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问题教学法

时间:2022-08-18 06:22:46

导语:在问题教学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问题教学法

第1篇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问题情境 互动性 探讨性 疑问性 合作性 竞赛性

“问题教学法”是指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采用预习笔记等形式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选取或归纳出典型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好的提问情境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好语言、环境等各种手段,创设符合需要的问题情境。本文就创设提问情境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 提问情境可具有互动性,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培养学生由问题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问题,有序设置能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的问题台阶,启发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去分析、思考、讨论,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如在教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 10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这一课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Where did you go? Why? 学生谈到有玩就有吃时,情绪特高涨。之后,我让学生四人一组用英语展开讨论,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讨论,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即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通过讨论,能扩展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动机,增强求知欲;通过讨论,还能让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掌握语言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提问情境可具有探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知识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新颖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不断地被提出与解决,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被激活,他们的兴趣与想象力才能得到激发。如在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时,我让学生讨论: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y? 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他们各抒己见,热情高涨。在上完这篇课文后,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特意设计了一道题: What will you be after ten years? 有的学生说自己是医生,替病人消除痛苦;有的说自己是警察,保卫人民的安全等等。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 提问情境可具有疑问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Doubt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这是创新的基础,是人们保持不断进取、探究的动力因素之一。例如,在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上 Unit 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时,我让学生讨论: What can you do on weekends? Why? 大部分学生回答:I can play computer games. I think it is interesting and exciting. 然后我设置了一道争议性的问题:Is it good or bad for you to play computer games?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在活动中,各组学生各抒己见,不甘示弱。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交流探究成果。争议性探究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没有谁对谁错,设置的目的在于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和创新。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既分享了学习成果,增进了友谊和信任,又为下一次合作活动打下了基础。

四、 提问情境可具有合作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育家曾说过“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应用学到的语言材料”,“语言学习的成功在于将学生放到一个需要用目的语言交流的语境中”。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是教学中的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团结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例如,做一些讨论题、总结性题型(阅读理解、完形填空、选择填空)时,我们通常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名组长,讨论问题时大家集思广益,小组成员互相合作,有争议时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将小组结果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向全班同学展示。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能力。

五、提问情境可具有竞赛性,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

竞赛以其特有的竞争机制促使学生不断超越他人,超越自我,从而取得长足的进步。英语竞赛的项目很多,如演讲故事、知识抢答、谜语竞猜、听力测试、笔试等。竞赛的形式、规则的拟定可因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开展次数要频繁一些,评奖面要宽一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参与的热情就会经久不衰。例如,在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 12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时,我让全班学生分成男女两大组进行问答,在规定的时间内,问与答多的组获胜。

如:

A:What is your favorite subject/ city/ food/ color/ teacher...?

B:My favorite subject is...

第2篇

一、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的初中学生,能力不同,层次各异,尤其在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能力差异更大。那么如何很好地应用问题教学法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呢?经过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进行:(1)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智力操作任务。(2)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把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上来。(3)运用问题教学法,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是的,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方式中培养读、写、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如何培养呢?可以用以下方来进行:

其一是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教学鲁迅的《故乡》,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可以这样点拨学生: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么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怎么我都没有想到呢?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点拨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学生发现问题,倒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读书中自己生出疑问来。其二是用引导对比的手段,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其三是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敢不敢提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明显的变化:学生处在小学阶段,天真烂漫,无所顾忌,什么问题 都敢提;上了初中,闭锁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心里的疑问(包括学习上的疑问),不愿展示在班级的众人面前,加之爱面子,爱虚荣等不健康心理也滋长起来,由于怕人家笑话,又不敢提问,在课堂上的提问渐渐减少了。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而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众多语文能力中最最基本的能力。这种基本能力,不仅在学生学习时期能发生迁移,即从语文学科的学习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去,而且在学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岗位和科研岗位之后,能迁移到一切情景中去。从语文基本能力迁移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运用问题教学法,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础上更高一层次的能力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教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所有的大人都说了假话,只有那个小孩说了真话,面对小孩的真话,皇帝会怎么想?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可以说出多种答案。

二、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问题教学法除了教师精心准备、科学设计、启发引导之外,还应把握以下几点,才能收到实效。(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现代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转变“师道尊严”的思想,以学生为本,努力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发问欲望。(2)要建立弹性、宽松的教学管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要注意把问题教学法同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避免因刻意追求发问而走形式主义。

第3篇

新科题目: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

一.新课引入:

在前几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那么如何证明直线和平面平行呢?(提问学生后教师给予总结)要证明直线和平面平行,只需要在平面中找到一条与该直线平行的直线即可。即可由线线平行证明线面平行。(提问)如何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呢?(学生表情迷茫,教师顺势揭示本堂课的主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走到教室门口反复打开门并移动位置让学生观察后提问)门与墙面的交线和地面是什么关系?(这时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垂直关系。继续提问)为什么该直线和地面具有垂直关系呢?(教师引导)提问:门在移动过程中门与墙的交线和门与地面的每一条交线有什么关系?(学生容易回答出结论)顺势解决本堂课的第一个知识目标:

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这就给出了证明线面垂直的一个办法。(提问)这个办法我们能否在具体问题中进行应用?(学生经过思考后会回答)不行。(提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难点在“任意一条”。那么如何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呢?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以下活动:下面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白纸,要求:不准使用道具和撕坏纸张,使得这张白纸直立在桌面上?(学生尝试,教师巡查并进行个别指导。)最后学生会发现:只需将这张纸随便沿着平行于边缘线的任何一条线折一下,就可以使得这张纸直立在桌面上。(提问)为什么此时纸张能直立于桌面呢?(学生回答:因为折叠线垂直于被折成的两条相交直线)由此可见,要说明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只需在平面内找到两条相交直线与该直线垂直即可。(学生带着成功的喜悦)教师顺便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目标:

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教师适时对定理中的关键字眼进行提示,学生便可很快掌握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后面的教学环节就不一一列出了。从最后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得很扎实,以至于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学生仍记忆犹新。

第4篇

一、什么是问题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来达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的教学思路.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合作性学习来解决真实性问题,进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的优势

1.问题教学法使学习具有探索性和主动性

“问题教学法”与我们以前的教学法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围绕问题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这两个环节.这首先是基于在传统的以讲述法为主的课堂上,学生是被动的,加上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差,教师用传统的讲授法时如果讲得不精彩,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放弃了学习;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发现学生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如果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是可以让绝大部分学生学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当学生在自学时有困难和疑惑时,我们就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让一些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得到解决.其间,学生当了“小老师”,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表达,也获得了成就感.在这一环节我们训练了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更着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2.问题教学法使学习具有问题性和参与性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来组织学生学习的,它要求学生通过或围绕问题进行学习,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综合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材料.学生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探索、解决,不但获得了知识,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解决问题的探索又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要求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及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实施问题式教学的原则

切合实际问题必须是基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基础上的,能够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或能够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相联系.

多样性和广阔性问题的提出不能“就事论事”,要有适度的开放性,既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也要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后,教师提出问题:除了铜锌外,还有什么可做原电池的材料?日常生活中的蓄电池、干电池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达到“以疑引思,举一反三”的效果.

奥苏伯尔认为,将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观念联结起来,可使新知识具有稳定性,防止其他知识插入,利于提取新知识.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考虑到知识的逻辑性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循序渐进,使教学流畅自然.

四、教师在问题式教学中的作用

“问题教学法”教学模式落实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作用.在“问题教学法”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首先是问题的设置,教师在备课中必须认真研究和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引导解决及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临时发挥.第二,从教学的模式程序和环节的实施来看,要求教师是一个理想的指导者,而这个理想的指导者既是一个学科专家,又是一个指导专家.就是说,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指导者与传统的教师相比,要表现为更多促进,较少教导;更多指导,较少直接教给学生结论.一个合格的指导者应具备两种基本技能,这就是学科能力和指导技能.因此,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设置问题,以完成教学过程.

2.引导学生的工作:包括提供反馈,就学生的推理过程进行提问和启发,鼓励他们对信息的批判性评价,帮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协调、整合基本知识与实际技能、适时点评等.

3.支持学生的积极互动: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调节,建立良好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的协作关系.

第5篇

一、科学地设计问题

运用问题教学法,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智力操作任务。整堂课,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培养学生自主提问

语文教学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是的,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方式中培养读、写、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总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如何培养呢?可以用以下方法来进行:

1.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教学鲁迅的《故乡》,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可以这样点拨学生: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么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怎么我都没有想到呢?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点拨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学生发现问题,倒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读书中自己生出疑问来。

2.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敢不敢提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明显的变化:学生处在小学阶段,天真烂漫,无所顾忌,什么问题都敢提;上了初中,闭锁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心里的疑问(包括学习上的疑问),不愿展示在班级的众人面前,加之爱面子、爱虚荣等不健康心理也滋长起来,由于怕人家笑话,又不敢提问,在课堂上的提问渐渐减少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可以用古今中外学者爱好质疑提问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提问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学业进步的关键,特别要使他们懂得,能提出问题意味着自己已经理解了问题的一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体味“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另外,教师在对待学生提问的处理上要多鼓励、多引导,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而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事实上,当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形成之初,提问质量不高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如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细小和琐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无关等等。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而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众多语文能力中最最基本的能力。这种基本能力,不仅在学生学习时期能发生迁移,即从语文学科的学习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去,而且在学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岗位和科研岗位之后,能迁移到一切情景中去。从语文基本能力迁移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6篇

甘肃省作为最后一批进行课改的省份,有许多可借鉴的东西,但作为一线教师来说,虽然之前进行了一系列的新课程培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课堂教学如何实施,如何突破重点、难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等等。为此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如问题教学法;对比分类教学法;史论结合教学法;分段单元教学法;启发自学教学法;发散思维教学法;动手实践教学法;系统优化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概念教学时,经常采用问题教学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问题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是学生自觉揭示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也是主体(学生)和客体(知识)运用、变化、对立统一的过程,从教学角度分析,教师必须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主动地发现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电动势的概念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课前预习,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去寻找电动势的概念,针对教材人教版选修3-1P432.2-1图,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假设可自由移动的电荷为正电荷:

问题一:电源外部、内部正电荷将怎样移动?

在外部,正电荷从正极到负极;在内部电源两端为了保持电势差,不断地把堆积在负极的正电荷移到正极。

问题二:为什么在电源内部正电荷由负极移动到正极?

正电荷在电源内部受到的电场力由正极指向负极,正电荷由负极移到正极,电场力做负功,显然,电源内部还有其他非静电力将正电荷从负极搬运到正极。

问题三:电源内部的非静电力做什么功?做功过程中的能量如何转化?

电源内部的非静电力克服电场力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问题四: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问题五:不同的电源,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是否相同?

不同的电源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不同,使电荷的电势能的增加量不同。就如同不同的抽水机;抽水的能力不同;使水的重力势能增加量不同。

问题六:如何反映不同电源非静电力将1C正电荷在电源内部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时所做的功?

由电动势来反映,即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1C正电荷在电源内部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即E=w/q。

总结电动势概念:如果电源移送电荷q时非静电力所做的功为W,那么W与q的比值w/q,叫做电源的电动势。

如学习动生电动势时,先假设在变化的磁场中有一与磁场垂直的闭合线圈,如右图示,且线圈中存在自由移动的正电荷。

问题一:当磁场向上而增加时,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

顺时针

问题二:电流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线圈中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如何?

顺时针

问题三:正电荷为什么顺时针方向移动?

肯定受到顺时针方向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只能是电场力。

第7篇

1.问题教学法的好处

一位好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教学,而问题教学法在室内设计原理的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学问来源于人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及存在的疑问。设计师设计人们的居住环境更是需要及时去适应不同人群对起居的要求和观点。据此,在最基本的室内设计原理上便出现了很多问题,教师要用问题的方式去改进室内设计原理教学,从而让室内设计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在教学中增加课堂的活跃性。室内设计中经常要考虑单个房间的局部设计和整体的协调性,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灌输知识,学生在脑海中就只会留下浅显的印象,如果此时教师能利用图片及示例来向学生提问,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设计原理的记忆,而且可以得到很多新的设计方法。

2.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好处

在教授室内设计时,教师往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面及层次,要求他们在看到任何一种设计时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新意识;第二,让学生在设计时根据国家颁布的法律规定不使用有害材料,还要满足相关部门的指标要求;第三,教会学生如何设计才是规范的,让学生学会参考资料和看图;第四,不管学生的设计是怎样的,教师都必须尊重并且去询问和指导;第五,教师不能手把手地从头教到尾,而应在教学中,一步步地以问问题的方式问学生的看法,以及对接下来的设计的想法。这几点是笔者在学习、查资料以及与他人探讨之后得出的结论,其他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够参考并且能相应改动再运用。这样,教师将教学变成一种师生互动的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实现教学目的,而且能够激发学生探讨室内设计的兴趣,进一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在室内设计原理教学中的优点

1.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室内设计在许多学生看来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而以往室内设计原理的教学一般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能否听得进去完全在于学生自己,这样的教学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很明显是不大令人满意的。要让学生完全掌握好室内设计原理的知识,问题教学法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对室内设计原理进行探索,主动掌握要学的知识。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分为四步。第一步是设置室内设计原理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先给出问题的前提,使问题的提出有所依据,只有这样,才能让问题的提出具有意义。第二步是向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应该与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有关。要想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相应的细化,让学生对问题的细节进行探讨,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第三步是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与探讨的基础上,而不是教师将答案一一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可以随机叫一些学生回答问题,得到答案后,对这些答案进行总结,点出他们的不足之处与独到之处,慢慢引导他们得出最终的答案。这样做能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毕竟学生自己思考过的才最难忘。第四步是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学生学习了室内设计原理以后,要将相关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室内设计原理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必须学以致用才有意义,避免学生在掌握知识后不懂得应用。

2.运用问题教学法的优势的延伸

第8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 高职课程 问题驱动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国际化,不断提高高职办学水平和学生的能力。双语教学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实施双语教学,是提高高职生就业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措施。良好的双语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迎接信息时代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应具备的能力。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交流合作日益扩大和深入,进一步要求高职课程的双语教学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构建双语教学模式,开展双语教学活动。

高职开展双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的“注入式”或“讲授式”教学法不能满足高职双语教学的需要,也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问题驱动式双语教学法作为一种集参与式教学法、案例分析式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优点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在高职课程中高效地开展双语教学,而且又能培养高职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

一 高职课程教学的现状

由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在开展双语教学的授课过程中常需把大量时间花在语言教学上,对英文教材中的重要单词、词汇和语法进行讲解,以达到让学生充分理解专业知识要点的目的。对于学生而言,在双语教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英语专业词汇常常力不从心,顾此失彼,很难跟上课程的进度,造成部分学生刚开始时对双语教学充满热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往往产生了畏惧甚至厌学。因此,当前高职双语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专业教学(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和语言教学(以提升语言能力为主)如何统一协调、两者兼顾。高职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在同一个授课行政班级中,学生的英语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有的学生已通过大学英语六级,有的则还没通过英语三级,这就造成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比较感兴趣,而英语基础差的则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甚至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对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教学。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问题驱动式双语教学法是一种较新的双语教学方法,特别是在高职课程中的应用。对于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解决什么双语教学的问题、在何种地点提出等,目前都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高职课程进行问题驱动教学,问题设置过难和过深,并不会起到预想中启发学生思考的兴趣的作用;然而有时简单的问题又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应用中,问题驱动式教学法也往往仅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由于课堂容量的现实,也难以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合作讨论的氛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 问题驱动双语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本专业同一年级有3个平行班,可参与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双语课程)教学的授课教师为3人,可同时提供双语教学班和中文平行班教学。学校具有完善的课程选修制度和程序,学生进行课程选修方便可行。本课程已开发中文教材和自编双语教材,满足本专业的高职学生顺利学习双语课程,完善自编双语教材的工作正在开展当中。本课程设有网络课堂,学生很容易在课前思考问题并开展小组讨论,教学场所为多媒体教室,方便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进行PPT解答,授课班级人数控制在45人以下,也方便开展课堂讨论。学校教务系统设有形成性考核成绩输入功能,极易对问题驱动式双语教学的多样化形成性考核进行客观评价。

1.提供双语教学和中文教学的平行班选修

授课前对学生的外语基础进行充分了解,以选修的形式让外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参加双语教学学习,中途可给双语学习较为吃力的少部分同学提供退出双语教学并参加中文教学平行班的机会。此外,教师本人要认真备课并开展双语教学,以达到本项目双语教学课堂改革的目的。

2.开展循序渐进式的问题驱动双语课堂教学

提出教学问题前,教师本人先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从易到难,从浅到深,根据授课计划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并考虑双语问题能否涵盖课堂双语教学授课的主要内容,能否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课前合作完成问题的动力。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完成的时间,充分引导学生利用自编教材资料、图书馆、互联网和在生产实践中寻找答案,鼓励学生以学习组为单位团队完成问题。问题驱动式双语教学法在双语课堂中的应用过程中,鼓励学生分组分批次针对问题在课堂上进行简明扼要的双语PPT讲解,教师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不偏离问题本身。在此基础上,整个授课学期长期坚持并重复运用问题驱动双语教学,使学生养成思考和合作解决双语教学问题的习惯,达到双语课堂教学的效果。

3.实施双语课程的多元化形成性考核方案

双语教学形成性考核方案的好坏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在考核学生课堂到课率和上课参与度的同时,考核学生的课堂笔记和课堂问题讨论。根据学生课堂PPT问题讲解的好坏给予作业考核得分,激发学生课外解决双语问题的动力和热情。双语教学作业鼓励学生以研究综述、研究报告或实践报告的双语小论文形式完成课程的期中考核。

三 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满足条件的学生选修双语课程,并在双语教学中设置难易适中的问题,创造机会让他们独立思考,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既调动学生深入思考课程问题的热情,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问题,并以组别的形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营造学生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氛围,利用问题驱动双语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提高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兴趣

利用问题驱动解决高职开展双语教学学生普遍兴趣不浓的问题,激励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利用多元考核方案,提高学生双语课堂教学的热情。

4.提高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循序渐进地设置双语教学问题,利用团队合作解决双语课堂问题,引导学生以双语报告完成期中考核,促进学生认真掌握双语教学专业内容,提高双语教学课堂效果。

第9篇

关键词:“问题驱动”教学法;等厚干涉;知识结构树;流程图

引言

光学是光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光电类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或从事光学相关工作不可或缺的知识.它以电磁理论和高等数学为基础,理论性较强,然而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物理和数学基础普遍较弱,课堂上学习兴趣不足,上课玩手机、逃课等现象并不鲜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光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各种教学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教学过程实施系统的科学规划[1],以优化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指导方向.“问题驱动”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为教学出发点,用问题规划学习内容,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获取以及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提升[2-3].本文以“等厚干涉”一节为例,探讨基于“问题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实施策略,为地方本科院校相关专业课程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1课程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

课程教学是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服务的,课程教学目标设定首先要解决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在哪些方面有所提升的问题.依据光电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理解薄膜干涉的基础知识,掌握以“劈尖”干涉为代表的等厚条纹特征,了解“等厚干涉”应用案例的知识获得目标;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理性思维、实践创新的能力培养目标;激发学生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创新欲望的素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依托于学习活动的实施.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需要分析学生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以及学生在以往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和缺点等问题.学习活动是学生基于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基础,对新知识的建构.过于超前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过程往往会使学生望而却步.充分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本课程授课对象是地方本科院校二年级光电类学生,学生在本节课前已经具备基本的几何学基础,了解干涉的基本原理、光程差计算等相关知识,这些是理解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作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理性认知、独立思考、辩证思维能力和一定的自学能力,内心具备较强的求知欲,希望获得存在感和成就感,对生动形象的学习内容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同时,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物理基础相对薄弱,对抽象的物理理论学习有畏惧心理,对物理类课程学习兴趣不足,课堂回答问题时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参与度不高,甚至转向玩手机游戏等方式,从游戏中获取成就感.以上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特征是教学设计考虑的重要因素.

2基于知识结构树的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需要考虑在各种教学因素的限制下,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内容选择和实施实现教学目标等问题.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知识点,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本节与薄膜干涉其他教学内容之间逻辑关系,以知识结构树的形式体现[4],如图1所示.“等厚干涉”和“等倾干涉”是薄膜干涉的两个重要分支,“劈尖”是“等厚干涉”的典型代表.以“劈尖”干涉为例分析等厚干涉理论及应用,重点分析“劈尖”的光程差、明暗条纹条件、条纹形状、条纹间距等特征,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等.

3“问题驱动”教学法的课堂问题设计

“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填鸭式教育抹杀了学习者的求知热情,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课程采用启发式教育,以问题驱动教学过程.过于理论化的问题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造成课堂上“只有问,没有答”的尴尬局面.问题的提出应遵循认知规律,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贴近学生生活.本节课课堂问题设计如表1所示.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堂参与程度和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4“流程图”式教学活动设计

本节课教学活动设计,在明晰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选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础上,以流程图形式进行规划[5],如图2所示.本节课教学活动首先通过物理实验创新大赛引出教学内容,通过动物结构色、太阳镜等引入新课.在学生原有的干涉知识基础上,以动态光路图分析薄膜干涉和等厚干涉原理,并通过增透膜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用手机牛顿环和牛顿环实验讲解牛顿环的原理和条纹特征,重点讨论“劈尖”的概念、原理、条纹特征及其应用.结合学科竞赛布置创新性设计作业.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每个知识点主旨设置相关的问题,通过“教”和“学”间的互动问答,推动课堂进程.问题的开放性使回答问题的时间难以掌控,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预留一定的弹性时间,互动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

5基于知识建构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需要分析教学过程中哪些环节或方法教学效果较好,存在哪些不足等问题.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积极的和不适合的案例进行总结和分析,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至关重要,为后续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提供参考.教学并非知识的单向传递,“学”是主体,教学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吸收、加工和转化,进行渐进式的知识建构过程[6].适合学习者消化能力的知识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在“等厚干涉”一节教学过程中,结构色和手机牛顿环等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引发了热烈的课堂讨论,对教学效果的达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引起共鸣的问题经常会是“超时”的,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问题设置数量和难度需要兼顾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知识水平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