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课程合同

时间:2022-06-06 02:41:09

导语:在课程合同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程合同

第1篇

[关键词]合同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对于高等农业院校非法学专业特别是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合同法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是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合同法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目前高等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大都开设了这一课程,然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际,对合同法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改善教学效果,并适应新形势下高等农业院校合同法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合同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与学生是高校教与学活动中不可偏废的两个主体。长期以来,高等农业院校特别是经管类专业合同法教学中往往将教师摆在主导地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位置。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法律条文、法学理论为主,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很少对教师的观点发生质疑,双方主体地位不对等,教与学的重要性有失均衡。合同法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实用性很强的法律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当是平等和互动的,且应以学生为中心。如果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关注既定理论的“外灌”,在目前法律知识本身已较为枯燥的前提下,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进而应付式的对待合同法学习,由此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2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忽视实践活动

从当前的社会来看,大学教育已是一种实用性教育。合同法课程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突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学活动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合同法课程教学偏重教材内容的理论性教学,并不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虽然社会需要实用性教育,但是传统的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往往偏重于理论分析,实践能力上却非常欠缺。因此,为了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使教学实践与课堂理论优势互补,在高等农业院校经管类合同法课程教学中开展让学生普遍受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值得思考与花大力气解决的重要问题。

1.3考核方式不科学,忽视考试效果

考试是一种测评教学效果与改进教学方法的评价手段。现阶段经管类专业合同法课程考核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测评手段,存在考试内容教材化、考试方式单一化的缺陷。如考试内容以教材为主,不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平时成绩大都以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为依据进行测评。传统的考试存在着明显的重记忆、轻应用的倾向,学生大多是通过考前突击应付考试,这种方法不能全面、科学地测评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利于发挥考核的正确导向作用与反馈调节功能,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合同法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着眼点

当前合同法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必须要通过教学改革来解决。考虑到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合同法课程自身的特点,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需求出发,以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这一角度去思考合同法的教学改革。基于此,合同法教学改革应主要着眼于以下方面。

2.1切合高等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的特点

对于高等农业院校而言,合同法主要是针对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施教学生专业背景和教学目标与要求的不同是经管类专业与法学专业合同法教学相区别的主要特点。首先,施教学生专业背景的独特性。经管类专业学生缺乏基本的法学理论知识,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以经管专业知识为基础运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因施教学生的知识背景的差异所面临的合同法学习入门难、理解难、分析难等诸多问题,而且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用多学科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同时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其次,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差异性。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从事经济、管理岗位的职业,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目标和要求,由此,笔者认为,培养以经管类知识为核心、懂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应是经管类专业合同法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近年来,在合同法课程教学中,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更愿意了解具体的实务操作而不是法律理论,学生感兴趣的是合同文本如何书写,对方不履行合同怎么处理、买卖合同中责任承担等实际问题,希望教师将这些理论转化为生活语言讲授,而对合同订立中要约和承诺等理论往往不感兴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法学理论体系直接将法学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来阐述法律概念的精妙,法律逻辑的缜密。同样的教学内容在经管类专业学生中得到的却是与法学专业学生截然不同的评价。因此,合同法教学改革必须切合经管类学生专业特点所带来的知识需求,偏重法律实务和实践操作能力。

2.2加强能力,提升素质

经管类专业合同法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提高在日常活动中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必须加强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的训练。合同法鲜明的实践性为这些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但是,在当前经管类专业合同法教学中重理论轻应用,过于强调学生知识量的增加,忽略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际完全“两张皮”,导致在考场上挥洒自如的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却不知如何下手。所以,在合同法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和积极实践的能力,真正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3评价引导,体现考核本来价值

教和学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学生的能力最终应该内化为素质。考核与评价的目的是检验教与学的效果,具有很强的激励与导向作用。目前经管类专业合同法考试大多是以教师讲授的内容为范围,采用笔试的形式进行,难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评价学生过程中,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不是学生是否能提供一个准确答案,应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改革合同法考试内容、方式。课程教学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通过深入有效的评价,教师对课程教学的信息及时加以强化和矫正,让学生逐步形成用法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同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3.1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改善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是改变教师单方面传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并及时得到信息反馈。对于高等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而言,可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来开展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法是课前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经典案例做充分的准备,课上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共同讨论来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是把灌输式、讲解式教学改为诱导式、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典型性和启发性的案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讨论式教学法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把教师的单向传授变成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做好论题的选择、素材的准备及实施、教师点评三个环节的工作是保证讨论效果的关键,可以采用随机讨论及分组讨论等具体方式组织课堂讨论,要保证在课堂上进行积极有效的讨论,避免讨而不论,流于形式。

3.2改革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合同法课程的教学必须以服务专业为中心改革教学内容,必须密切联系现实生活,注重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不能仅仅停留于一些法律条文的罗列与堆砌,应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经管专业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专业背景,根据合同法课时少内容多、相关配套课程开设少的现状,以服务经管类专业改革课程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尊重和鼓励学生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教师要抓住学生特点,多方面收集和选取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和事件,教学中不断把我国法制建设的最新成果融入其中,以具体的事实深入浅出地去诠释抽象枯燥的合同法律理论。事实上,也只有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紧密联系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引发其共鸣与思考。

3.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1专设实践教学课时。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应该专设理论学时的三分之一作为实践教学学时,安排专职教师组织进行丰富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只有在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完成调查报告后且考核过关才能计入相应的学分。将“课时化”的实践教学纳入常规教学管理,以此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3.3.2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是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利用假期或实习组织学生到法院、检察院及律师事务所等实习基地实习。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将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紧密结合。另外,也可以在农村建立一些实习基地,组织学生进行调研,使学生真正关注“三农”问题。

3.3.3采用模拟法庭法、观摩庭审法进行实践教学。

模拟法庭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担任不同的法庭角色,共同参与案件的模拟审理。观摩庭审法是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典型或疑难的合同法律案例。通过以上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熟悉司法程序,掌握司法文书的写作技巧,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3.4创新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绩考核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合同法课程考试内容不应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以能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技能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测试为中心,能够真正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测试与评价。改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传统教学评价指标,采取过程考核方式,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使合同法考试从结果性、单一性走向过程性、多元化评价。笔者认为,可采用由平日成绩、实践成绩、课程论文和期末成绩进行综合评定的模式,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高等农业院校合同法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合同法教学立足于经管类专业教学目标和要求及学生专业背景差异性的基础上,不仅要关注我国法制建设的最新成果并将其融入教学之中,更要注重根据教学内容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遇到新的法律问题时能够准确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来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晓放,夏春德.开放式教学在合同法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2):89-90.

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工程管理;合同管理;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TU7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4009904

随着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工程项目国际化、市场化的趋势,招投标已成为中国建筑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合同管理也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1]。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各类标准合同文本的应用普及,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已成为工程管理人员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更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的重要体现。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对其进行案例教学改革探索,对于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北京市特色专业,该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一直是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重点,并成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子课程。“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围绕既定教学目标,将经过处理、提炼后的实践案例展示给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讨论的教学模式[2]。将案例式教学应用于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既是课程内容特点的客观要求和专业能力建设的需要,又可弥补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帮助学生体验在工程管理实际工作中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案例经验的积累,内化为对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工具的切身体会和实际把握[3]。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重点对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案例式教学的案例准备、教学实施、考核测评工作进行探讨。

一、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案例式教学概述

关于案例式教学法,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但通常的概念描述包含以下要点:一是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二是重视情景建设、环境模拟;三是借助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形式;四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一般而言,教师首先针对课程教学目标选取具有典型性、实效性的案例进行案例背景和问题情境的构建,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结合理论知识或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或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与传统的填鸭式、讲授式、演示式等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一方面活跃了以往略显呆板沉闷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气氛、增加授课吸引力;另一方面,可改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增强知识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大纲,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其它专业学生辅修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之一。目前,该课程在本科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共40个学时,采用中英双语教学,授课班级学生数一般为50~65人。通过学习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学生应对建设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的基本内容有系统掌握,同时获得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把握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中的各方责任、各项工作流程、风险分析,清楚如何研读、分析合同,如何以合同指导实际工作。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对工程施工合同、委托监理合同等的系统学习,具备分析其它如委托设计、物资采购合同的能力。学生还应熟练阅读并理解英文工程建设招投标文件和合同范本。

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旨在帮助本专业学生将大学前三年所学主要专业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建设法规、工程质量管理、施工组织、施工技术等课程联系起来,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所需的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维度的知识架构,达到专业知识及应用的融会贯通。

二、案例教学准备工作

案例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与学生分享实践经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思辨能力。案例的编写和案例库的构建是顺利组织实施案例式教学并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此项工作也是教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教学基础材料的丰富性、适用性和针对性。教师通常需要针对所教授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内容,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感悟,进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及合同管理实际事例和事件的搜集,编写案例教案,形成实用性和质量性并重的案例库。

近年来,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程建设合同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调研相关企业的实际操作和经验,精选加工公开发表的典型案例,编制了该课程的教学案例库。案例库注重体现四个特点:(1)专题性,按工程建设合同管理知识体系的不同设置不同专题,选取的案例涵盖合同管理各个理论模块和方法体系,有较强的针对性。(2)实用性,案例选取来自工程实际,多选取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案例,并注重方法的实用性和先进性。(3)简洁性,在充分、清楚的前提下力求案情描述文字精炼、简明扼要,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花尽少的时间了解案例内容。(4)趣味性,案例力求内容生动、有启发性和趣味性,通过案例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对该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涉及的案例大致可分为操作型案例、描述型案例和分析判断型案例三种类型。

操作型案例是指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案例基本背景内容、文本或图表信息和相关材料,并且提出具体的分析操作要求,包括案例分析的内容、结果呈现形式等。例如,在工程招投标管理教学模块中,根据招标和投标流程知识点所使用的案例,要求学生通过对某实际工程施工招标文件的研读和交流,根据招标文件分组编制投标文件,通过投标书制作和投标模拟,掌握如何响应招标文件,如何进行投标书的文件准备、内容组织、文本编写和签署封装等。

描述型案例通常是将实际工程项目运作中关于合同管理和招投标管理部分的典型做法(如要约和承诺的期限、项目承发包模式选择、不平衡报价等案例)抽取出来,编制成文字论述的PPT课件,供学生学习和讨论,并总结经验和教训,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运行和合同管理的要领。

分析判断型案例是在教师提供的背景资料和具体问题描述的基础上,针对有关案例(如招投标违规操作、合同条款争议、国际工程索赔等案例)明确提出需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各自的判断见解和建设性意见,实现理论知识的巩固。

在编制案例库的同时,还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形式上的完善,即形成案例教案,以帮助教师把握好案例内容及课堂教学的过程控制。案例教案需要围绕一个预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明确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和难易程度。案例教案通常可包括:教学目标、相关理论知识点、案例标题(便于案例分类和识别)、案例正文(包括案例的时间、地点、事件起因、具体内容和争端问题等背景,帮助学生对案例内容及案情有概括性了解)、对案例思维角度的提示(鼓励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开放式思考和不同视角的分析)、教学实施计划、附加的阅读材料、参考分析及评述等。对于较为简单的案例,教师只需向学生展示基本案情和主要数据资料,将大量的问题探索、综合分析工作留给学生;而对较为综合复杂的案例,教师则应提供较为详细的信息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重点问题的判断和分析[4]。

三、案例教学过程设计

案例教学是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一项考验。考虑到本科生大都缺乏工程实务和管理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的案例教学组织中,明确教学各阶段的重点和难点,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基于案例库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模块整合,案例教学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案例教学计划和组织工作。首先,需要教师根据课时计划和目标,选取案例库中相关案例,熟悉案例教案。其次,在人员组织方面,受班级学生数量的限制,结合案例教学的可行性,一般可采用小组演示法,这样既有利于个人观点的表达又方便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规定6~10人为一组,学生自由分组、搭配并选出联系人,课程中小组成员不允许变动。

(2)课堂案例展示。首先,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案例,考虑到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需要阐释案例深层内涵,补充可能用到的相关信息。然后,教师需要提出案例分析讨论的问题和具体要求,包含涉及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案例分析的形式、内容、准备时间等,适当引导学生思考。通常学生会在课后进行有关案例参考资料的查询和分析讨论。

(3)案例分析展示。学生经过课后充分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成果展示。对不同的案例类型,教师可采用不同的讨论方式。如对于操作型案例,学生课后需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分析,按教师要求形成文本或实物,再在课堂上呈现,宜采用小组演示法。小组演示法可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头脑风暴、思维碰撞以消减他们实践经验缺乏的影响,但缺点是存在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锻炼。而对于描述型和分析判断型的案例,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在课堂上则可以采用单独回答的形式进行问题的阐述和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把控好课堂讨论的进度、深度和范围,创造积极的讨论氛围,并及时给予提示和引导。

(4)案例分析总结和评价。教师针对学生们的案例分析情况进行问题及结论的归纳和总结,评价学生表现,提出改进意见。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侧重与理论知识的联系,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点的回顾以提升学生理论学习的深度和效果。教师可采用分类图、流程图、归纳图等形式理清知识脉络,将内容系统化,使学生既见树木亦见森林[5]。

(5)案例教学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综合性强或可进一步深化的案例,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堂讨论之后,上交书面总结。教师还应注意对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总结,以及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改进,并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

四、案例教学课程考核测评

根据案例教学课程特点,笔者对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考核和评价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将案例分析考核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主要从理论学习状况、案例分析质量和课堂展示表现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如表1。

例如,在招投标管理案例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某水电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文件编制

投标文件。首先考察各小组学生对招投标范围、文件、程序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然后具体考察案例讨论分析的成果,如编制的投标文件是否齐全,是否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文件袋封条和签章是否合格等;在课堂上模拟实际开标过程,教师担当主持人,学生担当投标人和评标委员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重点考察学生模拟投标和评标时的表现。又如,在FIDIC合同国际工程索赔的案例中,重点考察学生对实际问题发现、分析、解决和对知识点的反向捕捉能力,以及清晰表达自我想法的能力。

状况考察学生对于案例涉及知识点的学习是否到位,如能否运用正确适合的理论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和应用,能否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40

分析

质量考察学生对案例问题的分析效果,如能否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并提出有建设性的结论或对策建议,能否就案例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40

课堂

展示考察学生的现场表现水平及口头表达能力,如能否将问题和分析论述清晰并重点突出,能否借助多种表现形式(PPT,视频,现场模拟等)进行充分展示并吸引听众。20

五、结语

将案例式教学法引入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是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案例库的建立、案例教学的过程设计以及对学生的考核测评是做好案例教学的三个重要方面。案例编写和案例库建设重在适用性和针对性,并通过教案为教师提供辅助支持。对于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学,应科学合理地设计案例过程,充分挖掘授课技巧,使教师更好掌控课堂,保证案例教学启发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改进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将学生案例分析的理论学习状况、案例分析质量和课堂展示表现情况计入成绩,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考文献:

[1]李启明.建设工程合同管理[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方光秀.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315-318.

[3]赵振宇.项目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第3篇

关键词:全案例教学法;合同法;案例教学法

在法学专业本科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已在理论界形成共识[1],亦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也应区分不同课程的性质而有所修正和变化。下文笔者以法学专业本科选修课程合同法教学为例,探讨一种区别于传统案例教学法的新教学方法,即全案例教学法。

一、全案例教学法的提出及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合同法课程与债法课程的教学内容衔接

在以往的合同法课程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在授课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授课教师在传统合同法课程讲授过程中,通过运用一定的教学案例或实务案例,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具体知识点,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各普通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来看,合同法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与其它选修课程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它选修课程所讲授的核心知识点,在必修课程中仅作为非重点内容讲解,或不予讲解。[2]以法学专业选修课程“人格权法”为例,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在必修课程“民法总论”中虽然或有提及,但授课教师能够用于该部分讲解的授课时间一般不会超过总课时数的十六分之一。而合同之债作为债法定的发生原因之一,历来是民法必修课程“债法”(或有高校在“民法分论”课程中讲授债法)讲授的核心内容之一,无论是合同法“总论”还是“分论”均会有所涉及;也就是说合同法课程中的核心知识点,实际上也是债法课程中的主要授课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传统的理论讲授,辅以案例教学的方法,不仅难以满足“合同法”课程个性化课程设置的要求,也难免陷入到与必修课程“债法”授课内容重复的尴尬境地之中。

(二)传统案例教学法在合同法课程应用中的主要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案例教学法在前述问题面前不仅束手无策,反而束缚了授课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无论采取学习导入的方式,还是分析知识点的方式,传统案例教学法在知识点讲授中的主要作用都是辅的。这种授课模式在学生初次接受所涉知识点时,确实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但由于前文所述的授课内容重复问题,学生在第二次接受该知识点时,如果采取相同或相似的授课模式,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2.传统案例教学法在辅助讲解单一知识点中的作用较为明显,但不利于对合同法课程中各相关知识点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与运用。3.传统案例教学法所选取的案例一般较为容易,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知识点;不利于满足学生对于复杂或难度较高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的实际需求。

(三)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与价值

基于传统案例教学方法在合同法课程应用中的上述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在“债法”、“合同法”等课程中的实际教学经验,尝试设计一种以案例作为授课主要导向的授课方法,即全案例教学法。在合同法授课中采用全案例教学法至少有下述意义与价值:1.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全案例教学法以相对较为复杂的案例分析作为授课主要导向,不按照教科书中列明的授课顺序讲授知识点,以期避免学生产生学习内容重复的不良学习体验。2.全案例教学法所选用的案例不仅涉及合同法课程中的多个知识点,而且会兼顾其他民法部门法乃至民事诉讼法的相关知识点;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全案例教学法所选取的案例较为复杂,且具备一定的理论难度;既能够检验学生在债法课程中的学习效果,也能够满足学生对相对复杂案例进行分析解决的学习要求。案例分析结束,多数参与学习的学生能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二、全案例教学法在合同法课程中的具体设计

(一)基本理念

全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构建一种以案例作为主要导向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通过案例的讲解与延伸,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全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在于,使学生的思维在案例和知识点中来回穿梭,反复求索,引导其自主思考、分析问题。[3]学生解决案例的过程,不仅要运用合同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回归法律的具体规定,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学生法律检索能力的一种训练过程。

(二)案例的设计与修改

既然全案例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作为教师授课和学生参与的核心内容,那么对案例的设计、选择和甄别就将成为合同法课程准备的重要环节。全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不宜采取司法实务中的实际案例,而应以授课教师自编案例为主,当然不排斥授课教师对司法实务中的案例进行重新改编。其理由在于,合同法课程教学仍围绕教学计划要求的核心知识点展开,而实务案例往往偏重与诉讼过程与证据运用,与实体法的授课理念相悖。全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相对于传统案例教学方法中的案例,应具备复杂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案例篇幅和所涉知识点两个方面。从案例篇幅的角度上来讲,全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篇幅一般较长,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围绕着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展开。从所涉知识点的角度上来讲,全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一般涉及多个知识点(并且可以适当结合其它部门法中的知识点),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学案例设计完成后,应按照教学计划中设计的核心知识点讲授顺序对教学案例进行排序,确定讲解顺序和授课时间。在实际授课之前,授课教师应对拟选取的案例进一步进行审核和校对。

(三)课堂教学与学生参与

以案例作为授课导向的教学方式,均不能脱离学生对教学环节的实际参与,全案例教学方法更加明显的体现出上述特征。授课教师在采取全案例教学方法的同时,应采取一定措施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与讨论中来;通过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可尝试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种:1.课前引导。在实际授课之前向学生提供拟讲授案例,指导学生在授课前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可以尝试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并在实际授课时由学生代表汇报研究成果。2.问题设计。在设计教学案例的同时,围绕案例中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设计思考题目。既可以起到引导学生围绕核心知识点讨论案例的作用,也可以为学生主动探索案例提供学习动机。3.课程考核。授课教师应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的过程进行如实记载,并作为课程考核与评定成绩的依据。在采取全案例教学方法时,建议摒弃传统的理论考核方式,而以学生分析、研讨案例的成果作为主要考核依据。

(四)课后思考题目的设计

为巩固课程教学成果,授课教师应在案例分析完毕后,布置适量的思考题目,可以考虑以课后作业的形式由学生完成。思考题目的设计应尽量围绕课程中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可以考虑通过继续延伸和拓展案例的形式来展现。

三、全案例教学法在合同法课程中应用的实例及讨论

(一)案例设计实例:

张三为某工厂职工,拥有小车一辆,2000年,张三和李四两人结为夫妻,张三父亲老张拥有住房两套,其中一套自住,一套于2001年1月1日出租给自己的老友老王,两人签订了住房租赁合同,租赁期限为四年,由老王和儿子王五共同居住。2002年老张去世,张三继承了房产但未变更登记。2003年老王去世,由王五继续居住,但未重新签订租赁合同。2004年张三与李四两人夫妻关系紧张,张三个人决定将出租的房产出卖,并先后与麻六、童七两人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麻六于2004年3月1日交付房款40万以后,张三将钥匙交给麻六。3月1日,麻六拿到房屋钥匙当日即前往看房,与此同时王五得知房子被出卖,王五主张:自己是承租人,理应享有优先购买权,张三侵害了自己的优先购买权,王五主张张三与麻六签订的合同无效。童七于2004年4月2日交付房款40万后,张三将房屋过户登记给了童七。2004年5月1日,张三与李四两人诉讼离婚,在处理财产的过程中,李四得知房子已经被出卖,遂以张三无权处分为由,主张张三与麻六和童七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2004年6月2日,房屋所在地突然遭受强烈地震,房屋全部毁损。王五以无法继续居住为由要求返还租金,麻六和童七因无法得到房子,以张三一房二卖为由,要求撤销合同,且要求张三分别偿还各自房款40万,并赔偿各自损失39.9万元。

(二)思考问题设计问题一:

出租房屋是否归张三所有?为什么?问题二:王五是否为房屋的承租人?为什么?问题三:钥匙交付给麻六后,王五是否能够继续承租?王五主张合同无效能否得到支持?为什么?问题四:张三与麻六、童七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效力如何?即李四的主张是否能够得到支持?为什么?问题五:现房屋所有权归谁?该所有权是基于什么制度获得问题六:房屋因地震损毁由谁承担?为什么?问题七:麻六和童七为什么分别要求赔偿损失39.9万元?该请求能否得到支持?为什么?问题八:因房屋毁损导致王五在租赁合同期限内无法继续居住的损失由谁如何承担?为什么?

(三)案例扩展

张三个人决定将车子以30万元的价格卖给孙八,双方约定:孙八分30个月支付价款,在孙八支付完全部价款之前,由张三保留对汽车的所有权。交付方式为运输公司将车子运输到孙八所在城市北京,具体交付地点等车子运送到北京后再做决定,运输公司在运输的过程中遭遇泥石流,汽车的尾部毁损,孙八花费维修费10万元,此后孙八一直要求张三偿还10万元维修费,未果,孙八从支付价款的第21个月(包括第21月)开始拒绝支付价款,到了第27个月时,孙八已连续六个月未支付到期价款。

(四)讨论

第4篇

工学结合沟通与演讲课程设计《沟通与演讲》,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创造性的训练型公共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时代性和实用性,为了适应时展的需求,很多院校都开设相关的课程,但往往达不到学生原本对课程预期效果。究其达不到效果的主要原因多半是:(1)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实践环节较少;(2)某种训练过于单一,没有综合性。(3)训练项目过于老套,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本文的研究基于工学结合的《沟通与演讲》课程是从“能力本位”出发,以能力培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点为基准,遵循“适用、实用、够用”原则,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的重点不仅有对说话技巧的培养,更重视有效倾听、有效交流和团队协作,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一、课程内容

根据2006年国家教育部以教高【2006】16号文件的形式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由全面发展向实用性转变,遵循“适用实用够用”的原则,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观念,教学方向实行了重大转变。本课程组在教授此课程多年后,深刻意识到若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明确教学目的,设计教学内容,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突破。我校使用《沟通与演讲》课本是尹凤芝等主编,由东软电子出版社的2008年7月教材,各章节核心内容分别是,第一二章沟通演讲概述,第三四章把握原则与跨越障碍,第五六章倾听与交谈的艺术,第七八章非语言沟通与媒介,和沟通演讲实例等。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此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切实提高高职各专业学生的沟通与演讲的能力,使之掌握有效沟通与演讲的要领和实用方法,符合专业相关领域职业岗位(群)对职场新人的职业素养的要求,成为与职场环境和谐共处、融入社会能力出众、人际资源开发成功的人才。

二、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沟通技能培养

为了贯彻16号文件指示精神,我们一直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由全面发展向实用性转变,突出学生的职业观,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沟通技能培养做为我们课程指南。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为依据,按照“做中学”和“学中做”的要求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有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根据麦可思参考美国SCANS标准,把35个基本工作能力划分为五大类型,分别是管理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涉及此课程能力有(右上图):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始终遵循“以就业需求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工学结合的原则,突出课程设计中的实用性。在充分调查企业需求和分析《沟通与演讲》课程的就业岗位的基础上,确定了该课程的岗位群和相应的职业能力目标,围绕职业能力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改进教学,实现“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学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分解课程内容

基于“以就业需求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工学结合原则的认识,为了课程与时俱进的教学效果,我们将课程内容进行分解。课程沟通技能培养内容指课程内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使学生具备团队沟通、营销沟通、求职沟通的技能素质;能够创造有效的人际资本。第二,体现在课程的导向(岗位工作活动)方面:了解其在招聘、团队建设、员工发展、项目推进、合同谈判、客户访谈等工作流程。第三,体现在课程设计的基础(岗位工作过程)方面,我们要分析岗位对技能人才的软素质需求,突出其沟通技能。第四,强调学生对沟通与演讲的知识意义进行主动建构——即在主动训练中获得技能的提高、习惯的形成。最后,要体现在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方面,职业工作内容+学生学习主体+基于工作流程+能力目标。

本门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练,让学生掌握沟通与演讲的基本原则与技巧,培养学生有效沟通的能力与基本的演讲口才。本课程所要培养的沟通与演讲能力系统具体包括以下目标项目:第一,掌握沟通与演讲的主要要领;第二,能把训练受益从大学阶段就加以利用,加快相关职业素质的培养进程,进而推及职场应用;第三,在团队沟通、营销沟通、求职沟通三方面通晓规则,达到灵活运用,熟能生巧的程度以形成一种积极的沟通习惯、沟通文化。第四,具备为学习、工作以及生活营造良好的、多助的人际氛围的能力。第五,具备感染人的演讲、说服以及表达的能力、公认的逻辑思辩能力和通过演讲透射出的职业化个人魅力。

四、创新《沟通与演讲》课程设计

第5篇

一、内容上从注重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转变。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首先是培养人。”我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李眉云也提出“以美育人,育完美的人”的大美术教育观。这些都为我们美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指出了方向。但目前传统的美术教育仍然强调了技法训练,适当的技法训练当然也是必须的,但我认为不必过早地用技法规范、束缚学生,“教”就是要启发他、引导他,培养儿童良好的美术习惯。

其次,应摆正技法训练与学生兴趣的位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的“知”应该指的是技法,“乐”应该是兴趣,因此,我们在对初中学生进行技法训练时,应照顾到他们的兴趣及其认识水平,不能让学生被技法吓倒,要知道,擅长美术的学生要比爱好美术的学生少的多,因此,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先“乐之”于美术,进而“好之”,最后“知之”其技巧。

如在中国画的教学中,对于复杂的技法教学,也许会将学生拒之于中国画的大门外,所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欣赏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如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国画大师的作品,而后让学生自己在宣纸上进行实验,体验其笔墨效果,可以画线、点、块面等,可以加水,并观察水与墨的比例不同时,会有什么变化,在水墨的碰撞、墨色的交融中,使学生陶醉在神奇的水墨世界里,然后再对学生讲解国画的用笔、用墨的技巧,这样学生就更易于掌握。

二、方法上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转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的创造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从小培养创新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在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中,美术教学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那么,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需要兴趣和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如果我们不注意经常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他们已熟悉的技能就会变成套路,一旦艺术变成了技术,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2、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记得在《中国教育报》看到一幅题为《训》的漫画,画的是一节美术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片叶子,全班学生依葫芦画瓢,其中一个学生画了一只虫子把叶子吃掉一大半,正被老师叫到一边训斥。这幅漫画令人深思,也使我们反思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中无视学生个人独特感受的弊端。

三、正确评价

关于儿童中学生绘画作品的评价,首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不能以象不象要求学生,象不象是群众观点,而非艺术观点,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应该勇于摆脱世俗的影响,使学生对自身的绘画作品及其它的学生画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重过程还是重结果。

有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故事《画苹果》,说的是美国、日本、中国三国儿童画苹果的故事,曾掀起轩然大波,并引发了一场教育观的讨论。前几年有提出过重过程而轻结果的观点,但我个人认为也失之偏颇,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重,否则一节课热热闹闹的下来,学生却无所收获或并无取得一些实质性突破,也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2、评价的激励性

首先要以表扬为主,作为老师不应拒绝“真棒”、“真聪明”、“画得很漂亮”、“想象力真不错”等用语,只要学生有一点思想及创造性的萌芽都要提出表扬,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学生参与评价。

如果说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及时评价,那么学生参与评价,则是对学习过程更具体、更细致的评价。因为学生互相接触了解的程度远多于老师,可以采用小组互评,对手互评和自我评价等。

4、评价的丰富性。

第6篇

【关键词】形成性考核 考核管理 考核管理系统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职业技术教育界逐渐确立了过程性的能力评价理论共识,强调对学员能力形成各阶段水平和个体差异的真实把握,促进与检查学员能力形成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得到推广普及。然而“形成性考核”在评阅、登分、统计等环节上费事、费力,常使教员陷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因此,实际情况是考核管理并不规范,考核实施随意性较大,对形成性考核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不够,不能有效促进教学。

研究课程形成性考核管理系统能够辅助教员实现形成性考核程序和档案的规范管理,记录学员课程形成性考核数据,为教员掌握学员学习情况和对情况进行分析提供方便,有利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同时,还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展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形式,促进学员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1 需求分析

由于条件所限,学员通过校园网络完成课程的形成性考核有一定的不便和难度。但是在部分配置了局域网环境的专修室开展的课程,还是具备条件的。因此我们希望首先开发出局域网环境下的课程形成性考核管理系统,暂时只考虑教员和学员两级用户的情况,由教员对课程和学员进行管理。以后再考虑拓展到教务人员作为管理员对课程、教员、学员进行管理的情况。下面对各自的需求进行梳理。

1.1 教员需求

教员实际上是兼顾了教务人员的职责。要能够完成课程管理、学员管理、考核计划管理、项目考核、成绩分析和与学员的交互等几个方面的任务。教员登录系统后,第一任务就是添加课程、上传课程资料;然后按照课程和期班添加学员数据(此步完成后学员才可登录系统);再为每门课程每个期班设置形成性考核计划和考核项目内容,并根据课程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开启和关闭考核项目,学员完成考核项目后,系统自动评阅客观题部分,主观题部分由教员评阅,系统自动将评阅结果和教员评语反馈给学员,实践性考核项目得分由第三方软件或教员直接给出并计入系统;教员还可统计学院完成考核项目内容的具体情况,可细化统计到某一考核项目的某一个小题目。

由于系统是在教室局域网内运行的,教员不能所有操作都在教室进行,因此,要求教员可以讲系统安装在办公室电脑上,录入课程及考核资料,然后按需导出数据,再将数据导入教室计算机中。

1.2 学员需求

学员的需求相对单纯一点。首先,登录系统后要能够查看或下载教员上传的课程资料,查看课程形成性考核计划;第二,学员要能够联机完成教员指定的考核项目,上传作业,查看完成情况和教员反馈;第三,学员要有渠道能够与教员实时交互,反映问题。

根据课程形成性考核程序,可梳理出如图1所示的系统业务流程图。

2 模块结构

参照系统业务流程,我们将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如图2所示。

其中,考核计划管理子系统业务流程和项目考核子系统学员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

3 架构设计

为提高系统的通用性、可移植性和扩展性,我们将数据访问独立出来,采取类的封装技术设计数据访问层,独立设置业务逻辑类,这样可实现数据的物理独立性,解决数据操作和数据访问交叉在一起的问题。通过.aspx文件实现页面显示层的视图,编制.CS程序实现对页面显示和业务逻辑(模型)的接口控制。执行控制器职能,模型部分针对业务逻辑层,通过封装各种操作类和数据访问接口类实现该部分的功能,数据访问层单独独立出来,在Web.config和数据访问类的共同配合下完成数据库的访问,满足系统对数据库数据的存取、更新、删除、查询、抽取等操作需求。系统架构如图4所示。

4 难点问题

在进入系统代码编写以前,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4.1 考核计划制定

制定考核计划须设定本课程所包括的形成性考核内容、所占比例,设定好之后,由教员激活开启该计划,学员端方可看见考核内容以及提交作业。

一门课程的形成性考核要兼顾学习过程考核和学习内容考核:学习过程考核主要包括考勤、平时学习表现和小组学习等项目的考核;学习内容考核主要包括平时作业、阶段测试、实验(实习)、实践操作、小论文、大作业等。考核形式的多样,给拟定考核计划带来了困难。在对各种考核形式进行分析后,我们将形成性考核任务模式分成两类:一类是网上作业任务,一类是登记信息任务。对于网上作业任务,须从题库中选择题目组成任务并指定题目分值,学生完成考核任务后,系统直接计算出客观题成绩;如果题目中包含主观题,由教员批阅打分。对于登记信息任务,例如“考勤”,一般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况直接打出分数。

4.2 数据库表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后续开发的关键。对于本系统来说,采用关系数据库比较合适。由于考核计划的多样性,数据库的设计比较复杂。除了要存储考核的内容,还要体现出考核的过程及提供数据进行考核分析。因此数据库的设计分基础性数据(如教员表,学员表,课程表和题库表)和过程性数据两个部分来设计。

按照系统形成性考核实施过程,在制定项目计划时需要下面的表:

考核计划表:每门课程每个期班都有一个考核计划表,每一个考核计划都包括若干个考核项目。登记信息任务直接给出考核项目内容,网上作业任务给出考核项目内容表名。

考核项目内容表:记录网上作业任务的项目内容,包括平时作业、阶段测试、小论文、课程大作业等。注意,通过模拟训练平台进行的操作考核认为是登记信息任务。

还需要如下数据表记录学员完成考核的情况:

课程期班表:存储期班课程信息及其对应的考核计划;

学员完成考核计划表:每门课程每个期班一张表,记录学员完成考核计划情况及教员反馈;

学员项目得分表:每门课程每个期班一张表,记录学员考核项目得分。

5 小结

开发学员课程形成性考核管理系统,实现学员课程形成性考核的信息化管理,能够辅助教员实现形成性考核程序和档案的规范管理,克服考核实施随意性大的问题。系统记录的学员课程形成性考核数据,为教员掌握学员学习情况和对情况进行分析提供方便,有利于教员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及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本文只是设计了系统的粗略框架,距离系统实现还有距离,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方案,设计好系统数据结构,进行系统的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1]施勇军.形成性考核管理系统建设的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3(08).

[2]徐亚君.完善形成性考核的几点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04(02).

[3]张明,张睿,袁翠松.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研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4]张露.电大形成性考核系统的研究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2.

[5]王刚.基于B/S 模式的形成性考核管理系统的设计[J].电大理工,2006.

[6]张明,张睿.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问题与对策[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第7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沟通技能;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13-02

基于工学结合的沟通技能课程是从“能力本位”出发,以能力培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点为基准,遵循“适用、实用、够用”原则,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的重点不仅有对说话技巧的培养,更重视有效倾听、有效交流和团队协作,采用心理行为训练和历奇(拓展)训练的方式和方法,采用行动导向的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课程培养目标

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能力、知识、素质三结合,做到能力目标清晰,知识目标明确,素质目标突出。实现此目标在于通过大量的课堂讲练和实践实训,让学生掌握沟通、演讲与辩论的基本原则与技巧,培养学生有效的沟通能力与基本的演讲、辩论口才,使之符合专业相关领域职业岗位(群)对职场新人的职业素养的要求,成为与职场环境和谐共处、融入社会能力出众、人际资源开发成功的人才。

1.能力目标方面。能力目标是学习沟通技能的具体体现,它具体是指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非言语表达等能力的提高。语言表达技能,指善于用语言清楚而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的能力。非语言表达技能,指善用眼神、微笑、手势等表达情感或与语言配合来表达情感的能力。逻辑思维技能,能根据沟通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思想表达,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能力。倾听技能,能对谈话对象的话语进行思考、理解、接收,并做出必要反馈的能力。应变技能,能敏锐地发现谈话对象的隐含主题信息,善于对沟通变化(或突发)情境的处理与调适的能力。

2.知识目标方面。沟通技能的知识目标,是学习沟通技能的具体内容。本文把它确定为熟悉沟通要领,掌握沟通技巧,并对常见沟通案例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首先要熟悉沟通技能的基础知识,包括沟通概念、内容、类型及逻辑关系;其次要了解沟通的整个过程——倾听、提问、观察、访谈等流程,考虑到沟通主体面对沟通对象的多维性,应熟悉不同性格对象的沟通特点及相应沟通技巧、方法,了解管理、团队、商务、求职等特定环境的语言情景和目标导向;最后能对常见沟通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预防、救治措施等应对策略。

3.素质目标方面。素质目标是根本,有赖于全院营造良好沟通的氛围。首先,要形成一种积极的沟通习惯;其次,在“沟通与演讲”课中形成职业化的价值观与态度的沟通文化;第三,通过举办全校性的沟通与演讲活动,培养社会交往与适应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心态)的进程,提升学生全面素质。该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大量的课堂讲练和实践实训,让学生掌握沟通技能的基本原则与技巧,培养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与基本的演讲、辩论口才,使之符合专业相关领域职业岗位(群)对职场新人的职业素养的要求,成为与职场环境和谐共处、融入社会能力出众、人际资源开发成功的人才。

二、沟通技能培养内容

1.分解课程内容。课程沟通技能培养内容指课程内容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使学生具备团队沟通、营销沟通、求职沟通的技能素质;能够创造有效的人际资本;具有较强的逻辑思辨性质的演讲表达能力。第二,体现在课程的导向(职业岗位工作活动)方面:在校企联合、工学结合方面,了解其招聘、团队建设、员工发展、项目推进、合同谈判、客户访谈等工作流程。第三,体现在课程设计的基础(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方面:我们要分析IT职业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软素质需求,突出其在IT项目组中的沟通能力以及在应聘面试中的沟通技能。第四,体现在课程的主体(学生为课程质量评价的主体)方面:课程主要体现的是练和点评(师生互评)而不是灌输讲解。最后,要体现在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方面:职业工作内容+学生学习主体+基于工作流程+能力目标。

2.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沟通技能培养。《沟通与演讲》课是培养沟通技能的主渠道,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具体描述如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为依据,对基于学科专业的课程知识模块进行解构,再根据工序的行动体系进行重构,重新整合、序化理论和实践(验)教学内容;按照“做中学”和“学中做”的要求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有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形成一套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工作能力是指从事某项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分为职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职业工作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特殊需要的能力,基本工作能力是所有工作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基本工作能力分为35项。根据麦可思参考美国SCANS标准,把35个基本工作能力划分为五大类型,分别是管理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涉及此课程的能力如图所示: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始终遵循“以就业需求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工学结合的原则。在充分调查企业需求和分析沟通与演讲课程的就业岗位的基础上,确定了该课程的岗位群和相应的职业能力目标,围绕职业能力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持续改进教学,实现“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学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基于工学结合的《沟通与演讲》课程设计

1.按照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线的思路进行《沟通与演讲》的教学设计。项目驱动教学体系以项目驱动教学为主,包括两赛(校内外演讲与辩论大赛)、三练(团队沟通,求职沟通,商务沟通)、两会(演讲与辩论协会,社团联合会)、一训(企业客服培训方案),形成“两赛三练两会一培训”的综合性项目实践教学模式,将项目实践教学贯穿到本课程的全程教学环节,形成基于项目驱动导向的课程设计。在实训中我们采用国内外现在较流行的麦肯锡商务访谈实录及其金字塔写作原则,作为学生专项练习,将综合典型公司实例为解析对象,采用体验式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设计仿真广东省分公司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客服培训方案时,运用一般性与特别性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与训练学生调研市场,了解对象,把握场合,运用技巧,通晓规则。

2.创新《沟通与演讲》课程设计。通过对《沟通与演讲》课程设计,各模块或章节知识结构设计合理,教师非常明晰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也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课程学习,都能较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具体如下:坚持“以就业需求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对基于的课程知识模块进行解构,掌握三个大方面:沟通理论;交谈艺术各模块流程;交谈艺术各模块运作。依据这一认识,我们在课程设计中采用了两大重点模块:倾听与提问,再根据知识体系进行重构,重新整合、排序和细化,将理论和实践(验)教学内容分解为九个任务:①沟通概念、②倾听艺术子系统、③提问艺术子系统、④营销案件分析、⑤求职沟通分析、⑥说话的技巧、⑦辩论子系统、⑧团队沟通案件分析,⑨特例。每个任务都通过企业实际案例,通过让学生获得综合性实践训练的教学内容设计,形成了一套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3.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拓展课程学习形式。“沟通与演讲”课学习形式全面展开,除了课内的能力培养外,可设“两赛,三练,两会一训”作为实训的延伸。“两赛”指参加校内外的演讲大赛与辩论大赛,把它作为我们课程最有力的检验,这些学习形式大大拓展了沟通技能学习途径,增强了实践环节的训练。“三练”指的是综合案件分析,分别是:(1)营销案件分析,(2)求职沟通分析,(3)团队沟通案件分析。这些专项练习专门针对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同时又较为薄弱的地方,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会”是指“演讲与辩论协会”和“社团联合会”,能有效提高学生在“沟通与演讲”课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可全方位提升就业能力,为工学结合提供有力的保证。

新的课程体系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中的要求细化为九个任务及综合实例,在课堂中集中训练,并辅助校内外实践及案例教学法等形式构成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该体系从培养目标入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为依据,对《沟通与演讲》课程知识模块进行解构,按照“做中学”和“学中做”的要求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设计出了一套“两赛三练二室一训”的具有虚拟特色的项目驱动体系,有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形成一套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沟通、表达和团队合作等方面弥补了以往明显的不足,切实锻炼了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我院学生沟通技能和实际应用水平,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实现无缝链接做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张淑华.人际沟通能力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2,(4).

[2]李雯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0.

[3]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8篇

 

本文中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整合了“翻转课堂”和“传统教学”的各自优势,使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高职教育,给高职师生带来焕然一新的教学体验。

 

一、高职学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现实基础

 

1.基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指出: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2.基于高职学生就业的需要。通过对学校毕业生的调查和座谈,毕业生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处于较好和一般水平。无论从企业对毕业生的素质、技能评价上还是毕业生、在校生对我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评价和满意度都较好。该专业课程设置合理,理实一体比例恰当,但是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还不是很合理,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一般,适应企业实际需求还不是很强。

 

3.基于传统课堂问题解决。传统的课堂,时间是一个常量,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时间。因此,传统的课堂不仅不能解决“后进”的问题,而且注定要成为源源不断滋生“后进”的土壤,这在传统课堂几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后果。而“翻转课堂”一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二是教师给予学生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教师事先录制好视频,让学生回家去观看。

 

学生在家里可以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按照自己的步骤、节奏学习,可以因为需要思考或做学习笔记而暂停,也可以因为没有很好地理解讲课内容而倒回去重新观看,深入思考。基础好的学生往往只要观看一遍就可以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基础薄弱一点的学生则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倒回去观看视频,直至较好的掌握。许多学生由于害怕被其他人视为傻瓜而不愿意在课堂上提问,但他们可以毫无惧色地反复观看视频,同时看完视频要立马完成相应的问题。当第二天进入课堂学习的时候,每个学生都在同样的基础上,这个时候进行内化或拓展的活动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家通过观看视频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有效预防“后进”发生。于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在得到了解决。

 

二、“翻转课堂”的引入

 

“翻转课堂”这个名词乍一看很让人费解。课堂如何被翻转呢?事实上,翻转的是课上和课下学生的行为。在“翻转课堂”中,学生课前是务必需要预习的。在教师的预期中,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完成了50%(或更多)知识的学习,还有一些较难的知识未掌握,或者在预习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学生是“带着嘴和手”来上课的,其上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与同学和教师之间的讨论,搞懂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不懂的知识。

 

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引导和仲裁。引导学生就某个课前预习似懂非懂的知识点和某个习题开展讨论,对学生的纷争进行仲裁,从而使得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在课前预习时不懂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课内练习得到了巩固。课后,学生可能需要整理课堂所学来掌握课堂未解决的问题。如图1所示,课前预习、课上讨论、课后总结讨论的闭环学习过程是对学生学习层面的考虑。

 

三、“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随着时间的见证,人们对网络教育归于理性,权衡了新兴的线上教育利弊,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所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传承下来再结合现代高新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网络教学,两大教学模式合二为一。这样既传承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监管教学过程,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疑难问题。在国外的历来研究中,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分为了四大类:转换模式、弹性模式、菜单模式和增强型虚拟模式。这里介绍最受教师青睐的转换模式,此类模式指学生按照固定的时间表或听从教师的安排在任何课程或科目中进行转换,而在这些学习模块当中,至少有一个模块是在线学习。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在在线学习、小组学习以及课堂书面作业这几项中进行转换,关键是要定时或者由教师宣布到了转换的时间,然后每个学生将会转向去做该课程的下一项任务活动。

 

四、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安防系统安装及调试专业的具体实施阶段

 

1.课前学习活动。首先在开展课前教学活动之前先将学校筑电1331班39个学生和筑电1332班33个学生分别划分为8个项目团队,遴选出8位队长负责团队的任务实施并及时汇报给教师。其次将原有的基于项目的PPT课件制作成基于任务的微课程及PPT课件,并上传至网络资源平台和百度云盘空间。再次学生根据任务分工以及进展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微课及相关资源。最后教师每天定时通过网络资源平台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预习的目标是掌握布置的微课资源中50%以上的知识,而且需要学生总结出微课资源中听不懂的地方、认为有错的地方、认为特别有道理然后自行展开研究的地方。

 

2.课上学习活动。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中,教师首先针对学生课前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答疑;在网络资源平台的作业提交工具栏中随机选取一个团队进行课前学习活动检查,并进行评价。其次在“项目练习”阶段,8个团队分别对项目任务进行讨论分析,并将最终的任务考核成果通过网络资源平台提交给教师,队长向教师等人汇报整个任务的实施过程,团队随机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操作演示,最后根据项目团队汇报及成员演示的情况,进行组内评价团队互评和教师互评,最终形成项目考核分计入该课程的最终成绩。

 

3.课后学习活动。项目团队首先总结学习的知识及技能,然后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实训”作业并提交给教师。学生在课后,根据课堂讨论的体会,整理本堂课各问题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其绘制在一张图上,下次课要和教师留的其他课外练习一起,作为作业上交。同时,学生还会在网络资源平台的讨论社区中继续和同学与教师进行与课堂讨论相关的、更加深入的讨论。如图2所示,总结了以优质教育资源为基础,依托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实施“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

 

五、混合式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成效

 

1.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显著。以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及课堂推广应用为突破口,邀请专家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微课、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比赛,在课前视频课件制作、课堂应用、课后作业等各环节建章立制,严格要求,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显著提高,在省、校微课竞赛和教学竞赛等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学生专业能力明显提高。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策略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原来课堂的“观众”变成了课堂的“演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基本能实现就业零对接,就业即能上手实践,所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是深远的。但是要把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对于高职专业教师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毕竟是刚刚起步,从中必将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挫折,因此需要后期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第9篇

2009年,铜仁地委、行署通过《铜仁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着力打造铜仁城市经济圈。这对铜仁市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此,铜仁市抢抓机遇,直面挑战,按照在全区“走前列,作表率,先突破”的要求,拓宽思路,超前谋划,将城市功能定位为:贵州东北部中心城市,中西部交通枢纽,黔湘渝鄂边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新型生态产业聚集区,集山水园林、民族特色、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城市。但要实现这一建设目标,必须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又要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台切合市情的措施,才能真正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具备的优良条件

铜仁市位于贵州东北部,东与湖南接壤,是铜仁地委、行署所在地和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铜仁大兴机场通航、渝怀铁路过境、铜玉高等级公路投入使用,形成立体交通网络,使铜仁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近几年来,铜仁市实施“兴工富市、强农稳市、商贸兴市、旅游活市、环境立市”发展战略,全面改善了城市供电、供水、通讯、城市干道、旅游接待等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品位提高。特别是通过开展城市文明创建活动,先后荣获“中国西部名城”、“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传统龙舟之乡”等称号,打出了城市品牌,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从新加坡近50年快速发展来看,城市规划是龙头,规划一经确定,至少管50年,谁也不能更改,当政者只能是规划的实施者,确保规划的严格执行。同时在建设过程中突出“花园城市”特色,在管理上实行人性化管理,突出为民理念,从而得到市民的拥护。借鉴新加坡成功的城市建设经验,我认为铜仁市城市建设应该分四步走,即科学规划,盘活资源,开辟财源,优化管理。

制定科学规划,以规划引领城市发展

铜仁城市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铜仁市应该围绕打造集山水园林、民族特色、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城市目标,制定未来50年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和近15年实施性的城市总体规划。同时广泛征求意见,一旦规划确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当务之急是做好四件事:一是制定未来50年城市发展概念性规划;二是全面完成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三是理清建成区(含谢桥新区)、川硐新区(含东城区)的相互关系,利用好前期进行的城市概念性设计成果,分两个片区完成控规带城市设计;四是完成部分城市重要场馆、重要节点、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特别是要完成一些标志性建筑和公园、桥梁、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的详规,使城市建设有据可依。

铜仁市的城市规划,必须按照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要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精心打造,达到既有城市品位,又满足居民需要的效果。铜仁市作为连接张家界、凤凰古城和梵净山的重要接点,必须按照山水园林、民族特色和多元化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在山、水上做足文章。铜仁是一个山环水绕的城市,精心打造锦江12个半岛,规划设计水上活动中心,打造梦幻锦江美景。同时突出居住在铜仁的苗族、土家族、侗族三大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围绕中南门古城、东山历史文化古迹和九龙洞风景名胜区两个“国保单位”,发展多元文化,努力打造旅游目的地,为实现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而奋斗。

铜仁市的城市规划,必须统筹兼顾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等关系,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总体规划必须统筹城乡建设,更好地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把城乡规划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盘考虑。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城乡实现总体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铜仁市现建成区面积才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5万人,按规划,远期目标是面积100平方公里,发展人口80万,并规划开发建设几个新区。在规划中,我们要多方考虑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变为城市人口,规划建设桃园新村,制定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充分解决其进城发展的就业、住房等问题,努力实现城乡均衡持续发展。

盘活现有资源,筹集资金加快城市发展步伐

今后3年,铜仁市城市建设预计需要资金40亿元。为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快建立融资平台,成立铜仁市锦江投资公司,盘活国有资产,壮大公司实物资本,将国有资产由存量变增量。加大银行贷款争取力度,向农发行、国开行、建行和信用联社等商业银行争取贷款和争取中央财政发行政府债券,总金额在7亿元左右。目前,农发行已有1.95亿元贷款到位,向国开行、建行、农发行争取的2.7亿元贷款已分别上报省行。二是3年内力争完成土地复垦整治3万亩,筹集资金6亿元。三是3年内收购储备土地10万亩,可筹集资金约20亿元。四是加强城市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经营。对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场、城市客运车辆、报刊亭、广告等特许经营权进行出让和拍卖,3年内可筹集资金7800万元左右。五是争取国家的城市给排水系统、城市快速干道、路网改造、污水收集、垃圾清运、廉租房等建设项目,预计在3年内投入14亿元左右。通过以上途径,解决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开发后续财源,为城市发展增添活力

一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围绕铜仁地委、行署制定的“两带两圈”战略目标,做好“铜仁城市经济圈”和“大兴至大龙”工业带产业规划和轻工业区、资源型加工业区规划工作。按照“大招商、招大商”总体思路和要求,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搞好项目策划,强化项目储备,加强前期工作,寻求工业招商新突破。抓好运行调度,搞好协调服务,兑现各项政策措施,并根据工业经济的形势,及时研究出台新的扶持措施,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并渡过难关。

二是大力发展商贸业。做好商贸业网点发展规划和旅游商品一条街规划编制工作,延长民主路步行街至北门口,将该区域打造为以大中型百货、专业店、品牌店为主的城市核心商业区;在引进著名品牌、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方面取得突破;规范经营户的经营行为,做到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文明经商;帮助各市场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商誉,打造诚信市场。加强对上海华联超市、金滩批发城、金码头等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的管理和跟踪服务。

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际标准旅游城市标准,做好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搞好旅游宣传推介工作。力争通过招商引资,综合开发锦江、九龙洞景区;通过加大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对铜仁市旅游资源宣传和报道力度,重点开辟贵阳、重庆、长沙和珠江三角洲客源市场。

此外,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