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5 10:55:35
导语:在一年级健康教育工作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院校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二级学院。截止至2012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独立学院共有303所,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社会认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本研究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测试量表,研究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如何有效的开展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学生共5128人,其中男生2361人,女生2767人。大学一年级学生2710人,大学二年级学生2418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瑞格心理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测评软件,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在学院机房进行测试,测试的时间是2011年11月,历时一周。研究使用的量表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90个题目,分别类属9个因子,每个因子反映学生某方面的情况。这九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该量表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均有涉及,能较为准确描述被试的自我感觉,较好地反映被试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量表总分高于160分,或阳性项目数大于43个,或因子分高于2分,需考虑筛查阳性症状,综合其他相关情况,对被试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20.0对量表数据进行分析,主要统计方法为t检验。
二、结果
(一)独立学院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情况(表一)
大一学生量表总分大于200分以上的有210人,占总人数的8%;总分高于160分低于200分的学生有381人,占总人数的14.6%;大二学生总分大于200分以上的有243人,占总人数的10%;总分高于160分低于200分的学生有451人,占总人数的18.6%。从总体看,大一大二年级心理健康的学生占75%,有25%的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独立学院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
采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大学生常模[1]的差异,结果如表1所示。独立学院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上都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并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
(三)独立学院男女生性别差异比较(表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男女生性别差异,结果如表2所示。女生在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恐怖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上均高于男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敌对因子也高于男生,存在显著差异,只有偏执因子得分基本相等,不存在差异。
(四)独立学院大学一年级与大学二年级年级差异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结果如表3所示。大学二年级学生各因子分均高于大学一年级,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三、讨论
(一)独立学院大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分析
调查发现,该院学生中心理健康者占75%,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有25%,说明该院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大部分学生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加以关注。根据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分析,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敢想敢干,易于接受新事物,总体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是大学生心理也充满了种种矛盾,自我意识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不平衡,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些矛盾和冲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了消极的影响。[2](P.21-25)
根据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较,该院学生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均低于常模水平,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其实社会各界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存在偏见,往往认为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属于不受老师关注的群体,很大一部分学生经历了高考失利,加上社会对独立学院的认同度不高,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比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差。通过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分析,独立学院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家庭条件较好,社会压力相对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综合素质强,思维活跃,社会活动能力强,兴趣爱好广泛,拥有好奇心,而这些特征为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打好了基础。
(二)独立学院男女生心理状况分析
调查显示,该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上均高于男生,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敌对因子也高于男生,存在显著差异,只有偏执因子得分基本相等,不存在差异。这与大部分研究中的结果相类似。[3]从性别差异上看,女生情感细腻,敏感,情绪变化快,希望被人理解支持,依赖心理强,而男生独立自主性强,处事果断,大度,情绪不易受他人影响,从而导致女生在生活上产生更多的消极观念,心理健康状况比男生差。
(三)独立学院不同年级间心理状况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各因子上均低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差异极其显著,这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相反。[4]大一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环境适应方面。对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大一新生刚入学,各方面可能存在很多不适应,包括环境,人际,学习方式等方面。但是由于大部分独立学院90%以上的生源都来自省内,在地理环境,语言、生活习惯方面没有太大差异,离家较近,能基本适应大学生活。第二,学习方面,进入大学后,学习任务相对轻,父母也不再严加管束,学习处于放松期。第三、人际关系方面,大一学生之间的感情还处于“热恋期”,对对方充满了好奇心,同时也为自己树立好的形象而迁就忍让对方,同学间感情较好。第四、活动方面,积极参加学校班集体各项活动,热心学生会、协会工作,丰富了自身大学生活。第五、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经济压力。大二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相比大一学生要差,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学习方面,课程任务加重,开始接触专业知识,学习压力加大;第二,人际方面,同学之间的友谊已处于“磨合期”,内部开始出现一些矛盾,冲突,如不能良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将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第三,学生不再热衷于集体活动,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圈缩小了,孤独,无聊的心理开始出现。
四、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
调查研究表明,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学院可建立三级网络体系,即分别在院、系和班级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各级网络各司其职,相互沟通融合,畅通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传导通道,确保学生心理心理状况稳定发展。
(二)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积极的情绪和品质,主张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以此来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促进人格的完善。[5]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只是干预(帮助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走出心理阴影),而是关注学生的积极方面,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品质,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三)重视女生和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现阶段,各独立院校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比较重视,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而对高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有所忽略。同时,没有针对性的开展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仲稳山,李露.全国大学生scl90新常模构建问题研究[J]. 中国校医,2009,(3).
[2]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湖南:湖南人民出 版社,2009.
[3]高俊霞,石秀杰.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研究[J].唐 山学院报,2006,(1).
一、 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下发的体育卫生工作条例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1、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卫生健康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的卫生与教学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
2、使学生了解一些卫生保健常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3、开展学生卫生健康与咨询服务。
4、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不断提高其健康水平。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证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
6、 促进儿童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卫生问题。
5、动员学生家长主动配合学校进行健康教育。
三、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年级
1、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向学生传授卫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个人清洁习惯,使他们自幼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维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2、培养学生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养成早睡早起、定时定量进食,既不偏食、挑食、也不过量进食。懂得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自觉地保护环境,并懂得预防接种的好处,自觉接受预防接种。
二年级
1、让学生观察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了解儿童期的正常生长发育,并注意生长发育期应注意的事项。知道保护眼睛、牙齿、耳朵、鼻子的重要。
2、认识到阳光、空气、水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均衡饮食对身体发育的好处,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年级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中职生 心理健康 人格倾向 艾森克个性量表(EPQ)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普高落选者,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又有哪些心理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希望为中等职业学校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山东省青岛市3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15份,回收率为93%。
(二)测量工具
采用钱铭怡1999年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该量表由P(精神质)、E(内外向)、N(神经质)、L(掩饰性)四个分量表构成,共有48个项目。该问卷有较好的效度和较高的信度。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讨论
(一)不同性别的中职生在EPQ中的得分比较(结果见表1)
表1:不同性别的中职生在EPQ中的得分比较
■
由表1可知,中职校的男生和女生在E、N、L各分量表上没有差异,而在P分量表上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3),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两者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在E分量表上女生和男生虽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女生的得分低于男生,低于全国常模。这些数据显示女生的心理问题比男生更多,她们更内向、冷漠,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差。这启示我们要多加关注女生。
(二)独生与非独生的中职生在EPQ中的得分比较(结果见表2)
表2:独生与非独生的中职生在EPQ中的得分比较
■
从表2可见,独生与非独生的中职生在P分量表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T=-0.261,P=0.001),非独生的中职生得分高于独生的中职生,高于全国常模,这与以往的研究不同。在E、N、L各分量表上两者没有显著差异,但在E分量表上,非独生的中职生得分低于独生的中职生,低于全国常模,在N、L两分量表上两者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我认为导致非独生的中职生在P分量表上分高的原因可能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有两个孩子的父母更容易采取放任自流的教养方式。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大,无论生活在农村,还是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每天都为生活而忙碌,父母对于孩子只是尽力满足其物质上的需要,很少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和帮助。另外,在实际生活中,父母为了降低消费支出,在家庭生活中就要求许多资源需要与兄弟姐妹共享,在资源共享中可能就会出现矛盾,而矛盾的解决也许是由父母的审判来决定但不一定公平,又因为对父母还有依赖,这就造成孩子内心的不满和敌意却不愿表达出来,所以情绪开始不稳,变得冷漠无情,不与人接触;或者矛盾的解决是遵循强者为王的规律,这样竞争意识在他们的头脑中从小就形成了。而对中职生来说,随着学习、情感、就业等压力的增大,他们早以感受到竞争压力所带来的痛苦,因此在这样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般有性格内向孤僻、对人冷漠、常抱有敌意和较强的攻击性心理。
(三)不同年级的中职生在EPQ中的得分比较(结果见表3)
表3:不同年级的中职生在EPQ中的得分情况
■
对一、二和三年级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个年级的学生在EPQ中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在E分量表中,二年级学生的均值差与一年级学生的有显著差异(T=0.87799,P=0.05),与三年级学生的也有显著差异(T=1.05272,P=0.05),二年级学生的得分高于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低于全国常模,而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无显著差异。这说明二年级学生比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的性格外向,心理更健康一些。这可能因为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基本适应了在校的生活,逐渐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能力,而且此时学习课程的范围已经缩小,公共基础课结束,完全是专业课的学习,学习压力相对减小,他们相对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要开朗、活泼一些。但三个年级学生的得分低于全国常模,说明中职生还承担着社会舆论的压力,有悲观倾向,不愿放开自己,做事存在顾虑等心理。在N分量表中,三年级学生的均值差与二年级学生的有显著差异(T=0.81771,P=0.05),三年级学生的得分高于二年级学生的,但与一年级学生的没有显著差异,并且一年级与二年级学生的得分也没有显著差异。这也许与三年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有关,因为就业已经迫在眉睫,他们对就业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能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然而在社会实践中却发现自己在校学习的东西远远不够,要在企业中成为一个管理者或是一个技术型人才存在不小的差距。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职生就业前景仍不容乐观。特别是自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高学历的大学生就业都成为问题,中职生更是担心自己能否成功就业,并对就业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存在很多顾虑。这些因素使得即将毕业的三年级学生出现了情绪上的较大波动,如焦虑、紧张、易动怒、抑郁等。在P与L各分量表上,三个年级学生分别比较,均值差没有显著差异,但他们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这表示他们普遍存在适应性不强,不关心他人,并常抱有敌意,或者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所以常常带有掩饰性心理。
(四)专业和生源地不同的中职生在EPQ中比较未见显著差异
文科生和理科生在EPQ中没有显著差异,但他们在P、N、L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在E分量表上得分低于全国常模。这可能和他们个人的境遇有关,大多数都是普高落选者,他们的心理和面对的境况大致相同。而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EPQ中没有显著差异,这也许与青岛市地区的经济状况有关。青岛是一个发达城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家庭经济状况总体上较好,多数电子产品已经普及百姓家庭,网络的使用拓宽了农村学生的视野,尤其是随着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的发展,城镇化建设速度之快迅速缩小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因此生源地不同的学生在EPQ中比较未见显著差异。
通过此次的调查研究发现:同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平均水平比较,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暴露了中等职业学校确实应该加强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钱铭怡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32(3).
[2]教育部文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职成 [2004]8号.
1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
1.1改善工作效果
我国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设立专职辅导员,其人数比例不得低于1∶200”。由此可见,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均已设立专职辅导员,实行年级辅导员制度,即同一院系同一年级同一位辅导员管理的制度,便于管理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及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相较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大学生思想层面,重视大学生道德、政治及思想发展,着重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而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大学生意志、情感及认知发展,着重研究大学生心理活动,强调保持大学生健康心理状态,属于心理学范畴,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1.2增强综合素质
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综合素质水平存在着密切联系,即大学生心理越健康、大学生人格越健全、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越高。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较为严格,即社会交往正常、人际关系正常、意志正常、情感正常及认知正常。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此可见,辅导员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预防为主解决为辅”,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常见心理问题,症状持续时间段,功能损害较轻,利用心理教育手段及方法及时沟通提前疏导,确保学生增强自身心理素质,从容面对就业、人际交往、情感及学业等考验。
2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
2.1统一思想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负责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他人促使个体人格发展完整,但是一部分辅导员及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过于狭隘,错误认为心理问题等同于心理疾病,或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疾病诊治。因此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加大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统一思想认识,端正自身态度,摒弃错误认识,从根源上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形成高效全面、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积极引进科学教育理念,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视为保证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及提高素质水平的唯一途径,纳入建设新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战略高度。此外,大学生做到“解放思想、转变理念、统一认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及必要性,为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夯实基础。
2.2解决实际问题
有心理学家曾提出:“人们对一件事情产生情绪反应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人们对事情产生的不合理信念”。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导火索”普遍为实际生活问题,例如: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产生的怨恨心理、失恋或经济条件产生的自卑或抑郁心理、大型考试失利产生的焦虑心理等。因此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原则,加大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大学生实际生活问题为切入点,力求“有的放矢”,分年级分阶段分性别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例如:针对大一新生开设心理必修课程指导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及而积极心理困扰;针对大二或大三学生以恋爱、沟通及人际交流为切入点鼓励广泛参与集体活动掌握沟通技巧,帮助大学生切实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有效弥补师资人数的不足。
2.3重视心理预防
俗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作原则,加大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着重做好心理问题预防及筛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率,并且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导火索”普遍为实际生活问题,尤其是大一新生入?W初期,提前开展心理健康普遍性教育工作,利用党员及学生干部摸排清查存在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及有计划性开展教育工作。同时,通过组织校园活动、课外游戏及专业讲座等活动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搭建与“问题”学生平等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日趋加快,人才资源竞争日益激烈,当代青年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和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峻。而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使高职院校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如不妥善处理,将严重影响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就显得愈发紧迫和重要。
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通过以任务为驱动,以过程为导向,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实现了由“教师主体”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转变,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参考基于工作过程改革的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改革,是科学可行的。
1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特殊性的需求
1.1 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挫折感和自卑感
因为高考选拔机制的原因,高职学生的录取批次是最后一批,较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讲文化基础相对较差。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成绩优异,因高考发挥失常,无奈报读高职院校。因此从整体来看,学生思想上信心不足,精神萎靡不振,学习缺乏动力,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缺乏奋斗目标,表现出较为严重的挫折感和自卑感。
1.2 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学生对环境不满意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原中专学校或职业大学升格改制而来,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办学历史不是很长,没有财政户头,经费投入不足。高职院校的在校园环境、住宿条件、仪器设备总值、图书资料总量和更新等硬件建设方面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学生想象中的高校差距甚远。学生普遍对自己选择的院校不满意。
1.3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与高职大学生的理想有落差
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面向企业一线,这与高职学生理想中“坐办公室的白领人才”有较大差距,学生普遍心态不平衡;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历颇为担忧,而用人单位不论需要哪种类型的人才,都要求录用学历高和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更人为地加大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得比较忧虑。
1.4 高职院校的培养周期短,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
现在的高职教育,其学制最长为三年,其中至少一年时间为实习阶段。很多的高职学生在经过一年学习后就进入社会顶岗实习。而在实习阶段,学校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周期变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在一年级开设,没有考虑层次、专业和性别的差异性,学生很难系统的掌握有针对性的预防和调控方法。
1.5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起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多是兼职的行政、教辅人员。绝大部分任课教师缺乏相关专业背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缺乏了解和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也缺乏理论思考和理论升华的思维习惯。由于承担了大量的行政、教辅事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的精力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课堂渠道的“教”之外,缺乏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活动的指导。
2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2.1 适用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应该结合当代高职大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潜在就业的行业或岗位的心理,围绕毕业生适应行业岗位需要的心理知识进行研究,使其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内容。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掌握方法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2.2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在保证课堂主渠道的同时,开辟第二课堂,使学生通过参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和发展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2.3 教育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应注重日常教育的作用。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新生入学教育、晨会、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结合,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并对学生参与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指导。
2.4 自助与干预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改革,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求助方法和途径。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问题监控体系建设,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干预。
3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注定高职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应“不走寻常路”。参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方法,对其进行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对不同专业进行分析――得出典型工作任务的心理健康需求――针对需求的侧重点有针对性设计学习情景――特色校本教材开发――教学组织实施和分析。以方法能力为本位,以案例为载体,以过程为基础,完成由“教师主体”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转变。
3.1 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前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进一步完善,建成了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自助与干预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同时,结合校园文化,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文化艺术节、女生节、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心理班会、素质拓展训练、晨会教育、6S文化等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3.2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为核心
3.2.1 分层次、分专业设计教学内容和学习情境
针对高职大学生个体成长的特点,对不同层次学生有针对的设计教学内容。如一年级以环境适应、学习心理、挫折应对、人际交往为主,二年级在了解心理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技能的基础上,具备人际交往的技能,确立健康的爱情观,自觉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训练与优化,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实现与环境、社会的积极适应,三年级以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健康为主;针对专业就业岗位的差异性,科学设计了学习情境。如针对酒店专业的学生,就业后面对的是形形的客人,有时客人会提苛刻的要求,我们设计了“做情绪的主人”、“你我他――人际交往艺术”等学习情境。
3.2.2 精心编写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
目前市面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类教材,针对的群体基本是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有的虽然打着“高职院校专用的”牌子,却没有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内容多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涉及到预防和调适的内容很少。教材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不强,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研室组织相关人员,精心撰写了以心理知识为基础、以案例为载体,贴近高职大学生生活的理论实践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3.2.3 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多为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积极性不高,效果不理想。改革后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从课堂走向了多媒体教室、走向了户外,学生既可以在光影声中感悟,也可以在蓝天白云绿草中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达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5步教学法。根据教师提供的资讯或下达的任务书,学生自主制动工作计划,进行任务分工,并通过网络或图书资料查找相关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教师加以引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查询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理论实践相结合。
3.2.4 建立了双闭环多元制赏识激励型的评价体系
改革后的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为核心,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的内容包括:任务完成情况评价、任务完成效果评价、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和工作态度评价。评价的方式有:通过任务小组对任务完成情况的汇报、成员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最后综合评价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成绩。重在通过赏识激励,使学生增加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提高自信心。
3.3 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为关键
通过改革,一方面学院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宣泄室,配备了专业心理咨询师。二是通过对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理念和专业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经教学能力测试合格后方能上岗,真正成为既可上理论课,又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三是聘请企业心理咨询专家进入学院校外兼师库,定期举办行业心理学知识讲座,传授给学生最真实的行业心理知识。四是与企业共同开展学生心理课题研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彼此完成知识的升华。
3.4 以加强课外指导为保障
定期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类活动,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将参与情况记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在活动中配备专职指导老师,将任课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并给予相应的课时工资。学生通过参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外的教育指导,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和发展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关于加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索
4.1 不可一味提倡集体备课
鉴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不同的专业应凸显不同的主题。“集体备课”固然有好处,但也会消除专业、性别间的差异性。不顾集体备课的劣势,一味提倡集体备课,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集体备课坚持的原则,大家共同的看法往往被吸引,而不同的观点往往被否定。对上课对象来说,集体备课往往考虑到了同一年级的共性,而忽略了作为一个班级的个性,针对性来说是不如个人备课的。备课最重要的不是备内容,而是备学生、备方法,如果说围绕学生来备课,个人备课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可见,我们并不能因看到了集体的力量就作出集体备课是新事物的判断,在实践中,更不能否认个人备课的价值,而大力提倡集体备课。
4.2 要消除社会偏见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办学类型,自兴起以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依然存在。上至政府下至高职学院自身都要为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做出努力,准确定位、积极发展、做大做强,用事实和成绩来纠正人们的偏见。
4.3 对心理危机的干预要执行“五早”和“五个一”机制
高职院校要本着教育为本、及时干预、跟踪服务的原则,制定好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具体措施,畅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警通道,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早发现、早研判、早预防、早报告、早控制。同时要做到一名患者、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需要学院、社会、家庭三方的共同努力。只有持续不断的改进,才能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为其专业学习和个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健康教育 效果评价 指标 卫生保健
学校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是指通过全面检测、判断和保证学校健康工作是否实施成功并达到预期效果的过程。
为确保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应加强对教育效果评价工作,确定效果评价的具体指标,从而更系统、更直观的对学校健康教育进行评价。
一、学生的卫生保健知识水平
学生的卫生保健知识水平是评价学校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包括卫生保健知识的测验评分、测验平均分、达标率等三方面的指标。学校要根据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重视学生卫生保健知识的积累,从而掌握必备的卫生保健知识。
(一)学习环境卫生
1.建立良好微小气候环境。室内温度保持在20℃--30℃,室内湿度要求不高于70%,不低于40%,湿度过低可用洒水的方法补充湿度,湿度过高可通过吸湿和加强通风来调节。保持室内良好的微小气候,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为使室内空气新鲜,可打开教室两侧的门窗以形成对流通风,使用电扇、空调机械通风,迅速排除污浊空气,让新鲜空气流入。教室要使用“无粉尘”黑板,布置要简洁,要定期进行湿式清扫,做到窗户明亮、桌椅干净、墙面地面清洁,空气流通新鲜。
3.合理的采光。教室的合理采光对学生心理、生理和视觉机能都有良好的作用,如可以减轻疲劳、保护视力、提高学习效率等。单侧采光时光线应来自人体左侧,双侧采光时,光线分布均匀,不易产生眩光。所有采光窗以向南为佳,窗玻璃要洁净透明,室内墙壁以白色或米黄色为宜。黑板下缘为坐位学生的身高。当自然采光不足时,教室必须借助人工照明。人工照明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4.教室应远离环境污染区和繁华地段,以防止噪音和空气污染对学生健康的影响。教室周围应留有可供学生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场地和树木,以免影响教室的采光。为了保证学生视力的卫生要求,教室不宜过长,第一排课桌的前缘距离黑板面应不少于2米,最后一排课桌的前缘距离黑板面应不超过8.5米。课桌椅的式样、高低以学生看书时能保持良好的姿势和合适的眼书距离为标准。
(二)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1.站立姿势。站立时应像一棵松树那样正直挺拔。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到:头正、颈直、肩平、眼睛平看,挺起胸;两膝伸直,腹回收,身体重心向上提,脚跟相靠;两臂自然下垂,五指并拢紧贴腿侧。
2.行走姿势。行走时应像春风那样轻快、放松。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到:抬头挺胸、两眼平视前方,两肩持平,双臂自然摆动,脚尖向前,直线前进。
3.坐的姿势。坐的时候应像一座大钟那样平稳、端正。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到:头正,肩平,肩胛骨后收,脊柱伸直稍挺胸;两腿平行,小腿自然垂直,脚分开,足底平放地面。
(三)合理的作息时间
根据国家卫生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的《中、小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卫生标准》的要求,为防止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使学生日常学习负荷量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初高中生每日早读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上午4节课;下午初中两节课,高中2节或3节课;课外自习时间不超过2节课。初高中生每节课时间均为45分钟。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一日学习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三、四年级不宜超过5小时,五、六年级不宜超过6小时。小学生每节课时间为40分钟;自习和家庭作业时间,二年级不宜超过45分钟,三、四年级不宜超过60分钟,五、六年级不宜超过90分钟。一年级不宜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生应每天安排课间操,每周应安排3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
小学生每日的睡眠时间,一、二年级不宜少于10小时,三至六年级不宜少于9小时;中学生每日睡眠时间不宜少于8小时。以上主要考查学生个体、班级、学校整体对卫生保健知识了解和掌握的程度。
二、学生健康的意识与观念
健康教育对学生卫生保健观念的形成和改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卫生观念如何,可以作为评价健康教育作用和效率的直接指标。它一般包括:
(一)计划免疫的自愿参加率
对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小学生,保证他们的健康安全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每年配合卫生院对学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异常者及时通知家长,主动进行流脑、麻风腮等疫苗的接种,常规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100%,一年级新生计划免疫凭证入学率同样应达到100%;及时处理学生常见病,多发病及突发事件;同时,家长应为子女办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
(二)卫生报刊的阅读率
学校应主动为学生订阅与卫生保健相关的报刊杂志(每班至少一份)一、二年级每周安排相应的时间让班主任或健教老师为学生阅读或讲解;三至六年级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主动阅读,并注意提高阅读效率。
(三)对卫生行为的支持率
学校卫生是一面镜子,一张名片。营造一个适合师生生活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应制定卫生行为规范,统一学校卫生建设规章制度。班主任则根据学校卫生行为规范制定班级卫生行为准则,明确班级卫生要求和卫生值日小组以及个人卫生要求。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和运动卫生,自觉遵守班级和学校的卫生行为规范。
以上主要考查学生个体和群体对卫生、疾病、卫生保健措施的认识和态度。
三、学生的健康行为
反映学生健康行为的指标一般较为客观、可靠,可作为对学校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主要依据。它包括:
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率:学生不仅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要养成个人卫生习惯,减少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一)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霉烂变质的食物;保持餐具清洁。
(为)讲究卫生,减少疾病
在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方面,应该注意养成习惯。个人卫生方面做到“四勤”,即勤洗头、勤理发、勤洗澡、勤换衣;“四有”,即有自己固定的毛巾、牙刷、手帕、茶杯。
体育锻炼的参与率:学校应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较好的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学校还要通过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对他们的比赛进行宣传、对他们的成绩进行表扬),以此来带动其他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将对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不断增强体质,健康发展。
卫生保健活动的参加率:卫生保健是保护学生健康的有效预防措施。学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卫生保健方面的活动,重视学生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每学期开展一次卫生保健知识竞赛,并评选出“先进班级”和“先进个人”,以此来提高卫生保健活动的参与率。
以上主要考察学生对不良卫生习惯和不健康行为的认识、态度以及良好卫生习惯形成情况。
四、学生的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的指标包括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体质、患病率、因病缺课率等。学生健康状况的改善是衡量学校健康教育效果的客观指标,可用等级法或百分位数来衡量。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指标的变化不仅反映社会生活水平和卫生保健水平,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五、学校健康教育工作
【摘要】 目的:了解包头市东河区中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为制定宣传教育方法和重点教育内容提供依据。方法:对4所中学和1所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艾滋病基本知识认知尚不够全面,三条传播途径和不容易发生感染的行为认知率较高,对艾滋病防治和治疗知识认识不够,认为与艾滋病感染者交往是不安全的,存在对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的歧视态度。结论:对东河区的中学生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待深入开展。
【关键词】 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艾滋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目前,艾滋病在中国正呈现快速蔓延的趋势。青少年既是可能感染艾滋病的脆弱人群,也是抵御艾滋病侵袭的主力军,遏制艾滋病,学校预防是基础。为了解在校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2005年在东河区对部分中学学生进行了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分别对包头市第二中学、第二十四中学、包铁一中、包铁二中、包铁工程技术学校的在校学生,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等21个问题,问卷采用自愿匿名被调查者答卷的形式,对每项问题填写“是或否”和“知道或不知道”。
2 结果
本次调查5所学校共计704名学生。其中男生403人,女生301人;调查学生的年龄在14~22岁之间;中学一年级100人,二年级120人,三年级148人,四年级144人,技术学校中专生192人。调查学生掌握艾滋病知识情况见表1。表1 704名学生掌握艾滋病知识情况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我区中学生普遍对艾滋病知识有正确的认识,三条传播途径和不容易发生感染的行为认知率较高,但对艾滋病防治和治疗知识认识还不够,认为与艾滋病感染者交往是不安全的,普遍存在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歧视现象,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方面[1],可见消除社会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歧视不仅仅是提高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就能简单解决的问题,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付出比传播知识更大的努力。应在今后的健康教育工作中,一方面加大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减少由于误解和认识模糊而产生的歧视现象;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培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爱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态度和行为,为消除歧视做出努力[2]。本次被调查者艾滋病防护知识的获得大多是电视、广播和网络,课堂获得较少。目前,学校偏重文化课的教育,健康教育是一个弱点,有必要用学校教育形式,适当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和性知识讲座[3],普及艾滋病知识,提高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识水平,增强学生自身防护意识,控制艾滋病在学生中发生和蔓延。
参考文献
[1] 邱仁宗.有效而合乎伦理的遏制艾滋病蔓延的对策[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增刊):6-12.
关键词 心理适应;幼师生;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9-0025-02
心理适应指个体对环境及身心变化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状态。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幼师生作为未来幼儿园的专业教师,其心理适应状况不仅影响自身心理健康,还会潜移默化影响到未来工作对象――幼儿的发展。幼师生由于年龄特点及专业发展特殊性,会产生一些心理不适应状况,对于少数民族幼师生,更是要面对由于文化碰撞而产生的心理不适应现象。所以,关注幼师生群体(特别是少数民族幼师生)的心理适应状况,会为民族家庭教育特别是民族幼儿师范学校采用恰当、准确、适合的教育方式手段提供依据。
2013年,笔者通过对鄂尔多斯地区315名幼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幼师女生心理适应状况明显低于幼师男生;幼师生的人际适应状况与生源地有直接关系;幼师一年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最好,二、三年级较差;汉族幼师生心理适应状况明显好于蒙古族幼师生;是否独生子女对幼师生心理适应无显著影响;民族与年级对生理适应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汉族幼师生二年级时适应性最差,一、三年级接近;蒙古族幼师生二年级时适应性最好,一年级其次,三年级最差);民族和年级对人际适应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汉族幼师生二年级时适应性最差,一、三年级接近;蒙古族幼师生随着年级的增加,适应性呈缓慢下降趋势)。现就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提出教育建议。
1 加强幼师女生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幼师女生比例较大的实际情况,学校要特别关注女生特殊的心理适应问题,采取一系列教育措施帮助她们解决各种不适应的困难。要定期开展女性教育,根据女性特殊时期显著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邀请有关专业人士进行性生理心理、恋爱心理等专题讲座,还可以通过观看心理健康光碟、教育录像或者进行心理访谈等多种形式加强女生心理适应能力。配备一定数量的女性生活指导员,及时解答幼师生青春期各个阶段在生理、学习、情感、交友以及就业等方面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帮助她们自觉、有意识地使用升华、幽默等积极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自我心理调节和保护能力。在教育教学方面,根据男女生不同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要求,帮助她们克服性别劣势,发挥优势,引导她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在日常生活方面,关注女生敏感的情绪情感变化,更多地给予细腻的关怀和鼓励,及时协助她们解决难题。
当然,对于幼师学生中的男生,也要给予关注。加强学生的性别教育,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适应状态。
2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心理适应教育
首先要重视幼师一年级新生的心理适应情况,给予他们足够的社会支持。要帮助他们熟悉学校的环境,与老师、同学建立起正常的人际关系,向他们讲解幼师的职业特点、发展前景、专业要求等内容。通过正规科学的入学教育,减轻他们之前的心理焦虑,使其尽快适应学校生活,融入大环境中。幼师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转折,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将极大地影响到新生对新环境的适应。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与个体的入学适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对寻求心理咨询的新生进行的干预研究表明,通过向个体提供社会支持,有效地降低了其身心症状的严重程度。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到,学校加强对一年级新生的关心和关注,将有助于他们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他们缓解压力,较为轻松地应对各种新的变化及挑战,更有利于幼师新生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要做好幼师即将毕业的三年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缓解他们即将毕业的来自学习、就业方面的心理压力,提前进行职业辅导工作,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及时地为学生提供信息与建议,搭建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平台,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如组织大型校园招聘会或者人才推荐会,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各种条件和机会。
第三,不可忽视“二年级现象”。二年级是学生心理状况处于“最低谷”的阶段,也是各种心理不适应集中出现的阶段,学校及教育者要正确、及时地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学生学习动机培养。新入学时对新课程的新鲜和谨慎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步减少;二年级时学习难度增加,所以教师要多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兴趣化引导,激发他们对学习课程的兴趣,有兴趣才能激发学习的热情,这是消除其学习适应状况差的最有效的方法。二是加强教师及辅导员对二年级学生的关注。这个年级往往最容易被教师忽略,导致他们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师及辅导员要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还要多包容他们,帮助其找到幼师学习和生活的落脚点。三是安排组织青春期生理知识讲座,帮助学生解决该时期特殊的生理及心理变化引发的不适应和困惑。
在分年级进行适应性教育时,要结合不同民族在不同年级表现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
3 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体,和谐的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感染作用。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建立起各民族和睦共处的优良氛围,能帮助不同民族的学生实现相互沟通和了解,实现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和谐共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各民族师生亲如一家,缓解学生远离家乡、在陌生新环境下的不安和不适应,也会缓解他们入学学习、生活和毕业就业压力。历史事实表明: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对外来民族文化的吸收和学习。蒙汉民族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应当克服种种学习和生活的不习惯、不适应,抓住机遇与多民族同学共同学习和生活,要树立开放意识,通过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其他兄弟民族的先进文化、先进理念和优秀传统,丰富自己的知识,开启自己的智慧,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增强本民族的发展实力,使本民族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创新。
具体而言,要从蒙族学生的特点出发,尊重他们的民族文化和信仰,多与之沟通、交流;组织各种联谊会、比赛、文体活动,为蒙汉族幼师生提供彼此认识和了解的机会,搭建各民族学生交流的平台。特别是在蒙古族传统节日,要为他们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他们觉得在学校里民族差别并不明显,各民族文化不冲突。还要为蒙族学生配备专门的蒙古族生活指导员,并针对性地开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安排蒙族学生参加各种汉族文化展览、讲座等,使之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汉族文化。
4 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幼师生心理适应能力
首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传授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缓解自身压力,引导他们学习正确处理和解决各种矛盾与冲突的方法,形成正确的心态,冷静面对自身青春期生理变化,适应幼师阶段新课程的学习,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和择业观。
其次,在其他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要根据学校及社会的实际状况,将心理健康的思想有意识地渗透在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和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中,以提高幼师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特别是进行心理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相关课程教学时,结合有关章节的内容进行正确引导和示范讲解。
第三,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加强幼师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助于幼师生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幼师生多为初中阶段的“差生”,与同龄人相比,他们大多数不自信,自卑心理也是导致适应不良的重要原因,所以应努力帮助幼师生重新树立自信。团体辅导,是通过交互作用的方式,模拟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景,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认识、调整、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促进自身发展和完善的一种咨询方法。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重新认识自我及他人的关系,增加学生间的了解和交流。同时,对增加班集体凝聚力,促进学生合作、师生互动有着重大作用。
第四,就幼师生个人提高心理适应性而言,要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进行。
认知方面:要让幼师生能对自我有正确的认知、评价,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调整自己的适应能力,遇到困难和问题能选择用积极有效的方式解决。特别是在学习、择业方面,正确定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更好地适应各种变化。
情感方面: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积极的情感,学习、生活有热情,有正义感和责任心,面对困难和挑战能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和处理,增强抗挫能力,学会坚强勇敢。
行为方面:在积极认知及情绪指引下,生成恰当的行为方式,杜绝冲动、盲目的行为,提高个人适应能力,与老师和同伴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掌握有效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自立能力。学校也要为幼师生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体现个人价值,提升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巍.关于城乡大学生差异性的思考与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2).
[2]司秀玲.大学新生的角色适应与心理健康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8(4).
[3]李怀宇.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J].贵州民族研究,2006(4):133-139.
[4]李辉.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学术探索,2002(1):19.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下发的体育卫生工作条例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1、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卫生健康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的卫生与教学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
2、使学生了解一些卫生保健常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3、开展学生卫生健康与咨询服务。
4、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不断提高其健康水平。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证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
6、促进儿童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卫生问题。
5、动员学生家长主动配合学校进行健康教育。
三、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年级
1、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向学生传授卫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个人清洁习惯,使他们自幼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维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2、培养学生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养成早睡早起、定时定量进食,既不偏食、挑食、也不过量进食。懂得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自觉地保护环境,并懂得预防接种的好处,自觉接受预防接种。
二年级
1、让学生观察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了解儿童期的正常生长发育,并注意生长发育期应注意的事项。知道保护眼睛、牙齿、耳朵、鼻子的重要。
2、认识到阳光、空气、水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均衡饮食对身体发育的好处,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年级
1、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并掌握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方法。
2、教育学生交通安全知识,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了解自身的发育及运动对身体的好处,教导学生安全用电,并知道触电急救的方法及小外伤的处理。
四年级
1、使同学们熟记急救、火警、盗警电话号码,在遇到急救病人、车祸、火警等急救、意外事故时,懂得如何打电话。
2、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知道人体需要的营养素,知道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3、懂得体育与健康常识:运动前后的注意事项;过量饮水也会中毒;玩与心理健康;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五、六年级
1、使学生理解健康的概念,培养健康的意识行为,懂得预防食物中毒的方法。
2、让学生了解适时、适体的穿着有益健康,引导学生培养朴素、大方、适时的穿着风格。
3、使学生认识吸毒的危害,教育青少年千万不要因好奇去尝试吸毒。
4、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标准使自己逐步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看待自己身上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参与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兴趣,并懂得如何自我保护。
5、了解环境卫生的重要作用,懂得爱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
6、让学生了解学校健康促进的内容,并在行动上支持和参与学校健康促进活动。
四、工作重点
(一)加强健康教育。
1、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做到有计划、有教师、有教材、有课时、有教案。
2、为学生提供心理、生理卫生知识教育服务。各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培养少年儿童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
3、重视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开展高年级学生青春期卫生讲座,并配合录像、挂图等,使讲座内容丰富多彩,通俗易懂。
4、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坚持每周"大扫除"制度,着力培养学生卫生习惯,做到常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不喝生水,不随地吐痰等,确保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0%以上。
(二)着力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1、在硬件上,校舍、采光、厕所、桌椅配置等均达到国家标准。在软件上,政策落实,制度到位,急救、防灾有预案,卫生服务优良,档案资料齐备,实行依法管理。
2、通过宣传教育,让全体师生懂得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避免在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环境(如大雾、灰尘、噪声等)中进行体育活动等。
3、学生个人卫生做到头发整洁、无异味;指甲勤剪;面、耳、颈干净;衣服鞋帽整洁、无异味。教育师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注意合理的营养和饮食卫生,较为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自觉做到不吸烟、不酗酒、远离。
4、搞好健康教育宣传橱窗,印发健康知识宣传资料,利用学校媒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组织厕所消毒等工作。
5、开展环境卫生评优活动。各班划分包干区。每天由专人检查,当日整改。打分结果公布。积极开展“讲卫生、增进健康”的知识竞赛活动。使我校的健康教育工作持之以恒、不断深入。
(三)做好预防工作。
1、做好常见病的防治工作,以取得好的效果。
2、加强学生视力保护工作。以“防近”为中心,定期检查学生的用眼卫生,及时掌握学生视力动态,努力提高眼保健操的质量,积极改善学校卫生条件和设备,保证教室有良好的采光和照明。对近视新发病率及假性近视及时督促矫正,随堂纠正学生读写姿势(一尺一寸一拳),不疲劳用眼,按时下课,保证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
3、做好传染病控制工作。积极配合疾病预防部门抓好传染病监测控制,落实好校园消毒、杀虫、灭鼠和注射相关疫苗等预防措施,严防传染病传入我校。如发生疑似传染病疫情,应立即向县疾控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以便及时调查处理。
4、认真监督学校饮水卫生及食品卫生,开展经常性的食品卫生检查以及对外购食品的索证工作,杜绝食品卫生事故发生。
五、具体防病措施
近视、沙眼、蛔虫、龋齿、营养不良、贫血等常见病的预防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今年将继续督促患有近视眼、龋齿以及营养不良、贫血等疾病的学生尽早治疗和矫正。
1、近视:对4.8、4.9近视学生、督促他们做好眼保健操,纠正不良的读写姿势,不疲劳用眼,注意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减少肉及糖的摄入。对4.8以下的近视学生除注意以上几点外,还要及时督促到医院治疗。
2、龋齿、使用保健牙刷、氟化牙膏,注意刷牙方式,养成睡前刷牙习惯;少吃甜食,坚持氟化泡沫治疗,做好体检后恒牙龋齿修补的督促工作。
3、沙眼: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不与家人共用生活用品,一经诊断出患有沙眼,即督促学生到医院治疗。
4、肠道蠕虫:督促学生饭前便后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一经查出便为其进行驱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