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3 05:14:41
导语:在直销调研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调查对象:
上海地区的在校大学生
调查问卷:
1.你的性别(单选)
男
女
2.你的年级(单选)
大一
大二
大三
3.你是否做过兼职(单选)
是
否
4.你曾从事兼职工作的类型是(单选)
劳务性:促销、发传单、礼仪模特、餐饮服务
智力型:家教、翻译、网站版主、校园
其他_________
5.你兼职的主要目的是(单选)
赚钱,减轻家庭负担 ,为自己某项的费用(如旅游)付费
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工作奠定基础
其他
6.曾经做兼职的次数(以一个学期为单位)(单选)
偶尔一两次
几乎每个假日都有时间花在兼职上
7.你平均每个月的兼职收入大约是(单选)
200元以下
200-400元
400-600元
600元以上
8.你曾经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找到兼职工作(单选)
海报、中介广告、传单 、微博、人人、58同城等
学校勤工俭学中心、老师介绍
经熟人(朋友、亲戚、同学)介绍或帮忙
9.当兼职与上课时间冲突时,你会(单选)
去上课
向老师请假或逃课
其他__________
10.你觉得兼职会不会影响你的学习(单选)
有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诗性 艺术教育现状 调研报告
近年来,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特色也日益显现,所培养的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但同时,职业教育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也日益明显,很多职业院校单纯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学生也把学习的主要目标定位于努力学好专业技能和实用技能上,以能获得各种各样的等级证书、职业技能证书为目的,而对于培养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则重视不够,对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审美情感的养成、人格的全面发展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人文教育处于边缘状态。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从而确立了文化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刘士林在《中国诗学精神》中指出,“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顶峰是唐诗。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诗词’为文体形式、以‘中国诗学’为理论系统,以及以‘诗性智慧’为哲学基础的一种诗性文化形态”。中华民族这种独特的诗性精神机能与生命本体也造就了中华民族艺术特有的诗性内涵。对此,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高职院校,有没有将诗性艺术教育纳入他们的教育范围?广大师生又是如何理解诗性艺术教育的?站在企业角度又是怎样理解学校的艺术教育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选取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和浙江物产集团、南方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通过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2600份,其中教师问卷400份,学生问卷1900份,企业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490份,基本掌握了这些院校和企业对诗性艺术教育的认识,了解了艺术教育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代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复合型、高素质
高职教育是为企业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高职院校培养的“产品”是学生,产品不符合企业用人标准,产品质量不合格,受损的是企业,因此,高职办学离不开行业的指导与企业的参与。而“产品”(学生)质量的好坏,首先也应该由企业来鉴定。那么,什么样的高职人才会受到现代企业的青睐?调查显示,81%的受访者认为,当今企业需要复合型人才。可见,高职院校也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那么,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最看重的是什么?43%的受访者选择了团队协作精神,选择文化修养和道德诚信的各占29%,而专业技能的比例仅占14%。可以看出,企业关注高职应届毕业生团队协作精神、文化修养和道德诚信的比例远高于专业技能比例,换句话说,企业更加关注高职应届毕业生的综合素养。有67%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招聘毕业生时会关注所在院校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达90%的企业人员表示,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取文化艺术修养较高的毕业生。而且,76%的受访者认为,这类学生自信心更强,因而发展机会更多;48%的人认为,这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更强;33%的人认为,这类学生锻炼平台更大,因而发展前景更好;认为与其他人没有区别的仅占5%。也因为如此,6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开展诗性文化艺术教育,认为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个人修养。而现状是,只有1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公司招聘的应届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很好,38%的人认为一般。同样,只有5%的被调查者认为招聘的应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很好,62%的认为一般。究其原因,29%的受访者认为当今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67%的员工认为学校培养方式与企业脱节;24%的员工认为学校只注重技术,不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71%的企业人员认为他们公司聘用的毕业生有待提高职业技能;高达81%的企业人员认为需要提高人文素养、团队精神、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62%的受访者认为应改变目前高职院校“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认为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66%的人认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缺失会影响其就业。
据此调查中,企业人员对当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希望学校办学与社会接轨、与企业合作。希望办学者多了解社会,不要关起门来办教育。要密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建立企业与学校联合育才的思路,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二是希望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多开展实践活动,注重学与做的结合,多开展模拟职场等培训活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三是希望学校注重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培养并重,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全方位培养学生。
二、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对诗性艺术教育的认识:有需求,需创新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度全国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不仅教会学生一技之长,而且培养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人才。”确实只有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在校的高职生是否认识到通过诗性艺术教育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调研数据表明,70%的学生认为文化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个人修养,53%的学生认为可以提升就业竞争力,54%的学生认为可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有6.6%的学生认为没任何用处。56.3%的学生认为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非常有必要提升文化艺术修养,28.9%的学生认为需要掌握必要的人文知识。可见,大多数的高职学生还是认识到了文化艺术教育对其整个人生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多数希望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认为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文化艺术修养十分必要,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对此无所谓或认为没有必要。但同时调查也发现,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认为非常了解的比例仅占到8.8%,81%的学生了解不多,希望了解更多,只有3%的学生认为过时,没有必要了解。
从学生获得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形式来看,仅有22.6%的学生是从课堂形式获得,其他学生都是从网络、影视等其他形式获得。因此,他们希望开设文化艺术类的选修课,41%的受调查学生已经选修了文化艺术类的选修课,16.8%的学生希望能多开设一些相关课程;当然也有24.4%的学生对此不感兴趣,8.4%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此类课程,可见,学生由于对传统文化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学习态度也存在差异。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课程一般要占50%的课时,因此,文化艺术类的选修课较难满足学生需求,社团文化活动和讲座等是文化艺术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但从调查来看,这方面的活动和讲座开设情况并不乐观,调查显示,只有24.7%的学生认为文化艺术社团活动很丰富,54%的学生认为活动很少,10%的学生所在院校几乎没有这样的社团活动,学生希望能开设文化艺术社团。73%的学生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很少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的讲座,希望多举办,仅有7.7%的学校经常举办,很受欢迎,有16%的学生认为经常举办,但不受欢迎,究其原因,是活动内容和形式较为陈旧,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研数据表明,23%的学生喜欢以课堂方式进行文化艺术教育,17%的学生喜欢以讲座方式进行文化艺术教育,53%的学生喜欢以社团方式进行文化艺术教育,可见,对于活泼好动的青春期学生来说,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艺术活动更受欢迎。而在社团文化活动中,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开展“诗性艺术教育”,不失为一种创新的举措。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各个区域开展“诗性艺术教育”的优势条件各有千秋,59%的学生认为学校所在的区域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34%的学生认为此方面人才辈出,59%的学生认为有着良好的人文环境,只有13%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优势。那么学生是否愿意参加利用当地本土文化开展的“诗性艺术教育”活动呢?调查显示,97.8%的学生希望组织学生开展如“人文之旅”等形式的活动,充分利用当地本土文化开展的“诗性艺术教育”,90%的学生表示会参加,其中24.7%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加。
对目前高职院校存在不同程度的“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学生又是怎么认识的?调研数据表明,39.5%的学生认为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50%的学生认为部分学校存在,只有8.4%的学生认为不存在,91%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发展,其中29%的学生认为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发展,仅有4.4%的学生认为应该不会有影响。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希望通过一定的途径改善高职院校“重技术、轻人文”的现状,61%的学生希望文化艺术教育应和专业技能教育齐抓共管,68%的学生希望能开设文化艺术教育的必修和选修课,67%的学生希望开展文化艺术教育系列活动,59%的学生希望能提升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在注重专业技能的同时,同样注重文化艺术教育,希望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开设课程、提升教师修养等手段来丰富学校的文化艺术教育。但同时,学生们也发现,高职院校开展诗性文化艺术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主要原因是学校、教师、学生本身重视程度不够:48%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62%的学生认为缺少相关优秀教师;67%的学生认为是学生自身不重视;也有63%的学生认为,目前活动内容和形式缺乏吸引力。
为此,学生们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多举办诗性艺术的文化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二是活动要精致、形式要创新。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活动形式要新颖、丰富,吸引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多开设易提高学生兴趣的文化艺术必修课和选修课,创造性地举办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并由优秀专业教师指导;三是建议学校层面多途径宣传传统诗性文化,引导学生培养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此类活动。
三、高职院校教师对诗性艺术教育的认识:很重要,有压力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他们的价值观会直接反映在日常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从而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为了解高职院校教师对文化艺术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我们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当问及身边的学生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了解程度时,100%的教师都认为身边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58%的老师认为这些学生渴望了解更多,42%的教师认为身边的学生了解不多也不想了解,多数教师认为高职学生没有必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因为,87%的教师认为高职毕业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非常有必要提升文化艺术修养,11%的教师认为不是很必要,但学一点也无妨,有5.2%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不如把时间用在专业学习上。那么,教师是否会自觉地在日常的授课内容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升传统文化艺术的修养?48%的教师表示会经常引导;47%的教师表示会偶尔引导;也有8.9%的教师只注重专业技能教育,没有意识或认为没有必要引导。我们也调查了作为教师对提高自身诗性文化艺术素质的意义。结果显示,89%的教师认为可以提高教师个人人格魅力;84%的教师认为有利于推动学校整体人文素质教育;66%的教师认为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50%的教师认为可以对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有2.6%的教师认为意义不大。
在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中,到底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的学生,是否能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在今后的发展中是否存在某方面的优势?调查显示,68%的教师发现这类学生更加自信,因而学习效果好;53%的教师发现这类学生想象力丰富,能促进专业技能的掌握;53%的教师发现这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更强;53%的教师发现这些学生较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竞争力更强;68%的教师发现这些学生后续发展潜力更大;50%的教师认为这些学生个人整体修养较高。
然而,这些教师所在的学校对文化艺术教育重视程度如何?调查显示,39%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开展文化艺术教育,34%的教师认为学校不太注重,只是偶尔为之;18%的教师认为学校层面很少开展,只是学生自发组织一些活动;11%的教师不太关心这方面的事情。可见,还是有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对文化艺术教育重视不够。如何改变这种局面,61%的教师认为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63%的教师希望各二级学院(系)应更加重视;61%的教师认为教师本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有待进一步提高;68%的教师认为活动内容和形式需要进一步创新。66%的教师认为缺少文化艺术教育方面的优秀教师;34%的教师希望进一步调动学生对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的兴趣,24%的教师认为还存在着外界压力。
可喜的是,受访教师所在的学校均开设了文化艺术类选修课,但只有42%的教师认为学生选修积极,18%的教师发现学生选修不够积极;37%的教师所在学校少量开设,不能满足学生需要;2.6%的教师认为学校少量开设,但他们认为已经能满足学生需要了。87%的教师认为开设选修课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主要形式;74%的教师建议开设相关讲座;68%的教师建议组织相关社团活动;42%的教师建议开设相关必修课。对于调查组提议的利用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对学生开展“诗性文化艺术实践活动”,87%的教师表示赞同,认为是一种良好的载体,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人文资源,让学生有更切身的感受,还可以增加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但对于目前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存在的“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53%的教师认为人们已经认识到这种现象带来的后果,正在逐步改变,42%的教师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是对高职教育的误解,很难改变;还有5%的教师认为这很正常,没有必要改变。如何改变“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教师们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学校领导层应重视文化艺术教育;二是开设足够的课时,66%的教师建议从政策层面规定每位高职学院必须修满一定的文化艺术教育的必修学分;三是建议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课程与活动相结合,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74%的教师建议开展常规性文化艺术教育系列活动;四是加强技术层面指导,通过引进相关人才和在职教师加强学习,提升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58%的教师建议先要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来带动文化艺术教育的开展。可见教师本身在文化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提升认识、创新载体
从调查结果来看,企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他们把人文素质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来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从学生方面来看,大多数学生对于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知识知之不多,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也认识到传统文化艺术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迫切希望学校能高度重视。从教师角度看,“重技术、轻人文”的弊端也越来越遭到教师的质疑,他们也普遍认识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在学校层面,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等形式来提升文化艺术教育的效果。但他们也普遍认识到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学校层面,甚至教师、学生自身层面都应该更加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尤其是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内容的创新性方面更需要加强。对于本课题组提出的以本土诗性文化为依托的诗性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即根据当地的资源开发“诗性文化”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加强素养的教育。无论是企业人员、教师,还是学生都积极认同,认为是创新的举措,而且大多数地区都有条件开展。
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认识,如调查中我们也发现,6.6%的学生认为文化艺术教育对自己没有任何用处;8.4%的学生认为开展文化艺术教育是浪费时间;3%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没有必要了解;24.4%的学生对文化艺术类选修课不感兴趣,8.4%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此类课程;10%的学生认为有没有文化艺术类社团活动无所谓;3.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举办文化艺术类讲座;有7.7%的学生表示不会参加诗性文化艺术实践活动,2.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组织。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也从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部分学生的认识,认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足够了,文化艺术教育对他们的发展没任何用处。从教师层面看,也同样存在着这种认识,如5.2%的教师认为高职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没有必要提升文化艺术修养,不如把时间用在专业学习上。因而有8.9%的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只注重专业技能教育,没有意识到或认为没有必要引导学生重视文化艺术教育。11%的教师表示看不出文化素质对毕业生有什么优势和作用,因而他们也不关心学校是否有这方面的教育,有13%的教师认为即使开展了也不会有什么效果,5%的教师甚至认为高职存在“重技术、轻人文”很正常,没有必要改变。有2.6%的教师认为教师自身提升文化艺术修养意义不大。因此,建议各类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引导教师和学生形成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共识,关键是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效果出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滋润,而结合当地的资源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系统设计诗性文化,开展诗性文化的教育研究、开发以本土诗性文化为依托的诗性艺术教育实践,采取灵活的方式、多样的形式开展“诗性文化”活动,不失为良好的举措。
二是整合全省力量,积极申报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完善二级学科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对应支撑。定期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和“精品课程”的评选活动及教学观摩活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
三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专项经费,列入预算,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完善思政党建评估体系和教师表彰奖励机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为二级指标,加大其权重和显示度。
四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以及教学中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等作为重要选题,列入省级教育科学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之中,推出一批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进一步加强“**省情研究中心”建设,把省情教育和研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
一、教育思想的科学发展,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是实现优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纵观梓路学校、忠山小学的发展轨迹,特别是梓路学校近年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教育思想的科学发展,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梓小的发展成就。
作为省内名校梓潼路学校对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全新诠释:什么叫教育?把教育当成快乐、幸福的事来做;教育不主张带着镣铐跳舞,而是自由自主、在天马行空般自如挥洒。作为现代学校的校长的工作核心就是研究人的成长和发展,坚守你对学校的期望。校长的价值就在于提高大批学生的素质,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运用知识达到提高学生素质。
育人的本质是以德为首、以德领人、以德蕴人、以德润人。以德为先的内涵就是我(教师)能最终发展成什么样?我(教师)能最终把学校发展成什么样?在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下,思想的引领至为重要,其内涵就是树立服从意识、绝对服从、坚决服从,有意见有想法可以保留,但要首先服从,要有大局意识,要有忧患意识,要有竞争意识,要有创先争先意识,只有具备科学发展的教育思想,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才能成为一个思想者、哲学者、仁者和智者。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在学校的工作中起着核心作用,梓潼路学校对教育的理解就是用梓的品德来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教师队伍又好又快建设是优质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梓小、忠山小学、新民小学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学校的工作重点。主要抓以下几方面:
1、思想引领,建立信仰。一所学校要有它的精神之柱,理想之巅,信念之基、信仰之神。只有充满对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的追求,只有对教育充满执着的热爱,对学生有慈母般的爱,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才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2、建立科学规范的的评价制度和标准。一所学校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学校的发展愿景,制定科学的教师标准(梓小的教师标准就是创造为主题)。
3、以活动为载体。教师的教育思想、信念形成确立需要在各种活动中渗透来实现。抓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育人水平,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如梓小的做法就是利用暑期进行军事化的全封闭的训练。除军事技能的学习训练、教学基本功训练,还有形体训练、艺术训练、各种应急训练等,一天下来,小组的成员还要写心得、谈体会相互交流等。
每周四的下午4点至7点,开展学校讲坛大讨论,校长讲话,学校领导讲话,处室负责人、教师个人登台演讲。教师基本功培训;每周二晚上进行教学技能检测和培训、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学反思、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抓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重在落实课堂的高效益,研究提课堂教学高效益,作为学科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做好专题性与常规性的有机结合。对参加赛课的教师进行重点包装和打造,学科教研组通过多次的读、上、评的活动,必须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凡梓潼学校教师都能获大奖。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教师的反思活动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只有进行反思活动,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反思活动有:集体反思和个人反思,要有专业性、专题性的研讨,结合教育教学科研,才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因此每个教师有微型课题(课题内容在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中形成的问题,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模式、新路子。
读书活动的开展是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载体。朱永新教授在《阅读,让全民族精神起来》的“阅读”宣言中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专家指出:“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的多读一些书。”“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所以,梓潼路学校、忠山小学把读书活动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把创建书香校园作为学校的特色品牌进行打造。校园处处体现书香特色。
在梓小古蔺藉教师座谈会上,教师们的工作感言令人感动和震撼。独特的教育,无形的鞭策;不放弃一个细小的育人锲机;在快节奏的工作中享受快乐;用知识征服学生、用人格感染学生等这些感人肺腑的语言,表现了他们的品德修养、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着力提升的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使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不断创提高。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
梓潼路学校、忠山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地印象。校园的每一细微处,每一件看似简单的小事都体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如走廊文化、楼道文化、班级文化、草坪文化,甚至连垃圾桶的装扮也体现很优雅的校园文化。二是活动文化:开展富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自救能力。开展绿色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低碳意识。召开家长会别开生面,全新的、创意的:参观学校,参观班级,与班主任、学科教师共建交流,与同学交流,与自己孩子交流。案例:入队活动:看似一个非常简单的活动却复杂化了,活动的标准和质量在打破常规的要求,能把任何现象都能够发掘出它内在的魅力,收获了感动,感动了学生,感到了家长、感动了社会。入队仪式活动准备时间近3个月,参加人数:约3000余人,其中一年级学生600余人,有家长、社会人士约2000余人参加。活动内容:发放入队证件书、宣誓、台上(学生)台下(家长)互动经典诵读,孩子和家长相互交流,大家相拥而泣,场面恢宏大气,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加入少先队的意义。真正体现校园文化活动在教育活动中的育人功能,真正体现教育无小事,小事蕴道理。三是五彩斑斓、缤纷七彩的艺体活动。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多元化,以班为单位开展现实的多样的艺体活动:如:好歌伴我成长,自编韵律操等。四是活动形式不拘形式,体现校园文化的多样性,网络平台(辩论、交流),大朝会(校园论坛、阐述自己的观点,每周一个主题,一个班一次)。
四、校园特色打造是优质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忠山小学书画校园特色深深吸引和打动着我们,新民小学的生态校园特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特色是学校的灵魂,文化是学校的魅力。
忠山小学杨宏校对该校书香校园特色建设从书香校园建设及提出的思想背景,它是构建学习型学校的在他和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举措;书香校园特色提出的实践背景,书香校园特色研究的理论依据,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理论,朱永新的新教育理论:终身学习理论,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新课程改革理论等。书香校园建设的实践活动:提炼办学理念、办学愿景;建立三级书库(学校、班级、个人)充分利用书库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与书相伴,在班级读书活动中培养兴趣,在读书节活动中丰富提升,在成果交流中分享快乐等方面作了精彩的介绍。
“读练式”自主课堂研究也是忠山小学校园特色和教育科研的一大亮点。通过提高课堂的高效来实现教学质量的大提升,是忠山小学成为名校的一大亮点。
五、科学、民主、务实、高效的管理体现了名校的管理特色。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做到了人文关怀、情感交流、民主决策等,务实工作作风、科学规范管理,这也是本人及同行们本次考察学习的最大收获和感受。
梓小的管理,属典型的民主型、松散型的管理模式,管理层的管理者思想前卫、时尚、现代,体现了一种超凡脱俗之气度,体现了与时俱进之精神。在这种管理氛围中,教师们信奉的誓词:作为梓路学校的教师,我是光荣的,我是幸福的。用我的良知与理想维护纯洁的教育;用我的激情与智慧创造卓越的教育;用我的爱心和信心呵护成长的生命;用我的才华和创造力缔造教育的光辉。我们将恪守誓词,演绎教师生命的本色。
作为学校领导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营造一种和谐教育氛围,就是快乐、健康、幸福的教育环境,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
关键词:中职;女教师;心理健康;调研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149-03
一、问题的提出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女教师都扮演着多重角色。因工作的特殊性,她们比普通职场女性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与社会压力。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在人们的普遍观念中,往往认为重点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压力比普通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压力大,事实是否如此呢?
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由于生源质量不高,教育管理难度相当大。教师除了要花大量的精力外,还必须承担巨大的压力,整日担惊受怕,担心学生出事,这种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女教师的心理健康。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调研,了解中职学校女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法。同时,也引起广大中职女教师对自己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让她们学会用心理学的方法不断调整自己,改善自己,以健康的心态、积极的工作热情去迎接人生道路上的种种挑战。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2. 研究对象。此次问卷调查研究以昆山电大、昆山职业一中、昆山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女教师为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在三所学校各个年龄段中分别选取了部分女教师进行访谈。
三、研究结果
1. 中职学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从调查结果统计表可以看出,第10题:您觉得学校带给您的工作压力大吗?在140名调查者中选“A.很大,快让人受不了”的有8人,占总人数的5.71%;选“B.挺大的,但我还能应付”的有68人,占总人数的48.57%;选“C.一般,在正常范围内”的有58人,占总人数的41.43%;有4人选“D.没有什么压力”,占总人数的2.86%。
2. 对部分女教师访谈发现:虽然中职学校女教师的心理问题与许多普通学校女教师大致相同,但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异于普通学校的。中小学女教师产生焦虑、感到疲劳、不安等不良情绪的比例都很高,从访谈结果来看,中职学校女教师也存在这些问题,而且疲劳的比例大于普通学校。除此以外,还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1)在教育工作中,说话节奏变慢、喉咙易嘶哑、情绪充满忧郁或自卫性,一句话总是重复说,口头语较多。
(2)在教育活动中反应迟钝、没有热情,对学生表现出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
(3)当学校提出教育要求时,教师情绪紧张、不安,有的女教师易怒、易燥、发牢骚,甚至责怪学生。
(4)有的教师神经过敏,总是自言自语或沉默不语,对教学工作产生厌倦感、无力感、无可奈何感。在校园里易多愁善感,出了校门却心花怒放,感到格外愉快。
3. 担任班主任的女教师与未担任班主任女教师的心理健康差别。在问卷中,担任班主任的有82人,在第10题ABCD四个选项的回答中,分别是3人(占3.66%)、45人(54.88%)、30人(36.59%)、4人(4.88%),不担任班主任的有58人5(8.62%)、23人(39.66%)、30人(51.72%)、0(0%)。尽管选A的班主任人数比不担任班主任的人数要少,但选B的班主任人数及比例大大超过不担任的班主任的人数,可以看出担任班主任的女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较高。
4. 中职类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年龄差异。本次调查发现,36~45周岁年龄段的女教师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其次是26~35周岁女教师。36~45周岁的女教师人到中年,这时候除了繁重的家务,还有子女的教育、升学要操心,赡养老人等,使她们的体力、精力透支。另外,还面临晋升压力。女教师工作到中年,教学经验丰富,一般会开始担当“重任”,如做班主任、带毕业班学生、当教研组长、开公开课、承担科研任务等,这时她们必须追求进步,提高学历层次,参加各类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因而感觉压力特别大。
四、分析与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三所学校女教师48.57%有各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5.71%的女教师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还未做进一步的量化分析,但中职类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而且影响到广大女教师的身心健康,加上绝大部分女教师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也不会寻找适当的方式进行心理调适。因此,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内外压力过大。
社团组织是学校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在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社团活动是学校工作的一面镜子,可以形象地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风貌、育人成效、质量品牌等。那么,我县职业学校社团发展和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如何,社团文化活动育人成效如何?存在什么问题?有何对策?结合实际,我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现状
1.社团数量少,覆盖面狭。目前,全校共有社团10个,包括团委会、学生会会、《职教风苑》文学社、计算机协会、健美操协会、街舞协会、吉他协会、志愿者协会、羽毛球俱乐部、书画协会等。与市区或发达地区同类职业学校相比,我校社团数量明显偏少,尤其是专业型社团更少,无论是相对于全校10多个专业来说,还是从其它类型来说,社团的覆盖面相当狭小,不能适应职业学校社团文化建设的需要。
2.社团人数少,比例失衡。据统计,我校参加各种社团的总人数为370个,占全校15%。社团人数中,一年级160个,二年级120个,三年级90个,可以知道学生随着年级的增加对参加各种社团积极性减弱,说明社团活动质量有待提高;社团人数中,男生94个、占25%,女生284个占75%,可以知道女生参加各种社团的人数比男生要高,说明动员男生参加各种社团的工作有待大大加强。
3.社团活动少,校内外活动空间不大。据了解,我校社团在20__年共开展各种社团活动12次,比较大型的有文艺晚会、参加全县组性羽毛球比赛、参加阳明镇四所中学举办的街舞活动等。相对于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社团每年100多次活动来说,我校社团活动次数仍然较少,参与人数占全校比例仍然偏低。其中校内社团活动共10次,校外社团活动共2次,数据显示要大力开展校外社团活动,进一步拓展社团校外活动空间。
4.社团经费筹集渠道不多,经费投入不足。学校社团活动开展需要拨付适当经费,由于没有固定的具体的活动经费,难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参加各种比赛活动等。与对教学方面的投入相比,经费投入难以满足社团发展需要。
5.社团分布不均衡,职校特色不突出。据统计,我校社团主要分布在四个方面,其中属于功能型2个、爱好型5个、专业型1个、健身型2个。从上述可知,爱好型和健身型占据主要地位,显示我校社团分布不够均匀,需要在专业型社团上大力发展。
6.社团组织活动少。我校社团活动组织主要分为四类,一是上级组织举办、本校社团配合,二是学校统一部署、社团积极响应,三是年级组或科组组织、社团承担或承办,四是社团自发组织、社员自觉参加。以20__年为例,全校10个社团开展活动共12次,其中上级组织的3次、学校统一部署的3次、年级科组组织的5次、自发组织的1次。可以看出,上级组织举办和学校统一部署的占半数以上,自发组织的活动不足10%,显示社团活动自觉性有待大幅度提升。
7.社团文化育人成效不够明显。几年来,我校社团参加各项评比活动获得了可喜成绩,其中获县级奖励2次、市级奖励4次、省级奖励1次,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同时,由于我校社团活动次数较少,参与人数有限,社团文化育人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够浓,导致在学校学习与生活的成就感不足,从而对防流控辍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增强社团活动频度,提升社团文化育人成效,切实降低学校辍学率或流失率,切实让“省级重点职业学校”的牌子擦得更亮。
二、对策
我校社团文化育人工作存在社团数量少、社团人数少、社团活动少、社团经费少、社团分布不科学、社团组织自觉性不高、社团文化育人成效不够显著等问题,急需寻找有效策略加以破解。针对上述情况,结合当前实践文化育人理念,本人认为要从五大方面入手,系统推进社团文化建设,保障社团活动的蓬勃开展,切实提高社团文化的育人成效。
1.高度重视,成立社团工作领导小组。学校要高度重视社团工作,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社团工作的组织领导,让各种社团健康发展。同时,学校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常规管理,成为一项日常工作加以落实,让社团活动成为常态活动,切实丰富师生的在校学习生活。
2.加快发展,有效扩大社团数量规模,重点发展专业型社团。鉴于目前全校社团数量偏少的现状,要想方设法扩大社团数量,包括动用行政力量加大推进力度,制定激励措施调动师生积极性。通过两三年的努力,要让本校社团覆盖所有专业,扩至各个层面,包括增加互助会等(功能型),成立辩论社、棋艺协会、气象协会、剪纸协会、动漫协会、电子游戏协会、相声协会、科幻协会等(爱好型),新增幼教协会、汽车维修协会、表演协会、音乐协会、家电协会、服装设计协会、旅游协会、账务管理协会、机械制图协会、模具制作协会、农机维修协会、文字图片处理协会等(专业型),创立足球协会、裁判协会、跆拳道协会、太极拳协会、武术协会(健身型)等,实现每个专业、每个种类达一至三个社团,基本满足师生参加社团活动的需要。
3.多方筹集经费,增加投入,保障社团活动顺利开展。经费是社团活动开展的关键。为此,学校要多方筹集经费,依据各社团的特点发动相关企业、社会团体、相关单位、社员等捐助赞助,学校从办公经费中下拨一部分以及师生集资等渠道,逐年增加社团活动经费,有效保障各项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少要保障活动策划、活动耗材、活动场地、活动宣传、活动举办等方面的基本经费。
4.积极开展活动,发挥社团活动育人功能。达成社团工
我乡共有7所村小学,就综合情况来看,教育教学质量处于县中上水平,就本乡里而言,校本部成成绩远比分校好得多。以去年六年级毕检成绩为标杆,比较好的是茂龙村小学,其次是新旺村小学、*村小学。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全乡教育教学质量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茂龙村小学还是乡里的“*大哥”,新旺村小学直逼“*”,*小学、*小学、*小学奋起直追,*校更在背水一战,希望小学也不甘人后,各所学校形成了一个你争我赶局面。
二、取得良好局面的法宝
1、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减少工作的随意性。
2、及时调整、充实学校领导班子,加强班子队伍的建设。
3、加强校本教研,特别是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大教学的有效性。
4、树立榜样,充分发挥榜样导向的“核变”效应。
5、严检学校常规工作,加强质量的监控,全乡上下理直气壮地抓教育教学质量。
6、以活动为载体,搭建师生比拼的舞台。
三、存在问题
客观方面:
1、学生少,教学点分散,教师编制有限,用人紧张,造成很多校本部低年级包班,教学点包班+复式教学(像*村山心教学点1——6年级连上学前班共7年班级,5位教师。这个点离校本部较远,山路崎岖,又实在没法撤并)。
2、留守儿童较多,监护人关心不够。大部分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只停在表面上,表现在:不了解自己的子女在学校的情况,回到家里对孩子的监督也不够,更不用说辅导了。
3、社会不良风气、学校周边网吧不时内耗学校的教育效果。
4、学校教育教学用房紧缺,像个样子的图书阅览室、实验室对我们来说也许太奢侈,制约教育活动的有力开展。
5、教师老龄化,干劲锐减,教法难易,质量平平。
主观方面:
1、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没兴趣,缺乏上进心。
3、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透彻,不能很好的运用新教材来进行教学,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果低。平时练习不到位,辅导的深度及针对性不够,造成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且逐级聚积差生人数。
4、代课老师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她们多少有患得患失的心态,影响了工作的热情
5、学校缺乏科学、有力的评估及奖惩制度。
6、校本教研深度、有效性不强,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滞缓。
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校本培训中体现)。
学校质量说到底其实就是教师的素质。教师教学观念的新旧,素质的高低制约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也制约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如果教师没有转变教学观念,没有深高的文化素质,就很难做到与新课程同行,会被改革的步伐远远抛在后面。“教育成败在于教师”,当前,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要转变观念,认真学习各科《课程标准》及现代教育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观,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种教学法,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派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观摩,回来上“移植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学的点滴经验,勤思考,常总结反思,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铺好坚实的基础。
(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科组活动中抓)。
教学要重视课堂教学,只有增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少甚至是拒绝无效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以往,教学停留在旧的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课堂教学变成机械乏味。教师总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学,因此课堂中教师讲得非常多,讲得非常细,“满堂灌”教学方式成为教师普遍运用的手段。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是关键。
首先,教师要备好课。一堂优质的课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还可以培养能力。备课要做到以下两点:
1.备教材,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编排体系,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思路、教法及学法。
2.备学生,教师在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应如何处理等都要充分设想。知道了学生该如何学,自己该如何教,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轻松自如,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成绩才能得到提高。
3.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去感悟,去思考,去质疑和明辨。要做教学的有心人,组织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为学生营造合作交流的空间、时间和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能以教师行为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再次,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利用好40分钟。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在40分钟的课堂中,学生的兴奋程度和思维活动的水平在不同的时间有着明显的起伏。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分配时间,复习旧知、新课探究、积累巩固、拓展延伸,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合理使用时间,详略得当,张弛有度,讲练结合,使课堂教学结构达到最优化。做到这样,我想,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学生学习负担减轻了,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以活动为载体,搭建师生比拼的舞台
教师方面:
1、展示老师的学习笔记。
2、展示老师的教学反思和精彩的课例。
3、展示老师的朗读风采。
4、展示老师的“三笔字”。
5、展示老师特色的材料。
学生方面:
1、展示学生的作业、试卷。
2、展示学生的书写、绘画作品。
3、展示学生的墙报、板报、手抄报。
4、展示学生的文娱、体育特长。
5、展示各种标兵的风采。
(四)抓牢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而学习习惯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我们要把提高学生的基础落到实处。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基础知识教师往往以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而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和教学的必要性。想提高成绩水平,基础知识至关重要。新课程的实施,我们不断地吸收新思路新理念,但教学绝不能脱离基础,从基础知识抓起,才是结合实际的教学行为。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实践证明,不会思考的人,是不会学习的。对于学生,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学生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主体的发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起促进作用。
(五)加强对学校校本教研的指导。
为了确保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我们将建议学校从以下方面选择符合本校实际的课题展开研究:
1、教师如何备课才更有效?课后应反思些什么?
2、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3、如何组织学习小组,发挥小组组内帮扶、组外竞争的作用?
4、如何检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上进心?
经初步调查,单亲母亲总数为109人(未区分年龄上限),58%的单亲原因为丧偶,离异占40%,非婚生育占2%。纳入建档立卡的单亲母亲家庭户19户19人,占全县单亲母亲总数的17.4%。单亲母亲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二、存在的问题
(一)单亲母亲收入来源单一
在的农村单亲母亲,主要经济收入均来源于农业收入,收入形势单一,这与其本身知识水平偏低、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社会竞争力普遍较低存在较大关系。
(二)缺乏资金、技能,创业热情不高
由于自身缺乏专业技能、缺乏资金,加之家庭情况的特殊性和自身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绝大多数单亲母亲的创业热情并不高,而是继续选择务农或者临时务工。
三、建议与对策
单亲母亲的问题不仅仅是她们自身的问题,而是涉及老人赡养、子女教育、家庭稳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更是事关整个社会的问题。关注单亲母亲和单亲母亲家庭是贯彻落实关爱妇女儿童基本精神的必然要求,更是体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加大扶持力度,调动内生动力
各相关部门应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帮助单亲母亲家庭的重要性,针对单亲母亲就业难、创业难、收入单一的现状,加大扶持力度,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她们就近就地就业或创业,妇联要充分发挥联系广大妇女群众的职能作用,积极利用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各级基地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引导部分有意愿、有基础的单亲母亲进入基地,实现就近就地就业,通过增加她们的经济收入,充分调动其内生动力。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综合能力
要加大宣传帮扶、关爱单亲母亲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单亲母亲,特别是贫困单亲母亲。结合各年龄段单亲母亲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开展其擅长的技能培训,如:藏织羌绣、种养殖等,还要积极为她们提供致富项目、资金、信息等多种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她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改造,树立起认同自身社会价值的意识,鼓励其提升自身社会竞争力。
高职高专 公共选修课 教学管理
为发现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加强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发挥公选课教学在高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我们以学院公选课教学与管理为研究平台,从2009年6月开始,通过发放调查表、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形式对学院公选课教学管理情况进行专项调研。现将一年来的调研情况汇总、分析如下,以供参考。
一、调查主要结果汇总及情况分析
(一)学生问卷主要情况汇总
1.课程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社交礼仪”、“口才训练”、“心理健康”、“音乐欣赏”课程热衷程度较高,分别达到83%、50%、45%、40%。这充分说明,这些课程比较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学生普遍希望增设就业指导、计算机应用、经济理财等课程。这为今后完善公选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
2.学习收获与提高调查显示,感觉收获很大的问卷占60%,说明公选课是比较受欢迎的,在科学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文化内涵和人文性传授有待于提高。
(3)学生对教学管理建议调查显示,学生获取公选课成绩的主要渠道为所在系占39%,学院网站占14.6%,获取成绩时间在新学期选课后占70%。这表明学生获取成绩时间和渠道是滞后和落后的。对于公选课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方法,有40%学生认为应灵活多样,不能搞成一言堂,多采用讨论、研究的方式进行互动式学习。有30%的学生认为,公选课考核不太严格。40%的学生认为公选课可供选择自由程度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习需要,希望新增一些时代性强,实用性强课程。
(二)教师问卷主要情况汇总
1.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改进。50%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用语言传递信息就足够了,没有必要搞复杂,这与40%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气氛不活跃的期望相对。
2.选修课程资源少,学生选择余地小。虽然课程资源已有较大丰富,但对于学生而言逊仍显不足,学生选课扎堆情况比较严重,希望学院增开更多更好的课程,以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要。
3.希望学校在硬件设备,师资力量方面给予实在的支持。一是教学场地;二是教学设备。
二、公选课建设与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一)教师资源匮乏
办好公选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关键。目前教师资源不足,部分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亟待提高。
(二)基础设施短缺
特别是教室,应加大建设力度,为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使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物质基础。
(三)上课时间与自主选择教师的矛盾
理想的选班状态应该是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教师和班级。教师试讲,学生选择,把教师推上竞争的岗位。在目前师资尚缺的情况下,竞争上岗能否推行的开,是摆在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三、加强学院公选课教学与管理的建议
通过与教师、学生座谈,结合教学与管理实践及本次调查,对我院公选课规范、现代、效能化教学与管理,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公选课程开设实行评估管理
目前公选课程开设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随意性;二是新开课程的时代意义待论证。三是任课教师资格待考量。四是对已设课程的管理缺位。为确保公选课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课程开设工作的严肃性。笔者认为,对公选课程实行评估管理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1.教师申报课程。教师申报开设公选课,需要填写开课申报书,申报书内容应包括:课程设置目的和意义、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计划书、考核目标及考核方法等。
2.组织专家评估。从教师资格、课程开发的意义、授课计划书、试讲等环节进行层层把关,为高质量地开展教学打下牢固基础。
(二)选修课程统筹兼顾,适当适量增加
目前,学院开设的公选课程包括人文社科类;艺术、体育类,课程的开设主要依据是考虑教师业务特长。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课程资源库应该得到不断丰富,使公选课真正成为教学改革的先锋,与时俱进的典范。
(三)学生选课规模适当控制与引导
学生在公选课的选修上态度不同,有的只是想混个学分,而且选存在盲目性。因此有必要选聘一些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选课。
(四)教师评价应综合考核,突出学生评议
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接收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和检验,更要接收学生的检验,而且应占绝大部分比重,教学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的评价上,充分利用学院网络系统,实现网上评教与现场座谈相结合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五)教学方式上,转变观念,大胆创新
公选课教学应该秉持教育与研究的态度去学习、去教学。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与先进的理念,提升学生的人生修养与个人气质,让学生也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成为社会经济建设的新一代高素质的劳动者。为此,教学方式上需要教师大胆尝试,科学教学,而不是将眼睛放在迎合学生的需求上。
(六)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丰富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1.教学文件制作规范完整。如人才培养计划、教学日历、课程标准、讲稿的撰写要规范、完整、科学、实用、有效,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环节。
2.教学过程的监控管理及时到位。应坚持试讲制度、听课制度及其它常规检查制度。
3.加强公选课程考核管理。公选课程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素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则是考查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公选课程的考核应该充分体现它的目的与宗旨。
教学改革需要勇气和魄力,改革需要尝试和开拓。此次调研,对师生的建议进行了梳理,让我们对选修课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应该说,目前学院公选课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下一步更深层次的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于存在的一些问题,正是在改革探索中常态的反映,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改进。
参考文献:
[1]顾国麒.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教材・教法,1995,(9).
[2]杨近.美国社区学院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长春),2000,(5):25-26.
[3]高有华.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4]丁全忠.中国教育先锋网.2005,(7).
[5]公共选修课管理规定.河北农业大学.
[6]任意选修课管理规定.大庆石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