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论文

时间:2022-04-24 10:28:12

导语:在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民间融资市场 风控审查 财务报表分析

严格而标准的财务报表分析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贷前调查措施,能够全面地了解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民间融资机构出现爆炸式发展,但同时,一方面由于原来的以资产规模为只要考量的财务报表分析技术已经不能满足评价中小企业授信额度的需求;另一方面,大量不规范的民间融资公司缺乏更为标准有效的财务报表分析流程。市场急需一套针对民间融资市场,中小企业综合偿债能力评价的财务报表分析技术,来为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客观可靠的决策依据。

一、民间融资机构风控审查的现状

融资风控审查是当借款人向资金方提出融资申请后,出资方自行或委托专业机构对借款人进行的贷款资格审查,是一项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就目前而言,我国民间融资机构风控审查水平在金融行业中仍比较落后,主要有以下两个表现:

(一)民间融资机构风控审查过于依赖主观判断

民间金融机构风控审查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由于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编制存在虚假水份多问题,所导致的在风控审查中太过依赖主观判断而不重视标准化财务分析流程。许多风控人员在考察企业时往往会对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视而不见,过于依赖从企业方口头或实地调查时获取的信息。建立在实地调查基础上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实际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有助于金融机构评估企业的风险。

(二)民间融资机构风控审查中的财务报表分析过于形式化,发展极不成熟

财务报表分析是贷前调查中最重要的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方法。民间融资机构风控审查开展时间较短,虽然民间融资机构一般都会以风险作为第一要素考虑,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却一直存在形式化的特点。以A担保公司为例,虽然其财务报表分析涵盖的内容较全面,但仅仅是列示出来,并没有结合行业做深入分析,也没有显示根据实地调查的报表虚假水分剔除部分。对未来预测的缺失使得其所起到的决策指导作用非常有限,在评审会上这部分内容甚至都没有被关注。

二、财务报表分析在民间融资机构风控审查中的优势

中国中小企业存在的一大问题是财务部门水平低,财务报表制作不规范,有的小企业甚至连做平报表都做不到,还有许多企业存在“两套账”情况,提交的财务报表虚假成分高。这是阻碍财务报表分析技术成为目前民间融资机构风控调查核心的最关键原因。

但同时,这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一般也存在着造假水平低的情况。有经验的财务分析人员往往能轻易看穿低水平的财务造假,鉴于上述现状,财务报表分析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是严格的财务报表分析可以更全面地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利用财务造假的漏洞,提前发现并预警企业存在的风险,从而对之后的调查工作起指导作用;二是针对目前偏主观的风控审查,财务报表分析的运用使风险评估更加系统和规范。

三、财务报表分析在风控审查中的具体应用

严格的财务报表分析需要五个互相联系的连续步骤:一是识别特定行业的经济特征;二是接受财务报表并初步判断其真实性;三是理解特定公司的财务报表,消除财务报表中的虚假数据;四是运用财务报表信息评估公司的盈利性和风险;五是总结已有信息撰写分析报告。

(一)识别特定行业的经济特征

在实际风控审查工作中,首先应确定被审查企业所在行业,基于此行业特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例如食品行业:进入食品行业的门槛不高,因此在这个行业,由于激烈的竞争和产品的非差异化,导致了相对较低的利润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或者说较低的销售利润率;然而,食品行业只需要很少的资产就能行成销售收入,这就意味着食品行业有着相对较高的资产周转率来平衡其较低的销售利润率。在此基础上,评价一个食品销售企业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应该是存货周转率和资产周转率,较高的存货周转率意味着该企业便会有良好的现金流量与较高的经营效率。

(二)接受财务报表并初步判断其真实性

当首次接收企业财务报表时,应对企业财务资料进行大致浏览,如果出现明显偏差――比如报表不平,或者资料不全――比如缺少利润表等问题,应第一时间与企业沟通责令企业进行修改或重新提交。

(三)理解特定公司的财务报表,消除财务报表中的虚假数据

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大多数都会有虚假水分,接下来应核查财务报表的虚假水分含量并予以剔除。在对客户的财务报表分析之前,首先要与企业进行大量细节沟通以筛选出财务报表的虚假水分。

企业高估资产价值的方法,一是在资产价值上涨时,重新评估不动产利长期租赁物的价值,二是将一些不能发挥作用的固定资产或流动资产放在账面上充数。有些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加入企业品牌价值来美化资产负债表。食品制造企业、饮料业中这种现象比较普遍。风控审查人员在核实财务报表真实性之后应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进行逐项分析并将“水份”予以剔除。

(四)运用财务报表信息评估公司的盈利性和风险性

评估公司的盈利性和风险性是整个财务报表分析的重点,特别是如何利用分析工具识别风险。在财务报表分析中,经常会用到财务指标比率这种分析工具。财务指标比率是财务报表中若干科目的对比数值,通过分析对比数值横向纵向的变化,可以客观地评价一家企业某方面的财务健康状况。

在财务分析中,会利用三种分析方法来分析财务指标比率: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是将两期或连续期财务报告中相同指标进行对比,确定其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以说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变动趋势的一种方法;因素分析法是用来确定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对分析对象――综合财务指标或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出发点在于,当有若干因素对分析对象发生影响作用时,假定其他各个因素都无变化,顺序确定每一个因素单独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分析法是为了说明财务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与数量差异。这种比较可以是将实际与计划对比,可以是本期与上期相比,也可以是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

在调整财务报表之后,运用分析工具计算出特定企业近三年以及近三个月的各项重要财务指标比率,在此基础上进行趋势分析。以下举两个例子:

表1 A印刷企业近三年的偿债能力指标

[项目\&上三年\&上二年\&上一年\&最近一期\&流动比率\&0.97 \&0.94\&0.67\&0.25\&速动比率\&0.73 \&0.53\&0.53\&0.13\&资产负债率(%)\&20.39 \&32.53 \&59.44\&54.95\&债务股权比率(%)\&25.61 \&48.25\&146\&121\&]

印刷行业的资产主要由大型印刷设备和厂房构成,流动资产所占总资产比例不高,所以其流动比率相对其他行业较低,但纵观A印刷企业的趋势,可以得出近三年其债务负担不断加重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应首先了解清楚其生产销售情况,若盈利水平同时下滑,应采取要求其增加抵押物或降低贷款额度的方法来降低风险。同时,在对A印刷企业进行风险审查时,应了解其贷款用途。若近三年新增贷款主要用于购买大型印刷设备,应要求其提供设备发票并现场视察其设备新旧程度加以印证。

表2 B家具企业近三年的偿债能力分析表

[项目\&上三年\&上二年\&上一年\&最近一期\&流动比率\&1.46\&1.22\&1.09\&1.3\&速动比率\&1.06\&0.92\&0.8\&1.3\&资产负债率(%)\&67.12\&81\&90.57\&76.16\&债务股权比率(%)\&148\&23\&10.41\&31.14\&]

B为生产家具的企业,按照简单的财务指标比率分析,其流动比率高于1,速动比率高于0.8,可以评价其偿债能力为一般。但首先家具销售行业存在大量应收应付账款,其次目前处于下游的房地产业不景气,所以应综合考虑其贷款用途、应收账款能否及时偿付、以及应付账款到期时的现金流是否紧张所带来的实际偿债能力。

(五)总结已有信息撰写分析报告

财务分析报告应简明扼要地评价企业的风险性和盈利性。首先应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整体评价,接下来列示可能的风险点,列示企业风险点的过程也是对后面实地调查进行准备的过程。通过列示风险点,风控人员可以有方向地在实地调查中通过访谈、核实账目与核实固定资产等方法对风险点加以印证和补充。在列示风险点之后应分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效率等模块对企业财务指标进行列示与分析,以对前文的结论做支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报表分析对于风控审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并非静态的,而属于一个典型的动态工程,财务人员除了要使用标准流程进行分析,还要积极的利用网络信息数据系统进行对比,通过在每次风控审查中的认真作业,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责任意识,这样才能够更有效优化财务报表的分析质量,为融资授信提供科学客观的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林竹潇. 财务分析方法在债权投资尽职调查中的应用问题浅析[J]. 财经界(学术版),2014,(4):140

[2]王海平.私募股权投资下的财务尽职调查研究[D].广西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12

[3]王义.企业财务分析在商业银行贷款调查中的具体应用[J]. FINANCE FORUM,2002,(4):47

第2篇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专业性较强,授课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授课教师熟悉会计、财务管理、税务、财经法规和财务报表等内容,而且要求教师有较丰富的学识、相关经历和经验,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融会贯通,教给学生更多知识,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然而,绝大多数非会计专业的老师都不是财会专业出身,财务知识不够全面系统。因此,讲授好“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难度较大,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而且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案例教学法,任课教师不仅要学会如何合理筛选案例,如何设计教学程序,科学组织课堂教学,自己还要能全面理解和分析所选案例,能够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应对学生在案例分析时提出的各种疑惑和问题。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扩大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面,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

2案例教学法引入非会计学专业“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具体运用

2.1认真选取课堂教学案例

由于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财务基础普遍较差,对于财务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在讲解“财务报表分析”的具体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好相应的课堂知识点案例,并将这些知识点案例穿插在课堂理论教学中,通过某个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增强学生对具体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引导学生剥去案例非本质的细节,揭示其内部隐含的深层次问题。例如,在讲授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质量分析时,可以引入草原兴发的案例,通过对草原兴发2004~2006年的年报进行背景介绍和分析后,教师可以提出下面启发式的问题:连续多年的年报数据都显示草原兴发的现金比率极高,且95%以上的现金都集中在母公司,然而母公司为什么要囤积这么多现金?为何多年来企业的现金又没有太多变化呢?企业在拥有12亿现金的情况下,为何依旧资金紧张,原因何在?提出以上这些问题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抽丝剥茧,一步步分析年报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而查出草原兴发虚造销售收入、利润做假等违规行为,使学生对企业货币资金的质量分析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2合理布置作业案例

为了加强学生对某些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在讲授完基本理论后再布置一定的案例作业,让学生根据课堂教学要求对案例进行分析,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这类作业案例通常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任课教师为学生挑选出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案例,根据教学进度给学生指派相应的课外作业任务,让学生开始资料查找和报表分析工作。第二阶段是案例的课堂讨论和教师讲评阶段。每章的内容讲完之后,教师安排出1~2节课的讨论时间,让学生进行开放的课堂案例讨论,让学生通过相互切磋及交流,学习如何在友善的气氛下,建立自己的看法,并为自己的立场辩护及与对方争辩[4]。最后由任课教师对学生讨论的案例进行客观评价和总结,指出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客观、全面、科学地分析企业财务报表。例如,在讲解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营运能力分析时,可以选取宝钢股份、华谊兄弟和科龙电器近三年的年报资料作为分析案例,为学生分派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不断巩固知识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科学安排综合分析案例

为了加强学生对企业财务报表整套分析流程的掌握,教师可以根据学时安排和教学要求设计综合分析案例,培养学生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的能力。这种综合案例分析主要是通过项目教学来实现。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教师就把本学期的综合案例分析任务布置下去,鼓励全班学生按自愿原则组成学习小组,一般12-15人一组,根据班级总人数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选取一家本组成员都比较感兴趣的上市公司作为项目研究对象,收集该公司近几年的财务报表,在期末规定的时间以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完成财务报表分析的几大模块,最终提交财务报表综合分析报告,并以PPT的形式在全班进行讨论和展示。由于每个上市公司的信息量和财务报表数据量都比较大,因此,每个大组内部又可以根据自愿原则分成若干个2-3人的小小组,每个小小组只负责财务报表分析中的一个模块,这样由全组成员相互分工合作最后协同完成任务。将这种综合案例分析法由始至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根据教学进度边学习边收集资料,边学习边模拟操作,课程讲授完了,学生也熟悉了基本的操作流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3非会计学专业“财务报表分析”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评价

自2011年起,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在经济学、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三个非会计学专业中同时开设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作为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之一,本人自2012年起尝试在三个专业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三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充分激发了非会计学专业学生选修“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题组对2010级金融、2011级经济和2012级金融工程共计324人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网上选课阶段,这三个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选修率达到了97.1%,82%的选修学生都反映他们在听了学长对该课程的介绍后,对“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不再那么惧怕,无论是课程的参与度,还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了很大提高。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该课程的带动下,对财务的其他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选修了管理学院和其他高校开设的财务专业课程,拓展了知识面。二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为了完成作业案例和综合案例分析,学生们要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收集资料,进行案例准备,他们不仅要学会如何下载企业年报,还要学会如何阅读和分析财务报表,如何撰写财务分析报告。通过小组分工合作,他们不但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分工完成任务,增进了同学间的交流,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而且学会了幻灯片和Flash的制作方法,掌握了EX-CEL、Word和PPT等计算机操作软件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三是明显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对2010级金融、2011级经济和2012级金融工程共计280人选修学生的调查,87%、89%和91%的学生表示他们喜欢这种开放式的案例教学方法,不喜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该课程的课时总数太少,案例分析会占用他们较多的课外时间。三个专业的期末考试合格率分别为79%、82%和83.3%,主观题的得分率分别为78%、81.5%和85%,说明经过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有了一定提高,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升。54%、61%和67%的学生表示,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带动下,他们的资料收集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和“论文创新”比赛并获奖。四是提高了任课教师的自身素质,完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对于案例教学法的成功应用至关重要。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让任课教师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逐渐变成了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无论是课堂教学案例的选择,还是作业案例的布置,都需要任课教师在其中起到重要的组织、协调和引导作用,这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极大挑战。通过案例教学方法的尝试,本课题组教师注重持续学习、相互切磋、日常积累和创新实践,不仅顺利完成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目标,而且锻炼了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了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和组织能力,完善了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

4结语

第3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理论基础

一、引言

公司的各种事物和运行机制通常可分为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两个层次,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财务治理,公司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将体现报表信息的会计专业语言翻译为反映财务分析信息的普通话,一方面为公司高层扩展理财视野、搞好资本运营、正确处理与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公司外部投资者及利益相关者关注公司、了解公司、投资或合作提供依据。财务报表分析是架在会计报表与公司高层之间的桥梁。透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揭示公司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公司治理问题、内部控制问题等。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公司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左右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进而影响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内部凝聚力,其结果体现在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上,因此,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挖掘出各种财务指标背后隐含的公司治理问题。又由于管理效果最终体现在经营成果上,所以财务分析同样可以揭示出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财务报表分析对于出资人的理性投资同样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应用财务报表分析审查企业贷款资格方面已经很系统完善了。但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建设起步晚,财务报表分析的发展缓慢,多数社会公众投资者还不成熟,虽然较证券市场成立之初有了很大进步,但在做投资决策时,仍存在一定盲目性。市面上教社会投资者如何选择投资品种的资料很多,但要么是理论性过强、不易读懂,要么过于强调技巧、忽视了对公司业绩的理性分析。如何在选择投资品种时做理性分析,也是摆在投资者面前的难题。

二、公司治理理论

公司治理,国内称为公司治理结构。张维迎认为,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功能、结构、股东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何时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间分配这样一些问题。公司治理理论主要包括古典管家理论、主流公司治理理论、现代管家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资本结构理论

企业资本结构与资金筹集方式密切相关,是企业融资决策的最终结果。作为资金供给者的债权人和股东,客观上都要求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约束,但是,受监督成本和风险与收益关系的制约,企业的治理结构主要是围绕股东来进行设计和安排。财务报告分析中资本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前二个因素的考虑,即企业资金成本和市场价值的评价和分析,以及不同资本结构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随着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资本结构理论主要经历了早期资本理论结构理论阶段、现代资本结构理论阶段和非对称信息下资本结构理论。

第一,MM理论。1958年,美国学者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资本成本、公司融资与投资理论》,并提出了资本结构理论上的经典理论MM定理,第一次使资本结构的研究成为一种严格的、科学的理论,也标志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创立。

第二,权衡理论。权衡理论主要以瓦纳、奥特曼、詹森和梅克林以及梅耶斯等人研究创立,是在放松了MM理论关于无破产风险的假设,并引入了财务危机成本和成本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资本结构与企业家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

四、非对称信息下资本结构理论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假定市场中的信息是充分披露的,并且不存在信息使用成本,掌握相同信息的经济主体,对企业的盈利预期是相同的。现实经济实际,不对称信息随时存在,掌握有利息信息的经济主体在决策时往往处于优势,并通过这种优势去侵害缺乏信息的经济主体的利益,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犯小股东利益实际上也是信息不对称情况一种反映。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确立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

第一,激励理论。该理论的重点是资本结构与经理行为之间的关系。

第二,成本理论。成本理论是詹森和麦克林(Jensen和Meckling,1976)根据理论、企业理论和财产所有权理论来系统分析和解释信息不对称下企业资本结构学说的问题。该理论认为:均衡的企业所有权结构是由股权成本和债权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来决定的,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是两种融资方式的边际成本相等从而成本总额最小。

第三,信号理论。信号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不同的资本结构给投资者传递的价值信号不一样,一般情况下,当企业债务资本增加时,说明经理人对企业有信息,企业价值也会上升;反之,企业价值会下降。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投资者只能通过这种资本结构的信号传递来判断企业的价值。当然,如果经理向投资者传递的是错误的信号又该如何处理该理论并没有研究,事实上,企业的财务造假行为就是一种典型的错误信号传递。

第四,强弱顺序理论。

五、委托-理论

委托-关系是现代公司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现代公司所有权与控制相分离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委托-关系的出现。委托-理论研究的委托-关系一般是指的内部关系,即是针对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的。詹森和麦克林把委托-关系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人)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授予人某些决策权的契约关系。”(Jensenand Meckling,1976)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eseph E.Stiglitz)认为,委托-关系是指“委托人(如雇主)如何设计一个补偿系统(一个契约)来驱动另一个人(他的人,如雇员)为委托人的利益行动。”委托-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它提示了这一理论分析框架所发现的问题。所谓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人的“经济人”本性和其自身具有的利益追求,人有可能并不总是按委托人的利益采取行动,从而在行为活动中背离委托人的利益目标;二是为了防止或限制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委托人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是给人设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或是对人行为进行监督;二是要求人保证不采取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或人采取这种行为时给予委托人必需的补偿。这两种行为都会产生监督成本和约束成本,我们称之为成本。

六、投资组合理论

投资组合理论起源于马科维茨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证券组合选择》。文中论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下,规避最小风险。该理论假定:投资者是理性的,即他选择的投资行为必须是产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为。投资者会规避风险,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资者希望获得最低的风险的可能风险。人们进行投资,本质上是在不确定性的收益和风险中进行选择。投资组合理论用均值―方差来刻画这两个关键因素。所谓均值,是指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它是单只证券的期望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权重为相应的投资比例。当然,股票的收益包括分红派息和资本增值两部分。所谓方差,是指投资组合的收益率的方差。我们把收益率的标准差称为波动率,它刻画了投资组合的风险。人们在证券投资决策中应该怎样选择收益和风险的组合呢?这正是投资组合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投资组合理论研究“理性投资者”如何选择优化投资组合。所谓理性投资者,是指这样的投资者:他们在给定期望风险水平下对期望收益进行最大化,或者在给定期望收益水平下对期望风险进行最小化。均值――方差效用假设对会计的重要性表现在,它使投资决策变得更加清晰――所有投资者,无论个人效用函数如何,都需要投资期望收益和风险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财务报告。一个投资组合是由组成的各证券及其权重所确定。因此,投资组合的期望回报率是其成分证券期望回报率的加权平均。除了确定期望回报率外,估计出投资组合相应的风险也是很重要的。投资组合的风险是由其回报率的标准方差来定义的。这些统计量是描述回报率围绕其平均值变化的程度,如果变化剧烈则表明回报率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风险较大。

参考文献:

第4篇

长期以来,罗飞教授潜心研究会计理论与实务,现已公开出版各种著作20多部,百余篇,这些学术成果,内容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又充分体现国际最新学术成果,观点鲜明,务实求新,表达严谨,在会计学术及实务界均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他知识面宽,研究兴趣广泛,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包括西方财务会计、企业特种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外商投资企业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其次为成本会计及成本控制的理论和方法。

多年来,罗飞教授致力于企业特种会计内容的系统研究,如企业合并、合并报表、通货膨胀会计、合伙会计、分支店会计、外币报表折算、破产清算会计等。罗飞教授认为,企业特种会计是指一般会计业务以外的特殊业务会计,包括:①特殊的财务报告,如母子公司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分店经营的汇编财务报表、外币报表折算和通货膨胀下报表数据的调整问题;②企业会计中比较特殊而又较复杂的会计问题,如分店经营、合伙会计、外币业务会计、租赁会计、所得税会计等;③企业处于非持续经营等特殊状况下的会计问题,如企业破产、解散和清算、企业合并等。罗飞教授在《企业特种会计》一书中对这些特殊业务会计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作了系统的论述,并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观点和方法,如企业联合的分类,合伙会计的研究,分店会计中附属企业会计的核算和汇编报表方法,企业特种会计的正名问题等等。

罗飞教授还着重从事合并财务报表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合并财务报表由于其技术的复杂性和理论上的难度,一直被视为国际会计的三大难题之一。罗飞教授深入研究了企业合并和合并报表的会计处理方法--购买法和股权联合法及合并报表理论,指出了各方法的缺陷和传统理论的悖谬,并提出了新的集团主体观点及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有关该研究的系列论文的陆续发表,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第5篇

一、传统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不足

1.案例教学理念认识不足

目前经管类相关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的本科教学仍然是以理论讲述为主,这一点对于国内的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培养的是既要懂财务理论知识,也要懂实际操作技能;既能进行理论分析,也能进行实际决策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所以案例教学的意义非同寻常。加之理念认识不足,所有高校该课程的教学都强调自己有案例教学,但现实是即使有所谓的案例教学环节,也只是在个别章节插入式地略微带过,没有严格意义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案例分析报告以及相应的总结。

2.财务管理教学案例严重匮乏

传统案例教学所选用的案例,基本都是已经出版的案例教材上的案例或者是授课所用教材后面附带的案例,而国内出版的财务管理案例教材除了人民大学几位专家主编的几本,就是翻译国外的个别案例教材,要么缺乏时效性,要么不够典型,与所学内容相关性不大,严重缺乏合适、恰当的教学案例。案例库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国内大多数高校经管类专业开展案例教学的瓶颈[1]53。而由于案例的收集、编写、整理等教学相关工作与高校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评定没有直接关系,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

3.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

根据我们随机抽查相关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计划,发现案例教学课时占到财务管理核定课时总数份额极其小,而且受到大班授课的局限,在课堂上进行案例的讨论和分析的质量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大多案例都是留给学生作为课后自学的内容。即便作为作业或期中成绩,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随意性较强,如果是“小组”作业的话,还容易造成搭便车现象。[2]46最终成绩中期末考试至少占到60%以上,平时成绩中只有很小的一块是案例作业完成情况,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基本是应付交差。

二、贯穿式案例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1.贯穿式案例教学的实质内涵

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也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和通识课。贯穿式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家真实企业(便于数据采集,建议选取一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把这家企业从融资、投资、生产经营到现金管理、利润分配,甚至包括该公司的公司治理、业绩表现、财务分析等,纳入财务管理课程当中,在阶段性理论授课之后紧接着有对应的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以及真实的数据让学生对财务管理各环节以及整体知识体系进行深刻体会,而不是被动地去背那些公式或指标。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说,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就业渠道和方向是本地区各企业事业单位,如果在课堂上只讲基本理论,或者即使有案例教学,也大多是依托国内目前为数不多的几本财务管理案例教程之类,到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便会发现实际状况与学校所学脱轨严重,感慨所学无用。其实不是所学无用,而是我们课本上的理论都是经过抽象、假设、简化过的基本理论,如果不加以补充、修正就直接应用到现实中,必然会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讲完财务分析,学生对各项指标了如指掌,但是当布置学期小论文,进行一家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时就会发现问题百出。从不知道到哪里可以搜集到上市公司资料,到发现真实的财务报表远比课本上简化的报表复杂得多,通过反馈回来的信息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教学过于抽象,我们的案例教学也总是浮于表面,为了解释当时的那个理论而生硬编出一个案例,或为了巩固教学中的公式、模型等难点,而抽象出一个虚假的企业、一些虚假的数字,学生只要背会公式,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可当遇到实际问题,便束手无策。

2.贯穿式案例教学的意义

贯穿式案例教学尚属一个较新的概念,较早应用是在机械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个生产环节和设计步骤让学生更好理解本专业内容。而我们提出将贯穿式案例教学引入财务管理本科课程教学中,也正是由于其相较传统的案例教学有着诸多重要的意义。其一,切实性。学生毕业后大多要进入各个行业从事实际工作,如果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只是抽象的、简化的,那么到了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个转化过程。而贯穿式案例教学所选取的案例就是从当地的上市公司中选择信息披露充分,有现实的事件发生,真实的数据佐证,学生既感到亲切、熟悉,又从中学到了基于理论又高于理论的知识,相比大多数教材常用的虚拟案例,要真实得多。其二,时效性。时效性是指所选取的教学案例要跟时代的要求紧密贴合,不断更新。因为随着资本市场日益完善发展,相关政策、法律法规随时都在修订调整中,而企业财务管理正是在资本市场大背景下的融资、投资、股利分配等活动,企业财务管理与市场环境休戚相关。目前大多数教学所用案例都是已经编辑成册,堪称“经典”的案例,但是由于时间久远,无论从时效性,还是可用性,抑或学生的兴趣程度上都大打折扣。比如讲到资金时间价值,通常都要用到“田纳西镇的巨额账单”,学生对上世纪的那个巨额数字基本没有什么深刻印象。而且这些案例从网上很容易搜索,答案都是现成的,学生失去了思考的动力和压力。贯穿式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及时更新案例,即使采用同一公司,也要用最新的数据,以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不是为了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其三,双赢性。贯穿式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在授课前就准备好一个学期的案例素材,从让学生了解几家样本公司入手,样本公司的治理结构、财务管理目标、证券投资、财务报表分析、融资、投资、现金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等财务管理各环节都选用这家公司数据。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大量的企业财务管理实际问题,在无风险的环境中边学边干,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利用对企业进行横向调研的机会,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可以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对收集的财务管理实务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和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案例,并依据财务管理实际发展和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3]154

三、贯穿式案例教学的方案构建

1.选择教学案例的方案

(1)代表性和典型性。这个要求是指所选教学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尤其我们采取的是全程实例式贯穿案例教学,更要求案例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这样才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具体到财务管理的教学案例,就要求案例企业首先具有一定代表性,我们是以地方高校为例进行研究,而地方高校大多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己任,所以案例企业建议选择地方的知名企业,考虑到信息的可获得性,最好选取上市多年的知名上市企业,这样,无论从企业文化、公司治理结构、企业融资、投资、股利分配,还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都有完备的、成熟的数据资料和既有研究成果可供参考。(2)实用性。要求教学案例必须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依托企业的财务管理实际活动,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这样才能编出具有实际用途的教学案例。因为现实中企业发生的各项活动内容太过复杂,重要的事项又有很多,如果不加以选择就拿来用的话,会使案例教学主次不分,失去应有的效果。(3)难易结合。要根据教学进度,安排难易度不同的案例。教学开始几周,由于所学理论较少,只需要安排单项案例进行分析,比如针对公司治理结构、财务管理目标的案例。到了期中考试之后和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候,理论内容基本讲述完毕,而且各项内容有相互的衔接关系,可以安排综合性较强的案例,比如通过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使其能通过循序渐进的案例学习逐步提升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贯穿式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案

首先是案例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这个步骤是贯穿式案例教学工作最重要、最复杂、最辛苦的环节。由于我们提出的是贯穿式案例教学,它不同于传统的案例教学,不能随便从一个出版的案例教材里找案例来用,要求教师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管理状况,或者浏览企业的网站、查阅其的公告和年报,并根据案例特点及教学要求进行筛选、编辑和处理。因此,贯穿式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掌握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国家和地方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行业政策、行业法规、各项鼓励优惠措施等等,只有这样教师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遇到问题才能轻松应对。其次是课堂案例教学环节。贯穿式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进入模拟环境,首先简单介绍选定的当地的一家知名上市公司,包括公司所属行业、上市时间、生产经营范围、基本业绩等,让学生对样本案例有初步直观的了解;接着要求学生对案例企业与教学进程同步跟踪,即在阶段性理论讲授结束后,安排对应的专题性案例,比如公司治理结构的讨论、财务报表分析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样本案例进行讨论分析,通过案例学习加深对相应理论知识的掌握。由于课时有限,建议一个学期有组织地在课堂上进行两到三次案例教学,选择有代表性和有讨论性的案例主题,比如公司治理结构是个重大论题,可以从股权结构谈起,分析在这样的股权结构下公司各项决策的不同,以及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甚至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可建议将此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之一。还有可以选择财务报表分析,拿来案例公司真实的财务报表,与教材所讲财务比率相结合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借此对公司业绩进行评价,同样这个选题也可作为毕业论文选题之一。案例教学不在多而在精。课堂时间宝贵,需要挑选有争议或有难度的案例来讨论,当然上课前要把预习功课布置好,学生需要做足准备工作。这样教学才会高效、有序进行。个别简单的案例教学环节可以留给学生课下完成,学生可以通过邮件等方式提交个人或小组的分析报告,作为期中成绩或课程论文。最后环节是贯穿式案例教学对“教”和“学”的考核。期末考核要把平时成绩的占比提高,不管是什么专业的课程,如果想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考核手段上来制止学生期末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的现象,必须提高平时成绩的占比,降低期末试卷成绩的占比,[3]155当然具体比例可以根据专业、课程性质来调整,我们的建议是最好各占期末总成绩的一半。平时成绩里除了出勤分数,很大一块就是考察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应用能力。案例分析报告以及通过自己或团队组织的一次案例课堂,都将成为有效提升案例教学效果的手段。同时还需要有对教师的激励和考核措施,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专家组的随机听课、学生意见反馈、打分、同行评价等,对教师案例教学的效果和成绩进行考核。当然也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将此项成绩纳入评优、与教师职称评定和绩效工资挂钩等等。

四、建议

如何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组织、实施贯穿式案例教学,改革原有的不适合的模式,特提出以下建议:

1.要意识到教师在贯穿式案例教学中的地位

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都是主角,说教师是主角,不是说全程都得教师来演绎,学生被动接受,而是说教师的作用极其重要。从开课前的准备工作开始到上课各个环节,如案例的引入、引导学生讨论、案例总结到最后的考核分数,教师都是积极主动地在过程中起到调动热情、维护课堂气氛、讨论引导、总结点评的作用。因为通过我们对地方高校课程教学的调研显示,如果教师完全采取放任手段,任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讨论,结果是冷场,学生没有积极性或者学生讨论着就偏题了,而且一堂课下来没有实质性内容和收获,效率极低。所以正确认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给予教师相应的激励,是保证案例教学不流于形式,收到理想效果的重要一环。学校应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去企业调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编写适用的案例教材的教师或团队进行出版资助,在教师年度考核以及职称评定时给予政策倾斜,这样才能保证教师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此项工作中来,才能真正实现贯穿式案例教学的目的,也才能达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

2.要有重点地开展案例教学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有限,除了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能达到72学时以外,其他专业大多为54学时或者更少。在这种情况下,既要讲授理论知识,还要开展案例教学,就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该有重点地进行。比如涉及企业的公司治理、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等重要经营活动的,就要选择性地安排贯穿式案例教学,将几部分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而容易理解的具体知识点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作业来反馈学习效果。

3.案例库的建设

我们建议地方院校选择地方的上市企业作为学习研究的样本,分阶段推进贯穿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具体步骤如下:第一阶段,以当地上市企业为样本进行学习,应用所学理论;第二阶段,将第一阶段运行三个学期以上的成果进行积累总结,形成案例库,并适当着手自编适合的案例教材;第三阶段,不断循环第二阶段工作,也就是指案例库里的案例需要不断更新,大致上我们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案例对教学的贡献程度,以三年作为分界线,一个样本公司可以重复使用,但是其案例只选用近三年的。考虑到教材出版周期以及成本、使用效率,建议每两年进行修订再版,去掉时间间隔长的案例,增加最新的案例。

4.保障教学质量的配套措施

第6篇

【关键词】反向收购;合并股东权益;二元解读

随着反向收购实务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IFRS3)的基础上,逐渐规范了反向收购的会计处理。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如果一项企业合并中发行权益性证券的一方因其生产经营决策在合并后被参与合并的另一方所控制,发行权益性证券的一方(法律上的购买方)在会计上被认定为被购买方时,该类企业合并就称为“反向收购”。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合并不同,反向收购情况下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有其具体的要求,从而呈报的合并信息也就有了特定的涵义。如果将反向收购后的股权结构与价值、留存收益、少数股东权益等股东权益的合并信息与常规企业合并情形下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无疑会有益于对合并报表的深度解读;而这种比较的客观起点则是反向收购中有关主体的双重界定。

一、线索:主体界定的“错位”

反向收购与控股合并相关,这种控股合并从“收购”角度而言更容易直接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相比较,并且这种合并是通过交换权益的方式实现的。

控股合并中参与合并各主体有两个层面的定位问题:法律层面要界定合并实施方(购买方)与被合并方(被购买方);会计层面要确定股权的控制方与被控制方,以便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呈报主体。那么常规企业合并与反向收购对参与合并主体的性质界定有何异同?

(一)现行规范梳理

常规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控股合并,购买方无论在法律意义上还是在会计意义上都是取得被购买方控制权的母公司,被购买方则是法律上同时也是会计上的子公司。如果控股合并是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交换股权的方式进行的,发行权益性证券的一方为购买方,是取得被购买方控制权的母公司,从而成为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主体。可见,就某一参与合并主体而言,法律和会计两个层面对该主体的定位是一致的。

反向收购则不然。反向收购中,发行权益性证券实施合并的一方虽然从法律形式上应定位为购买方,但因其生产经营决策在合并后被参与合并的另一方所控制了,所以,会计上将其认定为被购买方。换句话说,反向收购中,发行权益证券的一方为法律意义上的母公司、会计意义上的子公司,参与合并的另一方则为法律意义上的子公司、会计意义上的母公司。

下面来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例1:A、B公司合并前及合并信息等有关资料见表1。

例1中,从法律形式上看,A公司是母公司,因为它是权益证券的发行方;B公司是子公司,因为它的权益被购买。而编制合并报表时,A公司被认定为子公司,B公司被认定为母公司。

一个初步的结论就是:就换股合并而言,常规的企业合并与反向收购,两者对参与合并各主体的法律定位是相同的,但对参与合并各主体的会计定位却不一致。换句话说,就反向收购中某一参与合并主体而言,法律和会计两个层面对该主体的界定是“错位”的。

(二)合理性分析

对这种主体界定的“错位”是否有合理解释呢?

一个直接的思路是从合并报表的要求出发(实际上,有关反向收购的会计规范也主要与合并信息的提供相关)。反向收购的结果是,法律意义上的被购买方的原股东获得了对法律意义上的购买方的控制权,从而成为合并后主体的控制者。如果抛开该原股东是否是一个会计主体不论,现在的问题是:仅就参与合并双方而言,究竟谁是实质上的购买方,从而是合并报表中的母公司?单纯从合并双方两个主体来分析,法律上的购买方似乎应该也就是会计上的购买方,以上述资料为例,A公司毕竟取得了B公司的全部股权。IFRS3也明确指出:反向收购之后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应以法律上母公司的名义。但是,B公司的原股东实质上获得了合并后主体的控制权,所以,IFRS3也要求在附注中要说明合并财务报表是法律上子公司财务报表的延续。这种“名义”与“内容”的“错位”,如何从会计理念上寻找依据呢?

也许可以换一个分析路径:借壳上市的安排。非上市公司借上市公司实现上市这种交易中,形式上是上市公司用“发行对价”换取非上市公司控股权益,实质上对于非上市公司股东而言则相当于用“转移对价”①换取上市公司的控股权益,并成为实质上的最终控制者,从而成就了“反向收购”。IFRS3指出,“出于会计处理的目的将发行证券的主体认定为被购买方时,就发生了反向收购”。那么,为什么会计处理上要搞这种“反向”认定?这里的会计处理主要是指合并会计信息的呈报;而借壳上市的交易形式与其后果的经济实质不同,实施收购的一方实质上反成为被控制方,从而在合并报表编制过程中需要被认定为子公司;被收购的一方因其原股东最终控制合并后主体,从而被认定为母公司。

虽然上述解释仍不够充分,但却再一次提醒了我们一个事实:实质重于形式这一会计理念,不仅可以解释常规企业控股合并后为什么要编制合并报表,还有助于我们思考反向收购后由谁来编制合并报表。

二、焦点:资本报告的“错配”

毫无疑问,对反向收购各参与主体的定性“错位”,是反向收购会计思路的源头,同时也是正确解读反向收购情况下合并报表的立足点。

(一)现行规范梳理

常规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控股合并之后,母公司编制的合并报表中,股东权益中的资本、留存收益分别反映为母公司的资本结构、资本金额以及母公司股东享有的留存收益,子公司的非控制性权益单项报告为少数股东权益。

反向收购则不然。前面已经提到,根据IFRS3,反向收购之后编制的合并报表应以法律上母公司的名义,但在附注中要说明合并报表是法律上子公司财务报表的延续。如果说这种“名义”与“内容”的不一致是由对合并双方的认定“错位”决定的,那么,这个合并报表就必然成为“法律上子公司除资本结构外财务报表的延续”,并顺理成章地导致了合并报表中股东资本结构与资本价值报告的“错配”。

表2提供了按现行会计规范对例1资料进行整理之后的合并日合并股东权益信息,表3则提供了表2各项合并数的产生过程。

说明:①假定会计上母公司为获取合并后主体80%权益而发行普通股,需发行150万股(150=600/80%-600)。工作底稿里可以编制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2 250 (150×15)

贷:股本――对合并后主体 150 (150×1)

资本公积 2 100(150×14)

②会计上子公司资产、负债在合并报表中应按合并日公允价值报告,调整分录:

借:固定资产 100

贷:资本公积100

③抵销内部股权投资及会计上子公司的股东权益,抵销分录为:

借:股本 1 125

资本公积8 200(8 100+100)

盈余公积275

未分配利润 8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11 250(9 000+2 250)

当然,可以将上述调整与抵销分录合三为一。

(二)比较与分析

由表2可见,作为“法律上子公司财务报表的延续”,第一,B公司的各项资产、负债在合并报表中按合并日的账面价值报告,A公司的各项资产、负债则按合并日的公允价值报告;第二,B公司按“转移对价”确定的合并成本与取得的A公司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合并商誉。在将B公司作为会计上母公司的前提下,以上两点与常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之后合并日合并报表提供的信息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合并商誉的计算稍有不同,后面关于少数股东权益的分析可能有助于解释这个区别)。

但是,“法律上子公司财务报表的延续”是“除资本结构以外”的,这就可以解释表2中股本、资本公积两个项目的合并金额与权益性工具的结构两者的不匹配。反向收购后编制的合并报表中,权益性工具的结构反映的是法律上母公司(A公司)发行在外权益性证券的数量与种类,而权益性工具的价值却是会计上母公司(B公司)合并前发行在外的股份金额与其“转移对价”的金额之和。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反向收购后的合并报表要作为“法律上子公司(会计上母公司)财务报表的延续”,又为什么是“除资本结构以外”的?从合并报表的合并理念来看,相对于实体理念,母公司理念下的合并报表更接近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延续;而按现行会计规范,常规企业合并状态下的合并报表采用的基本上是实体理念。反向收购后的合并报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配”的“延续”要求,还得归因于参与合并主体认定的“错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延续”的结果还将影响到合并留存收益和非控制性权益的报告。

三、延伸:留存收益的“部分缺位”

合并报表中的留存收益在反向收购和常规企业合并两种情形下是否有不同涵义?

常规企业合并发生之后,现行合并报表体系(采用的合并理念基本上是实体观)中的合并留存收益是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留存收益,包括母公司累积的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以及子公司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中应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部分(应归属于非控制权益的部分,归并在“少数股东权益”项目报告)。比如,假定母公司留存收益1 000万元、子公司留存收益300万元,其中均不含有内部交易产生的损益;如果母公司持有子公司100%股权,则合并留存收益为1 300万元;而如果母公司持有子公司80%股权,则合并留存收益为1 240万元,其余60万元留存收益包含在少数股东权益的报告价值中。

反向收购与常规合并有所不同。IFRS3规定,反向收购之后编制的合并报表要反映“……在企业合并前法律上子公司(会计上的购买方)的留存收益和其他权益余额”,我国也有类似规范。根据表2、表3,反向收购后的合并留存收益2 000万元(500万元+1 500万元),只是合并前B公司留存收益余额,并未包括A公司合并前留存收益的任何比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回顾一下表3中的调整与抵销分录即可找出答案。如果没有调整分录①的“假设增发150万股”,股本价值的合并数就不会报告为2 850万元(2 850=600+150×15,很明显,这2 850万元里包括假设增发150万股的价值2 250万元);如果合并股东权益中不报告因“虚拟”增发而确认的权益,就不会全额抵销会计上子公司的留存收益。

四、延伸:少数股东的“换位”

合并报表中的“少数股东权益”项目反映的是子公司的非控制性权益。我们知道,少数股东权益的确认、计量均受制于合并报表编制中采用的合并理念。由于现行会计准则基本上采用实体理念,所以,一方面少数股东权益确认为合并股东权益的组成部分,并在合并股东权益中单项报告;另一方面少数股东权益的计量要以子公司合并日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报告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少数股权的计量还受到合并商誉计量的影响,尽管合并商誉的计量也取决于具体的合并理念,而由于现行会计准则对合并商誉的计量没有采用“全部商誉法”(full goodwill method),合并商誉的金额中不包含子公司持非控制性权益的股东应该享有的部分,从而导致少数股东权益的金额中不包括合并商誉的影响。

由此可见,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之后,合并报表中的少数股东权益按子公司合并日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并报告在合并股东权益中。

反向收购之后,合并报表中关于少数股东权益的报告却非如此,它的一个很重要特点是:把会计上母公司(而不是会计上子公司)的非控制性权益报告为少数股东权益。IFRS3 的解释是:“那些没有以其权益来交换法律上购买方的法律上被购买方的所有者,仅在法律上被购买方而非合并后主体的经营成果和净资产中拥有权益。”实际上,反向收购之后编制的合并报表名义上由法律上的母公司,内容上却要作为法律上子公司财务报表的延续,这就必然会导致合并报表中少数股东的“换位”。

反向收购日合并报表中少数股东的这种“换位”对合并会计信息的直接影响是:第一,反向收购日合并商誉的计量是按“转移对价”确定的合并成本减去会计上子公司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全部(而不是“份额”);第二,无论法律上母公司取得法律上子公司的控股比例是否达到100%,法律上子公司――会计上母公司确定的“虚拟”增发权益性证券数量都是一样的,从而合并商誉的金额都是相同的。

现在对例1的条件稍作修改。

例2:假定A公司向B公司原股东增发的权益性证券不是900万股而是720万股普通股,以1.5∶1的比例,换取B公司80%的股权。其他资料如例1所示。

根据上述资料,转移B公司80%股权的股东拥有了合并后主体的76.19%股权,76.19%=720/(225+720)×100% 。

表4提供了例2资料按现行会计规范整理出的合并日合并股东权益信息,表5则提供了表4各项合并数的产生过程。

说明:*如果会计上母公司为获取合并后主体76.19%权益,还是需增发普通股150万股

(150=600×80%/76.19%-600×80%);

**1 065=945+600×20%;

***6 580=6 480+100;

****375=275+500×20%;

*****1100=800+1500×20%;

******520=2 600×20%。

综上所述,合并股东权益信息在常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与反向收购两种情形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涵义,而双重角度的股权信息解读既有益于审视相关会计规范的合理性,又有助于完善合并财务报表分析体系。当然,与反向收购会计处理相关的问题还有许多,比如反向收购的现行会计规范是否有必要进行改进、反向收购与借壳上市的关系以及同一控制下企业之间借壳上市的会计问题,等等。对诸如此类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必将更加优化合并会计理论与实务。

【参考文献】

[1]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8[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第7篇

关键词: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 实践教学 内容体系构建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一直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这些问题中,最严重的就是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不合理。

一、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常见模式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常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多媒体演示教学,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讲解财务管理的操作过程。这种方法一般与平常的课堂教学同步进行,这样能够较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感性认识。

案例互动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提出相应的教学案例,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推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案例一般具有综合性的特征,需要学生从多方面收集信息才能很好地提出解决方案,所以学生在完成老师任务的过程中,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

阶段练习作为一种常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学习完某一个专题的财务管理知识之后进行。关于练习内容的设计,需要考虑财务管理相应专题的核心知识要点。通过阶段练习的进行,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财务管理相应专题的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校内实验室模拟,是指在学校的实验室内,通过虚拟企业一个月份的财务基本资料,模拟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相关岗位职责,即进行企业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考核等。由此可见,校内实验室模拟的重要环节就是虚拟企业财务资料的仿真性、虚拟企业财务资料内容的完整性和对学生校内实验室模拟结果的考核。进行校内实验室模拟,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进行财务管理的实战能力。

校外实习主要包括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两种常见的形式。每个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分别安排在不同的学期进行。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或是第四学期进行,而毕业实习主要集中在第七学期或是第八学期。生产实习属于认知实习的范畴,实习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对企业财务管理流程等有一个直接的认知,为后面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毕业实习属于毕业前的一次重要练兵,是对前面所学专业知识的一次大检阅,良好的毕业实习环节,能够为学生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和找到满意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文撰写主要有专题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形式。通过撰写论文,学生能够培养查找资料的能力、跟踪专业理论前沿的能力和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当然,本科阶段的学术研究属于层次较低的归纳性创新范畴。

社会调查,就是利用学校的各种假期或是校外实习的机会所进行的形式多样的专题调查。社会调查小组根据老师初始提出或是设定的主题,由学生一人,或是几个人联合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撰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

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南昌工程学院作为一所水利特色鲜明的二本院校,它设置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主要致力于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财务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财务管理与分析的基本训练,具备经济管理类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中非常强调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动手能力。所以,南昌工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设置过程中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和安排。其主要特点如下:第一,实践课时比例在总课时中的比重超过35%,在专业必修课中必须设置相应的课内实验,如《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会计学基础》等。第二,在财务管理专业下面设置三个专业方向模块,即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和机电企业财务管理。学生在大三的第一个学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模块。在设置的专业方向模块的特色课程中,学院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专题授课,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第三,在大二结束的学期期末(第四学期末),学生被安排在校内的手工会计实验室进行会计综合专业实验,这个环节是对学生两年来所学会计和财务管理知识的一次实战检验,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第四,在大三结束的暑假(第六学期末),学生将进行为期4个星期的财务管理模拟实习(生产实习)。第五,在本科的最后一个学期(第八学期),学生将进行6个星期的毕业实习和12个星期的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此外,从第二个学期开始,学院就会给每位同学都配备一名专业课教师担任导师,主要是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如指导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挑战杯比赛、创业计划大赛、研究生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

南昌工程学院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每个实践环节,都严格按照学校有关规定认真撰写和履行相应的任务书。下面以毕业实习为例进行阐述。

1.实习目的

(1)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熟悉企业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实务操作技能。(2)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同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检查学生毕业论文有关的各项准备工作的计划性和完善程度。

2.实习内容

(1)对实习单位目前所处的理财环境的分析,了解实习单位现有资金的来源渠道、方式、资本结构状况;掌握企业筹资决策的基本方法;(2)参与企业投资项目有关情况的预测及投资方案的决策;(3)熟悉企业如何进行各项流动资产的日常管理;(4)参与企业实行成本预测、计划、控制、分析与考核;(5)了解企业利润分配的方案;(6)熟悉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分析企业近几年来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的变化。(7)收集毕业论文资料。

3.成绩评定

(1)在实习中的总体表现,以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检查情况为考核核依据,占20分。(2)实习周记的写作情况。要求真实、全面、详细、讲解清楚、内容、丰富,占40分。(3)实习报告。要求按格式写作、内容全面、字数不少于4000字,占40分。(4)无实习周记和实习报告的学生,不予评定成绩,视为缺考处理。

参考文献:

[1]张英明,费会娟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财会通讯,2006,(7).

[2]嘉兴学院会计学院财务管理教研室.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专业实训”教学环节设计构想[J].嘉兴学院学报,2005,(10).

第8篇

【关键词】 建设单位会计 项目化课程 整体设计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而项目化课程改革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口。作为建筑企业财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建设单位会计》项目化课程改革也处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课程定位

《建设单位会计》是建筑企业财务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形成为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施工企业会计等学科的基础之上必须掌握的另一门行业会计。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来处理建设单位的相关经济业务,另一方面又为后续课程《财务报表分析》、《审计学》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2 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

2.1 课程改革的理念。《建设单位会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以知识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通过与行业专家的探讨和分析,以实际工作为基础确定工作项目,在工作项目中设置具体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做到“教”、“学”、“做”相结合,以实践操作过程引领理论知识学习。其核心是打破传统理论教学的学科体系,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重新整合,确立与会计岗位工作任务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建立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结构。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培养和形成从事会计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2.2 课程改革的思路。《建设单位会计》课程的项目化改革紧紧围绕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展开,通过岗位调研和工作过程分析确定课程目标;按照岗位工作任务选取教学内容,确定工作项目;通过“任务驱动”完成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2.2.1 确定课程培养目标。聘请建设单位会计从业人员、行业专家与专业骨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开展广泛的调研活动,明确建设单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从而确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2.2.2 基于岗位实际,确定教学内容。通过对建设单位的资金运动过程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直接对应建设单位会计的具体工作内容,形成相互联系的工作项目。

2.2.3 创新教学方式,完成教学过程。针对所确定的项目,通过“任务驱动”等方式,将课程教学与工作任务紧密结合,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任务完成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参与者与执行者。学生为完成任务,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推进整个教学过程。

2.2.4 改革教学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评价。根据项目化课程改革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的特点,建设单位会计在考核方式方面打破了传统的考试模式,建立过程化、标准化、开放式的教学评价模式,其教学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是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3 课程的整体设计

3.1 总体目标设计。《建设单位会计》课程以培养学生建设单位会计岗位所需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为目标,通过对建设单位特有的经济业务进行分析,完成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完工交付及报表编制等项目的具体操作,使学生掌握建设单位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知识,具备对建设单位经济业务进行基本会计处理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培养其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等。

3.2 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建设单位的资金运动过程为基础,确定了相互联系的四个项目,每个项目下安排若干个工作任务,形成建设单位会计的教学体系和内容。

3.3 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突出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做”合一。采用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有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多媒体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等,突出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强调教学活动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参与性、合作性。

3.4 考核方案设计。本课程的考核分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指知识考核,即要求学生完成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20%。过程性评价是重点,是对每一个项目完成过程进行的评价,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由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80%。

4 成效与反思

《建设单位会计》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实践,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从学生角度来说,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收集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师角度而言,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使教师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及时调整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术,对教师的观念、知识、能力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当然,在《建设单位会计》项目化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对项目的选择有待于进一步斟酌,与项目化教学的实施相配套的软硬件设施建设需要加强,学生素质对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影响等,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和完善。[本论文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HGJXNB1111042)]

参考文献

1 曲焕波.浅析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J].职业与教

2 罗红华等.高职院校实施项目化设计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

商业经济

第9篇

【摘要】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期,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理实并举,知能并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是高校改革的热点话题。本文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特点入手,探讨了转型期地方本科院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中级财务会计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转型期 地方本科院校 中级财务会计 教学改革

一、引言

中级财务会计是以初级财务会计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为基础,以特定会计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一般经济业务为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并以对外提供通用财务会计信息为目标的理论和方法的专业课程。中级财务会计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核心专业课,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在培养学生会计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和应用技能的知识体系中,起着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作用。是会计学科体系中与会计实务联系最紧密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技术性和操作性,在财务会计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中级财务会计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全国高等教育转型期,其教学也应革故鼎新,从而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因此,如何提高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是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难题。

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特点

(一)内容繁多,课程难度大

与初级财务会计(基础会计)相比,中级财务会计内容急剧增加,以最复杂的制造业为背景,以股份制企业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核算和监督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的确认与计量,以编制财务报表作为终结。同时,该课程还包含了诸如对外投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应付债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借款费用资本化、所得税会计、或有事项、会计调整等一些特殊业务的内容。所以,该课程的内容非常繁杂,难度很大,令许多初学者谈“中”色变。

(二)知识零散,章节关联小

在知识点的组织上,基础会计是按资金循环(筹资、供应、生产、销售和利润分配)的顺序来安排教材章节的,而中级财务会计却是按会计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来展开的,前后各章内容相互独立,并没有形成承前启后的逻辑对应关系,缺少一条主线,脉络模糊。学生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感觉就是天天埋头编制会计分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三)时效性强,准则调整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同时为了与国际接轨,会计改革一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公允价值的历次变革就是有力佐证。1998 年我国就已开始引入该种计量模式,但在随后的几年中,大量上市公司却利用其存在的漏洞掀起了操纵利润的狂潮,财政部在2001 年只得忍痛割爱,被迫将其取消,后因加入WTO 的需要,2006 年又不得不重新引入。时至今日,会计准则仍在不断的修订和补充之中。作为与企业财务工作最密切的中级财务会计,当然也要紧跟最新会计准则的步伐,不断更新,不断调整。

(四)实践性强,具实际价值

根据对已毕业的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反馈看,普遍反映中级财务会计对财会工作帮助最大。比如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长期借款、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财务报表编制、会计调整等的处理与中级财务会计所授基本一致。说明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对学生未来从事财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较高的实际价值。

三、中级财务会计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模糊,教师教学无针对性长期以来,很多会计教师由于自身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于财务会计的三门主干课程,只知道初级财务会计最容易,高级财务会计最难,中级财务会计难易程度界于两者之间,根本不懂相互教学目标的异曲同工之处。作为一名中级财务会计教师,如果连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心中无数,既抓不住重点,又扣不住难点,教学无针对性,教学改革从何谈起。

(二)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思维僵化

迄今为止,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仍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在台上对着书本照“本”宣科或对着课件照“屏”宣读,学生在台下充当忠实的听众,无问可提,无疑可质,师生之间缺乏基本的互动,效果可想而知。另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善于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方法,那么学生思维将僵化,甚至处于窒息状态,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便无从谈起,至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更是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

(三)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陷入困境

中级财务会计是一门集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应用性为一体的课程,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较为扎实的会计理论,而且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但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倾向。虽然近几年来实践教学已越来越受重视,很多高校都建立了高仿真手工、电算化会计实验室,校内实训条件大为改观,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实训方案。加之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同时很多中小企业可提供的会计实习岗位一般都很少,根本难以解决所有学生的顶岗实习,实践教学陷入困境。因此,如果不改变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实训教学现状,真的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四)考核办法落后,学生混日子无心学业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对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考核仍采用20 世纪80 年代沿袭下来的“复述型”模式,考题设计偏重理论,主要考核学生记忆力,评判学生重复既定教科书内容的准确程度。学生期末综合成绩主要由考勤、作业和期末卷面成绩等三部分组成,规定学生考勤和作业共占30%—40%,期末卷面成绩占60%—70%。考前两周,教师划划范围或变换数字讲解一些考试题目,学生背背答案,考试时“照猫画虎”,平时又无缺课和漏交作业记录,期末卷面成绩只要过规定线,该门课程就可轻松过关,导致部分学生天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学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五)教学水平不高,教师综合素质亟待提升

自1999 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造成学生人数急剧增长,而财会专业因就业好吸引了众多学生报读,造成会计教师严重不足,大部分教师都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西部地区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当地经济欠发达,教师待遇低,难以招到正规会计专业研究生,为解决会计教师的短缺问题,甚至出现大量非会计专业教师教会计专业和本科生教本科生的现象。这种从高校到高校、理论到理论、非专业教专业、本科教本科的年轻教师,虽然富有活力,具有新思想、新思维,但由于缺乏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综合素质亟待提升。

四、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对策

(一)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会计职业素养

从整个财务会计目标看,财务会计以对外提供信息为主要使命,而提供信息的主要载体是财务报表,无论是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还是高级财务会计,最终目的都是编制财务报表。初级财务会计只要求学生掌握一般会计核算程序,以原始凭证为起点,财务报表为终点,主要包括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以及利用账簿资料编制会计报表。中级财务会计以初级财务会计为基础,重点解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标准与计量规则,进一步深化初级财务会计的记账凭证部分。而高级财务会计则突破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要求学生掌握诸如关联方交易、企业合并、破产清算等尖端问题。只有明确了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培养出学生良好的经济业务判断能力、会计政策的选择能力以及对财务报表的理解能力。

(二)灵活运用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的本质在于唤醒学生、激励学生和鼓舞学生。中级财务会计是一门务实的课程,在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采用“个案分析”、“模拟演练”等案例式教法。如在学习“应收款项”这个知识点时,可以ST 科龙和四川长虹为例进行讲解,使授课内容既具有真实感,又具有深入浅出的效果。努力革除“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的教法设计原则,根据内容的需要设计启发点,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精讲多练、突出重点、点出精华,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应组织课堂讨论,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效果。

(三)重视校内外实训,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实训教学是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短板,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发挥实训教学的作用:(1)校内模拟实训。校内模拟实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在高仿真实训室内,让学生进行会计业务的全过程手工实验。这让学生既熟练掌握了会计核算流程,又能真切地感受到会计的趣味性,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2)校外专业实习。校外专业实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深学生对整个工作过程的理解。经过会计理论知识学习和校内模拟实训之后,再安排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实习,通过观摩和亲自操作将校内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实现理论与实务的对接,做到知能并举。这不仅有效检验了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而且还可培养他们的职业操守和沟通技能。

(四)改革考核办法,构建立体化评价体系

要让学生学精学透中级财务会计这一核心主干课程,应改革考核办法,设置灵活多样的题目,减少机械性记忆题和会计分录题,增加实务型案例分析题,综合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改变期末综合成绩的评定办法,让平时考勤占10%,作业成绩占10%,个人实践成绩占20%,小组实践成绩占20%,期末考试占40%。只有构建这样的立体化评价体系,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每一环节才会认真对待,由注重结果过度到更注重过程,避免期末一考定乾坤,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

(五)提升综合素质,成为真正的大学教师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理论厚度、实操精度、教艺高度和科研深度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中级财务会计教师应加强学习,通过攻读博士、赴国内外高校做访问学者、参加学术研讨会、阅读优秀财会期刊等形式提升会计理论水平,做到厚积而薄发;勇敢走出校园,到会计师事务所和各类企事业单位挂职或兼职锻炼,大胆接受实务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务处理能力,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虚心向学科带头人、首席教授、教学名师学习,学习其精湛的教学技术,大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在听课时能陶醉其中,如品香茗;要紧盯会计领域国际学术前沿,多撰写高质量的会计论文,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教师。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转型期对地方本科院校中财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这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因此,研究和探索中财教学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助于调动财会类专业学生学习中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二是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财会类专业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独立思考,使中财内容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三是有助于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财会类专业学生就业本领,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四是有助于会计教师加强自身学习,化压力为动力,不断提高中财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会计[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2] 刘永泽, 陈立军. 中级财务会计[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3] 薛静.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财会通讯,2011(33).

[4] 罗照华. 中级财务会计学教学案例选择探讨[J]. 财会月刊,2011(16).

[5] 朱莲美. 财务会计三门主干课程内容安排与教学方法探讨[J]. 会计之友,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