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9 23:50:20
导语:在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于2007年申请设立,2008年开始招生。经过两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当初的培养方案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实验环节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文主要结合我校在专业实验环节实践与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谈一些改进和设想。
1实践环节改进与加强的必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总理在十一届三次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实践环节包含各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各类实习(含毕业设计)等。课程实验是基础,它不仅涵盖了理论课的内容,而且比理论课更为复杂。学生通过实验既能活跃思维,又能加深对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高,并最终具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和各类
实习一般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一门或多门知识进行动手学习、实践和创新并接触社会实际的过程。就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言,课程设计和各类实习比单纯的课程实验还要重要。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从2004年设立至今,全国只有17所大学开办该本科专业,目前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还没有完全建立,培养方案的理论体系和实验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1-2]。因此,作为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的本科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加强,对其就业率提高很重要,而就业率的高低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多年来,我校参加过电子设计大赛训练和获奖学生的就业率一般都为100%。即使在去年全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我校一次就业率仍达到92.57%,连续多年就业率稳居90%以上,获省级“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实践证明,对一般工科院校的本科生而言,只要我们抓好各类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积极改革,并扎实让学生参与各类基地的实践与创新活动,使其实际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加强或提高,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就完全还会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基金项目:广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项教改项目(JGS201005)。
作者简介:陈以(1963-),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王改云(1964-),女,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非线性控制;杨青(1976-),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自动控制。
2专业实践环节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近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制定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作为一级学科,智能理论与方法、知识处理技术、智能系统与应用为一级学科下设的3个二级学科的思路,我们已初步进行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平台建设[3]。该实验平台建设主要含实验体系建设和实验管理平台建设两大块,目标和思路是将基础实验、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相结合,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与智能科学技术相结合,增加学生创新性的实验与实践,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与创新的基本技能。实验体系建设含层次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和实验教学与生产实际、科研相结合的实践体系。实验层次安排主
要体现实验教学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学习到创新的科学过程,形成由“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创新实践”的实验层次设置方法与形式。实验管理平台建设主要是针对实验老师与学生建立一个集网络化、开放式于一体的实验教学与管理体系。学生通过实验管理平台以及在平台的设备和环境下,可以自主预约想做的实验,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并通过网络与实验教师互动交流,既可完成某门课程的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也可基本完成多门课的交叉性实验或课程设计。
我们参考各兄弟院校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计划设置后,前阶段修订的专业培养计划总学时、学分及实践环节总学时、学分等情况统计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专业培养计划学时、学分情况统计表
课程类别 课内教育 课外
教育 总学分数
学时数 学分数 学分比例 8学分 198
理论教学 2204 137.75 72.5%
实践环节 836 52.25 27.5%
合计 3040 190 100%
表2专业培养计划实践环节总学时、学分情况统计表
课程类别 课内实践 课外实践 总学
分数
学时数 学分数 学分比例 8学分
(兴趣学分) 60.25
公共课程 72 4.5 9%
专业基础课程 308 19.25 37%
专业课程 152 9.5 18%
综合 304 19 36%
合计 836 52.25 100%
从表1可以看出,专业实践环节的学分占整个专业的学分比例是基本合理的。但从表2看,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学分只占整个专业实践环节的18%或只占整个专业学分的5%,是相对较低的。此外,据我们初步统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含课程设计),其验证性实验内容相对过多,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比例相对较少,不足1/2;专业课程的实验(含课程设计),其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比例也只占一半。如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人工智能课程,现总学时为64课时,其中实践(验)课程时数为8课时。目前其实践(验)考核要求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LISP语言的基本知识与应用开发能力,以实现简单的专家系统和知识获取功能,验证性内容占半数,设计性或综合性内容实验略少。类似梵塔问题、模糊假言推理器等实验没有开设,这些实验的理论比较抽象、空洞,学生难以理解,效果并不理想。
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比例的偏低,是影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多数只是完成一个学习阶段形式的转变,并未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大一到大三开始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课程实验,是他们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自我实践和创新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大四的实践综合训练等就是他们创新提升的保证。
就我们的调查而言,一般的工科院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环节的实践内容情况跟我校情况类似,一些偏理科方面的兄弟院校,其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比例还会更少。
3改革设想
针对以上的问题分析,我们拟提出以下的改进与建设思路。
一是以“质量工程”标志性成果为龙头,深化教育改革和创新。从建校近50年发展至今,我校一直
重视“质量工程”的建设和学生实践环节及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我校已获得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实验教学建设示范中心或建设单位,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单位等。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建设示范中心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单位的示范和龙头作用,并以此为契机,实施实践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提升。
二是依托我校现有的各类等级中心基地构成的实践创新平台,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专业的实践环节和实验内容。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积累,我校近期已完成构建自己的大学生公共创新平台体系,如图1所示。该平台呈现实践环节由低到高的金字塔结构,能为各阶段、各类或各等级的学生提供一个自我不断实践与创新的发展空间,也满足和保证了不同阶段的学生,随着低年级到高年级实验与实践进程的发展,提供需求的环境和施展的平台。为此,我校为加强学生课外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为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特意增加了8个课外实践学分。这8个学分的增加,目前我校还在试行阶段。
图1大学生公共实践创新平台体系金字塔图
三是紧密结合我校电子信息类学科优势突出、创新实践教育特色鲜明的特点,进行新一轮实验项目、内容、性质等的改革和完善。众所周知,一个专业要办出有生命力,在既符合专业发展方向,又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还必须有自身的特色。我校作为以工为主,电子信息类学科优势突出,创新实践教育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其特色在广西和华南地区具备较高的影响力,甚至在全国也有一定知名度。经过近50年的积累和沉淀,我校目前还有和全国青年联合颁发的“青年科技创新教育基地”,以及创新型的机器人中心、飞思卡尔智能车中心、电子设计训练基地等多个企业级或校级中心或基地。机器人中心、飞思卡尔智能车中心及电子设计训练基地等集中体现了“智能”方面的设计与技术,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内涵最好的演绎。
在电子设计比赛等方面,我校每次都在广西区和全国有出色的表现,2001年还获得最高奖“索尼杯”等。我们要在继续发扬这一特色传统优势及继续做好各类基地建设的同时,审思当前实践环节(含实验项目、内容等)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根据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加大设计性、综合性等实践
环节与实验内容的比例和要求,力求在专业的实践环节建设和专业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方面有自己的特色。
四是做好实验环境和实验平台的建设和管理。这是实践环节发展、提高与创新的持续保证。这方面的内容就是要稳定实验教学队伍,不断地提高教师的实践知识与技能;加强实践环节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增强实践教师的责任感;及时更新和合理利用各类仪器设备,做大做强传统优势的各类示范中心、实践创新基地,坚持特色建设与创新。
4结语
一个新专业建设的好坏,除了接受领导专家部门的指导外,还应结合社会的需求与自身院校的背景和实际,依靠院校的特点、特色进行建设,这样的专业才能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得到社会和公众的认可。
本文只是结合我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就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环节的改进进行了初步探讨,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继续提高,同时也期待与兄弟院校共同分享。
参考文献:
[1] 王万森,钟义信,韩力群,等.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1):10-14.
[2] 钟义信.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必要性、可行性、紧迫性[J].计算机教育,2009(11):5-9.
[3] 陈以.谈“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平台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9(15):174-176.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dvices for the Practical Content of 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EN Yi, WANG Gai-yun, YANG Qing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School,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创新实践体系;人才培养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简称智能专业)是教育部于2004年新增的目录外试点专业。2006年我校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与教学资源,获教育部批准开办工学门类中电子信息类的智能专业,并于2007年正式招生。
创新人才应该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这也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来源于实践能力[1]。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实践就不可能创新[2-3]。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面对实际工程问题,能用创新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必须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课题。我校智能专业的建设是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个中心来展开的,为保障培养的人才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我们构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为保障培养的人才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我们进行了课内―课外相协调、基础―综合―创新分层次的实践体系构建。
1创新实践体系平台构建
实验室是教师开展实验技术研究、理论教学与实
践相结合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场所,是师生创新实践的摇篮。为服务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专业发展,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建设特别强调了综合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基本原则。实验室与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构建了具有先进设备和先进管理体制的实践平台,这为构建课内―课外相协调、基础―综合―创新分层次的实践体系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1实验室的硬件条件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下设6个实验分室,如图1所示。智能网络实验室和智能检测技术实验室为专业技术基础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和复杂智能系统实验室为智能系统与工程专业方向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和智能体模拟实验室为智能信息处理专业方向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设置和建设与专业教学计划及其课程体系完全配套,并加强了开放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创新实验服务于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实验室的硬件条件有利于让学生及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4-5]。
基金项目: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PHR201008434),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改项目(2009JG13)。
作者简介:陈雯柏(1975-),男,讲师,博士研究生(在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研究方向为人工神经网络、智能机器人;李擎(1964-),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机器学习;李邓化(1956-),女,教授,博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智能检测;苏中,男,教授,工学博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智能机器人(包括空间机器人)导航与控制。
图1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1.2实验室开放管理
开放性实验是培养创新性人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对课堂教学、课内实验的延续、扩展和加深。开放性实验的开展需要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实验室的开放管理也是构建课内―课外相协调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与制度保证。我校智能专业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全方位开放,具体包括资源开放、内容开放和时间开放。为此实验室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验室开放、网上预约等管理办法。同学们课外利用开放实验室主要进行相关课程的课外开放实验,参加学科竞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实验室自主开发的目前已成一定体系的创新实践项目。
1.3仪器设备共享系统
智能专业与自动化、电子信息、通信等信息类相关专业建设与教学科研对设备需求存在一定的交叉。随着新大学建设的稳步推进,特别是电子信息与控制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以及各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我校自动化学院各专业也分别形成了一定数量科学仪器设备资源与优质教育资源。在学生课外创新实践过程中,学生根据项目需要可能使用到多种仪器设备。为此学生可在不同实验室开展实验,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动化学院建立的信息管理平台与数据库软件系统实现仪器设备在学院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部合理流动。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整合了优质仪器资源和教育资源,打破条块分割,有效避免重复浪费,提高了利用效率,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提高了使用效益。
2课内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和锻炼高校学生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我校历来重视实践教学,目前已探索建立了以实验室全面开放为形式,以课程实验教学为基础,以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为核心,以校外实习为补充的课内实践教学体系和以实验室课外开放项目培训为基本内容,以学科竞赛为动力支撑与效果检验,以参与教师科研与学生自主科技创新为补充的课外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强调课外创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人才培养有了质的飞跃和升华,但这种飞跃与升华是以课内实践环节为基础的。为此,我们对课内实践环节进行优化组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内实践教学体系。
如图2所示,我们把实践教学分为基础类、专业实训类和综合创新类,大部分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安排了上机、实验等环节,实践教学和计算机应用在整个教学计划进程中做到了不断线。此外,独立安排了40周的各类专业实习、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4-5]。为加强新生进校后对专业的认识,能够及早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我们特别在第一学期安排了独立实践环节“专业认识与实践”。
3课外科技创新实践体系
作为课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延伸和拓展,课外科技创新实践体系的构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特别的重要作用。我校作为北京市的市属市管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为主要为北京市培养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基于培养目标的本质要求,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我们特别强调课外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课外科技创新实践这个子系统,其具体构成如图3所示。
图3课外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图
目前高等学校专业相关课程课内学时普遍紧张,由于智能专业与其他信息类专业不同,前沿性课程较多,课程理论性较强,这不可避免地使计算机软硬件、控制系统基础等课程的学时又有一定的压缩。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也必须从课外科技创新实践体系来强化同学的“软硬件能力”,以加强智能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3.1实验室课外开放项目设计方案
在我校自动化学院长期实验室课外开放的基础上,我院积累了具有一定综合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一大批开放项目。在以往的实验室开放项目和学科竞赛中,同学们普遍对涉及到“机器人”的部分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机器人是一门跨专业的新兴学科,涵盖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传感器、通信、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最新成就,它对培养学生的跨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6]。因此,我们基于机器人这个理想的创新实践平台,提出了一个基于机器人制作,自成体系的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方案,如表1所示。
表1机器人制作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开展方案
层 次 项目开展时间 创新实践项目 能力培养 相关课程支撑群 相关学科竞赛支撑群
高级训练项目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具一定人工智能水平的高级机器人,如足球机器人、迎宾机器人等。 综合应用能力
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系统集成能力 模糊控制
人工神经网络
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
模式识别
人工智能
机器人学
智能机器人 机器人大赛
嵌入式系统专题赛
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
电子设计大赛
智能系统平台构建方案
设计比赛
中级训练项目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基于MCU、DSP的智能机器人,如舞蹈机器人、灭火机器人、仿生六甲机器人等。 检测与控制系统设计
嵌入式系统设计
电子电路设计 模拟、数字电路
微控制器技术
EDA技术
DSP原理及其应用
控制理论
计算机控制系统
基础训练项目 第一学年 简易非处理器控制机器人,如宝贝车等。 简单机械设计与加工
基本程序设计能力
基本电子电路设计 电路分析
C程序设计
该方案在课程支撑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开发了不同层次的机器人制作实践项目。在学校实验室开放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的支持下,其中部分项目的开展已在自动化专业几届学生的实践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学们普遍表现了强烈的兴趣,而不再沉溺于以前所钟爱的网络游戏。
3.2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的意义不仅在于营造和丰富校园科技文化氛围,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加强第二课堂活动。学科竞赛更是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此我们把学科竞赛纳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体系,学科竞赛既是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动力支撑,也是实践活动效果的一个检验手段。我校历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举办了“大学生电子竞赛”、“智能汽车竞赛”、“机器人大赛”等一系列校级学科竞赛。校级竞赛覆盖面较大,一大批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积极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与创新活动。
学科竞赛作为创新实践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培训工作不能是简单的强化培训,培训工作要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培训面要有一定的普遍性。为此,我们把学科竞赛的培训工作与实验室开放项目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之成为由浅入深、成系统多层次的系列活动。表1不仅显示了创新实践项目与学科竞赛的关系,也表达了学科竞赛的层次系列性。
智能系统平台构建方案设计比赛是我院为了进一步完善这种学科竞赛的层次性,有效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创新实践,于2009年11月提出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的智能系系级学科竞赛。智能系统平台构建方案设计比赛作为校级相关竞赛的引导与补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实践表明,智能系统平台构建方案设计比赛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关注。同学们大胆想象,广泛查阅资料,既强化了对本专业的认识,又极大地激发了创新实践的兴趣。
3.3参与教师科研
我校一直重视探索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互动的有效机制,不等待解决理论问题之后才开始启动应用研究。同时,重视科研与教学间的积极互动作用,重视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关系,在不断完善科研教学设施、优化科研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形成了良好的科教互促开拓的局面。我校已有多项与智能专业有关的研究成果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专利和著作权多项。在惯性器件、组合导航系统、压电复合换能器、飞行控制系统、大规模仿真场景关键技术与算法研究等国家优先支持发展的领域,多项研究成果已实用化。
学校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并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从而实现在科研过程中育人,并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素质,同时将相关科研成果即
时转化为教学改进,体现在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内容中。
3.4学生自主科技创新
在学生自主科技创新项目资助方面,学校制订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本科)课外科技活动基金管理办法》。本科生科技基金面向全体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重点资助在校本科生结合所学专业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4导师制引导学生科技创新实践
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工作,是我校自动化学院的成功经验。班主任不仅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更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才教育、学生选课指导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在此基础上,智能系践行科学发展观,于2009年实行了“专业导师制”,以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专业导师制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推动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专业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2007级首届智能专业学生人数不多的特点,通过双向选择,智能系教师每人担任3~5名学生的专业导师,并以此为契机形成高年级―低年级“梯队”。同学们组建“兴趣小组”,以实验室为平台,有的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有的自主申请“学生课外科技基金项目”,当然学生参加更多的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实验室开放项目”。为此,智能系教师从兴趣引导出发,在学校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经费保障的前提下,开发了一系列“实验室课外开放项目”,表1给出的是其中一个“机器人制作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开展方案”。
5结语
在实验室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基础上,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内实践教学体系和课外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有效地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吴昌林,张福润. 三论创新之根在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1-5.
[2] 苏中,李擎. 关于专业课以科研促教学的发展模式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89.
[3] 万佑红,蒋国平. 机器人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 6-8.
[4] 李擎,陈雯柏,李邓化,等.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1):34-37.
[5] 李擎,苏中,李邓化.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规划与思考[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增刊1):21-25.
[6] 张云洲,吴成东. 基于机器人竞赛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116-119.
Construction of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System in the Intellig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ty
CHEN Wen-bai, LI Qing, PENG Shu-hua, LI Deng-hua, SU Zhong
(Automation School,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China)
关键词:算法设计与分析;智能科学与技术;教学
算法不仅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可以说,它与绝大多数科学、商业和技术都是相关的[1]。目前,在国内外大学计算机专业、自动控制、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中,这门课程除了作为本科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外,还作为研究生的学位课程。
计算机科学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其教育必须面向设计。无论是计算机系统、系统软件和解决计算机的各种应用课题都可归结为算法的设计。如何上好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课,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和考验。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的确,这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首先,它需要扎实的数学和数据结构基础。其次,它不同于有些课程靠记忆,而是靠理解,并且能灵活应用。此外,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这是一门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的课程。
我校在2001年首次开设本科生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各种经典的算法,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设计算法的能力,帮助他们克服“难”关。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得到了一些经验。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近年来新设置的本科专业。我校近年也新增了该专业,在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算法设计与分析仍然作为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开设。另外,由于受到学时、学分限制,该课程性质由必修改为选修。因此从新专业与学时压缩的角度考虑,研究和探讨如何讲授该课,以达到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特点,研究与探讨新形式下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的教学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的改革;其他教学因素的一些思考,比如教学方式的改革、教材选择、双语教学、学生差异性等。
1教学内容
给本科生讲授这门课,切忌讲授太多深奥的理论,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同时,也切忌对数据结构课程内容的重复讲授,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做到内容难度适中,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来授课。结合实际问题和相关专业知识来讲解算法设计技巧及算法分析方法,使学生既能理解,又能拓展创新。
如前所述,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是一门知识和技能并重的课程,40个学时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他们的课外时间来实践。结合我以前的教学经验,我
如前所述,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是一门知识和技能并重的课程,40个学时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他们的课外时间来实践。结合我以前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采用32学时左右的“课堂授课”,6学时左右的“讨论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学习效果比较好。
们认为采用32学时左右的“课堂授课”,6学时左右的“讨论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学习效果比较好。
首先,让我们从以下几点谈谈“课堂授课”。
1) 保留经典算法部分,如涉及分治法、动态规划法、贪心法、回溯法等有关策略的典型算法。
2) 将计算机领域热门话题或前沿知识扩展到教学中,比如增加介绍算法设计与分析领域的新成果,如随机算法、近似算法等。这部分内容重在简单介绍,引领学生了解一些前沿领域。同时,结合ACM比赛或是一些企业组织的比赛介绍一些有关的题目,引导能力比较好的强的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以及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体现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门课程属于计算机专业的综合性课程,它还可以深化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理解[2]。例如,讲解有限期作业调度问题时,提示学生该算法和操作系”统课程中的资源分配算法、进程调度等关系密切;讲解搜索算法时,可以给学生先简单讲解棋类游戏问题,为后续人工智能等专业课程作铺垫。
4) 结合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前沿问题[3-5],引导学生设计并实现常见的机器智能算法,比如遗传算法。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将更多新知识信息融入教学之中,比如电子商务中的智能推荐。
有教师认为,在32左右学时内完成上述课堂授课内容有困难。的确,在学时缩减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改变观点,一定要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我的观点是,针对每种经典算法设计思想,选取经典例子讲解,重点讲清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类比,让学生看到如何用我们算法课里介绍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思路的引导比直接告诉他们求解算法更重要。笔者一般是用1~2个学时讲一个典型范例,师生共同得出解决方法;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课后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完善。这样,我们教师也达到了“抢占”学生课后时间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课堂授课内容在安排上并不是单纯的串行关系,如何做好融合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讨论课”实际上是“大作业”的延续,它包括以下几点。
1) 给学生的习题集,凝聚着教师对整个专业学科的理解,教师可以在此结合其他课程给出一些训练习题。比如,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典型的但比较基础的,像神经网络、生物智能、群体智能、网络智能等方面的算法。另外,这里的习题也可以理解为项目,都是一些需要学生通过合作、需要花较多编程时间来完成的。也就是俗称的“大作业”。
2) 学生分组课后完成“大作业”。以学生兴趣为导向,3~5位同学一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程序设计期间,请研究生助教辅助指导。最后每组同学提交详细的论文报告。
3) 上讨论课。实际上,讨论课上的主角是学生,教师主要起到一个主持人的作用。一般我会给每个组15~-20分钟(根据组的多少调整)的报告时间,包括程序演示和5分钟的提问时间。教师需要注意控制课堂秩序,纠正学生错误的观点或说法。
“大作业”要记入最终考核成绩,所以,学生比较积极。另外,由于有演示环节,对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展示机会,通常他们会很认真完成程序部分。讨论课上有的学生做的“大作业”非常漂亮。,这是因为展示给了他们学生压力,也给了他们互相学习的机会。
“大作业”可以锻炼学生实际编程能力,加强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增强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口才与应对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2考核方式
目前,算法设计与分析这门课程的成绩大多按两部分计算:一部分是平时作业情况,占总成绩的30%~-40%;另一部分是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70%。这样,大部分学生只重视闭卷考试部分,不重视平时学习,更不会挖掘潜力进行创新研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教师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6]。因此,我们教师非常有必要进行考试形式和评分标准的改革,尤其这对于本科生以及本科学历以上的高级人才的培养更为重要。
就算法这门课程,笔者曾对算法课程进行了一些过改革尝试。,通过几届学生学习情况的对比,我们发现,采用上所述“大作业”的考核方式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最终成绩也比较好。我们采用的具体方式是实验课成绩占17%;“大作业”40%;测验35%;出勤平时成绩等8%。
其中,“大作业”(40分)又分为提交完整的论文报告(20分)、提交程序(10分)和课堂报告(10分)。论文报告包括问题描述(提出问题)、解题思路(算法设计)、算法描述、算法分析(对比)、试验和结论等各个环节。程序与课堂报告展示部分的成绩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给出,学生以组为单位参与互相评分。采用此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实验课成绩反映的是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能力。因为是分组完成的大作业,所以,在测验部分,我们希望能评测出学生的个人能力,出题时基础内容比较少,题目难度相对较大。具体操作时,我们将考试时间缩短。
3相关因素
3.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目前,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模式是大部分时间或所有时间教师唱主角,而学生很少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爱提问,而算法设计与分析这门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授课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算法设计的基本策略与分析的基本思路,通过具体实例解析一些经典算法。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时,教师应起主持人的作用,引导学生提问或回答问题,让学生对各种方法加以评价,激发学生探求新的解决思路。文献[7]就是本科生同学针对笔者课堂授课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后提出的一个改进算法。
3.2教材的选择与双语教学
近年来,算法设计与分析的教材在国内逐渐丰富[8]。鉴于计算机学科的特点,许多学者主张用英文原版作为教材。考虑到该课程有一定难度,我们认为让一般院校学生直接使用英文教材不适宜。因此,我们仍然选用中文教材,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采用局部案例使用英文教案的方式进行教学。就结果看,这种方法不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就个人而言,我赞同采用国外优秀原版教材进行教学,这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程内容,更及时地把握学科发展脉络。尤其是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较多地接触到英文的专业术语。这样做是基于如下两点的考虑:一是算法是基于英语描述的,程序的开发环境一般都是英文环境,熟悉这些有助于学生提高表达能力以及编写调试程序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二是智能科学与技术本身的前沿性要求。像典型的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等有关的大量文献是英文的,较早接触到英文文献,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培养能力。就个人而言,我赞同采用国外优秀原版教材进行教学,这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程内容,更及时地把握学科发展脉络。尤其是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较多地接触到英文的专业术语。这样做是基于如下两点考虑:一是算法是基于英文描述的,程序的开发环境一般都是英文环境,熟悉这些有助于学生提高表达能力以及编写调试程序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二是智能科学与技术本身的前沿性要求。像典型的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有关文献都是英文的,较早接触到英文文献,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培养能力。
3.3学生的差异性的考虑
在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对于计算机熟悉的程度有较大差别。这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目前,我们的教学通常是照顾水平居中的大多数同学生,而如何更好地针对两端的学生展开教学,仍然是一个难题。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问题,讲解一些方法,引导学习好的同学课后更多地思考和展开实践工作。同时,利用学生喜欢的QQ流方式,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上传一些学习资料、学习方法等。对于差生,除了鼓励还是鼓励,另外,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帮助其学习。
此外,教师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比如,在“大作业”中,每个题目的难度不同。所以,分组时,我采取学生自由组织,选题上则采用抓阄的老方式。课下,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应注意引导难度小的题目组以“多”来出成绩,对难度大的题目组,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查资料,找到解决办法。
4结语
本文探讨了面向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从该课程新专业要求所面临的问题入手,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的变革进行了讨论。同时,针对影响教学的其他因素,比如教材选择和双语教学等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 David Harel, Yishai Feldman. Algorithmics:The Spirit of Computing. 算法学-计算精髓(翻译版)(第三版)[M]. 3版. 霍红卫, 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479.
[2] 刘波.算法设计与分析教学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7(4):78-80.
[3] 蔡自兴,徐光枯.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研究生用书)[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487.
[4] 钟义信.机器知行学原理:信息. •知识•. 智能的转换与统一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312.
[5] Russel1 S.,Norvig P.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 Modern Approach[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081.
[6]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07(3):9-11.
[7] 丁国星,刘飞,刘科,等. 基于动态规划的生产库存问题的改进算法[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8(3): 413-415.
[8] 罗t晟. 提高算法设计与分析面向复杂认知技能的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10(4):136-138.
Study onAlgorithms Design and Analysis Course Teaching for the Specialty of
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 Hong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关键词:机器人大脑;双培计划;联合培养
1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实施背景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通知》(京教高[2015]1号)提出共建高校双方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所应具有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联合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和方向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专业培养计划,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素质提升体系,培养基础扎实、专业过硬、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机器人大脑方向”双培项目于2015年开始正式实施。目前主要采用“3+1”培养模式,即前3年在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习,第4年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习并完成毕业论文。
2“机器人大脑方向”双培方案的构建
北京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985、211大学,其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京为一本招生,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北京市属学校,其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京为二本招生。两校要交叉联合培养学生,需要充分考虑两校的生源情况,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出相应的培养方案。
2015年4―5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北京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先后进行两次会谈,就两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情况、双培计划的基本情况,“机器人大脑方向”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交换了意见,形成了双培计划培养方案制订的初步设想。两校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相似的历史渊源和专业方向,因此,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决定以两校现有的教学计划为基础,按市教委双培的要求修订“机器人大脑方向”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两校分工实施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学生指导、质量评价、组织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等工作。
2.1专业培养目标
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以及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初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现的训练,具备智能系统集成、智能技术应用方面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同时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新环境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具有良好的语言和计算机运用能力。本科毕业后能够在研发部门、学科交叉研究机构以及高校从事与智能科技相关领域的科研、开发、管理或教学工作,并可继续攻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2.2专业课程体系
智能科学技术是一门研究智能现象的本质与机理、智能模拟的方法与技术以及智能机器与智能系统应用的新兴学科,由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信息科学技术等学科综合交叉而成。图1给出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确定了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智能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有信息学科中的计算机、通信、控制和检测等方面技术的支撑;建立以计算机、通信、控制和检测技术为工具,以智能机器人为载体,结合信息科学和智能科学理论基础的课程体系。
为体现“机器人大脑”的专业方向与特色,课程体系中加强了脑科学与认知科学、脑机接口、软件开发与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等内容。表1给出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大脑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模块设计为计算机基础、电路基础、信息与控制基础、机器智能、智能系统五大模块。
“机器人大脑方向”专业核心课程确定为: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息论与编码、信号处理、控制工程基础、嵌入式系统、微机原理与应用、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基础、机器人组成原理、计算智能基础、智能机器人、机器学习等。
2.3专业实践体系
按照工程认证相关标准要求,建立了包括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各类课程设计与综合实验、工程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实践)在内的、完备的、面向工程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3“机器人大脑方向”双培方案的实施
“机器人大脑方向”双培计划是北京地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其目的在于推进北京地区高校之间的合作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升北京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此,两校通力合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3.1学风建设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双培学生配备了辅导员和班导师,班导师由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承担。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班导师就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过渡、适应大学高强度的学习、学习方式方法、班委改选、期中考试后的总结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学院组织学生集中晚自习,由班导师、辅导员检查。同时班导师、辅导员经常走访宿舍,与同学谈心,使他们明确目标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学校通过微信,不定期与共建高校的教师、学生沟通,随时掌握双培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如自动化学院开通的心动传媒公众号,成为双培学生母校情节的有效纽带。
3.2学生活动情况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要求双培学生积极参加两校的各类活动,以达到市属学校和央属学校联合培养学生的目的。例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5年4月邀请双培学生开展了师生党建活动“奔跑的人工智能”研讨会,组织专业引领型学科竞赛――新生R Auto杯智能小车竞速比赛。
由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北京市为二本招生,而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一本招生,导致参加双培计划的同学与北京科技大学的同学在录取分数匕就存在差异,如北京生源的平均分数相差88分,部分同学不适应高强度的学习。经过在北京科技大学半年的学习,虽然双培计划的学生入校时基础较弱,但只要管理严格,也能跟上大部分一本学生的脚步。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21世纪是智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应当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推进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本科教育和专业建设,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智能科学技术人才[1]。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和协调发展为己任,以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为重心,针对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及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形成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完善的管理体制、领先的改革思路、优秀的师资队伍的龙头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作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巨大应用需求的综合交叉学科,高校应进一步拓展相关研究领域,结合办学条件、管理制度及政策倾斜,突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特色。
1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探讨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要协调发展,首先必须明确专业特色,形成自己特有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特色。在智能科学技术相关研究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的形势下,对人才的培养要从多元化角度来考虑[2]。一方面,当前国内外智能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如火如荼,原创性理论与核心技术的研究步伐在进一步加快,国际上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型人才求
贤若渴。另一方面,智能科学领域的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迫切需要转化成能够产生社会效益、支持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需要的产品,大型企业、著名公司对具有智能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和工程型人才的需求势头正旺,因此,目前探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当其时。
1)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集智能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跨应用领域的本科专业。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专业自身的发展特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兼顾研究型、应用型和工程型等多元复合型人才需求,因此,智能科学专业在充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改革教育模式。一方面,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丰富各层次、各类型的课程教学资源,如:积极开设双语教学、探究式教学、“本、研合一”的高水平课程、校外名师课程等,强化学生创新知识和科研学术能力的培养,推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计划;另一方面,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应用特点,积极开展学生科研活动和实践训练,使学生通过项目实践锻炼自己的实际研发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充分利用我校多学科、综合化的人才培养优势,通过以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融合,打通各方的优质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学习空间,促进优质高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2) 专业素养培养。完善由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部分组成的定位明确、特色突出、规范合理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在基础知识训练和智能科学专业技能的素养培养,强化专业基础的相关性,突出专业核心的稳定性,扩大专业方向的多样性。
3) 科研素养和适应发展能力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对多元化人才需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自主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能力,以胜任学科的前沿研究和技术发展;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在研发团队的协同工作能力,以适应学科在实际中的各种应用需求,在不断开发高质量智能软件系统及项目研发的实际锻炼中,培养学生的高效工作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基于以上观点,我校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积极提倡“夯实基础、综合提高、加强实践”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改革思想,针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等多个方面细化培养方案,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要兼顾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科学研究的能力及创新精神,从整体上提升智能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素质。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坚持“教学、科研、团队的协调发展,学科、专业、课程的整体建设”,依托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软件理论与技术”以及与其他专业和兄弟院校的联合,开展了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改革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专业建设工作,并形成了层次型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图1层次型人才培养方案
1.1层次型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
结合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特点,针对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我们构建了“教―学―用”的层次型培养模式,形成了“2+1+1”的教学模式。前两个学年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智能科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为主,同时采用启发引导及探究讨论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兴趣,进一步结合相关问题、设计方法、分析讨论和问题求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3]。第三学年侧重学习智能专业核心课程,如:智能机器人、智能游戏与虚拟现实技术、模式识别、智能信息获取与决策管理、自然语言处理等体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的课程,使学生在理论方法的学习中提高专业技能,同时所设课程与相应的实验课相结合,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实践能力的训练。第四学年,以综合实践训练为主,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和兴趣,参加学生科研立项、各类科研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及教师的科研项目等,进一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环节,有利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以问题为纲,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自主发现新问题和新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和创新提高的科学研究素养[4]。
1.2 “本、研合一”的教学体系
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互动是推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本、研合一”的教学体系。“本、研合一”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将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知识结构、实际应用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进行一体化设计,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实践与锻炼,并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设计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应用型和工程型能力,以及创新型精神,提升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素质。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借助已获批北京市和校级精品课程、探究式课程、双语课程及网络多媒体课程,包括智能信息获取技术、人工智能原理、模式识别、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智能机器人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在三年级开设提高性的研究型课程,这种提高性教学采取本科生与研究生合班上课的形式,使一部分本科学生在本科阶段先行选修部分研究生课程,并接受高水平教师的培养。这一阶段要求教师面向研究和学习对象,将每一阶段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系统对应设计,同时要求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都要针对研究和学习对象设计问题,留出解决问题的空间。在完成整个学习阶段后,组织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联合申请科研立项(由学校条装处资助)、实验室开放基金(由学校学生处资助);有计划地将本科生按照他们的兴趣爱好,逐步吸纳到由研究生导师、研究型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科研课题组或特色研究小组,以科研项目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综合提高训练。
1.3积极开展“研、教互动”,培养具有前沿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的复合型人才
教师的科研和教改项目为学生提供了课外学习的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部分学生将课程组教师的研究成果,实现了直观验证和探索归纳两种实验分析模式。另外,我们还组织部分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成立课外科研兴趣小组,参加各种科研活动,4年来课程组教师指导的36个校级科研项目中有22个获得学校奖励。科研活动与教学的互动不仅提高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激发了他们钻研与探索的精神。在本科第三年,一方面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为本科生开设前沿性的科研讲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去联合实践基地、对口企业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实习和相关实践活动,由双方共派导师形成导师组联合指导培养学生。这些项目不仅给学生从事基础研究创造了机会,也加强了专业科研对外合作,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2以多渠道交流、合作及开放的方式,加强“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培养模式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广泛利用国内外优势教育资源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学科研合作,积极开拓产学研结合渠道,与企业共建科研开发中心合作,一方面提供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综合训练等,另一方面,还为学生提供科技创造的实践环境和为社会提供各种技术服务的平台。智能专业除了与本校的兄弟学院建立教学科研合作之外,还与澳洲悉尼科技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中科院高能所、中科院自动化所、IBM公司、北京上善中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智能谷科技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中外著名大学、软件公司、企业及高级研究机构建立了开发、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的机制,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在学校和校外各方进行联合,积极开拓产学研结合渠道,引进最先进的智能研发环境,培养学生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开发技术,成为适应国家科学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工程型的复合型人才,力争在人才竞争中保持优势。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保证,我校智能专业注重建立教师深造培训、学术交流和工作分配的有效机制,进一步为教师提供丰富教学经验、了解人才需求的平台,以人尽其才的用人方式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近年来,我们已先后从中国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了多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并结合智能专业的特点,建立了一支多学科、多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教师、专业核心课教师、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这支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师队伍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显著,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研究生导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经过多年的建设,专业已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教学功底,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其中,2人获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3人多次获得学校优秀主讲教师、优秀导师和优秀毕设指导教师等称号。
在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中,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师侧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同时注重院校内部交叉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联合院内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以及教育科学学院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通过讲座与项目联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跨学科交叉领域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同时,积极开展与国内外著名软件公司、企业及高级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协作,建立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进一步扩充师资队伍的力量。另外,在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中,采用以老带新和以新促长的方式,注重分工协作和交流发展,采用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全面负责课程的教学、实验、实习和实践;而实验教师负责实验、实习和实践教学,从而保证了队伍的连续性和优势互补性。此外,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必须为本科生开设核心课程,并要承担一定的教学实验、专业实习、指导本科学生科研立项、毕业论文指导等工作,切实保障了课程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研究环节的紧密跟踪与指导。
4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有北京市、校级精品课程、优秀课程、探究式课程、双语课程及多媒体网络课程7门,智能信息获取技术、人工智能原理、模式识别、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另外还有多门课程的建设工作验收合格。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改革方面,参考了国内外著名高等学校,包括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悉尼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智能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我院在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特色,以及智能科学专业多年来在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以及智能信息处理等方向的科研成果及研究生培养经验积累,以智能机器人、智能游戏及智能信息处理等为特色课程,以建设“理论―研究―实践”为指导思想,设置了协同递进的特色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通过“学习+提高+实践”的协同递进和不断深化的过程,达到系统掌握和融会贯通,并由“基础训练”提高到“专业素养”,最终上升为综合能力。在理论基础和实践训练的协同学习过程中,案例学习与项目带动的一体化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研兴趣,同时使学生感知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图2协同递进的课程体系
5拓宽多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身特点决定了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学科综合交叉性[5],体现了与其他领域的技术相互渗透的必要性,这种跨学科的交叉应用研究更能激发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活力,更能充分发挥智能专业的科研潜力。拓宽领域合作是各个学科在教学改革中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与教育科学学院教师联合开展了在教育信息智能化方面的相关合作,将专业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信息的智能处理中,从学业表情、知识驱动、网络信息监管与安全分析入手,基于情感计算、数据挖掘、Multi-agent、分布式智能检测、教育信息等技术,在情绪信息认知计算模型和信息安全监控模型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研究。这种交叉领域的教研合作,有利于促进专业相关课程及其实验、实习、科研、毕业论文、学生科研活动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6]。
6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架构
本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结合近年来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缜密剖析了当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我国的学科地位、自身特点和未来发展,建立起了“专业基础+项目实践+社会服务”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架构,如图3所示。
图3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架构
7结语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与学科领域前沿及最新发展紧密结合的多学科交叉专业,因此要结合心理学、哲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根据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国家及北京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突出重点领域和前沿技术优先发展的有关要求,认真研究专业定位,规范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加强基础,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增强优势,协调发展,突出特色;顺应社会的
发展需求,面向市场的用人需求,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规范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开设高水平课程。同时,政策倾斜、条件改善和严格管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高校应当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基础设施、师资优化等教学条件的建设和改善,使其具有更好的办学条件和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满足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此外,专业建设实行专业责任制,明确专业建设目标,理清专业建设思路,切实制定和完善专业建设实施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课程改革与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等方面落实相关人员责任,落实专业建设经费,确保达到专业建设的预期目标。最后,加强专业毕业生就业服务与跟踪调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中心,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重点加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努力提高就业率,积极开展就业跟踪调查,多渠道了解信息,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体系,加强专业毕业生的后续管理,进一步提高专业的影响力和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 王万森,钟义信,韩力群,等. 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11):10-14.
[2] 谢昆青. 第一个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J]. 计算机教育,2009(11):16-20.
[3] 焦李成,石光明,钟华,等.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11):26-29.
[4] 李擎,陈雯柏,李邓化,等. 智能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1):33-37.
[5] 魏秋月. 关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18-19.
[6] 刘丽珍,王旭仁,刘杰.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J]. 教育信息化,2009(11):112-115.
The Discussion on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Building of the Specialty of
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 Li-zhen, SHI Chang-di, LI Zhi-ping, ZHANG Cong-xi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方法;教学;改革
1 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计算方法又称数值分析或科学计算,是计算机应用的重要领域,主要研究利用计算机解决数值计算的理论和最先进有效的算法。计算方法是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先修课程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程序设计语言(一般是C语言)。课程内容包括算法与误差分析、插值问题、线性方程组的直接解法和迭代法、数值积分和常微分方程的解法。课程内容决定了计算方法的教学不仅介绍各种数值算法的数学原理,而且强调借助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算法。计算方法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能力。
1.1 理论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计算方法主要介绍各种数值算法的数学原理,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理论探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普遍对理论教学缺乏学习热情。加之理论探讨过多,与应用存在距离,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的训练,学生普遍认为不会从事工程计算类工作,因此不知道这门课程能干什么,更增加了冷漠情绪。
第二,数学内容多。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中,由于对数学类课程难度有了认识,产生了一定逆反心理,认为与数学有关的都难、烦,不喜欢学数学、不喜欢学计算方法。
第三,计算方法课程依循传统教学法进行讲授。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现在理论授课多以PowerPoint演示授课,只有少量内容进行板书。学生几乎不记笔记,上课带个耳朵听,课后把课件拷贝走。这样的学习过程能记住乃至掌握多少课程内容,很难预料。
1.2 实验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首先,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由于学生几乎不复习,实验课上机时,部分学生几乎已经将理论课内容和上机练习内容忘记殆尽,只是随同学复制代码,运行程序,并没有真正去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这根本无法达到实验课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使实验上机成了走过场。
其次,我们选择以c++语言为工具进行程序设计。学生学过C,但没有学过C++语言,无法准确分辨C和C++语言的异同和优劣,更无法应用自如。学生普遍将C++语言当成C语言使用,这使学生产生疑惑,为什么要用C++,甚至有这样的疑问:C++和c有什么不一样?另一方面,因为不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当在c++程序中遇到面向对象的程序时,就会更加不解。C++语言没有给学生学习计算方法带来促进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学生的思路。
如何在已有课时内,调整教学思路、更新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促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基本思想,学会利用数值算法解决问题,能进行误差分析,能上机编程计算,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是我们必须正视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2 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以下改革措施完成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1 理论教学改革措施
要求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客观认识计算方法课程,做好迎难而上的心理准备。具体而言,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1)构造算法和对每个算法进行理论分析是计算方法课程的基本任务,要主动适应“公式多”“讲理论”的特点。
(2)理解每个算法建立的数学背景、数学原理和基本线索。
(3)从各种算法的理论分析中学习推理证明方法,提高推理证明能力。
(4)对于每一个算法,要将数学模型、算法公式、计算步骤及算法流程图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这是计算方法课程的学习模式。
2.2 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1)认真进行数值计算的训练,尤其是编程计算的训练,将流程图看作连接算法与程序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养成按流程图或算法伪码编程的良好习惯。
(2)将程序设计语言更改为MATLAB。培养学生使用专业工具进行科学计算。
2.3 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加强教学法研究和教学经验的交流,重视教学改革,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倡教师站在本课程全局的高度,用“系统论的方法”来研究本课程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争取用简洁的语言、清晰的思路、最少的学时向学生传授最多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外作业。
教师在开学前精心备课,组织试讲,交流讲课内容、风格,并进行改进提高。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起点,以知识点为主线,以案例和启发式教学为主,贯穿教学模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3 教学大纲
3.1 理论教学
根据教学改革思路和教学改革措施,制订新的教学大纲。新的教学大纲体现了目前微型计算机应甩日益普遍,计算机语言向多极发展的特色,将重点放在算法的构造和原理上,每一算法又围绕数学模型、算法原理、计算步骤和算法流程图展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各种算法的数学模型、计算公式和计算步骤,能画出各种算法的流程图,‘并能根据各种算法的流程图编程上机求解相应的数学问题,掌握差商、差分的性质并能推导和证明,掌握插值和数值积分、微分各种算法的基本理论和误差分析及3种三角分解公式的简单推导。
新教学大纲中,课程内容是以知识点为基础的体系架构,包括概念、知识点、原理、方法、应用、案例。教学要求由深入到一般共分为3个层次:掌握、理解、了解。以插值方法理论教学要求为例,如表1所示。
每个教学环节都有符合教学要求难易适中的例题作为课后作业留给学生,促使学生复习,巩固记忆,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实验根据实验出勤、态度、程序设计、实验报告等评定实验成绩。要求学生以以下几个实验环节做足准备。
(1)实验预习。预先编写相应程序,能正确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2)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方法正确,算法设计正确,能独立解决实验中出现的一般问题,而且实验结果正确。
(3)实验报告。内容全面,字迹清晰工整,数据记录、处理正确,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正确。
3.3 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采用开卷考试,成绩由理论考试成绩和实验成绩组成。
3.2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为学生的就业竞争和未来职业发展储备能量。以插值方法实验教学要求为例,如表2所示。
(1)理论成绩,占总成绩的80%,主要考查学生数值算法基础、算法原理、数学模型、算法流程图及误差分析等的掌握程度。
(2)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主要考查学生编程能力,要求完成从数学模型、公式、计算步骤、算法流程图、编写代码、调试到撰写实验报告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电视技术;职业技能
《电视技术》课程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等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是一门涉及元器件、信号波形图和电路图等专业较强的课程。教师要从职业技能培养出发,以电路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能力训练、电路的读图能力训练、电路故障检测能力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电路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能力的训练
要求学生能对电视机元器件进行识别与检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本专业技能知识的应用能力。
1.声表面滤波器(SAWF)的检测
彩色电视机中频电路普遍采用了声表面滤波器,它能够一次形成彩色电视机所需要的中频特性,而且选择性优良。对于声表面滤波器检测,我们可以单独测量SAWF各引脚间的电阻值,对于性能良好的SAWF,其中两个输入端①和②,两个输出端③和④以及两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之间的电阻值均为∞。
2.陶瓷滤波器和陶瓷陷波器的检测
为了实现信号选频,在电视机电路选择了滤波器,也采用了陷波器。在实际电路中,这两种器件虽然标识不同,但形状基本一样,容易混淆。电视机中6.5MHz陶瓷滤波器多为三端器件,一般位于预视放电路之后,是音中放的主要选频元件。而陶瓷陷波器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所以6.5MHz陷波器一般都设置在预视放电路中,用来抑制伴音对图像的干扰。通过单独检测引脚间的电阻值或者在线检测,可判断其是否损坏。
二、读图能力训练
通过电路原理图掌握维修电视机的依据,看懂电路图是每个电子专业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素质。
1.方框图读图训练
在分析一个具体电路工作原理之前,先分析该电路的方框图,有助于读懂具体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特性。方框图粗略表达了某电路的组成情况,给出了这一电路主要单元电路的位置、名称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连接关系,在读图时要注意各单元电路之间信号传输方向,即电路中箭头所指的方向,箭头方向表示了信号传输的方向。
2.单元电路图读图训练
单元电路图是学习整机电原理图的基础。单元电路图就是将整体电路划分成若干个单元电路,然后再根据单元电路的特点来分析其在整体电路中的作用。通过单元图的读图训练,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读图方法,也巩固了专业基础知识,加强了知识的连贯性。
3.整机电路图读图训练
整机电路图是由单元电路组成的。只有把单元电路分析透彻了,整机电路才容易掌握。在读整机电路时,先从直观入手,例如开关电源部分,首先找到220V输入端,然后查找整流、滤波、启动电路、振荡器/开关元件、稳压电路(脉冲调制电路)、保护电路和直流稳压输出电路等。其次就是找易读电路,如伴音电路、高频接收电路、行场扫描电路等。最后再读较难的电路,如彩色解码等。在读整机电路时,也可以从关键电路、关键元器件着手,逐步提高读图能力。
4.集成电路的读图训练
电视机采用的集成电路种类繁多,如CPU微处理集成电路、小信号处理及彩色解码集成电路、场输出集成电路、音频功放集成电路、伴音系统集成电路。掌握集成电路各引脚的作用是读集成电路的关键,可以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或根据集成电路的内部方框图分析。
三、电路故障检测能力训练
1.电路不带电检测训练
不带电检测可以通过直观检查法、电阻测量法和温度测试法对电路进行判断,以求对电路有初步的了解,如元器件是否损坏、变质,是否存在开路、短路等情况。
2.电路带电静态检测训练
电路的静态检测是指电视不接收信号条件下对电路电压的检测,以判断电路是否满足正常工作条件,元器件是否工作正常,如检测放大电路时,通过对静态工作点的测量可以判断电路是否工作在放大状态。
3.带电动态检测训练
电路的动态检测是指电视在接收信号情况下对电路电压、电流进行检测。电视电路中有许多端点的工作电压会随外来信号的进入而明显变化,变化后的工作电压便是动态电压了。
4.示波器检测训练
在电视故障维修中,我们最关注的是信号,它是以波形的形式来体现的。在用示波器测波形时,除测量其幅度外,还要测量波形的周期。必要时,可以参考维修手册上的正确波形加以对照,以便准确地判断出故障的范围。
参考文献:
一、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的知识方面。
(一)美术知识分析。
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每一个学科的基本任务,但是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术学科需要给学生传授哪些知识,哪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可以受益终身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注重技能的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掌握了相当于空壳子的理论,一来,对学生对教师都是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二来,学生并不能够通过学科的学习获得真正的知识。所以,教师需要改变教学观念。深入的分析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讲解的重点。
一般来说,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在知识传授方面应该将重点放在“美术语言”方面,帮助学生真正的了解美术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终身受用的必备美术知识。美术语言大抵分为两类,一类是视觉元素,也叫美术元素,具体包括线条,明暗,形体,色彩等等方面的内容,另一类就是设计的原则,包括均衡,比例,节奏等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美术学科中十分基础但是又很必要的知识,可以说,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受益终生。
(二)美术知识讲解策略。
教师在进行美术知识的讲解时,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渗透,要让学生深入的了解相关的知识,由于这部分内容可能在讲解的时候稍显枯燥,所以,教师就要善于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适当借助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设备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和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冲击,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想象能力有限,理解能力也有限,所以,教师在进行部分知识的讲解时,学生可能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利用多媒体设备,例如在讲解色彩的具体情况时,教师就可以找一些具体的图片,或者是小动画,给学生进行演示色彩之间的变化,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进行观察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给学生带来直接的视觉冲击,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另一方面,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爱好特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适当的进行提问。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开展课堂提问,讲解前和讲解后都可以进行适当的提问。讲解前进行提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讲结构的提问,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具体检验。
二、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的技能方面。
(一)技能方面分析。
对于美术的技能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技”,具体包括学生对于美术学习中的一些技能,另一个就是“能”,具体包括当今时展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教师要通过美术学科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技能培养策略。
1.开展合作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开展合作讨论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达芬奇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达芬奇的名作进行欣赏学习,然后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所感所悟在小组内与同学进行交流,学习名作的杰出之处。
2.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悟生活。
关键词:图书推介;能力培养;职校;新闻报道;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54-01
出版物识别与推介课程是针对出版发行专业学生设计的,除了介绍基本的图书推介的方法之外,更多的内容侧重于传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综合知识和各学科的典型学说,旨在帮助学生开阔科学文化视野,逐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学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在日常教授这门课程时,要结合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变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一、引入社会新闻报道,不拘泥于原有教参
在这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校本教材和社会科学基础读本是课程教学的基础。教材里面是大段大段抽象的概念叙述、相对枯燥的定义,而且知识领域涉及很广,更像一本简化版的百科全书,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求较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侧重解释社会中光怪陆离的现象背后的原理,而非让学生对单项概念定义进行填鸭式背诵抄写。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各种社会新闻报道,因为很多新闻不仅鲜活,而且综合了两三个知识点。利用新闻把教材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讲,会更加活泼有趣,而且能让学生明白知识是鲜活的,不是印成纸张的文字,知识也不是孤立的,需要综合地动态地去理解和思考。比如Apple Pay进入中国,当时各种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它是一种基于NFC的手机支付功能,通过加密Token完成支付过程,不参与自有资金的管理清算,有着更安全更快速的特点。用户绑定银行卡之后,手机只需靠近POS机+按指纹两步就可完成,原则上不需要网络或其他信号支持。课堂上可以引入这个新闻,结合支付宝红包、微信红包,从互联网支付技术、互联网支付的安全性等方面,引发学生的讨论。设计的讨论问题如下:(1)大家有没有在手机上买过东西或发过接过红包?哪几个APP用得较多?(2)你相信互联网支付手段的安全性吗?自己或者朋友有没有被欺骗的经历?(3)苹果选择中国作为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之后亚洲第一个、全球第五个推出 Apple Pay 的国家,你觉得这一点说明什么?(4)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都需要打开各自的APP进行扫码操作,操作过程至少需要三步或四步,而Apple Pay支付更快捷。你是看中它的快捷还是它的安全?(5)与支付宝或者微信不同,Apple Pay更像是一个把银联发行的各种卡装在一起的电子钱包,你觉得Apple Pay这种策略聪明吗?你认同吗?当代学生是随着电子产品长大的,对手机的态度相比长辈更加亲切。这节课讨论得非常热烈,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新闻报道进行理论知识讲述的课堂教学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课后布置学生搜集在线支付的最新新闻,并对该技术或者行业提出自己的看法,写500字左右的调查作业。学生们基本上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支付特点,就互联网支付提出自己的看法,较出色地完成了本次的授课目标,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能力培养为先,不局限于教师讲授
无论书本教材还是网络上的资料,社会科学类的内容可谓繁杂、涉及面很多,要求授课教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教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中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初步形成,对一些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的初步判断,但是欠缺全面而理性的分析。教师在课堂上临时提问时,他们有时一紧张,往往只会讲“是、不是、喜欢、不喜欢”等基本判断,而对于现象背后的原因来不及思考或达不到理性高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提前告知下一个讲课重点,请同学们提前预习或者准备相关的新闻报道资料。比如,在讲授教育学这节课时,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出版发行专业“中高职贯通班”)和个人自身情况,就选择职校就学还是先读普通高中再上大学,展开全班讨论。自发组成正方和反方,各抒己见。正方说:“当下社会不重学历重能力,本科生多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而技校生学的却是实实在在的谋生技能,有上手快、擅长实际操作的优势。”反方说:“能力固然重要,但企业对素质更为看重。社会需要技术人才,而这类人才要以技术理论为基础,否则再好的技术也会过时,而技校对此培养相对欠缺。”通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自己专业的特色,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坚定了好好学习专业技能,不浪费青春宝贵时光的信念。通过精心备课,课堂讨论,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结束语
图书推介不同于图书著录和目录组织,它是针对部分藏书,以形象描述或抽象评论的方式进行的,通过图书推介工作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迅速及时地把优秀图书推荐给读者。在图书推介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学理念,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思路,把这门课程教活、学活,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具备较强的出版物发行营销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思茅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科学知识普及读本[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