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二次函数教案

时间:2022-08-15 16:32:38

导语:在二次函数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二次函数教案

第1篇

一、学案的编写

1.编写的原则

学案是导学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学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导学。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编写不同的学案,确保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应体现教师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理解。好的教学目标是一种全新的知识观,这种新的知识观不是现成的真理和结论,而应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2.学案的内容

学案内容必须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当采用启发式,使学生“跳跳摘桃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编写时,它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

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二、学案教学的操作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的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

三、学案范例

函数的零点学案

【预习要点及要求】

1.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

2.会判定二次函数零点的个数。

3.会求函数的零点。

4.掌握函数零点的性质。

5.能结合二次函数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式根存在性及根的个数。

6.理解函数零点与方程式根的关系。

7.会用零点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再现】

1.如何判一元二次方程式实根个数?

2.二次函数顶点坐标,对称轴分别是什么?

【概念探究】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已知函数, =0, 0。

叫做函数的零点。

2.请你写出零点的定义。

3.如何求函数的零点?

4.函数的零点与图像什么关系?

【例题解析】

1.阅读课本完成例题。

例:求函数的零点,并画出它的图象。

2.由上例函数值大于0,小于0,等于0时自变量取值范围分别是什么?

3.请思考求函数零点对作函数简图有什么作用?

【总结点拨】

对概念理解及对例题的解释

1.不是所有函数都有零点

2.二次函数零点个数的判定转化为二次方程实根的个数的判定。

3.函数零点有变量零点和不变量零点。

4.求三次函数零点,关键是正确的因式分解,作图像可先由零点分析出函数值的正负变化情况,再适当取点作出图像。

【例题讲解】

例1.函数仅有一个零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例2.函数零点所在大致区间是( )

A.(0,1) B.(1,2) C.(2,3) D.(3,4)

例3.关于的二次方程,若方程式有两根,其中一根在区间内,另一根在(1,2)内,求的范围。

【当堂练习】

1.下列函数中在[1,2]上有零点的是( )

A. B.

C. D.

2.若方程在(0,1)内恰有一个实根,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3.函数,若,则在上零点的个数为( )

A.至多有一个 B.有一个或两个

C.有且只有一个 D.一个也没有

4.已知函数是R上的奇函数,其零点,……,则= 。

5.一次函数在[0,1]无零点,则取值范围为 。

6.函数有两个零点,且都大于2,求的取值范围 。

四、实施学案导学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写在学案上的,属显性目标,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完成;②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是隐性目标,不能写在学案上,要靠教师适时调控,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等。

2.教师不要操之过急:没有耐性,一看学生答不出,就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

第2篇

一、借用学生“错处”,创造温馨的教学环境

学生是来学习的,学习就不可能没有错误,因此,课堂上学生有错,这很正常,关键是教师如何处理学生的“错处”.处理得好,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处理不好,就极有可能导致教学停滞不前、师生关系僵化.学生的“错处”是什么,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阻止教学环节前行的拦路石,是垃圾,我却认为,“错处”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学生成的闪光点.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学生的“错处”就是这样的宝贝.有这么一件事让我深有感触.学习《整式的除法》(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的第二天,我在上课时进行作业讲评,其中有这样一道计算题有学生做错了:(25x3+15x2-20x)÷(-5x),我在黑板上板书题目以后这样开头:“就是这一道题,有学生手中的笔不听使唤,几经折腾,竟然算错了.”此言一出,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言语,以为老师更为严厉的语言就要冲口而出了.但是,我话锋一转,说:“也就是这一道题,让我知道了极少数学生身上还存在着可以克服的粗心大意的毛病.我找了两三个学生谈过这次作业的这个问题,他们的直白和腼腆告诉我,他们非常愿意改正这样的毛病,我也高兴地接受了他们的坦诚和微笑.相信这样的情况在以后会大大减少,直到杜绝.同时,其他没有这方面错误的学生也该感谢这几位同学,是他们的错让你们以后去避免这样可能的错误.”在这一张一弛之间,课堂的气氛得到了缓解,学生们的脸都舒展开来,笑容重新回到了他们的脸上,温馨的教学氛围出现了.作为教师,不能借用学生的错误去树立教师的权威,而是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善意的批评,从而为改正错误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还有一次是学习了《二次根式的乘除》(同上,见《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我指出了学生的一处比较出格的“错处”,一个学生主动站起来对大家说:“这个错误是我的,我接受批评,但是因为我的错,让大家知道了今后不该这样做,你们应该感谢我.”学生们都愣住了,这显然带有点恶作剧的意思,我没有发火,而是顺着这位学生的话说:“他的直率让老师钦佩,事实也确实是这样,我们何不以掌声来感谢他呢?”同学们的掌声热烈使这位学生倒反而不好意思了,教学气氛也由紧张转为了和谐.

二、巧用学生“错处”,激发主体的学习潜能

有人希望学生在课上每次回答问题都正确,每次作业都没有错误,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既然不可能,我们为什么不巧用学生的“错处”,去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呢?平时,我有意识地去这样实践.比如学习《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同上,《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后,我出了这样一道探索题:

在周长为定值p的扇形中,半径是多少时扇形的面积最大?

我请两个学生到黑板前来做题,没有做对.错了怎么办?我鼓励大家:“这道题交给你们了,希望你们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可以一个人钻研,也可由前后桌同学互相探讨解决.老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你们的结果,更需要你们解题的过程,并且要解释为什么用这种解法?还有没有其他解法了?解题中你运用了我们学到的什么知识点?请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几句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的潜能被激发起来了,没多久,大家纷纷举手,发言相当踊跃.

第3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数学课堂

一、“教参”作为参考资料,设计出具有自己思想的教学方案

有学者说过“不论教学参考书对文本的讲解多么准确和具体,不论专家和教授对文本的研究和分析多么细致和深入,教师都必须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这个无法逾越的中介才能具体地进入教学过程”.教参也是一种文本,教师必须对它进行再创造或第二次加工,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对数学过程的驾驭才能游刃有余.

例如,在函数最值问题讲解时,教参要求让学生体会函数的最值与单调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几何意义,引导学生通过函数的单调性研究最值,同时考虑定义域为闭区间的函数在端点处的函数值的大小.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最值概念,并且还会与单调性联系起来呢?

我采用的方式是:

第一步:用课件展示气温变化图,让学生观察,并且说出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引出最高、最低气温.再次让学生说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在图像上的表现如何――最高点、最低点.从数值对应到函数值从而引出研究课题.

第三步:进一步依次给出闭区间,让学生对自己的探索有更深的认识,那就是要关注定义域,以及端点,同时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学生可以发现还与对称轴有关,将问题进一步深入.

二、借鉴他人的观点和方法,巧学活用,超越创新

当前的教学,学别人用课件的多,学开课时“掌声鼓励”的多,学别人小组交流的多,学别人用文化历史渲染人文气息的多,这样的公开课成了“模仿秀”.不是说别人的就不值得学、不应该学,而是要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牺牲自己的个性还是把别人的创造当成是自己创造的燃料.教学是一门老老实实的学问,教学效果与自己的思考程度、学习态度成正比.

曾听过一位特级教师的课,他的课让我受益匪浅.他讲的是“参数方程的建立”.一开始建立直角坐标系,他利用学生座位横竖排分别设为x,y轴,学生所处的位置为具体的整数点.“问:(1,2)到原点的距离?(3,3)与刚才这点连线的斜率?(5,4)是否在刚才的直线上?下一位该站起来的是谁?”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顿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学习的紧张度.“有何规律?”从而让学生深入探究,寻找奥妙.“学完了直线你想探究谁了?”“圆!”在成功的喜悦下,学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提示:圆可以由什么确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推出圆的参数方程.这时这位教师适r地提出思考方法:普通方程参数方程的关键就是找到合理的参数.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研究椭圆的参数方程、圆的一般参数方程、物理中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然后,教师归纳曲线参数方程的一般定义,让学生思考直线参数方程是否只有唯一的形式,你怎么研究?……一节课在自然学习中结束.通过这节课,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名师丰厚的教学经验、扎实的专业功底.这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但是我们可以巧学活用,借鉴他的方法,自己反复实践与不断揣摩,结合自己的学养和智慧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让教师之“我思”与学生之“我思”共存

在课堂上有时教师会剥夺学生的“我思”,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追求答案的标准化,这样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分享彼此的想法,并期望学生解释与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接受来自同伴与教师的质疑,学生不仅仅汇报自己的答案而是参与到课堂的讨论,这样学生内部的思维过程将变成课堂共享的知识,这时教师的“我思”就是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动态资源,让教学充满智慧.如,在讲评作业时,我采用的方式是:让出错的学生将自己的解答过程写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然后,让其他学生点评问题在哪里,如何改进,并且要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么想,最后,再由其他学生互评,并且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经验得到充分交流.如果碰到大家都不会的问题,我就让大家参与讨论:“你是怎么想的?”同时教师给予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形成共识.这样通过充分利用学生的想法作为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去探索知识.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在合作交流的探究氛围中思考、质疑、倾听、表述,他们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且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掌握重点,解决难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第4篇

关键词 遥感专业 遥感二次开发语言 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Textbook Construction of the Remote Sensing

Secondary Development Language Course

XU Yongming

(School of Remote Sens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4)

Abstract As the knowledge carrier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textbook is very important for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quality. Based 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remote sensing secondary development language course of the remote sen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ty, the status of the textbooks for this course was analyzed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textbook construction was illustrated.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remote sensing secondary development language textbook was presented and the content of the textbook construction was introduced in detail.

Key words remote sensing specialty; remote sensing secondary development language course; text construction

0 引言

卫星遥感是一门新兴的空间信息科学,能够以宏观、动态、快捷的手段获取地球表面信息,对于社会经济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200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以满足我国对遥感人才的需求。①近年来遥感专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经先后有武汉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安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设立了专门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②③

遥感科学与技术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在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机遇和挑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和尝试。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针对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并重的特点,在遥感原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定量遥感等偏重于理论的课程之外,还开设了“遥感二次开发语言”等强调专业编程开发能力的课程,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软件和编程语言完成遥感图像处理和信息提取任务的能力。然而,由于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起步相对较晚,“遥感二次开发语言”这类比较新的专业课程教材紧缺问题比较严重。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师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⑤⑥⑦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材建设工作。本文基于我校遥感专业“遥感二次开发语言”课程的多年教学经验,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该课程的教材建设进行了探讨。

1 遥感二次开发语言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遥感二次开发语言”课程主要讲授目前在遥感二次开发领域应用最广泛的的IDL(Interactive Data Language)交互式数据语言。IDL语言是面向矩阵的第四代计算机编程语言,功能强大,简单易学,在图像处理、科学计算和可视化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其与遥感通用处理软件ENVI的结合,更是为遥感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⑧⑨该课程系统介绍IDL编程语言的基础知识及其在遥感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IDL语言和专业知识去解决具体遥感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课程共有32个课时,包含16个理论课时和16个上机实习课时,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

市面上现有的IDL语言编程书籍有三本:《IDL可视化分析与应用》、《IDL可视化工具入门与提高》和《IDL程序设计》。这三本书在介绍IDL基础语法之外,都比较强调数据可视化及工程开发方面。除了《IDL程序设计》之外,另外两本书都没有涉及到科学计算、IDL与ENVI交互编程等方面的内容。《IDL程序设计》对IDL与ENVI交互编程的语法内容说明不够详细,缺乏对函数/过程的参数和关键字的解释,在IDL/ENVI交互编程方面更侧重工程开发的内容,还缺乏遥感专题应用方面的实例,此书更合适作为遥感技术开发人员的参考工具书而不是本科生教材。因此,根据遥感专业学培养目标和“遥感二次开发语言”课程特点,开展此课程的教材建设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 遥感二次开发语言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遥感二次开发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和特点,其教材建设围绕着以下几个原则进行:

(1)系统性。教材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遵循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的原则,各部分有机联系,有利于学生对IDL语言及其遥感应用的掌握。

(2)简明性。简单扼要的介绍IDL语言的基础知识,精心挑选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点,做到知识容量适度,内容紧凑,易于IDL初学者快速入门。

(3)针对性。主要针对遥感学科的需要,对IDL编程知识进行适当取舍,舍去与遥感专业不相关或者相关性很小的内容,保留与遥感关系密切的部分,并强化IDL与ENVI结合的内容。

(4)实践性。教材中给出大量翔实的IDL遥感编程实例,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使用IDL语言解决遥感实际问题的能力。

(5)多样性。教材的建设注重多样性,除了纸质的主教材之外,还包括电子教案、实习指导书、代码库、数据集等教学资源,形成一个立体化的教材体系。

3 遥感二次开发语言教材建设内容

遥感二次开发语言的教材内容按照三大模块进行组织,共包含9章内容。

第一模块主要是IDL语言的基础语法内容,使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能够掌握IDL语言程序设计的方法,正确使用IDL语言编写程序。这一模块包含第1~4章:第1章“IDL语言概述”主要对IDL语言进行简单介绍;第二章“IDL语法基础”介绍变量、数组、字符串、表达式和结构体等内容;第3章“IDL编程基础”介绍过程/函数、控制语句、参数/关键字及变量作用域等内容;第4章“数据的读写操作”介绍文件基本操作、ASCII码文件读写、二进制文件读写、图像文件读写以及HDF、NetCDF文件读取等内容。

第二模块主要介绍了遥感实际工作中编程所涉及到的一些专题知识,主要为数据可视化、数理统计以及与遥感软件ENVI的交互等内容。这一模块包含第5~8章:第5章“图形绘制”介绍曲线图、散点图、柱状图及直方图等图形的绘图方法;第6章“图像处理”介绍图像的显示、统计、增强、滤波及几何变换等内容;第7章“随机数、统计与插值”介绍IDL随机数操作、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研及插值方法等内容;第8章“IDL与ENVI的结合”介绍IDL与ENVI两者间的数据交互、ENVI调用IDL函数以及IDL调用ENVI函数等内容。

第三模块主要介绍了IDL在遥感中的具体应用实例。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具备将所学IDL编程知识应用于具体遥感工作中的能力。这一部分主要为第9章“IDL遥感应用实例”,通过20个具体的遥感实例展示了IDL编程语言在遥感数据处理及专题应用中的作用。内容包括光谱数据处理、批量生成快视图、水体动态变化监测、地表温度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林火监测等。

在主教材之外,编写了电子教案、实习指导书并建立了代码库和遥感实例数据集等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立体化的教材体系。电子教案依据主教材内容编写,根据具体的课时情况对主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体现了遥感二次开发语言课程的教学思路与知识点。实习指导书对IDL基本工作环境、语法及编程基础进行了图文并茂的细致介绍,并包括了若干典型遥感应用案例,使学生能够基于具体遥感数据运用IDL编程实现具体工作目的。代码库包含了教材中出现的所有重要IDL代码文件,按章节体系保存,便于使用。遥感实例数据集与主教材第9章以及实习指导书配套,包括了教材中用到的所有遥感示例数据,并同时包含了实习数据供学生上机实习使用。

4 结语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在“遥感二次开发语言”课程的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材体系结构、内容和配套资源逐步完善。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助于学生快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IDL语言及其在遥感中的具体应用,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材的建设与探索是一项长期工作,今后还需要积极借鉴遥感学科以及IDL编程技术的新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更新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与时俱进,常改常新。

基金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实习教材建设项目(SYJC2014C10)

注释

① 张熠,方圣辉.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2(4):122.

② 赵巧华,陈健.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地理空间信息,2010.8(5):154-156.

③ 韩瑞梅,马超,成晓倩等.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地理空间信息,2013.11(3):171-172.

④ 徐永明.遥感实习课程独立设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地理空间信息,2011.9(6):146-147.

⑤ 赵军.中国地理学类专业地图学教材建设回顾与思考[J].测绘科学,2010.35(1):197-200.

⑥ 时向东.对建立我国高校教材更新机制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2003(6):37.

⑦ 沈婕,汤国安,杨红等.我国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材建设应用与发展[J].地球信息科学,2007.9(4):94-99.

第5篇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眩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总

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4)圆的性质;(5)直线与圆;(6)圆与圆;(7)角与圆;(8)三角形与圆;(9)四边形与圆;(10)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1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四、集中练习,争取最佳效果

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对教师来说,这时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如,函数的取值范围可选择如下一组例题:

(2)y=13-2x

(3)y=3x+2x-1

(4)y=1x+1-1

第6篇

一、在反思中总结

教师在教完一节课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作为反思的一种基础和雏形,作为教师今后系统化反思的依据。

在教学实践中,每个教师在课前的备课阶段对课堂教学结构、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上作了充分的设计,然而这些教学设想只有在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它的“精彩”之处。教师有意识地把这些标新立异的解法和做法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便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例如:“已知方程(m-1)x2-3mx+3m+1=0,(m∈R,m≠1),当m为何值时,方程才能有一根在-2和-1之间?”问题提出后,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为解决矛盾寻求突破口。绝大部分学生由于受初中时的思维定势,往往会利用求根公式先求出方程的两根,然后依题意一根在-2和-1之间去求解,很显然这种解法相当繁琐。这时教师鼓励学生用函数的观点去思考,视f(x)=(m-1)x2-3mx+3m+1,然后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f(-2)>0,

f(-1)

f(-1)>0,

这种把方程与函数融合,数与形结合,解法巧妙,精彩凸现。

二、在反思中延伸

解决问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把它“改头换面”,扩展延伸,变成多个与原问题内容或形式不同,但解决问题的方法类似或相似的问题,扩大学生的视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例如,在讲解:“m为何值时,x2+(m-3)x+m=0的两个根都是正数?”这是一道应用判别式和韦达定理的基础题,方程有两根的条件是:(m-3)2-4m≥0和m-3

以及m>0,解之便,得0

m为何值时,方程x2+(m-3)x+m=0的两根:

①都大于1?②分别在0与1,1与2之间?③有一根大于,另一根小于a?④两根均大于a?⑤两根都在a与b之间?

诸如此类,通过反思演变,同学们时时处于一种愉快的探索知识之中,从而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启发思维。

三、在反思中评价

1.教师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提问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案,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都是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2.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思维总是在体验每一次成功之后得到升华,学生的创造力也是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得到开发。在讲授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我们要求学生反思总结,在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策略?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小结,得:①动用了从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的数学思想(二次化为一次);②运用了配方法、换元法的数学方法;③运用了降次的数学策略来解一元一次方程,进而可用降次的思想将高次方程转化为低次方程来解。

第7篇

一、 教案实验,探究效果

实验学校背景:所在华士实验中学坐落无锡江阴华士镇,作为中央教科所附属学校,一向重视素质教育。现有教职工近200人、学生近2000人。实验班级是初二(10)、(11)班。它们是初二十五个平行班中的两个普通班,共有学生98人,其中女生41人,外省市学生有35人。实施时间是2009年6月上旬。

实验教案:选取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案“勾股定理”。(该教案有一定特点,数学史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实施教学时能足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意图及目标:尝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了解各育德形式的效果。

简要教学流程:1. 由问题引出课题。直角三角形的内角间有何关系?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间有何关系?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4,哪么斜边是多少呢?2. 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在网格图中构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观察以它的两直角边及斜边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面积间有何关系?如果将‘等腰直角三角形’改为‘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的直角三角形’,则面积关系又怎样呢?通过讨论,产生结论,从而得出勾股定理。3. 利用“弦图”(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4. 应用。例题:将长为5.41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下端与墙角间长为2.16米,求梯子上端到墙角间的距离。5. 巩固练习。6. 小结。

在教学流程中设置了以下育德点:

1. 在引出勾股定理内容后,介绍勾股定理史话。在勾股定理证明教学中介绍“弦图”早在我国古代三国时期数学家赵爽的《周髀算经》中就已出现了。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在流程2的教学中教师时刻关注学生讨论的动态,及时表扬讨论积极者,强调同学在学习中要互相帮助,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 利用教学内容的本身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① 在流程2“计算以直角边分别是3. 4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教学中,引导学习思考:怎样的网格图面积较易计算?【以网格线(即网格中的水平线及竖直线)组成的图形】。怎样把一般图分割成由网格线组成的图形?【通过图中的网格线,把原图分割成规则图形】。以上数学活动是高强度的脑力挑战,需要主观意志来支配,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达到目的,以此培养学生的勇敢、自信、勤奋、顽强的学习和探索的心理品质。② 在探索出勾股定理内容后,立即引导学生如何证明该定理。从而强调数学上的结论必须按照规定的思维规则进行推理和论证,数学检验有其客观标准,以此培养学生的诚实、正直、严谨和实事求是的心理品质。③ 在流程4的例题教学中,强调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又可应用生活。从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引导学生欣赏科学的美学价值。④ 在流程5训练学生解题的教学中,及时关注他们解题的规范性、正确性,适当的作些提醒、纠错,从而强调数学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规范性及严格的逻辑性,以此培养学生严肃、认真、踏实、细致、一丝不苟、有条不紊的心理品质。

调查:将上述教案通过两个平行班教学后,对该课时上育德的效果作了两次调查问卷。第一次是教学后隔天进行的,第二次是教学两周后进行的。调查内容是让学生回答对教学中育德点的印象及感受。以选择题的形式,有三个备选答案:A. 该教学内容至今记忆犹新,感触较深。B. 该教学内容部分有印象,但感触一般。C. 该教学内容已有点模糊,也没什么感触。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精确到1%)

二、 数据分析,找出原因

数据分析:

1. 两次调查比较,随着时间推移,学生对育德点的遗忘程度是明显的。

2. 第一次调查中育德点1的遗忘程度明显好于育德点2、3。而第二次调查中育德点2、3的遗忘程度明显好于育德点1。

3. 每次调查,对于每个育德点,选B项的百分率都高于其它两项。

4. 对育德点2与3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找出原因:

1. 数学教学的针对性是较强的。本实验教案的教学重点是勾股定理及其应用。为完成教学的主要目标,教者在教学时的着重点及时间安排上应侧重于教学重点,课后也不可能对育德点进行巩固、反复。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它的遗忘程度明显是必然的。

2. 在数学教学中,对数学史的教学虽不能作为重点,但它区别于一般的教学内容,受传统教学 模式影响,目前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每个课时都安排数学史教学内容,因此对学生来说数学史比较新鲜,教者在教学时如果能适当掌握好语言技巧,是可以增加学生的关注程度,达到加强学生短期记忆度的目的。

3. 育德点2、3的内容与数学教学活动关系密切,它融合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反复,它也可反复。它可以寓德育于数学教育。因此可以加强学生长期记忆度的目的。

4.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从接受外界的德育信息,到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行为,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至少需要在记忆的前提下,再通过自觉的内化过程,对自己的心灵产生感触后,才能逐步成为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因此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效果不可能通过一次或几次教育就能产生的,它具有长期性、反复性。

三、 反复思考,采取对策

1. 重视数学史的教学。

在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理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受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影响,虽不能在每个课时安排数学史教育,但我们应提高认识、改变观念,主动在合适的课时插入数学史教育。例如在“完全平方公式”教学中,可向学生介绍我国北宋时期的“贾宪三角”资料,感受古代科学家的伟大。在完成“中心对称”教学后,可向学生介绍敦煌古建筑中的旋转对称图案,感受古时候对称图案的美妙。在函数教学时,介绍“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从小游手好闲,偶遇一次街头数学问题悬赏解答,强烈的兴趣使他对数学入了迷,那年他已经近二十岁了”。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学习的勇气的良好素材。数学史是人类文明给后人留下的路标,具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数学史对数学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起着其独特的作用。

2. 从数学教学的自身特点出发,把德育融合于数学教学中。

数学教育本身具有客观性、理智性、严密性、进取性等特征,在进行与数学教育自身特征相关的德育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正负数教学时,从一些生活实例出发,说明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强调引进负数是生产实践的需要。在函数教学时,可先向学生介绍人们一般是用什么方法预测股市走向,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理解抽象的函数概念,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同时它又可应用于生活。其实目前教材每个章节的新知识都是从生活实例引出的。只要我们仔细去品味教材,一定能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种辩证唯物的科学世界观。又如在课堂设计时,当提出一些问题时,先不要急着让学生回答,可让他们以座位前后分小组先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互相帮助、协作进取的好品质。以上行为都是在数学教学中自然而然中进行的,无需教者另外多加‘弦外之音’。这就是数学教育对德育的一种潜移默化作用。有时,在教学中也只需要教者的一句话,就能起到点石为金的作用。例如,在解决数学难题后,如果教师能顺势说出:‘同学们,冲破重重迷雾后见到了光明是最幸福的’。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露出由衷的微笑。这样不就又一次提升了学生面对困难坚忍不拔的好品质。总之,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不是在课堂上进行一种简单的说教,而是寓德育于数学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渗透德育,才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

3. 数学教育中的德育的功能具有长效性、深刻性。

数学的德育功能的特点是隐蔽性、深刻性、整体性,因此数学教育中的德育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是通过数学知识的教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间接达到思想品德教育之功效。数学教育中的德育反映出一种迟效性,需要利用数学的特点,长期熏陶,方能见到效果。数学之育德,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面地、相互联系地看问题的角度,因而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教师只有自觉地在每个课时中按数学教育内容设置德育的特定目标,哪怕一处或两处,哪怕一句话或两句话,只有进行长期的渗透,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

第8篇

关键字: 新课程 高中数学教学 深度 广度 难度

教学过程中“三度”是指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例题习题的“难度”;教学过程的“三度”把握的总体原则:整体性原则、阶段性原则、相对性原则;把握的要领在于恰当.

1.“深度”的把握

教学内容应有恰当的深难度,深度把握的基本原则――可适当延伸,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从强调学习结果转向注重学习过程和结果并重.

(1)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钻研课标,在对教材深度的理解上下工夫,加强对教材设计及处理等方面深层次研究,充分利用教材,开发教材;在全面熟悉学生,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正确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挖掘学习潜能,开发智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下工夫.对教材深度的处理不但要得体、可行和富有成效,而且要使所确定知识点达到应有的水平,才能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发展智力.

(2)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案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步骤、手段、途径及效果等方面的实施,都充分体现对教材内容深层次的把握及其内涵的延伸.注重知识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发展性.培养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的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参与性,树立自信心,增强探索意识,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意识,知难而进.鼓励学生多思索问题、分析问题,提高他们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教学深度决定的本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教学目标,二是高考要求.另外,每个时段的教学深度也与教学总体计划相联系.

如必修1中的函数,对函数的表示方法和指数对数函数,要一步到位,但不能太难.而对函数的单调性以了解定义方法为主,待在学习选修时再用导数方法深入.对函数建模,以了解建模思想方法为主,通过以后的学习来逐步熟练和拓宽视野.对二次函数,因初中末深入学习,现应以基础为主不宜深入,但对用图像来得到简单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应进行直观求解,便于以后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

2.“广度”的把握

“广度”的把握是要在抓住关键,强调通性通法的基础上,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开阔视野,积累厚度,丰富底蕴,熟悉和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不断地认识和掌握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实践性.

广度把握的基本原则――可适当推广.如在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公式时,我们一般是这样进行的.

设等比数列a,a,a,...,a,...它的前n项和是

S=a+a+a+...+a

由S=a+a+a+...+aa=aq

得S=a+aq+aq+…+aq+aqqS=aq+aq+aq+…+aq+aq

(1-q)S=a-aq

当q≠1时,S= ①或S= ②

当q=1时,S=na

显然在等式中两边同乘以公比,使其错位(同次项)相减是关键,而这种方法是处理有这样特征数列求和的一种通法.我们应该把它提炼出来,并推广到适应一个等差数(各项均不为零)与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相乘组成的数列求和,在教学中我们正是这样做的.

3.“难度”的把握

例题习题的难度的把握是要使做题的效率最大化.不同的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例题习题要有相应的难度.

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编制习题,可避免低水平的重复,使学生拓宽学习领域,也可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中,难度的控制至关重要.

难度把握的基本原则:遵循《课标》,同时注意层次性与选择性.

(1)遵循《课标》

在《课标》中对知识与技能有知道(了解、模仿)、理解(独立操作)、掌握(应用、迁移)三个层次,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遵循课标要求来把握各知识点的难度.

比如对于反函数,《课标》中是这样描述的:知道指数函数y=a与对数函数y=logx互为反函数(a>0,a≠1).要求比原大纲降了很多,我们不必对其深挖洞,补充大纲的相关内容,只要让学生知道指数函数y=a与对数函数y=logx互为反函数就行了.高考也正是这样考的.如2009年广东理科卷第3题.

若函数y=f(x)是函数y=a(a>0,且a≠1)的反函数,其图像经过点(,a),则f(x)=( )

A.logx B.logx C. D.x

(2)层次性与选择性

例题和训练题要按难度分层次设计,既要加强基础训练,又要逐级提升,注重能力形成.

在学习或巩固某个知识点或某种方法时用题组的方法来达到层次性与选择性.例如:

问题1:已知方程2x-(6m+1)x+3(3m-1)=0有实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问题2:已知方程2sinx-(6m+1)sinx+3(3m-1)=0有实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问题1给出后,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将其轻松解决,因为由≥0极易求得m的取值范围,这给他们一种劳有所获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奖赏.

问题2给出后,基础差的学生仍然由≥0求得m的取值范围,则错了.这是草率之举,但不能责怪他们,教师细心帮其分析错因:由于-1≤sinx≤1,因而≥0不能确保方程的解在区间[-1,1]内,即≥0只是方程有实根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问题3:设x∈[0,π],若方程cos2x+4asinx+a-2=0有两个不同的解,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问题3进一步限定了范围,加大了难度.

基础训练题是针对基础知识所设计的题目,要求系统、全面、针对性强,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在深化训练题是针对本节重点、难点,以及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所设计的题目.题目难度中等,是形成能力的必经阶梯;而与科技发展、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信息题、材料题,或是学科内或学科间的综合题,题目难度较大,可以在课后作为思考题培养部分优秀生的高一层次能力;或是在高考总复习时再学习.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电子白板;传统板书

“互联网+”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进一步升级,这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什么影响?电子白板功能越做越强大,软件也持续更新中,从问题的呈现到具体练习题的讲解,师生互动书写都在电子白板(这里所说的电子白板集合了所有多媒体的功能,也包括我们常用的几何画板及超级画板等)中完成,传统黑板虽仍是教室标配,但价值何在?传统板书的功能被弱化,电子白板的作用被放大,其效果到底如何?是不是黑板在信息技术时代可以被电子白板完全替代?对此,笔者结合具体课例谈谈自己一些认识。

一、课例简述

这是一节“二次函数y=ax2(a≠0)的图像和性质”的公开课,本节课学习目标是学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 x2和y=-x2图像;能根据函数图像,直观地了解它的性质。执教者从复习一次函数的图像的画图步骤引入课题,带领学生学习如何画二次函数y=ax2(a≠0)的图像并讨论其性质,并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及列表、描点、连线等。

执教者通过电子白板让学生尝试填写上表,并在白板上进行绘图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连线,让学生亲自在电子白板上用红色线进行连接,得到二次函数y=x2图像。教师追问学生作图的准确性,师生共同讨论发现描点需要多一些才能更加准确地得出图像。随后执教者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并利用幻灯功能演示学生的作品。利用电子白板将两个图像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呈现,请学生们观察图像,比较这两个图像的区别与联系,归纳总结出二次函数y=ax2(a≠0)的图像特征,并将y=x2和y=-x2这两个图像的对称性结论书写在黑板上。教师同步展现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两个图像的对称性,翻折后重合。总结归纳之后,利用电子白板呈现习题,一段时间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之后,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课后在黑板上呈现的内容除了课题和函数图像性质的文字叙述,便是习题的板演。

二、课例分析

笔者对执教老师的课件制作水平、几何画板的使用及电子白板功能的熟练程度都很是欣赏。比如,通过增加描点数量来比较探究图像的准确性,技术让作图更加精准,同时让两个函数图像动起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对称性。利用幻灯功能实现对学生作品的展示及例题、习题的快速呈现,这些都是电子白板的优势所在,执教者都使用恰当,带来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我们从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科学精神的培养方面出发,传统板书也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1. 传统板书让“直观体现”落地,让看懂变成“全真操作”

白板和几何画板操作使得描点过程变得快捷和准确,实际情况是电子笔作图太完美,两点一拉一定是直的线,不用直尺,学生也可以这么模仿――随手一拉(也许看着很直)。如果学生能够看着教师是如何一步一步正确地使用实物直尺、三角板进行描点,再用光滑的曲线连线的时候,是从哪一个点开始连、怎样连,最后如何保证整幅图像的完整性和对称性,这样的学习效果更佳。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只是听懂了、看会了,但独立完成时就傻眼了:画不来,毕竟班级内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较大,有一部分数学学困生需要通过全真模拟才能掌握。再谈本节课的二次函数图像,学生日后常常需要画草图进行分析、讨论解题,那么二次函数的草图作图需要注意什么,这么一个问题就将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顶点、对称轴、开口、最大最小值)的必要性自然引出,画草图既可以巩固其性质,数形结合思想也就不言而明。

2. 传统板书让探索留下痕迹,让瞬间变成“永恒”

有了几何画板乃至超级画板这些动态课件,大数据信手拈来,对函数的性质研究更深入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科学精神。函数教学更为直观、形象,如描点后连线,学生会有疑问:两点之间一定是光滑的曲线吗?为什么不可以是折线?通过增加描点的数量使学生认识到描点越多图像越精剩但探究仍然停留在直观和实验阶段,仅凭直观(无论是形的直观还是大数据的直观)对函数性质的研究还处于猜想的水平是不够严谨的,还需要补充逻辑证明,而这样的证明往往连执教者都没有意识到,虽然课本上并未要求证明,但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出发是需要的。在白板上要能写出一手好字实属不易(板书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书写规示范),传统板书此时可以作为电子白板的延伸,师生在质疑中探索前行,教师边说边写,学生边思边记,随时更正思路,让探索留下痕迹,这才是最有价值的板书。

3.传统板书让备课更高效,让课堂生成有空间

我们总是希望课堂上学生能够跟预设的环节前进,但是课堂是活的,生成是自然,有意外才有火花、才有创造。我们要思考如何在常态课上恰当地使用技术的问题,让传统板书在“自然生成” 问题的时候发挥作用。让电子白板的技术真正减轻教师的负担,突破难点,真正做到提升数学学科教学的实效性,而不是被技术所束缚。数学教学特别关注启发学生的思考,关注展现数学形成的过程。发挥传统板书灵活性的特点,用板书记录不同的思考,理清思路;用板书解答疑难;用板书对比归纳整理,总结提升。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要融合,而不是替代,要因课、因生而异,让传统板书与现代技术相辅相成,用一个时髦的词――“混搭”。

三、一点感悟:传统与现代“混搭”设计

1. 备板书设计让传统与现代一线贯通

无论是电子白板所呈现的信息还是传统板书展示的内容,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设计要将多媒体的内容设计和板书设计当成一个整体进行规划,不可分割,传统教学板书要与多媒紧密结合,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如果把电子信息比喻为流动的风景,板书就是凝固的精彩和永恒的瞬间,让我们回味悠长。教学板书体现教学意图,理清教学思路,备板书,可使备课更高效。备设计的时候,可以先备板书,然后想一想哪些部分需要哪些技术进行支持,将它转化为电子白板形态进行互动交流;不再是盲目地使用技术,切实减轻备课的负担,提升常态课的效果,让教学回归朴实简单,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事,就不要多费周张。电子白板和黑板板书都要做到内容完整、条理清晰。电子白板和黑板板书虽然在授课过程中是不规则地间隔出现的,但最后要形成一个整体。

2.利用传统板书让教学节奏恰到好处

电子白板可以事先设计,利用动画演示可以化静为动,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中单调、枯燥的教学过程,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通过对真实情境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是有时候因为信息量大,常常会出现节奏太快、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的情况。教师在使用电子白板及课件教学过程中,对重点、难点问题讲解时,也要有板书的状态,对节奏把握会有很大帮助。因为用粉笔的书写速度和学生理解速度相近,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自然地给学生留出了思考时间,这种“天然契合”,使教学节奏几近完美。传统板书的速度、节奏和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教师灵活控制,有利于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层层展开思维。

3. 板书设计使教学意图更为凸显

板书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文字符号、绘图、列表等形式和手段集中反映教材内容,要做到四个方面:一是板书设计中“图文并茂”,体现数形结合思想,三种语言(文字、图像、符号)相互转化;二是要板书设计中色笔的运用,“色彩分明”就能够达到重点突出;三是在板书过程中“玩转教具”,给学生以标准示范;四是板书设计要“布局合理”力求美观大方、讲写结合,形象与抽象齐发展,板书内容设计必须与讲解紧密结合,课堂的所有呈现方式及板书都只是呈现信息,它与教师的讲解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板书的内容不可能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内容设计时,抓住重点,突出对比,反映内在联系;把握主线和重点,在时间上、空间上、逻辑上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有规律的系统。因此,板书设计应与讲述内容通盘考虑,对写哪些内容、什么时机写、写在什么位置都应作周密合理的安排,使板书与讲解互相协调、相得益彰。

长期以来,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辅助手段,是课堂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板书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认知过程,使知识概括化、系统化,是一堂课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 教育技术手段确实能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思维,关键处具体、形象的演示,能有效地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好的板书好似一份“微型教案”,能勾画出本节课内容的结构体系和知识要点,使新知识的教学成为学生上课时的注意中心,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我们要让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在建筑风格、服装设计等行业流行各种“混搭”的今天,也让我们的板书与电子白板“混搭”起来,互为补充,为学科呈现所需要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杜成智.数学板书的价值追问――从一则“圆周角”课例说起[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刊),2015(6):26-28.

[2]程 华.例析数学课堂板书设计的原则[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4(Z2).

[3]李世杰,O亦器.数学课堂板书“规范化”情况调查与对策[J].中学教研(教学),2004(2):22-24.

[4]王晓军.数学课堂教学技能与微格训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59-60.

[5]张 琦.行走在PPT课件与板书之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