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居住建筑

时间:2022-06-10 10:01:43

导语:在居住建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居住建筑

第1篇

[关键词]现代 住宅 居住建筑 品位 艺术 个性

中图分类号:TU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124-01

一、现代居住建筑的定义

现代建筑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现代建筑包括20世纪出现的各色各样风格的建筑流派的作品;狭义的现代建筑专指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现代主义建筑。而这里的现代建筑是指近十几年内出现以及大家多接受的现代建筑。而现代居住建筑顾名思义只是人们日常所生活居住的空间,这里泛指住宅建筑、后来而兴起被年轻人所喜爱的酒店式公寓、以及民宿酒店客栈。

二、2003-2008现代居住建筑的发展

中国现代居住建筑的发展每个人经历不同但整体却大致相同。这里以我为例。2003年我上大学。那时候我与爸妈住在三室一厅的住宅楼。记得小时候住在类似现在公寓的零居室,不同的是厨房和卫生间是公用的,过的是邻里相熟和美的日子,楼房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鸳鸯楼”。慢慢的,家庭成员之间以及与他们之间的私密性问题占了主导。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独立的空间。慢慢改善的是叫做“合住户”的形式。就是两家或多家合住再一套住宅,共用厨房以及卫生间。再经过发展形成了独立的住宅形式。一家人住在一套居室内,单一空间或者多空间。

那时候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的需求主要体现在适用、安全、舒适这三个基本特点上。记得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我的欣喜若狂。父母则喜欢方正南向的房间。于是这些需求引导了住宅市场。各种两居室三居室上市,空间使用功能基本是完全统一的好用南向阳台生活阳台。外观是砖墙加涂料,对于生活再二线城市的我来说。住宅形式基本以4~6层的多层为主。人们欣喜的享受着自己的独立空间。即使是一家人公共共享空间的客厅,似乎刚开始也不是那么重要,也是后来才出现在住宅设计中。所有的一些似乎都围绕着空间的改变增加与扩大。

那时候就酒店标准间也全部都中规中矩,都是统一的模式。豪华些的自带大套间。尺度似乎也是衡量奢华与否的唯一标准。

三、2008至今现代居住建筑的发展

毕业后我只身来到北京投身建筑行业。这个时期现代建筑和以往的建筑比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并要同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格罗皮乌斯说:“我们正处在全部生活发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的工作最要紧的是跟上不断发展的潮流。”

(2)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密斯・范・德・罗说:“必须满足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和功能主义的需要。”勒・柯布西耶则要求“一切都建立在合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

(3)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格罗皮乌斯在1910年即建议用工业化方法建筑住宅。密斯・范・德・罗认为:“建造方法的工业化是当前建筑师和营造者的关键课题。”勒・柯布西耶则努力发挥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性能。他们在使用这些建筑材料方面,树立了许多范例。

(4)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密斯・范・德・罗说:“在我们的建筑中使用已往时代的形式是没有出路的。即使有最高的艺术才能,这样去做也要失败。”格罗皮乌斯说:“我们不能再无尽无休地复古了。建筑不前进,就要死亡。”

(5)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综上所述,现代居住建筑的特点也同理可得。

(一)居住功能多元化

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住宅的要求也就从原来的满足居住功能的方面转变得更为多元化,由满足生存发展向享受型功能过渡。现代住宅建筑设计在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之外,还要具有供住户娱乐、健身、学习等诸多具有发展空间的功能,以达到住户居住享受的标准。

像是社区的会所酒吧游泳池,幼儿教育设施都是一个居住小区的基本必备条件。甚至是家政服务和管家的服务。

(二)住宅设计个性化

目前,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类更加个性化的发展,因此住宅建筑设计要求也就变得更个性化,不同群体所要求的住宅设计条件差异性十分巨大,居民个性设计要求也是整个住宅设计所需重点考虑的关键,住户对住宅建筑设计的要求根据年龄、家庭成员组成等因素存在诸多的个性化要求。比如高年龄层次的人偏爱欧式新古典,于是英式建筑,法式建筑,意大利托斯卡纳建筑,赖特草原风的居住建筑拔地而起。而年轻人更偏爱韩式日式后现代主义甚至工业风格,于是公寓loft如雨后春笋。夸张的造型和醒目的实际得到大部分年轻群体的喜爱。

(三)住宅设计信息化

科技时代的到来,诸多信息化、科技化的产品投入到市场中,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影响并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因此,住宅建筑设计也要求更多的信息化元素,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理论、设计内容等方面不断更新现有知识储备,积极的吸收先进信息化设施和设计理念,使之融入到住宅建筑设计中。门禁系统,声音系统自动化系统,高科技也代表了高级及高层次。

(四)空间设计多样化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目前住宅建筑设计要求已经由原本的平面空间转向更为广阔的三维空间,居住空间变得更为灵活,复式、跃层、错层等住宅建筑模式已经得到更多的关注,建筑空间设计变得更为多样化。方正的空间依旧得到大部分人的喜爱,但是异形以及圆形弧形曲线形状的空间更加个性,并且充斥着无限的设计灵感和设计空间在其中。对于这部分人而言,朝向有时候甚至都已经不再重要。乐活的心态更加重要。

随着一线城市人口压力增加,经济发展,用地紧张。一种总价低但是外观炫目的酒店式公寓住宅项目逐渐兴起。这种零居室的小户型自带厨卫,适合打拼的单身青年和小两口居住和过渡使用。

而高层次的人偏爱的豪宅及别墅近几年也突飞猛进。甚至不往郊区发展而偏向于市中心。而大面积的平层高档住宅也充斥着一线城市的市场。

四、现代居住建筑的多样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快,每年的住宅建筑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住宅设计还没有形成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好的模式,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做到精心设计,充分利用自然能源进一步发展,为业主们提供更方便、合理的住宅环境。在设计实践中,我一直试图运用现代设计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做出优秀的设计作品,满足个年龄层次的需求。既能保证功能空间的舒适,也能满足视觉的醒目与个性的展示。

拿一个本人设计的方案举例:2009年:奥运村乡住宅项目(未建成)

同样的地除了两款不同类型的方案,年纪在40岁往上的长辈领导以及甲方都偏爱古典类型方正空间的方案。咨询了18-30岁之间的年轻人,喜欢略带文艺的方案,有一些工业化的感觉,户型也比较有趣味。多样化是居住建筑发展的新方向,新思想新样式被接受也是社会发展的进步。但一切都依存于根本。至于对各类型居住建筑的评价,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我们觉得,建筑和环境是现在人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在倡导建筑多元化的同时,还应该保持对普遍审美情趣的追求,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进而实现建筑与人及自然的健康和谐发展。

以上作品只是鉴于自己对现代居住建筑的理解和感悟而进行的实践尝试,其间会有许多不足,希望得到同行能与批评指正,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第2篇

本文从空间的层次来解析居住建筑,三个层面:功能空间、心理空间和行为空间,对创作中空间界定进行总结,使它有条理,并系统化,对居住建筑的设计进行全面的认识。突出空间在居住建筑中的地位,为居民创造出更适合的住所。

关键词:居住建筑 空间 层次 要素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space level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three dimensions: functional space, psychological space and action space, the creation space defined were summarized, so that it is organized, and systematic, on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for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Prominent space in residential building status, for the residents to create a more suitable shelter.

Keywords:Residential Building space Level Elements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居住建筑的现状

居住建筑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物质条件,是家庭的物质载体,也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物质消费资料,它可以满足人们生存、发展以及享受等多层次的需求[1]。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良好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在近代,机能主义理论,对城市设计、居住空间的影响非常大。在二战之后,这个理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主导了欧洲及美国大部分城市的开发,并提供了快捷和经济的营造方式,使得住宅产业化成为趋势。但偏重于效率的考虑,造成都市中建筑与空间环境的分离。欧洲传统城市的形式中,在密集的建筑物当中分割出道路与广场,形成传统都市中的,将各散乱的部分连成一体,形成公共空间结构性。罗马的Navona广场区域的街道与广场,就是由建筑体分割出来的(如图1)。

图1罗马Navona广场

二、居住建筑空间的层次关系

对空间概念的演变及空间体系的形成作阐述,论述建筑理论中空间和空间体系的发展,以建筑空间体系理论为依据对居住建筑进行剖析,提出三方面的空间:功能空间、心理空间和行为空间,居住建筑与城市关系进行分析,更广地看待居住建筑空间。

1、 空间与空间体系

虚拟空间,从某个学科角度,分成了有特征的构成,多学科的渗透,使虚拟空间变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空间复合体。当空间开始被形式要素捕获、围起、塑造和组合起来,建筑空间也就形成了,自然,建筑物就成为了空间的一种体系。吉迪翁在以“各种空间的概念化”为主线的建筑史中提出三个阶段:一、最初的建筑空间概念是同产生自各种体量的力、体量间的各种关系及相互作用有关;二、罗马万神庙的穹顶标志着挖空的内部空间也被等同地纳入空间的概念;三、空间内同时空间所涉及的因素也更加广泛[2]。各种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建筑理论中对空间有了更深的认识。于是空间向深层次发展,形成有特性化的各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肉体行为的功能空间(Functional Space),整合人与自然的“有机”环境;直接定位的心理空间(Psychological Space),使人认同其自身;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行为空间(Action Space),使人完全隶属于社会及文化的整体。居住建筑作为人类最早产生的建筑类型,空间体系理论必然有着突出的发展。

2、空间体系与居住建筑

我们对空间感兴趣,是我们在对空间不间断地划分并界定,对自已与周围有了更丰富的了解,将自已的存在引到更深层面上。建筑是场所的载体之一,建筑师通过空间的组织为场所创造条件,通过对场所精神的诠释实现空间场所,再由使用者在空间中的活动、体验,对场所再次诠释,决定空间成长为场所。当空间被认可了,注入了人的情感与经历,空间才真正演变为了场所,实现由形向意的飞跃。虽然拥挤和狭窄的居住面积让我们经历了痛苦与不便,也使我们更加向往着广阔的户外天地。居住空间的营造成为竞相追逐的焦点,人们想方设法地利用每一处空间。随着人均居住条件的提高,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心理空间,注重环境的视觉效果。于是色彩、造型、绿化和装璜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以达到赏心悦目。而单单心理层面上的满足,并不是最终的,只有达到行为层面上的深度,空间转变为了场所,才能达到最终目标。

3、居住建筑与城市空间

住宅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和城市的关系就像叶与树一样,相似并相关。城市纷繁多样的结构体系在住宅区内得到体现,而住宅的单一模式也会反映出城市的无趣。居住建筑中,住宅、街道、社区和城市构成了居住的各构成阶段。在城市之中,一个开放和多元的体系,理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个人与公共领域的衔接,对居住建筑的设计尤其重要。正是在这一系列空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影响中,才使住宅显示出活力。用开放与封闭,隔与融的的处理会让城市和住宅良好地发展。透析城市的结构和形式,为居住空间的塑造提供更多的思路。为了避免这种划分和界定所可能带来的空间整体性的缺失,我们在交往空间设计时要根据交往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来合理安排不同层次的空间与环境,实现空间的融合、整体统一与多样性[3]。

三、居住空间层次的构成要素

交往空间的层次划分是根据人的活动范围、开放程度与相应空间距离而人为划分的[4]。对居住空间的界定要素及特点进行剖析,通过三个不同层面:功能空间、心理空间和行为空间对居住空间分析,探索对居住空间的界定途径与方法,提升居住空间的使用效能。

1、居住空间多层次要素的界定与特点

空间的界定总是与实体要素相联系,实体要素在抽象上,降为二维元素时,不外乎是三种元素:点、线和面,它们之间的组合将对空间作进一步的划分。点,作为最简洁的元素,有一种强烈的向心力。线,元素作为点运动的结果,有着很强的序列性。面,限定着实体的形式和空间的三维,每一个面的属性(尺寸、形状、色彩和质感等)以及相互的空间关系,将决定这些面的形式具备特征,及相关的空间质量与特征。这样三者的组合变化给空间各层面的界定,带来多样化的解答。在建筑物中,建筑构件占据一部分空间,家具和器皿等,将它分割成更小的空间,共同完成室内空间的界定,外部与植物和建筑小品等完成空间的塑造,不同功能的街道类型也将产生界定的效果。

2、如何界定居住空间的各个层次

根据居住行为形成的空间包括三个方面:功能空间、心理空间和行为空间。下面将其进行归纳,提供思路,有效地实现居住空间。

(1)功能空间(Function Space)

住宅,可以为居住者提供可靠的庇护,保护生命和财产,抵挡多变的风、雨、烈日和严冬。现在,住宅多向于社会竞争而求得的自我发展空间。因此,设计住宅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每个人的需求,更要从大部分人的利益出发,合理利用资源和财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a、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合理利用土地

自然界中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有限,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慎重对待有限的土地和其它资源,合理而充分地利用它们。在住宅中,为了节约用地,在加大进深的同时,还要满足房间的通风、采光等需求。适度提高容积率,是节约用地比较好的措施。举例江浙民居天井的利用。

图2带天井的江浙民居

b、改善不利于居住的空间

对于高层住宅,常用的方法是底层架空或部分架空,使底层的居住面抬高。顶层,也是住宅楼中较为不利的部分,通常将顶层处理成跃层空间,并结合退台留出较大的室外活动场地,来改善顶层的居住空间质量。锯齿形,大进深加天井,可以解决东西方向上空间的利用。入口前室是入户门到室内的一个缓冲,可提高住宅居住的质量,使空间从公共性——半公共性——私密性过渡,很好地解决视线干扰和心理安全问题。

c、居住建筑的灵活性

现在的居住需要个性化,这部分需求的满足只能依靠住宅实体与空间的自我调节,也就住宅的灵活性。柯布西耶在马塞公寓里运用了“酒架”理论。他把住宅结构视为一个架子,每个套型单元象一瓶瓶酒一样放在架子中。套型单元是固定的,但在概念上其内部是多种多样的,就象一个酒瓶,形状和尺寸虽然不变,但里面的酒却是各种各样的。

图3马塞公寓

(2)心理空间(Perceptual Space)

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取与外界的接触,感受空间的条件和尺度,并对空间的各种特性作出评价,从嗅觉、听觉到视觉、触觉感知空间的直接信息。

a、形体给人的张力感受

在空间概念中,产生各种体量的力,以及体量之间的各种关系。如宏伟的金字塔、高耸的方尖碑。这种形体依靠自身表面纹理及形状的曲直,产生一定冲击力。单个形体而言,其体量的视觉张力有着大小的区别,弧状的形体所产生的张力为最强。通过互相之间的组合,张力较差的形体也会获得较强的视觉张力。颇具动感的弧形形体与规整的直线形体结合,也可以产生令人难忘的韵律。

b、形体的层次性

在考虑形体视觉张力的同时,也要考虑形体对视觉的缓冲与调和。在高大建筑之前为避免形体产生压抑感,在其前建低层的建筑来缓解视觉压力,并与人的尺度相协调。

c、景观园林绿化设计思想

传统的古典园林思想,对居住建筑的景观设计有着指导意义。园林中各元素的布局、组景、配置将居住与园林巧妙结合,对现代居住空间的塑造有着思想和手法上的指导作用。山石、水岸、花木等景观要素与建筑实体是园林设计的主要元素,通过它们的结合组织空间,进行景观创作。按组合形式的不同,院落大致可分为庭院、小院和大型院落。

d、标识性的符号

在空间心理层面的创作中还要涉及到一个要素,那就是符号。作为某种含义的简化替代物,符号所起的标识作用是巨大的。在居住建筑中,运用形体符号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协助实体完成对空间的良好界定。而符号的来源不只是形体方面的,从语言上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名称,在居住建筑中日益受到重视。

(3)行为空间(Existential Space)

a、再现传统居住空间的类型

在探求创新的同时,我们有必要仔细考察一下历史留给我们的东西。整齐划一的工业化标准住宅,虽然人们获得了居住面积的扩大和相关设施的改善(如采暖、供水等),但是单调的居住模式带来了新的居住状况的“简陋”。传统居住空间类型的再现,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它恢复了城市形态的连续性,延续了城市的特点。从居民的角度来看,它让居住行为的时代变迁过程成为一个渐变过程,而非突变过程,从心理上和感情上为居民和住宅之间建立了联系的桥梁。

b、居住的体验与履历影响

居住是人生来就开始经历、体验的行为,住宅从建造开始就接受着每一个人的感受和比较,并在每个人的意识中积淀着居住场所模式的现实形象和理想梦想。如果说被保留下来的传统居住空间是历史的客观反映,那么每个人的居住履历则是以印象、记忆对它作出的主观反映,两方面相辅相承。以住宅为中心,与居家生活相关的周边都市设施、就业状况、住所的变迁构成了居住履历的核心内容,影响着个人对住宅形式和空间的价值观,进而将居民划分成不同类型的群体。

c、时尚与舆论的导向影响

时尚的潮流、舆论的传播都左右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并进一步影响与这一事物相关的各个专业领域的发展。随着住宅商品化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居民被关心程度日益增加。大众传媒成了主要的信息渠道,设计精美的彩页广告纷纷闯入居民的生活中。一个成功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会被舆论快速炒热,进而成为一种“标准模式”,影响居民在住房选择方向,也影响着开发商的决策与建筑师的设计创作。

四、居住空间要素的界定

1、空间在居住建筑空间中的界定

当一幢建筑处于一定的周边环境中,必然要考虑它所处的地位、应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周围空间所产生的影响,而一幢建筑的角色是由它与周围环境中各因素的关系所决定。自然环境是由天地中的自然元素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构成人类存在的基本内容,可见人类存在的基本内容的源泉就在自然环境之中[5]。作为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居住建筑处在两种尺度空间的交汇点上。

(1)由外部出发考虑空间的设计

住宅的立面不再是一个薄片,而是理解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空间,利用实质的空间形式实现过渡。在设计中采用突出的门廊以形成城市尺度和住宅尺度之间的过渡,门廊突出在建筑之外,形成一个小空间,不仅标示出入口,使立面立体化,还能使通长的板式建筑在视觉上获得层次。

(2)由内部出发考虑空间的设计

半公共空间是住户私密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连接部分。在早期设计的半公共空间倾向于创造社会交往用的外部空间,设计一些形式便于居民聚会的空间,但由于缺乏社会学和城市实践的根据,使人感到是建筑师强加于人,很难创造自发的活跃气氛。因此,单靠建筑环境不能导致社会关系的建立。需要结合城市集合住宅设计,关注半公共空间与街道的关系,关注半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关系。

2、空间在首层设计中的应用

居住建筑的首层设计至关重要,在那里将决定空间内、外的衔接方式以及融与隔之间的平衡程度。

(1)底层空间凹入与凸出的变化

底层界面凹入,可以依靠上层界面限定出一个具有一定围合感的空间。人处于此空间中,有一定的安全感、蔽护感,有被吸引、容纳的感觉,与建筑和外部空间都有一种亲切的感受。开放的场地比较适合从街道开敞、公共的空间向另一个开放性较低的空间进行过渡。底层界面凸出的形态会削弱两侧空间的联系。通过附加的凸出空间可以对底层住户在心理、生理上起到保护的作用。如图4

图4 底层突出空间廊架

(2)基面的抬高或下沉变化

通过竖向交通如踏步和坡道等,使基面抬高或下沉,产生一种流动的空间,并使两种处于不同标高的空间发生角色上的变化。处在高处的人会感到一种对空间的控制力,进而使自己与空间产生认同感。

(3)通透形体

在建筑体块的一定部位镂空,形成局部的通透,空间组织与景观方面可以起到特殊的作用。这种处理手法,就是要形成“门”的形象,使人感受到空间的内、外之别,从而让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感受。

3、空间应用于立面设计

居住建筑的立面设计当中,以阳台、窗、空调机位、构架和屋顶对空间的影响较大。它们在各方空间的交汇点上,决定着空间的过渡性,以及对视觉的影响,因而在各个层面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阳台所界定的边缘空间由于其视野、采光等方面的优越性,南向的阳台从简单的生活空间正转变为各种用途的空间。北向的阳台多作为厨房,可减少油烟对其他房间的干扰。窗作为内外视线交换的通道,形式也日益多样化,成为人们向外界展示的渠道。以其开口方式、排列形式和细部处理表达着建筑的性格,从而影响人在小尺度范围内的空间感受和对环境的领悟。

最后,在我国过去的住宅设计按标准图来建造,以不变应万变,造成了许多问题,现在该是以万变应万变的时候了。每位建筑师都应以自己的手法来解释居住的形象,并不断完善这个形象,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居住建筑,满足人们的多层次需求。

参考文献:

[1] Rogers Richard.Cities for a Small Planet[M].London:Faber& Faber,1997.

[2] (挪)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 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第3篇

关键词:建筑技术;安全质量;管理制度;解决措施

0引言

人类建筑的雏形就是一个空间,一个具有挡风遮雨功能的居所,这个居所的安全可靠性直接关系到人身和财产安全。然而多年以来,新老建筑的质量安全事故频频发生,触目惊心。管理部门、设计人员、技术人员从频发的事故中总结建筑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建筑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立项、设计、开工、建设、竣工、装修到使用,牵涉到房产开发部门、规划设计部门、监理部门、施工部门、室内设计部门、物管部门以及使用者等不同的群体或个体。住宅的安全质量,关系着民生大计。将民众安全放在第一位,从接二连三的住宅楼房倒塌的废墟上找出事故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房屋安全质量隐患。

1居住建筑安全质量问题的原因

提高居住建筑的安全质量,给人们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保障人民的居住安全利益,就必须对影响居住建筑质量安全的因素进行合理分析,对产生质量安全的隐患采取有力的管理及技术措施。从建筑技术的视角分析,造成当前我国居住建筑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一是建筑设计阶段方案设计不当;二是施工阶段管理与技术手段不当;三是使用阶段物业管理及后期维护不当。

2避免居住建筑安全事故应采取的措施

2.1设计阶段的居住建筑质量控制

在设计阶段,检测报告、技术指标、设计任务要求对于房屋的安全质量都有相当大的影响。有统计显示,全国各地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主要集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使用的小区,其共同特点都为砖混结构。从建筑技术的角度分析,砖混结构的房屋承重结构是钢筋混凝土楼板和砖墙体。砖混结构的房屋设计关键是房屋的整体功能性设计和房屋的构造设计。建筑设计师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应尽量做好设计前期调研和可行性研究,以尽量满足各用户对使用空间功能的使用要求。否则房屋建筑交付使用后,各业主会根据各自的需求对室内空间进行改造。而空间改造只有在非承重墙体上做文章,才不影响房屋原先的设计刚度和稳定性,一旦动了砖混结构的承重构件,建筑本身的安全系数就已在使用前大打折扣。以承重砖墙为主体的砖混结构建筑,在设计时应注意:一是在结构主体构件的设计上注意砖混结构建筑体型宜规整;内横墙间的距离不能过大,且横墙间距尽量均匀布置,上下对齐门;窗洞口应排列有序且不宜开得过大。二是在构件的选择和布置上除了考虑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等要求外,还要满足耐久性、耐火性及其保温隔热、防潮、表面装饰等构造要求。建于地震区的房屋,要根据防震规范采取防震措施,如设置构造柱、圈梁配置拉结钢筋等。以自然客观条件为前提,选择合理可行的建筑设计方案和构造处理措施,是加强居住建筑质量的先决条件。

2.2施工阶段的居住建筑质量控制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存在着大量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如决策、设计、材料、环境、地形、气象、施工工艺、施工方案、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施工人员素质等。施工阶段的建筑质量控制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阶段。施工人员的素质高低及质量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选择高素质的施工技术人员,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有力措施。《房屋建筑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预控机制有效性的关键,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按防治措施逐条实施,可以大大减少质量通病的发生率,从施工技术手段方面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建筑工程所需的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好坏也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在施工现场,施工管理人员严把材料和设备关,凡是没有产品出厂合格证明及检验不合格的材料和机械设备,均不得进场。应从施工现场管理方面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合理而正确的施工组织设计,也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必要条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客观条件选择合理的符合现场条件及工艺要求的施工方法,符合国家有关施工规范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规定,与施工机械设备和施工组织方式相适应,才能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砖混结构又称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因为砖混结构的主要承重结构是砖墙,所以砖的形状及强度就决定了房屋的强度。在施工过程中选择形状规则的砖,强度高的砂浆,并保证灰缝的均匀度和饱满度,就能确保砖砌体的高强度,从而保证房屋的耐用年限。综上所述,影响房屋建筑质量的因素中管理因素和技术手段在房屋工程质量控制中显得尤为重要。高质量高标准的技术手段和技术装备是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的先决条件,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企业严格的技术管理和控制。

2.3使用阶段的居住房屋质量控制方案

使用阶段的居住建筑的质量控制有三个方面:一是房屋自身质量问题,由于设计阶段方案不合理或施工阶段的管理和技术原因造成的建筑本身存在的质量问题。二是建筑使用过程中业主私自拆改加建主体结构以满足个人使用要求而造成的整栋建筑质量安全隐患。三是意外荷载,如滑坡、煤气爆炸等造成的安全质量问题。针对第二点“人为因素”造成房屋的安全隐患,相关政府部门应定期采取措施对楼房使用情况进行排查。《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房屋建筑使用者在装修过程中,不得擅自变动房屋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作为房屋使用的物业管理部门,应该在管理过程中加大监管力度,在业主装修房屋阶段严把监督关,严禁业主擅自变动房屋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房屋的使用者也不得随意改变房屋的使用功能和主体结构,从而杜绝居住房屋的安全隐患。

3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城市居住建筑;交往;过渡空间

Abstract: In the tide of market economy, influenced by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facto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residential area in residential building space form a variety show.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ses the space form, points out that the transitional spa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pace form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Secondly, the transition space all kinds of elem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role are discussed.

Keywords: City residential building; interaction; transitional space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引言

居住建筑是与人的生活最为密切的建筑形式之一,人们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无不与居住建筑息息相关。居住的需求始终是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也是现今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根本体现。随着社会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人群涌入城市,城市人口的急剧猛增,传统的居住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量居住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居住建筑的大规模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充分研究居住建筑的形式,并且预测规划未来生活方式,建造出更适合人们居住的建筑类型。综上所述,研究和探讨城市居住建筑过渡空间的设计内容及原则性问题,面对住宅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是十分必要的。

二、空间形态研究

1.居住建筑

城市居住建筑:居住建筑指供人们日常居住生活使用的建筑物.包括住宅,别墅,公寓,宿舍等。从城市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任何一种建筑类型的出现,都是由社会生产力进步而产生的新的需求所引起的。当今社会,居住建筑分布在城市各个区域,几乎大部分的公共活动都离不开商业建筑。在现代城市中居住建筑的规模和数量与日剧增。居住建筑首要的是强调建筑面积,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任何设计和装饰都为这一点服务。因此居住建筑流芳百世,获得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作品却不多见。

2. 过渡空间

空间,一般认为空间就是实体以外的部分,空间是无形的,不可见的,是和实体相对的概念。在《辞海》中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产生内部空间的同时,会构成形态外部的形体,对外部空间有一定的影响限定作用。

过渡空间的概念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过渡空间是半开放空间,半公共半私密空间,流动空间,也常被称作“灰空间”。指介于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之间的过渡形态。通过其中介、链接、过渡的作用,使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二者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居住行为包含三方面内容:

1.基本行为——每个人都必须的生活行为。基本行为的进行要求空间具有安全舒适性,如要有足够的采光、日照、通风。

2.文化行为——追求精神生活享受的文化行为。

3.社会行为——是居住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体现,如人际交往、小型聚会等内容。

三、居住建筑不同层面的过渡空间及设计原则

居住建筑过渡空间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

1、城市过渡空间

城市过渡空间是由城市空间向居住区空间环境过渡或城市空间内各种功能空间相互过渡的一种模糊空间形态,是城市总体结构中的一个环节。它为城市的空间序列体验增加了一种类型,起到过渡、连接、铺垫的作用。城市过渡空间包括居住区沿街商业、前广场、街道空间、入口大门、外廊及构架等物质要素。

2、居住建筑室外过渡空间

室外过渡空间是由居住建筑外部空间向居住建筑内部空间过渡的一种模糊空间形态,是居住建筑外部重要的空间形态,也是塑造良好居住建筑空间层次的关键。室外过渡空间包括单元入口门厅、内广场、底层架空、连廊及走廊等物质要素,又包括小品、绿化等公共设施,以及标识、符号等场所要素。

底层架空过渡空间作为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过渡,是人流较多,聚集度较高的地方,也是居民非常喜爱的场所。根据住宅底部空间的架空范围,我们可以把底部架空过渡空间分为全架空型和局部架空。底层架空利于小区环境景观的通透感和整体感增强,也有利于居住区的气流通畅。

3、居住建筑室内过渡空间是由居住建筑内部空间内各种功能空间相互过渡的一种模糊空间形态,是居住建筑内部空间体验的最直接的空间。它为居住建筑内部的空间序列体验增加了一种类型,起到过渡、连接、铺垫的作用。室内过渡空间包括入户门厅、空中花园、楼梯、阳台等物质要素,又包括人群集聚与活动的空间要素。

空中花园式指在居住建筑的屋顶,露台,天台,裙房上进行造园,种植树木花卉,为住户们提供一块可以交流和接近自然的公共场所。根据用途本文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半公共空间花园,这是一种面积比较大并且具有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另外一种是公共花园,这种公共的空中花园的特点是具有大众性,开放性和功能性,多数出现在高层住宅的群房天台上或者高层建筑的顶层。

参照现有的居住建筑设计原则,并依据对居住建筑的居住人群的尺度和行为特点进行分析,针对过渡空间的各要素进行总结。

1、居住建筑过渡空间的特点

(1)过渡性

居住建筑过渡空间应该要给人和缓的,流畅过渡的感受。居住建筑的过渡空间表现为两种类型:空间场所的过渡和心理的过渡。

(2)导向性

不管一个空间它是何种类型,我们都能够找到进入到它的内部的路径,这条路径首先就需要一个出入口,一旦有了出入口,导向性就出现了。导向性在建筑学中的解释是,人从想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需要通过视觉和听觉等方面的引导,才能到达他想去的目的地。这一点在居住区环境中表现为,醒目的标示牌,明确的道路方向,熟悉的绿化,有特色的入口等等。

(3)地区性

居住建筑过渡空间都有受其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影响而表现出来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居住建筑过渡空间中表现在,地方的建筑技术和材料,空间的封闭和开合,空间的高低和错落以及具有民族风情的装饰等方面。

2、居住建筑过渡空间各要素设计原则

适宜的尺度对于居住建筑过渡空间是很重要的,比如走廊的宽度、广场的大小等等,走廊太窄会使局部空间拥挤不堪,影响住户的居住心情;走廊太宽又会浪费建筑面积,缩小了使用面积,并且也会因缺乏归属感而流失消费集体。广场的尺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恰当的地方设置合理大小的广场是我们的通用设计原则。

因此,过渡空间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不同使用者的要求,特别要考虑残疾人及弱势群体的使用要求,从一般的居住建筑过渡空间设计走向全面的通用设计。只有全面考虑各类人群的需求,并可为居住群体提供更多的活动、交流机会,才能做到真正的共享性,即全社会共享居住建筑的发展成果。

四、结束语

居住建筑的跨越式发展,本质上不仅是由于广大消费者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同时也是行业内市场竞争的结果。消费者是居住建筑空间的最终服务目标,居住建筑的过渡空间是整体空间秩序内的重要组织空间和节点空间。现代住宅建筑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既延续传统住宅空间的设计观念,又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功能的要求以及提供更为丰富的空间变化,通过各种不同方法对空间进行灵活的分隔。

参考文献:

[1] 周燕珉. 住宅精细化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1

第5篇

关键词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方法;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al lif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thinking about.

Keywords residence; building; energy; design; method;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节能是国际潮流,正是由于能源危机是全世界的问题,1973年全世界能源危机后,国际上发达国家就开始高度重视节能,特别是欧洲,在这方面有了比较成熟的发展。在节能方面,欧洲是认认真真的做节能研究,也有很多成功的实例;而以前中国则是建筑不考虑节能,汽车不考虑节能,但中国的能源有限,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走欧洲发展的道路。

1、建筑节能概念

所谓建筑节能效率,以满足舒适生活的要求,用于建筑保温的新型墙体材料和能源效率高的加热和空调设备,以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的前提下。狭义的理解文字,建筑物能源效率的建筑设计和建造热加工技术。从宏观节能的理念,建筑节能,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节能或能源消耗,即这个特殊的产品在建筑能耗的建设,包括各种建材的制造和生产各类型人事(劳动)以及直接消耗的资源(主要指土地);二是运行节能,能源消耗的建筑材料,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过程中,这是一般建设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建筑设计和施工中,我们主要关心的是货物的运行。

2、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建立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约30% - 40%的人可开采资源的缺乏,建筑节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建设资源,建筑节能的需求不断增长,污染减排的需求,一季度建筑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气体总排放量的金额。节能大厦作为全国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能源效率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加快发展建筑节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将建筑节能和环保工作的重要任务。

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节能目标和具体目标:通过提高建筑结构的保温,隔热的维护,提高供暖,通风,空气调节设备,系统可以消化,在20世纪80年代初设计和建造的住宅楼宇。全年的加热,通风,空调能耗应减少50%。在中国建立能源效率的范围也集中在建筑采暖,空调和照明,我们做节能设计,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和法规状态设计。

3、节能设计方法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应用两条途径来进行建筑节能设计: 一种是规定性方法, 如果建筑设计符合标准中对墙窗比, 体形系数等参数的规定, 可以方便的按所设计建筑的所在城市查取标准中的相应表格,得到维护结构节能设计的参数值; 另一种为性能化方法, 如果建筑设计不能满足标准中对墙窗比参数的要求, 需使用权衡标准法来权衡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为设计审查,当然,要查找表的方法获得的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热工参数。编制标准的编制,是为了让更多的设计可以适用于指令性的设计。但系统结构系数,窗墙比的大小,将大大影响采暖和空调能耗。不可能让所有在编制建筑物所需的多,通过查表法获得通过性能的方法计算获得的形状因子,部分建筑物热工性能参数。

3. 1 规定性方法

应用规定性方法的建筑需满足一定的要求, 包括建筑体系系数、热工性能参数 (包括外墙、外窗、屋面和地下室外墙的传热系数和热阻 )、每个朝向窗的窗墙比、可见光和屋面透明部分的面积。对北方寒冷地区, 供热符合是建筑物的主要负荷, 所以加强结构的保温是主要的节能措施, 体系系数越大对保温的要求越严。对南方地区来说, 空调负荷成为建筑物主要负荷, 窗户的遮阳系数成为主要的参数。

3. 2 性能化方法

不满足规定性方法要求的建筑就只能通过性能化方法的计算来计算体系系数和热工 参数。对于寒冷地区建筑节能标准采用了稳态计算法, 因为北方冬季供暖时建筑内外传热方向单一, 只要计算热量标准负荷规定值就行。对于南方, 因为空调供暖是非稳定传热过程, 必须经过动态模拟计算, 设计标准也给出了空调的年耗电量限值。这些只是相对标准, 对于高层、多层、底层建筑有不同的单位面积耗能, 但保持相同的节能率。

4、保证节能设计的措施

建筑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 包括设计、厂家、建筑开发商、施工单位, 每一个环节都将影响到建筑节能的成功实施。在设计的各个阶段、部位都有影响到节能效果的因素。

4. 1 规划阶段的节能设计

建筑规划方案阶段是节能设计的重要环节, 首先, 降低建筑物的体型系数, 尽量小于 0. 3, 在用地面积受到限制时可采取措施提高用地容积率。其次, 尽量将单元合并, 单元式建筑集中布置, 减少外墙面积,使大多数单体建筑的体形系数小于 0. 3, 即节约土地又节能。第三, 尽量减少东西向住宅, 增加南北向住宅。适当减少东西向房间的窗洞, 南北向房间在满足采光的前提下, 不要用大玻璃窗或幕墙。

4. 2 围护结构设计

围护结构的设计包括保温和隔热设计, 保温是指: 外墙、屋面、门窗等围护结构在寒冷季节阻止室内外传热保持室内在一个合适的温度。隔热是指:建筑物的结构在炎热季节隔离屋外的高温和太阳辐射, 使室内保持在一个适合人们居住的温度。建筑物只有做好隔热和保温, 才能给居住着创造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

从古到今, 人们都是用砖块、砌块、混凝土等单一材料砌筑墙壁, 没有过专门的保温处理, 由于单一材料导热系数大, 是保温材料的 30倍, 不能很好的保温隔热, 不但浪费资源, 而且创造的环境不够舒适。由于不同的保温材料它的隔热系数不同, 保温效果也不同, 所以, 在选择保温材料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 1) 选择导热系数小的材料, 较少热损失。

( 2) 选择门窗材料时, 要有较强的气密性, 防止渗透散热。

( 3) 这些材料能吸收利用外部太阳能的热量, 起到节约采暖供热量的目的。为了更好的留住热量, 人们也想到了在内墙实施保温, 但内墙结点局部不好处理, 易产生 / 热桥0热损失大。/热桥0: 是指在墙柱交界处、门窗等部位形成散热点。而且, 室内装修时, 要安装电板、暖气片、厨卫具等设施, 保温材料在此不好处理, 易形成开裂而产生散热点。同时, 减小了房间的使用面积。外墙保温在建筑物外侧, 节点少, 易施工, 保温效果好。可以防止和减少墙体斜裂纹, 增加墙体寿命。

4. 3 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

居住建筑在寒冷地区, 冬季采暖设施的建设应有严格的规定, 锅炉房的总装机容量应与供暖计算热负荷相符; 管网系统要有水力平衡设备; 建筑物室内温度能有用户自行调节, 供暖实行分户计量; 控制水、空气输送系统的耗能。

结束语

总而言之,根据我国广大地区、不同气候、不同类型的建筑节能的需要, 从建筑设计到建筑细布构造处理以及环境控制设备及系统等各种技术的集成来制定一个从综合评价的标准, 从而提高建筑节能评价水平、增强项目市场竞争力、提高建筑消费者的生态意识、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 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建筑节能 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行业标准 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 6JG J26- 96.

第6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居住环境;建筑绿化;节能设计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4―0044―03

所谓建筑能耗指建筑使用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家用电器、电梯、居住区的绿化等方面的能耗。其中采暖、空调是能源消耗的主要方向。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大概有近400亿平方米高耗能建筑,由于我国普遍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差,采暖用能的2/3能源被浪费,单位面积仅采暖一项所耗能源相当发达国家的1―2倍。虽然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总方针。但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国家很难健全和完善建筑能源消耗的指标体系,如今,相关部门必须抓紧时间完成建筑业能效标准,为在建筑中积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国家节能规划的远大目标。

1当前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由于我国疆域辽阔,人均能源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只占世界储量的11%;每年新建建筑使用的实心粘土砖,毁掉良田12万亩。物耗水平相较发达国家,钢材高出10%~25%,每立方米混凝土多用水泥80公斤,污水回用率仅为25%。以我国北方为例,北方取暖能耗是我国建筑能耗中较大的一项,由于我国建筑围护结构保护热能性较差,窗体结构的气密性也不高,北方冬季采暖过程中,大量的热能会造成流失、浪费。另外,由于整体采暖设备旧,造成采暖效率低下,造成大量煤炭资源的浪费,就是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建筑供暖效果,不得不加大能源消耗,增加了环境污染也消耗着大量的能源。我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行建筑节能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在建筑中积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能够大大缓解国家能源紧缺状况。因此,建筑节能可以实现国家节能规划目标、减少温室气体排出的重要措施,符合我国当下发展趋势。

2居民建筑供热节能绿化设计

2.1供热公司节能方式

我国传统供暖方式是由供暖公司负责的区域性燃煤锅炉供暖。东北,冬季气温低、时间长,供热取暖是重要的民生问题。选用新技术含量高的优质锅炉,提高热源厂供热的热效率。重视漏煤、散热、配风燃烧造成的排烟等五个热损失方面的监控,定期检修锅炉设备,更新老坏设备部件,加强疏水器、热力阀门等维护管理,延长设备的使用周期,同时提高设备部件质量,减少故障率和泄漏率,可进一步减少热能损失。对阀门、管网进行检修,保证冬运期管网零泄漏。对换热站供暖换热电气设备进行变频节能改造,实行变频运行。采用变频技术和自控技术实现电动机的平稳起动,可减少对电机和电网的冲击,保护了电机,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达到了调整流量流速以调节温度的目的。对整个一次管网及二次管网进行湿保养,增强并重视管网保温,避免设备腐蚀,延长设备使用周期,降低了设备折旧成本,减少热能损耗。实现管网动态平衡,消除近热远冷现象。区域供热系统的最终目标是保证热用户的室内温度的稳定,为做到经济运行又保证供热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控制换热站的二次供水温度。通过二次供水设定的温度保证二次管网的循环流量,采用单台多功能变频器控制循环泵的启停方式,在一定的范围内水泵的阶梯性流量的搭配会更加经济。

2.2燃气炉节能方式

近年来,为响应国家节能环保的号召,越来越多的供暖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我国北方采用集中供暖方式进行冬季供暖,不适合寒冷季节比较短暂的南方地区。南方绝大部分地区采暖都采用燃气炉的方式,如果房屋面积较大并且人口较少,可以将没人住或者使用频率低的房间的阀门调至最小甚至关闭。这样相当于减小了对居住区的供热面积,节约能源的同时,也能加快正常使用空间的温度上升速度。同时仔细检查门窗的封闭性,有相关资料显示,人体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是3℃,也就是说温度波动大于3℃时人体才有明显的感觉,保证室内的封闭性才会保证热量不会流失,避免造成能源上不必要的浪费,燃气炉在启动时的气耗量是最大的,启动次数越多,耗费的天然气自然就多。所以,建议在使用时尽量减少启动天然气的次数,家中无人时,可将燃气炉调成低温运行状态,所以,根据个人习惯设置合适的启动温差,回家后再调到自己所需要的温度。另外,采暖系统在使用时产生的水垢会影响燃气炉的热效率,定期清洗地埋管或者暖气片中的水垢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但能提高热效率,节约能源,还能延长整个地暖系统的使用寿命。硬件设备是决定燃气炉节能性的重要因素,最主要的就是室温控制器,如果安装室内温度控制器以后,可以按照不同的温度设置和时间设置,更精细的调节室内温度,使室内温度更舒适,更节省能源。所以,还是有必要为燃气炉加装室内温度控制器的。

2.3降低建筑周边环境温度

对于现代建筑来说,为了能够大幅度降低设备能源的消耗,在使用建筑中可将建筑周边环境的温度降低。因此,做好建筑小区内的绿化则至关重要。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50%~90%来自太阳的辐射热量都会被茂密的树木所遮挡。80%的太阳光线会被生长在草地上的小草所遮挡。实地测试证明:大叶榕、白兰花、白千层、橡胶榕、荔枝等正常生长的树木下方离地约1.5 m的高度处,太阳辐射热的穿透力只在10%上下,而在桂木、芒果、柳树、刺桐等树下,太阳辐射热的穿透力在40%~50%左右。利用居住区的绿化达到遮阴的效果,从而降低地面与建筑物表面的温度,绿化的树荫内与树荫外的温差最多可达3℃~5℃,即使是在草地上,没有树木的遮阴,无草皮的地表温度也会高于其温度。在午后沥青地表温度与混合土的地表温度最高可达50℃以上,而草的温度只有40%左右。此外,绿化建筑中的居住区也会产生防风的效果。在气流经过绿化地的过程中,大部分能量由于树木之间的摩擦、阻截而被消耗,从而起到保护建筑和对外空间不受冷空气或热浪的侵袭。与此同时,绿化布局的合理建设,还可以改变居住区的通风条件,正确的将流动空气引导至窗口,使居住区冬暖夏凉,借此来改变建筑中居住区的使用环境。

3节能绿化的注意事项及其实施方式

3.1地表的绿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区人员对小区绿化的认知与重视迫使其设计工作也在日趋完善和成熟。为做到节能绿化,首先应减少硬质化绿地的面积,可将道路的硬地与室外停车场和绿化结合在一起。硬质材料之间铺砌时留出铺泥种草的缝隙,因为,坚实的路面与建筑物所用的材质多属不透水层,雨水在降雨过后快速流失并在高温作用下将剩余地表的水分很快蒸发到空气中,从而造成高温湿热的气候,过多的消耗了能源。所以,设计规划地面绿化的后,水面与绿地需尽量大面积环绕在建筑物的周边,合理的分布与设计绿化面积,减少硬化地所占面积,精确把控建筑密度,尽可能的利用水域和植被吸收热量,从而改变建筑中居住区范围内的湿热环境。

3.2择优选树

树木的选择决定节能的效果。树木相对于草地来说能更好的改善居住环境,日常管理和养护都比草地好打理,生态功能也优于草地,所以,在绿化设计上应尽量以树木为主。开发商在现实施工中往往忽略本地气候条件,大量购买名贵树种以盲目追求新颖、独特的设计理念,这样的树种一般维护费用很高。更有甚者忽略季节变迁,导致树木变化落叶时方向不朝南,致使居住区不能因为绿化而改善居住环境,做不到冬暖夏凉的效果便是提高了居住区人员的冬季与夏季取暖和制冷的费用。因此,按照当地气候因地制宜的选择树种,并采用不同叶色、不同种类、不同种植、不同花期的方法来搭配空间,才能达到最佳的节能绿化效果。树木种植时,要注意与房屋保留一定的距离才不会因为树荫而对房屋造成一定的影响,又可阻挡狂风暴雨对建筑物的伤害。

3.3合理利用居住区周围资源

城市绿化需要居住区以及周边环境绿化的完善与补充。所以,要充分合理的利用周围资源,尽可能的保留自然环境中原生态的地形、水域、植被、景观等,不要人为的改变天然形成的树木、植被。工程中人工操作的规整土方往往不及简单清理后留下来的高低起伏的坡地状态让人感到自然而亲切,并且不必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墙面绿化作为一种新颖的绿化模式拓展了绿化的空间,增大了绿化的面积,弥补了地面绿化的不足,经检测,爬墙植物可使墙外表的昼夜温差最多相差4.4℃,墙内表最多相差0.9℃,为达到墙面绿化的理想效果,选择当地适合光照的植物将其种植在建筑的东南朝阳方向的墙壁上,由于植物具备了其本身所需要的生长条件,在打理后会对环境绿化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4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措施

4.1建筑外窗的节能构建

在我国居民建筑住宅中,提高门窗气密性是建筑节能措施中的重要因素。在整体建筑设计的初期,设计师就应当尽可能的选择保温能力相对较强,阻热功能相对较高的内窗环保材料,提升外窗的密封性,慎重选择落地窗及飘窗的使用数量,保证室内温度不对外流失。现代建筑使用门窗采用塑钢窗的居多,而同为塑钢窗采用绝热性能较好的中空玻璃会让室内居住更加舒适。

4.2建筑外墙的隔热保温节能构建

在我国建筑行业中,新型外墙体的保温与隔热技术逐渐成熟,外墙体复合材料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室内外温度差对室内温度的影响,高效保护建筑主体内的温度。相对于现有的外墙保温材料聚氨酯、聚苯板、保温砂浆等,市场新型的聚氨酯发泡喷涂式材料既具有优秀的保温功能又在施工操作上具有便捷的优势,可以应用到各种复杂的外墙作业中。

4.3建筑屋顶的保温节能构建

居民建筑的节能设计是需要设计师对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的。设计人员需要考虑建筑所在的地理环境及建筑周边的自然条件,根据建筑自身风格及满足居民使用功能性等从整体密度,压缩强度,抗燃烧性能以及导热系数等进行分析设计,确保能够完全达到建筑节能工程的设计与应用需求。在屋顶的设计上,设计师可以根据建筑环境及地理因素选用适宜的保温材料,保证建筑屋顶的保温与隔热水平。建筑屋顶的保温节能工程对于夏季抵抗高温天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7篇

【关键词】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从建筑结构的能耗方式来看,供暖节能应该是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中国北方城镇采暖能耗为建筑能源消耗的最大组成部分。所以,必须改善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以降低建筑物供热耗热量;改善供热系统的调节以避免各种局部过热造成的热损失。本文主要针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进行分析,主要对我国既有居住建筑能耗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建筑结构角度提出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方式。

1 我国既有居住建筑能耗现状

由于我国横跨五个气候区,而只有北方地区采用较大规模的供暖,比较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建筑能耗,发现往往在剔除了采暖能耗后,从北方到南方同类建筑的能耗水平没有太大的差异,这表明此部分能耗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不大,可以相互对比分析。

所以将民用建筑能耗拆分为北方城镇集中采暖能耗和民用建筑除集中采暖外能耗两部分,分别对两部分能源消耗状况进行了分析。

1.1 北方采暖地区城镇采暖能耗

北方城镇采暖是我国建筑能耗比例最大的一类建筑能耗,约占我国建筑总能耗的25%左右,占城镇建筑能耗的40%左右。随着采暖建筑总量的增长,北方城镇采暖总能耗从1996年的7200万吨标煤增长到了2008年的15300万吨标煤,翻了一倍;同时随着建筑节能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平均的单位面积采暖能耗量从1996年的24.3kgce/(m2.a)降低到了2008年度的17.4kgce/(m2.a)。

1.2 居住建筑除采暖外能耗

因为我国部分居住建筑存在各类能源预付费情况,所以这部分建筑将采取5年以上的数据累加再平均获得全年总能耗。通过对27532栋居住建筑的能耗计算得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除采暖外能耗量为8.79kgce/m2.a。对于不同建成时期、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类型城市的居住建筑能耗状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1.2.1 不同竣工时期的居住建筑除采暖外能耗状况分析

根据建筑节能工作的进程,所以将建筑竣工时期分为三个时间段,分别是1990年前、1991~2000和2001年至今的三个时期,通过对这三个时间段的居住建筑单位面积能耗量进行比较,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量由高到低依次为1990年前、2001年至今和1991~2000竣工的居住建筑,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中1990年前竣工的居住建筑较1991~2000至今竣工的居住建筑单位面积能耗量高23.14%。

1.2.2 不同层数的居住建筑除采暖外能耗状况

不同层数的建筑,建筑的结构大不相同,导致能源消耗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将1-3层居住建筑为底层建筑,4-6层建筑为多层建筑,7层以上为中高层和高层建筑。通过对低层、多层、中高层和高层居住建筑的单位面积能耗量进行了比较,单位面积能耗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低层居住建筑、中高层和高层居住建筑、多层居住建筑,分别为9.36、9.09和8.71kgce/m2.a,其中低层居住建筑较中高层和高层居住建筑单位面积能耗量高7.46%。

1.2.3 不同类型城市的民用建筑除采暖外能耗状况

我国幅员辽阔,包括了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等多个气候带,不同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城市及地区,其建筑能耗特点也各不相同,因此按照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气候区的分类方式,分别对居住建筑除采暖外的能耗情况进行了比较:

第一,同规模城市民用建筑除集中采暖外能耗状况

不同城市规模民用建筑除集中采暖外能耗强度差别较大,总体看来居住建筑除集中采暖外能耗强度的高低基本上是与城市规模的大小趋于一致,如表1所示。

第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民用建筑能耗状况分析

从城市地域分布情况来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各类建筑除采暖外能耗强度总体上较西部地区高,如表2所示。

第三.不同气候区民用建筑处集中采暖外能耗状况

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的各类建筑单位面积的能耗量基本上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如表3所示。究其原因是在剔除采暖的情况下,电力成为了主要的能源形式,而我国自北向南,随着空调度日数的增加,空调的能耗也逐渐增大。

2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方式

2.1 建筑室内采暖系统热计量及温度调控改造

室内采暖系统改造应以温度调控和热计量为手段、实现建筑节能为目的,不应仅局限于热量收费。改造应采用合理可行、投资经济、简单易行的技术方案。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既要满足室温可调和分户计量的要求,又要满足运行和管理控制的要求。

室内采暖系统改造包含垂直单管顺流式系统,增设跨越管、每组散热器设温度调节阀门;垂直双管系统,每组散热器设温度调节阀门;单户水平单管顺流式系统,增设跨越管、每组散热器设温度调节阀门;单户水平双管系统,每组散热器设温度调节阀门;原系统为低温地板辐射式采暖系统的,户内系统入口处增设调节阀和必要的温控装置,分支环路设温度调节阀门;已分户改造的系统,在户内系统入口处增设温度调节阀,楼梯间进行采暖。

热计量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热力入口设置计量总热量的热量表、过滤器、压力表、温度计、流量控制阀或差压控制阀;分户热量分摊优先采用温度法。

2.2 热源及管网热平衡改造

热源的节能改造方案应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可行。锅炉、热力站所采用的调节手段应与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形式相适应。

热源在原则上结合城市区域供热改造同时进行。暂未改造的热效率低的单独热源,适当更换省煤器、维护或改善热源;锅炉房、热力站等热源设置热量计量和运行参数检测装置,对供热量、补水量、耗电量进行检测;燃煤锅炉单台锅炉容量超过7MW的大型锅炉房,设置锅炉燃烧监控系统,采用调速控制的鼓风机、引风机;热源的动力用电、水泵用电和照明用电分别计量;热源与供热系统设供热量自动控制装置,根据室外气温等气象条件变化自动改变用户供热量,对用户系统进行总体调节;需要更换循环水泵的,选用高效节能低噪声调速水泵。

热网应增设水力平衡、温度调控装置,更换部分锈蚀管线和老化损坏的保温材料。

2.3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重点可根据建筑所处的气候区、结构体系、围护结构构造类型的不同有所侧重。改造前应首先对外墙平均传热系数、保温材料的厚度,以及相关的构造措施和节点做法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重点部位和重点内容。

屋面的改造首先应满足规划和安全性要求的,采用平屋面改坡屋面、阁楼保温技术进行改造;不能进行平改坡保温改造的,采用平屋面拆除更换保温技术或保留平屋面倒置挤塑苯板保温技术进行改造;穹顶等造型要求的新建屋面,采用带闷顶的屋面,在闷顶上进行保温。

外墙的改造措施要依据基层条件较好、改造后外饰面为涂料的普通档次装饰墙体,采用以粘接为主、钉固定为辅的外贴苯板外保温系统进行改造;改造后外饰面为面砖的普通档次装饰墙体,采用单面网苯板锚固筋外保温系统进行改造;改造后外饰面为高档次装饰墙体,采用锚钉连接挤塑苯板-塑料挂板系统或保温装饰一体化外保温系统进行改造;基层条件较差、需要加固的墙体,采用植筋外挂龙骨保温系统进行改造;对外立面需要保护修缮的外墙,采用保温装饰一体化内保温系统进行改造,如罗马柱等外立面造型,采用GRC与苯板复合的造型构件或对GRC造型构件内侧进行喷涂聚氨酯等保温材料进行保温。

地面的改造是根据与外墙相接触的室外地面具备开挖施工条件,室外地面以下部分采取下挖900mm外贴50mm挤塑苯板的外保温技术;室内地面允许保温施工的,按新建节能建筑的地面保温技术进行保温。

外窗的改造方式是在原外窗传热系数未达到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的,全部更换为传热系数优于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的单框三玻塑料窗;有高档装修或规划等方面要求的更换为单框三玻铝塑或实木节能窗,或单框双玻Low-E窗。单元门的改造方案比较简单,一般为更换质量合格的保温门。

3 小结

本文分析了我国既有居住建筑能耗现状,从建筑结构角度提出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方式。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缓解了城市供热压力,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同时拉动经济的发展,并为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 黄燕.我国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前景展望.广东科技,2011年08期

[2] 武涌,刘长滨等.中国建筑节能管理制度创新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 韩丽红,基于市场机制的建筑节能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1

第8篇

【关键字】: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the rich people's material life at the same time, also has brought the problem of energy crisis. In recent years, with China's energy crisis intensifies, the importance of energy-saving work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Xi'an city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both the status of energy sav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 on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technology,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saving reconstruction has carried on the simpl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in order to promote further the work of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saving reconstruction,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keyword]: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energy-saving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正常使用条件下采暖、空调、照明、热水供应等系统的能耗是社会能耗的主要大户之一,其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而在建筑能耗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既有建筑能耗,因此,如何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成为社会及相关领域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为了有效地缓解能源短缺问题,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关于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对我国建筑节能及节能改造技术做出了相关的规定,对指导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进行,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减轻污染、缓解能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在节能改造的实际工作中,就需要对技术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以提高节能改造工作的水平,促进节能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现状

我国的既有居住建筑具有着规模大、能耗高、污染严重等特点,以西安市为例,截止到2007年底,西安市竣工建筑的总面积以达到约14167万平方米,在这些建筑中,有95%以上都是非节能的高能耗建筑,据有关数据统计,在西安市民用建筑中仅大型公共建筑一项全年的耗电量即高达20亿度左右。而根据对既有居住建筑的分析,造成既有居住建筑耗能高的原因主要有建筑布局不合理,建筑体型不科学,屋面处理简单,门窗密性差、墙体热工性差一级采暖空调系统落后等几个方面。

以西安市的建筑为例,由于西安市的黏土资源丰富,且黏土烧制成的砖透气性较好,成本也相对较为低廉,因此,西安地区上世纪60~80年代的建筑多事采用黏土实心砖建造而成,住宅的屋顶多为平顶面且很少采取保温措施,门窗多为木框单玻璃或是空腹钢窗,到90年代时,窗户开始大量采用铝合金单玻推拉窗,但建筑的主要材料仍为黏土砖,且少有保温隔热层,随着建筑工艺的发展及我国禁止使用黏土砖政策的出台,多孔砖、空心砖等被应用于住宅建筑中,这些材料的使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建筑墙体保温隔热的效果,但实际的性能仍达不到相关的要求,据节能指标标准还有着较大的差距。

二、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设计

1、节能改造基本原则

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在对既有居住建筑进行改造时,首先应当根据国家的相关节能政策,参照本地区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综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经济水平等多个方面,制定出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的改造方案;在对既有居住建筑改造工作开展之前还应当对建筑的围护结构、建筑结构状况、建筑节能状况等进行判断,并对建筑的抗震、防火进行评估,判断建筑的安全使用寿命,对安全使用寿命小于20年的,一般不宜开展节能改造,或者是在节能改造的同时对其进行安全改造;在对建筑各方面进行评估诊断的基础上,对既有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时,工程设计、工艺技术选用等还应当考虑到经济性的原则,在保证保证改造后的指标能够达到相关要求,建筑适宜居住的前提下,优先选用对居民干扰小、工期短、环境污染小、工艺安全且投入成本相对较低的技术;在改造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必须符合达到相关的质量要求,改造方案的设计既要满足墙体保温、隔热、防水等的要求,也要考虑到建筑的美观性,改造工程的质量须要达到相关的要求,确保工程质量合格。

2、节能改造重点

由于不同季节对围护结构性能的要求各有不同,在对节能改造的过程中,就应当根据不同季节的实际需求进行改造方案的设计,而不同阶段对围护结构的不同要求具体见下表1:

表1:不同阶段对围护结构的不同要求

阶段 特点 围护结构保温的作用 通气换气的作用 外遮阳的作用

夏季空调 排除通过围护结构、通风换气和室内热源所产生的热量 决定20%~30%的负荷,室内外空气温差越大保温要求越高 最低要求的通风换气量 外遮阳是减少空调负荷的最主要措施

冬季取暖 补充通过围护结构和室内通风换气所失去的热量 决定60%~70%的负荷,室内外空气温差越大保温要求越高 维持最低要求的通风换气量 打开外遮阳,尽可能多地得到太阳热量

春秋过渡散热 通过围护结构和室内外通风换气排除室内热量 保温隔热性要求低 通风越大越有利与排热 需要遮阳,减少太阳得热

由于西安市处于北方,冬季寒冷,可知决定能耗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冬季取暖,因此,在节能改造时,关键是提高其保温性能,同时也应当兼顾夏季隔热。

在节能改造方案确定后,还应当建立一定的计算模型对设计方案的能效进行评价,其中对夏热冬冷地区节能改造方案的热环境评价,应当参照下表2来进行。

表2:夏热冬冷地区节能改造热环境评价表

*注:tn为当地典型气象年条件下被评价建筑居室内的全年自然室温

3、节能改造技术

(一)窗户节能改造

在建筑护结构中,由于窗户的传热系数大、气密性差、太阳辐射透过率高,在建筑整体结构的隔热中其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在进行节能改造时,热工性能过差的窗子应当全部拆除,而以传热系数小、气密性好的塑钢窗、“断桥”型铝合金窗、PVC塑料型材的中空玻璃等节能窗来替代;对一些可以利用的单层窗,可以通过加设一层铝合金窗,使其形成双层窗,从而来提高窗子的保温性能;在改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一些使用年代长久的窗户可能产生变形,设计替换窗户尺寸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尺寸来确定,同时选择窗子的质量应当达到相关的质量要求。

(二)墙体节能改造

在对墙体进行改造时,须考虑到外立面的建筑装饰效果,尽最大可能地做到墙体保温、隔热、防水、装饰的统一,随着施工工艺技术的发展,墙体外保温技术也更加多种多样,在选择施工技术时,应根据节能改造技术的基本原则,结合改造工程的实际情况及建筑特点,选择最为经济合理的技术,一般常用的外墙外保温技术有:聚笨板薄抹灰、挤塑板薄抹灰、喷涂硬泡聚氨酯、模浇硬泡聚氨酯、钢丝网架大模内置等。外墙的内保温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内贴预制保温板、内贴增强粉刷石膏聚苯板及内抹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三种,采用外墙内保温对住户正常生活影响较大,在占用建筑面积、保护围护结构等方面比起外保温技术有着一定的缺陷。

(三)屋面节能改造

对屋顶的改造也是节能改造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一般是通过加设具有通风隔热作用的坡屋顶来提高屋顶的热工性能,同时提高防水性能;通过增设隔热层来满足节能的要求,有些地区改造中还会通过绿化屋顶来改善住户环境,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度,对节能环保都有一定的意义,但在使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屋顶的荷载,选择合适的植被,以免留下后患。

结语:

另外,通过对有空地但没有阳台的建筑加设阳台,对已有阳台进行密封处理,能较好地形成建筑保温层,以达到节能的要求。同时,积极地利用太阳能不仅能改善有太阳辐射带来的能耗问题,还能为建筑用户提供热水,光伏电池还能为建筑提供光源,更好地实现节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猛.浅谈中国建筑节能发展趋势[J].建筑节能,2013,(1):74-76.

[2]李剑锋.绿色节能改造和“被动建筑”节能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2, (34):10-11.

[3]张利娟,徐亦冬.谈村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方案优选[J].低温建筑技术,2012,(11):125-126.

第9篇

关键词:居住建筑;无障碍;楼梯;卫生间;安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居住建筑无障碍设计的必要性

居住建筑中的无障碍设计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该设计理念的提出旨在倡导在建筑领域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特殊群体的需要,尤其是在设计中要包含对于残障人士和老弱人群在出行方面的关爱考虑,体现社会发展的人性化理念。无障碍设计主要是通过在施工中在适当位置加入一些特殊设计元素在里面,以最大程度地照顾到社会各类人群的活动需要。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无障碍设计理念,是由现阶段人口发展的总体特征决定的。

一方面,按照国际上的人口年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发展速度在世界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尤其在近几年,人口老龄化趋势尤为明显,大约每 5 个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其中还不包括 65岁以下的中老年人口,到本世纪下一个十年,这种人口发展趋势还会继续延续下去,老年人将占据总人口数量的相当大的比例。人口老龄化特征固然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先进性,但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问题,考虑到老年人的出行活动需要,在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和建筑设施中就必须加入适合老年人群的无障碍设计。

另一方面,我国残疾人群的数量也极为可观,残疾人在我国也享有和正常人同等的生存权利,因此,在建筑设计时,照顾到残疾人的实际需要也应该加设无障碍设施的设计,以保障残疾人群的行动需要。

另外,无障碍设计的受用人群还包括儿童,每年都会由于基础设施设计不到位导致儿童安全事故的发生,孩子是祖国和家庭的未来,保证孩子的活动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性意义。

二、居住建筑无障碍设计的要点

(一)居住建筑入口

居住建筑出入口标识明显、易于识别。建筑出入口面积要适当加大,尽量避免高差,地面坡度不应大于 1:50,如设台阶,必须设轮椅坡道和扶手,可以解决了残障人士的通行问题,也满足了诸如推婴儿车、老人行走等需要。无障碍入口和轮椅通行平台应设雨棚,防止雨雪天使用轮椅的不便。供轮椅使用的坡道应设计成直线形、直角型或折返型,不宜设计成弧形,防止轮椅使用者因失去重心而摔倒。坡道二侧的扶手应与休息平台扶手相连,其坡度在1:20 是比较合适的。表面应平整但不应光滑,以方便抓握。

(二)公共走道

居住建筑公共走道最小宽度为1.2m,其表面如使用不同铺装应相互取平,高差不应大于15mm,并以斜面过渡。当门扇开向走道时,为了不影响通行和碰撞的危险,应设凹室,将门设在凹室内,凹室深度不应小于900mm,长度不应小于1300mm,开启后的门扇和乘轮椅者的位置均不影响走道的通行。应尽量避免向公共走道伸出突出物,在走道转弯处的阳角做成圆弧型或切角墙面,为了避免轮椅的搁脚踏板在行进中损坏墙面,在走道两侧的墙面的下方设高0.35m 的护墙挡板,可用木材、塑料、水泥等材料。

(三)楼梯和电梯

1、楼梯形式

楼梯和电梯是居住建筑中重要的垂直交通方式,宜位于光线较好的位置,并设置无障碍设施标志,以便易于发现。楼梯形式以每层 2 跑或 3 跑直线形梯段为好,避免采用弧形或螺旋形楼梯,给残疾人、老人、小孩产生恐惧感,以至摔倒。

2、扶手

扶手是残疾人在通行中的重要辅助设施,用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协助使用者的行进,扶手的安装的位置和高度及选用的形式是否合适,将影响到使用。一般在坡道、台阶、楼梯、走道两侧设置,高度在 0.85m,为了达到通行的安全,在扶手的起点及终点均要延伸 0.3m,并安装盲文标志,提示残疾人注意位置及踏步等。

3、电梯、电梯前厅及轿厢

电梯、电梯前厅及轿厢尺寸要确保担架及轮椅的活动范围,电梯门开启时间应加长,不应小于15s,门扇关闭采用光幕感应的安全装置。选层按钮应采用触摸式,轻触即可反应,并应低位设置,楼层显示屏要字迹明显,易识别,宜设置报警语音装置。轿厢内应设置电视监控系统、呼叫按钮、报警电话。

(四)消防疏散

残疾人的疏散速度比正常人要迟缓,因而在设计过程中对各项疏散距离的控制较之消防规范的规定更为严格,应尽量避免有可能在疏散过程中折返的袋状走廊出现。对于轮椅使用者来说,建筑中的楼梯是疏散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障碍,而平时最适于使用的电梯在火灾时会被限制使用,因此,在残疾人为主要群体的大型公共建筑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个楼层的楼梯口应设置避难间,为便于火灾时烟气的排出和专业人员从外部进行援救的需要,避难间可设置大面积的外

窗或阳台,同时其位置也便于消防云梯的架设。

(五)客厅及卧室的无障碍设计

1、空间回路

空间回路的说法来源于日本,原指在空间中可以循环地行走及观看,空间回路是指在残疾人卧室除了一般的入口之外,在卧室与客厅的隔墙上添加一个入口,并加宽门洞,设置推拉门。这样的设计在卧室与客厅之间形成了空间回路,方便残疾人的行动,同时加强了卧室和客厅的联系,给残疾人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使卧室既能成为残疾人独立活动的私密空间,又能变为与外界联通的半对外空间。

2、充分日照

残疾人在室内的活动多于室外,因此残疾人主要活动空间的日照尤其重要。卧室和客厅则是对日照要求最高的房间,因此这两个房间尽量朝南,争取最佳日照条件。客厅与阳台可以结合,阳台设置为阳光房,成为残疾人舒适的活动休闲空间。

(六)厨房、卫生间的无障碍设计

1、厨房

(1)去掉厨房的隔墙,使之成为开放式厨房,满足轮椅充分活动不受阻碍的要求;

(2)橱柜转角处改为圆角,为残疾人提供安全的厨房环境;

(3)取消厨房与外界的高差,或改为坡道,方便残疾人进出行动。

2、卫生间

(1)加宽卫生间入口门洞,至少加宽至900~1100mm;

(2)取消卫生间入口高差或改设坡道;

(3)在卫生间墙面、马桶周围、淋浴头周边墙面添置残疾人扶手;

(4)取消淋浴间,并在淋浴头下靠墙安置可折叠的座板,供残疾人洗浴之用。

(七)户内交通

首层的残疾人住宅,可以利用客厅外的阳台做文章:在阳台外设置残疾人坡道,将阳台变成单元入户的另一个入口,残疾人有单独的进出空间,也方便他人来访,双入口的设计使住宅具有“可访性”,加强了残疾人的对外交流。

另外,在住宅的走道和交通核心空间中,以满足轮椅通过的最小宽度900mm和轮椅的回转半径1.5m作为尺寸要求。

三、居住建筑无障碍设计应用实例

例如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公共卫生间红外线感应系统,通过感人体发出的红外线信号,水龙头才出水,大小便冲洗阀的水才会流出,给人的感觉既卫生又安全还节约了用水。在日本,对于卫生间的设置,根据老年人容易嗜睡的特点,在浴室安装了语音提示系统,如果一段时间没有声音,语音系统就会自动提示,若还没反应就可第一时间通知其家人;马桶的位置不固定,可以拉伸到此层的任何地方;橱柜可推入墙内不占用任何的空间;根据老年人还有起夜的特点在卧室设计地灯,不会刺眼等等,日本做到了物尽其用和功能空间的拓展性。

除上述建筑之外,还包含了著名的重要建筑物、机场、旅馆建筑和交通建筑等等其他建筑,无障碍设计范围广,涉及人多,以至于各国都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现在国际社会已形成共识,无障碍设施从建筑入口到室内,能使行动不便者顺畅的进入和使用,这样的设施才是一个好建筑应有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结语

综上,居住建筑的无障碍设计,不仅能够缓解社会弱势群体设施的压力,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所以,在各种无障碍设计中,要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对无障碍设计的认识,积极开展对无障碍设计的科学研究,努力提高我国无障碍设计的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