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审计独立性毕业论文

时间:2022-09-08 07:54:32

导语:在审计独立性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审计独立性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实践环节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在2007年暑期,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总支以会计专业为主线,针对已经毕业的02级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调研和走访工作。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期一个月,时间比以往仓促一些。参加调研的同学走访了我校157名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通过基本的问卷了解外,还同时运用了走访和平信的方式进行联络。运用第一手的真实数据分析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用人单位对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评价和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共四个方面的问题。

毕业生对学校教育及管理工作评价中的实践教育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帮助这一部分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1中×轴上1表示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对实践操作能力非常有帮助,2表示有所帮助,3表示说不清,4表示帮助不大,5表示毫无帮助。很明显,学校的实践教育对实践操作能力还是有所帮助的。在学校每学期期末进行的校内外实习,让同学们能够对整个会计环节了解并且进行操作,对整个知识系统进行梳理,能够对书本知识有所巩固。把书本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我校的毕业生在踏上社会工作岗位之时,能够比较好地、比较容易地进入岗位。实践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有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会计这个专业更加注重实践的操作,单单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需要的是“理论联系实践”。我校学生通过在校内的实践积累了经验,给今后的工作带来了方便。可见,学校的实践教育对学生就业后的操作能力是有帮助的,通过实践能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使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的同学在个人竞争力方面有了很大优势。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组成

会计实践教学系统是由各个教学环节要素组成的,从整个教学过程分析可知,实践教学环节要素包括实验课、校内实习、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

(一)实验课

会计实验课是在讲授会计专业主课程以后,按照会计实验课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的会计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际会计工作的操作。会计实验教学是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按照实际会计工作的要求,自行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编制和审核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根据账簿资料和有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以及会计资料装订和归档等。在操作方式上。既要进行手工操作,又要进行计算机操作。

(二)校内实习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在课程学习到一定阶段或学习结束后,到学校的校办企业和有关职能部门(如财务处、审计处)进行实地操作练习。会计实习是对会计教学的总结和检验。会计实习可分为校外实习与校内实习,根据学校的条件,选择校内实习或校外实习。选择校内会计实习时,因校内实习单位对学校会计教学实习的内容与要求比较熟悉,有利于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能够较好地完成会计实习任务。应该指出,在学校进行会计实习,不是在学校的会计实验室进行会计实验,这是两种实践形式,不能混为一谈。

(三)校外实习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到学校外部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实地操作练习。在学校有校外会计实习的条件下,一般在会计专业课(如会计原理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审计)的课堂学习结束后,按照会计实习的内容与要求,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会计工作的实习,一方面了解和熟悉企业和单位所处的环境和实际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学习与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实践能力,从中进一步学习会计理论与方法。(四)社会实践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学校课程学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到某个地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服务和社会兼职的实践活动。如:在假期,组织学生到某个地区或部门进行宣传、咨询服务,或协助工作;或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兼职工作,如兼职记账工作、收款工作,或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学会如何做人,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社会调查

这是根据教学与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采用一定形式对社会进行调查的实践活动。调查的内容,一方面是根据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对有关会计教学和会计改革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另一方面是按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的形式有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等。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主要形式,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让学生到某个地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采访、蹲点、座谈、参观等形式。深入实际进行专项调查。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实地观察,了解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等实际情况,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人员配备与素质、工作环境、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存在问题等实际情况,了解社会经济改革、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拓宽视野,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揭示本质,加深对理论与方法的再认识,写出调查报告。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增长实践知识,锻炼社交活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提高政治思想水平。由于其具有社会调查内容单一、时间较短、方式简便、联系面广、耗费较少和收获较大等优点,是会计实践教学中一种较好的形式。

(六)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根据会计教学计划安排,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为综合检查知识水平和考核科学研究初步能力。由学生按照专业选题而撰写的论文。毕业论文要事前选好与专业相关的论题,题目要有实践性(与现实相关)、理论性(与综合认识相关)和创新性(与探讨新问题相关)。撰写毕业论文要拟定写作步骤,包括:选定论文题目、拟定论文大纲、搜集资料、展开社会调查。通过毕业论文的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三、如何正确处理各实践环节的关系

在以上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各个实践环节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从稳定性、保证性和效果性而言,最重要的是校内实践环节;而在校内实践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实验课环节。在制定会计实践教学计划时,要正确处理各实践环节的关系,发挥各个实践环节应有的作用。

(一)校内会计实验与校外会计实习的关系

在已建立会计实验室,可以组织校内会计实验的条件下,校外会计学习是不是就不需要了?答案是否定的。校外会计实习仍有其重要作用。在新的环境下,为克服会计实习的困难,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稳定的符合条件的会计实习基地,或根据实习内容选择实习单位,建立实习制度,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地组织校外会计实习。

第2篇

一、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概述

为了维护经济资源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保障经济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完善经济活动的相互协调与控制,企业通过内部分工,产生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具有控制职能的一套措施、方法、以及程序体系,同时将其进行系统化与规范化运作,使之成为一个较为完整与严密的体系,该体系即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是由企业全体上下全体员工所共同参与以及实施的,它并不是企业的管理者或者某一部门的事情,而是依靠企业高管层、财务部门,以及其他各部门、员工所共同维护的,是贯穿于企业日常管理运作的全过程控制。伴随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强化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提升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优化内控环境,完善审计监督,不断促进自身经济效益乃至社会效益的提升,从而保障企业的稳定经营与持久、健康发展。

二、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1、内部控制环境有待完善

就目前情况而言,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不尽理想,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对内控执行给予充分重视,思想观念较为淡薄,造成内部控制的效率低下、差错率高、信息阻塞,严重影响着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部分企业没有指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企业内部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有的企业即使制定出了制度,其实际实施的效果也不理想,企业管理人员不关心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执行状况,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多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成为了企业的一纸空文,失去了其应有的刚性。

2、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伴随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经济的发展给企业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还有很多挑战,对企业的日常管理与经营运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日俱增,风险管理工作也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现如今,部分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还较为陈旧,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展开风险管控,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对各式各样的风险也成为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财务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有待提升

我国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没有对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及时地更新与完善,存在吃老本的现象。另一方面,财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个别财务人员可能受到利益驱使,导致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这都是十分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完善的。

4、内部审计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内部审计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内部控制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都未能充分履行其应有职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待提升,部分企业的审计人员只是把内部审计理解为简单的会计监督,而忽略了内部审计的事前防范职能,内部审计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健全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想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完善,就必须与企业自身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有机结合,同时立足于我国国情,考虑到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变时期,应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展开内部控制的先进经验,逐渐缩短与发达国家企业内控水平的差距,加大对内控工作的学习与研究力度,通过科学、合理、有效地调研,找出企业提升内部控制水平的应对策略。具体而言,可以考虑下述几方面的内容。

1、健全内部体系,完善内控环境

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是企业展开内控工作的基础与前提,它对于内部控制作用的有效发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完善的内控环境对于企业文化的塑造、员工工作意识以及自觉性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内控环境的影响因素存在诸多方面,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将促进企业内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1)健全一套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现代企业讲求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一套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企业日常管理与运作的重要基础与保障,企业必须完善好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制度一旦被制定出来,就应该切实实施到实际工作当中,切不可使制度成为企业的摆设、流于形式。还可以考虑配套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真正做到有奖有罚,在企业内部一视同仁,以期激励作用的较好发挥。另一方面,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必须与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有机结合,做到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明确划分各部门人员权责,将责任进行分解与细化,争取形成一套科学、高效、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全面开展。

(2)转变思想,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科学认识。内部控制是一项十分繁琐、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并不单单是财务部门自身的工作,是需要企业各个部门进行共同参与的。企业应该首先加强高管层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使其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重视起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争取带动企业上下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到内部控制工作中来。

(3)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也是内控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企业应该积极培养全体员工的正确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促进企业上下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积极向上、团结协作、不断进取的团队合作精神。企业应将内部控制看作是各部门全员参与的庞大项目来对待,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员工进行内部控制的培训教育,树立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理念,转变思想,提升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在企业内部达成共识,明确各部门的权利与责任,争取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使得每一个员工身上都背负指标,让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从而不断促进企业内控目标的顺利实现。

2、进一步强化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现如今,全球金融危机对企业甚至国家而言都产生着直接影响,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这对于企业的经营与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站在战略性的高度看待自身面临的市场大环境以及风险管控问题,找出应对策略。第一,提升风险管理意识,要让高管层以及全体员工都认识到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从意识方面做好风险防范。第二,合理运用资金,由于项目投资存在不确定性,具有一定风险,所以不可将资金集中投放到一个项目当中,做好财务风险的分散,

项目投资前要进行科学性的分析与研究,做好可行性论证,探讨风险分散策略,降低企业风险。第三,健全企业的财务运行秩序,完善资金运行,将有限的资金运用到企业的刀刃上,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3、进一步提升财务人员的能力水平

财务人员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对于企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完整性对企业的管理信息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它也是管理者进行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伴随时展与社会进步,企业的财务工作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其所需要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与传统方式下的人工操作有所不同,这对于现代企业的财务人员而言,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结构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企业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加强财务人员关于会计、财务、税务、经济、网络、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强化会计电算化操作与认识,促进财务人员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不断提升,使其树立正确的执业道德观念,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财务人员进行自身工作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为企业进行服务。

4、充分发挥出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是促进企业守法经营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保障会计资产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监督员工是否按照要求执行内控制度,从而不断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内部控制想要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就必须依赖内部审计监督的力量。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行使监督职能的重要保障,企业应进一步调整内审人员的结构,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力量,促进相关人员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同时还要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积极转变审计职能,进一步加大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执行过程的审计力度,并对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权限进行适当地强化,例如可以赋予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企业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所发现的异常情况的追查权以及处罚权等,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提供有力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完善自身管理与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日常生产与经营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企业必须对其加以重视与研究。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会计资料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维护了企业各项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防范了企业资产流失,促进了企业管理经营的高效性,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内部控制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应该积极参考上述提及的各种方法与措施,结合自身管理运作的实际情况,加大管理运作的灵活性,做到具体问题能够具体分析,不断对自身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健全与完善,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海华: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1(11).

[2] 王薇: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刍议[J].当代经济,2011(12).

[3] 蔡维灿: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

[4] 刘禹宁: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企业风险管理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第3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风险管理 审计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087-01

一、引言

上市公司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要面临各种风险,而这些风险往往将决定着上市公司的成败及发展。从近年来上市公司的发展形势来看,因缺少风险意识,对公司的风险没有实施实质性的管理而导致破产或整顿的事件频繁发生。因此,这些“灾难”的发生促使我国对上市公司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可通过对风险的处理及控制,将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降到最后,尽可能用最小的成本防范最大的风险,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益。

二、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

在西方,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内部的管理层次和控制范围在逐渐扩大,基于上市公司内部经济管理及监督的需要产生的,也是随着管理的需要不断发展的。在内部审计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内部审计目标也在发生一系列变化。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理事会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我国的内部审计管理需求一般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在国家审计部门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伴随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也受到多方重视,并且对内部审计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是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从内部审计的发展可以知道,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目标就是要帮助上市公司实现目标。

三、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审计存在的具体问题

1、管理当局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很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只是对财务风险比较重视,却没能重视起内部控制风险、组织架构风险、信息风险等。而我国的上市公司还存在着管理者缺位的现象,这样就会导致公司在内部控制体系和治理结构上无法发挥出作用,从而加大了内部控制风险、组织架构风险、信息风险。不仅如此,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中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一方面上市公司的组织框架中所赋予审计部的职权并不充分,尽管我国已经开展审计工作20多年,但是审计部门对于公司风险并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上市公司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思想不成熟,也缺少科学的风险管理策略,这些问题都影响了我国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

2、缺乏一个适合本公司的风险管理体制

从当前形势看,我国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能够采取一些风险管理措施。与国外相比,我国风险管理实行的较晚,也没有国外的风险管理思想成熟。为此,就要建立一个适合本公司的风险管理体制,注意日常业务规划和管理,并与公司的战略愿景紧密联系起来。

3、审计人员的管理意识和职业水平差

风险管理审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就要求审计人员要有全面的知识,并且能够熟练的将审计标准和程序应用于特定审计工作。有很多上市公司的审计人员在风险审计时仍然停留在表面,只是单纯的指出了公司已存在的缺陷和不规范的操作控制流程。但是,对那些与公司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相关的风险却没有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对其没有全面的认识,这种现象就说明风险管理理念缺乏前瞻性,同时也阻K了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4、风险管理审计工作职责不明确

有一些上市公司要求审计部门负责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风险评价,还有风险隐患的查找,进而提出改进建议。对于上述的这一职责权限,不仅使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被削弱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效果带来了不利影响。此外,因大部分上市公司都由总经理负责审计工作,也就意味着在没有独立的审计准则委员会的情况下,要直接和董事会对话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来说是十分困难的,如果内部审计部门所提出的风险管理建议没能被采纳,那么就无法有效执行风险管理措施,从而将给上市公司带来极大的风险。在经济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之间的竞争在日益激烈,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因此对风险的管理就尤为重要。岗位的职责分离不明确,这给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四、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审计的对策

1、管理当局要承担起全面风险管理的责任

我国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审计活动及其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战略目标由董事会来制定,而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则由高管来负责,其余的风险由执行管理层负责管理,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公司进行内控评价,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意见,以此来协同其他部门进行公司风险管理。所以,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公司的风险管理活动中要承担起全部的风险管理责任。总之,上市公司的管理必须要树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以推动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

2、公司董事会就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对股东大会负责

为了对现有风险管理资源进行整合,需要在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总经理向董事会负责,确保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总经理所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全面负责主持,成立风险管理部门,主要组织风险管理工作。在风险管理审计方面,内部审计部门主要负责的是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的提出,同时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最后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3、审计人员要提高职业水平和职业道德

首先,审计人员要适应上市公司内部随时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问题就必须要提高职业水平。此外,还要扮演好多个角色,如:增值服务的贡献者、执行情况的监督者、优秀文化的倡导者等,推动上市公司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其次,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的评价及其监督作用已经成为了公司风险管理控制的一道重要防线。所以,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要树立起正直的品德;第三,科技在不断进步发展,上市公司的环境也随之不断变化,审计人员要应对这一新趋势就应该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学好会计、信息技术、税法、金融等多方面的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和表达能力,由此形成审计结论,表达审计目的。除此之外,也要注意到风险是普遍存在,在上市公司的竞争中,风险的时效性及偶发性都给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4、做好上市公司的招聘工作

上市公司要公开招聘风险管理师,也可以聘请具有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的中介机构全面评价公司风险管理,在此基础上给出风险管理评估及建议的专项报告,对风险管理人员做系统的培训,并开辟风险管理沟通的专门渠道。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会计 信用 法律体系

 

一、会计信用法律体系构建中的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

(一)从理解会计制度的作用、职能和会计过程角度,把握会计信用法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的。毕业论文 会计最初表现为人类对经济活动的计量与记录行为,其作用主要是为经营者本身服务。现代会计不仅服务于企业,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而且还要服务于企业外部的有关主体,为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贸易伙伴、相关的社会公众等提供信息,以帮助他们了解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更重要的是,现代会计要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及组织财政收入提供必需的信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与实施宏观调控的需要,从一个方面促使会计规范与会计信用规范变成强制性的法律,而不再是一般的商业惯例,会计法也因此被归入经济法范畴而不再是商事法范畴。如果把这一重心理解错了,由此建立起来的结论也就不大可能正确。理解会计对财政收入与宏观调控的意义,是有效构建会计信用法律体系的关键之一。

一般认为,会计的职能主要有“反映”和“监督”两项。反映职能就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监督职能是基于反映的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会计法与会计信用立法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对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行为制订和提供有效的规则,使会计信息能够正确反映经济活动,并为控制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信息。如果立法不能提供有效规则促使会计行为正确反映经济活动的情况,就会形成会计信息失真,那会计立法就存在缺陷。当然,会计立法完善而有法不依,同样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工作的过程,从广义上考虑,包括会计信息的记录、会计信息处理、会计报告的制作、会计信息的披露、会计信息审计监督、会计信息其他监督等。因此,会计信用法律体系的构建,最基础部分就是如何通过法律、法规、准则、纪律等,把会计信息形成的整体过程,用法律制度规范的形式反映出来。而做好这一工作,涉及到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政策等,也涉及到如何以法律规范有效、准确地反映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政策等,这一问题必须依靠会计和法律方法相结合去实现。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与会计政策内容上的缺陷,不可能通过法律方法进行纠正,而必须依靠会计理论去解决。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政策,都是来自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升华。但有些理论与方法是从国外引进而不是来自于中国的会计实践,因此,会计立法过程中,有必要更多地联系我国会计实践,尤其是在会计立法过程中广泛征求实务界意见,吸收实践经验成果。

(二)从会计主体行为特征的角度,把握会计信用法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会计可理解为一种制度,也可理解为一种行为,或者合在一起,理解为一种制度化的行为。硕士论文 会计的社会功能,这里是指社会为什么需要会计这样一种制度化的行为。与任何经济制度一样,会计这种制度化的行为不能离开两个方面:即效率和分配。效率,主要是要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以同样多的投入,尽可能多地提高产出。效率目标是在投入既定时把社会总财富或总福利这块蛋糕做得最大。而分配是在不同主体之间如何分配这块蛋糕的问题。分配与会计信用相联系,就必须考虑国家与企业之间关系、企业与人之间关系、投资人与国家关系、投资人与企业关系、人与投资人之间关系、国家与政府机关组织的人之间关系等。从间接的影响考虑,还有国家、企业与一般公众,尤其是企业或政府机关组织中职工的关系。如果把制度变迁依其对效率和分配的影响分为以效率提高为目的的“效率性制度变迁”、以分配调整为目的“分配性制度变迁”和既影响效率又影响分配的“混合性制度变迁”,纯粹的效率性制度变迁遇到的阻力就会最小,因为这种变迁并不会减少什么人的利益,而只可能增加,或只改变相对利益;以利益分配调整为主的分配性制度变迁的阻力就会大得多,既得利益阶层会极力阻止变迁的进行;而混合性制度变迁所遇到的阻力,则由其利益分配和效率提高的混合比例决定。在会计信用法律体系的构建中,许多制度变迁或制度的实施,都是涉及到利益分配的调整,因此阻力必然会很大。

事实上,效率问题本身就存在着不同层次主体之间、不同种类主体之间、同一层次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如企业的效率与国家的效率不同,存在着冲突;不同企业之间的效率存在着冲突和矛盾;企业投资人与经营者之间、企业与企业职工之间、企业会计人员与企业效率之间等等,都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存在,要求有效的会计信用法律体系必须处理好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在提供真实会计信息方面实现激励相容。如果效率激励不相容,会计信息失真就无法避免,相容性越差,失真度就越高。

分配具有与效率冲突相同的问题。不同层次主体之间、不同种类主体之间、同一层次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分配问题处理不好,在分配激励方面不相容,会计信息失真同样不可避免,并且,激励的相容性与信息失真成反比。而效率与分配的激励相容性,涉及的则不仅是会计信用法律体系的问题,还涉及到复杂的产权问题、体制问题。

效率与分配相互影响,但是,就具体的个人行为来讲,从生活实际现象来看,每个人都更在乎对自己的分配问题,这是人的理性,也正是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医学论文 或者更准确地说,主体在处理自己内部问题时可能更注重效率,而在处理自己与其他主体关系时,则更侧重分配。因此,从内部来讲,不同层次的主体在考虑自身的效率方面,都有内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从外部关系来讲,不管组织还是个人,则更多的是侧重自身在分配中获得更多份额。当效率与分配发生冲突时,自然在选择分配获得更多份额方面有更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行为特征决定了会计主体对内倾向于提供有利于提高效率的“真”信息,而对主体之外,则倾向于提供有利于自己多分配的“假”信息。这一结论适用于从个人、组织到国家的各个不同层次主体的行为的解释。许多企业有所谓“真”“假”“两套账”,即对内一套真账,对外一套假账,正是对这一结论的证实。

因此,因效率带来的问题往往被包含在不同层次的分配问题之中。例如,会计人员在自身利益上讲求效率,如在一定的工资、奖金与升迁机会等总报酬前提下,尽可能节约自己的时间、精力、能力去完成会计任务,极为讲求投入产出效率;而在处理与组织的关系时,则除了尽可能地省时省力等外,还会尽可能地利用机会去通过提供假信息,而占有组织利益。对企业来讲,则对内可能极讲效率,尽可能节省成本,增加收入;而在处理与国家关系时,则尽可能多报支出,增加

成本,减少收入。对于不同层次的会计领导、会计监督人员,在处理个人与企业、企业与国家关系时,如果与个人利益相关,则对能够增加个人利益的方式选择上有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此分析可以看到,效率问题包含在不同层次的分配问题之中,处理好效率问题,其实质是协调不同层次主体利益的分配问题。或者说,处理好不同层次主体利益的分配问题,就能处理好不同层次的效率问题。因此,会计信息失真,根本上是由于不同层次主体的利益分配矛盾造成的。会计信用法律体系有效构建的根本实质问题,就在于如何通过立法处理好不同层次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相容问题。有效的信用法律体系必须既要处理好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实体利益分配的相容问题,同时又要有规范的程序和严格有效的执法,以保障立法所确定的利益分配能够有效实现。

(三)从会计信息提供主体的产权特征角度,把握会计信用法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从提供会计信息的组织的组织结构与产权关系上,可以把会计信息提供主体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国家或政府投资形成的“国有”、“国营”型的企业与政府机关,这类组织是典型的“产权主体缺位型”主体,其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由“”问题造成的。与此相对的另一类组织,则是私人独资、合伙及人数有限并由所有者直接经营的有限责任公司类型,它们是典型的“投机分配型”主体。这一类组织中的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通过“投机分配”,损害国家、银行、债权人利益而造成的。而介于这两类主体之间的,则是中小投资者甚多,而容易由大股东控制的股份有限公司型的“所有权与经营分离型”主体。这类企业中“”和“投机”两类问题兼而有之。

在第一类产权缺位型主体中,从领导到会计人员到其他员工,组织财产既是任何人的,也不是任何人的。是任何人的,是因为财产是国家资产,同时也是企业大部分职工进行生产从而赖以生活的资产;不是任何人的,是因为它是国家资产,谁也不能独自为自己的利益而使用。这类财产,承受着一定程度的“公地悲剧”的损害。这类企业的领导层或决策层,尤其是主要领导,其激励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而获得收入提高、待遇提高和地位升迁的实惠以及自身经营能力提高的回报;另一方面,则可能是通过利用职权而转移企业利益,增加自身私利。前一种是国家希望和鼓励的,后一种则属国家不希望、反对甚至严厉打击的。但究竟哪一种占上风,则完全要看哪一种激励更强有力。对这类主体中的中层或一般员工,也存在着两种激励选择:一是积极奉献,提高收入;一是与管理者处理好关系,不奉献却能同样甚至获得更多收入或实惠。由于对管理者与一般员工都不存在产权问题,在工资收入及奖金激励不公平或奉献与回报不对称时,就必然存在“投机占有”的合作激励。员工以及任何人员,在会计信息真实不能增加自己任何收益,而会计信息失真不能对自己造成任何直接损害时,就不可能存在监督会计信息真实的激励。而对会计人员来讲,合作对自己有利,监督对自己无关痛痒时,同样失去监督作用,而剩下的就只能是合作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

对“投机分配型”企业而言,产权与投资者、产权与决策者一般情况下都是合一的。由于这类企业收入与积累的增加,直接与投资者、决策者的利益相关,一般不存在产权主体缺位型企业中管理层与员工(会计人员)合作损害企业利益的情形,因为这类行为受到严格的监督,造成损害也会受到积极的追究。对于这类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激励,主要来自于通过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逃避税收,获得银行贷款、其他债权人借款等,损害的主要是国家、银行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这类企业中经常存在比较积极的购买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对这类主体监督的重点,在于资产、成本、收入等信息是否真实、其处理过程是否遵守有关会计法和会计制度及会计规则的问题。

而对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型”的企业,则前两类企业存在的问题都存在。但相比产权主体缺位类,产权主体是明确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投资人与经理层之间。英语论文经理层的经营受到股东,尤其是大股东的积极监督,而大股东也受到小股东“用脚投票”方式的积极监督,“问题”导致的损害并不十分严重,而且有比较积极的监督力量。而投机分配激励方面,这类企业依然存在,包括人与大股东合作,以及大股东与人和会计人员合作的激励,但又与投机分配型企业不同。由于人的投机分配行为,收益并不能完全甚至较多的归于自己,而违法违规的法律责任却要由他承担,因此,大股东的投机分配行为一般受到一定约束。当然,如果人与大股东合作损害小股东利益而无需承担法律责任,或者承担责任付出的代价远小于与大股东合作获得的利益,就另当别论了。

基于以上不同产权类型组织行为的分析可知,我国的经济体制与企业产权体制状况是影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改革经济体制、调整企业产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就必然构成完善我国会计信用法律体系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四)从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类的角度,把握会计信用法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进行不同的区分。从会计信用法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方面去考虑,即从法学的研究方法考虑,则下面两种分类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从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方面,可以区分为“合法的会计信息失真”和“违法的会计信息失真”。所谓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企业等组织在遵守法律强制规定前提下的,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所谓非法会计信息失真,则是企业等组织不遵守会计法、会计制度和会计规则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从守法意义上,前一类不存在主观上的故意,而后一类是主观上的故意造成的。

第二,从主观和客观的区分上,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区分为“主观原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和“客观原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客观原因,是指那些无法通过法律制度完善消除,或者至少目前不能通过制度完善而消除的,那就只能依靠加强这些方面的会计理论研究来解决。主观因素的会计失真,则是指那些通过制度分析,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就能解决的会计信息失真。

这两种分类方法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明白客观因素的会计信息失真涉及的问题不可能通过法律来解决。主观因素的失真,须从合法与违法方面考虑,法律、会计制度、会计规则中已有明确规定的,是加强执法的问题;而法律没有规定或规定不合理,无法执行的问题,则需要从法律制定和法律健全与完善方面考虑。当然,法律制度的创新也有一个成本与收益的问题。有些问题执行的成本太高,就要以制度创新的边际成本与制度创新的边际收益的平衡为界。

二、完整的会计信用法律体系应当包括的基本方面和重要内容

从会计信息的生产、利用、监督等全过程来讲,完整的会计信用法律体系必须包括以下方面: (一)针对会计记录、会计处理、会计报告、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立法,保证会计信息生成规则的科学性和生成过程的真实性。这方面立法内容,要求按会计信息生成过程和环节,做出全面的规定。具体内容应当包括: 1.加强关于会计记录规则的立法,明确会计记录、会计处理、会计报告制作的原则、方法、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的生成技术本身的科学性,强化有关会计记录、会计处理和会计报告等规则的确定性、适应性、操作性。2.加强会计专业人员在会计信息制作过程中的职责、义务,规定明确的法律责任,保证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会计专业技术人员行为的规范性。3.加强信息报告和披露的内容、要求、频率、范围、标准、格式、地点、获取等方面规则的立法,保证会计信息对企业有关情况反映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4.加强信息报告与披露过程中非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和义务及违规法律责任的立法,以尽可能减小非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过程的干扰。5.加强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制度建设,使会计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建设与会计立法互为补充,促进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体系立法。会计检查的有效性依赖于通过立法建立有效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制度,确定会计检查的主体、依据、对象、内容等,保证会计检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三)会计工作人员正当权利的保障立法。会计人员正当权利的有效保障,是保证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真实的基本条件。必须通过立法保障会计人员在提供真实会计信息时,正当权益不受损害,尤其是设置相应的机构、程序使其正当权益能够受到有效的保护。

(四)维护中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独立性立法。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对会计信息是否真实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此方面立法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1.中介机构及其专业工作人员的正当权益及其保护立法。2.干涉中介机构和专业工作人员独立性行为的制裁立法。3.对中介机构及其专业工作人员违法行为处罚立法。尤其应当加强资格处罚。4.对中介机构和专业工作人员因故意和重大过失违法执业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立法。

(五)会计征信体系建设立法。国家应当尽快制订会计信用征信和评级立法,为会计征信和评级提供法律依据。通过会计征信体系,建立起企业、会计人员或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等遵法守纪的信用记录,对违犯会计法律、法规、准则及会计纪律达到一定记录数量或一定程度的行为人,强化资格罚,强化自我约束。

(六)会计法律责任立法。加强会计信用法律责任立法,主要包括: 1.会计技术人员、审计技术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立法。2.会计主管及领导离任和会计离岗的离职、离任、离岗审计制度立法。3.加强会计领导责任制度立法。留学生论文 4.加大企业会计违法惩治力度。5.加大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正当权益侵权法律责任。6.明确对会计信息虚假、重大遗漏造成的投资损失的民事赔偿责任。法律责任的规定应当充分考虑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和执法资源与执法效率方面的问题,使法律责任的落实具有实在的威慑力。

(七)会计监督立法。会计监督包括审计监督和其他监督。会计信息是企业质量的说明书,而审计则是对作为企业说明书的审查。加强审计制度和准则立法,主要是指就审计主体、对象、内容、范围、方法、程序等方面加强立法,使审计方法对会计信息的监督更为有效。除了审计作为对会计的监督以外,还必须加强其他监督立法。主要应当包括: 1.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权利保障监督立法。2.会计信用评级监督立法。3.会计法律责任监督。4.会计信用征信过程监督立法。5.对审计监督的监管立法。

(八)会计人员、审计人员、专业监督人员等的素质教育立法。各类专业人员的素质不高是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对会计专业人员、审计人员、会计有关的各类监督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并将其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是健全我国会计信用法律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九)会计行政执法程序立法。会计执法程序立法,是会计实体法得以落实和实施的重要保障。

三、完整会计信用法律体系有效运用的外部环境基础

上述九个方面的立法,只是一个完整法律体系理论上应当考虑的必要内容。如果没有一定的外部制度环境为基础,会计信用法律体系依然难以存在。必要的外部制度环境,和会计法律体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会直接影响整体的运行效果,甚至会使整个体系的构建功亏一篑。

张维迎(2002)认为,价值迷失、产权制度缺失和政府行为的不确定性是导致了中国社会诚信的缺失的根本原因。本文认为,影响会计法律制度有效运行的因素或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但以下几个方面是完整会计信用法律体系有效运行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一)经济发展的程度与经济体制环境。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什么样的会计信用法律体系才算是完善的。会计立法必须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与时俱进。我国处在一个经济体制、市场发展程度、所有制结构等快速变化的阶段,会计立法必须以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为依据,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同时,会计立法受经济体制的制约。经济体制改革不推进,会计立法就很难有效解决会计信息生成、传递、监督过程中,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激励相容问题。

(二)政府行为规范与政府行为信用。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石。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权的拥有者,国家强制力的主要实施者之一,如果不讲法治,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再完善的法律条文也是一句空话。政府坚持依法治国,遵守法律,是会计信用法律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

(三)执法与司法信用。执法与司法腐败会使有效的法律体系失去意义。法律的有效实施,不仅有赖于公正的执法,而且离不开公正的司法。执法和司法信用是会计信用法律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

(四)产权体制与公司治理。产权明晰,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过多的国有资产,以及国有资产所有者在投资、管理、监督各方面的“缺位”,使经济的整体运行无法有效调整“效率”与“分配”的矛盾,国有投资企业中的会计信息失真就很难治理。对于产权明晰的企业而言,则要加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产权意识、投资责任意识,强化公司治理,强调人的诚信义务,强调投资者对国家的诚信义务,并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才能有效解决因“投机”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张维迎. 2002.重建诚信的艰难之路.国际金融时报, 7月12日第4版

张维迎. 2003.信息、信任与法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1999.会计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张维迎. 2002. 2. 12.重建诚信的艰难之路.国际金融报

加里. s.贝克. 1995.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科斯等. 1994.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张五常. 2002.经济解释.香港: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

第5篇

1.工商管理课程的定义工商管理课程包括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企业的战略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这些课程作为主干课程是工商管理课程的核心,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设计工商管理课程可以充分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素质,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促进社会的进步。

2.工商管理课程的特点工商管理课程在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一般情况下拥有自己的体系和知识结构,而且大部分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涉及广泛的内容体系,综合性比较强。其所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的定律、原理以及理论,学生的认识局限在感性层面,设置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由于课本中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这不符合学习的目的,不利于进行社会实践。

二、工商管理课程的实施

课程是信息、知识以及经验的有效传播途径。合理开发以及有效运用课程资源可以充分实现工程管理的目的。我国目前的大学课程主要采用的是科层制教学方法,教师具有单主体性,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树立,学生完全处在被动地位,而教师是主动管理的执行者。在我国目前的工商管理体系中,教师在科层管理中处于最底层的位置,具备一定的课程执行权,但是在选择课程资源时的权力非常小;因为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所以不具备积极学习的动力。同时,工商管理课程中知识一般是单向沟通的,实施课程时应采用的是具有一定信息反馈的双向沟通教学方式。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落实课程目标和培养目标,课程采用单向沟通的方式虽然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但要想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工商管理方面的其他能力,比如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则必须加大双向沟通模式的使用力度。

三、我国工程管理课程的现状

通过对我国目前的工程管理课程进行调研,现阶段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的设置以及划分非常不合理工商管理既属于一级学科的范畴,又属于二级学科,课程包括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以及财务管理等许多领域,但没有处于核心地位的主线课程,这样就导致了培养能力和目标非常模糊。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课程存在划分过细的情况,导致了一些课程之间存在重复和重叠的现象,根本无法体现专业特色。这样的课程设置会导致学生形成单一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对于主干课程采取平行设置的方式,使得主干课程之间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违背了科学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递进。这样的课程设置模式最终导致学生只能低层次掌握知识,不能满足工商管理教育的要求。同时,依照工商管理硕士的结构进行课程设置,强调课程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不符合现实企业的要求。在人才的定位方面,着重于综合管理方面的才能,这也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的需求。高等院校目前存在的工商管理课程大都内容陈旧、落后、更新换代慢,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潮流。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而教育方面的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很多课程内容不能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都存在过多、过细和过窄的缺陷。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来制定统一的教科书,使得工商管理课程设置非常不合理,专业课过专,而基础课又非常狭窄,不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目标一直是培养进行教学以及科研的高素质人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课程模式大都是以理论为核心的,要求每个课程都必须系统和完整,这样就导致了前面所说的很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就不利于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对当前的工商管理课程必须进行改革,形成完备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

2.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社会实践目前存在的工商管理课程都有非常完备的课程体系,但是这些课程体系往往侧重于理论的教授。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也是对系统、完整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一般不涉及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有些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比较落,二是,缺乏改革的动力,没有充分掌握一些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此外,虽然有一些老师已经认识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但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践训练,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时间知识,所以课程只能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次。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大都感觉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没什么作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工商管理课程的这种体系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3.在教学方法上仍以传统的教授为主,方法十分单一当前的教学硬件设备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教师的上课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升,“一张嘴、一本教材加一个U盘”,是当前课堂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学方法没有创新,教师系统讲授仍是现在课堂的主要模式。虽然许多教师有意识的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提问的次数,以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但是就总体而言,教学的方法十分落后和单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无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牵着鼻子走”,即听讲加记笔记仍是课堂的主要模式,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导致了不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既达不到理想的听课效果也不能充分施展学生的才能和智慧。不可否认,系统讲授的方法能够透彻的讲授理论知识,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将知识记住后却不知如何运用,这不符合工商管理课程的设置目标和培养目标,也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4.忽视了新一代大学生的学习新特点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21世纪的大学生有着自己的突出学习特点,他们富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在就业压力面前,他们的学习也有一些不一样的特点:(1)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他们更喜欢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而不是像原来一样满足于对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被动接受,并且这方面的愿望越来越强烈;(2)目的性越来越强。他们往往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实力,许多大学生并不满足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他们在修满学分的基础上,还参加第二学位的学习,各种职业资格的考试,参与一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竞赛等等,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已充分意识到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知识,而不是单纯的学习课堂知识(3)实践性不断加强。相对于理论知识而言,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将知识进行应用,通过不断的实践达到强化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4)更加具有创造性。当代大学生具有更强烈的创造欲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目前的工商管理课程却没有体现当代大学生的这些学习新特点,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要,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要作用。在这种模式下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培养目标也得不到实现。所以,我们必须对工商管理课程加以改革和创新。

四、工商管理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撑

1.对课程目标价值取向进行改革的研究研究工商管理课程目标价值是为了研究如何课程领域实现教育价值观的目的。舒伯特在课程论方面是权威专家,他将课程目标取向分为了四种类型,包括“普遍性目标”的价值取向、“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行为性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表现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拉尔夫.泰勒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的行为方式得以改变,其目标应有利于指导教学和选择学习经验。因此,课程改革的目标应对学生养成何种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同时指出该行为的内容和应用领域。实际上,开发课程时只依据某一课程目标是背离教育价值观的。工商管理教育培养的学生不能只是一个职业人,而应包括健全的人格,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工商管理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应采用多元化的模式,将各种目标有效结合起来,以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2.研究课程目标的来源在课程的编制过程中,课程目标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容选择应严格依照目标进行,也就是说有何种目标,就有何种内容,目标与内容必须达到一致。泰勒把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学习者的需要作为课程目标的有效来源,这也是我们进行工商管理课程改革目标来源的框架。(1)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到现实社会以及未来社会的需要。依据学校的社会需要和功能以及知识学科的不同性质,在课程的选择方面存在六项原则,其中第一和第二位的是:有效和内容和与现实相一致。(2)学科的发展需要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学科知识的发展。课程目标与学科作用是紧密联系的,学科知识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学科本身的专业作用,这样可以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学科中的整体教育职能,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可以推动学生的整体发展,从而既满足个人的需要,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进行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改革一样,多元化的课程目标改革也是必要和必须的,单纯“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或者“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根本无法达到整体教育的目的。所以,对工商管理的课程设置和目标要进行改革,使其既满足工商管理类学生发展的需要,又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3)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推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工商管理课程的一个重要作用。所以,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时要对学生进行各种研究,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身心的发展。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设计以及实施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力。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需要和兴趣,并尽力适应其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任何偏离学生特点的工商管理课程,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3.研究选择课程内容的取向组织课程内容的准则主要涉及的是课程内容的组织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准则整合性、连续性和顺序性。(1)整合性整合性要求加强各个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组织横向的内容以便于学生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形成统一的观点,并用自己在工商管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会计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处理会计问题时的技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更应考虑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实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在使学生形成相应概念时,要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概念与其他概念以及学科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种概念,逐渐形成统一的技能、看法和态度。(2)连续性连续性是指采用直线式的教学方式来对工商管理课程进行陈述。比如,如果工商管理学科中的一个课程目标是准确把握“审计”概念时,在课程的设置以及安排上,就应使学生在课程的各个部分有机会反复和连续使用这个概念,这样就能达到准确把握概念的目的。(3)顺序性顺序性是与连续性密切相关的,但是它又超越了连续性的内容,它不再是简单的强调重复,而是要求将后继内容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处理。顺序性要求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来研究后继内容,同时不断推进后继内容的深入和广泛研究。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态度以及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五、对工商管理课程进行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对工商管理课程的改革应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工商管理人才的特点,以推动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将培养学生的能力贯穿于教学的整个活动之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采用传统的系统讲授办法,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不断进行新的模拟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笔者认为,对工商管理课程的改革应注意一下几点:

1.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商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生除了必须掌握基础理论、技能以及方法以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最重要的环节,能够有效强化、拓展和验证理论知识。这就需要采取多种形式,以完善工商管理课程的科学实践体系。在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在学校集体安排的毕业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集中环节外,每一个教师都可以结合自己所讲授的课程的特点,在进行理论讲授的基础上,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到相关的实习场所进行参观调查,分散性的实践环节包括很多种,比如模拟实验、社会调查、技能训练等等。这些灵活的实践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主学习的动力,不仅能够对理论知识更加透彻的把握,而且能够充分进行社会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