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9 15:42:06
导语:在技术方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本工程施工工种较多,工种立体交叉施工作业,因此要对每个参加这项工程施工的人员加强安全生产意识的教育,树立“三不伤害”观念,健全各项劳动保护规章制度,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渗透到各个文明施工的文件精神,杜绝“三违”现象。为达到上述目的,按“一标二规范”及“十项安全措施”进行管理。
本工程的文明安全管理,将在项目经理部的领导下,实行标准化、科学化管理,根据公司有关规定,结合工程实际特点,制订标准化管理措施,达到以标准规范人,以标准规范物,将人和物各种行为与状态存入微机,加以监督、控制、协调,来消除施工现场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
一、
工程安全组织机构
本工程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文明安全施工领导组织,组成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分级负责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项目经理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统筹协调、指挥、全面负责文明安全管理。
安全主管经理是安全管理的第一直接责任人,代表项目经理部行使安全管理的权利,负责本工程安全标准的制定,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检查。
项目总工程师是安全技术的第一责任者,负责安全技术措施的审核批准。
下设质量安全组、施工组、材料设备组、后勤组等,是对现场文明安全全过程进行管理监督的有效管理层。
各工长、专职安全员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领导劳务作业队伍开展安全建设,是安全生产有力保证层。
二、
安全防护管理控制
预控
1、
编制安全技术措施方案
2、
进行层层书面安全交底,工长至作业队长至班组长,班组长向工人口头交底。
落实
1、
由工长、技术员指导工人对防护措施进行落实
2、
安全管理人员予以监督
验收
1、
组成由工长、方案编制人、安全员,作业班长的验收组进行核验
2、
报项目经理部安全科进行验收
检查
有生产副经理负责,安全部门每日巡查工地,进行检查,及时维护完善
三、
临时用电技术措施
1、
电源采用三相五线制,由各项目分别安装总配电箱。现场采用三级配电制,即总配电箱、分电箱、开关箱、动力照明电箱分别设置。
2、
实行两级保护,在分电箱及开关箱内,根据机械型号电流量分别安装漏电保护器,其中开关箱内漏电保护器动作电流为30毫安,其动作时间小于0.1秒,在使用电夯时,漏电保护器使用15毫安,
使用防溅型漏保。开关箱内实行一机一闸,距固定的机械设备5米以内。
3、
工程内照明、采用36伏低压灯具,每个门,每个层次设置电盒,安装电源插座,供照明使用。
4、
所有电力机械做接零保护,保护零线在端子板处压接牢固。
5、
安装、维修或拆除临时用电工程,必须由电工完成。电工等级应同工程的难易程度和技术复杂性相适应。
6、
当施工现场与外电线路共用同一供电系统时,电气设备应根据当地的要求做保护接零,或做保护接地。不得一部分设备做保护接零,另一部分设备做保护接地。
7、
室内配线必须采用绝缘导线。
8、
配电箱、开关箱应装设在干燥、通风及常温场所;不得装设在有严重损伤的瓦斯、烟气、蒸汽、液体及其他有害介质中。不得装设在易受外来固体物撞击、强烈振动,液体侵溅及热烘烤的场所。否则,须做特殊防护处理。
9、
配电箱和开关箱的金属箱体、金属电气安装板以及箱内电器的不应带电金属底座、外壳等必须做保护接零。保护零线应通过接线端子板接线。
四、
临时用电管理控制
预控
1、
编制临时用电施工方案
2、
对每个项目部电工证件审验,组织安全学习
落实
由电工在方案编制人员与安全员指导下,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验收
施工完毕后由工长、编制人、安全员、电工对临电进行验收
日常
检查
1、
电工对用电设施每日进行检查,定期检修,测量阻值,及时解决故障
2、
安全部门每日对用电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
机械安全技术措施
1、
严禁拆除机械设备上的自动控制机构、力矩限位器等安全装置及监测、指示、仪表、报警器等自动报警、信号装置。其调试和故障的排除应由专业人员进行。
2、
处在运行和运转中的机械严禁对其进行维修、保养或调整等工作。
3、
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身体健康,并经过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在取得有关部位颁发的操作证或驾驶执照、特殊工种操作证后,方可独立操作。学员必须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4、
电气设备每个接地点应以单独的接地线与接地干线相连接。严禁在一个接地线中串接几个接地点。
5、
在低压线路装置中,严禁利用大地作零线供电。不得借用机械本身金属结构做工作零线。
6、
严禁带电作业或采用预约停送电时间方式进行电气检修。检修电器设备前必须切断电源并在电源开关上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
”的警示牌。警示牌的挂、取应有专人负责。
7、
手持电动工具使用流动开工箱,漏保灵敏,电源线长度不大于5米。
六、
机械安全管理控制
预控
1、
对各种机械进场进行检查,建立机械档案
2、
对机械操作者进行安全培训,并进行书面安全交底
3、
对每个机械订立安全操作规程,挂在机械前
安装
按照规定,规范要求,机械安装到位,接通电源,试运行
验收
由工长、安全员和操作者及电工对机械安装、电源情况进行验收,合格后办理《合格交付使用书》
日常管理
1、
对机械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排除故障,消除隐患
2、
机修部门定期对机械进行检查,保养
七、
消防保卫管理措施
1、
消防管理措施
现场成立消防工作领导组织,组建义务消防队,开展防火工作。对全员进行防火知识教育,经常开展防火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1)、针对施工区及材料区不同特点,按五五制的原则,在不同区域配置消防器材,对重点区域设置重点防火区标牌,重点监控,各种配电箱,分电箱配备1211专用灭火器材。
(2)、对明火作业。电气焊作业当日须开取动火证,采取防火措施,易燃、易爆材料要专人管理,限期存放在现场。
八、施工现场管理措施
1、对现场材料按照平面图统一存放,要求砖成丁,砂石成方,钢木材分类整齐堆放,原材、半成品分别放置。
施工垃圾及时清运,每日工完场清。
预控
以各责任区为管理点订阅各项现场管理制度及奖罚制度,签订责任书,责任到人,制度明确,奖罚分明。
落实
1、
项目经理部每日对现场进行检查,对出现的问题限期要求解决。
2、
每周对项目部班长现场进行一次评比,如开例会予以奖评。
九、料具管理措施
一、设计依据
在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我们本着技术先进、架构合理、产品主流、高性价比、低维护量的原则对整个视频监控系统进行设计,其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 技术的先进性:整个系统选型,软硬件设备的配置均符合高新技术的主流,关键的视频数字化、压缩、解压、传输、均采用在国内外工程建设中被广泛采用的产品及标准,并具备相关部门的资格认证的主流设备。其中核心压缩部分的编码采用最新的H.264数字视频编码标准。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系统设计不仅在当前具有相当的领先性,而且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保证一定的先进性。系统中所采用的数字视频矩阵服务器和和数字视频系统管理服务器是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网络化的产物,采用了目前数字监控领域和网络技术领域最先进的技术也代表了数字视频监控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2. 架构合理: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来组建各个子系统,能使其安全平衡的运行,有效的消除各系统间可能产生的瓶颈,并通过合适的设备保证各子系统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及兼容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是系统的关键,只有稳定可靠的系统才能确保各设备的正常运行。系统基于稳定、安全、高效、保密的大型文件管理模块,以保证系统运行正常可靠。具有良好的数据共享,实时故障修复,高速文件备份以及网络巡检机制等完善的管理体系保障系统架构的稳定和安全。
3. 产品主流:在设备选型时,主要依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结合目前市场上的各类产品选择具有最优性能价格比和扩充能力的产品。
4. 易操作、易维护:所采用的产品应该是简单,易操作,易维护。系统的易操作和易维护是保证非计算机专业操作人员使用好系统的条件,我们的方案集中了已有的丰富的网络设计、施工经验、以及在数字化图像、语音和数据综合传输领域强大的产品优势,实现所需的设计需求。
5. 兼容性:各系统均为相对开放的系统,不同产品间具有标准接口,并提供多种通讯标准协议,可以便于第3方设备的接入。
6. 模块化:组建各分系统,直到总系统,均严格履行模块化结构方式,以满足系统功能扩充、运行设备的替换、维护,确保系统的高效可靠运行。
7. 扩充性:采用面向对象和模块化的开发技术,可随时根据需要扩充具有其它功能的软硬件模块,具有良好的扩充性。
8. 集中管理:不同于分布式系统,本系统中远端现场设备,各分系统集中于中心统一控制,实施对所有远端设备的控制、设置、以保证系统的高效、有序、可靠的发挥其管理职能。
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满足以下文件规范及标准:
建筑平面图
GB/T 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50307-2002《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DG/TJ08-601-2001《智能建筑施工及验收规范》
DG/TJ08-602-2001《智能建筑评估标准》
JGJ 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GA/T75-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B50198-94《民用闭路监控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A308-2001《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GA/T75-94《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
GA/T 74-2000《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J115-87《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997版)
DGJ08-93-2002《民用建筑电线电缆防火设计规程》
GB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168-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69-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057-94及其修订《建筑防雷设计规范》
GB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A/T 367-2001《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DB32/181-1998《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标准》
DB32/366-1999《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及验收规范》
《产品制造商的产品手册、设计规范、施工安装指南》
二、系统设计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最终应能使中心监控室的值班管理人员通过控制各重要区域的摄像机,直观地监视各监控点的情况,迅速判别一些突发事件的性质,以便及时做出正确处理,保证小区内部及周围的正常生活秩序,并对监视图像进行存储保留,以便根据需要进行检索查验。
2.1 系统结构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主要分为前端(视频采集单元)、控制中心(中央控制单元、图像显示终端、图像存储单元)、信号传输三部分及其它辅助设施,系统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各单元组成及基本功能将在以下章节详细阐述。
2.2 前端摄像机布置
本方案根据国家相应技防规范及招标要求,在各出入口主要位置布置摄像机。
a在出入口等位置安装室外彩色固定摄像机,该摄像机在光线变化强烈的情况下也可获得较清晰的画面。
b.在小区的主要路口设置室外彩色快球摄像机,该摄像机能够360度旋转,可对小区内部情况一目了然。
2.3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系统的各项设备通过视频信号线构成了监视与控制信息的网络,网络上传递各监控点送往主控中心的图像信号。
小区前端摄像机共提供多路视频信号输入,通过硬盘录像机进行数码录像,同时通过矩阵主机切换,通过多台监视器进行切换显示,在显示器上显示和录像检索及回放,录像机硬盘容量满足D1格式15天的录像保存时间,从而实现小区的视频监控管理工作。
摄像部分:
摄像部分是电视监控系统的前沿部分,是整个系统的“眼睛”。它布置在被监视场所的某一位置上,使其视场角能覆盖整个被监视的各个部位。有时,被监视场所面积较大,为了节省摄像机所用的数量、简化传输系统及控制与显示系统,在摄像机上加装电动的(可遥控的)可变焦距(变倍)镜头,使摄像机所能观察的距离更远、更清楚。摄像机就象整个系统的眼睛一样,把它监视的内容变为图像信号,传送给控制中心的监视器上。
传输部分:
传输部分就是系统图像信号、声音信号、控制信号等的通道。目前电视监控系统多半采用视频基带传输方式。前端摄像机我们采用射频传输方式,也就是75欧姆的视频同轴电缆。对图像信号的传输重点要求在图像信号经过传输系统后,不产生明显的噪声、失真(色度信号与亮度信号均不产生明显的失真),保证原始图像信号(从摄像机输出的图像信号)的清晰度和灰度等级没有明显下降等。另外由于前端点位距离监控中心较远,为了避免信号衰减并节约线缆的布线成本,所以使用视频光端机来传输信号。电源电缆采用RVV2*1.0线缆。
显示及记录部分:
显示及记录部分由监视器、硬盘录像机等设备组成。
监视器是闭路监控电视系统的终端显示设备。监视器的选择应根据整套系统的技术性能指标及使用目的来选择。屏幕的大小应根据控制中心的面积和监视人数进行选择。监视器的清晰度应相当于或高于摄像机的清晰度,以充分发挥摄像机的性能。
数字硬盘录像机是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中保存图像的重要设备,它通过视频压缩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存储在大容量的硬盘中,在回放时,在通过解压缩技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输出到前端监视设备。
控制切换设备:
采用视频矩阵进行图像控制,使前端传回的视频图像实时显示在监视器上。
2.4 系统功能
采用上述方案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1、图像采集功能:前端均采用高灵敏度、高清晰度CCD摄像机,摄像机图像分辨率高,照度低,能够满足系统对图像的观察需要。
2、图像处理功能:系统能够将选定区域的图像(光信号)转换成视频信号(电信号),用标准同轴视频电缆将视频信号传送到监控中心的中央信号处理设备——硬盘录像机进行图像编辑、处理。
3、图像显示功能:视频信号还原成现场图像,直观地显示在视频显示终端上。
4、图像保存功能:所有视频图像全部进入硬盘录像机保存。系统并可以通过硬盘录像机同时实现全部画面的实时存储,可对存储的图像实现检索与回放。
笔者查阅汇总了大量的督查、检查报告,选取热工专业为分析对象,通过技术方案的查阅结合分析结果发现热工专业的项目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以下问题:
1、容易出现管理盲点的往往是涉及多个专业的工作。相关专业的技术要点没有进行沟通或者确认,实际工作中就容易造成漏项或者突发矛盾,而反映在档案中体现在其他专业的技术要求没有进行沟通编制,或者方案会签。
2、实施过程技术方案随意变更,或者由于技术路线不明确导致的反复沟通和临时确认,查验技术方案一般体现在技术调研储备不足,关键技术路线不合理、专业间技术要点冲突等多个方面,审批后方案达不到执行的完整程度,项目执行过程的质量管理也无从谈起。
3、项目结果后与项目规划差距较大,并且往往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也存在大量沟通或者扯皮的现象,调阅技术方案发现,这样的项目往往存在多数参数和施工细节没有明确,以及没有明确项目质量控制要点等问题。
4、项目执行后,调试、验收、交接、后期技改等工作缺失初始资料,查阅技术方案存在重要流程不明确或者重要数据没有规范的格式要求,造成项目执行过程随意或者失去监督依据。
(1.0版本)
第一章、项目背景
随着近年来数字电视媒体的快速发展,广大电视用户由单向直播电视跨入了全新的广电双向互动平台,迈入了新媒体时代,时移回看、节目点播等功能满足了不少用户的需求。由于现代信息化的更新速度加快,电视及视频的种类逐渐趋于多元化,从而促进了内容服务提供商(简称CP、SP)的诞生和增多,但由于用户对于节目多元化和体验感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广电双向互动平台的片源种类和更新速度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面对如今海量的节目以及高质量的片源,视频注入和交互系统体现出对片源的注入途径单一、数据分析和统计能力不足、管理和监控不到位以及现有平台的数据兼容性不佳等问题,已经制约了部分双向互动业务的顺利开展。结合目前的需求和挑战,拟对SP统一注入系统的架构进行搭建和管理,主要针对注入途径多样化、分析和管理能力和优化业务流程作为新的要求。
第二章、项目总体需求
2.1 视频自动交互系统后台实现对所有外来介质类、节目类等数据的管理,对于
节目导入系统,所有的操作必须是可管理的。后台记录所有数据的上传、传输的状态、系统的日志、用户的登陆等信息以供统计系统进行详细的数据统计。
2.2 增加异地B\S模式视频和媒体文件注入,SP接入时需要将视频文件和内容元数据注入云平台,支持产品打包、统一搜索、内容推荐、集中审核等功能要求。
2.3 增强SP统一注入系统的安全性,并建立安全隔离系统。
第三章、 项目建设原则
可靠性:系统应具有极高的运行可靠性,具有检错、纠错能力,并具备完善的应急方案,且应急操作安全、快捷。备份系统(包括通道)要有独立性,防止主系统出故障时对备份系统造成影响。同时,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关键因素要有严格的监控和管理手段。
安全性:系统应具有高效和有效的病毒查杀能力和严格的安全隔离机制,确保从外网注入的数据文件都是安全的。
实时性和可管性:可对外来文件注入的行为以及信息的交互等进行实时监控和控制管理。
可查性:可提供操作日志查询服务。
全面性:采取整体规划,整体设计的建设思路,构建整个注入平台的系统架构。系统建设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现有系统建设、其它子系统以及将来与新建设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全市2010年大春生产主要农作物用种量:杂交玉米750万公斤、杂交水稻14万公斤、常规水稻263万公斤、马铃薯40万吨。针对当前旱灾情况,对小春作物种子繁殖田块和地块加强中耕管理,确保繁种数量和质量,为明年小春种植准备好充足种源;及早做好大春种子调剂和供应,确保水改旱、间作套种、育苗移栽、高产创建和结构调整等措施配套良种供给。通过各项措施落实,保障全市品种种植安全、供种数量安全、种子质量安全和种子产业安全。
二、主要措施
(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确保良种供应
为科学应对当前旱情,各级种子部门要分类指导,精心组织,科学应对。小春作物要注重留种保种和调种供种工作,种子繁殖田适时采取节水灌溉、中耕保墒、保护根蘖、去杂去劣、增施肥料、加强病虫草害防治等相配套的抗旱减灾措施,努力使灾害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程度,同时要超前谋划好秋冬小春种子的安全储备和供应。大春生产用种要因地制宜,根据生产种植计划,认真分析所需的品种和数量,结合农民购种需要,积极协调种子企业做好品种调剂,尽早就位和供应种子,并保证种子质量过关、价格合理、数量充足,避免因种子不足影响农业生产的情况发生。加大全市受旱重灾区和良种推广薄弱区的良种推广力度。
(二)加快耐旱新品种培育和良种繁育技术研究步伐
2010年,全市组织和承担国家、省、市主要农作物共400个品种(组合)、700个试验小区的科研试验任务。以现有的国家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各级攻关协作项目为依托,充分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强化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开展好主要作物新品种培育和良种繁育技术研究和示范。筛选培育和通过审定具有高产、优质、多抗等优良特征特性,适合我市大面积推广和安全贮备的主导品种20个左右,力争耐旱、耐寒新品种培育有突破。
(三)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确保全市种子的自给率和保有量
全市杂交玉米制种5万亩、水稻繁种0.5万亩、马铃薯繁种25万亩、小麦繁种5万亩、大麦繁种5万亩、蚕豆繁种5万亩。重点开展好陆良水稻良种繁育、沾益温凉稻区水稻良种繁育、马龙冷凉稻区水稻良种技术攻关和杂交玉米制种标准化示范展示,确保全市种子的自给率和保有量。
(四)强化种子储备工作机制,做好储备种子的检验监测和调剂调运
各地要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原则,参照省、市两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管理暂行办法,切实做好本级种子储备工作。承担储备种子的企业要按照种子质量检验技术规程,做好种子生产、加工、入库、储藏、出库等环节的质量检测,强化种子储藏保管工作制度,保证储备期间种子的质量和安全。对储备在库的种子,要加强库存管理,做好定期抽检,保证调剂调运和调拨供种,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五)精心组织,加大种子质量检测抽查力度
各地要对本辖区种子经营企业和经销商已入库的种子开展抽查,检测种子质量;对播种量大的品种,进行市场抽检;对抽检不合格的种子,要停止市场销售,以保证生产用种质量安全。
一、制定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遵循的主要原则
1.有机与无机相结合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必须要以有机肥料为基础。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沃程度的重要指标,增施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促进化肥利用率的提高。因此必须坚持多种形式的有机肥料投入,才能够培肥地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大量、中量、微量元素配合
各种营养元素的配合是测土配方施肥的重要内容,随着产量的不断提高,在土壤高强度利用下,必须强调氮、磷、钾肥的相互配合,并补充必要的中、微量元素,才能获得高产、稳产。
3.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投入与产出相平衡
要使作物—土壤—肥料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必须坚持用养结合,投入产出相平衡。破坏或消耗了土壤肥力,意味着降低了农业再生产能力。测土配方施肥必须遵循养分归还学说原理,不断补充和提高土壤肥力,才能达到稳产高产。
二、制定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的理论依据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要做到科学合理施肥,就是要做到“缺么补什么,施足不浪费”,也就是要配方施肥。配方施肥是以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同等重要律、不可替代律、肥料报酬递减律等理论为依据,遵循土壤、作物、肥料三者之间的依存关系,以肥料与综合农业技术相配合为指导原则,产前确定施肥的品种、数量、比例以及相应的科学施肥技术,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土壤培肥、提高化肥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1.养分归还学说
农民每年要从土地上收获农作物,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大量养分,作物产量越高,带走的养分数量越多。而土壤中的养分储量是有限的,长时间的消耗土壤养分而不归还,势必会造成土壤养分的枯竭。为了恢复、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做到藏粮于地,就必须通过向土壤施肥来补充被作物带走的养分。这就是“养分归还学说”。养分归还有二个目的:一个是为了恢复或提高地力,二是为了提高单产。
2.最小养分律
最小养分律是作物营养学中的一条基本定律。它的基本含义是,在作物多种必需养分中,对其生长和产量起决定作用的是土壤中那种有效养分含量最小的养分,如果无视作物需要的这种养分含量最小的限制因子,其他养分再高,也难以提高作物产量。而只有增加最小养分的含量,产量才能随之提高。农业生产实践充分证明,最小养分律对于合理施肥,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同等重要律
对农作物来讲,不论大量、中量或微量元素都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缺少某一种微量元素,尽管它的需要量很少,仍会产生微量元素缺乏症,从而导致减产。不论微量元素还是大、中量元素,其重要性是一样的,这就是“同等重要律”。
4.不可替代律
作物需要的各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部有一定功效,相互之间不能替代。如缺磷不能用氮代替,缺钾不能用氮、磷配合代替。缺少什么营养元素,就必须施用含有该元素的肥料进行补充。
5.报酬递减律
报酬递减律是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客观规律。在作物产量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施肥与产量的关系往往是直线关系,但随着施肥量的继续增加,施肥量与产量之间成曲线关系。其特点是,在同一生产条件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随之增加,但是作物的增产量随着施肥量增加则逐渐递减,即为报酬递减律。而且当作物产量达到最高之后,再增加施肥量,不但不增产,反而引起减产。这说明,在生产实践中并不是施肥越多就产量越高。如果不改变其他生产条件,一味追求高产而盲目超量施肥,必然会受到报酬递减律法则的惩罚。因此,施肥要做到“施足不浪费”。
三、制定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的方法
以陕北川水地为例,土壤类型淤土,质地中壌,有灌水条件,双沟覆膜种植。土壤养分检测值:有机质含量为8.70g/kg,碱解氮(N)49mg/kg,速效磷(P2O5)32.6mg/kg,速效钾(K2O)109mg/kg,pH值8.2,来确定玉米的施肥量。
1.目标产量
预计亩产玉米1000kg,即可吸收养分的量分别为N:25.7kg、P2O5:8.6kg、K2O:21.4kg。
2.每亩土壤养分含量和供给作物的养分量
注:0.15为换算系数(即每亩土壤以15万kg计算,与土壤速效养分单位mg/km换算而得)。42%、53%、55%分别为土壤养分氮、磷、钾利用率。
3.农家肥的供肥量
亩施农家肥5000kg可提供养分的量
4.土壤和农家肥可供给作物的养分量
5.生产1000kg玉米需化肥补充养分的量(kg)
6.施肥配方
亩施有机肥5000kg,纯养分N:16.6kg、P2O5:3.01 kg、K2O:5.66kg。
施肥方案一 亩底施有机肥5000kg,过磷酸钙64kg、硫酸钾20kg、尿素8 kg、锌硼肥各1kg;氮肥分三次追施即:第一次九叶一心穴施尿素17 kg,第二次十三叶一心穴施尿素34kg,第三次吐丝后10天随水追施碳酸氢铵27kg。
施肥方案二 亩底施有机肥5000kg,磷酸二铵16.7kg,硫酸钾20kg、尿素3kg、锌硼肥各1kg;剩余氮肥分三次追施即:第一次九叶一心穴施尿素16kg,第二次十三叶一心穴施尿素34kg,第三次吐丝后10天随水追施碳酸氢铵27kg。
以党的“十”会议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创新突破精神,进一步巩固提升转变畜禽养殖结构,推广养殖新技术的成果,加强专业养殖户的思想建设,促进畜禽养殖新技术推广,提高广大畜禽养殖户经济效益为目的,深入推进我县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二、推广畜禽养殖新技术种类
1.蛋鸭生物发酵床饲养技术
2.现代化“笼养蛋鸭”饲养技术
3.现代化“网床养鸭”饲养技术
附三项畜禽养殖新技术简介
三、目标任务
2013年内在全县范围内每个乡镇建设上述3项养殖新技术推广应用点2个以上(合计35个),引用推广饲养新技术蛋鸭50000羽以上。
四、工作要求
1.要求每个乡、镇(开发区)畜牧兽医站在3项新技术中选择至少建立2个推广应用新技术养殖基地,可选择同一项养殖新技术,也可分别选择两或三项不同新技术作为推广。
2.要求养殖户自愿,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要求选择有意向引进新养殖技术愿意接受新技术养殖的专业养殖户作为推广对象,禁止为了完成任务而强加给养殖户。
3.选择推广的养殖点要有一定的饲养基础,引进新技术后可在原有养殖基础设施上做改进或者扩建新技术养殖设施。
4.该项工作作为2013年基层畜牧兽医站考核内容,年终进行考核。
五、工作措施
1.选点。各基层畜牧兽医站根据掌握的养殖档案,选择具有一定养殖基础的养殖户作为宣传讲解对象,向各养殖户详细讲解科学养殖新技术与传统养殖技术的区别,选择自愿引进新技术的养殖户作为建设养殖点(2013年3月20日-2013年4月15日)。
2.各乡、镇(开发区)基层畜牧兽医站确定新技术推广建设点名单以及对应的推广新技术项目上报至县畜牧水产局(2013年4月15日-2013年4月30日)。
3.县乡两级畜牧兽医站组织上报的新技术推广建设点养殖户前往新技术示范点参观并进行技术培训,学习各项养殖新技术(2013年5月上旬)。
关键词:芳烃装置 节能降耗 夹点技术 换热网络
芳烃产品在沸点上较为接近,难以分离,因此分馏系统的能耗情况较为严重。换热网络属于交换与利用主管能量的一个系统,因此对换热网络进程优化计算,有利于提高其利用合理性[1]。由此可看出,分馏系统、换热网络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
一、芳烃装置整体节能降耗方案分析
研究以400kt/a芳烃抽提装置配套600kt/a连续重整装置为例,以环丁矾作为抽提溶剂,该抽提装置产品涉及到120#溶剂油、6#溶剂油、苯、二甲苯与甲苯。芳烃装置的抽提系统包含有溶剂再生塔、抽提塔、回收塔、水汽提塔、汽提塔以及抽余油水洗塔[2]。
1.芳烃装置能耗分析
芳烃抽提装置主要是通过降低蒸汽、燃料气等的消耗来降低能耗,其能耗数据具体见表1。其中,蒸汽能耗情况:抽提抽空器消耗2.0t·h-1,能耗0.084GJ·h-1。溶剂油塔进料换热器消耗2.1t·h-1,能耗0.089GJ·h-1。溶剂油塔重沸器消耗5.7t·h-1,能耗0.242GJ·h-1。其他的能耗均来源于燃料气,具体见表2。
表1 芳烃装置能耗数据
表2 燃料气部分能耗数据(GJ/t)
2.节能措施
①降低分馏塔、脱重组分塔等的回流比;②降低抽提水的循环量;③停止使用抽空器;
3.节能效果
通过采取以上节能措施后,芳烃装置中循环水、电、蒸汽、燃料气等的能耗数据分别为0.039GJ·t-1、0.356GJ·t-1、0.112GJ·t-1、2.973GJ·t-1,相比装置在开工初期的能耗情况(见表1),节能效果十分显著。
二、换热网络方面的节能降耗方案
夹点技术属于目前在优化换热网络中最为使用的一种方法,该技术从系统整体出发,以1.原换热网络的夹点技术若夹点的温差为10e,以芳烃装置流程物流数据进行计算,可得出夹点温度的平均值为85e,其中冷流股与热流股分别为80e、90e。
2.现换热网络的夹点技术
以夹点方法的设计原则为分析依据,现阶段采用的换热网络一方面夹点之上具有抽提塔Ⅰ塔底物流与汽提塔Ⅰ塔底再沸,前者换热量为0.54MW,后者换热量为2.91MW。另一方面跨越节点处的传热换热量为4.54WM。由此得出,换热网络节能潜力为4.54WM。
3.现芳烃装置换热放网络优化方案分析
3.1最大热回收优化方案
以物流分支原则为依据,以白土塔进料物流与其他物流取代回收塔塔底物流进行换热,消除热物流与白土塔进料物流之间的传热,以热物流月夹点上的冷物流进行换热,以白土塔进料物流则有夹点下热物流进行加热。以新换热网络中的E7、E6、E3以及E5取代原换热网络当中的E1、E2、E3与E4。通过该改动方案,节省4.54MW工程量。
3.2最小改动优化方案
增加E3、E4、E5、E6以及E7等换热器,由E3、E6、E7等分别减少其面积,并合并原油的E2、E3,取代E4,取得新换热面积(541.38m2),在此改动方案下,加热公用工程为3.27MW,冷却公用工程为2.44MW。
3.3最小改动优化方案与最大热回收优化方案对比
最小改动方案的加热公用工程与冷却公用工程分别为3.27MW、3.27MW,而最大热回收方案的加热公用工程与冷却公用工程均为4.54MW。假设装置年运行时间共有360天,而冷却水公用工程费用与加热公用工程费用分别为27元/t、15.5元/GJ,由此可得出,最小改动方案的投资费用为200万,回收期为4个月,热冷共用工程分别减少12.32%与10.26%。而最大热回收方案的投资费用为600万,回收期为8个月,热冷共用工程分别减少17.11%与19.08%。对比得出,最大热回收优化方案的节能效果更为显著。
三、分馏系统的节能降耗
1.芳烃分馏单元能耗分析
某石化公司芳烃分馏单元的塔系有三种类型,即甲苯塔、二甲苯塔、邻二甲苯塔。利用导热油加热甲苯塔、二甲苯塔再沸器时,每小时的能耗量为89.752GJ的能量。在该过程中,塔顶存在大量的低温位热源,该热源直接被空气或者水带走,没有采取任何的回收利用措施,导致大量能源被浪费掉。通过测试分析,甲苯塔、二甲苯塔及邻二甲苯塔三者的利用率分别为8.3%、6.5%及11.6%,其冷凝器带来的损失数据为5.1725G/h、12.0392G/h及1.4587G/h,损失很大,因此分馏环节的节能情况亟待提高。
2.各项节能方案分析
结合上述情况,制定了三个节能方案,具体情况如下:①压缩式技术利用压缩机把二甲苯塔塔顶物流的温度升高,再将其作为苯塔再沸器的热源。关闭了苯塔再沸器热源后,导热油提供热能的节约量为24.45GJ/h;②二甲苯塔操作压力提高至150kPa的等级二甲苯塔塔顶的原始操作压力为135 kPa,将其提高至150 kPa,塔顶温度即会升高至176.6℃,该塔顶热物流中的一部分用作苯塔再沸器热量来源,其他部分则是甲苯塔中间再沸器的热量来源。导热油热量的节约量为27.60GJ/h;③将二甲苯塔操作压力提高至600kPa先对二甲苯塔进行重新设计,提高操作压力至600 kPa,温度升高至229.5℃,并将全部的二甲苯塔塔顶物流作为苯塔及甲苯塔的热量来源,节约量为38.60 GJ/h。
3.节能效果对比
方案一能够为企业创造355万元的效益,其所需的压缩机和苯塔再沸器造价成本分别为100.00万元、29.830万元。方案二能够为企业创造476万元的效益,其所需的苯塔中间再沸器及苯塔再沸器的造价成本分别为69.423万元、29.830万元。方案三能够为企业创造664万元的效益,其所需的二甲苯塔、苯塔再沸器、甲苯塔再沸器的造价成本分别为300.00万元、12.812万元、17.035万元。因此方案二其中的最优方案,方案三的节能效果最好,但是成本较高大,从长远来看,可以考虑该方案。
参考文献
【关键词】路桥施工;加固技术;设计方案
桥梁作为公路设施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工程质量直接影响着交通质量与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现有桥梁进行加固,不仅可以有效延长桥梁的使用年限,还可以在控制人力与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提升桥梁的承载力度,以满足现阶段公共交通的需求,从而使公路工程发挥出其最大的工程效益。对于现阶段路桥工程的加固技术而言,主要包括预应力加固法、粘贴碳纤维加固技术、化学植筋加固法以及喷射混凝土加固法等多种加固方法,本文将对预应力加固法、粘贴碳纤维加固技术、化学植筋加固法等加固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1桥梁加固技术
对于桥梁加固技术而言,是使用可行的技术手段对现有桥梁结构进行补强加固,从而提升桥梁的承载力强度与使用年限。从大的方面进行划分,桥梁加固技术分为上部结构补强加固与下部结构补强加固。对于上部补强加固方法而言,又分为改变结构受力体系与不改变受力体系两种。从补强材料与其受力原理来分,又可分为主动加固与被动加固两种类型。
1.1桥梁主动加固的原理
对于该种加固类型而言,是指在受拉区直接增加补焊钢筋、粘贴钢板、粘贴高强复合纤维材料等补强材料,同时隶属于被动加固的范畴。而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需考虑加固与分阶段受力特点,由原梁承担构件自重与恒载;由加固后的组合截面来承担活载,而对于后补强材料的强度发挥而言,受到原梁变形的限制。
1.2桥梁被动加固的原理
为了提升后补强材料的利用效率,对后补强材料施加一定的预应力来进行加固补强。后加补强材料主动受力,受预应力的作用能改变原梁的应力状态,从而达到提升原梁承载力与抗裂性的目的。同时,对于现阶段的预应力加固技术而言,分为体外预应力加固体系、高强度复合纤维预应力加固体系以及有粘结预应力的加固体系。
2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和设计方案
2.1加固原理
对于预应力加固方法而言,是指以粗钢筋、钢绞线以及高强钢丝等为材料,以梁身为锚固体,施加预应力来对构件进行加固。同时,受张拉作用的影响会使梁体产生一定的偏心应力,在该力的作用下能使梁体产生向上的力,从而抵消了自身的部分重力,降低了结构变形与裂缝宽度,使结构的承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2.2体外预应力的加固方法的优势
对于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法而言,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施工工艺简单,工序少,原结构可继续使用。同时工作量较小,能有效缩短工期。(2)不降低结构使用功能。对于该种预应力加固方法而言,几乎不占用结构空间,但不会因预留孔使结构的承载能力下降。(3)能确保工程质量。因体外预应力束是在工厂上产的,比现场加工的预应力钢筋稳定。在具体的张拉过程中,工作人员能对钢绞线的应力进行精确控制与调整。(4)方便后期维护。在投入使用之后,工作人员能对腐蚀情况与预应力进行随时检查,并掌握相应的数据,在必要时能进行及时更换。
2.3体外预应力加工技术的设计方案
2.3.1外部预应力钢索加固法。对于该种设计方案而言,多采用预应力钢绞线与钢丝束沿梁肋侧面方向按照一定的线形设置,以张拉的形式来施加预应力。同时,还应在梁底设置一定数量的定位装置,以确保钢索的线形。而钢索锚固定在梁的两端,用保护管对预应力钢索进行保护,以防止钢索发生锈蚀。
2.3.2下撑式预应力拉杆加固法。该种加固方法又分为直线式、折现式以及混合式等不同形式。对于直线式拉杆加固法而言,适用于下弦杆桁架承载力不足的情况以及梁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不足的情况。而折线式多用于梁的正斜截面抗剪承载力都不足的情况以及端腹杆和下弦杆的桁架抗拉承载力都不足的情况。而对于混合式而言,多用于梁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不足而斜截面的抗剪承载力不足的情况和下弦杆桁架比端腹杆桁架的承载力更不足的情况。
2.4高强度复合纤维预应力加固体系
对于现阶段工程上常用的高强复合纤维而言,主要包括芳纶纤维与碳纤维(FRP),而碳纤维在桥梁加固技术应用中更为广泛,技术也比较成熟。
2.4.1作用原理
为了提升碳纤维材料的使用效率与对原来桥梁的加固效果,对碳纤维材料施加预应力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该技术的作用原理为,用锚固碳纤维板条对梁体施加一定的预应力,从而改善梁体的受力状态,但目前该种加固技术仍然处于试验阶段。
2.4.2技术特点及优势
对于该种加固技术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特点及优势:(1)高强度与高效能。因FRP具有非常优异的物理学性能,在对钢筋混凝土的修补加固过程中能充分利用其高弹性模量与高强度等特点来提升混凝土构件的延性与承载力,并使其受力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从而达到高效加固修补的目的。(2)因与混凝土的膨胀系数相近,在温度变化的情况下FRP能与混凝土构件一起协同工作。(3)施工快捷,无需大型机械器具,施工效率较高。相关统计资料表明,粘贴FRP是粘贴钢板施工功效的6倍左右。并且FRP轻质柔软,比粘贴钢板更能确保施工质量。(4)不增加体积与构件自重。因FRP材料厚度较薄,并且质量较轻,在对构件进行修补之后几乎不增加原构件的尺寸与自重,并且也不会降低构件的使用空间。(5)耐久性能与耐腐蚀性能优越。相关试验表明,碳纤维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与耐腐蚀性,能有效抵抗酸、碱、盐等对构件所产生的腐蚀。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该材料加固之后,无需进行定期维护,其本身对混凝土的内部结构也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2.5有粘结预应力加固体系
2.5.1作用原理
利用锚固于小直径预应力钢筋对梁体施加一定的预应力,并喷射具有较高强度的复合砂浆,使预应力钢筋和梁体粘结在一起,从而构成粘结预应力加固体系。
2.5.2技术特点
与其他预应力加固体系相比,该预应力加固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能使后补强材料得到充分利用,有效提升材料的利用率。(2)所喷注的砂浆具有很强的抗碳化与抗侵蚀作用,能有效避免钢筋发生侵蚀,从而提升其使用寿命与耐久性。(3)依靠双重作用锚固预应力钢筋,使锚固工作的安全可靠性得到有效提升。
3粘贴碳纤维加工技术及其设计方案
3.1加固原理
使用专门配置的树脂将碳纤维贴在混凝土构件表面,从而与原构件形成一个综合的受力整体,从而使其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3.2粘贴碳纤维加固技术的设计方案
对于粘贴碳纤维加固技术的设计方案而言,具体设计方案如下:首先进行面层处理。在该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先将混凝土表面的风化层去除,并在水洗后充分干燥;其次进行底层涂料。在气温较低或湿度较大的条件下不能施工,并选择合适的底层涂料,确保施工现场的空气流通。之后粘贴碳纤维片材,在混凝土加固之后应将使用温度控制在60℃以下。将纤维片材按照设计好的尺寸裁好,并将其长度控制在2m以内。在此过程中,还应确认施工面底漆的干燥程度,在施工结束一周左右用砂轮磨平,并用硬化剂与环氧树脂按照固定的配比放在拌合桶中,在搅拌均匀之后涂抹在施工面上。
4化学植根加固技术与设计方案
4.1加固原理
对于该种加固技术而言,是指在原有混凝土构件上按照规定的直径与标准进行深度钻孔,利用锁键原理,用专用的植筋胶将钢筋与原混凝土粘接牢固,并形成一个新的受力整体。
4.2化学植根加固技术的优点
对于该种加固技术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灵活,能适用于大部分混凝土结构,并根据混凝土结构的具体受力情况来确定植筋的规格与数量。(2)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与预埋件相比,植筋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并且有着与预埋件相似的可靠度。(3)受力均匀,能有效避免应力集中现象的发生。(4)承载力大,具有良好的耐疲劳性。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规范计算,能有效满足承载力的要求。同时,该种加固方法工艺简单,并且使用一般的钢筋就可以操作,能有效缩短工期,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合理性。(5)在高温情况下也可施工作业,并且能够近距离焊接施工。
4.3设计方案
对于该种加固技术的设计方案而言,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对修补部位的裂缝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并记录。钻眼埋嘴,嘴子应选择适当的尺寸,并尽量减轻其自重,防止因贴不牢而坠落。同时,窄缝多布嘴,宽缝少布嘴,在断缝交错的部位单独设嘴。之后进行嵌缝止浆,在将嘴子埋贴后,将剩余的裂缝进行封闭处理,并进行压水试验,对封闭与嘴子的畅通情况进行检查。之后网缝里注入化学浆液,并根据病态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的不同,选择灌浆注射器灌注或手压泵灌注等方法进行灌注。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路桥工程加固过程中,应根据桥梁的实际情况,对施工环境、技术、经济等多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与分析,并对多种加固技术进行对比分析,以选择出最佳的加固方案。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应对现有的材料、方案、加固工艺等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创新,以有效提升现阶段的桥梁加固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灿宇.浅析公路桥梁体外预应力加固的施工技术[J].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1(6): 206-207.
[2]刘琦.结合桥梁工程施工的实例对预应力加固技术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 2012(2): 260-261.
[3]高飞.公路桥梁施工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探析[J].山西建筑,2012,38(21): 204.
[4]祈朝刚.结合桥梁工程施工实例对预应力加固技术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上旬, 2012(7): 178-179.
[5]张尚贵.桥梁工程体外预应力加固的施工技术探讨[J].四川建材,2011, 37(5): 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