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3 06:36:52
导语:在服装实习工作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任务导向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典型商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80-02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群包括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国际贸易实务》是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一般商品买卖的实务操作程序,以买卖合同为中心,介绍交易的磋商、价格术语、合同条款和合同的履行等内容,是后续《国际商务单证》、《外贸函电》、《国际商法》、《外贸跟单》等专业课程的基础。然而,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技能掌握的需求。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目前,许多教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以理论为主,教学内容与实际业务没有直接的联系,沿袭了理论教学的合同条款、交易磋商、合同履行和国际贸易方式四部分内容。虽然有的引进了一些教学软件,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仍脱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条约、国际贸易惯例以及国际贸易操作法规也在不断调整。如大家熟知并使用了13年的UCP500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从2007年7月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商会制定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600号出版物(简称UCP600)。然而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仍然讲解UCP500的内容,与国际贸易实际操作严重脱节。再如,国际商会《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新通则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实施。通则将原来的13个贸易术语减为11个,由E、F、C、D四组改为适用于所有运输方式的术语(EXW、FCA、CPT、CIP、DAT、DAP、DDP)和适用于水路运输的术语(FAS、FOB、CFR、CIF)两组,并增加了大量指导性解释以及图示,适用电子交易程序,贸易术语同样适用于国内贸易等内容。然而,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教材都未相应更新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 许多教师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递知识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学生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四模块——合同条款、交易磋商、合同履行和国际贸易方式很难理解,所掌握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很难形成完整连贯的外贸流程体系,导致学生觉得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对课程的兴趣降低。
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面向全社会,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重点,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国际贸易业务涉及企业客户资源等商业机密,使得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步伐缓慢,远远未达到职业教育的要求。目前,大多数院校通过购置南京世格软件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训。但软件操作毕竟只是模拟,不能真正代表国际贸易环节和流程,加之软件系统存在自我缺陷,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因此难以完全满足学生国际货物买卖实务操作需要。
任务导向法介绍
任务导向法是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普遍运用。“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模式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产品的高质量以及保持其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任务导向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多个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任务导向法主张,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再以过去的“章节”为主线,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岗位要求,改用以任务为主线来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实际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具体来看,任务导向法就是教师结合实际工作岗位所需技能设计教学任务,然后由教师做指导、学生具体实施和完成任务的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
教育部在《关于2007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专业课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笔者拟采用典型商品贸易任务为导向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开发研究。
以典型商品贸易任务为
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应构建符合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基于进出口业务的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实务操作技能的训练。《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发应通过对典型商品的选取、对外贸工作过程分析,创设突显国际贸易实务任务情境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学生创业 对策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又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创新创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已经成为时展潮流和经济前行引擎。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就业问题更加凸显,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创业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双创战略”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烟台作为多所高校聚集的地方,大学生创业风潮涌动,如何更好的提升创业的效果,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一、烟台大学生创业面临良好机遇。
(一)烟特的区位优势适合大学生创业。
地理位置优越。烟台位于山东半岛东部,依山傍海,风景优美,是全国文明城市,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最佳休闲城市、中国绿色食品城等荣誉称号,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工农业水平较高,被称为中国北方水果之乡,苹果、梨、樱桃、葡萄等水果享誉海内外。文化繁荣,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大量的旅游资源。高校林立,有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大学生数量众多,创业市场广阔。
(二)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大力扶持。
为帮助大学生创业,烟台政府出台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包括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各类创业补贴、免费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和项目推介等。烟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联合行动,于2017年3月出台《关于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意见》,通过开展专项教育培训、搭建农村电商平台、升级乡村旅游、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积极构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新格局。为促进女大学生创业,烟台市妇联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女大学生创业推介会,提供大量适合女性从事的创业项目,邀请知名创业导师、职业规划师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专业指导、政策咨询、素质测评、权益保护等服务。建立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能同时容纳400余家创业企业入驻孵化的“大学生创业园”,被国家教育部、科技部联合认定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被山东省认定为“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山东省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烟台高校鼓励大学生创业。
各高校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采取一系列举措:制定创新创业改革实施方案,设立创业学分和资金奖励,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业,举办SYB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教育。烟台大学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设立每年百万元的“思源助梦”创业专项基金,奖励创业大学生。鲁东大学推行完全学分制改革,开设创新创业实验班,招收创业学位。山东工商学院充分利用校友及社会资源促进大学生创业。烟台大学文经学院设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业支持和服务。
(四)烟台大学生创业氛围浓厚,效果良好。
在政府和各高校设立的创业园里,活跃着创业大学生的身影,他们有的推介营销,有的提供服务,有的开发产品,不一而足,热情高涨。创业园之外,许多大学生尝试自主创业,成效显著。部分大学生开办实体店,经营餐饮、外卖、生活用品等;有的利用互联网、自媒体等平台创业,取得不错的业绩。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刘建坤同学注册成立烟文网络技术服务工作室,开办i生活网上餐厅和实体店,提供配送服务,不但自己创业,还带动周围同学就业,其创业项目先后荣获山东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第二届山东省“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张伟康同学休学创业,先投身于电子商务服装销售,后来加盟58同城项目,成立烟陌科技有限公司,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烟台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创业经验不足。大学生受制于自身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市场缺乏应有的认识,不够敏感,在开发产品和投资项目上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缺少设计、论证和风险评估。虽然有创业激情,但在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还有短板,对政策和法律了解不够,不善于运用政策和法律。
(二)创业质量不高。许多大学生采取摆地摊、开办小吃店、上门推销等方式创业,层次低,效益不高。创业项目形式单一,多数创业大学生从事餐饮、外卖、服装销售、考试培训类行业。没有特色,不能发挥专业知识优势和地域优势,创业产品和服务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难以做大做强。
(三)创业资金匮乏。要想创业,必须有资金作保障。大学生一般没有资金来源,家长也很少给予支持,筹集资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些大学生将目光锁定在外部融资,但仍面临诸多障碍,并且存在较大风险和隐患,校园贷让许多大学生背上沉重的负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创业教育不到位。许多高校重就业轻创业,对学生创业缺乏应有的指导和培训。师资力量不强,大部分教师没有创业经验,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只会纸上谈兵。校企合作还不深入,企业家进学校不够经常,学生的经验阅历不够丰富,视野不够开阔。创业人数还偏少,驻烟高校学生近10万人,但据不完全统计,烟台高校创业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比例不到2.4/1000,这远远低于全国1%的水平,与西方国家20-30%的比例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背景;路径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核心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手段,更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职业技术学校只有牢牢抓住专业建设这个关键环节,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本文以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为例,对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路径进行了探索。
一、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的宏观背景
1.国家越来越重视培养高技能人才,为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提供了历史机遇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要占技能劳动者的27%,达34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1000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在全国建设50所示范性技师学院,100个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到“十二五”末,技师学院的高级工以上在校生比例达60%以上。江苏通过在各类技工院校开展“创示范专业、讲精品课程、做名牌教师”活动,激发广大教师教学、教研、教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计划到2015年在全省评选出技工教育10大示范专业、50门精品课程、100名名牌教师,并向全社会公布,大力宣传技工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养方面所具有的鲜明特色,大力宣传技工院校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培养得到充分重视,这为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2.地方经济迅猛发展急需大量高技能人才,为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
盐城市正面临长三角一体化和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有利发展机遇,其发展定位是建成沿海特大工商业中心城市。当前的产业布局为重点发展“南车北船”,沿海经济特别是新特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迫切。为策应地方政府“南车北船”发展战略,学院与悦达集团、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增挂“盐城汽车技师学院”校牌,大力培养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与响水县政府共建“盐城技师学院响水船舶分院”,专门培养船舶行业所需专业人才。《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推进新兴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区域经济,还是盐城地方经济的发展都急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3.职业技术教育飞速发展与专业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为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提供了原动力
盐城市职业教育紧紧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工业的需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在加强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汽车制造与维修、纺织服装等十大重点专业群建设的基础上,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港口物流管理、造船焊接、风能发电、商务韩语等适应沿海大开发的10个专业,初步形成专业特色鲜明、错位竞争发展的态势,盐城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总体办学水平跻身苏中、苏北前列。然而,相对于职业教育生源量的扩张、设施设备等硬件的投入来说,相对于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说,专业建设则明显相对滞后。
面对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发展的宏观背景,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努力打造江苏沿海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技能型高素质人才显得更加迫切,只有努力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内涵发展,才能确保地方职业教育的领先地位。
二、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在专业建设上,职业技术学校要依照国家职业标准,结合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不同需求,以学校的优势专业群为核心,整合现有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做精紧缺专业,开发新特专业,强化骨干专业,创建示范专业。以“做特、做精、做强、做优”为专业建设方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1.强化品牌意识,做特优势专业
所谓品牌专业是指专业办学条件、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教学改革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在省内达到一流水平、在国内进入领先水平的专业。特色专业是指专业建设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思路、模式和途径在省内或国内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没有特色,学校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创建若干在国内、省内有影响、在社会上有相当知名度的品牌专业和若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具有独特性的特色专业,引领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整体提升,是学校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2.结合区域经济,做强紧缺专业
长三角地区“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方面,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规划。由此出发,要深入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掌握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重点致力于紧缺专业的建设,一方面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专业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发展培育新的着力点。
3.紧扣地方发展,做精新兴专业
盐城的新兴产业从小到大、快速扩张,风电及其装备、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华锐、金风等风电装备制造行业龙头的企业落户盐城,国家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加快建设,盐城环保产业园成为国家级环保装备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全市新兴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6.4%以上。与之相适应,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2011年应以风电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加快新专业的开发与建设,同时还要开发建筑施工、工业机器人、美容美发造型设计等市场急需的专业,以不断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4.服务地方经济,做优涉农专业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的要求,经国务院同意,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也就是说,凡就读涉农专业的学生等于不花钱上学。盐城技师学院专业设置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直接涉农专业不明显,因此必须靠专业建设用足涉农专业政策,着力提升专业内涵,用质量说话,用质量来吸引家长和学生。在涉农专业建设中更要加强“工学结合、校农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
5.优化专业结构,提升现有专业
严格按照国家专业目录要求规范专业名称,着力于专业群的建设,并以此带动现有专业的改造,使之更加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如电子类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以前一直是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的热点专业,现在就要改造提升其专业内涵,由过去的简单组装维修收音机、电视机的传统内容向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转变。
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的基本路径
1.以推进“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首先在部分系、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此为基础再在全校推广,深入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模块教学,突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这一主线,探索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实现形式。
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广,使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由“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从而通过“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把学生培养成为紧密适应市场需求的“成品”,而不是脱离市场的“半成品”。
2.以构建“双核心”的课程体系为基础深化专业建设
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岗位工作项目为内容的现代技工教育课程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努力构建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养成教育体系和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以任务引领的“一体化”情景性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理论实践分离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力求使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工作的过程。大力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根据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调整课程内容,引入企业优质课程资源、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共建教学实践环境;努力实现学院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模式的相对稳定;努力创建院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3.以建立“三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开展专业建设
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探索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三段两站式”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体化、三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各专业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统领下,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分别探索这一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
4.以实施“四大工程”培养师资队伍为抓手促进专业建设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以实施“四大工程”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即师资轮训工程、名人名师工程、“一体化”师资工程、兼职教师工程。通过出国研修、高校进修、企业实践锻炼、岗位培训提高等多种途径,使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师都轮训一遍,按比例培养省名牌教师或首席教师、省专业带头人、省“一体化”教师。努力实现专业教学团队中“一体化”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重点建设专业教师“一体化”率达到90%以上;加大兼职教师的聘请和培养力度,“十二五”期间,每个专业必须正式聘任1名以上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力争使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学的比例达到40%以上;充分利用学校享受省政府有突出贡献高级技师的名师资源,建立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等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产品开发、生产难题攻关和技能人才培养服务。
5.以践行“五共同”校企合作机制为载体推进专业建设
在现有校企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建立健全专业建设委员会,创新合作形式,深化合作内涵,以冠名办班为载体,切实做到校企合作“五共同”:共同进行招生宣传、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选择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进行教学评价,形成校企互动、合作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在实施深度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推进专业建设,使各专业内涵更切合企业需求,可以引企入校,创建研究所或工作室,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开发产品和培养技能人才;可以不断创建重点建设专业的定点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努力创建省级、国家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持续探索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宋毅,蒋达勇.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16.
[关键词] 广州市白云区;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Strategies for E-Commerce Development in Baiyun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LU Youdo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e-commerce grows rapidly in China and Guangdong province is among the fastest developed provinces. However,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of Baiyun district is relatively lagging. There are problems, including narrow recognition of enterprises on e-commerce, lack of benchmarking enterprises, insufficient specialized services, and short supply of e-commerce professionals. Baiyun district has advantages such as the favorable macro economic trend, develop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rade market, and booming logistics, providing a supportive environment for the speedy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guide enterprises to enhance awareness of "internet+", accelerate to set examples of e-commerce enterprises, focus on e-commerce platform of vertical industries, create e-commerce service platform at district level, intensify investment in introducing professionals and proactively develop cross-border e-commerce.
Key words: Baiyun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e-commerce, development strategy
电子商务即商务的电子化,是以提高商务效能和效益为目的,利用一切电子技术手段所从事的商务活动。[1]按交易对象,电子商务一般可以分为B2B(企业对企业)电子商务和网络零售。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对我国众多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的经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广州市白云区传统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很大,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对促进白云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白云区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广东省电子商务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2014年,广东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2.63万亿元,增长超过30%,占全国交易额近1/5,其中B2B交易额2.07万亿元,14年全省网上零售额增长70.7%,增速远高于全国的49.7%。[2]2014年,天猫“双十一”广东以60亿元的总成交额勇夺“中国网购第一大省”。
2.广州市电子商务发展处于国内城市前列
2011年,广州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获国家批复认定并授牌。2014年,广州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3万亿元,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3]根据阿里研究院的《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发展指数报告》,14年,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比较中,深圳、广州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名列全国前两位。
3.白云区电子商务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2015年9月,华南电商联盟和广东省电子商务协会联合“2015年广东省电商企业100强”[4],广州市以41席的绝对优势位列全省第一,其中,天河区15个,占全市37%,海珠区7个,占17%,越秀区5个,占12%,荔湾、白云均为4个,各占10%,黄埔3个,占7%,番禺、花都、增城各1个,各占2.4%。白云区上榜的四个企业为广东骆驼服饰有限公司、广州市格风服饰有限公司(歌莉娅)、广东南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广东本草药业连锁有限公司,分列榜单10、23、37、53位。
拥有大量制造业的白云区,近年来成为传统企业转型电子商务的沃土。目前,白云区电子商务企业主要以制造企业为主,如白云区4家进入广东电商百强的企业中,骆驼服饰、格风服饰、本草药业3家均为传统制造企业,与全国形成的IT企业为主的格局不同。
广州市电子商务企业主要集中在天河、海珠、越秀、荔湾、黄埔区,白云区和这几个区域相比,电子商务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相对较少,缺乏龙头电子商务企业。白云区电子商务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企业已意识到电子商务是发展趋势,对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很多企业依然不清楚电商之路怎么走,没有清晰的战略规划、整体布局,白云区电子商务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白云区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发展电子商务的认识狭隘
制造业、商贸流通业是白云区的传统优势产业,传统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所面临的很多问题都不是技巧问题(技巧问题可以外包解决),而是在电子商务发展思路上、企业商务模式上。企业普遍认可电子商务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是对于如何开展电子商务,企业的认识是片面的,很多企业以为电子商务就是建个网站,或者开个网店,利润就会滚滚而来,这样的观念曲解了电子商务的本质,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2.缺乏电子商务标杆示范企业
“2015年广东省电商企业100强”,广州市以41席的绝对优势位列全省第一,然而,白云区只有4个企业上榜,分列榜单10、23、37、53位,相比天河、海珠、越秀、荔湾、黄埔区,白云区缺乏电子商务标杆示范企业。
荔湾区虽然与白云区一样只有4家企业上榜,但荔湾集聚了广州本土电商龙头企业唯品会、梦芭莎等,这足以令荔湾区成为广州电子商务发展的标杆。黄埔区虽然只有3家上榜,但黄埔区云埔电子商务园区2012年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34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之一,成为全省(单列市深圳除外)唯一的首批该类基地,亚马逊华南运营中心、京东商城华南总部、苏宁易购华南总部均落户黄埔。
3.缺乏电子商务专业服务
电子商务服务是指为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提供的服务,包括软件(ERP、CRM、销售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等)服务、电子商务系统建设、营销服务(如网络广告设计、精准营销、邮件营销、病毒营销、整合营销等)、运营服务(如网店代运营、客服外包、网店视觉设计等)、物流服务、第三方支付、安全认证、电子商务咨询等服务。
电子商务服务是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白云区企业以传统制造业、商贸流通业为主,电商经验不足,而白云区现有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分布零散,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范围缺失,未形成显著的产业规模,特别是缺乏能为传统企业“触电”提供电子商务系统建设、网络营销服务、网店运营服务、电子商务咨询的服务团队。
4.电商人才匮乏
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有专业人才的支撑,特别需要一批既懂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白云区企业以传统制造业、商贸流通业为主,电子商务发展起步较晚,电子商务人才数量有限。随着近几年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电商人才需求规模与日俱增,并且电商人才专业化、细分化需求日渐凸显,而很多高校电子商务课程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毕业生与企业电商人才规格要求差距较大,高校对电商人才培养总体上滞后于社会需求,直接导致社会上电商人才缺乏。另外,白云区没有大型的人才市场,白云区与广州中心城区相比地理位置略显偏远,信息交流不方便,也给人才的引进带来一定的障碍。
目前白云区主要是缺乏三方面的电子商务人才:一是电子商务模式设计、战略规划人才;二是网络营销、网店运营人才;三是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建设和项目实施的管理人才。电商人才匮乏,是白云区企业“触电”的普遍问题,已成为制约白云区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三、白云区发展电子商务的优势
1.白云区良好的宏观经济走势为电子商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2014年白云区主要经济指标趋稳向好,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56亿元,增长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3.03亿元,增长11.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33.64亿元,增长7%;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9.53亿,增长13.5%,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同步,外贸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35.9%和153.9%。《2014广州治理年度榜》区域综合竞争力排名从2013年全市第7跃升为全市第4。[5]
2.白云区制造业优势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白云区是广州的制造业重地,形成了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等五大支柱产业格局[6],培育了白云电器、广铝集团、欧派家居、白云化工、霸王集团、白云山制药厂、好迪化妆品、王老吉等行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企业。白云区有发展电子商务的良好实业土壤,产业基础配套完善,已形成多个实体产业集群,这是支撑白云区电子商务发展的动力源泉。
3.白云区商贸优势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商业环境
广州是千年商都,专业批发市场是广州商贸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白云区现有专业批发市场116家,总占地面积375.9万平方米,经营商户3万多家,主要集中于皮革皮具、汽车汽配、农副产品及食品、美容美发化妆品、装饰材料、服装及布料等6个行业领域。2013年交易额达706.1亿元,平均交易额为18785元/平方米,其中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市场36家,超10亿元的市场10家。[7]
以服装鞋业皮具行业为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白云区服装鞋业皮具产业规模已居全国前列。尤其是在石井商圈,聚集了包括广大商贸城在内的20多个批发市场,有超过8000家商铺,每天有3万至4万的国内外采购商到石井采购。
4.白云区物流优势是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经过多年发展,白云区已建立起海、陆、空立体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白云区扼交通要冲,京广铁路、105、106、107、324国道及京珠、广惠、北环、华南快速干线等高速公路穿越本区,广花、兴泰、罗南、沙泰等省道和地铁二号线、机场快速干线也行经区内,新旧白云国际机场、华南最大的铁路编组站都坐落在区内,这些均使区内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其中,白云机场是中国三大枢纽机场之一,2014年,该机场以5478.03万人次的年旅客吞吐量和145.4万吨年货邮吞吐量,迈入世界超大型航空枢纽之列。
白云区作为广州物流企业最多、最集中的区域,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华南地区物流的重要枢纽。白云区目前从事物流相关活动的单位超过4000户,拥有较大的物流园区数十家,如林安物流园、八方物流园、丰和物流园、鑫都物流园、淇骏物流园等,中国邮政、联邦快递、UPS、TNT、宅急送、顺丰、“四通一达”等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均较早入驻白云区。
物流是电子商务的基本组成部分,物流系统的效率高低是电子商务成功与否的关键。白云区的物流优势非常明显,这是推动白云区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加快白云区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2014年7月广州市政府制定的《关于全市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集聚区总体规划布局的意见》,首次提出广州电商“1+1+9”的区域发展格局的“顶层规划”,根据布局,海珠区的琶洲定位为互联网总部示范区,荔湾区的白鹅潭为互联网产业集聚发展区,“9”则是指黄埔、天河、白云、南沙等9个区将建设关注于电子商务或互联网的产业基地,其中白云区选址民营科技园,规划建设民企创新创业型电子商务产业基地。14年8月,广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电子商务集聚区、培育电子商务平台与龙头企业、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建设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的工作举措。广州市政府的“顶层规划”,为白云区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大致思路,结合白云区自身情况,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引导企业强化“互联网+”思维
自总理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以来,“互联网+”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电子商务进一步快速发展营造了大好环境。2015年9月,广东省政府出台《广东省“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2020年)》,该计划提出,“以推动互联网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发展为重点,以发展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新业态为抓手,充分激发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推进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互联网经济加快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治理水平,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白云区政府及企业应及时把握这一机遇,打破“电子商务就是网络销售”的狭隘思维,强化“互联网+”思维,结合白云区的自身特色,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大力促进电子商务与制造、农业、物流、商贸(包括外贸)等领域的融合创新。
2.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建设,重点发展垂直行业电子商务平台
白云区皮革皮具、汽车汽配、农副产品及食品、美容美发化妆品、装饰材料、服装及布料等专业批发市场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但在经营模式上,白云区专业批发市场业态水平较低,仍以“三现”(现金、现货、现场)交易模式为主,“前店后仓”现象明显,建立门户网站并进行网上交易的批发市场不足20家,而且市容混乱、交通拥堵、消防隐患等老大难问题一直存在,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建议白云区利用皮革皮具、汽车汽配、农副产品及食品、美容美发化妆品、装饰材料、服装及布料等专业批发市场的平台、渠道优势,提升专业批发市场的电商化水平,实现线下实体市场与网络市场联动发展(即O2O电子商务),打造国际知名的电商平台,形成集国际采购、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物流配送、信息交流、结算、融资相配套的产业服务体系。
3.建设区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白云区电子商务服务业
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可以提升企业电子商务运营水平,加速传统企业“触电”的过程,这对于支撑白云区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具有战略价值。
建议白云区依托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广州民营科技园、广州嘉禾创意产业园、广州白云区科技创意园、211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园区,聚集发展以电子商务咨询服务、电子商务培训、电商代运营、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互联网金融等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服务业,逐步建立专业化、本地化、多元化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立网商与服务商、服务商与服务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发挥电子商务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发挥民营企业勇于创新的优势,实现从中小企业集聚到优势产业集聚再到主导产业集群的跃升。
4.加强电商人才培养及引进,促进电子商务知识共享
丰富的人力资源是一个区域电子商务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国发〔2015〕24号)特别强调:“支持学校、企业及社会组织合作办学,探索实训式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培训机制。推进国家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指导各类培训机构增加电子商务技能培训项目,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加快培养电子商务领域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
建议白云区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形式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实施工学交替模式,利用行业、企业电子商务相关资源创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让掌握一定电子商务知识的学生到企业的电子商务岗位去实践,使学生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掌握、运用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度。
其次,高校应该多与电商行业开展交流合作,如横向课题研究、选派教师到企业电商岗位挂职锻炼、邀请行业专家到学校开讲座等,促进电子商务实战经验的交流和知识共享,支撑电子商务人才成长。
另一方面,加大白云区电子商务人才引进力度,完善电子商务人才激励措施,为电子商务高层次人才提供落户、创业、住房保障、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白云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队伍。
5.依托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