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停电通知

时间:2022-10-16 22:56:27

导语:在停电通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停电通知

第1篇

关键词:变电站;直流系统;改造方法

中图分类号: TM411 文献标识码: A

1. 绪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公司售电量指标的不断提高,变电站对于停电的时间也有了更加严格的限制。然而,由于运行年限太长,部分变电站的直流系统面临着设备老化严重、二次回路绝缘降低等问题,已经成为了变电站安全运行的隐患,对部分老化的直流系统进行改造势在必行。

2. 直流系统改造的重要意义

变电站直流系统作为变电站二次设备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其是独立操作的电源,在诸如开关控制、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信号装置、监控系统、事故照明等许多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直流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直接影响着变电站其他设备的可靠工作,最终影响变电站安全运行与电网安全运行。随着电力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加强直流系统等二次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不断通过大修、技改工程,更换由于设备老化、二次回路绝缘程度降低等多种原因造成不能可靠工作的直流系统,对提高直流系统设备的安全稳定性,节约日常运行维护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笔者日常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利用临时直流供电系统代替原来需要进行改造的直流系统进行供电,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完成对直流系统的改造,确保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同时,提高电网可靠运行的经济效益。

3. 不停电对直流系统进行改造实施方案

综上所述,既要对老化的直流系统进行改造,但又不能对变电站进行停电,还要保证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如何才能做到三者兼得呢?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平凉供电公司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制定出了一套变电站不停电对直流系统进行改造的实施方案,它既可以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实施起来又具有可行性和易操作性,具体实施主要有三个部分。

3.1 工作准备阶段

工作准备阶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工作方案制定及落实,包括根据工作内容制定组织措施、 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 进行危险点分析, 办理工作票,选择合适的工作负责人和工作班成员。工器具材料准备,主要准备需要用的临时充电机、带辅助接点的直流空气开关、独股线、个人工器具等。

3.2 临时直流供电系统的代替工作阶段

利用临时直流充电机代替原有直流系统带全站直流负荷。制作临时直流供电系统,利用直流空气开关制作Ⅰ、Ⅱ段分段式供电系统,由临时充电机将电源送至制作的分段式供电系统。检查变电站直流控制、保护、合闸回路中的联络开关是否在合闸位置。直流馈线屏Ⅰ段各馈线均应在合闸状态,Ⅱ段各馈线均应在分闸状态。临时充电机将直流输出至分段供电系统,测量各段电压均正常后,停用现有直流系统交流电源并退出直流充电系统。将现有直流馈线屏Ⅱ段各馈线分别拆除转接至临时电源系统;投运接入的临时直流系统Ⅱ段各空气开关,断开现有直流系统Ⅰ段各馈线空气开关,先断合闸后断控制,断开空气开关后检查供电正常方可断下一个馈线。拆除现有直流馈线屏Ⅰ段各馈线并转接至临时电源系统。将拆除的电池组放置在一旁重新连线组装起来,并与便携式充电机并联接入组成一套完整的临时直流系统,系统接线如图 1 所示:

为了使本套临时装置能够更加完善,在该套装置的控制回路中加入了一些简单的保护措施: 在其输入交流回路安装了带有辅助接点的空气开关 (DK) ,用以监视整套装置工作状况; 输出回路加装了熔断器 (FUSE) ,用来作为本装置与变电站直流母线之间的直接保护,并且安装了简单的音响回路,若输入回路断开且转换开关 (ST) 在 “投入”位置时 (接点 1–3 导通) 将启动电铃 (DL) 告知运行人员,以便及时查找问题和解决问题。本套装置退出运行时将转换开关 (ST) 打到 “退出”位置 (接点 1–3 断开) ,断开空气开关(DK),取下熔断器(FUSE)即可完成。

3.3 新直流系统的安装、调试、验收

直流系统屏位拆除及安装。在所有电缆拆除后,将原有直流系统全部屏位拆除,并安装新的直流系统屏位。直流系统蓄电池充放电试验。新的直流系统屏位安装后,且蓄电池及交流电源均已接入即可进行蓄电池充放电工作。充放电采用全容量核对试验,其中充放电试验按照2 个轮次计划,若 2 个轮次试验不满足要求则做第 3 次,相应工作计划时间顺延。二次电缆接线。在蓄电池放电试验完毕并合格后,方可进行直流系统技改工程装置屏与相关端子箱的二次电缆接线工作,接线前应停用新直流系统充电装置。为了保证接线的正确性,对每根电缆用通灯核对、编号,接线时必须严格按照图纸进行,严禁凭记忆凭经验。接线时先将临时供电Ⅰ段接线拆除并接入 #1 馈线屏,接好后投入运行并测量,各回路均正常依次打开临时供电Ⅱ段接线,若打开线过程出现停电现象应立即恢复,待查找回路正常后方可恢复工作。 打开的临时Ⅱ段接线接入到直流#2馈线屏,此时投入直流系统充电装置。直流系统技改工程装置调试、验收。由于是新投运装置, 装置调试工作应全面准确; 二次回路因为是重新接入,所以应进行回路的完整性检验。试验结束后工作负责人同工作班成员检查试验记录: 试验项目齐全; 试验数据及结论正确。验收中做到及时发现与处理问题,确保改造工程质量。

3.4 蓄电池组的维护与改造

要不断加强做好蓄电池组的新安装检验、部检、日常检验的维护检查,从源头上防止问题蓄电池流入运行设备。蓄电池组的部检、日常检验主要进行浮充电压、蓄电池内阻测试及核对性充放电的测试。建议运行时间6年以内的蓄电池部检周期为2年,运行满6年蓄电池的部检周期为1年。已投运的蓄电池每个月测试浮充电压、每个季度测试蓄电池内阻(投运3年内可以每半年测试蓄电池内阻),属于日常检验。蓄电池组的浮充电压平时不能设置偏高,环境温度、湿度应适宜,避免影响蓄电池组的使用寿命。若经过3次核对性放、充电试验(部检主要项目),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组容量均达不到额定容量的80%以上,可认为此组蓄电池容量不足,存在严重隐患,应予改造更换。

3.5 改进接线方式

第一,应确保在满足供电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保证设备的简化和接线的简单。第二,针对重要的220kV和500kV的变电站,使用3台整流器和2组蓄电池方式接线。可以对110kV的变电站使用单母分段的接线,尽可能将工作量减少,为变电站可以实现无人值守提供先决条件。第三,将尾电瓶取消,使用硅堆和硅链进行自动调压,将控制母线和动力母线分开接线,且具备备用的通道。第四,针对没有电磁机构的变电站,可以使用动力控制母线和易,但是必须保证足够的电池容量。在硅堆和硅链降压回路的过程中,需增设一个备用的通道。使用接触器、直流继电器和可控硅投切备用通道。备用通道可以使用IGBT模块、VMOS场效应管等。第五,针对110kV或220kV的变电站,当出现一组保护走动几组断路器跳闸的情况时,需有专用熔断器对其供电,且由专用熔断器控制每组的断路器。对已配有双重化主保护的母线、变压器和线路,一套后备保护和主保护情况的专用熔断器配置,需执行与之相关的反措规定。因此,确保合理的负荷侧熔断器配置,才可以按照级差配置直流系统中的控制馈线开关。

4. 安全注意事项

为保证在站用电失电的情况下,不发生全站直流失压,应配备一台三相发电机。在站用电失电后用发电机带临时充电机,以保证全站直流系统能正常运行。拆接线过程中线芯是带电的,应将拆除的线芯用绝缘胶布包好。运行人员应加强对全站开关储能情况的检查,以防出现特殊情况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2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private car in Shaoxing, the issue that limited parking space cannot effectively solve the parking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On the premise of effective design, the intelligent parking guidance system, based on RFID technology, to complete systems and logical schemas, to realize the parking fees electronic payment. Users can recharge through a variety of channels, and parking information can be queried. Electronic payments reduce waiting time, which helps to relieve traffic congestion, reduce road occupation, reduce vehicle exhaust emissions and noise, enhance the image of Shaoxing, and boost intelligent city construction of Shaoxing.

关键词: 智能停车;RFID;电子标签;电子支付;交通拥堵;尾气排放

Key words: intelligent parking;RFID;electronic label;electronic payment;traffic jams;exhaust emissions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224-02

0 引言

绍兴统计年鉴(2013版)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底,绍兴市私家车保有量逾50万辆,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33.15辆。随着绍兴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城镇居民私家车拥有量的迅速增加,有限的停车位无法有效解决停车的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作为动态交通的起点和延续,停车设施与服务供给不足以及管理滞后等静态交通问题也日益凸显,引起居民对城市交通的负面反馈。

1 停车费用电子支付

2014年1月9日至2014年1月15日,绍兴汽车服务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项目小组开展了绍兴市停车场调研活动。现阶段绍兴市停车场采用人工或半智能IC卡两种方式,并且基本上都是人工收费,客观上降低了停车场的工作效率。在商业区或CBD附近的停车场,驾驶员凭主观判断来寻找停车位,如此不仅不利于停车场的充分利用,也带来了停车场收入减少、车辆的油耗增加和车辆尾气排放增多等问题。

智能停车诱导系统的停车费用电子支付实现电子货币结算,既可节约停车场的运营成本,还可以降低车辆的尾气排放,提升绍兴的城市形象,助力绍兴智慧城市建设。

2 RFID技术

RFID是一种基于非接触式和无线传输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电磁波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有用信息。不需要人工干预识别工作,能够在不同环境之下工作。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由RFID读写器和RFID电子标签组成。电子标签由天线和标签微处理器芯片组成。当RFID发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磁波给RFID电子标签时,驱动电子标签电路将芯片数据送出,而RFID读写器便可接收此ID号。因为具有无源、远距离、不怕脏污、密码全球唯一、安全性高和寿命长等优点,所以RFID广泛应用在物流跟踪、汽车防盗、门禁、停车场缴费管理和生产线全程自动化等场合。

为了实现RFID同时读取数个标签的功能,通常采用防碰撞技术。当有两个以上的标签同时处于可读取的范围内时不会现出读取错误,但不能同时读取所有标签的数据。

3 系统架构

RFID电子标签可存储机动车车牌和进行时间等信息,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停车费用电子支付以RFID电子标签为基础,以机动车出入库和电子货币缴费等业务流程为主线,包括:RFID标签采集、停车场收费和充值管理等。

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停车费用电子支付的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

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停车费用电子支付的逻辑架构分为三层:采集层、业务层和应用层。

3.1 采集层 完成对地面感应线圈的信号采集,通信管理机收到此信号才能对RFID读写器、道闸控制器传达正确的指令。

3.2 业务层 完成对事务逻辑的处理,包括:根据采集层传输的数据进行消费结算、自动扣费、显示提示信息、自动收费;根据信号向道闸下发相应的开关命令,实现道闸的自动控制;利用GPRS或者宽带把消费记录保存到服务器;服务器采用手机短信的方式把消费记录发送给用户;当停车场价格调整时,系统保存调整信息到通讯管理机;用户通过适当渠道充值,系统将自动下载充值信息,并保存到相应的RFID。

3.3 应用层 完成系统数据的查询和管理,用户可以方便地查询到相关信息:停车卡信息、消息数据信息、停车场停车位信息和充值信息等。

该系统逻辑架构可用图2表示。

通过手机钱包、网上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等方式,完成对RFID用户的充值。系统将保存充值记录,RFID用户可以随时登录系统进行查询。用户没有必要准备很多的现金,也不需要为了支付停车费而去换零钱,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避免由于没有带现金而出现的尴尬局面,且不会乱收费,用户的每次消费明细都可在系统中查询。

4 结语

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在种类软硬件技术成熟发展的基础上,为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通过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形成面向主题的结论。其发展趋势是向智能化和电子化方向发展,停车费用电子支付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有效降低车辆尾气排放和噪声,减少道路占用,同时还能够使停车设施得到充分利用,促进停车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Eslam Gamal Ahmed,Eman Shaaban, et al. Lightweight Mutual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for Low Cost RFID Tag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twork Security & Its Applications, 2012(2):46,52.

[2]杨恒.射频识别(RFID)防碰撞算法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2.

[3]李泽兰.RFID防碰撞算法的研究与仿真[D].长沙:湖南大学,2010.

[4]杨吉飞.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停车缴费系统设计和实现[D].上海:复旦大学,2010.

[5]赵欢欢,宋华.基于Web的智能停车诱导系统的方案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3(11).

[6]莫一魁,晏克非.面向停车诱导系统的都市商务区停车行为调查及分析[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7(05).

――――――――――――

课题项目:2013年绍兴市科学技术局计划项目《绍兴汽车服务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2013年浙江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基于“教、学、做、考”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汽车整形技术专业为例》。

第3篇

关键词:停车设备;电控系统;PLC

1 引言

据工信部预计,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两亿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城市配套停车位建设的严重滞后,停车问题已成为各个城市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立体停车设备既可以大面积使用,也可以见缝插针设置,还能与地面停车场、地下停车库和停车楼组合实施。是解决城市停车难最有效的手段,是停车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为停车设备,必须要解决停车设备的机械结构安全和电控系统的安全,以及停车设备的安全、可靠等问题,为此,针对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如图1所示)研发过程电控系统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的研讨,实践后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2 新型立体停车设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型立体停车设备的研发,首先要解决的是停车设备必须具备的的安全、可靠性(分为机械与电气控制两个部分);长寿命(10~15年);抗干扰(在各种环境下运行);简单易用、易维护等功能。对电气控制部分的技术及方案探讨:

(1)电控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问题:PLC可靠性高,当前载人载货电梯的电控系统主要采用PLC为电控系统的主控手段,这种高度安全及可靠的控制系统是经过实践证明和行业的一致认可的、实用的方案。

(2)电控系统的寿命问题:电气系统的主控元件PLC,其寿命理论上都达到10年以上了(相当于无穷寿命),符合设计要求。

(3)电控系统抗干扰性的问题:PLC采用了一系列的硬件和软件的抗干扰措施,其抗干扰功能是比较完善的。

(4)电控系统要简单易用、易维护的问题:由于公司的产品分布较广,简单易用维护成本低,也是一项必需的要求。PLC在维修方面由于故障率极低,维修工作量很小。

3 新型立体停车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方案确定

经过以上的分析与考察,确定新型立体停车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方案。

(1)主控系统为采用日本三菱公司的FX2N-48MR。

(2)电机控制方式为经过PLC控制下的日本三菱公司S540(0.75KW/380V)的变频器和接触器式的电气控制系统。

(3)转动与移动的功能中,电动机的缓启动和缓停止由通过PLC控制的变频器来实现。

(4)过载系统仍采用传统的热过载继电器方案以及变频器的过电流保护、过电压保护方案。

(5)客户使用的控制为微型手持式遥控器,控制停车设备上/下运动及急停功能;以及维修人员专用的控制台控制功能,带触摸屏功能用以显示:功能、注释、故障指示以及功能按钮等功能。

(6)停车设备的功能运行过程包括发生故障的时候有语音提示的方案。

(7)具有升降锁、转动锁以及故障判断和故障锁定、故障语音提示的功能。

(8)整机载重量的核定和限制,软件部分的超重故障锁定,设备停止,故障语音提示的功能。

4 新型立体停车设备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新型立体停车设备电控系统硬件主要分为一次线主电路结构、二次线控制电路、人机界面互动三个部分。

4.1 一次线主电路结构部分

图2为电路原理图,一次线主电路结构部分主要有:电源从带漏电保护的空气开关进入,电源缺相断相相序保护器,带正、反转机械互锁控制的接触器,带过载保护的热继电器输出至升降电机输入端。转动与移动电机由漏电保护空气开关输出至变频器,再输出至相应的接触器、带过载保护的热继电器,直接供给转动与移动电机,形成一次线的直接供电系统。

4.2 二次线控制电路部分

作为二次线控制总电流比较小(最大的控制电流只有500mA。)所以,控制器件几乎都可以考虑采用微型元件,如图3所示。

(1)保护电路及防误动作的互锁电路、急停、过载、缺/断相保护。

(2)用PLC组成的输入控制电路主要由接近开关、红外传感器、称重传感器[2]等组成信号输入电路。

(3)PLC输出电路主要控制是:升降、转动、移动继电器、变频器的控制端子[3]、语音板控制用继电器、以及相应功能的应用电器:如夜间照明灯、上升/下降锁电磁铁、转动锁电磁铁,安全警示灯等。

4.3 人机界面互动部分

由于我们研发的停车设备结构主要由停车设备主机与控制台组合成一个小系统。有故障及问题可以通过系统网络输出到主控台触摸屏进行控制。用户也可通过带独立控制码的遥控器对停车设备进行控制,也可通过在控制台触摸屏输入密码进入系统,对停车设备进行手动控制和测试。

5 新型立体停车设备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新型立体停车设备系统软件设计为下降、上升、超高运行三个过程。

5.1 下降过程控制

首先,要求与启动设备有干涉的设备处于停止状态,对本车位左右的车辆是否超长、超高进行检测,如果是不正常,则运行程序锁定,输出故障语音提示“两侧、对面车位运动,停车位暂不能开机”,并停止运行。如果信号正常,然后按停车设备机械系统的功能和电控逻辑图的要求进行以下动作。

(1)按下启动按钮,在没有故障程序锁定情况下,先启动语音提示“停车位下降,请注意”,程序开始运行。先将设备移出到位,再转出到位,最后开始下降。由于转动锁要求有开锁判断,如开锁正常,则程序继续向下运行,下降到位后语音提示“停车位下降到位,请上/下车!”,如不能开锁,则输出故障语音提示“转动锁故障,请排除故障后重新启动”,程序锁定,设备暂停。

(2)升降锁也要求有开锁判断,这主要考虑到停车设备在北方冬天结冰,或停车设备处于长期闲置的情况下,升降锁可能会处于卡死不能开锁的状态,所以程序运行过程需有判断的请求,如果升降锁处于卡死不能开锁的状态时,停车设备程序指令升降电机上升,使升降锁开锁功能得以实现的恢复动作过程。如仍不能开锁,则作为故障处理,输出故障语音提示,程序锁定。

(3)当程序运行完成,停车设备语音提示:“停车位下降到位,请上/下车!”的语音提示,停车设备处于停止状态。

5.2 上升过程控制

与下降程序相似,对进入停车设备的车都要进行检测,并要求对面有干涉的设备处于停止状态,本车位的停车是否超长、超高进行判断,如果是不正常,则程序锁定,输出故障语音提示 “两侧、对面车位运动,停车位暂不能开机”,并停止运行。如果信号正常,然后按停车设备机械系统的功能和电控逻辑图的要求继续完成动作。

(1)启动按钮按下后,在没有故障程序锁定情况下,先启动语音提示“停车位上升,请注意”,程序开始运行。

(2)当称重传感器传来超重的信号后,程序自动执行超重判断过程,超重判断成立后,语音提示“车辆超重,不能使用本停车位”,程序执行超重程序转移,“上升”操作将无效,此时可操作“下降”,放出车辆。

(3)当程序判断停车设备正常,程序则顺序执行,上升―转动―移动程序过程。

(4)移动程序过程完成后,执行返回程序,并输出语音提示 “停车设备已收回到位”,程序结束。

5.3 超高运行过程控制

在设备上升过程中,当车辆超高时,将触发“车辆超高”警报,系统会立即暂停设备并发出“车辆超高,不能使用本停车位”语音警报,同时系统状态指示灯会亮起。如果超高信号持续,“上升”操作将无效,此时可操作“下降”,放出车辆。

6 调试运行

经过反复的修改与完善,新型立体无避让停车设备从原来比较简单的实验样机1#,到成品机3#。我们完成了机样评价、功能调试、环境测试等过程试验。新型立体无避让停车设备具有安全可靠、智能判断、小网络等优越性。

6.1 安全可靠性

在停车设备的位置控制限位上,我们采用了以霍尔效应为基础的非接触式的接近开关来作为位置限位开关,既保证了开关信号的稳定可靠性,又使停车设备看起来更美观。由于这种非接触,也减少了以后的机械磨损所带来停车设备的使用故障,为设备增加了一份基本安全要素[4]。

在重要的升降阶段,我们采用了双重限位开关的方案,在X4和X5的位置上,不但装上了非接触式的接近限位开关,而且在相同的位置上,再装上一个机械式的限位开关,以保证在非接触式的接近限位开关损坏后,停车设备上升或下降超过了限位后,马上碰到了机械限位开关,从而保证了停车设备设备的运行功能以及它的正常和安全,“双保险”以增加停车设备的功能可靠性,为设备增加了第二份基本安全要素。

停车设备具有运行功能语音提示和故障语音提示,在设备启动运行以及故障时对周围的人起到提示作用。新型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采用的高保真的女声语音提示功能,采用了美国ISD公司生产的数码录音/放音芯片ISD1110,利用其单段播放的功能来实现。语音提示功能,也为设备增加了第三份基本安全要素。

6.2 智能判断

通过PLC来处理停车设备在运动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如移动程序阶段,由于设置了条件判断,使移动程序段增设了防误动作的功能,如开始程序监测阶段,当检测到车辆属超长、超高,则程序锁定,并输出语音报警!再如车辆超重状态,当主程序监测到车辆超重,则程序转到超重程序运行,先做超重判定,然后运行返回到起始位,并输出:

(下转第200页)

(上接第174页)

“车辆超重,不能使用本停车设备”的语音提示。还有如升降锁和转动锁的启动程序与判断程序,当程序判断不正常后,程序自锁,并输出“转动锁故障!排除故障后重新启动”“升降锁故障!排除故障后重新启动”的语音提示。

6.3 小网络

在停车区域防碰报警,具有显示屏及语音同时报警提示。两侧/对面开机互锁,主控台通过触摸屏对停车设备进行控制的功能。

由于整体试验比较严谨,方案比较到位,措施比较得力,所以,大失误在试验过程中避免了。试验的材料消耗和经费消耗都比较低。

7 前景分析

行路难、停车难是我国城市面临的巨大顽疾。我国汽车保有量近几年一直处在高速增长阶段,不用数字,我们只用体会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与行路和停车有关的问题,就有明确答案。而现在的城市管理者面对两难,却显得束手无策,主要是:行车和停车属于城市规划部门的权限范畴,而交通问题有属于交通部门来面对,两难的影响对象是广大民众,在现有城市基础建设之上要解决这些问题又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较之我国当前城市基础建设现状,立体停车是最行之有效、利益相关方涉及面最小、资源节约最大化的解决停车难的模式。

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持续拉动我国经济秩序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解决绿色环保节能等技术问题之后,仍将具有长久的发展潜力,作为汽车产业的配套体系,立体停车产业将随着汽车工业一起获得长久发展潜力。本文的停车设备产品,以其无避让特点,能适应及符合市场和客户的各种不同的需要,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要求。

8 结语

这次研发生产的新型停车设备产品是成功的,操作系统简单易用、整套程序控制准确,设备的稳定性极高,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使用,大大地减少了设备的故障率,PLC具有强大的软、硬件的功能,适合客户需求的多样化、智能化,后来该设备产品投入市场也证明这次研发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阮友德.电气控制与PLC[J].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王廷才.变频器原理及应用[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胡向东.传感器与检测技术[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第4篇

【关键词】 电针; 针药结合; 抑郁症; 基因芯片

近十年来,有大量报道运用电针或电针合并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对比,电针或针药结合比口服氟西汀起效快,电针在快速起效中起了主要作用;而针药结合又能减轻氟西汀的不良反应,较氟西汀、单纯电针疗效更确切,可缩短病程,是一种安全、有前途的联合治疗方法[1]。但在动物实验研究[2~4]中并未反映针药结合比单纯电针具有更好的疗效,或者针药结合比单纯电针具有更多不良反应。为了深入了解针药结合的优势及其不足之处,我们对运用电针和电针合并氟西汀治疗的抑郁症大鼠进行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测试并进行数据分析,寻找两者基因谱表达的异同,以了解针药结合的优缺点;亦从基因表达的层次讨论两者治疗抑郁症的机理。

1 材料与仪器

1.1 动物SD清洁级大鼠,体质量220~260 g,雄性,由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浙)20080033。

1.2 仪器和试剂Morris迷宫(淮北正华生物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产品,型号:MORRIS); HANS200B型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南京济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Nanodrop ND1000微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国NanoDrop科技有限责任公司);MAUI Hybridization System生物芯片杂交仪(美国BioMicro Systems);Genepix4000B Scanner芯片扫描仪(美国Axon公司)。Trizol (美国invitrogen公司),RNeasy kit(RNA提取试剂盒) (德国Qiagen公司);Cy3(吲哚类菁染料)等。

2 方法

2.1 分组大鼠经适应性饲养1周后用OpenField法作行为学测试。实验中所用“敞箱”以morris迷宫代之。用该系统记录大鼠在3 min内的水平活动轨迹并计算相应的路程,以反映大鼠的活跃程度或抑郁状态,比通常所用敞箱数方格的方法准确。为了尽可能降低实验数据的离散度,经反复实验,选取水平路程在(2 700~3 500 cm)的正常大鼠进行实验。另以大鼠两只前肢离地直立次数为垂直活动得分,以反映其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由于直立次数在个体间的差异较小,一般按水平路程的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将水平路程相近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针药组,共4组,每组10只;正常组每笼饲养5只,其余各组每笼1只(置小笼中孤养)。

2.2 造模模型组、电针组、针药组大鼠,共接受21 d各种不同的应激,包括冰水游泳(4℃,5min)、热应激(45℃水浴,5 min)、禁水(24 h)、夹尾(1 min)、电击足底(电压50 mV,每隔15 s刺激1次每次持续10 s,共15次)、摇晃(1次/s,5 min)、禁食(24 h)和昼夜颠倒等刺激,每天随机给予1~2个刺激,相同的刺激不连续出现,每种刺激总共不少于4次。正常组大鼠不接受应激,并饲养在另一间房间以免受影响。

2.3 治疗(造模结束行为学测试后立即介入治疗)正常组:继续常规饲养,每笼饲养5只;模型组:继续孤养,不予任何治疗措施;电针组:继续孤养,电针治疗。治疗时操作者采取坐姿,弯膝,两腿间铺以隔水的塑胶,取一废枕头套置其上,大鼠自笼中取出后令其趁势钻进枕头套中,遮蔽其双眼并用手固定其头部。选择百会、印堂穴:根据《实验针灸学》[5]大鼠穴位图谱选百会穴,并依据比较解剖学,在大鼠前正中线与额顶骨缝交界线前方处定印堂穴。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华佗”牌0.35×13 mm针刺针进行治疗。针刺方法:百会穴、印堂穴均向前(鼻侧)平刺4 mm,分别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的正负极,频率2Hz,输出电流1 mA,刺激时程15 min/次,1次/d。在施针过程中保持安静,避免惊吓大鼠,减少额外刺激。针药组:按照1.8 mg·kg1给予氟西汀灌胃后30 min施以电针。由于大鼠的生活规律为昼伏夜出,为了不干扰其白天休息,特意在20:00~24:00进行治疗。分别于造模前(d0)、造模结束(d21)及治疗一周后(d28)测定各组大鼠的体质量、行为学(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和糖水消耗量。

2.4 取材治疗1周后处死各组大鼠,开颅取脑,在冰盒上分离海马,置液氮中保存。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针药组大鼠各取1个标本送交上海康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进行RocheNimbleGen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测试以及real timePCR验证,芯片名称为Rattus norvegicus 12×135Karray。

2.5 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主要实验流程

2.5.1 总RNA的抽提及质量检测取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针药组大鼠海马组织各100 mg,用Trizol和RNeasy kit抽提RNA,使用Nanodrop测定RNA在260 nm、280 nm和230 nm的吸收值,以计算浓度并评估纯度。用甲醛电泳试剂进行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RNA纯度及完整性。

2.5.2 cDNA样品合成和标记取1μg总RNA,反转录成cDNA并用Cy3标记。

2.5.3 标记效率质量检测使用Nanodrop检测荧光标记效率,保证后续实验的可靠性。

2.5.4 芯片杂交在标准条件下将标记好的探针和高密度基因组芯片在杂交盒中65℃滚动杂交17 h,依次用相应的洗涤液洗涤芯片,室温晾干。

2.5.5 图象扫描及数据处理用Genepix4000B Scanner扫描芯片,以NimbleScan software (version 2.5,Roche )读取原始数据(raw intensity),并进行背景值修正和分位数标准化处理 (Normalized ),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导入Genespring GX (Agilent version 10.0),比较两组样品之间Normalized值,计算Fold change。

2.6 判定标准fold change≥2的基因为表达显著上调基因,Fold change≤0.5为表达显著下调基因。

3 结果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未列出大鼠体重、行为学和糖水消耗量的数据,电针组和针药组对上述指标均有改善趋势)。

3.1 散点图所有基因在两组样品中的表达差异可用散点图表示。其中X轴和Y轴分别以2个样品的荧光信号强度值为坐标,图中每一个数据点代表芯片上一个基因的杂交信号,绝大多数无差异表达信号位于3条平行线之间,差异表达信号为平行线之外的数据点。左图中平行线以外左侧数据点为模型组VS正常组上调表达的基因,右侧数据点为模型组VS正常组下调表达的基因;中图中平行线以外左侧数据点为电针组VS模型组上调表达的基因,右侧数据点为电针组VS模型组下调表达的基因;右图中平行线以外左侧数据点为针药组VS模型组上调表达的基因,右侧数据点为针药组VS模型组下调表达的基因。

chip2为正常组,model1,为模型组,chip7为电针组,chip9为针药组图1 散点图

3.2 聚类图聚类图是按照层次聚类(hierarchical)的分析方法,根据样本表达谱的相似性将样本划分为不同的组别,以反映各组基因表达的亲远关系。从图2可知,正常组和模型组分据两端,关系最远;电针组和针药组居于中间,其中电针组距离正常组更近些,表明电针组基因谱的表达与正常组更为相似。chip2为正常组,model1为模型组,chip7为电针组,chip9为针药组。采用Chip2 vs Model1,Chip7 vs Model1和Chip9 vs Model1差异基因的交集对Chip2,Chip7,Chip9及Model1四个样本作聚类图2 聚类图

3.3 差异表达基因谱根据基因芯片的荧光强度而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是分别将模型组VS正常组、电针组VS模型组、针药组VS模型组进行比较的结果。其中模型组VS正常组的差异表达基因668条,下调267条,上调401条;电针组VS模型组的差异表达基因1482条,下调416条,上调1 066条;针药组VS模型组的差异表达基因1 276条,下调444条,上调832条。我们所考虑的是电针及针药结合疗法通过调控哪些基因以治疗抑郁症,所寻找的是能反映疾病本质的基因,而电针组VS模型组及针药组VS模型组的差异表达基因过于宽泛,必须将两者与模型组VS正常组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比较,才能找出真正的目标基因。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得到两个交集:(电针组VS模型组)VS(模型组VS正常组)226条基因;(针药组VS模型组)VS(模型组VS正常组)230条基因。这两个交集中又因上调下调的不同而各自分出两个子集。前者226条基因中,模型组VS正常组表达下调的基因,恰恰是电针组VS模型组表达上调的基因;而模型组VS正常组表达上调的基因正好是电针组VS模型组表达下调的基因。换言之,电针组纠正因造模导致的基因表达的偏差(当然,是部分纠正)。后者230条基因中绝大部分与电针组类似,为“纠偏”的基因,但也有个别基因是“增偏”的,即上调、下调的趋势与模型组相同,而且信号比值(fold,change)大于模型组,其与正常组的差异更甚于模型组。以下表1~2为上述电针组和针药组“纠偏”的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分类。

3.3.1 抑郁症模型大鼠下调表达的,经电针及针药治疗后表达趋于正常的基因见表1。

3.3.2 抑郁症模型大鼠上调表达的,经电针及针药治疗后表达趋于正常的基因见表2。表1 抑郁症模型大鼠下调表达的,经电针及针药治疗后表达趋于正常的基因表2 抑郁症模型大鼠上调表达的,经电针及针药治疗后表达趋于正常的基因

3.3.3 小结针药组与抑郁症治疗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谱类似于电针组,亦有差异。电针组“纠偏”的基因有226条;针药组“纠偏”的基因有221条,“增偏”的基因有9条。两组“纠偏”的基因均以下调的基因为主,可以分为凝血、免疫、炎症、凋亡、信号转导、蛋白质降解等几个类别,电针组有125条,针药组有157条。其中,对于信号转导、运动、摄食和睡眠等功能的调节,针药组优于电针组,而对于凋亡的调节,电针组则优于针药组。而上调的基因中,可以分为能量和物质代谢、蛋白质生物合成、嗅觉感受器、微管系统、转录调节等几个类别,电针组有101条,针药组有64条。其中,对于能量代谢、蛋白质生物合成、抗氧化应激损伤等基因的调节,电针组优于针药组。此外,针药组出现某些“增偏”的基因,电针组则未出现。

4 讨论

4.1 电针组与针药组“纠偏”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4.1.1 抑郁症模型大鼠下调表达的,经治疗后表达增高的基因(只讨论其中一部分)与蛋白质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如ribosomal protein):核糖体蛋白(ribosomal protein)是核糖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例如对核糖体的空间构象进行调整,形成有功能的三维结构;在核糖体的结合位点上协同rRNA催化蛋白质的合成,等等。核糖体蛋白基因在抑郁模型大鼠脑中表达下降,意味着蛋白质生物合成可能出现障碍,继而将导致相应的生物学功能的降低,出现抑郁症状;而经电针及针药治疗后这类基因表达增加,有利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顺利进行,调节相应的生物学功能,减轻抑郁症状。

嗅觉感受器基因(olfactory receptor):大脑负责嗅觉和情绪的区域杏仁外侧核、边缘系统甚至下丘脑等有重叠和交叉,其功能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临床发现,重度抑郁症患者可能损害嗅觉功能,其嗅觉敏感度低于正常人[6]。嗅觉系统的感受器一旦破坏,嗅觉传入通路中断,嗅觉中枢兴奋来源丧失,脑中枢反馈通路中断,神经递质紊乱,而引起抑郁症。同时,嗅觉感受器损伤导致多巴胺受体感觉神经元缺失,使嗅球区多巴胺分泌减少,也是导致抑郁症的可能因素[7]。抑郁模型大鼠脑中嗅觉感受器基因的表达普遍下降,是其抑郁症状的反映;经电针及针药治疗后此类基因表达趋于正常,正是其疗效的体现。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基因(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VIc1,细胞色素c氧化酶VIc亚基):为电针组所独有。细胞色素c氧化酶在细胞呼吸中处于细胞色素系统的末端,接受来自4个细胞色素c的4个电子,并传递到一个氧气分子上,结合来自基质内的4个质子来制造水分子,同时跨膜转运4个质子,形成跨膜的质子电化学势能差,该势能差可用于制造ATP。细胞色素氧化酶是由多个亚基和辅因子组成的,必须要通过组装才能形成完整的活性分子。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在抑郁模型大鼠脑中表达下降,表明其能量代谢受抑制,ATP生成减少;而大鼠经电针治疗后该基因表达增加,从而增加ATP的生成,有利于细胞功能的发挥。

4.1.2 抑郁症模型大鼠上调表达的,经治疗后表达降低的基因(只讨论其中一部分)

与凝血相关的基因:凝血因子Ⅴ基因在抑郁症模型大鼠的表达比正常组增加了23.4倍,显示该基因在抑郁症发生发展过程中意义不同寻常。活化的凝血因子Ⅴ(FⅤa)的作用为FVa、FXa、钙离子及磷脂(细胞膜)共同构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参与凝血酶原的活化,显著提高凝血酶原的活化速率[8~10]。凝血因子Ⅴ急剧增多其后果可能导致血液凝固性增加而使血流缓慢,局部脑血流灌注降低。

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的凝血因子Ⅴ下调了2.1倍,而针药组下调了25倍,远低于电针组,甚至低于正常组(但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电针和针药对于大脑均有活血通络作用,帮助机体恢复正常的新陈代谢,以减轻抑郁症状;而针药的作用远远强于单纯电针,可能是电针与药物(氟西汀)协同作用的结果。

与炎症相关的基因(如phospholipase A2, group V,sPLA2V,磷脂酶A2 V亚基):sPLA2V为针药组独有,属分泌型磷脂酶A2,集中分布于大脑皮层和海马[11,12],在急、慢性炎症反应中,PLA2活性均增高并介导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在许多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激活的网络调节中起着“扳机样”作用。sPLA2V能促进白细胞三烯C4和前列腺素E2的生成 [13],在急性炎症反应中,sPLA2V在调控类花生四烯酸物质反应中对免疫系统也产生调控作用[14]。

sPLA2V的表达显著增加,表明抑郁症模型大鼠的炎症反应加剧,将导致一些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下降;经针药治疗后基因表达趋于正常,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免疫和炎症反应,对抑郁症状的缓解不无益处。另外,电针组下调Toll样受体(TLR)3,从另一方面改善抑郁症模型大鼠的免疫和炎症反应,则是电针组所特有的。

与凋亡相关的基因(如Death receptor 5,死亡受体5):死亡受体5 (DR5),是在TRAIL(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调亡诱导配体)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受体,具有胞浆死亡结构域,与TRAIL特异性结合后可通过死亡结构域激发和传递死亡信号,激活caspase蛋白酶解级联反应,导致细胞死亡。除了引起肿瘤细胞凋亡以外,也和胸腺细胞和神经细胞的死亡有关[15,16]。

有报道凋亡参与应激导致神经元损伤。Lucassen发现重症抑郁患者在视皮质、海马下脚、齿状回及CA1、CA4区有神经细胞的凋亡 [17],以及慢性心理应激大鼠海马神经元减少[18]。DR5等基因在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中表达增加,加剧细胞凋亡。电针组和针药组均下调DR5的表达,这对于神经细胞存活和维持相应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减少运动和摄食有关的基因(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2C,5羟色胺2C受体)为针药组独有。5羟色胺2C受体是5羟色胺受体家族中的一个亚型,属G蛋白偶联受体,具有减少运动和摄食的功能[19]。研究表明,主要情感失常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2C受体的基因多态性有一定的关联[20]。激活下丘脑和边缘叶结构的5羟色胺2C受体将导致欲望和觉醒的降低[21,22]。在抑郁症模型中,孤养将导致5HT2c受体的敏感性增强,而后者在动物焦虑症/抑郁症模型中可能促进动物对应激的反应以及对新事物的恐惧[23]。精神病患者和正常人服用5HT2C受体激动剂mchlorophenylpiperazine (mCPP)后兴奋5HT2C受体,表现出一系列焦虑症状[24];而5羟色胺2C受体的抑制剂S32006对多种抑郁模型均显示良好的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25]。深入的研究表明:5羟色胺2C受体可以促进GABA的释放,而后者可通过GABA A和B受体抑制5HT的释放[26~31]。以上研究有力地证明了5羟色胺2C受体与抑郁症发生的密切关系。

单纯电针组对5羟色胺2C受体的表达下调倍数为1.524,无显著性差异,而针药组为2.63,明显下调其表达,使运动和摄食增加,这是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优势的体现,是针药协同作用的结果。

4.2 针药组“增偏”基因的生物学功能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protein (LBP,脂多糖结合蛋白)等9条基因上调、下调的趋势与模型组相同,且与正常组的差异更甚于模型组。上调的基因大多与免疫、炎症有关,下调的只有NADH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 B9 subunit (Complex IB9) (CIB9),为NADH呼吸链组分。LBP属于I型急性期反应蛋白,对LPS(脂多糖)中的类脂A具有高度亲和性,LBP的N端可以与LPS结合,其C端可以与CD14结合,是LPS发挥生物学作用的重要载体,可增强细胞对低浓度LPS的反应性及炎症介质的生成[32,33]。这些上调基因似乎与表2所显示的那样——针药组下调与免疫、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相矛盾。这充分体现了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其调控机制的复杂性。由于蛋白质是生物功能的直接体现者,在基因的转录过程、基因蛋白质的翻译水平以及蛋白质的修饰过程都可能被外来因素所干预,最后的疗效是干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纯考虑基因的表达并不足以反映全过程。

“增偏”基因的出现,表明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并非完美无缺,在获得确切疗效的同时,还会出现某些不利于机体的反应。由于单纯电针并未出现“增偏”基因,推测是由于氟西汀的副作用引起的。

4.3 小结由上述讨论可知,电针与针药治疗抑郁症的机理均涉及凝血、炎症和凋亡相关基因的下调表达,以及与蛋白质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嗅觉感受器等基因的上调表达。此外,电针还能改善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基因的表达,而针药结合的优势体现在强有效地下调凝血因子Ⅴ和5羟色胺2C受体的表达。同时针药结合的结果还出现“增偏”基因,可能是由于氟西汀的副作用引起的,同时可能也是上述聚类图中针药组与正常组距离更远的原因。本实验是电针与针药治疗抑郁症大鼠一周时测定的结果,由于氟西汀起效缓慢,因而该结果亦为电针和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快速起效提供了较充分的实验依据。

本实验不足之处是:限于研究经费,每组大鼠只取一个标本作基因芯片测试,将增加实验误差,影响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要同时进行其他实验加以佐证。我们还对其中的6条基因进行realtime PCR验证,与芯片测试的结果基本相符,表明本次基因芯片测试的数据是可信的。限于篇幅,本文未将PCR验证的结果列出。

参考文献

[1] 段冬梅,图 娅.百优解与电针对轻、中度抑郁症的有效性评价[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8,5(1):1.

[2] 张建斌,王玲玲,吕 梅,等.针刺不同腧穴对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J] .中国针灸,2005,25(9):639.

[3] 张建斌,王玲玲,徐 斌,等.针药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α1AR mRNA表达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2):38.

[4] 张建斌,王玲玲,吕 梅,等.针刺对抑郁症模型大鼠前额皮质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5):129.

[5] 李忠仁.实验针灸学,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360.

[6] Pollatos O, Albrecht J, Kopietz R, eta1.Reduced olfactory sensitivity in subjects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J] . J affect Disord, 2007, 102 (13): 101.

[7] Deller T, Del Turco D, Rappert A, et al. Structural reorganization of the dentate gyrus following entorhinal denervation: species differences between rat and mouse[J] .Prog Brain Res, 2007,163:501.

[8] Vermeer C, GoversRiemslag JW, Soute BA, et al. The role of blood clotting factor V in the conversion of prothrombin and a decarboxy prothrombin into thrombin[J] .Biochim Biophys Acta,1978 ,538(3):521.

[9] Rosing J, Tans G, GoversRiemslag JW, et al. The role of phospholipids and factor Va in the prothrombinase complex[J] .J Biol Chem,1980,255(1):274.

[10] Kalafatis M.Coagulation factor V: a plethora of anticoagulant molecules[J] .Curr Opin Hematol,2005,12(2):141.

[11] KolkoM, Christoffersen NR, Barreiro SG,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location ofsecretory phospholipaseA2 groups IIE, V, andX in the ratbrain[J] .JNeurosciRes, 2006, 83(5): 874.

[12] KolkoM, Christoffersen NR, VaroquiH, et al.Expression andinduction of secretory phospholipase A2 group IB in brain[J] .Cell MolNeurobio, 2005,25(7): 1107.

[13] Murakami M.Hot topics in pbosPholipaseA2 field[J] .Biol Pharm Bull,2004,27:1179.

[14] Satake Y, Diaz BL, Balestrieri B, et al. Role of group V phospholipase A2 in zymosaninduced eicosanoid generation and vascular permeability revealed by targeted gene disruption[J] .J Biol Chem,2004,279:16488.

[15] LamhamediCherradi S,Zheng.S,Maguschak K,et al. Defective thymocyte apoptosis and accelerated autoimmune diseases in TRAIL_/_mice[J] .Nat.Immunol,2003,4:255.

[16] MartinVillalba A,Herr I,Jeremias M,et al.CD95 ligand(FasL/APO1L)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 mediate ischemiainduced apoptosis in neurons[J] .J.Neurosci,1999,19:3809.

[17] Lucasen PJ,Muller MB,Holsboer F,et al.Hippocampal apotosis in major depression is a minor event and absent from subareas at risk for glucocorticoid overexposure[J] .Am J Pathol,2001,158(2):453.

[18] Lucassen PJ,Vollmann Honsdorf GK,Gleisberg M,et al.Chronic psychosocial stress differentially affects apoptosis in hippocampal subregions and cortex of the adult tree shrew[J] .Eur J Neuorsci,2001,14(l):161.

[19] 朱长庚.神经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84.

[20] Florence Clenet, Anouk De Vos, Michel Bourin. Variability of 5HT2C receptor cys23ser polymorphism among European populations and vulnerability to affective disorder[J] .Molecular Psychiatry,2001,6,579.

[21] Hull EM, Muschamp JW, Sato S.Dopamine and serotonin: influences on male sexual behavior[J] .Physiol Behav,2004,83:291.

[22] Millan MJ . Multitarget strategies for the improved treatment of depressive state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neuronal substrates, drug discovery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J] .Pharmacol Ther,2006,110:135.

[23] Kevin C,E Fone o Kerry Shalders·Zoe D, Fox Rebecca Arthur·Charles A. Marsden. Increased 5.HT2c receptor responsiveness occurs on rearing rats in social isolation[J]. Psychopharmacology (1996) ,123 : 346.

[24] Pigott TA, Zohar J, Hill JL, Bernstein EB, Grover GN, Zohar Kadouch R et al. Metergoline blocks the behavioral and neuroendocrine effects of orally administered mchlorophenlypiperazine in patients with obe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 Biol Psychiatry,1991,29: 418.

[25] Anne Dekeyne , Clotilde Mannoury la Cour , Alain Gobert ,et al.S32006, a novel 5HT2C receptor antagonist displaying broadbased antidepressant and anxiolytic properties in rodent models Psychopharmacology[J] .2008,199:549.

[26] Liu R, Jolas T, Aghajanian G. Serotonin 5HT2C receptors activate local GABA inhibitory inputs to serotonergic neurons of the dorsal raphe nucleus[J]. Brain Res,2000,873: 34.

[27] Hajos M, Hoffman WE, Weaver RJ. Regulation of septohippocampal activity by 5hydroxytryptamine2C receptors[J]. J Pharmacol Exp Ther,2003, 306: 605.

[28] AbiSaab WM, Bubser M, Roth RH, Deutch AY. 5HT2 C receptor regulation of extracellular GABA levels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J]. Neuropsychopharmacology,1999,20: 92.

[29] Pei Q, Zetterstrom T, Fillenz M. Both systemic and local administration of benzodiazepine agonists inhibit the in vivo release of 5HT from ventral hippocampus[J]. Neuropharmacology,1989,28: 1061.

[30] Tao R, Auerbach SB. Regulation of serotonin release by GABA and excitatory amino acids[J] .J Psychopharmacol ,2000,14: 100.

[31] Tao R, Auerbach SB. Influence of inhibitory and excitatory inputs on serotonin efflux differs in the dorsal and median raphe nuclei[J]. Brain Res,2003,961: 109.

第5篇

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突然性停电事故主要体现在主电源变压器故障、现场大型设备严重漏电断电等。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机械设备损坏。为确保我项目部发生突然停电后,能迅速有效地组织对本工程供电电路的维护,将恢复供电后的触电和机械伤害事故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在施工过程中,供电部门可能下发停电通知为确保我项目部在市电停电后,合理安排施工,并将恢复供电后的触电和机械伤害事故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依据《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xx)、《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xx)和有关法定、法规、制定本预案。

二、应急响应

1、在接到停电通知的情况下,项目部工作人员应做好停电前的应变工作。2、 在没有接到任何通知,突然发生停电项目部工作人员应立即确认是内部故障停电还是外部停电。若系内部故障停电,应立即派人查找原因采取措施;若系外部停电,一方面要防止突然来电引发事故,一方面致电电力局查询停电情况,了解何时恢复供电,并将了解的情况通知项目经理。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由项目部成立应急响应指挥部,负责指挥与协调工作。组长:陈鹏成员:李郑、季明官、武琰玮、黄德舫、邓欣、张前朋、陈华明、陈源之具体分工如下:1、陈鹏停电后负责组织指挥全公司的应急工作,合理安排人员。2、陈源之、邓欣负责停电后各路电箱的电路切断工作。3、黄德舫、陈华明负责了解停电的原因及可能恢复供电的具体时间。4、张前朋负责施工机具的待机状况。5、李郑、季明官、武琰玮负责维护因停电引起的现场秩序。

四、停电应急预案

(一)、突发性停电的应急措施(1)有效地组织食堂伙食的安排。(2)对可能造成的不稳定秩序及时进行排解。(3)充分了解停电的原因及可能恢复供电的时机。(4)有序地组织人货两用电梯内人员的安全撤离。(5)分别切断各路分箱、分配电箱、开关箱的电路。(6)立即切断总配电房的电源开关,离开时锁好门。(7)组织检查本工地供电线路是否因施工不当造成断电。(8)有序地组织混凝土浇捣的质量控制,避免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9)检查大型机械如塔员、人货电梯、井架等停止运行后的状态及限位效果。(10)检查正在使用的各种小型机械待机情况,确保供电后安全、有序地恢复工作。(二)、接到停电通知的应急措施(1)检查发电机,准备起动发电机供应项目日常生活用电。(2)有效地组织食堂伙食的安排。(3)有效地保证现场照明,保证地下室照明。(4)充分了解可能恢复供电的时机。(5)有序地组织混凝土浇捣的质量控制,避免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6)在发电机功率允许范围内,有效地组织项目部分施工机具施工。(7)检查工地供电线路和各种施工机械,确保供电后安全、有序地恢复工作。(8)检查正在使用的各种小型机械待机情况,确保供电后安全、有序地恢复工作。

五、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按照目前项目部准备的应急物资,消防器材及卫生器具、通信装备等,管理责任人经常进行检查设施是否完好有效,配备的数量合理。 安全事故应急常用物资和设备有:(1)常备药品:消毒药品、急救物品(创可贴、绷带、无菌敷料、仁丹等)及各种常用小夹板、担架、止血袋、氧气袋等。(2)抢险工具:铁锹、撬棍、气割工具、消防器材、小型金属切割机、电工常用工具等。(3)应急器材:架子管、安全帽、安全带、防毒面具、应急灯、对讲机、电焊机、水泵、灭火器等。(4)设备:小轿车2辆。

六、通讯联系

供电所电话:工地现场值班电话:有关负责人电话:项目负责人 手机安全员 手机技术负责人 手机施工员 手机

第6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

    10月8日,我部以劳部发〔1993〕263号文件印发了《关于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意见》。为加强对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的统一领导,保证这一涉及多方面复杂关系的改革有组织、有计划地顺利进行,现补充通知如下:

    国务院现正在研究制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遵照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出台之前,要严格控制试点面的指示精神,目前各地区劳动部门贯彻263号文件的主要工作是,总结已有的经验,探索改革思路,进行摸底测算,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我部将选择一二个地区先在企业劳保医疗范围内进行改革试点。

第7篇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实际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统计了5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行胺碘酮治疗,治疗组行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随访1年,观察统计两组患者的实际疗效。结果:治疗组27例患者中,有效21例,无效6例,复发率为22.22%;对照组27例患者中,有效16例,无效11例,复发率为40.74%。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胺碘酮;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

Effect of Atorvastatin Combined with amiodarone for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torvastatin Combined with amiodarone in the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ctual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Methods: clinical survey of 54 cases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27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amiodaron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torvastatin Combined with amiodarone treatment, follow-up of 1 years, on the observation and statistics of the actual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of 27 cases, effective in 21 cases, 6 cases are invalid,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22.22%; the control group 27 cases, effective in 16 cases, 11 cases are invalid,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40.74%. Conclusion: effect of Atorvastatin Combined with amiodarone for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a significant effect, is worth the clinical promoted application.

【Key words】atorvastatin; amiodarone;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curative effect

阵发性心房颤动在临床心律失常中十分常见,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病率也呈增加趋势。另外,阵发性心房颤动还是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常常引起栓塞并发症。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传统治疗,常常采用胺碘酮进行预防,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探讨临床上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实际疗效,为今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提供参考,帮助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临床统计了5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从51~69岁,平均年龄为63.2岁。所有患者均经过普通心电图、询问病史、动态心电图、体格检查、生化检查、胸部X线等检查。所有患者心房颤动发作频率每月在2次以上,临床症状主要有胸闷、心悸、头昏,具备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指征,排除球囊扩张的瓣膜性心脏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甲状腺疾病、服用三环抗抑郁药者、妊娠者等。

1.2 治疗方法:将临床统计的5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7例,对照组27例。对照组采用胺碘酮治疗,第一周给予每日600mg,第二周给予每日400mg,此后给予每日200mg治疗。治疗组同样采用胺碘酮治疗,用法同样是第一周给予每日600mg,第二周给予每日400mg,此后给予每日200mg治疗。同时,治疗组加行阿托伐他汀治疗,每晚睡前服用治疗,每日给予20mg。所有患者均每月检查一次肝功能,治疗组患者每3个月还要检查一次甲功和胸片。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详细记录患者在用药期间心房颤动的发作次数,如果发现心房颤动发作,则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所有患者每三个月行肝肾功能、胸部X片、血生化、血脂、甲状腺功能、心电图、电解质和眼角膜检查。

1.3 疗效判定:有效:随访1年内,心房颤动没有再发作,或者发作的次数相比用药之前发作的次数减少在50%以上;无效:随访1年内,心房颤动发作次数相比用药之前没有显著变化,或发作次数减少在50%以内。无效统计为复发率。

2 结果

经过治疗及1年的随访,治疗组27例患者中,有效21例,占治疗组的77.78%,无效6例,占治疗组的22.22%,有效率为77.78%,复发率为22.22%。对照组27例患者中,有效16例,占对照组的59.26%,无效11例,占对照组的40.74%,有效率为59.26%,复发率为40.74%。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现将两者患者的实际临床疗效对比统计如下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统计表(n/%)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出现1例胺碘酮引起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停止用药后,不良症状消失;治疗组中还出现1例肝酶升高到正常值的2倍以上,停止用药后,不良症状消失,肝酶水平恢复正常。

3 讨论

有报道称心房颤动的发生可能与炎症相关,其机制为心房组织的炎症,造成了心肌细胞的坏死、变性、纤维化、凋亡、瘢痕形成,使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发生了改变,使心房组织的传导速度减慢、非均一性和各向导性增加,促进了心房组织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使折返的形成更加有利,引发了心房颤动的复发与发生。在心房颤动的治疗中,主要以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为主,它可以延长有效不应期和心肌组织动作电位时间,延长房室传导,抑制窦室结及房室结功能。对心房颤动起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疗效并不理想。而他汀类药物主要起到调节血脂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影响凝血机制的作用。在实际临床研究中发现,他汀类药物能够对某些特定临床指标的心房颤动发生率起到明显降低的作用。可能的机制主要是发挥了抗炎作用,另外,他汀类药物还可以影响自主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改变心房颤动阈值,实现减少心房颤动复发率的目的。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明显优于传统胺碘酮治疗疗效,具有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等特点。相比传统的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阿托伐他汀能更好的改善血脂,同时与胺碘酮叠加治疗效果,受到更加显著的疗效。因此,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用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当然,为了取得更加显著的疗效,应该持续不断的研究发展机制,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用药,以期更加显著的提高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瑞.王娟.他汀类药物非调脂作用的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01):162~164

[2] 董宏伟.程红.美托洛尔联合小剂量洋地黄控制老年永久性房颤心室率68例临床研究[J].安徽医药.2008(05):109~112

[3] 韩旭晨.赵雪.李艳芳.杨忆微.霍岩.田红梅.祁宏.王凯.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回顾性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295~296

[4] 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4:491-494.

[5] Chung Mk,Martin Do,Sprecher D,et al.C-reactive protein elevat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arrhythmias: inflammatory mechanisms and persist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2001,104:2886-2891.

第8篇

[关键词] 辛伐他汀;胺碘酮;心房颤动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b)-076-02

Treatment with simvastatin and amiodarone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ZHANG Guo- ying,WANG Xiong,DONG Qiu-ju,GUO Wen-ling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First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simvastatin and amiodarone on recurrence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Methods:78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Ⅰgroup (treated with amiodarone) andⅡgroup (treated with amiodarone and simvastatin).After 1 year follow- up, observe the change of C- reactive protein (CRP) and recurrence rate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CRP (mg/L) were 3.24±0.12 and 3.20±0.13 (P>0.05) inⅠgroup, 3.22±0.13 and 2.15±0.11(P

[Key words] Simvastatin;Amiodarone;Atrial fibrillation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常因发作、反复发作或逐渐变成永久性房颤而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尽管目前有多种介入治疗方法出现,但药物治疗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胺碘酮是目前最常用的复律药物,有效率达50%~70%。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显示炎症与房颤的发生与维持有关,血清C 反应蛋白(CRP)水平作为组织炎症的一个指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以间接反映局部炎症的程度。本研究旨在观察辛伐他汀联合胺碘酮预防房颤复发的作用及治疗后炎症因子CRP的变化。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6年1月~2006年7月我院门诊和住院的78 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普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生化(包括CRP)检查。入选条件:排除了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窦性心动过缓、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应用三环抗抑郁药者;心功能Ⅲ级以上及药物过敏者,病程6个月以上, 年房颤发作次数不低于5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

1.2 方法

两组中胺碘酮(可达龙, 杭州赛诺菲圣德堡民主制药)用法为:第1周600 mg/d,第2周400 mg/d,此后200 mg/d至试验结束,辛伐他汀选用舒降之(杭州默沙东制药)20 mg/d,入选者每半月电话或门诊随访1次,随访1年,若有复发症状则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所有患者每3个月做一次胸部X线、肝功、肌酶检查,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及CRP(免疫比浊法)。

1.3 统计学分析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差别采用t检验,χ2 检验分析组间频数的差别。P

2结果

两组受试者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表1)。

治疗期间有1 例患者因严重心动过缓(心率

3 讨论

阵发性房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有演变为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的倾向,不仅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使死亡率上升。其发生多与心房的特殊结构内存在类起搏细胞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发现炎症与房颤相关,Frustaci等[1]对12 例孤立性房颤患者行心内膜下活检,所有孤立性房颤患者都有组织学异常,在8 例患者新房肌组织中发现炎症细胞浸润并伴有邻近心肌细胞局灶性坏死,而作为对照组的11 名Wolff - Parkinson-White 综合征(WPW) 患者心肌活检示组织学正常。由此可见,房颤的炎症学说具有一定的病理基础,而CRP是目前公认的炎症标志物,Bruins等[2]发现体外循环术后第2 天CRP达高峰,这与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发病高峰一致。Aviles等[3]在大规模、前瞻性的队列研究中发现,CRP的升高可以作为预测房颤发生的独立因素。Dernellis等[4]对104 例症状性房颤患者应用胺碘酮或电复律,并长期口服普罗帕酮预防复发,随机分为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和对照组,随访23.65 个月,结果显示激素治疗组9.6% 复发,CRP 水平降低了80%,对照组50%复发,房颤复发组CRP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提示抑制炎症反应可以预防房颤复发,对于伴有CRP 值升高的房颤患者,可用通过抗炎药物或降低CRP 的药物进行干预与治疗。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即他汀类药物,目前主要作为一种降血脂药物使用,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具有抗感染作用。Young -Xu等[5]对449 名冠心病患者进行了长达9 年的研究,发现规则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中有8 %发展成房颤,间断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中有10 %发展为房颤,而不服用他汀类药物组中有15 %的患者最终发展为房颤。Siu等[6]观察了95 名接受电复律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并进行44 个月的随访,发现应用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成功复律后的房颤复发。

胺碘酮可延长心肌组织动作电位时间及有效不应期,抑制窦房结及房室结功能, 延长房室传导, 因此对于房颤的复律和维持窦性心律有一定作用, 但疗效不够理想。本研究结果提示辛伐他汀联合胺碘酮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组房颤复发率为23.68%,而对照组为42.11%,两组间治疗前后左房内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而治疗组的CRP 水平有明显下降,证实炎症与房颤的发生相关,抑制炎症反应对预防房颤复发有一定作用。本研究仅一例因严重心动过缓退出试验外,其余均未发现严重的副作用,证实了小剂量胺碘酮与他汀类药物长期联合应用是安全的,由于本试验入选例数太少,随访时间尚不长,故其预防房颤的作用尚需大型临床试验验证。

[参考文献]

[1]Frustaci A,Chimenti C,Bellocci F,et al.Histological substrate of atrial biopsies inpatients with lone atrial fibrillation[J]. Circulation,1997, 96(4):1180-1184.

[2]Bruins P,Velthuis H, Yazdanbakhsh AP,et al.Activation of the complement system during and aft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rgery: postsurgery activation involves C-reactive protein and is associated with postoperative arrhythmia[J].Circulation,1997,96(10):3542-3548.

[3]Aviles RJ, Martin DO, Apperson-Hansen C,et al.Inflammat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atrial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2003,108(24):3006-3010.

[4]Dernellis J,Panaretou M.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ctive protein concentrations during glucocorticoid therapy and recurrent atrial fibrillation[J].Eur Heart J,2004,25(13):1100- 1107.

[5]Young - Xu Y,Jabbour S,Goldberg R ,et al.Usefulness of statin drugs in protecting against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m J Cardiol,2003,92(12):1379-1384.

[6]Siu CW,Lau CP,Tse HF.Preven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recurrence by stati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lone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nr successful cardioversion[J].Am J Cardiol,2003,92(11):1343-1345.

第9篇

【摘要】  目的 探讨胺碘酮与辛伐他汀联用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2例发作频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男41例,女21例,平均年龄(564±112)岁,均同时合并调脂治疗的适应证。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前者同时应用胺碘酮和辛伐他汀,后者仅服用胺碘酮。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 研究组治疗1年的总有效率为70%(21/30),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1年的总有效率438%(14/32),p<005。同时,研究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下降[(1313±128) mg/dl vs(1047±96)mg/dl,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疗法的安全性相当,严重不良反应率差异无显著性(研究组33% vs对照组31%,p>005)。结论 和单纯应用胺碘酮比较,胺碘酮和辛伐他汀联用能够显著提高预防阵发性房颤发作的效果,同时并未增加严重不良反应。 

【关键词】  心房颤动;胺碘酮;辛伐他汀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ombination with amiodarone and simvast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paf).methods  sixtytwo patients[male 41,age (564±112) years] with paf and indications for lipidlowering therapy were assigned into amiodarone plus simvastatin group (group 1,n=30) as well as amiodarone alone group (group 2,n=32) randomly.the followup duration for every patient was one year. results  the overall efficacy rate in group 1 was 70% (21/30),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2 [438%(14/32),p<005].after treatment,the level of low dense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group 1 [(1313±128)mg/dl vs(1047±96)mg/dl,p<001],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group 2.the safety profil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able,the incidence of major adverse effect was 33% in group 1 and 31%  in group 2(p>005),respectively.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amiodarone alone,amiodarone combined with simvastatin  had a  better efficacy as well as a similar safety.

【key words】  atrial fibrillation,amiodarone,simvastatin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血栓栓塞是其严重的并发症。胺碘酮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预防阵发性房颤发作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但有效率仅在40%~60%[1]。新近有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对于预防心脏外科术后的阵发性房颤发作具有一定的作用[2]。本研究目的旨在观察胺碘酮与辛伐他汀联用预防阵发性房颤发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2004年8月—2005年8月在本院心内科就诊的阵发性房颤患者62例,其中男41例,女21例,平均年龄(564±112)岁。病例入选标准为:①房颤发作频繁(>2次/月);②房颤发作时症状严重;③同时具有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指征;④左房直径<45 mm。除外标准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瓣膜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扩张型心肌病、电解质紊乱等。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口服胺碘酮+辛伐他汀,30例)和对照组(单纯口服胺碘酮治疗32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 略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均行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甲状腺功能、电解质、肝功能、胸片等检查。胺碘酮的用药流程为02 g,3次/天,7 d;然后减为02 g,2次/天,7 d;最后02 g,1次/天,长期口服维持。研究组在口服胺碘酮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口服。用药1个月后开始记录患者用药期间的房颤发作次数,以患者有临床症状并做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的房颤为准,每位患者均随访1年。疗效定义:显效:1年内房颤未再发作或虽有发作,但次数较服药前减少>50%;无效:1年内房颤发作与服药前比较无显著变化,或发作次数减少<50%。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student’s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2.2  有效性  研究组治疗1年的总有效率为70%(21/30),其中13例(433%)房颤得以完全控制,8例(267%)房颤发作次数显著减少。对照组治疗1年的总有效率为438%(14/32),其中8例(25%)房颤发作得以完全控制,6例(188%)发作显著减少。两组比较,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年后,研究组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由治疗前的(1313±128) mg/dl降至(1047±96)mg/dl (p<001),而对照组的ldlc水平无显著变化[(1279±156) mg/dl vs(1301±167) mg/dl,p>005]。

2.3  安全性  两组在服药期间,各出现1例胺碘酮诱导的甲状腺功能亢进(33% vs 31%,p>005),经停用胺碘酮后甲状腺激素水平逐渐降至正常。两组均未发现肝酶严重升高病例。

3  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胺碘酮和辛伐他汀联用能够显著提高预防阵发性房颤发作的效果,同时并未增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表明,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极为复杂,有多种因素参与其中。新近的研究显示,房颤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提示炎症反应在房颤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3]。这一发现的意义在于,通过抗炎这一途径可能对于治疗房颤亦具有一定的作用。现已证实,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虽然是调脂,但同时该药还具有重要的抗炎作用。从这一思路出发,近年多项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确实能够显著降低具有某些特定临床特征的房颤的发生率,例如冠心病合并的房颤或者心脏手术后的房颤等[2]。然而,单纯应用他汀类药物来控制阵发性房颤发作无疑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它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并不是很强。因此,他汀类药物与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与胺碘酮联用则很可能具有疗效叠加的效果,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了这一推论。这一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在房颤患者人群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血脂异常,加之近年调脂治疗的适应证逐渐放宽,因此,推测相当一部分患者具有联合应用胺碘酮和他汀类药物的指征。需要注意的是,在联合用药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胺碘酮和他汀类药物不仅都具有一些少见但却严重的副作用,而且两药联用还有可能出现新的药物副作用或加重另一种药物的副作用。因此,在安全性方面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然而,本研究在随访过程中,并未发现两药联用所导致的副作用,特别是肝酶,均在正常范围。这一结果显示,这一联合用药方案基本是安全的。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例数尚少,因此,上述研究结论还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加以验证。同时,本研究的随访时间仅为1年,而大量研究显示,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其有效性会逐步下降,因此,长期联用胺碘酮与辛伐他汀的效果与安全性亦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roy d,talajic m,dorian p,et al.aminodarone to prevent recu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j].n eng j med,2000,342:913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