迎过去“老师,里面考的什么呀?”“难不难?”或许是他脸上的执著打动了老师,老师停下来,告诉他说:“今天考数学,题目有……”老师刚一说完,少年就一把从树上折了一个树棍,蹲在地上就比画开了,“这个题我会做,你看,你看……”
老师耐心地看着,等王树国写完了,他一脸惋惜地说:“可惜你不能考,要不然,你能考上……”那个场景永远留在了王树国的记忆深处。
1973年,王树国高中毕业,当时的高校都停课闹“革命”,上大学的理想化作泡影。一心想上大学的他回到家,跟父母软磨硬泡地要去下乡,按当时的规定,下乡两年以后,可由贫下中农推荐考大学,这在王树国看来是惟一能上大学的途径。
就这样,刚刚16岁的王树国离家下乡了。在农村,要下田、耕地,还要起猪粪……两天下来,手上就全起了泡……即便这样,他也坚持每周跑几十里路回母校,给中学老师交作业。几个月后,表现突出的王树国被抽调到大港油田当工人,他拼命工作,被评为油田指挥部的先进工作者……转眼,两年时间过去了,一天,收工回到宿舍的王树国,看到了刚送来的一份几天前的报纸,一条消息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一一高考要恢复了!“对于一个特别想上大学的年轻人来说,看到这消息,就好像是自己已经考上大学了,因为你有希望了……”
考试前一天,王树国赶了100多里路到考点。当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是《宏伟的目标在鼓舞着我》,看到题目,几乎是未加思索,王树国提笔就写,他写对大学的向往,他写在工作中的磨练,他写自己作为一个年轻的石油工人,把石油事业作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把高高的石油灯塔上的明灯比作自己人生不断攀登的灯塔……
但数学考试却让王树国有了冰火两重天的感受:“我把一个简单的三角函数题的正弦、余弦弄错了,出了考场以后,我特别伤心……”没想到,考试成绩出来以后,王树国排在前五名。正是这次考试,将他送进了离河北老家千里之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
2007年,在恢复高考30年之际,已经担任了哈工大校长的王树国感慨地说:“那是一次真正的考试,尽管它很简单。它不是考你记住了什么,而是考你的知识积累,考你的学习毅力,考你有没有放弃学习的惰性……那时候的高考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公平,而是一个转折,是人生命运的转折。”“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我们在体验着社会的艰辛,在体验着社会的苦难对我们的磨练。反过来说,也恰恰是这种社会的磨练,让我们这一代人,或者说我们这批人能够磨练出来。这种磨练增长了我们的意志,增长了我们的才干。”
我的大学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由此成为现实,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自主开展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航天员杨利伟在哈工大演讲时说:“在我工作的周围,有近40%的人是哈工大毕业生。”作为我国航天人才的培养基地。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哈工大已经为航天领域输送了8000余名毕业生,其中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副总指挥胡世祥,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总指挥栾恩杰,原总装备部副部长李元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马兴瑞,许达哲,神舟飞船总指挥袁家军,“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神舟六号飞船总设计师张柏南等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哈工大和清华大学被国家确定为我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哈工大成为为国内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并以“工程师的摇篮”而饮誉全国,又有“理工科大学师资的摇篮”的美誉。50年代曾任哈尔滨市委书记的任仲夷曾经赞扬说:“厂校协作红旗飘,满城都说工大好。”据不完全统计,50多年来,已从哈工大走出了85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68位两院院士,100余位高等院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
当记忆的胶片回放,重新定格到1978年时,王树国走进了哈工大,这所高等学府在他的眼里充满了神秘,“当我第一次进入哈工大的时候,我觉得对我来说一切都很陌生,一切都很神秘,因为我不知道它楼里面装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老师是什么样的,教授是什么样的,对我来说一切都太神秘了。”
第一次上外语课,老师问谁会外语,王树国高高地举起手说:“我会,我会……”老师问:“那你说说看都会什么。”“万岁”,这是当时他惟一会说的句子。
那时候的王树国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仅仅会一句外语的他有一天会远渡重洋,去法国留学。
1987年,硕士毕业留校工作几年的王树国被国家教委公派去了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等工艺学院和巴黎第六大学开始了留学生活。王树国的专业是研究机器人,机器人技术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多学科,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尖端而复杂的高技术领域。出国前王树国对机器人技术知之甚少,更没有什么研究,对新技术的强烈求知欲使他毅然选择了这一新领域。
1989年,王树国一回国,就参加了国家重点高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并被委以重任。由哈工大,上海交大、北航,国防科大,华中理工等5所中国著名高校的60多名成员联合承担的我国第一个大型“智能机器人结构仿真系统”软件包项目,王树国任项目总工程师。勤奋,实干,加上智慧灵感使王树国很快在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哈工大新一代“八百壮士”的排头兵,顶梁柱。
当时回国后一直未抽出时间去探望父母双亲的王树国,直到春节前两天,才带着妻儿匆匆赶回河北老家。他不忍心对他们讲,科研攻关工作正处在关键阶段,两天后就要返回学校。大年初二一大早,王树国就要启程返校了,向母亲告别时,母亲看着他,眼泪忍不住地往下掉,依依不舍的王树国走出很远了,他回望站在寒风中满头银发的母亲,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1992年,以王树国为总工程师的这项重大科技成果通过部级鉴定,专家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王树国还主持、参加了“空间机器人地面实验综合平台实时仿真系统”等11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机器人研究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多项成果……
科研之外,王树国还坚持授课。他长期坚
持用美国原版教材及最新英文资料作参考书,用英语给研究生讲《机器人动力学仿真》等专业课。他教授的《机械零件》课上常听到热烈的掌声,而那门基础课被公认为枯燥无味。94届的一位同学在听过王树国的课程后感叹地说:“听王老师讲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白天,王树国忙于科研事务及行政工作,夜里备课、筹划课题,有时不知不觉忙到夜里两三点钟,第二天不得不匆匆忙忙地拎起包,赶去外地的飞机。一位共事多年的同事说:“树国的兜里,最常见的就是飞机票。有时,他的口袋里有好几张到不同地方的机票。他的勤奋精神真让我钦佩。不论出差到哪里,无论时间长短他总是带着学生的论文,课题的报告或讲稿,一有空就看,批改。我们都特别愿意与他交谈,他经常有新点子,新思想,从他那里能学到很多东西。”
执掌哈工大帅印后的新思维
2002年王树国从黑龙江省科技厅厅长一职走马上任哈工大校长。重回母校的王树国开始从更高的角度思考哈工大的发展之路。
“探索未知世界,传承社会文明”――这在王树国看来是高校最重要的两个使命:“我喜欢用使命这个词,高校应该负有两方面的使命――自然科学的使命和人文精神的使命。这两个使命,决定了高校不仅要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而且要有全人类的胸怀……一个大学永远不应该满足,如果满足了我觉得它就失去了大学本身的地位,因为大学是社会文明的倡导者和先驱者,它应该走在社会的前列,所以社会赋予它的职责就是要始终探索整个社会的文明,探索自然界的文明,然后始终带领整个社会、引导社会向前发展。”“作为校长,我最希望看到我们的学生精神状态更好,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对自身能力的提高,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理解。”
王树国把自己对于学校的感情也带给一个又一个哈工大的学生。每年8月,哈工大的新生都会收到一张特别的录取通知书,通知书的封面背景为蓝色,印有卫星环绕地球的图案,2004年,哈工大的小卫星研究所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成为中国高校研究制造的第一颗卫星。2006年,哈工大自主研发的小卫星获得了当年国家惟一的一个技术发明一等奖。即将走进哈工大的学生最先看到的,就是通知书上王树国给新同学的寄语:“每年我都为这一刻而激动。看到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云集松花江畔,笃志求学,便感到哈工大的未来有了美好的延续………”“大学培养之人应为渊博之人、高尚之人,引领潮流之人。此为哈工大办学理念之一,亦为作为师长的我对于刚刚考入哈工大的同学们的希望!”
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理念,在很多场合,都会听到王树国关于大学发展、关于人才培养、关于文明传承的呼声。2006年,在大学校长论坛上,王树国说:“我是研究机器人的,希望机器越来越像人,但作为校长,我担心把人培养得像机器。”“按照控制论的原理,在设计一个系统的时候,不能把整个系统的命脉放在一个节点上,因为一旦这个节点崩溃,整个系统全部崩溃。不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让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瞄准考大学这一张卷子。”“同样,高等教育也需要变革生产关系,从而解放它的生产力。”这样的声音曾经在一段时间占据了有关媒体的显著位置,并引发了很多关注教育的人的思考,其中也不排除争议。
面对记者,王树国坦言道:“大家在探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有时候会有一些话想说,但又不敢说,怕犯忌讳,但我希望大家能在讨论中,通过思想的碰撞,把问题找得更准,方法找得更好。关于增加高校自的呼吁,我没指望自己的声音能有多大的影响力,但我觉得应该把一些问题提出来,并思考怎样去解决。当然,我也希望大学校长们能通过自己努力去解决,并且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另外,我认为,教育应该多元化,要考虑到区域的不同,背景的不同,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等。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阶段我们可能需要不同的办学模式,跨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办学模式往往会给我们带来一些责难。我们的大学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理性地对待它,我们太急功近利了,我们太急于去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我们不是万能者,解决不了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众多问题。但是我们有责任去解决那些我们能够解决,或者我们力所能及可以贡献力量的问题,比如说环境问题,比如说战争问题,比如说和平问题,比如说民族和谐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关心,并把这些理念灌输到学生的头脑当中去的,这才是我们大学应该肩负的责任。”
在从少年时便经历坎坷的王树国看来,没有机会接受完整的心灵养成是当下很多大学生的一大缺憾。在哈工大,为了帮助新进校的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学校成立了基础学部,采用小班授课,每班有一个班主任+所有一年级新生先在基础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主学习。
2008年,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大学校长圆桌会议上,王树国就中国高等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可能是延续人类文明的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其中也包括人类文明当中所涵盖的关于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污染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这只是我们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局部问题,可能在今后的发展当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我们今天所不曾遇到的问题,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有能力去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并试图去解决它。在这样一个教育理念的前提下,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密切地结合社会发展的实践,而不应该脱离社会实践。”“我们应该纳入到社会发展的主流当中去,应该在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中有我们大学的学者所发出的声音。”
人才引进助力学校发展
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这是哈工大人引以为荣的哈工大精神,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奠定了哈工大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
2007年,在教育部对大学所作的综合评估中,哈工大9个学科被评为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五,工科名列全国第二。王树国说,这样的成绩出乎他们的意料,但对于发展形式,他们依然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没有盲目,没有忘记自己是站在哪一块土地上。虽然我们在一些领域很超前,比如探月、航天等等,但在很多方面我们依然有差距。”
“纳天下英才而善用之”,为了缩小差距,从2002年开始,哈工大大量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2004年以来,王树国还亲自带队到俄罗斯,法国,英国招聘人才,孙和义副校长赴俄罗斯招聘文科人才;周玉副校长在访问日本时面试能源学院引进的人才,各院系海外出访团组积极参与引进人才工作……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共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122人,在实际报到的101人中,海外留学人才有78人,占引进人才总数的77.2%;中国工程院院士2
人,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58人;引进人才平均年龄39.6岁,外籍人才14人,其中包括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功勋科学家1人…… 2002―2005年,哈工大引进的人才共主持“863”课题14项,“973”子课题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项,主持的项目经费总额为9361.5万,与其它单位合作项目获得的经费额度为6155.3万……
2006年,法国驻华大使高毅代表法国总统希拉克,向王树国颁发了法国荣誉勋位团骑士勋章和证书,以表彰他为促进中法两国间科技,教育等方面合作交流所作的努力与卓越贡献。
从1978年进校至今,30年弹指一挥间。哈工大情结在王树国身上已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作为一校之长,王树国并不想对于自己的业绩有太多的评价,他说:“一所大学的发展要能够经得起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检验。一所大学的校长,不能单纯是一个学者,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每天都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不是一个稳态的环境。所以中国的校长的压力要比国外校长大很多,有时候跟国外的校长谈话,谈着谈着,我们就谈不下去了。在中国,大到学校的发展策略,申请科研经费,小到水,电、暖,施工基建,职工住房……大学校长都要过问,这些在国外的大学校长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整体上看,中国大学校长是很务实,很优秀的群体,但中国的校长还不够职业化,这边当着专家、学者、教授,那边当着校长。在校长室里坐了3小时,对不起,我要做实验去了。我赞成校长是学者,当过学者,但我不赞同你当了校长后,还以学者身份为主。当大学校长是一门学问,全心全意都未必能干好,三心二意肯定干不好。校长应该是职业化的,应该具有强烈的职业精神。”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1所承担着我国战略战术导弹及宇航运载领域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研发任务。截止到2014年底,41所35岁及以下青年职工有207人,占全所职工的46.9%,成为支撑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和主力队伍。对于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所而言,青年人才的作用至关重要。为了有效促进青年职业生涯的合理顺畅,41所团委开展了一次以“青年职工职业生涯发展”为主题的广泛调研活动。活动中向41所35岁及以下的青年职工发放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份。调研结束后,除对调研数据进行了仔细分析外,还与一些具有丰富阅历和经验的党政负责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听取意见,最终形成了数据翔实、内容丰富的调研报告。
科研院所青年职工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科研院所面临着继续保留事业单位编制和转制企业两种选择,绝大部分科研院所均要向着企业化迈进。这对于青年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来说,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现有的科研体制下,论文、成果、专利数量等量化指标体系极其严苛,成为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考核、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牵制了青年人的大量精力,这对于实现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来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3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对提高自身素质有着强烈的渴望,对个人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关注,但是对自身职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尚不明晰,缺乏明确的方向性和科学的规划性,因此,这段时间既是成长期,对于工作5年及以上的青年职工来说,也是瓶颈期。
问题及原因
41所正处在机制改革、上升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共同推动研究所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内部“人事冗余”和“人才短缺”并存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青年职工职业生涯发展面临的问题
调查中,当问到认为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时,35%的人认为职称晋升的压力很大,34%的人认为没有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29%的人认为工作没有成就感,27%的人认为工作量太大,21%的人认为工作内容或职责变换太快,11%的人认为岗位任务难度太大,前期学习需花费较多时间,10%的人认为与其他同事或领导沟通不畅,9%选择其他,主要包括:重复性工作太多,没有提高个人能力的时间;对工作的熟悉程度尚有欠缺等等。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青年职工在职称晋升方面面临的压力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对于个人收入,仅有1%的人表示很满意,42%选择比较满意,45%选择较不满意,13%的人表示不满意。在选择不满意的人当中,对个人收入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52%的人认为任务或能力增加收入却没有增加,10%的人表示不适应单位的薪酬政策,6%的人选择了其他原因,包括:福利待遇少;在同行业之间收入太低。仅有3%的人认为,收入同工作付出非常符合,51%的人认为较符合,43%的认为不大符合,2%认为完全不符。
调查发现,工作时间越短,对个人收入的满意程度越高。在25岁及以下刚刚参加工作的人当中,有67%的人选择了比较满意;在25-30岁之间,选择比较满意的占到了44%,而在30-35岁的人当中,这一数字下降到了34%,66%的人选择了较不满意或者不满意。
对于目前岗位,31%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67%的人认为未完全充分发挥,3%的人认为“没有给我施展的机会”。
调查发现,工作时间越久,对于岗位和个人能力的匹配度认同感越低。25岁及以下的人当中,对于目前岗位,67%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25-30岁的人中间,只有32%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30-35岁的人当中,这一数字下降到了25%。
除薪酬外,青年职工最看重的发展因素依次是单位的可持续发展51%,个人价值的体现48%,良好的工作环境32%,工作的成就感36%,和谐的人际关系29%。
随着年龄增长,青年职工除薪酬外最看重的因素从良好的工作环境转变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25岁及以下的人当中,有67%的人选择了良好的工作环境,25-30岁的人当中,最看重的因素则是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占到了49%,而在30-35岁的人当中,这一比例增加到了59%。工作年限越久,职工越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和工作的成就感。
(二)原因分析
经过定性与定量的比较与分析,影响青年职工职业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
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矛盾:在科研院所目前的体制下,优秀的青年技术人才,在技术岗位上取得被大家广泛认可的成绩后,往往会被上级部门提拔到管理岗位上。如此一来,便丧失了技术创新的环境和土壤,导致了职业生涯的方向失败。
认识存在误区:部分青年把职业发展简单地等同于职位的晋升和待遇的提高,觉得不成为领导就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失败。
团组织与相关部门未形成联动机制:团组织具有开展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的天然优势,但是无论从人力上或是政策上、资源上都有所缺陷。具体表现在一项措施的落实经常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出台相应的制度、需要党建部门在实施上给予关注落实,团组织在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中的作用被逐渐淡化
青年职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面临新的形势,作为科研院所的团组织,必须深入推进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调查中,超过90%的人表示,职业规划对自身发展非常重要、较为重要或者有点影响,仅有4%的人认为没有影响。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我们提出以下几项对策建议。
(一)技术与管理“分治”
改革僵化的评价机制:不再以论文、成果数量这些功利性强的指标来评价研究人员,鼓励青年技术人员潜心基础研究,对于职称评审以定量和定性两类指标进行客观评价。
设置各类成长通道:让技术与管理人员都能根据自己的努力通往不同的职业分支,每条分支都能体验到职业不断向上发展的职业成就感和乐趣,并能获得职业级别提升的收益。
试行职业发展积分制:把青年职工参加的培训、取得的各类证书、工作资历积分化,以总积分的高低评价级别,由级别决定岗位等级和收入,从而引导青年自主学习培训,不断提升技能素质,提高技术等级。
建立专项技术基金:在单位内部设立技术创新基金,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全心全意投身技术,给予研发创新人员以大额度资金支持,消除技术人员的后顾之忧。
(二)加强宣传,转换意识
管理大师德鲁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曾指出,“对于大多数知识工人而言,将他们提拔到管理岗位上是一种错误的报酬”。企业大量需要的是有技术专长的青年专家,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技术人才继续留在专业技术工作岗位上。在青年职工职业生涯导航的过程中,要消除心理误区,打破“职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成为领导”的怪圈,从根本上摆脱盲目求官求权的心理。
共青团组织要把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在青年中塑造责任意识、荣誉意识、团队意识,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增添积极向上的内容。
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与人力资源部门的关系协调尤为重要。为了保证活动的实效,必须从制度入手,使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纳入到企业人力资源体系中,以规范有序的运作模式进行推进。团组织要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导航目标理念、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充分沟通协调。
共青团作为群众组织,要想出台一项有关青年职工职业生涯发展的措施,必须建立在青年职工充分认可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将个人规划和单位规划相结合,个人提升空间和单位对个人规划相结合,最终实现导航成功。
关键词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教学过程第二课堂创业大赛
2001年5月,武汉大学在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三创教育”(创造、创新和创业教育)理念,并将“三创教育”作为长期的办学指导思想。2001年9月,武汉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被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经过几年的努力,武汉大学已探索并建立了立体交叉多元型的创业教育体系。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作为武汉大学的创业试点单位,在贯彻“三创教育”指导思想的同时,对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进行积极地探索,经过几年地努力,我们形成了一套确实可行的创业教育模式:
1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教学过程对于创业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敢于张扬个性、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与人合作等,这些通常是创业成功者所具备的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及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理工专业学生重要的教学环节。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只偏重通过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认识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而未重视学生个性、创新思维、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1.1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在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中,设计性实验是让学生分为若干组,学生自行设计,拿出方案后经小组讨论,各组从学生各自的方案中优化出最佳方案,在小组之间比较哪种方案设计得最好。我院还结合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推出部分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作为学生综合性、设计性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种实验教育的内容和模式既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可以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既学到了专业技能,又提高了综合素质,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创业是非常有益的。
1.2在教学实习中,寻找创业切入点
几年来,我院老师带领学生到当地各种体现专业知识的基地去参观并现场教学,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新的知识。例如我院环境科学专业在《环境工程》的学习过程中,任课老师带着学生去参观武汉市污水处理厂,对于污水处理设备、污水处理方案、污水处理流程以及成本方面做了深入的学习。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这样的现场学习可以更直接的结合实际,使他们的头脑中对污水处理厂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后来,该专业又在《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学习中去了武汉市砖厂,对于如何利用废弃物制造建筑材料有了全面的了解,不少同学表示,这是一个不错的领域,可以减轻环境负担、防止污染物的继续扩散和为国家创造效益。经过实践教学后,通过这样的专业实践,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到本专业与生产生活的结合方式、涉及本专业的产业现状和前景、相关企业的管理方式、产品的销售等创业过程中所必须面临的实际问题。
另外,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我院实践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将生产任务、科技开发项目作为实习内容,让学生利用集中的实践教学时间去完成。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三创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还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2年学生利用实习完成了中国地图出版社委托的中国大地图部分图幅横向项目武当山旅游规划地图。2003年,完成深圳市宝安区发展地图集、深圳市龙岗区资源环境图集的生产和研究工作.
2在第二课堂中加强创业教育
第二课堂是指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等,主要包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工作、参与社团组织等等。
我院很早就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每年暑假组织学生到全国各地已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企业家座谈,参观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其发展和运作进行调查分析,结合专业背景对该企业的不足之处进行评价。既为许多地方和单位解决了不少生产问题,又使学生“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我院曾组成四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分别赴陕西、襄樊、天门、郧西等地。以赴襄樊社会实践小分队为例:该小分队参观了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通过与其负责人的座谈,了解到这个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的综合型研究所的基本运作模式,包括企业内部模拟股份制改造、岗位股份与分配股份的实现形式、中俄合作交流情况、资金筹措方式、管理机制等等。通过学习交流,了解了模拟股份制改造的具体做法和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基本经验。同时我们也对其实行统一管理为主、以个人独资或者与投资方合资的形式为辅助的运作模式进行了讨论。在学生活动中,通过各种途径来渗透创业思想,培养提高创业素质是实行创业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学院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积极改革管理模式,给“学生社团组织”提出了“自我管理、自我引导、自我服务”相结合的思路,通过各级“学生社团组织”(学生会、学生分会、班委会、团总支、各种社团等)来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越强,管理水平越高,说明学生受到学校教育影响力越大,成才的氛围越浓。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院的学生工作部门围绕教育培养目标,构建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并通过“学生社团组织”有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来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我院的“学生社团组织”先后开展了“俘特拉糖果派送活动”、“环境日徐东平价广场宣传活动”、与湖北电视台“幸运地球村”栏目合办节目的活动、“新点子”大赛活动、“校园歌手大赛”活动等等,每年以一个主题活动为载体,再分出若干子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既创造了学生成才的环境,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今后创业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创业教育的一个实践形式。
3鼓励、组织学生参与创业计划大赛
创业计划是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成果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创业计划大赛是以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业素质为目的的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即通过学生自主的创造性地思考和动手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
我校从1999年开始在学生中举办了创业计划活动。我院学生均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加上学院的支持和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我院环境工程专业李智勇同学,在刚刚结束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了科技发明制作类A类(能源化工类)一等奖。通过这次组织参与全国“挑战杯”大赛并获得一等奖的经历,使我院同学受到了鼓舞,同时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这些势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我院创业教育更好地开展。
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成立创业团队,申请业余项目。2003年,我院有16项本科教学成果获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本科生还积极参与数学建模大赛和学科竞赛。今年申报科研立项45项,较去年申报的人次有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