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2 14:11:38
导语: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开发利用
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社会,档案作为信息社会众多信息资源中最基础的部分,在世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一和宝贵的信息资源,档案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对科学决策、资源利用、产品开发、提高效率都有着积极影响;作为一座知识宝库,档案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也将发挥更大作用。
1.什么是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是指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通过人类的参与而获取的可利用的档案信息。信息的种类很多,档案信息只是信息的一种。我们在研究档案信息时,与其它信息相比较,档案信息具有一些什么特点,这是一个前提问题,有以下四种特点:
2.1 档案信息具有广泛性,有历史的、现代的、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各行各业产生和保存的档案。因此,档案信息的广泛性,是其它任何信息无法比拟的。
2.2 档案信息具有准确性,档案是人们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真实记录,它不仅具有其它信息不能有的凭证性,有绝对的朴实性。这是其它任何信息所没有的。说它具有凭证性,是因为它是原件,是真实记录,是准确的,朴实地反映出历史或事物的过程,记录当时所发生的一切,是一种历史的记载。
2.3 档案信息具有可共享性,由于档案信息的可共享性就决定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可共享性,其有效配置和合理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所能创造的价值和效益,从这一点上说要想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必须对其进行开发,这是前提条件,否则共享是不能实现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需要广泛性。
2.4 档案信息具有不均衡性,由于档案人员的认识能力、知识储备等多方面的条件不尽相同,他们所掌握的档案信息资源也不等;同时,由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不同,不同地区档案信息资源的分布也不均衡。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档案信息资源需要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
2.水利档案的信息化发展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和其它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应用信息现代化手段开发利用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取得很大进展。水利档案信息资源正从传统的以手工为主的信息资源逐步向电子信息资料过渡,扩大了水利档案信息产品的种类和服务项目,水利档案信息量的增加和信息手段的现代化,使信息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极大的促进了水利信息化的进程。其主要表现为:
2.1水利基础档案数据的数字化正逐步采用微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对各类水利基础档案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和管理,开拓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2.2 互联网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广泛应用逐步实现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在区域间,甚至全国范围的即时共享。
2.3 数据库技术,作为传统水利基础档案信息资源开始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装备和改造,使全国水利档案信息资源不断地向数据化、档案信息检索网络化发展,大大提高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查询,检查服务功能。
3.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不足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与国家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论文大全。主要表现在:
3.1 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没有把档案信息资源看成是做好各项水利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来建设,对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论文大全。
3.2 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缺少全面规划,对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涵盖的内容没有科学的概括;收集水利信息的范围不广,原始数据信息采集不全、规范性差。
3.3 在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网络、轻信息资源的现象心比较普遍。
3.4 水利系统各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标准、规范不健全、不成体系。
3.5 基础工作薄弱,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安全的认识和防范措施、专业人才培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的普及等基础工作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
4.加强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强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我们在近几年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论文大全。在此期间,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加强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是实现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能否积极主动地为水利建设和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服务,是衡量水利档案工作能否为水利建设和水利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最直接标准。水利系统各单位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大量的不同载体、不同种类、不同文字的档案,档案资料十分丰富,这些宝贵的档案资料是水利建设工作的基础,对我们在水利建设和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研究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水利系统各档案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持有的档案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水利建设和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
5.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要以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结合水利信息化发展总体要求和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逐步建立与水利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地位相互促进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和水利现代化、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全面档案信息服务的水利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全行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开展水利行业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做好各部门、各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水利行业各部门、各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是做好水利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各部门、各单位应充分认识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在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的同时,建设本单位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本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充分实现水利行业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具体思路如下:
5.1 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必需以档案信息现代化技术为手段,紧密结合水利发展的目标和水利工作重点,以水利事业发展需求的紧迫性、重要性和效益作为确定重点任务和优先发展次序的依据,统筹规划,逐步实施。
5.2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水利行业各部门各单位的参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5.3 按照提供普遍服务原则,使社会及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职工享有获取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电子信息服务的权力,并能以较低的成本、便捷的方式普遍获得基本的信息服务。
5.4 采取政府行为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策协调,组织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加快水利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进程,促进水利档案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5.5 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程不能搞一刀切和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系统内各单位要注重当前,兼顾发展,根据各自的需求和基础,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开发适用的档案信息资源。
综上所述:水利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计算机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提高档案系统整体功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水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协作,多环节配套的复杂系统工程。今后以水利档案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水利档案信息资源收集、整理为核心,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促进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为水利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档案.中国档案杂志社出版,2007
[2]档案学通讯.《档案学通讯》杂志社出版,2008
关键词:信息技术;水文勘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 R857.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化进程加快,水利工程成为我国的基础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在我国水文勘测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文勘测事业,对于推动水利工程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促使我国水文勘测由单一的主站固守断面朝向站队结合的模式转变,并且逐步稳定运行。同时,提高了对水文的勘测能力,使水文勘测工作的技术手段更加的专业化科学化。
一、水文勘测的特点
水文勘测是指按照计划方案为系统收集相关的水文资料,从而进行水文检测和调研。水文勘测的特点包括基础性、地区性与综合性、长期性与时效性以及公益性等。
(一)基础性
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需要对水文的基本信息进行详细的调研与了解,而这些工作的基础就是水文信息。
(二)地区性与综合性
由于建设规模与建设层次的要求不同,所以需要提前对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水文信息进行了解,形成点、线、面模式的水文勘测体系。
(三)长期性与时效性
水文勘测不只是对空间信息的积累,也是对时间信息的积累。因此,对水文信息的检测必须紧跟经济建设活动的步伐,保证时效性,同时还需要进行长期调查,提供持续的基础信息。
(四)公益性
由于水文勘测工作枯燥乏味,工作条件相对简陋但工作任务艰巨,因此需要相关从业人员有一颗甘愿为国家建设贡献的心。
二、信息技术在水文勘测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在水文勘测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在提高水文勘测数据准确性以及水文勘测能力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目前,我国水文勘测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面对河道控制受水面涨落以及冲淤等因素影响的问题,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找到合理的科学的方法解决,改善水文勘测的环境和条件。第二,对工程影响较大的区域或者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水文勘测区域,要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手段,改善水文控制条件以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第三,对水文勘测工程中的设施设备以及配置方式进行分析研究,不仅要对信息化条件下水文勘测设备的结构和变化进行总结,还需要对不同地区、不同功能的水文勘测站点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使设施设备以及配置方式进行统一管理。第四,加强研究不同水文勘测技术手段的适用性,避免出现一些盲目情况,导致不必要的失误。只有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水文勘测工作中,才能更好的进行水文勘测工作,为水文勘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信息技术在水文勘测工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机制不健全
水文工作包含了水文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快更好的推进我国水文勘测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水文信息在管理、存储、服务、分析、传输以及处理等方面的改善,提高了综合效率和技术手段。但是由于政府和相关企业一味的重视对资金的投入,忽视了对技术手段以及设备更新方面的支持。虽然在投入机制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不够健全。虽然将自动测报系统以及ADCP测流新方法投入使用,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与之对应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研发与应用水平有限,限制了水文勘测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不利于水文勘测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二)技术引进滞后,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投入机制不健全,不能广泛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水文勘测站不能及时的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一定情况下制约了我国水文勘测信息化技术的全面发展,对水文勘测工作的开展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水文勘测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硬件设施上的技术更新不及时,在面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无法及时的做出合理的解答,导致在工作中出现滞后情况,严重影响水文勘测工作的效率,严重阻碍了水文信息化建设的脚步。
(三)培养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
为了适应水文勘测信息化发展的速度,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一些既精通计算机又能够熟练掌握测绘以及水文技术的综合性专业人才。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一线职工对设备仪器的使用以及维护都无法熟练操作,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需要健全培养机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尤其是一线人员和实际操作工作者的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对我国水文勘测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促进了水文事业的发展。
四、完善水文勘测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应当以水文勘测为基础,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网络,加快水文信息化进程,同时,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我国水文勘测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开发进行不同业务信息采集、处理以及信息服务系统。应当采取的相应措施如下:
(一)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
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我国的水文勘测事业的发展,通过不断地引进先进的水文信息技术,才能更好的为水文事业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水文信息化不断发展离不开数据库的发展,推进水文数据库的建设与完善,有利于对我国水文数据库进行同意比对和审查,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补录和解决,进一步完整和准确水数据库,早日实现跨流域以及跨河流,跨地区以及跨行业的信息共享,建立基于网络的信息软件和平台,符合信息化发展的综合需求,使信息的传输与管理更加的便捷高效。
建立功能强健的自动勘测系统,保证水文勘测的工作质量,对水文数据进行实时传输,更加方便快捷地完成勘测任务。通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尽量减少员工的工作量,要根据勘测地域的实际情况,保证水文勘测质量的前提下,研究出更适合本地水文的测验设备,测验技术以及相关软件,并投入使用。
通过建立相关检测河道数据库,把水流的实时数据库作为工作基础,地理位置的信息系统作为工作平台,利用防汛会商的系统,综合运用B/S三层体系结构,通过WEB 服务,对防汛水情的基本信息进行实时查询。同时,政府和相关企业部门也应该对我国水文勘测信息化提供足够的资金以及技术支持,
发展适合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一系列应用软件系统,不断促进我国的水文勘测事业的信息化建设,快速实现资源的共享。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软件系统的研究与推广,进一步推进水文信息化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
(二)全面培养具备信息化技术的水文勘测专业型人才
我国水文勘测事业能够如此快速发展离不开作为水文勘测工作实施的执行者的专业型人才,也是保证我国水文勘测信息化建设顺利发展和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无论在知识框架结构问题、实践操作问题,还是人才建设结构问题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建立健全水文勘测综合性专业型人才培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要根据实际需要,满足我国水文事业发展要求,充分考虑到地区的综合性与差异性,培养全方位的现代化水利知识专业人才。使他们充分掌握先进技术的使用方法,了解设备的具体操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这样不仅能够使引进的新技术新方法得到广泛引用,而且对于推进水文勘测事业信息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促进水文勘测事业信息化与现代化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进了水文勘测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了现代化程度的加深。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解决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就需要针对不同的地理位置,对相关环境和现实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信息技术模,尽快应用于水文勘测工作之中。推进技术创新,使水文勘测系统更加的完善,使勘测数据更加准确,有利于推进水文勘测信息化与现代化。
五、总结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自然环境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包括河湖、地貌、植被、地形,这些改变对水文勘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水文勘测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虽然面临这机制不完善、人才缺乏、技术设备不先进等问题,但我国水文勘测事业依旧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只要完善对水文勘测信息化制度的建设,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基于完善的数据库建设,就能够充分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水文勘测工作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文勘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水文勘测的工作效率和数据检测的精度,使水文勘测工作朝向专业化、科学化、技术化方向发展,促进水文勘测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结平. 小型水库大坝安全鉴定中洪水标准复核计算[J]. 中国农村水利水
电, 2008,(04) .
[2] 贾志宏.川中地区公路中、小桥涵水文设计新方法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11,9(5).
[3] 段其所.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CAD 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J]. 珠江现代建设,2008,(5) .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我国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的现状
1.1水文信息资料的整编和存储
自从上个世纪70年展以来,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系统已经开始全面运用了TQD16型计算机技术、VAX小型机技术以及微机技术进行水文数据的整编与存储。现阶段,已经深入发展到了运用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进行信息和数据处理工作,并且已经初步建成了水文水资源的数据信息库,研究开发了一大批信息服务以及洪水预报调度等软件技术系统。
1.2 水文信息遥测系统
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全面建立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有效地实现了区域水文水资源的信息自动采集与传输,已经初步改变了国内比较传统水文水资源的观测途径与方法。
1.3 洪水预报及监督调度系统
在国内现阶段已经全面建成水情遥测系统,水情工作人员应用遥测技术,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控制,从而实现了从雨情水情的信息采集、传输、搜集、处理、监视一直到联机的洪水预报以及监督,真正提高了洪水的预报以及水库调度的科学化管理程度。
2.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基本思路
2.1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
水文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主要依靠数学模型、仿真模拟与计算机网络共同完成,对水资源管理中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于可视化角度下,实施灌区的调度工程,在每个分水枢纽中,都可以实现自动化监控,以采集信息为依据,管理者可以迅速做出正确决策,促进管理水平与水资源调度效率的提升
2.2 数据收集系统
数据收集技术系统是国内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现阶段国家防汛指挥系统中建设管理的大好机遇,努力地按照国内现行“基层测站至国家防总中的信息传输时间小于30分钟”的明确要求,力争去进一步改变过去以往的水文测报形式以及运行模式。水资源的水位观测、雨量观测工作还要逐步采用自记远传水位计以及固态存储的遥测雨量计等方式进行观测。
2.3数据、信息传输网络
建立依托邮电公网为基础的水文水资源信息传输网络,使自动采集的水文水资源基础数据通过端站和分中心,进入省水文计算机网络,要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唯一性。同时还应该满足防汛指挥、水资源管理及配置、水质及水土保持监测等对通信网功能的要求。如数据、图像、声音、视频等。提高实时水文信息的处理精度和速度。
2.4数据存储、处理以及检索服务技术
我国的水文水资源信息一般是通过自动采集或者信息化的处理工作后,其信息与数据量将呈现为海量的,其存储功能主要依赖于其分布式存储系统之中,各种不同的信息数据库则均需要以字段编码形式并且按照一定的表结构有效组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了水文水资源信息数据系统。
2.5洪水预报决策支持系统
通过卫星获取高质量的影像,配合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平台,建立洪水预报信息的自动分析处理、预报参数的过滤计算、预报方案的优选比较、专家经验的整合参考、预报成果的综合分析、洪涝灾害的初步分析预测、预报结果的综合输出及检验分析等洪水预报决策支持系统,以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
2.6枯水期的径流预报技术
现阶段,美国国家气象局已经组织和开发的“河流水情的预报与统计系统”,这项技术可以有效地提供了国内中长期(旬、月、季节)中的水文水情概率预报情况,能够比较好地帮助技术人员掌握和了解水资源的变化情况。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努力、积极地开展国内枯水期径流的预报与研究工作,并且尽量将其作为现阶段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建设。
2.7蓄滞洪区洪水演进系统
由于3S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技术的日渐成熟,传统的洪水演进技术正在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在二维数字化地形图上叠加各种水文要素、经济社会及生态信息,借助数字高程模型(DEM)和遥感影像图形成三维可视化模型,进行三维量测和分析模拟。另一个是直接建立三维数字模型,综合地表达流域水文要素和各种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
2.8墒情监测服务系统
墒情监测预测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利用遥感、水文、气象、农业等信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合理选择,通过综合判断,估算各类干旱指数及其综合指数,形成标准化的墒情监测预测业务流程,建成业务运行系统,以图表和统计数据的形式按日、旬、月、季等不同时段输出,反映旱情实况和未来短期旱情发展变化的信息,进行全省及地方的旱情监测预测,为指导抗旱、水利建设、水资源调配、农业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3.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的几点措施
3.1加强对水文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
水文监测要想更好地服务水利工作及社会经济发展,采用先进技术(例如固态存储、超声波水位计、计算机网络等)是很有必要的,这就要求加强对水文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既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培训,而且要强化业务技能的培训。
3.2促使资料的整理与测验工作的相协调发展。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下,都是利用计算机来实现对水文资料的整编,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对无法实现对原始资料的检查、流域内测点的一致性的排查等,这样就易出现河流上下流水流的偏差。因此,提高水文资料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够实现与水文检测工作的协调发展。
3.3提高水文水资源监测的服务意识。
从而就要求水文水资源的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职责,树立起服务意识,实现对水文信息的社会化和公开化,真正将水文资源作为社会中的一项公共资源供社会公众参考、使用,切实发挥水文资源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就是说,通过对利用水文水资源监测的信息来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
总之,水文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管理效率,同时,也可以使水资源利用率得到提升,水资源能够实现最大化限度的利用,建立健全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体系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水文建设重要的工作内容,尤其是对水资源监测数据管理平台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经验,不断更新,力争开发更多、更好的系统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获取准确的数据为水文建筑、环境预测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胡四一.全面实施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 全力提升水利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水利信息化,2012(06).
[关键词]水利 空间信息 信息管理 服务系统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283-03
1.引言
为贯彻国家关于“加快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指示精神,促进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的共享和广泛应用。结合水利行业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推进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某市将构建水利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
该市水利部门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为各部门、各科室提供空间信息服务的平台,各科室部门间的数据也是独立管理的,缺少先进的共享模式及数据统一管理方式,而水利各项业务又是一个跨部门的,业务之间也多相互交叉,传统的数据与信息分发、共享、管理方式,很难满足现代水利业务应用与管理的需要,因此实际需求与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结合,是项目组进行需求调研、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该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
2.系统建设目标
①实现水利综合数据及其元数据的统一管理;②从宏观空间角度全面展示市水利发展建设成果;③提供水利综合空间信息服务;④应用集成;⑤.水利专项业务应用提供GIS功能支持;⑥系统安全与权限控制。
系统的最终用户为水利局及其下属各部门科室,涉及的人员主要包括领导,各部门科室负责人,科员,其它的系统浏览用户。
3.数据组织
从系统功能及应用需求来看,系统建设需要有海量的多样、多方面的空间地理数据和业务数据支持,所需数据主要包括城市基础地理数据(DLG、DEM、DOM与数据栅格图)、水雨情数据、工情数据、水利专题图、应急保障数据、系统管理数据等。
3.1 基础地理数据
基础地理数据在本系统的主要用途为:作为叠加水利专题地理数据的底图,给水利专题数据提供更宏观的空间位置参考和地物参考。主要内容见表3-1所示。
3.2 水利专题地理数据
水利专题数据如表3-2所示。
3.3 水利业务数据
3.3.1农村水利数据
数据包含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现代农业项目、农村安全饮水项目。项目表如表3-3所示。
3.3.2防汛抗旱数据
防汛抗旱数据包括汛梯队信息表、梯队人员信息表、防汛物资储备库信息表、储备物资详细信息表。如下表3-6、3-7、3-8、3-9。
3.4数据组织与整合
目前,常采用数据信息的建库、管理模式在数据的应用上存在很多问题,如难以满足应用共享需求,不断重复建设等。因而很多行业或部门信息化建设都面临烟囱式建设模式的困境;系统所需的数据就来自不同的部门,而且数据种类多样,如何有效的组织数据,并最大限度利用已有数据,进行异构数据的整合,实现海量数据无缝集成、高效管理、快速访问是系统成功建设与应用的基础。基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结合本系统的特殊需求,我们提出了通过构建数据访问服务层实现分布式、异构数据源的融合与快速访问,全面满足了上层业务系统对数据的需求(如图一)。
4.功能描述
4.1系统功能模块(如图二)
4.2功能描述
4.2.1水文水资源信息管理
⑴水文站网可视化管理
包括:站网空间分布展示;站点搜索定位;站点基本信息查询、统计;实时监测数据浏览;观测站点信息更新,站点信息更新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增加观测站点数据,二是修改已有站点基本信息,系统将分别提供相应的功能,以满足数据更新、维护需求。
⑵水资源量
包括:历年降水量分布;地表水资源量统计信息;地下水埋深分布及监测;地下水埋深分布及监测包括历年市地下水埋深分区图展示;地下水监测井管理。
⑶水资源开发利用
⑷水质管理
4.2.2水库信息管理
⑴水库查找
包括名称查找、空间查找
⑵水库列表
系统将分区县、分类型(大型、中型、小型水库)提供市49座水库名称列表,以方便用户进行水库信息的浏览、查询、更新等操作。
⑶水库基本信息管理
①水库概况:水库位置、名称、编码、类型、主管单位、工程建设信息、库容蓄水等。
②水库安全建设:除险加固情况、防洪情况。
③水库运行情况:水库作用、灌区情况、水库水情、水库水质等。
④其它:水库的图片资料、工程设计资料、水库历史运行记录等。
⑤水库附属水利设施:泵站、大坝、水闸、灌区等。
4.2.3河流信息管理
将GIS技术应用到中小河流管理中,使河流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项非工程措施,为中小河流的管理、规划、治理、防洪减灾、预报预警提供技术支持。系统提供市级、镇级多级别的河流数据管理以及河流基本信息的录入、编辑、查询定位、统计输出等功能。实现市中小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⑴河流分布
河流_河段信息:描述河流的分段及河段基本情况。
⑵河流水文信息
系统将对河流的历史水雨情信息,河道水位及截面流量信息进行有效管理。
⑶河道工程
提供对河道附属工程设施,如:泵站、排污口、堤坝等的空间展示、查询、符号化等功能。查看防洪工程的分布、重要闸库、险工险段、跨河工程等信息。
4.2.4农村水利
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各区县已建供水工程;各区县在建供水工程;各区县规划建设安全饮水工程。
⑵灌区管理
灌区空间管理:将市各个灌区区域展现在地图上,用户可直观的看到各区县灌区空间分布状况。在GIS技术支持下,用户可在地图界面上,采用多种操作,进行信息的检索、浏览。
⑶农田灌溉信息
包括各类灌溉面积的统计数据信息,通过这些数据从整体上了解市各区县农田灌溉情况,各乡镇基本农田灌溉方式。为进行农田灌溉建设及改进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支持。
4.2.5水利工程信息管理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实现市各类水利工程基础数据的管理,为用户提供水利工程空间位置分布展示、水利工程分类列表、水利工程查询、水利工程基本信息浏览、水利工程统计汇总等功能。
4.2.6防汛抗旱辅助决策
农村蓄、滞洪区分布图;蓄、滞洪区内社会经济情况;蓄、滞洪区保安工程情况;
4.2.7水土保持
⑴市水保概况
⑵土壤侵蚀单元图
水利普查中,国家下发了水保野外调查单元的绘图任务,随着水利普查第一阶段的完成,水保野外调查单元图也将绘制完成,系统将提供相应功能进行单元图保存、展示、管理。
⑶水保治理工程
提供对市内水保治理工程管理功能,用户可以进行新增工程数据录入、更新、删除、查询、浏览等操作,结合基础地理底图数据,显示工程治理范围区域或工程位置点。
4.2.8南水北调中线段
⑴ 总干渠工程
⑵ 配套工程
⑶ 完成投资
⑷ 征地拆迁
4.2.9水库
⑴ 水库信息查询:包括基本信息;特征信息;效益信息;水文特征信息;水库运行历史记录信息。
⑵ 附属水利设施:包括泵站、水电站、水闸、大坝、泄水建筑物等。
4.2.10 后台管理
包括用户权限管理;综合管理;日志管理。
4.2.11 GIS基础功能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二维图层的显示、控制,实时标绘工具、通用的查询定位功能和常见的防火符号的加载和显示。
模块包括图层控制;地图显示;地图量算;实时查询;标绘工具。
5.结论
本文通过对当前水利部门现有数据资源及其当前管理模式所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水利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建设的模式及其主要的功能,为水利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优化配置、动态监测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辅助决策支持,对促进水利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海,王乘,吴栋,曾钢良.空间信息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人民长江,2007(10).
[2] 张学宝.基于REST架构风格的水利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于应用研究.西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3] 朱四新.基于WebGis的水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以广州花都区水利局为例.成都理工大学.2005.05.
【关键词】水利工程;工程建设;档案管理
1引言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水利工程项目数量越来越多。特别是2014年国务院部署了分步建设完成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使我国骨干水利设施体系显著加强。日益增多的工程项目对项目管理水平提出了高要求,作为项目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管理工作越发重要。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大环境下,记录和反映建设过程的工程档案资料的意义重大,人们必须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促进档案管理水平走上新台阶。
2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2.1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之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影响国计民生最大的自然资源。兴修水利、消除水害,关系到个人的生产生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高度重视。在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方面,2018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已达6872.7亿元,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已开工133项,在建工程投资规模超过10000亿元。巨大的投资规模反映了水利重要的社会性功能,承担着基础产业所赋予的任务。
2.2水利工程档案关系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用
水利工程档案是指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直接产生的对社会和国家可以保存的文件材料,包括有价值的文字、图表、图纸、声音、影像等材料【1】。水利工程档案不仅是对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时进行质量评定的凭证,而且是工程完工后对工程进行维护、检查、使用和管理的依据,对工程项目的监督和验证有着重大的作用。水利工程档案工作贯穿水利工程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对于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承担着基础性的保障工作。
2.3水利工程档案是参建各方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依据
水利工程通常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风险隐患多、技术要求高,在长时间的施工过程中各参建单位难免会遇到合同纠纷等事宜。作为客观记录工程建设过程的档案资料,是参建各方主张自身权益,进行事故索赔和反索赔的重要依据。特别是现在建立了工程质量终身制,水利工程档案作为证据的作用将要更为凸显。
3现阶段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足够认识
水利建设项目的各参建单位存在重视现场建设忽视档案资料管理的现象。水利建设工程的参建单位常常认为档案管理仅仅是资料的保留与保管,将大部分力量都投入到了解决实体工程建设所碰到的问题上,对基本的水利工程档案管理非常不重视,经常是在工程基本竣工时才召集部分人员对整个水利工程档案进行资料整理,造成档案信息错误、不准确等问题【2】。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够重视,严重阻碍了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从而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质量。
3.2未实现制度化管理
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烦琐庞杂,档案整理归档不规范、资料欠缺残损等问题层出不穷,对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而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档案管理体制不完善,没有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或制定的制度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内容流于形式【3】。另外,单位体系不够健全,组织分工不明确,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制约,从而导致对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强。最终,档案管理工作松散无力,不能有效发挥对工程建设的保障性作用。
3.3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兼有水利工程和档案管理2个专业的业务知识。然而,目前建设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对行政档案管理比较了解,对项目建设档案管理没有经验。大部分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均较少配备专职档案员,一般是由新参加工作的同志担任或由工程技术员兼任档案员【4】,造成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混乱。
3.4基础硬件差,信息化程度不够
水利工程档案的专业性强,涉及的内容多,如水利工程图纸、变更、决算、预算、质量评定、验收等,档案资料的类型更是十分丰富,包含了文字、图纸、照片、音像等【5】,这要求在档案资料收集时,资料提供人员需要配备满足要求的摄像设备和照相设备,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资料整理时有电脑、硬盘或光盘等电子设备。另外,对于大型水利工程项目,项目周期长,产生的资料多,建设单位必须设置专门的档案室,并按照标准配齐防虫、除湿、温控和档案存放等设施设备。但是目前大多数水利工程项目对档案管理工作还是实行粗放的管理模式,硬件条件普遍不达标,进而导致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没有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限制了档案资料的使用价值和利用效率。
4加强和改进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4.1加强对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要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一是加强对参建单位的宣传教育力度。组织深入学习与贯彻档案管理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相关文件精神,让参建人员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在项目建设各个阶段的重要作用和所能发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参建人员,特别是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他们主动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要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档案监管标准,充分利用好稽察手段,实现档案管理工作检查的常态化,用检查来督促各参建单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把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层层传导,树立档案管理工作重在平时的观念。
4.2加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参建单位多、归口部门多,因此,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离不开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对档案管理工作和工程整体工作进行全盘考量,使其嵌入工程建设管理的活动中,做到领导和专人各负其责,相关部门配合密切,相互协调。如在堤防工程建设中,要贯彻落实业主负责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等工程管理制度,项目法人需要按照上级单位关于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对档案资料实施统一管理,设计、施工、监理必须按照项目法人的要求提交档案管理资料。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各参建单位要根据国家档案管理的规定与标准,制定符合本项目实际情况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要通过制度文件明确人员的责任,加强配合,建立档案管理网络。与此同时,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岗位制度的建设,特别是档案资料的收集制度、档案资料的使用与管理制度等,使档案管理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工作都有规可循,为工程项目建设工作服务。
4.3提高档案资料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水利工程档案工作需要专业的人才实施,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档案管理人才是确保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为达到水利工程档案整理规范化的要求,相关单位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首先,要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培训。培训可以采取讲座的方式,由老师授课来传授档案管理经验与技能,也可通过网络课堂、视频资料的形式,组织档案业务人员进行自学。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不足和短板,进行有目的性的培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做到在学习中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其次,要重视不同地域、不同单位、类似工程项目的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交流与合作,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可以取长补短,提升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进而提高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质量。最后,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得水利工程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档案管理知识,更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要在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同时,同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促使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做到主动积极、规范地对档案材料进行收集整理,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准确完整。
4.4加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
在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硬件条件的建设,如要建设专门的档案管理室,要保持常温,要防火、防潮及防虫等,要配备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室进行规范管理。同时,要在预算中为档案管理工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采购电脑、照相机、摄像机、硬盘、光盘、档案架等设备,为水利工程档案工作提供基础性的保障。另外,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蓬勃发展,新时期的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不断进步。使用信息化的档案记录系统代替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结合高效的信息数据管理手段,进行电子媒介的存档,方便查阅和使用,实施科学化的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6】。这就要求主管单位加大对信息化工作的投入。另外,还要广泛做好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普及工作,通过宣传普及,让参建各方了解到信息化的优势与便利,从而改变思想,转变观念,让信息化技术深入人心。
5结语
档案管理工作是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工程的建设施工和运营管理。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可以为以后留下参考依据。要做好新时代的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就要提高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加速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对各类水利工程的全覆盖,提高档案管理的价值,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倪自荣,袁兴泽,刘朝辉.水利工程建设期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18(11):63-65.
【2】关涛.对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与提升[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9):212-213.
【3】刘盛琴.对水利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7(36):167-168.
【4】汪福学,孙宝珍,周昌兵.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探析[J].中国水利,2017(23):52-54.
按照创建国家一级档案馆的要求,市档案馆将对市直104个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1993年至2002年档案,及我市范围内的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档案,如钢博会、航空节、全运会、援川、非典档案资料,及时接收进馆。有关部门单位要全力做好配合,高标准做好档案移交的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及时、高质量地完成档案的移交进馆。各区要进一步加大档案接收进馆的力度,严格按照档案移交进馆的要求,做到应收尽收。向社会《关于征集档案资料的通告》,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具有地方特色档案资料的征集工作,不断丰富馆藏。围绕实现“文件系统化、管理科学化、服务多样化”的目标,做好现行文件资料的收集工作。积极探索重大活动档案、名人档案、声像档案、地方物产、著名人文景观等特色档案资源,开展馆际档案资料合作交流,做好声像档案资料抢救保护工作。认真开展“城市记忆工程”、“乡村记忆工程”等,对“濒危”文化进行抢救性记录。
二、不断推进档案法制建设
深入贯彻《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和《省档案条例》等档案法律法规,在全市组织开展档案工作执法检查活动,推进依法治档。贯彻落实《行政强制法》、《省行政程序规定》,健全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档案行政执法制度》。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公开档案违法举报电子邮箱、举报电话,随时查处档案违法案件。加强档案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开展《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档案法制宣传活动,编辑出版《档案工作指南》。组织对全市各级综合档案馆接收档案范围内的各立档单位的档案机构、人员、设施、设备和档案数量、整理编目、现代化管理、提供利用、编研等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全市档案工作的真实水平,为档案事业科学化管理服务。组织各统计单位搞好2012年度档案事业统计年报、文化产业统计年报、社会统计年报工作。
三、大力推进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
各级档案馆、室要不断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建立全部馆藏档案资料目录数据库,建立照片档案数据库,建立新闻、城市记忆工程、重大建设项目等音影档案全文数据库,建立珍贵、重要及利用频繁纸质档案全文数据库。按照《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编制完成《市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做好馆内局域网、政务网及互联网的管理维护,对档案信息网站进行补充完善,逐步实现开放档案、已公开信息目录的网上查询,及时做好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指导工作。开展电子文件(档案)备份工作,规范工作流程,完善安全备份制度体系。以维护电子文件真实性和长久保存为重点,着力解决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接收、电子档案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实现电子档案接收规范化。
四、加强档案业务监督指导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9号令、10号令,按照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规定,重点加强对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强化对改制企业档案归属流向的监管、帮扶和处置,搞好民营企业、新兴产业、支柱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建档工作,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改革发展。认真做好全市2012年度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对各单位的归档工作进行检查。贯彻执行《省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紧紧围绕我市中心工作,做好大项目建设档案的业务指导工作。制定《关于推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意见》,按照《档案工作科学化评估办法和标准》的要求,扎实开展档案工作科学化评估工作。巩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活动成果,进一步抓好家庭档案的试点工作,全面提升我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水平。围绕全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继续抓好国土、房管、民政、卫生、社保、水利、畜牧、计划生育等系统的民生档案工作,为全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五、积极稳妥地做好档案开放和提供利用工作
按照《档案法》的规定,认真做好原已开放的1978年前147998件档案的鉴定、划控工作;组织力量对馆藏1979年至1982年的档案进行审查、鉴定、划控,适时向社会开放。积极主动地做好档案提供利用工作,不断完善服务机制,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认真完成档案利用情况分析,编写《2012年度档案利用实例汇编》。发挥档案馆教育功能,进一步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内容和形式,增强教育效果。认真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档案开放、档案提供利用工作,为党委中心工作服务,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确定市档案馆为政府信息公开场所,制定公开信息送交办法,接收市委、市政府工作部门主动公开的信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以档案查阅中心、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场所和档案信息网站为载体,通过函电查询、在线查询等多种方式提供便利服务。
六、积极开展档案编研、业务培训工作
深入研究、挖掘馆藏,编辑出版档案资料专题汇编,配合省档案局做好关于摄制《往事——档案背后的故事》中有关《战役》、《烈士——吉山战斗》两个选题档案资料的征集、研究、文字编写工作。继续做好《年鉴》2013卷的供稿工作。组织做好2013年度全省档案学术年会论文撰写、推荐工作,组织开展群众性档案学术研究活动,完成全省档案学优秀成果、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果奖的申报工作。面向各区、重点部门和社会,征集能够真实反映2012年全市发展成就的图片资料,举办《奋起2012——发展成就图片展览》,编辑出版《图鉴》2012卷。认真贯彻《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局)科学化评估标准》、《省机关档案工作科学化评估标准》、《省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科学化评估标准》,组织开展学习培训、试点和推广工作。以归档文件整理、档案法律法规、档案在线管理、档案执法检查、档案普查统计为主要内容,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人员,组织开展档案业务培训,各区协同做好民营企业档案人员培训的调查摸底和组织报名工作。
【关键字】基础测绘;基础地理信息;地理空间数据;数字化城市;卫星遥感(R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测绘已成为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技术工具和信息来源,并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交通通信等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条件,信息系统之间的共享和结合越发紧密。
基础测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项基础性、前期性的公益事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测绘产业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服务范围涉及与地理信息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领域。为城市规划与建设、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区域经济规划、交通、水利、电力、电信、广播电视资源利用及重大工程建设、城市防灾减灾、社会公共服务等工作提供保障服务。基础测绘成果和地理信息技术在政府宏观管理、科学决策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城乡规划
当前,一提到城市建设、工程建设,就反射性地想到“规划是龙头”,但很少有人知道和重视,作为规划的必要前提和载体之一的测绘工作,是“规划设计”的保障。一座城市在编制或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规划决策所需要的空间信息的定位,最后的规划成果都要表现在地形图上,而在基础地理信息中地形图只是其中的一个元素而已。为了提供有效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测绘部门以目前各种基础地理信息作为基础,进行专题数据分析统计,为专项规划研究和最终的规划修订提供科学可信的技术支持。
二、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服务于城市防灾、赈灾
利用地理空间数据,可以建立城市防灾减灾信息服务系统,通过空间信息与水灾、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等信息的汇总,有效建立起城市公共防灾应急系统。城市的结构复杂,繁简不等,受灾的种类众多,自然的、人为的交互作用而无论是灾前、灾时和灾后的各项减灾措施,都必须在统一的时空网系上加以描述、认识和管理决策。另外,我国各类灾害监测系统数量虽然很多,但是分布很不均匀,以往都是在分散的地理点位上描述自然因子的动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这些监测系统统一起来,分析动态信息,提高动态信息的定量化分析精确度,使得这些信息更好的发挥监测和预报的效能。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为主要核心,完全可以建立各公共安全部门实时联动的城市灾害决策支持与应急指挥调度的综合系统。实现具有跨越各个部门的信息集成、共享管理和三维表达的功能,这样可以准确、快速、直观地为各种突发性事故和灾害应急管理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进入新时期,基础测绘保障服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测绘部门充分发挥基础测绘成果优势和现代测绘技术优势,紧急建立了低空、航空、航天三位一体的遥感影像获取和灾区观测体系,以相当快的速度整理出灾区地震前后的各种灾情信息、基础地理信息及经济社会信息,以最快的速度绘制出各种抗震救灾专用地图,满足了抢险救灾、灾情评估、灾害监测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需要,为灾区城市重建取得阶段性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基础测绘推动数字化城市建设
数字城市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地理空间信息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是指对城市的一切自然资源信息与经济社会人文信息在空间位置上的统一的数字化表示;实现数字城市需要多方面的技术,包括现代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储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卫星遥感(R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字化技术和虚拟现实(VR)等等技术,其基础平台和核心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和竞相投资的焦点。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认清加快信息化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应当看到,目前我们国家的信息化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对信息化建设予以高度重视,把信息工作和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经济发展越快,对基础测绘需求就越大,要求越高。无论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优化和升级,还是政府宏观管理决策、社会公共服务,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交通等建设都需要地理空间信息的支撑。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必须加快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建设,从而为其提供坚实的空间基础。数字城市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而基础测绘则是实施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主要产业,是建设数字城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产业。数字城市以大规模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海量的空间数据为依托,需要社会各相关行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四、基础测绘技术为重点工程开路
当前,测绘技术正逐步走向与城市建设各专业项目的有机结合,以充分体现其价值。例如,在北京奥运工程中,基础测绘为奥运主体育场建设和外部钢结构安装提供高精度控制测量、为奥运体育馆、国家大剧院建设提供工程测量。2010年,河南省测绘工程院承担了郑州地铁五号线测绘工作。地铁工程建设期长,投资大,测量工作贯穿始终。地铁测量工作是施工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测量的精度直接决定了地铁工程质量的优劣。郑州地铁5号线是线网中唯一一条环形线路。郑州地铁5号线大体走向为农业路—未来路—航海路—桐柏路,覆盖城市东北半环客流走廊和西南半环客流走廊,属于城市核心区边缘的环形线路。根据规划,5号线线路全长约40.7km,均为地下线,设站30座,平均站间距为1.362km,均为地下车站,其中换乘站15座。全线设车辆段和停车场各一座。分别设于中州大道的西侧和朱屯东路东侧。投资测算每公里成本5.83亿元。在整个5号线工程勘测中,航测数字化测图、航测正射影像和纵横断面测绘、全站仪、GPS定位技术、数字水准仪与计算机组合测量和数据处理系统等基础测绘技术的综合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学科间的影响和相互渗透将不断的为工程测量提供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更好的为工程建设提供精确、高效的技术保障。
五、结束语
基础测绘是一个庞大的、持久的系统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期性、先行性的基础工作,既为经济建设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又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而作为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的各个城市测绘部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测绘行业务必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努力实现新的跨越。我们要以城市基础测绘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为契机,积极发展测绘科技,加强测绘技术研究,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建设城市基础空间信息系统,更好的为国土资源管理与城市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吉兰英;浅议加强和完善基础测绘体系建设 [J];科技资讯;2011年36期
[2],汪祖进,李海明; 城市空间数据生产的技术框架探讨[J];测绘科学;2001年04期
[3]李惠云;谭光营;浅析基层基础测绘工作中的不足与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4]寇有观;吴洪涛;数字城市与应急体制[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关键词:会商系统;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H7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347-02
作为新一代的远程通信手段,视频会议系统在各级气象部门中日益普及,应用范围和深度也逐步提高。除了满足基本的远程会议之外,还需要对清晰度,系统处理能力,及系统覆盖范围有更高的要求,以进一步提高预报员交流和决策服务的平台支撑能力。
1 视频会商系统的设计
1.1 视频会商系统组网设计
整个系统采用三级级联系统架构,向上连接至中国气象局MCU,向下连接至各市气象局MCU,在系统中心提供接入、控制和服务的控制中心。视频会商系统中的所有终端都与多点控制单元MCU建立连接,通过MCU进行高清、标清、双流等应用交换,实现视频、音频、双流数据的混合播放。
在本系统中,省气象局中心配置为华为高清ViewPoint 8650 MCU、会议SMC管理平台,全网由中心点会议管理平台统一管理,保障全网资源的统一调度。
MCU支持1080P、720P、4CIF、CIF视频会议终端接入,MCU负责将所有会场的码流进行处理与转发;会议管理平台负责会议的召集、管理和结束等会议管理控制功能,通过会议管理平台对这些码流进行分发、交换、会议控制等,最终实现各级级联会议的召开。
1.2 会商系统设计图
会商系统设计图如图1所示。
2 高清视频会商系统的应用
整个系统采用三级级联系统架构,向上连接至国家局MCU,向下连接至市局MCU。在系统中心提供接入、控制和服务的控制中心。视频会商的所有终端都要和多点控制单元MCU建立连接,通过MCU进行高清、标清、双流等应用交换,实现视频、音频、双流数据的混合播放。
中国气象局视频会商系统采用华为公司视频会议产品,与我省品牌一致,能够实现数字级联。级联成功之后,国家气象局可任意调取辽宁省气象局所辖范围内的某个会场图像,也可以调取辽宁省气象局所辖范围内的多个会场图像,并且辽宁省气象局所辖各会场也可以收到国家气象局转发的辅流信息,同时各会场也可以同时给国家气象局发送辅流,最多可以有10个会场同时发送辅流给国家气象局,通过音视频及辅流的双向传递,大大提高了气象会商的效率,而且管理非常方便,在中国气象局和辽宁省气象局的MCU管理界面上,均以树状图分组方式显示出所有与会场信息,并可对任意会场情况进行调度控制。
本次我省建设的华为高清视讯系统采用的ITU-T规定的视音频协议,可以兼容H.261、H.263、H.264等多种标准的图像编码格式,支持H.323、H.320、SIP等国际标准协议,高清视频终端采用高清视频标准接口—DVI高清视频接口、色差高清视频接口。系统可实现64k-8M的高清会议,且兼容性强,能够很好兼容国家气象局视频会议系统以及我省在用的其他品牌的高清视频终端。
辽宁省气象局高清视频会商系统运行以来,召开了几十余次国家级及省级会议,各单位反应良好,对节约会议经费,减少差旅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等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3 结束语
通过建成的气象高清视频会商系统,通过该系统,实现了与全省进行天气业务会商,为远程教育培训、气象业务指导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缩减了会议和培训成本,极大的提高了气象业务工作效率,有力推动了气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叶鸣,倪雄.潘崇伦.上海市防汛指挥3级视频会商系统建设[J].水利信息化,2011(5).
[2] 林少冰,吴兆雄.广东省气象局视频会商系统方案设计简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0).
[3] 刘燕,郭文远,刘勤娣,等. 视频会商系统的技术保障[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0(3).
[4] 柏枫.市级气象多媒体视频会商系统建设[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1(3).
[5] 蒋慧琴,秦荣茂. 业务视频会商及会议系统的设计与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0).
[6] 周淑兰,郑全.视频会议系统在应急指挥所建设中的应用[C].北京:第二十四届中国2010'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
[7] 王小良,胡德云.远程可视天气会商系统简介[J].浙江气象科技,2003(4).
[8] 李云峰,姚志平.国家—省局—地区可视会商系统建设及实现[J].吉林气象,2007(3).
[9] 李春艳.谈视频会议系统在气象部门的应用及其发展[J].石家庄:科技风,2010(4).
[10] 沈刘平,于江.视频会议系统[J].成都:四川兵工学报,2011(4).
关键词:城市地下管线;现状;测量
中图分类号:TU99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后,各城市都在积极开发建设,作为城市资源交通命脉的各种地下管线,存在于人们平时难以看见的地下,只能靠一张张竣工图纸进行查阅管理。因此,城市地下管线的现状可谓是十分混乱,不同资源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缺乏统一管理,造成档案不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盲目施工也容易造成对地下管线的损害,各种资源阻断,各城市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亦使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积极探讨城市地下管线现状及测量工作刻不容缓。
一、城市地下管线概况
对于已建设好及规划好的城市地下管线,应分区域搜集完整资料,由细到粗,由小到大,分类进行记录各条线的位置,绘制细节图纸,各类管线交汇图纸,做好简洁明了的分类规划,做到图标相符,精致准确。还应加快健全《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除此之外,还应建立相关于管理城市地下管线的法律法规,并严格实行。杜绝违法乱挖乱开发,要综合城市地下管线位置的合理规范。进行法制化管理。再者,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理应加强对地下管线档案的管理,及时更新地下管线图,否则彼一时的图纸并不能反映此一时的变迁。正是由于档案年代久远,缺乏监督管理,准确性大大降低,造成城市地下管线混乱,带来不必要的事故,因此,一定要及时更新城市地下管线图纸。时代在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给人们很多便利,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制作一套便于操作的计算机系统来有效管理城市地下管线复杂混乱的图纸。这样的系统在各部门单位统一发行进行培训,便于统一管理。更有利于城市的建设,人民便利的生活。
二、城市地下管线的测量
1、施工场地管线探测的基本要求
地下管线探测工作宜遵循下列基本程序:接受任务、搜集资料、现场踏勘、方法试验、编制技术设计、实地调查、仪器探查、建立测量控制、管线点连测、地下管线图编绘、报告书编写和成果验收。探测单一管种或工作量较少时,上述工作程序可以简化。
地下管线现场探测前,必须全面搜集和整理测区范围内已有的地下管线资料和有关测绘资料,包括下列内容:(1) 已有的各种地下管线图;(2) 各种管线的设计图、施工图、竣工图及技术说明资料;(3) 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4) 测区及其邻近测量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
2、施工场地管线探察
探查的任务是在现场查清各种地下管线的铺设情况、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及深度,并在地面设置管线点标志,以便测量管线点的坐标和高程,或进行地下管线图的测绘。地下管线测量工作的任务是建立测量控制,进行管线点连测,测得管线的坐标和高程,或进行地下管线图的测绘。因此,探查和测绘是地下管线探测的两个相互紧密衔接的不同阶段,在实施时可以分工,紧密配合。
3、测量的方法(1)资料收集与处理
① 测绘资料,包括测区内已有的地形图、控制点成果;
②地下管线资料,从各专业管线部门获得,包括各专业管线分布图、红线图、设计图、竣工图,管径、管材和附属设施等;
③ 规划资料,主要是指测区内的规划路网资料。以上所收集的资料要经过汇总处理,制表并初步成图,作为外业工作的蓝图和依据。(2)管线外业调查和探测 根据收集资料得到的蓝图,外业实地对照核实,利用探管仪跟踪搜索验证。有检修井的逐井检查。查清地下管线分布和有关属性后,按要求填写管线调查表。先将管线特征点的坐标展绘在城市基本蓝图上,并用相应的图式符号表示各特征点,再用彩笔标绘出管线,在管线上作相应的标记和说明。数字化成果,包括按要求统一编码的管线点、管线段和地物点成果,以及数字化的管网图件。
4、施工场地管线测量
对于城市地下管线的探测,最重要的莫过于事先进行的搜集相关区域的城市地下管线分布情况的资料,其次是地下管线图纸的绘制及设立标记,图纸绘制的准确能确保在日后维护过程中免除不必要的麻烦,也为探测工作提供便利。在探测任务方面,除了给即将进行施工的区域提供安全保障以外,更重要的是及时做好地下管线的维护,保证人民生活的畅通便利。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发生:被挖开的路面,维修工人紧急抢修埋在地下的水管线路,不慎牵扯到电线等一些线路,附近居民便停水停电,影响了日常生活;还有附近有施工队在路面上挥舞工具,附近居民商铺,莫名被影响了生活或工作。这些都是因为探测地下管线的不完全,导致施工时对已有管线造成破坏。因此,探测城市地下管线是一项细致繁琐的工作,每一环每一扣都应该仔细认真负责。依照工作程序走,不可偷工减料。
城市地下管线现状及测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课题,更应该是落实于真实工作中的重要项目。规范当今城市的地下管线现状,建立完善的管理档案,严格规范施工队伍的作业素质,定时检查维护各区域地下管线的陈旧程度,做好各项标记,防范不必要的事故发生。在探测工作中,查明地下管线的平面位置、走向、埋深(或高程)、规格、性质、材质等,并编绘地下管线图;将编绘好的地下管线图进行反复检查确认,然后输入计算机程序中进行保存,对每根管线的可使用时效进行标注,再规定定期检查日期,进行维护。除此以外,还应查明每条管线的产权单位,对其产权单位进行责任要求,以相关法规进行强制要求。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已有地下管线,防止施工时造成对管线的破坏以更好地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经济,服务便利人民生活。
三、总结
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日常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城市的正常运作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要求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全面信息化,要确保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数据的现势性和实现动态化的管理,实时更新和补充数据库内容,保证信息系统的革命力。地下管线信息系统获取基础数据的重要手段就是地下管线测绘,地下管线测绘的准确性在管线数据库建设和利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贻芳,孙维志.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及进展[J].地下管线管理,2005(3):13
[2]郝红雨.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4).
[3]江贻芳.我国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测绘学会九届三次理事会暨2007年“信息化测绘论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