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9 00:50:16
导语:在创新社会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社会管理 创新 管理体制 工作方式
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于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工作重心,实现了中国经济的有效转轨。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稳步发展。在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中,中国正逐渐摆脱落后的局面,以世界经济强国的新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新时期中国在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社会经济平稳有效发展的新途径、新思路。当前我国的政治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经济发展保持平稳快速。在新阶段,除了一些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不断面临着新挑战,因此,更需要党和政府探索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方法,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2011年2月19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专门提出了关于“社会管理”的新章节并具体论述。在当前经济社会需要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已经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并不能局限于纯粹的经济问题,解决社会问题更是当务之急。
当前社会管理领域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日渐显现,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依然存在差距,因此对于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的难度也逐渐加大;长期以来社会结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形成了多元性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等不断增强。这些都是当前社会管理所面临的挑战。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不断推动社会管理进程。
构建社会管理体系的关键是创新管理体制
构建新型社会管理体制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的关键。新时期加快构建新型的社会管理体系的主要任务要依次从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置三个方面来进行,建立相互支持相互联系的一整套规范体制和机制,这对于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果断处置社会冲突,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①
从源头着手,加强源头治理。加强源头治理,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②;从社会管理本身讲,要着重构建源头治理体系,尽可能减少和避免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具体为:
第一,注重源头预防。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首先要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估,如对政策制定、项目审定等方面提前进行风险预估并积极应对。毫无疑问,这种评估必须在有效的领导体制及运行机制下展开,要坚持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综治维稳部门指导考核”的路线和方针下将各种利益相关方协调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根本预防并有效减少社会矛盾。第二,注重源头化解。健全完善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新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作为管理社会、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主力军,把责任细化,明确到各个部门中,做到各负其责。第三,注重源头排查。搭建并完善矛盾纠纷解决的信息网络,广阔覆盖信息收集、信息分析制度,以确保对各类社会纠纷能够及时得到处置;通过健全矛盾纠纷调查制度和责任划分制度,加强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的力度,对于基层维护社会的稳定力量要高度重视。
从动态着手,加强协调机制建设。抓好源头治理虽然可以尽可能地减少社会问题,但是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为了使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得到解决,必须构建动态调节和化解机制。
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诉求表达机制。建立方式多样的诉求表达渠道,让群众能够通畅表达自己的问题和困难,是及时解决社会矛盾,不断提高社会动态平衡能力的重要条件。其次,建立系统的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全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撑。我们需要在各个方面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做到不漏网、无死角。在防控主体上,公安机关需要发挥主要力量,同时也要重视志愿者和保安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在防控范围上,要建立覆盖全部街道,辖区,社区以及网络虚拟社会的防控安全体系;在防控对象上,要特别加强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管理与服务。最后,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的预警机制,这是有效预防社会问题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要针对所在地区社会管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常态化的分析、走访、排查,建立滚动模式下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
从体制着手,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突发事件无法避免,比如突发群体性事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等,所以应急管理体制的构建也是当务之急。
第一,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要完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新闻信息的公开与共享机制、风险与事故的调查评估机制、社会参与动员机制、舆论引导机制以及国内外合作机制。第二,加强群众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平时就应当依法排查监控风险及突发事件发生的隐患,将排查监控的责任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和单位。着力向全社会宣传教育应急知识和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公共安全的相关内容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广泛利用大众传媒尤其是在老百姓中有一定公信力的新闻媒体进行应急知识的科普,全面提高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全社会应对危机的能力。第三,加强应急预案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出各项配套措施和规章制度。通过进一步完善各种应急预案的处理办法,提高预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重视预案的演练,确定在演练中预案各项规定能够落到实处,提高预案的实际操作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创新工作方式
将社会管理的工作方式进行有效的创新,是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在不断变化的纷繁复杂的社会因素中将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有效地调动起来,落实关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具体要求,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共同开创和谐社会的生动局面。
积极改革行政体制。积极改革行政体制的目标是要形成行政管理的新体制。在政府管理方式上积极调整并逐步规范政府行为;在行政体制中推行电子政务、高效利用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使新的行政管理体制高效地运转起来;在思想上强化政府部门做人民公仆的自觉服务意识,公正廉洁、透明公开地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坚持共建共享。加强社会管理的有效方法是,必须坚持走干群结合、依靠群众的路线;必须坚持走社会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的路线;必须走不断发展壮大群防群治的集体力量的路线,从而形成人人共创共享平安的和谐社会氛围。
充分运用新的科技信息技术。强化信息建设,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效能有效提升的必要手段。第一,全力推进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该系统功能齐全,不仅能全面覆盖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还能进行实时的动态跟踪。第二,在各部门间形成网络设施及多种信息资源的积极共享。纵向上,通过将市及县(市)区的政法部门业务网络进行统筹规划,使其实现互通互联,实现政法部门上下级之间共享信息资源;横向上,政法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关联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期将信息资源的效能实现到最大化。第三,全面建设基层综合治理的信息平台。探索尝试建立并完善基层综合治理工作信息系统,在系统的内容项目设置上要力求合理全面,在分级管理的基础上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及规范录入制度,从而通过信息共享的逐步实现有效提高基层工作的效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的提出,既是从时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社会,又是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统筹改善社会管理的相关课题。它既推动了社会管理领域的改革,又调动了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逐步形成了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生动局面,从而使党的执政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其重要意义会不断显现并得到验证。
【作者分别为为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博士;陕西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科研部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维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4期。
陕县位于豫、秦、晋三省交界处,全县耕地总面积51.6万亩,辖13个乡镇,259个行政村,总人口3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18万人。属于山区和资源型城市,群众工作和争创全国平安建设县活动具有较好基础。当前陕县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陕县部分土地被征用,其中张湾乡的土地相当一部分被征用,城镇化进程在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矛盾繁杂,诉求多样化,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县委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近年来,陕县经济发展迅速,全县上下呈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握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新形式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的重点内容,其根本目的就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近年来,陕县进入了全面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关键阶段,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集中上升期,也进入了社会矛盾的集中凸显期,面临着社会管理的重大转型。新变化也必将导致原有管理网络逐渐弱化和新建管理网络尚不完善的矛盾,工业发展和新兴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迁移、群众职业转变和外来人口增加、就业、综治等问题尖锐。这些都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需要我们充分认识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加大创新力度,推进社会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
2.理清思路,明确方法,健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新体系
2.1要把握好一个核心
就是要紧紧把握以群众工作为统揽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就是做群众工作。两者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一定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始终,一定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始终,一定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彻始终。
2.2要形成好一个体系
要紧紧围绕解决社会管理“管什么”、“谁来管”和“怎么管”的问题,立足如何加快构建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形成科学的系统和工作网络,开展大规模、多形式的实践活动。
2.3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2.3.1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关系。经济建设是前提和基础,社会管理是经济建设的保障和目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动。
2.3.2政府作用与多方参与的关系。要改变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包揽全部、统管一切的做法,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力量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3.3管理防范与服务宗旨的关系。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穿社会管理的始终,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2.3.4行政手段与法律道德等手段的关系。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努力改变社会管理手段单一的问题,在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更多地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柔性管理和人性化管理。
2.4抓住关键,积极实践,开创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2.4.1要以平安建设为重点,在综合治理上求创新
要突出平安陕县建设,注重提升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综合治理的“大管理”网络格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深入推进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建设,形成县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司法行政部门主办,派出所协助,调处中心具体受理,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机制,加快整合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提高治安管控能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重点人群的常态化帮教机制,特别是对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闲散人员和吸毒人员等各类群体,要认真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贡献社会;要进一步探索实施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切实提升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水平;要进一步深化风险评估和社会矛盾多元调解机制,加大维稳源头治理力度,提高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整体效能;要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快建立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公共安全事件、生产安全事件等联合指挥体系,提高应对和解决突发事件能力;要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队伍建设和责任落实机制,积极整合社会力量,真正形成具有陕县特色的“大管理”格局。
【关键词】社会管理;和谐共建
一、加强形势任务教育,统一思想认识
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活动,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需要,是创建和谐企业的需要,也是提高职工队伍思想素质的需要。
深入开展“我为祖国献石油”核心价值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再学习、再教育活动,将石油行业的优良传统融入干部员工的思想深处;大力宣传油田发展总思路、总目标、总要求,积极引导广大干部员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坚持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引导干部员工立足本职学雷锋、爱岗敬业讲奉献,让雷锋精神成为干部员工的共同追求和价值取向。以基层班组和机关部门为单位,深入开展“转变观念大讨论、落实责任大排查”系列活动,促进各项工作全面落实。以“处级干部进班组、基层干部访员工,机关干部上讲台”活动为抓手,开展新一轮的形势任务教育。处级干部走进承包单位的基层班组,与员工开展面对面的谈心交流,向员工讲清形势、剖析问题、理清思路,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基层干部及时掌握本单位员工思想动态、了解员工实际需求,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机关干部结合部门实际,走上讲台谈工作、明责任、摆问题、促落实。通过上下联动,点面结合,引导广大干部员工充分认清形势、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小区和业主家庭,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多渠道联系业主,全方位了解民意。充分利用入户安全检查、青年志愿者活动、扶贫帮困等形式,为职工群众提供贴心服务、温馨服务、感动服务。
二、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服务水平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
作者单位:124010辽河石油勘探局兴隆台公用事业处
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一论断体现了加强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体现了党的民本思想和宗旨意识。我处持续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倡导“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的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标准,构建居民幸福满意矿区。认真执行《处、科、站队‘三级干部’值周带班制度》,深入推进走动式管理,将办公室迁移到工作现场,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的进行调查研究,有效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继续深入推进责任追究制度,加大“问责制”实施的力度,不断增强纪律性和约束力。充分发挥“440”指挥中心指挥、协调、督办职能,改善维修态度、缩短维修时间、保证维修质量,不断提升居民满意度。建立物业管理服务曝光台制度,认真查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深究其原因,努力实现"管理无盲点、服务无瑕疵"的工作目标。扎实推进亮牌服务、十心式服务、捆绑式工作法等特色创新做法,不断完善服务标准、服务规范和服务程序,做到各项服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继续坚持分层次定期组织召开业主代表座谈会的工作制度,虚心听取业主代表的意见建议,努力解决业主关注的热点问题。积极推行单位之间、站队之间的交流检查制度,搭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分享经验的平台,推动全处管理和服务工作整体上水平。
三、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和谐共建
一阵阵歌声、一声声喝彩。在服务周到、设施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人们无论是健身还是娱乐都能得到精心呵护。
近年来,通辽市科尔沁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亮点纷呈。在科尔沁区出门办事省心、省时、省事;公共服务场所各种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走到哪里都越来越方便,越来越人性化。
人性化“大调解”,争做居民知心人
在科尔沁区永清街道西苑社区,一号楼下水道被堵塞,楼上住户与楼下的商户之间发生了矛盾。得知此事后,永清街道的调解员参与调解,耐心地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努力做其亲友的工作,用真诚感化他们,最终双方达成协议,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在科尔沁区霍林河街道的“调解室”里,调解员李小艳正在受理一起社区居民在家中开办小饭桌扰民引起的邻里纠纷。了解情况之后,李小艳本着“你让一步,他退一步”的原则,耐心劝解双方,最终达成相互理解、互不干扰的口头协议,开办小饭桌的一方对扰民一事表示歉意,承诺以后一定加强管理。
这些只是科尔沁区深化大调解工作的一个缩影。为了形成管理创新新模式,科尔沁区从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入手,建立了“大调解”工作机制,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调解组织网络,成立了科尔沁区巡回人民调解委员会、镇苏木、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行业专业调解委员会,并设有高素质的调解员。还通过设立亲情调解室、专业调解室,形成、公安、民调等多部门联动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真正做到了“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人民调解工作”,实现了大矛盾、纠纷不出乡镇街道、小矛盾、纠纷不出村屯社区。
集中化“一站式”,搭建便民服务平台
来到科尔沁区庆和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服务中心的“一站式” 服务大厅,在社保窗口办事的农民陈玉宏说:“以前来办事,不一定能碰上工作人员,不是下乡了,就是开会呢,有了服务大厅就不一样了,随来随办,方便了。”
这个镇是科尔沁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典型,前年投资300多万元建立了总面积为350平方米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服务中心,创建了调解大厅、三代服务室、招投标办、三资管理办及“一站式”群众事务服务大厅等。“一站式”大厅打破了原有的行政、事业界限和“七站、八所”各管一摊的模式,设有农经、民政、司法、公安、社保等八个窗口,实现了办公地点集中化、人员服务便捷化和事务管理科学化,为科尔沁区形成“一站式”服务,矛盾纠纷“一体化”调处,解决问题“一竿子到底”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新体制提供了样板。
网格化“大管理” 构筑公共幸福网
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他们建立了数字街道信息管理、营运车辆GPS移动目标监控、联网报警服务三个“指挥平台”和城市视频监控、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社区矫正信息管理三大“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有了这两个平台,任何困扰居民的事都会得到解决,任何危害公共安全的人都逃不过法网,为构筑公共幸福网提供了保障。
王景春是霍林河街道天蒙社区的网格管理员,大多时间他都在走街串巷,居民遇到什么事会按照社区发放的“爱心服务联系卡”打来电话。这一日,他又接到居民打来的电话,反映下水道出现污水倒灌导致家中反味儿,王景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并利用对讲机将情况及时反映到网格指挥中心。没过几分钟,通过网格指挥中心的调度和派遣,市政公司派来了清污车,及时疏通了管道。在霍林河街道,像王景春这样的网格管理员共有168名。他们的工作大到传达国家政策,协助打击犯罪,小到帮助居民维修水电气,解决邻里日常纠纷,无所不包。
一、整合资源,统一搭建社会管理平台
奉化将“六台合一”,设立市民情会办中心,并根据发现、研判、处置等社会管理环节相应设立了受理部、办理部、舆情部。将原有的12345市长电话、81890求助服务中心、96178廉政投诉中心、市委宣传部网管科、市公安局网警大队、奉化新闻网部等社会管理资源整合为市民情会办中心。其中,受理部由12345市长电话与81890工作人员负责管理,通过24小时值守的热线电话和电子信箱等统一受理群众各类来电、来信及网上;办理部由原市长电话与96178工作人员负责,将受理部移交的各类来电、来信等向相关部门转办、会办、自办、督办,并对当事人进行回访、对办理事件进行督查等。舆情部由宣传部网管科、公安局网警大队、奉化新闻网部工作人员负责管理,负责网络舆情的收集、引导和处置工作。
“六台合一”是集收集、研判、引导、服务、督办等功能为一体的政府社会管理平台。通过“六台合一”整合,民情会办中心集中融合了民情搜索、投诉处理、办理督促、协调查处、政策咨询、求助服务等功能,实现了广泛搜索社情民意信息,快速回应各类投诉咨询,严肃依法落实督办的统一,有效解决了群众多头投诉,相关部门多头处理、相互推诿等现象,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成为快速反应高效服务的便民服务综合热线。
二、先行先试,探索新领域社会管理创新
大量增加的流动人口成为社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奉化市在实践中闯出一条通过公寓式社区化管理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模式。
奉化通过企业化运作方式在工业企业和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西坞镇集中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公寓,为区内企业务工人员提供住宿和生活服务。同时,在外来务工人口公寓式聚居形成的新社区――力邦村,成立全部由外来人口组成的居委会并采用自治方式运作,由外来务工人员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种以“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外来人口适度规模集中居住、村民自治管理”为特征的“力邦模式”,成为了奉化社会管理创新的一张新名片。
在此基础上,奉化市针对流动人口中的城市拾荒者――“破烂王”特殊群体,创新管理思路,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改“驱”为“疏”,通过建造拾荒者公寓,实行拾荒从业人员集中居住、集中作业、集中经营和集中管理的模式,对拾荒者实施公寓化、规范化、社区化“三化”服务管理,有效地加强了对拾荒者群体管理引导。
以力邦社区、拾荒者公寓为代表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把大量“社会人”纳入社区管理,使其成为“社区人”,实现了社会管理由体制内循环到体制内外互动的工作模式,实现了有限的政府管理、有效的企业管理和有序的自治管理有机结合,
三、社会参与,发展志愿者队伍
奉化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志愿者参与的工作制度。奉化市积极探索借助和引导社会力量融入社会管理的思路,把建立工作志愿者队伍制度列为社会管理创新的自主试点项目,成立志愿者制度指导组精心组织实施,通过志愿者队伍并让志愿者参与陪访接待、包案化解、结对帮扶、案件督查、民情反馈等,帮助解决大量难题。
奉化市坚持自愿参与、好中选优的原则,向社会公开招募公益事业心强、群众威望高的志愿者。志愿者制度指导组不定期对志愿者开展培训,使其掌握必要政策、法律知识、工作技巧,提高专业素养。坚持学以致用,适才选人的原则,指导组有针对性地安排合适志愿者参与陪访接待、包案化解、结对帮扶、案件督查、民情反馈等,通过实践锻炼和发挥志愿者才干。
奉化市镇两级志愿者已参与化解征地拆迁、环境整治、劳动社保等疑难问题150余件220余人次,已单独解决或帮助协调事项30余项,提出合理建议36条。志愿者不仅仅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调处矛盾纠纷,更是代表人督促各职能部门尽快、尽善地办好案件,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督促党政机关转变作风, 发挥了联络员、服务员、协调员、监督员、宣传员的“五大员”作用。
四、警调对接,打造基层矛盾化解新平台
奉化市全面实施“民调入所”工程,在基层派出所设立驻所人民调解工作室,建立完善“警调对接”机制,形成公安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一)基层派出所设立驻所人民调解工作室
全市12个派出所均建立了调解中心,14个警务站设立了调解室,落实了专门办公场地,配齐配全各类设施,使驻所调解室达到“五有标准”,即有房子、有牌子、有标识、有人员、有台账。同时,加强调解室规范化建设,统一调解室的外观和标识,提高“警调对接”工作的社会公信力。充实调解工作队伍力量,全市共招聘专职调解员36名。同时,每个派出所由1-2名民警为专(兼)调解民警,主持调解室工作,加强对外联络衔接。调解员上岗前均进行培训,并进行资格考试,经考试合格持司法调解员证件后方可上岗。
(二)理顺关系,规范“警调对接”机制,建立“二三四”工作模式
建立二级对接机制:采取派驻或联动方式,实现基层公安派出所与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接,社区(村)警务站(室)与社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接。派驻式由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当地公安派出所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派驻人民调解员常驻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联动式由社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与社区警务站(室)联合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调解地点一般选择在社区(村)社会服务中心、警务站(室)或辖区其它合适场所。
严把三道工作流程:针对“警调对接”工作受理、取证、移送、交办等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工作纰漏,制定了先期处置、分流调处、后续处置三个层面工作要求。第一层:先期处置。派出所接到群众110报警后即开展先行调解,及时固定搜集相关证据。其中属于民事纠纷的,及时告知当事人到公安派出所人民调解工作室调处或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纠纷。第二层:分流调处。对可以调解处理的现行治安案件、适用和解的刑事案件中民事赔偿纠纷和其它当场难以调解的各类纠纷,严格依法调处。当事双方愿意调解的,处警民警在依法做好调查取证后,报派出所负责人审核后,移交驻所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第三层:后续处置。对可以调解的治安案件和适用和解的刑事案件中民事赔偿纠纷,调解成功的,由责任民警及时办理相关手续;调解不成的,责任民警及时报请终止调解,由公安机关依法作出处理,并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其他民间纠纷,调处成功的,由人民调解员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建立四项调解制度:一是建立公开调解制度。对外公开“人民调解室”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相关法律法规和调解人员基本情况,方便群众上门办事,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二是建立岗位责任制度。按照“警调对接”机制有关要求,落实纠纷排查预警制、先行调解制、现场取证制、移交督办制、办结报告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三是建立档案管理制度。统一采用《案件受理登记本》进行登记,案卷制作采取全市人民调解案卷统一模板;四是建立调解统计分析和报告制度。督促人民调解室及时开展调解工作,及时掌握公安机关负责的调解案(事)件进展情况。对于重大疑难一时无法调处的纠纷,及时向领导或上级报送信息,使有关部门及时解决纠纷,避免矛盾的扩大和激化。
据统计,“警调对接”分流公安110接处警矛盾纠纷类警情数量达30%,各类纠纷案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7.7%,顺利调解了一批重大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经济纠纷、意外死亡等易引起的各类纠纷。
【关键词】电子政务;社会管理;建设
1.前言
随着十胜利闭幕,中国进入到一个比较特殊时期,加之现代化网络技术及人们自身素质不断增强,加强建设电子政务、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在这种环境下,探究电子政务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建设电子政务对创新社会管理产生的影响
政府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主体,采取何种方法才能够增强管理职能,是各级管理部门追求的最终目标。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要想增强管理职能目标必须要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发展。在政府事务中建设电子政务,不但给公众提供便利,还能够有效突破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壁垒,能够让管理更加高效、透明以及人性化。由此可见建设电子政务,必定会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1)建设电子政务有利于创新管理理念
要创新社会管理首先就要创新理念,因为理念决定态度,而态度影响行动。在新形势下,必须要具备为社会服务观念,要具备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之理念。政府转型首要的就是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在打破陈旧理念同时要树立和电子政务建设协调一致的社会管理理念。也只有在正确理念下才能够确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才能够朝着服务型管理形式转变。
(2)建设电子政务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合理运用电子政务,就能够实现以直接控制为主、以过程控制为主的管理模式,一旦开始实施电子政务就会改变社会管理模式和手段。社会管理中通过电子政务就能够有效削减中间环节,就能够直接面对被管理对象,比如民众通过电子政务就能够把问题直接反映到相关监督部门,而不再通过中间的转达。采用电子政务有效节约社会管理所花费成本。而过程控制,就是在管理中重视事前预防、重视工作效率和质量,打破了传统管理上的繁琐环节,在社会管理中高度重视过程就会增强社会管理和效率。
(3)建设电子政务有利于创新关系模式
在社会管理中存在政府和公众、政府各个部门之间以及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各种关系模式。在电子政务环境下,能够破除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割限制,人们就能够通过网络实现跨级别、跨地域、跨部门以及跨行业等进行合理沟通,管理部门就能够及时、准确掌握真实资料。
(4)有利于创新管理类型
应用电子政务就能够转变政府传统管理。新形势下,政府职能逐渐由过去的政治统治为主朝着社会管理为主转变,其管理类型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在这种环境下,政府是以服务型管理为主,而管制型管理成为了次要地位。
(5)有利于创新管理服务方式
在电子政务环境下,过去的手工操作朝着电子化发展,这种方法就能够将政府所掌握静态信息转化成动态的信息,同时把动态信息提供给公众,这样就能够获取到更好服务效果,增强民众的满意度,从而顺利实现创新社会管理。
(6)有利于创新管理模式
电子政务就是通过先进网络信息技术来转变管理模式,在这种环境下,不但能够实现一站式办公,还能够更为便利的实现一表式、一网式的办公模式,让社会管理更加先进。
3.创新社会管理对建设电子政务的促进作用
事实上,建设电子政务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相辅相成,彼此影响和促进。从实况来看,创新社会管理对电子政务具有促进作用。
(1)新理念对建设电子政务的促进
按照传统社会管理理念中,很多人都认为所谓社会管理也就是把公众关注,不让他们闹出什么乱子,并不是站在角度去考虑,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差甚远。但是现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必须要求社会管理具备和谐、健康的环境。现在政府必须要创新服务理念,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去,才能够得到民众的认可和满意。政府建设电子政务,就能够推动社会管理不断的创新。
(2)创新民主多元化对建设电子政务的促进作用
过去社会管理主要是管理部门为主,在各种因素制约下影响着民众的参与。就是民众具有参与意识,在那种环境下参与渠道也不多,尤其是不畅通,比如四川民众要到北京去,都必须要花费大把时间才能够实现。但是应用电子政务就让社会管理具有了民主多元化,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就比较多,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论坛、QQ等多种渠道,就能够有效激发社会管理的活力,民众通过各种网络工具反映自己的诉求,降低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和谐因素。所以长信民主多元化能够促进电子政务建设。
(3)创新管理模式就必须加强建设电子政务
在新形势下对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在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运用信息化技术。如今加强虚拟社会的管理,是社会管理中一个难题和挑战。据相关部门统计发现,到2011年11月我国使用网络的民众超过了5.05亿。从网民来看,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网络国家,所以建设电子政务促进社会管理的创新,在网络上交心,而在生活中进行服务,把网络上所反映的各种问题,网络下进行解决,成为了电子政务的执政新方式。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社会管理不在适应社会发展所需,必须要满足国情及民众所需,必须要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而建设电子政务就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管理的创新,能够全面提升政府管理水平,推动行政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民众的认可和满足。
参考文献
[1]李霞.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管理职能[J].中外企业家, 2011(10).
[2]晋一.电子政务-行政与社会管理的革命[J].前沿,2009(7).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过程中,鲜明地彰显社会主流价值和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规范,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逐步使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师生价值观、校风学风、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内化为全体师生自觉的道德行为,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条件和手段,成为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教育功能、形成德育合力的有效举措。
二、实现治理效能、促进道德提升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充满活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目标。⑴民办高校师生群体结构的特殊性和办学环境的特殊性,给民办高校创建充满活力的校园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民办高校的民营特殊性,致使办学者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权重比率显而易见的倾斜,必然影响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要求,民办高校片面追求规模发展,使民办高校的学生呈现整体文化素质的明显差异,必然会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善恶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抉择。强化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⑵民办高校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相结合,普及法制知识和道德规范,帮助师生增强法治意识,提高守法的自觉性,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师生的思想,规范师生的行为,达到校园和谐师生平安的效果,使师生在法治规范的行为实践中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实现治理效能。校园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校园文化建设又为校园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创造诸多有利条件。⑶在综合治理视阈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服务中师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教师能遵守职业道德爱国敬业严谨笃学,学生能培养个人品德勤奋学习奋发向上,师生的人格修养和德行养成等内在品质得到提升,校园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实现治理效能也促进师生的道德提升。
三、民办高校在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视阈下实现德育的功能
1、创新模式发,展师生道德认识
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相配合发展师生道德认识是综合治理和德育模式的创新。把校园道德建设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之中,逐步完善道德教育与校园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一是能科学规划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细化道德标准,加强校纪校风建设,坚持贯彻师生日常行为规范,促使师生认识到执行道德规范在成人成才中的重要影响作用。二是能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核心价值观引导,把道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宣讲雷锋精神,在校园文化中讴歌时代楷模,在社会实践中倡导奉献服务。三是能在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着眼于师生道德境界的升华,褒奖善行义举,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既实现治理效能又促进道德提升,在校园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使师生的道德认识得到长足的发展。
2、创新载体,陶冶师生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有一种激发作用,是构成道德信念必不可少的因素。民办高校在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过程中积极创新载体,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创新校园文明建设活动,强化载体的针对性。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细化《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制定班级文明公约,文明寝室管理公约等一系列制度来规制学生言行,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培育诚信友善的良好风尚,用良好的道德行为来培养和巩固道德情感。创新道德文化传承活动,注重载体的实效性。坚持传统道德文化传承主题教育活动,从传统道德文化中汲取营养,挖掘蕴藏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从子曰诗云明处世之道,从志士仁人学民族大义,从家风家训懂立身之要。开展国学经典晨诵和感悟系列活动,培养师生爱国勤学、孝老敬亲、友善待人、诚实守信的品德。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庆祝和纪念活动,在活动中明确使命与责任,增强对祖国、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创新志愿服务活动,突显载体的时代性。开展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结合起来、与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是美好的道德行为和重要的道德实践,是培育助人为乐、团结友善文明风尚的有效途径。⑷在校园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坚持正面引导,积极创建道德教育实践基地,赋予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新的时代内涵,标识和引领道德风尚,以此涵养和诠释师生核心价值观,激发师生道德情感。创新思政教育和道德教育活动,突出载体的互动性。网络发展、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方式增强针对性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⑸民办高校在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建立校园网站和畅通领导微博、微信对话渠道。通过网络畅通和规范师生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增进信任、化解矛盾、排除纠纷。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讨论专题网站和微博论坛,构筑民办高校网络思想教育重要阵地,使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阵地和全面服务师生的重要平台,有效地引导网上舆论,使师生通过网络在线得到全面的道德熏陶。
3、创新机制,培养师生道德行为习惯
3.1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把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师生的学习生活之中的导向机制。
运用道德理想激励师生的高尚行为,运用道德原则指导师生的正确行为,运用道德规则约束师生的不良行为。做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知行统一;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有的放矢,因才施教。让每个师生认识到个人的德行操守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自觉担负起道德责任,引导学生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规范师生的言行举止。引导师生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从而自觉规制道德行为习惯。
3.2在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创建师生道德评议和激励机制。
坚持定期对学生进行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学习,保持文明礼貌,理性豁达友爱向善,热心公益有社会责任感,恪守诚实守信,自省自律履约践诺,珍惜劳动成果,节俭平实,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素质诸方面的评议考核,结合“推优”,(推荐优秀团员为入党积极分子)、评先、“三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评定,褒奖道德先进人物,惩戒不道德行为,增强师生的道德价值认同,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3在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建立心理咨询疏导不良情绪机制。
这是一位名叫“起凡”的网民留在“南川方竹论坛”里的帖子——《南川的幸福高地,这个可以有》。
2012年初夏的一个清晨,小雨。南川城区半溪河畔,微风掠过清澈的河面,垂柳随风拂动,新投入使用的160辆自行车和40辆旅游观光车在护城河岸来回穿梭……“生活在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南川,感觉就是安逸!”南川区西城街道西大街社区居民李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而今在南川城乡,到处都能感受到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幸福。这种幸福的背后,是南川区委、区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打造民生幸福高地的艰苦探索。
“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广泛倾听民众的意见,真正做到拜人民为师,把事关民生的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南川区委书记谭家玲说,南川近年来牢牢抓住问、答、考三个环节,探索出一条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问
“东风路世纪广场旁边绿化草地最好不要修建公厕,一来会破坏原有绿化,二来卫生搞不好会影响周围居民”,“南川广场太少,连跳坝坝舞都没得地方”……
2009年7月6日,南川区领导作客“南川在线”,以“倾听网友心声、共谋南川发展”为主题,邀请网友交流城市发展意见,“问计于网·倾听民声”的帷幕由此拉开。不到一周,在线访谈就收到395条留言,条条关乎民生大计。
“为了征求网民意见,我们先后建立区领导定期在线访谈、网络直播区政府常务会、网络留言回复、建立南川微博等制度。”南川区委副书记、区长曹清尧说,如今南川已形成完善的网络问政体系。
“问计于网”让南川的决策层找到了一条网络时代了解民意的新通道,但区委、区政府发现,从网络上得来的意见尽管能反映一部分民众的心声,但在广泛性方面存在明显局限。能不能从网络走向现实,在全区范围内问计于民,直接倾听群众的呼声,从源头上摸准社会管理的症结?经过深入调研,南川区委、区政府决定大规模地开展问计于民活动。
2012年1月5日,南川区体育场。
“问计万家·情满南川”活动正式启动,全区两万余名干部走访慰问全区25万户群众,力求做到一户都不少。
“干部要把党委、政府的‘礼包’送下去,把群众的‘建议包’带回来。”谭家玲在启动仪式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次行动共收到涉及交通建设、人畜饮水、看病就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意见1000余条。
为了让问计于民常态化、制度化,在开展“问计万家”活动的同时,南川区还推出以大学生“村官”代办员制度为代表的“问计于法”,以及针对旅游发展的“问计全球”活动。“问计于法”明确了大学生“村官”收集社情民意、宣传政策法规、化解矛盾纠纷和合理代办群众四项职能,在区委、区政府和村民之间搭建了一条固定的民意通道;“问计全球”大型意见征集活动,则极大地提升了南川的影响,开阔了决策层的视野。
“问计于网”、“问计于法”、“问计万家”、“问计全球”,不仅问出了实情、问出了需求、问出了意见、问出了智慧,而且让决策层与老百姓心心相通,极大地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区委副书记张兴益说。
答
2012年1月12日晚,南川区第五期区级领导在线访谈活动正在进行。
“半溪河两岸的道路存在严重‘肠梗阻’,断头路比较严重,建议拆掉城区段两岸的旧房子,修建漂漂亮亮的河滨路,与凤嘴江河滨路对接……”
来自“jinfodaxia12345”网友的一条建议令在场的领导眼前一亮。
访谈活动结束后,区委、区政府对收集到的意见进行研究,“半溪河亲水景观工程”出炉。
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问只是手段,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案才是目的。
为了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案,区委、区政府对收集到的每一条意见和建议,都认真研究,分解到相关责任单位,认真办理。比如“半溪河亲水景观工程”,区政府就多次组织人员考察,仅对工程方案的修改就不下50次,最后形成了“一脉二带四区多节点”的思路——以半溪河为纽带,把滨水栈道带和两岸滨水绿地作为载体,沿岸设置都市生活街、时尚风情街、动步滨廊、城市滨水绿地走廊,进行功能定位,并结合地形设计主体景观节点,打造亲水平台,将旧城改造与新城开发有机结合,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
“自从接到这个规划设计任务之后,没有休息过一天。”作为规划设计人员之一,南川区水务局副局长朱仁明说,“我们修改的图纸都要装七八筐。”
而今,半溪河由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水清岸绿的母亲河。“沿河设置了19座桥梁,一桥一景,两岸设置了各种浮雕,彰显了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人文民俗特色。”朱仁明自豪地说。
广纳群众智慧,南川城市建设迭起,金山大道、南园路、盛丰源步行街荣获重庆“十佳最美街道”等荣誉……南川正慢慢成为“一座万山丛中拔地而起的秀美城市”。
考
“帮我们从五公里外的高山上引水,重新整治、加宽年久失修的渠道。”南城街道官地村村民周立贤在谈到区里“问计万家·情满南川”活动带来的好处时,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去年底才同下乡走访的干部反映吃水难的情况,今年初他们就来调查、勘测、动工。只有心里装着群众,行动才能这么迅速啊!”
周立贤不知道的是,干部们之所以行动如此迅速,除了“心里装着群众”,还因为头上带着“紧箍咒”。
“以前是‘问得少,答得少’,或者是‘问而不答’、‘答非所问’。”南平镇云雾村党支部书记邹书华说,现在可是动真格——干部不仅要“问”出水平,还要“答”得精彩,否则考核就过不了关。
“在走访慰问、问计于民活动中,对弄虚作假、组织不力的,要严肃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周善元说,对于南川区各级领导干部来说,问计于民、为民办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问与答的背后,都有严密的考核和监督办法。比如“问计万家·情满南川”活动一开始,谭家玲就在电视上向全区公开了活动内容和考核办法,请市民监督。“参加活动的干部,要填写活动登记表,包括户主姓名、家庭人口、联系电话、走访对象类型、群众评价、意见建议等。活动结束后,以乡镇(街道)、区级部门为单位,分别汇总编辑成册,报区委督查室。”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赵明中说,区纪委、监察局与区委组织部、区委督查室、政府督查室等单位联合当“考评官”,以随机抽查、电话询问、实地走访等形式,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这些年来,中央对社会管理始终高度重视,尤其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论述,更规划了鲜明的路径、明确了具体的要求。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长沙的城市国际化进程、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经济利益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特别是去年长沙被列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更加紧迫。结合人口计生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谈几点思考。
要注重人口问题,把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眼点
人口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要素。人口问题既是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基本问题,也是关系社会发展和谐和稳定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把人口问题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是要把人口形势作为决策基础。分析当期长沙人口发展形势,从人口数量来看,虽然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但人口基数、人口规模不小,低增长率、高增长量并存的趋势仍将长期存在;从人口素质来看,身体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都有待提高,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过程仍将比较漫长:从人口结构来看,出生性别比偏高、人口老年化加剧等性别结构、年龄结构问题,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压力仍将继续加大;从人口分布来看,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流动日益频繁,人口分布失衡对城市承载能力、城市生活秩序的压力仍将继续加剧。历史经验证明,人口数量的多少、人口素质的高低、人口结构的优劣、人口分布的均衡与否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所以,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立足长沙的人口发展形势,这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之所在,也是党委政府决策的基础之所在。
二是要把人口管理作为改革重点。作为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社会管理不仅要以人口管理为基础,最终也要靠人口管理来实现。当前,长沙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思想意识形态多样化、经济成分构成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等带来了一系列劳动就业的问题、社会保障的问题、治安管理的问题等等,必将给社会管理带来严峻挑战。尤其是我们正处于“两型”社会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城市国际化建设的推进阶段,由于人口流动规模日益加大、频率日益加剧,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将越来越多。如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关键还是要落实到人口的管理上。但人口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地依靠人口手段,需要创新方式方法,更多地依靠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手段。所以,如何进一步强化和优化人口管理,是我们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三是要把人口需求作为根本目标。社会管理的基础是人口管理,社会管理的目标是服务人口。没有社会公共服务,就没有社会管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发展需求、个性需求日益提高、日趋多元,这对社会管理而言,既是新的目标,也是新的要求。只有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才能更加有效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所以,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使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切实感受到权益得到保障、秩序安全有序、心情更加舒畅。要加强信息建设,把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当前,社会管理环境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社会管理对象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会管理领域从现实社会延至虚拟社会,单靠传统手段难以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所以,掌握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不仅是当前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一是要确保信息网络的全面性。关键是要做到信息覆盖到全员、联通到部门、延伸到基层,构建覆盖城乡每一个部位和社会每一个人口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体系。一方面要通过开展人口数据采集、录入和清理工作,建立一个全面、统一、完整的全员人口信息体系,为宏观决策、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提供人口数据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强科学规划、高位布局,加强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建立一个融公安、民政、教育、卫生、计生、劳动、工商等社会管理职能于一体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做到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管理联动、协作互动。同时,要切实加强信息网络向基层,特别是向社区(村)的延伸和拓展,实现信息网络覆盖到城乡的每一个院落、每一个村落、每一个角落,努力为基层社会管理提供有效的平台和载体。
二是要确保信息手段的实效性。实现社会管理效能的提高和水平的提升,不仅需要健全的信息网络。也需要管用的信息手段。社会管理的现实需求是信息建设的目标导向。所以,我们在加强和创新以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保障群众权益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工作中,必须始终着眼于满足公众需求、推动事业发展、优化部门工作,改革工作方式,创新信息手段。以政府门户网站“一站式”服务为龙头,全面推行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办公,进一步简化行政程序、降低行政成本、优化行政效能;以社会信息化应用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科技教育、人口计生、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灾害救援指挥、疫情预警预报以及社区服务管理等领域信息化建设;以便民系统建设为基础,努力构建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数字化民生服务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由部门业务数据到社会综合效益的转变。
三是要确保信息队伍的专业性。没有高素质的信息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效能的社会管理。所以,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社会管理信息队伍,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保障。要立足社会管理发展要求,结合社会管理岗位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优化课程设置,不断完善教育培养培训体系,努力提升信息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要推行职业资格准入管理,按照标准规范岗位设置,不断完善人才管理使用机制,努力推进信息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同时,要加大工作考核力度,发挥激励机制作用,努力做到用事业激励人、用关爱温暖人、用待遇慰勉人,不断增强队伍的成就感、幸福感、归属感,不断提高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
要夯实基层基础,把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脚点
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在于抓好基层基础,做到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
一是要推进社区主导管理。社区管理不仅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管理的基础环节。可以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于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所以,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加强部门联合,资源整合和政策聚合,加大人财物的支援、支持和支配力度,进一步完善社区功能、挖掘社区潜能,强化社区管理职责、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实现社区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组织资源的有效优化,充分发挥社区在人口管理、促进就业、维护治安、居家养老、基层文化、科普教育和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基础平台作用,努力为社会管理的深入推进和全面强化提供坚实的支撑。
二是要推进部门联动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一项全局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涵盖各行各业,任何一级政府、任何一个部门都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必须坚持综合施治、整体联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切实增强大局意识,严格落实部门职责,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协调配合、协同管理,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统筹协调、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格局。