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

时间:2022-07-14 16:37:38

导语: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唯有时光坚持到疯狂才能将它摘下

现实用转嫁文字和韵脚诗的残酷阻挡我们步伐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君子以自强不息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窗外的绿树红花努力开放了一整夏

历史辗转车轮翻滚不知多少繁华

唐宋元明清的过去不要卸下

靖康耻 犹未雪

臣子恨 何时灭

走过传奇故事的华夏一族

完成了五千年的传承文化

停在书本上最后一页龙的神话

鼓励我多年做自己观众的信念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大风起兮云飞扬

大江东去浪淘沙

思无邪的赋比兴诉说着蒹葭雎鸠的牵挂

用文字向离骚搭一句话

唐诗宋词的平仄溅得元曲几折宫调

却看见明清小说的宏大

如果眼泪没有开出勇敢的花

怎么能在孤独旅途闻到芳香

幸好梦想没有流落至云外天涯

回想疲惫时光看到前方不落的太阳

在某个雨后的茫茫海天里有彩虹落下

第2篇

   最近看了几期的中国诗词大会,颇有感触。这个节目不错,至少在弘扬和推广中国诗词文化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和元曲、明清小说等文体一样,都曾经在中国历史上灿烂和辉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很多人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背唐诗宋词,在诗歌的熏陶和陪伴下长大,也吸引很多人加入到诗词创作的队伍中。

   尽管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很多人写诗,甚至现在写诗的人都比读诗的人都多,但是,如同大唐盛世早已成为历史一样,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文学样式,每一种文学体裁经历了辉煌之后,渐渐走向衰落,然后被另外一种体裁取代。诗歌的繁盛已经过去,不太可能出现像唐诗那样的诗歌盛世了,尽管现在有很多人写诗,但是已经写不出唐诗宋词的韵味和感觉了,读之只会让人觉得生涩干巴无味,无法吸引人读下去。好在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让千百年之后的我们读起来,仍然能感受到诗人营造的意境和表现出来的独特韵味。

   中国诗词大会好多选手的水平相当不错,一些选手非常年轻,尤其是国学小才女才16岁,就这么谙熟中国古典诗词,张嘴就来,反应迅速,让人不得不佩服,真是后生可畏呀。本来我以为喜欢古典诗词的一般都是中文专业的人,至少是学文科的人吧,没想到选手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纯粹的理工科男、制造智能机器人的博士、警察、空姐、卖肉的大叔、学戏曲的人、玩游戏的小男孩,甚至几岁的孩子,而且人家对唐诗宋词那么熟悉,有些我们这些学古代文学专业的人未必能马上答出来的诗句,人家不假思索就张嘴而来,叫我们这些所谓的专业人士情何以堪,真是高手在人间呀!人家背诗是几千几千首的背,甚至有的人能背上万首诗,真是厉害之极。只怪自己读书时下的苦功不够,用力不够!

   不过,感觉中国诗词大会上的诗不是特别难,有的甚至可以说相当简单、常见,而且好多题反复出现,经过一番训练答题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最不可理解的是即使有些非常简单的题,百 人团里出错率还比较高,不知道百人团的成员是怎么选出来的,参赛者中的确有好多非常厉害的选手,但是就百人团的出错率来看,有一些选手的水平也不是那么高,至少看来不太像专业水平的。而它的得分计算也比较有意思,你答对,对手出错,你才能得到分数,也就是敌人的失误就是你的得分,别人错得越多你得到的分数更多,别人不出错你就得不到分,当然前提是你也得对,否则你就自动出局了。

   选手答题阶段题目难易度还可以,有的相对简单,个别稍稍难一点点,比较精彩的是攻擂部分,紧张刺激,颇能见选手功力,能走到这一步的选手都相当不错,对唐诗宋词还是非常熟悉的,功力比较深厚,不得不佩服。这个节目,非常适合中小学生看,可以激发孩子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看了中国诗词大会,更激发读诗词的兴趣。大学研究生的时候背了不少诗歌,但有的现在已经忘了,决定以后还是把专业捡起来,否则人家理工科的人会的诗词比咱们学中文的人都要多,这有点说不过去。

  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心得体会

   从2016年春节期间开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连续四年主办了《中国诗词大会》,这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的又一次文化大餐。特别是今年的十场比赛安排在大年初一至初十的黄金时间连续播出,收视率再创新高,再次点燃了人们热爱诗词、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的激情,“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一时成为时尚。

   董卿,作为央视一姐享誉多年,主持风格端庄大气,在人们的认知中,来自央视的主持人必定是功底深厚,不同凡响。在中国诗词大会现场的董卿,如鱼得水,收放自如,拿捏有度,古典诗词张口就来,字字玑珠,气若幽兰,如沐春风,一颦一笑,一字一句都散发着文化的魅力!

   由五人组成的点评嘉宾,阵容庞大,各怀绝技,不愧是名校名家名角。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绘画,样样在行。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年富力强,学富五车。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年过古稀,才识过人,仅仅是他的求学之道,就能感染无数学人。

   蒙曼,北京大学教授,博闻强记,润物无声。

   杨雨,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精通英语、法语等数门外国语言,学贯中西。

   中国诗词大会每一季有十场比赛,其中前九场是个人擂主争霸赛,第十场是总决赛,由前八场成绩最好的四名选手和第十场的成绩最好的一名选手入围总决赛,向第九场的擂主发起挑战,胜者即是总冠军。

   第一季总决赛参赛选手分别是殷怡航、王天博、朱文浩和夏昆,最终华东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的殷怡航在个人追逐赛中胜出,在和上期擂主李子琳的擂主争霸赛中,殷怡航率先拿到5分成为总冠军。

   第二季总决赛中,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选手武亦姝经过飞花令、超级飞花令、诗词接龙三个阶段的比拼,脱颖而出,取得攻擂资格,并最终战胜第九期擂主彭敏,获得总冠军。

   第三季“外卖哥”雷海为心无旁骛,稳抓稳打,步步为营,本着“胜也不喜,败也欣然”的态度,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精神,一举战胜素有“读卡器”之称彭敏,捧起了总冠军奖杯。北大硕士研究生彭敏曾经是《中国成语大赛》、《中国汉字听写大赛》的总冠军,也许他太在意《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这个奖杯了,导致发挥失常,两季总决赛屈居亚军,泪洒赛场。

   第四季前四期擂主邓雅文、三期擂主靳舒馨以及成绩最好的陈更争夺决赛权,陈更以更优异的表现取得决赛资格,作为攻擂手向第九期擂主孙晓婧发起挑战,她以渊博的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比赛经验和沉稳的临场发挥一举夺魁,获得《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比赛的总冠军。作为北京大学工业管理系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的博士生,她博闻强记,文理兼容,知性温婉,侃侃而谈,落落大方,不失为现代女性的杰出楷模。

第3篇

掏出手机‘打开QQ看看有谁在线’无论熟悉还是陌生,全都发一个可爱的表情,若某某快闪一个‘飞吻’你也闪一个飞吻过去,然后你们就聊上火了,你们都别怕现在用加多宝凉茶,随时可以消火亦可以止渴,岂不是达到事半功倍,两全其美的效果

写了一条短信给无聊的他或她,也算打发了自己的一段无聊时光,行走在美丽、温暖的草地上,“咔嚓、咔嚓”以为是树枝折断了,其实是快门声不断发出的响声,晒晒自己的近身照,插入一两句表示无聊也希望网友些多赞赞评论评论,晒出人气,要么留下几张很萌的照片,要么看看萌得不能再萌的视频

它能文能武,它会说话,无说不知,无所不晓,它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匣子,却是这个时代的骄傲,是人人的宠儿

它令人朝思暮想,一刻也不舍得分离,它让人又笑又哭,悲喜无常它能操纵你的思维,限制你的思想,它是这个时代的“精神鸦片”

从客观而言,它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人们把它看得太重要,导致一辈子行走的距离,可能还比不上指尖在屏幕移动一下的长度。古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而现代的我们又能创造出什么?经典的诗词,优美的句子,曲折的小说,全存在手机里了,而自己能创作的,只有极简的信息罢了

课堂上,老师站在讲台上自言自语,我们在用手机你侬我侬,给前桌的某个“美女或帅哥”发一个表情,给旁桌发一句短语。然后呢,一遍又一遍地刷自己的微博‘更新着自己的动态,看看今日体坛新闻,关注明星八卦,不知不觉玲声响了,课本却还在第一页

课后本是提笔疾书,完成作业的时候,却又忍不住拿起手机,给并不遥远的他或她打了一个长长的电话,话题不痛不痒,无非是向对方诉说,今天在食堂吃的什么菜等一系列问题

就这样,你,我,他都成为了手机的奴隶。

它本是该时代赋予我们的信息便携工具,它本可以做我们理想的助产士,然而,它成了一把无形的大铁锁,锁住了骚年迈向理想的脚步。

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

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在中国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国梦”正一步步地从理想变为现实的大好时机,更应站在时代前列,在教学中,以宏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契机,让学生有高尚的信仰,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幸福感。

一、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等思想意识和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效应给学生成长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在对中华传文化传承中,学生有以下不良现象。

(一)传统文化的载体严重缺失。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然而,四大名著不能吸引他们,唐诗宋词元曲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加之成长带来的叛逆心理使他们思想浮躁,一味追求模仿新奇,加之一些家长已不再用孔融、司马光、岳飞等先贤的事例教育子女,而是用金钱刺激,鼓励孩子不能吃亏,使当今孩子出现自私、目无师长、唯我独尊等一系列不良道德倾向。

语文新课程虽凸现了文言文教学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然而,传统文化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一个记者曾在一个48个学生的班做了调查,只有5人知道屈原。现在的学生一味追星,周杰伦比雷锋光耀,情人节比端午节重要,愚人节全班胡搅,圣诞节比春节热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己在现代孩子身上逐渐丧失。

(二)西方文化的侵蚀,本土文化的脆弱。

但面对洋文化,光抵制能行吗?如何对待洋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至关重要。

“洋节日”泛滥,意味着西方文化的侵蚀,也同样意味着我们本土文化的脆弱,一味“闭关锁国”“闭目塞听”,既不能真正挽求自身,也难以真正让反对的对象变得“无用武之地”。要真正有效地抵抗外来文化的入侵,最好的办法只能壮大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挥我们文化的优势去占领文化的舞台。

(三)迎合心理加重,民族文化缺少主干性价值信仰。

其主要原因在于世界已经被经济力量所左右,被市场逻辑所主导,西方高度的物质文化让西方文化占尽天时地利。

我们的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的深厚底蕴,但我们对外来文化缺少包容性和甄别力,以及那种不辩良苦一味拒斥的极端态度,同时,中国由于缺少主干性价值信仰和文化形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发扬,呈现荒漠化和混乱的文化形态。一些文化从业者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投机和买办心理,一味想着去迎合他人。一些影视界工作者一味揣摩外国口味,而刻意扭曲艺术,扭曲自己原有的理解和纯朴的代表本民族最深的价值表现形式,以己之短去迎合他人。

“中国人作为一个血统能延续下去,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固守住自身的传统文化。”文言文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结晶,每一个字丰富的意蕴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财富。

1988年1月,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国际大会结束时呼吁:“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二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最能体现以孔子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伟大价值。因此,利用文言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开展相关的文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从中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对自身成长的价值,对民族进步的意义,让学生去感受民族灿烂的古文化魅力。

1、挖掘教材内涵,树立价值信仰。选入课本的文言文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牢牢抓住教材中的文言作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从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中去寻找最能代表民族的最珍贵的东西,从深邃的古文化中去发掘蕴藏的文化价值,从而让学生树立起传统文化的价值信仰。

注重对教材思想内容的学习,探讨其现实意义。如教学《陈情表》除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悲恻动人”的至孝之情外,还结合现实探讨忠孝这种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进而让学生明确我们要提倡“为人子之礼”“孝悌”之道。

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如教授《报任安书》这篇文章时穿插“李陵事件”,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习苏轼的文章,不仅讲解了课文,还自然引到三苏,甚至能引出三苏祠的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蜀中多才子,三苏天下奇”。

注重对古代先贤优秀品质的弘扬,以此来激励学生,提高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和素养,达到古为今用的教育目标。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石钟山记》中苏轼的勇于探索的精神,烛之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等都能用来熏陶、激励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情操,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弘扬,比如风俗习惯、民族服饰、文化习俗等等。

文言文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结晶,每一个字丰富的意蕴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财富。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选择文化精品,实现精神迁移。

中国的文化有着悠久的深厚底蕴,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哲学底蕴和人文精神的古老民族。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传播博爱的思想;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懂得了见利要思义;从“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懂得吃苦是人生第一难得的历练。从《周易》、《道德经》到《庄子》,从《论语》、《孟子》到《墨子》,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从志怪小说、话本、拟话本到明清小说,无不闪烁着智者的光辉,仁者的胸怀。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既能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陶冶情操,又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幸福感,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达到以教育传承文化的目的。

3、深入体验生活,体验民族情结。用我国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从而使学生喜欢作文,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例如春节前夕,我们以“年文化”为主要内容,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春节期间观察风俗民情,亲身体验感受,自由作文。中国人过年,有“团圆”、“求福”、“避邪”之意,而“团圆”从深广的意义上讲就是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能够五千多年生生不息,很大原因就是团圆的意识强烈。本次作文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写出了许多清新自然,情真意切的好作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学生热爱民俗的情怀。

4、潜心说文解字,进行道德濡染。注重字的起源演变,比如:孝,是这样解释的:金文「孝字,为子承老形,上为老,下为子,代表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用一个孝字,让学生受到了传统道德思想的濡染,同时还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汉字是智慧的符号,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讲解中将中华民族重伦理、重和谐、重责任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记住自己的生命之根,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汉字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在造字之初,每一个汉字,都是古代社会存在与先民意识心态的结合,各种造字方法都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着先民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社会习俗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内涵。所以,学生形成联想的过程,也就是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

第5篇

文图_赵智宏 拓守玲

兰州鼓子,又名兰州曲子、兰州鼓子词,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鼓”是指音乐伴奏中的主要乐器――三弦,也是音乐的统称,而“词”是诸多曲牌中非常严谨的格律体,不同曲牌有不同词的格律,它的句式有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十一字,从声腔上讲,可分为平调、鼓子、越调三种,平调腔多为单支的小令和大曲;鼓子腔是由鼓子头加若干曲牌再加鼓子尾连缀而成;越调腔也是由越调加若干曲牌再加越尾联套而成。兰州鼓子有南腔也有北腔,与单弦清音,曲子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传统的鼓子词有1000多个段子,内容取材广泛,形式多样。传统曲目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赞美贺颂之词;二是咏物写景之词;三是叙述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据2009年肖振东经过20多年收集整理编著的《兰州鼓子荟萃》,曲牌目前已达100多种,这些曲牌各有其特点,或悲壮苍凉,或喜悦和平,或抒情轻舒,或热烈紧张,不仅擅长表现各种生离死别之情,还善于表现各种英雄气概,真是千啼百转,各显其能。

追根朔源

兰州鼓子主要流传于兰州市西北郊,黄河北岸的安宁地区,地处东经103°34′?103°47′,北纬36°5′?36°10′。东西长19.6公里,南北宽2.7至7公里,依山面河,由滩地、川地、山地、黄土梁峁沟壑区组成,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在这里兰州鼓子曾经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娱乐形式,所以能弹会唱者甚多。如遇喜庆节日,请客宴会,不论在农村的家庭院落,还是集镇的茶肆酒楼,老兰州人都聚集在一起弹唱。每当唱到之时,他们便一人演唱而众人帮腔,气氛十分热闹。

兰州鼓子的产生及其形成的历史年代,目前有以下几种说法。

唐宋说

兰州大学李孔熠教授编著的 《兰州简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兰州鼓子不尽是由宋词、元曲、诸宫调演变而来的,它和唐代的讲经、变文还有血肉关系。”当代对敦煌学研究卓有成效的郑振铎、王静茹等学者,在著述中,也曾多次提到鼓子词同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明散曲的源流关系。还有人将鼓子词提到了唐代,鼓子词有一个曲调名叫“打枣竿”,据说它是唐太宗李世民打枣子时所唱的。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北宋时广泛流传在北方的鼓子词,首先传入安定郡,经过赵德麟加以丰富,然后再传入兰州,又吸取了当时兰州流行的“平调”、“勾调”、“当调”的优点,成为了兰州流行的十大调之一。

宋元说

据《四库全书提要》记载:“宋赵德麟(令田寺)始创商调鼓子词,用‘蝶恋花’谱西厢十二首”。镇原慕少堂在《甘宁青史略》中沿用此说,称“鼓子词的创始人,是宋安定郡王赵德麟(令田寺)”。《武林旧事》记载说,在宋代就有了“鼓子词”。有专家认为,宋末安郡王赵令畸是鼓子词的首创者;现代曲艺专家陶钝也说:“唐人元稹写崔张故事的传奇《崔莺莺传》后,先有宋人赵德麟传写其事的鼓子词说唱作品,继有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另有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编撰的《说唱艺术简史》明确提出:“兰州鼓子源于宋代,流行甘肃兰州地区。”

明清说

兰州鼓子词的渊源还有另一种说法,即“兰州鼓子出故都说”,‘兰州鼓子,渊源起于清代,出于北平鼓书或子弟书。清光绪年间,演唱兰州鼓子词风靡一时,当时兰州鼓子界的权威演唱场所,以皋兰县衙署门前之茶馆为冠。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清政府调甘军进驻北京。清兵兰州鼓子艺人唐星垣与邢白,随军赴京将兰州鼓子词曲盛唱于北京某会馆或酒楼间。

王正强在1987年编著的 《兰州鼓子研究》一书提出:“兰州鼓子的产生,应当在北京八角鼓、陕西眉户的成型之后,而且应该说是由外地传来,并非由当地某一人所始创……”,“由北京八角鼓繁衍而生的新型地方曲艺――兰州鼓子,大约在清道咸前后,便开始在当地娱乐场所慢慢传唱了。”这里明显存在着产生年代的差异,该书明确提出了清代的道光、咸丰时期。

总之, 以上几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兰州鼓子的产生,绝不是一个人所能成就的,而是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至于哪一种意见才是正确的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由此可见,始于唐宋也好,繁于明清也罢,至少证明兰州鼓子千年来流传于兰州地区,确实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兰州鼓子的表现方式

兰州鼓子是用兰州方音表演的曲艺形式,相传甘肃农村流传的以唱《打枣歌》和《切调》为主的“送秧歌”形式流入兰州后以清唱方式表演,形成兰州鼓子,时在清代中晚期。清末民初兰州鼓子又受到北京传来的“单弦八角鼓”和陕西传来的“迷胡子”(眉户)等影响,艺术上进一步定型。其表演形式为多人分持三弦、扬琴、琵琶、月琴、胡琴、箫、笛等坐唱,走上高台后由一人自击小月鼓站唱,另有多人用三弦、扬琴、琵琶、月琴、胡琴等伴奏。

兰州鼓子的主要剧目

长期以来,兰州鼓子主要由业余爱好者演唱,职业艺人很少,王义道、曹月儒、唐江湖、马东把式、张国良、卢应魁等是早期比较有名的兰州鼓子唱家。兰州鼓子的曲目,近年来搜集到的已超过1000种,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咏赞景物、喜庆祝颂之类。传统曲目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首先是赞颂祝贺之词,《红灯照》、《金城赞》等;其次是咏物写景之言,《石榴花》、《双锁山》、《草原初春》、《杜鹃山》、《仁寿山》等;当然也少不了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其中占主要地位的则是第三类。民间传说如《别后心伤》、《拷红》、《莺莺饯行》、《独占花魁》、《踏河》、《西厢记》、《演功》、《饯行》、《苏小妹三难新郎》、《一文钱》、《雨中送亲人》、《韩英见娘》、《白访黑》等。历史故事如《武松打虎》、《武松杀嫂》、《林冲夜奔》、《燕青打擂》、《木兰从军》、《平贵探窑》、《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曲词通俗流畅,具有民间说唱文学风格。

另外还有些反映出世思想的,如《红尘参透》、《渔樵问答》等,出于封建文人之手。后,改革了曲调,也编演过一些新曲目。陇剧的代表剧目是《枫洛池》、《旌表记》、《谢瑶环》、《假婿乘龙》、《杨子荣降虎》、《夺取杉岚站》、《劫刑车》等。

兰州鼓子的艺术特色

兰州鼓子是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其表演形式多样,其中有1人、2人、3人演唱之分;主要表演手法是唱和说,有的段子光唱不说,有的段子又光说不唱,而有的段子则有唱有说,似唱似说。演唱时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还辅以扬琴、板胡、二胡、琵琶、月琴、箫、笛等。一般采用自弹自唱形式,其唱腔清雅婉转,音域幽广 ,表白清晰,起伏平和,能将喜、怒、哀、乐等复杂思想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出时要求演员的手势、面风等,能给听众以美的感受。

兰州鼓子,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且乡土气息浓厚。目前搜集到的曲牌约有一百多种。兰州鼓子讲究合辙压韵,音调抑扬顿挫,音域幽静,旋律清雅,唱腔激昂 。从声腔上来讲,可分为平调、鼓子、越调三种,平调多为单支的小令和大曲;鼓子腔是由鼓子头加若干曲牌再加鼓子尾联缀而成;越调腔也是由越调加若干曲牌再加越尾联套而成。各种曲牌都有其特点,可以表达不同人物的不同情绪,如 《边关调》 的悲壮,《北宫调》的凄凉;《紧诉》的热烈紧张,《慢诉》的舒缓轻快;《石榴花》和《倒推桨》的抒情婉转,《金钱调》和《剪靛花》的喜悦平和以及《罗江怨》、《叠断桥》的忧郁悲伤。再如提炼全曲精华的“鼓子头”,叙述情节的“诗牌子”,倾诉衷肠的“悲调”,还有抒发豪情的“依尔哟”真是千啼百啭,各尽其工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扬琴、月琴、琵琶、二胡、板胡、梆子、小铃、箫、笛等为辅;早年还有八角鼓、四叶瓦、瓷碟等击节伴奏,后则用小月鼓击节起头。

简而言之,兰州鼓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行腔严格按照兰州语言行腔。

兰州鼓子是 “瑰宝”

兰州鼓子是唯一以兰州地方方言为特点,有较完整体系的一个曲艺品种,对研究地方音乐,研究地方方言都有着极其宝贵的学术价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仅国内有关学者重视研究,而且还引起了许多外国学者的浓厚兴趣。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美籍华人赵如兰教授,专程来兰录制兰州鼓子,她回到美国后翻译成英文放映,影响极大,而且得到美国音乐家们的高度赞扬,视这门古老的艺术为“中国的瑰宝”。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兰州鼓子的现状

兰州鼓子之所以在安宁区传承下来,这与安宁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关,兰州民风淳朴,自古便有器乐为伴、自耕育人的习俗,即便是现在,兰州鼓子爱好者们,仍然利用冬闲、农闲、雨天和节假日,在家庭、田间地头、婚丧嫁娶现场,进行演唱活动,自娱自乐,乐人育人。以前,鼓子艺人也在茶社展示技艺,相互切磋、交流,近年来,为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满足听众们的欣赏要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也为鼓子艺人创造了许多登台演唱的机会,如一年一度的桃花会,街道及村社的各种庆典活动,送文化下乡活动等等。街道文化站为了激励艺人们的演唱积极性,还提供了录音条件。为了将鼓子艺术发扬光大,艺人们还参与了省内外有关部门组织的演出活动,比如 1983年美籍华人赵如兰教授在兰州大学主办的“兰州鼓子”演唱会;2004年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民间音乐兰州鼓子专题演唱会”;2005年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与台湾音乐家观摩的兰州鼓子专场演唱会;2006年,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资料库”兰州鼓子专题演唱会。

为保护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当地政府从 2002年开始对兰州鼓子搜集、整理。鼓子的传统曲牌约 100多种,鼓子词约 1000多个段子。但这些词曲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没有留下太多书面的东西。通过访问健在的民间艺人及鼓子的爱好者,工作人员收集到了部分兰州鼓子的原始油印样本、爱好者手抄本及名家创作的唱段。经过筛选整理编辑之后,最终形成了《兰州鼓子词曲选》,其中选入鼓子词83首,按题材来源及内容分类,有“名著名段”22首;“金戈铁马”15首;“古风遗韵”11首;“仁孝祈颂”9首;“痴情红颜”14首;“青楼泣怨”4首;“古曲新篇”11首。另选入鼓子曲谱及新作词曲9首。

兰州鼓子的未来发展

长期以来,兰州鼓子的继承发展处于自流状态,艺人很少,演出难见,急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护。

兰州鼓子虽然在有关部门和民间艺人的搜集、挖掘中进行着继承和弘扬工作,但由于兰州鼓子这种曲艺形式已不适应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审美取向,导致爱好者日渐减少,现有的艺人年龄又偏大,这项民间艺术面临着失传的境地,衰落、濒危状况难以改变。

兰州鼓子传承人简介

第6篇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渗透文化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承载传播文化和育人的功能,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师,有个说法是,哪个阶段的语文教师就是哪个阶段的好学生的水平。这反映出一个问题:教师本身疏于学习。而现在的学生,他们吸收新事物很有热情,而且速度相当惊人。此消彼长,可以想象,“囊中羞涩”的语文教师哪里还有魅力使学生为之倾倒?因此,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人性化的关怀,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崇高人格的感染而形成良好人格。

二、利用作品丰富的内涵渗透传统文化教学

以《论语》、《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始终是割舍不去的精神文化主导。在教学中,首先利用作者及作品简介,介绍孔子和孟子的生平和思想核心及成因,介绍他们的作品。这样,让学生对作者及作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心生敬意,再带着敬意学习,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论语〉十则》有关于学习方法、人格修养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其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导我们对朋友要以诚相待,养成诚信的美德。《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则显示中华民族对“舍生取义”的崇尚。而这些传统美德,对于生活在21世纪这个经济时代的年轻人来说,是何等重要!

三、加强诵读教学,让学生在诵读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中学课本中的课文,尤其是古诗文,几乎遍涉历代经典。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然选录的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却能饮到中华文化之一瓢。所以,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便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四、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九月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我会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自制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与和美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

五、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介,让传统文化教育延伸到课外

第7篇

创设情境,呈现问题――初步参与

即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学习课题,明确学习目标,提供参与机会,示范或指导参与方法。也就是把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景”中的学生有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科学导入,明确目标其方法大体有:1)由复习旧课导入,架起通向新知识的桥梁;2)创设情境导入,如通过趣事轶闻、成语故事、诗词歌曲等,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愤悱状态;3)制造悬念,即由问题导入,激起学生求知欲望;4)开门见山,直接引导学生读书,探索新知等等。如在教授《雨铃霖》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而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样熠熠生辉。我们已学习了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了豪放派豪迈的词风,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词风――婉约派。而其中的最具代表的词人是柳永。有人说,文题如眼。假如我们仿照苏轼那样也给《雨铃霖》这首词拟一个标题的话,大家看拟一个什么题目最恰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切切私语,进而议论纷纷。笔者乘势启发:在学习、生活中,人们常会碰到要给一段文章、一幅画或一张照片拟个题目之类的事。一个好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线索或是对作品内容的高度概括,甚至体现了作品的主旨,所以大家还得紧扣这首词的内容寻找关键词语。经过再次阅读比较交流,学生达成了共识,用“伤离别”最切合文意,最能够体现作者的感情。由此,笔者又顺势引导学生对这首词进行探究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设置情境,引趣激思具体做法:1)精心设问,即问题不是随意的,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探究情境;2)有新理念,即提出的问题要富有创造性,呈现新的教学内容,力求生动形象,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3)难度适当,即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度,既不能使学生答不出,也不能是简单的判断选择;4)要多层面,即要考虑不同程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可能性,为此教师在设置疑问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和梯度,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动。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自主学习。如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因此,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启迪思维,自学找疑――自主参与

自学是发展主体能力的前提,自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基本能力,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起着基础作用。因此,必须认真地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疑,具体做到以下几方面。

读要有序就是读书要有顺序,即先整体、后局部、再集中。也就是说先通读了解作品内容,接着再按自学提纲分段阅读,明确各段间的联系,最后抓住重点、难点反复阅读。

读思结合就是读中有想,想中有读,边读边想。

善疑好问 就是在自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自学中,不但要使学生把书读懂,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多维互动,讨论质疑――合作参与

讨论交流是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良好形式,它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人自我探索,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讨论形式可以多样化,按参加的范围有全班讨论、小组讨论,按参加的对象有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有教师参与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以合作方式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发表、交流意见,相互启发,加深知识理解,获得新的发现。这增强了学生广收信息、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在与小组同伴的学习交流中,提高了交往能力。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际的交流综合全体意见,作出完整的、较理想的结论。

精讲析疑,总结升华――深入参与

第8篇

【关键词】德育;高中语文;新课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提高,社会对于加强德育建设的呼吁声也越来越高。德育建设有分为思想道德建设和政治觉悟的培养。可见,道德教育对一个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个受到良好德育教育的人会在对自己的父母耐心一点,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一个受到良好德育教育的人带妻儿去旅行会随身带一个塑料袋,用来填充垃圾;一个受到良好德育教育的人不会当众揭别人的短处。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致力于德育教育的建设。以下是个人对高中语文德育建设的一点看法与建议。

1.语文教学德育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老师无法以身作则

对于教师来说,受传统教育的束缚,不少老师还是以考试成绩来划分学生的好坏,也存在着只奔升学率,其他不管不顾的情况,这是其中一方面。在课堂中,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他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们的品行好坏,试想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脏”口就来,以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去面对学生,而不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可想而知,这个班的同学们都会耳濡目染,严重影响了其他人的道德素养。上课随意迟到早退会减淡学生们的时间观念,上课随手接听电话会让学生们觉得做事不需要专一,在将来的课堂学习中,他们会觉得学习也可以一心二用,导致成绩下滑无心学习。

1.2学生叛逆心理严重

对于学生而言,繁芜纷杂的世界对他们充满了太多的诱惑,不少学生早早学会了抽烟、喝酒、打架、染发、逛网吧等等多种陋习,再加上独生子女为主,存在叛逆心理严重,自我意识过强的真实现象,面对学校的条条框框,管这有管那儿的方式十分反感,如果处理方式不正确,很容易引起冲动的行为,带来严重的后果。不少学生殴打老师的新闻,学生与学生在某广场约架被警察劝走的新闻总能在耳边听闻,我认为这都是德育建设不足的一种折射。

1.3教育方式不切当

教育方式没有绝对化,它需要通过实际运用的情况去随机应变,它需要去符合当代学生的特点。很多语文教师只是通过分析课内人物中某种高尚的精神来渗透道德教育,比如,爱国主义精神等等,我认为这几个字对学生们而言过于笼统,也就是说不够具体化,这可能会导致某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丧失学习的兴趣,于是课堂上的声音就会渐渐多起来,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其他途径去寻找相关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素材,比如,一些时事新闻,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视频、名人名言、作文赏析等素材再认真加以剖析,我觉得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2.加强德育教育的方式

2.1在课文中渗透德育

悠久的文化历史,璀璨的华夏民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蕴藏在我们的课本中,细细品读文本,学习先人先事。我仍然记得那句令人热血沸腾的警句:“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通过剖析这句给同学们带来勇敢的力量,通过感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提醒自身形成居安思危的意识形态,通过背诵“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体验“百善孝为先”的道理。书本书本,以书为本,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大胆地去挖掘和发现,让学生在情感上能有所触动和领悟,达到建设德育的效果。

2.2在课外活动中渗透教育

加强德育教育建设,光靠课堂中的教育是不够的,语文教师应该利用一切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教育。课外活动相比于课堂具有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特点,我认为,这种形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例如,在寒暑假的时候布置阅读课外书的任务,在上学时的每周一抽20分钟时间观看下时事点评,最美中国等等节目,在那些最美人物上的闪光点或许是最普通的但却是我们最最需要的,也是这个社会最需要的,担当、孝心、责任、爱国等等精神都是当代中学生需要去努力学习看齐的。

3.德育在社会实践中得以提升

在大学里,有许许多多老师学生都会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社会实践是一种无条件付出,不求回报的一种行为,包括去医疗院、图书馆当志愿者等等。当你真正的参加了这些活动后,你会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些图书管理员的辛苦,这样你以后去图书馆就再也不会乱放书籍了。事实上,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存在一定的区别,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参与社会实践,不但可以很好地培养我们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又可以使我们对社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4.结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工作是当今的重中之重,要想将它建设好,需要政府、教师、家长、学生等其他社会成员一起付出努力。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需要负担起自己的责任,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祖国培育出一代具有正义感,拥有强烈爱国主义和正确三观的有志青年。

【参考文献】

【1】郭同福.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第9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愉快教学 方法与途径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网络的速度和共享信息资源的数量迅速提高,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海量的知识信息,如何阅读吸收为我所用?学校教育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如何进行阅读学法指导也成为当前小学教学的重要课题。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结合自身体验来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是小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为需要而读,为兴趣而读,他们所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非形式。常有家长反映说:只要孩子喜欢的书,我就给孩子买,他也喜欢看,可怎么我就没觉得他语文成绩提高了呢?我想问题在于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方法不正确,仅有兴趣而毫无目的、不求方法,所以阅读吸收是微乎其微的,课外阅读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课外阅读的方法,不仅让他们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吸收所需的营养。

1.精读文章。

在阅读每句话时,先理解每个字的意思,然后理解一句之意,最后理解一章之意。通过逐字逐句逐段的理解,最后理解全文,这是培养学生读的能力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会调动全部感官,做到五到:口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好习惯。

2.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格言警句、优美的段落,写进自己的摘抄本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的摘抄本中的内容和数量多少,老师最好不要有什么硬性的规定,否则,学生会因为要完成任务而忽略摘抄学习的质量,同时也降低阅读的兴趣。为此,教师要求真务实,切不可扼杀学生的天性和阅读的兴趣。

3.掌握速读方法。

在现代社会,网络速度和共享信息资源数量呈几何级提高,掌握对知识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非常必要。如果每篇文章都逐字逐句逐段地理解吸收,则很难跟上时代的速度。必须让学生掌握快速浏览选择网上的电子读物,对读物的内容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要对有用的知识内容进行理解领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吸收更多的知识。

4.通过诵读,将精美的文学作品化为生动的言语。

听读结合,声情并茂,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对诗词文赋的学习多可使用此法。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使用默读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目视,将文字符号快速输入大脑,进行思维理解文章含义。默读通过反复看、快速记,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阅读时教室里安安静静,更利于学生的独自思考。在默读时,学生可以通过对文章中的关键句进行简单的标注,这样会有助于二次阅读时对标注句的关注理解。

二、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途径

使学生在生活中逐渐把阅读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习惯,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是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课前5分钟演讲训练。

在每次上语文课前,利用5分钟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演讲,提前排好演讲顺序,轮流进行,演讲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这样,每位学生在演讲之前都会进行充分的准备,搜集资料,进行二次创作,然后熟读成诵。整个课前演讲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升华。演讲完之后,请同学们对演讲者的表现进行评价,然后演讲者讲自身体会。在演讲和评价交流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增加知识,也在阅读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阅读兴趣。

2.通过听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来说,听别人讲故事是没有问题的,他们能从讲故事人的声情并茂中了解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品质性格,知道事物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对听过的故事常常能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对没有听过的故事情节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继续听下去的欲望。

小时候,每天中午吃饭的时间,收音机里就会有说书先生讲故事,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大师单田芳老先生讲的《隋唐演义》、《三侠五义》,精彩至极,至今还清楚记得以秦琼、徐懋功、程咬金等人为首的四十六位英雄好汉歃血结盟,决心共同除昏君,扶明主,改天换日。对世界文学名著的认识大多先是听,而后才产生了读的欲望。我曾给学生们讲海伦・凯特的《假如我有三天光明》,先给他们朗读海伦渴望在第一、二天得到光明时想见到什么,讲到第三天时我假装说书让我给丢了,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我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告诉他们说谁想知道结果就到图书室去借书看。学生被故事情节所吸引,纷纷要求去借书。这样,并没有要求学生去看什么书,而是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产生了读的欲望,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3.在朗诵经典文学作品中培养阅读兴趣。

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经典作品。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的小说,它们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孕育出了多少优秀文学人才。通过朗诵优秀的古诗散文,学生能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不断地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品位。在语文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熟练背诵课内的古诗词,还要求学生每星期自主选择背诵两首课外的古诗词。学生每天在预习过程中遇见不懂的问题就写在纸条上,然后由语文课代表收集起来交给我。我利用课上的空闲时间解答,及时指导学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