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医养生论文

时间:2023-02-07 16:28:44

导语:在中医养生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医养生论文

第1篇

一、生命意识的培养

近年来,中职生因生命意识淡薄而酿成不幸的悲剧经常上演。可见,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中职教育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命教育首次写入国家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教会学生感受生命的气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观。

1.唤醒生命意识。文学即人学。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面对与“生命”主题相关的名篇佳作,应通过感悟、品读、探究等方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如,对《敬畏自然》、《耐力》、《千万别挤》等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及社会中的一切生命,让学生学会主动欣赏一切生命的美;通过《我为何而生》等课文引导学生找到自身价值,感悟生命的神奇、伟大与顽强,鼓励他们建立自尊、自信。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水平出发,尽可能触动学生灵魂深处,一点点唤起学生生命意识的觉醒。

2.提升生命质量。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内化和生成,更要关注他们生命的成长及价值的提升,而语文就可以用来提升生命的质量。可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高尚情操,教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例如,开展“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的主题演讲比赛,“怎样活着更有意义”的大讨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读书会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形成乐观面对生活的精神风貌,从而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甚至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中职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作为教育者,要积极采取相应策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青春飞扬。

1.转变教师观念。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自己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要重视学,而不是教,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新问题,为课堂教学作充分准备。比如,在赏析《千万别挤》诗文时,如果及时追问诗人为什么劝告人们“千万别挤”就能引发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深入思考。同时,在教学设计时也要注意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耐心解答,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问题情境。长期的“去问题”教育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淡化和批判精神的缺失。中职生的思维惰性表现比较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以诗歌《登高》为例,首先介绍写作背景,再通过幻灯片展示天高、猿猴、渚清、沙白、飞鸟等景物,围绕“首联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让学生回答,学生通过自己的“看”,远比教师单纯讲解的效果要好很多;其次,问题的设置应考虑难度和密度,只有适宜的难度和密度才能持续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三、职业意识的培养

在当前职业教育大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求中职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对其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中职语文虽是文化课,但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同等重要。因此,语文学科不仅要注重中职生智力的培养,更应为专业课程服务,肩负起渗透职业意识教育的责任。

1.制定对应目标。《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指出,语文等文化课要根据自身课程教学的特点,“进行敬业、乐业和创业精神的教育”。为此,教师要从语文教学的阵地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并完善其职业能力。要做到这点,教师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及备课过程中,就要侧重考虑在职业意识和能力方面,学生如何发展,以便在设置课程环节与选择教学方法时紧紧围绕学生专业来开展。比如,在制定第一学期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时,就应考虑“介绍”、“交谈”、“复述”这些内容,要根据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景进行恰当的表达和交流。

第2篇

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从生活走向数学”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坎皮纳斯大学教授德.安布罗西奥说:“儿童游戏中存在着数学概念,借助这种现实,我们就可以培养出有能力和创造力的孩子。”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使他们在问题情境下主动探索。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安排游戏非常必要。透过生活化的数学游戏不但能减少学生学习数学的抽象感,而且也能让孩子更容易融入学习的气氛中。

对于初中的代数知识自然也不例外,其中很多知识都可以用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来讲解。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你们任意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并求出方程的根。你只要把方程的根告诉我,我一定能猜出你写的方程。

学生:?????

教师:想知道我怎样猜出你的方程吗?

学生们会觉得很神奇,很不可思意,自然会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会兴趣大增。这种有悬念和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油然而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同样,在讲解字母能表示什么的时候,可以联想到学生儿时唱过的儿歌《青蛙》,“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学生们唱着唱着,就有些乱了起来,有的快有的慢。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青蛙的只数、嘴的张数、眼睛的只数、腿的条数之间的关系,然后问:“任意只青蛙这句怎么唱?”“任意只青蛙任意张嘴,2任意只眼睛4任意条腿。同学们自然会感到这种唱法太别扭,那应怎样唱呢?这时教师便可以巧妙地引入字母,把抽象的任意数用具体的一个字母来表示,学生就会自然地唱出“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通过这个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字母所起的作用,知道字母能表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把学生对数的认识上升到更一般化的水平,使学生切实体会出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达到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目的。并且,时间过了很久之后,同学们还对这节的内容印象深刻。仅仅是学生儿时哼唱的儿歌,就能使原本抽象的字母在短时间内得以理解。

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游戏中挖掘知识中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入迷,从而使学生叩开思维的大门,使得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得以发展,使学生们快乐地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游戏中让学生学习数学,让学生自己发觉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升起帆,如何掌好舵,乘风破浪地前进,学生们面对数学不再只是感到可怕,而是面对一只可以驯服的老虎,虽然有困难,可他们会充满信心地迎接挑战。

初中几何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更为广泛,简单的几何图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圆、椭圆、平行线、三角形等等,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原型。

例如,教师在讲解圆弧时,可以引用下面这个起跑线的例子:

起跑线对于在校学生来说都很熟悉,而这个学校的起跑线就出了问题,某学校为了改善学校环境,新建了塑胶跑道,这对全校师生来说都是一件乐事,学校决定在操场建成后举办全校运动会。在运动会的男子4×100米的项目中,八年级6班的最佳四人组合参加比赛,他们的夺冠呼声最高,他们抽签抽到第一道,可是结果他们仅得了第三名,6班的同学服气,他们坚信这个成绩是错的,但是错在哪里呢?这可难坏了6班的学生,他们的班主任是一名很负责的数学教师,她看到学生们个个愁眉苦脸的样子,就帮着学生们分析查找原因,自己班的四名同学比赛状态良好,发挥正常,首先排除了发挥不正常的可能;裁判员都是多年从事体育教育的老师,不可能出现记时错误,因而又排除了裁判掐表出错的可能;那么,肯定是跑道长度的问题。问题找到了,班主任和同学一起制定方案。跑道测量错误,多半在弯道,弯道是一段圆弧,实际上就是计算每一条跑道弯道段的弧长。班主任告诉学生,最好先在纸上画图作业,确定测量需要解决的问题先后次序,再按确定的次序进行实地测量。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第一步是找出圆弧的圆心,第二步是量出圆弧的半径,第三步计算弧长。经过实地测量,同学们发现,跑道从内到外,依次多计算了米左右,那么最内圈的第一道比最外圈的第六道多约米,也就是说,本班参加接力的运动员,要比第二道的运动员多跑米多,比第六道的运动员多跑米多。难怪呼声最高的运动员仅得到第三名。八(6)班的同学把测量结果交给体育老师,得到体育组的重视,他们从新测量的结果和学生的计算结果相吻合。虽然没有改写这一次比赛结果,但重新画了起跑线。对于这个错误,学校找到建筑商,发现原来建筑商用的是米跑道的计算公式,而我们学校的跑道仅米长。条件变化了,但建筑商还抱着旧公式不放,当然要出错了,学校为此向建筑商索赔。学生现场测量计算,在真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研究具体问题,比在课堂上的收获要大得多。

教师在讲解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时,可以让学生联想,梯子的每个梯阶在阳光下的影子。问学生:除了用测量角度的方法,还有其他什么方法判断它们的影子平行?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定理,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并且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以上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看似抽象的数学概念是从生活中舍弃了非本质属性,抽象出本质特征而形成的。这些对象对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具有内在的情感亲和力,学生愿意并喜欢去探究他们“习以为常”的背后隐藏着的有趣特征。不但可以体现现实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又可以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用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弗赖登塔尔认为教学就是让学生“再发现”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再发现、再创造,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第一,教向学开放。教师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创设激励情境,使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第二,课内向课外开放。教师要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促使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延伸,将课内所获取的知识运用到课外实践中,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一个数学教师应十分清楚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适当作些变形处理,让数学更多的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从而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本身就是“生活的数学”,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利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崔相录.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3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主体意识 培养策略

教学是教和学,学为主,教是为了学。教学中如果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认识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一定不会是成功的课堂。这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育本身就是要以学生为根本。只有以教促学,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意识,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强,更应该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品质,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创新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呢?以下作一浅论,以期共求提高。

一、营造民主教学氛围,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且是可塑性很强的人,教学必须以人为单位,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大力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营造民主教学氛围。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愉悦,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态,才能对学习产生参与的主观意愿,进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也才会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营造民主教学氛围呢?我认为应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给予学生平等的地位。教学是由教与学组成的,学生与教师一样是平等的学习主体,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二者不再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者、积极的交流者、有效的互动者。二是要使学生充满信心,要尊重信任学生,坚信学生都是可塑之材。不仅要爱优生,更要爱学困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与关注,让学生在关爱与关注中成长,在自信中强化主体意识。三是要对学生积极评价。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步骤。对于学生的做法及问题的回答,要及时做出积极的反馈,适当进行评价。评价应以表扬为主,一定不要全部求优求全,以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强化其主体意识。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只会适得其反,劳而无功,甚至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中营造民主教学氛围,对于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所能达成的高效学习效果应是不言而喻的。

二、构建精讲精练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求知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大舞台,是构筑教育质量的基石,更应成为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的主阵地。在正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依赖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发挥,教师要当好“导演”,当好“配角”,调动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多文质兼美,情理并存,不仅有利于充实知识,陶冶性情,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教师要有效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一切可调动学生的点,有针对性地讲授,这就是精讲。精讲不仅要有针对性,更要有启发性。讲好了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师的讲要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让他们边听边想,学生才会觉得学得有趣,才能主动探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善于设疑,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解决,反对目中无人,直接灌输。同时,教师的讲、问宜精不宜多,过多的讲不利于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精神的培养,精讲必须配以精练。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使学生加强训练,增加实践机会,促进能力发展。整个课堂应始终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寓知识教学于愉悦氛围中,寓能力培养于主体活动中。

三、倡导多元化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全员参与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就要求现代教师应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学过程应由传授知识变成引导学生探求信息、分析信息及研究信息的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主动参与。我们要对教学形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形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以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以精巧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以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文本所预设的意境中,通过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合作学习与个人自主学习巧妙结合,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真正实现教学面向全体,使所有学生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应有的发展与进步。

四、优化检测反馈方式,促使学生养成主体习惯

作业和测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培养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教与学效果的最有效的反馈方式,教学中要注意优化检测反馈方式,并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主体习惯。教师在学生作业中的鼓励、赞赏的话,都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亢奋的情感,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不能唯作业而作业,而是以作业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才能使学习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如作文,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学生写作文,教师改作文。这种固定体例会使学生缺少作文的兴趣,学生必然感到厌烦。这种老师累、学生厌的作文体例,必然导致累而无功,写而无效。在作文评价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和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让学生保持作文训练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从大的方面(命题立意、谋篇布局、材料选取)评价后,重在让学生自改与互改,不仅对自己的作文作评价,还要对其他学生的作文评价,反复推敲,细读细评;还可对老师的评语作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写“自评语”及自改与互改心得,做到一文一评一心得。这种评价方式真正将学生放在写作主置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促成学生主体习惯的养成。

考试是我们绕不过去的话题,也是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但如果考试只是为考而考,考后评议,就只是简单总结。这样的考试只会造成学生厌烦、抵触的情绪,会抑制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因此,适当的考试必须配以细致的评点,要考评并重,以考评促学习。学生考后写《试卷分析》应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命题意图,分析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分析错误的原因,对照试卷查找知识的缺漏点。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不仅知道学什么,而且知道怎样学,养成自觉评价的习惯,进而学会自主学习,增强主体意识。

五、组织多彩课外活动,磨炼学生的主体意志

第4篇

一、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记得扎实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既有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地方,又有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同的地方。有很多生物学理论要记忆。生物又不能教成“死物”,因此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必须千方百计让学生把知识理解透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加工整理,把知识变成便于记忆的层次清楚的简单形式,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基础知识,而且学会了记忆方法,记住的知识才能记得扎实。

例如:在我以前教过的学生中,学习自由组合规律时,判断、书写配子的基因型时,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在讲这部分知识之前,先进行了“铺路”,复习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又通过挂图,讲清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作等位基因等概念,再引导学生把知识进行加工整理,让学生抓住自由组合规章的实质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再给同学们举实例,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加深理解,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记得就比较扎实。

二、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记得深刻

长期的教学工作,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愿意学,而且学得较好。某种事物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学生容易记祝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时,要注意这一点,在备课时,要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伴性遗传时,以英国”皇族脖趣闻作为引言:“历史上最著名的血友病的携带者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她有四个儿女,长子黑奥波德患血友病早亡,另一个儿子爱德华七世健康正常,英国的皇世是由他传下的。女皇的两个女儿都是血友病的携带者。因此,她的一个外孙女与尼古拉二世结婚,其独生子也是血友病患者。另一个外孙女嫁到西班牙也给那儿带去了血友玻从此,俄国的罗曼诺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中因娶了维多利亚的外孙女造成了这两个家族的血友脖。趣闻讲完了,教者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是维多利亚的儿子有表现型正常的,有患血友病的?为什么英皇族的血友病会传到俄国的罗曼诺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这样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入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学生注意力集中感兴趣,产生了好的效果。讲究伴性遗传的知识,学生对前边所提的问题自己就能解释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只有形式简练,才能记得迅速

高中生物学理论起点高、难度大,记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把其变换一下形式,根据知识之间关系,进行一下加工整理。我常常这样想:从生物学这个角度来讲,一个人体,如果有了骨架,再附以肌肉,外被皮肤,人体也就基本完整了。对于要学生记住的一个问题,首先是给学生一个“骨架”,再提示学生填上“肌肉”和“皮肤”。

我讲基因的分离规律时,就是先让学生记住三个要点,就是三个分离即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杂合体后代性状分离。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在掌握要点的基础上,完整的基因规律很容易就记住了。

四、只有联系实际,才能记得主动

生物课的教学是不能脱离实际的,我们学校的条件又很有限,怎么办呢?我就联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给学生讲解问题,定学生一接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可以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解释,也就加深了要掌握的知识的印象。

第5篇

一、排除心理障碍,使学生勇于疑问

通常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疑问,但是因为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而忽略了这一问题,使得学生不得不压抑提问的意识,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另外一些学生则出现自信心不足的现象,觉得自己的问题不具备任何建设性所以羞于提问。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来解决。应消除学生自卑心理,鼓励其积极提问,建立平等、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利用诱导教学,使学生善于思考

质疑精神的培养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发现问题之后才能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巧设疑问,利用诱导教学让学生关注这一疑问,使学生在问题中引发思考,在思考中找出疑问。

例如在讲解《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金钱关系的理解,教师在解释菲利普夫妇躲避于勒的情景时,可以设置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菲利普夫妇正在洋洋得意之时,巧遇衣衫褴褛的于勒,这对夫妇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情会怎么样呢?通过设置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文中所反映的“裸的金钱关系”暴露无遗,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三、“有意犯错”,使学生主动质疑

一直以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都是神圣的、不可撼动的。传统的观念在新时代的课堂教学中局限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思维发展。因此,在实际课堂上,应转变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定位,改变教学模式使学生更主动地吸收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有意犯错,来为学生制造质疑的机会,从而锻炼其思维能力,激发其好胜心,进一步培养质疑精神。

例如教师在翻译《出师表》这一课文时,其中“三顾茅庐”的这一典故,将“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句翻译成“先帝没有因为厌恶我恶劣的品行,而放下身段三次拜访于我住的茅草屋中”,故意将“卑鄙”这一古今异义词翻译成“品行恶劣”,而不是原意的“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发现,诸葛亮在前文中提到自己不求功、不追利,只求在乱世中安稳度过一生,这说明诸葛亮具有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其品行不可能恶劣,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的“有意犯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教师的亲和力,使学生在探讨与理解词语解释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分析文章主人公的优秀品德,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判断能力以及质疑精神。

四、积极引导,使学生正确思考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针对质疑精神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只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不必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从而导致学生的提问偏离主题,质量较低,造成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并且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正确质疑。

1. 比较质疑

在比较过程中学会质疑,例如,异同比较、修辞比较、主旨比较、前后比较、人物比较以及语句比较等。如在《给我的孩子们》这篇课文的学习时,其中“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激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这一句子,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孩子们”为何要对“我”有所抱怨?而“我”又为何会因为“孩子们”的抱怨而欢喜?这些提问不但能囊括整篇文章的全部内容,还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中心思想。

2. 联想质疑

在联想的过程中学会质疑,联想的内容可以有修辞联想、人物联想、事件联想以及情景联想等方面。还以《给我的孩子们》为例子,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分析文中孩子天真可爱的行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阿宝给四只脚的椅子穿自己的袜子,瞻瞻学着“我”的样子给书本剪裁,软软把“我”的长锋羊毫当做玩具,可以让学生模仿或猜测文中“孩子们”的行为以及心理活动,以此引发学生的联想及思考。

在学生勇于质疑、学会质疑的基础上提高疑问的质量。学生在学会质疑之初,一般的提问都较为简单。因此,应随着认识的深入以及知识的累积,逐渐提高提问的思考价值。例如文章题目、关键词的质疑,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文章主旨以及构思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质疑。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一、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根据学习主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语文教师要创设一定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开拓学生的思维。如何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呢?

1.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并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能用一个人的想法去代替所有人。差异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重视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去观察、思考、分析,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如教《清平乐・村居》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由想象村居的画面,让学生产生疑问和探索,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要冲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树立民主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实行民主,师生之间关系保持平等、和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展现自己的个性。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既重学更重问。这样学生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才能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意识,从而发挥其作用与价值。在不断的提问中,学生也增进了知识,并主动创新。要鼓励学生提问,对提问不正确的要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克服思考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打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有深度地思考,注重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性。

3.教师引导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要把握文章重难点设计适当的问题。好的提问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而且能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丰富的课堂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变被动为主动。如教《幽径悲剧》时,可以问:“写藤萝之美前,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幽径呢?”“藤萝的悲剧是它个人的悲剧吗?”通过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关键和重点,让学生的大脑运转起来,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4.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加强、巩固学生的问题意识。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肤浅或不合逻辑,教师都要耐心倾听。教师要在学生思维的探索性、条理性方面给予指导。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沟通要平等对话,不能挖苦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会消除学生难于开口的障碍,使他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教师只有认真、平等和学生沟通交流,才能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

5.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思维技能去激发问题意识。思维技能的培养会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并且能对一些粗浅的认识、联系进行不断的深化,以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水平。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学生打破传统的知识局限,从而多角度、多方面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突破常规定型模式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请教别人,可以丰富和扩充知识,从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学也活跃了思维,同时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一种创新。

(二)根据课文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诱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创设合适的情境。学生独立地确认问题情境及良好的问题意识,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要了解文中的词句表达和理解,而且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从句、段、篇质疑,了解各类文章手法,注意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根据具体的课文,要求学生把须提出的问题写出来,避免学生质疑的盲目性。质疑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独立钻研课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质疑。

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的提炼,主旨所在。抓住了课题,文章的内容也就了解了。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我的叔叔于勒》可针对题目质疑“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写于勒?通过于勒的故事想表现怎样的主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词句与主要内容提问。抓住关键的语句、内容,就能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并且通过这些词语引发联想和想象。又如教《社戏》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就文章的关键语句发问,甚至有些句子貌似矛盾,仔细体会才会恍然大悟。有的学生提出:“那夜返航时不是一直在骂老旦吗,为什么作者却说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对一些耐人寻味的美句,学生很容易提出质疑。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考虑。

教师首先要具有问题意识。教师在讲课时不能过分依赖课本,要试着向文本发问,自身要不断提高问题意识。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博览群书、博闻强识。教师带着问题去探索文本,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引导学生去质疑和探索。教师课堂评价不能只是肯定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句语言、每一次评价不应是对学生的判决,而应是与学生进行的平等的对话。应该把判断和感知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根据具体课文内容和所达成的目标,设定评价语的总体基调,使学生受到多种语言色彩的熏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偏离了教学目标,学生即使感兴趣也是徒劳,学生不但没有收获,反而会失去方向。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是教学的灵魂所在,虽然新课程强调“自主”,但自主不等于散漫或是混乱。

(二)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学生应学会沟通问题联系,深化问题意识。初中生的思维常常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学生的主体活动往往比较肤浅,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探究价值,这就需要老师来引领。引导学生将问题相互联系,如讲解鲁迅的《孔乙己》,可以从孔乙己的“手”这个全新的角度切入,个性化解读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如果学生只会提出问题而不会思考,更不会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那么提出的问题便不是他自己的问题,甚至是没有意义的。要培养学生对已知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为了培养学生会问、善问的能力,老师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提问点,引导学生层层深问。

三、结语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杨欣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J].决策探索,2007,(10).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文化敏感性 文化差异

一、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往往更多地关注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对语言使用的得体性相对关注少一些。在社会交往中,语言得体性比语法正确性更加重要。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森(Wolfson,1983)认为“在与外国人交往时,本族语者趋向于容忍发音和句法方面的错误。相反地,他们常常把违反讲话规则解释为态度不友好,因为他们不大能够意识到社会语言的相对性”。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瑞姆拜克指出:“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方法。”可见跨文化交流中碰到的最大障碍往往与语言的熟练程度无关,这种障碍一般是由母语文化的缺失而造成的语用失误。

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同。王守仁(2011)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熟悉中外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否则就无法达到“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标。胡文仲(1992)认为文化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愈益显得重要,文化教学的比重也应随之加大。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刘爱真(2001)建议在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增加文化因素细目表。高一虹(2002)认为应该从“跨越“和“超越”两个层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王守元和刘振前(2003)提出通过隐喻进行文化教学,了解深层文化内容。杨盈和庄恩平(2007)提出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提出意识发展、文化调适能力培养、知识传导和交际实践能力锻炼的“四合一”外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

由此可见,学习外语不仅包括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两者缺一不可。文化教学应该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笔者主要谈谈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可以进行的努力和尝试。

二、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对比文化差异,积累文化知识。

交际文化是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本族人往往“习而不察”,外语学习者只有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才能发现其特征并揭示出“文化差异”规律。在教授目的语国家文化时,教师不应只用讲解的方法,还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进行中外文化差异的对比,通过对比,学生才能真正了解这些差异,使用语言时对文化的敏感性才会真正提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用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文化教学应融入语言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单词时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介绍和延伸,提供文化背景信息,分析词汇的文化内涵。比如在讲解“pledge”一词时,除了讲解该词的用法,笔者还拓展了“Pledge of Allegiance”,即忠诚宣誓的内容。美国的很多学校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会让学生背诵这段誓词,新入美国国籍的人必须进行入籍宣誓。进而引导学生对比中美人们的手势差异。中国人宣誓时往往是手握拳头状,放在右耳上方,而美国人是右手手掌放在前胸或举起右手,手掌松开。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而美国人则表示发疯。在讲解“thumb”时,笔者拓展了“all thumbs,fat finger,cross one’s fingers”等文化含义丰富的词汇,这些词汇如果只从字面上望文生义就很容易闹笑话。教师也可以联系中国文化,比如“ablessings in disguise”类似于汉语里的“因祸得福”。负载文化信息的词在教材里并不少见,如果只是从字面上看就不能真正理解课文。如在第三单元“品德之上”一文中,对“inner-city school”和“suburban inhabitants”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补充就非常必要。前者其实是贫民区学校,指位于大城市破旧的中心地带的学校,就学的学生几乎全部来自贫困阶层或少数民族。而位于郊区的学校其实是有钱人的孩子上的学校。在当代欧美社会,“郊区居民”是指那些rich people和well-to-do families。比如,在课堂上学了美国的五大文化标志后,引导学生关注美元硬币和纸币上那些人物,对比美元和人民币作为货币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并让学生欣赏笔者收藏的外国各国货币。有了感官上的认识,学生讨论起来兴致更高。再比如用短语“in the black,in the red,a pink slip,a blue film,green fingers”引起学生对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关注。通过对比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要积累文化知识,仅靠老师课堂上的补充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加深对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了解。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要想获得英语文化知识,广泛阅读、不断积累是最佳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互联网上有很好的便于积累文化知识的视听和文字资料。例如美国之音的一系列节目就非常适合这个英语水平的学生。VOA教学类节目如“商务英语礼仪”节目,内容贴近现实工作和生活,包含的文化信息量大,主持人讲解细致到位,是难得的学习材料。另外给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化学习工具书,如《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受到了刘润清教授高度评价和极力推荐。该词典不同于一般的外语词典,较为恰当地处理了语言知识、百科知识、社会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一部难得的工具书。

2.通过经典影片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影视案例可以在感性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不是单纯获取抽象的理性知识。笔者结合课文“无限的爱”关于残疾人的主题,让学生欣赏“海洋天堂”和“雨人”电影片段,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并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他是雨人的弟弟会如何选择,让他的哥哥继续待在疗养院还是把哥哥接回家,引导学生对社会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唤起学生对文章中作者情感的共鸣。学完第三单元“品德之上”一文后,选用“闻香识女人”这一经典影片。“如果你是查理会作何选择”,这个开放性的话题给了学生很多发挥的空间,也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影片中文化差异的地方很多,观众会经受心理和情感上的震荡,对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冲突有强烈的感性认识。

学生在课外也会看很多的美剧或电影,但令人担忧的是很多美剧里充斥庸俗的东西,一些人满嘴脏话,婚外恋的话题也比比皆是。另一些学生则着迷于恐怖或悬疑类的影视材料,这些作为课外消遣可以,但学习外语并不合适。英语教师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把经典优秀的影视材料推荐给学生,使他们能捕捉、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领略真正的西方文化,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3.角色扮演和文化测试。

教师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些模拟真实语境,让学生使用这些语言形式,如扮演角色等课堂活动。学完关于跨国婚姻的文章,让学生观看“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影片片段后,组织课堂活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开展小组活动,两人充当结婚的男女,第三位同学扮演主持婚礼的牧师。牧师带领他们进行宣读结婚誓词。通过模拟现实中的场景,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了异国文化。

跨文化教育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文化知识信息的教育和文化交际信息的教育。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学习者就会误解语言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进而产生语用错误。课堂的角色扮演容易暴露出学生的语用失误,如当同学建议给女朋友送巧克力当生日礼物时,有的学生就说:“I don’t think it is a good idea.She is too fat.”其实如果想礼貌待人,就不说人家fat,而可以说overweight,或说他女朋友在节食“on diet”。且针对朋友的建议,直截了当地说建议不好是很不礼貌的,可以说:“That sounds a good idea,but...”其实出现这样的语用失误有时不是语言能力或语言技能的问题,而是学生对交际规则,如对礼貌原则不了解,是社会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出了问题,这跟以往英语教学中把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割裂开来有很大的关系。课堂角色扮演也反映出学生进行有效的、适宜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各种能力和技能需要加强,比如获取语言信息和运用语言信息的能力,如何开始交谈、在交谈中如何进行话轮转换,以及如何结束交谈的交际技能。教师在上课时只对语言形式及其字面意思作出解释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语言形式的不同语用功能及其使用语境作出充分的解释。

另外,适时的文化测试,如对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知识和时间观念的测试等,有助于学生清楚自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情况,测试结果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的理解是否准确或存在偏差。

4.处理好公开文化及隐蔽文化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之父Hall认为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即公开文化及隐蔽文化,公开文化的知识可以通过大量笼统的、概括性的文化知识系统地学习。通过阅读一些介绍性的知识和阅读材料和文化教学类教材,如英美国家概况和英语国家背景知识等,学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传统与习俗,等等,体会同母语文化存在差异的目的语文化现象。但是隐蔽文化特别是深埋其中的价值观念非常难以把握。人们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处世哲学、道德标准等无不受其价值观的影响。语言文学历史悠久,文学作品蕴涵丰富的文化内容。无论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都能够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因此可以通过文学宝库和语言宝库挖掘隐蔽文化层面的知识,体会语言、文化、社会和交际之间复杂的关系,了解文化的深层结构。英国社会语言学Byram(1989)认为:语言是学习文化的最丰富的源泉,因此文化教学必须与语言教学同步,否则文化与语言就要脱节。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交际文化因素应更多地从生活习俗范畴转入以“具有浓重文化色彩的词语”为主的范围,具体地更多反映在成语典故、警句格言、新词语、习用语、隐喻、简称、缩略语等方面,以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容。

三、结语

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首先应尽力提高自己的双重文化的能力,通过参加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培训,增加文化教学的训练和接触英美文化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在备课时,要善于识别教材中的文化信息,搜集便于文化教学的参考资料,发掘语言形式内的文化内涵,研究评估文学生文化能力的手段和标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信息又学到文化交际信息,让文化教学贯穿于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文化敏感性,通过跨文化教育提高英语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与文化适应能力。教师要积极开展汉英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为培养既有语言能力,又有全面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2]洪岗.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

[3]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J].1992(1).

[4]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

[5]刘爱真.关于研制大学英语文化因素细目表的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第8篇

1、找不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时,不知道怎么分析,甚至不知道从何入手;

3、在回答论证方法时,能判定论证方法,却不懂得怎么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4、文章首尾段的作用不能回答完整;

从上面这几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还不是很清楚,甚至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首先我们要注意的就是要消除学生对议论文的畏惧心理。学生对议论文的畏惧心理,是因为初中学生的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决定的,初中生都比较感性,接触的东西都是一些以记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所以对这类长篇大论的东西不感兴趣,看文章的时候也就失去阅读的兴趣,没有读为基础,学生在题目面前就不知所措了,进而产生畏惧心理。

因此老师在面对这个问题时,要从心理引导,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授之以渔,提供有利的武器。如何在教学中授之以渔呢?

一、任何一种阅读都不是孤立进行的,所以提高学生的议论文阅读水平的前提是一定要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不管它是什么文体,学生分析能力好,学生就都可以应付。

语文是一个大融合,有些东西只不过叫法不一样,而实质是一样的,比如:在修辞里的比喻,其作用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在说明文里叫做打比方,其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某种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在议论文里,叫做比喻论证,其作用是把抽象为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所以只要提高了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学生的议论文阅读水平自然而然也就可以提高了。学生在平时要注意自己的知识的积累。

所以老师在平时必须做好议论文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在记叙文、说明文的教学中逐步渗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的知识。根据学生已具备的记叙文、说明文的智力基础,因势利导,完成从记叙、说明到议论的平稳过渡。

二、如何提高学生对议论文文体的理解和掌握呢?

1、从考试的题型出发,概括每一项考点的应对方法。在议论文的考试中,出现的题型有:提取和归纳论点、分析论据的类型、辨识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分析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文段的思想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品味语言等。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概括每一项考点的应对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在网络里面已经有很多人去研究了。但老师也必须经过自己的大脑过滤,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然后教给学生。比如:就简单的议论文的开头,出现的方式及作用有:(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2)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3)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4)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5)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6)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2、老师掌握了这些技巧只是证明老师有才,称职当老师了,但还不是一个好老师,只有让学生明白了、理解了、掌握了才是关键,才能证明你是一个好老师。那如何让学生掌握并能熟悉的利用呢?

(1)在不能活用的前提下要让学生死背这些套路,如:举例论证,它的作用是通过例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学生必须先死背这些套路,碰到问题时去套,在

这些套路格式,一定要让学生牢牢记住,在做题时灵活套入就可以了。而且还要学生记住,分析论证方法关键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学生可以就近原则,把文章相关的内容和文章的论点带入其中即可。

其次,让学生多练。熟话说"熟能生巧",练习多了,看多了,学生对议论文就不会有畏惧心理了。对上面所讲的一些考点、答题格式就可以好好的练习,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好好施展拳脚。老师在评讲练习的时候就可以理论结合实际,不厌其烦的好好讲了,学生也就可以不厌其烦的好好听。练习多了,听多了讲评,也就更会做题目了。

比如:考到论证思路的时候。出题者不外就是问:"作者如何得出中心论点;如何得出分论点;如何给文章划分段落"。其实碰到这种题目,你只要让学生牢牢抓住议论文的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样的结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当然议论文还有其他的论证结构比如:并列式、对照式、层递式。分析它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学生一次不懂得做,就多做几次。到最后,最起码再碰到这类题目的时候,就知道该从哪里思考问题,从哪里答题了。

再次,要教会学生"看饭下菜"。

第9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随着学生们年龄的逐渐增大,出于虚荣心或害羞的心理,他们往往有了问题也不敢提出,久而久之,便使学生无疑可问,而没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变得有些冷漠,这种冷漠不仅是对国家、对社会,甚至对自己。教师可以利用科学性、启发性的设问,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化思维和意识,增加看问题的理论深度,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例如:在讲授《享受学习》这一课时,我一直很忧虑,这节课课本上的知识很少,就短短的几行字,告诉我们学习可以获得知识,获得行为上的指导。就这么几句话,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可是他们不会有质疑到解疑再到深入内心的过程,于是我想到了,让学生们在回答问题中体悟学习的乐趣。我设置的问题有:“世界奇迹是什么?”“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电视剧《宫》系列说的都是哪个朝代的事?”等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他们自觉地讨论着,体悟着问题弄明白之后的快乐,也从中初步感受到原来学习这个过程是非常有趣的。这样的问题设置让他们在内心中自觉地产生疑问,自己解决,自己体悟,比单纯干巴巴地理解课本上的文字要有效也有趣得多。

又如:在教《学会调控情绪》这一课时,我事先提了一个问题:“科学证明,在通常的情况下,女性的寿命比男性的寿命长,这是为什么?”顿时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度很高,讲了很多自己的理解,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愉悦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激发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讨论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质疑,有机地把认知和情感结合起来,促进了身心的和谐发展。可以说,教师利用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能自然地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他们解决问题,合作学习在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融入恰当的社会现象激发学生质疑

思想品德是一个涉及面特别广的学科,很多时候需要结合时事热点、社会现象分析知识,解决疑问。由于学生总是呆在学校,对社会关注的很少,所以需要教师把课本上讲的与社会现实、自己的认识相对照,看二者是否一致,多角度思考,进行联想,由此及彼,由此发现问题也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种方法。例如:《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通过观看中国发展的照片回顾,聆听体现爱国主义的音乐,加之老师的讲解,从而较容易地引出民族精神的概念。在学习民族精神含x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探究民族精神的对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我和同学们一起介绍了祖国发展的成就,查阅大量资料,既进行纵向比较,又进行横向比较,让学生看到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年平均递增率远远高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事实,目的是让同学们产生疑问,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既然那么好,为什么跟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比,我们还比较贫穷呢?”这个问题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有的,大部分学生只能感受到祖国发展的成就,而无法产生以上的质疑,所以需要教师精心安排,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了这样的困惑,目前我国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国家还不够发达富裕,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发达”的基本观点就能较好地接受,较好地全面地理解了,而且不仅是知识层面的理解,还有情感方面的体悟。

三、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触发学生质疑

思想品德课要想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需要让课程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真切地感受,与自己经历的有差别,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形成困惑,这也是进行适时点拨的良好时机。

记得在讲《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一课时,我也很苦恼。这节课是一节情感感悟占大部分内容的课,需要同学们从方方面面不仅感受到整个人类的生命的独特性,还要感受到自身的生命的独特性,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从而能够找到自信,珍惜自己的生命,健康快乐成长。书本上还是这样的几句话,可是需要教师开发的特别多。我怎么才能够让在一节课上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真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需要加强真实的、可触摸到的素材。于是我在课前特地花了很多心思询问同学们关于班级里一些调皮的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把这些孩子的优缺点编排到一个课堂活动中,名叫“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根据我描述的一段话,让学生去猜这位学生是谁?课堂很活跃,通过这个活动,同学们感受到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很珍贵,同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很多同学会问身边的同学:“我是这样的吗?”“我真的有这么好吗?”“我还有这些毛病啊?”因为与学生们的生活特别贴近,所以学生感到特别真实、亲切,他们心生的疑问都是真实的关乎自己的,这时候对这些疑问或是困惑进行指导是非常好的时机,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并在实践中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丹,林力.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5期.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