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终身学习论文

时间:2022-05-12 23:29:51

导语:在终身学习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终身学习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着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学习型社会已经到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伴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思潮冲击着原有的社会传统观念。本文就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出与发展及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作了简要的阐述。

当前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创建学习型社会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应对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迫切需要。学习型社会中存在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这一对基本关系,认清这一基本关系对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意义重大。

一、终身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1965年,法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推展委员会”上提出的“终身教育”议案获得通过,“终身教育”一词被正式启用。朗格让认为,数百年来把人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是毫无根据的。教育应当是每个人一生的过程,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随时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1970年朗格让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观点,他指出“终身教育及教育这个词所包含的所有意义,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的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富尔的报告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此书被认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它鲜明地提出“终身教育并不只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此书主张以终身教育理论作为各国制订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由此,终身教育由概念阶段开始向体系化的实践阶段迈进。

二、终身学习的提出与发展

1976年1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1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成人教育发展的劝告》,其中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会议强调了终身学习对教育、政府和社会的影响,认为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并且此次会议对“终身学习”做出一个经典定义:“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地愉快地应用它们。”在实践中,许多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了终身学习理念的推行。

三、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

学习型社会是以全民终身学习为内在动力,终身教育体系为外在支撑,以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为基本载体而构成的社会,旨在促进社会成员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所在,二者有机联结在学习型社会之中。

1.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具有相同的理念和目标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在理念上突破了一次性教育与学习而终身受用的传统观点,扩展了教育活动与学习活动的时空范畴,将教育与学习贯穿于人的生命周期。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人们置身于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之中,过去那种人为的将人生分割为学习期、工作期和离退休期的做法显得与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格格不入。为了不被时代的浪潮湮没,人们必须保持教育活动与学习活动的连续性。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二者均指向学习型社会的构成,使个体在学习型社会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教育,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追求物质享受上升到追求生命的真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侧重点不同

终身教育侧重的主要是对学习者一方的支持和帮助上,强调对学习者教育资源、教育机会、教育条件的提供上,针对传统教育条件的有限和不足,可以予以提供更加广泛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终身学习的侧重点主要是在学习者一方的学习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和学习者自身的内部变化,学习者可以利用终身教育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条件,根据自身的条件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3.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的一致性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都是使人们通过不断地、自觉地学习来达到自我完善和个人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无论终身教育还是终身学习,都会努力迎合社会的需求,应对时代的挑战。我们现在强调的就是和谐社会的建立,如果没有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如果只是一方面的单向发展,就无从谈及和谐社会的建立。在这种挑战下,就需要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做出共同的努力。

4.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相辅相成,有机联结于学习型社会之中

一方面,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得以存在的基石。学习是一种自主性活动,只有当个体有学习的热情,才会去选择教育的种类、方式,并且使教育的功效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因此,只有当个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教育体系才有其存在的必要。另一方面,终身教育是终身学习的支持系统。人的一切活动都应纳入人类社会的范畴之中,人的学习活动同样离不开社会系统的影响和支持,尤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更需要完备的教育体系来支撑。因此,没有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总而言之,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在学习型社会中有机统一起来,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内在发展动力,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外在保障体系,二者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共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5.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终身教育的概念是先于终身学习的概念而出现的,终身学习的概念是随着终身教育活动的推进而逐渐产生的,终身学习概念的出现与人们对终身教育的概念提出异议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不断进展,有人提倡用终身学习来代替终身教育,例如在日本等国家也确实很早就出现了以终身学习代替终身教育的现象。当然这也是有客观根据的,这体现了学习从一个自上而下的被动行为向学习者自觉性的主动行为逐步过渡的过程,这也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终身学习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的一种生存理念,是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终身教育以终身学习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终身学习需要终身教育为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保罗•朗格让著.滕星等译.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6.

第2篇

他们把审美教育看作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情感教育,把追求人的自由生长和全面发展看作是自己的最终目标。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用“六艺”教授学生,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其中“礼”、“乐”已涉及审美教育的内容。晋代哲学家葛洪,高度评价孔子的这一主张,认为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教育,人才可以变得心灵高尚,成为有极高的道德修养的人。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和现代教育家都特别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审美教育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审美实践、美的创造实践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的鉴赏创造能力,陶冶其情操,丰富其生活情趣。[1]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任务是在向学生传授审美的基本知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不是要求教师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美学原理、美学方法等方面的教育。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欣赏蕴含在文章中的美学元素,从中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努力寻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的可行的方法。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多元化、层次化,顾此失彼,对教学质量提高没有多大帮助。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无疑是偏颇狭隘的。这种说法说明一些人对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全面。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叶圣陶指出,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的目标”,强调学生有了审美能力和情趣,“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向更远的方向发展”,达到美的享受,“使自己也能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自觉投身到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生活的伟大事业”。对叶圣陶先生的话,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审美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必定目标之一,而且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激发学生探索语文世界的欲望和热情,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任何一种意志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发的,构成意志动机除理性因素外,还有非理性因素,即情感因素。审美是富于情感的,它能强烈的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对语文教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P116)作为审美的主体,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审美过程中,发现美,鉴赏美,并爱到美的熏陶感染,必然会激起其学习热情,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想象,指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审美想象是审美情感的深化。高尔基说:“想象,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想象力,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现实社会相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锻炼其审美想象。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切入点

(一)形象性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美离不开形象,审美的过程就是通过审美活动,以形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审美教育是以形感人。[3](P205)中学语文教学的素材是文章,而文章不管是说明文、哲理文,还是诗词曲,究其内容而言,大都有生动的形象充溢文间。例如,教学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一文,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分析寓理意象“未眠的海棠”,在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文中关键句的解读。“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使海棠形象寄寓了深沉的美学思考;“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表露作者发现海棠花未眠的动情处,作者为了发现美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了发现美一定要活下去,哪怕为了从一朵花发现美的真谛而想活下去也是值得的;“感受到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这是作者对海棠花未眠的感悟,美的发现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美感需要长期的有时是一生的积淀。抓住关键句认真分析领悟“未眠的海棠”这一寓理意象,既能让学生理解审美讲究机遇,审美需要在正确的态度和一定的审美基础等审美观念,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美,领悟文学艺术的极致艺术美的关键在于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真正的自然之美。以此同时,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在悄悄滋长,在作量的积累。

(二)情感性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陆机的《文赋》中这样表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以思纷;悲落叶以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这里的“叹”、“思”、“悲”、“喜”体现的就是读文的情感性。我国传统诗论词论推崇的“沉郁”风格,主张诗词要循情感流动,以便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鲁迅说:“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感到愉悦。”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情感性切入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品读作品,探究作者的创作主旨乃至作品的审美价值取向。比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我们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听完课文,教室寂静无声,有些学生已是泪流满面,作者对母亲的深挚感情、对母亲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对生的体察、对迟到的悔恨与自责,作者真挚的情感感染了读者,激活了读者平淡的情绪。教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领悟“地坛”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而是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作者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之美、亲情之美、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死关。

(三)愉悦性美学家康德解释“鉴赏判断”时说:“从每一个表象我可以说:它(作为认识)是快乐结合着的,这至少是可能的。关于我所称之为快乐的表象,我说,它在我内心里产生着真实的快乐。至于美,我们却认为,它对于愉快有着必然的关系。”[4](P196)欣赏美是愉悦的。抓住这一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学生默读之,赏析之,领略其中无限的美妙、悦目;教师在教学中深受作品感染,声情并茂的朗读之,歌咏之,描摹之,悦耳。悦目悦耳之间,愉悦无穷,学生审美情趣倍增。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选用与文章意境相近的民乐《春江花月夜》作配曲,并声情并茂地朗读,调动学生情感。融会作品情、师生情,营造一种愉悦的令人陶醉的,让人产生欣赏欲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赏析热情。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趁着学生的一腔热情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分析想象感受:青纯的荷叶、素洁的荷花、淡淡的荷香、柔美的荷波、梦一般的美月……意象美、画面美、意境的美,种种美感涌上心头。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审美的核心。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首先,要重视朗读。组织朗诵教学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朗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涵养美感。优美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有较强的冲击力,朗朗书声之中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美学蕴味往往能充分而酣畅的体现。美读还能创设情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例如,教学柳永的词《雨霖铃》和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采用范读法,指导学生注意感情基调的把握,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及词蕴含的人情美和哲理味。《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格外低沉,词的上片写词人与爱人在和深秋的傍晚依依惜别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感怀和对英雄的景仰,词末作低调处理,读得洒脱些。其次,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录音带、电视媒介等把文字作品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比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写得很美,既有优美的自然景物描写(如白洋淀风光),又有人物内心的刻画(如夫妻话别),诗情画意,充满着人性美,教学这篇小说,教师可收集一些风光镜头、战争话别镜头等,制作成课件,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调动情感,主动感知美。再次,在作文教学中,可通过种种活动,让学生走进电视,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体验生活,感知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从而提高其审美感知力。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爱憎态度。读者阅读作品产生共鸣,就受到了美感的熏陶。中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抓住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形象,通过鉴赏,使学生感受到心灵之美、自然之美、理趣美、人格之美。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首先,在传授知识中培养鉴赏力。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一些文学常识,诸知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意象、意境,诸如作者的风格流派甚至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作品鉴赏思路都会有所不同。写景类文章表现的是自然美,蕴含的是意境美。

自然属性,虽然不是自然美的根源,但是由于自然美主要以它的感性特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自然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作家笔下的写景文章都以自然的感性特征,使人产生美感。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抓住美词美句,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精当的同时,引导学生欣赏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美质。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更多的是表现社会主题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张溥的《五人墓碑记》、鲁迅的《药》等,都包含有极为严肃的悲剧意义。悲剧是一种崇高美。悲剧中的崇高,经常以庄严的内容、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使人久久不能平静,给人思考,激发人们去探索。老舍曾说:“悲剧是描写在生死关头矛盾和冲突,它关心人的命运,它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力量。”在美学范畴里,与悲剧相对的是喜剧,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等喜剧,在笑声中蕴含美质。喜剧艺术中,美的事物有时并不直接出现,而是隐藏在丑恶事物的背后,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笑声中发现。其次,通过明确目标的方式来培养鉴赏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培养的初始阶段,教师应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根据作品,设一个欣赏点,或语言、或人物、或结构……依点研析鉴赏。依计划赏析,逐步地作量的积累。如教学王实甫的《西厢记》节选《长亭送别》,可设一个培养鉴赏美的目标:深入领会莺莺与张珙离别的凄美。为达这一目标,教师可指导学生读[正宫][端正好]和[一煞]、[收尾]三支曲,让学生通过画面秋景与离人,领会作者所创造的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感受莺莺的那种“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领会暮霭、夕阳、古道、淡烟、离人的凄美[5](P69)。再次,强化体验中培养鉴赏美的能力。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去,进入作品的意境,在身临其境之中,体验感受从而培养鉴赏美的能力。例如,教学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就可设计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了足够的钱,你打算怎样设计建造自己的居所?这个问题可调动学生想象并充分展示自己的设想之后朗读作品,强化学生体验,让其与作者产生共鸣,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超级秘书网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仅仅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才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因此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表现生活的能力。首先,发挥想象,创造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弦外之音与言外之音的过程,即为创造美。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思维过程中的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成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6](P291)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教学中必须将语言形象转换、补充、再创造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方能创造性地提示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其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的表象、抽象思维的参与。其次在构思过程中发现美,在写作过程中创造美。在作文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

人的认识是以感知开始的。得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方可能创造美。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强生活积累,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因此,我们应要求学生走进电视,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奇趣大自然》、《法制天地》等节目;引导学生评名作、议时政、走进集贸市场,观察菜农如何卖菜,商贩如何推销商品等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学生调查当地资源状况,了解当地民俗风情,搜集春联、民歌、组织春游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美、人情美,并引导学生发现美并展示美、创造美。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应选准切入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鉴赏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个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刘祖焱.美育———开启素质教育之门的钥匙[N].中国教育报,2001-2-25(02).

第3篇

《国家审计管理创新实践与思考》一文,在对国家审计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国家审计管理模式现状与弊端,结合陕西审计管理工作实践,从计划管理创新、现场管理创新和审理稽核创新等三个方面开展了实证研究和探讨,在法律政策、机制制度、组织管理和技术操作层面,对国家审计管理创新进行了梳理提炼和经验归纳,针对国家审计管理创新的构成要素,提出了进一步强化审计管理创新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技术、制度和人力保障机制,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作用路径与实现机制》一文,基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视角,从金融危机理论及其生成机理分析入手,提出了政府审计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目标;对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免疫功能进行了定位;分析了政府审计应对金融危机发挥免疫功能的自身优势;在描述当前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路径;构建了政府审计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安全的机制框架;并从审计理念、方式方法与技术手段等层面提出相应策略和建议。

《经济案件线索审计研究及其案例分析》一文,以研究经济案件的本质属性、特征、表现形式为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点上,探寻挖掘经济案件线索的有效路径,并通过大量的审计案例,对审计在发现经济案件线索的总体思路、主要方法和技巧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分析和论证,运用多种学科及相关理论,归纳、梳理和提炼发现经济案件线索的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为审计查找经济案件线索、加大审计执法力度、提高审计监督水平提供了思路。

《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风险防范研究》,主要从聘用审计的委托关系、聘用审计的动因、聘用审计的作用、聘用审计的过程管理和基本指标评价等方面构建出了一套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风险防范体系,充实和丰富了现有国家审计理论,同时为构建合理科学的聘用审计风险防范体系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这次由审计署组织的2010年至2011年全国审计机关优秀审计论文评选活动中的参评论文共193篇,其数量与规模较以往明显增多,经专家评委匿名打分评审,通过审计署领导批准,共评选出优秀审计论文70篇(其中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40篇)。从这次论文评选结果的分布情况看,主要包括审计署机关7篇;地方审计机关40篇;特派办和派出局19篇;审计署4篇。

第4篇

论文关键词:诚信;政治;教育

一、高中生诚信现状及表现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的诚信或道德问题,这其中包括普通百姓、专家学者甚至政府官员,当然学生本身、家长以及教师对这个问题也都尤为关注,由此凸显出学生诚信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们对学生诚信或道德问题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业中的诚信问题。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高考的压力迫使学生不得不注重对学习成绩的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身的各项利益都有着紧密关联。成绩好的学生能够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得到比较积极的评价或反馈;而成绩不好的学生所得到的评价或反馈中则以消极的居多。这些也迫使学生不得不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也促使他们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成绩,从而能够得到更多正向的评价或反馈。一些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每到作业和考试的时候只有试图去抄袭别人的答案;尤其是在比较重要的考试时,作弊现象可谓是屡禁不止,一些学生为了得到较好的成绩,采取夹带、偷看、收买别人的答案甚至偷盗试卷等不诚实的手段这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还会妨碍整个青少年群体的健康发展。

(二)日常行为中的诚信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诚信与否,也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能够做到诚信就可以了,但事实恰好与此相反,要想提高自己的诚信水平,需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同时还要持之以恒。“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只有从一些看似“小”的事情上做到诚信,才有可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诚信水平。但在实际生活中,仍有不少人不能做到这一点,比如乱闯红灯、随地吐痰等。除此之外,学生在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表现也不尽人意。不少学生为了获取较多的零用钱,不惜欺骗自己的父母,甚至老师和同学。在人际关系上,主要是同学彼此之间不很信任,不愿意说真话。学业诚信确实很重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诚信也不容忽视,因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人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人在德智体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思想品德中的诚信问题。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必不可少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年轻一代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品德观。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强调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敢于奉献的精神和作风仍然必不可少。如今,不少中小学生都不完全具备或养成上述优秀的品质。在学校,铺张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至于艰苦朴素的作风,更是很少学生能够养成了。

二、高中生诚信问题存在的原因

1、高中生自身的特点。高中生一般处于16-19的年龄阶段,正在向成熟的青年期迈进,因而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朝气蓬勃,易于接受新事物,接触的社会面不断拓宽,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很感兴趣,心理上呈现一种社会化趋势。同时又受自身学识和社会阅历所限,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思想容易走向片面和极端化,感情容易冲动,如果不能用正确的认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也可能因一时的冲动而导致盲目的不理智的行为,因而需要及时的引导。

2、思想政治课教学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教师在诚信道德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责任重大。由于升学率的压力和主观认识上的偏差,很多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的文化功能情有独钟,而忽视诚信教育,特别是自从高考3+x改革后,政史地三科综合,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有所下降,家长、学校、学生本人都越来越不重视思想政治课,这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积极性大大受挫,他们很少再去研究德育工作的效率,而更关心的是本学科在高考中名次、成绩。这种认识上的错位其结果必然损坏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工作乃至整个学校德育的运转。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强化诚信教育的主要对策

1、挖掘教材中有关诚信教育的内容,强化诚信教育。教材是学习诚信道德的主要材料,是落实诚信教育的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科学文化知识在教育行为中的表现,它包括了教师教育过程中所利用的主要素材和基本手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教师与学生开展诚信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知识源,可以说,教材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2、高中政治课教师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诚信道德素质。首先,教师要用自己的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其次,教师要树立学生是诚信教育主体的观念。再次,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提高诚信教育的效果。最后、教师与学生在合作交往中平等交流。

第5篇

教师应明确终身学习的目的,让终身学习成果为教育实践服务。终身学习所以日渐成为一种世界思潮,逐步为不同国度的人们所接受,就是因为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促使人们尽快地达到自己的目的。立足于教育岗位,教师终身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总的来说,是让终身学习的成果服务于教育实践。就目前来看,个别教师学习目的不明确,片面地认为新理念学习、业务培训是走过场、形式主义,他们的心中的学习目的就是达标。因而,在终身学习上就表现出“学历达标一头热,业务培训受冷落”的现象,说明个别教师,对于终身学习认识上的“本末倒置”。尤其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教师的教育职能、课堂控制方式、课堂常规经验,教师在课堂的位置,教师的课前准备,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变化,不进行新理念培训学习,不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很容易迷失方向。只有明确终身学习的目的,教师才能心甘情愿投身新课改、新理念中去,教师的素质才能真正提高。

一、建立激励机制,让教师投身于终身学习

教师好比斜坡上的球体,由于人的情性、知识的变化,热情的降低,创新精神的减弱和来自社会各种思潮等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制约力,有向下滑落的本性。要想使它向上移,需要两个作用力:一个是支撑力,是指使人正常工作的力量或防止走下坡路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学校的管理制度,加强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一个是拉力,是指促使教师不断创新、不断成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学校的激励机制。

教师的终身学习热情如果缺乏激励机制的调控,就会很快地衰变下来,其学习过程就会流于形式,学校应制定政策,营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首先学校要精选、订阅各种刊物,扩大教师的阅览范围,让教师有东西可看。

其次,学校决策层要有鼓励教师阅览的意识,不能只抓教学,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不学习,教师就失去了创新活力的长流水,在时间上,给教师一个宽松的环境,在没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允许教师随时走进阅览室,提高刊物的利用率,定期举行“泛文化”阅读测试,目的在于扩大教师的阅读面,适应新课改的教学需求,对于学习中的积极分子、测评成绩优秀者,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年底量化上给予一定的体现,以提倡一种积极向上的学风,创造一所“学习型”的学校。

学校应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活动,把继续教育作为正常教育教学活动来对待,把继续教育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的必备内容。鼓励教师走出去,组织教师团体走进名校,学习名校先进的管理经验、教学经验;在经济上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将教育教学有突出才干的教师推向更广阔天地接受锻炼和培养,使这些教师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他们的个人业务知识、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本学科、本年级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发挥这些教师以老带新、以点带面的作用。

二、搭建学习交流舞台,让教师体验成功

第6篇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量在短时期内发生猛增,产生“知识爆炸”效应;同时,“知识老化周期”变短,职业迭替加快,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改革传统职业教育模式,树立新的学习理念——终身学习成为当务之急。

人类自诞生以来,学习就成为整个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停止了学习,一个人就无法认识和改造自然,也无法认识和适应社会;停止了学习,人类就不可能实现今天的一切成功和进步。现代人越来越明确一个事实:学习的作用不仅局限于对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还能使人变得聪慧和文明,使人变得高尚而且完美,促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自古以来,人们始终把学习当作一个永恒的主题,从教育家到平民百姓,都在反复强调学习的意义,不断探索学习的方法。人们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无止境”的内涵。在现代社会,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大大地加快,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环境,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一种生活方式,努力使自己活到老、学到老,即要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

一、职业学校培养终身学习者的必要性

1.终身学习是职业学校学生人生的必需

职业学校学生一生,是一个不停地学习和成长的历程。具有高效学习能力的学生,是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在知识时代,人的能力大小取决于智能的大小,智能的大小取决于学习的多少。学了做,做了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学得愈多,做得就越多,会得也就愈多,智能也愈大,个人能力也就愈强。不能继续学习,不能及时更新知识更新技术的有文化的人,将会沦为新时代的“文盲”。职业学校学生一生不知要遭遇多少次职业迭替和技能的变革,不能终身学习的学生今后在社会上很难生存发展。

2.终身学习是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基础

美国《财富》杂志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未来企业要求的员工必须是终身学习者。职业学校学生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要面临一个由学校到社会,实现从学生的角色到职员角色的转变过程。这个转变的过程既是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对职业学校毕业生来说,谁能较快适应社会环境,谁就能掌握成才的主动性,就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并最大可能地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能激增,要赶上时代潮流就需要不断地学习。现代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大量的新知识新技能应运而生,不学习提高就会变得陌生和落后;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适应社会。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就业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要想谋求理想的职业岗位并适应工作岗位,首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也可能在学校学的知识与技能不够、不全和不对口。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

3.终身学习是职业学校学生刨业的必备条件

创业者成功的法则之一就是不断学习,不短创新,不断超越自己。激烈的社会竞争,促使创业者树立危机意识。创业者必须有好的经营理念和新特产品,在市场经济中才能取胜。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信息密集,各种新科技、新事物、新经验层出不穷。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和科技进步之快让人吃惊,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很可能在一夜之间会老化或者落后。新知识与新技能几乎每天都有产生,创业者必须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吸收新知识与新技能,创业和守业才能成功。这将成为一个创业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自我超越是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集中精力,不断丢掉过去,开拓未来。中国徽商的成功法宝就是日新月异,在经商的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知难克难,学习实用知识,创造实在效益。

二、职业学校培养终身学习者的要点

1.创建学习型学校

在终身学习理念下,职业学校教育环境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以学习为前提的。学校教育的目的,不重在既有的知识技能传递,而重在终身学习者的培养。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终身学习者,第一要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动机,持续不断地督促自我终身学习;第二要使其学会终身学习的技巧,懂得如何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方法,终身不断学习;第三要使其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就是养成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能够自我设定学习目标、自我安排学习计划、自我选择学习策略、自我进行学习活动,并自我进行学习评价,成为一个能够真正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者。唯有当每一个学习者都具备终身学习的动机、技巧和能力,他才可能有效解决因社会快速变迁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而成为可在社会实践中适应良好的人。

如果在终身学习理念之下,学校教育的目的要改变,学校教育的角色也应有所调整。在传统教育典范之下,学校的主角是提供学生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价值和谋生的技能。学校被视作为“知识的殿堂”,学生进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获得知识和技巧。然而,面对一个变迁快速及知识爆炸的社会,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既有知识在离校不久便发现已经落伍。因此,学校教育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所需面临的第一项角色转变,乃是从传统“知识殿堂”角色,转变成“终身学习者的苗圃”,培育的是“终身学习者”苗木,学校不只是知识的提供者,更是“终身学习者”苗木的培养所。在这一新的角色之下,学校所应提供的不是“所有知识的内容”,而是终身继续学习的“基础知识”,尤其重要的是提供探究各种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学校应该使学生了解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其终身学习的动机、技巧和能力,使其在离开学校之后,能够真正做一个终身学习的实践者。终身学习强调学校教育应以培养终身学习为主要目的,学校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动机、态度、技巧与能力。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传递既有知识的活动逐渐减少,帮助学生自我导向学习与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逐渐增加。换言之,学校教育应增加提供学生“学习如何学习”的机会,通过各种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与技能。在此基础上,学校教育应减少学生被动记忆知识的活动,增加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机会。

2.教师角色需转换

就教师而言,已无须时刻肩负着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技能的重负,教的功能已不再是教会、教全、教得多么完美,而是致力于唤醒学生主体能动性、创造性,诱发学生积极思索,开阔更大的知识能力空间。教师的作用体现为真正的“引导”与“鼓励”,它所驾驭的内容将与传统的观念与实践相反,应该使它本身适应于学生,而不应屈从于预先规定的教学规则,教的过程也就转变成“引导”或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了,教的评价则转变为促进学习过程、创造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为学习者的学习而教,这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得以达成的必要条件。

在知识日益更新的今天,职业学校教师自身的继续教育与持续学习显得格外重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古训,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当代职业学校教师的理念应该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和长江”。教师需要有长流不断的溪水和长江,而溪水和长江的源头就是学习。教师在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同时,重要的是更新观念。而观念的更新,则更需要不断地学习。

3.课程结构、内容与教学方法需调整

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与技能的“创造”与“探索”的过程中,而非着重在既有知识技能的“传递”上,向着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使学校教育呈一种开放趋向,就是要打破条条框框,致力于学生学习方法朝“学习的个别化”方向发展。由于终身学习强调学习是个人一生的事,个人必须自己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终身学习提高活动,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增加学习方法的训练以及学习责任的培养。学习的个别化,通常包含训练学生自己设计学习计划,以及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别指导,职业学校学生动手能力强,教师要引导他们创新工艺与技术,培养他们“创造”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此外,各种新媒体及电脑辅助学习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增进学生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培养自动、自发的探究精神,以及熟悉学习方法的使用,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技巧和能力,离校之后成为一个终身“学习”、“创造”与“探索”者。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7篇

[论文摘要]论述了信息素质定义的发展,并且结合信息社会的特征和要求,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同时论证了图书馆与信息素质的关系,强调在制定信息素质评价标准时,制定信息意识标准和终身学习能力标准的重要性。

“变化”是我们现代生活的基本驱动力。我们要在这样的世界生存下去,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培养谨慎的思维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一个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是知道怎样去终身学习、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也只有学会终身学习的人,才能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

1信息素质定义

1. 1信息素质定义的发展

1974年美国信息工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率先提出信息素质概念,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79年,该协会对信息素质提供了官方的解释,他们认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即“掌握了利用信息工具的知识与技能,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同年,图书馆学信息学专家Robert Taylor将图书馆专业与信息素质有机的联系起来,他指出一个具备信息素质的人,首先应该知道许多问题可通过信息来解决,了解信息源是必须的,每个人都应该掌握获得信息的策略和方法。1987年,图书馆学信息学专家Patrieia Breivik将信息素质根据为一种了解和获取信息的过程,提出每个人都要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且能够鉴别信息的价值,能够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IA)提出了一个被广泛引用、接受的定义,这就是“具备罗高信息素质的人,是一个有能力觉察信息需求的时机并且有检索、评估和高效地利用所需信息的人,是一个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们知道了如何学习的原因在于:他们掌握了知识的组织原理,知晓如何发现信息以及利用信息,他们是有能力终身学习的人、是有能力为所有的任务与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人。”信息素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各时期都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以上只是其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而已。

1. 2 21C,信息素质这一概念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21C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对人的信息素质要求逐步提高,信息素质的含义更加丰富。简单的用一种技能或者能力来概括是不够的,信息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要求不只是具备基本的技能,它需要有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以及具备相关的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道德的利用信息,并且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笔者认为,在信息化社会,信息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信息意识。指人们对情报现象的思想观点和人的情报嗅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事物、现象从情报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具体来说它包含了对于信息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洞察力。(2)信息能力。也可以说是信息技能,包括确定信息需求的时机;选择信息源高效获取信息、处理评估信息、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3)信息道德。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等。(4)终身学习的能力。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素质概念应该把焦点放在用户身上,即受教育者或者被培训者身上,而不是放在指导者或者教员身上,让用户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2图书馆与信息素质的关系

自从1979年图书馆学信息学专家RobertTaylor将图书馆专业与信息素质有机的联系起来.图书馆技能与信息素质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混淆、等同到相互区分、联系的过程。信息素质这一概念的使用,曾引起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它是与图书馆员联系在一起的;有人认为它应该在大范围内包括非图书馆员和学者;还有人认为它不能够确切表达其含义,应该换一个新的词来代替,却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尽管众说纷纭,但信息素质这个概念还是频频出现,并成为学术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同。大家不得不承认图书馆员在信息素质研究领域上是一直领先的,图书馆界、信息学界的专家学者为此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的。

在信息化社会,图书馆与信息素质的关系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图书馆是主要的信息源,而非唯一的信息源;(2)单纯的图书馆技能对于完整的信息素质来说是不够的;(3)信息素质不单纯依赖于图书馆;(4)信息素质是图书馆素质的延伸;(5)图书馆员在信息素质教育中担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信息素质教育不能仅仅由图书馆的用户教育来完成,需要图书馆界与教育界的通力合作。

第8篇

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寻求学习与工作的紧密联系。此种模式下,能够使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职场竞争力,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潜质。会计专业涉及的课程很多,包括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多门课程。下面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致谢词,欢迎阅读!

挥笔行文至此,我的论文写作已接近尾声。岁月如梭,我在大学的四年本科学习时光也即将敲响结束的钟声。离别在即,站在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上,心中难免思绪万千,一种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我衷心的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并对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老师、同学、亲人以及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最尊敬的论文指导老师。在本科论文协作期间的研究和学习中,老师以其严肃的研究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激励和感染了我,他谨慎的做事态度也将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从论文的选题到最终定稿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四年来,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予以关怀点拨,他以博大的胸襟包容我、鼓励我,让我感受到师生情谊的无私和伟大,在此谨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论文致谢BR>感谢某某等同学,他们在这篇论文的完成过程中给予我很好的建议和极大的帮助,我至今铭记在心。另外,特别要感谢的是某同学,她在最繁忙的时候仍然肩负着班级工作,为同学们的顺利毕业付出了许多时间和心力。

感谢我的舍友,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给及了我很多关心和帮助。感谢等同学,他们使我这四年的本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第9篇

执教学科

姓 名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民族

籍贯

政治面貌

行政职务

技术

职称

聘任

时间

教龄

参加工作

时间

所在单位名称

联系

电话

执教

学科

专科

本科

研究生

年毕(肄)业于 学(院) 专业

最高学位

学(院)于 年授予

三年培养经费(经费单位:元)

市拨培养经费

区县提供培养经费

学校提供培养经费

其它来源

XX年

XX年

XX年

合 计

经费支出计划(经费单位:元)

科学研究

网络远程研修

国内进修

撰写专着

其它

合计

有关情况说明:

XX—XX年个人发展规划

1.三年科研计划(包括研究方向、研究重点、研究过程、预计达到的水平及突破、成果形式等):

研究方向: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

研究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方面。通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把本班学生培养成“好读书、读好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知书达理”的文明人。本课题将通过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研究,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快乐阅读、享受阅读,让阅读支撑每一位学生的灵魂。通过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阅读创新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

研究目标:

1、 通过研究活动,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读书、爱书的好习惯,让他们今后的成长及终身学习提供文化底蕴和发展后劲。

2、通过研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亲自经历知识研究过程,获得情感和学习的体验,体现学生是学习读书的主人,是知识的探索者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从而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阅读资源共享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研究过程:

1、首先确立本班为研究课题实验班。

2、其次是课题前期进行查阅文献。查阅与选题有关的理论文献和经验、科研资料,达到理论武装,借鉴经验的目的。可参考的文献有: 《小学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与阅读指导》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等。

3、建立“读书卡”,组织示范,完善方案。做好前测、收集积累、观察、个案等资料的整理与保存,定期分析对比。

4、形成特色。全面推广。

5、分析材料、交流、研究撰写论文。

精品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