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现场监理论文

时间:2022-11-28 20:02:51

导语:在现场监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现场监理论文

第1篇

1.1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建筑工程本身来说,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建筑工程本身,做好的施工现场质量控制工作,除了能有利于节省施工时间以外,还能有效避免因为验收不合格返工的情况出现。而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只有保障每一次的现场施工质量,才能在业内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更好地向前发展。而施工现场的有效管理则是决定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施工企业一定要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一般来说,现场管理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如施工材料管理,施工设备管理等等。施工材料管理是控制施工质量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企业在采购施工材料的时候,一定要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核工作,确保每一种材料都符合国家的相关要求后才能运入施工现场进行施工。施工设备管理,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会涉及到各种设备的使用,是影响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施工人员使用施工设备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杜绝不安全的操作出现,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1.2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成本管理施工成本就是影响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一定要做好施工成本的控制工作。当然,施工成本的控制与施工现场的管理也是密切相关的。施工企业要针对影响施工成本的各项因素进行施工现场的成本管理。一般来说,影响施工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人工费、施工材料的采购与保管、施工设备的维修保养等方面。施工材料采购管理的成本控制是整个施工成本管理的重点,采购管理应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要做好市场价格的调研工作,严格制定采购工作程序,控制采购价格,在符合采购标准的材料中选择最优的材料,还要注意材料的采购数量,一定要对所要用到的材料数量进行预算与合理损耗,避免采购过多的施工材料,这样既增加了采购成本又增加了对多余的材料的保管成本。施工设备的成本控制时,应注意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出现的施工设备停止工作的情况,若这种现象经常发生,不但需要在设备上增加维修成本,而且容易造成工期的延误。因此,施工人员在操作设备时,一定要按照相关操作步骤进行,尽量避免设备超负荷工作的情况,减少设备的维修次数。当然,平时也要对设备进行良好的保养,减少易损部件的磨损,减少设备出现故障的次数,从而进一步实现对施工成本的控制。

1.3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技术与质量管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也是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如何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来保障施工质量一直是企业面临的重大难题。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企业一定要做好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企业可以与专门的培训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施工技术的培训,保证企业的施工技术一直处在最先进的水平。当然,也要做好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企业风气。施工前组织设计交底工作,理解设计意图和设计文件对施工的技术、质量和标准要求。提高整体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另外,监理工程师要做好施工过程的技术参数控制工作,使工程现场各方面处于受控状态,当施工过程工中发生质量事故时,应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同时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2.加强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的办法

2.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施工现场的有效管理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其实保障现场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建立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之前,企业要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好施工现场管理的调研工作,争取制定一个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就目前的调查来看,一个完善的制度必须与施工人员的工作业绩挂钩,施工的主体是施工人员,工程质量的优劣与参与工程项目的技术人员,施工人员服务人员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们是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施工人员应遵循五大观念即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综合效益观念。因此,要建造出一个优质的工程必须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的、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对工人要奖罚分明,多鼓励、多举办各类生产生活竞赛活动,从精神物质上双管齐下,增加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

2.2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一般来说,建筑工程的现场管理是很难的一项工作,因为施工现场的环境较复杂,施工人员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要想实现施工现场合理管理的目标,就要有一个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所谓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就是要求施工企业要对建筑工程有一个合理的平面布置和资源配置,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施工企业的负责人一定要做好现场施工指导,全面布置施工生产活动,控制好施工进度,从而保证质量和安全。

2.3认真考察所需技术在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中会涉及到不同的施工技术的使用。现场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在正式施工之前仔细研究施工图纸,对涉及到的每一个施工技术做到充分了解。在施工企业现有的资源配置下,尽最大限度去优化每一道工序,做好具体的施工工艺上技术准备。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确保每一项施工技术都在控制之中,保障施工现场的施工质量。

2.4进行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方法已经成为了当今建筑工程管理的主流模式,它主要运用大量的信息技术设备,来实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详细来说,建筑工程管理部门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来替代人力管理,实现管理工作的高度自动化。相对于传统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模式具有管理效率高、人力资源消耗少、管理成本低、监管范围广等特点,非常适合现代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因此,管理部门应加快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建设步伐。

3.结语

第2篇

一、加强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重要意义

偿付能力指企业在债务到期时的偿还能力。保险公司以风险为经营对象,考察其偿付能力时不仅要求资产能完全偿还负债,还要超过负债一定程度,即必需拥有一定的偿付能力额度。因此,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实际是发生超过预期的赔偿或给付时应具有的补偿能力空间。据此,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有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采取定性手段对寿险经营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寿险公司资产始终大于负债。第二层是寿险公司必须具备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从以上定义还可看出,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离不开对寿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有效评估。实际上,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资产和负债的谨慎评估外,还包括寿险公司费率审核、资本金最低要求、保证金和盈余分配的相关要求,各项责任准备金提取标准和法定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的制订以及寿险资金使用控制等诸多内容。

做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意义重大,也有一定难度。寿险公司的资产中自有资本比例很小,大部分都是对被保险人的负债。被保险人生、老、病、死、残等保险事故的风险虽可依生命表、疾病表或残疾表给出估计,但合同的长期性却使寿险公司的负债总额难以准确把握。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投保人无法正确评价寿险产品,也无法充分了解寿险公司财务状况,要树立公众对寿险公司的信任,必需加强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最后,寿险公司承担着人身风险事故发生后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其经营状况不仅关系自身利益,还会影响千家万户。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寿险公司缺乏偿付能力还会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社会经济稳定造成冲击。因此,尽管世界各国寿险监管的模式和方法不同,核心都是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

目前,提高和改善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已成为我国寿险业面临的核心问题。2002年,寿险公司保费收入达2275亿元,已占总保费的74.5%。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人口规模的扩大、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今后中国的寿险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长期的粗放经营、投资渠道的严格限制和积累的利差损已使部分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面临考验。目前,业务的高速增长已使部分成立时间早、业务规模大的寿险公司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出现缺口。因此,在我国当前进行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方法的研究,除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外,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二、影响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风险因素

要做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首先要了解到底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威胁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风险主要有:

(一)定价不准。寿险产品定价不准,实际的死亡率、投资收益率和费用率远超过当初的预期,会对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造成压力。

(二)准备金不足。如果因为对未来风险的估计错误,提留的责任准备金与实际承担的保险责任不匹配,必然影响到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实现。

(三)投资收益率太低。投资收益达不到预期,寿险公司就无法兑现承诺,这在仍以固定利率产品为主的寿险公司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四)自有资本不足。自有资本越充足,寿险公司自留风险的额度越高,扩充新业务的能力越强,相反,自有资本不足,不但影响寿险公司的业务发展,还严重侵蚀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五)业务增长过快。对寿险公司来讲,业务增长过快,由于新契约费用增加和责任准备金提存压力,会影响寿险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的稳定,严重时还会影响公司的偿付能力。

(六)再保险安排不当。再保险是寿险公司降低和分散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再保险安排不当,当遭遇灾难性损失时必然会影响到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七)经营管理不善。盲目开发并大量销售风险较大的产品,核保策略或理赔处理不恰当等都会使寿险公司的赔付和保险金支出增加,导致亏损并严重影响偿付能力。此外,寿险公司内控制度不严导致的费用超支,资产管理、精算和财务人员的缺乏,甚至对销售人员等中介的选择不当等都会影响寿险公司的财务稳定性和偿付能力。

(八)资产负债不匹配。寿险公司负债的规模和期限往往不容易确定。如果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不匹配,资产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比例过高,就会严重影响资金的流动性。此时,即使寿险公司的资产是超过负债的,也无法履行保险赔款和保险金给付的责任,很难说它仍然具有偿付能力。

除了以上诸因素外,虚增资产、呆坏账过多、企业的重大变化、严重的保险欺诈、市场波动、法律变更和整个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危及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而要做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工作,必须从监督上述影响因素着手。以上的分析实际上是确定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工作主要内容的客观依据。

三、发达国家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成功经验

从发达国家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经验和实践看,要实施有效的偿付能力监管,必须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精算、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当然也离不开先进的监管技术和方法。

发达国家都很重视与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有关的法规体系建设,并总是试图通过不断修正以适应变化了的市场。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涉及寿险公司法定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寿险公司资本金及盈余分配、寿险资金投资运用、寿险公司财务会计、寿险公司不同业务偿付能力标准的差异、偿付能力监管的人力和组织保证等。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寿险业历史长短不一,有关寿险偿付能力监管法规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表现出所谓的英国体系、澳大利亚体系和北美体系等。

发达国家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工作中,大量合格的精算师和完善的精算制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寿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实质是监督寿险公司承担的风险是否控制在其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而准备金和法定偿付能力标准的制定、负债的谨慎评估等都离不开精算师的工作。在偿付能力监管的各种规定和制度等的建立过程中,精算师是最活跃的因素,正是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对整个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工作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紧跟寿险业务发展的需要。此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建立符合保险特点的保险会计制度,是偿付能力监管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而科学规范的报表体系和完善统一的财务报告制度,则是保险监管机构搜集寿险偿付能力监管有关信息的基础。

在发达国家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中,各种先进技术和创新方法的广泛应用也是一个显著的特征。在美国,利用最新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监管部门和各寿险公司间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电子数据信息系统以保证寿险偿付能力监管的早期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搜集到所需的各类财务数据。在寿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的监控过程中,各种标准值和比率的确定则离不开各种统计理论和决策技术的支持。

此外,发达国家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经验还表明,建立并完善保险保证金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多年来,发达国家中形式多样的保证金制度在寿险公司失去偿付能力时保障投保人和债权人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寿险偿付能力监管过程中,监管部门能够做的只是在他们失去偿付能力之前对其进行整顿,或在他们尚有足够资产偿付其债务时进行清算。当寿险公司丧失偿付能力时,为了避免完全由投保人和索赔人承担寿险公司无力偿付造成的损失,各种保险保证基金和投保人保护基金才是真正有效的保障机制。

当前,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自由化的影响,在发达国家的寿险市场上,放松监管的呼声很高,监管机构越来越侧重于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的监管,弱化对费率、条款、资金运用等方面的管制。此外,寿险公司的跨国经营也给偿付能力监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最后,金融一体化趋势的出现使得发达国家寿险偿付能力监管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但是,发达国家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有效措施,特别是上述几方面成功的经验对于我们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无疑是很好的借鉴。当然,要实现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有效监管还有赖于一个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成熟的保险市场。

四、我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薄弱环节

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过程中,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1995年颁布的《保险法》中就对偿付能力监管有明确的规定。1998年保监会成立后制订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又对寿险公司的法定偿付能力额度、低于法定偿付能力额度的处理办法做出了详细的规定,除了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外,我国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手段还包括资本金最低限额、严格的费率监管、投资渠道管制和保险保证金以及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等,对寿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评估也受到保险监管部门的严格控制。2001年,保监会制订了《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对长期寿险和短期人身险最低偿付能力要求进行了细化,还给出了寿险公司业务、财务和投资收益及信用等方面的监测指标,经过一年多的试用,于2003年3月正式颁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标志着我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框架基本形成。即便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无论在法律、法规体系还是具体的监管技术上都还有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关寿险偿付能力监管的相关法规还不健全

现有的法规和相关规定较为简单、死板,缺乏超前性,更缺乏科学性强的操作和技术指南。有关寿险公司资本充足率、寿险资金的投向及资金的变现能力等方面还缺乏一些基本的规定和要求,而这些都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影响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会计制度和财务报告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符合偿付能力监管要求的保险会计制度,根据目前保险业所遵循的会计制度做出的财务报告并不能满足寿险偿付能力监管的需要,某些中资寿险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甚至无法保证其能够向监管部门及时提供准确、客观的财务信息。此外,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科学的为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提供必要信息的报表体系和财务报告制度,有关偿付能力财务指标的信息披露也做得较差。

(三)精算制度不健全、精算基础薄弱

到目前为止,国内的寿险公司,特别是中资寿险公司仍然缺乏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级精算师,整个中国精算师团体还显得很年轻。精算师职业资格的认定、精算组织的建立和各项精算制度的完善等都还处在尝试阶段。由于缺乏独立的精算评估机构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和财务状况进行专业的审计和评估,外部对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评估缺乏可靠的基础。

(四)监管力量不够、监管技术落后

目前保监会对寿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力量还较弱,可利用的方法和工具也较少,监管水平还有待提高。高素质的监管人才队伍是寿险偿付能力监管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而监管部门还很缺乏既熟悉偿付能力监管政策,又精通寿险精算和保险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同时,监管技术也不够现代化,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较少,这些都制约了整个寿险偿付能力监管工作的效果。

五、加强我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法定偿付能力标准的科学性,增加资本充足要求

影响我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因素非常复杂,但保监会在新出台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中制定法定最低偿付能力标准时却采取了简单和更便于操作的模式,将最低偿付能力额度设定为寿险责任准备金和死亡风险保额的一定比例,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预警指标的制定中也有类似的问题。今后,在应用的基础上要不断总结经验,在有条件的时候对现有的标准进行修订,使其更具科学性。此外,我国目前除了在寿险公司的设立阶段规定有开业所需的最低资本金要求以外,对于开业以后寿险公司的资本是否充足缺乏具体的标准。为此,应尽快制订出台对寿险公司资本充足性的最低要求,提高寿险偿付能力监管工作的效率。

(二)加快精算制度建设和中国精算师的培养

为配合我国寿险偿付能力监管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应加快寿险精算制度的建设和中国精算师的培养工作。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下设的精算工作委员会应尽快完善中国精算师资格的考试和认可制度,配合相关高校和寿险公司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中国精算师。同时,还应加强精算制度建设,如尽快完善精算报告制度,加强各种精算技术标准的制定,在现有寿险公司精算负责人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寿险公司首席精算师或委任精算师制度,使其能够真正担负起寿险公司精算方面的领导工作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和科学详细的报表体系

各种财务报告是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基础。监管部门必须尽快提出寿险公司财务报告编制的参考标准和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当然首先要做的是改变目前国内寿险公司业务及财务状况不公开的弊端,增加其透明度。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偿付能力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对寿险公司经营风险的早期预警。这样才能在寿险公司发生偿付能力危机之前就进行干预,将因寿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四)建立并完善寿险公司的信用评级制度

寿险公司的信用评级是在全面分析寿险公司面临风险和公司实际财务状况的基础上,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做出的综合评估。对寿险公司进行信用评级,能使公众对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有一个客观了解,也有助于监管机构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监管。在国外的寿险市场上,一些著名的信用评级机构如贝斯特公司(AMBestCompany)、标准普尔(S&P)和穆迪(Moody‘s)等的保险评级对寿险公司改善其偿付能力状况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监管机构也应尽快引进或支持建立相应的保险评级机构,这对监管机构的工作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五)尽快实现保险监管数据的电子化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发达国家的保险监管效率,特别是监管数据的搜集效率大大提高。如美国的NAIC建立了一系列与偿付能力监管有关的数据库,各州的保险监管部门以及其他的数据使用者可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获取信息。这些数据库在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当然,要在我国的寿险偿付能力监管工作中建立一套电子化的监管数据库,首先必须要有统一的财务报告制度,即只有标准化的信息才能实现电子化,此外,还要建立保监会与各寿险公司之间的网络连接和信息交换的协议,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畅和防止上述信息被不当使用。

(六)重视寿险公司资产与负债的匹配

在寿险偿付能力监管工作中,除了保证寿险公司的资产始终超过其负债和维持一定的偿付能力额度外,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资产与负债的匹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足够偿付能力额度的寿险公司,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及时履行保险金给付责任,即不一定具备所谓的技术偿付能力。而目前我国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中却缺乏这方面的监管措施。为此,建议监管部门在分析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时,必须采用现金流量测试等手段对寿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情况进行监督。

(七)加强对外资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寿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如何对外资寿险公司分公司、子公司和直接设立的外资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有效监管成为一个非常现实和复杂的问题。除了根据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和各种偿付能力法定标准对上述机构的偿付能力进行动态监督外,还应该加强对其与母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的监管,更要关注其母公司或控股公司在国际市场的资信程度和财务状况。

(八)加强保险保证金和保险保障基金的制度建设

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上,总会有寿险公司失去偿付能力或遭遇破产的厄运,为此,必须建立专门保护破产寿险公司被保险人利益的专项基金,健全保护投保人利益的安全网。我国虽在《保险法》中规定保险公司按其注册资本总额的20%提取保险保证金,但没有规定如何使用该基金对发生偿付能力危机的寿险公司进行救助。保险保障基金的提取也没有考虑各寿险公司的规模和风险程度的大小。上述基金的投资运用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统一管理。为此,在今后的寿险偿付能力监管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保险保证基金和保险保障基金的制度建设,以使我国寿险偿付能力监管体系更加完善。

第3篇

(一)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建筑施工过程,资料管理问题主要是施工计划和施工图纸的管理,当施工计划、图纸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不符时,就会出现后续在现场施工过程对图纸进行频繁修改状况,不仅会延长施工时间、浪费资源,而且会影响到施工质量。

(二)材料和设备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建筑工程中所采用的材料和设备数量都非常多,在施工过程,材料和设备的存储、提取和使用的管理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原材料管理问题,如果原材料的质量无法保证,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工程质量不合格问题,甚至留下安全隐患。对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不仅对于企业成本和效益的控制有直接关系,对于施工计划的有效进行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中很多企业都对设备疏于维护,导致设备更新过快,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

(三)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之间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施工时工作人员不能明确自己的具体任务,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人员短缺或重复工作情况。还有很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安全意识缺乏状况。

(四)工程经验的总结上存在的问题。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情况不确定,施工现场可能出现很多意外状况,而在此种状况下,企业往往会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现象,导致错失了可以弥补的机会,酿成了严重的后果。

(五)施工过程中面临规章制度不完善问题。在建筑工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就无法保证各部门之间的有效运转,进而影响到施工效率。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技术管理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能保证施工的安全和有效性。

二、建筑工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三个基本原则

(一)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技术管理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施工现场技术管理中谋求效益。因为施工现场各种要素的有效组合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都要通过施工现场技术管理才能实现,现场技术管理如果混乱就难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效率。经济效益,一般来说与施工现场技术是一致的,只有施工现场技术管理达到标准化,才可以确保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高效科学的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技术管理工作应当按照科学事实执行施工工作,即:施工现场技术管理应该符合现代化企业相关标准,讲究科学管理。例如,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方面是否存在问题;施工现场人员和各种设备的安排是否合理等。在对工程施工现场技术进行科学管理时,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标准规范原则。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技术管理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就是施工现场的规范化管理。施工现场管理属于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所以其应当规范、有序的展开。而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就要求施工人员要服从管理人员的安排,形成共同协作、齐心完成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局面。除此之外,还应当严格按照施工规定和流程行事,按照规定作业方式和相关质量标准、建筑施工中的规章制度办事。因此,在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时,要严格按照规范的科学施工方法,制定管理标准和施工流程,从而实行施工现场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三、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问题的策略

(一)针对资料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策略。在施工前多个部门之间应进行会审,首先明确施工要求,其次对施工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在符合国家规定的情况下,科学地制定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从而实现保质、高效的施工目标。

(二)针对材料和设备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策略。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存储和使用,在每个阶段都要按照相关标准和操作流程执行,并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在各个环节,都要尽量达到成本最低化和质量最优化目标,保证工程的顺利完工。

(三)针对在人员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策略。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对现有人员进行科学测试,对不能胜任的人员要进行相应的培训,使施工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够满足工程施工要求。每个施工人员都要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在施工时,自身所面临的责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达到单位时间效益的最大化。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环境和工程的难易程度,科学量化工程考评,激励员工潜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四)针对在施工现场面临突发状况的策略。针对工程现场施工,要建立突发状况应急机构,而在出现突发状况时,应积极应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且把握机会,快速实施,使损失降到最小。同时善于总结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建立工程日志,储备施工经验。在以后的现场施工过程,可以对其加以借鉴。

(五)针对在工程现场施工过程中的制度不完善问题的策略。在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中,针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要结合实际不断健全奖励和惩罚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在施工时要加强工作人员的沟通,定期开会各部门之间的有效交流,合作解决各类问题。

第4篇

1.1一般资料:

选择妇产科患者100例,年龄20~36岁,平均(28.2±1.7)岁,胎位不正19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47例,妊娠合并贫血13例,早产18例,其他3例。患者对本次试验均知情同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选取病例应用常规方案护理。观察组分析护理常见风险,并制定预防和处理对策,具体操作如下。

1.2.1护理常见风险:

①患者因素:随着近年公众生存压力的增大,医疗风险增加,如巨大儿、早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人为制造安全隐患,部分病例和家属对分娩缺乏正确认识,未做好意外事件发生的心理准备。②医院因素:目前社会对医院护理质量要求明显增高,护理人员工作繁忙,易有不情愿、不耐烦情绪,易诱发医疗纠纷,加之缺乏自我防范意识,未对行为加以约束。③技术因素:未加强新进护士技术能力培训,理论基础薄弱,使其对自己的工作无法胜任和驾驭,导致不能对病情及时观察,做出准确评估。④医疗设备因素:未及时准备医疗设备,应对羊水栓塞、产后出血等突况,引发恶性事件。⑤消毒隔离因素:如未严格消毒会阴切口,引发感染等。⑥药物性因素:如催产素的用法、用量需准确,加强子宫收缩观察,并对用药速度及时调整。

1.2.2预防和处理对策:

①完善产前检查:加强并发症观察,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产检时做好健康宣教育,使产妇和家属有正确认识。②保障人力资料配备:保证护理人员数量,并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和专业训练,开展安全意识教育活动,加强风险教育,以使护理人员通过专业知识对风险加以预见,降低不良事件率。③加强技能培训:开展规范且严格的操作训练,对操作技能行是培训,还包括护理文件的书写,记录,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确保临床安全。④加强护患沟通:围术期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依据要求,保证隐私,使患者有被尊重感,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维持和谐护患系,避免医疗纠纷。⑤加强设备、药品管理:急救药品、器材需为应急状态,专人管理,药品需定量保存,及时检查,以备急需。⑥消毒隔离管理:掌握无菌原则,在对母婴护理中加强无菌操作,切口严格处理,并做好婴儿脐部观察,乳汁分泌障碍者,需辅助挤奶,母婴同室需做紫外线消毒,以防范不良事件。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创口裂开1例,创口感染1例,其他2例,总风险率为8%;对照组创口裂开5例,创口感染3例,其他6例,总风险率为28%;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高于对照组的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5篇

关键词: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模式

近年来,我国非寿险市场空前繁荣,成为国内最具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然而,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低估准备金业务集中度较高快速扩张费率竞争等。对比欧美国家保险业发展历程,发现这些问题恰是欧美非寿险公司20世纪90年代破产的主要原因。对于这些问题,我国偿付能力监管模式能否真实准确地进行反映?能否对财务处于困境的公司做出准确的识别和预警?因此,研究我国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欧美非寿险公司破产原因

保险公司破产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内部操作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原因,并且常因多种因素同时发生而导致破产。1990年美国Dingell报告及2002年Massey对StHelen’sMissionTransitCasualtyDrakeIndependent等8家公司的调研,分析总结了非寿险公司破产原因,主要有:低估准备金定价不足巨灾快速扩张(常伴随定价不足)再保险不足不可预见的赔案(如“沉石棉”案)欺诈贪污外购和委任的管理投资失败虚假报告等。

1999年,保险评级机构A.M.Best调查了1969-1998年之间640家破产公司的破产原因,其中214家公司不能识别主要破产原因。调查结果表明,准备金低估定价不足是非寿险公司失去偿付能力的主要原因,占破产公司的54%,见表1。

二我国非寿险公司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非寿险市场和监管环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公司经营暴露出许多问题,如精算规定变革业务结构费率竞争投资环境等。

2005年以前,我国非寿险业务按照财务规定提取赔款准备金。宋晓春(2005年)和张伟(2005年)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IBNR准备金提取的财务规定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财务规定低估了IBNR准备金。2005年,非寿险公司采用精算方法评估准备金,IBNR准备金比例远高于4%。然而,当总公司采用新标准衡量分公司业绩时,遭受到强烈的反对,“赔案报告体系不断现代化,为什么年底IB-NR赔案的报案和处理时间反而延长?”同时,税收部门坚持,“新财务管理办法不曾出台,精算办法由保险监管部门颁布(监管会计),税收计算应采取财务标准①(税收会计)”。双方各执一词,很显然,精算办法的实行还需要保险会计分公司精算实力等各个方面的配合支持,否则这种低估准备金的现象短期内仍将持续。

非寿险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人保太平洋和平安财险,2004年的保费增长率分别为12.920.23&.44%。中华联合天安永安等中小型财险公司迅速崛起,尤其是中华联合2004年和2003年保费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46.22%和263.39%。皇家太阳东京海上三井住友等外资财险也都以超过50%的保费收入增长率迅猛发展。2004年24家财险公司3年业务增长率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看出,同2002年相比,2003年和2004年保费增长率超过80%的公司占比明显上升。在快速扩张过程中,绝大多数财险公司采取“低价格高手续费”策略,新公司小公司甚至通过“恶性价格竞争”的手段,导致保险费率不断下降,手续费率一再攀升,车险业务普遍亏损。

公司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财产险车辆险货运险等少数险种。表2给出2004年人保太保平安等9家公司主要险种的占比及业务集中度的赫芬达尔指数H,H值越大意味着险种集中程度越高。表中数据显示,人保车辆险比重过高,接近70%,H指数偏高,太保平安太平险种集中度相对较低。中华联合天安主要集中于车辆险和企财险,H值最高。以美亚上海皇家太阳东京海上为代表的外资保险公司业务较为分散,H指数均低于0.35。当保险业务过于集中时,风险集中程度较高。

近两年,投资渠道不断放宽,保险公司相继被允许投资股票外汇资金境外运用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等,多样化投资有利于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然而股市波动剧烈,债市动荡,投资风险也日益凸现。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非寿险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恰是20世纪90年代欧美财险公司破产的主要原因,如果监管无法识别或控制这些风险,我国的非寿险市场也必然会发生破产的现象。

三我国现行偿付能力监管模式的缺陷

对于上述问题,我国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模式①能否真实准确地进行反映?占梦雅(2006)从欧盟法定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的理论根源出发,分析了偿付能力额度公式中计算比率和拐点的设置,并指出我国非寿险公司赔款额与自留保费之比普遍低于0.7,从而导致基于近三年平均赔款额的计算公式不起作用,需要重新修改标准。赵宇龙王证(2006)指出欧盟标准中隐含的假设不符合我国实际,并根据2002和2003年偿付能力报告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重新计算临界点和计算比率。

然而,上述修正主要针对模型参数的设定,并不能解决偿付能力额度模式结构上的缺陷。比如监管者根据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与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比率,即偿付能力充足率大小采取相应措施,而实际应用中,保险人可通过定价不足或低估准备金降低法定偿付能力额度要求。另外,目前我国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模式不曾考虑投资风险再保险人信用风险。具体表现为:

(一)低估准备金影响法定偿付能力额度要求

在偿付能力额度下,已发生赔款是计算法定偿付能力额度的基础,它的数值基于理赔的估计成本。如果准备金计提规定不完善,将可能导致不同的赔款成本估计,谨慎的保险人倾向于高估准备金,隐藏盈余;面临财务困境的保险人可能倾向于建立较为宽松的规则而低估准备金。低估准备金会增加实际偿付能力额度,而已发生赔款则受评估水平和业务规模变化的双重影响。已发生赔款可表示为:It=PtRt-Rt-1。

其中,It表示已发生赔款,Pt表示当年已付赔款,RtRt-1分别表示年初年末赔款准备金。因此,这里从准备金评估水平一致(年初年末具有一致的低估水平)和评估水平降低(年初正确评估,年末低估)两种情况,对业务规模稳定增长萎缩的具体分析。在准备金评估水平一致的情况下,业务增长时,低估准备金会导致低估已发生赔款,从而降低法定偿付能力额度要求;业务稳定时,低估准备金不影响已发生赔款和法定偿付能力额度;业务萎缩时,低估准备金会高估已发生赔款和法定偿付能力额度,但高估比例受系数23%或26%的影响,远小于实际偿付能力额度被高估的数额。在准备金评估水平降低的情况下,三种业务模式均低估已发生赔款和法定偿付能力额度。这样一来,公司可通过操纵准备金评估来应对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满足偿付能力比率,监管的预测力大为降低。

(二)定价不足降低法定偿付能力额度要求

依照第一种方法,偿付能力额度基于保费基础,会产生如下问题:保险人A定价低于预期成本(定价不足),而保险人B采用充足费率,两者法定偿付能力相同。但很显然,保险人A承担的承保风险远远高于保险人B。因此,保险人可通过定价不足降低法定偿付能力额度,虽然充足率满足监管要求,但实际偿付能力可能由于费率不足而进一步恶化。

正如1997年Müller的观点:法定偿付能力额度监管以保费和实际赔款为基础,难以应付长尾业务的风险。若保险公司的费率未经过审慎计算,运用保费指数时,必然降低法定偿付能力额度要求。虽然这个结果可以被实际赔款指数所修正,但会存在一定时间的延迟。因此,保费指数对长期业务并不合适,特别是第三者责任险业务。Müller提出完善偿付能力监管需考虑到第三个指数,即赔款准备金指数。不过,欧盟2002年偿付能力监管改革中未采纳这一做法。

(三)未考虑投资风险

在欧盟实施偿付能力额度之初,投资工具单一,投资环境稳定,完全可以不考虑投资风险对公司偿付能力的威胁,因此“非寿险第一指令”中未考虑投资风险。20世纪90年代以前,欧盟各国非寿险市场竞争激烈,承保亏损较大,投资收益相对比较稳定,常用于弥补承保损失。进入90年代后,资本市场长期疲软,投资环境开始恶化,股票市场大幅滑落严重影响非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投资风险越来越受到关注,1997年Müller指出,“现行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仅考虑承保风险(负债面),未涉及投资风险(资产风险)”,并给出考虑投资风险的方案。很显然,我国监管借鉴欧盟标准,并不适用于投资环境巨大变化的非寿险市场。

(四)完全信赖再保险

欧盟标准下,非寿险保险人可基于再保险降低法定偿付能力额度,享有50%的最低扣减①。而我国法定偿付能力额度计算中,两种方法均直接采用再保后的净值,给予再保险人完全的信任,即再保完全可以摊回。但随着法定再保比率限制的逐步取消,再保险市场完全放开,国际上自然和人为巨灾事件的接连发生,监管标准仍能不考虑再保险人质量类型,再保风险转移程度(如财务再保险),再保险人的违约风险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五)未考虑业务集中性风险

法定偿付能力额度计算中,均采用总额数据,即对于经营险种分散和业务集中的公司采取同样的风险态度,不考虑险种风险的差异。例如:车辆险与家财险的保费收入蕴涵同样的风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区域性同全国性保险公司相比,面临台风所造成财产损失,对前者可能是毁灭性的灾难,而对后者则可能非常微小。欧盟偿付能力额度模型从公司整体损失率出发,对于险种集中或经营范围狭小导致的风险未曾细化,因而很难从结构上进行解决风险集中性问题。

(六)未考虑增长风险

快速成长可能会隐藏财务上的问题,同美国风险基础资本监管模式相比,偿付能力额度监管并未对成长过快公司的超额成长加以惩罚。成长过快的公司常通过不足费率迅速掠夺市场,导致偿付能力隐患,尽管目前现金流充裕,但一旦赔付规模真实暴露,将引发各种问题,甚者破产。成长惩罚并非限制公司业务增长,而是引导公司稳健的成长,避免快速扩张带来的定价不足,核保理赔IT系统不配备等危及偿付能力的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可看出,偿付能力额度模式存在结构上的缺陷,根本不能通过改变计算比率和临界点得以弥补,必须寻求能够综合投资风险再保险风险,考虑业务集中性风险过度扩张风险,并引导公司确保充足准备金和费率,完善内部风险控制的新型监管模式。

四未来偿付能力监管模式

2001年国际清算银行提出“新巴塞尔协议”之后,世界各组织国家地区纷纷开展对风险的研究。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制定保险监管核心原则和方法,探索以风险为基础综合评估公司整体偿付能力的监管框架。继美国率先实施风险基础资本(RiskBasedCapital,RBC)制度以来,加拿大新加坡台湾也纷纷借鉴美国经验,构建并实施RBC体系。德国保险行业协会从1997年起开始研究风险导向型偿付能力监管模式,英国金融管理局除了按照欧盟的最低资本要求外,还要求计算增强资本要求(EnhancedCapitalRequirement,ERC)。欧盟2000年启动的“SolvencyII”项目也是朝此方向对各国保险监管体系进行修正。

美国风险基础资本(RiskBasedCapital,RBC)监管模式历经十余年的不断修正及调整,无论从结构涵盖面,还是风险分类因子调整等各个方面来看,都值得作为风险资本方法的范本进行分析和借鉴。它综合考虑了承保投资信用资产负债不匹配等风险,通过集中度调整反映公司业务(或资产)集中性风险,鼓励公司经营多元化,投资风险分散化。RBC监管要求根据公司准备金充足率调整行业准备金不利进展因子,如果公司赔款准备金低估,则历史准备金充足率降低,风险系数提高,同时配套各种完备的准备金规定,限制公司低估准备金;通过公司近三年赔付率调整,限制公司定价不足;对于扩张过快公司的超额增长部分加以准备金和定价成长风险惩罚,引导公司健康稳健的成长。上述诸多优点正逐渐被世界各国所关注,并受到青睐。风险导向型监管模式不仅是国际潮流之所趋,更是从监管角度解决目前我国非寿险公司面临问题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Dingell,FailedPromises:InsuranceCompanyInsolvencies,Febru-ary1990.

[2]谢志刚,周晶晗.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张伟.保险公司IBNR准备金财务规定的实证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5,(5).

第6篇

1.工艺流程

科学的工艺流程是土建施工中的重点、难点。在石油开采现场所进行的施工工艺往往会与实际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无法满足才有生产的种种需求,并为石油开采带来了巨大阻碍,一些采油设备必须要依附于坝体工程才能工作,所以制定合理,科学的工艺流程是维持正常开采秩序的必然之举,但是,现阶段依旧有很多工艺流程涉及时没有考虑到水流对于坝体的才冲击,这样一来坝体的牢固性就会有所损坏,并影响生产进行。

2.结构性能

结构性能稳定是土建工程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的关键,据我国相关规定,土建工程性能必须要与涉及图纸的要求相符合,同时内外部的土建结构布局和建造也必须要与法律规定保持一致。但是,由于土建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中存在数多问题,从而极大的阻碍了采油生产的顺利进行,例如:石油开采厂房性能差,安全隐患众多,因为这些隐患所导致的安全事故也屡见不鲜。

3.使用寿命

土建工程的施工寿命也是明文规定的,特别是一些油田建筑物,其各项规定必须要与国家所规定的年限保持一致,否则将会为未来的油田开采带来安全隐患与阻碍。如果是从施工单位方面来说,降低施工成本,保障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是其进行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但是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问题,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问题屡见不鲜,这样必然会导致土建工程施工使用寿命的减退。石油开采现场缺乏安全的生产空间,必然会影响其持续采油活动的进行。

二、油田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具体措施

对油田土建施工现场进行科学管理,积极的进行施工质量控制,是目前我国油田工程管理部分以及工作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从现阶段存在于我国油田土建工程施工中的问题出发,有针对行制定管理措施,下面对这些措施进行具体介绍:

1.勘测阶段

对土建工程建筑区划分确定之后,就需要专业的勘测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细致的勘测,为了确保勘测数据的准确,工作人员需要制定完善的勘测技术,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例如:油田石油开采极其容易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而出现质量问题,那么在进行勘测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就需要针对这个方面,强化监督,帮助勘测工作者更加科学,稳定的进行勘测,从而为日后的开采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2.施工阶段

勘测结果是施工阶段的重要依据,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外部条件对油田生产的影响和制约,在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管理,几乎是每一个工程都会进行的环节,但是管理的质量与效果则会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因此,进行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严格的按照这些制度执行,是保障油田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施工单位相关部门必须要做好这个方面,从而为我国的油田土建工程质量提高打好基础。首先,管理人员需要对地基、混凝土以及工业建筑物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使其管理一定要与国家相关规定相符;然后就是要合理进行现场工作人员的分配与调度,从而更好的维护施工现场秩序。

3.监测阶段

由于石油开采生产的特殊性,土建施工并非单独地建造活动,现场施工必须时刻与开采活动相结合。如:石油钻井是开采地下土层结构的一种操作,地面施工单位应对地下钻井活动时刻监测。设计自动化监测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监控平台,对土建工程的作业状态及安装质量综合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现场人员处理。

4.维修阶段

机械化土建施工模式正积极推广,通过调控采油现场的起重机、挖掘机等大型设备,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难度,保证了现场作业的安全进行。综合维修土建工程施工的重点工作,大大降低了机械故障及工伤事故的发生率,也是解决土建工程安全问题的有效措施。定期检查采油现场土建施工所用机械设备的状态,及时维修故障设备或更换新的装置。

5.现场钢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管理

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性能源之一,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剂、杀虫剂、化肥及塑料等的原料。鉴于石油资源对社会其它产业生产的资源价值,全面控制土建工程的施工标准化建设,进而建造即安全又高效的石油开采环境。钢筋混凝土是土建结构的主要组成,决定了土建构筑物及工业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应将其作为施工质量管理的一个重点。采油现场需建立高科技的安全管理体系,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组建安全模式,综合监督控制土建结构的施工质量。

三、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文明施工;要求

【 abstract 】 construction is the important form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entity process, is also the main steps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e construction site is also set human, financial and material resources of the job site. Due to its complexity, sexual, so in order to have the construction site, level, in a planned way the civilized construction is indispensable, such not only can maintain stable,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still can guarantee the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after the security problem. So how to effectively supervise and construction of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is to make.

【 keywords 】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ite;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施工现场中,任何施工事故的发生都会引起施工现场的秩序混乱,威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还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公司的信誉问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建筑市场竞争更加残酷,企业围着市场转,眼睛盯着市场干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施工前创造良好的环境,施工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环境,这是对自己生命的关爱,也是对别人生命的关爱。因此推行文明施工建设,加强文明施工和文明作业建设,不仅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信誉度的关键因素,也是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人员安生命安全的主要条件。

1.创建文明的施工现场

施工单位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按照施工现场的具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观贯穿在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工作中,要狠抓措施落实,主动融入大开发、大建设形势当中去,以创新和完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机制为保障,以督促落实工程建设各方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责任为重点,以强化监督机制为手段,切实把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有机结合起来,开创监督管理工作新局面。创建文明工地,推行文明施工,为企业的良好的形象打下了基础。

2.创建文明施工现场的必要条件

(1)施工场所的分类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的场所按照它们的范围和施工特点可以分为,工程建设区域、施工区域和施工作业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有各自的特点,如工程建设区域,都包含了竣工、施工、待建区域,以及企业生产、生活的区域。而施工区域就是仅仅就只是施工工人在正在进行建设的工地,在这个工地不仅仅工人施工,还有包括材料堆放,和生活临时区域。施工作业区域,它包括单项作业和正常配合作业区段,以单项作业为主,其他配合作业为辅。交叉作业区段,及多种作业交叉和协调进行的区段。在交叉作业区段,没有明显的据主导地位的单项作业,在各项同时交叉进行的作业之间需要进行很好的协调安排,确保有条不乱和安全顺利的进行建设。最后的特殊作业区段,在这个区段,项目有一定的危险性和难度性,需要高端的技术施工人员在此进行施工建设。

(2)施工的平面布置要求

现场布置图必须根据场地实际合理地进行布置,设施设备按现场布置图规定设置堆放,并随施工基础、结构、装饰等不同阶段进行场地布置和调整。道路与场地道路畅通、平坦、整洁,用混凝土浇捣,不乱堆乱放,无散落物;建筑物周围应浇捣散水坡,四周保持清洁;场地平整不积水,无散落的杂物及散物;场地排水成系统,电力系统,保证顺畅不堵。建筑垃圾必须集中堆放,及时处理,消防设施齐全,避免垃圾的乱丢乱放引起的火灾。凡市区沿道路的建筑工地周围,应设置不低于2.5m的围墙,围墙两面刷白。外面涂上建筑物名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内容,企业标志,设施标牌工程标牌和安全标志都要种类齐全。

(3)施工现场的卫生要求

生活卫生应纳人工地总体规划,落实卫生专职管理人员和保洁人员,落实责任制。施工现场须设有茶水亭和茶水桶,有消毒设备。工地有男女厕所,有便溺设施,落实专人管理,保持清洁无害。工地有男女更衣室,有防窃措施,保持室内清洁。工地设简易浴室,保证供水,保持清洁。现生活垃圾必须随时处理或集中加以遮挡,妥善处理,保持场容整洁。 在施工中不带泥沙出场,并做到沿途不遗不撒,道路与场地道路畅通、平坦、整洁,并还有排水设施。还要有卫生检查消毒工具,定期对卫生进行打扫和检查,保证施工人员的在无污染的环境下健康积极的施工。

(4)施工材料、机具堆放保管的要求

对于施工的原材料,要按照材料的性质,如防水、防晒、防碎等具体的要求,堆放在合理的施工位置,既不能影响施工进度,也要为施工人员能够提高方便。对于易燃、易爆和有毒的材料要放在阴凉和通风的位置,避免放错位置而导致的安全事故。严禁乱堆、乱放的,特别是杜绝把材料堆靠在围栏、广告牌位后,这样是为了防止倒塌等意外事故的发生。现场的材料管理人员要做好材料的管理和记录,做好材料统计报表。

(5)施工管理人员的要求

只有重视施工现场管理,才能促进文明施工,要全面提高全企业职工现场管理意识。众多的建筑施工优秀企业家对抓好施工现场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紧迫性形成了共识,要把企业的最高管理者重视施工现场管理意识,转化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施工生产过程的群体施工现场管理意识。所以企业就要有高素质、高文化、高专业的管理水平施工管理人员。从项目经理再到施工人员,从企业办公室再到施工现场,都要有高度的负责和管理。企业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确保每一个员工都能有良好的岗位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从员工的最底层做到人人关注文明施工、人人参与文明施工管理,来达到企业乃至国家的高度重视,来完善建筑文明施工管理模式。

3.督促施工现场文明建设,保证工程质量安全

监理机构在施工现场要督促并且检查,施工人员的进度和工程的质量,要求施工人员要规范、合理的制定自己的任务目标和进度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并把质量管理的重点投放在施工现场,建立以项目为对象的施工现场质量保证体系,突出施工现场质量控制。在施工现场进行“三检制”的实施,现场QC小组工作及时做到质量信息的反馈,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做到施工现场“防、检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施工现场积极推行“讲、帮、防、卡”的新科学的质量检查方法,建立上道工序要为下道工序负责的责任制。进行奖惩制度,为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应当对每次检查中做得好的进行奖励,做得差的应当进行惩罚,并敦促其改进。

4.结语

如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避免不了的会出现,管理混乱、施工现场粗糙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必须做好文明施工的基础,从自己做起,不搞花架子,严格检查与考核,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争取由企业的带领下做到,人人负责,人人管理的施工观念,让文明施工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才能使我们的文明施工管理上一个新台阶,来更好的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良.试论如何加强建筑企业文明施工管理[J].大众科技.2007.(03).

第8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问题;措施

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仅影响整个建筑工程能否按规定工期交工,更决定了整个建筑工程的功能使用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安全问题,包括建筑的安全性能和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一般施工现场劳动者多,人流量大,保证施工现场每个工作人员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这时,良好的施工现场管理就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有效减少安全隐患,让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可以更加安心的工作,进而又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

1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在技术层面存在诸多问题。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所涉及的范围和层面较广,施工的工序较多,且覆盖面较宽,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就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一些管理人员对专业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严重不足,对施工中应用的原材料和各种新工艺、新技术不能有效掌握及运用,对图纸造成的设计不规范现象很普遍,技术控制和全过程管理不到位,使施工的质量严重下降。有些工程施工的工序非常复杂,要求较高,而施工人员一般未受到过正规的施工训练,这对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很多施工人员的素质不高,施工的专业能力不足,对施工中业务操作不太熟练,还有一些施工人员几乎没有收到任何训练就直接上岗,出现违规操作,对施工的质量安全和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1.2 施工现场的材料堆放不合理。在建筑工程施工时,对于原材料的堆放应规范和统一,材料进入现场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和审查程序,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合格。然后,通过整齐归类和摆放,而在实际的施工中,常会出现施工人员不按要求和规范对原材料随意摆放的现象,不同的材料如果混合摆放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并影响材料的使用和性质。对一些工具(例如脚手架等)不按规定摆放,不重视管理和设备的保护工作,就会造成设备和工具的遗失或损坏,不仅会使施工的成本控制受到一定的影响,还会危及施工安全,对施工带来许多安全隐患。

1.3 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有待提高。建筑施工现场人流量比较大,施工工作人员较多,安全问题就难以得到保障。如果工作人员本身的安全意识不提高,自身没有具备专业的安全生产知识,抱着侥幸心理开展施工作业,那么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就容易发生。

1.4 施工现场的质量问题 。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是整个工程中很重要的部分。在施工完成时,因工程巨大,占地面积广,一般是抽样检查,以此来验证整个工程质量的优劣。因为抽检和质量的波动性,往往会出现质量漏检问题,一旦出现问题,整个工程都会受影响,甚至会被要求返工返修,这样费时费力,还会使企业在加强预防控制上的费用提高。

1.5 施工现场的监管问题 。施工现场要有良好的监管制度,在每个建筑工程开工时,都应该要求每个部门人员严格服从组织,按要求执行组织命令,有组织、有纪律的完成工程任务。如果管理不善,就会出现擅自离岗、组织松懈、材料摆放不规范、施工机具保护不严、用电私搭乱接等等,这会对施工现场的工作环境造成混乱,极易导致事故发生。

2 建筑工程施工中现场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健全现场管理制度。制度是工作进行的准则。健全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个人的岗位责任制度。按照不同的专业或者方位、片区进行分片,建立起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度。第二,经济责任制度。将施工现场管理列入到承包责任制中,将现场管理与经济责任相结合。第三,检查制度。检查制度包括日常检查制度和单位时间检查制度。检查制度中应明确规定检查的依据、责任人、检查方式等。检查要全面且专业,并且检查结束后要填写相应的表格,在张榜公布的同时对不合格的地方进行处理。施工现场的检查要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进行,检查时可以采用随时抽检与定期检查相结合、专业检查与综合检查相结合的、个人检查与集体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第四,奖惩制度。完善的制度一定要包括奖惩两方面。施工现场管理制度中要明确的规定奖、惩的细则并保证奖惩制度的兑现。第五,持证上岗制度。进行现场作业的员工尤其是专业性强、潜在影响大的工种都必须持证上岗。第六,专业管理制度。施工现场管理的专业众多、综合性强,需要在制度综合管理制度的同时建立相应的专业管理制度,内容包括有安全、质量、消防、环保、机械等

2.2 合理编排现场施工的组织计划。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中,首先应该完成的是对现场施工计划的编排,在施工开始之前对现场的每个方面都进行检测勘察,按照所勘测结果、工程的承包合同、标书、设计图纸、地质的勘察研究以及对行业的标准规范等一系列文件,根据甲方所提供的编制文件以及在现场施工的组织计划。所编排内容大概包括工程的概况分析、各部门的分部规划、施工进度的安排、特殊情况时所应用的具体措施等,只有通过实施这些做法才能够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解决所遇到的难题,保障其施工顺利。

2.3 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要注重对人才的运用和管理。对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要不断地吸收优秀的施工人才,对于技术熟练、施工经验丰富的人员,要给予优厚的待遇并赋予一定的管理权力,使施工现场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加强施工的效率和进度,使施工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在施工之外,要选择合理的时间,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对施工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和施工能力的培训,使他们的施工技术不断得到提高。要注意对施工人员的分配和管理,善于发现施工人员的特长,人尽其才,发挥施工人员的积极作用。

2.4 加强建筑材料管理。建筑材料在工程造价中的比例非常大,所以稍有闪失,就会对总体造价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在施工之前应对所需的建筑材料进行市场调研,寻找最佳货源。材料采购时要明确列出材料的规格、数量、价格、供应渠道、保存方法,避免材料的浪费和工程造价的提高。

2.5 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要提高施工环境的卫生管理,需严格遵守安全条例。工地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火,防电,高空作业时要带安全绳安全帽等。对此,要派出安全小组进行时课检查,反复督促提醒,做到安全无小事。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国家建筑工程建设方面的相关标准,结合建筑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企业安全管理手册;落实岗位责任制,杜绝一切安全隐患,将建筑工地的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

3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复杂的活动,对工程而言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施工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加强管理措施的创新,不断进行优化,进一步健全现场施工管理体制,促使施工水平和工程质量有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志远.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主要原则与管理方法[J].中华建设,2014 (04):110-111.

第9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工程管理问题现状

1、工程质量意识淡薄,将利润的获取作为管理目的,出发点不正、立足点不对

从当下的建设氛围绕中可看出,大多数建筑承包商普遍存在质量意识淡薄、恶意偷工减料等现象,其操作目的是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因此,导致出现了质量下滑甚至豆腐渣工程大量涌现的现象。从这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推测,有时建筑工程中上频频出现质量问题,并不是因为承包商的管理能力低下或是专业技能差,而是由于其自身的质量意识淡薄,出发点不端正,立足占不对,将工程的利润作为管理的主要目的。正因为如此,个别工程项目的项目部在工程动工建设时往往没有配备足够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没有建立真正有效的现场施工质量保证体系,更有甚者,有的承包单位还擅自改动设计,不按设计和规范来组织施工。建筑工程施工现场障碍多,往往施工条件差,施工环境也较为复杂,加上部分施工单位的现场技术人员施工经验缺乏等等这些,都将直接导致施工组织不合理和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混乱等后果出现,给工程管理带来致命隐患。

2、监管职能机构不健全,未能真正起到良好的监管效果

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中,对工程质量的监管,单单依靠施工单位的自检是远远不够的。在几方角色定位中,最为重要亦最为直接的还得依靠业主聘请的监理机构进行监管。由于监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现场监理人员要具备专业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品行良好等综合素质,假如其中某一个方面存在欠缺,那么,在实际的工程管理工作中就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然而在现阶段,监理行业存在着一个令人忧虑的弊端,就是目前监理行业的监理单位数量每年都有大幅的增加,监理市场的低水平和低收入层次竞争激烈,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使得大多数中、小型监理单位在现场监理机构的投入管理上无法按照常规要求设置,有些监理现场甚至严重欠缺质量控制的正常程序、制度、手段。对监理单位而言,常规的工序验收制度是监理对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基本条件,也是监理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一项。

二、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1、应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工程管理体系

近年来,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由于国内管理理论和经验的缺乏,导致了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始终难以全面确立。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的建立是一个专业性十分强的问题,必须由资深的建筑学科专家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共同来组织实施,才能最终实现。在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建筑行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论,还要积极吸取世界上先进的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与方法,并对各方面资料加以综合和整理,以实现建立一套符合当代中国建筑行业实际情况的工程管理思路体系。只有以健全的工程管理思路体系作为建筑工程总体管理水平提升的基本保障,才能确保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2、严格控制建筑材料质量

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的确定,需要施工方安排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开展着一项工作,在选购建材的过程中,要以“资金消耗低、利用价值高、材料质量过硬”为指导思想,对于材料供应商货比三家,审查其资质和产品合格证书等材料,根据需要可以对所供应材料进行抽样检查,最终选取符合工程建设的材料。

3、提高工程图纸设计质量

施工图纸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图纸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质量。要选拔资质相应的设计单位,积极推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从源头上面消除设计出现质量问题。审查的重点应在于施工图设计是否存在违反国家强制性标准条文,设计方面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损害公众利益。设计交底前,施工单位、监理把问题汇总,在设计交底时把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的找出来、解决掉;对于一些设计不完善的工程,要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写成书面材料,详细说明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工程造成的负面影响,完善设计,为施工铺平道路。

4、从施工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健全施工单位管理体系、质保体系、技术管理体系。管理健全是施工单位能够干好工程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主要手段。具体内容包括: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组织机构: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制度:专职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资格证、上岗证。审核施工方案是否可行、完善、切合实际。具体内容应包括: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技术规范要明确;施工的程序、步骤,安装部分须与土建的进度结合起来安排,总共有多少工作量,一步步如何展开须表述清楚:人员、器具的配置,其中管理部分要明确各岗位人员名单及职责;工程质量、进度的保障措施:安全保障措施等。施工方案要成为真正能够指导施工的一个文件。提高施工企业的综合素质。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改进施工操作工艺,加强施工技术人员对规范、规程的学习,认真组织施工,减少因施工不当造成的质量问题。

5、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

控制工程的质量,除了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措施和质量控制方案之外,还要发挥施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实行质量奖惩不是目的而是质量创优的手段,通过奖惩措施制定和执行,能够树立和培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鞭策和警示作用。提出改进意见,互相交流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对监理、项目部、作业班组直至具体质保人员实行奖、罚措施。

6、坚持施工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技术交底制度

操作规程是根据设计要求、施工技术规范、施工条件、施工方法和工人的先进操作经验制定出来的,是施工技术客观规律的反映。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是保证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职工施工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步骤。因此,施工单位必须组织工人认真学习有关操作规程,使之贯彻干施工全过程。此外,还要作好技术交底工作。通过技术交底,可以使职工了解工程的设计意图,明确施工方法、质量标准和操作技术,便于他们按图纸的要求进行施工。

7、实施严格的检验和奖惩制度

首先要明确施工质量标准。施工图、设计说明及设计变更、国家颁发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和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均为工程质量所应达到的标准。施工单位对质量标准要一丝不苟地严格执行,做到每道工序均严格把关,完工后认真自检。在施工过程中,不得偷工减料。对于工程质量搞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精神和物资奖励;而对工程质量差的,则必须责成其返工、修补,以至给予行政或经济处罚,做到奖惩分明。

【参考文献】

[1]万小媛 如何加强项目工程成本管理[期刊论文]-江西建材2006(3)

[2]刘君和 浅析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期刊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7)

[3]程慧瑜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期刊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7)

[4]李慧基 项目工程成本管理的几点有效办法[期刊论文]-广东建材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