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1 21:22:13
导语:在个人学习经验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成人教育社会政治经济功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的地位。”
我国的各类成人教育部门,担负着培养、教育跨世纪人才的重大历史责任,在跨世纪的时刻,对成人教育的各种社会功能进行重新审视,无疑具有现实的和历史的意义。
一、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
“成人教育主要是对走上各自生产和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的教育。它能直接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不言而喻,成人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功能。
1.促进科技进步的功能。成人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促进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成人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通过发挥其教育的功能,成人学校能够为科技发展输送大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为科技进步及创新提供人力、智力上的保证;其二,成人教育的对象大都是在岗人员,其中不乏一些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他们在成人学校学到的知识能够直接作用、应用到生产第一线,能解决生产、生活中丞待解决的难题,从而直接为科技创新服务,直接促进科技的进步。
2.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功能。这里所谈的劳动力素质,主要是指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及技术水平。
马克思认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可以看出,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其所受教育的多少: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者的素质则越高;反之,劳动者的素质则越低。
通过一定阶段的教育,不仅可以使劳动者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判断、思维能力,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知识水平及技术技能,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开发能够与产业结构、生产的发展相适应。
对于已经从业的劳动者来说,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可以得到提高,经济也可以得到快速发展。
二、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
成人教育最基本的政治功能就是提高劳动者的政治思想素质,以使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自主行为及判断是非的能力等符合规范、符合要求。这里,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指导功能。主要指成人教育有对人们的认识、思维、意识、情绪、行动等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调节和引导。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之际,形形的新思潮纷至沓来,外来思维方式、价值观及外来意识,犹如一股强大的冲击波一齐涌入人们的眼前,令人眼花潦乱、目不暇接,在各种新思想、思潮面前,一些人往往茫然不知所措。
要使每一位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个人的努力不可或缺,家庭、社会、学校的综合教育亦缺之不可。就学校教育而言,通过对成人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重视榜样、发挥典型作用的教育以及加强政治理论课与思想教育课“两课”的主渠道教育,无疑可以使陷入困惑的人们少一些瞒怨和指责,多一些理解、支持和参与,激励他们积极上进,不断进取。
成人教育通过对成人政治价值观念的不断灌输,可以影响他们一生的政治态度、观念意识及理想信念。
2.规范功能。我们知道,现在的成人学员虽然思想较成熟,言行较谨慎,但他们的意识、思维、行为等较之以往已有了较大改变,可以说现在的成年人是很有希望与潜力的一代,在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煜煜生辉的地方。但是,由于年龄、家庭、知识水平等因素制约,在一些成人学员的言行中,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随着学习环境的逐渐宽松,成人身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不合规范的行为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原则上讲,成人学校对于所有成人学员在接受教育期间,对其学习、人际交往、服装仪表、品德、行为等都有比较明确、清楚的规范性条文予以规范和约束,同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要求等也对每个人意识、行为予以严格的规范,从而使每个成人学员的行为、言行符合规范和要求。
强制性的条文规范——刚性规范,对于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实属必然,也很必要,而持之以恒的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等对于制约成年人的行为也至关重要,通过这种柔性规范,能够让人们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深切地体会到一个人的行为,任何时候都不应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背道而驰;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更不能违法犯法;“个人利益”的获得与实现,必须要受到社会公德及法制的约束和限制。
三、成人教育的文化功能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由于教育投资少,整体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仍是我国现实经济发展的潜在危机,所以需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对于成年人接受知识、更新知识、学历教育及上岗培训等具有十分显著的功效。
1.传递功能。这是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共同具有的功能。在成人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使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使我们的社会得以发展和进步。
在“传道”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各种有用的文化知识,传递、输导给成人学员,通过持久、深入、由浅入深地不断传授,可以使成年人在成人教育中吸收、汲取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及现代科技知识。在成人教育中,教师是文化传递的直接者,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各种文化知识、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都会传导到社会成员的脑海中来,使他们充分掌握在一定的组织机构、工作岗位担任特定角色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模式,从而对他们的一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受益无穷。
2.创新功能。作为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教师,对文化知识不仅有传递、解释、传承的义务,同时也有选择文化、创新文化、更新文化的责任。正如列宁所说:“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革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不言而喻,只有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其中,不断地对旧有文化、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文化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
一、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
“成人教育主要是对走上各自生产和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的教育。它能直接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不言而喻,成人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功能。
1.促进科技进步的功能。成人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促进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成人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通过发挥其教育的功能,成人学校能够为科技发展输送大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为科技进步及创新提供人力、智力上的保证;其二,成人教育的对象大都是在岗人员,其中不乏一些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他们在成人学校学到的知识能够直接作用、应用到生产第一线,能解决生产、生活中丞待解决的难题,从而直接为科技创新服务,直接促进科技的进步。
2.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功能。这里所谈的劳动力素质,主要是指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及技术水平。
马克思认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可以看出,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其所受教育的多少: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者的素质则越高;反之,劳动者的素质则越低。
通过一定阶段的教育,不仅可以使劳动者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判断、思维能力,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知识水平及技术技能,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开发能够与产业结构、生产的发展相适应。
对于已经从业的劳动者来说,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可以得到提高,经济也可以得到快速发展。
二、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
成人教育最基本的政治功能就是提高劳动者的政治思想素质,以使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自主行为及判断是非的能力等符合规范、符合要求。这里,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指导功能。主要指成人教育有对人们的认识、思维、意识、情绪、行动等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调节和引导。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之际,形形的新思潮纷至沓来,外来思维方式、价值观及外来意识,犹如一股强大的冲击波一齐涌入人们的眼前,令人眼花潦乱、目不暇接,在各种新思想、思潮面前,一些人往往茫然不知所措。
要使每一位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个人的努力不可或缺,家庭、社会、学校的综合教育亦缺之不可。就学校教育而言,通过对成人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重视榜样、发挥典型作用的教育以及加强政治理论课与思想教育课“两课”的主渠道教育,无疑可以使陷入困惑的人们少一些瞒怨和指责,多一些理解、支持和参与,激励他们积极上进,不断进取。
成人教育通过对成人政治价值观念的不断灌输,可以影响他们一生的政治态度、观念意识及理想信念。
2.规范功能。我们知道,现在的成人学员虽然思想较成熟,言行较谨慎,但他们的意识、思维、行为等较之以往已有了较大改变,可以说现在的成年人是很有希望与潜力的一代,在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煜煜生辉的地方。但是,由于年龄、家庭、知识水平等因素制约,在一些成人学员的言行中,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随着学习环境的逐渐宽松,成人身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不合规范的行为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原则上讲,成人学校对于所有成人学员在接受教育期间,对其学习、人际交往、服装仪表、品德、行为等都有比较明确、清楚的规范性条文予以规范和约束,同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要求等也对每个人意识、行为予以严格的规范,从而使每个成人学员的行为、言行符合规范和要求。
强制性的条文规范——刚性规范,对于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实属必然,也很必要,而持之以恒的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等对于制约成年人的行为也至关重要,通过这种柔性规范,能够让人们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深切地体会到一个人的行为,任何时候都不应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背道而驰;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更不能违法犯法;“个人利益”的获得与实现,必须要受到社会公德及法制的约束和限制。
三、成人教育的文化功能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由于教育投资少,整体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仍是我国现实经济发展的潜在危机,所以需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对于成年人接受知识、更新知识、学历教育及上岗培训等具有十分显著的功效。
1.传递功能。这是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共同具有的功能。在成人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使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使我们的社会得以发展和进步。
在“传道”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各种有用的文化知识,传递、输导给成人学员,通过持久、深入、由浅入深地不断传授,可以使成年人在成人教育中吸收、汲取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及现代科技知识。在成人教育中,教师是文化传递的直接者,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各种文化知识、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都会传导到社会成员的脑海中来,使他们充分掌握在一定的组织机构、工作岗位担任特定角色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模式,从而对他们的一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受益无穷。
2.创新功能。作为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教师,对文化知识不仅有传递、解释、传承的义务,同时也有选择文化、创新文化、更新文化的责任。正如列宁所说:“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革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不言而喻,只有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其中,不断地对旧有文化、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文化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
学校与其它组织相比,有其特殊性。一是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常感时间紧迫。二是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个人愿望与愿望不能实现的矛盾,是一种精神的失落、心态的疲惫和认知的冲突。三是教师这个职业需要有反思的时间和空间。新课改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要求教师必须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这个能力来源于平时对相关信息的广泛收集,来源于对教过课程的认真反思。然而,广大教师恰恰缺少反思的时间和空间。正因为学校这个组织有这样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在考虑建设学习型组织时就不能盲目地模仿其它学习组织,而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
1. 把校内各项例会作为学习组织。教研组长例会是交流各科、各年组系统理解学科脉络,全面梳理课程总目标,把握学科设置,明确教学通则,探讨和交流阶段教学方法,分享阶段教研成果的载体。在例会之前,召集人事先下发提纲,让每位教学组长对照提纲进行准备。在准备中,大家可以查阅资料,搜集信息,之后再进行交流,交流后再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丰富和充实。
学科教研组例会要解读教材,明确课程标准,把握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教材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解题规律、方法和技巧。例会前,召集人先下发一个提纲,把研究的相关内容通知大家,让大家通过网络查寻、收看电视、阅读图书资料等搜集大量信息,例会时各自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大家听,在讨论中,大家会清晰思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
年级组例会既要研究教学,也要研究班级管理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在例会之前同样要搜集大量的案例,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也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用理论去武装自己。
2. 实行轮流组织制度。上述例会的组织者均实行组内人员轮流制,目的是让大家都能提高责任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轮流组织组内成员学习,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成为团队学习的首要代表。这种做法有利于调动组内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内容:一是教育教学理论。二是人们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大家有了理论的支撑,实践才不会盲目。有了别人探索出的经验做指导,才能避免工作走弯路。有了理论和经验垫底,大家在例会交流时才能做到振振有辞,逻辑性强,才能让大家有所借鉴,有所收获,进而促进工作的开展。
4. 个人学习方法的确定。个人平素的所见所闻我们都可视为学习的过程。而作为教研组长、教师、班主任,要求涉猎更多专业上的知识。在要求上更苛刻一些。
(二)把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以提高学习成效
学习是思考的前提,思考是学习的延续。一是审视自身进行结合。一个人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在工作中难免会产生肤浅的感觉,思考什么问题有时会感到思路不畅,解决问题也找不到可行的办法。聪明者一定会认真回味自己哪个地方知识存在缺口,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二是关注问题进行结合。当自己遇到问题了,开始思考如何去解决,同时开始调动自己的知识内存,造成一种学思结合的境况,发现哪方面知识不足,再去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是不断验证进行结合。学习知识是为了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践又可以验证和升华知识。这里的“验证”过程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四是围绕创新进行结合。面对教育改革新形势,无论教育的哪个层面,哪个组织都需要创新,理论需要创新,实践需要创新,然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不能单打独斗,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结合的过程就是学思的过程。
一个人最基本的情绪有:爱好、快乐、厌恶、愤怒、恐惧和悲哀。情绪是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情感,是对事物的一种倾向和态度。凡是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使人产积极的态度,引起人的愉快、满足、喜爱、兴奋等情绪。反之,与人的需要相抵触的事物,就会使人产生消极的态度,引起人的厌恶、憎恨、恐惧、愤怒等情绪。只有良好的情绪,才能产生积极的态度。有了积极的态度,才会有工作和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学习情绪密切相关。有人认为:智力素质差的的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其实,并非如此,许多智力素质很好的学生也会产生厌学情绪。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根据二十年多年的教学实际,认为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主要有以下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学生的"需要"感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认为读书无用,许多社会现象不可避免地闯入学生的心灵之中,文化水平不高的腰缠万贯,工作能力不强的人照样升官,而大学毕业生很多找不到工作,空有一肚子"墨水"。有些家长过分夸大金钱的作用,只注意比阔气,比派头,比赚钱,这样学生必然受到影响,不把读书放在重要的位置。
第二,学生的"挫折感"增强,滋长学习烦难感和自卑感,认为自己无能。人的奋斗史,就是与挫折抗争的历史,因为没有挫折,就谈不上奋斗。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形态各异的挫折,而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地对待暂时的挫折,由挫折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认为自己天生愚笨,不是读书的材料,对学习缺乏信心。因为,挫折引起的是痛苦情绪的体验,是消极的态度,所以就会讨厌学习。
第三,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不到位,如口头上的素质教育,实际上应试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对教师实行考试成绩一票否决的责任制――"分分分教师的命根,考考考学生的烦恼"。不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提心吊胆的排队结果,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也一定程度地引起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要根本上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应做到:
1.把学习变成需要
1.1 在具体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到学习,如帮助家长写经验总结,家庭琐事记载,红白喜事理事,帮助低年纪学生复习功课等等。让学生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1.2 用自己理想感到需要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只要专心学习,清华、北大的大门同样对我们开着"的理想。在社会评价中使之自己感到需要学习,荣誉和赞赏是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
2.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1 以点带面。一个学生有厌学情绪,不等于他对所有的学习科目和内容都讨厌,如能抓住他喜欢某一点加以实破,变其学习活动为愉快情绪,可达到消除厌学目的。
我曾接收过这样一个"双差"班的语文教学,一个只能考二十几分的学生,开始很不愿上语文课,而对我却非常恭敬,我尽量帮他树立自信心,经常鼓励他。让他感到学习的乐趣,一学期下来就赶上中等生。
新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新课程的实施。同时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学习,充分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成长,主动积极地学习。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让事物适应时代和发展规律,就需要教师形成一切以生活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育思路。新的课程改革,改变的不仅是学生、教师、学校,还有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与素质?学生能力的提升,也会反过来刺激新课改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在新课改下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
(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习惯的好坏对一个人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同样,学习也是这样,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好的学习习惯是能否成功的关键条件。首先,让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通过鼓励学生开口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积极的学习。例如,在教授初一教材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可以首先通过学生自己提问,二元一次方程与我们前面学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主动积极地学习。其次,让学生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人们总是在思索中前进,归纳和总结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找出解决的办法,实施下去。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由此可见,总结、反省是让人学会学习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通过归纳,整理便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再次,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强烈的自律性,求知欲等都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要抓住时机,给予引导,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训练思维能力
中国古代教育提倡“技长者以为师”,说的就是教师要教授别人,首先自己的知识得丰富,可以说明教育者本身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基本素质技能过硬,还体现在能够科学地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学会转变成会学,从而提高学生能力的专业技能。思维能力,指的就是学生面对问题时,那一瞬间的想法,他们会怎么办?当面对困难时,首先通过观察事物的特征,了解事物的各种性能,再把已知材料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它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怎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学习的思维能力,要求教师要从思维的模式上去探索,去引导。从现象的分析对比中,得出初步结论,并在头脑中升华,做出总结概括,然后判断推理,从而指导行动。比如,在讲授“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复习一下整数,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去分析,去对比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异。紧接着列出有理数的概念、范围,再出示无理数,逐步引导学生先分析,对比,再做出概况,然后具体化。通过一系列的讲解及课后的辅导及复习,学生就会对有理数与无理数部分的知识结构掌握得更加清晰。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体现学生的能动性
二、测评时间 汉语拼音部分教学结束之后。
三、测评内容
(一)测评学生能否准确地拼读汉语拼音音节。
(二)测评学生能否准确地认读教材中汉语拼音部分要求认识的生字。
四、测评方法
(一)测试方法
1.拼读音节的测试方法。
(1)使用四年级以上各册语文教科书后的生字表,让学生认读生字上的音节。
(2)可以从生字表中的任何一行开始让学生认读。认读50个音节,统计认读的正确率。
(3)学生拼读时,教师不催促,不作提示,只对读错的音节做上记号。如果学生开始拼错,后又自行纠正,应视为正确。
(4)测试个别进行。可由教师进行测试,也可培训几个高年级学生帮助测试。
(5)测试开始时的指导语:“请你从这一行开始拼读生字上的拼音,要看清楚,读正确。”
2.生字的测试方法。
(1)用汉语拼音部分所学生字组成的句子让学生认读。提供两套测试卷供教师选用。(见附件1)
(2)每套测试卷含汉语拼音部分所学的50个生字,少数几个未学过的字加注了拼音。学生认读时教师不催促,不作提示,只对读错的字做上记号,学生开始读错,后又自行纠正,应视为正确。加注拼音的字学生如果读错不必作记号。
(3)测试个别进行。可由教师进行测试,也可培训几个高年级学生帮助测试。
(4)测试开始时的指导语:“请你准备一下,把这几个句子读一读,要看清楚,读正确。”
(二)评价方法
1.拼读音节方法和认读生字均为50个。对学生的测试成绩以给“星”的方法进行评价。
50个全部读对,给5颗星。
读错1-5个,给4颗星。(认读生字中,相同的字只算一个,下同。)
读错6-10个,给3颗星。
读错11-15个,给2颗星。
读错16-20个,给1颗星。
读错21个以上,暂不给星。
2.鼓励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复习。可根据他们自己选定的时间再作测试,有进步就给加“星”。
五、统计分析
测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测评后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一)对学生个人学习情况进行记载和分析,作为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档案资料。(见附件2)
(二)对全班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成功之处和薄弱环节,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改进和完善以后的教学。(见附件3)
附件1
认读生字测试卷(一)
生字数1.我爱爸爸、妈妈和老师。72.天下过雨了。53.你画云朵,他画山水,我画花草。94.哥哥骑车,弟弟读书,文文洗衣服。105.左边(biān)有大片田地,右边有一条小河,小河上(shang)有桥。116.鸡吃米,牛和马吃草,白鹅吃小鱼。8
认读生字测试卷(二)
1.我听tīng爸爸、妈妈和老师的话。82.天上(shang)有白云,有飞机。地上有山有水,有花有草。113.你读书,他画画,小乐在家洗衣服。124.小鸡爱吃米,牛马爱吃草,大白鹅爱下河。105.一朵花 一条鱼一片田地一个哥哥一个弟弟9 共50字
附件2
汉语拼音部分测试成绩登记表
时间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
序号姓名 认读生字
成绩(打星)读错音节成绩(打星)读错生字1
2
3
4
5
附件3
汉语拼音部分测试结果统计分析表
_______省_______市_______学校 一年级_______班 学生人数_______
拼读音节测试认读生字测试成绩统计 人数百分比 人数百比分5颗星
5颗星
4颗星
4颗星
3颗星
3颗星
2颗星
2颗星
1颗星
1颗星
未得星
未得星
错误率较高的音节生字
经验总结与改进措施
对教材编写的修改建议
[关键词]教育教学;困难;自我评价
教师自我评价是一种教师通过认识自己、分析自我,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内在机制。教师对教育教学中困难的自我评价,将有利于促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尤其是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教师将面临新的困惑和不适应,也将出现新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教师自我能够客观评价和分析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和改进教学。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困难进行自我评价?
一、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困难的自我评价思路
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之前,根据自身特点,自我评价出教学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在备课中有针对性地准备应对措施,将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困难时会更从容和镇定。若在教学后能再次评价和分析这些困难和解决困难的策略,将有利于持续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这正是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思想带给我们的一个新的工作思路。
1.明确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困难进行自我评价的目的和目标。对困难进行自我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可以使教师对工作有心理准备,在面对困难时从容或减少一些难度。明确对困难进行自我评价的目的可以使评价工作更具有方向性,更有利于达成一定的目标。
2.对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自我评价和分析。利用资料,参考其他教师对困难的分析和描述,结合新课程倡导的评价思想,以及自身的学科及个性特征,自我分析评价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应对策略,这个过程本身能逐渐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为 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
3.研究解决主要困难的应对策略并开展教学实践。在对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参考文献资料,有选择地仔细研究主要困难的成因,并设计和改进教育教学策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根据自己的设计开展教学实践,积累经验,总结归纳教育教学实践的结果。
4.再评价和再分析。再次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难进行自我评价和分析改进策略,反思已有的教育教学工作,寻找与新课程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地方,进行经验总结,同时,寻找差距与不足,制订改进计划。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果想等待所有条件成熟了再行动,经验告诉我们,通常就已陷入被动、落后的局面。
二、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困难的自我评价项目参考
教师在对困难进行自我评价中可以参照一些自我评价项目,笔者试图参考巴班斯基在20世纪的研究结果,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设计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主要困难的自我评价项目,并将项目填入评价表中,评价表包含教师感到困难,项目及对困难程度的评价两大项,从而提高自我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1.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方面感到困难的项目。新课程理念的领会和新大纲及教科书内容的掌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教育工作的规划;根据三维目标进行课题的规划;每节课的规划有重点达成的目标;课堂上各种教学形式的合理协调利用;维持学生整节课上认真积极地工作,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可能性,能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保证教学的发展,具有诚恳、开放、民主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思维;不确定因素的把握;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需要;在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中给予帮助,使之形成一般学习技巧;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
2.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方面感到困难的项目。阐明学生可接受教育的水平;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以个别方式对待学生;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阐明学生学习中的典型错误和困难;阐明学业不良的典型原因;对学生知识、技能、技巧的考核和评定;帮助学生评价学习行为的特点( 发现问题能力、自学和向他人学习、培养自我意识、表达自我观点等;帮助学生评价学习过程的意志品质(自控能力、合作能力、参与精神、创造精神等);帮助学生通过评价来促进自身的发展等。
3.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方面感到的项目如何利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协调合作;如何组织学科的课外活动;如何规范学生的行为规则;如何组织对团队工作中的积极分子的帮助;如何利用各种教育工作的形式和方法;如何做好家长工作;如何对个别学生开展工作和与家长协同教育达成一致;如何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教育工作;如何让学生明了通过学校学习生活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等。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精神;医学人学本质;医学人文教育复归
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是本地区先民们同疾病做斗争过程中而积累下来的经验反思与智慧总结,与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其深层本质是人学。医学之人学质趣要求在医学教育中彰显本民族的精神特质与体现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中医药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是国内医学高等院校教育的题中之义与基本要求。但令人遗憾与深感忧虑的是,时下国内医学高等教育由于深受西方医学思维方式与科学主义之影响,体现在其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中表现出“重技轻德”、“崇业贬道”之倾向,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功效之微或根本不在教育者视域之内,这与医学的人学本质渐行渐远。本文旨在倡导,深刻理解医学之人学本质并按其要求适时规范课程设置,借鉴扬弃国际国外医学教育之经验方法,总结探索中医药精神传承之途径是当下医学高等院校思政工作者之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一、医学人学本质规约与当下医学人文教育之错位
医学集科学、技术于一体,兼具艺术与美学之特征,其深层内涵与本质规定是人学。从其达到预期功效而言,它不仅要敬畏与救治生命,而且要解读与体悟生命从而为人之全面发展提供广阔时空;从其体现的伦理意蕴而论,“医院和医生是成为生命伦理的骄子还是弃儿,就在于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取舍存毁之间。”故而,医学不仅是医技单纯物理之展现,而且是人文关怀人理的深层蕴涵,这是所有医学的最终企求表征与最高价值归宿。从哲学维度而观,人究其本性是自然、社会、精神属性三位一体,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人性之医学观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其日益得到医学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可与广泛赞同的深层缘由。
“医学技术与医学美德构成了医学人道的一体两面”随着医学的纵深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医学的科技尤其是人学本质内在地规约着医生不仅要医技高超,而且要医德高尚。世界医学伦理四大经典之一的《论大医精诚》的“精”字,是对医生医学知识广博精准,技艺精湛方面的要求;“诚”字是对医生道德品质至真至纯,仁爱无偏方面的规定。而历经时空筛选积淀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可概括为仁者爱人,赤诚救世的事业准则;一视同仁,不分贵贱的道德品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贪财利,作风正派的伦理标准;精勤不倦,博极医源的学习精神五个方面。正是在此种意义上,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虽然医学仁德情怀在理论上历来倍受人们推崇与赞颂,但现实生活中却因医德失范与医学人文精神缺失引发医患冲突日益加剧,剖析其原因,国内医学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做为一个重要因素日渐浮出水面。受科学理性主义价值观与机械论还原主义之影响,现代医学教育秉承“人体像一台机器,疾病是这台机器的故障,医生的职责是修理这台机器”之理念,在医学生教育偏颇之现实表现主要有二:其一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重技轻德,其二为医学人文课程在整个医学生培养方案中设置偏斜失调。据调查显示:国内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比例最高为9.3%,最低为4.6%,大多数院校在7%―8%,平均为7.45%。
二、国际医学组织人文教育规定与发达国家之范例
医学人文教育的复归基于人们反思医学高新科技的不可控后果与期待医学发展的惠民真谛。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政策与西方发达的范例作用是其现实回应。
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规定。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爱丁堡宣言》宣称:医学教育旨在培养促进全民健康的医生,人们心中理想的医生应是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哥本哈根《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行为和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的高标准规定:三者在课程计划中所占的分量应当适合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日益变化的人口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的卫生保健需求。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将医生敬业精神与伦理行为置于医疗实践的核心地位,超半数以上核心能力与医学人文素质密切相关。
西方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为:医学人文目标清晰;医学课程设置合理。Cooper J教授在美国医学院协会第105届年会上的“为21世纪培养医生”报告声称: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缺乏的医生,智力挑战能力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常发挥不畅乃至丧失。《医学教育未来方向》、《新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美国和加拿大医学生教育掠影》标志着新时期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宗旨是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的塑造,其中心要义是“弘扬作为灵魂的医学职业精神,倡导的是人文医学的回归,是在向医学科学、向医学教育注入人文精神,使之体现出应有的人文理念、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大爱。”“英国总医学委员会”曾先后三次出版权威性报告《明天的医生》,在医学知识、技能、医学伦理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对医学人文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旨在展现“一个日益丰满、更加有血有肉的未来医生形象。”此外,法、德、日在此方面目标也非常明确清晰。
美国医学院校一般开设人文社科与医学交叉的课程且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始终,教学内容注重现实问题,教学目标注重能力培养,师资知识结构合理,一般兼具人文社科与医学知识背景。法国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并定期检查,以医学教育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为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62.5小时,约占第1学年课堂教学515总时数的12.34%,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为10%。”其特色是政府保驾护航、增设护理见习教育、重视医学伦理教育、专题教学讲座等。
三、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规范与传承提升之途径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与树立医学人文关怀观,这需从两方面进行努力,其一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其二是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
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同疾病做斗争过程的集体智慧结晶与实践经验总结,也是民族抗争精神的体现展示与对生命的体悟反思。随着西学东渐与科学主义与理性思维的霸权,中医的非科学性与存废之声曾喧嚣一时,但中医的实践功效经受住了疾病对其考验,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医的文化特质再度被高度重视与重新挖掘,中医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奉行的思维理念再度被传承与发扬。整体主义医学思维、辩证施治疗疾方法、博及医源未病诉求、仁德慎独伦理气质、生命贵重责任使命、大医精诚职业理想等皆为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精华之所在,构成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之魂,它们潜藏于医学典籍之中或蕴含在古代医家个人的品格修行之内,需要现代医者深悟体味与总结挖掘,更需要当下医学教育与医学生努力传承并发扬光大。它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与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
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国外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疾病诊疗方法与医学伦理思想,是西方医者智慧的凝结与品格的结晶,也是时下中西医展开对话语境的史学背景与现实基础。希波克拉底所倡导的医德品质与南丁格尔所体现的护理精神,被全世界所认可并被医界所称颂,而科学精神与人文品格并举,实验方法与理性分析并存,精确性追求与临终性照护并重,是值得医学教育合理吸收与全面借鉴的。
医学人文教育培育的必备条件。对中外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伦理品质进行挖掘提炼与传承发扬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若想达到既定目标与预期效果还需其它必备条件,其中开展医学人文科学研究和兼具人文与医学知识背景的可资利用的师资不可或缺。医学高等院校进行医学人文科研的基础条件包括数量与质量可观的网络资源与实体书籍与学术期刊,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匹配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主管部门重视与提供支持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此外,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相互补充、医学人文教学始终如一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全部,是使医学生人文知识得以完备、人文素养得以提升、人文品格得以形成、人文情怀得以塑造、人文行为以实践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虹,张宗明.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追问[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2):28-31
[2]李振良,孟建伟.技术与美德之间:西方医学人道主义思想渊源[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1-4.1
[3]曹洪欣.人民日报建言: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5-3-25
[4]威廉・科克汉姆著,杨辉,张拓红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
[5]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6]梅人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本科生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组的中期报告[J].复旦教育论坛,2001.22(4):1-8.16
[7]于双成,金祥雷,于雅琴.美国医学教育改革三次浪潮的文化背景及本质特征[J].医学与哲学,2011.32(12):11-14
[8]嵇艳.英国本科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嬗变[J].医学与哲学,2013.34(8A):30-33
[9]陈建平.美国大学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及启示[J].医学教育,1999(3):24-25
一、师本研究:校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校本研究?当前比较认可的说法是:研究课题应该来自于学校实际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主体应该是学校中的教师,研究结果应该直接用于学校实践的改进。这种解读,理解起来并不难,但现实让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对校本研究的理解发生偏差的现象确实存在。按照这种偏差的理解,一些学校的校本研究多以教师群体研究为主,忽视了教师个体的探究。具体地讲,就是学校的校本研究多以课题形式表现,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集中相当多的人力与物力解决一个或多个问题,而对教师个人以非课题形式独立确定问题、自主开展的研究重视的不够。调查显示,这种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检查中,不少学校都是汇报学校有多少项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且这些课题参与人员众多,误以为这样的“学校有课题,人人都参与”是在做“校兴科研”之事,而对教师个人所开展的研究却很少提到,有关材料也很难见到。
我们之所以提出“双本研究”这个命题,愿因也正在于此。所谓“双本研究”,就是“师本研究”和“群本研究”的统称,即“校本研究”。所谓“师本研究”,就是以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为选题范围,以教师个人作为研究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师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活动;所谓“群本研究”,就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群体为单位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其实,从逻辑学的角度看,这种提法可能不妥,但从现实情况看,这种提法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的价值在于,提出“双本研究”,更加有利于促进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究”的开展,更加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十一五”课题申报过程看,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十一五”开局之年上半年,我们组织中小学教师申报课题,并强调,学校申报课题应以校本研究为主,但实际情况是,多数课题的选题大都是教师群体共同研究的粗放型(贪大求全)课题,而教师个人开展的精细型课题太少,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学校和教师对“校本研究”含义的理解有问题。鉴于此,下半年我们又专门组织了一次“个人课题”申报。所谓“个人课题”,是指由教师个人独立承担和研究并得到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认可,主要用于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的研究课题。从申报情况来看,教师的选题比较符合实际、切入口小,研究价值大。
两次课题申报的结果表明:学校应把“师本研究”作为“校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待。本文所提“师本研究”这一命题,并不是想别出心裁,而是旨在对“校本研究”这一概念进行强化。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究不仅有教师的群体研究,也应该有教师个人的独立研究;不仅有以课题形式来表现的研究,也应该有非课题形式表现的研究,因为科研并不是课题的代名词。当前,关于“校本研究”的研究,资料很多,且不少文章在论述校本研究问题的来源时,大体上有这样的表述:学校发展中由来已久存在的困难与缺点;学校当今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学校自身的定位及已有的传统;学校已有的成功经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与学校发展变革需要之间的结合点,这些归纳具有“校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乃是学校大范围之嫌。另外,“校本研究”中的“校”字也可能给一些学校造成某种错觉。
二、责任、意识、程序:双本研究有效实施的前提
双本研究的主体是学校中的教师。不管是对教师群体而言,还是对教师个体而言,有效实施双本研究,必须以责任、意识、程序为前提。
(一)要有责任感
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感是实施双本研究的首要前提。因为在履行忠诚和责任感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对学科教学以及对学校发展关注的兴趣,责任和兴趣是从事某一项工作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泉。学科教学是教师教育科研的立足点。俗话说,研而不教则虚,教师的教育科研必须立足于学科教学。学科教学的成功可以唤醒教师成名的渴望,这种“成功”和“渴望”可以产生教育科研的内动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要求愈来愈高,期望值愈来愈大,内动力也愈来愈强,进步也就愈来愈快,对教育改革的热忱追求愈来愈强。成功的喜悦使教师的科研一发而不肯收,于是双本研究便成了他们的自觉行动。
(二)要有角色转变意识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把人类文化区分为三类:一类是后喻文化,其特征是变化迟缓,墨守成规,人越年长,就越有资格来指导年轻人,其突出特点是过去指导着未来,在教育上则体现为年长者对年幼者的指导;另一类是互喻文化,其特点是文化有了较明显的的变化,人的年龄并不能成为文化的惟一承载依据,年轻人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化特征,青年文化出现,代沟开始出现,年轻人更愿意从自己的同龄人那里吸取经验,其突出的特点是现在指导着未来,在教育上则体现为同代人之间的相互指导;第三类文化是前喻文化,这类文化变化显著,变化速度加快,如不注意时刻吸取信息来修正自己的知识与行为,就会落后。老年人意识到自己落伍了,需要向年轻人学习才能赶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其突出特点是未来指导着现在,在教育上的体现方式是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指导。
如果把教师定位在“教书匠”或者一味做一个实践者的话,那么对于后喻文化来说也许是适宜的,但在互喻文化和前喻文化中,这种角色却不见得适当。在当今互喻文化和前喻文化共存的状况下,教师如果还一味的扮演着实践者的角色,就很难承担起指导学生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因此,教师开始面临一个全新的挑战,只有自身研究这些新问题,解决这些新矛盾,才能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因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已不能全部概括教师自身的特点,至少要再加上一个“教研并重”。
(三)要掌握一定的研究程序
双本研究虽不像专业研究者那样的严格,但也不能没有章法。因为能够称之为双本研究的活动,除了必须具备前面提到的“校本研究”内涵的三个“应该”条件外,还应该具备“研究活动要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这个条件。因为双本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一种类型,所以它应该从属于教育研究的一般特征,主要是目的、过程和方法。尤其
是师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注重教学反思、教学叙事、教学案例、教学课例和教学日志的正确使用和常用。
三、适当定位:“双本研究”并驱的基础
如前所述,师本研究是对校本研究概念的强化。要想有效的实施“双本研究”并驱,光有责任、意识、程序还不够,因为“师本研究”与“群本研究”这两条轨道靠得很近,有时很难区分,因此,有必要从研究问题和研究类型上对两者作一比较。比较的切入口在哪里?答案是适当定位。
一是定位研究问题。按照教育研究的内容来分,教育研究有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中观、微观研究更注重教育体系内部的、一般社会系统所没有的特殊成分,如教学、课程等。所以真正的校本研究的定位应该是主要针对学校内部进行各种活动的中观和微观研究。就中观层面而言,学校里开展的研究课题应将围绕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和管理活动等几个方面进行。单独对某一方面的活动进行研究,是局部性研究。
其中教学活动的研究又有单科和单项研究之分。单科研究是对某一学科的教学法体系的研究,如数学、语文课教学改革研究;单项研究指的是对构成教学活动的某一方面的研究,如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愉快教学模式研究。课外活动研究包括了有组织的课外活动研究和自发性的课外活动研究。前者如社团活动研究、劳动研究;后者如伙伴团体的活动研究。管理活动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个学校的组织管理,如校长负责制管理研究、校领导班子建设研究、教师培养研究;另一个是班级的组织管理,如学生干部研究、班主任工作艺术研究。此外,有关学校与其它一些对学校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机构、组织之间关系的研究,如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等方面的研究,是对学校内部活动研究的重要补充。
中观层面所针对的这些研究,都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关系中又体现了人的情感、需要、动机以及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精细化的研究,那么就达到了微观层面的研究,如问题学生研究、学生亚文化研究、班级互动研究等等。
这样看来,所谓的中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其实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但作为一所学校来讲,还是应该作到心中有数,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指导教师明确哪些问题适合教师群体的协同攻关、协作研究,哪些问题又比较适合教师个人独立探究。一般地,学校可将教育思想的更新、办学思路的转换、现代管理方法的探索以及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评价、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中观层面的问题,开展群本研究。其研究目的是引导学校创特色、上层次,寻求新课改的支撑点和突破口;其作用是为学校制定前瞻性的发展规划作出科学的定义、定向、定位,为学校在发展中扬长补短提供策略和途径;其实施策略是层层规划,将课题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形成一个由更下位的中观或微观层面课题所构成的子课题群,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研究工作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不断有所突破,以逐步逼近核心目标。而具体的教育、教学操作方法的改革或单一的具体问题的解决可作为师本研究。一般地,这一类微观层面的课题不需要再进行分解成更下位的微观课题,因为它本身就是课题单元。
二是定位研究类型。归纳一下当前的校本研究,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基础研究。其实这种研究是外在于中小学校的,即使是做成的基础研究课题,很大程度上在学术界已经是耳熟能详的了,已经是老生常谈的了。二是似乎看上去是经验总结与概括,但又不具备经验总结那种针对性强、经验介绍详尽、问题具体明确等特点的研究。这种经验总结是“抽象的”,没有形成对自己实践的独到透视,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抽象的层面上分析问题,缺乏具体问题的关照、具体情景的省察、具体实践的反思,从总体上看仍旧是“用自己的嘴巴说别人的语言”。三是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旨在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尽管这种研究具有预先隐藏着基础研究的成果都是有效的、都可以付诸实施的一个假设,实际赋予了基础研究绝对权威之不足,但它仍不失为适宜学校运用的一种研究。这是因为,教育系统的实践性要求教育研究中应用研究占有较大比例,而学校是教育实践的主阵地,它时刻产生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四是行动研究。这种研究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应该在实践中常用的研究类型,它在突出教师实践的“研究”特征的同时,也突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研究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对教师自我反思的要求,这种自我反思,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对于教育实践而言,是找到针对及时情境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通过这样的分析,使我们厘清了这样一个思路:对于群本研究,在选题上应注重中观层面的研究问题;在研究类型上,应选择行动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行动研究与应用研究有何区别?行动研究倡导进行反思、实践,并不关注一般的抽象理论,应用研究则要占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要放置在行动研究中进行论证,群本研究更多的是存在着两种类型的汇总。对于师本研究,在选题上应注重微观层面的问题;在研究类型上,应选择行动研究。
如果一所学校能够适当定位研究问题和研究类型,思路清晰的按照“群本研究”和“师本研究”两条路径开展活动,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究才有可能更好地落在实处,教师专业发展才有可能有效促进。
四、专家教师:双本研究的理想追求
通俗的讲,双本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或教师解决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是双本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又不能把双本研究的价值仅仅只定位于此,因为如果这样,那么我们就会淡化双本研究的另一个价值,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这一目的出发,学校开展双本研究有必要密切关注每一个教师的生活状态和职业生存方式,其实,双本研究的理想目标应该是在“问题解决”与“专业成长”上实现双赢。
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命题,缘于“默会知识论”之故。20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提出了一个我们有着共识而有忽略的命题: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居此,他推断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所谓明确知识是指可以言传的、可以用文字等来表述的知识;而所谓默会知识则是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那部分知识。默会知识它深深地镶嵌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只有通过在行动中的体验才能学会和提高,双本研究就具有这种功能。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谱系,从师范生到职初教师,再发展到有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其中专家教师是教师成长的高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