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3 00:18:13
导语:在物流专业毕业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分析
2008年以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经意识到培养“能操作、善管理、可发展”的“社会需要、行业认可、企业能用”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的重要性,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及如何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等问题是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五年来,笔者每年都会利用暑假和业余时间,深入企业调研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和任职要求。调研结果表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多在仓储和运输这两类岗位群上。
根据企业调研结果,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次专家论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立足于社会的适应能力,扎根于物流行业的通用能力,胜任物流经理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专用能力。因此,专业定位在培养综合型物流企业中运营管理岗位、从事仓储和运输管理技能操作的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总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四种能力”,即社会适应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专用能力。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体系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化
课程体系有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课程、行业通用能力培养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岗位专用能力培养课程及岗位能力拓展五个模块。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就业后能够立足于社会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善于学习、善于沟通、团队合作精神,迅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培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能够科学认知物流行业、能够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物流管理作业,熟练运用物流法律法规的职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工商企业、物流企业从事仓储、运输、配送运作、信息处理所必需的优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等,能够科学管理物流作业的能力。
每一个课程模块不仅仅只培养一种能力,如岗位专用能力培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岗位专用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物流行业通用等能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生会动脑、会思考,如何做才更好。
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学团队专兼结合
根据学生应具备的四种能力,教学团队应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能够满足高职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可以根据学生就业岗位标准和课程标准选择教师组建各种能力培养的教学小组。充分利用校内外物流实践基地,优化实训教学项目,保证学生实践效果。
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执有职业资格证书,具有专业能力、企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独立承担一门以上课程教学任务,能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和单元设计,完成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项目。
兼职教师聘用物流行业企业第一线的专家、能工巧匠、优秀员工、企业经理、社会活动家、教育专家、优秀毕业生,包括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从事物流作业作业管理及物流现场操作的师傅,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且在物流岗位工作年限在6年以上。兼职教师主要担任专题讲座、实践技能、岗位实践和顶岗实习的教学。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
1.毕业资格审定系统化
主要由企业经理、业务骨干、岗位能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往届优秀毕业生、系部领导和教师组成毕业审定委员会,严格按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的毕业标准组织审查学生的毕业资格,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完成所有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并考核合格。
(1)毕业设计答辩。学生在第六学期第一周提交毕业设计方案,通过系部领导和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利用五周的时间,结合顶岗实习经验完成毕业设计。系部组织毕业审定委员会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学生汇报毕业内容并回答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
(2)技能操作考核。以用人单位岗位标准和考核形式为基准,系部组织毕业审定委员会进行技能操作考核,主要考核内容为仓储作业管理技能、运输管理技能、速递实务和单证处理业务。
(3)毕业条件审查。系部组织毕业审定委员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标准逐项审查学生的毕业条件。
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社会化
成立毕业生跟踪调查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设计调查问卷,组织和领导教师每年进行一次毕业生跟踪调查。
(1)调查内容。毕业生调查,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学生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考核内容和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用人单位调查,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思想品质、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需要毕业生的数量、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2)调查方式。为了保证样本数量的充足和有效,采用普查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①问卷方式。分别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发放《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表》,经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答填后返回。
②访谈方式。调查人员在组织问卷调查的同时,走访部分毕业生或用人单位,征求相关意见和建议,并做好相关记录,作为撰写调查报告的原始材料。
(3)调查成果。《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总结报告》,重点分析毕业生就业去向、工资及福利待遇、用人单位的评价等,优秀毕业生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及成效的反馈意见,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变化情况,为修订与调整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刘翠娟,李红.构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途径.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2\]潘意志,程丹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
\[3\]施新平.分层化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组.职教通讯,2012,(33).
[关键词]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DOI]10.13939/ki.zgsc.2015.11.026
1 引 言
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由于就业率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评价指标,高校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就业上,学者的研究也多是以企业需求为主进行教学体系研究。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校期间持续时间最长的动态教学过程,是总结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研究和发现的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但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建立和运作问题近年来呈现出“两极化”的认知态势,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根本原因就在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下滑。
从形式上讲,国外的很多大学在本科阶段没有毕业论文,也没有毕业论文答辩,但这不代表对学术论文没有要求。实际上,国外的许多大学,每一门课都要写许多小论文,每门课程的成绩往往是由多个小论文成绩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研究与写作学术论文能力的训练过程。需要写毕业论文的国家也会给予足够的教学延伸、时间、政策等方面的支撑,澳大利亚的大学将学术研究与写作纳入课程体系,日本留给大学生一年的时间专门用来写论文,德国的论文答辩只有一次机会。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在研究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以及提升措施,归纳影响论文质量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不重视、缺乏写作时间、师资不足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不完善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提高论文的方法和措施,如加强过程监管、增加指导经费、增加撰写时间、改革评定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等。但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特别是广西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的论文质量研究还很少见。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从而形成一套强而有效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各高校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sup>[1]</sup>。
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型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入发展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地位的提升,广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物流通道和交通枢纽作用越发突出,广西政府在近年来对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以及物流园区等物流硬件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投资,物流业的规模也随着传统物流企业的壮大、新兴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以及物流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但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制约是在物流业硬件提升的同时也急需解决物流人才方面的软件配备。在广西物流产业飞速发展的形式下,从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入手,构建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广西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的建立
本文通过对2010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答辩、论文写作以及论文答辩过程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五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即使进行第二次答辩也肯定会通过。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去完成,极少数学生到了论文提交时才着手去做,从而严重降低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二,由于物流业在国内的发展时间短暂,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只是从其他专业中转化过来,缺乏足够的物流活动实践经验。造成了在选题过程中为了向物流方面靠而牵强地将相关理论生搬硬套。因此导致论文选题狭窄,过于追求论文的创新点以及追求论文的层次,而没有考虑论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及与自身能力相结合,导致最终脱离实际。选题应结合学生兴趣与特长、体现专业特色、难度适宜和选题可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sup>[2]</sup>。
第三,时间不够,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不能等同于某一门课程或传统意义上的某一个教学环节,而应视为一个必须谨慎规划的、长期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但实际情况是,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与求职、备考研究生等学生认为更为重要的事是冲突的。造成了真正用到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
第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期间与导师没有任何交流,最终的方向也可能与之前的方向相差较大,论文的质量在撰写期间没有控制。导师指导风格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
第五,评阅者给出的评价和导师给出的评价是基本一致的,在论文质量特别是跟研究方法方面评阅者往往会给出比导师低的分数。
本科毕业论文的实施包括三个关键环节,即选题阶段、实验阶段和论文撰写阶段。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需要在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时期,通过阶段性小组答辩的形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成绩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状态进行追踪,通过成绩的反馈及时调整学生的工作状态,从而使毕业设计的质量最终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为了评估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结合前文的分析,本研究设计了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为重视度、选题质量(难度)、论文工作量、互动性、导师评价成绩、答辩成绩。其中选题质量这一指标是为了改善物流管理专业论文选题与实际的偏差而提出的,与专业结合越紧密则分数越高;互动性指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交流越多、效果越好则互动性的得分也越高;导师评价成绩为该轮答辩中,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答辩成绩为答辩小组在该轮答辩中给出的学生答辩分数。各准则层和指标的重要性由参与教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老师共同制定。而制定的原则是从教师以往教学、指导毕业设计中的经验中总结。
3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现
对于学生每次论文阶段性答辩成绩的评价,考虑使用专家调查法进行评判,通过反复汇总不同教师的意见,得到六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0.1,0.1,0.2,0.3,0.2]。将该权重转为直接的表格,便于在阶段性答辩中进行统计和打分,表格所占的分值如表1所示:
从成绩结果来看,学生A的总分在三轮之后有所提高,从原来的平均分之下提高到了平均之上,说明提高了重视程度以及导师的指导力度。学生B的总分在第二轮答辩中有所下降,从分值来看,是与导师的互动性降低了,实际原因是该生在第一轮与第二轮答辩周期中忙于找工作,因此减少了论文工作的投入,在第三轮答辩中又恢复到了正常的毕业设计中了,所以总分又提高了。学生C的总分一直低于平均,从分值来看该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工作量也不够,需要在后面的阶段加强进行管理。
由于采用的是多轮答辩进行评价,因此对于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跟踪是有积极意义的,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找出原因,同时这种评价方法也能够对比出不同素质的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表现,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较为准确地得到学生的毕业设计效果,有利于后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文超.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2):48-51.
【关键词】就业能力;课程结构;实践性教学
0 引言
工业工程集管理科学和工程科学为一身,是一门主要研究工业系统的效率与发展的交叉学科。工业工程起源于对于时间和动作的研究,许多重要的技术和理论方法来源于生产(工作)实际,同时工业工程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运用于实际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因此工业工程的教学也应该专注于实践教学,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动手能力出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技能,这对于该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非常重要。然而,相对于其他成熟专业,工业工程专业在我国还尚属年轻,其课程体系和各教学环节的设置尚不十分完善,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更是落后于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探索和发展。因此,目前研究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其教学模式,是一个急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1 研究思路
根据我院实践性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经过项目小组的讨论,首先形成了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即:
第一,研究企业所需求的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第二,根据就业能力需求,建立能够提升相应能力的课程群,利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按照该课程群的修读逻辑关系建立工业工程核心课程体系结构和培养计划;
第三,按照核心课程群的课程设置,讨论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成;按照企业经营过程,设计课程实验体系,划分课程实验模块;
第四,对全部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找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下阶段研究的重点。
2 基于企业需求的工业工程就业能力分析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目标就是就业,所以项目研究的起点围绕就业展开,通过企业调研找到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所需求的能力框架。为了能够科学地对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行探索,首先根据访谈和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按照如下三个步骤进行了研究[1]:
(1)通过文献回顾,收集国内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经典模型及其维度和指标,并确定工业工程专业就业能力问卷,为探讨我国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结构框架奠定理论基础;
(2)针对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问卷,对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可就业能力初始模型的信度和效度;
(3)在企业中发放问卷,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就业能力构成要素,构建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
研究结果显示,工业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了知识、通用素质和专业素质三个方面,其中通用素质包括个人内在素质、分析与领导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工作完成能力,专业素质包括物流和生产系统的分析能力。
3 建立合理化、系统化的课程结构
合理的课程结构必须能够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必须满足课程之间的修读关系,因此我们采用了如下的方法构建合理化、系统化的课程结构:
(1)通过工业工程毕业生的调研已经得到了该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模型结构,在工业工程课程的设置上,将主要采用了标杆分析和模块化建设的思想,从国内知名的设置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出发,通过前期对该专业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对我院现有该专业课程体系提出调整建议。
(2)在课程的设置中,参照以上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从课程内容、授课形式、实践环节三个方面来明确每一门课程在工业工程大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贡献,力求每一门课程都是必须而不多余。按照一般大学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针对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进行了选择。
(3)由于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修读逻辑关系,所以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我们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2]。研究结果表示,该专业的课程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和工程技术相关,一类是和管理理论相关。第一阶段专业课程为工程识图、管理学、工业工程导论;第二阶段专业课程为AUTOCAD,运筹学,基础工业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第三阶段专业课程为:工程经济学、物流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因工程学;第四阶段专业可称为系统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现代制造系统。
(4)最后不可忽视的是还要对课程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合理评价。根据工业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结构,可以建立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整体功能指标递阶层次结构图,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功能评估权重值,表明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充分重视基础能力,理论联系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为高校各专业制定和评价教学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3]。
4 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建设
实践环节的构建既要达到工学实践(实验)数据要求的准确性,又要满足管理学要求的柔性,而且还要能够适应不断推出的多学科交叉性、复杂性以及服务性;因此工业工程专业实践体系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工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构成分析。通过文献资料检索、专家座谈、到相关高校实地考察,我们发现我国各高校IE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
(2)根据学生在该专业学习专业课程的基本顺序,尝试建立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将各个环节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包括学生在校学习和寒暑假在内的整个四年时间,并把教学中各实践教学环节联系在一起,三阶段分别为:认知阶段、学习阶段和运用阶段。
(3)学习阶段的工业工程各主干及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体系是以上三阶段中最复杂的,因此我们根据企业建立及生产开发的流程,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首先理顺了各门实践性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然后以此建立了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践课程体系,使该体系真正能够从企业实际管理活动出发,实现系统化[4]。
(4)对于各个模块,都有各自不同的构成内容,并在该模块内形成教学系统。由于工业工程专业的特殊性,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模块是最为重要,且涉及课程最多,因此我们特别针对该模块分析其内部各项实验的系统关系。
(5)综合课程设计则可以将以上实验模块群应用于某一个实际或者虚拟的企业,让学生熟悉生产型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并能够从整体角度了解各种方法和技术在各管理阶段的应用,我们以工业工程实验所涉及的台钻为基础设备,发散性的对实验群的实验内容进行了规划,该课程设计中各项实验内容都对应了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5 总结
本文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性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采用了首先分析专业就业能力,其次建立专业课程结构,最后讨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模块设计,以上步骤为实践性教学改革提出了具有尝试性的新思路。当然,实践性教学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和社会需求以及专业发展相并行,这样才能真正为实践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国彦,朱雪春,卢荣花.基于企业视角的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探索[J].科技信息,2013 (5):10-11.
[2]李国彦,卢荣花.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3(4):28-30.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新兴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犁相结合的产业在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物流所包含的每一个功能环节中,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去操作。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而由于交通限制、客户需求、服务质量要求等原因,物流操作往往是需要全天候24h作业,这种作业特点使得物流操作人员的需求成倍增加。并且随着信息技术、自动仓储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及相应设备大量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以及市场对物流服务质量的要求,对物流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迅速提高。因此,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并具备一定技能的物流操作人才,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一定技能的物流操作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但由于在教学计划中培养方案和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难以顺利从事物流工作,以至物流操作人才严重短缺。
1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脱轨
多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脱离了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片面追求理论性,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分割的倾向,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因为物流实训设备不足和实训场地有限,只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层面上,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轨的。导致学牛实践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低,无法达到职业标准和岗位的需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2教育理念滞后
由于物流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有关物流管理的许多理论尚处于不断探索与研究阶段,使得物流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于物流实际发展。据调查,90%的物流教育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课本纯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灌输,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理念的创新刻不容缓。
1.3教学手段落后
物流专业的实践性极强,需要有相应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软件,但是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教学设施比较薄弱,缺少应有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软件,这样的教学必然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j三要采用传统的简单化、陈旧化的教学方式: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影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制约了我国物流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里主动参与学习,这应是当前物流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以就业为导向,推进物流专业教学改革
2.1教学理念的创新
对物流专业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以物流操作人员岗位的需求为基础,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将岗位需求化为教学目标、职业技能融入教学内容、工作任务,导入学习过程,创新形成“植物生长周期循环”等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岗位要求,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内容,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点的教学体系,特别是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师资和实践环境的优势,使教学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建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构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树立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2.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教学案例,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案例教学法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埘于处理实际物流管理T_作中的复杂问题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主要作用表现在:①为学生提供一些生动具体的案例,学生犹如“当事人”一样,身临其境,处理问题,分辨是非,提出方案,因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③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2角色扮演教学法
如《采购运作实这门课程的教学。首先,由教师选择简单的例子作为采购交易项目,指派学生担当不同的当事人,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了解市场,确定需求,决定成交的条件,并拟定一份采购合同,在课上进行演示,让学生按导师所说的程序和步骤进行模拟,最后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这样,学生对自己参与的事情印象会十分深刻,同时也熟悉了采购业务流程。
2.2.3项目教学法
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是指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在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讲授物流配送课程为例,可以通过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配送中心的选址、设计等流程,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从中学习和掌握配送的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
2.2.4校内模拟教学法
这是一种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模拟企业采购、仓储、供应链管理等业务流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采用物流现场教学实物模型、模拟沙盘、仿真教学系统等直观性强、动手能力强的实训手段,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化物流管理工具。提高其在企业适应能力,同时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成本。
2.2.5校外顶岗实习教学法
这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物流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聘请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行业技术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丰富实践内容,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各学科,特别是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3教学设施的建设
教学设施是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场所,是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载体,教学场所既要有数量较多的常规设施,又要有一定数量的先进设施,尽可能与物流行业技术发展水平保持同步,教学设施的建设要充分体现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将教学与实训有机结合,以实训教室或模拟实验室建设为主。例如要建立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室”的实训教室和“第三方物流”的模拟实验室,配备有“自动分拣机”“条形码识别机”“标准化集配车”等设备的物流管理模拟配送实验室,用于物流配送各环节的实践性教学。教学设施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只有经过系统、规范的实践环境的训练,才能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操作能力的提高,使毕业生顺利地就业。
4“双证”制度的实施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可行性分析;关键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16
1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物流专业及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的培养模式尚未存在明显差异。虽然一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现代学徒制”类培养模式的实践层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具有鲜明特色、较具发展潜力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如“订单班”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企中校”与“校中企”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这些模式对高职物流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起到借鉴、促进推动作用,但这些模式尚处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初级发展阶段,有待于在理论及实践层面进一步提升。
1.1物流专业教学目标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目标不符
为适应现代物流企业的岗位需求,部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结合国内外先进企业的运营现状,开设了一些较新的课程,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采购管理、生产管理等,但是这些课程的设置大多停留在案例分析及理论知识讲解层面,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所应聘的岗位对这些课程的知识掌握要求较少,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企业用工需求调整专业课程教学目标。
1.2物流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岗位应用性
一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岗位应用性,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人为系统性,课程分类过细、过窄等问题。虽然有一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从实用性角度设置课程体系标准,但在设计课程体系过程中主观因素较强,缺乏与企业深度合作探讨,导致学生课程任务繁重,但综合实践技能无法得到提升,进而影响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
1.3物流专业实训资源投入不足,“双师型”师资结构比例较低
一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院校内属于小专业学科,招生规模较少,导致实训资源投入不足,因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于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主要对物流的基本理论进行讲解,学生在技能培训过程中缺乏实训资源以及专业老师的指导,从而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同时调查发现,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很多,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应届本科生或应届研究生,有企业工作经验且理论知识扎实的“双师型”教师较匮乏,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性不强。
1.4缺乏对“现代学徒”培养阶段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了各类型的企业顶岗实习,但对顶岗实习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实习结束阶段,通过企业主管及学校教师对实习生的打分确定学生的学期成绩,受制于打分的主观性影响,此种考核方式虽在一定程度反映学生实况,但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及岗位适应能力不能较好体现,同时在学生对实习企业打分中,学生也只能通过对实习企业的总体印象进行粗略打分,企业如何安排学生学习、工作的时间,如何加强学生管理等因素均不能体现。“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要求企业与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协同处理好学生学习理论课程和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时间,尤其是物流企业是否会在11.11、12.12等业务高峰期提前组织相应人员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的讲课和培训。此外,企业师傅及学院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压力分散、学生实习实训中的安全保障和生活管理均是保证“现代学徒制”持续进行的关键环节,这些过程性要素均应纳入考核体系。
2高职物流专业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及企业访谈,本文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企业意愿、学生意向及学院管理可控性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
2.1顶岗实习企业愿意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与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长期合作的顶岗实习企业有意愿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愿意提供相应的学徒岗位及配套机制。传统物流企业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人力资源更新换代的问题。以安徽汇通有限公司为例,分拨中心的老员工习惯于手工填单,验收货物并记录出入库分拣量,而对于手持终端录入货物数据及数据库管理系统下的业务处理效率较低。尤其是信息平台及自动化分拨设备上线后,对大学生的需求量较大。安徽汇通公司需要大学生来提升自身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同时从企业长远发展和扩张考量,也愿意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一些投入。虽然顶岗实习生实习后的毕业回流率率不高,但相对于社会招聘而言,愿意回来的实习生容易接受汇通的文化及业务流程,对企业忠诚度也较高。综合而言,顶岗实习企业出于培养企业储备干部方面意愿,愿意与学校共同尝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这是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先决条件。
2.2高职院校具备“工学交替”类培养模式的考核及管理制度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完善了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细化的可操作的学生考核与管理制度。比如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规定》等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物流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顶层制度保障。学院工商管理系及物流教研室在推动三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时,根据专业特点和学情,制定了可操作性的《顶岗实习学生管理与考核方法》,从而保证了实施过程的全程可控。
2.3学生认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主要参与方,学生及家长对于该模式的认同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条件。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学生由普高生与单招生组成。在大一下学期,物流专业教师会依据学生的报名意愿组织有需要的学生在大二到物流企业一线参加半年期顶岗实习,尽管工作强度远不及社会招聘的人员,但物流行业的特点是全年无休,没有与其他企业一样的节假日,与学生期望有一定落差。学生在实习开始期间有一些不适应,但通过实习指导教师及企业双方努力,大多学生很好完成实习,毕业后对这种“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认可程度较高。“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与“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比较相似,学生的认可度及适应性可以对比参考。
3高职物流专业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策略
3.1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物流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
选择有责任心、有意愿的企业作为实习实训合作基地,高职院校与其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培养协议稳定合作关系,依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设置学徒制招生岗位,同时邀请合作企业主管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明确校企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不同阶段的角色定位,以及知识技能传授的分工合作。高职物流专业可采用“1.5+1.5”教学模式实施“现代学徒制”。大一及大二上阶段,高职院校主要负责思想道德及物流基础知识传授;大二下及大三阶段依据学生志愿,分批派遣到合作企业作为学徒制实习生;学徒制实习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受企业与学院双重管理,在实习前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制订好不同岗位的培养目标及技能培训内容。
3.2建立岗位技能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岗位技能导向的课程体系不一定是系统性的专业课程体系,但却强调企业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各项目任务来源自合作企业的职业岗位具体工作任务,以完成每一项岗位作业任务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结合职业标准,依照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和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编制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和制定课程标准,同时结合助理物流师等国家职业标准要求,使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后更容易获取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3企业师傅与院校专业教师共同组建学徒制教师队伍
企业与高职院校应共同组建“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参照相关文献及相关院校实践经验,师资团队的构成比例大致为:企业方面师傅包含1/3的人资培训人员,主要负责学徒在企业的认知、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2/3的岗位主管或骨干员工,主要负责对学徒岗位认知、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对接。高职院校方面教师包含1/3的公共课教师,主要负责公共基础课等培训;2/3的“双师型”物流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学徒的专业培训。还需要对组建的“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成员进行理论实践培训,企业选派的师傅实践技能较为丰富,具有物流行业多年的从业经历,学习接受行业新事物的能力较强,然而在面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理论基础不够扎实,易缺乏系统性,因此,需要定期、有计划地开展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内容的学习和培训,使物流企业师傅不断完善自身的执教能力;职业院校教师理论知识较好,但实践知识相对缺乏,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利用暑假、寒假等时间去合作企业顶岗实践,提升自身物流操作的实践能力和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经验。
3.4建立体现过程性的学徒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应设计工作内容导向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将工作岗位上学习和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制定专门的学徒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并且参照学徒所在岗位的职业标准,规定学生参加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企业师傅在传授技能的过程中应植入职业资格证书针对的重难点内容。学生完成校企共同制定的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教学环节,还可通过考核获得毕业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孙统超,陆永健,殷琴.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2):134136.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职业素质 专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School Account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alysis
WU Xiaodan[1], MA Long[2]
([1]Northern Beij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e, Beijing, 100140;
[2] Beijing Ope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40)
Abstract Based on the needs of business professionals survey, summarizes enterprises accounting personnel needs and requirements, combined with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to reflect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s training methods. Finally, in order to make accounting more in line with the business needs of graduates put forward relevant proposals.
Key words talent training mode; teaching reform; professional quality; professional skills
1 高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现状
1.1 生源状况
长期以来大专层次的院校得不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专科招生形势一直比较严峻,生源质量不高一直是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一个因素。生源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高专院校较本科院校分数偏低,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 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批次在各个省均被安排在较后的批次,所以报考高职高专层次的分数普遍偏低,生源质量不高。这增加了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难度。其次,高职高专学生普遍自制力较差,学习兴趣缺乏,对于未来缺乏清晰的规划与设想,在这种学习状态下,会导致学生三年的时光浑浑噩噩地流逝。最后,部分新生素质相对较差,给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增加难度。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完全消化比较吃力,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教师所授内容有所不满,给教师上课带来一定难度。
1.2 培养状况
首先,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发展定位不明确,培养模式特色表现不明显。虽然各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向国外学习,兄弟院校之间相互考察,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可是成果不明显,高职高专教育更多的培养模式是雷同的模式,跟本科教育相比只是在教学过程中降低了难度。其次,高职高专培养模式跟企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这方面做得并不足,一方面是高职高专教师本身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居多,真正从企业工作几年再转行当教师的比较少。另一方面,实训室的使用率较低,实训室大部分时间都在闲置,一学期使用一周到两周的时间,实训室对于学生工作能力的提高帮助较小。
1.3 就业状况
截至2012 年,全国共有586 家高校开设了会计专业,每年有超过50万的会计毕业生,虽然会计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但是社会仍然觉得招不到合适的会计人才。为了实地了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对北京地区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120家企业会计相关工作人员和人事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这些企业设置了哪些会计相关的岗位以及这些岗位对会计毕业生的要求。
在调查的120家企业中,其中民营企业70家,国有企业20家,三资企业16家,个体5家,事业单位10家,国家机关4家。有民营企业67家、国有企业12家、三资企业3家、个体1家、事业单位0家、国家机关1家目前有专科毕业生在岗。各类型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给会计专业专科毕业生的比率分别为:60.00%、95.71%、18.75%、20.00%、0.00%、25.00%。
数据表明民营企业是接收专科毕业生的主力,虽然也有60%的国有企业目前有专科毕业生在财务部分担任岗位,可进一步的调查显示这些岗位大多数职工年龄较大,新近几年招入的专科毕业生很少。
在企业的会计相关岗位中,有37.21%的岗位是出纳岗位,9.30%的岗位是会计档案管理岗位,9.30%的岗位是工资核算岗位。这三个岗位占所有岗位比例的50%以上。
2 工作岗位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
此次还调查了企业在招聘会计毕业生时最关注学生的因素都有哪些。调查显示企业招聘会计毕业生时最注重的三项因素分别是职业素质、社会实践经历以及专业技能水平。其中企业最关注的职业素质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责任心、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学习能力以及语言沟通能力。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基本能做到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尚存在一些欠缺。
调查数据还表明,企业认为会计专业毕业生普遍欠缺的技能是报表编制和纳税申报技能,另外认为会计毕业生欠缺会计凭证编制和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这反映了一部分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
此次的调查还发现大部分企业对目前的毕业生实际的工作状况不是很满意,企业普遍认为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严重脱节、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知识面宽而不精并且不能吃苦耐劳、干事情眼高手低、主动性差等问题。
3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定位
针对上述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职业学院要想在众多院校中创建良好的口碑,发挥品牌效应的优势,培养的会计毕业生适合企业需求,必须寻找适合自己学院发展的道路,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根据本校生源实际情况以及企业对会计毕业生设置岗位与期望,并且与其他职业院校有所区别寻求差异化发展,可以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由于会计工作需要员工细心、严谨、踏实,所以目前学生和教师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学生掌握好扎实的会计专业技能就可以了,更别提管理技能。现在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会计人才,传统专门负责核算的会计需求较少,所以,唯有提高会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才能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形成本校毕业生的良好口碑。其次,提高毕业生社会实践水平。目前职业院校基本上都在大三最后一年安排学生实习,由于会计专业相关专业涉及到企业的商业机密,所以很少有学校能够做到深度的实习,学生实习基本上也流于形式,要不然就是在财务部门做一些装订凭证、复印打印相关的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来说,收效甚微,职业院校要寻求会计专业的发展需要探求更适合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方式。再次,提高会计毕业生的取证比率。由于高职高专学生生源特点,最低等级的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都不高,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含金量尽可能高的会计专业证书是提高会计毕业生就业水平的一个途径。最后,提高会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企业普遍反映目前学校里的知识与企业实际业务相脱节,使得会计毕业生毕业后不能很快的上手工作。虽然现在学校都配备了基本完善的电算化实训室、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等,可实际的实训效果有待提高。
4 具体措施
4.1 修订培养方案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侧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校三年时间里安排了很多的专业课程,而忽略了对会计专业学生其他职业素质的培养,针对会计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缺乏的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素质拓展课程。
通过对企业的调查数据表明,普遍会计专业毕业生普遍缺乏纳税申报和会计报表方面的技能,电算化软件也不是特别熟练,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增加这方面的实习实训的内容,做到专业技能过硬。
4.2 实践实训安排
不仅高职高专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实习实训对于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很多本科层次的院校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大家都把实习实训放到了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可是从目前的实际实习实训效果来看,实际实习实训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里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居多,作为教师本身工作经验有限;其次,学校实习实训一般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实训室建立后一般会使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落后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最后,由于会计专业的特点,学校安排的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在企业实习很难接触到实质的财务会计相关的工作。针对以上问题,会计专业的培养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1)创新企业实习形式。由于每个单位的财务人员人数都不算多,且均为企业的核心部门,接收的实习学生有限,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实习状况控制上存在困难,这时,对于学生的考核可以通过企业和教师双方面进行考核。同时,学校要积极探寻跟企业的更深层的合作方式。(2)教师去企业挂职。高职高专教师平时上课任务均比较重,专门利用一段时间去企业工作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考虑利用假期时间去企业工作一段时间,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避免课堂所授知识与企业实际工作脱节的现象发生。(3)校内模拟企业。由于会计专业的特征,要在企业实现深度实习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达到更好的实习效果,会计专业可以联合本校其他相关专业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建筑工程等专业联合实训。从创业注册公司,员工招聘到企业日常经营、财务核算、采购销售、纳税申报、年度审计等工作成为可能,同时,使得学生在模拟实际工作中得到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双重提高。这种大规模的校内模拟企业对于教师的专业技能的深度和广度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4.3 与会计培训机构合作
之前的调查显示企业招聘过程中,比较看重会计专业的相关资格证书,这对于大专层次的学生来说,他们基础较为薄弱,自我学习能力差,考试通过率低,这时学校可以与会计培训机构合作,充分利用会计培训机构的经验和资源,同时为会计培训机构提供教学场地,帮助学生提高会计相关资格考试的通过率。
以上几点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几点思考,总之,改变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协同多方面的力量。意识到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的差异,将有助于制定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会计专业毕业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沈晓宇.“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浅析[J].经济管理,2013(1).
[2] 杜丹.“应用型、职业性”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论坛,2013(5).
[3] 胡琼.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4] 袁江云.改进教学状态提高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质量[J].教改创新,2013(3).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名毕业生了,毕业已经有半年了,参加工作也有半年了。虽然在工作上我还是一个新丁,不过我还是能够将我的半年工资做出了一个报告,希望能够及时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一边来年能够改正。
一、 工作分析:
1、公司缺乏专业的运作经验。
我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业务上操作还未成熟,不能进一步拓展业务,导致公司营业额停滞不前,无法见到相应的产出效益。解决的方法是,进一步加强学习,吸收其他公司经验,干自己所能干,专心本公司擅长业务,在巩固原有客户基础上增加新客户。
2、无工作经验,缺乏综合知识和技能。
虽然我是一名学国际货运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由于刚毕业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没有需要的社会关系网络,也没有综合的物流运作经验,一切都从零开始,所有工作都是边学边干,所以业务进展效果不是很理想。经常出现不该出现的业务错误,导致操作过程不能马上到位,产生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这只能在错误中成长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培养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尽快熟悉公司日常运作。
3、缺乏人生阅历和与人交际的沟通能力。
由于初入社会,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对于日常的业务联络经常产生不必要的失误。言语中得失客户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必须练就一定的客户沟通技巧。
二、 本人工作情况总结:
1、承担公司内部财务会计出纳工作,处理公司日常费用支出登记及记录公司营业收入等。每月对各项支出和收入作出分类、统计并录入电脑存档。
2、在公司的安排下,我首先学习了办公室的基本操作,熟悉公司的日常运作流程。我进行的具体工作包括建立完善的客户联系档案,将公司经常联系客户整理归案,并以抄录、随笔记录的纸质文件记录新客户的资料。通过电脑录入,整理公司内部文件做好电子文档。
3、由于公司业务涉及到的报关报检、现代物流、保税物流、货代、运输仓储等业务流程、业务操作模式及规范等问题。虽然我所读专业与此相关,但从未进行过实际操作,因此在同事帮助下逐步学习各种操作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重新组织自己操作思路。
三、个人总结:
这段时间以来,我无论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工作能力上都有较大的进步,但差距和不足还是存在的,比如工作总体思路需要进一步清晰,处理事情要以最简单的方法来完成,对自己的工作还不够钻,脑子动得不多,转得不快,没有想在前,做在先。
保障业务准确进行,完满完成服务客户的责任,这就是我司工作的特点。从物流工作的性质上讲,它具有专业综合性强、环节复杂、程序缜密、突发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综合的知识积累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作为公司成员来讲,从事物流行业,我的综合知识的积累还远远不够。因为刚从业,对社会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加之物流工作突发性很强的特点,往往只能跟着领导安排的计划去做。工作上常遇到许多突发性业务需要临时处理,而且通常比较紧急,这都让我有时措手不及。这都是缺乏经验所造成的,也只能在今后工作积累和总结经验。
四、公司存在的弊端和未来工作计划及建议
1、整理好公司财务帐。入职以来我承担公司内部财务工作,发现处理公司财务支出的体制不够完善。由于公司属于私营企业,很多支出都未能做到公私分离,导致不能更准确核算和控制公司营运成本。例如:私人外出应酬使费,自置私人用品,自用款等不应记入公司支出帐内。建议将公私支出帐分开登记。
2、每个企业在建立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四大资源是:资金资源、物资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各行各业企业经营的发展,资金资源、物资资源和信息资源三大资源并不为现代企业发展的竞争焦点,而影响企业生存下去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源的管理。现代企业管理改革=人力资源竞争,则人才的竞争。总而言之,能够把握人才控制就能更好地发展企业。因此,我们要做好编制部门职位(岗位)、工作职责及人员分配。因事设岗,因岗设人。
3、未启动公司绩效考核运行情况,员工平常工作做好做坏没有一个依据进行评估,做多做少没有具体的标准来衡量,员工工作热忱低下,很难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同时对公司人力资源工作规划需要的依据也带来困难,比如;人员调动、工资调整、升职、降职等。因此要建立合理的薪资体系和良好的绩效考核系统。
4、开设公司员工意见箱和公告栏。我认为公司意见箱是员工和上司进行沟通的纽带,意见书可以反映员工的心声,它应该是企业内部管理改革的重要资料和依据,也是公司无形的宝贵财富。公告栏,是针对让全体员工知悉公司内、外部每日发生最新消息所设置的,并且也可以张贴一些培训和教育资料,以供大家学习,同时也是公司内部信息交流最佳途径。
5、公司日常工作流程不明确。工作流程为办理事件和管理程序的重要环节,也是平常工作不可缺少的使用工具,一件事情、一项工作该如何去办理和完成?负责人是谁?这些都应规范起来,按规定去处理和解决,只有这样才会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如遇特殊情况可特殊处理)。建立健全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共2页,当前第1页1
过去的一年对我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这是我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的第一年。进入公司工作是我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起点。通过四个月的不断学习,以及同事、领导的帮助,我逐渐了解物流这个行业,个人的工作技能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我在工作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但感谢有各位对我的包涵与帮助。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是要继续努力的,在公司的半年我还是不能够完全的将公司的全部业务明白熟悉,这主要是我不是公司专业毕业出身,在先天上九有不足,所以我不得不继续努力了。
要想在公司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拥有一片属于自己发挥的平台,我就必须努力工作下去。这其中不仅仅只有努力工作的关系,处理好和公司领导和同事的关系也是很重要的,我相信我是能够做好的,我在上学的时候就显现出荷周围人团结好关系的天赋了。
王xx,女,xx省锦屏人,1987年2月出生,xx年加入中国共青团。xx年7月于xx省经济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中专),xx年7月于xx理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大专),于xx年10月参加邮储银行南明支行五里冲支行工作。在工作期间,参加了xx财经学院金融管理专业自学考试,于xx年7月毕业。
转眼间,在邮储银行已有三年了。首先,作为一名银行从业人员,在这平凡的岗位上,我始终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默默奉献,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今年以来,我认真学习了党的十精神,会议期间,我每天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播放新闻联播,全程了解党的十会议的进展,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银行服务业竞争激烈、服务意识超前发展,我先后学习银行从业人员操守及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库等知识,不断拓展自身信息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为更加胜任本职工作充电加油。
其次,我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标准抓工作。xx年参加了理财规划师学习、进一步了解掌握理财思想,有效地做好销售理财产品,之后的一年里,个人理财任务完成150万,超额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以良好的理财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全新全意为客户服务。我在繁忙工作之余,还认真学习各项邮储银行的基本制度和操作规程、规定,做到了办理业务又好又快又准,能有效的充当柜员骨干,提高柜台储蓄效率。除了积极学习金融知识以外,我还积极参加国家认可的学历和职称考试。xx年取得了反假币上岗证书,xx年度荣获中国邮政储蓄银行xx市分行“理财能手”称号及荣誉证书。
关键字:商科;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24-02
面临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在校的商科毕业生的就业倾向,对在校的学生端正就业动机和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带来了很大帮助,通过调查进一步了解到毕业生就业存在的自身问题,这样,有助于学校进一步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完善对在校学生的培养方向。
一、商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新世纪以来,我国各个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毕业生的数量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所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而且对于近几年呈现热门的商科来说,毕业生竞争更加激烈。面对商科专业变成社会热门专业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需求数量基本不变的情况,出现了生源膨胀和专业需求比例不平衡的现象。当然,前几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也给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对于学生自身来说,毕业生专业知识学的不扎实,学生自身的素质与社会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商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强,没有急迫的就业感,学生视野相对狭窄,在择业时缺乏正确的分析,对于工作的期望值过高,更不愿从基层做起。这样必然导致了就业困难等问题。
二、商科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我院毕业生就业情况,以便进一步改进我院人才培养计划与模式,同时对在校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教育。银川能源学院商学院特别组织了这次就业情况问卷调查。
1.调查对象及结果。此项调查主要针对银川能源学院商学院2010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为三个专业:会计与统计核算、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整个调查问卷从四个大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回访:①个人基本资料;②首次就业情况;③目前就业情况;④综合情况。通过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得到:会计专业学生回收问卷24份,首次工作95%是顶岗实习,大部分对第一份工作较满意,但是第一份工作持续时间大部分不足半年,大部分人选择就业地点在区内,很多人选择民营企业,不是处于一线工作,对工资待遇不是很满意;营销专业学生回收问卷6份,67%的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是参加人才交流市场得到的,并且几乎与所学专业没有联系,而第一份正式工作是顶岗实习,对第一次就业单位的较满意,但是工作时间持续时间都不到一年;物流专业的学生回收问卷9份,通过问卷看出,78%的学生的第一份工作是学校推荐的,对就业单位满意度为一般,不能把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用于当前的工作,并且工作持续时间部分不超过半年,最长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年。
2.调查结果分析。通过本次调查得出结论,大多数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顶岗实习时期内得到的,并且第一份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占极少数,这说明,毕业生在学校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扎实,学生缺乏专业能力,个人存在缺乏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差等问题。从调查结果分析,商科专业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缺失主要表现于不能把自己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不能把专业与社会需求良好的结合,毕业生严重缺乏自我拼搏奋斗的意识,缺少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就业期间表现出的就业期望不强烈,求职能力弱,择业意识模糊。择业时不能正确摆明自己的位置,对于工作的期望值过高,薪资待遇要求也过高。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很重要的环节,着重培养毕业生的就业意识。
充分发挥科教的优势,完善就业指导体系,高度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力争在入学初期就开展就业规划,提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创新就业指导课形式,努力创造内容丰富、形式多变、方法新颖的就业指导课程,努力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择业定向意识,掌握就业能力,已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
三、调查总结
面临着当今就业严峻的形式,毕业生也存在着一定的就业优势,在与社会工作人员相比之下,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知识积累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毕业生根据现有的优势,把就业目光放长远,不拘于眼前的工作岗位和薪资待遇,毕业生就业更应该注重从基层学习,努力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当无法获得一份相对安定、待遇相对优厚的职业时,更应该重视自身的前途而不是自身的喜好,要给自己准确的定位,给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一个良好的规划。大学生就业看重自己的发展空间,但是在缺少工作经验的时期,可以选择竞争相对于小的企业单位,这样依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首先考虑到要让自己在校所学知识学有所用,同时也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培养自己团队合作能力,这样自己就可以在工作的同时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或者在近期商科学生就业相对严峻的情况下,择业时可以不局限于自身的专业和自己的兴趣,而是先将获得的工作做起来,要珍惜每一个获得的机会。
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措施
学生就业在用人单位看来,需要工作上手快和综合素质高的人员,而且在调查结果中显示,87%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大学期间所学知识与技能对自己就业与发展很重要,但是同时表示在就业中影响个人发展的主要因素中,综合素质排在首位。所以学校在重视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旨在把毕业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当然,在工作中职业道德素质也是相当重要的,虽然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都应该具有职业道德素质,但是商科毕业生需要具备的职业道德也是有独特要求的,商科教育不但以良好的政治素质为基础,弘扬商业文化,更注重以诚信为本的原则,强调以礼貌为先导,以虔诚忠心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关键,这不仅弘扬了我国传统的商业文化,而且是成为专业技能、品德、行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的必经之路,更是商科教育的基本要求。为了全面了解我院毕业生就业情况,以便进一步改进我院人才培养计划与模式,不仅要重视对毕业生的正确就业理念的培养,同时对在校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择业意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尽可能的用在实践当中,开设模拟用人单位的环境和要求,充分利用学校设立的实验室,让学生反复练习,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同时,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动机和观念,首先要就业努力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和社会需求对自己有良好的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
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加强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握机会,借此培养自己团队合作、人际交往、和创造的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这一优点,必然让自己在广大毕业生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商科毕业生就业优势的现状与对策[Z].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商科毕业生就业优势”课题组,1998,(8):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