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4 20:41:03
导语:在中学语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学语文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中学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文情怀的构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构建基石,语文教育直接影响整个中学的教学质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固化、应试教育的导向等作用,导致我国的中学语文的教育现状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情操、提升思考交流的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欠缺,没有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作用。认识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的改革教学模式,对于中学语文教育而言意义重大。新课改提出,中学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追求目标,减少对应试分数的关注,这是新时代下教育的关键。
二、中学语文的现状研究
1.教学模式固化
长期以来,教师在语文教育中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应试为指导进行课程大纲的制定,忽略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重视机械性练习,缺少生活的感悟和思想的发散。在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中,普遍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应试教育为指向的语文教育容易形成多方面的弊端:其一,学生在学习中受应试的影响,大多只是简单的识记背诵,很少由生活的感悟,缺乏发散性的创新思维,没有接受正确的教学指导,导致学习出现偏差;其二,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过分注重语文的语法知识点的教学,缺少实际生活案例的支撑,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忘记语文知识点,也没有透彻地理解,导致语文教学事倍功半;其三,教学模式落后,长期以来坚持单一的备课方式和教育方式,学生容易疲劳枯燥,没有积极学习的意愿。
2.知识传授片面
传统的中学语文的教育仍然存在着两个极端:其一,有些学校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固执原有的方法,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没有效果;其二,有些学校转而完全依赖学生的提问方式进行教学,但完全依赖学生的提问方式有很大的弊端,一是课堂的气氛难以控制,往往会出现喧闹的情况,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二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有限,完全依靠提问,往往难以切中要点,学生的思考深度也较浅,形成不了透彻的领悟。这两种极端的知识传授方式都容易导致语文学习的片面性,完全灌输削弱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而完全的提问方式又容易矫枉过正,削弱教师教学的权威性。
3.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不足
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造成此类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长期以来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听众,没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很少主动发言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了语文学习的习惯,满足于一个被动接收者的角色,没有积极学习探索的意识;其二,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语文,但语文学习的成效一直没有显现出来,但在学习物理、化学的时候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好的成绩,尤其是当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时,会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其他的学科上,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4.语文学习理解的偏差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学生往往只是接受教师灌输的观点,只需要不加思考的记忆就可以。新课改提出了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与抽象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各种观点。但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由于缺少适度控制原则,往往会出现对语文学习理解的偏差。尤其是学在生的认识不足、对生活的感悟有限的前提下,学生求新、求变、求怪的发散思维往往严重偏离语文教学的本意。如在《愚公移山》一课中,学生突发奇想,认为愚公在移山的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这就偏离了原文的本意,游离于语文课程之外,导致发散性思维的偏差,学生的理解也没有到位,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中学生普遍缺乏生活的阅历,在学习中的观点都很不成熟,很容易脱离主题,难以捕捉到最为关键信息。
三、中学语文教学的对策研究
1.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
中学语文教育并不是将学生和教师限制在书面上,语文包含了多学科的知识,如历史、心理、地理、天文、数学等方面的内容,要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将多种案例引入到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来,如以物理典故中牛顿发现地心引力的案例阐述坚持思考探索的重要性,以历史人物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的情操等,学生在丰富的语文资源的引导下,必然会提升学习的兴趣,产生主动思考、探索的学习习惯。此外,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知识的有效途径,可以激发他们爱学习、爱思考的习惯。
2.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构建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而学生语文意识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语文意识的培养是从语文的艺术、功能、文化特质等方面着手,无形中对学生形成熏陶。在学生的内在意识中建立语文素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通过语文的魅力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内在的语文素养,才能从情趣和道德修养等方面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3.师生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学的中心,而学生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配角,要转变传统的语文教育中师生的角色,让师生之间构建平等的关系。语文课堂中,师生之间的平等有几大优势:其一,消除了师生之间的地位高低之分,学生会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与老师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其二,语文教学角色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继而产生成就感,培养其主动学习的意识。
结语
面对目前的中学语文现状,要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培养综合素质的学生,必须研究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研究对策,对改善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云知 著.《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作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进行适当的改革。改革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以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敢于放手,从学生自身生活出发,作文要求有真情实感;从学生阅读出发,作文要求有新意,从学生实际出发,作文要求美。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呢?我本人结合自己多年以来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的教学经验,对初中作文教学谈以下几点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望和大家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共同为中学作文教学想办法、找出路。
一、深入细致挖掘教材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中的文章之所以被选入教科书,是因为它非常具有代表性,或者是非常典型,教材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实施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那么,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个优势资源,把教材上的一个个文本作为施教的基础,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细致分析,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意图、情感的表达方法,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围绕中心来展开描写等,在具体的课文学习中把写作方法的指导贯穿进去,这样教材上的文章就成了学生行之有效的模仿对象,学生写起来觉得有话可说,也就会觉得写作不是那么难了,久而久之写作能力自然就会提上去。
让学生掌握构思立意的方法,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值得我们鉴赏与学习的地方。作文构思立意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从日常的课文中找到与之对应的方法。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课,大家都比较熟悉,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一共进行了四次描写。通过这四次不同层面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作者把那种深厚的父子情深表达得深刻而细致。教师在讲解这里时就不能粗略地简单讲讲就过,要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是几个片段进行细致分析和深入挖掘,和学生共同探讨它的精彩之处,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能领悟出一些写作的规律与技巧。或者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可以让学生作为写作依据的例子。比如:《孔乙己》中,在孔乙己最后出场时用环境的萧瑟来暗示了人物的悲惨命运。虽然写作千变万化,但只要我们用心去钻研、去探索,做一个有心人,一定可以找到好的教学方法提供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口语交际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时,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努力为学生创造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口语交际情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很容易被激发起来,这样的教学情境会促使学生愿意主动地说、大胆地说、随心所欲地说。教师要创设情景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表演,听听录音、看相关的视频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并且有话可说。口语交际是一个听说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说的双向互动,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机会,因势利导,让学生爱说、会说。这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让学生养成勤练笔的好习惯
让学生勤动笔去写,养成勤练笔的好习惯,这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勤练笔可以让学生在平时把自己的所感、所见、所想、所闻写出来,坚持天天都有新发现,天天都有新感悟,其中写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积累生活中的经验,总结教训,这样积累得素材多了,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不会再感到无话可说,没什么可写了。作文材料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实际,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学生积累得素材多了,写作的老大难问题就会大大地改善了。
四、让学生多阅读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还会为学生积累许多写作的素材,学习许多写作的方法。在阅读中,学生掌握了一些写作方法,积累了写作素材,另外还提炼了自己的思想,并且在阅读中,要让学生养成边阅读边记录的好习惯,要把自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其中那些优美的语言,含义深刻的语句,细致入微的描写等地方摘录下来,同时有能力的学生还要多背诵,多模仿,进行写作练习。把平时积累的这些素材作为自己以后写作的素材来借鉴,这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写作大有帮助,还从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可以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可以提高文化修养,可以获得大量知识和信息,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丰富自己的间接经验,可以学到一定的写作技巧,激发写作情感。
五、把作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了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由此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最好的写作素材,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灵性、缺乏生动活泼的气息。教师在传授写作技巧和基本功之后,要组织或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知感悟生活,并让学生在习作中提炼生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生活的真实、感情的真挚,再配以过硬的写作技能,学生才能写出结构严谨、章法到位,情真意切的美文来。
英文名称:A School Garden of Chinese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河南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开封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7-628X
国内刊号:41-1254/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创新;素质教育;教育观念;“活”起来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唯命是从于中高考指挥棒的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六个偏向:只重语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只重智育开发,不重美育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只重课堂教学,不重课外活动;只重管卡学生,不重激发兴趣。一句话,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索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作题,讲题,题海战术。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 被抹杀了,其人文被淡化了,而强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从而导致学生理想模糊,知识狭窄,文化肤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一统天下,突破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开拓几块挑战应试、超越应试的“实验田”。
长期以来,大多老师似乎都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共识,教学中凡是跟考试内容有关的知识全都重要,凡是与之无关的全都不重要。这种“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教学评价制度严重地制约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制约着教师教学实践的丰富与完善。考试成了教师教学的指挥棒,也成了评价学生学业的主要依据。在分数这个终极目标下,学生学会了患得患失,学会了破罐子破摔,最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乐趣;教师学会了拼命研究命题部门的“考纲”,学会了提前训练应试技巧,失去了教学的个性与激情。旧评价机制导演的历史将在新课程改革下告别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新制度。在考试内容上,“应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为保护学生的尊严,体现个性关怀,更要求不得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对教师的评价打破了以分数定能力的格局,开展“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多元评价机制。新评价机制给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注重学生、教师的多元发展,为人文性的建构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中学生在课堂上懒于思考、畏于发言历来是各科老师最头疼的难题。为什么学生年级越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反而越消极,越被动呢?说到底,要归罪于狭隘、死板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指挥棒的驱使下,教师只顾搞满堂灌,只顾用“题海战术”狂轰滥炸,根本不屑考虑如何在45分钟内有计划、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自我表现的勇气。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久而久之,学生心中便形成了课堂就是老师独霸的一统天下”的观念;于是课堂教学便形成了“师讲我听,师写我抄,师问我答”的可悲局而。 要想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根除课堂教学中的这个顽症痼疾;而要根除这个顽症痼疾,仅仅靠具体的教学没计,如提问什么、如何提问等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动大手术。为此,我采取了两项措施:首先,以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唤醒被应试教育桎梏得近乎麻木的心灵,激发学生战胜自我的勇气。
另一方面,作业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作用。传统的语文作业只侧重知识、能力的训练忽视了语文素养的提高,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应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该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也不应以简单的技能训练为目的而应以提高语文素养为宗旨。所以语文作业急需进行一次从“练招式”到“修内功”的深层次改革。本文分析了传统语文作业的弊端,探讨了语文作业价值观的转变及新型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并结合自身实践提出语文作业设计的种种策略。
新一轮课改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老师的教育观念能否转变。客观地说,历次语文课程改革,都没有像这次改革一样对老师的要求这么高。这也是时展的必然,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三日不学便会落后于时代。因此,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素质也要重新审视。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思考
语言教学中能力的培养,重在写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对学生作文能力的考核,实际上是对其思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能力与智力的综合性考核,这种考核能在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出学生实际的语文水平。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但现在不少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他们认为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就够了,平时很少阅读课外书籍,因而缺少写作材料,缺少写作借鉴,对作文望而生畏。如果要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积累写作材料,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提高阅读能力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读与写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
读与写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非常形象地反映了读对写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是平行发展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他们的文章往往也写得很精彩。读书少的人肯定不会写文章。相反如果写几句话都觉得为难的人,他读的书又会多到哪里呢?同样写得好的人,他们读的书往往比一般人要多,他们阅读文章的能力一定也非一般人可及。司马迁通读古籍,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古今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李白,杜甫,王维等这些在文学上有非凡造诣的人,他们读书何止上万卷!钱钟书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其著作精彩绝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无不说明读与写的关系。这样,读与写就会达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①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从而可知,如果对学习丧失了兴趣与信心,就丧失了求知欲望,学习效果就无从谈起。由于现代资讯的发达,人们日常使用书面语言的范围和频率已远远少于口语。有了电视,人们直接面对的是五彩缤纷的电视画面,有了电脑,人们可以打紧张刺激的游戏或上QQ闲聊,又有多少人有兴趣阅读中外名著?又有多少人对这些名著说出个所以然来?尤其是中学生更加是缺乏阅读的兴趣。因此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就要培养阅读的兴趣。兴趣就是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兴趣对学生自觉性形成的作用。因而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心理。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②同时要注意培养阅读习惯。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自学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也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前提。这充分说明了培养阅读习惯对语文的重要性。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时产生的和兴致的激发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呢?第一,善于发现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俗话说:“乐此不彼”。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创作,培养创作的兴趣,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学生的作文,在批改时无论是当面批还是书面批我都要找到他们的长处,从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并且每次作文时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佳作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朗读出来,哪怕是一个字用得妙,一个开头写得精彩都衷心表扬一番,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第二,因人施教,分类指导。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作文水平高低不一致,是一种正常现象,“一刀切”的教法使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消,也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产生消极心理和行为,因此每次作文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任务、分类指导。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各类作文竞赛,积极向报刊投稿发表,以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差的学生降低要求,减少难度,使他们经过努力达到一个小目标。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用心灵感受世界的习惯。
关键词:中学语文 活动课 联系实际 学生活动
近年,我国语文教学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在一些中学,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语文活动课开展的背景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
三、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四、语文活动课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方法 探索
语文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新课标的实施给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挑战,更给了我们前进的依托和方向,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以更积极的态度和不甘平庸的创造精神,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规律,在教学方法上开疆辟土,真正将新课标的精神溶入到每一节课中,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有艺术性,使我们的学生真正能从中领悟到语言的魅力、思想的内蕴、人性的光泽,使他们得到真正意义上进步。以下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现在阅读教学中,内容的解读替代了思维的训练。阅读内容的教学始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内容的理解固然重要,但思维的训练更是不能忽视的。观摩课堂上学生们可以侃侃而谈,甚至妙语连珠,但总少不了教师循循善诱的“点拨”,学生永远无法逃脱“教参”或教师“圣言”的牵引。更多呈现的是对内容和结论的传递,为了答案而教学。如此阅读教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变成了对老师、对教参的理解,难免跟在“教参”、教师的思想后面亦步亦趋。高度控制的导读又从另一方面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一元思维的死胡同。学生的阐释和“自由”的思想很难超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就无从谈起。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与《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相背离,影响着语文教育的效果,甚至扼杀学生对语文原本的兴趣。
二、高中语文阅读方法的探索。
1.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方法。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并且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2.教师应打破传统阅读模式,充分尊重个别差异。
高中语文新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首先要有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共同性”和“基础性”的原则。同时,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必须正视高中学生个性的差异性。面对具有不同兴趣、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高中语文课程不能将课程内容和目标只作为简单划一的规定。为了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创造条件,高中语文新课程必须增强“多样性”和“选择性”。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将学生的多元思想从鸟笼里放飞,只有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充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尊重文本不要肢解文本,误解文本。更要尊重学生,互动导读,鼓励探讨,非暴力排斥,也非无原则认同,而是真正将学生引入阅读,引向思考,让作者与读者、生活与文本互动起来。既要个性化理解,又要切合作者和生活。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才能促使学生主体精神的成长。
3.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课内讲读和课外导读并举,增加阅读积淀。
摘要:多媒体以其巨大的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直接的感官刺激迅速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教师应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出发,探讨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从而探究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语文中应该如何运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目的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正如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不完善的一面一样,使用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语文教师要从语文教学的目的出发,使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中学语文教学。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国家教委颁发的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义言文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方向、原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即使语文课堂引入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能背离这个出发点,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也要遵循中学语文大纲要求。
二、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多媒体的引入为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带给学生全新的视觉、听觉冲击。语文多媒体教学又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作为教师课堂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多媒体的教学应包含以下功能:
1.多媒体能提供更丰富的课堂教学信息。语文课是进行语言信息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这个过程如同电脑一样,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发展智力、形成能力。要在一定时间内为学生传授较多的信息,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扩大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问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传递、知识整合的速度,增加课堂的知识量。
2.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既在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又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既教授这些文章时,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力不从心,收效甚微;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体会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
3.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
4.利用多媒体能活跃课堂气氛。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之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三、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又利于教学。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应该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选取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的内容。
2.科学合理。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条件之一,演示模拟原理要正确,要反映主要的机制,细节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实,允许必要的夸张。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3.简洁明了。课件所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要注意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有可能,尽量用语言声音表达),过多的文字蒯读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容易干扰学生的感知。
4.要有艺术性。一个课件的展示不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所以优质的课件应是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展示的对象结构对称,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审美性(这是比较难做到的,但是我们所追求的)。
5.恰当运用。就是利用认知学习和教学设计理论,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不要“满堂灌”),让他们理解、思考、交流、质疑。
多煤体语文教学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能激发语文兴趣,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但不可以包办一切,使用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做到恰当、适度。
6.要能活跃课堂气氛。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之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关键词】中学阶段 语文课堂 文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41-01
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之下,中学语文教材的结构以及内容与以往相比,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教材中添加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开展文学教育也成为大势所趋。然而,就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文学教育开展的并不顺利,实质上,开展文学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活信念、人生观与价值观,笔者认为,在中学语文课中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开展文学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内容中为学生灌输“美”的理念
在中学语文中开展文学教育应该从教材中经典的文学作品出发,目前,中学教材中经典的文学作品十分的丰富,既有古代精华篇章,也有现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诗经》、《史记》、《红楼梦》、《呐喊》、《边城》等的选段。这些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继承了中国民族五千年来勤劳、勇敢的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下意识的为学生灌输这些作品中的“美”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刻艺术魅力。
此外,教师还要意识到,文学作品并非独立的分类,各种作品之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这也是文学作品人文性的具体表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这种联系利用起来,为学生灌输“美”的理念,在提高学生文学修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然,从本质上而言,文学教育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帮助学生在感受文学作品思想韵味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意图,接受到美的熏陶,这也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教师就需要深入的分析不同文学作品中传达的思想,如《边城》传达的是一种人性美、人情美:《鲁滨逊漂流记》则传达的是一种“命运由自己掌握”的关。
二、教师需要发挥好为人师表的典范作用
在语文课堂中,教育的主体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师本身的素质会对文学教育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传授技能与知识,也要有着高尚的道德,发挥好为人师表的典范作用,用自己的道德与素质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做人。此外,教师也要意识到,在语文课堂中开展文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作品中的思想来感染学生,而作品中的思想是需要教师进行解读的,作品中蕴含的思想也只有通过教师这一桥梁才能够充分的彰显出来,这样才能够达到教育的作用,因此一教师的文学修养需要达到一定的层次一因为只有具备文学修养的人才能够感悟情感、感悟生活,才能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理解。
三、注重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中学语文阶段,学生都有着极强的可塑性,但是每一个学生又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成长环境与认知水平都是不同的,要深化文学教育的结果,教师就需要深入的了解每一个学生,与他们成为朋友,同时,还要意识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需要通过内因作用,因此,文学教育工作就需要从内因进行开展,来净化学生的灵魂,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下中学教育多沦为应试教育的奴隶,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都未注意到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在功利性教育思想观念之下,学生思想也发生了偏颇,自强、自立的意识也受到功利思想的严重影响,良知、正义等高尚的品质逐渐丧失,学生也逐渐变得空虚而功利。而文学教育就是一种典型的内化教育形式,学生可以在文学教育的过程中感悟到积极向上的思想,开展文学教育也能够充分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学生学生的精神世界,将文学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总而言之,在中学语文中开展文学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学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个体。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意识到语文课堂中文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将文学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精神生活之中,在优化语文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心宪.语文课改应重视文学教学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重庆市母语教育资源的专题调查与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05)
[2]方智范.对文学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学习试验修订版高中语文大纲的几点体会[J].课程.教材.教法,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