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2 22:45:31
导语:在精神病医院医生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目标
(一)基本建成覆盖全镇、功能完善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系统。至年底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0%。
(二)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对重性精神疾病系统治疗的认识。
二、工作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二)、领导小组分工
赵同志:全面负责全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档案建立及管理工作。
曾同志:负责全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领导、检查、协调。
杨同志等:具体负责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三、范围和内容
(一)范围:全镇范围内实施。
(二)实施内容
1、培训:按照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要求,做好人员培训。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精神病防治专业人员、患者家属等相关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患者家属护理、居委会人员相关知识与技能。
2、信息收集:接受过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相关培训的专(兼)职人员对辖区人口进行调查,收集在医疗机构进行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信息(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等。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并做初步筛查工作。收集没有明确重性精神病诊断,但有危险性倾向的人员信息,再建议其立即到专业机构诊断治疗的同时,上报上级精神病防治专业机构(三台县民康医院)和县疾控中心。
3、收集确诊病例资料。卫生院每季度统计在档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病例信息,汇总后上报县级精神病专业机构。
4、病情评估: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纳入管理的时候,由县级及以上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为符合诊断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登记的内容包括患者及监护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患者精神疾病家族史、初次发病时间、既往诊断和治疗情况、既往主要症状、生活和劳动能力、目前症状、服药依从性、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康复措施、总体评价及后续治疗康复意见等。
5、定期随访: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在现用药基础上按规定剂量范围进行调整,必要时与原主管医生联系或转诊至上级医院;对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应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
6、患者报告:发现有危及他人生命安全或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形象行为者为疑似精神疾病患者时,应立即拨打“110”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由公安机关执行公务的人员送往就近或者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明确诊断。
7、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加强宣传,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发放精神病科普宣传资料,讲解精神病人护理知识,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误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疾病构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19 世纪, 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疾病是肺病; 到了20 世纪, 则是癌症及心脑血管疾病; 至于21 世纪, 由于自然环境急剧变化以及社会压力持续增加, 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 精神病将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
由于迄今为止医学界对精神病的病理及治疗方法缺乏统一的认识, 致使精神疾病不仅治疗周期偏长而且治疗效果也难以保证。 各类精神疾病的发生不仅严重困扰了患者及其亲属的生活, 也大大增加了整个社会的疾病负担。
因此, 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精神病的发病率、提升精神病的治疗效果并缩短精神病的治疗周期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而作为治疗精神病的重要场所,精神病医院的建设在整个精神病的防治体系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
从建筑设计的视点, 医院建筑是所有公共建筑中功能最为复杂的建筑类型之一,而精神病医院不仅兼具普通医院与疗养院的特点, 更因其服务对象与治疗方法的特殊性, 使得它的建筑设计方法难以套用其他医院类型。
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国家颁布的精神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使得我们实际设计工作中没有法定的标准,各个设计项目均采用医院原有经验和具体要求为参照,带有一定的摸索性。
下面就从我的两个设计实例入手,探讨一下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设计实例二都江堰市精神卫生中心
1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的主要特色
1.1管理模式行动的限制
普通医院护理单元中对病人的行动不加以限制,病人可以自由的行动,出入护理单元之间。精神病医院的病人因其特殊性,有些病人甚至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所以对其行动需要加以监管和控制。
精神病医院的室外活动场地需要加以防护,并保证一定的隔离手段。
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楼层之间的楼梯,需要采取控制手段,保证病人在一定监管下才能使用。
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内部不同功能区域之间设有隔离和防护设施,保证病人能够安全的被控制在一定区域内。
1.2治疗模式护理单元内完成主要治疗
普通医院的住院病人,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依靠医院内的医技设备和手术治疗,护理单元内的治疗作为辅助手段。精神病医院的病人,除去一部分躯体合并症病人外,其主要治疗手段为药物和心理治疗,在护理单元内部完成主要治疗。这种治疗模式对建筑的平面设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护理单元内分病房区和治疗活动区。
治疗区内还根据病症的程度设置重症治疗区。
1.3交流模式多种规模空间组合
研究表明,空间的多样性与选择性对于提高精神病的疗效非常重要。若能在护理单元中分化出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等不同层次的空间来模拟不同层次的社会生活,则患者通过接受不同层次的空间刺激,进而可以感知和把握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同时患者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停留场所,自主地通过参与不同层次的人际交往来丰富住院生活并唤起心底的生活感觉,这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内部需设置各种不同规模,不同开敞程度的的空间,供患者日常交流活动之用。
2护理单元的设计原则
2.1严格的分区布局
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按功能分为病房区,治疗活动区和医生区,病房区主要供病人休息,治疗区是病人白天的主要活动区域,医生区为医生日常办公所在区域。
三个区域联系紧密,病人主要来往于病房区和治疗区之间。为了便于医生对病人的治疗和监控,医生区可以直达病房区和治疗区。
在上海市南汇区精神卫生中心护理单元布置中,将治疗区中的重症治疗区域独立设置,医生区设置在病房区,重症治疗区和治疗活动区中心部位,方便了日常的治疗护理工作。
2.2合理的流线组织
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的流线可分为人流和物流两类,人流包括病人流线,医生流线和探视流线。物流包括供应流线和污物流线。
人流设计
在护理单元内的病人流线主要往来于病房区和治疗活动区之间,医生流线往来于医生区、病房区和治疗活动区之间。在这两个项目中,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和管理模式,流线组织略有区别。在上海市南汇区精神卫生中心护理单元内,病人流线穿过医生区,便于医生更加直接的监护病人行动。在都江堰市精神卫生中心护理单元中,病人往来于病房区和治疗活动区的流线不穿越医生区,这样医生区相对独立和安静,便于医生开展工作。相比较而言,将医生区独立于病人流线之外的布局更加科学一些。
探视流线一般通过垂直交通到达护理单元主要电梯厅后就停止,不进入护理单元内部。上海市南汇区精神卫生中心护理单元在电梯厅旁设置了探视接待房间。
物流设计
供应流线和污物流线严格分离,互不干扰。
护理单元的供应流线通道垂直交通到达主要电梯厅,然后到达活动治疗区的配餐间。护理单元内污物主要产生于病房区,通过污洗间收集处理后通过护理单元端头的污物电梯运出护理单元。
2.3特殊的细部设计
精神病医院护理单元区别于普通医院护理单元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其特殊的细部设计。因精神病医院病人的特殊性和监护的需要,护理单元内很多部位要采用特殊设计,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了便于医护人员的监护,一类是为了提高病人的使用安全性。
监护相关的细部
主要体现在护理单元内部的窗和门上。
病房区和活动治疗区外窗均采用一定的限位措施,限制开启角度,在保证通风的前提下限制人员进出窗口。同时外窗提高玻璃的安全等级,采用夹胶安全玻璃,防止被暴力破坏。护理单元内部也在用安全玻璃窗,在护士站设置安全玻璃围栏。
护理单元内的楼电梯和不同区域之间的通道门以及医生区房门设置磁卡门禁,由医护人员掌控。同时,这套门禁系统和消防报警系统联动,在火灾报警时均能保持畅通。
使用安全相关的细部
在特殊护理区病房内减少墙体凸角,采用整体软包装潢,减轻冲撞带来的危害。
护理单元内所有部位墙地面尽量保证平整,减少突出部位和构件,并保证所有装修部件的紧密固定。
护理单元内病人所在区域均不设置电气开关,所有开关设置于医生区内统一管理。所有区域没有外露的电线。
从建筑设计的视点, 医院建筑是所有公共建筑中功能最为复杂的建筑类型之一,而精神病医院不仅兼具普通医院与疗养院的特点, 更因其服务对象与治疗方法的特殊性, 使得它的建筑设计方法难以套用其他医院类型。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国家颁布的建筑设计标准。使得我们实际设计工作更加的困难,带有一定的摸索性。
探索人的心或者灵魂比剖验一具尸体更为困难。因此,精神病学属于一个常常伴有错误的领域。其中,某些错误会带来悲剧性的结局。
在刑事案件中,必须参考精神病医生的鉴定结论,这可能会大大改变被告的命运。如果病情没有那么严重,医生会把被告的责任看得轻一些。那么,法庭对他的惩罚也会减轻很多。
一个意见相左的结论
事实证明,精神病医生在处理同一个病例时,常常达不成一致意见。这样,他们之中势必至少有一人搞错了。
有个人发现一位骑自行车的青年停靠在他的汽车旁,就怀疑那人想偷他的汽车。于是,他掏出手枪朝那青年开枪,对方被打死。被捕之后,开枪人解释说,他不曾想杀害对方,而只想吓唬一下要偷车的人。他被指控为预谋杀人。
开枪人受到两位专家的检查,他被认为是妄想狂和危险分子。受害人家属不满意这种鉴定,提出了抗议。于是,由另两位医生进行复核鉴定。这两位医生也认为被告是个危险的人,并指出,他在作案时和在目前都应被看作是处于精神错乱状态。不予起诉的决定被立即签署了,这个人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可是,在精神病医院里,主治医生对这个“疯人”的神态表示怀疑,提议再作一次鉴定。于是,又有三名教授被指定进行鉴定,他们的结论很清楚:这位观察对象没有表现出那种应被软禁的精神紊乱,应该出院。但是,他们也指出,他对公共安全还是危险的,也有可能会制造新的悲剧。
法院听说要让被告从医院出来非常为难。因为,延长对一个神智正常的人在精神病医院的收容,十分近似于非法监禁;而释放一个可能重新犯罪的人又负有重大责任。他们选择了明智的解决办法,再次委托另外三位教授重作鉴定。这一次的结论又很意外:此人在作案那天以及当天,从来没有精神错乱过。
法院放心了,决定让他从精神病医院出来。
预审官得知后,立即将此人带回监狱。预审官认为:既然开枪人不疯,就应该为他所犯的重罪负责。但法官认为,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再次指定专家做鉴定,那审理工作将是非常困难的。鉴定人之间的意见不能达成一致时,法官可能要废弃那些截然不同和相互矛盾的报告,而这样的事很难处理。
最杰出、最认真的专家都可能作出意见相左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对精神病学鉴定又怎么能给予盲目的信任呢?
有一个引起过轰动的案子,人们指控一位年轻人犯下了极严重的罪行。鉴定人对他作了检查,证明他的精神状态非常好(我对这个论断曾明确地表示保留意见——原注)。检察长借助于这个鉴定,在提起公诉时表现得毫不宽容。这个被告也不“装疯卖傻”,他声称自己神智正常,并且以自己的名义开玩笑地给精神病医生写了一封长信。这封信引起了精神病医生的注意,对它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断定这封信以一种令人钦佩的语言概括了被告的心理状态。这使医生认为,自己观察和了解了被鉴定人的全部“正常”心理。
我不是精神病医生,我只是在医生的鉴定报告中看到了这封信的复制品。我很熟悉我的委托人,对于他能如此表达自己的感情,我感到十分吃惊,因此去盘问了他。他向我承认,他曾经从监狱的图书馆里借过一本书,他的信是这本书中一封信的抄本,而且抄得一字不差。我找到了这本书,原来是莫里斯·罗斯坦的《自杀使者》,而那封信的内容就在这本书里。
开庭时,鉴定人指责被告人的抄书行为戏弄了鉴定人,同时又说这本书上的东西完美地反映了这个被告人的心理状态。
一门充满未知的学科
另一个案例将给您描绘出,精神病学是一门艰难、充满未知的学科。这一次涉及的是一起民事案件。
有两辆小汽车相撞了,事故是微不足道的,在场负责做笔录的警察只记下了一些物品损失。其中,一个开车人也只是着说他的颅骨受了轻伤。应该承认,头部受到冲击而造成的损伤,可能在某种情况下乍看上去并不重,而后来却往往出现严重后果。这次事故以后,过了一段时间,肇事司机收到了向他索要巨额赔偿金的传票。理由是,受害人遭到颅骨损伤后不能从事任何工作了,他只好卖掉了自己的商店,在别人的照料下过着类似植物人的生活。
很快,一位专家被指定检查这位受伤者。检查时,受伤者的人始终待在一旁。看来,这位人很有经验,懂得头部受伤会伴有什么症状。他想以他的这些知识为他的委托人谋到好处。
受伤人很虚弱,无精打采地坐在扶手椅上,半睡半醒,好像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待在这儿。对于这次事件,他也不感兴趣。当他勉强同意回答问题时,也只是用一些简单的单音节词来表达。他甚至忘了自己的年龄和地址……
这位非常认真的鉴定人和他的同行们一样,怀疑那些装病的人。庭讯一结束,他就小心翼翼地紧跟在病人后面,观察他在街上的行为举止。但那位人早已预料到这一切,让他的委托人表现得完全像个野性难驯的人,忽东忽西地朝各处走去。
医生的结论明确了:此人不能从事任何活动,让他单独行动是很危险的,必须始终有人陪同。
由于“受害人”很年轻,发生事故之前从事的又是很赚钱的买卖,所以,他应该得到一大笔钱来补救这个重大损失。
然而,保险公司在经过秘密调查之后,终于发觉这是一场骗局。他们向法院控告了骗子,并得到了公开审理,而那些事实令人十分吃惊。
首先,他的商店是否真是在事故发生之后卖掉的呢?人们得知,卖掉商店是出事以前的事,与本案毫不相干。
其次,在这位当事人住地附近,没有人发现他的行为举止有什么明显变化。更使人惊奇的是,警察每次去他家时,他都不在家,他的家人说他一个人到巴黎或奥尔良去了。后来,警察发现这样的情况:鉴定人眼睛里那位倒在扶手椅上的虚弱的不幸者,每逢星期天都在地区足球队比赛时担任巡边员。这是个很不好干的角色,不仅需要具备很强的注意力,而且要求有灵活敏捷的身体,而大家对他这方面都很满意。
于是,预审官召见了鉴定人,请他重新检查一下病人,相信他会承认自己受愚弄了。这位医生把事情看偏了,他觉得自己被怀疑好像和不诚实的人串通一气了。为此,他很不高兴。并且,他看到警察那么放肆,要教训一个有经验的鉴定人,更加感到气愤。于是,他更加自信地重新证实了自己原来的结论。
“多疑”的法官命令进行复核鉴定。法院重新指定了三名专家,他们的态度很明确:尽管他们的同行是杰出的,但是他受骗了——此人未患任何一种精神紊乱症。
后来,原告又争得了再一次的复核鉴定。这些最后进行鉴定的医生,态度不如前几位那样肯定。经过观察,他们认为那人并不像第一位鉴定人所描绘的那样是一名残障人士,他一点儿也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但同时,他们也考虑到,这次意外事故可能使他衰弱一些。
关键词:精神病人;强制收治;收治体制
近期,“被精神病”事件的新闻时有发生,所谓“被精神病”,是指将正常人当成精神病人强行送精神病院,限制人身自由、强行接受治疗。如,湖北的彭宝泉、河南的徐林东、广州的邹宜君等。2010年4月9日,湖北省十堰市的网友彭宝泉,因拍摄了几张群众上访的照片后,被送进派出所,并被派出所送进当地的茅箭精神病医院,而家属竟被蒙在鼓里;2003年10月30日,河南省漯河市农民徐林东因帮助残疾人状告镇政府而被送进精神病医院,六年半时间里被捆绑48次、电击54次;2006年10月21日,因家庭纠纷,广州的邹宜君被家人送进精神病医院。此类事件的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精神病人,这类平时不被人注意的群体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精神病人在诊断、收治、监管等方面暴露出的严重问题也浮出水面。
一、我国精神病人收治现状
我国精神病人的收治方式有二种:一是自愿住院治疗,这类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一定自知力,会主动求医。二是非自愿住院治疗,即强制收治,部分是由亲属委托医院收治,部分是流浪精神病人或司法实践中肇事肇祸型精神病人由政府部门强制送治。据统计,目前在我国精神病院60%以上的住院患者属于强制收治。
我国至今还没有出台一部专门针对精神病人收治、监管的法律,对精神病人的诊断认定、监管、强制治疗等问题缺乏明确规定。精神病院收治病人时没有一个判定的标准,也毫无程序可言,有的先进行初诊,如果判断有精神病症状,进行收治;有的不进行初诊,只要亲属或政府部门委托医院收治,就被强制收治观察。当前精神病人收治制度的缺失和收治标准的不明确,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导致正常人被误当成精神病人被强制治疗事件频频发生。
二、“被精神病”事件频发原因、根源及折射的问题
(一)“被精神病”事件频发原因
“被精神病”事件频发的原因既有法律的空白,也有医学的模糊。精神病人是指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人。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他们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自制力缺陷,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认为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是正常的。精神疾病跟生理疾病比较而言,最大的差异表现在病人对自己病情的认识即自知力,通常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丧失,病情越重自知力越缺乏。
由于精神病学是一门经验科学,除了少数器质性精神病外,大多数精神疾病并不能通过客观的仪器检查来判断,因此,是否精神病是由人来主观判断的。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精神病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与病人交流、向病人亲属了解其有无异常的行为举止,如果某些亲属出于不良动机提供虚假情况,就有可能会把正常人收治进来。一个精神正常的人被强行送入精神病院后会一再辩解自己没病,而不承认有病则会被医生认为是“缺乏自知力”,精神病人都说自己没病,越说自己没病就越证明有病;这个人可能还会进行反抗,而这种表现也会被医生视为躁狂的特征;他可能还会诉说遭到了亲属的迫害,对此亲属自然是彻底否认,而医生则会认为这个人有妄想、幻觉,病得很严重了。
另外,由于在实践中强制住院的医学标准比较宽松和模糊,导致精神科医生裁量权过大,一名接诊精神科医师就可以决定强制住院。对于一些有不良动机的亲属强行送来的“病人”,医生可能先入为主,既然亲属说有病,那就很可能有病,而有些精神病院为谋求经济利益,只要病人亲属能够支付治疗费、住院费,就强制收治;甚至,某些精神科医生出于某种私利或者迫于某种压力,明知就诊者没有精神病,而故意诊断为有精神病,继而将其强制住院。
(二)“被精神病”事件频发根源在于法律缺失
我国现有法律中,尚无针对精神病人收治方面的专门法规。《精神卫生法》从1985年开始立法,到去年6月公布草案,其间历时25年,至今仍未能出台。目前除了肇事肇祸型精神病人强制收治有一些原则性规定外,关于强制住院的全国性规范,仅有卫生部在2001年11月23日发出的《关于加强对精神病院管理的通知》的附件:“精神病人入院收治指征”。其内容如下:“1.临床症状严重,对自己和(或)周围构成危害者;2.拒绝接受治疗或门诊治疗困难者;3.严重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者;4.伴有严重躯体疾病的精神病人应视躯体疾病的情况协调解决收治问题;原则上应视当时的主要疾病决定收治医院和科室;5.其中对出现严重自伤、自杀、拒食或严重兴奋、冲动伤人、外跑等,可危及生命或危害社会治安者应属紧急收治范围,并应给予特级护理。”其中第2条把“拒绝接受治疗或门诊治疗困难者”列入强制治疗的范围是非常荒唐的,“拒绝接受治疗者”恰恰可能是精神正常的、不需要治疗的人。精神正常者拒绝接受治疗,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虽然,许多精神病人“丧失自知力”,不知道或者不认为自己患病,但是,所有精神正常者都不会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疾病。以“拒绝接受治疗”作为强制住院治疗的标准,逻辑非常荒唐,实际是彻底剥夺了被非法送入精神病院的精神正常者维护自身利益的最后权利。
现行的精神病人收治体制,不仅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还缺乏必要的、审慎的法律程序保障,被送治人缺乏住院自决权,也缺乏质疑和申辩的权利。在强制治疗实践中也缺乏相应的法律监督,公民的治疗权利和人身自由权利可以被他人单方面决定、处置,被送治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三)“被精神病”事件折射的社会问题
通过几起“被精神病”事件对我国现行精神病收治制度进行深入反思,发现“被精神病”事件存在的原因不仅仅是医学的模糊和法律的空白,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权力没有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精神病院的“权力”很大,精神病医生的裁量权很大,甚至可以未经当面诊断就可以决定强行收治。二是家庭的“权力”也很大,一个家庭成员可以通过捏造事实把另一个家庭成员送入精神病院。三是政府的“权力”也很大,一些地方政府和干部为压制公民,给上访者戴上“精神病”的帽子。如新京报2008年12月8日报道,山东新泰农民孙法武赴京上访时,被当地政府抓回送进精神病院,强制收治20余日,后在签下不再上访的保证书后才被放出。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在新泰,因上访而被送进精神病院者不是个别。当地政府解释称,压力巨大,若出现越级上访,会受到上级处分。当政府将权力滥用到可以把一名正常公民变为“精神病人”,只因为他多次上访,“败坏”地方政府的形象时,这时的权力已锐变为压抑群众申诉、侵害公民权利的工具,其后果更为可怕。
精神病人强制收治制度的缺乏和不完善,使个人或政府有了空子可钻,肆意扩张手中权力,可以随意将阻碍其利益的正常人送入精神病院。要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应尽快加强精神病诊治、监护和认定的立法,制定《精神卫生法》刻不容缓,从制度上规范对精神病人的管理,从医学角度强化精神病人的界定,加强精神病人的收治程序,强化对精神病人的监护,维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三、建立和完善精神病人强制收治制度,规范强制治疗行为
建立和完善精神病人强制收治制度,可从源头上杜绝个人或政府钻法律的空子,滥用权力,防止“被精神病”的频繁发生。精神卫生法的制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规定强制住院治疗,即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是精神病人、是否需要强制治疗,强制治疗应当履行什么样的程序,如何保障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等一系列问题。需明确规定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承认精神病人的住院权
目前,在国际上,精神病人的住院权得到普遍的承认。联合国《保护患精神疾病的人和改善精神卫生保健的原则》明确规定了精神病人的住院权,英国的《精神卫生法》也规定,正在发病的精神病人,如果没有危害,他不愿意接受治疗,不可以强制。精神病人并非完全丧失自知力,应充分尊重病人的自决权,防止其人身自由权利受到非法处置。
(二)强制治疗的标准
什么样的精神病人才需要强制治疗。可参照联合国1991年通过的《保护精神病患者和改善精神保健的原则》之规定。满足以下条件才可强制治疗:(1)患有精神病很有可能对他本人或他人造成伤害;(2)精神病严重,判断力受到损害,不接受住院治疗可能导致其病情严重恶化。
(三)强制治疗的程序
强制治疗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除司法实践中肇事肇祸型精神病人外,强制治疗可由法定监护人提出送治要求,但必须经过医疗看护人同意方可送治;医疗看护人也可根据病人病情主动要求精神病人法定监护人将精神病人送医疗机构检查与治疗。医疗看护人应参与精神病人住院治疗中的全程决策,从而保障精神病人住院权的实现。被送治人对强制治疗的决定不服的,有权申请复议或提讼。
(四)如何防止政府、亲属和医院滥用权力
可借鉴法国的体制,为了避免家庭成员与精神病医生恶意串通,法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没有一位与医院和家庭无牵连的医生提出收容申请和一份医学证明,任何一家医院都不能收容精神病人。
目前我国实际存在的强制治疗做法,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虽然精神病院和家庭两者之间,可以形成互相制约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精神病院或者家庭单方面把精神正常的人强行住院,但也可能形成利益同盟,分别通过强制治疗获取不当利益。因此,必须有精神病院、家庭和当事人之外的中立方——社会或者司法的干预、监督。社会、司法给予的干预、监督,主要不是针对强制治疗中的精神医学专业问题,而应当是其适用的程序。
(五)建立对精神病人强制收治的监督制度,也就是医疗看护人制度
医疗看护人的职责在于协助医疗、照理看护和回归社会,促使监护人更好地履行监护职责,防止监护人滥用对精神病人的监护权,保障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医疗看护人应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有较好的法制观念,与病人之间无明显利益关系。
康复故事一:
对桐屿街道梁家村的老梁来说,现在每天能吃上妻子亲手做的饭菜,穿上妻子缝洗的衣服,是莫大的幸福了。他做梦也没想到,患精神病的妻子张芳(化名)居然能康复,一家人又能开开心心地生活了。
10来年前,张芳刚结婚,丈夫老梁突然得病卧床不起,新婚的媳妇自然担当起家庭的重任,一边要操持家务,下地干农活,一边又要打零工赚钱,养家口。张芳心急如焚,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两年过去了,在张芳的照顾下,丈夫恢复健康了。然而就在这时,老梁发现妻子喜欢喃喃自语,爱发脾气。有一天竟拿起菜刀,到处乱砍家里的东西。莫非张芳“疯”了,老梁立即把她送到黄岩一家精神病医院。一诊断,果然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张芳每天必须服药,一旦没有及时服药,就会病情发作。“她发病时,我连她住的房间都不敢进,但是又生怕她伤着自己;平时在外面做工,心里也老想着家里,就怕她犯病。”老梁说这话时,似乎还心有余悸。他告诉笔者,直到2003年,路桥区在桐屿街道开展精神卫生试点工作时,发现了他们一家,他们备受折磨的日子开始有了转机。当时,张芳正发病,路桥区残联和精防办的工作人员立即把她送往天台精神病医院治疗。与张芳结对的郑医生几乎每天都会打电话到医院,询问张芳的病情,有时还会专程跑到医院去看望张芳。2004年6月张芳病情稳定出院回家,郑医生坚持定期上门为她送药,指导她服药。有时,郑医生还会主动上门和张芳聊天,说家长里短,说生活心境,渐渐地,张芳把医生当成了知心朋友。每遇上有心事,张芳就主动打电话给郑医生。有了好心情,张芳的病自然恢复比较快。不到一年,张芳生活开始能自理了,洗衣、做饭、干家务,而且在家里做起了鞋垫加工,每天能赚上10多元钱贴补家用。老梁也可以放心地到外面做工赚钱了,夫妻俩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道。
今年5月,区残联按照个性化配送的原则,为张芳家送上一辆高速缝纫机,她家那辆“老掉牙”的缝纫机终于给换掉了。拿到缝纫机那晚,张芳很是高兴,似乎对生活有了更大的信心。老梁说,她几乎一宿没睡,都在踩着新缝纫机加工鞋垫。如今,张芳的女儿也已经4岁了,一家人生活得非常幸福。
康复故事二:
王健(化名),31岁,也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19岁那年,父母认为儿子一定要学门手艺才是生活立足之本。于是就把王健送去当油漆工。在外学油漆工不久,王健回家告诉父母,他晚上睡觉的时候总觉得有人在喊他,而且每到这时心里就慌得厉害。当时,父母并没有十分在意。突然有一天,王健哭着从外面跑回家,大喊着“警察要来抓我啦”,并示意父母给他找地方躲起来。这时,父母才发现问题严重了,王健不但思想有些虚幻,而且双手不停地发抖,脚也不能下蹲了。于是,父母赶紧把他带到医院检查,王健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在医院住了些日子后,在药物的控制下,王健的病情稍有些缓转。回家后,王健总是拿家中的钱去买东西给别人吃或是跟人聊些莫名其妙的话。家中的独子得精神病,自然不是件“光彩”的事。父母在四处求医的同时,把王健藏在家里,以免给自己丢“面子”。没想到,如此一来,王健成天除了睡觉,就是面对四壁,没人说话,也没事可做,开始时像“闷葫芦”,谁也不愿搭理,渐渐地脾气变得暴躁,只要父母说话稍不中听,他就恶言相向。有时,还在深更半夜起床离开家,到外面走走、逛逛,父母好说歹说才把他拽回家。有了第一次出走后,父母晚上几乎都不敢熟睡,生怕他半夜离家。此时,王健的父母深感无奈与无助。
“你可以去找区精防办的人,他们也许能帮助你。”有一次,有个朋友上他家做客时得知他的难处时告诉他。一向不公开儿子得精神病的父母,终于鼓足了勇气,找到了路桥区精防办。
路桥区精防办的工作人员获悉情况后,立即上门了解王健的病情。随后又指派了一名精防医生跟王健结对。工作人员发现了王健父母的狭隘思想,专门给他父母讲道理,分析他们的错误做法,并指导父母如何照顾王健。
在与王健结对后,小邵医生更是花足了心思,三天两头往王健家跑,送药、指导服药,与患者聊天,并把每次的观察详细地记录下来,为王健专门定制了一套康复方案。
由于精防医生的精心指导和一家人的照顾,几个月下来,王健的胡言乱语少了,起居生活也有了规律。期间,王健可爱的女儿也渐渐长大了,会张口叫“爸爸”的女儿,给了王健更大的力量。这不,平日里,王健常常和家人抢着去幼儿园接送女儿。现在,王健的病情基本稳定下来,父母开始让王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里的几头奶牛产奶了,他都会主动去送货给客户。有空的时候还帮妻子加工肚兜赚钱,有时夜晚10点多了,妻子、女儿都睡了,王健还会一个人赶工。看到这些情景,父母和妻子终于舒了一口气。
经验123
“要建立起社会化、人性化的精神病康复工作体系,探索有效防治办法,为精神病患者营造一个温馨的社会。”2003年9月,路桥区率先在台州市开展精防试点工作,并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民心工程来抓。
1.多级保障,推开精防试点。自开展试点工作后,路桥区专门成立了精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在10个镇(街道)设立精防卫生办公室指导、协调、督查精防工作;设立由区疾控中心、区级综合医院、台州二院等业务人员组成的精神卫生工作技术指导中心,开通心理咨询电话,并与台州二院挂钩,成立精神病防治康复门诊。2004年8月开始,区精防办组织了近2000名精防工作人员,对全区的333个村进行全面摸查,对所有的精神病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实行村居、镇(街道)、区三级分类管理。
从2003年到2005年,路桥区财政拨出近160万元用于精防工作。该区还出台了《路桥区特困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分级负担规定》及《路桥区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结算方法》,规定把精神病人治疗康复纳入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2.三级网络,让患者一个不漏。路桥区建立了三级精防网络,即在镇(街道)一级设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村(居)一级设立联络小组及联络员,使全区形成以区指导中心为龙头,镇街道为纽带,村居(家庭)为基础,集防治康复和技术指导为体系。同时,建立并完善精神病管理信息化网络,每个镇(街道)精防办都配备专用电脑,储存每个在档建册的精神病患者的所有信息。平时对新发现、死亡、走失、迁入及迁出的精神病人及时收录资料,提高精防工作层面与工作效率。
【关键词】文明监狱;依法治监;管理效率
一、改善行刑环境,建设开放型监狱,缓解人员拥挤的现状
一方面依赖国家通过财政拨款解决监狱运转所需的全部资金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体制转轨时期国有企业举步维艰,监狱自办的经济实体也不能幸免。因此,在资金缺乏的条件下短时间内监狱的设施不会产生大的变化。而现在的治安形势较为严峻,严打似乎没有间断过,使得监狱爆满。要缓解监狱的压力,只能建立开放型监狱或中间型监狱。行刑完全封闭是报应论观念的产物,如果仅仅为了惩罚,把罪犯封闭起来给之制造了痛苦,也无不合理之处,问题在于我们接受了教育刑论的一些观念,还要使其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封闭、隔离得越厉害,罪犯将来适应起来越困难。因此从改造罪犯的角度讲,监狱由目前的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是必要的。
二、监狱配备适量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方面的医生
首先危险性精神病人的监管需要监狱精神科医生。如今,世界各国基于对弱势人群的特殊关照,往往对触犯刑法的精神病人做出与常人不同的处理。我国刑法并未规定精神病人犯法一概无罪,但囿于现行法律的规定,有罪的精神病人如何安置成了一个难题,所以一些鉴定医生把本该评定为部分刑事责任能力或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病人干脆评定为有刑事责任能力,理由就是监狱不接收他们。遵照国内刑法第18 条规定,对那类产生了危害后果,但无刑事责任能力的危险性精神病人的处理是监护治疗。因经济缘故,大多数病人的监护治疗不能落实,这样危险性精神病人未与社会隔离,致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对于监狱所需要的医生来源,可采取以下措施:
从医学毕业生中挑选合格人才。近几年医学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相对于别的专业来说就业困难,监狱的工作人员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对毕业生肯定有极大的吸引力。如2006 年某地要在毕业生中招收一些监狱警察,结果是一个名额就有1000 人去竞争。
监狱与附近的精神病医院建立合作关系聘请精神科医生定期到监狱提供专业服务。可采专职与兼职并存的成员构成方式。美国监狱中的精神科医生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竞争实力之后,会选择离开监狱到社会上行医,以获得更高的薪水,但是监狱中的岗位不会出现空缺,又不断有新人来填补。如果我国的监狱中增设了精神科专业人员,将来必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采专职与兼职并存的模式可提高监狱中精神科医生的诊治水平。
将公立精神病医院的巡回医疗制度扩大至监狱范围。目前公立医院有定期到农村提供服务的项目,建议公立精神病医院将其巡回治疗服务的范围延伸到监狱。
三、改革监狱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监狱法律制度
近几年监狱系统对以分押、分管、分教为主要内容的分类改造工作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笔者认为应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监狱关押模式作一改革,根据关押罪犯的不同刑期和不同案由,全国统一分类设置低度戒备监狱、中度戒备监狱和高度戒备监狱。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硬件建设可根据三种戒备程度分别提出不同的标准。这样做,有利于深化发展分类改造工作,提高改造质量;有利于同类监狱的标准统一和相互借鉴;有利于有效运用国家投入的财力、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从而加快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步伐。监狱的硬件建设设施要有一定的标准,一定的层次,并随着经济、科教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又要从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发挥“社会化”的作用。
《监狱法》的诞生,是中国监狱工作发展进程中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监狱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它的颁布实施,不仅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也对创建工作提出了目标。然而,任何主体法的立法精神和原则的实现,都离不开程序法的运作和细化的配套措施。因此,推进和深化创建工作,迫切需要《监狱法实施细则》(或《监狱法实施条例》) 的早日出台,以达到监狱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备。
四、加强信息技术在监狱管理中的运用,提高管理效率
目前,信息技术在监狱的运用证实了这一说法:“法律生活中的革命正在向我们走来,法律的未来将是数据化。”信息技术对法律变革的影响在于:它不仅可以用于改进现行的做法、活动和组织,推动工作自动化与简便化,还会促使司法一体化;它所呈现的虚拟开庭与会议、多媒体与以超级文本为基础的法律束、多媒体抄件、虚拟法律团队、自动化文件集成、统一的案件管理系统以及法律诊断系统等形态,将明显有别于传统管理方法。更重要的是由信息技术支撑的司法系统将更具效率,更能让公众更广泛、容易接触法律和法律程序。监狱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自身的质量管理,执法效益同样会有明显提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监狱部门每月可以得到由每个罪犯的行为表现、监区罪犯服刑情况和全监罪犯改造等动态数据所形成的图表,监狱据此分析罪犯心理行为特征和罪犯改造整体形势,及时调整相应考核分值和制定相应的对策。为确保内外评审持之有据和决策的准确可靠,监狱各个部门及人员还必须根据罪犯构成特点、罪性、刑期以及“三课教育”合格率、行政刑事奖惩率等信息资料制成柱状图,分析罪犯基本情况;制作排列图寻找主要问题;制作因果图、关联图和系统图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在顾客满意的测量和分析上,有关部门及人员还须按《顾客满意度测评规定》,采用上门走访、信函调查、顾客反馈等方式收集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归纳。
五、提升监狱民警的创新能力和素质
确立“人人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的新理念,实行制度化的全员参与管理。建立这一管理新体制,其目的旨在把全体监狱民警推到参与管理的主体地位,只有监狱民警增强了主体意识,他们才能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在这一管理机制中,广大监狱民警虽然是下属,但他们最熟知一线工作具体情况,对完善管理,消除不良管理也最具有发言权。领导者的职责就是要保障他们参与管理的主体地位,并为他们参与管理做好引导工作。
创建学习研究型组织。学习研究的本身就是在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在这一组织中,领导者的职责不再是发号施令,而是消除障碍、创造条件,为广大监狱民警拥有知识和智力、解决难题提供广阔的空间,引导组织成员通过学习研究增强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一、调查方法
以往研究对农村精神疾病患者的生存状况及其如何进行有效的救助缺乏足够的关注,而且以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居多,缺少深入、详细和持续的社会研究。因此,本文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甘肃省景泰县的八道泉乡、中泉乡和正路乡3个乡为田野点,进行了为期20天的田野调查,详细了解了患者的病因、个人与家族患病史、诊断治疗、家庭经济收入、医疗保障等情况,并希望能够通过以点代面的方式折射出中国农村精神疾病患者在康复治疗和融入社会中存在的困境,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救助。
二、调查结果
1.农村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情况
由于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相当多的年龄在40岁以上的农村人口为文盲或半文盲,缺乏基本的精神卫生知识,将精神病看做是鬼神附体,而去找所谓的法师来“请神”“驱鬼”“避邪”,让精神病患者喝“神符水”、喝“神药”,或者采取做法事、迁坟祭祖、全家信“”等方法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延误治疗时机。在采用诸多的迷信或偏方“治疗”无效,患者的病情逐渐加重的情况下,家人才会将患者送往精神病医院。如果患者的病情有所缓解,绝大多数农村家庭就不会再把它当回事,直到患者病情再次严重发作,再采用迷信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此循环往复。很多时候,农村精神病患者从最初患病到接受精神病医院的专业治疗,时间间隔往往在一年、甚至两三年以上。由此可见,农村精神病患者治愈率低,除了某些精神疾病目前仍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之外,主要的原因还是农村人口受迷信观念的影响,没有及时发现、及早治疗而使患者病情加重,直至不可逆转。
2.农村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救助与家庭看护状况
(1)家庭经济与社会救助。八道泉乡、中泉乡和正路乡在景泰县属于比较贫困的地区,人均年收入还不到3000元,经济因素成为农村精神病患家庭治愈精神疾病最大的障碍和负担。小病基本靠“拖”,大病基本靠“神”,生死基本靠“命”。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人患上了精神疾病,就会使得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虽然有“新农合”、重症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和民政部门定期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但是“新农合”对精神病患者的住院治疗报销比例勉强才达到所有花费的一半左右,更何况大多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以后仍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这一笔费用是不能报销的;而重症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虽然提供每人一次性1500元的住院费补助,但是名额有限,而且审批时间长、通过困难;至于最低生活保障金,贫困家庭每人每年600元,对于精神病患者出院以后的后期康复治疗基本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很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家人专门看护,使得农村病患家庭没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最低生活保障金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比较困难,更别说用于患者的治疗了。所以,目前的医疗保障与社会救助体系还很不完善,对于贫困的农村精神病患家庭来说,只能是“救急不救穷”。而事实上,在农村,很多时候都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与“因贫致病,因贫返病”交替出现,产生不可破解的恶性循环。
(2)家庭看护。农村精神病患者的家庭看护情况同样令人担忧。对于轻微的精神病患者,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所以家属一般不会限制他们的自由。而对于重性精神病患者,大多数家庭怕他们外出伤人或者嫌丢人,要么关在家里,要么任其四处流浪。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甚至听说有极个别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因长期医治无效、拖累家庭,而被家属诱骗到外地抛弃,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公众安全的流浪人员。
3.农村群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
在中国很多农村地区,精神病患家庭不仅要面对高额的治疗费用,而且还得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家庭中只要有一人患有精神疾病,这个家庭可能就会面临着儿子娶不上媳妇、女儿嫁不出去、亲戚朋友与他们断交,以及家人在村子里备受歧视等现实问题。所以很多时候,为了避免受到别人的歧视和排斥,常常不接受治疗,或者瞒着别人偷偷去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以患有精神疾病为耻辱的错误观念,讳疾忌医,常常使得一些轻微的精神疾病因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而发展成严重的精神疾病。人们能够接受封建迷信的解释,却不能坦然面对现代医学对精神疾病的准确诊断;人们身体一旦得病,会自觉到医院去看病买药,但患有精神疾病却得承受巨大压力,需要偷偷摸摸地去治疗,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民族和社会的悲哀。很显然,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还很低,全民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任重而道远。
三、农村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面临的现实困境
1.家庭经济贫困,缺少稳定的收入来源,无力承担患者长期的治疗费用,也没有能力长期专人陪护
这是中国农村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很多重性精神疾病多发于青壮年人群,他们本身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可是一旦患病,这个家庭马上就会丧失经济来源,要面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即便有的家庭把患者送往精神病院接受治疗,面对高昂的住院治疗费用和长期服药所产生的债务,很多家庭也是有心而无力,难以坚持下去,最终前功尽弃。特别是当患者的父母去世或者因年事已高无力照料患病的子女,绝大多数情况下,患者的其他亲属都不会非常尽心和长期的照料他们,要么把他们锁在家中,要么驱赶或诱骗到外地,任其流浪或自生自灭。
2.愚昧无知和讳疾忌医,使很多农村精神病患者的病情不能及时发现、及早治疗,延误病情,耽误患者一生;而且患者即便治愈出院,也很难被社会所接纳,不能融入主流社会
时至今日,在中国很多农村地区,人们要么把精神疾病等同于“发疯”“神经不正常”,要么被当做“中邪”“鬼神附体”,而采取错误的、迷信的方法进行“治疗”。而且,人们以患有精神疾病为耻辱、为罪过,隐瞒病情、拒绝治疗;把精神病患者看做是“随时会发病,杀人不偿命”的罪犯、歹徒,拒绝他们回归社会和家庭。这种错误的认知不仅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存在,即便是在城市,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仍然持有这种观念。卫生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2年12月至2003年2月,随WHO的《世界健康调查》一起进行了《中国普通人群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在10个卫生部监测地区共完成了3827份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3.3%的人把精神病和神经病混为一谈;46.5%的人不知道哪里有精神卫生机构;仅有20%的精神疾病患者接受过治疗。专家指出,导致我国精神疾病治疗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精神卫生知识匮乏,尤其是对与心理问题有关而且应该寻求心理帮助的常见问题缺乏了解。
四、对策与建议
1.解决农村精神疾病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据专家预算,以最经济的医疗方案进行治疗,每人1年的医疗费用大概在8000元左右(含出院后的服药费),而眼下在农村,要靠精神病患者和家庭来支付这8000元的治疗费用,完全没有这个能力和可能。所以,在现有“新农合”“大病统筹”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基础上,能够像肺结核防治项目一样,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实施免费住院治疗。
2.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精神疾病康复体系
目前,为数不多的精神病医院还主要设在省会城市和市一级城市,很多县乡根本就没有相应的机构,更不要说社区康复中心了。所以,应逐步在县级地区建立专门的、小型化的精神病医院,在乡镇卫生院设立精神科,在村卫生站建立固定的送药点和宣传教育点,并对全县范围内的非精神科医生进行定期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以便能够及时识别和转诊精神病患者。
3.完善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应该以各级政府为主导,联合卫生、教育、工商、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对农村群众进行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对已治愈出院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顺利就业;保护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权益,对虐待、伤害、遗弃精神病患者的家属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天下午,郑州金水区某小区内,几个神情严肃的中年男人正推推搡搡地把一脸庞清秀的女子架上汽车。其中一位年纪较长些的男人虎着脸对女子说:“你最好乖一点,否则对你不客气!”
这位长者是女子的父亲,他带领一行人要把女儿送进精神病院。可车上的女子一直在哭喊着恳求:“爸爸,我没有病,快放我下去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痴情守望,爱情树终于开出花朵
现年34岁的梁艳萍出生在郑州市一个干部家庭,父母亲在一家科研所任技术人员。梁艳萍大学毕业被分进郑州市国税局工作,她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业务技能很快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在梁艳萍快26岁的时候,单位的同事和她的母亲忙不迭给她张罗对象。可是对于这种拉郎配式的见面方式,感情细腻的梁艳萍非常反感。她坚持宁缺勿滥,把生命中的爱情看得无比神圣。但母亲却大为恼火,“你究竟在挑什么呀?给你介绍的对象个个优秀。真不知道你脑子里在想什么!”
一晃五六年过去了,梁艳萍的姐姐和弟弟都相继结了婚,可她仍独身一人。父母整天在她耳边念叨,该找对象了。好在这时候单位集资建房,她买了一套二居室的房子,从家里搬出独居,总算有了一方自己的清净空间。
有一天,母亲到她家里去串门,发现沙发上、床头边都堆放着佛经和禅经的书,便问她:“你看这些书干什么?”梁艳萍很随意回答了一句:“这些书很好的,能长见识。”当晚,母亲就把白天的事告诉了丈夫:“老头子,你说说,人家姑娘哪个不喜欢打扮,可我们艳萍整日就是那件灰蓝色的外套。现在又去念什么佛经,是不是她脑子出了什么问题?”
两天后,梁艳萍被母亲喊回家吃饭。席间,一位邻居又“适时”过来做媒。梁艳萍顿时脸色很难看地说:“爸妈,我都说过了,我的事不让你们操心。”饭没吃完,她就气呼呼地走了,留下唉声叹气的父母。
但出乎意料的是,梁艳萍32岁这年竟然自己找到了爱情。那一次,她参加协作单位举办的联谊会,认识了一位东北汉子高桥。看着对方棱角分明的脸庞和高大魁梧的身材,她的心不禁怦然一动:“这不正是我要找的意中人嘛!”当晚,对梁艳萍也颇有好感的高桥邀请她到茶楼小坐,她欣然应允。
高桥告诉梁艳萍,自己是做电脑集成软件的,这次来郑州抢占市场,并且直言不讳地说:“我离过婚,还有一个9岁的儿子。” 高桥的直白并没有引起梁艳萍的反感,相反她觉得他率真、耿直。
这以后,两人的接触慢慢地多了起来。梁艳萍的英语非常好,她抽空就去网上收集一些电脑方面的外文资料,翻译后拿给高桥参考;而高桥也用自己的智慧头脑,帮助梁艳萍给他们单位提合理化建议,使她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
日子在快乐中延伸,两人的心也一天天贴近。终于有一天,高桥向梁艳萍求婚了。“请你嫁给我,我会让你幸福一生的,相信我!”看着男友真诚的目光,梁艳萍幸福地扎进高桥宽厚的胸膛。
正当两人热火朝天地谈婚论嫁时,梁艳萍的父母却表示了强烈反对。“才认识5个月,就要谈婚论嫁了?那么多条件好的你看不上,偏偏喜欢一个二婚头,还拉扯个孩子!这种在外面做生意的人,根本就不可靠!”
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梁艳萍有些始料不及,但她毕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经过家人苦口婆心的规劝,她答应先冷静一段时间再说。
晴天霹雳,父母竟把亲生女儿送进疯人院
为了监督女儿赶快和高桥了断,梁艳萍的母亲干脆搬过来和女儿一起同住。
这时,高桥正巧因生意上的事情要回黑龙江一趟。临别时,他在梁艳萍的额头深吻了一下:“照顾好自己。外面天冷,记得多穿点衣服。等我回来!”
一个月后,原本答应返回的高桥并未按时回来,家人都说梁艳萍上当受骗了,让她赶快清醒一下,可她根本不相信:“我想去他家乡了解一下,如果他真是你们说的那种人,我就死心塌地地跟他了断。”父母的脸色很难看:“艳萍,我们怎么说你都不听是吧?”“不,我非要见高桥一面!” 梁艳萍表情严肃,话语中透出了她坚定的决心,说完就一个人返回了自己的房子。
深夜降临,可是梁家父母这边依然人声嘈杂,父母怒气冲天地把另外两个孩子以及一些亲戚叫到了家里,说要开家庭会议。 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如何劝服梁艳萍。
“艳萍本来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怎么会突然变得这般执拗呢?她最近的行为痴狂,是不是和她一直服用激素药品有关啊?激素服用过量对脑神经有刺激的。” 一位稍懂医学的亲戚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原来好几年前,梁艳萍曾经患上一种医学上不常见的肢体功能障碍症,不得不休学治疗了两年。
这个亲戚的话让所有在座的人都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对,她说不准就是犯病了。”
对于亲友的结论,梁艳萍毫不知情,她请了一周假,订好了机票,准备只身前往黑龙江寻找恋人。可这天下午她从一家美发店做完发型出来,却看到了父亲和弟弟,旁边还站着亲戚家的两个儿子,大家神色严肃、表情冷淡地望着她,二话没说就把她架上了一辆车。
她的母亲早已守在精神病医院门口了。原来,操心过度的母亲竟然连夜找了一位要好的、在精神病院当医生的老朋友,通过关系把女儿弄到这里。
梁艳萍见自己被送进精神病医院,她委屈万分,激动地喊着:“我没有病,你们到底想干什么?你们这样是犯法的!”但她的喊叫,在父母和医生眼里都成了发病的症状。在简单地作过一些检查后,医生在病历上写下了“单方面爱情狂臆症”的结论,并安排她住院治疗。
3天后,梁艳萍才得知,自己住院用的名字竟是化名,叫“王红”,而且医生未给她进行过入院后的惯例鉴定。
一周后,梁艳萍实在无法呆在精神病医院了,她向母亲妥协:“我答应你,不再跟高桥来往了,你快放我出去吧!”看女儿的态度还不错,家人给她办理了出院手续。
梁艳萍终于重获自由,但同时也失去了另外一种自由:房子的钥匙被父母收走了,她必须在父母的身边住下来。经历了这场不可思议的事情,懂事的她并没有因此记恨父母,甚至连最要好的朋友也没有告诉。
“可是这么久了高桥为什么一点消息也没有呢?难道真像父母说的,自己遇见骗子了?”虽然答应父母不再见高桥,但那毕竟是梁艳萍逃离苦海的缓兵之计,对高桥的思念和种种疑问令她辗转难眠。
回到家的梁艳萍并不轻松,她的手机被收走了;接电话被人监听;回来晚了就有人盘问;双休日想休息,又要被父母亲戚拉出去相亲……这一切都让她越来越想念高桥。那个令她魂牵梦绕的心上人,他现在究竟在哪儿?
饱受感情煎熬的梁艳萍向父母袒露了心声:“爸妈,我想亲自去黑龙江一趟,看看为什么高桥这么久没有一点音讯。”
“不行,我们已经托人调查过了,他就是一个有孩子的离婚男人,无论他现在是不是自由身,我们都不答应这门婚事。”父母异口同声。
梁艳萍不再哀求父母了,她知道他们根本不会接受高桥这个人。
血泪诉讼,被亲情践踏的女儿怒告亲生父母
见做不通父母的工作,梁艳萍便只身买了张机票奔赴高桥的老家哈尔滨。根据以前互留的地址,她终于见到了心上人。高桥的态度非常冷淡。“你不是快结婚了吗?跑到这里来干什么?”“结婚?我同谁结婚啊?”
梁艳萍总算搞明白了,原来上次高桥因生意上的事情拖了一个半月才回来,可回来后怎么也联系不上她了。他到女友的房子里去找,却见到了她的母亲。“我女儿已经快嫁人,你以后不要再来找她了。艳萍是位堂堂的本科生,而你呢?也不看看自己的文化程度,白日做梦……”这番话驳得高桥颜面扫地,很沮丧地掉头走了。事后他也试着打过梁艳萍单位的电话,也没找到她,只得带着伤感和遗憾离开了郑州。
“你父母也是为你好啊!”高桥的声音失落无奈。“我爱你,这究竟有什么地方不对啊?”柔弱的梁艳萍在男友怀里放声大哭。在返程的飞机上,这个内向懂事的姑娘还是想着怎么回去做通父母的工作。可是,她万万想不到,一场新的灾难又在等着她。
拎着行李袋的梁艳萍还没踏进大门,就被院内的气氛吓了一跳。爸爸、妈妈、弟弟及亲戚一大帮人,虎视眈眈地瞪着她。“你是不是去见高桥了?”“是!怎么样?”梁艳萍反而镇定下来了。“那跟我们去医院吧!你上次的病根本没治好!”在众人的推搡下,这个束手无策的姑娘再次被送到了精神病院。
这一次梁艳萍的命运可就不那么乐观了,她被关进封闭病房,没有家属探望,也不能随意走动。医生和护士让她吃一种乳白色的药片,她拼命抗拒不想吃,但根本没有用,只得含泪把药片吃了……虽然她一再强调自己是正常人,可医院没有半点放她出院的意思。
“我要逃,想尽办法逃出去!”梁艳萍调整了自己悲伤的情绪,她尽量控制自己,也配合医生治疗,这样慢慢减轻了别人对她的注意。这天晚上,她趁医生不注意偷偷写了一张纸条:“我在郑州市精神病院,我被家人强制送到这里,我住院的名字叫王红,住的是411号病房……梁艳萍。”随后,她把这个纸条藏在胸罩里,暗暗等待时机。
两天后,梁艳萍意外地发现,邻床的病人家属竟然被允许进入病房。梁艳萍把纸条悄悄地交给了这个家属,让她帮忙送到自己的工作单位……
这张纸条被送到了梁艳萍单位领导的手上。一个正常人被关进了精神病院,这让大家吃惊不小。“她母亲给她请过假的,谁知道会把她关进这种地方。艳萍是挺正常的一个人啊。”
鉴于事情的紧急,当日下午,两位领导来到精神病院看望梁艳萍。由于不是探望时间,他们没能和她见上面。回去后,领导们经过商讨,拨通了梁艳萍家里的电话。“请梁艳萍速来单位上班!若有什么特殊情况,也请她到单位做一下工作的交接。”
就这样,在精神病院足足呆了24天的梁艳萍终于被家人“领”了出来。在她的出院报告上,主治医生写了两条:一、她患有激素所致的精神障碍;二、她患的是狂想症。但后面,又被医生打了两个大大的问号。
出院后的梁艳萍终于能正常上班了,同事们异样的目光让她如芒刺背,为此她和父母大吵了一架。母亲依然执意要跟她一起同往,每天晚上强迫她吃一种白色药片。梁艳萍此时也不想再与母亲坚持,她顺从地把药片含在嘴里,趁母亲不注意,就悄悄把藏在舌头下面的药片吐掉……
两次精神病院的恐怖遭遇令梁艳萍产生了后怕:和高桥的恋情已经结束,自己将来可能还会有新的感情,新感情如果得不到父母认可,是不是还会有精神病院的恶梦发生?现在这种被监管的生活何时是个尽头?这些问题几乎每晚都在缠绕着梁艳萍。“不行,我不能一辈子都生活在这种恐怖之中!”
经过慎重考虑,梁艳萍委托律师向郑州金水区人民法院递交了民事诉讼书。在书里,她要求父母停止对她现在生活的过分干预,还她一个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并向她公开赔礼道歉。法院正式受理了此案。
【关键词】 精神科病房;住院患者;院内感染;护理
精神科病房的集中式管理方式和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易造成各种院内感染;精神疾病病程多迁延,易复发,从而导致患者行为衰退,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免疫能力低,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会。现对本院2009年一年来,符合院内感染的94份病历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院内感染发生的种类及相关因素,探讨预防和护理对策,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1 病例资料
2009年本院收治精神病患者1200余例次,按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通过翻阅长期医嘱、临时医嘱、病程记录及护理记录单和各种常规检查及特殊检查回报单。符合院内感染的有94例人次。其中男44例,女50例;年龄16~76岁,平均37.5岁。
2 结果
1200例中发生医院内感染94例,感染率为7.8%。其中消化道感染44例(占院内感染人数的46.8%),上呼吸道感染36例(38.2%),皮肤感染14例(14.9%)。
3 结论
精神科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改善精神科病房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加强住院患者的饮食及生活护理,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是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4 讨论
医院作为患者集中的场所,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加上大量新疗法和新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抗生素和免疫抑制的广泛应用等,促使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不断增多,医院感染已经成为医院管理中的难题。医院内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增加患者的痛苦,还给家庭、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精神病医院也不例外,但其院内感染的发生有其特殊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2],可能与精神病患者的病程冗长、生活懒散、大小不知处理、行为紊乱以及免疫力低下有关。
4.1 消化系统疾患是此次调查中最多见的一类院内感染,占总感染人数的46.8%。精神病患者受精神症状的影响和抗精神药物的作用暴饮暴食或不论干净与否随地捡食,更不会管它是好的还是腐烂的一概往嘴里填,甚至在厕所、痰盂、垃圾桶里捞东西食用,以及在犯病期间喝脏水、喝自己的尿、吃自己的大便等,均易发生消化系统的感染。加上这些患者随时会将粪便抹得到处都是,擦拭不及时将增大相互感染的机会。如感染性肠炎、各种痢疾等。
4.2 呼吸系统疾患也是比较多发生的,占院内感染人数的38.2%,分析其原因很多。精神病医院多为封闭式管理,患者入院后就过起了集体生活,同吃同住,在室外活动的时间较少,多数时间在室内,增加了呼吸道疾病感染的机会。有的患者长期住院、活动减少,存在不良嗜好和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疲乏、嗜睡、流口水等不良反应极易发生院内感染。还有一些患者在发病期间随地大小便,弄湿衣裤、被褥等,更有利于呼吸道病原菌的繁殖生长,而使患者发生呼吸系统感染,且易造成患者之间的传播。常见的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甚至发生肺结核。
4.2 皮肤感染是精神科不容忽视的问题,精神病患者由于病程冗长,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个人卫生差,出汗、大小便失禁等使皮肤潮湿,加上尿液和粪便的刺激作用,酸碱度改变,使皮肤表皮保护能力下降,皮肤极易破坏。部分患者长期饮食不好,会出现全身营养不良和水肿,皮下脂肪少,肌肉萎缩,抵抗力弱,由于皮肤薄,受力后易破损;一旦受压局部缺血、缺氧严重而发生压疮。同时抗精神病药物的影响,活动减少,皮脂腺分泌增加,有利于细菌繁殖,可导致皮肤的化脓性感染,如痈、疖、疮等,还有许多抗精神药物可导致皮疹和痤疮等。
5 护理措施
5.1 加强饮食卫生及生活的护理,减少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做到餐具反复清洗、每餐认真消毒,要严格执行一洗、二涮、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工作程序。消毒处理后的餐具要求清洁、干净、无油腻、无油垢、无污物,不得检出大肠菌群、致病菌。对有传染病的患者完全隔离、餐具单独消毒,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进食前后应督促患者洗手,对患者的水果、副食品由工作人员负责冲洗与发放。对生活自理能力差和不知饥饱的患者实行专人饮食监督护理,细致耐心做好食品的管理检查工作[4]。另外,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
部分患者病程冗长,长年在外流浪,有捡拾脏东西的习惯,极易并发感染和各种躯体疾病[3],入院后应对其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认真详细检查,以便尽早发现传染性疾患,防止传播感染。这些患者生活不知自理、不知冷暖,要帮助做好晨间护理、定期更换患者的衣服、床单、被套、枕套,及时增减衣物,被污染时及时更换,换下的衣服、被服不得随地乱丢,放于指定处,不在病房清点,便器每次用后清洗消毒,以防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5.2 做好室内空气消毒,控制呼吸道疾病的流行。
空气污染是呼吸道疾病相互传播的主要原因,应该做到定期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天要对病区空气进行紫外线消毒,必要时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如遇污染时即刻用消毒液拖地消毒。床头桌、椅子、门把手等每日湿擦,抹布要专用,定期消毒。有污染的物体表面随时消毒。床头每天采取一床一巾湿式清扫,避免患者之间交叉感染,减少呼吸道传染病发生。
5.3 加强病情观察和皮肤护理,避免皮肤感染的发生。受病情及药的影响患者自觉症状轻微,如感觉、痛觉等均不很敏感,往往会掩盖病情,这就要求护士既要严密动态观察患者的细微变化,又要耐心听取重视患者的主诉,以早期发现躯体疾患,并及时向经治医生报告,协助医生早期诊断治疗。督促患者活动,预防压疮的发生,护士在工作中应做到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交接班时严格细致地交接局部皮肤情况及护理措施落实情况。一旦发生,应根据其发展过程及病变程度,积极采取护理和治疗措施。
5.5 加强康复训练,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机体疫力。
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和躯体状况,在工娱活动时既要安排集体活动项目,也要安排针对性强的活动。对年老体弱者督促他们在室内散步、做操。身强体壮者每天要安排一定量的健身锻炼如打羽毛球、扔口袋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对病情较好的组织玩麻将、扑克、象棋、军旗、跳棋等,对那些疾病期的患者可玩一些游戏。通过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增强患者的防病意识。
参 考 文 献
[1] 卫生部医政司医院内感染监控协调组.医院内感染的诊断.中华医院杂志,1991,7(2):28.
[2] 耿忠琼,李怀荣,白影梅,等.精神科患者医院内感染调查.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