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6 13:41:40
导语:在护理研究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9例眼外伤患者均来自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其中男82例,女37例;年龄1~83岁,其中1~15岁49例,占41.2%;16~35岁38例,占31.9%,36岁以上32例,占26.89%。其中单眼外伤112例,双眼外伤7例;致伤原因中,创伤以甘蔗叶、稻叶、金属、玻璃、石块为多。1~15岁组有6例因放鞭炮、玩玩具枪、弄锐器等被刺伤。在119例眼外伤中,眼球穿通伤51例,眼球挫伤并前房出血68例。合并角膜、眼球内异物残留48例中,除1例因伤后未及时到医院处理,发生眼内炎、眼球萎缩,未行异物取出术,其余47例均成功取出异物。
2眼外伤的急救
眼外伤是眼球及其附属器受到外来的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伤害,而引起的各种病理性改变。是造成盲目的主要原因之一。眼外伤分机械性和非机械性两大类。机械性眼外伤包括非穿孔性外伤(主要为眼的钝挫伤)、穿孔性眼外伤、异物伤,这些外伤可引起交感性眼炎。眼外伤患者都具有出血、怕光、眼痛、头痛以及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有时甚至无光感。患者情绪多焦虑、烦躁,急需解除痛苦[2]。因此一方面要迅速通知医生明确诊断,一方面要立即分诊做好处理准备。判断患者是属于机械性眼外伤还是非机械性眼外伤,以便及时对症处理。
2.1机械性眼外伤的急救处理机械性眼外伤又分为非穿通伤和眼球穿通伤。
2.1.1对眼球表面(结膜与角膜)异物伤,可用冲洗法去除,或用无菌湿棉签拭去;角膜局部异物者,应滴2%利多卡因溶液于表面后,用消毒异物针头或注射针头从异物的边缘轻轻剔除,针尖应朝向角膜缘,如不能一次次剔净可隔日再剔。
2.1.2如为外伤引起的多发性异物,往往异物细小且多,可分期分批先剔出较表浅的,后剔出深层细小的异物,剔除后涂抗生素眼膏再包扎。
2.1.3对眼眶挫伤、眼睑挫伤、角巩膜挫伤者,首先要注意有无颅脑损伤的全身症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变化无全身症状者,取患者半卧位,双眼覆盖或用压迫绷带包扎止血,给止血剂。对眼睑挫伤有血肿者,受伤24h内可用冷敷,1~2d改为热敷,并使用抗生素静脉滴注。
2.1.4若为眼睑撕裂伤,其伤口平行于眼睑或伤口未睁开,可不必缝合,局部消毒后覆盖患眼,数日后即可愈合。伤口较大或不整齐者,应尽量保存组织,不应轻易剪去,以免发生睑外翻,可用细线仔细对齐缝合。
2.1.5对眼球穿通伤及眼内异物的患者,应积极抢救,及时做好止血、止痛、封闭伤口及抗感染治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局部检查和治疗操作,不宜冲洗眼部和涂眼膏。角膜伤口小、整齐,无虹膜脱出者可不缝合,给抗生素眼药水或结膜注射抗生素,包扎双眼,避免头部震动。角膜穿孔并虹膜脱出应尽早清创缝合[1]。对眼内异物者,若眼前部能直接看到异物者,可由原伤口或角膜缘切口处行手术或磁铁取出,眼后部异物应在精确定位后取出。
3非机械性眼外伤的急救处理
非机械性眼外伤是指因酸、碱等化学物质引起的眼部损伤,也称眼化学性烧伤。对眼化学伤者必须立即区分致伤原因,分秒必争,用中和药液进行彻底冲洗对预后至关重要。因为烧伤的轻重与致伤物的性质、浓度、压力、接触时间和面积及抢救是否及时有效有很大关系[2]。
3.1如为热烧伤,立即涂抗生素眼膏及滴抗生素眼药水,覆盖伤眼并配合全身治疗。
3.2对辐射性眼外伤患者,用2%利多卡因溶液滴眼数次,可以解除疼痛和眼睑痉挛,缓解刺激症状,并口服镇静剂,冷敷以减少局部充血。
3.3化学性烧伤后,要分秒必争现场急救用生理盐水反复彻底冲洗,冲洗液不能少于1000ml。如有固体物质存留结膜囊内,应彻底清除;球结膜作放射切开,碱性物烧伤用维生素C注射液,酸性物用磺胺嘧啶钠溶液,作球结膜注射;用1%阿托品扩瞳,3次/d,以防虹膜粘连,还应清除坏死组织,用抗生素眼膏和眼药水预防感染。
4角膜、球内异物残留取出术的手术护理
4.1术前作好心理护理以及各种术前准备,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做好解释安慰工作,协助患者更衣、洗濑、进餐、盖被等,室内挂上窗帘,保持安静避光。饮食方面注意加强营养,宜清淡高维生素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协助完善相关检查。如搬运患者做检查、摄片时应尽量避免头部震动,防止眼再出血、或组织损伤[3]。术前更换好清洁衣服,穿对胸结扣的衣服为宜,以免术后脱衣时碰伤眼睛,若眼内异物为磁性须行磁吸术,要避免患者带手机、手表等物入手术室。
4.2术后要及时嘱患者不要用力挤眼,尽可能地避免头部震动,避免用力咳嗽,必要时给予镇咳药。同时注意观察全身及眼部情况,敷料有无松脱、移位、渗血、渗液、术后疼痛等,如患者反映术眼剧痛,伴恶心、呕吐及其他特殊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是否有眼内压增高或术后感染。同时注意防止患者便秘。特别要防止交感性眼炎的发生[4-6]。护理内容包括:①床边备好吸痰机、开口器、压舌板等急救物品。②全身麻醉术后未清醒的患者,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后取交替卧位,卧床休息,减少头部转动。③患者对双眼包扎,会产生烦躁、恐惧不适感,应及时向患者解释,分散其注意力,如讲故事,说笑话等。避免患者抓脱敷料及碰撞患眼,敷料松脱应及时处理,避免低龄患儿哭闹,必要时使用镇静剂。④开放点眼,动作轻柔、勿按压眼球,嘱患者闭目休息,减少眼球转动,保持患眼清洁,避免强光刺激。⑤注意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本研究处理得当,护理责任心强,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5宣教
眼是人体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由于眼器官存在其特殊性,给临床急救带来较大的困难,眼外伤的急救处理要求动作轻柔,护理精心,稍微疏忽则会造成重大的医疗事故,因此,在临床急救和护理过程中都非常小心谨慎。应在农村、社区开展宣传教育,开展居民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使更多的居民,家长和学校老师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社区居民的自我防护意识。对市场儿童玩具应加强检测和管理,控制射击子弹类,尖锐和边缘锐利的物品,而在农村,亦应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一旦眼睛受到外伤,一定要冷静处理,切莫慌张。化学物品溅入眼睛后,应该就地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如果不及时处理,等到医院再治疗,往往眼睛可能已经受到严重烧伤,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预后也不好。其他受伤者应该立即用干净物品遮盖伤眼并立即就医,千万不要揉眼睛,涂药膏或者试图把异物从眼中取出。对于严重眼外伤,在当地卫生所或医院简单处理后应该立即转上级医院治疗,切莫耽误时间,以免造成终生遗憾[3,6]。
参考文献
[1]王伟,徐海峰,等.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和致病菌临床分析.中华实用眼科学,2002,24(5):490-492.
[2]张荷珍,于洁,庞秀琴,等.眼内炎的临床及病原学分析.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5,25(4):226-228.
[3]李艳英,薛桂英.眼外伤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1999,21(4):351.
[4]刘建荣,马千丽.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后迟发性眼内炎1例.眼科新进展,2005,25(2):126.
怀孕的妇女享受着即将当妈妈的喜悦,但孕期不适给准妈妈们平添了许多烦恼,甚至造成过分紧张与不安的情绪,这对母儿都不利。孕期出现不适症状是孕妇普遍的经历,但并不是每个孕妇都会发生不适症状,而且在不同孕期所出现的症状也不同。正确对待自己的身体变化,了解相关医学知识,掌握常见解决办法,可以帮助孕妇顺利渡过孕期难关。
1恶心、呕吐
1.1在早孕期因为胎儿对于孕妈妈的身体来说是一种异物,所以孕妈妈会对其产生免疫应答反应,这种应答用孕妈妈的行为表现出来就是妊娠反应。在孕前3个月,约有50%的孕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表现,30%的孕妇有呕吐的表现。由于孕妇本身的性格因素、家庭及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孕吐的剧烈程度并不相同。例如,丈夫对孕妇过于关心或过于不关心;家庭住房条件不好;经济状况窘迫;人际关系不好等不利因素,均会给孕妇带来不良刺激,造成心理应激,加重孕吐反应。
1.2护理措施(1)在食物的选择上,应以易消化、清淡为主,此时不应进食过于油腻滋补的食物,以免增加胃肠道的刺激。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应为首选,如粥、豆浆、牛奶、藕粉、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可少食多餐,但要有规律。(2)注意休息,保证每天有8h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但不需经常卧床,白天可适当运动,卧室应保持空气清新。(3)避免一切不良的情绪刺激,不要看过于悲伤的电视剧、电影及书籍,可多听舒缓的音乐,保持心情愉快。(4)适当补充维生素,直至症状改善。(5)呕吐特别厉害的,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镇吐剂。
2尿频、尿失禁
2.1发生原因妊娠早期,由于子宫增大压迫到膀胱,导致尿频,随着月份增大,子宫超出腹腔,症状有所缓解。妊娠晚期,由于胎先露入盆,膀胱再次受压,尿频现象又重复出现。某些孕妇咳嗽、打喷嚏时有尿外溢情况,多是由于盆底肌薄弱所致。
2.2护理措施(1)首先排除尿道感染的可能,如有感染的情况,要注意孕期用药禁忌。(2)解释出现症状的原因,解除思想顾虑。(3)嘱孕妇不要因此减少饮水量,以免影响正常代谢。(4)指导孕妇作缩肛运动,训练盆底肌的张力,有助于控制排尿。
3小腿抽筋
3.1发作原因多在夜间发作,实际上是小腿肌痉挛性收缩引起的疼痛,多是由于缺钙所致,妊娠以后,为满足母体和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对钙的需要增加,同时母体怀孕以后的血容量明显使血钙低于正常值,引起肌肉及神经兴奋性增强而发生小腿痉挛。
3.2护理措施(1)多食含钙丰富的食品,如牛奶、瘦肉、坚果等,不要盲目服用钙剂,以免造成钙磷比例失调。(2)不要穿高跟鞋,以减少腿部肌肉的紧张度。(3)热敷患处,抬高下肢,按摩腿部肌肉等,都能生效。(4)白天适量做一些体育锻炼,可以增进血循环,减少抽筋的发生。4静脉曲张
4.1产生机制一般发生在妊娠晚期,以下肢、外阴的静脉明显。在上述部位可以看到弯曲、凸起的静脉血管,有时成蚯蚓状。造成这些症状的原因是由于妊娠子宫压迫腹腔,使下肢静脉及盆腔静脉回流受阻所致,另一方面由于孕激素的产生,会使孕妇体内的血循环速度减慢,容易发生静脉曲张。
4.2护理措施(1)增加卧床休息的机会,坐位时注意抬高腿部,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2)避免过久的站立,可以适当散散步,有助于锻炼小腿肌肉,加速循环。(3)多吃一些大蒜,有助于血液循环的畅通。(4)避免穿紧口袜带。腿部可以使用弹性绷带。
5水肿
5.1水肿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妊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静脉回流受阻。(2)胎盘分泌的激素及肾上腺分泌的醛固酮增多,造成体内钠水潴留。(3)母体合并较重的贫血,血浆蛋白降低,水分从血管内渗出到周围的组织间隙。(4)孕妇出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孕妇常会出现小腿及踝部的水肿,大多数经过一夜的休息,清晨会有所减轻。如果休息后水肿仍不减轻,甚至发展到大腿、腹壁、外阴或全身,那就是病态,应立即就诊,明确原因。
5.2护理措施(1)避免长时间站立,休息及睡眠时把腿抬高。(2)饮食要清淡,不可食盐过度。(3)左侧卧位,利于静脉回流。(4)多食一些有利于消肿的食物,如煮红小豆水、西瓜等。(5)如果产前检查时发现高血压、蛋白尿,属病理现象,应该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
6便秘
6.1造成便秘的原因(1)增大的子宫压迫胃肠道,致使通便不畅。(2)孕期分泌的孕激素作用于胃肠平滑肌,使其蠕动减慢。(3)孕期饮食不科学,饮水、户外活动减少等都可以导致肠蠕动减慢。
【关键词】颈椎损伤护理颅骨牵引
颈椎损伤病变部位高,致残率、病死率高,我科自2000年6月至2005年11月共收治35例,占同期脊柱损伤的23.5%,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9岁~68岁,其中颈椎骨折8例,脱位10例,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5例。病变部位:寰枢椎5例,颈3、47例,颈5、612例,颈711例。
2治疗及预后
牵引治疗18例,经口齿状突切除后路植骨2例,齿状突螺钉固定2例,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9例,椎板减压4例。25例合并脊髓损伤中按Frankel分级,恢复一个级别者12例,两个级别5例,三个级别1例,无变化4例,死亡3例。
3护理
颈椎损伤病情重,发生率高,据报道我国每年每百万人口中有6.7人颈椎损伤,瘫痪率高达50%[1]。作好这些患者的护理工作,无论对家庭和社会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护理中我们体会到下列几点非常重要。
3.1搬运中的注意事项
颈椎损伤中即便脊髓未损伤,但因搬运不当亦可造成患者瘫痪,因此在急救、搬运过程和给患者翻身时一定要牵引头部,保持头与躯体成为轴位,避免颈椎伸屈或扭转[2,3],否则极易加重脊髓损伤。
3.2呼吸的观察与护理
3.2.1呼吸肌麻痹
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易引起膈肌麻痹、呼吸肌无力,特别是寰枢椎脱位骨折更易压迫延髓,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应严密观察这类患者的呼吸,备好氧气、吸引器及各种急救药品。若出现呼吸困难立即行气管切开,对呼吸突然停止者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减轻他们的恐惧心理,使之配合好治疗工作。
3.2.2手术后的护理
对于前路手术后的患者,切口出血压迫气管、喉头水肿及脊髓水肿,都威胁着患者的呼吸功能,患者每时每刻可能发生呼吸停止,因此,要定时观察切口引流物的量和颜色,定时雾化吸入。如果喉头水肿,应在雾化吸入中加入一定量的地塞米松;出血者立即拆除切口缝线,放出血液。术后床旁常规备气管切开包、呼吸机,以防不测。
3.3吞咽困难的护理
术后立即发生,可能是术中损伤喉返神经或喉头水肿,在严密观察的同时,立即向主管医生汇报,查明原因。对于喉头水肿者,加强雾化吸入;喉返神经损伤者,配合医生做进一步处理。但在患者恢复前避免卧位饮食的同时,减慢饮食速度,吃饭喝水时不要说话,严重者鼻饲饮食。术后1个月发生者,常为植骨块脱落所致,此时及时通知医生,手术治疗。
3.4颅骨牵引护理
对于行颅骨牵引的患者,首先应做好解释工作,说明牵引的目的和注意事项,使患者作好心理准备,以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每日牵引处滴75%酒精2次,每周换药一次。
3.5高热的护理
颈椎损伤因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常会出现高热。此种高热与感染性高热不同,应以物理降温为主,采用冰帽、酒精擦浴,并嘱患者多饮水。其次可遵医嘱应用激素,但应严密观察,以防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4]。
3.6尿道管理及排便护理
排便及尿道管理是重要的一环,伤后3d即可夹闭尿管,定时或觉得腹胀时开管,若患者出现;尿液从尿管周围溢出;或尿管注入200ml冷生理盐水,10min由尿管流出者表明膀胱功能可能恢复[1],可拔除尿管。训练排便时每天在餐后进行一次,目的是利用胃-结肠反射作用促其排便,训练同时按摩下腹部,刺激区诱发排便,食用富含纤维食物。对上述无效者试用缓泻剂或剂。
3.7褥疮的预防
截瘫患者皮肤失去知觉,加之长期卧床,骨突出部位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极易造成褥疮[5]。所以应用气垫床,每2h翻身一次,按摩骨突部位并涂滑石粉,保持床铺平整柔软,翻身时要注意躯体与头颈成一轴线,同时他人应牵引头部并保持一定的牵引力,防止牵引突然松脱发生意外。
3.8康复护理
3.8.1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强直
防止关节长期不活动而强直,失去正常功能。做肢体被动运动,可保持关节韧带活动度,减慢肌肉萎缩,防止肌腱韧带退化和关节强直。各关节各方向被动活动时,幅度应从小到大,髋关节伸展及内旋,膝关节屈伸,踝关节内外旋等运动,同时按摩脚趾末梢小关节到大关节,以促进血液循环。
3.8.2肢体运动锻炼
对不全瘫痪的患者在伤后或术后2周即可行徒手体操训练,继而试用哑铃、拉力器增强臂力。下肢训练是利用床上吊环平衡牵引,充分使膝、踝等关节活动。伤后3个月进行躯干上部的平衡训练,依靠背部支具先倾斜30°,再逐渐坐直。然后进行离床训练,最后借助工具站立、使用轮椅或行走[6]。
4体会
颈椎损伤的康复治疗应坚持下列原则:给予良好的心理护理,帮助他们认识所存在的功能障碍是客观事实,正确对待伤残,对生活前途充满信心,使他们有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保持或改善损伤后的残疾功能,促进躯体和肢体功能平稳及运动协调能力;预防褥疮、泌尿系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早期主动或被动关节功能锻炼;医疗体系的训练应坚持,从被动到主动,由简单到复杂,从弱到强,由床上到床下,从静止到运动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李加顺,贾连顺.当代颈椎外科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2126.
[2]耿传霞.颈椎损伤的护理体会[J].贵州医药,1995,19(1):26.
[3]刘瞧玉,陈宾.颈椎损伤及其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9,18(1):29.
[4]张天花,徐军.颈椎损伤患者体温异常的观察与护理[J].山西医学杂志,1995,9(6):262263.
一、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07年3月—2007年7月进我市某所医院护理专业实习的护生共200例。
1.2方法依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及省卫生厅有关文件要求,设计调查表。内容:对手消毒的态度;卫生手的概念;医院环境卫生学分类及手卫生标准;卫生手的洗手指证和方法;是否希望得到相关知识培训等内容。由护生以无记名填表的方法独立完成,并要求其真实填写在工作中的洗手状况和认识。本次发放调查表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二、结果
经调查显示,护生掌握相关知识及洗手现状中未接受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学习的占66.59%;熟悉卫生手概念的占知晓环境卫生学分类及手卫生标准的占26.92%;掌握卫生手洗手指证和方法的占43.51%;工作环境安置流动水洗手装置的占75.1%、安装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设施的占使用公用毛巾擦手的占76.68%;希望接受相关知识学习的占对手消毒持赞成态度的占90.11%,持不赞成的占持反对的占1.75%。
三、讨论
从调查得知护生洗手概念较差,洗手不使用肥皂,只用流动水冲洗3s~5s,操作前只洗1次;洗手方法不规范,洗手频率也较低。70%~80%的护生在护理过程中自始至终未曾洗手,有~30%在护理特殊或可疑病人后才洗手,只有20%~能按规定洗手;洗手范围合格的为34.75%,步骤合格的仅占。做不到在对2例病人操作之间用消毒液擦手,甚至有人还用自身工作衣擦手,造成再次污染。而实习护生在下班前却能作到较认真的洗手,洗手持续时间长,揉搓频率高。只有通过学习培训才能使广大护生认识到必须按照洗手指征、保证洗手持续时间、频度和范围、使用清洁干燥的擦手用具,才能有效去除手上的暂居菌。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医护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护生忽略洗手的现象较为普遍,究其根源:①对洗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②洗手设施不尽完善,使用不方便;③医院内常用的洗手方法是流动水肥皂洗手法,以往报道此法可使手上的细菌减少60%~90%。在目前基层条件还不可能达到安装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设施的条件下,首选的仍然是肥皂流动水洗手法,但不宜使用公用毛巾,一定要用洁净干燥的个人专用毛巾。建议应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制订更科学、适用、经济、快速、高效的手清洗消毒方法。医院感染不仅影响原发病治疗与康复对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健康也形成一定威胁。洗手是阻断接触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许多医院安装了高效、方便、价格合理的护手快速消毒剂,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说明只是单纯培训教育而不重视洗手设施的安装是远远不够的。
尽管戴手套可减少70%~80%的手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和病人免受感染,但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播,如不及时更换,仍可形成感染的途径,所以要按要求更换和洗手。当手污染严重时,使用普通肥皂洗手并不能完全清除手上的暂住菌、而消毒剂对细菌、病毒的杀灭率远远高于洗手。但消毒剂并不是完全可以替代洗手,因为它不能清除碎屑和污物,所以当手上有明显泥土或有机物污染时,仍需通过洗手达到手卫生。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举办培训班,为基层医护人员提供知识更新的机会各接受进修护生的单位也要加强岗前培训,从规范洗手抓起,确保医疗安全,保障所有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尚少梅,王宜芝,郑修霞,等.促进护理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07-510.
[2]邢红霞,张红英,武建英,等.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39.
[3]苗勤,张辉,刘晶岩,等.术前手消毒效能检测及对策[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3,2(4):317.
[摘要]目的:纠正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失眠症状,减少安眠药的应用,顺利接受手术治疗。方法:采用历史回顾性对照法,将80例术前失眠患者分成两组,常规组40例为对照组,综合性护理40例为实验组。结果:失眠改善率常规组为45%,实验组为93%,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实验组能明显改善失眠症状,减少安定片使用率,并提高病人对护士满意度。
[关键词]术前患者;失眠;护理
失眠是指睡眠时间不足,睡眠度不够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为主要证侯特征。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常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脏病、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对于将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由于精神压力与疾病本身的不适,失眠症状显得尤为突出,而且往往影响手术效果,甚至不能按期进行手术。为了更好地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科护士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综合护理措施,纠正了术前患者失眠的发生,收到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组失眠患者共80例,男38例,女42例,年龄18岁~72岁,平均41.5岁。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22例,胃癌3例,肝内胆管结石18例,肝外胆管结石37例。均为择期手术术前患者。
1.2分组方法采用历史回顾性对照法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2004年1月至2004年6月为对照组40例,2004年7月至2004年12月为实验组,两组在年龄、疾病谱及例数等分布上基本相似,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2护理
2.1对照组(常规护理组)通过护理巡视听取病人主诉,给予常规的心理护理仍不能入睡时告知医生,应用安定片口服。
2.2实验组(综合性护理组)
2.2.1收集患者与失眠有关的资料既往睡眠情况,每晚习惯睡多少小时,何时就寝;睡眠时对环境的要求:如灯光、声音;失眠的主要原因,如生理的不适、疼痛、焦虑、恐惧等;失眠的程度;通过以上资料分析病人引起失眠的有关因素,其中10例由于睡眠环境改变引起,20例由于压力及恐惧引起,10例由于疼痛及上述综合因素引起。
2.2.2护理措施
2.2.2.1创造良好睡眠环境病人住院后,对新的房间、床铺、不熟悉的环境、扰人的噪声、不舒服的光线等均可延长入睡的时间,使有效的睡眠时间减少,因此,我们想尽办法满足了病人睡前的要求。环境保持安静,科室实行夜间护工值班制,协助护士完成部分病人的生活护理,减少陪护率及外在流动人员。温度适宜,保持室温20℃左右。灯光适宜,说服患者不开灯睡眠,或者开壁灯,护士查房时用手电筒。工作人员操作、走路、说话、开关门时要轻,护士上班一律改穿医院统一订做的胶底护士鞋,不能拖鞋走路,工作人员避免在办公室大声谈话。
2.2.2.2减轻压力和恐惧主管护士及值班护士耐心倾听患者有关害怕与不安的叙述,然后向患者介绍主刀及主管医生精湛的医术及先进的设备。准确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现象及有关注意事项,例举同种病友的成功事例,鼓励患者之间互相沟通,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医生术前谈话签字由术前一天晚上改为术前0.5h左右进行,患者在睡眠充足的情况下,更有信心接受手术治疗。本组病人除1例因家里有突发事取消手术,其余均成功接受手术治疗。
2.2.2.3减轻生理不适10例病人由于疼痛或卧床不适影响入睡。解释疾病有关知识,放松情绪,必要的情况下及时告知医生应用止痛剂。满足舒适的卧位,提供隐蔽性,协助做好睡前的个人卫生。
2.2.2.4实施适当的松弛术以上40例病人在针对失眠原因的护理基础上,根据病人的需求,10例子按摩背部,涌泉穴按摩,20例予热水泡脚,7例饮少量热开水,3例看书调节。
2.2.2.5睡前要求对40例病人,均避免饮用浓茶、咖啡及兴奋的谈论,避免看情节凶险离奇的电视节目,有10例患者因探视人次较多,患者情绪兴奋,通过与病人及家属交谈,取得了合作;减少探视时间及次数,让患者安下心来治疗。
2.2.2.6药物通过以上5项护理,病人有6例仍不能很好入睡,予珍珠末、琥珀粉、酸枣仁粉有养心安神作用,在术前禁食时间外服用后4例入睡,确实不能入睡2例,告知医生予安定片口服后入睡。
3结果
综合性护理前后效果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病人应用安定片百分率、睡眠改善率、满意度效果比较(略)
注:P<0.05
从表1可见,对术前失眠患者通过综合性护理措施,病人应用安定片例数下降,睡眠改善率明显提高,病人对护士满意度有所提高,分别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
4讨论
4.1病人的睡眠术前患者多因心神不宁、生理不适而失眠,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密切,往往也是最早发现患者的不适,通过我们综合性的护理措施,患者感觉到自己受到关怀和重视,在我们这里治疗有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如期接受手术,促进康复。
4.2减少催眠药应用催眠药应用,总是有一定的副作用,病人往往在服用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心理负担,甚至拒服,整夜不能入睡,严重影响手术效果,故重视术前失眠患者的护理、减少安眠药的应用,仍能很好地促进患者睡眠,确实是我们护士一项义不容辞的护理内容。
4.3提高了病人对护士的认可塑造了优质服务的良好形象。在综合性护理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既帮助患者解除了痛苦,又提高了病人对护士的满意度,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国普.中医内科护理学[M].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编印,1994:135136.
【摘要】卵巢癌是妇科肿瘤中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目前治疗多以手术为主,辅以抗癌化疗。针对卵巢癌盆腔播散转移的特点,腹腔化疗是治疗卵巢癌的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腹腔化疗可使药物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浓度与肿瘤直接接触,有利于药物在腹腔内发挥作用,有效的控制腹水,又能使种植病灶缩小和消失,同时不良反应较全身用药为轻。
一、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卵巢癌患者40例,年龄28~78岁,均经手术及病理切片证实病理类型:浆液性囊腺癌12例,黏液性囊腺癌10例,子宫内膜样癌5例,透明细胞癌5例,恶性畸胎瘤8例,均为Ⅱb以上的卵巢癌患者。
1.2方法18例患者选用腹腔直接穿刺法,选用9号腰穿针或静脉穿刺导管针,常规消毒后在左侧髂窝穿刺点垂直刺入腹腔连接输液通道;22例患者选用腹腔导管留置法,患者于手术关腹前完成后盆腹腔放置塑料管,经腹壁引出固定,术后间隔经导管灌注化疗药物。
二、护理
2.1术前护理(1)向患者讲明腹腔灌注的目的和意义,操作方法及可能出现的感觉,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2)将3000~4000ml,温度35~37°C的生理盐水准备好,因温热可以减少对腹膜的刺激性,增强抗癌药物对癌细胞的敏感性,并可破坏细胞膜的稳定性,使其通透性增加,促使抗癌药物的渗透和吸收;(3)因顺铂性状为黄色结晶,在常温下溶解较慢,在应用前以生理盐水溶解,可以在60℃左右加温振荡助溶;(4)因腹腔快速灌注化疗刺激肠管,故常引起痉挛性的腹痛和腹胀及腹部不适,灌注前可给予地塞米松5mg,异丙嗪10mg,甲氧氯普胺10mg肌内注射来减轻不适。
2.2术中护理(1)在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观察患者意识、表情及生命体征,询问有无腹痛,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由于灌注液流速快,护理人员应集中注意力,及时更换盐水瓶,以防大量气体进入,嘱患者始终保持平卧,不能改变。同时做好静脉给药与腹腔给药的区别标识,防混淆。
(3)若患者腹胀难忍,可适当给予利尿药及补钾。(4)为避免过敏等反应,输血及白蛋白,应在化疗完毕后进行。(5)若化疗药物外渗,皮下积液者给予针头抽取积液,严格注意无菌操作,取1%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封闭,封闭范围围绕在红肿的周围,局部肿胀明显者可给予50%的硫酸镁湿敷,对皮下组织坏死者,取醋酸泼尼松、维生素B1、1%普鲁卡因药液,坏死部位大小每次选2个穴位,隔日封闭1次,6次为1个疗程,并加强每天伤口的换药,防止坏死处感染。
2.3术后护理(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每4小时测量1次。(2)术后1h内应协助患者每10~15min更换1次,以确保药物广泛均匀分布在腹腔中,达到治疗的最大效果。更换有5种:①平卧头低位;②平卧头高位;③左侧卧位;④右侧卧位;⑤俯卧位。多翻身可减少肠粘连的发生,术后让患者家属在其腹部轻轻按摩,同样能有效预防肠粘连的发生。(3)大剂量的顺铂腹腔灌注化疗主要不良反应为肾毒性和严重的消化道反应,为保护肾脏,术后常规水化3~5d,每天输液2000~3000ml,观察肾脏排泄情况,准确记录24h液体出入量。(4)注意患者口腔黏膜的损伤,指导患者注意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另外可以给复方硼砂溶液(朵贝尔液)、呋喃西林、2%碳酸氢钠、别嘌呤醇20片研碎加入019%生理盐水250ml中含漱,每天3~4次,可预防和减少口腔溃疡的发生率。若已发生口腔溃疡,可用西瓜霜涂于患处,还可用2%的利多卡因喷雾,维斯克含服,干扰素外用。口腔溃疡的患者宜进温流质或无刺激性软食,注意维生素和蛋白质的摄入,大面积口腔炎和食管炎暂时应用全胃肠外营养。
三、结果
通过对40例卵巢癌患者在腹腔化疗过程中正确指导和心理护理以及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无红肿、感染、炎症的发生。其中5例因化疗而产生恶心、呕吐,应用止吐药后明显改善;1例因腹胀难忍,给予利尿剂和补钾。40例患者无腹泻,肠粘连和口腔溃疡的发生。40例患者顺利完成化疗的整个疗程。
四、讨论
通过对18例选用腹腔直接穿刺法的患者和22例选用腹腔导管留置法患者的观察,笔者发现由于留置导管低刺激、柔软,降低了刺破肠管的危险性,而且放置时间长,如无堵塞,可使用半年以上,从而可以完成持续或间断给药,减轻患者灌注化疗时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而且易于操作。
同时,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操作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谨防导管相关性感染,若发现体温异常,立即进行细菌培养试验。
由于腹腔化疗和传统的静脉化疗有所不同,患者一时难以接受,这就要求护士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腹腔化疗的优点,适时地进行心理护理,使患者愉快地接受腹腔化疗。
参考文献
1黎丽婵,李振炎,周菊梅。卵巢癌腹腔给药方式的临床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8):36.
2项伟岗,周一汝。中心静脉导管在无腹水留置化疗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2):759.
1.导师负责制下护理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构建
2.中美护理研究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3.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护理研究生在读期间压力的质性研究
5.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初探
6.护理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负责任研究行为的培养
7.造口专业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专家调查研究
8.国内外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9.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地区差异研究
10.护理研究生对老年人及老年护理知识和态度的调查
11.对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缺陷与对策的思考
12.临床护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现状调查
13.我国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校护理研究生择业意向调查
14.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年龄差异研究
15.护理研究生实践过程的管理探讨
16.案例教学法在护理研究生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17.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18.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非智力影响因素分析
19.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年级差异研究
20.基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我国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21.护理研究生导师实践角色自评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22.护理研究生双语教学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23.面向21世纪护理研究生教育发展策略探讨
24.加拿大护理研究生教育体系及特点
25.护理硕士研究生共情和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26.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7.护理硕士研究生循证护理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8.护理研究生科研训练中的指导要点
29.护理研究生团队导师制建设
30.美国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31.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国内外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33.护理研究生在临床科研中的角色和作用
34.成人学习理论在护理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应用
35.基于临床核心能力专业型护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探索
36.试论我国护理研究生社区实践的必要性
37.晋京两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自我概念水平和自我评价水平研究
38.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其研究状况的文献分析
39.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认知的比较
40.重视护理研究生培养 狠抓实践过程管理
41.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现象学研究
42.加强国际合作,培养高质量护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博士生培养的经验介绍
43.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44.泰国玛希隆大学护理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45.“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论在护理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46.韩国忠南大学护理研究生教育特点及其借鉴
47.护理研究生科研活动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分析
48.基于核心能力的高等中医院校护理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初步研究
49.培养高素质护理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
50.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知识体系的研究
51.护理学研究生教育设置专业学位的调查研究
52.中韩护理学研究生教育比较
53.天津市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研究
54.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
55.交互性教学模式在护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研究
56.男性护理研究生学习动机的质性研究
57.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调查
58.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方向的分析
59.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护士核心能力调查分析
60.探讨高等护理教育体制与护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61.美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及启示
62.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63.发展以角色为基础的护理研究生教育
64.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培养期望与需求研究
65.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与就业体验的质性研究
66.护理研究生职业期望与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
67.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理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68.论艺术教育与护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相关性
69.我国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设置分析
70.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认同的质性研究
71.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胜任力评价体系的系统评价与Meta整合
72.导师指导与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相关问题的分析
73.澳大利亚护理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关系的介绍
74.中美护理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75.护理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76.以临床核心能力为中心的护理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探讨
77.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信效度评价
78.护理研究生临床带教方式探讨
79.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80.晋京两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职业信息收集能力研究
81.目标设置理论在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82.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
83.临床能力考核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84.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85.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与评判性思维的关系研究
86.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就读体验与应对的质性研究
87.我国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与思路
88.护理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及AGIL模式指导下的建设研究
89.中医院校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90.国内外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比较研究
91.中美护理研究生课程比较
92.中美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
93.两年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
94.我国护理教育方向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分析
95.导师组制模式培养护理研究生的实践
96.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97.国内外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98.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99.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提升方案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100.护理研究生参加临床实践的探讨
101.晋京两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学绩水平和设定目标能力研究
102.我国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103.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循证护理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反思
104.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探索性研究
105.提高培养质量,加强护理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管理
106.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的研究进展
107.护理研究生实习中所面临的各种人际关系及伦理决策
108.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的定性研究
109.护理研究生ICU临床实习模式的探讨
110.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质性研究
111.德尔菲法构建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12.知-信-行认知理论在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113.在实践中培养护理研究生的临床教学能力
114.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对硕士教育现状的评价研究
115.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对临床实践指导老师期望调查
116.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7.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参与专业课程资源共享体系的学习体验
118.Delphi法构建护理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研究
119.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分析与建议
120.护理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21.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其展望
122.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关键要素的构建
123.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进展
124.对护理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实证研究
125.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培养的SWOT分析
126.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127.就业双方对护理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的认知
128.护理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论文摘要:调查临床实践中分级护理巡视时间的执行现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外科各4个病区为调查对象,采用观察法调查每个病区白班护士08:00—18:00对病人的巡视情况,并记录各病区各级护理病人数量,每个病区调查1周。调查结果显示,共调查病人436例,一、二级护理者分别为35.6%、63.8%,三级护理病人仅占0.60%,各级护理病人在各病区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各病区护士白天对病人(不分护理级别)的巡视平均时间最短为35.7min巡视1次,最长为57.7min巡视1次,二者相差较大,但各病区巡视时间都在1个小时之内。分级护理的巡视要求在临床实践中难以做到,输液巡视作为分级护理巡视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利有弊。应进一步完善分级护理巡视要求,使其适于临床实践。
分级护理是根据对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自理能力的评估,按照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制定不同的护理措施及遵医嘱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1]。它是医院的一项基本的管理制度,也是护士实施临床护理的重要依据。我国的分级护理制度创始于1955年,一直沿用至今。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系统化整体护理开展的“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渗透[2],分级护理在临床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3-5]。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各护理级别的巡视时间上。分级护理制度要求特级护理对病人24h连续监护,一级护理15~30min巡视病人1次,二级护理30~60min巡视1次,三级护理要求每天至少巡视病人3次。在各级护理病人增多、病人需求增高及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专家认为这样的巡视要求特别是一、二、三级护理巡视时间严松不当[2,6-7],可操作性差,与病人实际需求亦有一定差异[8]。因此,本研究就一、二、三级护理临床实际巡视情况进行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为完善分级护理合理的巡视内容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08年6—9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以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外科各4个普通成人病区为调查对象,内科包括:呼吸科、心内科、放疗科和康复科;外科包括胸心外科、肝胆科、脊柱骨外科和神经外科一区。
1.2调查方法
指定课题组经过培训的护理硕士研究生1名深入病房,通过直接观察法,记录每个病区白天10h(08:00—18:00)内对各护理级别病人的巡视情况,并记录每个病区每天各级护理病人的数量;每个病区调查时间为1周。在Excel电子表格上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各病区各级护理病人数量分布情况
对8个病区各级护理病人人数进行统计,共计436例,其中一级护理155例,二级护理278例,三级护理3例。各病区病人数、各护理级别病人所占比例见表1。表1可见,各病区各级护理病人所占比例有明显差异,一、二级护理病人所占比例最高者分别为100%、82.2%,总数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35.6%、63.8%;三级护理病人所占比例甚少,仅占调查总人数的0.60%。
2.2各病区护士白天10h内对病人的巡视时间(表2)
表2显示,各病区护士白天10h对病人(不分护理级别)的平均巡视时间各不相同,巡视间隔时间最短为创伤骨科35.7min,最长为神经外科57.7min,两者相差约20min,但各病区白天对病人的巡视时间都在1个小时之内。
3讨论
3.1各病区各护理级别病人的分布情况
我国内地将护理级别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特级护理要求最高,三级护理要求最低。由表1可以看出,各病区的各级护理病人所占比例亦有明显差异,一级护理病人所占比例从11.1%到100%不等,一级护理总人数为调查总人数的35.6%;二级护理所占比例最少者为康复科占42.5%,最多者为放疗科占82.2%,二级护理总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63.8%;而三级护理在各病区所占比例甚少,甚至8个病区仅有1个病区有三级护理病人,仅占病区总人数6.7%,占调查总人数的0.6%,这除了可能与各病区收治病种及特点有关外,也可能与护理级别收费等因素有关[9]。
3.2分级护理的巡视要求在临床实践中确实难以做到
分级护理制度明确规定了各护理级别的划分标准和临床护理要求,根据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病情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在病情巡视方面,从分级护理最初的标准到当前国内多数地区的护理常规如上海市《护理常规》[9]、《中国人民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第四版)》[10]等,以及护理学专业教科书如殷磊[11]主编《护理学基础》等,都规定一级护理15~30min巡视1次病人,二级护理30~60min巡视1次,三级护理要求每天至少巡视病人3次。
这样的巡视要求特别是一级护理在目前护理人力配置情况下很难实现。调查发现多数病区设置40~50张编内病床(呼吸科、放疗科、胸心外科等),有的病区达到70张(如创伤骨科);编内病床中一级护理病人占1/3,有的病房所占比例更大(如康复科、神经外科)。一级护理病人如此之多,每巡视一次病房,都不止花上15min;而且需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巡视时间间隔要求更短。而夜间过于频繁的巡视会影响病人休息,但对三级护理病人每日巡视2次却是不够的[2]。因此分级护理对巡视时间的规定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护士在平时工作中每次巡视都有记录,就目前护士与床位比例较低的情况,护士难以完成如此大的记录工作,尤其是夜班护士[6]。
3.3输液巡视作为特殊的巡视形式的利与弊
本研究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因为护理人力配备不足等原因,被调查的所有病区几乎都没有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对各护理级别病人进行定时巡视,定时巡视基本上是通过护理人员输液巡视的方式完成的。输液巡视即对正在静脉输液病人进行的巡视。输液巡视的程序如下:护士(通常是上辅助班的助理护士)定时对正在输液的病人进行巡视,观察病人输液情况,包括:病人有无不良反应、输液是否通畅、调整输液滴数、最后签写输液巡视卡,签写内容包括药物名称、剂量、滴数、巡视时间、执行者姓名。因每日需输液病人包括各级护理病人,所以输液巡视时并不分护理级别,正在输液的病人都是输液巡视的对象。在当前一级护理病人增多、护理人力配备不足的状况下输液巡视成为临床实践中分级护理巡视的一种特殊巡视方式。通过对8个病区、每个病区各1周巡视情况(主要针对输液巡视)的调查,结果显示各病区巡视平均时间间隔为:呼吸科48.8min,心内科53.8min,放疗科37.9min,康复科40.7min,胸心外科36.3min,肝胆科42.1min,创伤骨科35.7min,神经外科57.7min。虽然各病区输液巡视间隔时间存在差异,最短为35.7min,最长时间为57.7min,相差22min,但巡视间隔均在1个小时之内。
输液巡视增加了病人及家属对治疗和用药的了解,提高了输液的安全性;同时督促护士的床边巡视,使护士服务更加主动、到位;输液巡视记录也可以作为医疗纠纷的重要依据[12]。因此,输液巡视作为分级护理一种特殊的巡视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及时观察病情的作用。
但是,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输液巡视存在的弊端。有些病区输液巡视流于形式,护士仅是按规定应付完成。如有些护士对病人的输液状况评估仅仅用时10s,多者不过20s,这样短的时间一般只是机械的签写输液卡,缺少对病人病情及输液情况充分的评估。而且,因输液巡视不分护理级别,只要病人输液都进行巡视,这样的巡视对病情危重的病人显然不够及时。另外,有些病情不稳定但不需输液的病人会被忽略掉。所以输液巡视作为分级护理巡视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利有弊。
4建议
对各级护理病人定时巡视是分级护理制度中病情观察的基本要求,护理人员通过定时巡视可及时发现病人病情的变化。故作者认为定时巡视的护理要求仍有其重要意义,建议以输液巡视调查结果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分级护理巡视时间方面的内容。
本研究仅是调查了各病区白天10h内护士对各级护理病人的巡视情况,至于夜班护士对病人的巡视现状如何?能否按照分级护理巡视要求进行?是否存在问题?具体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等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为更全面地完善分级护理巡视时间及分级护理制度的服务内容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欣娟,李玉乐,谢瑶洁.我国分级护理实施现状及建议[J].中国护理管理,2008,8(2):5-7.
2杨红叶.分级护理实施的现状与展望[J].广西医学,2008,30(2):222-224.
3鲁梅丽,文新,刘桃红.护理程序在实施分级护理标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6):34.
4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B):57-58.
5李文清,刘筱咏,叶利军.改进分级护理制度以减少护患纠纷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66-267.
6潘建平.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隐患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8,25(3A):61-62.
7朱宣,童远清.对分级护理的商榷[J].家庭护士,2006,4(2B):64.
8石贞仙,吴变梅,李晶芳.分级护理新标准的制定及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08,8(2):11-14.
9戴宝珍,陶祥玲.护理常规[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4.
10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76-277.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风湿内科就诊的患者,从中选取20例发生护理伦理问题的个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41.2±3.5)岁,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心理疾病或意识障碍,排除他因导致的护理伦理问题。且征得患者同意,将其病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同时选取我院40例护理人员,以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评价其伦理护理能力,其中护士25名,护师13名,副主任护师2名,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2.2±5.2)岁,其中中专学历21名,大专学历8名,大学及以上学历11名。
1.2研究方法
收集所有病例资料、护理内容,统计护理伦理问题的类型,并进行原因分析。以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统计受调查护理人员对伦理护理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结果
通过总结分析近些年风湿内科护理伦理问题发现,其中13例是由于对患者隐私部位护理不当引起的,4例由于患者合并感染性疾病引起的,3例是由于人文关怀程度不够引起的。而对护理人员进行调查显示,其中19例护理人员对基础伦理护理知识掌握不到位,占47.5%,13例护理人员面对伦理问题时做出错误选择,占32.5%,另外还存在护理人员对患者合并的感染性疾病存在恐惧心理,对患者未进行人文关怀护理,未遵患者家属合理护理需求进行针对性护理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风湿内科护理的效果。
3、讨论
风湿内科作为临床治疗风湿性疾病的科室,在临床各个科室之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相关研究显示,在其他各个科室普遍存在的护理伦理问题,在风湿内科也同样存在,而且发生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不仅仅会对风湿内科的日常护理产生影响,甚至还会导致患者就医情绪的恶化,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医疗纠纷。因此,本组探究通过选取我院风湿内科的相关护理病例,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3.1护理伦理问题的主要分类及原因分析
如上文中结果所示,13例是由于对患者隐私部位护理引起的,其中11例为男性患者,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面对女性护理人员而产生遮羞心理;而3例是由于人文关怀程度不够引起的患者均为女性,这与女性患者心思细腻也存在一定关联。而综合分析,可以将伦理护理问题分为三方面:其一是基于患者遮羞心理而存在的隐私护理问题,这是临床护理一大难点,而且由于护理人员多为女性,护理男性患者时难免会进行护理,因而引发伦理问题;其二是基于患者合并疾病的传染性而存在的恐惧心理,进而导致的消极护理问题。但是由于风湿内科护理人员的护理重点并不是对传染性疾病的护理,因而容易因自身的恐惧心理而造成消极护理,引发伦理问题;其三则是基于人性化护理而引发的人性化伦理问题。
3.2影响风湿内科护理人员伦理护理质量的相关因素
首先,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伦理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比如不明白什么是护理伦理,不知道如何辨别可能存在的护理伦理问题等等;其次,部分护理人员由于自身护理水平与素质不高,对待伦理护理工作的积极性也不甚相同,如存在消极护理、护理恐惧心理等等;最后护理人员面对护理伦理问题时没有准确的辨别能力,比如在医师未到场的情况下,护理人员无法独立进行判断;护理人员面对两难选择时,无法有效贴合护理伦理理念进行最佳选择等。
3.3解决风湿内科伦理护理问题的积极对策
结合我院风湿内科护理实践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予以改善:首先,要培养护理人员护理伦理的意识,开展伦理护理强化学习班,对个别伦理护理意识较为薄弱的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其自身伦理护理意识,也可以在新老护理人员带教实习中,融入护理伦理的带教实践,使新入门的护理人员可以快速掌握护理伦理的精髓。其次,要引导护理人员在伦理问题面前做出正确选择,鉴于一些护理人员自我抉择意识较为薄弱,可以在临床带教中以突出护理实例为教学点,侧重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最后,单纯进行护理伦理培训不能从根本上改善风湿内科伦理护理现状,因此制定有效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也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想改善并提高风湿内科伦理护理质量,最关键的还是要培养“以人为本”护理观念。目前我院所采取的相关对策就是从“以人为本”护理观念出发,进行一系列改善护理模式的措施,且就施用情况来看,显著降低了护理伦理问题的发生率,而且护理人员的伦理意识也有了极大提高,获得了患者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